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金陵集卷之二十 (自动笺注)
金陵集卷之二十(宜寧南公轍元平著)
 日得
  
文學
佛老
世稱三敎
儒者不與佛老
然若論其造詣深處
均是極層地位
學問活法死法
我東儒者闡明性理者。
不爲不多
率皆有依㨾拘束之病。
所以眞正英雄氣像
翠軒詩。
雄健蒼老
本朝名家
篇帙十遺八九。
詩集之行于世者僅一卷
予嘗搜訪於舊弘文館所藏天摩,蠶頭等篇。
裒成三冊。
以數語題其弁。
刊印廣布
豈但爲其詩而已
明三百年。
作家輩出
絶無好個文章
王陽明當屬第一
嘗呼傳敎
承旨秉筆書之。
敎曰。
予於屬文
曾或極微鉤思。
屢易草藁然後出之。
天機淋漓處。
却不及似此酬應文字
是知文章之妙。
在於信心而作。
信口而發耳。
晉庵詩。
踈宕
可見自家氣像
當屬近世第一
尤庵文。
論事處多。
性理處少。
近日操觚家。
最推息庵藥泉
鴻工巨匠
息庵策論豪邁雄健
藥泉疏箚之明白剴切
當作館閣之指南津筏。
朱子之箚語。
浩汗正大
陸宣公奏議
於時務。
予每好之。
勸學者使之讀習而需用
今世或有一種奢華浮艶之論。
厭家雞而求越乘。
菽粟而貴粱肉者。
無他
正坐眼目識見淺。
賤臣曰。
苟志於讀書
何患乎仕無暇也。
文章雖屬技藝中一事。
而語其至。
則上可以治敎汚隆
可以性情邪正
六經之道。
至大而簡。
兩漢八家
最稱爾雅
今世爲文者。
反謂迂遠
而就小說雜家學之。
沾沾自喜
此豈治世之事哉。
公元1645年
師傅南文淸。
撰明書正綱。
弘光隆武永曆三皇正統
李玄錫謬誤
義例甚正。
而因當時忌諱
其書不傳
予每惜之。
予在春宮
賓僚修輯明史。
以南明爲正統
以寓春秋筆法
至今未完
草本內閣
後若有續成之者
其功大矣
下敎于冬至正使宗岳曰。
今日試士
用禁僞書發策問。
而卿適當專對之任
行將出疆
召卿見之。
行人之責。
不輕而重。
至於購貿書籍
乃是使臣末事
聖賢經傳
諸子百家之流出東國者。
殆將充棟汗牛馬
而顧皆束閣不觀。
明淸以來稗官雜記
違理悖常之書。
貪多而務求
燕肆買賣
相望道路
甚病之。
好書者。
未必富書。
富書者。
未必好書
只將見在之書。
足做成好文章
安用不經之說
壞了許多門路
近日盛京搨本
多聚珍袖藏。
看書家頗自取便於賞鑑云。
而此不然
黃卷
固當整其威儀
聊存居敬工夫
至於聖賢經訓
不容放倒看過。
徒令不讀書士子
適長惰慢之習。
此尤不可
今番副价書狀官之以閣臣差遣者。
意盖存焉。
才飭灣府。
另行搜檢
犯者論以重律。
須知悉此意。
敎臣公轍曰。
淸人詩文
皆鄙噍殺
令人易厭。
然原其本則自明末諸子
先自作俑
論文如觀樂。
可以其時而知其人。
古先衣冠文物之鄕。
一朝將變爲侏離左衽
氣數時世所使
安得不然
在上者須大加着力
自任興作之功。
然後庶可一時積痼之體。
而士趨復正矣。
賤臣對曰。
人文氣之卑下
誠如聖訓
其中邵長蘅文體
往有近正處矣。
敎曰。
文人多有譽之者
而予則嘗痛斥之者
先自近正者黜去。
然後自餘諸家
徒歸紛紛
世儒淸文之弊絶矣。
一日
予適閒暇。
乃命近侍古談
一人言古有人
與人講論浴沂章。
以謂門弟子
身通六藝者。
七十二人
曾點欲與詠歸者。
只是冠者六七人
童子五六人何也。
旣而釋之曰。
六七四十二。
五六三十。
合而計之。
七十二人矣。
仍相笑而罷云云
此雖出於無稽臆解之說。
而亦自有玅合默契者。
不可以俚諺而棄之也。
考抄啓文臣諸生應製試券。
親自點批。
或至夜分不寢曰。
我自樂此
不爲疲也。
又必令賤臣等侍傍觀之。
下敎曰。
觀人考券。
自可生熟利病
不但一己長益
他日需用朝廷者。
又豈少補云乎哉
賤臣閣臣徐榮輔入對
時適命書傳敎
臣等仰奏曰。
聖上文字
過費精力
雖等閒辭敎之間。
一字未或放過
不勝欽仰贊歎
而亦以此憂之。
敎曰。
作文不過一時精力耳。
一日萬機
左酬右接
豈特作文之比乎。
予亦非不思心息慮之道。
勉勉孜孜
如是
不能安也
人文字。
不但時好
足以知其人處。
知時亦好。
士有能從事六經者。
邪說不期熄而自熄矣。
故相徐志未嘗文章自居
近聞平生用工經書
及其年老致位之後
猶能記誦不錯云。
故相不曾以文華衒世。
而其工於經學如此
今世士人人自謂讀盡百家
經學鹵莽
日降月衰。
知古今不相及處。
黃江文章
人或以蹈襲陳言雌黃
而深得八家體段
今人不可及
李月沙之文。
醇厚博茂。
驟看不甚滋味
而讀之逾久。
令人不厭
自古稱文人浮誇少實。
斯人却不然。
誦其詩讀其文。
自可驗。
其後必昌
國初
卞季良崔恒之文。
眞實無文彩。
後生小子往往相聚而笑之。
然其好處
正在於富而不雜
質而不華
氣像好則文章亦好。
予嘗於王陽明驗之。
悔軒集。
雖是俗下文字
而詩頗曲寫情境。
文亦切近事務
不害近世名家
近世黃景源文章
最號古雅
陪臣考。
尤得史漢
法。
稗官雜記
吾不欲觀。
諸家之害正道也。
譚文者動稱生壺谷農巖
後就其文集而觀之。
儘然
無益正道
不如無學
文無當於實用
不如無文
詩文足以觀其人。
而詩爲尤近。
出於性情故也。
嘗下敎于臣等曰。
唐宋有八家十家之目。
明亦有十家十三家之選。
欲以東人文字
八家數。
誰當居先
臣等對曰。
乖崖佔畢豪俊奇偉
簡易谿谷古雅贍博
農,淵兄弟典重蒼茂。
俱可入選
敎曰。
作家難。
選家亦難。
壺谷箕雅。
當時亦多有爭閙云。
槩存拔筆削之際。
係是軒輊長短
予嘗於萬機之餘。
留意於此
而久猶未果以此
曷嘗觀於富人之稼乎。
勤苦而後能食其力。
所貴乎讀書者。
以其能多積而博發也。
今之士何病乎。
不病其不博。
而病其不從事於經也。
(以上壬子錄)
一日敎曰。
予在春宮
賓僚之所交遊者。
經學知名之士。
每於問寢視膳之暇。
朝夕討論
又嘗凈掃一室
潛心爲窮格之學。
終日曲跪。
御衣袴。
至敝穿。
宮中至今相傳
盖予之初心期待
必欲到得堯舜地位
近年以來
舊學都忘
此志漸懈。
夷考施爲事業
則實多初晩不及之歎。
以言乎朝象。
橫潰而無保合之望。
以言乎士趨。
澆漓而無整飭之譽。
以言乎民生
困瘁無制産之方。
虞煕皥之俗。
尙矣無論
漢唐少康之治。
未易做去。
思之及此
未嘗不撫初心悵然也。
公元1657年
嘗憫後世學者不習於經。
而又經書印本行世者。
久而浸衰。
芸閣鳩材印頒。
許藩閫守宰之願印者。
俾令廣布
敎曰。
鑄字其來已久。
國初太宗朝癸未。
嘗出經筵詩書左傳作字本。
判司平事李稷
數十萬字。
世宗朝庚子。
命工曹參判李蕆。
因舊本改鑄。
又於甲寅
經筵所藏孝順事實爲善陰隲等書爲字本。
集賢殿提學金墩。
鑄二十萬字。
予於壬辰在東宮
仰請大朝
得財力。
以內甲寅字所印心經,萬病回春二書爲字本。
鑄十五萬字。
儲之芸館
臨御元年丁酉
平安道觀察使徐命膺
甲寅字爲本。
鑄十五萬字於任所
儲之內閣
又於壬寅
平安道觀察使徐浩修。
開鑄於該營。
本朝韓構
公元1823年
書爲字本。
鑄八萬餘字。
亦儲之內閣
活字來歷可考。
而亦寓余繼述一端
不可以不知
活字皆有記跋。
癸未字則有寶文閣提學權近之跋焉。
庚子字則有集賢殿提學卞季良之跋焉。
