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金陵集卷之十三 第 x 页
金陵集卷之十三(宜宁 南公辙 元平 著)
题跋
书金文忠公(寿恒)笔迹后
右故丞相文忠金公与余高祖文宪公所尝往复书也。二公俱以文章名节。历事 四朝为名臣。观乎此。可以想其人而知其交焉。宜阳南公辙书。
题跋
书金文忠公(寿恒)笔迹后
右故丞相文忠金公与余高祖文宪公所尝往复书也。二公俱以文章名节。历事 四朝为名臣。观乎此。可以想其人而知其交焉。宜阳南公辙书。
金陵集卷之十三 第 239H 页

岁己亥夏。余与李懋官,朴次修。宴集于友人朴山如之寄所园亭。时天大热。数子者就古松之下芭蕉之荫。或披衣而坐。坦腹而卧。取酒饮至醉。醉后剧论天下文章高下事是非。慷慨以泣。意气可乐也。既而山如更市酒。使客益醉。出金笺若干幅。求诗为此轴。属余跋尾。盖山如端直。能世其家。而懋官,次修。俱以文章入燕京。与秋𢈢,雨村,墨庄诸名士游者也。
宋文正公(时烈)简牍帖跋
右帖十一幅。皆先生手书也。先生道德。如泰山乔岳。为 王者师矣。书固馀事也。譬如禹之行水。行其所无事而已。岁己亥秋。遇士执乡校坊第。得览此帖。盖所与往复者。皆当世贤人君子自任以世道者。而观
金陵集卷之十三 第 239L 页

书近庵尹文贞公(汲)笔札后
右公与余书也。公与余先人。俱立朝友善。一日。公退过建德坊第。亟呼余。索所为长短歌行而读之。抚顶叹曰。此他日必大名者也。仍谓先人曰。公其无忧矣。后数日遗此书。以奉使北京时所得霜毫紫玉墨赐之。时余年七八岁。尚幼留其物。不复其书。公又使人趣谢曰。长者与童子戏。可乎。历 英宗至 当宁。今为十九年。而其书尚在箧笥。时时出而览阅。不觉泫然也。嗟今之人。其风流爱后生小子。有能如公者乎。况公在 先朝。以善笔札名。尤可重也。乙巳三月清明日。书。
题弟子院诗后
圣上五年。余与闵圣能,李元履,韩子定。集城北金氏之弟子院。为进士业。时或携酒挈投壶。披襟于古松之园。纳凉乎清风之馆。诙调谐谑其间。凡五十日。得诗共三十二篇。至今四年之间。圣能,元履。落落游四方。余与子定。亦不成进士。在京师。虽欲与三人者。复
金陵集卷之十三 第 240H 页

题吴士执(允常)笔札后
呜呼。以吴士执之学问文章。不克施于世者。岂非天哉。余于士执。年甚少。待士执为师。而士执之视余如兄弟。今其人不可见矣。虽其只字片墨留在人间者。足可贵重也。况士执与余交最久。所尝往复笔札甚多。而视其书点画无尺寸放过者。亦可知士执之所存也。孔子称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今士执既殁。又安得久而敬者耶。
题太学唱酬集后
圣上八年。余与金国器,朴山如游太学。相与唱酬为此集。其意气跌宕可喜也。明年。国器随其大人公入燕京。余与山如。送至驿亭。以歌诗相赠。未几国器殁。余与山如。又以诗哭之。并以录之。合为一集。观于此。数年之间会合离别。与其死亡之感何如也。
题李元履(显绥)诗藁后
余友人李元履性清淡雅喜诗。业之且有年矣。窃尝论诗者。感于情而形于声者也。故内可以见性情之邪正。外可以观治道之污隆。治诗者。不可以不择也。元履之诗。词淡而旨古。务出胸中之言。言尽而止。故
金陵集卷之十三 第 240L 页

