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金陵集卷之十二
金陵集卷之十二 第 x 页
金陵集卷之十二(宜宁 南公辙 元平 著)
 记
  
金陵集卷之十二 第 220H 页
明神宗皇帝御书龙字记
明神宗皇帝御书龙字。流出朝鲜。卿士大夫好事者。争相摹刻。以藏于家。陪臣公辙亦得览观焉。轴下方。书中极殿大学士臣张居正云云。其下皆残缺不见。可惜也。按明史。帝工书法。尤爱颜鲁公所书孝经。手自摹之。命居正装潢题识。藏于大内。岂居正尝与翰墨清燕。而龙字亦有其款识耶。是未可知也。呜呼。 神宗即位日久。其深仁厚泽。被于天下。无间外内。然而属国之人。尤感激而思慕之何也。当 昭敬王时。倭空国而来。焚我 陵阙。残我八路。天子赫然怒。置阁部诸议。遣杨镐,李如松等。将兵二十万人讨平之。由是属国复存而 社稷得血食也。故至今二百年。父子兄弟。感入骨髓。其心思先帝则未尝不恻然也。而况盛德光辉。著见手泽。奎藻灿烂。墨液焜煌者耶。诗云倬彼云汉。昭回于天。猗欤盛哉。
城东李元佐小园记
李元佐于其园。种五色菊。其下有溪。溪之水清驶而
金陵集卷之十二 第 220L 页
可听。其上有石。其形奇怪。若削峰屏立。其高虽丈。以比之可腰而不可肩。四顾而林木翳然。鸟兽之鸣不闻。由其中而望远。则高而为山。浮而为云。露而为石。流而为水。目之所见者。耳之所闻者。心之所乐者。皆效于是园枕席之下。所谓隐者所盘旋之地也。元佐性清介。不为事物是非侵乱。独于是园。乐之不厌。其乐也非丝竹歌舞之谓也。若夫日气清明。风霜高洁。元佐会宾客于此。终日清坐。酌酒赋诗。钓于溪鲜。采于园菊。饮酒吹啸。诙调醉呼。相乐也已。而客主各自引起。慷慨以泣。嗟夫。韩子所谓曲糵之托而昏冥之逃者。其在斯欤。于后元佐乞余为文。余虽未及登斯园。意未尝不在于斯园也。故为之记。以嘉其志。又悲其不遇也。
高丽佛寺塔记
入京师北不十里。旧有高丽浮图寺。寺之亡。今四百年矣。而塔尚存。丽史记元顺帝十一年。忠顺王女金童公主。嫁于元顺帝。爱之甚。为公主舍施。使工为二塔。具舟输至辽东。一置丰德之擎天寺。一置汉阳之圆觉寺。而元丞相脱脱。实主其事。汉阳者。其地志云高丽时。属府置太守。今为京师云。塔凡二十四龛。龛
金陵集卷之十二 第 221H 页
刻为观音菩萨。皆道子画。世传塔傍旧有碑记其事。而碑久皆磨灭。姓名不传于时。然其说也人皆疑之。佛本在西域。汉明帝时。始入中国。至元事佛尤谨。其寺刹楼观。可谓极天下之盛矣。而高丽在元时。属为藩国。顿首称臣。岁修贡使。其因袭元俗。不可一二计。而盖佛之盛于东方。又自高丽始矣。然余尝怪丽史记塔事。而考之元史而无有。岂史失其传欤。抑高丽自为之塔。元初未尝与。而史多杜撰。如古人传奇者而益其说欤。元本夷狄。其所事佛。固不足怪。若高丽虽僻处海外。而其自号冠带之国者五百年矣。犹且谨于事佛。与元无异。何其陋也。且顺帝虽出于夷狄。号称无道。而脱脱贤相也。天下至比之诸葛孔明。其所以夸示四方者。必不肯以区区之佛为事。然则岂高丽俗本好佛而然欤。此又惑矣。呜呼。高丽之恶极矣。其君臣父子之际。真诗所谓言之丑者也。然原其始。率由于佛。自古事佛者。未尝不求福。而其卒至于祸败灭亡。不自知悔。为天下笑者。皆是也。余故因其故事而著之。使后之有国家者。有所鉴戒。
夫子画像记
有盗像而鬻于市者。人之解文字者见之曰。此孔夫
金陵集卷之十二 第 221L 页
子像也。以价售而归其家。或曰。此天下之所共尊也。子不宜私藏之。且得罪。其人惧。以故告太学。太学生洪履简等。率诸生二百人。取奉于国学之明伦堂。像用方冠道服。其上方。书文宣王画像。下方。书吴道子笔。阙年号月日暨印识。于是大司成以下庭拜。如大成殿礼。方议于泮水南隅。别建庙宫。用春秋祀以太牢。事闻。 上命进士朴蓍寿。移奉于尼城之阙里。祠事遂寝。有司又执盗诣狱鞫治。及 朝廷下教责之然后止其事不问。夫画像之作。未知始于何代。而圣人未尝从事焉。其见于书者。曰厥像惟肖。此殷高宗梦帝赉良弼。遂以丹青求傅说于版筑者也。非后世之所谓像也。自古无传夫子图像者。考论语家语。并无其文焉。独史传孔子河目海口。其颡似皋陶。其肩类子产。自腰以下不及禹三寸。自是之后。好事之人。意想而傅会之。以惑乱后世者。必多有之。道子生于孔子之后千馀年。既不得以亲炙之。则抑摹其本以传之欤。世言吴道子以善画名天下。写人物无不肖者。尝自叹曰。我生晚矣。恨不得像圣人以传于世也。其夜梦夫子坐奠于两楹之间而拜之。仍惊起。索纸笔而画之。此岂有可验者欤。余于像事。其疑不可信
金陵集卷之十二 第 222H 页
