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厚斋易学 卷十 易辑传第六
厚斋易学 卷十 易辑传第六 第 1a 页 WYG0016-0183c.png
钦定四库全书
 厚斋易学卷十     宋 冯椅 撰
易辑传第六
经上篇(泰否/)
(乾下/坤上)

 赞曰则是天地交而万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
  郭立之曰泰者主人道而言
厚斋易学 卷十 易辑传第六 第 1b 页 WYG0016-0183d.png
  朱子曰天地交而二气通故为泰正月之卦也
  案天地中和之气三阴三阳适相均平乾本在上
  而其气下降坤本在下而其气上腾相通相济而
  不相病所以泰也以三阳自下而上言之则为正
  月之卦以阴阳适停言之则为春分之卦在所引
  用尔
  李子思曰盖尝反观之一身阳浮于上而不降阴
  涸于下而不升不相通畅如是者病必继起要须
厚斋易学 卷十 易辑传第六 第 2a 页 WYG0016-0184a.png
  阴阳之气升降往来于一身之中然后气血流通
  而风雨寒暑之寇有不能入者一身之泰也知此
  之理而见之日用于以赞天地之化育于以通君
  臣上下之情絪缊相感诚意交孚盖无适而不可
   又曰天尊地卑定位于太极肇判之初故易以
  乾坤为上经之首以辨上下之分演而至履凡十
  卦十者天地之极数也尊卑且犹各履其位两不
  相交则其情不通故圣人取乾下坤上重而为泰
厚斋易学 卷十 易辑传第六 第 2b 页 WYG0016-0184b.png
  以示上下之交其意深矣
 杂卦曰否泰反其类也
   右明卦义
 象赞曰天地交泰后以财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
 宜以左右民
   右明卦用
 序卦曰履而泰然后安故受之以泰泰者通也
  耿睎道曰泰者心安体舒之谓也天下安宁而无
厚斋易学 卷十 易辑传第六 第 3a 页 WYG0016-0184c.png
  虞则人人心安而体舒矣泰者非通之谓也乃通
  之所由致也否者非塞之谓也乃塞之所由致也
  孔子言泰者通也盖通则致泰而非谓泰则通也
  案闻之曰自乾坤后始涉人道经历六坎险阻备
  尝必内有所畜外有所履然后致泰而泰之后否
  则继之以此知斯人之生立之难而丧之易国家
  之兴成之难而败之易天下之治致之难而乱之
  易此又序易之深意而亦天地自然之理也
厚斋易学 卷十 易辑传第六 第 3b 页 WYG0016-0184d.png
   右明卦序
小往大来吉亨
 赞曰内阳而外阴内健而外顺内君子而外小人君
 子道长小人道消也
  兰惠卿曰以上下之情而言致泰之因以内外之
  位而言致泰之道
  郭子和曰乾为大坤为小阳为大阴为小君上为
  大臣下为小君子为大小人为小总众类言之故
厚斋易学 卷十 易辑传第六 第 4a 页 WYG0016-0185a.png
  特曰小大也
  杨中立曰小往而后大来小人在内而能进君子
  者未之有也
  郭立之曰小者以往大者当来往者屈而来者信
  也
  郑少梅曰观泰之象则知否之所生观否之象则
  知泰之所起盖以阴阳之上下升降成象也故否
  泰二卦皆曰往来
厚斋易学 卷十 易辑传第六 第 4b 页 WYG0016-0185b.png
  案卦有上下内外以六画之象言之则悔上而贞
  下以六位之序言之则外往而内来夫阴阳迭相
  升降往来于宇宙之间万古不忒易于其相有而
  不可相无者既以乾坤天地君臣上下名之而论
  其升降焉至于其类不无淑慝之分则以大小贫
  富虚实君子小人名之而论其往来焉夫往者屈
  也来者信也阳来居于内则日长阴往居于外则
  日消故君子得时而小人退避此天下之所以泰
厚斋易学 卷十 易辑传第六 第 5a 页 WYG0016-0185c.png
  也
   右明卦象
  袁氏曰道有君子有小人用有吉有凶时有亨有
  塞泰之道长者君子也故于用则吉于时则亨
  王景孟曰天地之道不能有阳而无阴人之道不
  能有君子而无小人否泰二卦阴阳适停君子小
  人各相半焉然时乎泰通则阳为主而阴为客小
  者不能以病大往者不能以遏来阴时出而佐阳
