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厚斋易学 卷十四 易辑传第十
厚斋易学 卷十四 易辑传第十 第 1a 页 WYG0016-0255c.png
钦定四库全书
 厚斋易学卷十四     宋 冯椅 撰
易辑传第十
经上篇(噬嗑贲/)
(震下/离上)
噬嗑
 赞曰颐中有物曰噬嗑
 杂卦曰噬嗑食也
厚斋易学 卷十四 易辑传第十 第 1b 页 WYG0016-0255d.png
  耿睎道曰颐中有物上丽而下动所以噬而嗑也
  李季辩曰颐齿刚而舌柔物丽于颐动而噬之也
  兰惠卿曰噬嗑六爻与贲相类特以九三九四之
  不同不以为贲而曰噬嗑何也盖颐之噬物全以
  下动为用今贲得颐之上止而噬嗑乃得颐之下
  动特以其中有九四间之故曰颐中有物曰噬嗑
  然则卦以颐中有物而噬之得名也
  石守道曰观天地万物无有始初自然相合者必
厚斋易学 卷十四 易辑传第十 第 2a 页 WYG0016-0256a.png
  由动而后有合也天地交而后有合雷风击抟而
  后有合水火烹饪而后有合天下之货交易而后
  有合颐中有物齧之乃合犹天地万物之动而合
  也
  程正叔曰凡天下至于一国一家至于万事所以
  不和合者皆由有间也无间则合矣以至天地之
  生万物之成皆合而后能遂凡未合者皆为间也
  若君臣父子亲戚朋友之间有离贰怨隙盖谗邪
厚斋易学 卷十四 易辑传第十 第 2b 页 WYG0016-0256b.png
  间于其间也除去之则合矣
  王景孟曰易之立卦其命名取象各有所指鼎井
  之类远取诸物也噬嗑与颐近取诸身也
   右明卦义
 象赞曰电雷噬嗑先王以明罚敕法
  案明取电敕取雷象
 说卦曰神农氏作(云/云)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
 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盖取诸噬嗑
厚斋易学 卷十四 易辑传第十 第 3a 页 WYG0016-0256c.png
  案日中取离市合取震致民聚货谓阴爻交易谓六
  五初九退而各得其所谓六复初九复五也
   右明卦用
 序卦曰可观而后有所合故受之以噬嗑嗑者合
 也
  林黄中曰自观之噬嗑坤变为震巽变为离四五
  相易也 又曰观之九五有可观之德四方合而
  仰之强梗之徒为间于其间噬而嗑之可也
厚斋易学 卷十四 易辑传第十 第 3b 页 WYG0016-0256d.png
  李子思曰自乾至观为卦凡二十而三子三女相
  遇之卦凡四屯蒙随蛊是也震坎艮巽兑皆已出
  而相遇独离未见焉今离配震而为噬嗑配艮而
  为贲易卦三子三女相遇之象始遍矣
   右明卦序

 赞曰噬嗑而亨刚柔分动而明雷电合而章
  王辅嗣曰凡物之不亲由有间也有物有间不齧
厚斋易学 卷十四 易辑传第十 第 4a 页 WYG0016-0257a.png
  不合无由亨也齧而合之所以通也
  林黄中曰上止下动而中虚颐之象也六四变刚
  其中有物之象也噬之则嗑不噬则不嗑噬而嗑
  之兹其所以亨与故曰易者象也自王辅嗣以来
  摈象而言易者读至于此不能不自疑其论之疏
  矣
   右明卦义
利用狱
厚斋易学 卷十四 易辑传第十 第 4b 页 WYG0016-0257b.png
 赞曰柔得中而上行虽不当位利用狱也
  刘长民曰物或不合则成狱讼穷其情状辨其辞
  指烦渎口吻同夫咀嚼
  程正叔曰噬而嗑之之道宜用刑狱也不云利用
  刑而云利用狱者卦有明照之象利于察狱也
  张舜元曰卦中有坎为刑狱
  案坎为刑狱以一阳陷于二阴也今二刚在上下而
  中阴陷九四一阳狱之囚也三阴狱吏卒也上下
厚斋易学 卷十四 易辑传第十 第 5a 页 WYG0016-0257c.png