甲寅字則有集賢殿提學金鑌之跋焉。
當宁丁酉字則有奎章閣提學徐命膺之記焉。
今此經書之新印也。
不可無識
以詳始末
仍命閣臣係小跋於其尾。
唐子西詩曰。
山靜太古
日長少年
少年少字
爾等如何看。
臣與臣行任對曰。
或解以老少之少。
或解以大小之小。
二說不同
敎曰。
小字之義亦通。
而作少年之少看。
則覺意味深長
公元1793年
文章無他
佳處不易就。
全篇頃刻可千萬言。
而到肯綮時。
一字戛戛
作者須於難處着眼
易處信手
則好文字正在此中。
(以上癸丑錄)
陸宣公奏議
朱子書牘
若合爲一通冊子則甚好。
相臣金堉
用事業稱。
不以文章著。
今取其遺集見之。
信是近世不易得之文字
功與言互相掩蔽者。
類此
西銘之時便是一聖人。
予嘗好之。
書置壁上而時
觀省焉。
君子苟欲立身事君。
當以見識爲本。
有人於此
力量才器
足以樹立事功
苟無見識可以明知
則於人之是非善惡
事之內外本末
時有茫然不能鑑別
如此處置何由得宜
施措何由得當
故曰學貴乎先明見識也。
公元1837年
善端發於夜氣淸明之時。
人與天地之氣同一淸明
於此可驗。
孟子曰。
文王望道而未之見。
謂望天下治道太平而未得見也。
予嘗三復斯言深味之。
春秋之法。
中國而用夷道
卽夷之。
韓子所謂門墻則進之。
夷狄則麾之者
深得此義也。
士以端坐讀書拙計
宰相學問事功二致
世道不可爲
由於此。
文章富貴後世之名此數者。
人之大願存焉。
歷觀古來
患難兼。
此皆物理然也。
今人不及古人福力
而妄欲兼而有之
此亦人欲勝耳。
無其德而兼之
則吾知其爲盈也。
盈者天必欲虧之。
而地必欲變之。
鬼神之所害。
人道之所惡也。
東坡陸贄奏議箚子
却似陸體。
古人不免有摹
文字
公元1794年
朱子小篇愈好。
予最愛其答呂伯恭書中蟬聲日淸之語。
數行尺牘
雖無事實議論可見處。
反復諷詠
自不覺其風神悠遠
氣像舒泰也。
(以上甲寅錄)
翠軒詩。
發於天機者爲多。
所以東國作家中第一。
朴訥齋詩。
冲澹治世之音。
於此集。
以爲有詩中契遇。
公元1837年
元脫脫所著宋史繁冗
紀載又少裁擇
予嘗病之。
邸時。
與一二宮僚
略加釐正。
卷帙已或。
是乃費用十餘年精力者。
而自以寓筆削與奪之義。
之者自當知之。
諸臣或請刊布
不但自視歉然
不欲張大
史記
與他文字有異。
書人善惡
自我而揚人之善則固好。
若由我而不能隱人之惡。
則此最不可
又於姦臣佞倖等傳。
因諸見執
有一二件之與本意相反者。
此尤不可出也。
左傳敍事有極鋪張處。
行文有極簡妙處。
全篇所言。
不過是朝聘會盟戰陳攻伐之事。
段段曲折各異。
始看似錯亂
細玩之。
彼此賓主
俱皆歷歷
人稱左氏浮夸
浮夸中自有簡整神玅手段
所以
傳中
左最可讀。
讀者若只認以凡他文字
不理會此等精細筆法
大失作者本旨
决不容昏氣讀過
不容麤心看過者。
正指此書。
經傳一行幷書者淆亂
未易區別
今若依我國刊行紫陽綱目例。
經則大書
傳則分註。
不但於看讀甚便。
又有合於聖人大書特書本意矣。
左傳專用史記編年體段。
先後次序
尤極分明
不宜一毫紊亂
近聞抄啓文臣儒生科試
或多倒用。
遂以左傳中試題本
不以倒用爲拘云云
此又可笑
今人不治左氏
擧子冒犯
主司不得黜袪。
遂有此一種議論
豈有倒用文字乎。
尤係無識一端
不可不禁。
予之最精切用工者。
無如小學一書
自幼課讀
不知爲幾百遍
今雖暗中思索
猶且口熟心通
身心收拾政法施措
雖未能自謂一一有得
平生需用
多賴於此
盖此書是小子之學。
大人道具焉。
故古之人。
自能食能言而敎之。
必以豫爲先者。
欲及其知思未有所主
要使格言至論
充耳盈腹。
自安習。
固有之。
則後雖有利慾搖惑
不能入也。
若爲不豫
及乎稍長。
意慮偏好生於內。
辯言事爲鑠於外。
欲其純全
不可得已。
所以諸書小學一部
尤以早用工夫爲貴。
公元1796年
史記英選下段。
抄附漢書諸傳。
筵臣以不趙皇后傳爲可惜言者
敎曰。
此傳儘是絶作
中間事實
多有不好處
文體艶冶纖巧
後來小說家程路。
此傳之特爲刪拔。
亦寓好惡取捨之義。
(以上丙辰錄)
工夫最貴課程
而但冲年廸之道。
常使優遊不迫
不專拘束記誦
然後可養得活正大底氣像。
讀書之工。
人皆以幼時所得
平生需用之資。
精神專一
嗜慾未萌
政以先入爲主
不但讀書爲然
凡百工技藝之事。
莫不皆然
帝王之學。
當以經傳爲主
史記又是急先熟讀者。
聖帝明王治法政謨。
名臣碩輔鴻功偉烈
不可不幼冲時習而知之。
小學一部
雜引經傳文字
若無第次
細玩之則綱目相維
前後相因
統紀不紊。
倫序秩然
如吳陳諸儒註釋
雖詳於訓義
而全昧此箇義例
故殊欠爲一統文字
集成
雖有意於分節
而亦未免後儒評議
今若於每篇。
逐綱分目。
逐目踈節
更成
一通卷帙
而使後學豁然貫通
無有牴牾煩複之患則好矣。
小學之書。
義理當宗朱子
至於訓詁
則古註亦不可偏廢
漢唐諸儒。
雖忽於理氣心性之說。
而於名物度數
爲其專門之學。
朱子亦於本註。
節取註疏參用之。
晩年修儀禮經傳通解時。
亦多以古註爲主
雖如他經傳
義理則至朱子發揮無蘊。
訓詁朱子未嘗漢唐諸儒之說。
而只略定其未醇處而已
小學內篇猶經。
故簡而難曉。
外篇猶傳。
故詳而易知。
先朝儒臣
別撰小學訓義
今欲移載於新解
則舊本有割裂不專之患。
新本有合則兩傷之弊。
一依原本所載而錄之。
以寓尊閣之義。
讀者參互看也。
古人年七十。
自稱小學童子者
其所以爲大人也歟
上古
有敎而無書。
後世
有書而無法
不徒行也。
書之不可已也如是夫。
行有餘力。
則以學文
夫子正要人旣力行
又須學文
力行弟子先務
學文亦不可緩
大抵
發明先後本末之義。
若只力行而不學文
何以聖賢成法
識事理之當然哉。
學之一字
專言則兼知行
偏言則主乎知。
朱子定著經說
白的確。
所以往復發明者。
其於道理精粗
工夫次第
委曲詳盡
復餘蘊。
學者當依門路
尋繹脉絡
若其裏面許多精微處。
散之日用事爲者。
不用朱子當日工夫
亦何深造自得
今人便謂朱子後義大明
後學自當事半功倍
不用十分工夫
如此無益矣。
讀書者。
貴日課。
一日所讀不多
工夫積累
意味浹洽
一時間讀得累卷書。
旋卽間斷而忘之者
其效不啻倍蓰矣。
學者欲得正。
必以朱子準的
學者所見所期
不可不遠且大也
只在圈套中下工。
則其弊也局。
博覽强記
不足以爲人何者
其所學者外也。
詩曰。
威儀棣棣
不可選也。
五經
聖人之書也。
不可選也。
而予嘗親選爲百篇萬機之暇。
朝夕諷誦焉。
盖其選之甚約。
故讀之甚便。
不可不選也如是矣。
陸贄學問事功
不但唐朝不數人物
言語文章
亦可爲後模範
指陳利害得失處。
刺骨洞髓。
人主見之。
自多警發觀感
陸宣公奏議
論事處太纖悉
或有支離煩瑣
令人厭看。
若倣朱書節要例。
就句節中
刪節去就
以爲一書
則必當於看讀。
要切有益
溫公資治通鑑紫陽綱目二書
史家編年之祖。
論者各有歜之異。
事實者主溫公。
義理者主紫陽
二說各有所據。
而予則自幼時用工於綱目最多。
故其得於先入之見者爲多。
不可改也。
公元1837年
邸時。
與二三宮僚
