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厚斋易学 卷二十五 易辑传第二十一
厚斋易学 卷二十五 易辑传第二十一 第 1a 页 WYG0016-0467a.png
钦定四库全书
 厚斋易学卷二十五    宋 冯椅 撰
易辑传第二十一
经下篇(革鼎/)
(离下/兑上)

 赞曰泽火相息二女同居其志不相得曰革 又曰
 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革之
厚斋易学 卷二十五 易辑传第二十一 第 1b 页 WYG0016-0467b.png
 时大矣哉
 杂卦曰革去故也
  耿睎道曰革与变异变则质亡革则质存若皮之
  为革也质存焉金之从革也质存焉
  案革则质存而去故变则变质而从新化则质亡矣
  郑少梅曰革虽有鼎鬲革生为熟之象然以炉鞴
  之象为正盖以离火鼓铸兑金而金从革也革而
  受之以鼎者以鼓铸而成鼎也
厚斋易学 卷二十五 易辑传第二十一 第 2a 页 WYG0016-0468a.png
  林黄中曰以火克金从革也是故全卦之体有炉
  鞴之象焉
  李子思曰兑之三画阴润在上是为泽泽之阴润
  是为水水泽之气凝结而成秋之肃是为金金与
  水泽之气皆畏火者以金得火则销而水泽遇火
  则燥而且涸故离兑相遇其名为革革者金水之
  气遇火而变易其故常有革去故之象者也
   此皆以兑金为说与泽火相息之义小异然泽
厚斋易学 卷二十五 易辑传第二十一 第 2b 页 WYG0016-0468b.png
   息火易见也若火息泽则子思之说得之
  程可久曰泽火不相遇则睽相遇则革(说见/睽)革也
  者从其所胜而已
  王介父曰泽在上则欲下火在下则欲上泽火非
  如离坎有阴阳相逮之道也其相遇则相息而已
  矣其相息也唯胜者能革其不胜者耳
  李子思曰泽火相息必有一胜兑非北方之正水
  少阴之气不能以敌南方之正火兑之阴画下有
厚斋易学 卷二十五 易辑传第二十一 第 3a 页 WYG0016-0468c.png
  二阳画限之而离火从下暵之此火能革泽水也
  人知泽下息火而不知火能上息泽水故赞曰泽
  火相息
  李氏曰火动而上泽动而下未若泽火相息其埶
  不能两存也二女同居其志不同行未若志不相
  得其埶不能两立也此睽与革之分也
  朱子曰泽火相违则为睽相息则为革
   此述赞意
厚斋易学 卷二十五 易辑传第二十一 第 3b 页 WYG0016-0468d.png
  正义曰此卦明改制革命故名革也
  闾丘逢辰曰王者之兴受命于天故易世谓之革
  命于是乎除苛解娆兴弊起废改正朔易服色
  王景孟曰文之于九五特曰大人虎变未占有孚
  而止耳至于孔子然后广及革命之事岂知微其
  辞于爻者此文王之旨也即由是旨而申之以其
  事实之以其人而无复隐讳焉者此则孔子之旨
  也
厚斋易学 卷二十五 易辑传第二十一 第 4a 页 WYG0016-0469a.png
  李季辨曰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其事
  见于明夷文王非不能革也时未当革圣人不敢
  先时已当革圣人不敢后圣人不能为时能不失
  时而已文王晦其事于爻孔子发其秘于彖即彖
  以观爻则革之义见矣
   此以革命言革之大者盖卦有此一义
  毛伯玉曰火畏水而限于鼎故为火所革然则此
  象也与既济略同而实异彼虽以二体名卦而实
厚斋易学 卷二十五 易辑传第二十一 第 4b 页 WYG0016-0469b.png
  以六画为重故曰刚柔正而位当所以济也此乃
  以泽火为革而又取于西方之金此鼎所以坎革
  也若是则鼎足矣曷为又以革言之革有革义鼎
  有鼎义济有济义犹咸恒归妹之不可一阙也虽
  然圣人论卦亦多说矣泽火相息者革之正说也
  二女同居亦革也文明以说革之道也泽中有火
  天地之革也皆通则具列之所以为易也
   此言赞之释彖每每如此大抵包牺画卦使人
厚斋易学 卷二十五 易辑传第二十一 第 5a 页 WYG0016-0469c.png
   观象随其事推其象而吉凶可见矣于是乎有
   官占文王惧易道之不明而占者之失其指也
   故因以象系一辞其不能尽推者辞之所不及