  二阳狱之防也
  李季辩曰天地生万物有为造化之梗者必用雷
  电以击抟之圣人之治天下有为万民之梗者必
  用刑狱以断制之故噬嗑所以去颐中之梗雷电
  所以去天地之梗刑狱所以去天下之梗也
  郭子和曰合而言之则噬而后嗑嗑而后亨事之
  序也别而言之则方噬者未合既嗑者不噬噬始
  也嗑终也亨嗑之终利用狱噬之始也噬之始立
厚斋易学 卷十四 易辑传第十 第 5b 页 WYG0016-0257d.png
  卦之义也嗑之终卦成之义也
   右明卦占
初九屦校灭止无咎
 赞曰屦校灭止不行也
 说卦子曰小人不耻不仁不畏不义不见利不劝不
 威不惩小惩而大诫此小人之福也易曰屦校灭止
 无咎此之谓也
  李季辩曰噬嗑用狱之时也六爻皆言用狱之事
厚斋易学 卷十四 易辑传第十 第 6a 页 WYG0016-0258a.png
  也诸说皆谓用刑误矣
  案此用狱之初小人过恶方萌之初禁之使不行灭
  趾谓见校而不见止也
  刘长民曰刚而趋下小人之为不善者也动而无
  应故不得行是桎于狱者
  石守道曰体动志刚首犯于罪桎其足然后思而
  止其过
  程正叔曰其过小故校其趾盖取禁止其行使不
厚斋易学 卷十四 易辑传第十 第 6b 页 WYG0016-0258b.png
  进于恶也
  郭子和曰使恶不进是为无刑之本不然姑息不
  忍长恶孰甚焉
  都圣与曰止言下体之下而行者也耳言上体之
  上而闻者也
  林黄中曰震为足而居下故有屦止之象震也者
  动之始也初九者闲之于初也初而惩之咎可无
  也
厚斋易学 卷十四 易辑传第十 第 7a 页 WYG0016-0258c.png
  李仲永曰初上不言噬而言校者当初之时其过
  小不必用噬上之时其罪大无所用噬
  案初上两爻以狱之始终言亦以犯之始终言也狱
  之始犯之始故桎之而使之思过而不敢复行尚
  冀其改也狱之终犯之终故梏之而使之受首而
  无得或脱不可恕也上下二刚有小人勇狠触藩
  怙终不改之象亦有有司决于惩治无所依违之
  象灭趾示其不可行也灭耳言其无闻知也然初
厚斋易学 卷十四 易辑传第十 第 7b 页 WYG0016-0258d.png
  得无咎者知过而能补屦校示辱而不伤支体可
  以自新也
   右明象占
六二噬肤灭鼻无咎
 赞曰噬肤灭鼻乘刚也
  李季辩曰五君也为治狱之主四大臣也为治狱
  之卿(如周之/大司寇)其下为治狱之吏
  郭子和曰必假肤腊胏肉见义者取颐中有物之
厚斋易学 卷十四 易辑传第十 第 8a 页 WYG0016-0259a.png
  象也
  朱子发曰阴为肤剥六四亦取肤象(兰/同)
  朱子曰祭有肤鼎盖肉之柔脆噬而易嗑者六二
  中正故其所治如噬肤之易
  胡翼之曰乘刚故至于灭鼻之深然居中履正用
  狱至当
  林黄中曰互体艮为鼻二乘刚有没鼻之象六二
  者所以治六二也
厚斋易学 卷十四 易辑传第十 第 8b 页 WYG0016-0259b.png
  冯当可曰阴柔必不能刚断如此然以中而乘刚
  其遇昭然之恶宜亦不恤(二字/未安)且震体也肤柔也
  浅也易噬也奸慝虽著然尚未至于盘错结连而
  难治也然止在下者一身之表皆为肤比止为寖
  盛
  案噬者治狱之人肤肉腊胏囚也爻取噬为治狱之
  象又取肤为狱囚之象孔子于初曰小惩而大诫
  小人之福也初过恶之始萌也而屦校灭其止使
厚斋易学 卷十四 易辑传第十 第 9a 页 WYG0016-0259c.png
  之不行校所不能惩则自止而及肤恶虽尚浅然
  滋长不止故于此深惩之噬之而灭鼻庶几其痛
  自惩艾也六之阴柔本非能深噬者也震乘刚故
  也恶浅而惩深似有咎也然一噬而服辜其深也
  乃中也故无咎爻居中得正故有此象初之与二
  辞同而指异初之灭止无咎者指囚也二之灭鼻
