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弘斋全书卷五十八 (自动笺注)
弘齋全書卷五十八
 雜著
  
遷園事實(二)
  象設第三
旣定新園
方營象設
鶯峯石脈
流傳已久。
而距新園十里而近。
工役且便。
始命取石於鶯峰。
石工輩憚於用力
輒曰是石也。
理麤而不適用也。
體小而不當物也。
董事之臣。
未極審察
屢以石工言聞。
不得已移役於沁都。
然我朝先寢。
如健元陵,英陵諸處象設
取用近地
蓋天眞正形局
以爲國葬之地。
則象設之石。
亦必儲精凝結
隱而待用者。
造化自然之妙也。
新園之有鶯峰石。
亦必有爲
而今無可採者。
未可曉。
一夕抄定壯營石工數十輩。
辦給器械
城門開。
送于鶯峯。
使之先禱山靈
仍始石役。
禱神之曉。
一老人來告曰。
石中有石。
汝等勉之
石工輩且驚且異。
仍以百餘椎釘。
一時齊擧。
環山之石。
逾斲而逾麤。
用力旣多。
姑未得合用者。
予又督之曰。
有此大地而地之傍近
獨豈無象設之石。
夢中靈應
雖近玄窅。
不可謂無此理。
安知非石胞胎
外則麤而內則精。
己亥石役時。
武石一雙
今猶見在。
公元1789年
石理頗好。
於百年之內。
更無一片石可用乎。
仍多造三人鍫钁鍤等器械
限百馱下送。
使之開拓石脈
石工輩各盡氣力。
纔掘一層
得一石脈
僅可武石
遂因其脈。
掘至三十餘丈。
石之有暈如雞子包黃。
麤暈之內。
有軟暈。
軟暈之內。
眞品
其色瑩而潤。
其理堅而細。
比沁都艾石。
不啻璞玉之間。
所謂石中有石也。
於是大小象設
取辦於鶯峯。
而卽罷沁都之役夫
羣言之指無。
予獨疑之。
匠手却步
神又告之。
此固隱而待用者。
必需而後已也。
以求石治石
綠起至于鋪排儀度
槩擧彙載。
後人物理之於名山吉地
自有寶藏者在。
己酉七月丁酉
經始象設之役。
定用屛風石,瓦簷,裳石之制。
水原府鶯峯求之。
予謂摠護使金熤等曰。
不以天下儉其親。
聖訓也。
以予固所自盡之道。
欲寓靡不用極之誠。
除非勞民力。
經費
務欲極盡其美。
得以少伸終天之慟。
所以新園象設
欲用備禮之式也。
(若用屛石別例。
又有欄石。
而欄石則除之。
)丙申封園也。
追封園寢之石物
勿許新備。
載於國史
不敢議。
到今當遷奉之會。
爲予之所當爲
不亦可乎。
本府鶯峯石品合用
曾已有默量于心中
大抵欄屛石。
其制甚繁重
減除已久。
近世匠工
無知向方
且屛石旣定用。
瓦簷裳石等諸品
自是次第儀物
先求石品
然後予願可遂。
魂遊石之體大品好。
與人石容易比論哉。
此尤所憧憧也。
都監例設大小浮石所。
皆以鶯峯定之
筵臣言石品待往審決定。
而雖可合用
看役之人。
今世如崔天若者。
豈可得來
予曰
才固不借
一丁遇泰。
優可敵天若數輩。
今於鶯峯求而得之
則看其役自有人矣。
己亥
都監言石物。
設或取用於鶯峯。
若魂遊石。
宜用江華艾石。
予曰
第遣石工於鶯峰得之
沁石。
不必採取
尋以鶯峰石品不堪用。
廷議紛然
辛丑
都監言。
石工自鶯峰歸言。
石之可採處。
歲爲私家所採。
無論小石大石
無一髣髴合用者。
今則大小浮石
當設役所江華
予曰
自初持難者。
兼以船運之難。
爲念也。
水路險遠
况値隆沍
難容議於沁石。
吉日漸近
工役可緩
在予重其事之道。
豈或膠守初見
第姑從之。
仍命解事人丁遇泰。
石工玉工
往至南陽鳥川寺採石
以南陽石品。
勝於沁都。
欲用於屛石也。
甲辰
遇泰等還言
國用可合者。
惟有寶冊之品。
屛石不可擬議
於是申諭新園敦匠諸臣曰。
鶯峯石根
更加詳尋
合用
沁石。
設或採出。
當勿運。
如不合用
給本倅
用於移邑亦可。
又或不得已
小石物。
鶯峯與沁都。
分力採出。
亦足爲除弊一道
無論全數採出。
分力採出。
與可用不可用。
商確以聞。
雖使石船運。
不日利泊。
自今至利泊之前
無非民用心之時。
卿等須念此意。
另飭石工可也
啓言
鶯峰石脈
詳細看審。
一塊大石
露出地面者。
長爲十尺許。
廣爲四間許。
去其麤硬
中用者廣可二間
厚可二丈
間有釁拆。
至數尺。
盤據之根脈。
以外面難可的知
且魂遊石。
有絲紋不可用。
屛風石容入最多。
亦當用一般色品。
望柱長明燈人物石,曲墻階石。
所用皆似不足
如欲參用
或可容議。
是夜齋沐虔誠
待曉送遇泰等於鶯峯。
別歧求石。
備器械。
次召匠手謂曰。
汝曹待晩。
將發向鶯峯始役。
此外廷之所不知者
得石。
天也。
不得石。
卽予誠意之未格也。
汝曹雖愚無知識。
亦必聞朝家近日不寢不食之擧。
若不得石。
汝曹更勿還。
渡銅津。
石工中姓崔者。
當前挺身言。
不獲則更不還渡質言
慰諭而送之。
又以百金䝴其行。
懸賞於役所。
以勸先獲者
乙巳
石脈於鶯峯。
以鶯峯。
定爲浮石所。
岐山(鶯峯近處
)定爲小浮石所。
匠工輩。
憚其勞役之倍入。
不識脈理所自
極言其不
可用。
難以理曉。
廷臣多言不必堅執
以致事功之後時。
雖姑從都監言。