綱目校正懸吐。
未及成。
至今數十餘年之間。
諸僚非老且廢。
則又多有不在者。
未嘗掩卷興歎也。
春秋綱目
俱出聖賢之手。
而要皆是未定之本。
故義例之疑晦甚多
佩文韻府
不過五車韻瑞,韻府羣玉等書而推廣之。
凡例別無新奇
取裁極其纖悉
東人編撰諸書中。
未有如此大家數
無他
中國書籍甚富而然耳。
杜甫詩。
理致事實俱備
一代之史也。
可以一詩
少之哉。
詩必以齊名
千載之下。
優劣尙無定論。
而如欲學得。
杜似有依據
是知李不如杜也。
陸放翁詩。
圓熟富贍
直從胸中寫出。
絶無窘迫艱難之態。
纖巧浮麗之語。
予甚好之。
放翁生於南渡之後
崎嶇棲遑
備嘗艱難
故發之爲詩者。
多有激昂感慨之旨。
不但一詩自期而已
放翁之律。
宣公奏議
當作後世詩文模楷
予選古詩
不取齊梁間綺語
小人亂惡者。
不與焉。
孔子曰。
放鄭聲。
佞人
鄭聲淫
佞人殆。
嘗取古詩紀。
抄出漢魏名家若干篇。
而漢則予正統
魏則附見篇末
屬之僭國。
竊取史筆與奪之義。
予之辨於正僞淑慝之分者。
於此亦寓其一端矣。
古人文字
决不容復有對者。
韓之張中丞後敍
歐之瀧岡阡表是也
八子百選中。
不入錄。
至今惜之。
經傳以外
史漢最堪多讀。
以其質厚而致深。
意味無窮
然漢則終是爲繩墨拘束
文字外。
不見餘地。
不如子長之豪宕雋潔也。
挹翠之詩。
唐人情境
宋人事實
天才高處
雖置之中朝諸家
未必多讓。
中國實則夷狄無自而入。
邪學橫流
由於正學不明
正學
莫先於尊朱子
春秋記二百四十二年之事。
大略要有十指焉。
經以備史體。
史以備經法
聖人微意也。
左氏之載事。
詳於公穀
公穀之釋經。
精於左氏
經始事。
後經終義。
以事繫日
以月繫年
互相辨理
各有同異
道聽塗說之書。
不可盡信。
名儒是非之議。
亦自有可觀
而予於左氏之傳。
酷好文辭
旣命諸臣校正印布
時於萬機之暇看讀。
以爲長日永夜消遣之資。
大義理好文章
莫如是書。
而今士皆廢閣不講。
未聞有賈杜專門之學。
又於試院經義久闕不行
自此以後
春秋之學。
幾乎熄矣。
可勝歎哉。
人才不如前。
近日主司藻鑑
不及古人
內閣例謄奏科作。
時或取覽。
就中下劣者皆占高等
此豈盡士之罪也。
抑亦有司之過也。
使後之人。
誦其詩賦考論其時
則當以爲如何耶。
向日科體申飭之後
陞補書題
向經傳中拈出。
理氣節文之最難解者。
連日試之。
儒生不能開口下手
所謂科作。
亦隨而傳笑。
此是義問難則可也
詩賦風動之體。
豈曾如此
近俗矯枉之過。
至於此事。
失本意。
尤可悶也。
小說人心術。
異端無異
一時輕薄才子
利其捷徑得之
多有慕效
文風卑弱委靡
齊梁間綺語無異
此如鄭聲佞人
聖人之所當放遠
主試者尤宜詳察黜陟之。
不但文體浮靡者。
不置優等
筆畫欹斜傾仄者。
書筆怪。
則不數年。
當有改觀之效。
文以驗治敎之汚隆
非細故也。
心正筆正
不可不愼也。
公元1797年
利瑪竇所謂耶蘇之敎。
吾道蟊賊
而獨我國禮義之邦
士大夫尊信孔孟
不爲異端所惑。
近有一種邪學
傅會其說。
傷敎而敗倫。
殘民而害生。
其禍至憯也。
其所謂廢祭之說。
尤有不忍言者。
然則論語所稱祭如在
祭神如神在者。
其將束閣之耶。
闢異端之道。
莫如正學扶植
今日士大夫之所當怵畏而勉焉者也。
(以上丁巳錄)
近來精力漸覺衰邁
經書輪誦之工。
不能嚮時之專着。
乃取五經
選百而印之。
從簡便於看讀。
定之役。
而必準百數者。
竊取夫子刪書之義也。
旣成
命名五經百選。
更思之。
選是揀別去就之謂也。
改選以篇。
詩曰威儀棣棣
不可選也。
威儀棣棣矣。
豈可選哉。
五經百篇成。
筵臣有以御製序跋爲請者。
敎曰。
此事終有汰哉之嫌。
不敢爲也。
今欲於九十八篇之下。
附以紫陽庸學序。
以示接統考亭大義爾。
公元1798年
人稱吾於朱子
罔極之恩
又曰。
幸生朱子之後
學問庶幾不差
予嘗三復深味之。
朱子事。
文字鈔校之役。
苟有可以服勞者。
予何辭焉。
(以上戊午錄)
政事
賓對。
大臣有言欽恤典則
德意甚美。
待罪藩任時驗之。
則所全活
不知爲幾十萬人
敎曰。
今人性多柔懶。
怒是七情中一
而過者恒少。
不及者恒多。
典則非不良法美制。
大抵未聞有暴怒盛加於人者。
亦可見人物漸衰之一端
閣臣徐榮輔曰。
古近習人主者。
輒稱戚里䆠官
然予性素不好此輩
惟朝夕左右者。
有一二學士大夫
親臨訊囚
問目不及黨同親知
歸語筵臣曰。
凡鞫罪人
例問其同謀知情者。
隨其緊歇淺深闊狹之。
然此賊窮天極地之罪。
犯至重至敬之地。
如有不幸一出其口者。
雖以造化之柄。
欲施好生之德
其勢末由
諸臣多力請者。
而予則終不以此一欵設問者。
意亦有在。
均役設置
乃是大王爲生苦心至德
當時有司之臣。
未能深識本意
而徒事更張
士大夫言法不便甚多
予每惓惓於此事。
思欲一番通變
久而不得其術。
今則胷中自以得一規畫
夫所貴乎法者。
無所而下有所益
此皆移置補之際。
兩便無所掣碍。
故欲決意行之。
口授指畫如干條曰。
大略如此
欲及精力未衰。
有所施爲
一以仰述志事
一以俯貽謨法。
廷臣誰能有對揚者乎。
朝家法。
士大夫
雖翰注庶僚
呼官而不呼名。
近來史官傳命之際。
或斥呼卿宰之名。
此昧例之甚者
年少新進
所宜講明
公元1837年
時霖浹旬
召接羣臣。
日問八方農政如何
仍敎曰。
春至
一雨一暘。
無非宵旰憂勤
不自
遑暇之日。
而惟九月西成以後
少得弛心也。
南大饑。
潛行繡衣
考察令之治績
復命
備堂出擧條回啓請不法者勘律。
皆命置之。
令飭諭該道臣
益加按廉。
另行黜陟
仍下敎于諸臣曰。
予每以爲一念
不得已時遣御史
而嘗聞出道厨傳之際。
貽弊民邑
亦自不少
今使之潛往潛來者
亦出於爲民除瘼之意也。
且守令雖有不治者。
當寒迎送
宜所當念。
若使犯科者聞此知感
有日遷善遠罪之效。
則此豈非刑期無刑之義乎。
敎曰。
近來所謂擧條。
亦屬浮文中一事。
故事
凡諸臣筵奏之可以出朝報者。
抄出謄頒。
所謂擧行條件也。
記注之才。
不如古。
草冊啓下之式出焉。
其後書送簡通於當者。
改字句矣
近來所謂簡通。
不過是某事何事三數字之改錄送。
如是也。
其所答通。
便一篇文字
點綴磨琢
非啓疏而似啓疏。
不但有違古例
冗語剩語
屑越莫甚。
雖以今日輪對言之。
該司微官所懷出擧條件者。
不得不效之。
此亦紀綱所關。
自今申復舊制
大小朝會登筵時筵臣奏語之當出擧條者。
只以
擧行大略
一依說例書入。
鋪張綴文之習。
一切嚴禁
公元1792年
今之譚弊者。
必以袪奢侈先務
曾聞古之時宰相之以豪侈誇尙者。
或有衣錦之人。
或有方丈之饌
而餘皆不恥敝縕。
不厭蔬糲
也則不然
大夫布被之譏。
貴賤無文章之表。
貧富一套
泯然同色。
譬之爲吏。
雖無大不法
而亦不見超然自好者。
其爲糜財之弊。
比古之時尤甚
可勝歎哉。
向者文武官之綃袍。
纔令禁之。
卿宰之紬衣朱笠。
則俾復舊制者。
意亦有在。
(以上壬子錄)
宰相經邦謀猷
無出民憂國計四箇字。
近來百病
從姑因循中出來。
又自甲乙之論起。
一切爲言議可否所撓奪。
事業便作一笆籬邊物。
是豈謀國之道哉。
