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刚斋先生集卷之十三
刚斋先生集卷之十三 第 x 页
刚斋先生集卷之十三
 行状
  
刚斋先生集卷之十三 第 288H 页
潭谷宋公行状
公讳周相。字文辅。恩津宋氏。著自高丽判院事讳大原。名行传世。有讳明谊。官司宪执端。与郑圃隐诸贤。相推重。入我 朝。双清堂讳愉。隐德不仕。西阜讳龟寿。官奉事。孝友出天。习静讳邦祚。文科佐郎。清直著世。为人所钦诵。公即习静公之五世孙也。高祖讳时荣。号野隐。丁丑虏变。以太仆主簿。取义于江都。 赠议政府右参赞。谥忠显。曾祖讳基隆。质直好义。自野隐公殉节。敛迹自废。除参奉察访。皆不就。祖讳元锡。号苍岩。官翊卫。受学于尤庵先生。士友推服焉。考讳达源。有至行而不幸早世。妣文化柳氏。进士畦之女。肃宗乙亥。公生于清州马岩里。资性聪敏正直。笃于孝友。自幼不欺长者。受业不劳师教。稍长。更重厚沉默。先辈长者。一见辄有称家之誉。未冠。遭外艰。执丧尽礼。伯氏虑其毁病。勉加食饮。公虽强遵。而虽蔬菜。稍美犹不进。自痛早孤。终身无芬华。见童子而凶服者。辄为之泫然。奉偏亲。周旋左右。不忍暂离。及往来甥馆。未尝有旬望淹在甥馆。一日忽心动汗出。促装
刚斋先生集卷之十三 第 288L 页
而归。则慈候不宁。此岂非至诚所感耶。庚子。遭内艰。毁瘠危缀。而衰绖未尝去身。既葬。庐墓下。晨昏哭墓。祁寒盛暑。罔或废阙。任情过哀。所伏苫荐。因泪而腐。伯氏清羸善病。公殚心医治。奉之如严父。小无违越。及宗家以丧祸迁移。拘于事势。遂分居数唤地。而常源源往侍。助相祼荐。讲磨道义。极其湛乐。姊郑氏妇。早夭无嗣。公伤念不已。其忌日。适公生朝。家人欲设酌。则辄不许曰。永感之人。晬日设酌。吾深非之。又况孔怀痛切之日乎。尝曰。宗子承家主祀。可以致孝于无穷。而支子则三年丧毕。无可追报之地。惟墓道凡百粗可效诚。谒苍岩公及先府君墓文于丈岩,陶庵。屡返而获成。野隐公墓碣久未刻竖。力绵故也。公以为世益远。情益疏。恐未免因循埋没。决意经纪。费尽精力。首尾六年。乃得竣役。将次第以及于近世。而荐遭丧祸。未得遂意。终身以为恨。公从叔无后家欲立后。将以公上言立案。公闻极惊骇曰。无受命处而出继。即所谓与为后者也。岂非无伦乎。非但礼律甚严。且有先贤明训。不可不以死争之。即驰入京。经岁周旋。竟得归正。而旅邸寒暑。吃尽辛苦。遂成痰喘之證。沉痼数年。卒于 英宗壬申四月七日。寿仅五十八。
刚斋先生集卷之十三 第 289H 页
公病革。精神不少爽。扶起而坐曰。今日乃先人丧馀之日。痛慕之怀。岂不倍前耶。吾之病势难保晷刻。而两世同忌日。则子孙参祭。亦有难伸情者。苦待明日。是吾心也。呼诸子。各因其材性而饬励之。且书训辞于册子以遗焉。翌日。命正床席。盥手足。翛然而逝。从容整暇。少无怛化之意。非可以验素养者耶。八月十二日。葬于文义县楮子山三省洞小堤上负庚之原。公姿相丰伟。仪观庄肃。德性纯正。志操廉贞。平居常俨然端坐。急遽无疾言。燕閒无惰容。望之可敬。即之可亲。胸怀宽广。不露圭角。而至于据义守正。确乎难夺。读书史。观古人嘉言善行。必击节称赏。博览传记。过目成诵。综核礼书。精究常变。有以疑文叩质者。应答无滞。未尝以学问自居。馀事文章。纡馀霶霈。亦不以著述自任。左右经史。没身探究心近及程朱诸书。常留案上于百家语。亦无不傍通。其微辞奥义。随手劄记者。十馀篇。多有前人所未发。最是程书分类中。络角二字。文义艰阻。公积年思索。终未晓解。常往来于心矣。尝梦陪尤庵先生。先生招之使前曰。程书固多难读。而络角二字。明是字误。余曾见他本。则作统体。若以统体读。则文义乃通。觉来取考程书。若作统
刚斋先生集卷之十三 第 289L 页
体。果似可通。遂记梦以志之。呜呼。此非公思索之切。精神之极。而有所感通也耶。其亦异矣。公没。申沧洲大来,金渼湖元行。以书致慰于公伯氏。有天丧斯文。忠信好学。何处得来。乐善嗜义。无愧古人等语。一时名胜之所推重。盖如此。平生酷好山水。名区胜境。足迹殆遍。佳辰令节。或与数三冠童携壶。徜徉于水石间而归。丧祭一遵家礼。冠昏皆仿古以行。待人接物。必致款曲而隐恶扬善。故贤愚贵贱。莫不心服焉。配月城李氏。学生端蒙之女。草庐讳惟泰之曾孙。有女士称。配德无违。有五男二女。男长辉道。早没无嗣。次辉普。次辉大。次焕挺。出后圭庵后孙。次辉修亦早没无嗣。女适赵应焕,金在。辉寅,辉申。侧出。辉普男复圭。出后从叔。奉忠显公祀。次佥枢得圭,衡圭,彻圭,卫圭。女适进士金伟,府使吴亨哲。辉大男显圭,颐圭。女适李▣▣,朴▣▣。得圭男钦奭文学,钦九,钦成县监出后。即我子。女适郑洛。衡圭男钦鲁,钦哲,钦夏,钦殷。女适李▣▣,李应老。彻圭男钦翼,钦龙。女适郑▣▣。卫圭男钦嵩。女适具■(王赫),李硕彬,赵性愚,金锡昊。显圭男钦说,钦清出后。女适李铿,闵致仁。颐圭男钦刚。女适朴华镇。玄孙以下不能尽录。呜呼。公生忠孝之门。笃
刚斋先生集卷之十三 第 290H 页
性理之学。其所抱负。实有未易窥测者。而恬静自守。一命不及。天又啬其遐龄。甚可慨惜也。公所著若尤庵集劄疑,华阳志等编。岂不有功于斯文。而阐明乎大义者耶。公诸后孙。属余为状。余幼侍我王父膝下。耳熟于称道公昆弟德学。不敢以不文辞。谨就其家状而檃栝之如此。以俟立言之君子云尔。
三湖崔公行状
