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颍翁续藁卷之四
颍翁续藁卷之四 第 x 页
颍翁续藁卷之四
 议
  
颍翁续藁卷之四 第 522H 页
惠庆宫丧服制议
惟我 先大王。于不贰本之义。守之甚严。观于即阼后纶音 宫 园仪。可以仰度。而至于尽伦尽情处。极其崇奉而尽其精微。此臣之所尝逮事而仰睹者也。今此 惠庆宫服制。乃是邦家创有之变礼。而谨按程子以为为人后者。谓其所后为父母。而谓所生为伯叔父母。然其所生之义。至尊至大。虽当专意于正统。岂得尽绝于私恩。遂以不杖期。为通上下报与降之精义。本生父母之服既如此。则为人后者之子之服本生。亦合随而递降。此是先儒先正之论。然而以臣学识之謏浅。尤于礼意。素所茫昧。惟在博询详考而处之。(为人后者之子之服云云。此是尤庵诸贤之说。见礼疑类辑。)
王世子冠礼时。以宗姓议定主人议。
世子三加。以宗亲中属尊者主其事。此是典礼之不可阙者也。今此 圣教。以承聆于昔日者。诞降十行。谆复恳恻。盖缘事势之不可无变通。而第念中国之制。天子之别子始封于国。始封者之嫡子相承为国。非有罪嗣绝。则无国除之法。而我 朝则限以四代。
颍翁续藁卷之四 第 522L 页
岂侯邦之礼有等限而然耶。 祖 宗朝屡百年已成之宪。有难轻议阔狭。而 先朝燕閒之教虽如此。其后终未有成命。则难慎郑重之微意。亦有可以仰认者矣。今番收议命下之后。得闻礼曹判书李晚秀之言。则洛川君立后之论。实合 圣朝敦亲继绝之义。莫重盛礼。可以代南延而参班。其说尽有可据。而以臣謏浅之见。无以指一仰对。惟在自 上裁处之如何矣。
冠礼时。以宗姓议定主人第二议。
臣于顷日献议。以惟圣制礼。惟王作法之意仰陈矣。事到不得不变通处。虽已成之宪。或有时阔狭。李彦植既与他宗姓有异。当国家莫大之庆礼。为行主人之事。加以君爵。于礼于法。恐未为不可。既以封君。则依都正世授之例。即先正已定之论。自当世世相袭。而至于宗正卿云云。开元礼。虽有皇太子冠。卿为主人之文。然而中国与我 朝之官制各异。宗正之名。自秦汉有之。历代相因。其掌亲属叙九族统皇族。似宗亲府。其后兼修玉牒名籍。而宋自熙宁以后。又以他姓知承事。或以朝臣中知制诰。充修玉牒官。此则如宗簿寺。大抵宗正寺之兼任修牒。虽详于宗簿。而
颍翁续藁卷之四 第 523H 页
论其建官本意。则乃是宗室之府。惟宗亲府可以比拟。若以 圣教中孰便言之。则彦植之封君。为较便于宗簿提举之引。而同宗正卿。謏寡之见。不敢的对。致有屡询之命。尤增惶恐。
追夺罪人闵弘燮不宜罢养议
堤防自堤防。伦理自伦理。闵氏家罢养事。其时故相之论。臣亦曾闻之矣。礼堂回启中。闵弘燮则还其已罢之养。膺显则归其本生之宗云者。无害于义理之严。实合于礼律之正。惟在博询 上裁之如何。而大抵为人后者。便与所生无异。不幸人家有罪犯之至重者。则罢养一款。无难上吁。由前由后。比比有之。此多出于祸福利害之私。而伤风败俗。诚非细故。今因上言事端。宜著令式。除非忠贤功勋嫡派之朝家为轸其祀。公议所同。自 上特许移罢者外。自本家擅自来吁。欲易已定之天伦者。饬令所司一切禁断。勿为听施。则有光风教。宜不浅鲜。愚昧之见。敢此附陈。
健陵迁奉当否议
即伏见领敦宁金祖淳上疏之下于廷者。此乃二十年来卿士大夫及术士舆人之论。是所谓一国之言也。特以事体至重至大。未有一陈于 殿下之前者。
颍翁续藁卷之四 第 523L 页
而赍郁悚闷。厥惟久矣。朱子之议阜陵状。明白正大。非如堪舆家风水傅会之说。而只以道理经法。为万世葬君父者之表准。使朱子之言不信则已。不然则今日廷臣。夫岂有异议哉。且 健陵宅兆之初非 先王平日之所完定。领敦疏中。已为备陈。而 圣批又以 大行大妃以是大忧为教。今当慎终之日。断自宸衷而行之。则此实为遵 慈旨循群情之道。而亦有光于 圣孝矣。
迁 陵时路祭设行当否议
谨按通典。宋庾蔚之云若移丧远葬。则有祖奠遣奠。丘氏仪节及备要改葬条。皆无祖奠遣奠。盖改葬无祖奠遣奠。自是古礼。若不远葬则无祖遣等祭。尤可推知。而邦礼与士礼有异。遣奠等仪节。虽有我 朝已行之礼。路祭则似不必行之于近地移奉之时矣。宁陵 长陵 显隆园迁奉时。皆行路祭。惟 穆陵迁奉时。不行路祭。久远之事。虽未敢详知。而此必因局内密迩之地故也。今此 健陵迁奉地是局内。相距至近。仿用 穆陵旧例。不设路祭。恐合于礼意。而以臣謏浅之见。不敢质言仰对。惟在博询而处之。
二陵迁奉合祔时服缌服衰当否议
颍翁续藁卷之四 第 524H 页