者三。而士之欲处置其事者。亦未免有失焉。今因其事而辨之。自古圣人不从事于像也。而像孔子者。又不见于传记。则此不可信者也。若如世之所称道子梦云者。其事尤怪诞。非君子必信之说。或道子摹传云尔。则虽世之神于画者。临本而仿写之。其毛发容貌。不能无差爽。若然则非孔子矣。且其称道子事。尤有可疑。唐之追谥孔子为文宣王。在于贞观以后。则于世次甚讹谬。如非道子自书。则世之人。必不知出于何人。故不得书也。此俱可疑者也。孔子大圣人也。其祀遍四海九州。自天子以下。莫不北面跪拜执礼。如亲弟子。其尊之可谓至矣。国有学乡有校。此所谓常祀。外是而祀之。僭孰大焉。昔孔子殁。门人以有若似孔子。欲以事孔子者事有若。曾子以为不可。尊夫子者以貌乎。将以德也。夫谁敢以区区之像。别加庙飨。以违于礼也。呜呼。多见其不自量也。夫慕其人。则思欲见其貌。此人之情也。然夫子之道大矣。其言语行藏。与夫礼乐文章之著于六经。而布在方册者。阅天地千万世之久。而尚令学者想见其为人。又何必像为哉。孟子曰。诵其诗读其书。而不知其人可乎。此之谓也。彼好议论而不知事体者。持可疑难信之事。
金陵集卷之十二 第 222L 页
群聚而喧哗之。附己则曰是尊圣人也。异己则曰是贬圣人也。不能深究本末而卞别嫌疑者。其弊可胜道哉。吾故记之特详云尔。
图书室记
上古无文章。自图书出。阴阳奇偶之位著。圣人则之。画卦作易。而其理甚精。其道至大矣。河图数十。洛书数九。自刘向父子班固。以及邵康节。皆有不易之论。有刘牧者出。独以九为河图。十为洛书而易置之。甚矣。学者之好奇也。河图以五生数统五成数。而同处其方。洛书以五奇数统四偶数。而各居其所。河图以生成分阴阳。洛书以奇偶分阴阳。河图者虚其中。则洛书者总其实。图之理未尝不通于书。书之理未尝不通于图。其象其数。若黑白焉。夫岂一人之见。所得以乱者哉。且黄钟之管九寸。自京马郑蔡。以及洛闽诸大儒之定论有在。而李文利主三寸九分之说。欲尽废旧法。其自用为奇说而惑世。与刘牧之无忌惮无异矣。夫先圣之微言奥旨。如三坟五典八索九邱之书。不幸而泯没无传者。固无如之何矣。其幸而仅存。如河图洛书。又欲以私意乱之。甚者遂以图书为假伪。而曰虽古有之。而未必皆如今所传。刘牧乱图
金陵集卷之十二 第 223H 页
书。而图书尚存。此说行。则古圣相传之法。先儒之极力阐明者。皆属之无稽。盖图书之难言也久矣。外舅西原县尉广庵韩公。于其燕居之所。揭图书。仍以扁其室。命公辙为记。夫盈天地之间者。皆河洛象数之说也。又有朱夫子所著易学启蒙之书。公尝潜心熟玩。若将乐而终身。公辙何敢赘焉。窃尝怪刘牧之论。欲一辨之。故今并与李文利黄钟之说而斥之。噫。自今千百世之后。踵刘李二氏。不自量而乱经侮圣者。将不知出几辈也。欲辞而辟之者。余岂好辩哉。
闇然斋记
金珠潜渊。锦绣藏室。而毕竟充贡于王庭。饰之为冠佩。施之为黼黻者。岂其光气文彩不得以自掩欤。人之于道亦然。苟其积于中者。有足以表见于外。则虽欲其不章。不可得也。余友洪而章。取中庸末章之语。名其游居之斋曰闇然。属余为记。其请至五六而勤。然余未果作也。今年五月。又自南方走使百里。其求责愈恳。余谓君子之为学也为己。为己故其立志固。其立志固。故其自待也重。未尝为奇绝之行以自好。亦不求辉赫之名以要誉。含章自处。戒慎隐微。而及其著于道也。澹简温文。灿然成章而不自知也。小人
金陵集卷之十二 第 223L 页
反是。有一善焉。恒汲汲思所以扬之也。故虽其暂时的然。而几何不销铄而亡也。诗曰硕人其颀。衣锦尚絅。言恶其文之著也。又曰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言诚之不可掩也。有能知风雅之旨。可以知闇然之义矣。知闇然之义。则知所以自修矣。而章沉潜好学人也。金珠锦绣之终不能潜藏其文章者。以其至宝之所在也。而章勉之矣。而章名遇燮。唐城人。
夕阳楼记
驼骆峰在城东。幅圆十里。其水石林峦。明秀蜿蜒。骚人墨客。指为觞咏游乐之地。而所谓夕阳楼突然起于烟云树木之中。隐映有画意。楼是麟坪大君旧第。与 孝宗大王凤林潜邸。对闬相峙。麟坪于 孝宗为亲弟。友爱特至。及 登宁。数具仪卫卤簿幸第。于是治台榭园池。钜丽甲于国中。园植红白梅杏水仙花枫楠桐竹松桧几千种。方春秋花开叶脱时。金碧翅蛱蝶。褐色蜻蜓。翡翠青鸭。锦鸡鸂䳵之属。聚散游泳。心目炫耀。麟坪尤好客。一时士大夫造其门者。分韵命酒。肩摩袂接。车马笙歌之声。日闻于闾里。后值变故。第几籍入度支。仅以得免。楼浸以圮。花卉树植。斧以为薪。流丐豕畜。杂入群聚。几为废区。其后百馀
金陵集卷之十二 第 224H 页
