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厚斋易学 卷二十四 易辑传第二十
厚斋易学 卷二十四 易辑传第二十 第 1a 页 WYG0016-0446a.png
钦定四库全书
 厚斋易学卷二十四   宋 冯椅 撰
易辑传第二十
经下篇(困井/)
(坎下/兑上)

 赞曰刚掩也
  王景孟曰阳爻杂于群阴之中为之掩隔此君子
厚斋易学 卷二十四 易辑传第二十 第 1b 页 WYG0016-0446b.png
  不偶之象也
  李子思曰以二体观之坎阳在下兑阴在上此刚
  为柔所掩也以六画观之下卦一阳陷于二阴之
  间上卦二阳处于一阴之下此亦刚为柔所掩也
  刚为柔所掩是君子见困于小人者也(陆希/声同)
  于氏曰乾上九降居于二降而之险坤六二上为
  上六而掩刚成困之义
  朱子发曰君子穷困窒塞之时
厚斋易学 卷二十四 易辑传第二十 第 2a 页 WYG0016-0447a.png
  李氏曰时可以为而材不能为者弱也非困也材
  可以为而时不得为者困也非弱也以刚动之材
  而见掩于阴然后为困
  李氏元达曰若蹇之能止则知足以避若需之不
  陷则义无所穷困之为卦上下二刚皆掩于柔若
  无所逃于天地之间此所以为困也
  案困者君子之穷三阳上下为三阴包承掩(原/缺)不能
  出下卦阳也而阳寡陷于二阴之中上卦阴也阳
厚斋易学 卷二十四 易辑传第二十 第 2b 页 WYG0016-0447b.png
  虽众而在一阴之下阴为之主此阳刚之困君子
  之穷之象也
   右以内象明之
 象赞曰泽无水困
  程正叔曰水在泽上则泽中有水也乃在泽下则
  枯涸无水之象
  朱子曰水下漏则泽上枯
  刘氏曰旱暵之时也
厚斋易学 卷二十四 易辑传第二十 第 3a 页 WYG0016-0447c.png
   右以外象明之旱乾泽竭苗则困矣
 说卦曰困德之辨也 又曰困穷而通 又曰困以
 寡怨
 杂卦曰井通而困相遇也
  李子思曰易者忧世之书也文王羑里之难悼世
  路之险艰以忧患之事寄之于易如屯需讼剥遁
  睽蹇旅皆极天下忧患之象内以自警外以垂世
  其间最切于其身者明夷与困是也孔子赞易三
厚斋易学 卷二十四 易辑传第二十 第 3b 页 WYG0016-0447d.png
  陈九卦以白文王渊懿之心盖困穷之际可以观
  人孔子陈蔡之厄实似文王孔子之于易盖以其
  行之于身见之日用者而载之于书夫岂空言㦲
   右明卦义
 象赞曰君子以致命遂志
   右明卦用
 序卦曰升而不已必困故受之以困
  林黄中曰自升之困巽反为兑坤变为坎上下相
厚斋易学 卷二十四 易辑传第二十 第 4a 页 WYG0016-0448a.png
  易而成也升之上六其象为宴升升而不已也其
  困必矣
  李氏曰水泽之气上升而及物今水在泽下无上
  升之义故有无水困之象世有咏蜗牛者曰升高
  不知回竟作黏壁枯其是之谓欤
   右明卦序

 赞曰险以说困而不失其所亨其惟君子乎
厚斋易学 卷二十四 易辑传第二十 第 4b 页 WYG0016-0448b.png
  正义曰君子处困而不失其通之道故曰困亨
  耿睎道曰君子不能无困困而不害为君子者处
  困有道也说以险困而不失其所盖处困之道
  赵氏曰在险而能说则无入而不自得矣其于处
  困也何有此圣人明卦垂训之意也
  张敬夫曰困穷而通固未尝无可亨之理
  朱子曰身虽困而道则亨也
  案困之时九五以刚中之材下九二同德之臣相
厚斋易学 卷二十四 易辑传第二十 第 5a 页 WYG0016-0448c.png
  与以济困之厄是以能亨
   右明卦象
贞大人吉无咎
 赞曰贞大人吉以刚中也
  范谔昌谓脱无咎二字非也举经文一隅而义在
  其中传多如此
  程正叔曰困而能贞大人所以吉也以其有刚中
  之道也
厚斋易学 卷二十四 易辑传第二十 第 5b 页 WYG0016-0448d.png
  刘氏仲平曰萃之辞曰利见大人亨困之亨施于
  君子而不施于大人此其所以为困也夫刚中非
  终于不可为也难极否终则可为矣
  张敬夫曰唯大人为能处之天下之人困大则失
  节小则忧殒凡以中不刚耳
  毛伯玉曰大人正位乎二五则其卦安得为困此
  所为用易也夫刚之困于柔犹人困于疾耳使易
  专论其困而无以通之是能切胍审病而不能因
厚斋易学 卷二十四 易辑传第二十 第 6a 页 WYG0016-0449a.png
  病用药也如是则安用作易是故设卦之初因象
  以命名以其不交也正之曰否以其遇险也正之
  曰蹇以其刚掩也正之曰困名既困矣则又因象
  而用爻此否所以可休蹇所以贞吉困所以吉无