   也孔子从而赞之有出于辞之外者孔子之新
   意也有不出于辞之本指者孔子之新例也毛
   氏之言谓孔子之意与例尔文之辞盖举一隅
   而不尽意也
   右明卦义
厚斋易学 卷二十五 易辑传第二十一 第 5b 页 WYG0016-0469d.png
 象赞曰泽中有火革君子以治历明时
   右明卦用
 序卦曰井道不可不革故受之以革
  程正叔曰井之为道存之则秽败易之则清洁不
  可不革者也
  林黄中曰自井之革巽反为兑坎变为离上下相
  易而成卦也
  毛伯玉曰离火也泽水也兑金也有鼎之象焉其
厚斋易学 卷二十五 易辑传第二十一 第 6a 页 WYG0016-0470a.png
  将革也取于井之泉其已革也则为鼎之实此三
  卦相次之义也
   右明卦序
已日乃孚元亨利贞悔亡
 赞曰已日乃孚革而信之文明以说大亨以正革而
 当其悔乃亡
  朱子发曰十日至庚而更更革也自庚至已十日
  浃矣已日者浃日也二应五三应上孚也
厚斋易学 卷二十五 易辑传第二十一 第 6b 页 WYG0016-0470b.png
  案周宫垂法象魏浃日而敛之盖浃日则人己相
  孚可以敛之而不示也离兑之间有坤焉戊己之
  上所从生也二体皆阴故取于己己阴土也易中
  多取十日为象如先后庚甲是也闻之浮屠氏善
  易者曰今本己作已误也古人用事皆以十日为
  义自甲至己为下五日亦为更革之义犹乾至四
  爻曰乾道乃革也
   二说并存以俟知者
厚斋易学 卷二十五 易辑传第二十一 第 7a 页 WYG0016-0470c.png
  张敬夫曰后世改作多出临时率意是以民不心
  服而畔乱随之故圣人每戒之以有孚使之取必
  于众人不可任一人之私意始言已日乃孚又曰
  革言三就有孚改命吉
  李去非曰革有难改之意人情安于故而未习乎
  新其谁肯遽信以为革之之当
  程正叔曰先王之政令人心始以为疑者有矣然
  其后也必信
厚斋易学 卷二十五 易辑传第二十一 第 7b 页 WYG0016-0470d.png
  赵氏曰革取泽火相息义不取坎上离下而取兑
  上离下者以变革之难非内明而外说则不可也
  内明则见理必尽外说则无咈于人情不如是而
  能革者未之有也革而不当未有无悔者也当革
  之际求信之难如此求其无悔之难又如此唯二
  五中正相应所谓大亨以正者也故六爻之中唯
  此二爻为善盖以六居二而在离明之中则所见
  不偏必无过举故已日乃革之可以征吉而无咎
厚斋易学 卷二十五 易辑传第二十一 第 8a 页 WYG0016-0471a.png
  以九居五而在兑说之中则所存刚实必无不信
  故一时丕变如虎文炳著虽未占而有孚下言征
  吉而上言有孚则中正相应之辞也
  此与赞意合而发明二五之应是为得之
  兰惠卿曰革则已有悔在其中唯革而当则其悔
  乃亡
  正义曰为革而大通利正可谓当理矣是以其悔
  乃亡
厚斋易学 卷二十五 易辑传第二十一 第 8b 页 WYG0016-0471b.png
  李氏曰圣人之为革积于思虑者既审则发于事
  业宜无不当然必以知悔为心然后发而当也
   右明卦象占
初九巩用黄牛之革
 赞曰巩用黄牛不可以有为也
  正义曰禽兽之皮皆可从革故以喻焉
  毛伯玉曰易道尚变故贲之爻有不贲者存损之
  爻有弗损者在而革亦不耑言革也及其变革为
厚斋易学 卷二十五 易辑传第二十一 第 9a 页 WYG0016-0471c.png
  黄牛之革巩而固之戒其轻也革而当其悔乃亡
  戒之于初所以全其革也与
  朱子曰革所以固物亦取卦名而义不同其占为
  当坚确固守不可以有为圣人之于变革其谨如
  此
  李仲永曰黄牛言为六二所革也
  李子思曰坤在离为黄牛离之初爻刚而无应于
  上故有此象
厚斋易学 卷二十五 易辑传第二十一 第 9b 页 WYG0016-0471d.png
  程可久曰上无其应近比六二中顺应上当固用
  六二之道以为革
  案黄中之色坤为六六坤之策二居中黄牛为六二
  也六二在本爻之外以包之有巩用黄牛之革之
  象言初非其时下非其位当固执之未可言革也
  圣人谨之于变革之初如此变革与皮革字同而
  义异如履之为礼噬嗑之市合易中率取其声同
  则不拘其本义也
厚斋易学 卷二十五 易辑传第二十一 第 10a 页 WYG0016-0472a.png