士大夫立朝
先自仁民愛物上。
須着猛眼工夫
銓注必備三望
自昔已然
毋論副末
上視可否
隨處落點之意也。
嘗聞肅廟朝
落點筆以靑黃紅。
標首副末
而抽筒下批。
顧今俗習
以首點散點。
窺覘君上待銓官之如何。
銓官亦用此爲自好自沮
可博一粲
使臣燕京
司言本國錢貨不足
貿唐錢通用爲便。
乃具咨禮部申請
禮部皇旨不許
先是上於中敎曰。
今番唐錢之貿來。
雖勉從羣議
而予料其必不得來矣。
及還。
下敎曰。
中國之法。
銅錢外國有罪
此雖一事
足以彼人謹守常憲䂓模
皇帝大耋之年。
總攬權綱如此
大國守法
豈非朝之幸乎。
人或以不得準請爲恥
而予則殆喜不能寐也。
敎銓官曰。
不可終遺。
不可盡棄。
疏通之政。
苦心也。
或以隄防之漸晦。
義理不明爲憂。
而庭衢八荒
胡越一家
卽予一副規畫
其中察其負犯輕重
干連之緊歇。
可疏者疏之。
可通者通之。
銓家若能以對揚爲主實心做去。
非但渠輩之幸也。
亦可爲迓休祈永之一端
卿等須各悉心講究
以答予之至意爲可。
但世或有挾私要譽
化權作威福者。
予所甚惡痛嫉者在此。
蕩平者。
必曰互對一着
然害蕩平者。
又是互對二字
在上施措
專是順物情。
公元1837年
九月䨓。
上下求言
或曰十月䨓爲灾。
九月
非灾
上曰。
天道玄遠
人事卑近
不知某事某政之爲何何兆
人君修省
恒若遇灾。
人臣進言
未必待異。
慮治憂明。
無非可言
灾與不灾。
何必强論。
秉燭審理文案
賤臣曰。
予乃求生可生也。
不求生於必死也。
漢高約法
殺人者死。
唐宗所戒謹大獄
可死而生。
則是死者有寃也。
可生而死。
則是罔間於殺者也。
三尺至嚴
予豈以煦煦之仁。
强傅好生之名哉。
誠以近年以來
監司守令。
多不讀律
吏又弄法舞文
挽裳對盤。
法制昭然
而奸所被捉。
甚皆闊狹
至有傷倫敗敎之事。
不一而足
夫辟而止辟。
先王法本意。
若或於扶化敦倫之際。
一有所傷
假使酷吏苛文
段段得情
節節當辟。
烏在其弼敎之義也。
不知予者或疑求生於必死。
而予豈爲可死者傅生耶。
按古之畿甸百畒之田。
稱數十溝之水。
引數大川之水。
必就窪而爲湖。
溝因水漱
防因水淫
淵因水磬折。
而向於矩爲湖爲渚也。
湖渚多而天下之水不助河而爲暴。
然後千里中原之地。
樹藝而農
治水之法。
本自如此
治水然後可以分墅。
分墅然後可以築城
築城以治水道爲本。
治槽之淤有二法
淤泥之淺。
利用爬杓。
不利刮板
遇沙淤之淺。
利用刮板
不利於爬杓。
築城
雉爲重。
雉出城身外
大者三丈
次者二丈
次者一丈五尺
直出三丈者。
橫長五丈
直出二丈者。
長三丈。
直出一丈者。
橫長一丈五尺
比城原身三丈者。
加高三尺
二丈者。
加高二尺
每五十築一雉
城闊加之。
不拘幾雉。
左右遇角遇門。
多少幾數丈。
從便均均。
每面除樓角占不等。
一里樓角之中各二雉。
二里樓角之中各四雉。
以此加之。
不足丈尺者。
五十垜以外
亦可以五十垜計。
五十垜以內
亦可以五十垜計。
通變在人。
此大槩耳。
懸眼之製甚妙。
每垜當中
城平面爲孔高九寸
約磚三層
磚厚用二層。
平面以下方磚對中爲彎。
漸漸平縮。
每磚一模。
編成層數字號。
燒於磚上。
臨用只照號。
垜俱如尋常甃砌力同。
庶磚皮不削則可久。
磚彎不鑿則工省。
約用幾丈尺深。
計爲若干層。
圖形
六層每磚三寸
只得一尺七寸
亦其大略耳。
或二十三十等層。
以盡爲度。
倭每叢銃與
矢。
虜每叢矢。
看準數垜。
伺我守城者。
一伸頭頸外視
叢射之。
無有不中
使我身不敢當垜。
不見外賊
卽以句扞攻城等器。
直奔城下
我兵旣不能伸頭出手下擊。
任其掘坎布梯直登莫御。
必有此懸眼
賊遠則瞭之垜口
銃矢射之。
賊近。
我兵不出頭
以身藏垜下。
懸眼內。
下視攻城者。
雖有銃矢無所施。
若到城下
一見無遺
卽將矢石銃子火桶擲之。
無不可者
安能樹梯駐足哉。
若對垜而登。
則垜上可御矣。
懸眼上。
加木盖一箇
以防銃矢尤玅。
予之一副治法
在於宮妾䆠官六字符。
惡其親昵近習
士大夫交通私徑。
易熟覆轍可戒。
今之掖庭署。
許與外廷通謁
其爲親習則與䆠妾無異
近日承宣輩。
或與之私相談話
或拘於顔面
聽其干囑云。
此事雖小。
其漸甚大。
彼方據士大夫權與名。
而與無識賤人納交結歡
則其勢易成而其禍難言。
卿等獨不見向日事乎。
遂飭本院與司謁。
公事外接談者。
重罪論著爲式。
國內好水草。
最稱東郊
郊置牧塲
歲放貢馬若干匹。
堪輿家言有龍馬峯龍潭
地宜畜馬
予欲於
此地
大加廣拓。
貿燕馬之良者。
耽羅所産好馬千匹
交雌取種。
十年可收累萬匹
路分養之弊。
不但蘇除。
脫有不幸
則立召萬馬
如取內廐
謀國長策
此亦居一
有司之臣。
每以防城拒石費用
大司農工錢不便
此諺所謂惜一瓦而腐大屋也。
且聞太僕下屬輩。
以本塲柴草
符同諸宮家及卿相家受價賣用。
故慮日後設塲。
坐失其利。
百般沮戲。
使不得成。
可痛也。
若使經國謨猷者。
自爲計。
則史豈有高麗果下之譏哉。
賓對。
重臣有言朝士庶人靑衣者。
敎曰。
俗好着白衣。
古傳箕子遺制
箕子殷人也。
尙白云爾
而其說傅會無據
予嘗病之。
然法非有善不善也。
而上督之則下易擾。
近日以來
閭閻申大釀之禁。
閨門有袪髢之令。
行之未久。
今若以靑衣一事
設禁條。
人必有不便者。
又安知貧者難於遵令
富人之家。
反啓侈風乎。
况予卽阼以後
深恩厚澤之及於小民者。
徒法以臨之。
不欲爲也。
夫民猶水。
止之則靜。
擾之則亂。
然上有好者。
下必甚焉。
亦其勢也。
須自卿等行之。
而民之從與不從
任其自然可乎。
予之本意
專在不擾三字
公元1793年
等須各知悉對揚焉。
(以上癸丑錄)
築城土石擧重法。
費省而功倍。
器械頗具。
器械之於治末也。
而舜之齊七政
必稱在璿璣玉衡
璣與衡。
器械也。
故曰工欲善其事。
也先利其器。
器其可忽諸
公元1794年
南大饑。
綸音蠲恤備至
日召有司之臣。
詳覆狀奏曰。
予之爲民事
宵衣旰食
不遑暇豫無他
書曰民惟邦本
本固邦寧
又曰予臨兆民
凜乎若朽索之馭六馬
朝廷所恃民心
民心一失
無可收拾
今予之憂勞日夕
發帑振廩不少惜者。
不但顑頷景像如在目中。
欲以此表予心而固民情
以貽億萬年無疆之基也。
平居無事時。
豈可人賞而戶給哉。
欲其乘窮困之日。
易爲德爾。
(以上甲寅錄)
養老之禮。
肇自三代
所謂酌以大斗
以祈黃耉
所謂詢玆黃髮
則罔所愆禮。
王制所謂養老
有虞氏燕禮
夏后氏饗禮
人以食禮
周人修而兼用之者是也
漢唐以來
遵而用之。
永平章和之設醬授几。
貞觀開元賜帛頒杖。
其意則同。
而其制則不相沿襲
故有養老乞言者。
有養氣體
而不乞言者。
東序西序
左學右學
各隨其宜。
夫年之貴乎天下者。
其次事親也。
老吾及人之義。
不在酒食儀文繁簡
於皇而祭。
深衣養老
收而祭。
燕衣養老
冔而祭。
縞衣養老
冕而祭。
元衣養老
已自先王之時。
不相襲而行之者
可知也。
遂於進饌慈宮翌日
養老宴於洛南前庭
凡公卿大夫士庶年至者。
皆與饌不過五六品。
黃染木杖各一。
只擧再拜興平身之禮而不乞言
公元1837年
鄕飮酒
