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弘斋全书卷百十九 (自动笺注)
弘齋全書卷百十九
 經史講義五十六○綱目[十]
  
[唐昭宗]
宦官服劒佩始此。
譏之也。
劒佩之爲幾等。
合消詳。
今曰僖宗之世。
已具襴笏
按唐書車服志。
高祖太宗之時
士人以棠苧襴衫上服
襴笏不過士服
未應遽得高品
唐制劒佩等威
冕服以爲隆殺
今若金玉飾劒
玄玉佩。
則其冕何色。
其令何品。
其旒幾旒。
其章幾章。
纓色綬色。
同乎異乎。
毳冕絺冕
孰尊孰卑。
或金玉飾劒。
或金飾劒
或金玉飾而加珠寶
只有三等歟。
玄玉佩。
水蒼玉佩。
亦有其等歟。
武德圜丘
裘冕
迎氣
龍見而雩。
亦將服裘乎。
此皆制度之可質者。
幷此牽連爲問
欲聞博雅之論。
 幼學吳澈常對。
棠苧襴衫
果是士人上服
若乃玉飾劒。
佩山玄玉者。
其冕卷冕也。
令一品也。
其旒九旒也。
其章九章也。
以組爲纓。
以綠爲綬。
毳冕絺冕
三四品之服也。
玉飾而加珠寶
一品服也。
三品五品
用金飾。
二品銀裝劒。
而金玉珠未嘗分爲二等
玉飾銀裝金飾
只是三等而已
一品佩山玄玉
由玆以降
水蒼玉
至於裘冕
祀天地之上服也。
季夏迎氣
龍見而雩。
均是祀天
裘冕恐亦不廢矣。
范氏曰唐室之亡。
不在朱溫在於削奪李克用之時。
克用桀悍受命
若使朝廷早卽示信
不失其心。
可以黃巢克用也。
可以朱溫者亦克用也。
在朝救時之策。
宜先收得克用
以爲捍外衛內之計。
而反爲朱溫所交間。
克用無可誅之罪而朝廷無名之師
激其狼心
以成倒戈席捲之勢。
唐雖欲不亡得乎。
昭宗自在藩邸
稔知宦寺之禍。
而及卽位之後
復蹈前轍
旋又引用
竟至於此者。
抑何歟。
 幼學李惟命對。
克用之於唐室
實有再造之功。
使唐宗示信不至失心
黃巢之亂
庶幾削平
朱溫之強。
庶幾捍御
而徒爲讒說之所交間。
興師伐罪
反受其禍。
唐室所以衰亂
而究其本則宦寺是已。
後之尙論者。
安得不致慨於昭宗也。
天下之事。
而已
一失其機則去矣。
况屢失乎。
唐季之事。
克用全忠
全忠克用
勢不兩立
全忠國之賊也。
惟克足以制之。
克用又能歸心王室
屢建大功
爲當時計
惟克用是而已
克用
奉表全忠
唐室存亡之機。
僖宗旣失之於前矣。
遂乃再失於殺常濬。
三失孔緯張濬之計。
於是乎克用離心
全忠之勢成矣。
故曰唐室存亡於此
果可如是看乎。
 進士李敬參對
僖宗失機
在於全忠之不討。
濬之枉殺
若其大者
張濬拜相是已。
張濬不過附麗權閹者也。
藩鎭固已輕之。
而及全忠之請討克用
乃反結黨
銳意興師
竟至僨敗
然則克用之反。
不在於張濬之議伐。
在於張濬拜相之日矣。
李克用雖是沙陁之種。
父子三世
俱有再造社稷之功。
昭宗明知其爲王室邊人
畢竟加兵克用者。
特爲全忠建輩所誤耳。
然在克用之道。
只當閉城自保
不與交鋒
又或不幸而終未免姦賊之所陷。
則亦當斂手收兵
還歸沙陁
以俟君上之悟而已
而乃以干戈從事
及其孫揆之被執也。
不惟握手鳴寃
全而歸之。
要明此無他之心。
乃反怒其抗節而殺之。
平日忠義自許者。
如是乎。
朱子綱目
一春秋。
而書此事只以拒官軍
微示貶意。
而又不曰孫揆死之。
而以歸而殺之書之。
有爲克用寬貰
意者何也。
或者克用之子存孝
張濬國之宰相
天子禁兵
不宜加誅。
退軍五十里。
使建輩遁去者。
少知君臣之大義
故以此謂之少贖父愆。
而有所闊略之者歟。
 幼學李命錫對。
孫揆之討李克用也。
不書孫揆死之。
而書克用歸而殺之者
何意也。
克用無可誅之罪。
昭宗無名之師
未足以服人心也。
旣不予其討。
故幷不予孫揆之死
寬貰克用父子而然哉。
收功遲者其利遠。
故喜集事者。
常患其遲鈍
天下方亂。
羣雄竝起
以彊弱相勝負。
於此時苟有目前利害
不暇遠慮
高勖乃勸行密止茶鹽之利。
選守令課農
興師費財
日急一日
農桑之利。
計之以年。
用度不足
而欲課農以裕之者
疑若迂緩不切事情
而行密用其計則卒以富庶何哉
 幼學鄭世祐對。
遠慮者。
不謀近功
此非楊行密之謂耶。
羣豪竝起之辰。
欲使高勖割據淮南
睥睨天下
則其策亦已難矣。
茶鹽小利也。
不與相爭
而乃勸農
田野由是而闢。
倉廩由是而實。
此眞所謂遠慮
不謀近功者歟。
口舌得官
雖在庶僚
識者恥之。
巧言令色
虞朝有誡。
捷給利口
漢帝受諫。
任天下之重。
天下之事者。
何嘗口辯見用乎。
至於周姜之釣而載之後車。
殷傅之築而爰立相者
蓋其明良相遇。
千載一會
外此拔之人望之外
置之不次之位者。
亦有其人。
率皆才能謨猷足以任大責辦大事
故上焉而委毗無疑
下焉而擔夯不辭者也。
昭宗何許之薦。
召見朱朴而悅其口辯
不數月。
秩至同平章事
國子博士
庶僚也。
郞官道士
大臣也。
大臣而薦庶僚
不可取信矣。
藉有可用之實。
試可後用亦未晩
連日召對
愛其捷給
以太魏徵
比其際遇
太宗之於魏徵
所取者諫諍也。
何嘗口辯取之乎。
魏徵前後爵秩
多所歷試
亦何嘗有不數月作相之擧乎。
魏徵何嘗以得爲宰相月餘
可致太平等語。
高談妄論。
以要太宗乎。
當時朝廷
雖曰無人
未有裂麻之擧。
張道古頗以峭直見稱
而亦一言糾正者何歟。
 幼學趙陽鳳對。
昭宗朱朴所遭遇者。
本末俱無可觀
聖問盡之
無容更贅他說
昭宗之世。
宦寺脅持於內。
藩鎭覬覦於外。
天子
政令施措
不出於此則出於彼。
唐室數十不絶如線者特幸耳。
若使宗潛興復之圖。
得一大臣可以倚仗者。
使之密贊彌綸之計。
先除內亂
次及外賊
庶幾乎轉危爲安
非特昭宗之無遠慮
所謂大臣崔胤輩。
乘此顚覆之會。
尙爲傾軋之謀。
而一王摶宋居州。
時稱良相
外應之讒。
雖或可疑。
全忠之表。
必有所以
而旣曰不得已云爾
則以不得已之心。
何至於竄逐絶徼
與彼專橫之兩宦。
混置自盡之科歟。
胡氏以爲亦暗於度君。
冒於居位
當是時也。
貴戚之卿與世受國恩者。
潔身之義。
自餘去之可也
大臣也。
大臣貴戚尤重。
國在與在。
國亡與亡。
固其分耳。
何可爲身家地。
不出一言便可長往乎。
胡氏此論。
似或指大體而設耳。
若以而爲喩。
則恐非古大臣爲國家生死以之之義。
胡論未知何等人而言歟。
 幼學朴亨秀對。
昭宗得一大臣可以倚仗者。
庶幾乎轉危爲安
而乃反相崔胤而罷王摶
罷之不足
又投絶徼
昭宗之於王摶
不亦少恩乎哉
胡氏所謂亦暗於度君。
冒於居位云者
不忍專責於君。
