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厚斋易学 卷十八 易辑传第十四
厚斋易学 卷十八 易辑传第十四 第 1a 页 WYG0016-0338c.png
钦定四库全书
 厚斋易学卷十八     宋 冯椅 撰
易辑传第十四
经下篇(咸恒/)
(艮下/兑上)

 赞曰咸感也柔上而刚下二气感应以相与止而说
 男下女 又曰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圣人感人心而
厚斋易学 卷十八 易辑传第十四 第 1b 页 WYG0016-0338d.png
 天下和平观其所感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
 杂卦曰咸速也
  关子明曰咸者天地之交也
   谓乾之上九下交于坤而为九三坤之六三上
   交于乾而为上六
  程正叔曰天地二物故二卦分为天地之道男女
  交合而成夫妇故咸与恒皆二体合为夫妇之义
  咸感也不曰感者咸有皆义男女交相感也君臣
厚斋易学 卷十八 易辑传第十四 第 2a 页 WYG0016-0339a.png
  上下以至万物皆有相感之道
  郭子和曰易卦六爻皆应者八卦泰否咸恒损益
  既济未济虽名义不同而为道皆大咸以感为义
  盖无所不感之谓咸
  毛伯玉曰春秋传曰周公吊二叔之不咸
  郑舜举曰咸合也交也皆也和也所以明卦之义
  并行而不相悖也
  毛伯玉曰咸者和也所以感也所以感者心也故
厚斋易学 卷十八 易辑传第十四 第 2b 页 WYG0016-0339b.png
  咸加心而为感我以其和而待其自感则可有意
  于感之则陋矣故感去心而为咸(和不/若合)
  刘长民曰赞以感释其义而卦以咸名者圣人之
  微旨欲明感物之无心也
  李子思曰有心则为感无心则为咸则知咸者无
  心之感也
  李季辨曰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
  天下之故有心于求感非易之道故去心而名卦
厚斋易学 卷十八 易辑传第十四 第 3a 页 WYG0016-0339c.png
  以咸咸皆也无心于感者无所不感
  案咸者皆有此情之谓也故情之交孚谓之感感
  生于心者也谓咸无容私心于感则可谓无心则
  语犹未莹以意逆之可也
  李子思曰说卦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
  火不相射此言太极肇分之初八卦各得其体也
   又曰水火相逮雷风不相悖山泽通气然后能
  变化既成万物此言太极既分之后六子各致其
厚斋易学 卷十八 易辑传第十四 第 3b 页 WYG0016-0339d.png
  用也相薄者有贵于不相悖不相射者有贵于相
  逮其体有所不同而山泽之通气固自若也夫山
  泽通气其功用盖与乾坤等而咸一卦乃能具山
  泽通气之象宜其列于下经之首也故上经之始
  于乾坤者天地定位也下经之始于咸者山泽通
  气也然天地定位则分为乾坤二卦者位欲其分
  而有辨山泽通气则合为咸一卦者气欲其合而
  相通也
厚斋易学 卷十八 易辑传第十四 第 4a 页 WYG0016-0340a.png
  程可久曰艮兑二体独立则相变并立则相应咸
  与损皆艮兑并而咸以阳下阴有交感之道卦之
  所以为咸也
  鲜于子骏曰乾之上九下居于三坤之六三上居
  于上故乾坤交感而男女之象成
  孙明复曰咸以二少恒以二长二少者感道贵速
  也
  张子厚曰感之道不一或以同而感圣人感人之
厚斋易学 卷十八 易辑传第十四 第 4b 页 WYG0016-0340b.png
  心是也或以异而感男女是也二女同居则无感
  也感即合也
   右明卦义
 象赞曰山上有泽咸君子以虚受人
   右明卦用
 序卦曰离者丽也丽必有感故受之以咸咸者感也