鄕人以時聚會飮酒之禮也。
飮酒而射。
則謂之鄕射
飮以觀禮
射以觀德
先王之敎也。
後世不行焉。
非所敎民以禮也。
周禮司徒之職。
以鄕三物
萬民賓興之。
鄭康成曰。
諸侯卿大夫
正月吉日
受法司徒
退而頒於鄕吏
三年大比
而興其賢其能者。
賓禮禮之
獻於王庭
鄕飮酒
三讓而後升。
所以尊讓也。
盥洗揚觶
所以致潔也。
拜至拜洗拜受拜送拜旣
所以致敬也。
尊讓潔敬也者
君子所以相接也。
尊讓則不爭。
潔敬則不慢。
不爭不慢則遠於鬬辨矣。
遠於鬬辨無暴亂之禍矣。
世敎民風
俾人知不忘本
莫先於鄕飮酒
今若先自國學行之。
頒其法於諸道州郡。
幷行鄕射
實爲挽今回古之一道
於此留意焉。
仍命閣臣裒集冊子一通
旣而敎曰。
有其文而無其實則不可。
所以不得遽爾行之也。
公元1795年
歲乙卯
閟宮朔望享。
月一親行。
夏節朔享。
筵臣有以日熱言者
敎曰。
事故未可知。
望日若命攝則不可。
今年躬享。
多於望者。
亦豫之義也。
人皆有進言
而以予觀之。
言路閉塞
今日若。
或有沽譽者。
或有挾雜者。
或有外直而內諂者。
均之非公議論也。
此等處。
不得曲循而樂從
則反有近於訑訑拒人。
知人進言之道甚難。
人主聽言之道亦不易
大臣之職。
百執事有異。
德量第一
器識次之
至於簿書期會
乃其末事
近日政府
多以年老病廢者處之。
廟謨或多積滯
筵席覆奏
時有未盡勾當處。
而此喋喋口對
捷給應事者。
得失逈別
大臣可以事務督責
但有德量器識之人未易得。
是可憂爾。
一日疏决
敎曰。
惡逆收孥緣坐之律。
後世法網
漸密而然。
烏在其罪人不孥之意哉。
我國素以士族爲重。
而繫辱婦女
無所不至
至於幼弱散配
尤係不忍之政。
予甚惻然
近臣有言及今無事時著令。
有光聖德
敎曰。
好事
留待後日
以基億萬年景籙。
未晩爾。
公元1796年
敎諸臣曰。
近日閭巷間。
騷屑大起
皆言朝夕亂作。
其爲說頗怪誕不經云。
卿等亦聞之否。
或有妖言惑衆者。
在律應棄市
有司加究覈。
一以法從事爲便。
敎曰。
不如靜而鎭之。
以竢其久則自息之爲愈。
(以上丙辰錄)
公元1795年
整理設置
予意專在於袪煩而省弊。
上自內厨供給
下至從班盤纏
軍馬輿徒糗糧芻豆
皆令辦出。
所以十萬緡錢另行拮据者。
鑾輿將旋。
水衡有贏。
莫非慈德之攸曁也。
以其剩餘錢二萬兩。
作爲穀物
名之曰乙卯整理穀。
分置三百州縣
每年取剩。
則後乎千百年。
將得億萬餘包。
以公以私。
如京如坻。
所謂推恩養志者。
莫大於此
愛親者。
莫尙於順其志。
順志者。
又莫尙於廣其恩也。
學校敎人之法。
莫盛於夏殷周。
而後世所稱鄕約
三物八刑遺制也。
宋儒及我東諸先正
多有節目條例可以爲法者。
而皆不如朱子增損呂氏四條之爲簡要切至
欲以此頒之郡邑。
使之講行
而俗之弊也久矣
能有觀感竦動興起者乎。
不然爲文而已
則初不如不爲之爲省簡矣。
大臣之職。
與他有異。
先德而後才具
則雖似遲緩無功
不言之中。
體統自嚴。
紀綱自立
宋帝常稱呂端小事糊塗
大事不糊塗
置相之道。
求備大處闊略於小處。
然後方得眞宰相事業
宰相居人主之次。
股肱輔相
宰相權重然後
主勢可尊。
向於妖賊竊弄之時。
習俗日壞
紀綱日隳。
無論事之大小
大官俯首聽命用事者。
彼則晏然指揮而暗圖虛張之勢。
此則恬然奉承而自占便宜之地。
以致十數年來滔滔弊習
可救藥。
苟欲矯時正俗
當先自此事大淬勵
使一世耳目喚醒
然後可以有爲也。
廟堂䂓模
與他司有異。
近聞外呈訴。
不問事大小當否。
一例判決
甚至徵債之訟。
不有京兆司寇
越格題給。
體統不嚴
而下吏從而有受賕之弊。
此豈宰相不親細務之意乎。
公家文字
至爲謹嚴
一字不宜誇大。
向時廟堂之臣。
於判付跋尾
每以鋪張朝家德意能事
至於燒戶渰沒等。
按例恤典
亦皆張皇爲說。
連十餘紙不窮
事體屑越姑捨是。
四方士民
必當有窺其淺深者。
文貞公金熤筵奏禁止
故相之言。
至今思之。
公元1837年
嘗於遇警翌日
行賓對。
敎曰。
予之敬天一念。
何時憧憧對越
而每於遇警之時。
益有不遑暇逸之意。
賓筵雖無別般消弭之策。
早朝勞動
以示身不自有之義。
亦是安於心之一道也。
籌司坐起飭令頻行
決知無實效。
而幷與此事而廢之。
則其弊有不可勝言
雖是前例文具
而亦不可弛者矣。
生民休戚
專係監司守令。
所宜愼擇。
近來人才不如古。
一員缺。
銓部遍搜官案。
不能覔出可合之人云。
此言過矣。
不借異代
足了其事。
拔其尤者。
便可得人
不得綜練事務興利除害之才。
以不恣爲不法任之
則斯可矣。
每當令辭陛。
召見而送之。
盖出於爲民一念
能弛忽而然也。
或以奏對失措
有請罷拿者。
予甚非之。
盖觀人之道。
不可以言語動作敏給疎鈍
斷定政事能否
予曾驗之於人多矣。
未嘗罪一言者
窺覘者罪之。
黨同而伐異者罪之。
近日三司章疏
無非所謂疑心之謄傳故紙者。
擧筆徊徨
含口吞吐
謂犯朝政之所當諱則言之懼獲罪
謂涉時人之所深忌則論之懼見忤。
其中平平無頉下劣卑近語。
彌縫塞責之計。
如此簡牘日積公車
無益治道矣。
可言則言之。
則不必强覔。
古雖有三日辱臺之律。
而似此陳腐說話之視若課程者。
則初不如不爲之爲愈也。
傳曰。
不有君子
其何能國。
旨哉斯言。
近年以來
權妖連有竊弄
氣索沮喪
紀綱日益頹敗
無復有可爲之道。
而予則終始炯然不惑者。
觀於前後用捨
好惡可以知之矣。
向日兩罪囚之處分
有曲費商量者。
大抵罪犯之無知而妄作者。
雖重惟輕。
義理之所關者至大
則其漸可畏
外間不知者或以爲過於分數
而此不然者。
易有之。
履霜堅冰至。
古之聖人
兢兢
此而不敢忽焉
可不懼哉。
公元1838年
戰船通用漕運
實係修明舊典一端
而亦寓兵農相須之義。
先令廟堂關問便否。
統帥所報。
徒守忠武遺制
不知忠武妙略
今人之局於見聞
不復知通變之道如此
誠爲可惜
或以三層樓板撤去爲難
而此不然
樓板之設。
上以備瞭望
以爲休息
下以藏器械
此是戰船之制。
戰時則撤。
時則設。
亦是化無用爲有用之道。
雖非巧匠
一擧手可移。
何必膠柱鼓瑟
轉動不得乎。
或以待變漕運
俱在風和
未回泊之前
海防踈虞之慮爲言
而此不然
營邑鎭戰船
非一隻之留泊。
漕稅穀轉輸。
亦非多船之盡用。
今年用某邑鎭之船。
明年用某邑鎭之船。
周而復始
限年替用。
何論往來遲速應接艱乏乎。
至於柁櫓軍使用之不便云云
不滿一笑
船之浮沉
在於卜之輕重
櫓軍多少
又隨而增減
若必如印一板
加損不得
則設有邊關警急之時。
必點一百九十五櫓軍。
一闕然後可以出應乎。
似此死法
將無所施。
忠武以後
將不得人
徒以口傳之硬法。
看作金石定制
不知酌古通今之術。
而徒以變法移制。
重難大事
甚可慨也。
筵臣有訟南怡之寃。
伸雪復官者。
敎曰。
怡古名將也。
柳子光以其詩句中一語。
羅織而殺之。
國人皆悲之。
此等陰德好事
留作有餘。
以待後日而爲之。
未爲不可
拜而加額古也
有悖於禮故改之。
朝服用品帶今也。
爲時王之制故仍之。
時有妖言掛榜者。
抵法
詢問賓筵
皆以一律爲請。
一重自外而來
未詳事實而欲循次仰對。
