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研经斋全集卷之九
研经斋全集卷之九 第 x 页
研经斋全集卷之九
 文一○疏
  
研经斋全集卷之九 第 173H 页
请怡轩公配享沙川祠疏
臣闻褒忠奖节。所以兴教也。显微阐幽。所以劝人也。拟人必于其伦者。亦所以观德也。生于百世之下。溯乎百世之上。秋霜烈日。耿耿有光。风声所及。靡不耸厉者。节义是已。然事之显晦有待。迹之隐现以时。今夫论节义者。莫先于夷齐。然当周之世。成康之诰。周召之训。不少槩见。至春秋之末。孔子始称之。与虞仲柳下惠之贤。并举逸民之列。孟子又曰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懦夫有立志。由是其名益彰。至今慕其义不已。扶植人纪。兴劝民彝者。为如何哉。是故有国之务。莫过于敦尚节义。汲汲乎如不及。又必推其类而进之。媲德齐光。使同声而相应。以之劝贤而励不肖。不如是。教化何由而兴。民萌何由而劝。亦何由以世而论贤乎。恭惟我 列圣朝。尤以是为重。当丽季全节之士。如郑梦周,李穑,吉再,徐甄之类。或以身殉国。或洁身自靖。事皆昭著。涂耳目者。在当时已褒尚之。又如赵狷,南乙珍,元天锡,禹玄宝者。或因野乘之流传。或因国人之诵传。亦莫不崇奖之。殆无遗蕴。至我
研经斋全集卷之九 第 173L 页
正宗大王又继述之。杜门洞诸人。并湮没无称。其可举者。徒林先味,曹义臣,孟姓人等数人而已。为之建祠以享。金澍事在久远。杳茫难徵。亦考诸记载而节惠之。又如臣等之乡。即南乙珍,赵狷俎豆之所。而久未蒙恩额者。亦 宣赐旌节之额。继而赐祭。臣等朝夕瞻望。丹青增饰。华褒焕然。庄诵 圣明褒忠之训。且感贤臣守义之迹。相顾咨嗟太息而不能已者也。然尚有阙遍(一作漏)而不得蒙一视之泽者。高丽政堂文学成汝完是已。臣等前已仰陈于 紸纩之下。乞以汝完跻配于旌节祠。未蒙 允俞之音。顾诚意浅薄。不能格 听卑之天。固万死之罪也。若其好贤之诚。根于秉彝。宁犯渎挠之诛。不忍泯默而使忠节不章于圣明之朝。玆敢相率而复陈之。臣闻汝完值高丽之末。与李穑等在政堂而左右之。扶颠持危。无奈乎 天命。则宁奉身而自靖。遂谢事家居。方郑梦周之成仁也。欲议于汝完。汝完之家在善竹桥傍。未及造门而毕命焉。汝完闻而悲之。及我 太祖大王开国汉师也。以其宿德耆旧。屡降 旨召之。固辞不起。乃设宴庆会楼。娱龙潜故人以召之。汝完与洪永通等白衣与宴。宴讫乃献其三子。文景公臣石璘,文肃公臣
研经斋全集卷之九 第 174H 页
石瑢,靖平公臣石因。乞还乡里。为旧主全节。 上义而许之。遂退居杨州之境王方山下。筑庵以居。改号王方居士。服居士服。闭户不出曰吾居此者。以王氏地方之义也。我死必葬于是。庵前有小岩。每朔望登岩望松岳而哭。后人称之曰杜门峰。行路者至今指点感叹。臣窃伏念汝完少事危乱之世。一念宗社。撑拄扶持。似郑梦周。力辞召命。洁身以罔臣仆。似李穑。知历数之有归。炳几而退。似吉再。怀思故主。彷徨踯躅。似徐甄。沈冥林壑。托地而寓义。似赵狷。毁服逃形。木石为伍。似南乙珍。彼五六人者。皆蒙祠享之恩典。簠簋笾豆牲币香火。在在而是。独汝完无啜享之所。夫度德则齐。量义则均。立名则同。惠好同归。又在于一境之内。汝完与乙珍狷等三贤。诚得并享一院。左右俎豆之。神理人情。可谓允叶。而 圣朝崇报之典。益有光焉。此臣等所以仰请者也。及奉庙堂之回 启。以祀典之至重请寝之。夫可以祀可以勿祀。祀之涉乎滥则固难慎之矣。且若道博德礼。实合俎豆。而姑待舆议之大同。以重士林之望。则亦宜难慎之矣。若汝完独漏祠享。已是阙典。不可谓滥。舆颂久腾。士林缺恨。不可复待其大同。伏况我 殿下御极之初。
研经斋全集卷之九 第 174L 页
以汝完从侄思齐。特许追配于松京之表节祠。思齐亦丽朝旧臣。矢志不渝节。盖尝闻汝完之风者也。其同德之人。既皆表扬而无憾。其同堂之亲。又复褒奖而不遗。汝完之幽光潜德。及今阐发。亦其时也。玆敢裹足齐吁。以冀 圣明之降监。伏愿 殿下俯察成汝完忠节。特许跻于乙珍狷所享之祠。以光 圣德。以淑世道。幸甚。
研经斋全集卷之九
 文一○书
  
与安州牧使赵北海(钟永)
自西方扰攘以来。每念执事处事务蜂午之会。窃恐启处有损。欲以书仰探。复恐酬答反劳神。用泚笔者屡而竟未成。徒凭南来消息。仄闻执事处难甚确。措置得宜。鼓一方忠义之心。慰四境军民之情。屹然临城。若河障之防细流。诚不胜跃然以兴。平素从容。窃尝参闻绪论。期以临难剖判。虽有可观。而不谓镇守冲要。谙练兵机。乃如是也。闻执事当变初。斩踰城而逃者。民心始定。戎服提釰坐堂上。列校比立如绳之直。令严气肃。且募无赖剽掠者。作一队置麾下。贼屯城外十里。徘徊观望。终不敢犯。及今扫除之后。皆谓潢池小丑不足畏也。向使安州不守则贼之犯平壤。直易易耳。平壤以南。又有坚壁重镇可以制之者乎。
研经斋全集卷之九 第 175H 页
执事之功。诚伟矣哉。 国朝以来乱逆之最者。强如甲子之适贼。数旬而平。众如戊申之麟亮。三月而定。未尝有连营凭堞拖至五月者。穷寇屯结。强狠忍毒。理必死拒。窃观前史被围势窘。必有内相图者。定远之民。亦沐王化。涵濡浃洽。岂不知逆顺之分。而乃为贼坚守。至城破而不降。自就诛戮者何也。或云贼魁令严而不敢图。然贼魁不过七八。苟使数千人者。协力而诛之。顾何难哉。且闻贼谋酝酿。殆将十年。纠结官属。符验狼籍。自不可掩。而竟无一人发之者。抑又何哉。斯皆不可晓者。执事经历戎事。清北情伪。必已熟悉。他日庙堂之责。即可担负。预念经远之谟。勿以贼平谓可释虑尔。且关西故时多忠义可录者。即今金大宅,许沆,韩浩运,林之焕,白庆翰。或冒刃殉身。或骂贼不屈。且如梁同之伦。虽全缕命。其树立亦卓然。褒奖甚盛。著在 国史。是其忠义如彼。必有他美行可以动人者。且临死决烈之状。当慷慨炳烺。观者雪涕。诚宜详悉著述。以备草野之私乘。至若松林之战。郭山之复。宣川之绩。皆奋击力斗。得树功烈。亦复铺叙张皇。使读者增气。则诚有补于风教。见今拊绥疮残。怀徕散亡。恐无暇于及此。然玉帐燕闲之馀。随事
研经斋全集卷之九 第 175L 页
草藁。似有一本。倘不惜见示否。某素好记述。华稿虽未定。乞早示及。得博闻见幸甚。某素懦弱。不能自奋于戎行。倘得以忠义战伐之迹。私自录置箱箧。时时展阅。与同志之士。谈论评骘。亦足以自强而忘衰倦。且以执事履危难而裕如乎者。讲劘勉励。则又可以进竿头之步。受赐不已优乎。
与人书
诗之教。于治为最。不深味之则未可知也。孔子序诗。首之以二南者。为人道之始。而至于麟趾,驺虞极矣。继之以邶鄘卫者。为人道之坏。而至于鹑奔,二子乘舟极矣。其劝之者。周之所以得何如也。其惩之者。卫之所以乱何如也。毛传郑笺。诚经师也。多因传闻而傅会之。往往序与注互相矛盾。朱子集注。多不从毛,郑之傅会。固可议也。若其辨名物而释异同。使后儒得以援据者。不可及也。紫阳之训迪。虽日星乎昏衢。若其细节目。当时亦有窃议者。盖毛郑之注。紫阳之训。诚宜并行。不可偏废。东莱吕氏之学。参二说而为之记。有所谓吕氏读诗记者。是说最有力于诗。载四库全书简明目录中。而未尝流布于东方。东儒专于四书而略于诗者。虽有所急者存。然孔子曰不为周
研经斋全集卷之九 第 176H 页
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以其修身齐家。莫切于是也。曾子之传大学。子思之传中庸。相为表里。诗教之重如此。而吕氏之说。即谱承也。此行诚得购之来。俾学士大夫。知紫阳之所以得。毛郑之所以失。吕氏之所以折衷者。则其于振诗教也何有。
周尺。为万事之本。先儒论之详矣。然羊头之黍。既难求得。人指马尾蚕丝大小且不定。律吕新书虽论周尺。既无以据其长短。家礼虽有尺㨾。板刻屡移。又不可取准。近见翁方纲所著两汉金石记云得建初尺。以量汉器王莽货布。无不吻合。以此知建初尺。与刘歆铜斛尺不相远。建初者。汉章帝年号也。尺款云建初六年八月十五日造。案隋志十五尺中一。周尺。即刘歆之铜尺。建武之铜尺。祖冲之铜尺。荀勖令刘恭所造之尺。谓之晋前尺者是也。盖章帝距王莽时不远。故刘歆铜斛。尚有遗制。此尺得仿而成之。方纲之说又曰建初尺。当今营造尺七寸四分强。衣尺七寸。方纲见在翰林院。若从而求其制。可得其详。此尺又藏阙里。而孔氏多仕在燕中。此亦不难问也。夫尺之不定。莫今时若也。市各异㨾。邑皆殊制。徒为贪官污吏弄操之柄耳。苟有志乎治者。当先正乎此。而古法
研经斋全集卷之九 第 176L 页
赖有是矣。是行也。得以方纲或阙里所藏尺㨾而来大善。不然得今燕中所用营造尺及衣尺。亦可以因缘参互。而得其长短耳。
寄金𥠧圭书
今日清和。试拓朝牖。披阅海阳丈抵执事书。即亦执事所录示也。情爱蔼然。间以雅诲。讽读数回。枨触感怀。益增悱恻。仍忆壬戌春谒于溪馆时。执事置约。景先办酒馔相待。海阳丈亦推户凝望。时微雨欲下。西晖方晏。而执事姑未至。君有适醉矣。即曰竹下必不来。公责之曰汝倾尽待客之酿。迷离不省事。妄谓竹下不来。竹下岂不来者。已而有仆马渡溪。竞相指点。执事果至。迎笑柴门。乐意可掬。公复责君有曰竹下来矣。今定何如。于时长者之相与。君有之任真。景先之倾倒。执事之不违约。求之古人。合置于鹿门水镜之伦。使小李辈写溪墅逢迎。岂下于荀家德星图也。仍忆先人在兴海时。有故人以问闻之旷。为言于公。公曰何可辄拟人于薄也。未几先人之问。果及于其人。裁答为致此言。先辈之笃于谊如此。不亦可师法者乎。感叹之馀。信手书此。此可与菱濠兄弟同讲也。癸酉浴佛日书。