  咎也
  案刚柔自乾坤往来于二与上而以九居五未始
  变也是之谓贞是之谓大人此其所以吉也困必
  有凶咎今而吉则无凶矣何咎之有吉无咎者与
厚斋易学 卷二十四 易辑传第二十 第 6b 页 WYG0016-0449b.png
  师彖之辞同
有言不信
 赞曰尚口乃穷也
  九家曰阴从二升上六成兑为有言
  李子思曰六三坎耳不应故有有言不信之象
  程正叔曰当困而言人所不信
  朱子曰戒以当务晦默不可尚口益取穷困
  李季辨曰当孙言以避祸
厚斋易学 卷二十四 易辑传第二十 第 7a 页 WYG0016-0449c.png
  案乾坤之二与上往来成困而九五为困之主未尝
  变焉乾上九来居下卦之中同德相应此卦之所
  以为亨为贞为大人吉也至坤二往上成兑之象
  而内坎不应乃有有言不信之辞扬子云作太玄
  以准易诸儒引之愚未敢尽非也且如此卦文王
  曰亨曰贞大人吉必有处困之道然后足以垂世
  示训今子云准之以穷穷首曰阴气塞宇阳亡其
  所盖仿孔子刚掩之意而已失其指矣又曰万物
厚斋易学 卷二十四 易辑传第二十 第 7b 页 WYG0016-0449d.png
  穷遽则是物终于困而已矣不亦戾乎
   右明卦占
初六臀困于株木入于幽谷三岁不觌
 赞曰入于幽谷幽不明也
  程可久曰臀体之在下者也谓本爻也
  陆希声曰坎于木为坚多心株木之象
  石守道曰坎北方之卦幽阴之象
  刘长民曰坎流下谷也
厚斋易学 卷二十四 易辑传第二十 第 8a 页 WYG0016-0450a.png
  案井之九二为井谷亦下穴之象
  朱子发曰初觌四历三爻三岁也私见曰觌
  兰惠卿曰臀所以坐谓本爻也株木斥九二也有
  应在四而碍九二不得往从故曰臀困于株木在
  困之时处险之下是入于幽谷也坎之上六无应
  故曰三岁不得今困则有应故言三岁不觌
  冯当可曰以至柔居一卦之下处坎陷之深上有
  九四之援而为九二所隔跬步莫前坐以待之其
厚斋易学 卷二十四 易辑传第二十 第 8b 页 WYG0016-0450b.png
  困尤甚株木者九二也为九二所镇压而坐困也
  郑少梅曰困因坎兑相重而成也兑正秋而坎正
  冬兑之一阴象乎始得秋而蔓草未杀故为葛藟
  之困六三秋冬之交蔓草之叶皆已脱而刺存焉
  故为蒺藜之困若初六在坎之下大冬之时也蔓
  草为霜雪所杀而靡有孑遗所存者株木而已三
  阴爻故系以草木之象
  案困之时以柔居下在坎之底困之甚者也所望
厚斋易学 卷二十四 易辑传第二十 第 9a 页 WYG0016-0450c.png
  者九四出乎坎险有阳刚之材与已为应足以援
  我之困者而九二乘之居中得位厄我而不觌觌
  不敢正视之意虽自初至四所历三爻有三岁之
  象而终莫之遂也故凡株木幽谷皆九二之象不
  言凶非所行之失也盖所遇然也
   右明象占
  程可久日困之时承应皆不可恃也
  郑舜举曰刚掩于柔为困柔亦困乎曰成卦之义
厚斋易学 卷二十四 易辑传第二十 第 9b 页 WYG0016-0450d.png
  以柔掩刚爻则皆以困而取义故刚困终必亨柔
  困困之甚
  李子思曰犹坎之卦初爻入于坎陷而不能自出
  者也困之六爻以柔掩刚其所以为险者在柔故
  凡阴爻之遇困皆其幽暗不明而自有以取之也
  困有亨之理者为君子设也
   右明爻义
九二困于酒食朱绂方来利用亨祀征凶无咎
厚斋易学 卷二十四 易辑传第二十 第 10a 页 WYG0016-0451a.png
 赞曰困于酒食中有庆也
  程可久曰酒食者人君之所以养贤朱绂者人君
  之所以饰下九五不应故困于酒食声气相同故
  朱绂方来
  耿睎道曰九五中正在上有需于酒食之材方困
  而施不及下而九二不得所欲故曰困于酒食然
  九五乃徐有说理不终困方将来而应下故曰朱
  绂方来亨祀者人臣之所以事宗庙者也祭祀者
厚斋易学 卷二十四 易辑传第二十 第 10b 页 WYG0016-0451b.png
  天子之所以礼百神者也臣得君然后能保宗庙
  而事之故九二朱绂方来则利用亨祀君得臣然
  后能主百神而礼之故九五困于赤绂乃徐有说
  则利用祭祀
  郑少梅曰坎为赤乾为大赤二五之爻乾坎之爻
  也故坎象赤绂而九五象朱绂
  案此爻本乾上九与九五同体故二五有交相往来
  之义爻当泽无水之时故困于酒食之匮以望九
厚斋易学 卷二十四 易辑传第二十 第 11a 页 WYG0016-0451c.png
  五之馈也
  张舜元曰有祭服然后可以亨祭祀此卦之体有
  诸侯公卿在庙承祭祀之象
  林黄中曰酒食者祭祀之所须也朱绂者祭祀之
  服也虽无酒食之丰也而不失朱绂之服以之享
  祀何所不可此君子所以亨也