谨按小记。父母之丧偕。其葬服斩衰。注葬母服斩。从重也。以父未葬。不敢变服也。我东诸儒贤言母丧中改葬父之礼。比类于经文。皆以父服为重。曰缌虽轻服。本是斩衰之馀。亦有三年之体。此不可以凡缌比而同之。改葬考当服缌。又曰。若非合葬。则葬时各服其服无疑。惟文正公宋时烈言齐衰重于缅缌。服齐稍为可据。又于答人之问。以为虽同时下棺。下棺亦夺情之事。故先轻后重之说。终为定论。若然则此时尚是父未葬。何可变服耶。且虽当变服。然顷刻之间。旋脱旋服于苍皇之际。岂成举措耶。须以不变重缌为正。文正虽有服齐有据之说。而毕竟以缅缌为定。于此可知矣。礼莫严于尊尊。故诸儒贤之说。皆以改葬缌服为重。王朝礼与士礼。虽有不同者。而亦有不可不同者。此当为今日遵据之确论。且新丧旧丧。各服其服。固无可疑。然而下棺若在同时。则旋脱旋着。不成举措。从缌从齐。不可不归一。而臣于礼节。素无讲究。询问之下。实无以指的仰对。惟在博考裁处之如何矣。
因询问。请遣使辨四大臣受诬议。
诬狱搆成之时有奏文。诬案昭雪之后无奏文。彼中
颍翁续藁卷之四 第 524L 页
之有此等文字。专由于此也。使其书终若流传而不改。则不但四臣精忠大节。无以暴白于天下。我 景庙暨 英庙之授受光明。建而不悖。俟而不惑之义理。一有讹误。几乎斁绝。兴言及此。痛心奈何。 两朝圣虑。若知今日之有此书。则辨明之举。宁或郑重。臣则以宰臣疏请。谓有深远之虑矣。
陈奏使回还后告 庙当否议
使价竣还。诬奏句语之载在通考者。今得刊正。四臣建天地不悖之纯忠大节。几晦而复明于天下。当时群凶雠视义理。屠戮忠良之罪。如魑魅之终莫逃其情状。天理有不可诬矣。大抵此事。溯本而论。则关系于建储之大义。而只就彼中册子而言之。则但书四臣之名。而无上及之事。日前 圣教中与直为所重有异。诚为至当矣。有事则告。礼则有之。而 宗庙之礼。至重且大。上告一款。臣则存十分审慎之意。有不敢遽然仰请。而见识謏浅。无以自信。惟望博询而裁处。至于四臣致侑。臣亦以为甚好矣。
颍翁续藁卷之四
 序
  
书诰正序
韩退之尝苦仪礼难读。余则苦周诰难读。退之亦岂
颍翁续藁卷之四 第 525H 页
不曰殷盘周诰。佶屈聱牙乎。尚书诰体。凡若干编。如梓材,多士,多方立政之类。文理尤不相续。其甚者必错简阙文也。典谟可解。诰命不可解。余意书经。偏多散佚。少时与一二同志。妄加劄疑。名曰书诰正。盖孔壁所藏尚书。皆科斗古文。岁久多缺。且伏生时年八十馀老耄人也。其诵传者。无怪乎十亡二三。虽赖群儒修补弊破。而至其文理之最难读者。付之错简阙文。存其疑而不甚解可也。欲甚解则反有害于经也。自遭秦火。学者卫经之道甚备。专门与明经之科。皆寓深远虑患之意也。近世明经科。专尚口读。或言其当罢。今专门心得之学。既不能得。并与口读而无之。则经几何不亡也。伏生亦当时口读之士也。一伏生之功。尚能使不传之经传之。若有众伏生。则所谓错简阙文。不至若是之甚。故曰明经科不可废也。
著庵集序
公辙先君子。既致政家居。故参议著庵俞公。时以进士。抱刺立门外请谒曰。某于先生。有山斗之仰久矣。顾布衣不敢迹宰相之庭。今先生悬车退朝。某见之无嫌。先君子亟迎见之。公状貌魁梧。真博茂君子也。数语后。命酒饮至醉。罄其全书使读之。公起而曰。盛
颍翁续藁卷之四 第 525L 页
矣富哉。百官仓廪。不肥不寒。会其有醇道在斯矣。始公为文。患蹇涩。先君子劝读战国策。公读战国策既熟。觉奔放不可御矣。先君子又劝读檀弓。公读檀弓。其文益简切无支言。公自以有文章知遇。故其祭先君子文中余曰公师。公曰汝友者。真实录也。公少好诸子家言。玉溪金公纯泽尝语公辙曰。著庵喜诸子文章虽好。醇则或未也。其后公辙以玉溪语。质于醇庵吴公载纯。仍言著庵近颇专意为性理之书。醇庵闻而喜曰。吾亦尝勉以敛华就实。然则其文当益善。玉溪,醇庵。皆公所从游者。而时玉溪已卒。未及见公晚年著作。为可恨也。窃尝论文章有二道。尚辞者务为新奇宏肆。以炫耀一世。其病在夸。主理者或失之腐。取先儒之𦵩魄哇肉。以为脯醴。此所谓学究文耳。太史公以天纵之才。历叙黄帝。至太初二千四百年之事。号称良史。而其上黄老贱仁义。与以孔子列之世家者。多舛于大道。苏氏父子议论。驰骋浩汗。辨天下古今之变。而终未免纵横家习气。若此类多见斥于程朱之门。惟昌黎韩子。行之乎仁义之途。游之乎诗书之源。其言蔼如也。故谭文者。独称韩子为因文悟道。作者之难。盖如是矣。观公之集者。不知有初晚
颍翁续藁卷之四 第 526H 页
之别。则非所以知公也。文章之根柢。在乎载道而明理。然圣人亦曰言之不文。行之不远。公之文。能卓然成一家。而竟以经传为归。发于言者。皆笃实而可传。夫辞华而理实者。此乃天下之至文也。公为诸子而不离于道。从事性理之书而不啬于文。公庶几由文而适于道者耶。公不偶时。尝屈首为州郡。而所至皆风流在人。谈辩横竖。必依于名义。未尝循人为訾笑。非公事。不一造公卿贵人之门。年至八十。其行益翛然不污。为长德名流。今其集将付剞劂。而嗣子晦柱。以先契之重。请公辙为序。世之人。皆知公文章之美。而至辞理俱备。卒返为儒者之作。则公辙可以能言之。且以为公不但传之以文。当以人而传文。
高丽名臣传序
史有二法。凡人之善恶悉书之者。纪传与编年是已。名臣录。自宋始作。而只举其言行之善者。以传其人。兼以诏后世。此亦不可废也。我东士大夫于经史百家。号称淹博者。问三国高丽之事。略不能道。譬如人不习世谱与先代故实。虽其取资谈辩。而忽近骛远。固陋已甚。余尝病之。高丽史。亦有纪传编年。而剞劂年久。板多刓缺。其在藏书故家者。类皆脱落难考。今