移取於沁都。
此地之無此石。
誠理外。
俄而役人告言
伊夜將設祭
先以所見石品封進。
一見已驗其佳品
翌日役人
又馳告得石之由及石皆胞裹之由。
仍言山靈指示奇徵
乃下別諭於園所都監曰。
鶯峯石品合用
不出始料
當初石工之瞞告。
無狀
昨曉另送工匠器械
使之一邊採出。
一邊往言於卿等。
其間已始役耶。
魂遊石絲紋固佳。
屛風石起畫絲紋尤好。
如階石莎臺石所入。
更爲求採
豈有不得之理乎。
丁未
新園監造一人
加率匠人
赴鶯峯役處。
始與京送匠手
董役
先得鼓石四。
己酉
羊石
庚戌
又得屛風石。
是日
諭敦匠諸臣曰。
自得鶯峰石。
歡喜慶幸
而更有所憧憧者。
卽運石一事也。
鶯峯與花山
雖曰密邇
間有溝塍
能不間關車路乎。
如魂遊石等體石品
仍於浮石所礱治。
待程路堅凍運致。
可除多少弊端
又或難於遲待。
則收穫後亦可。
翌朝又諭以屛風石所入石材中。
橫駕直豎者
石品不及屛風石。
可合用。
雖以長廣尺度言之。
不必一遵陵寢已例。
石品多少
間架闊狹
令別看役。
知此意。
從便好。
回啓
言。
鶯峯又得一大石
諸般石物。
優於入用
採運便近
工之省減
萬幸
江華浮石則撤還。
竝力於鶯峯。
○八月辛酉
又得魂遊石。
其色如靑玉
滋潤淨潔
役所觀者。
以至民庶
無不起舞
石片馳騎看品。
果然靑玉
此天也。
乙丑
自是日始夜役。
都監堂上鄭民始啓。
吉日在近。
工役尙遠
臣請往留鶯峯。
董治石之役。
答以峯下旣無人家。
晝夜董役
所不可強。
不許
民始力請
過數十日
完其事工。
己巳
著定受敎
陵寢欄屛石物之制。
後勿援用
諭以屛風欄干石。
寧陵以後勿用
昭儉聖德
非不仰認。
辛亥遷陵故事
已有仍舊已例。
似因舊長陵石物。
屛風石故耳。
今番欲效盡誠之義。
且據遷陵時
仍用之例。
屛風石及瓦簷裳石。
皆用之。
欄干石祛之。
此蓋爲遵受敎
不敢如式也。
此後陵役。
萬一不識本意
謬因今番之例。
屛風欄干瓦簷裳石之用於陵寢。
認爲當然之擧。
則是自予違越受敎也。
屛欄石所關各種石物。
切勿更用。
令戶禮曹詳載謄錄
仍又揭板長生殿東正庫。
○又諭以新園欲設合園之制。
屛風石外石物。
一遵陵制度。
以魂遊石一坐。
長明燈一坐
望柱石一雙。
武石一雙
羊馬虎石各一
雙。
定用。
如是鋪排之際。
務宜稍前。
可也
○又諭以光陵石物已例。
便好
羊馬虎石
各用一雙
排設之際。
可免狹窄乎。
至於瓦簷裳石之特用。
爲盡誠也。
然又另飭看役人
俾稍減尺量。
切勿拘於瓦簷裳石之制度
腦後土。
惟意恢拓
瓦簷裳石。
卽各陵罕有之例。
且今姑不盡數採出。
勿用
亦無不可
卿等爛議。
各陳意見
啓言
上圓徑。
定爲三十二尺。
屛風等石。
以此尺量。
則可無開拓之慮。
瓦簷裳石。
地臺石差小。
則亦必無占地之加廣。
依例幷用
實爲便好
羊馬虎石
各減一雙
則曲墻內排設
有餘地矣。
乙亥
命魂遊石下博石
遵補編受敎
勿用全石。
嘗考故事
獻陵以下
博石之用全石。
貽民弊。
親至役所分片
定爲二片之制。
今役雖得全片。
當仰遵聖訓
特命分作二片。
俾省運致之勞。
癸未
魂遊石利運。
新園敦匠諸臣馳啓。
魂遊石及諸般大石
已運致。
惟魂遊石絶
運致最難。
初謂當費兩日
因天雨路滑。
車行便利
卯時發鶯峯。
酉時到園。
莫不異之。
役夫匠手
穩到
大小羣情
莫不相賀
回諭以體大石物之一番運致。
此心憧憧
殆欲髮白
魂遊石。
事體自別。
不可不輸入鍊正。
其他未運石物
中。
大者
正後輸入似可。
事勢如難便。
則每輸入時。
卿等或本府使出往看檢。
俾無一毫疎忽
魂遊石下博石
兩片猶體
下鋪之石。
長廣大小
亦無所關。
自全改爲兩片
卽欲仰遵恤民弊之聖德
則况本園事役之必欲無弊。
卿等亦必諒之。
旣用合園之制。
則亦宜深量。
下博石。
今番四片
分片後。
從便分運。
未知不爲省力一端
未知如何
卿等知此意。
便宜決定
意見以聞。
啓言
石物斲減後輸入
蓋慮車運之際。
易致觸傷。
目今未運中體大者
未滿十箇
俱是大車所可載。
魂遊下博石。
比正地臺石。
廣雖加而厚則不及。
運輸無所難。
不必分作四片
仍前作二片用似合宜
從之。
○九月丁亥
浮石之役告完。
甲午
新園敦匠諸臣曰。
今番園役最勞者石工
今聞都廳所奏。
連爲夜役云。
渠輩亦人耳。
豈不矻矻難堪乎。
半月所用欄干屛風石,瓦簷裳石外人物石。
皆趁安園奠時。
以次排設
若此則畢役。
過來月念前後
其間足可恢恢完工
自今夜。
勿爲夜役。
啓言
雖承停夜役之命。
石品堅密倍常
事功未半。
另加董督
罔夜鍊正。
猶有窘束之慮。
今若一切停止
則參以事勢
實無及期之望。
謹當分番使役
得以時休
息。
乙未
輸石之役告完。
○十月己未
予至新園
見魂遊石礱治者。
顧謂諸大臣曰。
鶯峯石品
何遽不若南陽藍浦
此地有此石。
豈非天耶。
仍至瓮家。
周視屛風石,引石,滿石。
諸臣咸言。
石物起畫手法。
極其精細
使崔天若爲之。
無以加
雖於儀物之品。
能若意盡誠。