   右明象占
  刘氏仲平曰以位言则下以时言则初下非可革
  之位初非可革之时
  兰惠卿曰以九居下有材而无位不可以更革也
  案圣人以其阳爻虑其恃材轻革故告之以当巩
  黄牛之革而用之以无应比二当革九之阳刚为
  中顺之道而固执之也
   右明爻义
厚斋易学 卷二十五 易辑传第二十一 第 10b 页 WYG0016-0472b.png
六二已日乃革之征吉无咎
 赞曰已日革之行有嘉也
  刘氏曰柔顺中正尽为臣之道也不敢以革倡始
  唯以革代终
  王介父曰臣道不为事首故已日乃革之柔顺故
  征乃吉无咎
  朱子发曰十日之次自庚至己浃焉已日浃日也
  王辅嗣曰二与五虽有泽火之异同处厥中阴阳
厚斋易学 卷二十五 易辑传第二十一 第 11a 页 WYG0016-0472c.png
  相应往必合志不忧咎也
  案泽火殊体者卦也刚柔相应者爻也
  朱子曰必已日而后革之则征吉而无咎戒占者
  犹未可遽变也
  都圣与曰人君不待已日而后革其所革也已日
  而后孚尔人臣待君之造始而后代终故已日乃
  革之(程可/久同)
  案已日乃孚王朝之革也革之令浃日而后孚于
厚斋易学 卷二十五 易辑传第二十一 第 11b 页 WYG0016-0472d.png
  天下也已日乃革之侯国之革也王朝之命孚于
  侯国侯国乃从而革之后入告于王斯吉而无咎
  矣革之不以道或不奉命皆咎也征吉谓往应九
  五入告之于王象也
   右明象占
九三征凶贞厉革言三就有孚
 赞曰革言三就又何之矣
  程可久曰以刚过中以离炎上故征凶守之以正
厚斋易学 卷二十五 易辑传第二十一 第 12a 页 WYG0016-0473a.png
  虽曰有厉然变革之言已三就矣兹可信而革又
  何用更征
  朱子发曰兑为口革言也上六应之孚也
  刘氏曰自三达上二阳隔之故有三就之辞
  石守道曰三就则议之之审所以有孚
  案下卦之终革道已成往将何求进而求革则变法
  乱政而凶矣虽正亦危也然上之人以革令之言
  三就于我而议之则有孚于上何凶厉之有以象
厚斋易学 卷二十五 易辑传第二十一 第 12b 页 WYG0016-0473b.png
  考之下卦之终必进上卦而火进遇泽故征凶也
  以九居三贞也切近于炎厉也上六为兑之口舌
  革言也九隔四五而不能上进以应之泽动而下
  阴必求阳虽隔四五乃其同体终不能间故就之
  至三其情有孚也
   右明象占
  毛伯玉曰火居泽下能无危乎往则凶而居则危
  本爻适当其会者也
厚斋易学 卷二十五 易辑传第二十一 第 13a 页 WYG0016-0473c.png
  刘仲平曰六二九三其体炎上故皆有征之象二
  则勉之以吉三则戒之以凶圣人因贰以济民行
  亦因其材以笃之而已
  案六二应九五之君革于已日之后故征则吉九三
  上应上六之穷革道已成故征则凶
   右明爻义
九四悔亡有孚改命吉
 赞曰改命之吉信志也
厚斋易学 卷二十五 易辑传第二十一 第 13b 页 WYG0016-0473d.png
  冯当可曰佐五为革之大臣得位合志无有疑悔
  故能于人主之命可从则从不可从则改之而人
  主不以为逆非改君命革非以从是也革之用于
  九四者然也
  程可久曰王言唯作命以刚德近君君命有未善
  以相孚之德改之予违汝弼所以吉也道曰变事
  曰改质曰革
  刘氏曰改命如古之纳言后世之封驳诏书也
厚斋易学 卷二十五 易辑传第二十一 第 14a 页 WYG0016-0474a.png
  案下三爻革之初革有当不当至四则革已定矣
  故悔亡近君而革大臣之位同德相孚故君命之
  革有未当者改之而不以为疑得大臣之盛者也
  故吉自三至四皆言有孚于君五有孚于天下也
  三议革而后孚四有孚而后改浅深之序也五未
  占而有孚积孚之素也
   右明象占
  耿睎道曰以阳居阴是有悔当水火交会之际如
厚斋易学 卷二十五 易辑传第二十一 第 14b 页 WYG0016-0474b.png
  火已极则水当代王至此可以改制以五行则水
  火当更(离兑相更正/夏秋之交)
  陆希声曰火焚泽物则变革四体在泽为火所焚
  以阳居阴得革之义
  程正叔曰四非中正至善何也曰唯其处柔也故
  刚而不过近而不逼顺承中正之君乃中正之人
  也易之取义无常也随时而已