公讳鸣海。字巨源。崔氏。籍海州。丽朝有讳冲。设九斋。教授主徒。一时宏儒硕德。多出其门。官太师。谥文宪。世称海东孔子。即其始祖也。其后有文和公讳惟善。良平公讳思齐。暨文清公讳滋。忠宪公讳有渰。世济其美。遂为东方著姓。至领将郎讳安泽。见丽德日衰。逊于南。即公之七代祖也。曾祖讳庆云进士。壬辰岛夷之乱。与仲氏承旨公庆长,季氏忠毅公庆会。俱倡义旅。丁酉再猘。率乡兵。把持县东乌城。遂立慬。乡人立祠俎豆之。祖讳弘载。正言。昏朝废 母。抗疏见忤。黜为蔚山判官以卒。考宣教郎讳光宪。妣罗州罗氏。县监德峻之女。公以 万历丁未生。器宇峻整。志节介确。八岁受曾史。至唐贺兰,进明不救张巡。问曰。何不告于天子。夺军讨贼。师大奇之曰。天子入蜀。号令
刚斋先生集卷之十三 第 290L 页
不行。不能如汝所言也。乃曰。唐之祸乱。专由此辈之握兵。而其不亡者。实赖巡远诸公奋不顾身。效节立慬之功也。闻者皆竦然异之。及长。沉潜乎经学。激昂乎忠义。尝曰。我国壬辰后。保有疆土。安养民庶。国而君臣。家而父子者。莫非 神宗皇帝至恩盛德。而况我家忠毅公,三川公殉节立殣之后。贼徒必欲甘心屠戮吾门。而幸赖 天兵扫荡覆巢馀卵。得以保全。到今不绝先祀者。 神考之德。似若偏及于吾门也。盖公忠义之性根于天赋。而其蓄积慷慨。思欲报效者。已有素矣。及丙子胡乱。京城失守。南汉受围。公大痛曰。我国之于 皇朝。义则君臣。恩犹父子。而不能举义讨虏。反受其锋。此正主辱臣死之日也。因设义兵厅于所居三川里。罄竭家财。办备军需。约束家僮。以助兵力。晓谕乡党子弟。抵书于节义家后孙。勉以赴难敌忾之义。远近响应。遂部分队伍。整阵西上。时公年已三十。未及有嗣。谓其弟进士翼海曰。余以早孤之身。又未有子。今日之举。不可望生还。此后门户之事。君所担当。勉之勉之。军行之日。裁帛大书 神宗皇帝神位。揭奉于军中。行阵约束。必告之而后行。众皆欢欣。义气自倍。忠毅公尝夺倭将宝刀。用以歼
刚斋先生集卷之十三 第 291H 页
敌。及其殉节。送于仲氏承旨公。用于义阵。遂为公传家物。公之举义。常坐持行带。以助兵威。以励众心曰。此足为杀胡快剑。与诸义兵。到清州。闻城下之报。遂痛哭还乡。著南归赋以见志。绝意世事。自称大明遗民。与季氏。讲究经义。以教谕后人为己任。常以三川,竹隐公之忠义名节。勉励子孙。沂川洪相国命夏。尝宰本县。素服公经学志节。及其秉铨。贻书于公曰。出处。学者之大节。独善。非君子之所乐。引大易随时之义。以示荐进意。公答以进退之际。当自审其所为。引易观六三观我生之说以拒之。优游自靖。以终馀年。崇祯二十三年庚寅卒。享年四十四。墓县南江南谷酉坐原。配瑞山郑氏。监察敏求之女。幽閒贞淑。妇德咸备。合窆公墓。有二男三女。男长抟。文章行义。克世其家。早卒。未究所蕴。次抗。女李汉佑,金敏举,李彦弼。孙男彦泰,彦衡,彦崧,彦华,彦恒。俱以学问鸣世。世称五贤。彦泰克遵先烈。训迪诸弟。彦崧受业于农岩金先生门。以孝 肃庙朝给复。曾玄以下。不能尽录。呜呼。公以忠义之性。兼学问之力。既切风泉之思。恒蓄慷慨之志。暨乎丙丁之变。白衣奋袂。纠合义旅。特设神皇神位。即睢阳设画像之意也。及天地翻覆。遂敛
刚斋先生集卷之十三 第 291L 页
迹林泉。引义自靖。当路贤宰。必欲汲引。而以书辞却。隐沦以终。噫。公嘉言徽迹。宜多可书。而主鬯之家。累经回禄。可以考徵者。只此而已。然大节如是。馀何必详乎哉。公之七代孙上舍焕润。百舍重茧。跋涉冰雪。以张君宪周所纂次家状。来示余。请檃栝。余辞不获。强病就加点窜如右。以俟知德者考信焉。
菊坞金公行状
公讳勉恒。字士安。菊坞。其号也。金氏。系善山。胜国末。有讳起。官广州牧使。始见可谱。至我 朝。有讳就文。号久庵。受业于朴松堂英之门。官副提学。为 明,宣间名臣。是生讳宗儒。从牛溪成先生学。而为沙溪金先生所友善。是生教官讳翧。与伯氏讳翚。疏辨父师诬事实。具载吾先子文正公所撰两世墓表。是生讳时颜。即公之高祖。曾祖讳相铉。陶庵李文正公撰墓表。祖讳宜鍊。生员。考讳履逸。志行高洁。士友推重。妣晋州姜氏。正郎锡泰之女。公生于 英宗己未。幼岐嶷。不妄嬉戏。先府若性严。有法度。教以义方。及长。文辞赡敏。笔法端楷。出游场屋。屡屈曹偶。妇党诸昆季。皆以武。仕州阃。劝公投笔。公谢曰。武而富贵。不如儒而寒素。庚辰。丁外忧。守制如礼。三年不见夫人面。庚
刚斋先生集卷之十三 第 292H 页
寅。从渼湖金文元公于其胤永同任所。受大学近思录等书。文元甚加奖许。手书澹泊明志宁静致远勿忘勿助等字。以勖之。公遂专心向里。不屑屑于举业。未几文元没。公随柩至渼上。既葬而归。以登门未久。不得卒业。为平生恨。遇忌日。必行素。幼受业于村学究。是为句读之师。而亦尚到老称慕而不名焉。丁酉。中增广生员第二名。辛丑。丁内艰。守制。一遵先师居丧杂仪。自是绝意进取。净扫一室。端坐终日。四书六经。循环熟复。遇会心处。辄手抄。以资便览。与伯氏上舍公。友爱笃至。白首同居。未尝暂离。或有病则周旋左右。夙宵靡懈。笃于追远。哭丧馀。哀恸若袒括时。遇国恤。必食素居外。闻亲戚知旧丧。为位而哭。亦不御酒肉。待族党。恩意款洽。时为花树会以尽欢。诲后进。先行义而后文艺。与人交。久而能敬。虽尝游从亲熟。既贵显则一不迹其门。尝曰。老而读书。觉得意味滋长。义理益明。每晨起。朗诵四勿箴及西铭三数遍曰。求仁之方。其在斯矣。劬书愈笃。殆忘寝食。子侄辈或谏止。则辄诵朱夫子且将馀日付残编之句。尤喜读朱子书。尝戒子侄曰。世有以见解不合于己。而妄加诋毁于先辈。是吾所甚恶也。有以人物性同异。来辨
刚斋先生集卷之十三 第 292L 页