研经斋全集卷之九 第 177H 页
答洪渊泉斥考證书
向辱宠翰。盛斥考證之非。既而忧其辞之未条达也。复赐明教以畅之。且以海应之愚蒙也。而谓可与明理之训。斥斥恳恳。盈幅充牍。既感厚谊。岂敢终嘿。以孤君子之意乎。夫考證者。博学中一事也。夫物之同条而异贯者。不得不援引的据而證之。训之似是而实非者。不得不广引他说而證之。性之犬牛之分。色而马雪之谕。孟子亦尝言之矣。降至宋末。王应麟,洪适之徒始倡之。至于明而大盛。其岐遂分。蒐讨异闻。援引奇迹。欲补前贤之阙遗。思续古经之讹缺者。顾炎武之徒也。贪多而务博。眩奇而夸众。考校专于苛摘。辩论精于吹觅者。阎若璩,胡渭之徒也。胡叫乱嚷。不择高低。肆其口气。妄诋先哲。掇拾遗沈而谓传未发之旨。谈说刍狗而诩以独得之见者。毛奇龄之徒是也。顾氏之学。虽是不急之务。间为君子之所采。阎胡之学。即无用之物。当为君子之所遗。如奇龄之学。即丑正之类。君子之斥之也宜力。天以孔子之圣。于其所未知则阙之。夏五郭公之句是也。故史之阙文。叹未之见。其慎也若是。今之为考證之学。必广引博證。纷然浩博。若未可以涯涘。细考其宲。无甚神奇。且
研经斋全集卷之九 第 177L 页
又自蹈谬误。不知议者已随其后矣。噫。易之推天道明人事。论斯定矣。互卦反对等说。纷然而汩乱。于是王弼之学起而扫之。而从之者程子也。诗而厚人伦美教化。论斯定矣。小序制作之源。郑氏穿凿之说。杂然而絮起。于是欧阳永叔,郑渔仲去之。而紫阳之所采也。书而道政事。论斯定矣。五行传之傅会。书序之依托。突然而成门户。于是蔡沉之徒。起而平之。而紫阳之所派也。春秋之正是非。论斯定矣。左氏事迹之乖异。错然而多讥议。于是啖助陆淳之学。起而排之。而程子之所取也。夫互卦反对之说。即易学之旁流。而一切扫之则或疑王弼之专遗象数也。小序制作之源。郑氏穿凿之说。亦诗学之谱承。而一切去之则或疑欧郑之务立新奇也。若洪范传之附会。刘更生之博而说之。书序之依托。苏子瞻之明而亦从之。而蔡氏之论。间或肤浅。既未有以折疑者之衷。左氏之事迹。自二刘杜孔诸儒家所不可癈也。而啖陆之说。大加删除。未有以塞疑者之口。于是乎才高者益求其疑。终未有以明辨之。则不得不复归于程朱之定论。而又其黠者聘其区区之辩。放而不知返。妄者肆其沾沾之知。激而不欲返。所以纠纷轇轕。考證之学。
研经斋全集卷之九 第 178H 页
渐为后来之厉阶矣。见今北方之学。槩可知矣。程朱之学。自宋末大著。而 皇明永乐中益大之。至于今若日星之昏衢。而一种陆学之流。参错于其间。自知不能逞敲撼之习。则假托汉学。阴售其计。夫地名物名。紫阳之所未暇也。而然持之。且如柏舟之训。与释孟子不同。子衿之训。与白鹿洞赋各殊。礼年篇斥小序而传用小序。特未及删改者。指以大疵颣。纷然而毛举。即其心术之微。固可鄙斥。若其评书画如训灏噩。考尊彝如原图书者。固无足论也。大抵汉学。深于名物度数。而理未尝不寓其中。宋学辩于天人性命。而数未尝不在其中。其致一也。今之为汉学者。䚹(一作訾)宋学以空言。为宋学者。诋汉学以陈言。汉学主于经。宋学主于书。然殊未知经与书合。初未尝有分。易之乾二庸言庸行之训。即一部中庸。书之克明峻德。即一部大学也。诗礼春秋之于语孟。无不与之表里。则执经而遗书。劬书而舍经。固不可也。海应之少也。窃欲合汉学宋学而俱操其要。谈理而不遗乎数。语数而不舍乎理。反以归博文约礼之训。夫彼考證之学。岂所欲者哉。特见其淹博浩穰。如鸟兽云烟之悦耳目。既过辄茫然不复记。况今白首。岂复有神精可
研经斋全集卷之九 第 178L 页
从事于此哉。桑榆之境。理当弃驳趍精。舍博趍约。图以不背于大道。而旧学消亡。无从而讨论讲究。今明教及此。窃自幸芜拙不为君子之所弃。且犁然有感于中。遂复滚滚裁写而不之止矣。不罪幸甚。
为抱川士人。请褒姜女节孝书。
伏以女子之从夫死。即可谓节也。有不胜悲哀而死者。有自伤其寡孑无依而死者。闾里之节。类多若是。考其迹则诚难矣。若求诸义之正则或中或不中。噫。夫存与存。夫亡与亡者。固常道也。抑或夫之志未伸而有托于己。则其将戕其生而成己之烈乎。抑将全其生而成夫之志乎。贤者必有所择矣。本县之南广岘里。有良人韩万封者。其妻姜姓也。年十八而嫁。静而壹。寡言笑。事姑尽其诚。事夫尽其敬。为邻里所钦诵。年二十八而有一子。其夫病剧将死。泣谓其妻曰吾兄早没。吾儿甚𥠧弱。吾今死矣。谁其养老母乎。其妻泣曰有吾在。将没身而事之。勿以为戚。言未已而夫没。姜女自棺敛至于祭奠。必诚必洁。身不释衰。以终三年。家贫力蚕农以养其姑。温凊旨瀡。咸得其宜。姑有时戚焉则将其遗腹子。弄其侧以宽之。至于三十年而忠勤如一日。姑年八十四疾笃。姜女亦已衰
研经斋全集卷之九 第 179H 页
矣。每中夜沐浴祷天。乞以身代。昼夜不离侧不解衣。及姑没哀毁踰节。斥尽家庄而营丧葬。无一之有憾。二子既长。为其夫之兄之无子。以长子为之后。率其次子以居。今过八十矣。夫死而守节者。夏侯令女之志也。养姑而不衰者。新乐刘氏之行也。不孤其夫之托者。陈孝妇之义也。有一于此。尚为之歔欷感叹。以致其敬。棹楔米帛。以彰其行。又为之图画。赫赫耳目。况此姜女。兼有之矣。怀清之台。可筑其里。守义之旌。可竖其户。而特以居在乡曲。地又卑贱。无得以著。且今之谈节妇者。动以捐生下从为难。彼固多暂时决烈者为耳。反以观姜女之行。则其难易必有定论矣。年前同乡人士。合辞而举其行。得蒙有司之采。以食物蒙 允。于姜女。固旷绝之荣。而若复以旌褒之典加之。非徒为姜女也。当此世降而俗末。所补诚亦不少。玆敢齐吁于城主閤下。特加嘉尚。更报营门。转达天听。得蒙褒典。以彰孝义幸甚。
为抱川士人。请褒赵孝子(敏赫)书。
伏以孝者。人性之所固有。然非生质之美而好学之至。鲜能尽其分。且虚伪寝以成俗。往往以孝为己名。宲行未易得也。有宲行者。类多朴素质鲁。不欲随众
研经斋全集卷之九 第 179L 页
自衒。故虽有之而人亦未易知。苟得之则必表章其行以风励之。使民俗感叹企慕。知所以自饬。则是乃不期劝而劝者。周之小司徒。以乡三物宾兴之。孝居其一。汉令郡国举孝廉。皆此意也。本县之南鼎桥村。有孝子赵敏赫。可谓有宲行者也。敏赫。静庵先生之傍孙也。生而有至性。六岁遭母忧。哀毁如成人。见邻儿呼其母。辄泣曰彼皆有母。我独无有何哉。邻人异之。称曰赵孝子。年十三。家失火。火焰方盛。其继母金氏自冒火抱家庙主。且探庙中所藏静庵文迹以出。火及衣而烂胸。伤重几绝。敏赫日夜吮之得苏。十四遭父忧。殡敛祭奠皆无憾。哭必尽哀。行路人闻者亦曰此赵孝子哭声也。金氏患大肿于腋下。医曰此痰肿也。毒深不可医。敏赫大戚曰吾之诚苟至矣。焉有病而不可医者。遂日吮之。至三朔乃瘳。金氏又得怪疾。疾甚剧。敏赫日夜呼泣于天。医云得青蛙而治之有效。时冬雪深。百虫蛰藏不可得。敏赫自煎药于后庭梨树下。适有青蛙缘树而坠。即投诸药而进之。疾果瘳。金氏年老善病。敏赫暂往永平县。闻病急。即疾走还。至农坡岘夜深。有大虎当道而立。敏赫谓虎曰吾母嗜鹿豕肉。吾往求诸峡中。今闻母病急而归。汝
研经斋全集卷之九 第 180H 页
胡为当道也。遂前。虎因导之出。得至家。翌日家人见篱下死獐。有搏啮痕。乃虎所投也。取而供之。母病寻愈。母又患疟。医云老人之痁。负而步。终日不休息可已。敏赫即从昧爽负母。自力步行于园圃树阴。敏赫时年七十一。其孙友仁闷其老乞代之负。敏赫不可曰母病苟可以负而疗。吾宁宜以劳。而使若替之乎。至日暮果差。敏赫常曰为人子。不可不知药。览察草木之性。多收贮之。闻邻里疾病。必以所见闻验之。往往有济。敏赫有一弟。金氏生也。弟及长。闷兄贫。自欲析产。不贻兄以忧。敏赫曰吾兄弟早失父。惟依母氏而为命。母氏老矣。吾兄弟宁可暂离乎。古有九世同居者。彼何人哉。不许。敏赫虽老而娱戏为母乐。或出他辄怀果饵以进。视朝夕馔。必躬自调和适其宜。煖母之室。必自爇薪。出入必告。虽甚风雨。必如期而还。金氏当暮夜。亦必待曰吾儿当来。果然。尝望夕照而叹曰母氏之年。如彼日之迫。日则可复来。母氏之年。不可复来。为之泣下。此皆油然发乎中者也。敏赫为人真率。不拘文饰。既笃于孝。又睦于宗族。厚于朋友。见人患难而不得救则辄戚于怀。悒悒不乐。其仲父同里而甚贫。敏赫当耕播收穫。必先其仲父而后己。
研经斋全集卷之九 第 180L 页
仲父负人钱而没。敏赫叹曰吾岂使债主恨仲父不偿钱乎。自执鄙事以营财。比及三年悉偿之。其族贫者环里而居。敏赫推其田圃使之耕曰。宗族宁可以田土自相界限。窃窃然存彼此乎。吾宲耻之。友仁为其祖年老治寿具。适友仁之外王父至家而死。敏赫谓友仁曰念汝母之孝烈。吾不可以不治丧。即出其寿具而敛之。邻有崔姓人者丧其母。贫甚将织箔而葬之。敏赫曰亲丧固所自尽者也。使彼葬亲以箔。其恸宁有既哉。吾当有以赙之。出其棺材为己具者而与之。邻又有李氏以贫寠欲售其旧藏文木案于敏赫。敏赫优与之谷而受之。李氏既没。有一子能文。敏赫即还其文木案曰吾岂沽者哉。受之待汝之长也。客有白生者尝过敏赫而言曰吾贫无妻子。得数十缗钱可卜妾。顾何由得钱乎。敏赫怜之曰吾有牛可直数十金。售而图之。即与其牛。邻人莫不迂之。会夜深牛自还而白生从之至。邻人曰牛自还不可复给。竞相絷牛于厩。且责白生取牛无当于义。其孙友仁出他未之知也。还闻外廊喧聒出视。其祖色甚悯牛还。不释然者久之。友仁亦自语曰吾祖既与之。牛虽还。吾岂可违吾祖意也。即潜引白生解其牛而与之。
