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弘斋全书卷六十三
弘斋全书卷六十三 第 x 页
弘斋全书卷六十三
 杂著十
  
弘斋全书卷六十三 第 492H 页
城华筹略
一曰。分数。其围约三千六百步。(并曲城计。)可以苟容。其崇约二丈五尺。(不计女墙。)可无踰越。凡石材及工役容费。并以此为准。
二曰。材料。今议有甓城土城等说。然东人不娴烧甓。且难办薪。甓固非计。土城虽曰外面筑灰。(三物交合云。)土之与灰不相胶附。冻之方融。土根随陷。雨之所泐。灰面多缺。土渐内胀。灰则外仆。必不可用。莫如仍用石材。
三曰。壕堑。筑城之法。内外夹筑。固为大善。今玆未能。内必依山。平地起土。土将何出。易云。城复于隍。盖掘土为壕。土则为城。壕乃成隍。故城之既坏。得称复隍。兼又城而有壕。以守则固。因利乘便。土自易办。啖梨濯齿。奚费两劳。今宜掘壕取土而用之。
 一。掘壕若逼城。土渐崩下。城根不固。宜离城三四丈许。方许跑地。此于运土。虽病稍远。不足恤矣。
 二。掘壕深约一丈五尺。广在地面约七丈。以渐而窄。令至底为三丈许。(势若峭急。易圮易填。)此内所掘之土。以
弘斋全书卷六十三 第 492L 页
之为山。足以配城。
 三。掘壕之器。大镢(光屎。)反土。尖镢(直光屎。)拔石。而至于放土之器。须用大杴。(铧属。)头属铁刃。其圜如半月。尾属长柄。其势令仰卷。刃如半月。则不似尖刃之碍土。而餂土敦阔。柄势仰卷。则不似直柄之木强。而送土豪远。健男操柄。左右各挽二索。五夫之力。足以运用。
 四。既已取土堆积。须循城址。其背须令平坦。石材既输。列置土脊。盖石从下缒上。难从上缒下易。故今税石于此也。
四曰。筑基。宫室城郭。唯基是重。筑基不固。雕墙粉堞虽美何赖。大石固善。工费不给。尝见府内川边。尽是白砾。(水磨石。)沿流拾取。不可胜用。今宜循址阙坎。约广一丈。令过石限。而深四尺。令过冻限。又每一步。立一表木。分作三千六百段。次募役夫。令负川砾。每填一段。给雇几钱。则渠自为计。愈负愈利。力作疾趋。不日可填。比之计日给雇。费省而功遄矣。坎既平夷。群夯(达欧。)众杵。登登乱捣。不拔之基。朝暮可成。
五曰。伐石。石材无论某山。既伐宜令石工。即其本地。草草攻治。以减其重。便于载输。又其石之大小。分为
弘斋全书卷六十三 第 493H 页
数等。斲截有制。大者一颗一车。其次两颗一车。小者三颗或四颗。每输一车。令供城一步之用。即三千六百车。可供一周一层。石之几颗。虽无定数。一车一步。令无赢缩。如此然后。工费役雇。俱有分数。不至滥杂。方其筑城。大者用于下层。中者中层。小者上层。大小以渐。材亦中用矣。
六曰。治道。将欲行车。必先治道。今宜起自石所。至于城所。极意除治。如砥如矢。驱车策牛。方免摧败。此所先务也。
七曰。造车。今议有大车雪马等说。然大车其轮已崇。载石既艰。其辐又弱。摧败则易。兼且费钜。不可多造。雪马全身至地。推挽费力。虽用散轮。轮既庳小。遇坎则陷。遇突则碍。苟非冰阪。无以运行。今宜刱造一车。名为游衡。(制详下图。)比之大车雪马。费省而用利矣。
  