于公者。其说甚长。公曰。天人性命。非浅见所能窥测。吾辈只得各尊所闻而已。其人乃谢。公尝往省文元墓。入石室院。与士友讲学。三山斋金公甚许之。李公运永之宰黄涧。约会于寒泉院。讲论三日。以为南州高士。书赠招隐操。公雅好佳山水。尝游清凉。谒退溪祠。入太白山。与诸同志。讲周易及太极图。又尝遍观湖岭间海山之胜而归曰。庶不负今行矣。每遇佳辰令节。与六七冠童。徜徉于家前湖上。酒后微醺。或负手散步。或燕坐舒气。恬愉夷旷。翛然无物累。宾朋之来。与之谈经话诗。绝不及时事。金尚书履度。同门而素相善。尝语人曰。吾堂叔门下。实心饬行。惟金友在。使之沉沦。是吾辈过也。及金尚书鲁应按岭节。以老愈研经。文学有裕。荐于 朝。公闻之。蹙然曰。刺史何从闻我而有是举也。声闻过情。君子耻之。疾革。犹手不释卷。诵朝闻夕可之语。告诸子曰。近构先状。将乞文于立言君子。今病已矣。尔其成吾志否。至属纩。犹申戒之。诸子请教曰。与人不校。可以终身行之。以戊寅二月十四日。终于正寝。享年八十。葬于府西下松向午之原。从先兆也。配咸安尹氏。通德郎命鼎女。甚有妇德。六亲咸宜。生先公一年。没亦先公三年。而合
刚斋先生集卷之十三 第 293H 页
窆焉。有三男一女。男■(土肃)生员。出为伯父后。次𡑿。次腆。女适朴来复。■(土肃)一男锡弼。𡑿四男一女。男锡耆,锡耇,锡耋,锡孝。女幼。腆二男三女。男锡模,锡奎。女适李钟福,李迈信,申在洙。朴二男二女。男龟夏,象夏。李翊信,金弼淳。其婿也。公长身疏髯。美目广眉。气宇轩昂。风仪峻整。持论𥳑重。行已谨饬。处闺门。和而义。训子侄。慈而法。固其天禀有过人者。而学问之力。亦不可诬也。呜呼。诗礼。公家之茶饭也。孝友。公家之箕裘也。就正于贤师。而反躬实践。绝意于当世。而敛迹愈晦。沉潜经籍。晚觉真腴之味。优游山水。雅有萧散之趣。槩公平生。不贤而其能之乎。公为文肆笔而成。不事雕琢。而辞理俱到。自然可爱。惜乎散佚而不收。有诗文若干篇。藏于家。余与公。生幸并世。而未获英眄。公之两胤■(土肃),腆。以公遗意。托其先墓文。固不敢当。而亦不获终辞。今腆又恳状公德。触冒积雪。逼岁相守。诚孝尤可尚。遂就家状。撰次如右。以俟立言者采择焉。
学生宋公行状
公讳辉普。字景淳。宋氏。系出恩津。祖于高丽判院事讳大原。衣冠名德。谱不绝书。中叶有西阜讳龟寿。与弟圭庵讳麟寿。闻望表一世。居丧。有白燕巢庐之异。
刚斋先生集卷之十三 第 293L 页
再传至习静讳邦祚。以清名直道显。习静之子讳时荣。号野隐。与尤庵先生为堂兄弟。丁丑难有大节。 赠参赞。谥忠显。公其五代孙也。曾祖讳元锡。号苍岩。受业于尤庵先生。先生亟称之。官翊卫。祖讳达源。有行无年。士友惜之。考讳周相。经学行谊。大为士友所推重。隐德不仕。妣月城李氏。学生讳端蒙之女。草庐讳惟泰之曾孙也。以 英庙己酉三月七日生公。形貌魁伟。气质纯厚。自幼不欺长者。言笑𥳑重。喜愠不形己。俨若老成人。既长。擩染家庭。益宽厚庄重。身不设惰容。口不道俚言。又不喜声色奇巧之玩。凝神静虑。德象俨然。家素穷空。处之泰然。养亲之际。菽水难办。而亦不形劳悴之色。前后巨创。哀毁过情。野隐公㫌闾。在永同旧基。而漂没于壬子大水。公竭力周章。因其基而重建之。及其庙主之祧迁将埋也。公不胜伤衋曰。我祖之贞忠大节。炳若日星。将与天壤无穷。而与等閒情尽而埋安者同归。则千秋万世。孰曰有公议。亦岂曰有后孙哉。乃于甲辰秋。鼓士林。叫 天阍。竟蒙不祧之典。士友争出韵语以称美之。在京邸。闻胡敕入来。遽出城而避之。正朱夫子所谓万世必报之雠。而亦可谓野隐公有后矣。友于兄弟。信于朋
刚斋先生集卷之十三 第 294H 页
友。修身而俭勤备至。齐家而和顺成法。家人子弟。或有过。亦不显言督责。而使之自知其非。渐至于善。岂非所谓不威而严者耶。末年。尝再登荫荐。而竟不做。公论惜之。公素无疾恙。丙辰秋。入季子东峡寓所。忽发眩晕疾。以十月五日。考终。及葬期已届。而山地未卜。诸孤方焦遑罔措。有乘夜来告者曰。某村后某山。古来称吉地。而以其近于大村。故他人不敢生意。至于先公仁德入人。孰敢有言。吾亦某村中人。而恐取怨于诸人。故不敢显言云。遂依其言往占。即文义北小堤上甲向原也。以其年十二月。遂克襄事。此其忠信之素行于州闾。而人自感服者欤。配密阳朴氏。通德郎致益之女。江叟先生薰之后也。配德无违。有五男二女。男长复圭出后从叔。奉野隐公祀。次佥枢得圭,衡圭,彻圭,卫圭。女适进士金伟,府使吴亨哲。佥枢男钦奭文学,钦九,钦成前县监出后。即我子。女适郑洛。衡圭男钦鲁,钦哲,钦夏,钦殷。女适李▣▣,李应老。彻圭男钦翼,钦龙。女适郑▣▣。卫圭男钦嵩。女适具■(王赫),李硕彬,赵性愚,金锡昊。曾玄以下。不能尽录。呜呼。公孝友惇于家。信义孚于人。平日懿行。固多可书。而余老病无文。无以阐发幽潜。谨就家状。略叙如右。
刚斋先生集卷之十三 第 294L 页
佥枢宋公行状
公讳得圭。字德叟。我宋。系出恩津。以高丽判院事大原。为鼻祖。其后有司宪执端讳明谊。与郑圃隐诸贤为一时所推重。逮入 国朝。有若双清公之隐德。西阜公之至行。传芳袭徽。为世艳慕。自西阜三传。至忠显公讳时荣。 仁庙丁丑。以司仆寺主簿。首先取义于江都。即公之六代祖也。高祖讳元锡。官翊卫。号苍岩。曾祖讳达源。祖讳周相。号潭谷。以文章行谊。见重于士友。考讳辉普。三世故不仕。妣密阳朴氏。通德郎讳致益之女。公以 崇祯后三壬申正月二十四日生。幼而温顺。日用动静。惟长者是听。与同队游戏。坐云立云。亦无所崖异。见者皆以为太柔。及长。宽厚沉默。而喜怒不轻发。淳谨慈良。而孝友以为心。凡事质而无华。惟纯实做去。盖其禀于性者然也。及其有室。亲益老而家益旁落。遂躬耕以供菽水。原野暑雨。沾体涂足。而晨昏之际。不见劳悴之色。劝二弟。使就学。时或见其放浪。则辄戒之曰。救饥之策。吾自为之。尔等其刻苦下工。勿坠先德。自古及今。未有食力而亡其身者。多见不学而衰其门者。于凡物虽草芥之微。必收藏而待用。人或讥之则曰。不但吾性素乃尔。有
刚斋先生集卷之十三 第 295H 页