分論爲臣者也。
豈謂王摶不能
身而長往也耶
王鎔介於汴晉之間。
無以兩皆悅之。
其勢難矣。
張澤欲彊汴弱晉。
而專於所事
設令汴彊而晉弱。
晉之弱豈遽至於不敢加於成德乎。
全忠幷吞河北成德能保無事乎。
計者。
犧牲玉帛
待於兩境
如鄭子產之於晉楚可也
大國相爭
小國之幸也。
汴晉相持
敵國伺釁不敢輕動
於是可以息肩矣。
張澤之不知出此何哉
 幼學宗周對。
張澤之所言。
蓋勢也非智也。
設如其言彊汴弱晉。
不得不依附汴彊。
以冀朝夕之安。
如鄭之隨彊弱而事晉楚而已
所謂勢也。
若夫智者異是。
以越之弱。
破吳之彊。
以魯之小。
服齊之大。
張澤者。
烏能識此哉。
不過審其目下利害之勢。
以圖一時苟安而已也。
李克用乃心王室
朱全忠之陰懷異圖
天下之所共指。
晉陽士馬方彊。
克用忠義素著
以方彊之士馬
素著忠義
一鼓而西則無全忠久矣
克用之請討全忠者屢。
而僖昭兩宗終不許者。
非直全忠
亦畏克用耳。
或者所謂沙陁盛朝廷危之讒。
易入而難解者乎。
然此特最初事耳。
其後五六年中。
用之來。
全忠朝廷謹。
克用之去。
全忠朝廷悖。
克用去來
朝廷安危係焉。
觀於全忠之與克用結怨
而忽當歸鎭之時。
反請加厚撫慰
以要悅其心。
可知也。
當是昭宗灼知老賊姦計矣。
不能顯言徵兵
使之入援
何不一介行李
密喩克用
仗義討賊也。
漢董承衣帶之詔。
不被奪於曹賊。
則唐郭令存社稷之功。
可復見於晉王
昭宗之只安姑息
不出此何歟。
 幼學尹勉縝對。
克用王室之誠。
全忠慰撫之詐。
非不知也。
間使絹詔之計。
足以衣帶之詔。
而猶不肯爲。
則此畏克用
殆同於畏全忠
克用
無異於疑全忠
然則廓揮英斷
密諭忠義
何可如肅宗之於郭令。
獻帝之於董承也哉
唐昭之時。
岌岌乎殆哉。
羣猾蠭起
所在相賊
無人王室之危者。
王師範徵兵之詔。
泣下霑襟
矢以生死
向前發兵兗州
朱友寧
義聲天下
楊師厚來逼。
一辭束手請降
仕僞梁爲金吾將軍
至於狼狽身死。
名節掃地
昔何壯而今何困也。
史稱師範忠義自許
畢竟爲降將軍何歟。
 幼學尹相烈對。
王師範之討兗州一著。
雖有捍衛
王室之名。
畢竟靑州十萬衆。
束手請降
名節掃地
生死俱辱。
其始之自許忠義
假託之名也。
其終之甘爲降奴。
卽難誣之實也。
臣故曰論人者當斷以終。
不當觀其始也。
(以上唐昭宗)
[唐昭宣帝]
公元905年
君立年改元禮也。
世則有改號矣。
昭宣嗣位旣踰年矣。
猶稱天祐二年
則是不改不改號矣。
全忠昭宣之不成君
不許改元
當時羣臣無敢言之歟。
書法言之。
似當曰昭宣帝元年
以明其雖不改號。
而猶爲嗣君之元年可也
今曰昭宣帝天祐二年
則天祐是昭宗之天祐乎。
昭宣之天祐乎。
二年昭宗之二年乎。
昭宣之二年乎。
此處似欠別白何也。
或曰綱目元年書號
於此特書昭宣二年
所以表其爲新君初年也。
豈其然乎。
 進士徐有鎭對。
綱目之書昭宣帝天祐二年
所以昭宣不子不君之罪也。
全忠身行簒逆
迎立昭宣
欲其不成君
不改元而仍稱天祐。
天祐卽昭宗年號
昭宣以子而稱之可乎。
不子也。
元年君之始也。
昭宣卽位踰年。
不改其元。
當時大臣裴樞獨孤損輩畏全忠敢言之
不君也。
朱夫子特書于綱。
其旨嚴矣。
哀哉
裴樞獨孤損等之及於禍也。
忍以國與人
而持張廷範太常卿
外持名檢
而終不能辦一死。
依違以圖苟生
而卒不免白馬之禍。
頭腦一失
滅名壞。
惜哉。
李振柳璨之徒。
以爲此曹外廷之難制者。
藉口以逞其私憾
等從之者也。
非難制者也。
孔子曰惡鄕原
惡其亂德也。
又曰棖也慾。
焉得剛。
未嘗不反復三歎。
 幼學李尙巖對。
揚雄聖人自期
荀彧王佐自許
不審去就
身名俱辱。
裴樞獨孤損輩。
何足論也。
外託名檢
雖惜一樂卿優人
甘爲全忠所用
不能斂退
畢竟名壞身滅。
不亦宜哉
士之去就
大矣
可以去而不去
可以不就而就。
均之爲失。
而其去也以時
而更就也不以時
將爲兩截看人。
前功可惜
司空圖者。
唐之高士也。
棄官屢徵不起
柳璨詔書召之。
懼而入見
且其墜笏衰野之態。
非出眞心
何其苟且之甚也。
始如避弋之鴻。
輕擧不返
似戀軒之馬。
拘制而更至。
先儒之稱以賢者何歟。
 幼學金正默對。
潔身長往
司空圖素志
而獨於柳璨徵辟之日。
去就兩難
如示浼浼則一死非
時。
若又揚揚晩節掃地
所以黽勉赴召
故作衰野態。
以爲保身還山之階。
正與甄濟佯爲嘔血
舁歸舊廬之意一般
先儒所以之者
在斯歟。
公元908年
天祐分明昭宗年號
而天復係是旣改之號。
西川之稱天復年號
何意義。
天祐五年之後
綱目屬之於梁。
而獨紀年無所統。
梁開平在於晉岐淮南奉唐正朔之下。
則是猶以唐正朔爲主也。
何不特書五年二字
以明其猶有所寓也。
 幼學南明對。
天復以前
唐室之統猶存
天祐以後唐室之統已墜。
西川之稱天復。
以是歟。
天祐五年以後雖屬之梁。
至於紀年四海瓜分
列國棊布
一統之稱。
固無所屬
此梁之開平
所以書於晉岐淮南之下也。
然晉岐淮南之奉唐正朔。
不過尊周之義而已
五年二字
不可揭其上矣。
朱全忠覬覦神器
惟久矣。
而特畏克用陽尊耳。
大抵王室一或有變。
克用仗義之師。
四方先。
曾無遲回前却之意。
而但劉賊少陽院之變。
千古未有者。
未見克用入援行者何歟。
其時全忠逆節未著
服事惟勤。
而且其所處之地密天子
庶幾全忠之力而誅討故而然歟。
全忠簒奪之禍。
尤是克用沫飮素縞
移檄致討之會。
而乃區區潞州得失
未有倡率圖復之擧者何歟。
或謂自己兵力
無以抵當
姑且繕修甲兵
蓄銳俟時云。
人臣之爲君父討亂逆者。
不可計較彼此之彊弱。
惟義之是從。
則蓄俟與否
非可論矣。
由前由後。
克用之以忠義自任者。
未免有始無終之歸者何歟。
 幼學權五應對
克用沙陀種子
不識眞箇忠義
故陽院之變。
斂手熟視
汴河之賊。
無意致討。
乃反區區於一潞州得失
苟究其心。
中牟之捷。
不復奏於天祐者。
非爲藉力於全忠也。
蕃漢之兵。
不再來於光化者。
非欲蓄銳俟時也。
惟視恩遇與否
賞一則効力焉。
一資則不援焉。
忠義者固如是乎。
宜其有始而無終也。
(以上唐昭宣帝)
[後梁太祖]
迎合者。
主意所在
巧中之。
故主有失。
將順之。
或恐微拂。
小人之例套也。
張格迎合爲事
排擯勝己者。
致位卿相
時有抉目獻之僧。
主將飯僧萬人以報之。
張格小人無故自殘
赦罪幸耳。
不宜崇奬爲言
蓋飯僧主意也。
能不將順而拂之。
迎合者。