年。安兴稍葺而居之。蠲秽刜翳。崇倾决淤。嗣孙侍郎起家。为东京尹。复列于朝。至是楼之胜。十完三四。余尝登斯楼。与侍郎相见。醇谨长者也。三子皆读书饬躬。绝无富贵家习气。甚可意也。嗟夫。方楼之始落也。清声而丰颊者。堕舞鬟拾歌钿。纨扇掩笑。罗带飘香。迭侍而递代。恃艳而呈媚。而所为画栋流苏。锦筵钟鼓。几与西园金谷相高。岂 圣代之风流升平公子王孙。得以肆志。故骄奢游宴。至此之极也耶。虽然。物盛而衰理也。楼既一阅沧桑矣。又孰知今侍郎能保其故家遗址。与客举一觞为乐耶。繁华者骤见销歇。而澹素者持而长久。昔之为珠翠歌管者。诗书秩如也。昔之为绮纨膏粱者。布蔬泊如也。吾将卜侍郎之后必昌。而楼不知更支几百年矣。
太守亭记
岭南多山水郡。丹丘亦其一也。下舟而马五里。林峦映带。水出其上。与石相激。铿锵如环佩之鸣焉。世传有人入其中。化为神仙云。盖丹丘居智异之下。最号深僻。其山泽之产无美材。土地之贡无上物。又无四方游士为之宾客。而舟车之往来者绝少焉。故是邦之人。徒以安閒少事为乐。而未尝饰楼台亭榭。为游
金陵集卷之十二 第 224L 页
观之娱。与山水相称。自古然也。 圣上十二年。工曹正郎郑公来为太守。其明年政成。遂因其故址而修葺之。作亭于其上。亭成而山水之胜始具。于是太守与其吏民相与共登而落之。荫乔木而匝坐。酌清泉而饮之曰。乐乎游哉。每风止雨收。烟消日出。辄幅巾杖屦。往而徜徉焉。举目而望。四面如一。晦冥阴晴之景。变幻倏忽。不可形状者。皆效于枕席之下。亭之大略如此。朝而肩舆乎西山。洒清风而挹丹霞。飘然有羽化之想焉。夕而放缆乎中流。蒹葭白露。庶几遇伊人而从之游焉。太守于此。未尝不取醉啸歌。怡然而忘返也。丹丘介于岭南。地僻而境幽。政清而事简。其吏民安閒百馀年。不见干戈。又幸岁比登熟。赋敛不繁。邑屋千馀家。晏然无事。然而来是邦者皆凡吏。未尝与之游观以自娱。使其俗徒知食土乐业。而不复知有山水亭观之胜。今太守之来也。昔之为废墟败址者。有亭兀然矣。昔之为荒莽茂榛者。佳花美木列焉。昔之为颓垣破砌者。清池怪石环焉。不日而工讫。民不知役者。是谁之力也。今年四月。因其邑人李荣祚。来丐记于余。余谓作亭而誇美山水。太守之乐也。而其吏民之从太守游者。不独为是亭也。则其贤可
金陵集卷之十二 第 225H 页
知也。
换鹅亭记
山阴一名会稽。亭曰换鹅。池曰洗砚。亭之左右前后。奇花异草。嘉树美石。回看为峰。延看为岭。仰看为壁。俯看为溪。以至正者坪侧者坡跨者梁夹者礀。未尝与吴会山川。一有髣髴。而忽得一王羲之来何哉。夸矣其好名也。然是有因而然。因山阴而想吴地。因吴地而得羲之。因羲之而黄庭经道士鹅砚笔墨。纷然而至。类牧羊者遂梦曲盖鼓吹为王公。亭与吴远矣。想之所因。岂足怪乎。游斯亭者。徘徊叹息。思欲于东南得一地。今古得一人。乃于会稽鉴湖之间。求一萧散名贤如羲之者而寓其意。然则名之者。必韵人名士也。夫善游山水者。在乎目想而意得尔。不直至其地而后。始探其奇也。亭之一花一草。一树一石。一峰一岭。一壁一溪。一坪坡一梁礀。心焉而翱翔。目焉而排荡。常以待吴会山川之法待之。则地非吴可也。山非会稽可也。人非羲之可也。鹅非古鹅而乃今鹅可也。砚非古砚而乃今砚可也。岁丙午。余来守是邦。于是亭之作。为数百年。久而颓废。遂捐俸钱。重修加丹雘。经始于翌年三月三日。至四月十日讫工。既成。识
金陵集卷之十二 第 225L 页
此于壁。吏奴董役者例得书。
风佩亭记
德裕山。东南之最秀者。而以峰名者百数。以洞名者倍蓰。大抵多肉而少骨。有所谓寻真洞。洞之奇以石以瀑布。洞深五里。广五十亩。缘口至巅皆石也。棋置星罗。棱者砥者。突者平者。骈笋者横戟者。如书画轴者。若囊琴而床者。奋如飞奔者。低如坠下者。千态万状。各自异形稍上十馀武。曰龙渊。见一带瀑布。横展百丈。云根雪浪。喷珠碎玉。砰訇轰踏。与石相激。其鸣如风佩声。盖洞以石胜。石得瀑布尤奇。其地宜亭阁。有亭阁则当以石及瀑布名也。世称三洞寻真。居其一也。而其二则曰猿鹤曰花林。猿鹤洞在搜胜台之西。搜胜台一名愁送岩。三韩时。数发兵相攻。使者冠盖相望。而宾客皆饯别于此。故仍以名云。台上可坐宴。下空广。人行如屋庑下。石乳下垂。青莹腻滑。间作绀碧色。水汇为方塘。树木掩翳。红绿荡漾。如琉璃世界。宋文正公尝筑庵。读书其中。今其遗址尚存。花林洞少石无瀑布。树多枫樟槠桂松柏冬青石楠。游赏宜春夏。花瓣叶缕间。人负杖啸吟。最为奇绝。 圣上十一年。知县金公在淳来游于此。余自山阴往会。遍
金陵集卷之十二 第 226H 页
观三洞。徘徊古石流水间。相顾而乐之曰宜亭哉。遂名曰风佩。属余记之。后三年文成。而亭尚未作云尔。
云汉阁记