物则必有用。陶广州之竹头木屑。亦皆有用时也。天下岂有无用之物乎。家虽穷空。而至于恤人之困厄。如恐不及。弟兄之间。或不无方圆。而与伯氏为同气间知己。忧乐共之。饥病相济。尝新制上衣也。故令宽其制样曰。伯兮衣弊。出入时。欲相通着耳。兄弟居稍间。而一日不见。则如隔时月。尝曰。人家所以必亡者疏薄也。疏薄之甚。至亲为路人。可不惧哉。吾宗以大姓。而久不振者。实缘贫穷之甚。而亦岂非无厚风故耶。人有不是处。以事理当否。从容开谕。而人未有不服者。或以为见责于某公。甚于挞市云。子弟有过。亦不忍督责。岁壬寅。遭朴夫人丧。仲弟衡圭。庐于墓侧。哀苦茕恤。公不忍暂忘。饘粥之资。庇身之方。躬自经纪。幼弟失恃。友爱抚养。有倍平日。逮丙辰。先考客没于东峡。家势赤立。苍黄罔措。返柩终襄。惟伯氏言是从。极力措办。殆无馀憾。而三年制阕。孺慕益深。兄弟相对号泣曰。贫寒之故。生而奉养不得尽情。没而送终不能恔心。冢骨虽枯。此恨难泄。乃曰。吾之竭力耕田。为养亲也。今则已矣。力亦且衰。复谁为哉。只自忍饥而已。乙丑。丧耦。衰年踽凉已极。而人或劝之曰。宜思便身之方。终不听。长子钦奭登第。为侍从。公以年
刚斋先生集卷之十三 第 295L 页
至。受枢府荣爵。每曰。吾平生无可称。而子既为侍从。吾年已过七旬。窃念自吾始祖以下。惟双清府君隐德不仕。至我曾祖耆溪府君。又无一命之官。吾若享年八十。则自有追荣之典。惟是之望。及病剧叹曰。今则已矣。后虽有卿相之贵。柰无追及高祖之典何。以丁亥十二月二日终焉。享年七十六。以戊子二月二十二日。葬于西阜府君墓左冈辛坐原。配韩山李氏。沟和以祔。李氏考奎衡。牧隐先生后裔也。妇德纯备。入门三十年。舅姑曰孝。娣姒曰宜。抚养夫弟之幼而失恃者。先于己子。以至成立。食贫多年。躬勤织纴。以佐助君子。六亲咸称之。年五十三。先公二十二年乙丑十一月二十日卒。有丈夫子三人。女一人。男长钦奭侍讲院文学。次钦九夭。次钦成出后前县监。女适郑洛。钦奭娶全州李志渊女。生二子一女。男翊洙,根洙。女金继铉。钦九娶密阳朴载实女。生二子一女。男光洙,汶洙。女李铢。呜呼。余以公之子为子。属虽稍远。谊若同气。每白首相从。亹亹无间。窃以为仁善之性。淳实之德。宜受遐福。而钦奭既历扬台省。钦成又从仕莅县。意谓当享期颐之寿。备极志物之养。竟至于斯。呜呼痛哉。今于状德之文。不忍以病昏辞。而亦不
刚斋先生集卷之十三 第 296H 页
敢敷演为辞。谨就其从子钦文所撰次家状。略加檃栝如右。
玉果县监魏公行状
公讳伯圭。字子华。魏氏。系出长兴。高丽太保继廷后。閤门祇侯种。其十一世祖也。高祖廷烈。县监。曾祖东寔。祖世宝。能诗善笔画。世称三绝。号三足堂。考文德。进士。以文行见推士友。号春谷。妣平海吴氏。日三女。有壸范。以 崇祯再丁未五月十五日生公。是夕进士公梦。白龙降庭下井中。而公已㝃。岐嶷警敏。异凡儿。才周岁。便解语。长者试教以六甲与数日。辄解诵。三四岁。便知读书。闻学者必危坐。方暑裸身。就屏处。习跪坐。日以为常。每值乡人傩及倡优杂戏。少长奔波。而独漠然若无睹。尝与幼弟游戏堂上。弟匍匐将下。势必坠伤。即曳运稿束。梯而下之。叔祖春潭公。窃视奇之曰。四岁儿能如此。他日经纶。其可量乎。六岁。读小学。一见谚解。便晓三声转注反切之法。尝见邻人有子母兄弟相阋者。嗟咄不已。即书不善非人不孝非人子九字于纸佩之。八岁。读大学。便知饬躬。昧爽必盥。佩小纸帖。记某日失某言。某日误某事。长者指灯命题。对曰。照物不欺暗。丹心见本明。九岁。尝随
刚斋先生集卷之十三 第 296L 页
长者登天冠山。作诗曰。发迹天冠寺。梯空上春昊。俯视人间世。尘埃三万里。其志气之不凡已如此。见家语有夫子像。手摸而贴之壁。常拜跪而读书其下。又以纸帖。书颜曾思孟。置之所读册右。作座右铭曰。古之仁也爱。今之仁也巧令。古之义也宜。今之义也刚戾。古之礼也敬。今之礼也饰伪。古之智也知。今之智也诈谲。又曰。与其视人。宁自视。与其听人。宁自听。尝与同学诸人。作诗言志。同学者皆有志于富贵繁华。而公独曰。读书学圣人。立身显父母。若遇风尘世。采采烟霞歌紫芝。读书喜看小注。有不通处。不得不措。长者呵其废读而不能止。如书期三百注。易先后天说。数阅已能领解。十岁以后。益博涉诸家。不欲以一艺成名。天文地理律历卜筮道佛兵韬算数之书。无不蒐罗而领会。至工匠百技。亦皆目到而心解。尝手制玑衡制度。无少差。尤致意于易与礼。自朱子以下。至东儒礼说及易总启蒙等书。常自随而专治。既冠。蔚然成巨儒。读书于坟庵。远近闻风坌集。其学规。一依栗谷先生隐屏精舍古规。里中射酒之会。仿古乡射乡饮礼以行。邑侯李镇仪。以公膺荐曰。才高行美。学邃启蒙。时公年仅二十四矣。辛未。贽见于屏溪尹
刚斋先生集卷之十三 第 297H 页
文宪公。问答经礼。论辨理气。大为师门所奖诩。乙酉。中生员。丁亥。屏溪先生卒。公加麻五月。其祭文曰。昔韩愈氏曰回也得圣人。以为依归。其不忧而乐也宜矣。今伯圭失其所依归。呜呼痛哉。及其治任而归。咏一绝以见怀曰。怅然长啸出玉溪。北风空山雨雪时。如今亦少荷篑者。有心无心不怕知。此盖屏溪所次朱夫子玉溪韵也。公自师门丧后。遂为躬耕读书之计。荷蓑笠。带经籍。且耘且读。作社约及养正塾学规。以善乡俗教后进。为己任。每年四季。会昆弟及家众五十馀人。以寿两亲。而分内外序长幼以坐。下逮婢仆。亦序列于庭下。仿柳仲涂朔望训。具谚释。使读而听之。常以居一于三乐为幸。辛丑。丁内忧。甲辰。丁外忧。前后居丧。情文备至。读礼之暇。详记两亲言行心貌。为思成录二编。以小囊。贮免胎时脐带。佩之衣带间。以寓终身之慕。 正宗甲寅。湖沿海翻。遣阁臣徐荣辅慰谕之。徐素闻公名。至则采探。得公行谊实迹。又取阅其文稿。还朝。筵奏请奖用。 上允之。更加询访。翌年冬。 特谕付军职。命道臣起送。封上公所著寰瀛志。公时年六十九。病不能赴 召。复下谕曰。待春和起送。所著文字。尽为封上。翌年春。除缮工副奉