厚斋易学 卷十 易辑传第六 第 5b 页 WYG0016-0185d.png
  而小人日听命于君子此所以吉亨也
  程正叔曰不云元吉元亨者时有污隆治有小大
  虽泰岂一槩哉言吉亨则可包矣
  案吉亨以人事言也天道有元亨而无吉凶吉凶
  不僭在人吉凶为君子设也抑闻之先君子曰有
  以父占者得泰而喜或告之曰女父已葬矣乾为
  父坤为土父入土中已而信然是知易道有无穷
  之义唯其时物而已
厚斋易学 卷十 易辑传第六 第 6a 页 WYG0016-0186a.png
   右明卦占
初九拔茅茹以其汇征吉
 赞曰拔茅征吉志在外也
  王辅嗣曰初为类先
  杨中立曰泰之初上下始交也小者未尽往则岂
  一君子之力独能信哉故以其汇征乃吉三阳本
  上今在于下必复于上
  程正叔曰君子小人未有能独立不赖朋类之助
厚斋易学 卷十 易辑传第六 第 6b 页 WYG0016-0186b.png
  者也自古君子得位天下之贤萃于朝廷同志协
  力以成天下之泰小人在位则不肖者并进然后
  其党胜而天下否矣盖各从其类也
  袁氏曰不谓之往吉而谓之征吉盖凡言征者必
  以正行之
   右明象占
  冯当可曰三阳在下而上有其应其进而征莫之
  能禦进而征者阳之性有其应者君子之时盖时
厚斋易学 卷十 易辑传第六 第 7a 页 WYG0016-0186c.png
  者上之所为也为人上而欲致泰者无他应君子
  而已
  林黄中曰六爻以相通为义三阳同志而上腾三
  阴同志而下接所以为泰之时
  李子思曰乾本在上而居下坤本在下而居上卦
  则借象以示交泰也乾三爻皆上征坤三爻皆下
  复爻则辨分以正阴阳也卦言来者谓天气之下
  降爻言征者谓君子之上亨使天气下降之象一
厚斋易学 卷十 易辑传第六 第 7b 页 WYG0016-0186d.png
  定而不易则阴阳无乃失位乎 又曰卦以气交
  自上而下者也爻以位升自下而上者也
   右明爻义
九二包荒用冯河不遐遗朋亡得尚于中行
 赞曰包荒得尚于中行以光大也
  兰惠卿曰包荒者包初九也初为内二为外故曰
  包用冯河者用九三者也以刚居阳故谓之冯河
  不遐遗者不远忘三阴也三阴比三阳为远故谓
厚斋易学 卷十 易辑传第六 第 8a 页 WYG0016-0187a.png
  之遐朋亡者三阳为朋然亦不相党
  冯当可曰初比二为未用犹贤者之在荒远三比
  二则材过于刚二独居中后则引初以进前则用
  三以行位在内而志应于外为不遐遗己应五而
  初应四三应上同类各从其应为朋亡
  赵氏曰人材有不及者容之其或勇为之过则亦
  取之不以其远而遗之不以其朋而私之过与不
  及皆无所弃而疏与亲皆无所偏此九二之责也
厚斋易学 卷十 易辑传第六 第 8b 页 WYG0016-0187b.png
  案凡下卦二居中多以初三两爻同体协比为义
  小畜之三阳九二犹且牵复在中况泰之三阳上
  复者乎初在后而不及则包之以进三在前而过
  则用之以行三阴在外远也而应五则不遗三阳
  同体朋也而各有应则不党此泰之九二所以为
  盛也
   右明象
  李子思曰世有皇极之主则必尊而尚之故曰得
厚斋易学 卷十 易辑传第六 第 9a 页 WYG0016-0187c.png
  尚于中行
  程正叔曰二以阳刚得中上应于五五以柔顺得
  中下应于二是以刚中之材为上所专任故虽居
  臣位主治泰者也
   右明占
  案泰之为卦天地之中三阴三阳而无所偏上降
  下升而无所倚中之道也则于六位之中又取中
  焉二五君臣之中位也五虽君而六居之二虽臣
厚斋易学 卷十 易辑传第六 第 9b 页 WYG0016-0187d.png
  而九居之其象为刚中之臣上配柔中之君以任
  中道之责者也故六爻之义二得而兼之尚配也
  得配于中道之主也今取帝女者谓之尚主盖取
  诸此六五所以有归妹之象
   右明爻义
九三无平不陂无往不复艰贞无咎勿恤其孚于食有

 赞曰无往不复天地际也
厚斋易学 卷十 易辑传第六 第 10a 页 WYG0016-0188a.png
  都圣与曰天确然而常高其气之下际乎地则平
  矣然未有平而不陂者也地隤然而常处其气之
  上际乎天则往矣然未有往而不复者也
  李子思曰当乾坤二体交接之间而天地二位将
  复其故之际其象盖如此