  无咎指治狱者也初之无咎囚可无咎也二三五
  之无咎囚不得而咎之也中四爻治狱者初上囚
厚斋易学 卷十四 易辑传第十 第 9b 页 WYG0016-0259d.png
  之始恶怙终者也
   右明象占
六三噬腊肉遇毒小吝无咎
  案或谓二噬三三噬四四噬五五噬上然九四六五
  于义不通或又谓三噬四四噬三尤非
 赞曰遇毒位不当也
  林黄中曰腊者肉见于外而骨藏于中人之所以
  不察也以六居三外柔而内刚腊肉之谓矣噬之
厚斋易学 卷十四 易辑传第十 第 10a 页 WYG0016-0260a.png
  而遇骨斯遇其害也(李季/辩同)
  案徒信其外不疑其中是以谓之遇也此奸民也
  外示柔懦而中藏险狠以匿其情者也六三者所
  以治六三也必揣其骨而徐齧之故曰小吝
  司马君实曰噬嗑食也故以食物明之腊肉难于
  噬肤而易于乾胏者也
  朱子曰阴柔不中正治人而人不服为腊遇毒之
  象
厚斋易学 卷十四 易辑传第十 第 10b 页 WYG0016-0260b.png
  程正叔曰处位不当而强梗难服然用狱非不当
  也故虽可吝而亦噬而嗑之非有咎也
  杨中立曰终必合故无咎
  王景孟曰材有所不足所谓小吝
  都圣与曰吝自己言之咎自彼言之也
  李子思曰噬之事非全安者而六二六三皆曰无
  咎何也盖噬则嗑不噬则不嗑噬而嗑则亨矣故
  皆以无咎许之
厚斋易学 卷十四 易辑传第十 第 11a 页 WYG0016-0260c.png
  案近离火之熯故肉为腊腊肉小物六阴为小也易
  之取象其密如此三之刚藏于六柔之中故噬而
  遇毒多凶之象也不中正故吝阴小故小吝噬之
  乃其治狱之职故无得而咎之故诸爻虽不善亦
  无咎也
   右明象占
  毛伯玉曰舜为天子皋陶为士而后有罪者皆服
  世无皋陶而士师之职不废也为士师则可以杀
厚斋易学 卷十四 易辑传第十 第 11b 页 WYG0016-0260d.png
  之君子亦以其职与之矣六三阴柔居不当位故
  噬而遇毒小人有不服之心然噬者其职也所噬
  者狱也吾安得而咎之苟以小人之不服为六三
  之罪是助乱而堕名分也
  冯当可曰刑狱非用兵之比兵人而反受其毒则
  危亡矣刑人而遇毒不过一夫之怨故为小吝狱
  之当治如腊在口虽遇毒必噬之而后可奸人妨
  国贼人妨化必诛之而后可治虽大狱一起不无
厚斋易学 卷十四 易辑传第十 第 12a 页 WYG0016-0261a.png
  骚动不得惮此而不诛也谨之而已矣
  林黄中曰曷不以上九相应为象乎曰以应而从
  以类而聚则不待噬而嗑矣是以六位各随本爻
  而取义焉
  案遇毒宜凶或有大悔吝矣而乃仅止小吝而无
  咎何也肉虽腊有罪者也噬之乃其职也
   右明爻义
九四噬乾胏得金矢利艰贞吉
厚斋易学 卷十四 易辑传第十 第 12b 页 WYG0016-0261b.png
 赞曰利艰贞吉未光也
  杨中立曰合一卦言之则为间者也以爻位言之
  则居大臣之位任除间之责者也
  程正叔曰四已过中是其间愈大而用刑愈深也
  李仲永曰腊骨犹小乾胏又难噬于腊矣
  李季辩曰颐中之梗正在此爻治狱之卿也诸爻
  以柔噬此爻独以刚噬正如乾胏而此爻以噬乾
  胏之道噬之遂得其情
厚斋易学 卷十四 易辑传第十 第 13a 页 WYG0016-0261c.png
  林黄中曰骨见于外而肉附其间其彊可见也此
  凶民也刚以折其气柔以原其情九四者所以治
  九四也或曰若是则骨无坚脆皆可噬乎曰所谓
  腊与胏者凡以为口实也苟非噬之何由嗑乎诗
  不云乎刚亦不吐九四之谓也
  案肉之附骨犹四附九也居于离火故为乾胏
   右明象
  郭立之曰古者以两造禁民讼以两造听之而无
厚斋易学 卷十四 易辑传第十 第 13b 页 WYG0016-0261d.png
  所偏受则不直者自反而民讼禁矣入束矢于朝