颍翁续藁卷之四 第 526L 页
几与无史等。余于数十年前。就旧本抄出名臣事行之不可终泯者。编为列传。窃尝论高丽五百年之间。人材辈出。有以德量经纶纪在相府。有以言议谏诤显于台省。有以经术文章著于儒林文苑。虽不可比议于中朝。而海外诸蕃之所未有也。盖自太祖统合三韩。豪杰并起。攀龙附凤。功烈烂然可称。中世多故。内外交乱。干戈无日不兴。时则有谋臣猛将之当其变者。是皆有卫国之诚庇民之志。贞固干事之材。发而不可御之勇。久而不可回之力。得以成确然之效。论其人物于始终。当以将材为最盛。迨夫天命有归。邦祚已堕。虽有忠智之士竭诚而扶持。恸哭流涕而陈之。竟无以支将倾之厦。絙既沉之鼎。则或相率而隐沦自靖。或蹈白刃。视死如归。于是乎三仁者未必专美于有殷。若此而遂使湮没无传。则非君子之心也。余之为此书。只据旧史。选而不作。间或删其繁冗。参考野乘记闻而添入者亦有之。著书者贵简。简则传。传亦能久。夫善读书者。在发人之所不言。而补其未备。持循通变。参互而两见之。则此非史而亦史也。于以考一代之治乱得失。如一脔而知全鼎。庶有可取也。自古创业之初。皆能积德累仁。拨乱反正。以基
颍翁续藁卷之四 第 527H 页
磐泰巩固之业。而后世守成之主。率无大有为之志。能以智力争城略地。而不知治天下之本。在于礼乐刑政之得其正。故人材虽或多出。而用之则仅能救时。不用则败亡随之。高丽之失。亶在于斯。呜呼。此后之为人君者。所当鉴戒。而有志之士。所为掩卷太息者也。以圃隐郑文忠公。列之道学。又得吉冶隐诸贤及杜门洞事迹之散佚者。列之逸民。所以正前史之谬而兼以补其阙也。总而名之曰名臣传。凡十二编。
颍翁续藁卷之四
 记
  
坐胜堂记
前十七年。余以关东之节。将赴原州。路由南汉时。今右相金公来治分司。夜将阑。登将台置酒。地主幕府聚集既众。华灯晶荧。丝竹迭奏。余既周览山川之胜势。顾而语客曰。当清人之围我也。金文正之慷慨裂降书。即此地也。执三学士。出送北门者。亦此地也。当时君子进而不得行其志。退亦无洁身之所。在易为天地闭之时也。而今余与客。生于升平閒暇之日。登临赏眺。举一觞相属。岂非幸耶。嗟夫。丁丑正月之事。圣人之权。出于不得已也。 车驾出城。百官军民。仰天涕泣。而不能加一矢发一策。何其悲也。岂本其强弱之势异欤。抑恃其必胜之险。而伈伈逸豫。不为之
颍翁续藁卷之四 第 527L 页
备欤。胜败存亡之际。虽曰气数。多繇人事。此忠臣志士所以流连太息。而金缯之走鸭水。今且二百年矣。太学士斗室沈公。留守是邦。政既成。凡廨宇之颓废者。谋廓然新作之。既又得一区而乐之。蠲秽刜翳。崇倾决淤。遂建堂其上。而扁之曰坐胜。盖取安坐不可胜之义。而观于公之记。乃反以坐领形胜。得自詑于圣世之荣遇何也。南汉在广州。阻汉水控岭湖。国家常视以缓急可恃。而今其俗安于休养。乐生送死。不复知前日之耻。公以文章重望。出而养閒。顾不以职事为卑。思欲平粜籴选军实。以至恤隐听狱。期无一事之因循。固知公能安不忘危。而名堂而詑荣者。亦其偶耳。然为政而不尚教化。则山溪之险。人民之众。不可以自固。公若留意于此。士民之游惰者。使皆务农桑习诗书。耻为他业。激劝将吏。导以忠勇。渐易其钱刀驵侩之术。一州之人。皆知有亲上事长之义。则余必知其不战而可常胜也。夫然后时与士大夫过宾。游宴赋诗。安此丰年之乐。而宣 上恩德。亦留守之事也。羊叔子既去。而襄人思之不已者。以其风流馀韵。被于江汉。而功烈之入人者。亦深矣。遂书此为记。以答公之请。
颍翁续藁卷之四 第 528H 页
四仙亭重修记
高城郡有三日浦。浦上有四仙亭。古称四仙来游凡三日而返故云。亭久颓废。尹侯匡烈来莅是邦。每登临叹息。而顾事钜力绵。会有大鲸浮出海上。吏民竞来贺言得其直。可偿官债之什一。侯曰。噫亭之修。殆有时焉。吾何有。遂散卖得数百金。又捐廪俸若干。重理之。于是民不知役。而亭复突兀焉。前二十年。余登斯亭。与客饮酒。时维九月。枫菊方浓。湖水漾碧。鱼鸟翔泳。黄犊乌犍。散牧堤岸。或齧或饮。屋瓦望见松树间。隐然有画图意。至夜月明。牵野航浮中流。天水浩荡。上下无际。浮光静影。跃金沉璧。若有笙鹤声戛过碧落。而杳不能追其迹也。余歌曰。扁舟容与兮弄云月。玉佩珊珊兮在天末。客曰。汎舟之游乐乎。余曰。余平生喜舟游。而尤爱此湖平衍十里。四山周匝。骇浪不起。行而无牵。止而无柅。彼驾长风破万里浪者。岂不快哉。而不如吾与子终日翱翔乎安流之中矣。又歌曰。银河欲堕兮山苍苍。洞庭无波兮吾徜徉。持杯高咏。不知酒之覆衣袪。今者尹侯乃来。求记于余。余与侯说畴昔游事。仍念余縻官于朝。不得远归江湖。虽幸他日得遂初志。顾病且衰。马首不可以复东矣。
颍翁续藁卷之四 第 528L 页
遂怅然久之。然而居廊庙则忧其民。处江湖则忧其君。余尝慕范文正之言。以为君子进退皆忧。然则江湖亦何乐耶。春秋之世。以桥梁亭馆之修毁。觇人之国。侯可谓无位而功利施人者也。是为记。