  郭子和曰否泰之道如循环然终则有始可不豫
  戒乎城复于隍则无及矣
  林黄中曰以至刚迫至柔物极则反是以圣人忧
厚斋易学 卷十 易辑传第六 第 10b 页 WYG0016-0188b.png
  之而为之戒曰勿极其平庶几不陂勿穷其往庶
  几不复世之君子当极盛之时视其力足以诛锄
  小人视其力足以鞭笞四夷必极其平穷其往而
  后已此小人之所以复用而夷狄所以复彊也
   此说近巧而理意亦通平谓平其阴犹削平之
   平往谓往乎上即大往之往然阴平而阳上进
   则倾矣是陂也阳往而阴上穷则复矣故未敢
   废而两存之
厚斋易学 卷十 易辑传第六 第 11a 页 WYG0016-0188c.png
   右明象
  杨廷秀曰阴将复泰将否矣可不惧乎君臣克艰
  而守正庶乎其无咎
  冯当可曰乾之极不久位于三将进而为四矣三
  一进则二初亦进而阴则下生矣此一爻乃天地
  将交际变革之会傥非泰则三当凶矣无咎者艰
  贞而免于咎也
  刘氏曰三犹有应特否不可不防尔若忧其以否
厚斋易学 卷十 易辑传第六 第 11b 页 WYG0016-0188d.png
  见疑而遂不食其禄则失于食之福矣
  案上卦虽坤有君道焉下卦虽乾臣也三阳之进
  但能知艰而守则可以贞而无咎盖阳以上复为
  贞也三阴下复不必忧其不与已孚而所食于上
  者自锡佑之上下之交其象如此上一位天之象
  也应已福之也位多凶故不无戒之之辞亦持盈
  之意
   右明占
厚斋易学 卷十 易辑传第六 第 12a 页 WYG0016-0189a.png
  李仲永曰将近小人故其辞危
  案或问关朗曰时运已往艰其如何曰天人有前
  期变而能通故治乱有可易之理大哉人谟其与
  天地终始乎
   右明爻义
六四偏偏不富以其邻不戒以孚
 赞曰偏偏不富皆失实也不戒以孚中心愿也
  张舜元曰坤为众偏偏者众飞之象
厚斋易学 卷十 易辑传第六 第 12b 页 WYG0016-0189b.png
  朱子发曰三阳相率而上三阴下复其所如叶坠
  井上偏偏而下以井气扶之也
  李氏曰初言拔茅者引而出之征于上也四言偏
  偏者以下为顺复于下也初乘道长之时而欲进
  四安道消之时而欲退自然之理
   右明象
  郭子和曰趋下从阳盖见几之君子也 又曰阴
  虚也以乾坤之策言之亦已耗矣故为不富 又
厚斋易学 卷十 易辑传第六 第 13a 页 WYG0016-0189c.png
  曰主坤而言故辞与谦同
  袁氏曰三阴在上其道常乏故资阳以为富实而
  已六四未能得阳故曰不富失实三阴皆从阳而
  独于四言之则知四从之之先矣
  陆希声曰以阴居阴故曰不富三阴皆欲下复四
  能先之是能用其邻也
  耿睎道曰下之三阳则以其汇而征上之三阴则
  以其邻而复
厚斋易学 卷十 易辑传第六 第 13b 页 WYG0016-0189d.png
  毛氏曰三之于阴也勿恤故四于三阳不戒戒生
  于疑疑生于畏我不彼恤则彼不我戒矣君子无
  意于害小人而小人亦信君子之不吾害也
  案说者多谓三阴不戒以相孚非也三四阴阳往
  复之交故言孚则阴阳之相孚也明矣岂惟君子
  小人哉臣之进于君君之下于臣所谓上下交而
  其志同者相孚之谓也
   右明占
厚斋易学 卷十 易辑传第六 第 14a 页 WYG0016-0190a.png
  王辅嗣曰乾乐上复坤乐下复四处坤初
  程正叔曰三为将中知戒则可保四已过中矣理
  必变也故专言终始反复之道理当然者天也众
  所同者时也
  兰惠卿曰上卦之下内外之限君子小人出处之
  际一喻小人思复于内一喻上之人应下之君子
   右明爻义
六五帝乙归妹以祉元吉
厚斋易学 卷十 易辑传第六 第 14b 页 WYG0016-0190b.png
 赞曰以祉元吉中以行愿也
  左氏晋赵鞅卜救郑阳虎以周易筮之遇泰之需
  曰宋方吉不可与也微子帝乙之元子也宋郑甥
  舅也祉禄也若帝乙之元子归妹而有吉禄我安
  得吉焉乃止(见哀/九年)
  按商之君有三乙成汤为天乙史谓其母吞乙卵
  而生其一也祖乙圯于耿其二也自成汤至于帝
  乙乃所谓微子之父其三也今汤归妹之辞见于
厚斋易学 卷十 易辑传第六 第 15a 页 WYG0016-0190c.png
  汉京房传具有證据则非微子之父明矣虎去商