   右明爻义
厚斋易学 卷二十五 易辑传第二十一 第 15a 页 WYG0016-0474c.png
九五大人虎变未占有孚
 赞曰大人虎变其文炳也
  兰惠卿曰自乾之飞则曰龙自革之变则曰虎要
  之为大人则一也尧舜之揖逊天下唯德之见故
  曰龙龙阳𩔖也汤武之征伐则有威存焉故曰虎
  虎阴𩔖也
  冯当可曰虎西方肃杀金行之正气其德配龙盖
  神兽也长林一啸万谷风生乳孳幽岩太阴成晕
厚斋易学 卷二十五 易辑传第二十一 第 15b 页 WYG0016-0474d.png
  居之九五不亦宜乎
  李子思曰以离革兑兑体之中已具离之文明矣
  故有虎变文炳之象兑说乎离明信而从之有不
  可彊故卦辞先以已日乃孚为训而九三九四诸
  爻皆曰有孚积至于五而有大人虎变之象则其
  孚不问而可知矣三四五皆阳爻也虽离兑异体
  而阳刚信实则同故皆有孚
  朱子曰虎大人之象变谓希革而毛毨也在大人
厚斋易学 卷二十五 易辑传第二十一 第 16a 页 WYG0016-0475a.png
  则自新新民之极应天顺人之时也以阳刚中正
  为革之主故有此象
  朱子发曰兑为虎虎具天地之文然未著也变则
  其文炳然易见六二离变兑为文明虎变也
  刘氏曰下卦言革上卦言改言变革道愈进而愈
  成也初言黄牛之革五与上言虎豹之鞟亦𩔖也
  都圣与曰变者革之成也为革之主则可以言变
  而革不足道也未占有孚言大人之道已日乃孚
厚斋易学 卷二十五 易辑传第二十一 第 16b 页 WYG0016-0475b.png
  言天下之情盖已日乃孚亦无所事乎占也
  耿睎道曰古者有所建置必先稽卜筮然则事之
  序先占而后革者也占在未革之先而孚又在于
  未占之先则孚之其已久矣
  案九五阳刚中正大人之象以四阳在下二阴在上
  言之则五之六来居二为离二之九往居五为兑
  有虎变文炳之象下乾为虎(履虎尾谓乾也乾/九五亦为风从虎)
  变兑亦虎虎变也兑应西方白虎之宿扬子云未
厚斋易学 卷二十五 易辑传第二十一 第 17a 页 WYG0016-0475c.png
  知变之义以为化也其云豹变则虎误矣唯朱子
  得其指古者大事必卜所谓宁王遗我大宝龟绍
  天明即命我有大事休朕卜并吉是也舜之命禹
  亦曰官占唯先蔽志昆命于元龟有如室家相庆
  于来苏之先未占而已有孚矣与政令之革已日
  乃孚之义不同
   右明象占
上六君子豹变小人革面征凶居贞吉
厚斋易学 卷二十五 易辑传第二十一 第 17b 页 WYG0016-0475d.png
 赞曰君子豹变其文蔚也小人革面顺以从君也
  朱子发曰兑之阳爻称虎阴爻称豹考之天文尾
  为虎火也箕为豹水也而同位于寅虎豹同象而
  异爻也九五自离来火也上六兑体之阴水也离
  二文之中也故二交五其文炳明离三文已过故
  三交上其文蔚茂三交上成九君子豹变也上交
  三成六小人革面也
  李子思曰以兑之阴气郁而成泽有南山之豹处
厚斋易学 卷二十五 易辑传第二十一 第 18a 页 WYG0016-0476a.png
  雾中而泽其文之象
  冯当可曰上六之位君子处之则为豹变小人处
  之则为革面牛虎豹皆革当革卦而取皮革之义
  易之所以为通者也牛革取其用虎豹取其文
   右明象占
  干宝曰君子若周召之徒也豹虎之属君圣臣贤
  殷之顽民皆改志从化故曰小人革面天下既定
  当偃武而不用故曰征凶居贞吉得正有应君子
厚斋易学 卷二十五 易辑传第二十一 第 18b 页 WYG0016-0476b.png
  之象
  耿睎道曰九三之革阳动乎外故为革言上六之
  革阴见于外故为革面九三居下体之极其功成
  于革言上六居上体之极其功成于革面则皆可
  以止矣故皆曰征凶
  郑舜举曰初离体而阳刚乃不可以有为上兑体
  而阴柔乃有如是之吉人情难与虑始可与乐成
  唯革之时见之初九君子也以其居革之始故其
厚斋易学 卷二十五 易辑传第二十一 第 19a 页 WYG0016-0476c.png
  有为也难上六小人也以其居革之终故亦顺以
  从君子曰革面者革之而当必非小人之谋既革
  而成小人亦不得而非之
   亦有此义
  案五上二爻汤武革命之事豹虎之属其君子依
  乘风云以俱变者也其小人亦改观面目以共睹
  圣人之作自此一正君臣之名分则吉若又顾而