如是耶。
 
生員具忠元對。
抉目以獻。
非人情也。
蜀主雖欲飯僧以報。
於其心必知其殘忍之行。
故格也覘之。
敢附剛直之風。
以釣其譽。
甚矣。
小人之巧中主意也。
用人欲試之於大事大事不可試也。
故審之乎其所忽。
察之乎其甚微。
擧而用之。
不失一二者。
其事至難。
臼季郤缺饁畝
林宗孟敏墮甑
伯宗山崩於辟重。
是必有道焉耳
錢鏐見園卒樹藝
有智而志之。
畢竟之而得其力。
事有通於此而塞於彼。
樹藝之智。
何與覘國
乃擧之不疑
而卒以成功者。
亦有其術歟。
 
幼學李遠揆對。
庖丁之妙。
移之於養生
舞劒之術。
推之於學書
仁章之樹藝
用之於覘國
蓋智有明於此則亦能於彼故也。
錢鏐老將也。
拔諸園圃之中。
任之偵諜之時。
其必於把鋤揮钁之際。
見他絶人之智。
而惜乎。
不及書。
無以得其詳也。
大將軍寇彥卿
辟人而人死。
梁主欲以過失論。
御史崔沂使令爲首
下手爲從
請置之辟。
彼僞梁卽一時僭竊之國也。
能守殺人之法。
貴臣不饒猶如此。
主欲低昂御史爭之。
豈不壯歟。
漢有郭解者流公行殺人之事。
有司庇覆之。
時法令。
得不
於僞梁。
有司之臣。
不若崔沂何歟。
後唐明宗時殿直延誤安重誨前導
重誨殺之馬前
彥卿其罪十倍
彥卿之所殺者民也。
重誨之所殺者朝士也。
彥卿從者推殺。
重誨則直斬也。
唐御史李琪
只以其事上聞而不敢請其罪。
明宗五季小康之主也。
過梁主亦遠甚。
不能重誨彥卿者。
亦何歟。
 幼學李亨會對
治世之事。
未必皆是
亂世之臣。
未必不賢
梁之御史
能請彥卿之罪。
漢之有司
反庇郭解之罪。
漢之事反有愧於梁矣。
至若安重誨之直斬朝士
彥卿其犯尤大。
李琪不請其罪。
明宗不加之誅。
夫以西漢之盛。
法律之明。
或有愧於梁者。
而况明宗乎。
况於李琪乎。
列國之士。
不聽不合則顧而之他。
如蘇秦之於齊。
張儀之於秦。
樂毅之於趙。
廉頗之於魏。
吳起之於楚是也
紫陽之雖小必書者。
蓋以見夫或從或橫或彊或弱。
一人去就甚微。
一國安危所係者也。
唐末藩鎭之亂
所謂謀臣將士
朝梁暮晉
昨吳今蜀者。
指不勝僂
而皆不之書。
獨於幽州參軍馮道之晉書之者何歟。
以其職則參軍崇秩也。
以其人則當
不知名也。
得失利害
若無關係
而必也拈出特書者。
以其馮道之拌拚三綱
歷事五代
率以爲常
恬不知恥者。
權輿於奔晉一著而然歟。
抑以其晉王之志在興復
仗義討賊者。
比之劉守光
自有逆順之別。
馮道之棄劉事晉。
可謂去就之分而書之歟。
歐陽馮道傳末。
李氏斷臂一事
以示失節之愧。
紫陽之於馮道之去就
特書之者
亦出深誅痛惡之義歟。
 幼學李漢敎對。
朝梁暮晉
昨吳今蜀者。
指不勝屈
若其綱常而壞名節
歷事四姓十君
馮道若。
大書特書幽州參軍馮道奔晉。
其意若曰唐太師馮道奔晉。
太尉馮道
太傅馮道奔周也。
誅討之法其嚴乎
梁與晉同是唐室之賊。
而梁則代唐而立國者也。
綱目書此。
克用則曰晉王
稱擧兵則曰伐。
有若以義討亂之例何歟。
或曰克用正其名義
爲唐復讎
故書晉王書伐也。
未知克用此擧
正義也。
果爲唐也歟
若曰爲唐正義
則不曰討而只曰伐何歟。
 幼學南允一對
若道賊可討可捉。
便是主人邊人
朱子說也。
唐室之賊。
莫如全忠
李克用卽言
可討可捉之人也。
然則綱目之稱晉王稱伐
蓋許克用之爲唐室邊人也。
不書以一討字。
罪其擧義之晩。
討賊之不誠也。
(以上後梁太祖)
[後梁主瑱]
春秋華夷之別嚴矣。
夷狄雖大。
皆稱以子。
其卒必書曰死。
未嘗竝列中國之例矣。
自漢以後
始有單于可汗贊普之號。
而亦未進於中國君稱之列。
今忽以契丹稱帝
大書于策。
有若王者受命于天。
進卽大位者何歟。
或曰契丹稱帝矣。
史則書實而已
何害之有。
然而外夷稱帝
自有國以來
始有之大變也。
史雖書實。
而當曰僭稱
或曰自立
以存春秋華夷之義可也
而此直書稱帝改元者。
義果何據歟。
 幼學李益秀對。
稱之一字
皆稱於僭僞者。
公孫述稱帝
劉武周稱帝是也
契丹稱帝
蓋用此例也。
又况劉淵僭號
猶書稱皇帝
而此則只書稱帝
旣加稱字。
又去皇字。
則實有外之而不內。
之而不與之意矣。
宦官之害。
至於亡國
不待明者而後知也。
然如後唐張承業誠勤才猷
亦不易得。
晉王連歲出征
軍府一委承業
軍城肅淸
饋餉不乏
雖漢之蕭相
無以過之
如此豈可宦寺不用乎。
或曰此特百
萬之一。
不可幸其或有
而啓其榮寵之路。
雖有忠且材如承業者。
不暇惜也。
古人有擧於盜。
以爲大夫者。
宦官之嚴其防。
甚於何哉
 幼學對。
宦官亡國者。
前後相望
獨唐之張承業
有志有功
卓然可稱。
千萬人一人也。
可以承業忠勤
每每期望宦官乎。
故曰盜有才則可用。
宦官雖有才。
不可用。
宋齊丘之側邪。
而其言却有卓越千古者。
請蠲丁口錢安有民富而國家貧者耶。
古來聚斂之臣所諱言
而與有若所謂百姓足。
君誰與不足者。
語意相符
雖謂之一言興邦可也
曾謂齊丘乃有此高識耶。
得非其人忒黠。
明於利害
的見民富之利於國家歟。
 幼學沈榮祖對。
宋齊丘請蠲口錢
足以便民利國
但觀其心則假託美政
以陰濟其私。
文飾好言
以潛售其姦也。
由此言之。
齊丘之爲知誥謀。
便是陳氏之輕斂。
曲沃施惠
可謂一言興邦也。
之役。
說者多咎莊宗輕敵
惜其不用周德威持重之策。
德威之死
莊宗之過。
莊宗竟以決戰而勝。
於是役者。
德威父子耳。
幽州擾亂
德威不能制。
德威將兵
不可節制之師。
死於亂軍
其死浪耳。
淝水之役。
兵八十萬。
奔潰蹂躪
慕容垂獨全而還
德威視此有愧焉。
德威良將
失之於此何耶。
 幼學常鎭對。
茅坤周德威傳。
以兵不嚴重譏之。
譏之誠是也。
使德威師律嚴重
則晉之輜重
雖爲梁兵所追。
安得幽州軍乎。
雖使入之。
幽州安得擾亂耶。
約束紀律
未及此。
故卒殞於亂軍之中。
其視慕容垂全師
相去遠矣。
議者不知德威不善用兵
反咎莊宗輕敵
豈不謬哉。
武王九鼎洛邑
蓋已見笑於義士矣。
鼎之有無
何與受命
春秋之時。
楚子始問其輕重
戰國之際。
秦與齊楚
莫不流涎睨視
及其淪泗水
秦皇武用衆力以出之。
此與兒童之見無異
今夫傳國璽之無與於國。
九鼎何異
歷代視爲重器
以爲受命之符。
袁術稱帝
已不滿一笑
今晉之得傳國寶
何異也。
方有司市玉造法物
魏州僧得傳國寶
以爲常玉而鬻之者
其事甚巧。
璽之有關氣數
如是乎。
求其說而不得
以爲問。
 幼學申憲東對