  千馀岁间已讹如此则夫名同实异者古今讹谬
  何可胜数哉传记之未可尽信久矣渎书者必如
  孟子之于武城云汉一断之以理可也
  陆希声曰以柔在上帝女之象下配于二下嫁之
  象
  韩康伯曰女子而居王之位必帝王之妹
  张舜文曰互体兑约象震有归妹之体焉泰道尚
厚斋易学 卷十 易辑传第六 第 15b 页 WYG0016-0190d.png
  交故有此象泰之九三进四六四退三者归妹也
  因泰之互体约象有归妹之体而归妹之九六各
  归本位则为泰故以六五而取象焉
  子忧曰汤之归妹也汤嫁妹之辞曰无以天子之
  尊而乘诸侯无以天子之富而骄诸侯阴之从阳
  女之顺夫天地之义也往事尔夫必以礼义(语见/京房)
  (传/)
  王昭素曰商之诸王多以十干为名甲为阳首六
厚斋易学 卷十 易辑传第六 第 16a 页 WYG0016-0191a.png
  五阴爻交泰之主故以名乙之主为象
  李氏曰蛊言甲取兴起巽言庚取更变泰归妹言
  帝取其尊乙取其屈三者有商之君皆取于纪号
  而易特取其义非以号也
  吕与叔曰位尊曰帝体阴曰乙乙阴之长也
  李季辨曰五归妹而二尚主交际之义
  阮氏曰易著人事举商周帝乙高宗箕子是也
  孔子曰卦之德方以知又曰知以藏往文王演易
厚斋易学 卷十 易辑传第六 第 16b 页 WYG0016-0191b.png
  已往之事近而易信者莫如商周故也然发挥于
  刚柔而生爻自文王始未演易之前固未有占爻
  者或者以其事之应此爻之象与如所谓周易有
  之在师之临之类或谓帝乙归妹之时亦尝占得
  此爻殊不知文王之占卦未占爻也
  冯当可曰他卦多以阳居五为君德此以阴居阳
  为君德何也九二之才之德可以致泰决矣有臣
  如此君何为哉推诚屈己专其好合如帝妹下嫁
厚斋易学 卷十 易辑传第六 第 17a 页 WYG0016-0191c.png
  于人所以致泰者一任之而已人属惟男女相亲
  出于天性不可间也
   右明象
  陆希声曰天降于下犹男下于女天复于上地复
  于下天地之大义也天地之大义也者以顺而承
  天也今五志于顺故获福祉天道助顺故必元吉
  程正叔曰五能倚任九二刚明之贤而顺从之如
  帝乙之归妹然降于尊而顺从于阳则以受祉且
厚斋易学 卷十 易辑传第六 第 17b 页 WYG0016-0191d.png
  元吉也谓成致泰之功也
  袁氏曰泰者福祉之时也三亦言于食有福
  案福祉自天泰之时天道下际故多福祉之象
   右明占
  杨中立曰泰之主也时之盛衰系人主而已天下
  随之以为时也故复言处泰之道而不以时之往
  复为辞与三四异矣
  毛伯玉曰泰之世君子虽用事而五实阴也左右
厚斋易学 卷十 易辑传第六 第 18a 页 WYG0016-0192a.png
  亦阴也圣人因爻取象使小人之在左右者如女
  子之不与政则吉矣天下不能无小人而便嬖使
  令人主所不能无也故严为之约使宫阃之人不
  出房闼嬖宠之私不及以政反是则适足以祸之
  盖宠极则过过则为灾节之则中中则为祉故孔
  子曰中以行愿也其防患也至深而其垂戒也至
  切矣
   右明爻义
厚斋易学 卷十 易辑传第六 第 18b 页 WYG0016-0192b.png
上六城复于皇勿用师自邑告命贞吝
 赞曰城复于皇其命乱也
  程正叔曰𠜾土积累以成城如治道积累以成泰
  及泰之中将反于否如城颓圯复反于隍也
  郭立之曰三之无往不复上之城复于隍虽理之
  所必然亦始终之戒也
  石守道曰泰之中不可过过中则否矣
  案阳本上而今在下阴本下而今在上终则各复
厚斋易学 卷十 易辑传第六 第 19a 页 WYG0016-0192c.png
  其位矣阳以上为复阴以下为复也故九三上六
  皆言复夫天下之理唯自然者不可泯没也人力
  之所加久而必败盖人者穷则天者还矣夫𠜾隍
  以为城此人力也夷者可使之险卑者可使之高
  此非土之性也及其终也土复其性而下坠则城
  壤而隍塞矣泰之时天也泰之所以成人也君子
  之道消而小人之道长则泰反而否保泰之治者
  其可不加之意乎
厚斋易学 卷十 易辑传第六 第 19b 页 WYG0016-0192d.png
   右明象
  朱子发曰坤为众师众也
  杨中立曰泰之终反为否上下分崩离析之时也
  命乱而不一众其可用乎然有刚健之才处之则