研经斋全集卷之九 第 181H 页
敏赫固奇矣。为友仁者亦难矣。敏赫常戒其家人曰吾先世世笃忠孝。不幸中衰。余诚丧祸之馀也。若等虽不以文学闻。必主诚信。期不负先世之所以贻诸后也。是以子孙皆敦宲称于乡。敏赫曾祖益昌亦以孝名。敏赫妻李氏尝为姑病斫指。子妇柳氏其夫死。即自尽以从之。孝烈盖以世而有也。敏赫年过中寿。其母金氏年八十有馀。筋力康强。常怡怡如也。子孙济济。左右就养。承其欢心。此殆所谓人瑞也。天之报施善人。不为不少。而独无以告于有司。使敏赫不得蒙显扬之典。诚士林之责也。夫赐帛赐复。棹楔官爵之旌。多在久远之人。人虽咨嗟感叹。而犹未若及见其人者。若敏赫则乡党之所与游。而朝夕诵其行者也。及今而表异之。使人知为善而身被光荣如此。则其所兴劝。又可道哉。玆敢相率而陈之。惟閤下腾牒于上营。得早闻于有司。汲汲旌表幸甚。
为抱川士人。请褒孝妇李氏书。
伏以男子之孝。其道甚广。非直养而已。至若妇人之孝不然。惟善养父母为大。其为政也。不过以饴蜜滫瀡之具。葱薤枣栗之属。朝夕左右。承事无阙。使父母安之。然闺壸之间。非外人所知。故必其孝之至者。乃
研经斋全集卷之九 第 181L 页
得宣扬于外。若本县之南鼎桥村赵敏赫妻李氏者。可谓孝之至也。李氏早失父母。伶仃悲苦。及归敏赫。敏赫奉继母以居。而母弟与妹俱幼。家且贫。无以为资。然李氏与敏赫。竭力供养。甘毳常有馀。盥栉寝息起居之节。必躬自护之惟谨。姑有所思。辄先意承之。不懈不弛。三十年如一日。姑有疾。李氏忧遑焦熬。进药必先尝。姑厌之不进食。李氏自绝粒至累日。姑感其诚辄强进之。姑遘疠困笃甚殆。李氏欲斫指血而救之。急索刀不即得。引捣衣之推。破其三指。以血灌之。姑得苏。夫割残肌肤以救亲。不见于古经。朱夫子尝称其事不节。其心发之甚善。又曰若要人知。便是为人。论者当观其至诚恻怛无一毫勉强而后始可许其孝。如李氏者。惟救亲之为急。未暇念肌肤之毁损。忽焉倏焉之间。遂乃血其指。此非至诚恻怛而能之乎。李氏视夫之弟妹甚有恩。弟长将析其产。李氏不可曰兄弟同爨。古之道也。姑氏在堂。何为异居。我当不令叔忧衣食。其弟乃止。其妹产而死。儿失乳。姑忧之。李氏日抱儿就邻人之乳。虽大风雨不之避。敏赫仲父贫且鳏。李氏事之如舅。每日昧爽必盥栉。往问起居。凡菹酱日用之具。常继阙乏而忘己用。及李
研经斋全集卷之九 第 182H 页
氏卒。其仲父恸曰贤妇亡矣。我何依乎。李氏常悲其私家零替。先世坟墓颓圮。蓄谷若干。将改封之。未果而病亟。命其子成之。临没戒子女。必孝于亲睦于族。而无他语。其没已久。而亲戚之哀乡党之颂不衰也。李氏生长贫窭。未尝有傅姆之训。而其行自符于古昔贤妇人。此非生质之美而能之乎。凡以孝闻者。皆旌表门闾复赋税。州县以时存问者。盖欲砥砺斯民。使之厚人伦移风俗。以成治化之美者也。苟能当褒而不褒。于其人固无加损。顾于有司劝贤之政。得无阙遗乎。数十年前县中士林。举李氏之孝而上之官。久而未蒙恩典。玆敢复陈之。窃冀閤下报于上司。得使李氏之孝。不至泯没幸甚。
为抱川士人。举赵思廉妻柳氏烈行书。
妇人之从夫死。诚烈矣。然有伤于哀而死者。有安于义而死者。伤于哀者。必冤毒迫切。死或不中节。安于义者。辄从容顺于理而必行其志。是以难也。本县鼎桥村赵思廉妻柳氏之烈。其难矣乎。柳氏故三韩壁上功臣车达之后。而思廉乃敏赫子也。柳氏既嫁。贞静婉顺。事舅与夫。无违乎闺范。夫不幸病没。柳氏即欲从之死。将殡自缢。为人所觉而不得死。将葬投井。
研经斋全集卷之九 第 182L 页
又为人所觉而不得死。如是者四而卒不得死。家人屏刀刃及食饮可为毒者而伺之。柳氏乃和颜色进饮食。示不死。既而服阕。遂拊其孤曰汝年今七岁。能学书。吾之虑弛矣。是夜服卤而没。时年二十八。而距夫没三岁矣。日月既久。哀有时而杀。使柳氏强自宽而理家政。养亲而拊孤。诚亦无悖于理。顾其心以下从为安。持久而不变。卒能如其志。不亦烈乎。柳氏之舅家。虽在乡曲。考其世则乃静庵先生之傍裔也。其舅若姑。皆以孝闻。盖其濡染有素。不徒以资性之烈也。烈而如此。可无褒乎。向在癸亥年间。乡中人士举而闻于官。官亦嘉尚之。仄听者久而未闻命。玆敢复陈。望閤下亟报上营。得以旌其烈。诚亦树风声之一大助也。
研经斋全集卷之九
 文一○序
  
送李圣臣(荩模)宰燕岐序
静修相公持国秉政。门户烜赫。出入门下者。亦自以为光荣。而圣臣以相公弟。通籍内閤且三十年。至老白首。乃为湖西之下邑。其枯淡自守如此。余屡道岐阳。颇悉其俗。县据四达之冲。冠盖过者相续。苟其馆驿道途供给之所以相待有不如意者。辄訾之。且腾谤于观察营。县距锦上才四十里。县中吏胥多交结
研经斋全集卷之九 第 183H 页
营属。持县令之政。互相短长以动之。强而难欺者去之。弱而易制者。䝱之而为权。县中多卿相墓。无赖者归之。有罪当治。都下之嘱。已纷然而至。理之固不可得。况可以搜括充丁役乎。县田滨江。一经长霖。崩坏漫漶失其形。直方圭梯。不可得以寻。辄为豪猾所利。又斋厨萧瑟。不足以自娱。故类多酸寒无势力者所得。余见六年之间。四易其令。其难如是。古之君子。为学而不为贫。苟为政于斯。勤于延宾而宾皆驩于礼。严于束吏而吏皆惮于政。刚于制顽而顽皆革其俗。明于覈田而田皆得其制。又辞多而取薄。宜其不素食也。今之君子异于是。自始仕时。所自期者得外县而自饱。他固不暇论也。圣臣今往矣处左右冠盖之会。毋懈于礼。镇强悍憸小之吏。毋弛于政。制顽朴亡赖者流而毋随其俗。审查栉括劘之政而毋坏其制。必以古君子自待。则何患乎一小县哉。圣臣虽老。尚可以勉此尔。
送竹下金稚奎乞暇还乡序
上之十二年秋。册 王元子为世子。选桂坊官。竹下金𥠧奎以侍直被徵至京。侍直峻选也。世之挟势力驰名誉而欲得之者甚众。皆不能得。顾竹下屏居读
研经斋全集卷之九 第 183L 页
书。澹然无求于世而乃反得之。人皆曰竹下称是职。得不得固不足道。其徵于人。可信也已。吾得与竹下游。于今三世矣。备见其衰盛失得之际。方先相公遭罹罔极。不安于 朝。坯窝先生挈家室出 国门外。穷处于西海之曲。竹下方稚弱。眷顾跼蹐。殆若穷人之无所归。当是时。不唯吾之心为竹下嗟伤叹咄。人之心亦尔也。后三十年。吾访竹下于梨湖之丙舍。时先相公复官秩。坯窝先生以寿进秩通政大夫。门户复光。然竹下尚有忧畏之色。又几年为 朝廷所记录。今乃选于众而华其职。不唯吾之心为竹下欢欣庆幸。人之心亦尔也。噫。有盛必有衰。有得必有失。天之道也。虽贤者不得免焉。然其持盈与处约。不违于道。故卒乃复亨。其约也人皆同其伤。其亨也人皆同其喜。不贤者反是。方先相公之去 国也。同时覆败者几家。而竹下先被徵召。此可验也。坯窝先生深于易。每与先君子论否泰往复之际详也。以是济其困而不能履其亨。先君子尝悲竹下之困而思欲见其亨而不得。今竹下亨矣。而不肖独见之矣。既已荣其亨。又有私戚焉。竹下乞暇而归。以荣先墓。于其行也。叙此而以为赠。
研经斋全集卷之九 第 184H 页
送竹下金𥠧奎还乡序
孔子论乾之初九曰遁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语曰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我苟才也。而人不知则咎在乎彼。己固无与矣。何闷与愠之有。而圣人以能是者为难何哉。学也者。固所以用之也。用则善类汇进而生民被其泽。不用则反是。闵与愠也。岂徒为己者哉。是以子贡子张之徒。皆以文学政事。辄求试于人。圣人之志。亦在乎行事。方其与门弟子问答也。往往及于政事。独曾点之对。超然于事物之外。足以发圣人之志。故喟然而许之。其无外慕如此。闵与愠。不足论也。如而人者。不亦难乎。荷筱沮溺。皆易所称苦节者也。虽惜其不合于中。必惓惓焉。圣人亦岂无意于隐遁哉。虽然今之隐遁。以幽独块处。澹然而忘世者为高。土室树屋。夫岂可乐哉。况洁身而乱伦。殆索隐行怪之类也。故有充隐买隐之名。此隐遁之流末也。虽然世之讥隐遁之钓名者曰彼何为固穷幽处。不与人同其乐哉。簪组轩驷。随遇而自适斯可矣。是又恶能知清泉茂树。所以乐其乐哉。殆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者欤。虽然今之士大夫。皆世禄之家室也。亦岂能超然遐举。辞黼黻之华。离笙镛之和。一切相
研经斋全集卷之九 第 184L 页
忘也哉。竹下金𥠧奎多闻博学。不蕲知于人。少尝处约而无戚戚之色。居僻而无绝俗之行。仕于 王朝。未几谢而归。非为富贵也。其归也又不欲长往者。为世禄也。无戚戚者。足乎已也。无绝俗者。避皎厉也。谢而归者。为养性也。不长往者。敦乎义也。竹下既不以遁世自命。而吾所以历举隐遁之事者。欲其慎所择而得乎宜。其进也要以行吾道也。非有求也。其退也要以行吾志也。非有拘也。柳惠虽在逸民之列。非鲁之大夫欤。竹下勉之哉。
朴在先诗集序
贞蕤朴在先诗集几卷。在先为文章。既自知其超诣。常爱惜之。虽片文只字。未尝漫弃。间尝经事变。亦无所亡失。裒然如此。东人之诗。局于地。虽以大家自命者。亦往往有恶诗。多为中州人所笑。钱牧斋集中云勿与高丽人相酬酢者是已。在先独能追古学。其格律声调。皆足师法。一洗东人之陋。要当见知于后世乎。在先既负高才。不肯随人俯仰。任真自得。发言风生。锋锷殆不可犯。人有难者。必务挫折。是故积谤喧轰。然其名不可得而掩也。 正庙惜其材。常优容而荣耀迥出常格。由是忌者益众。 上升遐。在先无以
研经斋全集卷之九 第 185H 页