刚斋先生集卷之十三 第 297L 页
事。又辞不就。 上以宣召不及时。论罪该曹判堂。下教曰。春寒尚峭。不能自力而登程乎。若是迟滞。诚甚讶郁。严命道臣。使之急速起送。公遂强疾膺 命。丙辰三月。入京诣阙。上万言封事。其大纲六条。而立志举贤。又六条之纲也。末陈老病难强之状。乞还乡。 上优批以宠之。略曰。初一立志明学之奏。予庸嘉乃。予志不立。故民志不一。正学不明。故邪学不熄。莫非予反省处。第二𥳑弼举贤之奏。予庸嘉乃。以人事君大臣之责也。剔蔽拔茅。窃有望于今日岩廊。次三次四次五次六。言言剀切。切中时弊。尔以遐陬疏踪。能竭论至此。求闻所以求益也。即令庙堂禀覈。俾有实效。尔年七十。承召上来。若依愿还乡。则所谓去来。何所闻见。欲待计仕。则有甚于冯老郎潜。畀以一邑。使得施所蕴。仍命铨曹。拟守令。初拟机张。 上曰。老人何以远赴。本道文荫中相换。更拟泰仁。 上又以为稍远家乡。特拜玉果县监。给驲赴任。始 批下。士林拭目。而疏语多讥切朝贵。因及于士风之不古。于是诋訾哗然。太学及四学。至捲堂罢制。赖 上调剂而止。及到官。设行乡约。罢纸役。纾僧弊。除鱼供。苏渔户。本邑例贡生银鱼。为邑痼弊。报营以钱代之。去官作
刚斋先生集卷之十三 第 298H 页
杂匠。罢各厅稧防与官四色。以纾军役。劝学讲武。平粜减徭。修缮公廨。不烦民力。一以损私益公。瘠已肥民为心。丁巳春。患风痹。呈递不获。六月以久病居殿。上曰。魏伯圭治绩。不系于病。且观其考题。宜褒不宜贬。专是软地插木。切责道臣。即调京职。授掌苑别提。公无意更进。辞疾不就。铨曹例请改差。 上又教曰。魏伯圭文识姑舍。其家行闻极纯备。岂无所抱而然。朝家之断断于伯圭者。非私于伯圭。决不可使徒然落仕。本道 庙殿令中相换。十月。改授 庆基殿令。而竟以病递。戊午十一月二十五日卒。享年七十二。葬于茶山向丙之原。后九年丙寅。因章甫议。配享竹川祠。配金氏。士人始声之女。事夫子无违。后公七年卒。祔公墓。有二男一女。男道立,道及。女曹光根。道立生一男四女。道及生二男二女。公文章夙成。学识淹博。馀事功令。不工而能。尤长于对策。四魁东堂。每当会围。贵游子弟。填咽所馆。辄闭户不接。洛下人目之以怪物。尝赴庭试于二所。适李台镇仪主试一所。雅重公。要就一所。公辞曰。本欲就二所。今从座主改就。是苟进。非素志也。居家尤笃于伦理。四弟三妹。终老和洽。待家人仁而严。闺门之内。穆如也。推以敦宗族。
刚斋先生集卷之十三 第 298L 页
辑邻里花树会规社约诸条。井井可观。尤矜惜贫穷失学者。族子弟村秀才。招邀于农务之暇。课以小学通史等书。谆谆勉勉。俾随才有所就。闻人之善。若己有之。虽未见其人。亟称之不已。见人争阋。必参情理。而譬晓曲直。使之悛改而和解。穷乡僻巷。或有异行。伟迹之埋没者。必为之传记而表章之。平生最忌流俗。常曰。全昧性理之学者。虽有出人之才思。终不得文章之妙。悟其妙者。亦可以自乐。贵贱荣辱。无足以动其心。居敬之工。至老深笃。以师门所书赐敬义二字。褙为小屏。常置枕右。终日俨然。虽家人。未见其惰容。夙抱经济之志。尝记八路山川。土地饶瘠。政弊民俗。远近夷险。无不博考。潜究如指诸掌。名曰政弦新谱。随陈救弊之方。著分赈节目。当灾年。邑倅取以行之。南民以赖。尝抄经传中格言至论。名曰古琴。每酒醺意到。辄讽诵之。如学规,礼说,经书条对,读史劄录,诗,疏,传,记,序,说合杂著九十馀卷。而其中二十四卷。赴 召时封入于内阁。其他閒吟漫笔。亦有理趣。不为文士之空言。尝叹曰。若有后世子云。亦当朝暮余于千载之下矣。呜呼。公以超迈之姿。奋起南服。绩文种学。声望蔼蔚。才猷富赡。可以需世而竟失一第。是
刚斋先生集卷之十三 第 299H 页
固命也。顾以遐陬寒门。世莫有先后之者。白首嵚𡼋。有珠藏剑埋之叹。晚际 圣明。恩遇特隆。赴召无多日。畀以民社。试其所蕴。是虽公望实既隆。有以上格。而苟非我 圣考甄拔幽潜。不遗遐远。乌能如是。于此可以观君臣。而惜公已老矣。所著文稿。尚留在内阁。安知其更无阐扬于异日也。第公从事儒贤之门。晚年所造。当益崇深。而余年辈既后。且相望落落。恨无以得闻其绪馀矣。公之孙荣翰。来谒状德之文。余固非其人。且老病。久谢笔研。而累返愈勤。其诚有不可孤者。遂就其家状。略加纂次。以俟知德者考信焉。
学生张公行状
公讳齐甲。字元初。张氏。系出兴德。高丽广评侍郎儒。为鼻祖。有讳合。入我 朝。官缮工监正。 太宗大王以有潜龙旧契。宠遇甚隆。殁而礼葬。是生讳允升。司宪府监察。郑相麟趾荐以学行。不就。遂侨寓南土。至讳伣。官参奉。号痴隐。志节同金河西先生。 仁庙宾天。不复仕。临终。侍者用脯末进粥。过三四匙。忽泫然泣下曰。今日。乃 仁庙国忌。吐吞漱口。正席考终。即七月初吉也。闻者比之易箦。于公为七代祖也。曾祖讳昌汉。祖讳龙翼。号松月轩。志操清直。见重于士友。
刚斋先生集卷之十三 第 299L 页
考讳得善。娶河东郑氏。民重女。再娶金海金氏。世枢女。公金氏出也。以 崇祯二戊辰十二月十三日。生于罗州草洞高藏里第。幼英秀。松月公抱持抚弄曰。真吾孙也。稍长。跅弛不群。九岁而孤。岁适大侵。金夫人与公兄弟。茕茕寡居。家事旁落。无以为生。公遂失学。自未冠。躬耕养亲。竭其诚力。有时慨然太息。劝弟就学。冀其成立。己丑始有室家。事若可以支吾矣。荐遭季父内外丧。从弟男妹。皆稚弱。家又穷空。公经纪两丧。至斥卖家人奁中物。以奉襄事。因率养从弟妹。以至于婚娶。公之弟既冠昏。求异居。公为置略干田。俾为生计。性阔疏。三数年。辄破产。公更为之区画。至于再三。而不以介意。常含痛于幼未能致诚礼于外艰。而葬亦未得吉地。庚子春。遇岭僧之通堪舆术者。邀之于家。择地周年。乃克改窆。而衣衾棺椁。竭力恔心。甲子。遭内艰。公时已衰暮。而哀毁逾礼。及葬。将祔于考墓。公曰。前妣葬。虽在先茔局内而距此不远。然元配而不得祔。恐或违礼。遂迁奉于同日。分左右作品字形。人情神理。于是无憾。此其为孝。足以令人起钦。而公之做事。盖多此类矣。公素怀经济。既无文辞。赍志而已。 正宗初服。有求言之旨。公乃就所亲能