  张敬夫曰有天地然后有男女故上篇首乾坤而
  终坎离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故下篇次之以咸恒
厚斋易学 卷十八 易辑传第十四 第 5a 页 WYG0016-0340c.png
  有夫妇然后有父子君臣故下篇终之以既济未
  济焉既济者坎离之交而物有所成之谓也动静
  相生有无相禅阴阳之运万物之生无有穷已故
  既济之后复归之以未济
  李子思曰八卦者六十四卦之祖也圣人序卦以
  乾坤坎离列之于上经以震巽艮兑列之于下经
  所以更相经纬而示神易变化不测之用也然上
  篇始乾坤而终坎离则下篇亦当始震巽而终艮
厚斋易学 卷十八 易辑传第十四 第 5b 页 WYG0016-0340d.png
  兑而乃始咸恒何也艮下兑上谓之咸巽下震上
  谓之恒二卦者乃艮兑震巽合而致用也震巽艮
  兑在上篇亦尝合矣然颐也者阳与阳合大过则
  阴与阴合也阳自阳而阴自阴故非咸恒相交致
  用之比也易以用为主阴阳以交而致用此咸之
  所以先恒而为六十四卦之序也
   右明卦序
亨利贞取女吉
厚斋易学 卷十八 易辑传第十四 第 6a 页 WYG0016-0341a.png
 赞曰柔上而刚下二气感应以相与止而说男下女
 是以亨利贞取女吉也
  程正叔曰物之相感则有亨通之理
  郭立之曰感而无不通是以亨
  耿睎道曰刚柔感应以相与则其气交其情通此
  卦之所以为咸而咸之所以亨也
  闾丘逢辰曰感非其正则夫妇不以礼合君臣不
  以道合朋友不以义合终必致于睽离故曰亨利
厚斋易学 卷十八 易辑传第十四 第 6b 页 WYG0016-0341b.png
  贞
  程可久曰感物者无所待而亨然必待正而后利
  朱子发曰感有必通之理然不以正则失其亨而
  所为皆凶也
  案咸有亨义必利于贞不贞则所以感者皆人欲私
  情矣四德无元者二少之卦也
   右明卦象
  胡翼之曰以少男取少女则人伦正而天地之义
厚斋易学 卷十八 易辑传第十四 第 7a 页 WYG0016-0341c.png
  毕故咸之道为取女吉也女守正静男以礼下之
  则夫妇之道成如贤者怀道义君以礼下之则君
  臣之义行
  毛伯玉曰咸恒皆夫妇也柔上而刚下所以为感
  也男尊而女卑是以为恒也男女之相从必以其
  少长相当者为夫妇之正故既济谓之定未济谓
  之穷亦以夫妇言之 又曰咸者取女之初故女
  犹在外恒者成家之后故女专职内
厚斋易学 卷十八 易辑传第十四 第 7b 页 WYG0016-0341d.png
  林黄中曰男不下女而女从之非贞女也君不下
  士而士从之非贞士也如是者不可取矣亲迎之
  礼废于夫妇之间就见之仪蔑于君臣之际为女
  与士者不待礼而行为君与夫者惟其易与而畜
  之未有不悔于其终者也
  郭子和曰序卦言天地万物男女夫妇父子君臣
  上下皆有咸之道圣人明人道故卦辞以取女为
  言而赞并天地万物言之所以尽卦之象也
厚斋易学 卷十八 易辑传第十四 第 8a 页 WYG0016-0342a.png
   右明卦占
初六咸其拇
 赞曰志在外也
  林黄中曰艮为指而在下体之下拇之象也
  吕与叔曰初最下而应九四四以心感而初以足
  行不曰足而曰拇者以阴居下静而未行盖心感
  而迹未应也
  杨廷秀曰九四说之初初六止之初九四之感初
厚斋易学 卷十八 易辑传第十四 第 8b 页 WYG0016-0342b.png
  六欲行者也而艮以止之是心行而足止也
   右明象
  程可久曰九四不比于阴本爻不比于阳无有分
  其应者故赞称志在外而四谓之朋从言不失其
  所感也
  冯当可曰占不言吉凶盖未涉于动谨则吉不谨
  则凶吉凶未定不言者存乎人也
  案四心之象感之主也下体自拇而腓自腓而股
厚斋易学 卷十八 易辑传第十四 第 9a 页 WYG0016-0342c.png
  皆听命于心焉而初六正应九四则尤为所感之
  专者特去四尚历三爻视股腓之近以为行止故