亦天也。
丙寅
石役告完。
(屛風石後八面石羊虎。
幷設於封半月之前
四面及魂遊石。
望柱武石石馬長明燈坐向石及碑。
設於下玄宮後。
)○命禁鶯峯石私採。
方伯地方官曰。
鶯峯石之用於象設
非人所及
豈可任其私採乎。
地方官
自今
別定看謢之人。
除非國用
無得採取
道伯亦於春秋奉審。
行遣偏裨看審。
隨卽啓聞。
仍著爲式。
○十月丙午
竪碑。
(表石。)
 正地臺下博石四十八。
大率一片
外廣二尺四寸
內廣一尺七寸
一尺一寸
外周十二觚。
一觚準四片
二片當觚。
左右稍長同度。
二片居內相比。
稍短同度。
左右二片。
當觚邊長五尺三寸
向裏邊長五尺二寸
居內二片。
向外邊長同。
左右片之向裏邊。
二片相比
邊長減向外五分
內耑削爲界。
(俗名介湯
)長二尺六寸
受正地臺石。
地臺石十二。
大率一片
外橫八尺三寸
內橫長六尺八寸
二尺六寸
左右當觚邊。
廣多二寸
二尺
上耑剡微圓。
雕方雲頭
(俗名峯蓮
)兩頭向裏稍偃。
其形若馬蹄
(俗名軟耳
)向外剡微圓。
左右傍片接縫成微溝。
(俗名翻匡
)從裏上耑。
向平頂。
橫削爲低界。
(俗名介湯
)廣一尺五寸
左右二尺二寸五分
廣多三寸
中受面屛石。
左右受隅屛石之半。
從下耑向上
橫削爲低界。
二寸
瓦簷溝防(俗名丹骨莫只)之半。
(以上岐山石。
)○隅屛風石十二。
大率一片
其形觚。
觚爲微溝。
當正地臺合縫
外橫長左右各二尺二寸五分
內橫長左右各一尺五寸五分
廣當觚處二尺
左右邊減一寸
二尺
前劃方匡。
匡內雕荷花荷葉
匡外四方三寸
左右同從兩耑向裏
縱削爲低界。
一寸
左右各受面屛石之左右耑。
屛風石十二。
大率一片
長三七寸五分
不及隅屛三寸
高同隅屛。
前劃方匡。
匡內雕牡丹
匡外四方三寸
樹於正地臺石。
裏面橫界之腰。
左右耑入於橫界。
兩耑之廣各一寸
合於隅屛石之縱界。
橫架石(俗名滿石)十二。
體度如正地臺石。
而厚不及七寸
不及一寸
橫架屛石上
位置準正地臺石。
下耑剡微圓雕瑞蓮
(俗名牡丹
)左右耑刳減二寸
中留四寸爲牙。
左右傍片接縫
兩牙相連
入於引石之刊溝。
十二面。
小篆
十二支
塡紅
(判敦寧尹東暹書。
)自正地臺石。
至橫架石。
內周十二觚。
然如削。
引石十二。
大率一片
四尺五寸
一尺三寸
八寸五分
前耑高一尺七寸
底腰橫刊爲溝。
冒橫架石之牙。
左右同一溝。
內耑剡爲圭首
前耑雕荷葉
上承荷花乳頭
(俗名開蓮
)十二乳頭
小篆八干四卦
塡紅
(判敦寧尹東暹書。
以上鶯峯石。
)○隅瓦簷裳石十二。
大率一片四溝四塍。
其形觚兩頭向裏稍偃。
馬蹄狀。
當觚邊。
二尺七寸
與面瓦相比
邊長二尺六寸
外廣四尺八寸
內廣四尺二寸
一尺三寸五分
鴛瓦耑。
雕花頭瓦。
(俗名防草
)內耑爲溝防之半。
餘一五分
削爲仰界。
(俗名介湯
)接於正地臺石之下耑低界。
瓦耑稍低爲平臺
七寸
下博石。
瓦簷裳石二十四。
大率一片二溝二塍。
與面瓦相比
邊長二尺五寸五分
當隅瓦邊長二尺六寸
外廣二尺四寸
內廣二尺五分
高同隅瓦簷隅面瓦簷皆一。
邊無鴛瓦以受傍片鴛瓦
互掩無罅。
瓦簷三片。
下博石。
四片統八溝九塍。
(以上鶯峯石。
)○魂遊石長九尺九寸
五尺九寸
一尺七寸八分
前面小篆鐫癸坐二字
(判敦寧尹東暹書。
)塡紅
跗石(俗名鼓石)四。
一尺七寸
上下徑一尺一寸。
中徑
二尺五寸
四面饕餮
臺石(俗名博石)二。
四尺七寸五分
六尺
一尺三寸
(鶯峯石。
)○長明燈
蓋石高三尺八寸
上作荷花乳頭
次作荷花
次作二層荷葉
次作八角簷。
中徑四尺
八面
面各一尺五寸五分
自蓋至臺。
八面
鑿其底。
以冒體石。
石長五尺一寸
上一寸納于蓋石。
石下洞穿一竅
四面通鑿。
小窓
四面小篆鐫壽字。
次爲隔石。
上雕連環花藻。
二面蓮菊丹靈芝
五寸爲腰。
各面雕連環
次爲臺石。
八隅連珠柱。
柱間雕雲
頭下雕雲
足下一尺八寸
地臺入地
(鶯峯石。
)○望柱石。
臺上七尺五寸
上耑作圓首
次雕連柱。
次作八面雲頭
雲頭至臺。
八面
一尺一寸
廉隅
四尺五寸
作柱。
各面內面雕細虎。
左柱陞。
右柱降。
下耑五寸
植於臺石。
臺石高二尺
上層一尺
荷花
五寸
細腰
各面雕連環同心結
下層一尺
牡丹
次爲臺一尺三寸
入地一尺
(鶯峯石。
)○文石冠佩之象。
六尺八寸
二尺六寸
二尺一寸
臺石入地二尺
武石介冑之象。
七尺一寸
二尺八寸
二尺二寸五分
臺石同文石
(以上鶯峯石。
)○石羊作立形。
二尺七寸
一尺二寸五分
四尺七寸
四股間不洞鑿
叢蘭
臺石入地一尺
(鶯峯石。
)石虎作蹲形。
二尺五寸
二尺二寸五分
四尺八寸
臺石同石羊石馬作立形。
三尺
一尺六寸五分
五尺三寸
股間刻劃及臺石。
石虎
(以上岐山石。
)○坐向石。
二尺
一尺
五寸
楷書刻顯隆園。
左旋乾亥龍。
癸坐丁向。
丙子丙午分金
乾乙得水
午破。
穴深九尺
周尺
屛風石圓徑三十二尺。
營造尺
隔灰一尺
旁灰三尺
地灰三寸
用禮器尺。