九鼎聖王所鑄。
而遷洛之時。
不免義士之笑。
何况傳國璽乎。
晉之得璽
特存勖之僚佐迎合其意。
乃以懷中之璧。
飾其事而誇其美也。
嗚呼
璽之得失
何關於國之氣數耶。
揚子曰捖革爲鞠亦有法。
天下未有無法而成者也。
說者每曰中國法勝
匈奴以無法勝
果然歟。
晉王契丹夜宿之所。
布藁於地。
回環方正
皆如編翦。
歎其用法之嚴。
若是者亦可謂無法歟。
 幼學韓明鎭對。
古人中國法勝
匈奴以無法勝
此特言中國之法度備。
匈奴法度不備而已
豈謂匈奴而全無法度也。
晉王之歎契丹布藁觀之。
可知匈奴之法之嚴矣。
一身重任易。
重任一人難。
誰昔然矣。
五代時乎
李嗣昭遺命以兵授任圜
乃能號令如一
鎭人不知嗣昭之死也。
此事可與蕭曹之載其淸靜
齊其美也。
然則使嗣昭爲相。
而薦其可代。
亦能如此稱職歟。
 幼學徐象輔對。
李嗣昭之於任圜
雖謂有知人之鑑可也
雖然天下之大。
不同一州
輔相之才。
亦異於將帥
假使嗣昭爲相。
自薦其代。
難保其必
任圜
何况蕭曹乎。
明宗相。
相業碌碌無可觀。
以此推之。
代相難於代將。
可見矣。
(以上後梁主瑱)
[後唐莊宗]
人臣事君之道。
面折廷爭
委曲諷諭
要使納君於無過之地而已
敬新磨之請誅中牟
眞得諷諫之體。
豈可俳優而忽之乎。
人必曰人君宜與士大夫處。
不宜俳優
如或士大夫阿諛側媚
害於國政
俳優之中却有如敬新磨者。
則反不如俳優之爲賢也。
中主以下
直諫不如諷諫
諷諫莫如俳優
雖以秦政胡亥之暴。
却從優旃之言。
可見矣。
然則莊宗始皇君用俳優
反有愈於近賢士大夫耶。
 進士金基普對。
敬新磨之請誅中牟
其言委曲宛轉
使暴君有悟。
賢令免戮。
士大夫之善諷諫者。
亦莫之過矣。
不可以張承業忠勤而親宦寺
不可以金日磾篤愼而進夷虜。
俳優之人亦安可新磨之善諷而親之乎。
苟能日接賢士
使之諷諭
則其格非之功。
必有遠過者矣。
古者賢人隱於伶官
詩人時君之失賢。
若使時君伶人而置之于朝。
可以共理天職
而今莊宗
伶人刺史
則反爲亡國之本者。
其故何歟。
歐陽修五代史
言伶人之禍。
伶人豈必禍人國。
而安知無隱不仕者。
在於其間哉。
莊宗苟能擇其賢者
擧而用之
則亦可謂得人之明。
綱目將不貶而予之歟。
 幼學李儒準對。
古之賢才。
不係於技之貴賤
故有擧於筦庫者。
有拔於胥靡者。
使俊與德源
雖在賤隷
苟有其才。
而用爲刺史
史氏之筆。
固當揄揚不暇
惜乎。
莊宗拔擢之擧。
反乎此也。
爛羊都尉
古雖有之。
未聞樂工刺史
蜀時嚴旭以善歌爲蓬州刺史
莊宗使之歌而仍其職。
刺史民社之責焉。
獄訟之任焉。
錢穀甲兵之掌焉。
善歌者豈善於治。
而以莊宗剛明
復蹈王蜀之轍何歟。
鍾儀楚囚操南音
得返故國
莊宗不罷嚴旭。
亦無不可歟。
 生員南德新對。
王衍逸樂喪蜀。
拍板登筵
蕩其君心。
嚴旭爲首
莊宗不惟不加之罪。
反善其歌而復其職。
官方壞亂
甚於爛羊都尉
惜乎。
莊宗之復蹈王衍覆轍也。
至於楚囚南音
雖有晉侯遣歸
如旭者亡國之罪。
不同被俘
刺史之重。
有異於還鄕
豈可以此恕其用伶人之失耶。
(以上後唐莊宗)
[後唐明宗]
公元926年
上下交爲泰。
上下不交爲否。
人主深居九重
君臣之志。
每患不得相通
非所明四目四聰也。
明宗卽位
首命百官轉對
法正常朝外。
五日一赴內殿起居
轉對奏事
可謂知所先矣。
然前乎此而有次對奏對之目。
後乎此而有輪對陛對之名。
其制之同異得失
可得詳言
轉對之稱。
獨見於此
前後未嘗有耶。
 幼學殷對。
人主引對臣隣
蓋取諸天對待之象。
及至明宗
又爲百官轉對之規。
爲治之要。
過於是。
前乎此則天和間起居供奉面受進止
謂之次對
會昌中部省郞延英陳奏
謂之奏對
後乎此則建隆時百官論奏時政
謂之輪對
宣和初監司面辭文陛
謂之陛對
其制同異
據此可知
至於轉對之稱。
已出於貞觀之初
復明皇祐之間
豈可獨見於此
前後未之有耶。
學進然後識進。
未有不學而能爲政者也。
史稱明宗目不知書
明宗賢君也。
良法美政
不勝書。
年穀屢登。
百姓以安。
身致小康之治。
非世主之可及
雖曰
未學。
致治之盛。
如此何哉
石勒不知書而橫行天下
孟昶李煜能文章而無救敗亡
人主之於學。
不足輕重如是歟。
 幼學在行對。
古帝王之治。
莫不由學問上做得
唐明宗目不知書
能致小康者。
誠異矣。
使其英姿美質
又加之學問
豈但小康而已
石勒不知書而橫行天下
草莽之雄。
不足道
蜀孟昶能文章。
唐李煜之善詩辭
輕薄浮華
初非帝王之學。
則雖欲不亡得乎。
漢高帝旣定四海
名將殆盡
嗜殺也。
少恩也。
惠帝幼弱
天下事尙未可知也。
阿保機死。
述律氏召諸酋長盡殺之。
又除左右桀黠者。
高帝意也。
蕃胡女子
豈能聞漢之事而效之哉。
能自辦也。
然則智略有過高帝也。
不能使其子德抗衡天下
而只保沙漠者何歟。
 生員李脩演對。
述律氏之爲德光酋長
殆非蕃胡一女子之所爲
暗合高帝雄略
而只保沙漠
不使南侵
尤見其明於利害之機也。
史氏遼太祖之后
勇決權變
與贊兵機
豈無以哉。
明宗初年
兩稅省耗
兩稅春秋所輸公田之稅
也。
省耗卽元稅之外
輸剩于官者也。
省耗之法。
始自何代。
所謂每十一升云者。
一斛之耗。
每取十一升歟。
一人之稅。
必輸十一升歟。
藉使一斛取十一升。
比之我國耗法。
尙減三之一焉。
然而是時稅民不堪其苦。
往往相聚爲盜。
我國則自常平之後
至于今。
春糶秋糴
視爲惟正
未嘗以輸耗之制。
大爲病民之弊何歟。
或此所謂省耗
與我國耗制。
其法有不同者歟。
明宗之時軍旅頻興。
轉輸相續
而雖蠲二稅之耗。
無不匱之歎。
我國軍國經用
半在耗稅。
雖欲蠲免
而其勢行不得矣。
以此觀之。
耗法有古今之異明矣。
所謂省耗之制。
可以詳攷歟。
 幼學大修對。
省耗之名。
未著唐書
省耗之法。
固已刱於楊炎
而每十一云者
卽指每一斛
取其耗十升也。
我國耗法。
猶減三之一。
而古之民受其病。
今之民蒙其惠。
蓋古之耗稅也。
稅出於田
今之耗糴也。
糴還於民。
其制誠有異矣。
苟欲屢蠲耗稅。
財用不匱
則其道不越乎抑奢侈崇節而已
區區䂓制同異
不必論矣。
明宗旣免三司逋負二百萬緡矣。
云收麴稅何哉
漢有舟車之計。
有鹽鐵之榷。
此皆國用耗竭
爲苟
且之政。
而麴稅未嘗有也。
曾謂明宗爲是乎。
或曰稅麴所以禁酒也。
然則稅之未幾而復罷之何也。
 幼學趙鎭永對。
明宗以蠲耗減逋之政。