刚斋先生集卷之十三 第 300H 页
文者。摅其所蕴。而倩手点缀凡累千言。大略以言路通塞。为国家兴丧之源。而以褒忠奖节。反覆焉。末以本州弊瘼附陈。及上京。公车已辍。疏不果上。而览之者多韪之。本州有民库。用下浩繁。例以州之望士。择付有司。以考校其出入。而岁久弊滋。财力匮竭。送旧迎新。遂至敛民。而吏缘为奸。民不聊生。州牧李侯禹圭。大会州之人士。议所以袪弊之方。佥议咸荐公为有司。公裕财便民。处之有术。民至今赖之。本洞是山水名区。而科甲辈出。世级既降。文风固渐坠。而各家子弟。坐于贫困。虽有艺业。无以赴举。榜声久寥寥。公为之慨然。思所以振作。与三数同志。创为书社。劝诱士民。不拘钱谷。不计多寡。随力出财。置土立约。以资洞子弟之赴举。而其约条。则虽本洞施财之人。移居他坊。则不为资给。虽他洞之人。来寓本洞。则均为资助。此虽小事。其周详公平。可传于久远。足以见公才猷之一端矣。公自以早孤失学。为至痛。自未有儿时。预构书室于傍先野忧公亭阁遗墟。以为他日教养之所。儿既生。才五六岁。便教课。使受曾史于族人。而相去稍间。不便于晨夕往还。辄斥庄撤屋。就其傍近。而日夕提警。不令小有放过。为门户之计。虽使致力
刚斋先生集卷之十三 第 300L 页
于科学。而亦知儒者事。不止于是。及三十无成。劝令就学于斯文长老。冀其有造于实地。公资禀器局。有过人者。虽其失学。发言处事。鲜不合理。是以凡儒宫有事之会。每要公主席。朴上舍夏镇谓紫阳院儒曰。本院事须就议于张某。吴参判翰源宰本州。闻公名。就草洞之宝山精舍。邀与相见。而甚相得。尝对士友称道曰。张某若处以剧务。弊局必能苏残袪瘼。而惜其虚老于草茅。其见推重于朋侪者。盖如此。公年至大耋。而常康强。丙戌春。省扫考妣墓。留连数日而返。中路忽示惫。皋复于旅次。寔三月二十六日也。以五月四日。葬大朴山西麓内坐原。盖就配罗氏墓位于右。而公之所自占也。罗氏。贯罗州。士人学商之女。宽和静淑。妇德咸备。有一男二女。男宪周克遵教导。艺业夙就。而坐于数奇。赍恨于慰悦。文雅修饬。为朋侪所推服。女适李和荣,金俊国。俱早殁无育。孙男彦愚,彦鲁。俱优于文学。将益阐家声。此实公之所以裕后者然也。呜呼。公既禀美质。而遭家不造。未克有学。甚有干局。而不为世用。未试所抱。甚可惜也。然而究公平生。则子夏所谓吾必谓之者非耶。宪周久从余游。一日以公状。要余删定。质而不华。可知其无溢辞。遂
刚斋先生集卷之十三 第 301H 页
不以不文辞。而为之点化。以俟铭公者之取考焉。
孺人赵氏行状
孺人姓赵氏。系出杨州。大提学文刚公末生。为始祖。世袭簪组。高祖光锡。参奉。曾祖泰登。祖益彬。考荣穑。妣李氏。 国姓。临瀛大君璆之后也。孺人以 英宗丙戌四月十九日生。生而聪慧。自六七岁。已知事亲之节。得异味。虽蔬果之属。辄进于父母。而必先于父。母奇爱之。戏谓曰。岂爱亲之情。亦有轻重耶。何先父而后母。孺人对曰。尝闻古语云。父生之母育之。爱敬之心。虽无轻重之别。生育之恩。似有先后之差矣。闻者莫不洒然易容。家素清贫。房室湫隘。夏月。常苦蚊蝎。浑眷或至露处达曙。独老父在房。孺人侍侧。挥蚊扫蝎。不以劳苦而少懈。父虑其失睡生病。强之使退。孺人重违父命。昏定出户外假寐。俟父就寝。乃复入服勤。日以为常。十馀岁。母夫人以解㝃馀症。数朔沉淹。孺人昼不离侧。夜不解衣。尝药劝粥。殚竭诚力。新生儿以乳道乏绝。且将难保。孺人左右抱持。口粥而哺之。母病遂获良。已而儿亦渐至充完。族党邻里。莫不感叹。以为老成之所难能也。及长。妇德浑成。慈惠柔顺。端雅贞静。待宗族以和。遇婢仆以恩。年二十一。
刚斋先生集卷之十三 第 301L 页
归于士人昌宁成国镇。字光仲。乃其第三配也。及其入门。夫有子。方七岁。孺人抚视顾复。无异己出。事舅姑。致其孝顺。岁戊申。浑室遘疠。孺人昼夜救护。舅姑才得汗。而夫病滨危。孺人祝天愿以身代。竟不救。方其初终。孺人若不甚恸。吞声敛容。献慰于舅姑曰。逝者已矣。病患尚未得苏。悲疚过中。将未知至于何境。惟愿以理宽遣。后事是图。成就一孤儿。以保门户可也。言甚有理。举家但治丧事。而不复虑他。床尸才毕。孺人潜入室。饮尽一瓶盐液。即仆地。长恸一声。家人惊遑急投解毒之剂。缄口不受。但曰少妇命薄。贻戚舅姑。不孝大矣。言讫而逝。卓哉烈乎。邑报道启。发于当年。而见寝于该曹。公议久而愈郁。 上之四年甲子。以多士之请。特蒙㫌闾之典。成氏祖于高丽户长仁辅。至大提学文孝公士达益显。有讳溥。以前朝总郎。我 朝徵以大司谏。不起。有讳僩。当己巳 仁显王后之逊位。以布衣日起居于私第。移书逐主凶论者玄逸。遂为凶徒所诬捏。远窜。甲戌更化。宥还。官县监。 正庙戊申。褒赠吏曹参议。是生讳胤徵。以遗训不赴公车。杜门笃行以殁世。是生讳𪣡。成君之曾祖,祖,考。而其外祖庆州金赣也。成君亦重厚𥳑默。见推
刚斋先生集卷之十三 第 302H 页
重于侪友。以明经。屡发大小解。数奇未有成。年三十六而没于戊申六月十二日。孺人之殉。即其翌日也。与前配全州李氏。继配汉阳赵氏及孺人。皆窆于大兴之基谷枕庚原。一男永锡。右所谓七岁者。而汉阳赵氏出也。有三男一女。男德修,曦修。一幼。女适张好汲。呜呼。人之舍生固难。而得其从容。为尤难。孺人以弱性。在妙龄。下从所天。含痛以待袭敛。且其所以宽譬于舅姑者。及临绝之言。出于诚爱恻怛。斯可谓女士。而孝烈俱备矣。岂不伟哉。永锡泣请余状德。余不忍以不文辞。撮其行录如右。未及脱稿。而永锡遽殁矣。今更加修润。送示其二子。而为之怆涕焉。