不可谖亭记
余居广州。庭前有竹树数十本。可肩而摩挲。水面风来。其声锵锵瑟瑟。如戛玉鸣琴。山上月出。其影扶疏。一竿而有万尺之势。余每吟诗其下。始则欣然而乐。终觉其幽爽清绝。消遣俗虑也。今乐斋李判书。即始兴乡居。伐竹为亭。是竹之不幸。而苟无清声疏影。直与凡木等。岂复竹乎。后见其名扁。乃知公窃有取乎诗人所咏切磋琢磨之工。与学问自修之事。然则公不求竹于声影之间。而欲求竹之德而自勉也。彼华阳巾鹤氅衣。围棋投壶。王翰林之记。反见其浮夸少实。而余之昔所乐之者。亦浅之知竹也。
颍翁续藁卷之四
 祭文
  
祭元孺良文
公病在郊。我出龙山。相距十里。一棹往还。今夏相邀。公来迟迟。诗以徂请。曰我无思。如公喜游。如公嗜诗。胡遽衰倦。固为公危。余齿差长。病则同怜。那意一夕。
颍翁续藁卷之四 第 529H 页
余后公先。维公之行。如玉无瑕。孤澹寡欲。直而不颇。亦其词华。世孰公多。公之在朝。虽少功迹。知与不知。闻讣皆惜。盖其所存。自貌而获。寿耶位耶。何慕何喜。如蝉有蜕。要之一死。千驷虽荣。无德则耻。为此悲者。浅之知耳。曾与商确。公所唯唯。今来侑辞。公应莞尔。
祭李判书(鲁益)
维年月日。戚从宜阳南公辙。力疾为文。遣人遥告于近故大宗伯 奎章阁学士李公君受之灵。公讣自西。余时赴朝。卿士舆儓。愕然相咷。咸曰今世。失贤宰相。公何所修。得玆人望。惟公姿性恬静。规模简洁。谨守家声。循蹈礼律。智思过人。文学超世。未及究用。掌王之制。鼎茵虚右。将有所待。胡不永年。时运之否。人之方惜。死踰钟鼎。考公终始。如水之滢。与我相知。匪貌而心。自浿返柩。哭未躬临。结轖为恨。如负平生。倩人侑奠。言不胜情。呜呼哀哉。尚飨。
颍翁续藁卷之四
 言行录
  
先府君言行录
  府君姓南。讳有容。字德哉。少号少华山人。晚号䨓渊。 景宗元年进士。 英宗十六年及第。官刑曹判书大提学致仕。后用子贵。 赠议政府
颍翁续藁卷之四 第 529L 页
领议政 世子师。谥文清。
府君方生。有气覆屋上。其光赤。考赞成公尝语府君曰。吾祖文宪公之生也。有赤气之瑞。尔其勉之。
幼时颇迟钝。伯氏太华先生齿先二岁。性颖悟夙就。学书辄晓文义。长者专课伯氏。而令府君从傍听之。一日长者见府君作壁间画虎诗。曰此远大器也。遂教之书。
年十四五。通论孟诗书。尤喜读太史公书。时下笔为文。菀然有古作者风。
携文谒陶庵李先生于寒泉书社。先生与之语。大加称赏。仍勉以圣人之学。又曰。南君气像清远。必有晚节可观也。后以书疏往复。期望甚重。
少时与李文简公天辅,吴文穆公瑗,黄文景公景源治文章。交游之盛。一代称之。其后府君与诸公。相继登朝。俱主文盟。皆有文集传于世。
监永春。悯士贸贸。作县学教条。使皆入校肄业。又捐廪俸。名曰赡学钱。取息为养士之资。永春学校之政兴。自府君始。其法至今遵行。县之人士。久犹爱慕。相与立祠而俎豆之。
时以匹马。出游四郡山水。吴月谷,黄江汉两公。皆来
颍翁续藁卷之四 第 530H 页
会饮酒唱酬。穷日夜不厌。府君每言吾平生多游佳山水。而最得意在四郡。晚年又入金刚山。逍遥若干日而归。
英宗庚申秋。谒圣试士。府君擢丙科。时 上手自拆榜。及呼名。诸试官及侍卫之士。皆动色相顾曰。文衡出矣。 上微闻其语。后数日。命选湖堂。大提学月谷吴公瑗。久不膺命。或问其故。吴公曰。顾今朝士中文学第一流。只有南某及李天辅二人。此皆吾平生切友。末路哓哓。必有循私之谤。吾之不即抄启。盖有郑重趑趄之意也。丙寅。黎湖朴公弼周。造朝上疏论 景庙有疾。群凶壅蔽之罪。仍请首揭大训。颁示中外。赵显命,朴文秀入对请禁言 景庙有疾时事。仍斥朴公。朴公苍皇去国。时朴公为吏判。务引进善类。挽回世道。欲以府君拟艺文应教。此说传播于世。赵朴诸人。闻而恶之。兼托大训而斥逐儒贤。时论惜之。
为司谏院正言时。 上新颁大训于中外。府君上疏极言时政得失。仍曰。大训新颁。朝象由是而少靖。国论由是而粗定。然而难回者世道也。无穷者义理也。愿 殿下勿以少靖粗定。而遂忽其长虑焉。 上以示大臣。宋寅明,赵显命等以为此不满大训而言。在
颍翁续藁卷之四 第 530L 页
易为履霜之渐。遂激 上怒。初命窜旌义。后改海南。未几宥还。久不收叙。 上命行馆录。元辅金公在鲁言昔苏轼有疾。欧阳脩请退试期。臣谓馆录宜待南某给牒。 上命给牒。及选本馆都堂。府君俱居准点。后 上因言者忤旨。谓以党论之如此。皆由名类之酿成也。削府君名于录中。旋又复录。府君以削名录中为不安。久不行公于玉署之职。迫然后乃出。
在三司。遇有可言。极言竭论。尽忠不讳。奏疏皆在文集中。
丁卯。 上命罢生进壮元择其门望之法。府君言其不当罢。 上命罢职。言虽不行。士论韪之。
乞养得忠州。因大臣言。内移 东宫讲官。仍命久任。府君上疏论蒙养身教之方。仍请书筵讲保傅传。
三司发启请凶魁李光佐,赵泰亿追夺官爵。都宪李宗城上疏营护。府君以承旨。陈启严斥。 上以府君为党习。下责教而不之罪也。