  未有吉凶吉凶生乎动者也
   右明爻义
六二咸其腓凶居吉
 赞曰虽凶居吉顺不害也
  胡翼之曰腓者拇之上股之下
  朱子发曰互体巽为股股之下腓也
厚斋易学 卷十八 易辑传第十四 第 9b 页 WYG0016-0342d.png
  兰惠卿曰腓在下体之中随股而动者也上有九
  五之正应隔碍于三不能交感随九三之股而动
  则凶然六二中正能安居以待九五之正应则吉
  (程可/久同)
  郭子和曰足之力本乎此为下体之要二居下之
  中腓为动之主吉凶之判特在夫动止之间耳
  李季辨曰设两端以听其自择也阴阳之情近则
  相得正应犹隔二阳而所感之主犹隔九三则如
厚斋易学 卷十八 易辑传第十四 第 10a 页 WYG0016-0343a.png
  腓之随股感九三而动凶之道也圣人以其居中
  得正又有艮止之德故告之以居以待正应则可
  转凶而吉矣
   右明象占
九三咸其股执其随往吝
 赞曰咸其股亦不处也志在随人所执下也
  刘氏曰股在下体之上三之象也虽于拇为大于
  腓为刚然感于上而动则均也
厚斋易学 卷十八 易辑传第十四 第 10b 页 WYG0016-0343b.png
  郑舜举曰初与二阴也感于阳而动故为咸其拇
  咸其腓三以阳为艮之主宜其止于下体而不动
  今亦说乎上之阴而应之故为咸其股
   右明象
  郭子和曰所应在上所随在下以是而往能无咎
  乎
  李去非曰九三阳也为艮之主今乃咸其股焉股
  动于上则腓随于下也
厚斋易学 卷十八 易辑传第十四 第 11a 页 WYG0016-0343c.png
  李仲永曰往应上六则穷而吝也
  兰惠卿曰虽有应在上然隔碍四五舍近从远往
  则招吝
  朱子曰阳刚居上宜静而往可吝之甚者也
  案有应在上而隔二阳往必吝矣九四感之主本
  爻切近之而听命焉犹股之动听命于心也心感
  其股执其随四之志以应之盖心动则股动股动
  则腓拇无不动者
厚斋易学 卷十八 易辑传第十四 第 11b 页 WYG0016-0343d.png
   右明占
九四贞吉悔亡憧憧往来朋从尔思
 赞曰贞吉悔亡未感害也朋从尔思未光大也
  胡翼之曰居股之上脢之下心之象也以阳居阴
  失其正道本有悔也若守之以正则吉可获而悔
  可亡
  杨中立曰此心之位不言心心无不该不可以位
  言也
厚斋易学 卷十八 易辑传第十四 第 12a 页 WYG0016-0344a.png
  朱子曰当三阳之中心之象咸之主也心之感物
  当正而固乃得其理今以阳居阴为失其正而不
  能固故因占以设戒
  兰惠卿曰易之言贞吉悔亡者三爻咸也大壮也
  未济也皆以九居四履非其位悔也故戒之虽有
  应在初而近碍九三未能与相交感故戒以贞固
  则吉
   右明占
厚斋易学 卷十八 易辑传第十四 第 12b 页 WYG0016-0344b.png
  王介父曰思者心之动也
  案咸以感为义五之于二上之于三虽隔阳爻皆相
  为感应而本爻适当其中诸爻憧憧然往来于前
  而此心本无与也惟尔之朋则从尔之思尔以此
  见非其类则有感不应也
   右明象
  程正叔曰不言咸其心感乃心也四在中而居上
  当心之位故为感之主而言感之道
厚斋易学 卷十八 易辑传第十四 第 13a 页 WYG0016-0344c.png
  刘氏曰凡感之道以心为主
  张知常曰下卦皆失莫若静之为愈至四然后悔
  亡惟五为无悔
  张敬夫曰咸六爻未尝言心文王于四曰思孔子
  于初三五曰志盖志者心之所期而思者心之用
  人之所感惟物诱于外然后心往赴之发而为情
  矣此所以不言心欤
  按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感
厚斋易学 卷十八 易辑传第十四 第 13b 页 WYG0016-0344d.png
  之为道如此其大而六爻乃无一吉者自一身之
  象推之四当上体而在三阳之中此其为心之位