  不直则入其矢所以惩不直也以两剂禁民狱以
  两剂听之而无所偏信则不信者自反而民讼禁
  矣入钧金三日乃致于朝不信则入其金所以惩
  不信也方九四之听狱讼也既得其金又得其矢
  则难折之狱既折而得其情矣尚且曰利艰贞吉
  则先王之于狱讼其可易言之哉 又曰始听讼
  也如此慎之于其成又可知也
厚斋易学 卷十四 易辑传第十 第 14a 页 WYG0016-0262a.png
  袁氏曰于已有金矢之得于人得金矢之情
  程正叔曰利在克艰其事而贞固其守则吉九四
  德刚明而位居柔刚明则易伤于果故戒以知难
  居柔则守易不固故戒以坚贞盖其所不足者不
  得中正也
   右明占
  王景孟曰三于腊肉则遇毒而四于乾胏则得金
  矢刚柔之材异也
厚斋易学 卷十四 易辑传第十 第 14b 页 WYG0016-0262b.png
  案此一卦唯九四言吉盖间在九四九四除则噬
  者嗑矣
   右明爻义
六五噬乾肉得黄金贞厉无咎
 赞曰贞厉无咎得当也
  刘长民曰五以柔居尊为噬嗑之主处刚得中内
  含阳明能断大事者也狱成于已成则决之不可
  不畏谨能正而知惧则不轻用矣
厚斋易学 卷十四 易辑传第十 第 15a 页 WYG0016-0262c.png
  林黄中曰乾肉者折骨披筋而暵之也(周官腊人/乾肉见注)
  似刚非刚似柔非柔噬之则嗑不噬不嗑也以六
  居五刚柔适中乾肉之谓矣是故六五者所以治
  六五也古之制刑者疑则赎之赎人以黄金者取
  其刚而不过也
  李季辩曰六五所谓柔得中而上行者也九四噬
  嗑既得其情矣以狱之成告于五六五柔主也以
  噬乾肉之道噬之盖不忍用刑曰得黄金用赎刑
厚斋易学 卷十四 易辑传第十 第 15b 页 WYG0016-0262d.png
  也古者金作赎刑吕刑五刑之赎皆有罚以百锾
  千锾为差(金作赎刑注曰金黄/金也吕刑注锾黄铁)九四以刚噬而六
  五以柔噬以刚噬者有司执法之公以柔噬者人
  君不忍之仁也然犹贞厉则无咎贞厉谨慎也正
  如穆王训夏赎刑刑既轻矣犹曰朕言多惧是也
  赞曰得当以柔用狱得用狱之当也
  李子思曰黄者中也离中之坤也离之六五亦曰
  黄离
厚斋易学 卷十四 易辑传第十 第 16a 页 WYG0016-0263a.png
   右明象
  程可久曰以柔噬刚故贞厉决当其罪故无咎六
  五柔中之主司寇典狱以狱之成来告以噬乾肉
  之道断其狱虽不至如噬肤之柔亦不至如腊肉
  乾胏之刚于是哀矜恻怛而释刑用罚以生道杀
  人者也若贞固坚执不从末减心必危厉是以无
  咎自趾而肤以至乾胏罪恶积小致大积弱至强
  也一待以乾肉列用中罚酌轻重之中而罪疑惟
厚斋易学 卷十四 易辑传第十 第 16b 页 WYG0016-0263b.png
  轻好生之德也阴爻肉之象
   右明占
上九何校灭耳凶
 赞曰何校灭耳聪不明也
 子曰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小人
 以小善为无益而弗为也以小恶为无伤而弗去也
 故恶积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易曰何校灭耳凶
  冯当可曰灭趾则惩艾而不行灭耳则顽悍而不
厚斋易学 卷十四 易辑传第十 第 17a 页 WYG0016-0263c.png
  听矣凶孰甚焉
  胡翼之曰居卦之极罪之大者也校加于首而没
  其耳所以及凶祸也
  毛伯玉曰以怙终故寄之上九
  案初上事之终始噬嗑用狱之卦初则罪之小而始
  犯者也上则罪之大而怙终者也古之圣人近取
  诸身以上象首而初在下足之象也故制为刑狱
  之具有所谓校焉屦校者纳之于足而没其趾以
厚斋易学 卷十四 易辑传第十 第 17b 页 WYG0016-0263d.png