  李去非曰需九五之需于酒食以酒食待人者也
  本爻之困于酒食以酒食而见困者也口腹之所
厚斋易学 卷二十四 易辑传第二十 第 11b 页 WYG0016-0451d.png
  欲而困于不足以给则犹孔子之绝粮于陈矣所
  恃以处困者朱绂方来也朱绂方来则二可以往
  接绂所以饰下也利用享祀则饮福受胙矣其久
  困于酒食乎然不待之来而往焉则非能安于困
  以待者凶宜矣
  胡翼之曰征则凶由已招复何咎于人
   右明象占
  刘氏曰所欲者不遂所恶者必遇唯困之时然也
厚斋易学 卷二十四 易辑传第二十 第 12a 页 WYG0016-0452a.png
  如株木如石如金车如葛藟此言遇所恶也如酒
  食如赤绂此言不遂所欲也水润泽万物犹酒食
  之养人故需之五困之二皆有酒食之辞五之应
  二必待能来二之应五必待能往故皆以绂为象
  刘氏仲平曰本爻之至于亨祀九五之至于祭祀
  则天下无困矣困也者不可以有为也虽贞大人
  吉无咎矣征则必凶又谁咎㦲曰征凶无咎者戒
  之之辞
厚斋易学 卷二十四 易辑传第二十 第 12b 页 WYG0016-0452b.png
  冯当可曰当困时君臣未即相亲唯专诚一意以
  相感如以事神明之心感接于五然后于患难之
  中必有来援之理曰利亨祀者以凡交神明之心
  当如困九二处险求济之诚乃能感会幽明也
  程正叔曰卦二五以阴阳相应而吉唯小畜与困
  乃厄于阴故同道相求小畜阳为阴所畜困阳为
  阴所掩也
  案成卦之义以刚为柔所掩而刚困也然非刚不
厚斋易学 卷二十四 易辑传第二十 第 13a 页 WYG0016-0452c.png
  能以出困而二五之君臣以刚而中此困之所以
  亨而贞大人之所以吉也要必君臣处困穷之时
  同心德以相援然后能出故二五虽阴阳之正应
  而在困悴之中各有出困之材不容于不相援二
  陷于二阴坎险之中而在下不如九五居尊位大
  中而下有九四之助为有能致之资可致之𫝑此
  二所以必待九五之下求然后应之也若不待九
  五之求而先往以求济前为六三之所掩九四之
厚斋易学 卷二十四 易辑传第二十 第 13b 页 WYG0016-0452d.png
  所阻其凶必矣说者多谓二阴之间其征则凶然
  于我为无咎审如此说则当云无咎征凶不应于
  征凶之后遽系之以无咎也当与不节之嗟又谁
  咎也同义
   右明爻义
六三困于石据于蒺藜入于其宫不见其妻凶
 赞曰据于蒺藜乘刚也入于其宫不见其妻不祥也
  兰惠卿曰阴柔则非出困之材无应则无救援之
厚斋易学 卷二十四 易辑传第二十 第 14a 页 WYG0016-0453a.png
  者上承九四故曰困于石下乘九二故曰据于蒺
  藜又无配耦故曰入于其宫不见其妻
  朱子曰石指四蒺藜指二宫谓三而妻则上六也
  苏子瞻曰六三阴也而居阳自以为阳而求配上
  六不祥也困之三阴其始相谛交而掩刚其终初
  六之臀困六三之妻亡小人易合而难久
  李子思曰以其掩于刚而反为刚之所伤也
   右明象占
厚斋易学 卷二十四 易辑传第二十 第 14b 页 WYG0016-0453b.png
  案下卦之终困思出险前遇九四阳刚困于石者
  也前困于石则复据于下下遇九二之刚据于蒺
  藜者也九二在初之上初虽困于二而入于坎下
  之谷以自安不能伤初故象为株木今在三之下
  三前困于石而退据之九二必为害于三而欲其
  去故象为蒺藜进退不安复归本位则上阴无配
  故象为入于其宫不见其妻叠斯三者凶可知矣
   右明爻义
厚斋易学 卷二十四 易辑传第二十 第 15a 页 WYG0016-0453c.png
九四来徐徐困于金车吝有终
 赞曰来徐徐志在下也虽不当位有与也
  刘氏曰志欲应初而疑二为难其来不决故为来
  徐徐二以刚在下象为方轮故谓之金车不当位
  吝也终𫉬所与有终也
  郑舜举曰凡易言往往外也言来来内也
  正义曰有应于初而阂于九二故曰困于金车
  李氏曰以刚居阴位虽不当而材足以有行终应
厚斋易学 卷二十四 易辑传第二十 第 15b 页 WYG0016-0453d.png
  于初而已故有终
  郑舜举曰有初以相与终必合也合则从正必能
  拯困
   右明象占
  李仲永曰困之六爻二与五三与上皆无应而初
  独应四四欲从初而阻于二故其来有所疑而徐
  徐也
  程正叔曰唯力不足故困亨困之道必由援助困
厚斋易学 卷二十四 易辑传第二十 第 16a 页 WYG0016-0454a.png
  之时上下相求理当然也四以不中正处困其材
  不足以济人之困初六比二二有刚中之材固足
  以拯困则宜为初所从矣四欲从初而阻于二故
  其来迟疑是困于金车也
   右明爻义