  之他则凶矣
厚斋易学 卷二十五 易辑传第二十一 第 19b 页 WYG0016-0476d.png
   右明爻义
  林黄中曰尊者变法卑者听焉贤者变礼不肖者
  从焉是故革之诸爻阳为革命之君子阴为从革
  之小人
  案革之为道始以中顺固结民心然后择日革之
  所议已熟有孚于天下其悔乃亡有命欲改无所
  不可是以革之大君一出令而未占有孚盖孚于
  天下者素也其在位之君子在下之小人皆一新
厚斋易学 卷二十五 易辑传第二十一 第 20a 页 WYG0016-0477a.png
  其心志观听六爻之义虽有参差不齐而其纲维
  相贯如此又有一义下三爻言革革政之事也初
  九位卑百官有司守法者也故不可有革二诸侯
  承王命之革者也三方伯居危疑之地但主侯国
  之议者也若夫四近君大臣司出纳命令者也五
  上二爻则变文言革命之事矣易道无所不包故
  其义相为经纬也
   右明六爻
厚斋易学 卷二十五 易辑传第二十一 第 20b 页 WYG0016-0477b.png
(巽下/离上)

 赞曰鼎象也以木巽火亨饪也圣人亨以享上帝而
 大亨以养圣贤
 杂卦曰鼎取新也
  张子厚曰足阴腹阳耳虚铉刚
  郑舜举曰此鼎之象与义也
  郭立之曰圣人名卦必以道(乾坤艮巽坎离震兑/凡诸重卦名皆道也)
厚斋易学 卷二十五 易辑传第二十一 第 21a 页 WYG0016-0477c.png
  (卦辞乃/言德)独井鼎二卦以器者道器一也由道可见
  器由器可推道也
  李子思曰圣人设卦取名之义则论理而井鼎二
  卦则论象盖理者内象也象者外象也因象以探
  理即理以明象圣人之意要使学易者互观而得
  之以画而观在下者分而为止在中者充而为实
  在上者岐而为耳衡而为铉其象灼然文王卦下
  之辞止言其德至孔子然后申言其象以诏后学
厚斋易学 卷二十五 易辑传第二十一 第 21b 页 WYG0016-0477d.png
  林黄中曰鼎之为器尊其为用也重古者祭祀宾
  客及王公膳羞陈其鼎俎各有差等周官膳夫王
  日一举鼎十有二公侯大夫以次降杀故乐正子
  谓孟子前以三鼎后以五鼎则鼎之道上行而非
  下济者也
  李季辨曰昔禹平水土九牧贡金于是象物以铸
  鼎示人知所避历代传之以为宝器武王克商迁
  九鼎于洛邑成王宅洛定鼎卜年卜世及周之衰
厚斋易学 卷二十五 易辑传第二十一 第 22a 页 WYG0016-0478a.png
  楚子问鼎大小轻重周人假说以为在德不在鼎
  秦而下鼎遂沦亡汉武帝得宝鼎于汾阴荐
  告宗庙作为歌诗(此事/多伪)然则鼎也者国家之重器
  也
   右明卦义
 象赞曰木上有火鼎君子以正位凝命
   右明卦用
 序卦曰革物者莫若鼎故受之以鼎
厚斋易学 卷二十五 易辑传第二十一 第 22b 页 WYG0016-0478b.png
  程正叔曰鼎之为用所以革物也变腥而为熟易
  坚而为柔所以次革也
  林黄中曰自革之鼎离反居上兑反为巽上下相
  易而相成也 又曰金火同居革而成器器之大
  者莫若鼎故以鼎次革也 又曰革所以改命鼎
  所以凝命
   右明卦序
元吉亨
厚斋易学 卷二十五 易辑传第二十一 第 23a 页 WYG0016-0478c.png
 赞曰巽而耳目聪明柔进而上行得中而应乎刚是
 以元亨
  林黄中曰鼎之义在于养六五以柔上进而下应
  九二之阳刚有仁贤之主下养刚德之贤之义故
  曰鼎元吉亨元者阳刚也得应而为亨
  李氏元达曰以此成器达于有为则元吉亨者鼎
  之功也
  王氏昭素曰元始即亨鼎蛊大有三卦不云大亨
厚斋易学 卷二十五 易辑传第二十一 第 23b 页 WYG0016-0478d.png
  是其义也
  程正叔曰卦才可以致元亨
  案孔子以卦才言之文王初意则谓鼎之用可以
  养人故元吉成亨饪之功则亨也亨饪与元亨文
  同则义亦通古人用字之例如此
   右明卦象占
初六鼎颠止利出否得妾以其子无咎
 赞曰鼎颠止未悖也利出否以从贵也
厚斋易学 卷二十五 易辑传第二十一 第 24a 页 WYG0016-0479a.png
  冯当可曰初止则足颠则耳也
  林黄中曰反覆视之皆有鼎象三阳在中鼎之腹
  也一阴在下鼎之止也一阴在上鼎之耳也鼎以
  足奇耳耦而成器以初六为止则欠一止鼎而欠
  一止则下以上为颠上以下为折在卦之初鼎于