爲此漢唐無之麴稅。
誠亦異矣。
禹疏儀狄
周誥妹邦。
不以爲戒
或者禁酒之說。
不爲無據矣。
然稅之未幾
旋又罷之。
當時民情
恐或不便
故稅之罷之。
只從民情之便否而然歟。
光業唐朝
其父璋示以反書
欲從父則叛君也。
欲告君則害父也。
光業計。
如何爲得。
 生員尹愭對。
古人不幸忠孝不兩全之時而之者
棄疾趙苞之類是也
而皆殺身以繼之。
光業所遇之事。
亦何異此。
欲從父也則害乎忠。
欲告君也則傷乎孝。
顧其兩全之道。
只當解職入川。
義理以曉之。
號泣而諫之。
使不陷於大惡
必若不能
繼之以死而已
若是庶幾兩全矣。
綱目書卒。
甚嚴且公。
吳王隆演,楚王馬殷之卒。
書其諡。
予之也。
楊行密李克用之卒。
只書吳王晉王
奪之也。
藩鎭竊號一也。
予奪殊例何歟。
 幼學李昌錫對。
吳楚晉王之書諡不同
各有可據者。
存勖之追尊太祖
克用本心
故其卒也。
不書
皇帝諡。
而只書晉王
行密者。
乃心王室
恪奉正朔
固已可尙。
而况私諡武忠
不出天子
故只書吳王
非所以奪之也。
所以予之也。
至於馬殷僭竊
演之承襲
後梁未嘗臣服
只得仍其舊而書其諡。
非所以予之也。
所以奪之也。
郊祀之禮。
所以事上帝也。
祀於圜丘其地也。
燔柴達氣其禮也。
分至禜雩其時也。
琮璜牲幣其物也。
一有不備
是爲瀆禮。
明宗之祝天每夕則非時也。
於其宮中非地也。
焚香而已則非其禮物也。
是其至誠之所感通
不係區區節文歟。
聖人之生。
乘五百興王之期。
膺千一河淸之運。
關係氣數盛衰
一人祈祝所可容力。
明宗此語。
似若窅遠之甚。
范文正以爲宋太祖應是期而生者。
果有是理歟。
 幼學晉逵對。
王者之生。
有關氣數
非人力之所可容也。
使明宗圜丘備儀物。
卜日以禱。
尙難感格于天。
何况燕夕之禱。
非其禮也哉
藝祖之降。
適丁斯時
而范氏歸之明宗祝天之功。
不亦謬乎。
(以上後唐明宗)
[後唐閔帝]
爲人下。
人之常情
英雄竝起割據者。
苟非大小彊弱大相踰越
其勢不得以相統。
故以彊吞弱易。
大事小難。
南平吳越聽命於唐而受其封策者。
必其威德足以服諸國之心者。
明宗之賢
能以燕翼子歟。
詳論其時勢。
 幼學鍾顯對。
名分所在
彊弱不必論也。
吳越及楚。
世爲唐臣
而復唐讎者莊宗也。
莊宗明宗也。
當時羣雄
固已服事不暇
至於南平
莊宗時受命爲王。
君臣之分。
截若天壤
於是乎閔帝之弱。
乃能指揮號令
而彼三國者。
亦皆聽從焉。
然則明宗貽後之謨。
不足言
名分固有之矣。
故曰名分所在
彊弱不必論也。
思同忠於所事
被執不屈
從珂義而宥之
尹暉劉延朗乘從珂之醉。
潛殺思同
延朗殺之也。
非從珂所殺也。
然而史書從珂執殺思同何歟。
抑從珂欲除思同
惡得忠臣之名。
佯託以醉而使延朗陰殺之。
以掩其罪歟。
 幼學曹錫琮對。
從珂之於思同
如欲使之全節
不忍殺之。
則喩告延朗
必當如爲仁章喩元瓘之爲。
而曾無一言及此
然則手刃思同延朗
而使之殺之者從珂也。
書以執殺。
不亦宜乎
(以上後唐閔帝)
[後唐潞王從珂]
當時五國三鎭
號稱容諫者。
南唐烈祖
吳越錢鏐
荊南高從誨
非不偉然盛也。
未有潞王之詔開言路。
虛受讜論
畢竟成就
未暇擬議烈祖
而比之吳越荊南
不能跂及者何歟。
 幼學李正紳對。
求言之道。
求以實心本也。
求以虛文末也。
今夫潞王之降十行之綸。
四方之諫者。
旣無採用之實。
則比諸唐烈祖手詔告諭
錢忠肅之振紙卽悟。
高節度之聞善能從。
不過虛文而止耳。
畢竟成就不能跂及者固也。
從珂叛君奪國。
罪大惡極
而以開言一事
朱子予之。
言路開閉
關國興亡
時君臧否
有如此歟。
綱目世。
開言路者一。
言路之開。
若是其難歟。
之者臣也。
之者君也。
所以所以閉。
惟在人君一轉移間。
而從古人君
之者常多。
之者常少。
何由歟。
 幼學金載麟對。
朱子於此
特書開言三字
所以予從珂之以衆惡之首。
得一言之善也。
綱目之書開言路。
只止於此
可見其至難也。
一轉移之間。
易易開得者乎。
爲人君者。
苟無平日涵養本源之工。
言路終無以開之矣。
從古人君之閉者
多而開者少。
豈不於是耶。
五代史而得全節之士二焉。
荊南梁震
閩之葉翹
夫以王璘淫虐正色自持
直言不諱
諫而不聽奉身而退。
無所玷汙
可謂賢矣。
梁震則尤有難焉。
季興待以友。
從誨事以兄。
從誨自立則曰嗣王不墜其業。
不能事人矣。
超然黃鵠擧而不可縶
竟以恩禮終。
進退卓犖
求之當時
鮮有其倫。
胡氏乃以不能高氏父子苟得無恥疵之。
欲求過於無過之地何哉
 幼學鍾玉對。
先儒之於梁震
貶褒各異。
者遵古人履滿之戒。
濁世邁往
乃能斂退從誨之世。
溫公之褒。
不可過情
但以季興父子事。
尙論千古
則胡氏之譏。
亦無以自解矣。
震之
不害五季高士
後之論者當從溫公之渾厚
不當從胡氏之深刻也。
今有就三尺童子而問焉曰三公何職。
不曰百官四時也。
久無正拜
未知久之幾何
史冊之所載。
耳目之所睹記
必擧一世聾瞽而後
其說可信也。
况所廢者正拜而已
他官兼領檢校三公
未嘗闕也。
兼領檢校視之職。
事移之於正拜
不待
智者而後知也。
其說節節可疑
盧文紀欲令掌祭祀掃除
非常情。
幷須詳論之。
 幼學李重植對。
史氏司空論道之官
無其人則闕。
叔季以來
經綸之才。
漠然無聞
則無其人而闕其官。
宜乎久矣
司空之職。
旣以他官兼領檢校
則其名雖異正拜
其職未嘗廢之也。
至於祭祀掃除
特相職中細務
惜乎。
盧文紀不能深察也。
呂琦先知河東之必結契丹
可謂明矣。
誠用其計。
先結爲援。
河東無能爲矣。
薛文遇沮之。
不害守正
潞王之亡。
由於文遇一言
果使從珂如敬瑭之稱爲父子
獻十六州。
則寧國破家亡不可爲也。
此不過歲捐十萬緡而宗社安。
何憚而不爲此乎。
假使武穆澹菴輩爲潞王籌之。
如何爲計。
 幼學煥曾對。
崧之謀。
可謂先人奪人
而文遇沮之。
以致敬瑭陸梁
潞王敗亡
其言雖若守正
不免僨誤之罪矣。
潞王約爲兄弟
則敬瑭必結爲父子
潞王輸幣十萬。
則敬瑭必獻州十六。
惟彼谿壑之慾。
豈肯石郞向潞王乎。
崧之計。
雖能先發
終必無助
使武穆澹菴輩爲潞王籌之。
其必以力戰內修爲務而已矣。
(以上後唐潞王從珂)
[後晉高祖]
五胡猾夏
中國相率夷狄
然而中國之權。
未嘗下移
韋雲起突厥兵討契丹
裴矩鐵勒吐谷渾
夷狄夷狄
中國特指使之耳。
至若契丹之以晉主南下
五胡之所未有也。
石敬瑭起自河朔