  颠而扶危而持犹可为也故曰吝而已
  陈氏曰唯告命于邑而不能及他命令不行吝之
  道也
  程正叔曰贞凶贞吝有二义有贞固守此则凶吝
厚斋易学 卷十 易辑传第六 第 20a 页 WYG0016-0193a.png
  者有虽得正亦凶吝者
  吕与叔曰城复于皇上陵下替也勿用师征伐不
  自上出也自邑告命贞吝夷于列国不足以令诸
  侯也
  案乾三爻方上进泰终则上为乾居矣坤三爻下
  反上反下则居三矣坤三爻皆翩翩而下不为己
  用故曰勿用师上六反居三其邑也其命止可告
  三馀爻不禀命也故曰自邑告命以六居上当位
厚斋易学 卷十 易辑传第六 第 20b 页 WYG0016-0193b.png
  贞也而势方下反故贞固则吝不言凶者四五无
  阳爻以阻之也夫泰非谦比也其上六乃利用行
  师征邑国何也谦极则亢九三其应而据有众阴
  其势跋扈故利用行师以征之泰极则否三之九
  自上复六得反其本邑而坤之众不为用矣
   右明占
  兰惠卿曰否终则倾剥极则复治极则乱事理之
  常
厚斋易学 卷十 易辑传第六 第 21a 页 WYG0016-0193c.png
  张知常曰物极则反理之必然唯圣人然后持满
  有道
  郑舜举曰往复者有是理也所以使之然者人事
  也处泰之终坤体而阴柔泰安得而不否处否之
  终乾体而阳刚否安得而不倾人事天理未有不
  相符者
  毛伯玉曰泰之六爻阴阳皆应独上在一卦之极
  有自外之意故为君子者亦因而外之近者不相
厚斋易学 卷十 易辑传第六 第 21b 页 WYG0016-0193d.png
  倾远者不相激此泰所以为最安也与
  赵氏曰三上皆居一卦之极故虽相应而皆有警
  戒之辞九三之时尚可为也故能艰贞则无咎上
  六之时不可为也故虽自邑告命而不免于吝此
  所以贵乎制治于未乱保邦于未危也
   右明爻义
  林黄中曰三阳在下三阴在上此其所以为泰也
  然在六爻阳反上升阴反接下何也阳升阴降自
厚斋易学 卷十 易辑传第六 第 22a 页 WYG0016-0194a.png
  然之理若阳降而不能升阴升而不能降则尊卑
  易位而非上下交感之义矣天地之位不可易也
  所以交者其气也君臣之位不可易也所以交者
  其志也 又曰初四升降之始故有拔茅偏偏之
  辞二五升降之中故有归妹得尚之义三上升降
  之极故有往复城隍之象
  都圣与曰六五以仁德居中而乐与贤者共之有
  九二为之应六四为之辅初九为之引类而进所
厚斋易学 卷十 易辑传第六 第 22b 页 WYG0016-0194b.png
  以能相与财成辅相以左右民使常泰而不否也
   右明六爻
(坤下/乾上)

 赞曰则是天地不交而万物不通也上下不交而天
 下无邦也
  闾丘逢辰曰否反于泰天地各复其所上下不交
  阴阳隔绝万物闭塞不得亨通故谓之否
厚斋易学 卷十 易辑传第六 第 23a 页 WYG0016-0194c.png
  案尝观阴之长一阴为遘二阴为遁夫二阴尚微
  也而名卦以遁谓阳消也今三阴浸浸乎上进矣
  作易者乃取反泰为否之义上下不交而闭塞不
  进圣人抑阴扶阳杜小人之路而保君子之位其
  微意见于名义之表学者不可不知也
 杂卦曰否泰反其类也
  案此言阴阳刚柔内外之相反也
   右明卦义
厚斋易学 卷十 易辑传第六 第 23b 页 WYG0016-0194d.png
 象赞曰天地不交否君子以俭德辟难不可荣以禄
   右明卦用
 序卦曰物不可以终通故受之以否
  林黄中曰泰通也否塞也泰辟也否阖也一通一
  塞一辟一阖如寒暑之相推昏明之相代虽天地
  圣人不能外所贵乎圣人者为能消息盈虚知进
  退存亡不失其正乘其机会有以变而通之耳
   右明卦序
厚斋易学 卷十 易辑传第六 第 24a 页 WYG0016-0195a.png
否之匪人
  兰惠卿曰或以为非人所为或以为人道绝胡不
  观此之六三处群阴小人之中故谓匪人今否岂
  非小人在内而致否与
   右明卦象
不利君子贞
  兰惠卿曰君子欲有所建明群小必共攻之非徒
  无益适以招祸
厚斋易学 卷十 易辑传第六 第 24b 页 WYG0016-0195b.png
  耿睎道曰泰否二卦言君子小人之消长而参天
  地阴阳万物言之则是君子小人与天地阴阳万