九五劓刖困于赤绂乃徐有说利用祭祀
 赞曰劓刖志未得也乃徐有说以中直也利用祭祀
 受福也
厚斋易学 卷二十四 易辑传第二十 第 16b 页 WYG0016-0454b.png
  陆希声曰五以刚中处位能去非类小人救天下
  之困者也上六鼻之象六三足之象此皆阴爻掩
  刚之物故刑而去之
  冯当可曰为解困之主视君子为小人所困岂化
  诲怀服之所可解必用刑焉如去稂莠则嘉榖蕃
  上劓上六下刖六三三阴既服其辜君子之𩔖乃
  不困矣
  李季辨曰威福之权在已不过去上下之小人则
厚斋易学 卷二十四 易辑传第二十 第 17a 页 WYG0016-0454c.png
  君子亨矣用劓刑以去在上之小人谓上六也用
  刖刑以去在下之小人谓三与初也
  案兑西方金有劓刖刑人之象或曰劓以刑其上
  则柔不能以掩刚刖以刑其下则四不能以隔二
  于义亦通
   右明象
  程正叔曰赤绂诸侯之服取行来之义故以绂言
  人君之困由上下无与也五虽在困而有刚中之
厚斋易学 卷二十四 易辑传第二十 第 17b 页 WYG0016-0454d.png
  德下有九二刚中之贤道同德合而云上下无与
  何也曰阴阳相应者自然相应也如夫妇骨肉分
  定也二五皆阳爻同德而相求如君臣朋友义合
  也方其始困安有上下之与有上下之与则无困
  矣故徐合而后有说也
  郭立之曰上下皆掩于阴在常人处之受其困而
  已在有为之君必思所以去之故劓刖以困于赤
  绂故也
厚斋易学 卷二十四 易辑传第二十 第 18a 页 WYG0016-0455a.png
  闾丘逄辰曰困于赤绂乃诸侯不朝之象
  李仲永曰朱绂则外晦而内明阳含于中之色赤
  在外明著见阳炽于外之色阳含于中无为以临
  人之道也阳炽于外有为以事人之义也采菽诸
  侯来朝曰赤芾在股车攻诸侯会东都曰赤芾金
  舄有事人之义也斯干宣王考室采芑方叔南征
  皆曰朱芾斯皇有临人之道也赤绂朱绂皆祭服
  也赤绂虽不专为祭服然五下二下文皆有利用
厚斋易学 卷二十四 易辑传第二十 第 18b 页 WYG0016-0455b.png
  祭享之辞则知二之朱绂方来为天子方岳柴望
  之事五之赤绂为诸侯助祭之行其象如此故其
  占如此朱绂方来则以天子至于方岳也若往朝
  廷则失之矣故曰征凶困于赤绂则以诸侯不朝
  王也唯九五刑去掩刚隔二之人乃始来助祭故
  曰乃徐有说说主兑言与有喜有庆同义
  李季辨曰上下小人既去则向者所困之赤绂乃
  徐徐而来以同德而相说也
厚斋易学 卷二十四 易辑传第二十 第 19a 页 WYG0016-0455c.png
  程可久曰利用祭祀与九二享祀之理同上下分
  殊故所用之祀异
  案易言利用礿利用享祀利用祭祀二簋可用享
  皆艰难相求之时如祭之有所求也礼简而诚至
  也九四之来徐徐以困于二之金车九五之徐有
  说以困于未刖之四不然当困之时上下交相求
  助以出困四之于初五之于二岂容舒徐也哉
   右明占
厚斋易学 卷二十四 易辑传第二十 第 19b 页 WYG0016-0455d.png
上六困于葛藟于臲卼曰动悔有悔征吉
 赞曰困于葛藟未当也动悔有悔吉行也
  冯当可曰葛之傅木最出木杪木杪上六之象也
  程正叔曰葛藟缠束之物臲卼危动之状
  郑舜举曰其应在三三以柔傅已而牵之困于葛
  藟之象也所比者五五以刚比已而难安臲卼之
  象也
   右明象
厚斋易学 卷二十四 易辑传第二十 第 20a 页 WYG0016-0456a.png
  朱子发曰曰发声兑口之象
  毛伯玉曰曰云者自谋之辞
  李仲永曰自曰以上困之极也自曰以下处困之
  极而思有以通之也动固悔矣与其静而无悔为
  困之穷孰若动而有悔为穷而通往则吉也
  苏子瞻曰曰不可动动且有悔而不知其不动乃
  所以有悔也上无掩我者则吉莫如征也
  耿睎道曰处困之终有自通之路知柔不可牵舍
厚斋易学 卷二十四 易辑传第二十 第 20b 页 WYG0016-0456b.png
  之可也刚不可乘去之可也
  毛伯玉曰危甚则求脱人之常情也困极则必通
  物之常理也上六处困之极外牵于葛藟内困于
  臲卼可以求说矣若曰动则有悔是无时而可出
  也
  案困之时柔既掩刚刚亦伤柔故多以同德相求
  以图出困若二之于五是也三在坎险之上其位
  应上上当困穷而通之时可以图出困者遂缠束
厚斋易学 卷二十四 易辑传第二十 第 21a 页 WYG0016-0456c.png
  牵联而不可解上欲求脱而莫之能也盖亦柔而
  无断故也是困于葛藟之象也况又乘九五大君
  之刚之上危而不安故心语口而惧动则有悔也
  夫动固有悔矣然舍三五而去则困可以出岂非