过斋金先生行状(半藁)
先生讳正默。字而运。初讳斗默。遭近出之不幸。为文告于庙。而改定排行。光山金氏。最为我东著族。罗末王子兴光。知国将乱。遁于光。为氓庶。子孙仍籍焉。大显于高丽。连八代为平章事。世号其居曰平章洞。入我 朝。有讳若采。为都观察。自是簪组蝉联。名德相望。至沙溪先生文元公讳长生。以道学大儒。从祀文庙。文元之孙成均生员讳益兼。丙子虏难。殉节于江都。 赠职㫌闾。谥忠正。即先生五世祖也。高祖光城
刚斋先生集卷之十三 第 302L 页
府院君讳万基。策保社勋。 赠领议政。谥文忠。曾祖户曹判书讳镇龟。谥景献。景献公有弟讳镇符。早卒无育。以其季子延泽后焉。官卫率。卫率生讳骥材。是先生所后考也。所生考讳伟材。号迷庵。性孝友。以考忠贞公讳云泽被辛壬祸。含痛如不欲生。既蒙伸雪。而亦无当世念。屏迹海曲。除职不就。左右经籍。没身研究。造诣精深。规模笃厚。士友高其义。乡党慕其德。妣坡平尹氏。参奉休耕女。以 英宗己未五月十六日丑时。生先生于瑞山之漆田。时虎鸣于家后山。龙腾于门前海。人甚异之。自三四岁。沈默凝重。大异凡儿。五六岁时。与同队。游于浦内土山。值午潮至。未及避而水已深。群儿惊惶啼哭。先生解诸腰带而连结之。与之并带曰。死生已矣。何以哭为。适搬柴奴。急救上船而还。迷庵公问其并带之意。对曰。既与同游。虑其死将分散。非为他也。识者已知其为伟器焉。八岁。出后。所后妣柳氏。典籍尚徽女。性严正。虽甚爱之。教之必以义方。先生左右承顺。以致其慰悦焉。一日侍直宋公正相。来话于卫率公。语及京中士族家妇人。夜宿后厅。遭巡卒从墙缺处入。劫辱而自裁。将蒙褒典。而甚称其烈。先生偶坐参听而曰。妇女而露宿后
刚斋先生集卷之十三 第 303H 页
厅。已失于守身。况有墙缺乎。其死也固善矣。而褒典之及过矣。宋公耸然谓卫率公曰。十岁小儿。而见识之超迈。吾辈有愧焉。昌大公门者。必此儿也。先生自是(一本作始)受课。反覆玩绎。根究意义。读曾史至范增好奇计。问何事是奇计。长者不能答。先生尝与学者语及范增事曰。其所以说项梁者乃奇计。而怀王不过为奇计中一物。则郴江事已肇于说项梁之日矣。安有奇计如此。而终成大业者。幼时之见。盖已及此。故有是问焉。然十岁前未获趱程。而人莫知其才分之如何。十二岁遘疠。不与外人相通。时卫率公从宦留京。而适三国志在案。取以潜心看过者数周。文理遂大通。及至十五六。记性亦益明。一过眼。辄不忘。先生尝曰。人之聪明。固有天得。而养之则亦进。吾少也读书。患不能诵。煞用工夫而得力。尝行过一墓下。有碑立路傍。欲知其为谁。下马一阅而归。夜卧偶尔念过。似无所遗漏者矣。辛未壬申。荐遭承重内外艰。前后丧致哀。守制克尽情文。时先生年未满十五。人不敢以童子视。壬申。骚屑大起。人心危惧。先生慨然忧叹。邑校有同里居者。稍解事可任使。招谓曰。吾是世禄之家。宜与国同休戚。如有不虞。吾将赴难。汝亦曾为
刚斋先生集卷之十三 第 303L 页
行伍之长。能募兵从我乎。校曰。诺。后数日来告曰。已募得若干人矣。已而骚屑乃定。未有所施为。先生器量。于此亦有可以想得者矣。先生少博涉群书。于佛老颇爱其说。旋觉其非。绝不复看。辛壬祸后。迷庵公处义自别。故先生亦未尝应举。某甲始禀于迷庵公。而赴发解试。既入场。知考官之为丑正人子孙。遂不呈券曰。遭非人于赴试之初。是命也。仍废科。丙子。丁尹夫人忧。丁亥。丁柳夫人忧。丙申。 英宗大王国恤。先生与同里五六人。入县庭哭班。先生哭尽哀泪雨下。及归。同行路问曰。草野之臣。何其哀甚。先生曰。不自知也。君臣大伦。不以疏远而有间也。是岁。丁迷庵公忧。哀毁踰礼。先生前后居忧。毁损积渐。劳瘕成痼。方在强年。气血已向衰矣。戊戌。移居于怀仁之梅山。盖取江山之幽深也。庚子。道臣李秉鼎以经明行洁。矜式乡党为荐。六月。除敦宁府参奉。先生意其因道荐。不就。后以大臣荐。又除敦宁参奉。亦不就。后闻铨长之检拟于敦参。实出于不用道荐之意。盖敦参。则以敦宁悬注故也。先生曰。吾若知其如此。敢不肃 命。趋谢于荫职。一瞻耿光。是余夙心。而使我不得遂愿者。道荐也。癸卯。移居于清州之砂山。甲辰春。拜司
刚斋先生集卷之十三 第 304H 页
宪府持平。兼 书筵官。俄而又兼 经筵官。辞疏未及登彻。而值夏材逆变。疏本还到。遂更加添删。陈情乞免。 上批曰。予之必欲致尔于朝者。诚也。诚之所到。庶几相感。而予惟谆谆。尔则迈迈。岂予缁衣之好。不及古人而然欤。顾今册礼顺成。宾僚咸备。非无老成之人。文学之士。而至于智虑之开发。德性之薰陶。必藉乎林下儒贤。从古然也。尔之不来。谁任其责。噫。世道沦溺。天彝斁塞。不意文元之后。生出亘万古所未闻之剧逆。舆情愤惋。久而益切。宜乎尔之腐心痛骨。百倍于人。于斯时也。明天理。正人心之道。尤有望于尔者。门人有问辞疏文体异于平昔者。先生曰。告君之辞。当陈情而已。何敢以文澜张皇。又问疏中书崇祯年号耶。答曰。书伪号。知旧多有疑之者。而吾先世科目出身。不得不用。故吾亦用之耳。乙巳正月朝参。领议政徐命善启曰。金斗默。即夏贼有服之亲。尚在抄选之列。我 朝虽无夷族之典。如有之。难免应坐。岂可置之 经筵清选乎。且闻此人本无学识。请削逸。 上曰。法典所无。广考已例禀处。校理洪文泳,副校理成种仁联劄。请即允大僚之请。 批曰。事系夏贼。岂用靳持。予所难慎。为其职名。且以事理言之。
刚斋先生集卷之十三 第 304L 页