  物同乎消长也 又曰天下之所同欲者泰也所
  同恶者否也自古君臣相与有为于天下者皆欲
  以致泰非欲以致否也唯不明乎善以君子为小
  人以小人为君子其所以致泰乃所以致否耳
  案阳以居上为贞君子居得致之势有能致之资
  有君子以左右之变而通之反否而泰是在君子
厚斋易学 卷十 易辑传第六 第 25a 页 WYG0016-0195c.png
  今乃安于贞而上下不交否无由亨非君子之利
  也
大往小来
 赞曰内阴而外阳内柔而外刚内小人而外君子小
 人道长君子道消也
  李子思曰阴阳二气对行乎天地之间或者谓阳
  一而阴二故君子少小人多治世少乱世多然自
  有天地以来阴阳二气分于四时无一岁不得其
厚斋易学 卷十 易辑传第六 第 25b 页 WYG0016-0195d.png
  平者而君子小人治乱之运则或者不齐岂幽阴
  之气独盛于人间而天运则不尔邪是不然天人
  有相胜之理治乱有可易之运特在人所以制之
  者何如耳治否之世虽小人道长君子道消而所
  以消小人而长君子者亦必有道矣此作易者所
  以极论其消长而寄之于爻
  王景孟曰泰之彖特曰小往大来吉亨而否之彖
  先之以匪人不利君子贞者君子得志则使小人
厚斋易学 卷十 易辑传第六 第 26a 页 WYG0016-0196a.png
  各安其所无他事也若否则不然彼小人者与君
  子无龃龉不合之势则君子必不引去而小人亦
  未必果来也曰不利君子贞以小人之吾忌也当
  此时也吾不得不往以听其来也
   右明卦占
初六拔茅茹以其汇贞吉亨
 赞曰拔茅贞吉志在君也
  程正叔曰泰与否皆取于茅者以群阴同在下有
厚斋易学 卷十 易辑传第六 第 26b 页 WYG0016-0196b.png
  牵连之象也
   右明象
  朱子曰小人连类而进而初之恶则未形也故戒
  其贞则吉而亨盖能如是则变而为君子矣
   右明占
  李子思曰否之世阳在上而阴在下作易者乃以
  阴为一卦之主何也凡物之生皆自下而升上故
  上卦为外下卦为内初位为本上位为末
厚斋易学 卷十 易辑传第六 第 27a 页 WYG0016-0196c.png
  李去非曰小人之欲引其类与君子之心一也泰
  曰征吉而否曰贞吉亨孔子戒之曰志在君其委
  曲深至如此正而后吉则望小人以正也志在君
  则犹望小人以解私党也
  案朱子谓初之恶未形故圣人望之夫泰以卦之
  内外明君子小人之消长而否以位之上下明君
  子小人之名分此作易者之微旨也夫茅不自拔
  拔之者上也阴阳之应求虽否隔不交之世未尝
厚斋易学 卷十 易辑传第六 第 27b 页 WYG0016-0196d.png
  忘也故孔子以为志在君者在下者之同情也然
  欲其贞固自守而不欲其征者上不交下小人知
  分而安于在下则吉也安于在下则上终应之未
  有不亨者苟不安其分守而进焉三阳在上未易
  敌也则固失矣尚何亨之有
   右明爻义
六二包承小人吉大人否亨
 赞曰大人否亨不乱群也
厚斋易学 卷十 易辑传第六 第 28a 页 WYG0016-0197a.png
  刘长民曰当否之时阴得位而为主于内居中履
  顺在小人之中能包下而承上也初六在已之下
  故包之六三在已之上故承之
   此以小人言包承也
  耿睎道曰小人之在下也君子不遁则包之小人
  之在上也君子未能决则承之
   此以大人言包承也夫泰之二曰包荒用冯河
   蒙之二曰包蒙吉纳妇吉否之二亦曰包承盖
厚斋易学 卷十 易辑传第六 第 28b 页 WYG0016-0197b.png
   二在下体之中初与三左右之者也苟非其情
   有不相得则必能引其类以为之助也
   右明象
  李季辨曰包承于群小小人固吉大人固否然实
  则亨也
  李氏曰小人之吉亦吉其凶而已
  程可久曰大人用否以不交于上此孟子所以闻
  王命而不果朝也以其正应故用否而亨
厚斋易学 卷十 易辑传第六 第 29a 页 WYG0016-0197c.png
  李子思曰泰中有否否中有亨阴阳消息之运如
  寒暑之往来能少安之未有久而不变者此大人
  所以虽否而不终穷也
  案否亨犹言困穷而通也以小人而包承其类党
  盛相安固吉以大人处群小之中而能包其下而
  承其上虽不与之为群而亦不与之为敌所谓和
  而不同者虽处上下不交之时在上者知其不为