圣上二十三年。余以关东之节。来治原州。粤七月戊寅。值大硕人初度。与宾客宴于观风阁而志喜焉。于是 至尊赐诗而宠之。用朱子寿庆国卓夫人故事。渥之至也。荣之极也。遂就阁之西偏而奉之。取诗云汉之义而名焉。天之施物博矣。语其至则曰曲遂其性。圣人则之。亦惟曰各从其欲而已。臣之不肖。误被选擢。翱翔乎金门玉堂之上。俯仰十年之间。遂骤至宰列。而大硕人年益老矣。职忝迩密。厚被恩顾。自以臣子之义。身不暇自有。故不敢上乞郡之章。然而归养之志。未尝一日而忘也。今幸 国家升平。身又不当责任。而特畀閒藩。许其养亲。此实出于 圣上锡类之恩。推及蝼蚁之微。而人子切至之愿。得遂乌鸟之私也。臣之辞疏中幸赖上天之仁。自有未言而格。特假一日之养。俾遂平生之愿者。出于实情也。况帝王文章。如天球弘璧。龙图宝文之所宜藏也。而今幸来临下土。宠光所被。天香远播。恍然若复寻花砖之步而得侍翰墨之燕也。其为传家之宝而誇示邦人
金陵集卷之十二 第 226L 页
者。尤如何哉。谨拜手稽首。为文而识之。不徒荣其赐也。后之览者。知余之久于在外者。蒙 上慈仁察其情私。而非出于为乞身占閒之图。则庶乎得其心矣。
又思颍亭记
宜阳子平生慕欧阳子之为人。慕其文章德业。而于慕思颍也为尤甚。顾自立朝以来。误被不世之 恩遇。久忝迩列。未敢言私。非比欧阳子嘉祐治平之所遇。然而归休之志。未尝一日有忘也。前四年。宜阳子买亭于广陵之玉磬山中。遂以又思颍名之。宜阳子之慕欧阳子。至此而愈切矣。自是以后。屡值 国家多事。奔走内外。不但身未归颍。并与思颍之作而无一篇在者。然其目前长在之景。胸中不字之诗。宜阳子独自知之而人固不知也。宜阳子家。有古书三千卷。金石遗文数十种。性不喜饮而常置酒一壶。有一张不弹之琴。有一局不着之棋。虽不如欧阳子之多且富。而于宜阳子亦不少。足以乐而忘老也。一日。 上特察其年虽未衰而其实病。非出于避事。使与五物者。偕返田庐。轩裳圭组。无劳于形。而忧患思虑。无劳于心。则庶几偿其宿愿焉。此亭之所以志也。客曰。子尚未去。而徒慕其名可乎。宜阳子曰。始欧阳子买
金陵集卷之十二 第 227H 页
田颍上。时年四十有四。叨尘二府。周流青亳。至六十四。得致仕。宜阳子今年亦四十四。若更得数十馀年。为六十四。则岂无践言之日也。然则今之宜阳子。乃古之欧阳子也。遂与客大笑而记此。
竹楼记
岁丁卯。余奉使赴燕京。路出黄州。查准表咨讫。解帽袍坐东轩。旋念行役。心颇扰恼。主倅言距十数武。有竹楼可游。余乃挈一壶。不舆而至。楼为一架。栏楹不雕而饰。如野人之茅茨。前名贤多有吟咏题壁。而三渊诗最阐发清趣。其词为益工。故楼仍以传。传亦能久。日且暮。徙酒月波楼。时十一月。江声甚厉。木落山出。雪玄月正。杯盘交错。聚集亦众。千树华灯。佛眼晶晶。红妆靓服。炫耀阑干。人影倒地。笑语相响。有二妓善歌。曼声度船离一曲。客醉者歔欷。馀皆手杯而思。觉咫尺有万里意也。诸君属余为竹楼记。余曰。扁斯楼者。以名求古。其夸已甚。夏雨瀑布。冬雪碎玉。矢声之铮铮。子声之丁丁。华阳巾周易一卷。王翰林之作。为千古绝调。诵传人口。余则述今日之游可乎。仍即席上。捉笔立就。香烟初销。茶炉未冷。咸曰是竹楼也。而不着一黄冈竹树字。拈游事为题。使风流跌宕。照
金陵集卷之十二 第 227L 页
映一代。亦一格也。是日会者。副价侍郎林公汉浩。书状官 经筵侍读金公鲁应。朴节度基丰。南使君寅老。人马差员金丞亨麟及余凡六人。
天云堂记
余友前吏曹判书 奎章阁学士李公景深。卜居于杨州灵芝洞之先墓下。其地距京城不百里。土肥而泉甘。民淳而俗厖。景深乐之甚。刬其翳为之堂。涤其污为之池。堂于冬夏。宜凉宜奥。池种莲芡蒲蕖。鱼虾游泳其中。景深于是有归老之志。遂取昔贤诗语。扁其堂曰天云。属余为记。盖景深高祖文贞公。在 显肃间。遁居于玆洞。讲明道学。而以太极静观。名其亭馆。清名重望。至今为学者所歆慕。而景深因其遗址。修葺以居。则昔人所称肯构肯堂者。实在于此。而前后名扁之义。渊源所自。可得而论。君子所重。进与退也。处乎廊庙之上。仕宦显达。功名垂于竹帛。此人之所愿。而至于山林江湖。自洁其身而高世者。虽其所遇之不同。而遗风馀韵。其所被者亦远矣。今公位于朝。向用上下。皆不舍公。公方未决归。而作斯堂而思之。人或疑公徒慕其名而无归志。甚者谓公受 上厚恩。既位至公卿。而乃思归休。为便身之计。余谓二
金陵集卷之十二 第 228H 页
说皆未知景深之至者也。士大夫不必进。亦不必退。量己与时而已。其或既进而不能遽退者。此系于时而非己之所自由。佩玉而志在东山。钟鼎而不忘箪瓢。惟知者知之。难与俗人道也。今夫岩居川观。闭户远迹。窃清名于时。而其心则恋都市。有日游都市而持守雅洁。洒然抱嘉遁之志者。呜呼。其人之贤愚。岂可同日语哉。尝见人有不能读书者。置经史架上。日焚香摩挲。常使书卷气薰身。虽不如读书。而其与忘书者间矣。景深之不便归。而其不忘归者。亦类此。前七八年。余作一小亭于溪上。名曰又思颍。余亦慕古人而尚未践言者。每诵优游琴酒逐渔钓。上下林壑相攀跻。及身康健始为乐。莫待衰病须扶携之句。未尝不怅然久之。非景深。吾谁与语此。