  而所由以感者也此而不言吉则感之道废矣然
  而适焉以九居四乃不当位圣人于是以其居中
  有阳刚之德而许之以贞吉以其不当位之有悔
  而开之以悔亡惟其时物而权其占如此也夫感
  之道有我感物者有为物所感者我感物则我为
  主必当位中正而所感无不通四无二五之中又
厚斋易学 卷十八 易辑传第十四 第 14a 页 WYG0016-0345a.png
  无当位之正圣人恐其所思之过中而为物所感
  而迁也故又谓诸爻之往来于前者各以朋类而
  从其所思己之所感者有初六焉隔于九三而思
  不及尔其馀憧憧之往来者皆非所思也故卦曰
  咸而不曰感爻言思而不言心圣人之旨断可识
  矣
   右明爻义
 说卦子曰天下何思何虑天下同归而殊涂一致而
厚斋易学 卷十八 易辑传第十四 第 14b 页 WYG0016-0345b.png
 百虑天下何思何虑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
 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
 而岁成焉往者屈也来者信也屈信相感而利生焉
 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精义入神
 以致用也利用安身以崇德也过此以往未之或知
 也穷神知化德之盛也
  程正叔曰感动也凡有动皆为感感则必有应所
  应复为感一有感复为应所以不已也
厚斋易学 卷十八 易辑传第十四 第 15a 页 WYG0016-0345c.png
  张子厚曰释氏以感为幻妄夫天地之常以其心
  普万物而无心圣人之常以其情顺万事而无情
  故君子之心莫若廓然而大公物来则顺应苟规
  规于外诱之除将见灭于东而生于西也非惟日
  之不足顾其端无穷不可得而除也
  杨中立曰或谓无思所以体道有思所以应世此
  为不知易之义也易所谓无思者无所事乎思云
  尔故其于天下之故感而遂通今而曰不可以有
厚斋易学 卷十八 易辑传第十四 第 15b 页 WYG0016-0345d.png
  思又曰不能无思此何理哉
   三子者之言虽微有异同而可以推其端也
   右推广爻辞
九五咸其脢无悔
 赞曰咸其脢志末也
  郭立之曰下之无憧憧之思上之无腾口之说可
  以无悔而已
  李季辨曰悔亡是有悔而亡也无悔是无复有悔
厚斋易学 卷十八 易辑传第十四 第 16a 页 WYG0016-0346a.png
  也
  李子思曰卦者天德论其本体之自然而爻者人
  事各牵于爻位系应之私则与卦体遂异矣学者
  知爻位吉凶得失之殊反而观之于全卦之体以
  造于无心其与天参乎
  案爻居心之上口之下则脢也心有所感然后动于
  脢乃形于言言之是非系乎所感之邪正而爻居
  其间邪正系四而是非系上故无悔尤也
厚斋易学 卷十八 易辑传第十四 第 16b 页 WYG0016-0346b.png
   右明象占
上六咸其辅颊舌
 赞曰滕口说也
  杨中立曰本爻兑之主兑为口舌故有颊舌之象
  林黄中曰在上体之上也
  郭立之曰易近取诸身惟咸艮二卦为详而其成
  终者特异岂非咸极于说而艮终于止邪
  案感道在心感人以言者末也故于上言之咸其
厚斋易学 卷十八 易辑传第十四 第 17a 页 WYG0016-0346c.png
  辅者象也颊舌者占也谓咸其辅则有滕颊舌而
  已
   右明象占
  王景孟曰六爻自初至上皆取诸身盖人之四支
  百体虽有上下小大之不同而其血气脉络之相
  为感通固有至理行乎其间故大而天地众而万
  物感通之理即诸身而可见矣此圣人制爻取象
  之意
厚斋易学 卷十八 易辑传第十四 第 17b 页 WYG0016-0346d.png
  朱子曰此卦虽主于感然六爻皆宜静而不宜动
  者也
  案吉凶悔吝生乎动者也感于物而动故六爻之中
  吉凶悔吝之辞备焉然感生于心惟心正则所感
  正所感正则所动亦正故以贞吉属之九四盖吉