自存于世。卒为人所告。几毙桁杨。遂自伤而没。在先虽为诗。不过自娱于寂寞之滨。而直以峭性陷机阱。为材者不亦戒乎。在先好游燕中。与纪晓岚,潘秋𢈢之徒。相为跌宕。彼大邦人也。不设畦畛。以文章相推许。晓岚以内阁学士。自访在先于邸。蒙古诸王安南使臣。亦为在先倾倒。而热河山川之雄奇。西山宫室之壮丽。足迹几遍。盖在先得意处也。不能得之于同国者。乃反得之于异域殊俗。亦可异也。在先既得罪窜钟城。为人写屏。清差适见之。惊曰此贞蕤先生笔也。何为于此。吾以晓岚家僮。见先生至晓岚室。谈笑挥毫飒飒。望之若天上人。何为于此。为之叹咤。在先之名。噪于中国如此。且西南极边之夷。亦能知在先名。必有想见而不可得者。在先可无恨哉。彼仇家雠人。虽以气力加人。即已湮灭。无复知者。比之在先。果何如也。
研经斋全集卷之九
 文一○记
  
酬忠祠记
佛。依附吾道而存者也。天下岂有无父之国哉。且宫室丝麻粱之具。皆藉我而生。虽欲抗而跨之得乎。佛之始入中国也。汉儒专门之学犹盛。故佛道无得而间。及齐梁轻薄之徒。文其辞而张之。佛道滋炽。则
研经斋全集卷之九 第 185L 页
吾儒乃务为摧沮防遏。必欲廓如也。为佛徒者亦自以为大。而变幻诬夸。敢欲为吾道之敌。不亦异乎。如而人者。使守山林隐僻之地。俾禁寇盗。国家有事。即服役之。与军卒贱隶齿。彼何足忧哉。我 朝用是道矣。顾其徒绝芬华而外荣利。不为事物所挠夺。往往笃于彝伦。当国家之事变。辄奋发从戎而轻死生。如西山大师休静者是已。 万历壬辰。岛夷入寇。 上幸义州。天将祖承训败于平壤。东南之帅无入觐者。人心危甚。师由香山奔问 行在。退而募其徒。会诸将于顺安法兴寺。凡五千人。大战牧丹峰。倭夜弃平壤而走。于是惟政起关东。处英起湖南以掎角之。天朝提督李如松以诗帖劳师。由是师名益重。 上还都。又选勇士百人从之。贼退即告老于香山。以军事属惟政,处英。 上累赐号八道十六宗都揔摄,国一都大禅师,禅教都揔摄,扶宗树教普济登阶尊者。在山十三年而化。年八十五。初师罹于己丑狱。 上察其诬而释之。徵其诗。 赐御画墨竹。且 命赋诗以进。 上又赐以诗。师感之。佛前设牌。常祝圣寿。每饭手旗。示将赴死王事。香山之僧至今行之。后建祠海南以祀师。彼之所重。即塔庙塑像之属。而不以此待
研经斋全集卷之九 第 186H 页
师。以国家待勋庸之礼礼之者。以其劳不在乎浮屠。而在乎吾道之彝伦也。香山即师之所始终而遗像在焉。洪公良浩始为祠。而李公秉模继修之。且请于朝。并祀惟政。 上许之。赐额曰酬忠。夫事君尽礼曰忠。 宣祖大王至诚事大。而群下化之。虽山僧之微。亦知敌忾之义。可不谓仁乎。狡倭之蹂我。为上国也。师乃遏之。俾不得侵及于辽沈。可不谓义乎。鼓义而进。凶酋敛其毒。可谓勇矣。其徒同声。无敢或后。关东之众遏其后。湖南之师鞣其右。可谓知矣。翩然释兵。敀于故居。以晦其迹。不可谓不明也。迹其进退隐现之际。无得而测之。不贤而能之乎。香山国西之镇也。幽邃蜿蟺。檀君之所由降也。师又居之。建功名而敦彝教。亦玆山之光也欤。
肃慎石砮记
肃慎。朝鲜北界也。考其世。在周之世。无大君长。邑落各有大人。处山林之间。喜寇钞。然不能利器用。削石为砮。周武王时献之。其后千馀年。虽秦汉之盛。不能致也。惟魏文帝晋武元成三帝及石季龙时皆一至。而贵其远物也。譬之白环银瓮文钺诸不恒之物。深藏之内府。往往遗落于世。为好奇人所得。则必传视
研经斋全集卷之九 第 186L 页
而誇耀之。喜为歌咏其状。顾北界人视之如瓦砾。刮其屑治关格之疾云。魏志曰挹娄弓长四尺。力如弩。矢用楉长八尺。青石为镞。晋书曰挹娄有山出石。其利如铁。挹娄者肃慎也。挹娄人喜施蟒毒于砮。中人辄死。今吉林乌喇之部族为攻具如是。又有石刀石斧石镰之属。其色或绀或碧或紫或红或绿或青。而涟朔畿南之人。往往得之。岂韩人亦用石砮欤。兵志曰器械不利。以其卒予敌。是固然矣。而尔朱荣以木棓破葛荣百万之众。满洲之覆四路师也。以鹿角为镞。器何必𡱝利为哉。今夫繁弱之弓。仆姑之矢。天下之良材也。以楼烦之善射。操而立于壁。当之者靡不立碎。然项羽瞋目叱之。手慄不敢发。是故气先而技随之。技精而器从之。昔我 太祖破东宁府。士皆大冠而阔袖。苟其威武也。则又何必胡服骑射而始趫勇哉。余得石斧而凿为砚。当尹瓘吴延宠之际。想其廉利洞胸贯脰。而今乃为文林之器。斯可见 圣朝文治之盛。而肃慎旧域。皆袭冠带之俗。以革其忿骜桀黠之风者。不亦伟哉。
挹娄貂记
貂似鼠。产于东北之诸山。而惟挹娄之产最良。故曰
研经斋全集卷之九 第 187H 页
挹娄貂。其尾紫蔚采润。礼深温煖。可用以为衣裘。然考之古经传。自天子公卿大夫。下至氓庶之贱。皆有裘制。黼裘狐裘虎裘狼裘豹裘麛裘羔裘犬羊之裘是也。祛饰以为节。袭裼以为礼。而貂则不载。又肃慎氏徒以砮楉之属为贽贡。而不以貂何哉。北方寒凉。人以貂皮煖额。附施于冠。赵武灵王效之。以金铛饰首。前插貂尾为贵职。秦灭赵。以其冠赐近臣。遂为侍中之常服。而我 朝之仪则三品以下。以鼠毛护帽。三品以上。以貂毛护帽。冬月则服。豪富人复联其皮而护项。以多为重。貂鼠由是益贵。貂之生。必于穷谷深林之中。跳踉善避匿。而八九月之交。其毛始可用。捕者必穿冰霜之苦。登峭𡽱穷幽晦而后仅乃得之。或早寒而雪塞。其徒俱死而不得收。其难若是。又可得而轻用之哉。今夫北边守令。历辞 朝廷也。权宰相辄求之。不敢不从令。既之官。诛求多方。民有获貂者。不得出境。官乃薄其价而取之。流离四散。职由是矣。边民轻转徒(一作徙)。不恒居。况加之以厚敛乎。端川金银良马。六镇之纤布。三甲之长剃。江界之蔘。不登于朝。则何忧乎北民哉。北民诚可哀也。
北海鱼族记
研经斋全集卷之九 第 187L 页
环天下而海者。其鱼鲜之所育。海内共之。独东北海有鱼。而族类不概见于尔雅埤雅广雅等诸书。独东人专其利者有四种。曰明太鱼曰大口鱼曰青鱼曰牧鱼。皆俗名也。牧鱼者。秋冬之交。一者大上而止。青鱼者。秋冬之后。始捕于北海。沿而东南。春止于西海。每春雷而雪。多捕之候也。大口鱼亦充溢于东北海。捕者自冬至春而坌集。然其利不广。惟明太之鱼。产于北海。其者味不如濡者。其卵红润可醢。每岁输载联续于元山。元山北之大都会也。凡深山穷谷之中。虽僻陋幽邃。而必以是为飨客祭先之用。通衢大道之中。虽蕃盛稠密。而必以是为下酒佐食之具。无都鄙无贵贱。无不用是者。其利亦博矣哉。鰅魵鮸鲨䲐䰽鯜䱡鱳九鱼者。乐浪之所出。见说文。今以其所状鳞鬣种族考之。鳙疑江猪海獾之属。魵雌鲸也。今民鱼石首鱼也。鲨同鲨。江鲨螫人。海鲨食人。鯜今比目鱼也。䱡疑人鱼也。䰽即河豚之类。䲐今鲈鱼也。鱳则独不可考。非大口则明太也。北果之珍。有樱额地盆子之属。皆丛生。味甘而脆软易坏。不能多输之京都。又不能移栽于南方。无以滋其蔓。其利及人也狭。纵或广之。不如鱼鲜之利益人。如乐浪群鱼之族。
研经斋全集卷之九 第 188H 页
虽及于国中。其淹涵胚胎充积弥满。又不及于明太者。计四海之大。而鱼之种几乎万。而大者鲖鳢。细者鲿虾。无与竞明太之利。何其盛且孳也。
铁城山水记
己未八月十日。洞阴令朴在先驰书于铁城。具报京山李丈。访三釜渊。以明早期我莼潭。莼潭距府东南二十馀里。记余之东也。路出潭畔。尝一临焉。而匆匆未畅。及发书欣然乐之。借僮骑于官。待明朝而发。
十一日早起。雨意方浓。恐李丈未来。人多止之。然长者有约。不可自我而孤。遂决发。主人宋校载文忠勤人也。悯余独行。愿与之俱。自治行具。所赍无他物。只陶诗一卷而已。三人二马。出东门涉前川。行数里骤雨方至。下马入道傍田舍。可数时雨益甚遂回。
十二日雨止而发。官骑蹄蹇。屡易骑而行。日已高矣。前至捡屹串。滩声甚壮。直所距其下不数里而近。然赴期甚忙。未暇往焉。至下丝里。求尹家梨数枚止渴。至礼田入村舍。招驿人问李公过否。答云十日宿礼田。翌朝访莼潭。待余不至而归。虽怅甚。行不可中撤。向莼潭。峡路崎岖。秋雨新过。石角皆露。马蹇几踬。至潭饥甚。主人黄老。摘梨拾四十馀枚。恣啖之。以其馀
研经斋全集卷之九 第 188L 页
藏之衾袋。视亭舍颓圮不可处。舍前小潭有莼鱼之美。亦芜废不治。缘崖而前至听涧亭。亭四间临壁。壁可数十丈。川流经其下。苍松夹路。间有数杏树。后背亦陡绝。厓谷深窈。川即亭渊下流。绀碧惨黑。左右皆壁削。多松桧枫栝杜鹃踯躅之属。叶宜秋花宜春。春秋之交。游者坌集。时夕阳在山。迤下向间栖亭。亭在东壁险绝。过听涧亭。从岩背而陟。缘崖而下。有阶数级。屋二间寄岩底。栏临削壁。不可逼视。还至洞门。山田数区。豆粟颇登。栗六七株。亦结子甚繁。出黄氏梨数枚。与持马者充饥。还复由礼田驿村中。向三釜渊。洞口有权氏家。下马坐其堂。托具夕炊。招邻家朴君致中。同诣三釜瀑。行数里已入洞口。而两岸苍壁。奇古峭绝。溪流㶁㶁可听。至石门下下马而步。门狭不可耦行。时秋水方壮。悬两崖而下。长可十馀丈。潨流四射。渊广六七亩。绿净如玻瓈。崖俯而黑。独受瀑处甚白如疋练然。盖水所磨也。有白鸽栖岩腰。见人惊飞。不能过其顶。每岁旱祷雨。多灵应云。时日将没。而欲穷其源。从山顶下涧。穿芦苇中可数百步。至其上瀑。瀑凡三盆。上差小。中稍阔而深不可测。下则瀑所注也。缘崖上一松临观讫。蹑涧中累石而渡。石滑几
研经斋全集卷之九 第 189H 页