擁衆百萬。
地三分。
已有其二。
去一從珂。
發蒙振落
朱溫李克用之業。
不日可興。
而猶不敢自有其身。
契丹所立。
至使契丹以晉主南下
進退與奪
一聽契丹
有若契丹無以自立於世者。
是以中國中國
夷狄坐而指使也。
石晉方興之業。
必欲藉手契丹何歟。
 
幼學韓羲運對。
中國之於夷狄
分截然。
以隋氏衰亂之政。
契丹彊盛之時。
猶且以夷攻夷
不失中國體統
則彼石晉何其身事契丹
使契丹得遂中國中國之計也。
敬瑭以逆抗順。
苟利於吾事。
無所不爲
包羞忍恥
下拜穹廬
胡澹菴所以發歎於石晉者也。
後晉之鑄錢。
每十錢重一兩
唐武德年。
五銖錢
開通元寶
十錢一兩
當時稱其得中
然則後晉天福
唐之武德
輕重大小
子母相權之宜。
若是其必可同歟。
賈山以爲聽民自鑄
與人主共操
柄。
然則漢與後晉之聽公私自鑄何也。
銅錢漢書所謂赤金爲下其文龜者是也
公孫述鐵官
而鐵鉛皆可雜以爲之。
此貨賤之始也。
後晉之禁之是也
但旣聽其自鑄
則其弊自至於小弱缺薄
沈慶之啓通私鑄。
來子杏葉鵝眼綖環之制。
皆入水不沈。
隨手破碎
然則鉛鐵而許私鑄。
不幾乎適越而北轅
須一一言之。
 幼學金學淳對。
武德四銖錢
大小而得其中
此後晉之鑄錢。
所以取法於唐也。
賈山之禁民私鑄。
其說誠得之矣。
漢與後晉不用此說。
豈非操柄
而使趨末者歟。
鉛鐵之雜。
鵝眼之薄。
其弊尤甚
公孫述沈慶之輩。
烏能知公私利權所在也。
五代史徐知誥世家
唐憲宗子建王恪生超
超生志。
志生榮。
其證甚明。
而唐史吳王子琨生瑋。
瑋生峴。
至峴爲五世
自峴至榮爲五世
十世
三百年合於三十年一世
二說未詳孰是。
綱目之立高祖太宗之廟也。
欲祖吳王恪
或曰誅死
不如鄭王元懿
吳王孫瑋有功
峴爲宰相
遂祖吳王
如是說。
祖可揀擇
豈理也哉
賢主也。
禁臣勿言睿聖
不聽羣下用兵之請曰。
民安
則吾民亦安。
大哉言乎。
其他制禮立法
燦然可述。
胡氏所論慕名失實者。
宜無是。
朱子猶据而書之何也。
 幼學養重對。
知誥徐州民。
而其系無傳
不可的據以爲祖。
則恪與懿一也。
尙何五世十世三百年三十年長延促之可論哉。
劉知遠之稱後漢
李存勗之稱後唐
莫不冒得帝王之姓。
有若繼緖承統者然。
此誠謬戾之見。
李知誥不能免此慕名失實之論。
朱夫子取之固也。
馮道軍謀之對。
其眞不知耶。
知而不對耶。
其眞不知也。
事無巨細而受其委矣。
知而不對也。
寵遇無比無事乎隱也。
嗚呼
馮道之馮道
在於此。
時君之所取於
在於此。
其所歷代成䂓者。
卽指其簿書按例之事也。
至於征伐之謀。
一或交涉
成敗利鈍
不可知
而恐有所執其咎也。
是故其興其亡一任之君而所欲抵死不捨只是簿書按例之事也。
譬如老姦吏。
不揀他廉官汙吏
不管他邑存民亡。
思照管舊簿。
隨口應對
長操一府之柄而已
於此對。
可以一言而蔽其情。
之者以爲如何
 幼學吳泰益對。
甚矣馮道之譎而無恥也。
書生
拙小之態。
師旅莫大之權。
以爲固寵保位之計。
而彼晉主者
以爲然。
益加寵遇
渠之計誠得矣。
軍之成敗
國之存亡
蓋莫之恤焉
其爲流弊
奚啻老姦吏。
按例循舊。
隨口應對
操弄一府之柄而已
李澣輕薄翰林學士之罪也惡而罷可也與其職而罷之不可
倂於中書舍人
不可
不能擇人
中書舍人有如者。
爲之又將罷之。
而倂於何官歟。
 幼學李觀九對。
晉祖卽兵間一武夫耳。
不識翰林官之貴且重。
罷之之擧。
雖在罪澣之後
欲罷之意。
已在惡澣之前
雖謂之因其官而罷其人可也
至於舍人之職。
廊廟機務之所關也。
假使復有百李澣
終不可罷。
則又况倂於他官乎。
杜重威景延廣
馮道所薦。
晉國以喪。
喪國之罪。
安所逃。
不惟晉人之不加誅。
之者用之不置
胡氏所謂不可曉者。
得之
而若予所疑。
不在道之倖逭。
在於道之能薦人。
蓋渠一生伎倆
惟工謀是急。
遠害是圖。
無論重威延廣之才與不才
不畏他日株累
而能質言於君耶。
意必李崧所引。
不過爲之俯仰耳。
能爲國薦人也。
則宜其不
爲道也歟
 幼學閔永爀對。
馮道不足爲國薦人。
不能爲樹黨乎。
桑維翰爲相則道之女寵易衰。
劉知遠爲將則道之販國難售。
於是乎求得杜景之輩。
薦之朝廷
作爲羽翼
俯仰李崧之所引而然哉。
晉室之亡。
實由薦進杜景。
而後之繼晉者。
不能以此加誅。
千載之下。
安得無胡氏之起疑也。
(以上後晉高祖)
[後晉重貴]
胡之不可爲漢。
猶漢之不可爲胡。
山川民俗不適也。
風氣水土不習也。
飮食衣服異宜也。
宮室車馬殊制也。
比若魚鱉不可以居山。
鹿豕不可以居水。
中國衣冠文物宮室邑居之美。
帛子倉廩府庫之盛。
赫然耳目之觀者。
夷狄豈不知慕。
然其入處中土。
倣用華制者。
其國必衰。
不如食牛飮湩酪。
水草遷徙之時。
如魏之孝文
制作䂓度
非不燦然可觀
而魏亦以此遂衰。
述律所謂漢地不能居者是也
然而金元以來
夷狄迭主中國
能安其位而不少何哉
 幼學李命煕對。
魏之孝文
制作規模
一從華夏
末乃衰亡
述律所謂雖得漢地
不能云者
豈不鑿鑿有驗乎。
金元以來
迭主中國
久安其位。
不得不歸之於氣數者也。
公元945年
晉開運二年
卽麗太祖第幾年。
胡僧襪囉本末
見於麗史歟。
勃海在何地。
而其國君麗朝爲結媾之親。
則地近東方。
世講其好歟。
此曰麗王以他故爲解。
其所以爲解者何事
而詳見於東史歟。
 幼學徐格修對。
後晉開運二年
卽麗惠宗卽位二年
胡僧襪囉自西域高麗
勃海勸晉主討契丹
此襪囉之本末也。
勃海高句麗別種
而地在東北
高麗接疆。
大光顯之來奔
麗祖使之守白州奉其祀。
世講姻好
據此可知
惠宗二年
晉使郭仁遇來見兵弱。
謂麗祖前言
近於誇誕。
惠宗他故爲解。
但所解之事。
無所傳。
恐難考據矣。
晉國之事去矣。
雖使維翰策得行。
亦何救於社稷不血食
而要其策則決非稱臣謝過割地增賂之事也。
何者
契丹之怒。
不可以稱臣謝過而息也。
契丹之勢。
不可以割地增賂而止也。
是則婦孺之所必料。
維翰而豈畫此哉。
且詣執政言之。
執政不以爲然
馮玉彥韜輩聞其爲稱臣割地之策。
則將贊他不已
有何膽力以爲不然乎。
是必有出決死之策而史不傳焉。
臆而歸之於割地增賂之策者。
不足以
維翰之心也。
試以當日之事。
當日之勢。
未嘗無可之策。
計將安出歟。
 幼學金樂濂對。
馮玉彥韜不過屈膝請降妙計者也。
維翰之忠且智。
豈忍雷同於此輩。
勸以稱臣乎。
又勸以割地乎。