  凶悔吝之所由生也下三爻足之象感于动者也
  上二爻喉舌之象感于言者也
   右明六爻
厚斋易学 卷十八 易辑传第十四 第 18a 页 WYG0016-0347a.png
(巽下/震上)

 赞曰恒久也刚上而柔下雷风相与巽而动刚柔皆
 应恒恒亨无咎利贞久于其道也天地之道恒久而
 不已也利有攸往终则有始也日月得天而能久照
 四时变化而能久成圣人久于其道而天下化成观
 其所恒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
 说卦曰恒德之固也 又曰恒杂而不厌 又曰恒
厚斋易学 卷十八 易辑传第十四 第 18b 页 WYG0016-0347b.png
 以一德
  李子思曰昔者圣人之作易以巽配震刚上柔下
  有一定不易之位长男长女有能安久处之理于
  是重为此卦名之曰恒
  林黄中曰天尊地卑乾坤定矣恒以刚上柔下为
  义不取诸乾坤而取诸震巽何也曰天地定位雷
  风相与位定而不交故其卦为否相与而不易故
  其卦为恒
厚斋易学 卷十八 易辑传第十四 第 19a 页 WYG0016-0347c.png
   右明卦义
  程正叔曰咸少男在少女之下以男下女男女交
  感之义也恒长男在长女之上男尊女卑夫妇居
  室之常道也论交感之情则少为深切论尊卑之
  叙则长当谨正故兑艮为咸而震巽为恒也
  孙明复曰咸以男下女以成其家既成其家不可
  不正也君先下臣以成其国既成其国不可以不
  治也故恒以二长相与因见正家之象 又曰天
厚斋易学 卷十八 易辑传第十四 第 19b 页 WYG0016-0347d.png
  尊地卑君上臣下父坐子立夫动妇顺恒之道也
  李去非曰交感一时之情常久万世之道
   右通咸明卦义
 象赞曰雷风恒君子以立不易方
   右明卦用
 序卦曰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
 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
 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
厚斋易学 卷十八 易辑传第十四 第 20a 页 WYG0016-0348a.png
 错夫妇之道不可以不久也故受之以恒
  李子思曰易以乾坤坎离为上经之终始以咸恒
  既未济为下经之终始乾坤坎离分而立体者也
  咸恒既未济则艮兑震巽坎离合而致用者也自
  太极既分使八卦常分而不合则造化之功何由
  得见故分之以示定体于先而合之以示致用于
  后此序易者之深意也
  案乾上坤下离东坎西先天之易天地日月之四
厚斋易学 卷十八 易辑传第十四 第 20b 页 WYG0016-0348b.png
  象也居上经之始终以立造化之体山泽通气雷
  风不相悖水火相逮此后天之易六子之功用也
  故居下经之始终以致造化之用既济之后犹有
  未济者示造化之用终则有始也虽然上下经皆
  以坎离终者在天成象则为日月在地成形则为
  水火日月东西之相望水火南北之相交也其在
  四时则为二分二至上经以二分终下经以二至
  终也
厚斋易学 卷十八 易辑传第十四 第 21a 页 WYG0016-0348c.png
  林黄中曰恒咸之反也自咸之恒上下相易二五
  迭居而成卦也上下相易则艮为巽兑为震矣二
  五迭居则刚处阴柔处阳矣是故柔上而刚下以
  明男下女之义柔下而刚上以明女从男之义也
  夫妇居室长久之道是以谓之恒也
   林以九六为阴阳六位为柔刚此惑于立天之
   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也谓六位不
   动于下为地道九六变动于上为天道尔然所
厚斋易学 卷十八 易辑传第十四 第 21b 页 WYG0016-0348d.png