踬。壁临瀑而仄。有小径甚捷。朴君先之。余次之。宋校最后。若鱼贯而进。戒勿回顾。既登岸而坐。始俯临所历处。不觉动魄。还至石门外跨马。至权氏家。炊新稻羹松芝以相待。时山月初上。树阴幽深。余峡人也。具知田家之乐。每秋宵挑灯至深更。喜与邻僧野老。啖梨栗话桑麻。及游宦京师。久不作此乐。不意得之于此。又欣然。邻居权上舍。实韵人也。从褒忠祠享所归。醉甚不能邀。朴君出其制。即乙卯秋 御考也。记是时 上御万安门内之便殿。分诗赋长律上梁文试诸生而 考之。阁臣承旨史官抄启文臣皆侍。 上每考下试券。诸臣以 御批多少。编定高下。臣亦与其役。夜分未已。出 御馔以宣之。臣写八道榜过千人。时方赴庭试会试。默祷于中曰试券极多。若写不错一字。余当中第。既写讫检之。果不错。然亦未得中第。及见此券。历历如昨日事。不觉怅然久之。
十三日。方促饭。更议探山中之胜。以为石泉庵在鸣城山中。龙华郑氏村在三釜渊之源。观其一舍其一而后。可游禾积渊而宿铁原境。众言石泉即新搆数间禅院而已。无可玩者。不如从龙华游。余诺之。与权上舍,宋校。骑而后先入谷。朴君亦骑牛从之。复至三
研经斋全集卷之九 第 189L 页
釜渊下。仰看悬瀑者移时。步过岭上。至涧底丛薄而骑。龙华即清阴之所欲游也。有诗记其事。具在集中。渊老之隐。在石门内六七里。俗称进士谷云。故墟芜没。今为山氓所耕。无得以详。权上舍为言渊翁携其夫人而隐。亲自汲水采薪。村氓妻为京华之贵妇人也。争来观之。夫人无以为遗。出海州墨以赠之。携归而不知为用。烹将食之。苦未熟。皆言贵人之口。殊与人异云。又云山中民或充丁。被官人摄去。渊翁辄引与对坐而博。顾谓官人曰归语官某方与金居士对局。官亦不敢问。行至郑氏村。下马而憩。郑氏之先。以青乌名。始破荒。相传者五世。山始狭而渐豁。有良田美池桑麻之属。鸡犬相闻。其南通永平之白云寺。其东走春川谷云。其北即金化境也。主人出崖蜜以相劝。余适饥。取山葡萄投之。又削山梨。和而食之。主人又藏一诗帖。皆山中游人所赋也。我先王考尝与徐公命孚一宿于是。有诗揭其壁间。被室火移诗于帖。余敬读之。具书一通而袖之。既午炊。更骑马。西南踰甑山。至峰顶少憩。越数𡽹。路甚险不可以骑。至平陆。与权朴二君分路。独与宋校过讷雉村。从岩谷中望见石泉庵。庵在峰腰。寺僧曝衣岩上。过鸣城山介冑
研经斋全集卷之九 第 190H 页
峰下。鸣城即弓裔所筑。绝险不可登。中多鹿豕。猎人或至焉。中有宫阙遗址。败础历历。又有石槽古釰之属。委积涧谷中。村人为斧镰之用。或拾归辄有疾。故相戒不敢近。出大路至西池兀店舍。作书于洞阴令及京山李丈。托店人致之。向禾积渊。从人不知路。问路人。路人所指亦模糊。误寻下流。几至岸而问樵人。始改路。时日已没。望见渊上群松森然而黑。从松林中至渊上。两岸石色俱白。潭水清澈。深不可测。奇岩如群龟之出曝。纵者横者。皆向水而伏。一岩突起可六七丈。如龟张口。其傍又洼陷如釜。俗传龙伏其中。缘崖腹而度。崖穹然而㨊下。潭水经焉。观讫攀危石以上。至松下复跨马。时月上已高。觅野中路。路新治不迷。至薪川渡口。望见渔火。又闻犬吠声。若呼梢工。踰数刻方撑舟而迎渡。至岸上渔家而宿。即禾积渊上流也。两岸互对成门而月当其上。江光历历。微辨其深浅。又闻大鱼跳跃。渔人坐小洲。爇松肪。张三竿。竿离水可一尺许。系絮片于纶。从风悠扬。渔人戒言鱼性易惊。慎勿喧笑。且言水冷之后。鱼皆深藏。独讷鱼可钓。味佳长可数尺。上滩人举网得黄颊鱼四尾。薪川即永铁之交也。渔人多与宋校相识。故沽得之。
研经斋全集卷之九 第 190L 页
还至渔家。鲙而食之。余尝诵秦风蒹葭章。未尝不爽然自失。夫白露收成之节也。而蒹葭有坚实之操。故君子取之。水中之隐者。节高操励而邈然不可见。于是溯洄而求之。其求贤之意。盖亦切矣。然隐者愈益深藏。不与世相闻。殆荷筱沮溺之意也。百世之下。可以想见其风。而慨今世之未之见也。间闻有原峡成处士者或近之。参判洪公检。少赴忠州试不利。还至弹琴台下。逢骤雨而止。已而雨收月上。有人从蒲苇中歌退陶所制清凉白𩿨之曲。意甚异之。叩其船。即成处士也。问何生活。答云春至水解。具一小舟。缘江百里。岸上人家皆相识。约一串鱼易一壶酒。溯洄上下。岁以为常云。其清德高行。虽不及乎蒹葭之君子。其避世洲渚间。漠然高举者似之。余尝味之。及是益觉企羡不已。岸傍顾有处士之流而余未之见欤。又为之怅然。
十四日。早起上马。由射青里历南仓松内坊。入村民家。觅朝饭充饥。从褒忠祠前路而还至馆。是行也周行可百馀里。历遍莼潭三渊龙华禾渊之胜。不觉风泠泠满袖也。是夜待月出。登北宽亭。为诵蒹葭章而归。
研经斋全集卷之九 第 191H 页
梨湖精舍记
梨湖精舍。竹下金𥠧奎之室也。𥠧奎先世坟墓皆在结城之西。顾家世卿相。门户燀赫。未暇乎乡里之乐。有丙舍数间。岁或一再过之。自坯窝先生挈室而大归。虽谢绝世累。邈然如云月之不可及。然亦龃龉于世者有之。𥠧奎自是为结城之人矣。结城在西海之曲。鸟兽悲吟。林木丛杂。荒僻卑陋。郁郁有不可堪者。顾𥠧奎怡然乐之。岂非性所安者存耶。苟性之可安。缊袍华于文绣。疏食甘于粱肉。圭窦敞于堂宇。是以君子不择地而安。安则乐。乐则悦。况松柏花竹。皆其先公之所植也。枝柯繁茂。翳然成林。又有陂池田园之胜。果蔬可以饱。鱼鳖可以为养。𥠧奎虽欲不乐得乎。使𥠧奎绳家美而踵世德。以自显扬于朝。玉署金闺。固其所也。是固不足增门户之光。且有命存焉。若高卧乡庐。耕田读书。以自适意者。夫孰得以禁之。且子侄皆清秀端凝。相与温旧学而抽新知。日夕讨论。优游卒岁。虽公侯之乐。不能易也。彼穷达荣辱。顾何累于𥠧奎之心哉。但吾之所自勉者。为𥠧奎诵之可乎。吾已过中岁而无闻矣。岁月如流。工夫间断。苟不能及今修业。勉勉而不已。及至日暮途远。则愀然反
研经斋全集卷之九 第 191L 页
顾。怵焉而悔。已无及矣。山水之乐。旷达而止矣。诗酒之乐。豪放而止矣。顾何益于心身哉。愿𥠧奎发家中旧籍而读之。益宄性命之源。深溯义理之本。漱润六经。富有千古。则其乐当充然尤不可禁。适精舍及今而成。吾为之扁其室曰向晦。易曰向晦入宴息。欲𥠧奎沈潜缄默。笃其学而晦其德也。扁其轩曰乐生。礼曰乐者乐其所自生。欲𥠧奎守墓舍而朝夕是瞻是依。期无坠于先训也。𥠧奎家法俭约。昔黄冈先生家后置室二间。几案苟设。坯窝先生作草楼于国社之南。制极窄卑。今𥠧奎之精舍。亦茅而不瓦。栋桷不斲。阶砌不设。苟完矣而止。殆堂搆之意也欤。是为记。
丹阳山水记
甲子九月十五日。与朴上舍和燮理之。偕入丹阳。蓐食而发。时余适有足疾未甚剧。而丹峡枫节不可失也。行至枣院少憩。历忠州。时忠州牧李公英教方坐教场鍊士。器械装束颇精。明夕宿黄江。与权氏诸公谈说世好。往山水轩。夜月初上。徘徊眺望。江光历历。棹小舟沿洄上下。至二更始还。
十六日。早拜权文纯先生书院。仍诣寒水斋。谒先生遗像。乃七十九岁像也。幅巾野服。礼硕浑厚。傍架有
研经斋全集卷之九 第 192H 页
尤翁七十四岁像。乃老稼斋所模。而农岩及遂翁赞题其傍。仪容戌削。与他本迥异。又启小椟。敬玩栗谷手草经筵日记三卷。紫云书院庙庭碑草本。即白沙与沙溪手书相往复。尤翁所草紫云碑。亦质沙溪而签亦尚存。 孝庙御札。即先生在总府时祗受 显庙亲授者。原幅入大内。此即模本也。 明圣王后谚札一幅。亦移写而原本不在。想亦还上大内也。此距丹阳六十里。日已高。促驾访院东麓说乐斋。斋即遂翁讲道处也。临江陡绝。旧有斋颓圮。其宗孙新搆。揭丈岩扁记。观讫从江岸行。至水山驿午炊。夕宿丹阳邑村。记余八岁。从王考返自蔚珍。望二乐楼,凤栖亭。历羽化桥。今依然俱存。二乐楼。正统甲子。李达所建。匪懈堂题其额。李文清垲记其事。凤栖亭。即苍石李公埈所建。退溪尝为青松府使不赴。为丹阳郡守。有青松白鹤虽无分。碧水丹山尽有缘之句。今尚在壁。羽化桥。丹陵李公胤永所刱。间经峡水而坏。今改制而不如旧之精也。主倅李侯启远出见。
十七日早起。与理之联骑入仙游洞。跨蓝舆。踰岭行数十里。至下仙岩。大石盘陁。绿波琮琤可听。略似华阳之巴串。但洞府不甚宽豁。坐少顷。过加次里村前。
研经斋全集卷之九 第 192L 页
村落翳然。度一岭至中仙岩。岩势深远幽静。少迤而下。洞府左右。烂然白石。洼而凹。垒成阶者砌级整。环成屏者面势均。双瀑虽不甚高。喷薄两崖间。澒洞有致。游鱼不惊人。游戏上下。中流一大石。题四郡江山三仙水石。乃尹判书宪柱笔也。传饮数杯而罢。前诣上仙岩。散坐岩东西。幽绝秀丽。不及中仙。而水石亦自清绝。与下仙岩可伯仲。从擎天壁而坐守一庵。昔农岩游丹阳也。只及中仙而不及觅上仙。上仙之名于世。自遂庵始。守一庵有遂庵诗帖。诗曰行到地穷处。披云路转危。还探千古秘。更得十分奇。鹤去寻无迹。仙游问几时。居然我泉石。茅栋百年期。又曰秋来胜赏失枫酣。梦想长悬守一庵。僧为乞诗来水渚。爱渠衣袖带云岚。有一帖亦遂庵所书。煌煌灵芝。一年三秀。余独胡为。有志未就。笔势甚遒健。但迭一年字。洞名即紫云。而三仙岩皆在洞中。洒然台,洗耳潭,擎天壁,鹤归柱,一丝台,光影潭,卧龙岩,餐霞台,玉帘台,明镜潭。皆遂翁所命名。使门人成秋潭晚徵达卿,韩南塘元震德昭书之帖。间有先生手笔。今擎天壁,鹤归柱。皆可指点。其馀不知也。又御风台,凌云台,月澜台,招隐台,考槃台,凝思岩,朗咏川,住云。亦书之一帖。
研经斋全集卷之九 第 193H 页