亲属若在应坐。则不可以抄选而宽假。今乃不然。以逆贼族党而刊削。得无未妥乎。五月。掌令柳河源。又疏请削逸。 批曰。法外之事。不必更刱。况斗默愤痛之心。安知不十倍于他人。不允。二月。遭长子丧。先生以其姿禀清高。才志超伦。期望甚重。以为父子间知己。而不幸夭殁。故实有天丧予之恸焉。先生自以过房服期。或有疑于失礼者。后性潭宋文敬公来慰曰。君之服制。不无人疑。先生举宋子大全中礼说数条以质之。丙午二月。郑相存谦启曰。正默为斗恭四寸。请削逸。允之。盖斗恭出为夏贼之侄连坐。而又以怨国罪死者也。己酉。撤还于贞民里。先生夙患风湿之疾。晚因积瘁之祟。痎疟成痼。长在床席。而内省外检之工。未尝少懈。或有梦寐颠错浮念萌动之时。则辄忧真元虚弱。昏冗乘之。益加警惕焉。是时。南塘集劄辨。成先生以南塘之论心性理气与礼说。多违背于栗尤之旨。而士趋风靡。半世尊尚。遂于静摄之中。考据辨證其同异。名曰刀圭随录。其目有寒水斋行状。人心道心说,心说,原解,未发坤复,精粗,本末,鬼神说,礼说,别录等九条辨说。以示门人曰。此老若不解先贤旨意。又不为后生所尊信者。则吾不必为是。但知
刚斋先生集卷之十三 第 305H 页
足以知之。而其所立说。务为新奇。欲以突过先辈。非但为自家之病。亦将贻后生之弊。今尊之者。以为栗尤后一人。则辨之不得不详。斥之不得不严矣。门人问。遂庵行状中栗尤最著之云。自来有说。门下则以为如何。先生曰。沙溪固见拔于道统矣。行状既拔之与云坪书。又实其言。此不足疑也。君无乃以吾之未安于南塘者。为以此之故耶。若然则天厌之天厌之。又曰。退溪倡明理学。其所论说。一主于朱子。而惟四七说为正见之一累。故栗谷为之辨释焉。朱子晚年。始用功于礼书。终至遗托于门人以成之。而犹有所未备者。故沙溪特致力于礼学。丙丁以后。冠屦倒置。义理晦塞。将不免夷狄禽兽之归。尤庵阐明春秋大义。向使诸老先生。不当可言之时。则不必叠床架屋。以求多于前人。今之学者。所可为者。惟在辨明辛壬义理而已。遂略言辛壬事。而涕泪被面。不能成声。因曰。改虏史然后可以辨 圣诬。而今之人视若陈谈。置而不言。殊可慨也。至于四大臣家亦然。昔与一二士友相议。以辛壬 圣诬之当辨。言及于李相徽之使燕时。而李托辞不听。此义理未伸之前。为 先王臣子者。不可以出脚。出脚者。以此义理自任。则不为
刚斋先生集卷之十三 第 305L 页
无据。而吾未知孰有如尤翁之手段力量。而可以办此者乎。余欲收录当时事实。以示后人。而得见南少文字之当考者。然后可以下手。不知此事。何时当成。曾以此事。言于潭丈。潭丈以苦无暇及为辞。可恨。先生又曰。尤翁之于礼说。笃守其正。九死靡悔。世降俗贸。鲜有知之者。丧礼补编出。而尤翁之道。可谓扫地矣。今之尊尤翁者。虚名而已。后日之祸。未知至于何境。吾则老未及见。君辈将何以辨明耶。尤翁文集。不可无劄疑。吾欲如尤翁之于朱书。而朝暮将死。恐不能遂意也。又曰。余尝梦侍沙溪先生。亲授礼书一册。又尝梦拜尤庵先生。教曰。万虽万。终归一。戒之以慎勿忘。觉来。不知其何所指也。偶阅文集中。首尾吟有此句语也。此非先生羹墙之诚。相感乎幽明。而可验夜卜梦寐之古训者耶。时西洋邪学。炽于国中。先生忧虑不置。朝廷行惩讨。诛其魁珍山人尹持忠。自 上特除性潭翁珍山郡守。以为扶正辟异之地。潭翁固辞。有问潭翁不出何义。先生曰。今西学一国风靡。一郡守其于一国何。然西学人。皆可以讨之。且吾儒命脉。都在性潭。而终无一言。岂非可恨者哉。时河西金文正先生从享。当初儒疏之请。并举重峰赵文烈,
刚斋先生集卷之十三 第 306H 页
慎独金文敬二先生。或问三先生先后之如何。先生曰。何敢知也。若只以圃,静,退,栗,沙,尤六先生升庑。则重,慎虽未跻配。固不为后生之憾。而今既不然。则岂不抑郁乎。又问河西道学。曰。余尝得夙兴夜寐箴卢苏斋,郑寒冈及河西所注解者。读之。河西说最为精密。且尤庵集。详载其学问事业。而吾先祖沙溪先生所阐扬。尤有大焉者。但今之人。不知有河西先生。是可慨叹。又问性潭馆学书何如。曰。非所敢知。重峰分上。只以节义称道者。岂不未安乎。又问父子并侑之说。先生以朱子书示之曰。此朱子所请伯鱼从享之文也。 上教及性潭书。皆以父子并侑为。于典无稽。而观此书。则亦不可谓无稽也。先生杜门数十年。远近士子多请学者。固辞不见。而语人曰。古人云。处虚名而受实祸。非虚名之外。有实祸。虚名即实祸也。以是忧惧。不知所以措躬矣。或问先生处义似为太过。朱子被伪学之诬。而知旧书札。皆书姓名矣。答曰。朱子乃朱子也。攻朱子者。乃韩侂胄辈。而我乃我也。今之罪我者。非韩侂胄也。吾之自处。顾安得不然。戊午冬。宿患弥留。更添轮行寒感。以己未正月七日易箦。享年六十一。以三月三日。葬于公州房洞巳坐原。门
刚斋先生集卷之十三 第 306L 页
人持服者若干人。越三年。 纯宗辛酉。大司谏俞岳柱疏请复逸。 下询于大臣。大臣奏曰。此人学识行义。久已著闻。至彻 先朝圣聪。故 圣考临筵。有奖许冤惜之教者。非止一再。而至示从近复逸之意。此非独臣之所仰聆。今入侍诸臣中。亦多有承闻者矣。然则此便是 先朝未遑之事。在 圣上初元之政。固宜亟遵。且以持平宋稚圭事言之。其所引义。即为其师削逸之故。则正默之复逸。亦所以特开稚圭进身之路也。玆敢仰达。 下询诸宰而处之何如。 上曰。各自陈达。诸宰臣皆以为大臣所奏。既已详备。而臣等所见。少无异同矣。 上曰。依为之。盖其时。宋稚圭辞疏中。以师门坐累事引义。故大臣所奏然也。先生资禀刚果。器局疏通。挺生诗礼之家。专意性理之学。见识之明。操执之坚。自在幼少。已有人不可及者。尝曰。读书而穷理。将以反躬而实践。苟其不然。安用读书为。其求道也。经传之外。先用力于栗谷先生圣学辑要。以及于心近及洛建诸书。沉潜反覆。未尝少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