府君尝严于消长淑慝之辨。而不为矫激已甚之论。每言义理当固守不挠。而心中不存枳人害人之心。然后可以为持论公平之君子也。自荡平之论行。 上知府君必不刓方就圆以趍时好。既通亚三铨之
颍翁续藁卷之四 第 531H 页
后。多年靳点。然府君只欲明忠邪是非而已。至于宰物。其平如衡。无心于轻重。而 上犹未及尽察也。
其为大司成也。教养有术。士多有耸动兴起者。
壬申。 上幸潜邸。止舆门外。下小纸谕以传禅之意。府君以总管在侍卫进谏。且曰臣未承收还之命。则不敢退矣。 上曰。予既禀 大妃而来。且予之此心已久矣。此宰臣予尝难之。然今日虽卿不能回予心。府君又曰。 殿下此位。受之于 先大王。 慈殿岂可许之乎。惟愿亟收成命。 上不听。因经宿不还。既而 上得 仁元大妃谚札还宫。事乃已。
元孙三岁。始讲小学。府君以辅养官。又授师傅之任。三日一进见尊贤阁。初府君以母老乞郡。 上特留府君。调从子公弼守令养老。府君尝入对。 元孙侍立。教曰。元孙德性渐长。此卿之功也。文章人或能之。而资禀之端粹如卿者。岂易得哉。遂赐虎皮曰。今赐卿皋比。欲令知师道之尊。非为卿也。为 宗 社也。上仍流涕。府君备陈辅导储嗣之道。后又进八箴于东宫。以勉睿德。 东宫置诸座右。常目披览焉。
上每亲临考试。诸试官或于取舍。有相持未决者。则上辄顾谓府君曰。卿须以一言定之。闻者咸曰。不但
颍翁续藁卷之四 第 531L 页
公有文鉴。其心之公正。素为 上信重而然。
府君每自诵曰。圣人之道。无古今皆可行。外是而言治者伪也。自事君从政。用舍词命。皆欲其一出于正。未尝以得失祸福动其心。
戊寅。拜大提学。郑翚良挟主家。图为文衡。人皆言公荐代。不举翚良。则祸且不测。府君竟以李公存中应荐。 上以墨抹存中名。黜补府君于蔚山。
自蔚山还。 上意犹未解。又坐违试牌。谪铁原。一日上谓 世孙曰。汝思师傅乎。曰思之。 上曰。师傅何以教汝。对曰。师傅尝见头容不直。仍举九容而戒之故改之。 上笑曰。汝之师傅。果善教矣。未几赦还。
府君既不安于朝。时又有戚里大臣之擅国政者。不悦于府君。虽外为引重。而实有枳之之迹。府君怡然不以介意。屡求外出为西北州府。亦未尝久居焉。
年七十。乞致仕得许。 上亲临宣麻。又赐诗以宠之。王世孙召见问为学之方。仍宣馔。
府君尝撰明书正纲。起自洪武讫永历。以寓春秋尊攘之法。会命修明史。诸臣多言府君所撰正纲之书。纪载简而书法谨。宜刊行。 上入其书。命近臣读奏。至弘光纪帝在南都。 上惊曰。此必生事于国家。亟
颍翁续藁卷之四 第 532H 页
命洗草。用李仕鲁书杀事。罢职。
李玄锡撰明史编年。止于崇祯。以弘光以下三帝为附编。至是。 上命以玄锡书刊行。一日府君召见便殿。 上问明史改撰。卿意何如。府君对曰。 皇明史。诚恐永绝于今世。赖 圣虑深远。特命改撰。实天下万世之幸。然宋末帝炳在崖海舟中。而史与正统。弘光以下三帝。立国江南。一时忠义之士悉奉正朔。今以附编下比僭国。则恐非夫子正名之意也。天道不以阴盛而不生其阳。人道不以势穷而不立其义。臣谓李玄锡之书。虽不作可也。 上久之不答。及退。顾谓筵臣曰。久不见南某。颜貌虽老。雅意尚存矣。
府君虽以科目进身。而立朝事君。皆操儒术。进退不以尺寸枉其守。 上虽未尽其用。而终始礼待之。
考赞成公高介。人少有当其意者。而特贤重府君。每事必询而后行。
幼失所恃。为终身之恸。当祭而哭。哀动傍人。
教子孙。不以爱而弛其严。见有过。不施槚楚。但以庄色示意。改然后乃解。
亲戚不以远近。而皆推诚以待。故旧不以穷达而异视之。
颍翁续藁卷之四 第 532L 页
平生简交游。与太华先生兄弟而为知己。吴月谷,尹临斋心衡二公。最为会心友。喜为文酒山水之游。
酒户甚宽。而逢场每存及乱之戒。未尝大醉。
居官清简。先以色拒人于非义。故干谒亦屏绝。
家甚贫。居第仅蔽风雨。甔石屡空。而亦晏如也。
致政后。益有林泉退居之计。而郊坰无一架之屋一亩之田。尝有志未遂焉。
尝言在朝宜尚严。欲尚严。当自寡言始。
门无杂宾。如闾巷间驵侩牟利之徒。毋敢出入焉。
饮食必节于所嗜。
衣服甚俭而务精洁。当着以手屡按之。欲其齐整。
器用必取朴厚敦大。书册几案之排置欹侧者。必躬自正之。
晚年益杜门涵养。神清而气完。德盛而望隆。当世贤士大夫慕其德而造谒门下者甚众。府君引进教诱。风流弘长。至语及王室。惓惓不能忘也。
府君自始读书。以兴起古学为己任。作原命,原教诸篇。所学之正。所抱之大。尽在于此。
为文章。本之六经。参以诸子百家。研精覃思。极微钩玄。辞简而古。气醇而厚。尤长于叙事。以程朱之义理。
颍翁续藁卷之四 第 533H 页
继韩欧之格法。卒之于道。纯如也。
诗亦苍茂渊博。至古体。自出机杼。时恣驰骋。有愈出而愈不穷者。
书法自成一家。虽寻常简牍。务典实安详。无一放过。
正庙尝教以予之粗识义理与文体正伪者。学于南文清。得其先入之言为多。
正庙教以雷渊文章。当为 本朝之一大家。