乃先生手笔。而亦未知为何处也。过此六七里。即醴泉境也。守一庵中藏遂庵集板。而匆匆未暇阅也。午炊庵中。寺僧捣纸曝之如雪霜然。日向曛。促骑向舍人岩。路过云岩。登水云亭。亭即柳西崖旧基。亭扁水云亭西崖笔。西崖被劾自辨疏曰丹崖翠壁。亦入弹文者。即是地也。断崖陡绝。澄潭下汇。如碧玉成巴字形。流亭前而向舍人岩。望见赵元卿新占庄舍。元卿在禁中驰书言。新买云岩林家庄。以新秋尽室沿流而上。余亦约以琴台嘉湖之间。维舟相待。元卿不得递堂后之衔。此计不遂。至今怅然。既见其庄舍。孤绝荒凉不可居。人言竹岭月出时。潭流滉漾。如万片金上下。归路甚忙。不能待也。仍向舍人岩。岩即禹舍人倬所游处。间径荒芜。丹陵李公,凌壶李公剔榛棘。题评烂然。栖碧亭即丹陵所建。今废而遗址在岩窦。望之缥缈。余与理之。骑之岩下。歇马松间。坐四仙岩。石色皎洁。川流汇为澄潭。由独木桥而前。秋事方熟。稻宲离离。由田畔仄行。攀缘上栖碧亭遗址。从岩穴洞望。前后颇畅豁。已而天欲雨。即下依岩侧。俟雨过。举头望之。岩势端雅。随面而殊观。正直如施绳墨。方圆如用规矩。红树青松。离立岩间。又若设彩然。令人神醉
研经斋全集卷之九 第 193L 页
不能去。题岩者多先辈长者。而丹陵凌壶皆有刻。并古篆也。开荒亭在其东为乡塾。今为吴参判大益别业。余未与主人相识。未得临焉。由长林驿而归。雨益甚。初昏抵邑村。是夕雨止月出。李侯邀余设小馔。招妓歌丹丘别曲。即李侯所制也。浏亮可听。
十八日。与李侯还向忠州。余见差都会试官。李侯差预差。设场在二十日十九日。期抵忠州。忠州距丹阳为九十里。而龟潭玉笋在历路。与李侯约共沿洄竟日而宿水山驿。既约定而余先发。从丹岩书院下维舟以待。院即李退溪,禹祭酒所享处也。少顷李倅亦来。同舟而下下濑。多恶石沿洄以避。行可十里而风逆至妨船。遂弃舡促骑骑之。至长淮村。望见沈氏村落。梨栗向熟。田圃交通。鸡犬相闻。洵异境也。歇马长淮店舍。促船监持船来待长淮村下。船皆农船也。收穫未还。屡招始至。从滩下升舟。舟甚窄。仅容数人。余与李侯及下隶四人同舟。截潭而济。潭水惨黑。舟小易飏。亦可畏也。至苍霞亭下。下舟登岸。亭之名始自丹陵。丹陵曰环龟而居者三。云潭屋子如。千里访人。望门而止。可隐洞。升堂而未入室。长淮之村。侧立睨视甚不敬。龟潭之美者。只在丹扆宝鼎之间。但棹舟
研经斋全集卷之九 第 194H 页
而过之太迫。可隐之土亭旧址东北五六百步之外一区可亭。直对丹扆宝鼎。江水空碧。白沙堆如半月。残莎如烟。上可二三十步。有小邱左右抱石崖。西短而东长。东低而西高。辟其中可建三楹之楼。即是地也。戊子秋。赵侯靖世建亭而名曰一最。后圮而今新之为六楹。改名苍霞亭。李倅力也。左右皆峭壁。独是麓逶迤嫩美。其左奇岩。即壶天台也。丹陵书而刻之。可坐十许人。李侯出酒肴见劝。还坐苍霞亭。李倅新刻圆峤李匡师所写第一江山四大字钉亭额。望潭西群峰皆苍崖妍妙。层叠如攒圭如束矛。彩云峰尤缥缈。似有灵真之托。夕阳满山。山气益苍凉。放舟至潭西岸。时风至益甚。李侯下舟缘崖而行。余独以舟缘江而下。舟人摇橹。与风力屡战。从石门内或避风而洄。明秀之气。左右蕴结。真所谓应接不暇。潭东有墓。即土亭兄司评之蕃所藏也。有墓村数家。幽僻可喜。俗传司评为丹阳守。敛葛为索。截江缀左右两山之巅。自跨木鹤。缘崖来往。民谓之木鹤居士云。李侯骑先之。从潭下望之。历历如画。将至玉笋峰。下舟而骑。从峰下谛视之。奇岩如竹箨新抽。削立千丈。石纹甚类箨皮。其上岩均方如削。岩上石又如笋头叶纤
研经斋全集卷之九 第 194L 页
纤。信异观也。此为凌壶所有。凌壶临没时。以未归玉笋为恨。想有精灵往来也。凌壶傍玉笋之麓。置多白云楼。今荒废不可处。既至峰前。李侯已先据潭边大石上。余下马就之。适有农舟过之。令下隶招。与李侯偕登。过峰可数百步而下岸。崖口刻退陶先生所写丹邱洞门四大字。丹字历历可辨。地本清风。而自先生写后遂为丹阳界标。先生又写碧水丹山地清风明月楼一联。而迫夕未暇觅也。骑马至水山驿村而宿。村失火。数十家皆为灰烬。男女老𥠧。累累路傍。呼号不已。不觉惨然。溯长淮而上其北岸。有降仙台。台可坐数百人。亦佳境也。傍有郡妓桂香冢。桂香将死曰葬我于降仙台。魂得与骚人墨客游也。家人如其言葬之。或言降从系绛仙。即丹妓名。未知孰是。丹陵论龟潭曰燕子为副。玉笋为殿。芝磴,赤城为卫。长淮,花滩为前后。鼓吹,可隐,云潭为垒。降仙,二皓为堠。气像之华贵。形势之尊严。谁敢抗之。郡中诸胜如云岩,铣潭之水。锦绣,八判之山。上中下三仙之岩。当为别部。司马,舍人岩之端雅妙静。不可屈而致之。以为军师。至于岛潭之胜。又恐伏龙,凤雏不肯相下。屏山,林池,春窟,越渊。虽各为属国诸侯。然越渊当为西伯之
研经斋全集卷之九 第 195H 页
朝。所论诸胜。或睹或未睹。待余更复入山。以此题品指点。参互以谂其定评否也。芙蓉城直石柱之南。谷势幽邃。其上峰崚嶒岋嶪。陟其巅可览众山之美。然秋深霜落。凛凛然不可往也。
十九日。晓见营檄。知都会试退期。时公州有李逆在仑按覈事。未得试士。四牧具停试。余以遗岛潭之胜为怅。而试事既退则不得不穷搜。俾惬素愿。遂回骑复至丹阳郡。李侯后之。至郡中店舍朝炊。由下津渡而济。经历崎岖。至梅浦之野。山断地辟。田畴井然。心为之开旷。未至岛潭数百步。跨一小麓。望见三岛之顶。已觉神思飞动。既至江岸呼舟。舟新制坚致。待从者俱济。三岛特立。江流渟滀。中岛偻而高可二十丈。色深黛而拆。北岛偃而顾中峰。高可四五丈。南岛亦二三丈。稍近于中峰。泛舟由北岛之间。既渡潭。命从者具午炊于潭上村家。村人苦人客。辞以粮乏。且购江鱼亦不得。令行中米和粟米具炊。放舟沿江而上。见鱼箵在洲渚间。询之。果村人所渔也。中有鱼数十尾。即购之。烹其半携其半以归船。至隐舟岩。即永春境也。水渟而黝黑。岩势截江之半。而石𥕕斜绽。西日透映。入岩内见人题名甚多。而或漫漶不可辨。回
研经斋全集卷之九 第 195L 页
舟出潭外。仰樵童临绝崖。俯视余舟行。余诚色慄而童昂然特立。诚可愕也。至石门下舣舟而上。壁势甚峻。石门如阙。松树离立。皆从阙处而望。舣舟壁下。攀援而上。壁之东有窟。中有仙人田。田有二层。下层七八区。上层亦五六区。石液融下。紫苔被之。大或如釜。小或如鼎。若列灶状。其称田者。不知何所指也。既下舟而复棹。至东岸村家。既午炊而日已倾矣。复棹小舟。沿洄于三岛之间。船人言下岛中岛之觜。沙聚成堆则岁功礼熟。而沙聚自癸丑后为然。已十二载矣。村人又言白蛇在潭底。其大如椽。头眼可怖。出见则辄大雨。岸上即李司评遗址。司评以其地宜种靛居之。今为李氏所有。李即完南后孙。完南尝为丹阳守。以为福地可居。置庄舍。后孙居之。李子安中以文章名于世。流离以没。其文藁往往在人间。直潭之西北三里。有玉钟窟。匆匆未观。夕阳将尽。棹舟泊西岸。复由下津而抵丹阳邑治。与理之偕宿。
二十日。早起辞主倅。往访李子义协。谈及玉流。前秋约入丹阳而未果。今春置期而玉流已千古矣。为之潸然。权都事最仁亦来。其妇家也。遂促骑而发。至长淮村沈氏宅畔。理之已先之。觅小舟。更溯于龟潭玉
研经斋全集卷之九 第 196H 页
笋之际。留连不能去。时朝霞未收。峰峦或为白云蔽亏。又一奇也。望见擉鳖者买数个。又见邻舟藏鱼箵中。买十许尾。付厨人。下岸而骑。至水山站烹之。与理之同饱。饭讫从南仓而返。清风山水。方待明春一游也。夕至黄冈。暂见权氏诸公。至茂林站而宿。
二十一日。踰马思之岭。历忠原。暂见主倅营将。夕至衙中。
双节琴记
忠文成公家白岳之麓。忠正朴公家木觅之趾。并有手植松。蔚然相望。始二公家覆。戮及婴孩。家宅没官。彼二松者独存。岂二公虽残灭。时人怜之。拊其所手泽而庇护之耶。不然即芟夷之易。而安得繁茂也。其后三百馀年。 庄陵复。六臣得白。俎豆而享之。节惠而褒之。 正宗辛亥。设 庄陵配食坛。凡为 庄陵殉身者并享之。于是表章无馀憾矣。二松者特立。备见其终始屈伸之际。松亦寿矣。庚申南松为风雨所折。而北松亦萎死。乃 正宗礼陟之岁也。先君子得二松材。合而为琴。命之曰双节琴。试鼓之。有异音发焉。尝悠然而听。清厉孤直。庶几得二公之状。又推以及君臣际遇之盛。 文宗不豫。召二公。置 端宗于
研经斋全集卷之九 第 196L 页
膝。拊其背而谕之曰余以此儿付卿等。仍降榻亲酌以劝。二公皆沈醉。命中官撤门扇。舁卧直庐。 上手引貂衾覆之。是夜大雪。二公醒。闻异香满室。相与感激流涕。其恩遇如此。如之何不为 端庙死也。
安文成瓷尊记
松岳人耕文成之故基。得一瓷尊。其高可一尺。其色微青而黑。容可一斗。今归于紫霞之室。盖华人所称高丽秘色瓷也。周礼五尊。今未详其制。考之聂崇义三礼图。独言太尊山尊壶尊。皆受五斗。古今器量既殊。其容亦不可同。然古者以其器轻重大小。有节而合于礼。故必用之祀飨。文成当王氏之世。扶道斥邪。以此得从祀夫子。今太学奴婢。皆文成之所内也。东方自新罗以后释教盛。人伦几乎熄矣。我 朝虽屏去之。今之士大夫或衣衲。妇人食钵器。皆释之馀也。我 朝诸贤极力挥斥。俾异端不敢售。俗习之难改且如此。况文成之时乎。举世浸淫。燃指髡首。其权至与人主抗。独文成岿然自树立。表章正学。又百年而得郑圃隐。文物始备。渊源遂昌于东方。此不徒以德而又以功也。想文成之为礼也。是器得备于钟磬笾豆之列。盛盏醴而揖让进退。器之用诚华矣。今之学
研经斋全集卷之九 第 197H 页
者。诚能用是而讲礼。俾文成之风。永世而不泯者有几。器之出于尘土者。宜有待也。紫霞勉之哉。
鸠岘赏枫记