  小人则终必进之斯其否而亨也不言君子而言
厚斋易学 卷十 易辑传第六 第 29b 页 WYG0016-0197d.png
  大人非大有力量者不足以臻此
   右明占
  程正叔曰其质则阴柔其居则中正小人以阴柔
  言大人以中正言也
  郑舜举曰以其居中得正遂设二义非敢遽以小
  人绝之也
  案阴柔无大人之义中正有大人之德易为君子谋
  故以此爻明大人之否然则何独不于九五言之
厚斋易学 卷十 易辑传第六 第 30a 页 WYG0016-0198a.png
  曰九五治否之主非处否者也夫否泰皆以二居
  内得中为其类之主而泰上下交通九为君子故
  不特包荒用冯河而又且不遐遗朋亡此所以为
  泰也否上下不交六为小人故仅能包承其类而
  已此所以为否也
   右明爻义
六三包羞
 赞曰位不当也
厚斋易学 卷十 易辑传第六 第 30b 页 WYG0016-0198b.png
  案已为三阴之首故包之以进否之三阴进以消
  阳易于初言贞吉亨二言否亨皆以上下不交示
  训也至此则阴盛敌阳矣道日长而上进不容遏
  矣故不言休咎而直曰包羞也夫否塞之时上下
  不交亦可进乎曰否塞而不交者卦之体也下卦
  之终必进上卦者爻之序也过此以往为观为剥
  阴岂不进乎孔子故曰小人道长也
   右明象占
厚斋易学 卷十 易辑传第六 第 31a 页 WYG0016-0198c.png
  吕与叔曰柔而不当其位入于邪者也下包二阴
  群相比也
  刘长民曰初以处卑而守贞故吉亨二以中正而
  应上故否亨是居小人道长之际而不居小人之
  行者也以柔居阳不正也处下体之上失中也不
  言凶咎体顺而承阳也
  案群阴道长相挻以进不可咎也不言吉亨抑阴也
   右明爻义
厚斋易学 卷十 易辑传第六 第 31b 页 WYG0016-0198d.png
九四有命无咎𠷎离祉
 赞曰有命无咎志行也
  吕与叔曰上下不交命不行矣四切近于阴独有
  下交之情可以有命于下下必从之
  林黄中曰济否在君子主济否在君
  程可久曰虽小人道长之时然顺而在下以本爻
  之刚健可以行君之命制之在下者也制之在下
  非特本爻之无咎而𠷎类亦附丽其祉矣𠷎谓三
厚斋易学 卷十 易辑传第六 第 32a 页 WYG0016-0199a.png
  阳祉谓不为阴所剥
  袁氏曰有命无咎而已能使𠷎类并丽其祉何也
  无咎者以否之时言之苟有命焉君子之志行而
  其道长矣转否而泰𠷎之离祉莫甚于此盖泰者
  福祉之时也
  案以向消之阳制方长之阴安得无咎以其阴阳
  之情有近而相得之义又上承九五之君同德合
  志故取斯义则可无咎而同类皆赖其不争善胜
厚斋易学 卷十 易辑传第六 第 32b 页 WYG0016-0199b.png
  之福也
   右明象占
  朱子发曰否道乃革故言济否之道
  刘长民曰过否之中有亨否之道而已为之先
  兰惠卿曰处近君之地材过其位有济否之资
  郑舜举曰君子不可荣以禄为不在位者设也四
  居近君之位济否之责在焉
  石守道曰三阴并进小人党盛宜速止之四当其
厚斋易学 卷十 易辑传第六 第 33a 页 WYG0016-0199c.png
  冲刚健足以止遏三阴
  李子思曰以象观之是固为否以爻观之初不见
  其有极否之辞圣人虑天下后世以天地否塞为
  当然之数致使小人得以塞君子之亨路故于爻
  辞必有以通之也
   右明爻义
九五休否大人吉其亡其亡系于苞桑
  李子思曰小人之势始于遘终于剥否之世阴阳
厚斋易学 卷十 易辑传第六 第 33b 页 WYG0016-0199d.png
  数均未至于极而九五以乾刚处中正之位故能
  息天下之否也
  兰惠卿曰刚健中正可以止息否塞未即通泰通
  泰须否倾之后也
   右明象
 赞曰大人之吉位正当也
  毛伯玉曰反否为泰非臣子之事唯人主自为之
  故休否必大人而后吉非休否之吉也
厚斋易学 卷十 易辑传第六 第 34a 页 WYG0016-0200a.png
  李子思曰六二居三阴之中故小人吉九五居三
  阳之中故大人吉卦虽名否而小人大人同归于
  吉作易者所以辟小人而通君子之门也
 说卦子曰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乱者