敎曰。
此死辟也。
豈可一毫未詳强對之耶。
御史不可不遣。
不宜頻遣。
盖廉探失宜
良吏或被罷遞。
咨訪無所
民情多有壅遏
惟在擇人而試之以時也。
公元1797年
甲器之禁。
惡其奢也。
紵袍而用紬裏者禁之。
煖帽而加風遮者禁之。
欲其惜費而袪冗也。
(以上丁巳錄)
人物
予於宋文正
千載曠感之遇。
孟嘗君食客三千人
任俠好義如此
故能自得士。
予於節義之士。
崇奬褒贈
未嘗或忽。
近日忠壯
公元1832年
遺事
忠愍之實紀。
亦其一二也。
至於李舜臣
千古以來忠臣名將
若使出於中原
漢之諸葛孔明
未知孰爲雄而孰爲雌也。
至於壬辰討倭之功。
百世永賴。
制置邊防方略具在
風聲義烈
令人凜凜然起慕。
列聖貤贈之典。
至矣盡矣
刊刻文字疎漏
予自臨御以後
每欲彙撰一編成書
又臨篆首。
牲石墓道
尙未遑爲。
近始留意於此事。
公元1837年
賤臣曰。
予在邸。
賓僚之在左右者。
知名士。
若爾父文淸及故相徐志修,諭善朴聖源
所謂一代之選者也。
顧今元良資質天成
智思日開。
輔導敎養之責。
誰可任之
自數三十年以前而言之。
則向所謂諸人
猶有不及古昔之歎。
自今而論之。
則亦不可得
人才渺然
於此尤可驗也。
叔子之學。
伯子天品較低。
陽明之學。
人或譏之以異端
然其氣像也。
文章也。
事功也。
當作有明第一人物。
公元1792年
近日朝廷之不尊。
由於士大夫自好者少。
(以上壬子錄)
嘗覽故處士遠所撰隨錄。
論城制甚詳。
磚板堵
公元1793年
雉。
天子王侯伯子等級
而其分軍置將之法。
用糧計工之方。
俱有條目
以爲築城必以其時
毋當農節
其調軍丁
依常格。
除番赴役。
愼毋格外別調
又曰。
華城都護府
邑城可築。
今之邑治亦可。
方之北坪。
不啻霄壤
北坪乃東方大地
結作深奧
規模宏遠
設邑建城
眞是大藩氣像
此人在孝顯間。
經綸事功自任
而適不遇時
不能展布其所蘊。
間擧谷諸賢語。
自潤色。
學術亦可謂醇矣。
至論華城事。
到今若合符契。
予尤深味歎賞之。
仍命銓曹加贈某官。
訪問子孫以聞。
(以上癸丑錄)
公元1794年
惡人足畏
狠人不足畏
細人足畏
分數不明人最可畏
分數不明
則其於善惡
無所擇從。
流弊至於無所不爲
人而至於無所不爲者。
可畏也。
(以上甲寅錄)
公元1796年
退溪先輩也。
其辨四七之論。
谷彊辨不已
退溪終始無慍色。
於此亦可見退溪忠厚
谷之明銳
(以上丙辰錄)
公元1837年
德文章節兼備者。
河西金文正其人乎。
後見其遺集
氣像淸明灑落
令人興起千載之下。
而宋先正撰碑文中發揮甚詳。
河西先正而名益彰也。
谷氣像。
光明灑落
退溪心地
質實篤厚
公元1797年
諸葛孔明資稟之美。
學問之醇。
出處之正
當求之三代以上
雖置之孔門四科之中。
未必多讓。
予每欲躋享於聖廟者。
非偶然也。
(以上丁巳錄)
訓語
賤臣曰。
近臣遠臣之所效則也。
內閣地望淸華
揀選之難愼。
瀛館翰苑
逈異
前後膺是任者。
僅爲三十人
爾乃乃父之子也。
隨波逐流
放縱無檢
以貽近臣羞恥
則其辱上簡而玷世德如何
爾其勉之
君臣家人父子之義。
然後情志乃可相通
公元1837年
召見閣臣臥內
子侍坐。
仍顧謂曰。
子衣尺日長。
知思漸開。
接見諸臣。
面生底意。
予心嘉悅
又敎曰。
自在邸。
賴一二賓僚補益之功。
冲子他日交遊而朝夕左右者。
如卿等端良之士。
異趣不正之徒不進然後乃可
臣等起而作曰。
聖敎如此
此實宗社萬年無疆之福也。
伯子有言曰。
煕寧之事。
吾黨激成之。
善乎斯言也。
士君子立朝
不可不深自體察焉。
暑月苧衣
衣屢濯而敝。
賤臣嘗請其故。
敎曰。
今年新裁夏服
只數三領
遞相進御
適値霖雨
未及澣濯如此
又敎曰。
於衣服。
嫌新縫重密
則不一着
先付洗熨者有之。
此甚可惜
予於服御
每令有未盡處存。
欲以此貽諸後爾。
不可無罪責躬
悔亦不可長留胷中
學者深味此言。
然後可以知過
亦可以進矣。
禁苑
頻行射禮
敎曰。
射藝我家法也。
不敢留意
每射小的十巡。
五十矢。
獲四十九矢。
餘一矢不發。
諸臣請其故。
敎曰。
凡事不必做到十分
留其一。
以符大衍之數亦好。
神必會於氣像好時。
必成精誠到處
義理天下之公也。
不當偏主。
或有乘機藉重。
己私傾奪人者。
其亦不仁之甚矣。
公元1792年
伊川之戒哲宗曰。
親賢士大夫之時多。
䆠官宮妾之時少。
於此一言
庶幾無愧
(以上壬子錄)
所貴乎進言者。
以其誠且直也。
沽譽者。
窺覘者。
希覬者。
雖是堂堂大義理。
而有毫髮計較之心。
則斯爲利而已矣。
凡人發言行事
審己而已
不必世人浮議
天下一定之理而無一定之事。
恤人而不審己
則終爲無主宰之人。
士之立朝者。
尤宜深戒
一世之才。
足以一世之事。
每仰古人不可梯級
而謂今人不足有爲
此亦過矣。
盖求之則有矣
而但慮區別未易
需用未盡耳。
公元1837年
春秋
特書春王正月
明此義。
則知王與天同大而人道立矣。
君子小人
辨之最難。
此時君世主所通患
歷觀前史
小人道長時多。
子道長時少。
小人善中人主之所欲而急於進取
故君子每爲所陰中擠去而不自覺也。
此是陰陽進退之一大機會。
人主所當深察猛省處也。
君子未必迂闊
而常以迂闊見棄
小人未必綜核
而常以綜核見用。
君子未必皆好黨。
而常以好黨見疑。
小人未必無朋
而常以無朋見信
故諭善朴聖源
嘗於夜對。
見設蠟燭
戒其侈費
山野老生之談。
而予每燭下讀書
未嘗不思其言也。
矯時救俗之道。
莫先於正士習。
近日以來
喜事游談之徒。
不但爲渠一身放倒而已
好言是非
妄論朝廷得失
其流之弊。
不可勝言
予不欲聞士子有此行也。
儒生替行臺閣之事。
斯文事外
朝廷懲討之擧。
無論事之大小輕重
率皆封章爭辨
自許士氣士論
其實無非誠實好譁之輩不耐安坐讀書
必欲於無事中求有事而然。
士林羞恥
已無可言
朝廷之不尊。
由於此。
於向日館應製書題
有激而發者存。
欲其觀感而知所丕變也。
近來山林之士。
多以廢擧不仕
隱居求道高致
此與聖人博施兼善之義。
所不同。
而其淸名雅望
流風餘韻。
自然多士矜式
朝廷之人。
不敢放倒拘撿。
輕自去就
所恃自勸
有所憚而不爲
嘗謂山林一賢士。
無異廟堂得一良輔
猛虎在山。
藜藿不採者。
此之謂也。
孝廟奮發大志
治法政謨。
一洗漢唐之陋。
其所經綸謀畫者。
率皆巖穴宿德之士。
改玉以後
勳貴諸公
一向任事
䂓模不能如是光明正大矣。
自古天下國家者。
莫不輔導儲嗣先務
賈太傅所謂正言正事者。
莫先於左右之先得其人。
大臣請擧冊禮也。
雖以遲待之意下敎於筵席
妙選左右之道。
不可少緩。
無論朝紳草野儒生
其中文學行誼著稱若干人。
出入講席
朝夕親近
不必立官名。
家人朋友之禮。
不知不覺之中。
自然薰陶觀感之益。
則其爲冲年啓沃之方。
未必爲少補。
左右而聞正行正之要。
亦莫先於此矣。
上殿未嘗苟同
下殿未嘗失色
古君子公忘私之義也。
甲之所可。
不敢否。
乙之所是
甲不欲非。
則此晏子所謂以水濟水
誰能食之者也。
喜同而惡異。
不但學問工夫最忌。
朝廷言議之間。
尤宜深戒
十二月三日
召見閣臣