  是未有实也未实而颠之是将出否而致新也
  李季辨曰全体一鼎象也分上下体则为二鼎上
  体之鼎有耳而无足故四曰折足下有足而无耳
厚斋易学 卷二十五 易辑传第二十一 第 24b 页 WYG0016-0479b.png
  故三曰耳革六爻皆取鼎象故赞总言之曰鼎象
  也初为鼎足鼎有三足今画二而已则颠倾也
   二说言象皆有理若止以本爻言之前说为长
   其为欠一足故有颠象则一也特否未有象程
   可久以九四为否大抵阴柔而不足以任重犹
   大过之栋桡乎下尔
   右明象
  程可久曰以初承二因二以应五如妾承女君以
厚斋易学 卷二十五 易辑传第二十一 第 25a 页 WYG0016-0479c.png
  事夫刚柔相与而功成故得为妾而以其子无咎
  是皆趋变以就道者也昔之人有忠于所事不知
  义命之大戒盖不足以语此
   此取妾象为宜而未有子象林黄中以四在外
   应为子本爻在内下而贱为妾未详孰是
  耿睎道曰妾之于子有母道焉母宜在上而今在
  下则是母贱而子贵以母之贱从子之贵有出否
  取新之道
厚斋易学 卷二十五 易辑传第二十一 第 25b 页 WYG0016-0479d.png
  朱子发曰以贱为贵而后有子也公羊谓妾以子
  贵非也嫡妾之分岂可乱哉
  兰惠卿曰鼎不责其颠止而取其出否妾不责其
  卑贱而取其有子鼎者宗庙之器长子主之故圣
  人于鼎之初有得妾以其子之言欲使后世没汲
  冢嗣主器之人也
  胡翼之曰妾虽至贱以其有子能荷先祖之业故
  得无咎
厚斋易学 卷二十五 易辑传第二十一 第 26a 页 WYG0016-0480a.png
  案孔子之意非贵其得为妾贵其有子而得为妾
  尔位最卑下而贱则始非妾矣
  石守道曰未妾而有子是亦颠倒之象
   右明占
  李氏曰止之颠以出否为利备妾非其正而以得
  子为贵皆事之权也彖象皆言圣人之材与用材
  之效至于六爻唯五与上言圣人之事馀爻则各
  因其材而论之
厚斋易学 卷二十五 易辑传第二十一 第 26b 页 WYG0016-0480b.png
  刘氏仲平曰初六之材非如不远复之无悔盖旧
  与为恶而能自革尔是过而能改者于道未违也
  刘氏曰人之材昔尝为恶在所可贱今能改过为
  善则宜见用此古之人君所以不废补过之臣与
  毛伯玉曰自养贤言之则颠止所以出否去小人
  而用君子也自其实言之则国以鼎为存亡颠止
  者鼎之倾也汤武革命而迁鼎未可以为悖也
  又曰出否去故也覆鼎则为革故也自子言之则
厚斋易学 卷二十五 易辑传第二十一 第 27a 页 WYG0016-0480c.png
  取之震以明主器之义而革也鼎也震也三卦相
  次之理益明矣剥复无妄之次亦然
  都圣与曰革主于故而终于取新故九五上六有
  炳蔚之文鼎主于新而始于去故故初有出否之
  利二卦之义其相为终始者乎天下无不可为之
  时亦无不可为之事圣人知足以知事几之会苟
  可以转败为成转祸为福无不致之者鼎之初六
  其画为足则欠一故有折足颠止之象然在四则
厚斋易学 卷二十五 易辑传第二十一 第 27b 页 WYG0016-0480d.png
  鼎实已盈故为覆餗之凶在初则未有实也未有
  实而颠止则可以为出否之利鼎覆则为革革去
  故也出否之象岂不明甚以此知百姓日用而不
  知特见理不明耳
   右明爻义
九二鼎有实我仇有疾不我能即吉
 赞曰鼎有实慎所之也我仇有疾终无尤也
  王辅嗣曰以阳之质处鼎之中有实之象也
厚斋易学 卷二十五 易辑传第二十一 第 28a 页 WYG0016-0481a.png
  刘氏曰二三四同为鼎腹皆以阳而有实二之实
  尚少未可举而用之
  程可久曰有实之始君子之道未成则不利于轻
  用据爻意不曰无咎而谓之吉者盖有实之初不
  轻用其道未易可量非特补过之义
  冯当可曰物之初入鼎未可食也故五虽不我即
  而吉
   右明象
厚斋易学 卷二十五 易辑传第二十一 第 28b 页 WYG0016-0481b.png
  胡翼之曰疾谓三四也言虽应于五以三四间隔
  其路
  兰惠卿曰六五有疾者阂隔三四而不能就我也
  赵氏曰以九比初六之阴宜其招仇而见疾也
  李季辨曰五为鼎耳丽乎上体而不能下接
  案二五得中相应以臣承君爻义未有不善也然