  计之得哉吉者得之象也凡上之所以依违不决
  者亦以阴柔故也爻不论掩刚之义
   右明占
  李氏曰上之掩五如三之掩二然上之悔不若三
厚斋易学 卷二十四 易辑传第二十 第 21b 页 WYG0016-0456d.png
  之凶者坎险而兑说也故葛藟不若石之坚臲卼
  不若蒺藜之伤也
  赵氏曰五爻皆不言吉而独于上六言吉者要当
  俟时而不可欲速也九二曰征凶九四曰来徐徐
  九五曰乃徐有说至上六始有征吉之辞
  案人之处世险阻艰难备尝其操心危虑患专故
  达此困之所以必穷而后通也易穷则变变则通
  使困终无吉之理则天道有夜而无昼有寒而无
厚斋易学 卷二十四 易辑传第二十 第 22a 页 WYG0016-0457a.png
  暑非易之道也
   右明爻义
  赵氏曰成卦虽以柔掩刚为义而六爻唯阳刚而
  后为善盖非阳刚则不足以出乎困也
  李季辨曰卦义君子为小人所困然初六困于株
  木六三困于石上六困于葛藟三阴爻皆凶九二
  朱绂方来九四有终九五乃徐有说三阳爻反吉
  以见小人之困君子君子终不可困而小人实自
厚斋易学 卷二十四 易辑传第二十 第 22b 页 WYG0016-0457b.png
  困也
  案观内外卦浅深之辨初六困于株木而九四则
  困于金车九二困于酒食而九五则困于赤绂六
  三困于石而上六则困于葛藟外卦之困终轻于
  内卦何也内卦一阳掩于二阴陷于坎险而不得
  出故其困愈甚外卦则出乎险外而兑体说顺虽
  掩于一阴其困易说故也
   右明六爻
厚斋易学 卷二十四 易辑传第二十 第 23a 页 WYG0016-0457c.png
(巽下/坎上)

 赞曰巽乎水而上水井
 说卦曰井德之地也 又曰井居其所而迁 又曰
 井以辩义
 杂卦曰井通而困相遇也
  李子思曰坎之三爻二阴在外而为险陷井象也
  一阳居内而陷于二阴之中泉象也以巽遇坎巽
厚斋易学 卷二十四 易辑传第二十 第 23b 页 WYG0016-0457d.png
  入乎坎水之中而上之汲井之象也
  程可久曰巽入乎水而以上出为用是之谓井(朱/子)
  (同/)
   此以巽乎水而上水为义
  都圣与曰木上有水自下而升以象养物之用而
  卦为井焉
  李季辨曰井辘轳之干也汲者必登于干之上上
  水下木井之象也或曰木汲瓶也韩信以木罂缶
厚斋易学 卷二十四 易辑传第二十 第 24a 页 WYG0016-0458a.png
  渡师其古之汲瓶欤
   此以巽乎木为义(林黄中曰巽自是木/矣岂得云巽乎木乎)
  赵氏曰坎与乾坤震艮巽兑离重而成七卦反对
  而成十四卦坎又自重而为一卦坎上之卦凡八
  唯比取五阴之附一阳既济取水火之相交为义
  其馀震遇之则为屯乾遇之则为需艮遇之则为
  蹇兑遇之则为节坎遇之则为习坎皆取遇险之
  义至以巽遇之乃独以为井何哉井亦坎险之义
厚斋易学 卷二十四 易辑传第二十 第 24b 页 WYG0016-0458b.png
  也以巽入而在坎险之下其阴柔不足以济险也
  故圣人不言险而特取巽木坎水之象以明巽之
  亦可以出险而济物也
  案坎在下为雨水下流之象而在上则为险然八
  卦者父母六子也各有一德则各有一用巽也者
  委曲而有所入也出险之才固贵乎刚而以刚遇
  险不知巽其理而行之不缺则折故巽乎坎陷之
  中有出险之理未可例以柔顺无能而视之也
厚斋易学 卷二十四 易辑传第二十 第 25a 页 WYG0016-0458c.png
  耿睎道曰易以井喻性凡卦之所示爻之所效皆
  性喻也蜀有君子曰易有性命二卦(闻之何/希深)
  郑舜举曰易之卦皆两两相对以变故两卦之义
  或相反或相须或相𩔖独困之于井未见有相关
  之义所谓性命二卦其在是乎夫刚为柔所掩有
  言而不信人之困也岂其所自为哉皆命也大象
  曰君子以致命遂志在命者虽不可求而君子则
  不谓命而求之于性改邑不改井无丧无得盖言
厚斋易学 卷二十四 易辑传第二十 第 25b 页 WYG0016-0458d.png
  性也考之于象泽无水为困此命也泽虽无水而
  井则有水焉此性也君子知泽或涸而井则不涸
  是以致命而尽性二卦相为表里学者未之识也
  李子思曰坎者天一之水也见于诸卦者皆诸水下
  流之失故多以险喻其得水之真性则井是也坎
  之为卦其位在北其时在冬以画观之一阳爻实
  其中而二阴爻围其外譬之阳气初回于凝阴之
  中冬水因之而变温尝试以此而观天下之水其
厚斋易学 卷二十四 易辑传第二十 第 26a 页 WYG0016-0459a.png
  在冬而温者独井泉而已盖井泉得之地脉不失
  其本真及注之池沼汇之波泽已为风雨霜露之
  所剥而失其本性无复有向来一阳之温故凡天