   谓三才之道者止谓六位不及九六也此卦传
   云刚上而柔下谓九四初六则九六为刚柔明
   矣凡此等处皆改从经文
   右明卦序
亨无咎利贞利有攸往
 赞曰恒亨无咎利贞久于其道也天地之道恒久而
 不已也利有攸往终则有始也
  王介父曰亨然后无咎
厚斋易学 卷十八 易辑传第十四 第 22a 页 WYG0016-0349a.png
  耿晞道曰物不可以久居其所则恒未为无咎也
  惟久于其道是以亨而无咎
   右明前象占
  李仲永曰天地之道贞观者也日月之道贞明者
  也天下之动贞夫一者也贞乃久也久者久而不
  变者也
  李季辨曰利乎正正则可恒
  王景孟曰天地之道自百刻积而为昼夜自昼夜
厚斋易学 卷十八 易辑传第十四 第 22b 页 WYG0016-0349b.png
  积而为寒暑昼夜之相为晦明寒暑之相为往来
  迟速进退机缄不停故终始相循如环无端者此
  盖有常而然也惟其有常故有往而利如此也如
  使有往而不利则有今日之昼夜而止尔又乌有
  来日之昼夜乎有今岁之寒暑而止尔又乌有来
  岁之寒暑乎
  袁氏曰道无终穷故利有攸往乃所以为久也
   右明后象占
厚斋易学 卷十八 易辑传第十四 第 23a 页 WYG0016-0349c.png
  郭子和曰其道可久斯无不通通则无过举内利
  以固外利以行此其所以为恒也
  李子思曰易中诸卦大率皆以两两相从而合两
  为一阴阳相等则其为用可以至于久大不尔则
  阴阳偏造化将无所寄其作用矣然以巽遇艮而
  阴老阳少则为蛊以兑遇震而阳老阴少则为归
  妹不若咸之少男少女之相配而恒之长男长女
  之相匹阴阳之气等而无差而曰亨曰利曰吉曰
厚斋易学 卷十八 易辑传第十四 第 23b 页 WYG0016-0349d.png
  无咎盖无所往而不可也
   右总明象
初六浚恒贞凶无攸利
 赞曰浚恒之凶始求深也
  孔颖达曰最处卦底故曰浚
  王景孟曰取其巽入之义
  朱子曰初与四为正应理之常也然居下而在初
  未可以深有所求四震体性上而不下且隔二三
厚斋易学 卷十八 易辑传第十四 第 24a 页 WYG0016-0350a.png
  应初之意异乎常矣初之柔闇不能度势又以阴
  居巽下为巽之主其性务入故深以常理求之浚
  恒之象也筮者如是虽正亦凶而无所利矣(说本/程正)
  (叔/)
  案二性字深得其指所谓成之者性也
  林黄中曰自咸以来初六九四未之有改巽入而
  在卦之最下震亢于上求之愈深是以浚为恒也
  朱子发曰泰之六四成巽九出六入有阴阳相求
厚斋易学 卷十八 易辑传第十四 第 24b 页 WYG0016-0350b.png
  之象初入卦底浚之象
  刘氏曰记言事君者量而后入凡乞假于人为人
  从事者亦然盖虑夫浚恒之凶也
  程正叔曰世之责望故素而至悔咎者皆浚恒者
  也
  案恒之成卦在初四二爻刚柔相易而成也六自
  四来初入伏二阳之下成巽九自初往四动于二
  阴之下成震是初六与四虽隔二阳而本易位而
厚斋易学 卷十八 易辑传第十四 第 25a 页 WYG0016-0350c.png
  处求应之切者也六入于二阳之下以求达于九
  四九四动而上而不下应初故有浚井求深之象
  盖九动而上则为井也九上为井则失其应矣焉
  可恒乎贞凶阴以居下为贞又位当也
   右明象占
九二悔亡
 赞曰能久中也
  都圣与曰于卦为恒而以刚居中(能久中/之象)虽位不
厚斋易学 卷十八 易辑传第十四 第 25b 页 WYG0016-0350d.png
  称德而六五应之悔亡之象也
  程可久曰以刚应上非常久之道惟中而不过是
  以悔亡大壮九二解初二与本爻之辞不著其所
  以然以其象意明也
  毛伯玉曰恒久也二中也不言其故而遽言其报
  以为其德已具于卦爻也是之谓象学是故自我
  言之所以悔亡者本于久中自其报言之能久于
  中固宜其悔亡也
厚斋易学 卷十八 易辑传第十四 第 26a 页 WYG0016-0351a.png