天灰限金井
地臺石下博石
環鋪博石
下築灰厚一尺七寸
分金縫針九十字。
塡紅埋安於魂遊博左邊
(都廳徐邁修書
)蓋石長廣同。
誌石函以全石鑿成。
長三四寸
二尺九寸
一尺四寸
四寸
蓋石長廣同。
贈玉函長一尺二寸五分
四寸三分
四寸五分
三寸
蓋石長廣同。
贈帛函長二尺五寸三分
九寸六分
四寸八分
三寸
蓋石長廣同。
皆以六片石合成
(以上鶯峯石。
)○碑。
(表石。
)長八尺五寸
(用營造尺
)廣三尺二寸六分
一尺七寸五分
前面篆。
(判敦寧尹東暹書。
)陰記楷。
(奉朝賀趙暾書。
)俱塡紅
蓋石。
(俗名加簷
)如屋簷
四尺九寸
三尺四寸
二尺五寸
趺石。
(俗名籠臺。)
五尺三寸
三尺五寸
二尺七寸
博石二。
摠長六尺七寸
摠廣四尺九寸
一尺二寸
(碑藍浦石。
蓋石趺石。
鶯峯石。
象設成於都監
碑則治自大農
該官與地方官
園官追建。
○曲墻後面外長五十七尺。
隅面長三十六尺二寸。
枝石俗名闊只長三十三尺三寸
左右長五十七尺五寸。
後面三尺八寸
墻下左右三尺八寸
二尺
花階三層
三尺六寸
四尺
屛風石後面。
至曲墻十二尺八寸。
地臺左邊
至曲墻十七尺七寸
右邊同。
屛風前面
至魂遊石五尺七寸
屛風前面
初階十一尺八寸。
魂遊石前面
長明燈十三尺七寸
初階
至再階二十九尺。
曲墻左邊
右邊六十七尺四寸
瓦簷裳石。
至曲墻十五尺。
望柱
文石七尺五寸
左右同。
文石
武石五尺五寸
左右同。
武石
石馬六尺五寸
左右同。
初階
石羊二十九尺三寸
左右同。
石羊
石虎十三尺八寸。
左右同。
墻下石虎
左右相距四十一尺八寸。
曲墻臺下
石羊三尺九寸
左右同。
望柱左右相距五十七尺六寸
文石左右相距六十二尺六寸
武石左右相距同。
石馬左右相距六十九尺。
初階
文石五尺六寸
屛風基址
圓徑三十二尺。
營造尺
地深七尺
初次杵築。
三物灰。
更築四尺
下博石。
下博石上
設正地臺石。
地臺石上
設屛風石
屛風石上
設滿石。
滿石十二隅。
設引石。
地臺四面
環設瓦簷裳石三十六。
凡石物排設縫合
油灰塡實
鐵杙納之。
以防游動
魂遊石基址
地深七尺八寸
初次杵築。
三物灰。
更築四尺
誌石函埋安處
還爲鑿開。
安排石函
誌石四部
幷入
木函
仍置石函內。
以細沙。
塡實空隙
覆蓋石。
以大銅絲
十字縫結。
又以三物灰。
杵築。
下博石。
下博石上
安魂遊石。
魂遊石下
支四跗石。
長明燈基址
地深七尺
初次杵築。
以雜石塡築
再次杵築。
三物灰更築。
仍竪之。
覆以蓋石。
望柱基址
地深五尺
初次杵築。
三物灰。
更築置臺
仍竪望柱
文石武石基址
各鑿地深七尺
初次杵築。
以雜石塡築
再次杵築。
三物灰。
更築。
仍爲排設
石羊石虎基址
各鑿地深三尺五寸
初次杵築。
三物灰。
更築。
仍爲排設
石馬基址
鑿地
五尺
初次杵築。
以雜石。
塡築
再次杵築。
三物灰。
更築。
仍爲排設
坐向石埋安處
地深四尺
初次杵築。
三物灰。
更築一尺
仍爲埋安。
覆以蓋石。
更築三物灰。
地平
基址
地深七尺
初次杵築。
三物灰更築。
仍鋪下博石。
下博石上
仍置趺石。
墻基址。
鑿址深四尺
左右隅面。
左右長枝石基址
地深五尺
初次杵築。
三物灰。
更築地平
地臺石及花階。
初階二階基址
地深五尺
初次杵築。
三物灰。
更築地平
乃設階。)
  諏日第四
日者之論曰。
五天之氣。
要在相生
年月日時
先天盈氣者大利
不問來龍
任意扦立。
擇善之法。
不重歟。
定園初所諏之日。
非不純美
及夫更筮吉辰也。
四旺湊而百宜合。
便與眞穴之始祕旋顯。
同一其奇。
天其命之矣。
己酉八月壬戌
摠護使以下
會議賓廳。
改涓遷園吉日
新園左旋乾峰下。
亥轉癸來。
丑轉艮入首。
癸坐丁向。
丙子丙午分金
乾乙得水
午破。
命宮卯生
忌土日。
洪運戊辰木忌金。
年月日時
小利
正運辛未
土運長生宮。
始役七月甲辰(二十日)辰時
先始東方
后土
庚戌(二十六日)曉
草破土。
同日巳時
先破東方
作瓮家。
九月庚寅(初七日)辰時
金井
甲午(十一日)卯時
穴深十尺
(用周尺
)外梓宮陪進。
己亥(十六日)辰時
下外梓宮
辛丑(十八日)卯時
成殯。
大轝到園後。
隨時啓欑宮。
十月己未(初七日)申時
先啓西方上園。
日啓欑宮後。
隨時玄官
己未(初七日)亥時
取土吉方甲庚地。
造命己酉土生
乙亥火胎。
己未火帶。
時乙亥火胎。
本命三合得局。
聚寶通天竅,走馬六壬貴人天門,蓋山黃道,三元紫白,丁奇到中,都天轉運,兩干不雜,七君下臨,活祿馬貴,眞太陰到坐,尊帝二星
丁字開基
七月庚戌(二十六日)辰時
先始東方
定礎。
八月己卯(二十六日)卯時
定東礎。
立柱上梁
九月甲申(初一日)辰時
先立東柱
舊園祠后土
告事由。
八月壬戌(初九日)隨時先行移安祭。
同日同時
作瓮家。
同日申時啓園。
乙丑(十二日)卯時
啓東方。
玄宮
十月甲寅(初二日
)辰時
自園上詣香大廳
啓園事畢後。
隨時成殯。