吴文靖公载纯祭府君文曰。公之所养乎中者。敦厚坚确。务合于义。故其发而为议论。动而为出处者。光明贞介而不失其宜。文章则本六经而追正始。精如金玉之美。朗如星汉之辉。可以垂不朽而无疑。立朝也。秩跻崇班。而弗渝素持。克保完名。此所以公之存也。大夫士之贤者。无不宗仰而亲依。公之殁也。识与不识。咸为之悼惜赍咨。盖公之德之业。其有百世之尚论。讵小子之所敢私哉。
金文贞公熤。以其先人谥状志铭。俱托于府君。语人曰。南公文章。不但为世宗匠。其清名宿德。可以传人于百世矣。
赵忠定公璥尝言南公之德。譬之于物。其犹菊乎。孤搴耿秀。志之澹也。幽静馨香。晚节之洁也。若夫璀璨
颍翁续藁卷之四 第 533L 页
炳烺而有光辉。则文章之发。又何其特达也。世之人。徒知公文章之美。而不知其德行之如此。则是犹爱菊者。惟其华之尚焉。而岂不见笑于菊耶。
金玉溪纯泽撰府君行状曰。先生容貌端正。举止简重。虽仓卒急遽。不改常度。又曰。自少时名望伏一世。及其立朝。终始一德。如玉无缺。方人之进也。我则退。方人之动也。我则止。卒乃全其晚节。士类益高之。
韩广庵用和谓不肖曰。吾出入先公之门数十年。未见一言之亵一事之苟。又言先公于佳辰令节。喜与客酌酒赋诗。襟韵和畅。色笑可亲。实有使人心醉者。俞苍厓汉隽作画像赞曰。众归以一代之名德而不以自有。世慕其两汉之文章而不以自盈。若有思焉。而非荣显势能之依也。故有其高。若有趣焉。而非声色货利之归也。故有其清。观乎此。先生是也。又何必问先生之名。
正宗命印文集。以 御序弁其卷。录祀孙为初仕。遣承旨阁臣赐祭者五。临筵称爵谥而不名。教不肖曰。此予尊师之意也。
颍翁续藁卷之四
 神道碑铭
  
颍翁续藁卷之四 第 534H 页
礼曹参判 赠吏曹判书兼大提学临斋尹公神道碑铭
上之十八年春。丞相南公辙奏曰。故礼曹参判尹心衡。在 英庙朝。早年策名。望倾一世。丁未以后。见朝论混淆。绝意仕宦。没齿荒野。而终无怨悔。 英庙屡加褒奖。盖数十年间。世道之消长屈伸。不一其变。而论其始终一节。惟心衡一人而已。昔宋真宗以臣僚干进为忧。王曾进曰。抑躁竞崇恬静。可以得难进易退之士。臣谓追奖心衡。实为激劝当世之一助。请赠以正卿之职。以示朝家褒尚名节之意为宜。 上曰可。于是铨曹 赠公资宪大夫吏曹判书兼弘文馆大提学艺文馆大提学知 经筵义禁府春秋馆成均馆事五卫都总府都总管 世子左宾客。公字景平。号临斋。其先坡平人也。曾大父讳飞卿参判。 赠吏曹判书。 显宗时。以直道闻。大父讳明远直长。 赠议政府左赞成。考讳凤韶府使。 赠吏曹参判。妣李氏。知敦宁府事徵夏之女。以 肃宗二十四年戊寅七月十七日生公。自为布衣时。名论最高。 景宗元年。举进士。旋擢庭试壮元。例授成均馆典籍。转兵曹郎,春坊谏院。初 景宗有疾无嗣。大臣金忠献公昌集,李忠文公颐命,李忠悯公健命,赵忠翼公泰采。
颍翁续藁卷之四 第 534L 页
白 大妃册 英庙为王世弟。贼臣金一镜等。起诬狱杀大臣四人。阴结宦婢。谋危 东宫。公以正言。同卿宰数十人。请穷覈表里缔搆状。不报。遂不复仕退。筑室屏溪上。 英宗元年。始起用旧臣。而公入馆职。累迁至应教。间出入台谏。又拜吏曹佐郎,舍人,中学教授,校书馆校理。常带三字衔。其在三司。言一镜诛而尚有五镜。其疏下诸贼。不宜异律。又言壬寅按狱之臣。结案于死囚。以实其诬。罪合远窜。又言诬人自有律。况以申致云之丑辱先正而削黜已乎。宜命岛配。又倡诸僚伏閤请正赵泰耇,柳凤辉等危逼 圣躬罪。又言南九万,尹趾完,崔锡鼎负罪 先王。不当配食 庙庭。并不纳。台臣任徵夏疏论 景宗有疾。群凶擅国状。校理赵显命以为诬逼 先朝。请章奏禁言 景宗时事。公以为显命专为凶贼。荧惑 圣聪。阴售讳疾之计。欲逭嫁祸之罪。上章请窜。不从。盖公周流三司甫期月。而言议皆可诵于世。士论翕然归之。其在讲筵。发明经义。指陈时事。剀切恳恻。 上甚重之。尝夜对应制居首。特颁貂帽。又赐诸词臣酒。公受爵辄尽至三。 上色喜曰。非独诗也。酒亦第一。廷中荣之。丁未。凶魁李光佐等。复起执国政。尽逐讨
颍翁续藁卷之四 第 535H 页
逆诸臣。叔父大学士圃岩公。首迁西塞。戊申。移旌义。公时居母忧。从至海南。闻逆贼举兵陷清州。奔命至京师。贼平。退居西湖制终。骤除三司。时朝论大变。复二大臣爵。以慰安一边。仍二大臣籍。以羁縻一边。号曰荡平。而向所谓是非义理者。为一世防禁。士大夫噤口不敢言。言辄得罪。公益无意于仕。而 上坚欲起之。前后以不膺命下吏者累十。辛亥。遭府使公艰。服除。仍处坡州墓庐。间差都监都厅。不就。除东莱府使。于是荡平行且十年。士始稍自好者。往往刓方就圆而仕于朝。公则曰吾何敢辞卑而居尊也。竟辞。又除旌善襄阳。则曰不可辞内而居外也。亦辞。居数年。上临筵谓侍臣曰。尹某非山林士。而君臣几不识面可乎。其以予言谕之。公闻之叹曰。 上谕及此。不敢不一觐。乃出谢馆职。会 上违豫未及对。而以馆直召公曰。以职事就召。非吾志也。遂不赴召。被旨出镜城判官。公曾以累官不起。斥守宝城郡。至是补镜城。居官皆才数月。然南北人有口碑。久而不衰。乙丑。 上幸 长陵。公自乡居。伏迎于辇道。 上问知为公也。教曰。拜卓茂为侯史称之。褒奖恬退。王政攸先。擢公工曹参议。不拜。迁承政院同副承旨罢。历兵曹刑