  其罪小而不可长始犯而不可再灭趾者取不行
  之义也何校者加之于首而没其耳以其罪大而
  不可宥怙终而不可改灭耳者取聪不明之义也
  屦校之不能惩则何校之所必加非忍也不如是
  无以止辟也刚强有怙终之象而以校灭其耳以
  刚治刚之象也
   右明象占
  朱子曰初上无位受刑象中四爻有位为治狱之
厚斋易学 卷十四 易辑传第十 第 18a 页 WYG0016-0264a.png
  象(石守道程/正叔同)
  石守道曰中四爻唯六二为得位故刑人而服馀
  爻皆失位故有难服之义何以皆得无咎六三以
  其承刚九四以有刚直之德六五以得中居尊位
  然非全美也
  都圣与曰彖言成卦之材以爻效天下之动故爻
  彖所言有不必同者诸爻皆以初终上下刚柔中
  正承乘取义而曲尽事物之变此其所以为易也
厚斋易学 卷十四 易辑传第十 第 18b 页 WYG0016-0264b.png
  冯当可曰卦有四无咎一吉一凶治天下至于用
  狱皆出于不获已不获已而为之得粗免于过咎
  可也九四之吉以对上九之凶使四不艰贞则其
  凶如上九是其言吉与它卦不同
  案治狱自初至四始能究极而得其情故吉若乃四
  不能治以至于上则凶矣大抵初罪之始上罪之
  终也二易决之狱也三小罪之难决四大罪而能
  决者也五听狱之主故罪疑从轻也大抵治狱之
厚斋易学 卷十四 易辑传第十 第 19a 页 WYG0016-0264c.png
  德贵于刚柔适中三四五爻位皆阴阳相杂是也
  唯六二以柔遇柔其情易得其听易决也况又乘
  刚得中故亦无咎
   右明六爻
(离下/艮上)

 赞曰柔来而文刚分刚上而文柔天文也文明以止
 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厚斋易学 卷十四 易辑传第十 第 19b 页 WYG0016-0264d.png
  正义曰贲饰也以刚柔二象相文饰也
  张敬夫曰三阴三阳相杂而成文
  刘氏曰有质为主故文以饰之
  程可久曰贲所以饰质也上艮为质下离为饰不
  以所贲踰质也
  郭子和曰柔来文刚则刚为质而柔为文也刚上
  文柔则柔为质而刚为文也
  林黄中曰噬嗑与贲皆为颐中有物之象一为噬
厚斋易学 卷十四 易辑传第十 第 20a 页 WYG0016-0265a.png
  嗑一为贲者噬嗑得颐之下动贲得颐之上止动
  故为噬止故为贲也
  程正叔曰质必有文自然之理有上则有下有此
  则有彼有质则有文一不独立二则为文非知道
  者孰能识之
  案贲本以饰质饰取其文故亦为文非谓贲为文
  也而成卦之义凡三阴三阳则以乾坤之纯体言
  之观其阴阳所杂升降往来而取义焉此卦上二
厚斋易学 卷十四 易辑传第十 第 20b 页 WYG0016-0265b.png
  阴则本坤也下二阳则本乾也今坤之六自上来
  居乾之二则是柔来而文乾之刚而成离之文明
  也乾之九二往居坤之上则是刚上而文坤之柔
  而成艮之止也以阴阳往来相文言之则文之在
  天者如此以文明以止言之则文之在人者如此
  在天之文天之所以为饰在人之文人之所以为
  饰也孔子之言可考不诬如此诸说多就坤上乾
  下谓自泰生攻之者并与其说卦变而非之因一
厚斋易学 卷十四 易辑传第十 第 21a 页 WYG0016-0265c.png
  泰字之误而遂使文王名卦之义不明亦攻之者
  之过也
 杂卦曰贲无色也
  案有色则为采非文矣故六爻皆无其色不过曰白
  贲而已
   右明卦义
 象赞曰山下有火贲君子以明庶政无敢折狱
  案庶政治之文也明取火象不敢折狱止其明也
厚斋易学 卷十四 易辑传第十 第 21b 页 WYG0016-0265d.png
   右明卦用
 序卦曰嗑者合也物不可以苟合而已故受之以贲
 贲者饰也
  程正叔曰物之合必有文乃饰也人之合聚则有