三真帖跋
三真山水。世言绝佳。寻真猿鹤洞。其尤者也。丁未之秋。余自琅琊。携琴笛游三日。每遇瀑布树石得意处。辄题诗。诗凡七篇。知县金公及士树相继和之。为此帖。大抵三真之名过矣。自岭以右。山水重浊。见者易厌。而入此区。得结撰清爽。意想快适然后。始称赏之也。人之超然自拔于众者。多类此。不可以不知也。元平题于凝香阁中。
三真帖跋[又跋]
花林洞居三真之一。余时未及游而有诗者。山水之境。已具胸中尔。世之不知游者。辄穷奇探幽。费尽目力足力而后。曰连日之游快哉。始毕一洞天。乃又造一福地。殊未知其离前之洞天而未到福地中间。先
金陵集卷之十三 第 241H 页

伽倻二帖跋
伽倻山名闻中国。 圣上十二年。余自山阴往游。凡三日而出山。其水石林峦。隐映深邃。庶几遇隐君子。而若其寺刹楼观。可谓极天下之盛矣。阁又置八万大藏经。其说多怪诞。而事迹颇奇。足以备游览者一事。得诗凡十八篇。所以记玆山之大略。而俯仰叹慨于哀庄之世。以及于文昌之遗迹。览者可考也。帖既成。入于寺。俾寿其传。
游山题名记跋
古人以游山题名谓石厄。余以为至言。尝游览方内诸山水。得先辈名胜及知旧姓名。留在壁上。宛然如见其面。一笑而揖之。始知为趣事破戒为此。且以职官名姓。镌镵崖石。留之名山大川。足当钟鼎碑鼓以不朽也。
书顷刻碑后
好事者用鹿角胶书纸。泼墨涂鸦。字白而纸黑。如石刻印本。世称为顷刻碑。中国人常喜为之。余学其法。一日仿瘗鹤铭中兴碑。作此帖以示人。人皆不能辨也。作虚诞以欺人者。恶其害于道。而此但为一笑之
金陵集卷之十三 第 241L 页

书顷刻碑后[又题]
顷刻碑。古军中传檄之法。恐往来为敌国觇见。故白而书之。及到陈然后涂墨。字皆宛然。亦可见古名将智术也。
书玉流洞题壁记后
余在琅琊。久为簿领所困。每罢衙。从邑中父老。问有山水可游处否。辄曰无有。怅然太息者久之。一日。蓝舆访深寂兰若。行花木间数里。锵锵有佩玉声。令吏窃听。曰此水使之然也。遂穿林而入。布席而坐。四面山光如鬟髻。时五月。石榴花拥匝围幄。其上垂瀑布一线澎湃。三折而止。真绝胜小品也。壁上有申维翰题名。余顾谓从者曰。向余之数叩问。而不以此对者何也。吏皆局于刀笔。而农夫牧子。虽遇之而不知奇。乡人之不好事如此哉。乃书玉流洞三字。付寺僧刻石。未就而余罢官。甚可恨也。戊申阅旧箧。得此而题之。俾博后至者一游云尔。
金国器(载琏)书简帖跋
余于朋友最得意者。惟国器一人尔。国器为人清介。凡人志太高者气易骄。名甚重者志易亢。而国器则
金陵集卷之十三 第 242H 页

题俞文翼公(拓基)简牍后
英宗之德。天大海阔。智巧不用。而德量有馀。法网不密。而风流弘长。薰陶呴濡。五十馀年。朝多耆硕。野有名流。童子何知。吾犹及见故丞相文翼俞公之为相也。不以言语事为。而以身为规度。镇物如山岳之重。持心如权衡之平。尝自诵范文正先天下之忧而忧之语曰。大臣之道当如此。盖公于 英宗。自以心用俱尽。而贵戚旁伺。凿枘方圆。则心有馀而用不尽者有之。 英宗于公。自以言听俱足。而调停已痼。酸咸
金陵集卷之十三 第 242L 页

书金忠毅公(文起)遗事后
余尝读方正学先生传。至其当革除之变。谈笑刀锯。指叱鼎镬。噀血而长书。高歌而毕命。不但视其死如归。而抑身后之名。将与乱逆同归。万世不获伸而亦无悔也。是皆师友学问之功也。 光陵受禅。成谨甫等六君子死之。而同时有金忠毅公文起。亦下狱坐死。其事与正学略同。而其所以嫌疑忌讳者。视景泰之世。殆有甚焉。若其二百年之后。孤忠暴白。公议大定。士大夫莫不以其名公言显诵。奉俎豆之祀。编忠
金陵集卷之十三 第 243H 页