  李去非曰五爻皆不善二独以久中亡悔盖巽入
  之道惟中为难
  案恒明夫妇之道震男处外巽女处内夫妇之恒也
  而五柔二刚反夫妇之恒宜有悔者也以其体巽
  位阴居中用刚为得中之义以此为恒能治梱内
  之政家道严肃者也故悔亡
   说者谓失位称悔误矣
   右明占
厚斋易学 卷十八 易辑传第十四 第 26b 页 WYG0016-0351b.png
  林黄中曰咸以刚下柔上为义初六九四反之而
  以少为咸恒以刚上柔下为义九二六五反之而
  以中为恒是以初悔而卒亡二爻之辞同也
   右明爻义
九三不恒其德或承之羞贞吝
  众说支离不足以据兹不复辨
 赞曰不恒其德无所容也
 论语南人有言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善夫不
厚斋易学 卷十八 易辑传第十四 第 27a 页 WYG0016-0351c.png
 恒其德或承之羞子曰不占而已矣
  李子思曰巽为进退为不果其究为躁卦则是出
  居阳位而刚柔皆不得其恒者也
  都圣与曰以阳居三刚过中而又巽体焉所行无
  恒之象欲应上而九四以刚拒之或者不一之辞
  谓非人之所愿承而亦或有承之者也羞言非所
  愿承而以承之为耻也以是为固执而不改则吝
  李氏曰恒则于道为正不恒则于正为吝
厚斋易学 卷十八 易辑传第十四 第 27b 页 WYG0016-0351d.png
  刘氏曰正固如是则为吝于改矣
  王景孟曰君子自立于天地之间所以俯仰无愧
  验之千古圣贤之心而皆合者徒以此心存焉尔
  此心不存则无所执守在己者以为不足为吾累
  而不知羞辱承吾后矣吝谓不足多之也亦通
   右明象占
  案论巽之进退不果九二九三同也然九二以刚
  处阴而位得中是以悔亡九三刚过而不中其究
厚斋易学 卷十八 易辑传第十四 第 28a 页 WYG0016-0352a.png
  为躁是以不恒其德也六五体震而以柔处尊位
  而得中故为恒其德象意明甚然以夫妇之道言
  之应乎上六而隔于九四阴阳易位而进退不常
  此所以进不获应而退求所承则或承之者亦可
  羞也所承之人疑谓初六盖初六浚而深入疑达
  乎三阴阳之情相遇也
   说者皆谓九二二虽近而相承然以阳承阳恐
   非妇人之义
厚斋易学 卷十八 易辑传第十四 第 28b 页 WYG0016-0352b.png
   右明爻义
九四田无禽
 赞曰久非其位安得禽也
  石守道曰禽谓初也
  朱子发曰与初相易则巽伏而不见四安得禽哉
  王景孟曰田为禽设也田而无禽谓无功也
  正义曰田以譬夫有事也无禽者有事无功也
  程可久曰巽六四得位乎外以柔巽刚故田获三
厚斋易学 卷十八 易辑传第十四 第 29a 页 WYG0016-0352c.png
  品今九四久非其位与六五近不相得故曰无禽
  易以田喻用武言用武而无功也驭世任用小人
  久处高位一旦事变无不败绩九四以之
   右明象
  李子思曰震巽男女之合在初四二爻 又曰咸
  恒二卦其象甚善而六爻之义鲜有安吉者盖以
  爻而配六位则阴阳得失乘承逆顺之理又各不
  同故也
厚斋易学 卷十八 易辑传第十四 第 29b 页 WYG0016-0352d.png
  毛伯玉曰九三当位则以不中发之九四失位则
  以无禽言之易之变也如此各有理焉而不可乱
  也
  王景孟曰以刚居阴与九二同而位不得中与九
  二异以常为恒不若以中为恒也
   右明爻义
六五恒其德贞妇人吉夫子凶
 赞曰妇人贞吉从一而终也夫子制义从妇凶也
厚斋易学 卷十八 易辑传第十四 第 30a 页 WYG0016-0353a.png
  闾丘逢辰曰以阴柔应阳刚是以顺从为恒也
  程正叔曰居中而所应又中阴柔之正也故恒久
  则其德为贞
  王景孟曰恒其德与不恒其德反九三之刚太过
  而六五以柔居中故也
  李子思曰贞者四德之一也谓之恒则要当以贞
  固为事而初曰贞凶三曰贞吝五曰贞夫子凶何
  也易之为书以变通为义执而不变亦非所以为