树具四时之观。花宜春阴宜夏叶宜秋林宜冬。余每喜暑月绿阴繁缛如幄。追凉杂坐。足以忘烦热。又当玄冬寒洌之际。木叶尽落。枝柯扶疏。令人气肃而体竦然。供清赏而发奇玩。使之和乐怡悦者。未若春树之花秋树之叶。盖华实之所始终也。花各异色而其发有不齐。岂如秋树之一时黄赤。无异色者哉。且树之精。蕴于内而发于外者。亦明盛无滓。虽无馨香功利之及于人也。终之将以复始。故树之观也。秋景为最。鸠岘之南麓。 世祖陵也。 世祖念都下乏薪无以炊。广其沟百里以足之。枫栝之属。最宜登鸠岘而望。可悉有之也。辛未秋。迨枫之烂。风和景恬。携同志数子及弟侄而游。夕阳照之。其光益艳。信伟观也。余之观枫。于是乎始。郊原独树。犹萧洒可悦。况万山之林木乎。余尝临妙香之巅而观秋树。又诣丹阳清风之峡观秋树。皆从岩石间离离落落。不如是之盛也。顾鸠岘距吾家不六七里。伟观在近而今始得见。亦可为贵远而忽近者叹也。
研经斋全集卷之九 第 197L 页
游悬灯山记
余从山中人谈畿东之名山。曰宝盖山也。曰悬灯山也。曰白云山也。记余在乙巳夏。从芝溪宋公。诣海阳罗公于漳州任所。仍入宝盖山。绿阴黄鸟。悦可人意。宿石台寺。宋公抽笔题名于石台之壁。马上谈诗痛饮。醉几堕马。亦一时之盛也。计于今二十七年矣。先辈皆下世。独余在而华发亦星星矣。辛未晚秋。与同志约游悬灯寺。自幸余筋力未全衰。可登险绝。而时又清明和煖。枫叶虽凋。尚有存者。且念少壮时。方疆力四方之事。如悬灯者谓一游即易耳。纵不能游。顾亦不屑也。及今游览既倦。反思其浅近者。盖远且奇者。力不得往。无宁从浅近者姑且娱乐。殆韩昌黎悼前猛就新懦之意也欤。
九月十三日。与柳戚质甫。就舍弟鹏之宿早发。比余家取道稍径。而鹏之亦从之往也。李彦瑞庆乔由楸谷至。从之者李和仲及杨州黄老人。其族与戚也。李士希得贤从柯山至。从之者李仲明哲贤,李振如禧麟。其从弟与从子也。凡九人者。皆纳履杖策。翩然而往。一驴载粮。一仆将之。踰广岘。掠佛顶山人故墟而过。行渐入峡。幽泉哀鸣。村落翳然出林薄间。鸡犬往
研经斋全集卷之九 第 198H 页
来。洵足悦也。至磨斤潭店舍少憩。牛马络续于道。皆峡炭之输载于京也。前去悬灯可三十里。日将没。念前程无店舍可投。迂入原兴权氏家而宿。权氏为言峡居萧瑟。始时松柏甚密。不忧薪。山田多收粟可资。近日人齿益繁。京华之人。又多流寓而夺其利。徭役渐多。吏盗粜籴而射利。无以为生。峡人反羡野人云。良足悲酸。
十四日蓐食。由朝宗之背。自入嘉平境。峡势重复。一水贯其中。凡十二渡而至朝宗。野始通豁。其东麓月沙之墓也。月沙之后孙多居之。土肥泉甘。有隐居之趣。过县仓村。入悬灯之谷。望山气秀发。然洞府甚狭隘。虽登其绝顶。亦不能远眺也。暂憩李氏家。沿溪声而上。泉石多可意。武陵瀑最佳。秋旱水帘琤琮如线。至寺寺僧尽出乞米。一二僧守之。寺属寿进宫。宫祀王子大君嫔御无嗣者。寺西亦置一小室。有平原大君永膺大君齐安大君永昌大君祀版。一庵居其南麓。二小庵居其背。皆孤绝。三浮屠寄岩石间。无记未详其为何也。望万丈峰不远。然道甚危不可登。地藏庵中有北路僧白华堂者。尝燃指于铁原古岩山寺。十指皆落。彼能忍其痛苦而敢为此者。不过名也。名
研经斋全集卷之九 第 198L 页
心之害于道。一至此哉。
十五日早还。舍朝宗而踰一岘。得故路行可五十里。即名巢鹤洞。就李体仁具午炊。时和仲,彦瑞。与仲明,黄老人分路。自悬灯洞口就李氏家。未即发。余迟之先发。体仁自忠原新移。依其松楸而居。其面乃凌壶公墓也。余既饭即发。至蓬岘而望。数人憩原上。乃彦瑞与仲明也。为言和仲留。黄老人后。即偕至舍弟家。月上各返家。白云之行。更以明春为期也。观山如观人。气像超拔者。或病其锐。器宇塞渊者。或病其狭。规模高远者。或病其迂。超拔而不至于锐。塞渊而不至于狭。高远而不至于迂者。于人诚难矣。于山亦岂易也哉。
俞总管坛享记
抱川县之南二十里漠谷村。故总管忠穆俞公之遗墟也。有碑有坛。春秋设享祀。以寓邦人之思。公之大节。具在 国史。其屈伸显晦之迹。可按而考也。成朴诸公。皆大姓也。虽参夷诛绝。其故人外党与夫族姓之知其事者具传之。得不泯灭。而公有一子思守坐死。其兄应信先公死。后孙皆窜匿。无以为公徵。或曰抱川人。或曰杞溪人。贯乡亦且见失。况其馀乎。成朴
研经斋全集卷之九 第 199H 页
河三公。皆于所居及后孙之乡设院而享之。洪州鲁恩之院。连山忠谷之院。善山月岩之院。大邱洛滨之院是也。独公及柳李二公无之。意者二公家京都。无乡里可指。公则有乡里而单孑泯没。无以为表章。亦其势也。是故人之悲六臣也。于公为切。公之没后三百八十年丙寅。树碑于其墟。先王考倡之。而尝语人曰此岂碑而止乎。后四十六年辛亥。徐公有邻白于朝。以墟田之属 光陵者。归守碑之人。又十七年丁卯。乡之人士设坛而俎豆之。建宇几间。以为斋居之所。仪文稍具矣。今之塔谷祝石岭。皆公所以奉母夫人射猎为娱之地。想其歌舞欢欣。其感人之深。不独公忠节为然也。美行逾远而愈光。从此以往。至千百年而慕公者益众。祀公之仪。又岂止坛享乎。
花山书院重修记
李文忠先生执靮于龙湾。请援 天朝。以成中兴之绩。国人被其泽。昏朝时抗议言 母后不可废。以是窜北青以卒。国人慕其义。国人宜以家而尸祝先生。独设院于花山者何也。为先生之乡也。记曰国有学遂有序党有庠。学也者。古所以论政进材出兵授捷弦歌祭祀之地。而后皆失之。独祭祀存焉。即释奠是
研经斋全集卷之九 第 199L 页
也。孔子之德。为中外之所宗。故不惟中国之学祀之。今之太学亦祀之。以至州府郡县之校皆然。若夫院也者。即序庠之遗制也。昔周公世鹏设院而享安文成。退溪先生白于 朝而赐额。时 明庙崇文治。 赐土田臧获书籍。俾为诸生弦诵之资。诸生既相聚肄业。而从其所慕仰者。或为之像。或为之位。而为之释菜于春秋。此校与院之别也。然诸生之所游。有群必有党。而莫不尊孔子。故四方之士皆游于校。至于院则各从所好。游于东者或不游于西。学于此者或不学于彼。独先生之院。游学无所拘。尤可见先生之志之公道之平。真可以学孔子也。 仁祖乙亥。始建院祀先生。 显宗庚子。赐额曰花山书院。日月既久。藩级平夷。榱桷腐毁。丹青漫漶。不足以侈后人之观。于时乡之人士。相与出钱帛以修之。先从讲堂始。凡几间堂筵夹室悉具。可以弦诵。可以养老。可以设揖让之位。可以设壶射之次。既成执酌而祝曰凡游是院者。怠屏于心。慢去于体。惟业之是勤。俾日趍于善。以无负先生之教。又祝曰群必和。朋必扰。会必以文。行必以礼。毋长短人是非。以无负先生之风。咸曰诺。遂为之记。
研经斋全集卷之九 第 200H 页
具氏旌闾记
表厥宅里。彰善瘅恶。树之风声。有周之所以为教也。使人有所感动曰风。有所听闻曰声。庶其望风而化。闻声而应云。周之制。远莫之徵。与今之所树丹楣而阙者。未详其同异。然要之树其门则同。不然何以望而式之哉。今夫闾里之间。见旌其门者。必慨然太息。思有以企慕之者。不独贤者为然。虽不肖者亦有之。此所谓风也声也。夫旨瀡之养。温凊之具。应对唯诺之方。先王之设教甚详。且非人所难行者也。顾卤莽惰倦。多不能中节。其中节者。其孝必世。彼自幼少时。习见父兄长者服勤左右。使安老之具。咸得其宜。不如是者。辄惊骇以为异。此所以教行于家者也。骊州之南。有具氏三世旌孝者曰舜相。 赠户曹佐郎。其孙时楷 赠司宪府持平。长曾孙锡喜复其身。次曾孙锡仪旌其闾。行义皆足以动人。具于州人之状。不亦盛乎。以甲戌之春。将树其旌。骊南之人。必相与指点咨嗟。相共诏诱其子弟曰得如具氏之孝无憾。风声之远。斯可徵也已。古之人不独旌其门。又改其乡为美名。俾乡人同其美。今制虽不设此。吾见其乡之人。将比闾而棹楔之也。
研经斋全集卷之九 第 200L 页
方节度石钟乳缨记
平泽方氏家。有缨大如鸠卯(一作卵)。斑烂具五色似玉石。谓之石钟乳。相传方氏远祖兵使轮。奉 使朝正京师。侍宴后庭。有鹯掠池上凫以去。 帝命公射。即中之。帝大喜。 赠是物。然 皇朝仪章。未有穿珠玉宝石为缨者。岂公所受赐。别有他制。而纪载失详。谓之为缨欤。夫海外之臣。得与内庭之班。以技而蒙殊赏。固足以感叹欢忭。况今 皇朝沦丧。文物皆已扫地。而缨得流传东土。与宋氏之青瓷缸。郭氏之日月砚。李氏之铜如意。吕氏之角带。俱为学士大夫之所歌咏。有足以徵其世。不亦悕乎。又闻公常服是缨。为北兵使。以遗其族居北者。使待子姓官北而传之。后几年公之远孙有拜柔远佥使者。果还之。其付与之意与夫离合之迹。又可异也。东俗不解作弭。公以善射故能创其制。至今行之。是故其朝京也。当 天朝鼎盛之际。武臣骁勇者林立。公乃厕其间。得以显名。惜乎其试小也。于时东北诸胡有炽盛之渐。公诚能用此技而镇之。必能折于始矣。
记玉堂宝玩帖(画帖盗奇)
余在内阁。得见玉堂宝玩帖二十四幅。盖禁中物也。
研经斋全集卷之九 第 201H 页
画少技也。山林閒寂之人无所事。乃揎染挥洒。以寓其枯淡萧散之趣。若富贵人。顾可用心者多。不必假书画而为乐。况帝王之尊乎。帖中有宋徽宗画甚奇妙。独怪其临天下之众。履万几之剧。乃与山林之人角其能。甘欲为一名士者何也。且顾恺之张僧繇之伦。皆有高致。乃以画掩其名。执艺固不可不慎。士之以书画传其名者固末也。然执之有道。书画之出于君子者。人爱玩嗟惜。久而愈益敬之。出于小人者。辄唾骂之。书画愈工而名愈贱。 皇明之季。马士英水墨山水。纵逸有别趣。字体亦佳。金陵人恶士英名而惜其画。悉改为妓女冯玉瑛作为书画者。观此可以知所处也。
第一叶擘窠书玉堂宝玩四字。字大如碗。乃王鏊所题。
第二叶宋徽宗独立朝冈图。孤鹰竦立特岩。岩下风涛汹涌。鹰北方之产也。止险而孤特。殆五国之兆也。
第三叶戴嵩牧童骑牛图。岸傍数柳阴浓。牧童横鞭倒骑牛。牛低头搐尾。入潴泽水草中。
第四叶李成山水图。江穿两峡。岸傍红树数株离立。二人各刺筏。一面一背。
研经斋全集卷之九 第 201L 页
第五叶米南宫云山图。浓林邃峡。烟云惨憺。数屋脊微露于树间。傍书云山图元礼三年八月十日米芾。