 有其治者也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
 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易曰其亡其亡
 系于苞桑
  程正叔曰大人之吉犹未离于否也故有其亡之
厚斋易学 卷十 易辑传第六 第 34b 页 WYG0016-0200b.png
  戒
  程可久曰上下不相通可底于灭亡每以其亡为
  戒
  李季辨曰桑柔脆之木方苞之桑柔脆之甚危之
  至也
  毛伯玉曰其亡其亡危之至也苞桑犹缀旒也小
  人之危其国也如此
  李去非曰否之将倾有存亡之几其亡其亡戒之
厚斋易学 卷十 易辑传第六 第 35a 页 WYG0016-0200c.png
  之深(此读其/作几)
  刘氏曰苞桑以况众君子
   亦通
   右明占
上九倾否先否后喜
 赞曰否终则倾何可长也
  朱子发曰否毁兑成如决积水而倾之莫之御也
  (御今/禦)
厚斋易学 卷十 易辑传第六 第 35b 页 WYG0016-0200d.png
   此以卦变言也
  林黄中曰乾为天为西北之□天倾西北故否有
  倾之之象当否之世乾坤不交至其极也自上而
  反下则又有倾覆之象(张舜元李/子思同)
   此以卦体言之
  王景孟曰言倾否而不言否倾人力居多焉以阳
  刚之材处否之终固所优为也
  程正叔曰反危为安易乱为治必有阳刚之材而
厚斋易学 卷十 易辑传第六 第 36a 页 WYG0016-0201a.png
  后能之故否之上九则能倾否而屯之上六不能
  变屯也经言倾否否天也倾之者人也赞言否终
  则倾否之终必自取倾覆也小人之祸君子不至
  于自取倾覆不止也此天数也亦人事也
   右明象
  毛伯玉曰先否后喜昔之塞今之通也
  袁氏曰先否后喜皆非此爻之时
  李氏曰人之常情否则忧泰则喜喜言倾否为泰
厚斋易学 卷十 易辑传第六 第 36b 页 WYG0016-0201b.png
  也
  闾丘逢辰曰泰之终言城复于隍以戒之否之终
  言先否后喜以劝之若以否泰相因为一定之数
  则易不必作矣
   右明占
  林黄中曰物极则反道穷则变泰之君子艰贞否
  之小人包羞下卦之终也及乎上卦之终则泰复
  而否倾矣
厚斋易学 卷十 易辑传第六 第 37a 页 WYG0016-0201c.png
  张舜文曰消长之相循盈虚之迭至穷则变满则
  覆必至之理也习治之害浅习乱之祸深剥烂而
  顺止夬决而乃亨泰亨而止吝否终而必倾观乎
  此亦可以见天地之情矣
  张知常曰因其已倾之势而倾之宜若易然而小
  人之党根结深固所以难也
  案泰之时唯上下之通也故阳之进也速而其敝
  也亦易故在九三己有无往不复之戒否之时唯
厚斋易学 卷十 易辑传第六 第 37b 页 WYG0016-0201d.png
  其上下之不通也故阴之进也迟而其散也亦难
  故至上九犹有先否后喜之辞
   右明爻义
  赵氏曰泰三阳在内有君子同升之象阴虽在外
  而六五下应九二有柔得尊位而能下贤之象故
  六爻以交相应为善否则三阴在内有小人方进
  之象阳虽在外而九五得位有刚健中正以兴衰
  拨乱之象故六爻唯三阳为善各以爻取义与成
厚斋易学 卷十 易辑传第六 第 38a 页 WYG0016-0202a.png
  卦之体不同也
  林黄中曰否六爻上下不交三阴合而为否者也
  三阳合而倾否者也
  朱子曰易为君子谋否内三爻是小人得志之时
  但能如此而已不能大有为也至四圣人便言君
  子得时否渐可反至上则倾否为泰矣
  案阳本在上之物阴本在下之物泰则各欲复其
  所故相交而为泰也否则各已安其所故不交而
厚斋易学 卷十 易辑传第六 第 38b 页 WYG0016-0202b.png
  为否也然自遘复至乾坤十二卦气言之则三阴
  自地下而上升无终闭隔之理故初二皆言亨至
  三则包之以进矣此自以三阴为义在造化之运
  如此也以人事言之三阳在上为得位故同力以
  遏三阴之进九五命九四以止之遂得休否至上
  而否遂倾矣此自以三阳为义为君子之计如此
  也
   右明六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