敎曰。
每年是日
召見卿等者。
以不忘先王慈覆之恩也。
下以欲使後生新進聞而知之也。
又敎曰。
乙丙奸凶醞釀排布
至今思之凜然
厚麟兩賊
是予近戚
其害之如此。
乃是天理人情之外
不及見者。
又烏知當時安危迫在呼吸之狀乎。
韓信用兵
唐太宗之用魏徵
一言以蔽之
分數明。
士大夫立朝處事
秖當將誠實二箇字。
萬金良方
粉飾取姸。
婦人㨾子。
目下事到。
或有安排彌縫之效。
畢竟不知不覺中。
自底於干犯罪戾之科。
可不懼哉。
前輩作事周詳
後輩作事闊略
驗之儘然
予嘗三復其言。
故事賜饌
諸臣必作而後食。
及撤。
又袖而歸家
非重飮食也。
重君賜也。
先朝晩年及予嗣服之初。
卿宰有行之者
今無之。
違禮甚者
或有糊塗君子
儱侗小人
君子難。
小人
亦自不易
御內苑。
近侍賞花釣魚
御釣及諸臣所釣者。
悉命放生
敎曰。
古人詩曰取適非取魚。
亦此意也。
癸丑暮春
王逸少蘭亭修稧故事
閣臣翰注諸卿宰及諸臣子韋布者。
皆許入參。
凡四十二人
伊日忽雨霔。
或請以退期。
敎曰。
魏文侯將與虞人獵。
不以雨而罷期。
良辰勝會
不可再來
遂以步輿
御籠山亭
分舘賜坐。
移竈設饌。
旣而
又命閣屬官
各授諸臣墨牋。
近古體。
俾皆從長製進。
勿限以時刻。
天氣得雨益佳。
花香撲鼻
曲水潺湲
諸臣皆極飮盡歡而罷。
一時莫不稱爲美談勝事
三代以後帝王號稱英明者。
率皆兼治黃老
不但在上爲然
名臣碩輔
其學亦多從道中出來
暑月
有以御殿宇之湫隘憂者
敎曰無傷也。
靜以勝之。
此最耐苦要法。
又敎曰。
念彼蝸屋斗室
不堪其苦之狀。
未嘗不以己推人也。
承旨史官奉命宮者
及回奏。
必起而作。
嘗値上候未寧
藥院入侍臥內
時上疲倚召接。
語及殿宮問候
輒坐而答之。
筵臣竊識之。
以爲適然爾。
未嘗不然
今之士大夫
賤名檢而樂放縱
己之所以自待
人之所以待之者。
未曾古人風裁期望
一或有言施爲
則人將不信
以爲非出己意。
甚者則曰。
窺覘上意以爲此。
方今之痼弊。
而究其本則吾之平居言行無素
有以自取
盍亦反諸身而求之。
賤臣承旨入侍
命書傳敎
而適有刪改者。
未及了字㨾而塗鴉
便寫他字。
敎曰。
作事不可有始
無終
作書不宜止半不成
亦可見人精粗處。
亟戒之。
湖西御史李肇源復命言具純居鄕不法狀。
仍及事親不孝
罪在難赦。
上語筵臣曰。
御史雖許以風聞
不孝人之大辟也。
按覈虛實
而只信耳聞論斷者。
甚非朝廷忠厚之風也。
肇源坐所按諸條不審罷。
閣臣等曰。
設置內閣
豈亶然哉。
秘府圖書
應奎璧之躔。
列朝文章
遠符河洛之傳。
石渠地分淸切
宋龍圖規模嚴重
非但夫人一條冰啣也。
近聞閣臣等。
每多占便避事底意。
全無視官如家之心。
下吏怠慢而患在呴濡
儀節廢墜而怠於修擧
徒有五日一赴卯進午退之故事
而亦皆閒談消遣
甚則詼謔無節
不以爲恥
豈但孤負優禮之意也。
將無表率百司
矜式具僚
由今以往
相與勉飭。
俾有矯變
以副予設置本意
無使石渠龍圖專美古昔
用人有道
惟捨短而取長乎。
如此眼前無不好底人。
天下無可棄底人。
朝䂓模。
敦尙名敎
士大夫立朝事君者。
皆自
有根基本末。
宣廟以前大臣
格心正事經邦濟民爲事業。
逮至顯肅以還
名臣碩輔不及古昔盛際
猶能崇尙名節
自標致。
欲與流俗同浴。
在邦則有靖恭乃位之譽。
在家有孝克家之美。
推而施之用捨注措之間。
皆從這所學中出來。
近日故家華閥
未聞有讀書種子
於是乎名檢日賤而世道日壞
弁髦義理
芻豢勢利
不復世間羞恥之事。
朝廷由是而不尊。
國家由是受害
永念厥故。
寧不寒心
今之談務者。
莫不以懲討之不嚴
紀綱之漸紊。
民生之益困。
救時先務
而予則曰凡今之百千事爲
莫先於士大夫名檢二字
譬如本源淸。
則餘波不期疏而自凈
前後擧此而曉告簪紳
飭勵中外者。
不知幾數
可謂心之良苦。
而十八年來。
成效邈然
習俗日下
不知世道稅駕於何地也。
可勝歎哉。
不能大事大功無他
病在姑息二字
古人做事
先見得三四重。
今人作事
不能見得一半重。
待他落眉端手頭
擾攘不知所爲
正坐讀書耳。
人皆言淸官要任
不願不堪居。
而及其得之也。
恐失之。
譬如芥醬苦口
攢眉不肯捨箸者。
可笑也。
平居見得義理高人一等
然後臨事做時。
可與平人等。
不然則反不知落下幾層。
而今常時眼目太低。
所以超俗拔流底事功。
耆社考績
日用先朝故事
史官賜詩頒粥于諸耆臣
耆臣翌日進箋稱謝
召見勞問
賜酒饌以侈之。
左右皆呼千歲
元子侍坐
上問曰。
今日耆臣爲幾人。
元子對曰。
十四人矣。
又曰。
十四人之年。
幷計爲幾何
對曰。
一千二百有九矣。
顧笑樂之
耆臣皆賀曰。
書曰斂時五福
用敷。
錫厥庶民
臣等幸際太平
登壽域。
莫非造化陶甄之力。
仰瞻尺衣天姿日表
已具大聖人氣象。
實吾東方萬年無疆之休也。
皆起而拜。
元子答拜
(以上癸丑錄)
好事不厭
其遲待不多得
使其事常遲過而人常遲受。
與其躁迫而速行之。
毋寧姑息而留之。
惜福延慶之道也。
邑不弊於庸吏。
而弊於能吏
文不弊於無文
而弊於多能文之士。
天下之樂。
常使不滿其分。
不滿
乃有不盡底好思。
天下之事。
常使不了其端。
不了
有無窮底趣味
擧重引重二法驟聞
不知何以爲然
細究之則亦自有至妙之理。
不得不然之勢。
今夫權衡稱物也。
不過栗子大。
而自銖而斤。
輕重畢擧
天下之事。
固有不可知者。
而語其理則而已
夫子之言曰吾道一以貫之
理無大小
而皆從一道中出來
凡曰某事難者。
不爲也。
非不能也。
人之才分
固有限量
肯心所指。
無不成。
心所指。
無不毁。
人之喜事者。
以有肯心常覺於易也。
人之厭事者。
以有怠心而常覺於難也。
御極二十年。
治法政謨。
未能復堯舜三代之盛。
燕靜思。
未嘗不撫初心興歎
然其義理玄奧處。
心術隱微際。
取捨好惡時。
要看自點檢來。
亦幸平日學問不至大差
非但予天畀炯然有自守者。
又賴嚮時一二臣輔導之力也。
御筆札。
近侍以華杻硯匣進。
敎曰。
近於太侈
又聞近日豪華家子弟。
好治此木。
價甚踊貴云。
其易以他硯匣
筆端有口
能說不傳之訣。
胷中無障
能盡難言之情。
古人臨事
事小於身故易治。
今人臨事
事大身故難辦。
古今人不相及
正在一着
譬之碁奕
手法愈高而視局子愈小。
整理諸臣曰。
飾慶志喜之擧。
實是我家初有之事。
在予爲千載一時盛會也。
以予歡欣慶祝之心。
無有限極
慈宮深存謙抑
每以節省百用爲敎。
等於不用極之中
亦存一毫張大之戒。
盡物儉儀備之道。
則於予亦爲養志之一端
卿等須體此意也。
上景慕宮尊號
親詣閟宮展拜議定
及改號亦如之。
歸語筵臣曰。
今番尊號中二字
以襲古年號改議
此是莫重莫大之事。
予以不用極之意。
謹按先朝已行之例而改之。
然此事終非爲法於後世者。
須有一番著令乃可
壽靜殿在內苑。
孝廟時爲莊烈大妃所御之所。
至是將行大妃上號受賀之於此殿。
戶部修治
日日早臨役所
幕次看董。
時日氣甚寒。
咳嗽候。
近臣以爲請。
敎曰。
賀之必行於
此殿。
乃予繼述一端
役事有所重。
非不知自有有司能辦
必須親自來董然後予心乃安
有恒言。
雖未得做君子
決不作小人。