厚斋易学 卷十八 易辑传第十四 第 30b 页 WYG0016-0353b.png
  恒此六五之贞以妇人从一而终之义论之则是
  为吉以夫子制义之道责之则是为凶
  案凡居阳位者能正固守之不拘其德也吉凶则
  存乎人焉
   右明象
  林黄中曰妇无再醮之义既嫁从夫既寡从子虽
  居尊位未尝不以顺为正也
  李季辨曰男上女下五虽男位而以六为常二虽
厚斋易学 卷十八 易辑传第十四 第 31a 页 WYG0016-0353c.png
  女位而以九为常以五之柔下从二之刚夫柔而
  妇刚非可恒也贞于柔妇人则吉夫子则凶
  杨廷秀曰五长男之正体也为君则柔弱而下从
  九二之彊臣为夫子则柔弱而下从九二之彊妇
  以此为恒宜其凶也
  案二五之应隔三四之刚然中正相与圣人以恒
  明夫妇之道故特以其应言也以言其爻之德则
  柔顺为正妇人之吉也以言其卦之体则以男从
厚斋易学 卷十八 易辑传第十四 第 31b 页 WYG0016-0353d.png
  女夫子之凶也易故两从其义焉
   右明占
  程正叔曰五君位而不以君道言者其义在丈夫
  犹凶况君乎
  程可久曰以六居五而应刚在他卦则有人君虚
  已任贤之象若以为恒则顺从而无辨
  兰惠卿曰此洪范三德所以有惟辟作福作威之
  戒也
厚斋易学 卷十八 易辑传第十四 第 32a 页 WYG0016-0354a.png
  毛伯玉曰二五均为中也彼悔亡而此凶何也九
  二阳德也君子时中者也六五阴德也执中无权
  者也知恒而不知变故以妇人夫子训之
  案以咸九变六言之则为知变以六居五言之则为
  不知变义不相悖也所以易两著其辞
   右明爻义
上六振恒凶
 赞曰振恒在上大无功也
厚斋易学 卷十八 易辑传第十四 第 32b 页 WYG0016-0354b.png
  司马君实曰振者木之摇落也上以柔弱之质当
  常久之终体动而应风摇落之象也常久之道由
  兹而坠故凶
   说者大率以动为义惟此说为当
  按初上本末也巽木在下而爻以柔弱在上九三应
  之有风以动之其末振而摇落之象浚其本而振
  其末失其道矣
  朱子曰居恒之极处震之终恒极而不恒震终则
厚斋易学 卷十八 易辑传第十四 第 33a 页 WYG0016-0354c.png
  过动以阴柔而居上则非其所安故有振恒之象
  而其占则凶也
   右明象占
  耿睎道曰物不可以终止故既济终止则乱物不
  可以终动故上六振恒则凶
  李子思曰君子之体恒要须合震巽之全体而兼
  动静相须之理然后恒亨之利可保不然独取一
  爻之义而观之则动静必至偏胜吉少而凶多故
厚斋易学 卷十八 易辑传第十四 第 33b 页 WYG0016-0354d.png
  善明卦者必论全卦善学易者必究全易
   右明爻义
  冯当可曰恒之道深不可常动不可常弱不可常
  非其位不可常惟中故常故子思谓之中庸
  林黄中曰恒之诸爻皆有正应以刚上柔下而言
  恒则初六九四宜若恒矣以刚柔当位而言恒则
  九三上六宜若恒矣然而初有浚恒之凶四有无
  禽之咎三有不恒之羞上有振恒之凶者久而不
厚斋易学 卷十八 易辑传第十四 第 34a 页 WYG0016-0355a.png
  变也至于九二六五既非当位之爻又反尊卑之
  正而二为悔亡五为恒德者变通而能久也(易变/则通)
  (通则/久)咸恒二卦相通义自咸之恒其变者中二爻
  耳千变万化而不失乎中恒久之道斯为得也
  李季辨曰恒之六爻惟二五以中行而有常初四
  不及三上过之皆不可恒者也二五虽得中又失
  刚柔之正六爻皆未善所以见恒道之难
  案惟中故常惟变故中中庸一书言中不及庸盖
厚斋易学 卷十八 易辑传第十四 第 34b 页 WYG0016-0355b.png
  能中则常也孟子言执中无权而贼道盖能变则
  中也
   右明六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