  下之水皆其下流之失性而不反者也
  案天下之理有顺之则败逆之则成者如登山𫝑
  虽逆而渐高下坡则势虽顺而趋愈卑水性以下
  为顺而陷于坎险无复回流若井之泉以木巽水
  而上之又有汔至未繘羸瓶之患然而用之涤濯
厚斋易学 卷二十四 易辑传第二十 第 26b 页 WYG0016-0459b.png
  用之烹庖可以祀神可以养人此其势逆而其用
  贵也抑又观之凡川流趋下之水皆雨之所降会
  而成流者也若穴地得泉此乃天地五行之英水
  之元也反之吾身为涕为唾为便皆咸而下者也
  唯舌本之窍其津甘美古人以譬之井泉有以也
  盖天一生水地以六成之以鉴取明水于月此天
  一之水也掘地为井而得泉此地六之水也此天
  地五行之真也若夫坎之气上腾而为云降而为
厚斋易学 卷二十四 易辑传第二十 第 27a 页 WYG0016-0459c.png
  雨雨集而成川则离其真久矣是以君子不贵也
  昔之论烹茶者以乳泉为上庶几近之
   右明卦义
 象赞曰木上有水井君子以劳民劝相
   右明卦用
 序卦曰困乎上者必反下故受之以井
  石守道曰凡人遇困厄必退而修德故曰井德之
  地
厚斋易学 卷二十四 易辑传第二十 第 27b 页 WYG0016-0459d.png
  程正叔曰困则必反于下物之在下者莫如井困
  乎上连升取义升而不已必困谓升乎上而困乎
  上也
   右明卦序
改邑不改井无丧无得往来井井
 赞曰井养而不穷也改邑不改井乃以刚中也
  林黄中曰井者困之反也困反为井而二五不变
  是改邑不改井之象也井也者君子之德也邑也
厚斋易学 卷二十四 易辑传第二十 第 28a 页 WYG0016-0460a.png
  者众人之居也邑可改而井不可改者以其刚中也
  刚中者泉在其中也
  李子思曰自古国邑之建必先视其泉之所在是
  以公刘创京于豳之初其诗曰相其阴阳观其流
  泉先卜其井泉之便而后居之也
  刘仲平曰古之制为井者八家同之邑之所聚者
  凡资乎井也邑之所资于井者自外来而求焉井
  不以是为得也邑之改而不资焉则外求之者不
厚斋易学 卷二十四 易辑传第二十 第 28b 页 WYG0016-0460b.png
  至井不以是为丧也
  朱子发曰古者八家为井四井为邑邑改而井不
  改井德之不迁也 又曰初往之五汲之象若有
  丧而实无所丧以其不失位也五来之初不汲之
  象若有得而实无所得以其失位也
  李去非曰往者舍井而得井来者得井而舍井各
  井其井 又曰井居其所而迁所迁者非井也邑
  迁焉随所邑而井居其所邑之所在则斯有井矣
厚斋易学 卷二十四 易辑传第二十 第 29a 页 WYG0016-0460c.png
  案彖之象以困反为井取义坎之一阳在二阴之
  间是谓井泉之象也一阳者北方坎之真水二阴
  陷之泉居坎陷之中非井而何特以坎重坎则为
  纯坎故圣人以巽在坎下取巽入乎水而上之有
  汲泉之象也且困坎在下今往居上夫坎居上则
  困之兑来反于下而成巽矣易之言邑象其位也
  坎向位乎下而今往位乎上是邑改也然在下此
  坎也在上亦此坎也是邑虽改而井未尝改也夫
厚斋易学 卷二十四 易辑传第二十 第 29b 页 WYG0016-0460d.png
  坎向也自上来下非有得也来此井也今也自下
  往上非有丧也往亦此井也凡此缘改邑不改井
  而生义或者以初五两爻往来如朱子发之说亦
  有此象
   右并明卦象占
汔至亦未繘井羸其瓶凶
 赞曰汔至亦未繘井未有功也羸其瓶是以凶也
  正义曰虽汲水几至井上然绠犹未出井累挂其
厚斋易学 卷二十四 易辑传第二十 第 30a 页 WYG0016-0461a.png
  瓶而覆之也
  程正叔曰几至而未及用与未下繘于井同所以
  五榖不熟不如稊稗有济物之用而未及物犹无
  有也
  郭子和曰孟子谓掘井九仞而不及泉犹为弃井
  九家曰巽绳在坎水中繘也
  杨廷秀曰巽下二爻□在坎之下若瓶之覆而入
  井之象中二爻□若井中之瓶覆者复仰之象而
厚斋易学 卷二十四 易辑传第二十 第 30b 页 WYG0016-0461b.png
  一九五隔其上犹有上六焉若系羸其瓶而不能
  上乎水之象
  刘氏曰三阳爻为水二阳既入于下一阳又不盈
  于中故有汔至羸瓶之象焉
   亦通
  李子思曰井以养人为事不能推以及人犹无井
  也君子德充实于中而泽不及物是独善而已
  又曰人之于井取之不同而所得亦异然井常自
厚斋易学 卷二十四 易辑传第二十 第 31a 页 WYG0016-0461c.png
  若也是以赞论井之用养而不穷而以汔至亦未
  繘井为人功之未至而羸瓶之凶亦不过归咎于
  汲者之未得其道耳