金知县(相任)农政书跋
昔余侍 正宗清燕。言今之论事者言人人殊。或以治体。或以民隐。或以官师规警。间有足以采用者。而其不主于人主一心。则皆不知本之论。明主固宜深察之。 正宗亟以为可。今 仙驭已远。每一追思。不觉清泪汍澜也。前年春。余官峤南。与义城宰金叔度相见。仍得其所著农政诸书读之。时朝廷忧悯元元。饬郡邑进书。而叔度前任畿县。应 上旨而为者也。
金陵集卷之十三 第 243L 页

书李参判(翊模)苍谷诗抄后
泽堂先生诗法老杜。文则酷嗜汉书。李公之希风取道者。在于家学。故余谓公之文章。简古深密。而但欠脱换之法。世之论者。稽其长短而善为持择焉。斯可矣。公尝言职官地理。不必仿中国名号。如 王都汉阳之称长安洛阳。以判书参判谓尚书侍郎。若此类多。诗文将为故实信史。吾则不为也。公之此言。可砭东人固陋之病。并识于后。
遁村四景图跋
遁村四景图。一幅坐池上石床。焚香展卷。梅杏踯躅花嫣红如烧。时蔌蔌欲坠。金银翅蛱蝶扑衣不去。二
金陵集卷之十三 第 244H 页

琶西李判书(集斗)东游诗轴跋
论诗于今日。其难言哉。世非无聪明才俊之士。而一切为俗学所痼。盖其弊由于祧李杜而祢元明云。夫人情厌常而喜新。诗之不得不变。势也。然其有为飘轻佻宕。譬如娼家子金妆粉饰。巧态呈艳。而于所谓洞庭张乐元圣制作。不见一焉。余以是为忧。谓物极则返。此其几乎。今读琶西李尚书东游诗轴。淳澹雅健。纵横奔放。自摅出胸臆所欲吐。不屑屑摹李杜。而亦离于元明诸子者远。当世之才子名家虽多。而诗道之正。不得不归之公也。回俗挽古。其自公始乎。偶记其一二。曰境绝虚无入。湫深混沌开。风雷荡荡如相拍。天地盈盈不肯流。此可与削壁大海争雄也。
书崔淳翁(永元)传后
崔淳翁尝从金将军。死于深河之役。坐势位微。其事不大著。至今累百年。或举翁名问之。鲜有知者。其七代孙奎显用是惧。遍谒搢绅词林。得志传序跋歌诗铭赞等。为近百篇。将印行于世。淳翁之死始复显。信其用心之勤且久也。 国朝屡经兵祸。锦山之战。丙子江都之难。凡死节死事者几人。或传或不传。皆天也。而其传者。多有因后世之诚且贤也。谓奎显其人。岂过也哉。奎显貌癯而寒。布衣草屦。造公卿之门。终始干乞者只翁事。萧然无慕于外者也。
诗选跋
吾先人文清公。与晋庵李文简公,月谷吴文穆公。当元陵盛际。以文章道义相镞砺。交游之盛。藉藉荐绅间。而今世操觚之士。亦皆归之以风雅宗主。是编即三君子手自分钞者也。盖自虞夏。讫于唐。上而朝廷郊庙之作。下至深闺陋巷之所歌咏。其不载于三百篇者录而为四百六十三首。其选至简。而去伪存信之际。深致意焉。晋庵公孙直提学性老。月谷公孙参判士默。求原本于余。各缮写为一帙。余受而陈之几止。唾涕而敬玩之。性老士默曰。选之止于唐何也。余
金陵集卷之十三 第 245H 页