大轝到香大廳後。
隨時啓欑宮。
丙辰(初四日
)申時
先啓西方
發靷。
同日隨時
梓宮陪進習儀
九月辛卯(初八日
)卯時
發靷習儀
癸卯(二十日
)卯時
自舊園上詣香大廳習儀
自新園丁閣上習儀
同日卯時
(諸般習儀擇日
臨時稟旨。
)改銘旌庚戌(二十七日
)辰時
(改銘旌擇日
臨時稟旨。
)舊例
玄宮
不擇時。
下外梓宮
不拘日。
至是命出玄宮吉時
下外梓宮吉日
(初七月庚子
摠護使金熤登對言。
臣等會賓廳。
推擇遷園吉日
十月念晦。
則終無吉日
十一月初二日吉云
子問錦城朴明源。
明源言。
日官言。
十一月三德聚。
本命得勢
貴之
格。
以此擇定
等退以擇日啓。
始役七月甲辰二十日辰時
先始東方后土
庚戌二十六日曉
草破土。
同日巳時
先破東方
作瓮家。
九月庚子十七日卯時
金井
十月乙卯初三日午時
乙丑十三日巳時
穴深十尺
營造尺
梓宮陪進十月甲寅初二日辰時
甲子十二日卯時
下外梓宮
十月庚申初八日辰時
庚午十八日午時
成殯大轝到園後。
隨時啓欑宮。
十一月甲申初二日卯時
先啓西方
上園日啓欑宮後。
隨時玄宮
十一月甲申初二日巳時
取土吉方丙壬地。
造命己酉土。
丙子水。
日甲申水
己巳木。
本命
聖人登寶殿,坐山得勢天地德合,蓋山黃道,都天轉運,活祿馬貴八山驛馬平分陰陽兩德聚,丁奇入中鳳凰干,金鷄鳴玉犬吠。
丁字開基
七月庚戌二十六日辰時
先始東方定礎。
八月己卯二十六日卯時
定東礎。
立柱上梁九月甲申初一日辰時
先立東柱
舊園祠后土
告事由。
十月乙丑十三日曉。
行移安祭。
同日
作瓮家。
同日午時啓園。
十月甲戌二十二日巳時
先破西方
玄宮啓園後。
隨時自園所詣香大廳
啓園事畢後。
隨時成殯。
大轝丁字閣後。
隨時啓欑宮。
庚辰二十八日亥時
辛巳二十九日辰時
壬午三十日子時
先啓西方
發靷同日隨時
)先是
摠護使金熤啓言
遷園吉日推擇後。
追聞方外之人
不無甲乙之論。
故臣錦城雲觀提調敦匠諸臣。
都監
方外人進士宋重亮。
幼學姜必,金永暐。
日官池日賓,池景喆,金喜慶
逐條辨析
反覆論難
則永暐曰。
初二日
卽伏斷日。
他煞可制。
伏斷。
不可用。
日賓等曰。
此日果爲伏斷。
時用通書曰。
葬埋不忌
不可以大要所云。
反忌通書所不忌之日。
永暐曰。
時用通書
未及見矣。
必齊曰。
伏斷日。
通書
雖曰不忌
造命訣曰。
埋葬鑿井尤忌。
二說矛盾
何必
此日。
日賓等曰。
造命三字
見於方書
另行於世。
未之見。
果是何人所撰。
必齊曰。
只見謄本
未知誰所撰也。
重亮曰。
伏斷日。
時用通書旣曰葬埋不忌
曆書中安葬日。
多是伏斷。
初二日亦然
永暐曰。
大要地隔日忌安葬
十一月申時。
地隔日矣。
日賓等曰。
地隔日。
通書只忌斬草,破土,開金井
制法。
三奇祿馬到。
又値成日
則不避。
必齊,重亮曰。
不以此拘於葬日。
永暐曰。
只見大要所論而言之。
必齊曰。
乙之羊刃在甲。
而甲又爲乙之劫財
日賓曰。
乙之羊刃辰也。
甲則只爲劫財
不爲羊刃。
必齊曰。
陽順數。
陰逆數。
乙爲陰木
則甲豈不爲羊刃乎。
日賓等曰。
祿前一位爲羊刃。
山前一位爲羊刃。
逆數而以乙逢甲爲羊刃。
元無此法。
見於何書。
必齊曰在造命訣。
重亮曰諸日官言是。
逆數之說。
未可曉也。
必齊曰卯木起胞於申。
則申是劫煞。
日賓等曰。
此非葬日所拘。
設如異論
甲申納音屬水卯木爲絶處逢生
此爲吉格。
必齊曰納音之水。
何能救木之絶也。
日賓等曰。
袁天綱五行
反生不能敗絶。
例曰木絶於申。
甲申則不絶。
是當下逢生。
而謂之以納音不能救木。
其說無稽
必齊曰五行反生之例。
當下逢生之論。
日官
然。
必齊又曰亥卯未三合
劫居申。
則申是劫煞。
日賓等曰。
此有化煞爲權之法。
己酉納音土。
甲申納音水。
以祿馬貴化之。
方書所謂制以納音化以吉星者此也。
必齊曰。
己酉土。
果制甲申水
太歲之土。
被剋於時己巳木。
有何餘力。
而能剋水乎。
日賓等曰。
化煞爲權。
最爲上格。
時之木。
不能爲害。
必齊曰卯與申爲𠰂嗔煞。
日賓等曰。
此是諸煞中最輕者。
故安葬摠忌。
元無擧論。
必齊曰。
以煞爲名。
何獨於葬不拘
日賓等曰。
擇日之法。
大吉
無無煞之日。
故有三凶四吉之說。
安葬摠忌外。
門戶所屬之煞。
安可傍引爲忌。
重亮曰。
大凡日家千百其說。
而人見各異。
難以大同
古人用法
大體旣好。
小疵不拘
今此丙子月甲申日
雖有伏斷等小煞。
合於祿三奇三德等諸吉星
難得之日云矣。
臣等旣聞彼此辨難
且見援證方書
日官之言。
皆有所據。
明白可攷。
方外之說。
多是無稽
輒皆自屈
甲乙參差之論。
從此歸一
誠爲萬幸
而姜必齊倡爲異說
金永暐妄論大事
不可不罪。
請照律嚴處
批以苟有所懷
豈可方外趑趄囁嚅乎。
朝家亦當嘉其無隱
而渠旣無的見
不廣攷。
妄論大事
惟意無難
亦有關於
綱。
斷爛謄册之作爲徵信
無異於向來金曄。
揆以重其事。
曉羣惑之道。
不可仍置。
處事
公罪決放