  案几出井矣而未出犹未繘也于此之时正当用
  力以济至此而羸其瓶则凶矣此圣人示人以谨
  终之戒谚所谓行百里者半九十也
   右明卦占
初六井泥不食旧井无禽
厚斋易学 卷二十四 易辑传第二十 第 31b 页 WYG0016-0461d.png
 赞曰井泥不食下也旧井无禽时舍也
  程正叔曰以阴而在井之底泥之象也上无应援
  无上水之象人所不食也
  郑舜举曰轻清阳也重浊阴也轻清为泉重浊为
  泥
  朱子发曰坤五之初初在井底坤土汨之泥也乾
  初之五往而为坎泉去泥存旧井也
  李仲永曰旧井废井也无禽无所𫉬也
厚斋易学 卷二十四 易辑传第二十 第 32a 页 WYG0016-0462a.png
  案以初六本爻言之则阴之重浊在井之底上无
  其应无汲之者是井泥不食之象也以乾之初九
  往五言之九五为坎是井泉之象也其初位则九
  五之旧是所居旧井之象也上无其应是无禽之
  象也
  程可久曰与田无禽之意通象赞劳民劝相亦指
  井田为言
  案井田正法井象而画疆埸易之取象不一而足
厚斋易学 卷二十四 易辑传第二十 第 32b 页 WYG0016-0462b.png
  皆缘改邑为义井虽不改而汲之者少则泥而不
  可食不汲则废犹井田之废而禽兽不至故田猎
  无𫉬也
   右明象占
九二井谷射鲋雍敝漏
 赞曰井谷射鲋无与也
  苏子瞻曰上出者井之道下趋者谷之道失井之
  道而为谷故曰井谷
厚斋易学 卷二十四 易辑传第二十 第 33a 页 WYG0016-0462c.png
  耿睎道曰井谷旁出而下流者也下比初六故为
  井谷(李氏程可/久并同)
  王辅嗣曰井之道以下给上者也而无应于上反
  下与初比故曰井谷射鲋鲋谓初也水不上出而
  反下注也
  王景孟曰巽之阴虚在下而复缺无有堤防之者
  故注于下使有阳刚之助而能堤防之不为井之
  谷矣
厚斋易学 卷二十四 易辑传第二十 第 33b 页 WYG0016-0462d.png
  程可久曰鲋处污湿之物射鲋则即初矣瓮者水
  已上而受之者也敝漏则复趋下矣以无上应故
  也
  案此爻上无应下比初六失井汲之义故在井则
  为旁穴之射鲋已汲则为注瓮之敝漏皆象泉之
  下注也二以九居中有泉之象若上有六五则上
  出有六三则内蓄皆无此象矣
   右明象占
厚斋易学 卷二十四 易辑传第二十 第 34a 页 WYG0016-0463a.png
  朱子曰九二刚中有泉之象然下比初六功不上
  行故其象如此
  游定夫曰井道以高洁为体以上出为功故初为
  井泥二为井谷盖其自处污下而功用熄矣
  卜子夏曰阳爻居中有中人之性不能应上从师
  友之训而反习于下自败其材器之象
  程正叔曰不言悔咎何也曰失则有悔过则为咎
  无应援而不能成用非悔咎也居二比初岂非过
厚斋易学 卷二十四 易辑传第二十 第 34b 页 WYG0016-0463b.png
  乎曰处中非过也若上有与则当汲引而上成井
  之功矣
   右明爻义
九三井渫不食为我心恻可用汲王明并受其福
 赞曰井渫不食行恻也求王明受福也
  李季辨曰渫初之泥也所谓浚井也井泥虽浚人
  犹有未食故至者心恻然以井泽未能及物也
  兰惠卿曰在下卦之上未得上出故为不食
厚斋易学 卷二十四 易辑传第二十 第 35a 页 WYG0016-0463c.png
  李去非曰居内卦之极犹井之半也可食而不食
  者时未之知也
  李元卓曰有已渫之德而不食者未离乎下也夫
  泥而不食自取之也渫而不食宁不恻然哉时焉
  而已
  郑舜举曰渫而乃不食以所举不中非井邑之会
  岂终不食㦲
   亦通
厚斋易学 卷二十四 易辑传第二十 第 35b 页 WYG0016-0463d.png
  杨廷秀曰可食者井也不食者人也井不自恻而
  人之行而过者恻之
  苏子瞻曰井未有以不食为恻者为我恻者行道
  之人耳
  程可久日当位上应有可用汲之象
  李子思曰以阳居阳非阴浊之水也可食矣而不
  见食则以在上为应者乃阴柔之类而非明王之
  象所以不能汲用以济时也
厚斋易学 卷二十四 易辑传第二十 第 36a 页 WYG0016-0464a.png
  郭立之曰能自治以待用者九三是也渫之而不
  见食犹之修德之士不见用者王不知之也王不
  知之不明也
  李去非曰井之半不若水之满而易见德之隐不
  若德之显而易知非王之明何以知之
  李仲永曰王明必用以养人则受养人之福矣
  案井渫者去下之泥井道将革者也不食者犹在
  井之中泉未上出也过之者以其已渫而不食故
厚斋易学 卷二十四 易辑传第二十 第 36b 页 WYG0016-0464b.png