颍翁续藁卷之四 第 535L 页
曹参议,司谏院大司谏。皆不拜。乃上疏曰。 殿下之恶朋党。恶其私也。而举国靡靡。遂成私邪之界。爵禄为孤注。名节为土芥。 列圣培养之士气。先贤作兴之儒风。扫地尽矣。臣浅短无能。上无以出气力而猷为。驽怯无勇。中不能舍死生而尽言。下此而改头换面。沾体涂足。亦有不忍为者矣。寻罢。除弘文馆副提学。三司复请追罪李光佐,赵泰亿。公曰。吾以初发启人。不可以不仕而不言。又上疏曰。臣于 殿下即阼之初。屡陈惩讨之义。而日月寝久。世道贸迁。此义晦蚀。为时忌讳。今幸大论复发。天讨始张。而 殿下于光佐,泰亿两启。既靳俞音。荐下严旨。臣恐士气从此而消剥无馀矣。臣虽癃废。肺肠面目。犹是乙巳之旧。徊徨忧叹。怀不自已。而其不可冒进之义。至此而益明矣。 上以大臣去姓罢公。公自是益与世相忘。世亦不复知有公。而独 上高公志。虽不能屈心向之。壬申冬。特命进阶嘉善。拜同知中枢府事。至比之严子陵。翌年。除礼曹参判,同知 经筵义禁府事,提举承文尚衣院活人署。以甲戌闰四月十二日。遇疾卒。寿五十有七。 上悼甚。赙赠出例外。士无知与不知。相告嗟伤曰。清流空矣。葬于长湍月峰乙坐之原。殓
颍翁续藁卷之四 第 536H 页
不用朝服。从遗志也。夫人黄氏。修撰奎河女。有二男。象厚大司成,养厚。二女适判书赵暾,士人李直永。象厚二男。义度进士,义斗。义度一男寿一。府使赵镇完,承旨赵镇容,李羲龟,羲蓍。其外孙也。公平生笃于人伦。事父母。在殁无违礼。弟有贞疾。卧起与同呻吟。手治汤艾。十年如一日。亲戚故旧。无远近贤愚。而待之一以诚。闻人有善行。乐诵之。惟恐人不知。见不善。若病于己。故人皆悦服。有终身慕之者。家甚贫。顾严于辞受。州县馈问。无其名皆却之。虽朋友婚姻之家。见其居势要。则绝不以书伻相干。达官显人。意有未惬者至。强与酬酢而已。言不及时事。然性恂恂然善下人。望之峭严而与之接。夷旷多爱。盖得之学者为多焉。公有聪明。一过目辄不忘。尤习朱子书,国朝典故。文词简整无支言。公尝以箬笠敝袍。骑牛。行山泽间。遇官人呵导。辄避匿。及至。见公曰。此乃尹副学也。相视一笑。与诸名公游湖上。公大醉仆舟中。诸名公欲试其意。脱玉圈红绦带加于身。公觉。辄亟去之曰毋困我。复取酒剧饮而去。时为人家戒宾入城。公饶食量。馔卓辄空几半。或讥之曰。公如此而何不食禄耶。笑曰。饥可忍耳。仕于荡平之世。吾不为也。公辙幼少
颍翁续藁卷之四 第 536L 页
时见长老及舆儓之人。多有乐道其事者。今也则亡。向者公辙之请于朝赠秩而表扬之者。其意岂偶然也哉。窃尝论之。公喻义安命之君子也。人主援之于上。顺之则荣。忤之有咎。于斯时也。公不仕。世皆动于利。比之而无讥。异之而无称。于斯时也。公又不出。独立不惧。遁世无闷。公自谓不学易。而吾必谓之学易矣。铭曰。
允矣尹公。既洁且介。矢心丘壑。一德不懈。钱若水之急流勇退。刘元城之元祐完人。兼而有之。岂古所谓恶不仁而不使不仁加乎其身者耶。
议政府右议政谥文敏元公神道碑铭
英宗四十八年。以特旨拜元公仁孙为议政府右议政。谕以卿父忠文公未及拜相。予至今惜焉。卿其以忠文之事予者事予哉。公既入谢。益感激恩遇。欲鞠躬尽力。以图报答。而越二年。忽有疾不豫。犹以九月圣节。担舁入觐。及退而遂谻。自始病。太医赍药交于道。讣闻。 上震悼。所以录恤其家者有加。而又悯其大夫人尚在堂。遣礼官存问。亲制文。遣承旨致祭者再。 英庙晚节。得公为相。欲托以国事。而在位日浅。未究其用。每对筵臣。辄思之。尝以诚贯金石褒之。公
颍翁续藁卷之四 第 537H 页
字子静。以 景宗辛丑九月十一日生。自孩提聪悟绝伦。及长。文识夙就。尤长于诗。游庠学。名声辄屈曹偶。 英宗庚午。成进士。召见赐青丝带。壬申。补翊卫司洗马。不就。癸酉。擢庭试文科。摄起居注。拜侍讲院说书。俄升司谏院正言。是时。 庄献世子代理国政。公上书请纯行皇极之道。又言仁不如尧。孝不如舜。是自弃也。末又论捕厅查事。有语侵大臣者。元辅李公天辅陈劄自劾。 上谓以私嫌斥大臣。命削公职。乙亥逆狱起。公入司宪府为持平。涕泣告忠文公曰。致云凶言。自古以来所未有也。仁孙恨不以一剑剉其肉而食之也。明日乃与同僚上劄曰。逆恶滋蔓未已。此易所谓非一朝一夕之故也。天佑国家。诸逆既伏典刑。然而苟未能劈其源头。章其逆谋。而为之书以严春秋无将之诛。则臣窃恐馀孽接踵。将有无穷之忧也。批旨嘉奖。特授弘文馆副应教。与编阐义昭鉴。公之受知自此始。公前后在 经筵台阁。每欲以孤忠裨补 圣德。尝言铨曹用人。专尚门阀之非。又言近年频设科试。适足开侥倖之门。而人才愈不可得矣。又曰。 上心有不豫。辄幸私庙旧邸。此不但有欠于圣人慎动作之意。贻燕之谟。示法之道。恐不宜
颍翁续藁卷之四 第 537L 页