  阴阳相应而中阂阳爻则未有不为疾者也况近
  据初六亦有可疑之迹宜六五之下应而疾之者
厚斋易学 卷二十五 易辑传第二十一 第 29a 页 WYG0016-0481c.png
  众也然鼎之实以上出为用初六在下鼎实无下
  逮之理六五在上虚而能出又为耳受铉以举者
  也唯其在鼎实之下为物初入鼎又为实未盈鼎
  初入鼎则未可举未盈鼎则亦未可举故三四疾
  五之应而五不能即乃所以吉也
   右明占
九三鼎耳革其行塞雉膏不食方雨亏悔终吉
 赞曰鼎耳革失其义也
厚斋易学 卷二十五 易辑传第二十一 第 29b 页 WYG0016-0481d.png
  苏子瞻曰六五之耳可铉而上九之塞不可铉
  林黄中曰三无正应而承乘皆刚故有行塞之象
  郭立之曰凡物之行以足独鼎待铉故以耳耳实
  则其行塞矣 又曰雉文明之物离之象也
  李仲永曰离明在上而不为之应是雉膏不食者
  也 又曰阴阳和则雨三与上皆阳欲雨而不雨
  也故方雨而亏惟悔乃终吉
  兰惠卿曰方者方欲而未必然之辞
厚斋易学 卷二十五 易辑传第二十一 第 30a 页 WYG0016-0482a.png
  刘氏曰二三四皆以阳同为鼎实二之实尚少四
  之实既盈唯三之实适得其中焉故终吉
  冯当可曰鼎之亨饪未可食而出则是君子之道
  未充于己而欲施之于人不可也如其可以食矣
  而不能出以济人亦无取矣方雨而亏不为雨矣
  上虽应而不应之象也悔终吉者时未可则卷而
  怀之以有待何凶之有不量可否一意于进者凶
  何疑焉
厚斋易学 卷二十五 易辑传第二十一 第 30b 页 WYG0016-0482b.png
  林黄中曰六五在上九二九四上九莫不从之九
  三虽欲不从不可得也然则始亏而终悔始于不
  食而终于吉不亦宜乎
  李季辨曰分上下体言之下体有足而无耳离在
  上为雉鼎既无耳雉无所立故不下食观高宗肜
  日雉升鼎耳而雊今鼎耳既革宜其不食也若与
  上体合阴阳相和则鼎体全而终吉矣
   亦一说也言雉有理
厚斋易学 卷二十五 易辑传第二十一 第 31a 页 WYG0016-0482c.png
  案九二应五得鼎耳可以举者也而有疾之者故
  五莫之即九三应上则鼎耳变矣故失其义而莫
  或举之上实而不虚九四当其前故其行以往则
  其路塞也鼎实积二至三切近离火实兑而烹熟
  其膏沃可食也雉升于鼎而不下食则以失其耳
  而五非所应也雉之文明谓五也然三终上进进
  而至五则阴阳和而雨其耳得矣方雨而亏则以
  九四阂其进塞其行也故有轻举之悔二四上众
厚斋易学 卷二十五 易辑传第二十一 第 31b 页 WYG0016-0482d.png
  阳皆归六五三居其间尚何之乎终于从五则耳
  举而雨应君臣之义得矣大抵鼎之为卦继革之
  后革之覆为鼎鼎之覆为革故诸爻颠止者有出
  否去故之象而下卦之极又有可革之象或曰易
  取象于商高宗之事乎曰鼎之上体离也故有雉
  升于鼎之象耳革而行塞故有不下食于鼎之象
  高宗之事偶应其象耳非取象于高宗以系易也
   右明象占
厚斋易学 卷二十五 易辑传第二十一 第 32a 页 WYG0016-0483a.png
九四鼎折足覆公餗其刑剭凶
 赞曰覆公餗信如何也
 说卦子曰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谋大力小而任重鲜不
 及矣易曰鼎折足覆公餗其刑剭凶言不胜其任也
  张舜元曰应于初六之巽巽挠乎下折足之象也
  足折则其实覆矣
  耿睎道曰鼎之所受有量适中斯可矣以九实四
  而不得中则是实有馀而量不足故有覆餗之象
厚斋易学 卷二十五 易辑传第二十一 第 32b 页 WYG0016-0483b.png
  程可久曰公餗所以养贤也苟比于所私则失养
  贤之礼矣
  李季辨曰分上下体言之有耳而无足不胜鼎之
  任也
  林黄中曰三阳皆为鼎实至四则盈矣四应在初
  初止欠一是折其足矣方其在初鼎未有实故谓
  之颠止出否及其在四鼎实已盈故谓之折足覆
  餗也或曰初正应也独不可以从其配乎曰鼎有
厚斋易学 卷二十五 易辑传第二十一 第 33a 页 WYG0016-0483c.png
  上出之理无下趣之义六五君也九四大臣也初
  六则小人也四居近君之位五之所亲信也不能
  守正奉公而下与小人为比是自覆其餗夫为国