书陆奏跋帖后
智如子房而文则过。辩如贾谊而术不疏。古之论陆贽者以此。余尝不以斯言为过。右帖乃静修李文翼公所撰陆奏跋也。昔 正宗每于清燕之暇。留心书籍。尤好陆贽奏议。手自圈批。抄为一帙。世以苛刻为能。则嘉贽之忠厚。人以猜忌为术。则喜贽之推诚。又尝悯时文之弊。风劝学者。以五经程朱之书。又表章斯文。期欲以正道学。施之为实经济。发以为真文章。
金陵集卷之十三 第 245L 页

璿源系谱纪略跋
上即阼之九年八月丁酉。我 中宫殿下诞生 元子。是月。即 肃祖诞弥之月也。其日。祥虹见于御苑。又见于孔子庙井。越七日癸卯。祇告 太庙。又亲上笺文于 殿宫。临法殿受贺。天气清朗。日光晶晶。休徵毕见。物采增焕。文武百官。俯伏听教。起而蹈舞。齐呼千岁。覃恩域中。宥释罪过。蠲停籴布。监司守令。父老军民。举皆引领而望。咸曰此 本朝百馀年来初有之庆。又感 上德意。无有远迩。惟知奔走欢呼。既而宗正寺援故事。请书于 璿谱。命臣公辙为之跋。臣窃惟我 国家创业垂统。积德累仁。基本既固。庆
金陵集卷之十三 第 246H 页

金陵集卷之十三 第 246L 页

金陵集卷之十三(宜宁 南公辙 元平 著)
杂著
玉笔筒铭
余有笔筒玉也。其形也象以天之圆而地之方也。故圆乎外而方其内。治之者益求其美。既琢而复磨之。此余所以爱之甚。而人之修身当如是云。铭曰。
治之而美。载笔乎尔。岂爱玉也。爱尔之琢而磨而。
磁研滴铭
磁研滴出广州。其形圆而空中。可容水一升。支旬日之用。而冬月易以酒。取其不冰。余家蓄此三十馀年矣。磁性脆弱易破。又常提挈弃掷于仕宦游览之行。其间铜玉瓶碗之坚且爱惜者。不知其几聚且散。而独此器至今尚存。余每有文字之役。纸窗竹屋。灯火
金陵集卷之十三 第 247H 页

一勺之水。可以及他山之石。润物不息之功。吾有取乎砚滴。
黄翼成公犀带铭
黄翼成公犀带。余从公后孙借得之。余所蓄犀带。非一二围。而每以此为贵重。以翼成家旧物也。犀带如铜玉彝鼎。须有古色来历方好。况公为 国朝宗臣。而其带尚传。手泽如新者耶。铭曰。
黄公与魏文贞孰贤。带兮笏兮。可比甘棠而同传。
御赐玉圈铭
正宗十七年癸丑元朝。以 英考宝筹满百。将行 真殿酌献礼。前一日臣入侍。 上曰。君有玉圈否。臣起伏无以对。 上自解囊出一玉圈赐之。臣拜受而未测 圣旨。翌日。以步辇出掖门。 教曰。大祝以南某改标。臣仍承 命将事。得加资。其后 上指臣玉圈曰。此乃栗谷李文成家旧藏也。予在春邸时悬之。未尝轻与人而今赐君。慎勿失之。臣升嘉善。还入
金陵集卷之十三 第 247L 页

君子比德于玉。臣何敢当。徒辱 先王之隆渥。
对善恶报应问
或问善恶果有报乎。对曰有之。圣经多言祸福感应之理。曰。今无验。何哉。曰。三代以上。教化行赏罚明。善者贵恶者贱。善则得赏。恶则受刑。及世教衰。贵贱无分。刑赏无劝惩。于是孔子作春秋。自天子至诸侯卿大夫。善恶皆有褒贬。乱臣贼子莫之逃焉。以匹夫操笔。而其权重于刑赏。自孔子始。而此皆感应报复之理。又问佛氏地狱之说何如。曰。吾未之信。然其劝惩善恶则诞。而有与经合者。盖为盗者。有不顾一时之黥刖而夺人之财。篡逆者。不惧后世之讥诛。曰死后岂有知乎。此圣王之法。春秋之笔。所不可禁也。余不知果有所谓冥狱极乐世界。使为善者长享富贵。为恶者受刀钜痛毒于无穷。而独其轮回之说。似有其理。魂散而复聚为人。则前身不受报者。安知不于他生。各以其类有祸有福耶。后儒有言。刑赏穷而春秋作。笔削无所施而地狱之说行。子奚以曰无验。
为人难说。赠南童子汉宁。
金陵集卷之十三 第 248H 页