天機大要時用通書等書。
猶可以爲說。
至於星曜躔次之說。
周天度數。
今古迥殊
假令方書中。
在此干支位次者。
今當移在他干支
不待數家言。
可以理推。
所以局方推擇主格局也。
此後更或以奇門法。
雌黃之論。
卿等切勿傾信撓屈也。
至是熤與錦城朴明源等。
登對言。
日前方外人日官
相與辨論
方外人妄論大事之罪。
請勘
而第此莫重莫大之事。
旣有雌黃之說。
以此日仍用未安。
且聞領敦寧洪樂性之子大榮
頗以日家自任
而亦攜貳之論。
昔在丙申
雖勘金曄妄言之罪。
擇日追改矣。
更加商確
推擇
實合愼重之道。
予問十一月初二日外。
可合吉日
明源言十月初七日
乃是上吉日。
而初不得定者
蓋以初七日爲定。
則啓日勢將以八月推擇
啓園之先期二朔
無可考之例。
不敢以此擇定
大禮涓吉
旣有異論
則當以安園吉日爲重。
較諸啓園之差先二朔
事面懸殊
請從大臣議。
乃命啓園日以八月
安園日以十月推擇
卽日詣舊園。
告啓園事由
吉日旣諏。
在於亥。
予念
夜刻
必以中星推步
雲觀舊法
漏籌通義所載。
節氣中星
卽英廟甲子
恒星赤道經緯度也。
距今己酉四十六年。
恒星歲差已過半度
中星之偏東偏西。
理應有差
舊法
不立晨昏分而日出前後加減之數。
參諸大統時憲。
俱無所據。
爰命雲觀李德星金泳等。
以予御極後七年癸卯
恒星赤道經緯度
漢陽北極高三十七度三十九分一十五秒。
推步名節候之各時刻中星
編爲新法中星紀。
又制地平日晷赤道經緯儀
是日
使德星泳等。
日晷日影
赤道儀中星
中星相准
日躔在寅宮五度
小雪初候。
而亥初初刻
奎宿第一星。
正當午位中星
  遷奉第五
禮之擧下緬也。
緬也。
故逾兢兢致愼焉。
况在予今日之慟乎。
儀文之縟。
務與情稱。
器用之利。
或以意創。
以至戒。
堩相紼之際。
一切鉅細
不敢以則司存
一或遑寧
後之君子
尙有以悲予心也。
己酉七月乙未
設兩都監
營始敦匠之務。
○遣閣臣
奎章外閣所藏癸丑寧陵辛亥長陵儀軌
都監參而行之。
甲辰新園董事諸臣。
受命始役。
庚戌遣官后土
草破土。
○八月丙辰
拜舊園。
商度啓園工役
庚申
上親園號曰顯隆。
先是
宰臣義養
疏請改園號。
事雖寢。
在今卜新園
上親號爲益無憾也
命招大臣,館閣臣政府西壁六曹判書參判,三司長官,以顯隆(顯。
書曰。
丕顯哉文王謨
詩曰。
不顯亦臨。
杜詩曰。
庶以勤苦志。
報玆劬勞顯。
隆。
隆報也。
說文曰。
豐大也。
物之中。
高又盛也。
)德隆(唐書曰。
作樂制禮
使民知德隆。
)獻隆(獻。
字說曰
大也
諡法曰
知質有聖曰獻。
隆見上。
)煕隆(煕。
說文曰。
興也和也
廣也長也。
隆見上。
)啓隆(啓。
書曰。
啓佑後人
隆見上。
)泰隆(大戴禮貴本之謂文。
親用之謂理。
兩者合而成文
以歸太一
是謂泰隆。
)書示賓廳議之。
賓廳以顯隆泰隆德隆擬啓。
定以顯隆。
壬戌
舊園瓮家成。
(制見五禮舊制
椽用木。
另長中用者。
難代以
辛亥例。
瓮家隧道閣。
取用內之木。
以除民弊。
)命分承旨都監堂郞。
分日輪直
○詣舊園。
酌獻禮。
告啓園事由
遣官后土
癸亥
舊園撤象設
(先撤文石望柱羊馬虎石
)○甲子
舊園隧道閣成。
(制見五禮儀。
○瓮家左邊設吉帷宮
題紙牓所也。
右邊小次
予所御爲便相役也。
○園上西南北。
各立紅箭門。
綿布帷。
內布城自南紅箭門左
過曲墻外
止南紅箭門右
外布城自作門左
由內靑龍
主峯
環香大廳後。
外白虎。
止作門右
)○乙丑
受服啓園。
予以緦服
隧道閣內版位
大臣卿宰侍從宮僚
位於帷門內。
東西百官
帷門外受服。
散銜官。
在作門外
望哭。
有司各執其物以待。
質明
大祝李敬五跪羨道南。
北向噫嘻三聲
啓啓園。
摠護使金熤
役夫啓東方。
(以鍤開園四方土。
深各一尺。)
盡哀贊拜
長明燈,魂遊石,階石。
誌石
安于碑閣。
(禮曹節目
大殿緦服
細布
視事服。
自袍。
翼善冠烏犀帶,白皮靴。
燕居白絛帶。
慈殿初以緦服議定
追改淺淡服。
慈宮內殿
細布大袖長帬
蓋頭,頭𢄼及帶,白皮鞋。
燕居白衣裳。
蓋頭頭𢄼及帶。
內命婦內殿服同。
尙宮以下內殿燕居服同。
宗親文武百官使臣外官代奠官本園官,兩墓官,掖庭官。
緦服
細布
公服白布團領烏紗帽黑角帶
常服黑笠白衣白帶
廟社陵殿園墓本宮直官
吉服
出外百官服同。
錄事胥吏
平頂巾,白衣白帶
庶人黑笠,白衣白帶
舊園監董諸臣。
守殯官及內侍
常服祭服
靈幄侍衛別監。
白頭巾,白衣白帶
自啓園日。
三月除。
○殿宮。
內受服。
留都百官受服明政殿庭
太廟本宮展拜
無揚黑圓領袍。
烏犀帶。
百官
上服
○兵曹節目
受服後動駕殿座。
輦輿繖扇靑色
營陣上服如常
衛內。
黑笠白貼裏
黑帶靴子
)○癸酉
詣舊園。
審埋誌舊坎。
土性大有濕意。
伐木之後
顯覺形局單薄
全無後托之麓。
受中泠之水。
遷奉之擧。
益知不容少緩也。
仍審靷行時新定道路。
靑龍下脊。
過東耤倉。
至箭串橋而還
○九月庚寅