不思之甚也。
毫釐不謹
千里差誤
不可若是易也。
(以上甲寅錄)
陪慈駕詣華城站。
幕次
米飮
先期下馬
手擧轎簾承候
次視米飮寒煖多寡以進。
每站常然
時適雨下
整理堂上及諸近臣
或以沾濕步履之勞爲言
敎曰。
逢此千載一遇之慶。
心有所樂。
不知疲也。
嘗敎諸閣臣曰。
文章有道有術
不可以不正
不可以不愼
予於近日
歷代詩家
五百餘卷
名曰詩觀。
盖詩可以觀之意也。
若唐之孟郊賈島
明之徐袁,鍾譚
體法寒瘦
音韻噍殺
治世希音
故幷拔之。
筆削之際。
自以有錘秤衮鉞寓於其間
卿等出而語後生小子
俾各知之。
文章治敎汚隆
人心之正僞。
况詩之發於性情者乎。
星漢頃年一疏事多爽實
謂之妄則可也
而擬之以逆律則太過
予於前後絲綸言語之間。
未嘗去姓呼之
廷臣必有能默會者。
而伊時有一妖
人入而奏對者。
出而煽惑者。
心口異用
以致朝廷一塲疑懼
不料人心世道若是之無可恃矣。
可勝歎哉。
山林高蹈之士。
亦有待而興者。
前時朝廷所以禮遇儒賢者。
以誠而不以文
又是士類名望所歸
故自好之士。
往往有輕爵祿而守丘壑者。
近日則上所以優禮者。
不如前。
士大夫進進不已
第一等君道理。
一或有之則又羣聚而笑之。
誰肯聞風而從之者
古之人少年老年
今之人老年少年
古之人自重
今之人自輕故也。
元子宮嘗侍側讀書習字
每令整衣跪坐曰。
學問之工。
必自衣冠瞻視始。
不可不愼也。
又曰。
閭巷童子
紙鳶蹴踘之戲。
課業多爲放失
宮中本無此等雜戲游嬉
不離書冊翰墨之間。
一切無外事。
此爲一助耳。
孔子曰游於藝。
孟子曰求放心
志于學者。
當存涵泳優游底氣像。
而使此心無外走。
庶幾至道
何必汲汲然欲速而不達哉。
小冊
書官案中緊大職名。
元子宮。
俾令誦讀之暇。
付籤懸注
敎曰。
此似爲不急之務
帝王
學。
匹庶有異。
范文正之進百官圖
亦此意也。
又敎曰。
予自驗之。
凡事幼時講熟者。
終身不忘。
六藝之外
事務之當知者
莫如諭敎
如是用工少而得力易矣。
開戶偃臥
心有所不安。
記昔先朝雖在倦勤之時。
而每於見天處不臥。
予小子可不欽承乎。
是以暑月居處甚難。
而每念聖祖對越盛德
自不敢爲爾
將享皇壇。
前期齋幄
有冕而將朝之意。
在位有趨而執玉之儀。
禮畢而退。
愀然悽愴之容。
翌日近臣曰。
昨曉將事
利成幸甚
未知先皇赫赫在天之靈
其能降監予小子精誠否耶。
惡乎異端者。
以其悖倫違親也。
恩重經。
佛書中一法。
而其言大報父母劬勞之恩
而歷敍果報顯應之分。
以至上界阿鼻圖說
歷歷可指。
足令愚夫愚婦見而知曉
今番刊印之擧。
實寓感發懲創之意。
讀者若以崇信佛經見疑
則大非夷狄則麾。
門牆則進之義也。
(以上丙辰錄)
乙卯
永興本宮追躋之禮。
先是北關儒生
以此疏請。
事體重大不許
至是敎曰。
疇昔之夢。
聖祖
諄諄眷顧之敎。
今玆縟儀之誕擧。
專出於小子追遠之心。
而事亦不偶
盖四百年未遑盛禮
若有待於今日也。
乙卯
奉慈駕詣華城。
奉觴稱壽
翌日養老宴。
議政洪樂性以下年七十以上及六十一歲人。
賜帛一疋。
仍與黃紬。
以佐鳩杖之繫。
本府與宴者。
加一資。
敎曰。
漢高之於豐沛
光武之於南陽
猶以湯沐邑賜復
矧玆華城一府
鑾蹕之所駐臨。
珠邱之所奉安
陪我慈宮而來
瞻旄之喜。
就日之誠。
處處衢謠
萬口同辭
若不別施優異之典。
何以大慰是地父老之心乎。
孟子曰。
老吾老。
以及人之老。
又曰。
擧斯心加諸彼。
予每莊誦而服膺之也。
元子開講日敎曰。
先正於我家。
有四朝賓師之義。
予則尤以千載曠感。
有朝暮遇之心。
師傅以其家之人。
負山林之望
首膺是命。
事有不偶然者。
予甚嘉悅焉。
開講時。
例自度支造冊床鋪陳。
敎曰。
儀文不可不備。
而寧質而毋華。
寧樸而毋巧。
以示昭儉意可也。
於諸大臣入侍
元子侍坐小學書題
上命
大臣講論文義
大臣仰問以此隆師親友
帝王自有師矣。
而但居崇高之位。
等級截嚴。
誰與友之。
誰敢友之乎。
元子答曰。
君之於臣。
有友之道矣。
大臣欽歎贊頌曰。
一言可基吾東方萬年無疆之福。
等當退而書諸策矣。
上笑曰。
果善對之矣。
文義聞甚極難。
雖使長者爲答。
無以加於此矣。
楊文公家訓曰。
養其良知良能
以先入之言爲主
賈太傅之言曰。
太子之善。
在於諭敎與選左右
雖以大聖人資稟。
若論始初入得。
則當以聞正言見正事爲本。
劉寬將適公。
侍婢誤翻羹汙朝衣
怡然不怒曰。
爛汝手否。
朱子編之小學
以爲躁暴者之戒。
予每以此事終近外飾
喜怒自當中節
而至問爛手與否則過矣。
夫子觀於鄕而知王道易易
觀政在朝
觀俗在野
政之所及者淺。
俗之所得者深。
故善乎觀人之國者。
必先其野而後其朝。
虞夏商周相承
富德親爵之有殊
而齒則不遺者。
蓋年之爲貴。
次於事親也。
凡今之人。
不畏遺年也。
故其弊也將至於五品
不遜而莫之救。
可勝嘆哉。
經曰。
先王至德要道
順天下。
忠可移於君。
順可於長
治可移於官。
傳曰。
人人親其親長其長而天下平。
此之謂廣敬因本。
愛親者。
不敢惡於人。
敬親者。
不敢慢於人。
一日禮行
風動天下者。
其惟鄕飮酒乎。
鄕飮酒
鄕人聚會飮酒之禮也。
享于堂東北
陽氣之所始也。
賓主象天地也。
介僎陰陽也。
三賓象三陽也。
讓之三也。
象月三日而成魄也。
四面之坐。
象四時也。
天地凝之氣。
始於西南而盛於西北
天地尊嚴氣也。
天地義氣也。
天地厚之氣。
始於東北而盛於東南
天地盛德氣也。
天地仁氣也。
主人者尊賓。
故坐賓於西北
而坐介於西南以輔賓。
賓者接人以義者也。
故坐於西北
主人者接人以仁。
德厚者也。
故坐於東南
而坐僎於東北
輔主人也。
南陔白華
孝子之詩也。
鄕人飮酒
必用此樂。
此之謂推本
金文正從祀聖廡之論。
自昔已然
而今决意之者
盖亦數件大義中一事也。
我東先賢遺文行世者。
率以集爲稱。
大全是集諸家成書之謂也。
觀於性理大全永樂大全等書。
可以知之。
宋文正文集之稱以大全者。
近於夸大而亦失命名之義。
予甚惜之。
畵像以祀之非禮也。
程子已論其非。
今番先正致祭
幷揭遺像而受之云。
於禮甚未安。
自古稱君民之德。
必曰聰明
仲虺曰。
天生民有欲。
無主乃亂。
天生聰明是乂。
說命曰。
知之曰明哲
明哲作則
又曰惟天聰明。
惟聖是憲。
泰誓曰。
亶聰明作元后
如此非一二。
中庸亦曰聰明睿智
足以有臨。
易亦曰聰明睿智神武不殺
爲人上者。
不可不聰明爲治。
於此可知也。
人心不宜頃刻小放。
然亦不可一向拘束
小放則有走失之患。
拘束則有窒碍之弊。
學者於此審察而幷用工夫也。
仁專言則包義禮智。
而其體甚大。
知者
以不忍之心偏看則過矣。
中庸率性道一句。
自性而言萬事萬物之理。
事物而言其當然不易之理。
只是一理貫通
無內無彼此耳。
畵工寫冊架。
付之座後。
敎臣等曰。
先儒凡人雖不程課爲看讀工夫
時時書室
摩挲丌案。
亦足可意
平日書籍自娛
而或値事務紛多。
未暇誦讀
未嘗不思其言而游心寓目於此
猶賢乎已也。
(以上戊午錄)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