  大臣受君委任而乃背公营私附下罔上怀谖误
  国者凶及其身宜矣
  汪氏曰古之大刑有剭诛之法周官掌戮凡有爵
  者杀之于甸师氏
   右明象占
厚斋易学 卷二十五 易辑传第二十一 第 33b 页 WYG0016-0483d.png
六五鼎黄耳金铉利贞
 赞曰鼎黄耳中以为实也
  郑舜举曰五为鼎之主故以耳铉兼系之
  朱子曰五于象为鼎耳而有中德故云黄耳
  案黄坤土之中色离之五再索于坤而在上卦之中
  故其色黄
  冯当可曰承刚为金铉
  张子厚曰柔故利于贞(冯当/可同)
厚斋易学 卷二十五 易辑传第二十一 第 34a 页 WYG0016-0484a.png
  李季辨曰铉所以举鼎而行九居上金铉也五必
  得上鼎体乃全未与上合利在乎贞盖未可行也
  案四既覆餗不胜任近而相得无若上九所藉以
  举者鼎不举则亨饪之实为徒设故利在于贞戒
  其任四而失上也
  王景孟曰以中虚之德为鼎之主中则不亢虚则
  能受此所以居无为之地而尸举措之功者也在
  鼎之上受铉以举鼎者耳也六五之象也在鼎之
厚斋易学 卷二十五 易辑传第二十一 第 34b 页 WYG0016-0484b.png
  外贯耳以举鼎者铉也上九之象也上曰玉铉矣
  而五曰金铉何也曰六五之中虚而资上九刚寔
  之助故谓上九曰金铉以上九之履柔不纯乎刚
  而且与五接也故又曰玉铉(诸家乃谓金铉九二/也鼎耳九三也夫二)
  (与三既为鼎实矣/复得为铉耳乎)金玉皆乾之象九乾之策也自
  六五之柔言之则上为金之刚自上九之不变言
  之则上为玉之粹夫各象其物宜而已
   右明象占
厚斋易学 卷二十五 易辑传第二十一 第 35a 页 WYG0016-0484c.png
  林黄中曰圣人立象以尽意故三言耳四言足皆
  错互其物宜五言黄耳则正其象矣金铉亦互言
  之也
   右明爻义
上九鼎玉铉大吉无不利
 赞曰玉铉在上刚柔节也
  郑舜举曰乾为玉(九乾/之策)
  石守道曰玉者言火炎而不变其性也
厚斋易学 卷二十五 易辑传第二十一 第 35b 页 WYG0016-0484d.png
  冯当可曰刚阳在上及物之功全系此爻如举鼎
  寔以养人者全在于铉阳刚无应无所回挠如玉
  不变于火故为玉铉
  李仲永曰惟辟玉食非食玉也食之器用玉也鼎
  而用铉鼎之道成也铉而用玉鼎道之大成也非
  享上帝何以哉
  李季辨曰玉和物也鼎道贵和得玉铉则阴阳和
  而鼎之功成矣铉一也五取金上取玉金刚而玉
厚斋易学 卷二十五 易辑传第二十一 第 36a 页 WYG0016-0485a.png
  和五体柔故贵刚上体刚故贵和离为火而铉居
  之金畏火而玉不畏火故成鼎之功以玉为贵也
  程可久曰四受寔而上能举鼎盖不亲小劳不侵
  众官而独总其远大者故大吉无不利
   右明象占
  王景孟曰上鼎外之物也非若耳止之相联属焉
  者也然鼎之举措在乎耳而耳之举措在乎铉亨
  饪之事既成是铉也必上以尸举措之功功既成
厚斋易学 卷二十五 易辑传第二十一 第 36b 页 WYG0016-0485b.png
  矣是铉也复脱然无所累而自处于鼎之外若无
  与焉
  石守道曰在卦之外如一贤人在上当鼎立制度
  已成之后不累于位者周公告老之事当之
  李子思曰井与鼎之取象大率以养人为义观最
  后之爻而义益明
   右明爻义
  案鼎初六足也而画耦则欠一故为颠止折足之
厚斋易学 卷二十五 易辑传第二十一 第 37a 页 WYG0016-0485c.png
  象六五耳也上九贯耳铉也二三四皆阳爻鼎寔
  也亦腹也二为入鼎之初而亨未饪故反以不即
  为吉以有待也四为寔饪而盈故为覆餗以下应
  初之折足且位不当也三适其中而上无应不能
  上出故为行塞不食
  赵氏曰鼎以虚受物耳以虚受铉皆恶夫寔而自
  满也二三四有疾行塞覆餗则皆以阳寔不虚故
  也 又曰与井之义相近水以汲而出井为用食
厚斋易学 卷二十五 易辑传第二十一 第 37b 页 WYG0016-0485d.png
  以亨而出鼎为用故五上皆吉初井泥鼎颠止皆
  以在下也中爻则以其刚柔之应而异其吉凶焉
   右明六爻
 
 
 
 
 厚斋易学卷二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