第六叶徐熙丹杏铁脚图。青叶紫实一枝。横跨幅上。鸟止枝上。俯欲啄实。
第七叶失名。岩下收罾图。岩甚奇。岩下洪流活活。岩罅有人家。遥辨门墙。岩阿有人举网。右岩差小。岩右有寺观。
第八叶亦失名。石径携杖图。奇岩侧立。礼草芊芊。红叶离离。有人徐步石径。
第九叶梅道人西湖小景。高柳阴浓。芦苇挟巷无际。人舣小艇。遥望极浦。小童坐睡艇尾。
第十叶边鸾墨竹四竿。铁脚一双。一跨第二竿。一跨第四竿。
第十一叶苏东坡墨竹三竿。离披横竖。谡谡如活。右书清风高节眉山苏轼。亦东坡笔也。
第十二叶唐棣高士访梅图。岩傍茅屋数间。梅树跨出屋背。洞口崖侧高梅数树。花正烂繁艳可喜。有人携杖背梅步石径。
第十三叶云西老人松石流泉图。大有蔬笋气。奇岩削立。流泉触折激射。石上二乔松夭矫可喜。
研经斋全集卷之九 第 202H 页
第十四叶米元晖山水图。山林静邃。数家依松杉间。有人担药囊渡石桥而来。傍题元晖诗曰澹澹云林小小山。谁家茅屋隐松间。石桥雨过天台近。采药刘郎自往还。
第十五叶刘松年把酒观泉图。侧崖上覆横岩可坐。流泉二道汇过岩前。人科头露腹。前置酒具。俯临泉流。
第十六叶高克恭风雨云山图。远岩脩松。近崖杂𡬾。人家桥东西。人张油伞跨石桥以去。桥下水方急。
第十七叶方方壶竹石图。奇石中竖。丛竹纵横石傍。
第十八叶钱选白萹豆图。绿叶紫花。纵横离离。大蠜缘其蔓。
第十九叶宋迪梧竹图。碧梧屈曲。脩竹交错。月上于东。
第二十叶王渊水乡图。蒲实垂垂。大郭索竖上。将及其穗。傍崖有一朵黄菊烂开。幅上题郭索初肥新酒香。野塘风落菊花黄。莫笑湖乡风味少。湖乡此际兴偏长。乃陈惟寅诗也。
第二十一叶赵子昂画马。路傍三树特立。红叶深染。马新搔痒。竦立四顾。
研经斋全集卷之九 第 202L 页
第二十二叶盛懋湖中秋景图。秋水渺茫。芦花瑟然。月上屋脊。参差树际。人乘小艇。从荻港出。艇上篷户洞开。中寘酒具书帙。仰见明月而橹之。幅上题两岸芦花秋色新。船头明月解随人。偶然留得馀樽在。一路酣歌自主宾。亦盛懋作也。
第二十三叶马文璧雪霁图。雪意惨黑无际。枯木森立。侧厓积素集之。人有骑蹇骡。从崖下石径过者。
第二十四叶解缙题曰此册汇集唐宋元三朝名绘。计二十二帧。诚所谓千金之裘。非一狐之腋也。拜观之馀。敬为题此。
记盗
梨岘有离宫不禁人。都下亡赖。多寄宿空廊。一男子甚姣。衣服有光。捕厅校疑之。佯醉探其囊。得金银环二双。试惧之曰若安得有此。若盗也。男子叹曰吾果盗也。盗之死固也。亟往阅大将家。男子曰某田姓。父为御营教练官。负营钱数万将死。某年十四。即往度支封银库。乘夜雨雷电。窍屋极。蛇缘习出入既捷。潜照以火。怀白金出。完其盖。人不即觉也。既尽偿父所负钱。技成不得止。遍发都下之富屋。辄由其极。往卖之全州市。为室于南原。娶妻居之。傍近豪富而吝者。
研经斋全集卷之九 第 203H 页
辄发之。易于京。产既成。从府百里贫不能嫁娶者。皆资于己。丧亦如之。所济数千百家。帅奇而不杀。且为给衣食。每纠盗无不得。帅死厕其仆。披发哀哭。后帅捕杀之。临死曰我恨不能早从我公死。卒死于刑。后帅暴其尸而侦之。第三夜有二人舆而疾走。逐之莫能及。
贞翼李公尝过鲜街。忽睨之。及归选捕校善侦者。谓曰鲜街有贼。使若捕之。过二十日不得当死。校虽诺而出。顾无以为侦。第往鲜街傍为酒食。邀市中人博奕。然往往心不在博。博已辄太息。过十馀日。益茫然也。一夕博而泣。市人怪问之曰君诚任侠者。歔欷若有所失。今又泣何也。校具言曰期至则死。我死固不足恤。奈母老何。市人曰此有人可疑。往来街上已数年。竟日无所事。能美衣食。在寿进洞。迹之可得。且具言状貌。校如其言。果擒于寿进坊最深处。室中无他物。但有烂纸数笼。即缚致之。其人曰吾固知死也。向者公睨我。遂咋舌无所言。贞翼㩧杀之。盖外国探我者也。
孝庙时都下有墨梅盗。发人家财。辄画墨梅而去。趫勇便捷。人莫能迹。入贵主家窃财宝。 孝庙命贞翼
研经斋全集卷之九 第 203L 页
捕之。墨梅盗曰是公以纠盗闻。吾将试之。故被擒。贞翼诘之。自云非墨梅盗。公亦无以得其赃。姑囚而廉之。墨梅盗伺守者睡。自解枷锁。潜入贞翼室偷赀出。又画墨梅。贞翼觉而见墨梅在壁。以为囚非墨梅盗。即释之。
林居正。杨州民也。海西俗犷悍多盗。而居正为之魁。连结州县吏胥。每朝廷密令讥捕。辄预知而得为备。长渊瓮津等四郡兵。屯瑞兴。将捕居正。贼六十馀骑。据险射之。郡兵溃。自是海西路梗。朝廷忧之。以南致勤为讨捕使镇载宁。知居正入九月山往捕之。徐霖其谋主也。知不免。降致勤。具言贼中事。且诱斩其党健者五六人。居正跳。致勤发黄州海州民。比列而蹙之。从文化搜剔至载宁。居正入村舍。劫一妪号曰贼在是。自带弓矢如官军。拔釰随妪出曰贼走已远矣。官军自相扰乱。乃夺骑官军马。在官军中。已而诈称病卒。离陈徐去。霖见之曰贼也。遂擒居正。居正呼曰此徐霖之计也。首尾三年。发数道兵仅捕之。良民死者无数。
元时有罗贯中者。为水浒传。状宋江等为盗甚悉。以宣其碨磊不平之气。龚圣予文陆之徒也。亦好画江
研经斋全集卷之九 第 204H 页
等。盖为宋室欲亡元也。元末群盗果得其法。以乱天下。 皇明之末。流寇之横行者亦是物也。于是贯中书为万古之祸。何其憯也。昔龚遂为政于渤海。则曰吏不恤民。致陛下赤子盗弄兵于潢池之中。善哉是言也。历数前世盗贼所由兴。皆大吏故也。彼多由困穷。其始不过为口腹计。呼啸屯结。终之驯至于燎原。可不戒哉。昔马武为东汉名将。光武问卿不遭际会。自度爵禄何所至。武曰臣以武勇可守尉督盗贼。帝笑曰且勿为盗贼。自致亭长斯可矣。古之人变盗贼为将帅。彼皆有才能。且负性气。孔子曰天下有道。盗其先变乎。
研经斋全集卷之九
 文一○文
  
怡轩公配享昌宁世德祠通文
崇德尚贤。 国俗则然。士大夫名节道学。彬彬为盛。设院享者磊落相望。至若名硕儒贤。辈出于一门。而并举俎豆。亦祀之于一院者。尤岂非士林之光也哉。如清风金氏有凤岗书院。享金大司成等三贤。广州赵氏有明皋书院。享赵浦渚等三贤。又或穷源而溯本。并其先世之贤者而享之。如韩山李氏之有文献书院。享稼亭以下五贤是已。如此类者甚多。传为美事。 国初名家。最称昌宁成氏。文章事业。炳烺 国
研经斋全集卷之九 第 204L 页
乘者。姑勿论也。道德则听松,节孝,大谷,牛溪诸先正也。节义则总管,梅竹,仁斋,文斗诸先生也。是皆源于高丽知门下府事讳汝完号怡轩先生也。先生有大节于胜国。是宜祀享于无穷。而事有未遑者。于今四百馀年矣。公于辛祦之时。与牧隐李文靖穑在政堂而共贞焉。方恭让时。先生之子文景公石璘,文肃公石瑢连牧隐之党。流于外。及我 康献大王开国。徙豪杰大姓于汉师。先生以松京旧第付其季子。移寓于南城外翰林洞。不入城中。 国初以耆老特拜捡校门下侍中。进封昌宁府院君。屡召之固辞。以前朝旧臣不起。 康献大王设布衣宴于庆会楼中。召潜龙故旧以娱之。先生于是与南阳君洪永通等与焉。先生献其三子。乞归故山。 上义而许之。遂退居于抱川王方山下界流村。先是先生知松社将屋。卜地于此。以为终焉之所。及归筑妙德庵。改号王方居士。服居士之服。闭户不出曰吾居于此。以王氏方之义也。后必葬我于此山。有杜门峰。居人至今称之。 洪武丁丑卒。寿八十九。 上赙米豆百石。谥文靖。当胜国之末。只手撑拄。卒之身殉宗国者。郑圃隐也。力尽于扶颠。志竭于存亡。无奈乎天命则洁身以罔仆者。
研经斋全集卷之九 第 205H 页
李牧隐也。早知天命之有归。炳几自靖者。吉治(一作冶)隐也。及夫沈冥林壑。怀思王氏之恩。托地而寓义者。赵松山也。先生当辛祦之时。一念宗社。扶持拮据。则圃隐之心也。两子罹祸。几陷不测。 召命屡至。固辞不起。则牧隐之迹也。知松社之将屋。预为卜地。则治(一作冶)隐之义也。自号王方居士。闭户不出。则松山之节也。 国史昭布。野乘流传。而独奈文献寝远而渐失。闻见历久而易讹。或以我朝检校政丞案首题为言。然公秉义全节。固辞 新命。则岂以是损先生大节乎。赵松山录之开国元勋。封为府院君。李牧隐封韩山伯。为五库都提调。顾以是为二公之疵可乎。徐四佳之撰次舆地胜览也。置先生于高丽人物。此可见公议也。夫杜门洞诸贤。不过流传之言而立祠松都。徐掌令甄不过吟咏数句而俎豆衿阳。以先生之节与义也。不得配崧阳书院。与圃隐匹美并光者。已足为士林之缺恨矣。本县章甫生长于先生藏修之乡。景仰也尤切。诚宜设俎豆而享之。以寓乡先生祭社之义。而财力不备。有志而未就者久矣。贵县麦山有勿溪书院。成氏世德之祠也。侍中公以下十贤并跻。而先生独不与焉。岂非阙典乎。向于 正庙丁巳。故判书成
研经斋全集卷之九 第 205L 页
公德朝以此事陈疏。乞并仁斋而追享。疏到政院而未彻。仁斋之节。在 庄陵之际。丙子六臣事发。同入鞫庭。受刑十次。栫棘岭海。后没于公州。而未与梅竹诸公啜享。舆诵亦至今嗟叹。今闻公州蓼塘。已为院享。勿溪之升配。直次第事耳。今夫诸子孙在俎豆之列。左右簠簋。而顾其先世名硕之当享者。不与之共。则于其心必踧踖而不安。神理人情。夫岂相远哉。今闻勿溪院规。以为有他院享者。得与是院云。以先生之大节。至今无院享者。特因循未遑耳。夫潜德幽光。待时而发。先生之阐扬尊奉。此其时耳。穷诸贤渊源之所自而当享焉。想当日节义之卓尔而当享焉。院规有无。固不必论。伏乞佥君子先自勿溪之院。亟举先生追享之典。则非但弊邑之士林有幸。抑亦振励颓俗。挽回美风之一大助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