小丰乐亭记
余留守西京之明年春。出游池上。池在官门南数十武。久湮废不治。顾而叹曰。此前人游宴处也。继至者不修。则将奚恃欤。于是召工雇丁。崇倾疏淤。于府西古城傍。得砖石坠者复筑之。又中作一屿。构小亭于其上。多植芙蓉杨柳。方夜月明。东南诸山。与波溶漾。水碧天青。万象澄澈。池仅数十亩。而有钱塘湖山之
金陵集卷之十二 第 228L 页
势。三月癸酉。与经历及诸将佐。登亭饮酒。鼓铁琴而落之。西京在高丽为国都。至五百年之久。纪纲颓隳。土地分裂。豪杰并起而争。及 圣人受命而干戈息。士安于𤱶亩。而小民以舟车商贾为业。繁华盛丽。晏然无外事。而今余与诸人。举一觞相属。此莫非 上之功德也。余以此语客。客曰留守此言。与滁州丰乐亭记。意思略同。方余思亭扁而未得。时清明上巳之间。甘雨适至。又卜其岁物之丰成。仍以小丰乐名亭。乞俞生汉芝隶书以揭焉。亭凡六楹。周垣二十围。用木以丈计者二十。以尺计者七十一。砖甓以片计者一千七十。灰垩以斤计者一百六十。他石绿胶煤为五斗。匠人圬人五。
翰苑题名记
昔黄文景公尝言翰林之职。在人主左右。自言动政令。其有得失邪正者。无不记之。当其荐也。焚香告天。不禀于人主。不谋于宰相。其意微且严矣。凡朝廷官职。皆可以流品杂处。而翰林视经幄台阁之选。为尤峻。不可以苟也。公自为此论。见忤于赵宋诸大臣。至得罪去于职。 英宗十七年。更定馆制。改荐立会圈法而召试之。公又上疏曰。史官议荐之法。其来久矣。
金陵集卷之十二 第 229H 页
今 殿下亟罢荐法。而乃使宰相主其圈而进退之。有如奸臣窃国柄。欲掩其迹于千万世。则必将以私意取舍而传授浸广。以至于秽乱史法而后已。虑患之道。不可以不远也。 英宗大悟。遂寝馆阁会圈法。其后大臣以党议出于名宦力争之。卒罢史荐。盖翰林自召试以后。史法益坏。岂不惜哉。 圣上十六年。余入史馆。为兼记注官。时余旧已升六品为郎署。法不得入史馆。而今承旨李郑二公。又以甲科登第。 上下教大臣曰。二人之地阀文学。皆可以在予左右也。仍用金宪肃公致仁为兼史故事。使之簪笔入侍。既又分日直翰苑。臣等受命祇惧。不自意获侍耿光于香案黼座之间。而每有记事奉命。辄呼以翰林。一时荣之。夫召试出而荐法坏。士大夫名器轻矣。今我圣上临御以来。尤留意于史选。必皆得人而置之。其或法不得与而其人可合于选。则今乃越格而授之。每惓惓于经学文章之士。而惟恐其或失也。是无荐之名而有荐之实也。岂不休哉。 上教臣记其事。刻之翰苑厅壁。臣承命而未果作也。今年夏。余以言事得罪家居。偶阅秘阁所修日省录。得其时筵说日记为一册。遂为之记如右。花砖玉佩。步履久阻于青琐。
金陵集卷之十二 第 229L 页
芸阁书香。梦魂长绕于红药。不知何日复奉笔札。周旋于双日之直而趋走于五云之间也。题罢。泫然者久之。
任实学记
乡无饮酒。岂无饮酒。不如先王之礼也。士自立身。以至治国平天下者。自乡饮始。故献酬。本之人伦而为之节。羹定然后迎宾介。迎宾介然后加俎。加俎然后进和笙。进和笙然后举旅。敬其长也。故经曰众宾之长。欲使乡人知有长也。左何瑟不面鼓者。大夫之礼也。阶间悬磬不悬钟者。士之礼也。凡大夫士不敢从诸侯之礼。故其终也。工歌二南而不歌鹿鸣鱼丽。欲使乡人知有君也。然则乡饮酒。将以教事长事君之道而已矣。非尚酒也。余莅任实之数月。诸生请设所谓白日场者。盖以诗赋课士。为应举业。而今之州县皆行之。余诺而不果。诸生相与语曰。先生之来临是邦也。吾属之望之也深。将以学校之政待之也。吾属之有言。而先生之不应何哉。岂其爱纸墨之赏乎。抑鄙而夷之乎。余曰。唯唯否否。非是之谓也。乃以季春择日。行乡饮酒之礼于学焉。既毕。诸生皆进曰。昔者吾属请设白日场。而先生不应。今行乡饮之礼焉。诗
金陵集卷之十二 第 230H 页
赋吾所习也。请之而不行。礼吾所素不讲也。不请而行之。敢问其说。余曰。是盖有深意焉。过者欲其退之也。不及者欲其进之也。选举之法。与乡饮之礼。无以异也。周官三物之教。皆本于礼。而升诸司徒曰选士。升诸学曰俊士。升诸司马曰进士。及乡老群吏献之于王而后。王再拜受之。自乡党而达于朝廷。未尝一日而离于礼也。后世易之以制科。士乃以侥倖得失之心。作为绮丽对偶之文。以自衒于有司。累百年来。贤人硕士。多由此进。而其法则非选士。非俊士。非进士。其于事长事君之道远矣。诸生不务其本而趋于末。不志其大而安于小。此余所以就其过不及而进退之也。诸生曰。然则废之欤。曰。何可废也。今之时。非古之时也。士之有志于天下国家者。非科举则无以进之。如之何其可也。必也以庄敬辞让之心。折衷于礼。而行有馀力。则以学文。无必得之意。而有可用之实可也。欲正科举之学。则先知事长事君之义。此之谓知本。今之饮于乡者。非为酒也。欲使其知礼也。非为知礼也。欲使知进身之道也。诸生皆起再拜曰。微先生。几不闻大小本末之要。著以为学记。