弘斋全书卷六十三 第 493L 页
游衡车散图
삽화 새창열기
如上图。全径三尺五寸。甲乙为毂。(制与毂殊。姑借名。)毂广一尺长以合于辋(轮围郭也。)为度。(两头入辋者。又各几寸。)厚八寸而两头近辋处渐杀为三寸。与辋平。丙为蜂薮。(毂空壶中也。)蜂薮径三寸五分。(以水铁为之。)丁戊己庚为辐。(丁戊为一。己庚为一。)两辐通贯毂身。各广二寸厚如之。长以合于辋为度。(四头入辋者。又各几寸。)辛壬癸子为辋。辋厚三寸。广六寸。合四象限。(全图四分之一。为一象限。)为全圜。每合缝作凸凹。以相持固之。
弘斋全书卷六十三 第 494H 页
삽화 새창열기
上图丑寅为轴腰。(在两轮之内者。)轴腰须方。方各五寸。长二尺五寸。卯辰为轊。(轴端贯毂者。)轊须圜。径各三寸五分弱。令容于蜂薮。长各一尺。以八寸贯毂。馀二寸凿孔下簪。令持毂不脱。另碎水铁作片钉。遍著轊身如秤有星。而钉头勿令凸起以碍蜂薮。巳午为凹。凹所以安伏兔(见下)者。两凹之外馀地。各五分。两凹之内。系两条麻索以挽之。
弘斋全书卷六十三 第 494L 页
삽화 새창열기
上图半圜形为伏兔。(制亦差殊。今借名。)伏兔所以下接轴。上承舆(见下)者。崇一尺八寸。弦二尺五寸。厚三寸。未为尻。尻所以安于轴凹者。(轴凹与兔尻。各深二分半。)申酉为角。角所以入于舆股者。(舆两头各有二孔。)戌亥为弰。两弰各长数寸。兔弦上配舆股。另作铁箍。箍于弰背。令之紧接。
弘斋全书卷六十三 第 495H 页
삽화 새창열기
上图角亢氐房为舆(制与舆殊。今借名。)股。两股各长十二尺五寸。而前五尺须方。(崇各四寸五分。广三寸。三寸所以应兔弦之厚。)平分五尺之长。各横凿四孔。以待横木之端。股头馀地五寸。其形如牛舌。以便餂石。(见下。)后七尺五寸。须以渐而圜其端。如轿股以便把握。(后七尺五寸。不载图内。)箕斗牛女为横木。四横木各广二寸五分。厚二寸八。头各贯股孔。而头皆稍锐。以防内游。其出股外者。皆凿孔施簪。以防外脱。虚危为纵木。两纵木皆背圜底平。以配横木。长各四尺七寸。脊厚二寸。底广三寸。其与横木交加处。各施铁钉。钉头勿令凸起。心尾为限表。限表崇三寸
弘斋全书卷六十三 第 495L 页
馀。所以限石。令不得踰者。(说见下。)
  
游衡车全图
弘斋全书卷六十三 第 1L 页
삽화 새창열기
弘斋全书卷六十三 第 496H 页
若夫造车之材。毂舆股伏兔。并用松木。辐轴横木。并用橡木。(真木。)纵木用生橡。脱皮令滑。以利流石。辋用松之备瓦薪。(瓦冶土莫。)脊瘘而体瘿者。瘘则木理绕辋。其受磨轧适均。瘿则木性坚硬。其受磨轧不甚也。朴素如此。约钱十二两。可办一车。即车七十辆所费。不过钱八百四十两。
 右车诸法。各有其故。轮全径之三尺五寸者。欲崇庳之得中也。毂辐之一纵二横。围辋之合四为一者。他车诸辐辏毂。多牙(轮瓣)成辋。艰造而易败。故此欲省费而牢实也。轊之著铁星者。欲其不受磨轧。坚硬而耐久也。轴上之竖伏兔者。一为增车之崇。使舆载高出轮上也。(轮全径三尺五寸。而车之崇。全为三尺七寸五分。)一为游衡之用。使前后迭相轩轾也。舆股之前短后长者。欲其如衡载物。随意游弄也。股两间相距之窄者。欲其力专而能胜任也。纵木之背圜者。欲流石(见下)之不碍也。挽索之系轴者。欲舆头之随手俯昂。不似辕轭之强项也。此车既成。驱至石所。燕尾才举。牛舌至地。冲入石根。若千金(支来)势。愈动愈冲。如舌餂取。餂石既全。乃抑其尾。前高后低。势如下阪。(言石流如此。)纵木圜滑。石流至限。(限表也。)乃整乃缚。爰
弘斋全书卷六十三 第 496L 页
策我犍。后势既重。伏兔仰卧。蹴轮前辗。机激奋迅。且擎且抑。寸局尺进。盖其重心。(举重家有全论。)倏前倏后。常欲得平车以轻快。登陀则擎。走阪则抑。不曳不驶。舆面平直。及到城所积土之脊。缚解石泻。不费人力。每一车两牛挽之。数夫推之。可以行矣。若其工役。则城一周一层。约入石三千六百车。即九层所需。为三万二千四百车。今车七十辆。每一日三次运石。则计一百五十四日零。可以毕输矣。
八曰。城制。城之易坏。其腹饱也。作法于平。其弊犹饱。今宜讲行一法。参分其城之崇。方其筑时。下二分。(以九层论下为六层。)渐引而内之。每层差以一寸。使其势若缩。上一分。渐引而外之。每层差以三分。使其势若頫。城既完筑。其腹如枵。其身如圭。下所差若磴。无以溃圮。上所差若檐。无以踰越。尝闻镜城之城。其制类是。阅累百年无一崩颓。此必当取法者也。至若曲城谯楼之制。文忠公柳成龙言之既详。门楼漏槽之法。茅元仪武备志说之亦勤。皆当按法而行之也。
 按此诸法。固多便利。第其车制。无甚省力。比之举重家诸器。不啻霄壤。宜取举重诸说。益加推究。讲行其法。虽得糟粕。其为益且不浅鲜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