  其心为之恻焉伤之何者可以用汲也上六正应
  则汲之者也然阴闇不明则不知其为可食而不
  之汲矣必王之明者然后汲之以养人则人也井
  也并受王之福也九五井之主阳明在上所谓王
  明也赞曰求王明则向之心恻者为之求之也以
  言士之修德在下可以汲引而不见录故过者伤
  之必求明王而举之则已与民皆受其福矣
   右明象占
厚斋易学 卷二十四 易辑传第二十 第 37a 页 WYG0016-0464c.png
六四井甃无咎
 赞曰修井也
  李氏曰重阴而贞固有井甃之象
  杨廷秀曰有两甓连接之象故曰甃
  兰惠卿曰乾施一阳于二阴之中而坎为水阴中
  之阳也故阳爻为水为泉地接阴气而生土石阳
  中之阴也故阴爻为泥为甃初居下故谓之泥四
  近上故为之甃
厚斋易学 卷二十四 易辑传第二十 第 37b 页 WYG0016-0464d.png
  朱子曰以六居四虽得其正然阴柔不泉则但能修
  治而无及物之功故其象为井甃而占则为无咎
  王景孟曰阴虚亦敝漏也然下有九三堤防之助
  焉则与九二之得初六异矣所以有井甃之象能
  补其过而无咎也
  李元卓曰止于无咎者未有上出之功也
   右明象占
  耿睎道日渫井内则井洁甃井外则井完两者不
厚斋易学 卷二十四 易辑传第二十 第 38a 页 WYG0016-0465a.png
  可偏废也
  陆希声曰井坏则水浑故甃而修之法乱则民扰
  故治而正之
   右明爻义
九五井洌寒泉食
 赞曰寒泉之食中正也
  程可久曰水之始达曰泉其正性曰寒
  李氏曰井洌则泉寒
厚斋易学 卷二十四 易辑传第二十 第 38b 页 WYG0016-0465b.png
  李去非曰坎水北方之凝阴故以寒泉为言
  郭立之曰洌言井之洁主人事而言也寒言泉之
  性主天理而言也
   右明象占
  郑少梅曰井以阳为泉者水因天之一阳而生也
  巽之二阳亦在地位而趋下是谷而非井矣一虽
  在人位而居甃之下汲之不及不若坎之一阳浮
  溢于甃上也井欲溢而鼎戒盈德与器之辨也
厚斋易学 卷二十四 易辑传第二十 第 39a 页 WYG0016-0465c.png
  毛伯玉曰三与五皆泉之洁者也三居甃下未汲
  者也故不食五出乎甃矣汲之泉也故曰食
  李季辨曰井至此初泥已浚二漏已修井道已全
  为时所食所谓井养而不穷正在此爻
  程可久曰井以上出为成功未至于上未及用也
  故至上而后言元吉
   右明爻义
上六井收勿幂有孚元吉
厚斋易学 卷二十四 易辑传第二十 第 39b 页 WYG0016-0465d.png
 赞曰元吉在上大成也
  林黄中曰坎为轮故有收象亦为有孚远应九三
  近乘九五泉源之富足以养而不穷故也
  杨廷秀曰爻画开而勿幂之象
  耿睎道曰阴性吝啬故有勿幂之戒
  王辅嗣曰不擅其有不私其利故有孚元吉
   右明象占
  李子思曰易中诸爻至于上则多有穷亢之患而
厚斋易学 卷二十四 易辑传第二十 第 40a 页 WYG0016-0466a.png
  井之上六乃曰元吉何也井之道贵乎上行故巽
  乎水而上水者乃井之象居井之上已收成功井
  道之大成者也井已收成而勿幂则是取之不禁
  用之不竭此古之君子所以为兼济天下之事也
  刘氏曰阳爻为泉阴则无之上唯言井之大成此
  则汲水在上之时也
  案收有二义以为辘轳者收繘者也以为大成者收
  成者也辘轳之义为长收而勿幕则人信其不私
厚斋易学 卷二十四 易辑传第二十 第 40b 页 WYG0016-0466b.png
  有其井与众共之所以大吉
   右明爻义
  刘长民曰初井泥则始掘井也二井谷则泉之始
  出能射其鲋三则淘井之污四则甃之五则泉洌
  而食上则取水济人不可幂覆也
  李季辨曰初井泥二井谷皆废井也三井渫则渫
  初之泥四井甃则甃二之谷既渫且甃则井道全
  矣故五井洌而泉寒上井收而勿幂功始及物而
厚斋易学 卷二十四 易辑传第二十 第 41a 页 WYG0016-0466c.png
  井道大成
  案初与二在井底故初泥而二谷三与四居人位
  必尽人事故三渫而四甃五与上则得之天矣盖
  以三材之位取义也三阳位皆取象于食以其为
  水泉也其不食者在下也唯九五坎中之泉浮而
  上出故为可食二阴位则为井谷者下注也甃者
  自下而上也收者成也初为旧井故四甃之二为
  射鲋故五洌寒泉三为渫而不食故上为收而勿
厚斋易学 卷二十四 易辑传第二十 第 41b 页 WYG0016-0466d.png
  幂贞悔之对也
   右明六爻
 
 
 
 
 
 厚斋易学卷二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