长兴闵文忠公书院记
金陵集卷之十二 第 230L 页
古之名臣硕士。其处乡党。而言议风采。矜式士流。及立乎朝廷。则其所以谋王体断国论。而富贵不淫其志。祸福不移其身者。视其修德居业。朝夕儆戒。则未尝不原于师友。而师友之道。又在于诚。夫诚之为物。建天地质鬼神。贯金石格豚鱼。天且不违。而况人乎。故曰师友者。忠孝之基本。而又曰不诚无物。不诚之人。心口不符。形影相诳。为臣则欺君。为子则诞父。为师友则背且卖焉。其情伪态色。不可以袭一日而掩闺闼。百世之下。其孰能信之。以师友成名者众矣。而其大者。莫如汉之诸葛孔明。明之方希直。夫孔明之相蜀也。心存王室。鞠躬尽瘁。常自诵曰士之相知。温不增华。寒不改叶。贯四时而不衰。历夷险而益固。庞德公,徐元直,张裔。皆其所交也。希直之死于靖难也。谈笑刀锯。指叱鼎镬。噀血而长书。长歌而毕命。志意安閒。终始不悔者。皆得之于学。而平日之讲磨勉励者。宋景濂,王叔丰之徒也。余以是知世之居大位享令名者。莫不有学问根本。而至其处变故死生之际。视之如日用饮食。不动毫发者。斯之谓至诚。斯之谓真师友。斯之谓君子而已矣。老峰闵文忠公。尝师事宋先生。而金文忠诸人则友之。为 显肃间名臣。逮
金陵集卷之十二 第 231H 页
鑴,积用事。宋先生贬海外。公请与同罪坐削职。已而谪长兴。明年。坚,桢等谋叛伏诛。鑴亦败。公起谪拜相。其所以协辅国政。弥纶世道者。世称在野有宋。在朝有金。而及 仁显后逊位。则又与之同其祸福焉。师友相与之际。莫盛于此矣。始公谪长兴。邑有孝廉白公文三。以衣冠标望。束脩励行。公与之为道义交。而孝廉之子参奉俊采。又负笈从学。相与讲诵于忧患之中。而时或巾车棹舟。追逐云月。若未尝有牵连湘潭之累者。盖所谓饥以当肉。寒以当裘。孤寂而当金石。幽忧而当琴瑟者也。其后公卒于碧潼。而参奉以孝廉命。裹足千里。往视殡殓。昔日游公之门。麾之且不去者。皆恐惧逃散。而参奉独怡然为之曰。师死而弟子无独存之理也。归而上疏请 中宫复位。伸公之冤。凡千馀言。几陷于死。白氏之于公。又尽其师友之道。而非至诚而结之。能如是乎。公之书院。旧在长兴之渊谷。庙宇久而颓废。参奉之后孙宗俭。克追先志。鸠财重修。又著为节目而守之。谒余为文而记其事。自公之没。至今百馀年。世道不一其变。一消一长。一祸一福。而白氏之所以尽其所事者。终始无改。能使公名德日高。精灵日旺。所谓渊谷者。水益加浸。木
金陵集卷之十二 第 231L 页
益加章。将见章甫济济。俎豆秩秩。湖南士大夫有所闻风而兴起矣。可不重为之敬乎。
乌川郑文忠公书院记
迎日一名乌川。为东京属县。地庳下峡束。东北边境。环以江海。中潴为湖。水入海愈深而山益逶迤明秀。自昔名公显仕。多在其中。今亦士皆务为经业。出入庠序间。往往有忠厚之行。治东五里。有圃隐郑文忠公书院。院屡废而葺之。今几百年矣。而乌川士大夫。尤以郑氏为重。前年春。余以巡察至东京。图画其山川而览之。其所谓青林一区。枕长江倚古木。南望㻴瑚诸峰矗立于沧波淼渺之际。中有高屋枫楠橘柚千章。梅竹香茗。崇冈连被。指之知其为公之祠。而仍惜其子孙不能自显于世。咨嗟太息者久之。盖郑氏之先。至高丽益著。荥阳公讳袭明。密直公讳思道。俱以名德闻于一时。事在郑麟趾史传。而至文忠公。始倡为性理之学。为东方儒者所宗。及丽祚将陨。以身殉死。其道德事功。蔚然为百世之师。而精忠大节。扶植一国之纲常。何其伟哉。荥阳,密直二公。同享本祠。万历中 命赐额。官与其祭。后又以松江文清公追享之。于是乎郑氏一家。皆得俎豆之祀于是邦。而其
金陵集卷之十二 第 232H 页
后世之遗落海隅者。亦皆诵习其祖之书。保其衣冠。峤南素称多故家大族。而未易与乌川之郑。相高以门阀也。今之学士大夫。不讲于谱学久矣。闾巷之人。一朝得官。自相誇尚。而问其先人之德业。则顾不可得以考也。乌川之郑。其源甚远。余尝得其家谱系。考其世次。密直公与文忠公。同出于荥阳。而文清公又出于其宗。以清名直道。为 本朝名臣。文清公孙浩。受学于华阳先生。仕 肃英间。至领议政。谥文敬。今文清公追享其祠。而文敬公尚未配食。岂不可惜也哉。文清文敬之子孙。居在湖西之忠州。多达官大家。而其在岭外者。日以浸微。士之游宦至东南者。停舟而问之。四尺之坟。系牲之石。樵童渔子。皆能识其处。而不复知乌川之郑为千年之家矣。院久颓毁。儒生李斗源等。相与鸠财而重修之。谒余为记。为我语诸君矣。自朝廷设科举取士。士皆以仕宦荣达。保其世家。殊不知光大其业者不在此焉。彼郑氏之先之显于后世者。岂以其官欤。皆以其德也。于此可以知其去就矣夫。
玉山精舍记
东京为人材渊薮。文学之盛。称于岭南。其人皆务农
金陵集卷之十二 第 232L 页