摠護使金熤錦城朴明源等。
封標新園正穴
(詳見裁穴編。
)○壬辰
新園瓮家隧道閣成。
己亥遷奉
都監提調尹塾。
奉外梓宮
新園
(外長七尺九寸
外廣三尺六寸五分
外高三尺五寸一分
)○新園
築正壙地灰。
象設役。
庚子
舊園設欑宮
辛亥遷陵
則設欑於丁閣。
而今設於香大廳
補以九楹廳事
蓋以丁閣距齋殿稍遠。
而兼欲倣倚廬之制也。
(欑宮制見五禮儀。
設於香大廳中央
前設靈座
添補九楹三層
第一層設膳卓。
第二層設尊所。
左右陳空卓。
進膳權安
第三設版
位。
果川欑宮添補閣同。
)○辛丑詣舊園。
欑宮
復由新定路。
還宮。
新園下外梓宮
三面旁灰。
正壙天灰。
金井機。
始治覆釜形。
至庚戌
畢設。
後面地臺屛風瓦簷,滿石,引石,半月形成
國制合陵。
皆同岡異封。
而予之情事自異。
本園用虛左之制。
故屛石內不用灰築。
甲庚吉土
塡實於覆釜形上
築至滿石上
十字標識石。
不用
○十月甲寅
玄宮
前一日癸丑
詣園。
日晡
先始撤隧之役。
自退壙開拓
至脣前。
初昏半月形。
至一丈。
天灰露。
初以鉅截。
深尺許。
又施鐵木器械澀住。
不利於用。
摠護使蔡濟恭
請依辛亥例。
用斧截灰。
三溝
深至八尺許。
椓以楔子
用巨索句引。
役夫齊力
鱗次劈退。
將及退壙。
露出石函一。
中有髹櫃一。
服玩明器也。
夜且曉。
役未半。
慈宮屢下諺敎於錦城
促予還宮。
且慈候自是日益凜綴。
乃命諸臣董役
暫還承候
趣駕復詣園。
比至洞口
玄和已出矣。
梓宮前面
二石函。
內各有一髹函。
贈玉
一贈帛。
議政李在協,開封官執義朴聖泰
開封標。
斲灰幾盡。
隔如薄板
乍用斤劈下。
水從外梓宮縫罅
津津流下。
及挑開下隅板。
壙內停滀之水。
逬瀉如注。
可數斛。
梓宮上隅。
冰溜凝結
冷氣外逼。
梓宮
稍挨
東邊三分
長句鐵。
引出翣扇。
焦爛顯。
有火痕。
設回南首平床。
(制見五禮儀。
)於退壙前。
先以小杙厚一頭(厚頭六分
)薄一頭者。
頭當梓宮左內邊。
薄頭向內梓宮外邊
緊緊貼底。
千斤子。
(獐皮裏哥舒木爲之。
俗名支木
)從內梓宮右邊
用力向左。
則杙之薄頭
進入內外地板之界。
另以杙稍厚者二。
納于左右
復以千斤子。
納兩杙間。
以小枕。
橫著千斤子底
用力按其下頭
稍稍揭起。
復以杙二寸五分者二。
換納之。
乃以散輪十餘。
(或用黃銅爲之。
或用木爲之。
)轉入恰過地板南北之半。
左右杙及千斤子。
乃以鐵爲二長竿
竿頭爲括。
紅絨大絛於括。
兩搭之間。
適當梓宮內廣。
兩手持竿與絛。
鬆緊合宜
向外梓宮天板底緊貼以入。
使左右二人
從後幇執。
左右執定
方容挨手漸下。
漸次以進之。
按搭于內梓宮上左右廉。
如是者三。
相禮李濟萬。
跪贊請出安幕次
舁梓宮官蔡濟恭
率助舁武臣李柏然沈鑏。
紅線絛(別看役奉出別監一用力
)舁梓宮
承以輪臺板。
安于平床正南首
銘旌金字點畫如新
棺衣遺衣色微渝。
拭梓宮官金鍾秀
香醞梓宮結裹
(將加漆故結裹略其儀式
)比出玄宮
摠護使與紙牓書寫官尹師國。
吉服就吉帷宮
題紙牓。
(舊制紙牓。
木板貼紙書牓
今依家禮神帛之制。
一尺二寸
三寸用禮器尺。
)行出安幕次
如儀
(祭官執事吉服
)進輴於隧道閣。
神轝於吉帷宮
素儀仗,(大轝前儀仗及陪從者。
用素。
神轝從吉
下倣此。
)火鐵燭籠五色燭籠於輴前。
儀仗神轝前。
香亭在前
相禮朴長卨。
靈座前。
陞轝
大祝權裕。
以土方箱。
奉紙牓函。
覆以帕。
安于神轝前。
行攝相禮權裕。
(與李濟萬換差。
)進梓宮前。
請陞輴。
舁梓宮官
率助舁武臣
梓宮于輴。
(古例陞輴時。
輪轝游動欠敬。
武藝四十人擔奉。
)都廳李晩秀
進菓楪。
奉翣者以翣障梓宮
予哭步從。
近臣哭助哀。
宗親文武百官
在丁閣。
東望哭。
將臣哭於陣頭
軍校信地
陪衛將士軍工吏隷。
皆哭而隨之。
神轝將至香大廳
相禮先請降輴。
舁梓宮官率助舁武臣梓宮
安于欑宮
攝相請降轝。
大祝李濟萬。
安紙牓于靈座
內侍設八卓於前。
香案在卓前。
銘旌靈座之右。
素扇素蓋
左右
贈玉贈帛。
欑宮東。
玉燈一。
香案南。
尊所。
東楹外。
輦轝儀仗
退駐帷門內行
成殯奠。
攸司進禮膳。
內侍內膳
戚執事光恩副尉金箕性等。
按圖陳設
宗臣君烿。
代奠。
就位盡哀
贊拜(贊拜祭奠同。
)與祭。
而代奠。
國典亮陰之制。
且取非虞不沐之義也。
(虞祭前各奠。
代奠官獻酌。
進香
進香官獻酌。
予與祭時。
行視
後倣此。
○出玄宮後。
都監提調鄭昌順。
以舊壙中服明器櫃。
帛函。
銘旌
舊棺衣遺衣
舊外梓宮
下隅板。
丁字閣東淨處。
燎之。
承旨趙尙鎭。
楊州使林喆。
都監郞廳李命杰,尹光碩,徐有秉等。
分掌埋安燒除諸事
詣園後。
尙鎭啓。
舊園退壙中石函一。
中有硯匣一。
筆四墨一。
甆方硯滴二。
上左邊。
得標識石二。
一尺八寸七分
一尺二寸五分
一則前面右邊丁龍。
卯入首。
甲坐庚向。
庚寅庚申分金
外則卯坐酉向。
辛卯辛酉
穴深八尺二寸