金文忠公(寿恒)画像赞(并序)
金文忠公。以清明纯粹之质。正直刚方之道。历事 三圣。终始一节。文章事功。史氏书之。而盖公平生大节有三焉。始 肃宗冲年嗣位。小人赵嗣基投疏语叵测。 明圣大妃垂帘引执政。痛哭而谕之。然廷臣皆畏权贵。不敢出一言。公慨然曰。此关 国家伦纪。不可不一为 上陈达。遂上书累百言。悉陈奸状。一也。桢,楠之狱。辞连者多。公起谪中拜议政。按治悉多
金陵集卷之十三 第 248L 页

风仪如祥麟瑞凤。文章如美玉精金。雍容廊庙之上则黼黻皇猷。萧散江湖之间则领袖士林。流离窜逐。至毕命而无怨。安危缓急。常矢心而自任。终能判殉国而一死。可以愧为臣者贰心。斯其为文正之孙忠献之父。而为一世士大夫之所慕钦也欤。
李文正公(縡)画像赞(并序)
华阳宋文正公。以海涵地负之学。出而遇 孝庙之世。明大义于天下。海东之朱子也。李先生当辛壬士祸。脱屣轩冕。隐居求道。朝野议论。取以为正焉。或出或处。而前贤后贤。其道同也。 圣上即位之初。宋文正配食 孝宗庙庭。而又赐先生谥曰文正。 圣朝之崇报。可谓至矣。今先生殁四十一年。士皆乾没于科举功名之途。不复以诗礼名节相讲磨。每念见几
金陵集卷之十三 第 249H 页

呜呼先生。见几决归。虽时之屈。何德之辉。 重宸侧席。四方抠衣。身所出处。国有是非。言所与夺。士为重轻。置之岩廊。为孤为卿。孰如山林。得一周程。哲人云亡。正学不传。四十一年。士皆矇然。登公之堂。有几有筵。瞻公之像。有涕涟涟。
清潭大师法相赞(并序)
庚申春。余在关东。释硕旻自海上来访。乞其法师清潭道人性守影赞。性公尝师事影波。深悟慈悲妙旨。前五六年。示寂于乾凤禅院。而影波年今七十馀。尚无恙。日烧香诵偈不怠。盖空门之一异人也。作赞四十言以施之。赞曰。
金精发珠火眉香。护灵花月照禅枝。彼袈裟入定于不二之门者。吾知其为超脱无量之劫之大觉性师。
金舜弼(龙行)传
君名龙行。字舜弼。自号石坡道人。安东之金。以文章节义。名为大家。君议政府领议政文忠公寿恒之庶曾孙也。父曰允谦。以布衣游诸名公间。号真宰。君幼颖悟。生四岁病笃。其母孺人为诵谚书以守病。君时
金陵集卷之十三 第 249L 页

金陵集卷之十三 第 250H 页

崔七七传
崔北七七者。世不知其族系贯县。破名为字。行于时。工画眇一目。尝带叆叇半。临帖摹本。嗜酒喜出游。入九龙渊。乐之甚。饮剧醉。或哭或笑。已又叫号曰。天下名人崔北。当死于天下名山。遂翻身跃至渊。旁有救者。得不堕。舁至山下盘石。气喘喘卧。忽起划然长啸。
金陵集卷之十三 第 250L 页