桑。耻为他业。自髫龀以上。率能诵习诗礼。应主司之试。游庠校中。彬彬有可观者。紫玉以南。其俗尤美。每岁大比。进京师以解额隽者。常得八九人。仕宦显达。为侍从宰列者。虽雄州巨府。恒不能三四数。至或连岁无承召者。而今李氏存者为五六家。皆以文元公晦斋先生为祖。其祠在玉山。距治为五十里。 圣上二年。公辙来为按使。行部至庆州。过山下指而叹曰。此先贤读书处也。与诸生入谒其祠。仍肩舆至溪上。登所谓独乐堂者。见先生之后孙佥知希诚。求观 仁宗赐札及遗书。佥知诸子。请公辙为记。先生当 中庙之世。倡为性理之学。其行专于为己。而不以功名为志。及登第。侍 仁宗于东宫。裨益弘多。时金安老假托保护之说。权倾中外。公对大司宪沈彦光。斥之为小人。及安老败。 上益加擢用。屡上封事。极陈圣学本末。时政得失。仍请防禁戚里。慎择宫人。勿用特旨判付。其言皆可诵于世。至忠顺堂入对。从容奏言。人臣当专于所事。当彼时忠于 大行者。岂宜深罪。如此则恐士林多罹祸。尹元衡,李芑等。繇是切齿。旋因良才驿壁书事。安置江界以卒。先生之立朝事君。皆本于学。而其能特立不挠于危疑祸福之际者。
金陵集卷之十二 第 233H 页
虽贲育莫之夺也。其功岂不伟哉。罗丽以来。豪杰之士。往往有志于学。而率不能深于明诚之道。使后之学者。无所寻逐其渊源。以至千馀年之久而湣湣如也。若吾先生无师授而能自得于学。推之乡党。则有多士兴起之功。用于邦国则可以兴三代之礼乐。而未卒其志焉。其后岭左有李文纯公。岭右有曹文贞公。道德名节。为百世山斗之望。而皆推尊先生为大儒。文纯公尝撰行状。以先生之学。谓体用兼备。而其精诣独得之见。最在于论无极太极诸书。此乃深知先生之言也。玉山即先生归休讲道之所。而水石清绝。有硕人考槃之思焉。今其精舍无恙。池荷园竹。飞禽游鱼。杖屦啸咏之遗迹。尚宛然。佥知年今八十。能传守故址。其子弟皆有端人庄士之行。盖有闻风而兴者也。嗟夫。学与仕为二久矣。士以服官为学之始。而得第为士之终。无贤不肖。皆趋于科举禄仕。以终其身。而道益弊矣。岭南虽多士之秀者。而去先生之世远矣。其能有自拔于流俗而从事于道者乎。工于偶俪之词者。不足以事君也。骛于功名之涂者。不足以长民也。诸君毋徒以功令为事。而能修先生之业。则将见玉山之草木日益章而水日益旺。几与先生
金陵集卷之十二 第 233L 页
之泽无穷也。余生晚矣。虽不及执贽于先生之门。而今登斯堂。徘徊终日而不去。仰而慕其遗风者深。俯而勉其子孙者切。故不觉其言之复云尔。
玉磬山庄记
遁村在玉磬山下。周回仅十里。水出岩广间。绀碧可酿。故名清溪。环溪而居五六家。灯火隐见林薄间。而宜阳子之又思颍亭在焉。亭之东。作小室凡九楹。不雕而饰。取蔽风雨交。窗施绮幔。设蒲团一几一。偃仰卧起。时把太史公韩欧文。随手翻阅。庭植芭蕉芍药碧梧桐数十种。园后松桧几千章。扁曰山庄。成于清明谷雨之间雨过微凉。凭槛四眺。峰峦空翠如沐。明月上东南山缺处。与池水溶漾。林碧天青。万象滢澈。时与田父野老谈农桑。绝不言时政得失人物臧否。客去。命笋舆行平畴绿野中。遇险辄返。归则闭户怡然。无外物也。宜阳子尝仕于朝。念菲才不能裨补 圣明。思欲归田。而力又不任耕。时时倩人。灌田锄畦圃。但坐室中著书。时辄焚香。冥思遐搜。若有甚自得者。及出。又自喜谓必传无疑。然世之人不能知也。
东园花树记
余性且懒。尝不治园圃疏花卉。东园只有桃花一本
金陵集卷之十二 第 234H 页
杂树一本。皆不种而萌。不溉而长。不锄而茂者也。方春三月。桃始华。瓣嫩而英脆而须香。金团玉削。粉淡脂浓。杂树则立于旁。枝叶无可观。花亦不发。特树之不知名者。故仍号以杂树。一日僮仆往于园。熟视之。就桃花摩挲徘徊。既又水灌之土封之而去。杂树不与焉。余问其故。对曰。今桃叶方萌芽。花又蓓蕾。以待其果之实而食之。是于人诚可爱。而又将有利焉。彼杂树无花叶之观。无果实之食。而又其根壮而枝大。根壮则梗地脉。桃不得滋。枝大则掩翳蒙碍。耗阳气而桃不得畅且茂。是不见伐之为幸。尚何护之有哉。余曰。唯唯否否。汝不闻大道乎哉。天道博施于物。而雨露不择焉。君子汎爱而同仁。故太山之阿。松桂与樗栎均养焉。达人之门。贤不肖并容焉。桃与杂树其丑妍异凡。诚有间矣。盖同受天地之气而生。生而又适植于吾园。人则一护之一弃之。为杂树者。尚何望乎哉。余不欲使园之一草一木于其间有幸不幸也。汝其亟治之。僮仆默默垂头而不肯。余曰。汝不然者。吾将手斧镰。先斩刈桃花而去之。以警夫世之以奢华媚悦人。而且以戒工于利害者。僮仆曰。敬闻命。遂往治之。杂树亦与桃俱茂。
金陵集卷之十二 第 234L 页
李尚书东园雅集图记