其所求見言事者。
必有別般奇策
而恨史氏不能傳耳。
(以上後晉重貴)
[後漢高祖]
後漢之興。
比之李嗣源之逼莊宗
石敬瑭之奪潞王
郭威之逐漢隱帝
爲此善於彼。
若其幸禍之心。
石郭與劉。
直五十步百步之間也。
晉室之必危而一無先事之諫。
此非幸其危乎。
契丹深入而初無邀截之志。
此非幸其入乎。
觀於稱臣之表。
木柺之賜。
可以知其心矣。
特以觀望遲回
稍掩其跡。
契丹所謂不事南朝
不事北朝
意欲何俟者。
說得眞快。
雖欲避幸禍之目。
其可得乎。
五代君臣
不可以盡責大義
使知遠如此者。
又是晉主之所自爲。
則於知遠何責。
而胡氏之說。
得無近於太恕歟。
 幼學權約仁對。
劉知遠以君與虜。
作爲蚌鷸之形。
坐收漁人之功。
以胡氏貶惡之筆。
何爲此此善於彼之說也。
五季捨利趨義。
尙矣勿論
朝事而暮奪者滔滔皆是
則亦末如之何矣。
於是乎強爲
劉之說。
非太恕也。
太息之意也。
寬之於懦。
嚴之於虐。
外似相近
其實不翅相遠
史稱弘肇沈毅寡言
御衆嚴整
似乎賢者而過乎猛。
李光弼之爲將。
而又曰弘肇殘忍
則是嚴與虐。
便無分別。
而弘肇之爲嚴爲虐。
無以辨知。
史書不相照檢如此何也。
今欲跡其事而論其人。
則弘肇之爲人
嚴虐何居
 幼學宋暹對。
史弘肇將校不從令。
立撾殺之。
是固殘忍甚者
行軍馭衆。
不害嚴整
其時史氏論用法則斷以殘忍
御衆則許以嚴整
其意煞有商量嚴虐界分也。
弘肇之言曰安定國家。
用長大劒
卽此一語
可知麤悍武夫耳。
其所謂馭衆嚴整者。
恐是虐分數較多矣。
杜重威漢主
同爲北面事晉。
晉亡漢立。
而漢欲臣之。
重威猶以罔僕之心。
不欲仕
可謂晉室純臣
而政使桑維翰輩愧欲死矣。
然而反書重威拒命
有若漢臣不受漢命者。
綱目之宜褒而反貶。
其旨何在
 幼學達善對。
杜重威不受漢命
似優於桑維翰之勸帝卑辭
而至許以罔僕之節則未也。
夫重
大臣也。
辱國危。
而無矢死靡他之志。
擁衆兵。
意慾無厭
及夫晉室之顚亡。
維翰所不降。
重威降之旣降。
便是胡臣。
胡之所臣。
漢獨不可臣耶。
由是言之。
綱目特書拒命
未爲過矣。
(以上後漢高祖)
[後漢隱帝]
摠倫曰分野有災。
所謂分野
保章氏星土辨州之法也。
守貞所鎭之地。
果屬何州。
而推占以星土當應於二十八躔之第幾宿歟。
 幼學徐觀淳對。
守貞所鎭之地。
屬於冀州
如以星土辨州之法推之。
當應胃畢二宿。
而彼摠倫者不曰某分有某災。
某次有某異。
但曰分野有災。
可見摠倫之誕妄也。
似是而非者。
聖人之所惡也。
王溥馮道
當時所稱寬厚長者
而考其跡則左右方便
賣國偸生
外似圓厚而內實陰賊
當時稱爲賢者者。
當時無復人理俗尙然歟。
觀其諫閱李守貞文書
善乎有容
而其平生自全之術。
在於此。
惟其能忍爲不忍爲於己。
故亦容所不可容於人。
然則溥之長者
所謂似是而非者乎。
 幼學吳相對。
王溥方便取容
眞是鄕原之深
而猾者也。
渠以乾祐臣子
當其克河中按閱李守貞文書
跡露交通者。
正宜覈之治之。
鷹逐雀。
而乃如此
外假鎭安之名。
內沽寬厚之譽。
就此一事
溥之心迹
不可掩者矣。
周祖之入漢也。
旬日剽掠者。
王峻之所徇。
而謂得公處分
是果周祖所命耶。
峻之自爲耶。
若周祖之命。
何以分部諸將。
禁止剽掠
峻之自爲者。
何不而威衆耶。
當其自迎春私第也。
諸軍大掠通夕
可知爲周祖之命也。
想其桀黠之性。
足以其如何得如何失民
而且將行其所大欲焉。
何爲綠林之擧。
失其民心也。
當時軍都無節制
不如是則無以濟其一朝之功也耶
何其異於加恩將相
收拾中外之計也。
 進士宋文顯對。
祖南下之日。
聽其剽掠者。
誠以嗜利軍情
不如無以誘之也。
身旣與謀
故終不敢歸罪於下。
晩始禁掠。
不過愚弄羣民之計。
則是擧也專出於周祖之命。
可謂陋矣。
周祖之前後擧措。
不免綠林之雄也。
(以上後漢隱帝)
[後周太祖]
拓跋恒之志亦悲矣。
去官與不去官
史所未詳
而雖欲退耕於野
安知不形格勢拘。
不得自由者耶。
退耕
逼之使行。
則其可得已耶。
讀史者但執其已然之跡。
而論其得失
則其於情遠矣。
須以如何可以移疾
如何可以杜門
如何可以去官
如何可以退耕
如何可以辭行
設以身處。
段理然後
爲眞讀史也。
如以所處處其身。
則當如何可也
 幼學文彥對。
出處必於義。
去就必於道。
何必杜門而後栖心也。
稱疾而後斂跡也。
去官退耕
綽綽有裕
而彼拓跋恒者。
不能知此。
安得無形格勢拘之辱。
逼之使行之患乎。
千載之下。
公議不泯
不可以奉牋自歎。
曲恕其過也。
帝王之祀孔子者屢。
未嘗書日。
周主如曲阜
則書朔何歟。
王充孔子有古石壇古石儀古
孔子手植也。
壇是孔子道之墟。
儀則未詳其制。
而或曰石儀卽孔子俎豆之時。
以石爲之者也。
見於他書而有可攷者歟。
 幼學林景鎭對。
前代之祀孔子者。
皆過魯歷祀。
惟周主卜吉日備法駕。
專意於謁祠行禮
綱目特書某月某日
蓋予之之意也。
至若石壇
有似杏壇壇。
指爲講道之所是也。
闕里誌亦有之。
傳爲夫子手植是也
最是石儀。
未詳其制。
儀字
有禮威儀之義。
俎豆于是石云者。
未知於何書。
而似或近之矣。
周祖訴訟之法亦末矣。
州縣觀察
各任其職。
臺省之牒息矣。
臺省議讞
俱得其平。
客訴之弊去矣。
何必屑屑然煩其科條哉。
然姦以世滋
訟由姦興。
本理末。
宜其兩行
則法雖微矣。
亦有可取耶。
非關大體
特書之綱何歟。
 幼學金銡對。
爲人君者。
必求明智之官忠實之士。
敎之以信。
動之以義。
立之以禮
斷之以剛。
庶幾乎民知有辟而訟獄止矣。
祖則不然
訴訟法
盻盻然察民私而猶恐不及
此正捨其本而務其末也。
朱子特書于綱。
其斥之也深矣。
(以上後周太祖)
[後周世宗]
稱時君。
必曰上曰帝曰主。
而獨世宗稱諡。
生而稱諡。
史無其例。
世宗獨然
何意義。
 進士李應鼎對。
世宗未及一統區宇
則稱之以主可也
而稱諡何也
稱諡之不可生
而稱諡又何也
意者世宗之時
藝祖亦嘗北面臣事
宋臣之修周史也。
不欲稱主。
特擧其諡。
綱目仍之不改也。
自古失節之臣。
無如馮道之甚者
身爲上相
歷事四姓十君
一易世。
輒先迎謁勸進
以圖榮祿
所謂
長樂老叙。
以爲孝於家忠於國。
一開卷。
時一飮杯
詫其勳業榮寵
恬不爲恥
若使春秋之世。
夫子必先誅之。
朱子夫子綱目
則乃於道死
特書其官與封爵
郭子儀備書官封諡之例。
且以道淸操德量
著之于策。