  威仪上下物之合聚则有次序行列合则必有文
  贲之所以次噬嗑也
  李子思曰上离下震雷之震动所以示威也故为
  噬嗑彊梗之象上艮下离离显其光而艮止不动
厚斋易学 卷十四 易辑传第十 第 22a 页 WYG0016-0266a.png
  则是与噬嗑相反矣反威刑之事是为文教故圣
  人因观其刚柔相错之文而得其与文止武之象
  焉(胡翼/之同)
   右明卦序
亨小利有攸往
 赞曰柔来而文刚故亨小分刚上而文柔故利有攸
 往
  案彖以赞文传写之误改以小字置于利有攸往之
厚斋易学 卷十四 易辑传第十 第 22b 页 WYG0016-0266b.png
  上诸儒无一人能正之者傅会其说象理舛谬不
  可以据今一正之则理与象粲然如白黑之易辨
  矣夫三阴三阳之卦以纯体之变爻为义今坤之
  上九自二分之而成艮乾之六二自上来而成离
  艮离相遇然后成贲夫阴为小则贲所谓柔来者
  小也自内之外为往则赞所谓刚上者往也柔不
  能自亨丽于刚则亨故亨曰小刚不能皆利分于
  上则利故有攸往曰利盖柔本阴滞今六居阴穷
厚斋易学 卷十四 易辑传第十 第 23a 页 WYG0016-0266c.png
  自坤之上来丽乾之二则成刚之文而小者得亨
  矣刚本居上今九居下体分乾之二上居坤之上
  则成柔之文而往者为利矣亨小以柔来言利有
  攸往以分刚上言也其象与理岂不昭乎若揭日
  月也哉
   右明卦象占
初九贲其止舍车而徒
 赞曰舍车而徒义弗乘也
厚斋易学 卷十四 易辑传第十 第 23b 页 WYG0016-0266d.png
  石守道曰初与四为正应故刚柔相贲而隔九三
  六二近初而无应可以相贲然初志于本应舍六
  二之车直趣正应者义当然也不可舍本应而从
  非匹也
  程正叔曰君子有刚明之德而在下者也以车徒
  为象者因止以与行为义
  杨中立曰一卦之下趾之象也贲其趾徒行之象
  也
厚斋易学 卷十四 易辑传第十 第 24a 页 WYG0016-0267a.png
  刘长民曰居下无位乘则僭矣素贫贱行乎贫贱
  行而宜之之义也
  郭子和曰趾在下徒行贱者之事皆初之象也君
  子以义为荣而不以徒行为辱是以古之人系马
  干驷不受唯义所在而已初以贱自居舍车而徒
  所谓穷不失义者
  耿睎道曰六二虚中车之象也
  都圣与曰无所乘而涉谓之徒涉无所乘而行谓
厚斋易学 卷十四 易辑传第十 第 24b 页 WYG0016-0267b.png
  之徒行颜路请子之车以为之椁子曰以吾从大
  夫之后不可徒行是也凡易之义所乘者在下而
  乘之者在上初在下卦之下则无所乘之象也
  案贲其止不贲其车是舍车而徒者也初应四而
  刚柔相贲情相得者也自初至四凡历三位则行
  之而往也中隔九三则四不我即近比六二则可
  以相贲然一卦之中唯初九六四独为正应义不
  可舍之而即近也六二欲载初以往初九宁贲其
厚斋易学 卷十四 易辑传第十 第 25a 页 WYG0016-0267c.png
  趾以行而不贲六二之车故六四亦有匪寇昏冓
  之义序卦曰物不可以苟合故受之以贲初九其
  殆庶几乎
   右明象占
六二贲其须
  案须从水边者非或谓今文嬬贱妾也然爻义难
  通或引归妹以须为需须之义谓离之二阳待二
  来贲于爻象虽通而孔子与上兴之意又不相合
厚斋易学 卷十四 易辑传第十 第 25b 页 WYG0016-0267d.png
  要之一字而二义不必迁就归妹以为之说也
 赞曰与上兴也
  王辅嗣曰得其位而无应三亦无应而比焉近而
  相得者也须之为物傅上者也
  程可久曰乘初为逆
  王景孟曰初舍二以赴五无应近傅于九三可以
  相贲自三至上有颐象
  林黄中曰上傅于三须傅颐之象也须也者所以
厚斋易学 卷十四 易辑传第十 第 26a 页 WYG0016-0268a.png