如此。 上闻辄称善。或教以真学士也。或令书其要语。付之筹司壁上。或赐皋比而宠之。间充御史。往视忠州广州。拜辅德。丙子。由司仆寺正。擢承政院同副承旨。迁户曹参议。改大司谏。除成均馆大司成。转礼曹参议。拜全罗道观察使。会仍旧观察使未赴。己卯。王世孙册封。以承旨升嘉善。旋拜都承旨。移兵曹参判。除大司宪。差备局提调。后管有司。上疏乞归养。不许。承命检水原量田。授弘文馆副提学。同知 经筵。拜礼曹参判。丁外艰。服阕。复拜大司成。勤于考课。鉴识如神。特除吏曹参判同知成均馆事。又拜全罗道观察使。为政务廉约。又善于察奸。盗猾屏息。一日城中人失火。延烧屡千家。公躬涕泣。行闾里慰谕之。请于朝得钱谷。悉捐廪俸以补之。又弛府内松禁令。民自往取搆屋。未几。民皆安居乐业。若初无灾者。台臣李命勋疏论公擅出公货以要誉。 上怒削命勋仕版。未满考。以副提学召还。民皆遮道请留。至轿不得前。仍磨崖颂其德。后公以事至全州。民家出壶果争来迎曰。元大爷即吾之父母也。提举诸司。拜开城府留守。府旧有债钱。吏民俱苦。公量一岁出入拮据。各得其宜。悉焚其券而偿之。修明讲规。颁于校院。刊圃
颍翁续藁卷之四 第 538H 页
隐,花潭两先生遗集。广布之。西人至今思之不衰。己丑。大臣请升资。拜汉城府判尹。迁刑曹判书。兼都总管。以 御制监印劳。又进一秩。连除礼曹兵曹判书。为弘文馆提学。拜议政府左参赞。坐事削职。既数月。叙进为吏曹判书。兼 世孙左宾客。公居两铨。政务恢公。有材望自好而为时所摈弃者。必先甄用。靺韦之士。填咽门墙。而公一见问姓名宦阀。后皆不忘。及题目出。咸大喜曰。某得官。吾虽不得官。可无恨也。台谏有不悦公者数三人。相继诋斥。语不测。公上章辞。上优批答之。后复授吏判。差宣惠厅提调。特擢判义禁。居无何拜相。时 上命复崔锡恒等三凶官爵。有言者辄刑配相续。公进曰。锡恒为大臣。不能为国治乱贼。其罪难赦矣。 上默然。然而素知公无党心。故不之罪也。公再入吏曹。以曾所诋公者拟台谏。及是请收用李命勋曰。圣世无终枳之人矣。识者叹服谓公有大臣量。坐忤旨免。明年复拜。徵士宋公明钦追夺官爵。廷臣嗫嚅久而无伸救者。公尝从容为 上言明钦尚未复官。甚可惜也。 上叹曰。卿能追讼宋明钦。岂不贤哉。立下教复明钦官。于是士论益翕然倚重之。公主试公明。权贵子弟无滥占者。客以为言
颍翁续藁卷之四 第 538L 页
公曰。吾受恩至此。何可咫尺欺君。以取悦于世也。以甲午十月二十二日卒。享年五十四。今 上元年。赐谥文敏。公之先。为原州人。以高丽知门下省事弘弼。为始祖。入我 朝。有讳斗杓。策靖社勋。官议政府左议政。封原平府院君。谥忠翼。曾祖讳梦鳞。尚 孝宗女。封兴平尉。祖讳命龟。黄州牧使 赠议政府领议政。以 赠判书讳梦翼子。为伯父兴平后。考讳景夏。际遇 元陵。为礼曹判书。致仕奉朝贺。妣贞敬夫人申氏。领中枢府事讳思哲之女也。公娶宜宁南氏。公辙伯父 赠弘文馆修撰讳有常之女。性姿端洁。治家井井有法条。待夫子教子女。无亵容漫语。公墓在骊州遁村之原。夫人祔焉。一男在明参判无子。取从兄子锡周为后。二女嫁进士宋文绍,李称渊。外孙李寅泰正言。公为人子谅。好人伦。其事上遇人。一以公平。绝无矜持干名之意。临事乃更疏亮捷给。常见人所不见。急人之穷。不惜千金之财。意气常伟然。公居家有至行。忠文公性严。人少有当其意者。而特贤重公。事皆询而后行。母夫人年老多疾。公侍侧扶将。敏如童儿。不自知年位之高也。至位卿相。而田宅不增一区。独喜藏书。公退手不释卷。晚益乐善爱人。而见
颍翁续藁卷之四 第 539H 页
有过。虽贵倖当路者。辄面折之。又不终日而忘。故人亦不怒。公素号知人。尝言郑存谦,赵曮,李命植,尹蓍东,李秉模必作相。后如公言。惟赵李二公未及相。而亦皆列于上卿。一日见洪国荣于春坊。假色辞以待之。或问之。公曰。寄语朝中诸君。必善遇此人也。他日当思吾言矣。其后国荣得志用事。人始思公言。及败。益称道不已。公捐馆后四十馀年。锡周以参判遗意。请公辙以神道之铭。记昔先君子疾革。公时在相府。袖人蔘躬自来问。先君子执手曰。国家事尚可为。公其勉之。公愀然曰。老成人且尽。谁与有为也。及卒。公日来视丧。至入棺乃去。公之厚谊。公辙何可忘也。铭曰。
元出原城。世袭圭组。忠翼元勋。翊戴 圣祖。 英庙垂拱。忠文登崇。公承厥绪。职思匪躬。公侍帷幄。公居台阁。秉蕳惩讨。横经启沃。公时揽辔。一路澄清。公时秉铨。鉴空衡平。在礼言礼。在兵言兵。绩庸既著。 王嘉其诚。乃命作相。不以梦卜。公拜稽首。誓欲报国。斥彼奸凶。扶我儒贤。公结 明主。知在言先。虽值方怒。闻辄释然。士民拭目。如有所恃。公病不起。何嗟及矣。孰不事君。言难有信。孰不惠民。才鲜有办。维直无邪。
颍翁续藁卷之四 第 539L 页
虽柔而刚。诚贯金石。褒宠有光。彼高四尺。骊山之阳。太史作铭。垂诏无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