金陵集卷之十三 第 251H 页

权忠毅公(应铢)传
权应铢字仲平。安东人也。为人倜傥有奇气。常喜读兵书。少时闻藩虏作乱。喟然叹曰。嗟乎使朝廷有一男儿在。虏乃敢为作乱耶。已而以武力出身。久之无所知名。乃自诣左水使朴泓幕下。数以计策干泓。泓未之奇也。 昭敬王二十五年。倭陷东莱。进攻蔚山。兵使李珏弃印符逃。应铢闻之恸哭。遂与其弟应平及乡人李蕴秀谋。收县中壮士。得精兵百馀人。当是时。诸道仗节之臣。望风奔溃。无一人御贼者。及贼下蔚山。还攻永川。永川无守。遂乘胜进击。所过残略。而应铢士卒新合。器无坚完。徒以义气相感激。遂进与贼遇。一战大破之。获车马男女以益军。招谕使金诚一闻应铢起兵。召与之语而大说。即署应铢为将。谋兵事。应铢乃自将步骑千人。军古县。又割所将兵三千五百人为五队。军永川。遂书其旗曰倡义精勇军。列郡义士郑大任等。各以其兵来属。应铢由是军声
金陵集卷之十三 第 251L 页

金陵集卷之十三 第 252H 页

金陵集卷之十三 第 252L 页

金陵集卷之十三 第 253H 页

论宋生奎辉孝行状
右其人。孝于其父母。友于其兄弟。事生能养其志。居丧能尽其礼。居于倚庐。不饮酒食肉者三年。其容必戚。其哭必哀。累然杖而不能起者。盖久而后死。乡里之人。莫不恻然而伤之也。其父曰时圣。以孝死。 英宗三十年。有司以闻。 命赠嘉善大夫汉城府左尹兼同知义禁府事五卫都总府副总管。遂旌其闾。生自幼时。即自誓曰。吾父死于孝。吾不能孝于亲。何面目见先人地下耶。故逮父时。已能以至孝闻。其父尝
金陵集卷之十三 第 253L 页

金陵集卷之十三 第 254H 页

余友权心源死。年三十二。士友之知心源者。皆咨嗟涕泣。既过时而悲不能已焉。心源为人质直。始余闻其名。既而遇心源于韩上舍叔致氏之室。时余与心源不相识也。心源数目余。若有意于余者。叔致氏指心源而谓余曰。心源与吾隔墙以居。日闻其读书咿唔声。而骑马出门者常少。故邻里之人。罕识其面。斯可以知其人矣。子与之为友则必有益。以我为知人不误也。余仍与心源定交。后一年。余与客游湖上。心源亦至。遂握手登月波亭。置酒既酣。心源诵屈子离骚,孔明出师表。叹曰。大丈夫胸中。自有磈礧结轖之气。余每读此二子之文而下之。慷慨泣下。余窃悲其意气甚盛。而其中有郁郁不自得也。未几卒。悲夫。心源恂恂然长者。今欲其幸而久于世。不可得也。余以是知世之善人不常有。而交游之难得。为甚惜也。心源讳趾渊。安东人。尝好词章。游庠学。名冠诸生。皇曾祖讳䙗。事 英宗。为吏曹判书。心源死无子。判书公四世血胤绝矣。亦可哀也已。词曰。
吁嗟心源。行已孔方。质然其貌。烂兮其章。诵风雅与离骚兮。何佩服之芬芳。月明江干兮。爰与子而同航。
金陵集卷之十三 第 254L 页

杂说(二首)
蜘蛛结网。蛱蝶投死。僮仆张罟于庭。播粒其中。以待乌鹊之至而终日不获焉。宜阳子开户而视。喟然而叹曰。是各自取之也。夫蛱蝶之为虫也。经营聚散。贪恋臭味。视听常眩。而飞走不择。蜘蛛非有意于蛱蝶。而蛱蝶自投于网。彼乌鹊则常有畏性。取一粒而迟徊。啄一粟而却步。闻警欬则顾。见人迹则起。环罗而行。见机不入。是见利而知惧者也。既而曰世之冒欲者。常罹于无妄之灾。而见利而知惧者免焉。此可以喻戒也。
童子击毬于场。视胜负而赌钱。善击者得十金。不善击者失十金。明日失钱者往酒楼。戏叶子格。夺一红𣰽毹。得钱者呼鹰疾走而伤足。凡物互相乘除。而得失亦有时焉。适见人有是事也。故识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