  贲其颐也
  杨中立曰离丽也阴丽乎阳者也二虽为文明之
  主然以阴丽阳而已有须傅颐之象焉
  李氏曰阴之丽阳正在于二唯六二重阴而善丽
  必上傅于九三之阳以致其饰须者柔而上傅于
  颐以为饰文有傅之义者以其有待而后兴也
  案古人用字往往声同则义通此说兼傅待为义然
  则引归妹以须为难者可以解其惑矣
厚斋易学 卷十四 易辑传第十 第 26b 页 WYG0016-0268b.png
  卜子夏曰柔依刚以成文
  袁氏曰阴不自能明也得阳而后明柔不自能立
  也得刚而后立下不能自兴也得上而后兴
  案阴丽乎阳二依三而兴然柔来而文刚则二乃
  贲三者也须傅于颐而所贲在须须所以贲颐颐
  非能贲须也大抵一阴丽二阳为文明之象交相
  贲者也然离性炎上故初舍车而徒二舍初而贲
  三
厚斋易学 卷十四 易辑传第十 第 27a 页 WYG0016-0268c.png
   右明象占
九三贲如濡如永贞吉
 赞曰永贞之吉终莫之陵也
  刘长民曰三接上体上下相交贲而成文
  李去非曰互坎有离明之文坎水之润日月雨露
  滋润明照无非文也
  冯当可曰刚过之阳二阴夹辅之其贲饰之道显
  矣以阴阳相贲而言则九三待二四而贲然一阳
厚斋易学 卷十四 易辑传第十 第 27b 页 WYG0016-0268d.png
  陷二阴之中几如濡溺非三能永久贞固自守以
  义则丧己矣
  林黄中曰上无其应以阳刚介于二阴之间本父
  与六二相贲者也而承于六四兼四成坎水为四
  所濡本爻既受贲于二唯当永守其正不染于四
  斯为吉矣贲之为象曰明与止文成不乱谓之明
  位定不争谓之止四应于初三传于二然后文成
  而不乱矣初不乘二之车三不乘四之濡然后位
厚斋易学 卷十四 易辑传第十 第 28a 页 WYG0016-0269a.png
  定而不争矣
  案间乎二阴故有贲如之象互体有坎水故有濡如
  之象然已处下体四处上体本不相属也唯其离
  性炎上故上属于四而成坎水之濡能永贞固自
  守下体与二自足相比成文不涉于四则得之矣
  此作易教人处此之方也
   右明象占
  张舜文曰文灭质则敝末胜本则衰苟无刚实之
厚斋易学 卷十四 易辑传第十 第 28b 页 WYG0016-0269b.png
  德而受饰焉其能久乎
  杨廷秀曰夫立君臣父子之分以为礼乐法度之
  文鸿荒之世其礼具其法隐伏羲之世其法立其
  文粗尧舜成周之世其法备其文著既备矣既著
  矣又何加焉曰守之自天高地下之象至廉远堂
  高之势此百圣之功千载之积岂一手一足之力
  哉文之始难成而文成易坏永久贞固以守之则
  下不陵上卑不陵尊而万民定天下安矣故周礼
厚斋易学 卷十四 易辑传第十 第 29a 页 WYG0016-0269c.png
  存则鲁安周籍去则鲁衰
   右明爻义
六四贲如皤如白马翰如匪寇昏冓
 赞曰六四当位疑也匪寇昏冓终无尤也
  程正叔曰四与初为正应本相贲者也为三所隔
  故皤如而未获者也
  林黄中曰物相杂故曰文未有一色而成文者也
  本爻正体而止艮于九三未遇其配虽有贲如之
厚斋易学 卷十四 易辑传第十 第 29b 页 WYG0016-0269d.png
  象而皤如之质犹在也
  郭子和曰初以刚强之饰其趾而来翰如之马也
  马之来所以饰四之皤四亦饰马之白皆有受饰
  之质而交相文也
  陆希声曰初九义不乘车欲飞翔而来也
  王介父曰马者不动以进之象谓初九不从二而
  来应己也翰如其志疾也离体而阳爻故疾
  王辅嗣曰有应在初而阂于三为已寇难二志相
厚斋易学 卷十四 易辑传第十 第 30a 页 WYG0016-0270a.png
  感不获通亨
  吕与叔曰九三近而不相得故为已寇
  案与五同体又以臣承君本相贲者也而皆阴焉不
  成文也则下比九三宜相贲者也三性虽上趋而