手持玉如意。谈笑作主人礼者。刑部尚书李公惟秀也。幅巾野服。焚香看古书者。余先人太学士文清公及吏部尚书 世子宾客尹公汲也。持杯高歌。酒往往落地者。吏部尚书致仕赵公暾也。鹤氅衣碧云履。坐别馆围棋者。弘文馆副学士尹公蓍东。吏部右侍郎李公得培也。趺坐芭蕉林下。如斋绣佛者。 经筵参赞官沈公履之也。跣足卧石床者。侍读学士金公尚默也。以竹叶取水。渍侍读面者。其弟史馆修撰公光默也。青藜筇戏子鹿。鹿走。有美少年遮石栏而逐者。翰林承旨宋公载经。 经筵检讨闵公钟显也。古松侧远远地。背立有屈子远游之愁者。弘文馆校理赐暇读书俞公彦镐。时公以言事坐谪。诸公思而不可见。故背立而识之也。箬笠草衣。伛偻立堂下献诗者。水青樵夫郑逸也。刑部李公。在 英宗朝。以清议为一时所推。家东山之趾。所居有园池亭馆之胜。品玩铜玉香茗。翛然有布素出尘之想。从之游者。皆高人名流。观于斯集。可以知其世也。余为童子时。见此图于长者侧。亡之又三十馀年矣。时时往来于中。一日过友人李承旨案上见之。盖从史馆修撰之家而
金陵集卷之十二 第 235H 页
得之也。绡颇烟煤。比前渝甚。而宛是旧见真本。余摩挲久之。不觉戚然而感焉。余及见诸公盛时。不甚久远。而今则不可复得此游。人物之盛衰。有如此矣。盖其间世故至多。能以荣禄保其身者无几。而彼十二君子者。俱以令名全其终始。元祐之完人。洛社之耆英。虽由其人之贤。而亦先宋仁厚培养之功也。岂不盛哉。旧记职官。皆书中国之号。今亦仍而不改云。
遁村诸胜记
广州府治西三十里曰金陵。在平畴绿野中。远山环之若列屏。土宜禾麦。其石可煅而为瓦。中有酒店。店傍得小径。山益峡束。渐闻泉㶁㶁有声。人伛偻入若门焉。曰遁村。小丘累累。若釜者。若枰者。若马鬣者。若骈笋者。结撰为一区。入其洞。始觉乾净閒旷。其地林木荟蔚。世传高丽时李学士集故址。其后权氏居之。又再易主。今归于余。金陵遁村。皆自清溪山逶迤而来。间一冈为同里。岁时。居人相往来修禊。岁辛酉。余买亭于此。以又思颍名之。盖慕六一居士也。记在亭之南壁。后三年。遭内艰。因堪舆言。遂营葬于亭后道德峰。下阶南又得一席地。为余身后计。书磁缸瘗识傍。就金陵诸处置祭田。以供春秋香火。亭凡六楹。翼
金陵集卷之十二 第 235L 页
而屋者又若干楹。亭前后藩而为圃可蔬。垦而为田。可秫可粳。杂植梅菊梧竹之属。花瓣叶缕间。曳杖徘徊。夜坐石床。望东南山缺处。月色滉漾空碧。有波涛远泻之势。其东曰佛岘。旧称有僧刹今废。曰研山。曰钵峰。其形类龟曰龟岩。其下构山庄。栏槛不雕而饰施帘幔。于冬宜奥。于夏宜敞。坐其中。性开神会。秪觉四山松声。如茶沸笙奏。又西曰仙岩。背崷崒不受屩。中产人蔘石茸。俛瞰一泉澄泓。蘋藻萦翳之。稍下而起如张盖者曰日伞峰。其底窿然为长谷。水出其间。一名清溪洞。水源繇清溪山至故云。溪十里不绝为九曲。上有茅屋一架。旧为里中秦生所居。余又以五十金易之。有问字来者。使居其中。值急雨初霁。溪水涨流。看如溅珠漩雪。遇石复激。跃如尺鲤。折而去。跨小梁而南。有玉磬山。石子皆白。状如特磬。栗林枫树环荫。日光穿漏。瀑从山腹凹处。作二级下坠潭。一级循崖蜿蜒。色绀碧可酿为酒。一升重为斤。二级巉巉。上广而下砥。日照高树。正与潭射。红碧如断虹。复散为云霞。光景奇绝。余属石工。镌玉磬洞钓矶诸字于其上而未果。春山欲雨。亭在青龙岩稍上处。四面皆山。方春草木浓绿。有沈石田黄子久笔意。仍以扁焉。
金陵集卷之十二 第 236H 页
君子池枕其趾。莲芡中。针鳞细蟹。喷沫游泳。令人有江湖之想。金陵遁村。以溪山名一州。而俗亦淳厖可喜。其士族皆业诗书少机利。亦不言朝论得失官政美疵。小民尤贸贸。茆盖土突。男女牛犬。杂处无别。农织之暇。好蓄蹲鸱瓜果柴蔬。耻为游食雇作。村内外人屋。为百馀家。
清州 皇庙碑重修记
陪臣宋时烈临殁。属其门人权尚夏于所居清州华阳洞。立 神宗显皇帝 毅宗烈皇帝庙。以报再造东土之恩。祭用四笾四豆。古者圣人制祀典。以勤事祠舜。以御菑祠禹。舜与禹之祠。不惟其子孙若陈杞而后立之也。天下之人。皆可得以祀也。周官都宗人。掌都宗祀之礼。宗者庙也。都之庙。祀古先王。王之所不与则赐之禽。重其礼也。鲁立周庙。祀文王。春秋传所谓临于周庙。是也。周既亡。咸阳又有周庙。盖文王既遏密人。作程邑于共。共今为咸阳。故遗民不忘其仁而祀之也。时烈身任大义。起布衣为 王者师。其祀 二帝。与共邑之有文王庙。无以异也。而其后 元孝王筑大报坛于苑中。以祀 天子。斯义也。又与都之庙祀古先王。永有辞于天下万世。庙旧有碑。陪
金陵集卷之十二 第 236L 页
臣李縡所撰。岁丁未。以书之者非其人。遂踣其碑。后二十七年。士人朴天模宋五圭等。与诸士林相与谋。鸠财改竖。翌年春。碑阁成。南公辕实董其役。碑长十一尺六寸。广五尺五寸。磨旧石。集鲁公颜真卿帖。凡一千三百馀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