若非歐陽司馬之說。
道之無以昭揭後世
豈非未可曉者歟。
朱子所以備書者。
必有微意
可以陳歟
 業儒金敬淵對。
綱目荀彧之死
備書其官爵
以著其罪。
今於馮道之死。
太師者。
亦何異是。
書其官爵
蓋欲使讀之者
有以賣國圖利
得其貴顯也。
稱其德量
又欲使讀之者
有以阿容苟合
釣聲譽也。
可以竝看於罪荀彧之筆。
不可同歸於褒子儀之例矣。
巡檢使臣
如漢繡衣直指
雖非盛世良法
州縣牧守有所憚畏
則不無益
世宗首先罷之何歟。
人主命官也。
旣謂賢能任之矣。
又踵而遣使臣巡檢之。
惡在其任之也。
由乎其始之不擇
而其終也疑之。
今有人使牧馬
患僕之竊芻豆也。
又使一僕察之則馬瘠矣。
世宗以諸道盜賊
由於分命使臣巡檢者。
可謂知所本也乎。
 
幼學閔百漸對。
任人之道。
但當擇於始而已。
不擇始而疑其不賢不能
則其爲弊必如飼馬者之不信僕。
惡乎可乎。
世宗之罷巡檢使臣
蓋欲揀擇於始。
委任責功也。
雖謂之知所本亦可也。
保任天下之至難。
而坐保任之難。
視保任愈難也。
知人帝所難。
宰相未必中人以上
而以帝之所難
責之中人
此非保任之難乎。
保任之。
眞不遺賢矣。
難辨者是非之實。
難窮者毁譽之情。
萬一脫粟之詐。
盜金之謗。
其實而亂其情。
則其不以爲貪
以貪爲廉者幾希
而彼罹誤薦之律。
受進賢之賞。
不但刑政顚倒
亦將失一廉而更去一廉
進一貪而復引一貪。
故曰坐保任之難。
視保任愈難也。
一人聰明有限
天下人才無窮
則以人事君。
豈非宰相之職。
而各以其類。
私或掩公。
保任之法之所由設。
而罪保任之法之尤不可不嚴也。
然徒有其法。
而法不常行
進賢未必賞。
而誤薦者未必罪。
則反不如廢其法之爲愈也。
國之爲國
不過進退用舍
所以進退用舍之法。
若是其舛。
則國何以爲國哉。
其必有不泥於古。
不反於今
暗合先王之法者也。
願聞其說。
 
生員李元杓對。
保任云者
卽明黜斥之法。
而坐保任云者
卽嚴其法之法也。
然徒事其法。
法雖密而才不可得
苟於進退用舍之際。
惟公是懋。
惟私是祛。
凡有薦人之責者。
精白奉承
必有實效
視保任與坐保任之法。
得失優劣
不可同日語也。
天下之事。
莫不有漸。
以漸治之則令無不順。
不以則威之而不服
世宗廢寺院禁僧尼
得以漸之義乎。
而論者以其不能盡歸南畝
盡拘尺籍短之。
是豈世宗之未之思而然也。
佛像蟠據名山
已自漢唐之世。
愚俗之所漸染
一朝一夕之故。
則雖以人主之威。
其有不急之而變作耶。
且夫農也兵也。
亦自有漸。
敺民歸農
不如示民以力農之利。
敺民而歸兵。
不如示民以歸兵之利。
利之所在
民之從之也。
如水就下
何用其力哉。
今欲敺六萬不敎之民。
令之曰爾農也爾兵也。
是且駭散。
而共爲盜賊也。
曷若廢其無額之寺。
申以私度之禁。
導民而民不知
用民而民自趨。
不期毁而漸歸盡毁。
不期去而漸底盡去
以農以兵。
各安其利也。
 幼學韓朋鎭對。
中國之民。
逃身僧尼
蓋爲兵農之苦也。
一朝敺之兵農。
綠林之藪。
其將遍天下矣。
則禁之如何。
理其原而已
薄斂厚生
可以不飢。
冬狩
可以不困。
不困不飢。
則擧莫不僧尼就此樂矣
世宗之只禁私度僧尼
爲是歟。
世宗之召陳摶也。
不訪治道
問以飛升黃白之術
讀者未嘗不以此爲恨。
予則曰世宗雖問治道
不對也。
世宗五代之君固賢矣。
不得四海眞主
夫人皆知之。
曾以之高而未之知耶。
太宗眞主也。
不肯盡底蘊。
况於世宗乎。
然則世宗不問治道爲恨者。
不惟不識世宗
不識高處也歟
 
幼學李鎭觀對。
陳摶之於世宗
若不眞主而出則其見不高。
其見不高則安能陶鑄笙鏞之極層道理也。
尙論不恨陳摶之爲世宗出脚
但恨世宗不問治道
可謂不恨其所當恨也。
可以驅制一世
不可以匹夫之心。
衆人之心乎。
田橫五百義士
千古美事
張彥卿之死
所部千餘人
至死一人降者。
英風烈氣
曠世而相輝暎
至今讀之。
爲之激昂流涕
忠臣賢士
立慬亂世何限
而未聞全軍從死如此者。
夫以五季危亂之時。
孤城傾覆之際。
而乃感服人心
得其死力者。
大過人者。
願聞其說。
 幼學金近淳對。
彥卿忠義之氣。
千餘人之氣。
氣之所激。
視死如歸
然則彥卿大過人者。
不在忠義氣耶。
仁政莫先於經界
世宗元稹均田圖曰。
此致治之本也。
詔頒其圖法
期以一歲
大均天下之田。
惜乎。
不假之以年也。
然其圖法之郡縣。
吏民習之。
則遂不傳何哉
朱夫子之去世宗未遠。
而猶以不此圖爲恨。
當時縣吏
惡其害己而去之乎。
 幼學韓秀運對。
宋之紹興
周之顯德
相去不遠
均田圖之失傳
豈無以哉。
意者此圖出於唐室小康之世。
其所設施
要不一時副急之術。
周宗頒示之後
更不爲重。
世無其傳也。
豈可盡責於郡縣吏之惡其害己也哉
異哉。
張昭之薦相也。
不矜細行
終累大德
太保所以武王
夫以武王之聖。
不矜於細。
終必累德
而况大臣之責。
在於正己而正君。
己之不檢
而君可以格耶。
略其細而取其長。
於薦將則可矣。
於薦相則吾未之聞也。
世宗旣知之矣。
猶稱卿言之善何也。
然濤之不可爲相。
別有所在
而喜詼諧邊幅
不必
不可相之大端
其所輕薄大臣體者。
果何指歟。
降自漢唐
相失其職。
上之所以𥳑拔也。
下之所以想望也。
或以其才。
或以其德。
或以其雅望
或以其名節
均之爲取其所長。
苟求合乎以道事君之大臣者。
上下千載
或未之見焉。
蓋有之而時君之失之耶。
張昭之論。
李濤則不可。
泛論取相之道則亦無不可耶。
 生員宋道鼎對。
李濤諧謔之士也。
世宗之於言。
始曰善者。
非眞稱善也。
終曰無大臣體者。
亦指其謔浪也。
不用也宜矣。
用人
當觀大體
不必求備
張昭之言。
不爲無見歟。
(以上後周世宗)
[後周恭帝]
唐主之欲受詔於廡下
其心固已輕周矣。
周之於唐。
威德無以相加。
竇儀乃以區區片語
折其傲習。
君子之所貴乎脩辭如此
然周不能用而宋能用之
百里奚
虞之逋臣也。
子胥
楚之僇人也。
蕭張
秦之棄材也。
歐陽脩之言曰勝者所用
敗者之棊也。
興國所用
亡國之臣也。
千古志士掩卷長歎者也。
諸生讀史至此等處。
以爲如何
 幼學丁若鍊對。
竇侍郞奉使一著。
差強人意
其奈周主之不能何哉
然用于宋朝者。
不過詞翰
末。
無經濟之實。
抑其才竟不足大用而然耶。
(後周恭帝)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