  本爻性静止以异体而不受贲也唯初九正应而
  阂于三之寇故过期而不遂婚媾发已皤如初九
  以二来文刚不专所贲而舍之为马之飞求贲于
  己而其马尚白则亦未受贲之象也九三虽欲寇
厚斋易学 卷十四 易辑传第十 第 30b 页 WYG0016-0270b.png
  己己不从之以初为正配婚媾故也
   右明象占
  冯当可曰四应初理也以隔三故贲初未成自昔
  先达在上之君子欲引其类以自显而为非类所
  隔不获在下之用者亦多矣
  程可久曰三与四阴阳相比然近而不相得不受
  贲者也
  张子厚曰以柔居阴性为艮止故志坚行洁终无
厚斋易学 卷十四 易辑传第十 第 31a 页 WYG0016-0270c.png
  尤也
  李子思曰六四六阴处当其位与九三重刚不中
  者强弱静躁之不侔盖天下有自然之文要各有
  当然之分而不容于苟合也
   右明爻义
六五贲于丘园束帛戋戋吝终吉
 赞曰六五之吉有喜也
  程可久曰柔得尊位而承应皆阴不足相贲也上
厚斋易学 卷十四 易辑传第十 第 31b 页 WYG0016-0270d.png
  九无位可以贲之丘园逸民之所居也
  张舜元曰艮为山有丘园之象
  兰惠卿曰凡言丘者皆指在上之爻如丘颐涣有
  丘之类是也
  石守道曰一阴一阳交相贲之乃成贲之道上九
  居卦外无位之地丘园之象也束帛戋戋者大凡
  人相亲必有物以为礼交相文饰五居尊位如聘
  草茅之贤礼不可薄必有物以将其厚意如古之
厚斋易学 卷十四 易辑传第十 第 32a 页 WYG0016-0271a.png
  玄纁玉帛羔雁之类也
  卜子夏曰五疋为束三玄二纁象阴阳也
  兰惠卿曰非其正应故谓之吝然二不相应而上
  九阳刚之贤我能贲之是以终吉
  郑舜举曰终必吉者人君礼贤之事也
  郭子和曰六五为贲之主及于丘园所饰远矣圣
  人不遐遗之义也丘园尚及之况朝廷之上乎商
  之贲也及于耕筑周之贲也及于渔钓束帛币聘
厚斋易学 卷十四 易辑传第十 第 32b 页 WYG0016-0271b.png
  之礼汤聘伊尹文王聘吕望实其币聘筐篚之意
  也
  案贤者高蹈丘园盖有坚持其操聘之不至者矣
  故曰吝然岂无以汤之币聘幡然而改者哉故终
  吉说者多惑于吝谓阴为吝啬故以戋戋为狭少
  束帛为薄礼丘园为质素皆不明易中悔吝之指
  者也
   右明象占
厚斋易学 卷十四 易辑传第十 第 33a 页 WYG0016-0271c.png
上九白贲无咎
 赞曰上得志也
  刘长民曰绘事后素居上而能正五采也
  吕与叔曰以阳居上至白之象也绘画之事后素
  功众色淆乱非白无以别之绘事至于素功饰之
  道尽矣上之志得也
  案六五居尊位总下四爻众色相错以文者也上
  居其中以白而成之故无众色混淆之咎考功曰
厚斋易学 卷十四 易辑传第十 第 33b 页 WYG0016-0271d.png
  杂五色以章之之谓功绘事后素所以章之也
   诸说纷纭皆不足据
   右明象占
  冯当可曰六爻皆取阴阳相杂以为质初比四二
  比三二四夹三以为贲五比上上终之之事皆无
  吉凶者文饰之事华也非实也末也非本也其得
  失有间矣
  林黄中曰初九六二相应而成文组织六二九三
厚斋易学 卷十四 易辑传第十 第 34a 页 WYG0016-0272a.png
  相传而成文绣绘也六五上九相合而成文纫缀
  也或曰六五上九不亦相传而成文乎曰六二纯
  柔也不传于九三则不能以成文九三纯刚也不
  传于柔则亦不能以成文六五以柔居阳上九以
  刚居阴既成文矣而皆无应得非相合而成者乎
  李氏曰卦以刚柔相文为贲则六爻宜各有贲之
  义唯以爻明人事则所寓之意各不同也
   右明六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