用地尺。
以金井下面爲準。
灰隔二尺五寸
地灰用三寸
梓宮七尺八寸三分
三尺四寸六分
三尺四寸四分
上用橫板厚四寸
封墓圓徑二十四尺。
墓後墓前。
地勢流下一尺五寸
圓徑與虛左地圓徑。
兩間相距一尺五寸裁定
營造尺凡一百二十八字。
一則上面左邊丁龍卯入首甲坐庚向十一字。
左傍刻丁龍卯入首五字
右傍庚寅庚申分金六字
下面刻石面與右邊地平相齊
外則卯坐酉向辛卯辛酉分金二十一字。
其下傍刻壬午七月五字
得一石函
中有髹櫃一。
問安牙牌五。
通字牙牌四。
有狀啓通符五。
前面幷刻一馬二馬三馬四馬五馬字。
裹以緞帕。
櫃漆渝。
朽壞
墻內石函一。
中有甆燔靑字誌石五片。
七寸三寸
幷埋退壙下。
魂遊石下
得誌石函
上面刻永祐園舊誌六字
贈玉櫃。
亦埋于舊壙下。
魂遊石,長明燈文石望柱石虎石羊石馬
幷埋于內靑龍外。
別爲標識
殯宮所撤諸種
付火
新園殯欑輴轝諸具。
玄宮後。
都監分掌付火
)○乙卯
行朝朝奠
兼行政府進香
一日屢奠瀆也。
進香皆如之。
戚執事都監堂郞,進香官。
帷門內行
百官
班於帷門外。
(後倣此。
)○天欲明。
入審欑宮
初以壙內災患之極備。
改椑之議。
及出玄宮
漆光如新
木理縝膩。
欑內又極淨潔
故相鄭弘淳。
昔日敦匠之臣。
藏治椑截端。
嘗以示予。
而後益覺無憾
東園器十九稱。
不用而猶慮水氣或有內滀。
下凳低上凳數
分。
前和合縫
點滴
經宿水幾升餘。
辛亥例。
尖。
納于縫適當七星板地板之界。
有頃隨尖滴滴
承陶盆以候之。
行朝上食
宗親府進香
摠護使,長生殿提調都監堂郞,宗戚執事
漆人殯宮
初加漆如儀
畫黼棺衣。
素錦褚
(初加漆。
百官入參。
再度以後
二品以上六曹三司長官入參。
玄宮尺度
載在東園儀軌
上廣一尺七寸二分
下廣一尺四寸三分
上高一尺七寸
下高一尺五寸二分
六尺一寸二分
及覆棺衣尺度無差。
)○行晝
勳府進香
是日慈敎還宮。
初欲隨靷。
慈宮懇挽。
遂以靷日到江而返。
待曉追發。
趁下玄宮
新園
仰譬慈心
○再加漆。
敦寧府,儀賓進香
丙辰
三加漆。
京畿監司進香
○詣舊園。
行朝上食
審舊壙。
自退壙至正壙。
水深數寸。
梓宮火痕冰溜宛然
此地之藏衣冠
忽已二紀餘矣。
然猶寧處廈氈。
何人哉。
天誘予衷。
幸遂宿計
不但吉地之已卜。
儀章品式
因是秩然大備
尙可以少慰小子窮天之痛歟。
行晝
命分承旨
東西哭班。
陪衛將卒。
各令信地立哭。
(靷行在路。
亦如之。
)又命鹵簿
使整飭陳列
分遣宣傳官。
以餕餘饗轝士
○行啓殯奠晡哭夕上食新園穿退壙(金井機比正壙。
長減一尺
地平
準正壙。
正壙鍊正後
開外梓宮下隅板。
假板還閉。
)○埋誌石新園魂遊石下
誌文予親撰親書。
(見第十六卷
)令都
堂上鄭昌順。
郞廳李昌會。
曹正郞金鳳顯。
監刻工訖。
(合四十片藍浦石。
長各一尺七分
廣各八寸四分
厚各五分
盛于四髹櫃。
塡以沙緘以鐵。
)使都廳李益運。
陪至新園
石函
先期埋下。
○行夕奠遣奠
結裹
摠護使都監堂郞。
以諸具整待。
時至
曹參判金憙讀笏記。
戚執事金箕性洪守榮。
別看役丁遇泰等。
扶策別監。
梓宮於平凳上。
拭以巾。
先覆畫黼棺衣。
次用複衾
藉于兩凳之間而周匝之。
紫色合縫
次用油芚。
梓宮尺度
井字形摺之。
上下橫摺處留其中
劈開左右
纔至縱摺而止。
藉於兩凳之間。
而屈其四傍仰裹之。
蓋板袵下。
劈開四隅
斂入於左右兩傍之內。
以互掩之。
四廉之交。
作紙纓以結之。
又以油芚。
裁製如上覆冒之。
至底板袵上。
紅絨連綴上下油芚。
相掩之末。
次用紅氈裁製
亦如油芚之制而摺。
四隅翦去之。
十字形。
藉於兩凳之間。
四隅之交。
紅絲紐扣上。
又以紅氈
縫造四旁如棺衣。
覆冒之。
又以紅絨連綴
次以白布連二兩股
合作絞索一條
橫匝而結之凡七。
又以白布連三兩股
合作絞索一條
橫匝以結於七絞之間者凡五。
大小絞所過廉隅處。
每以紙環承之。
(紙環合五十六。
)次設輪臺板於兩凳之上。
安梓
宮於其上。
畫黼大棺衣。
次覆素錦褚
(梁一。
左右椽各四。
上枋四。
前後牔風各一。
後面𤗉楔四。
橫閾一。
三面下枋三。
左右𤗉楔各六。
短閾各一。
皆用附
左右十字箭𤗉三。
每𤗉當中作摺。
掩則展向下
捲則疊向上
後面作二𤗉。
前面虛半以下
以便白綿布帶之。
曳出兩旁𤗉下枋上間以寸許。
以便紅綿布帶之。
交結圓環
長廣輪臺板高。
結裹
上多二三寸。
以便紅綿布。
之往來。
)次用紅綿布作帶一條
先以一端
繫于輪臺左邊下環
又以一端
素錦褚左邊下枋上納之。
從左邊下窓內引上。
橫過大棺衣上
右邊下窓內引下。
貫於輪臺右邊下環
以次橫結。
上中圓環如上法。
左右兩端之末。
從便收結
次用白綿布作帶三條
先以一條
中屈分半。
輪臺下端之上。
左右夾繚。
至上端之上。
兩端交過而下
素錦褚左右枋上引出
各貫輪臺上環
以其餘端爲曳索。
次以一條
中屈分半。
又自輪臺下端之上。
左右夾繚以上
兩末
從左右枋上引出
各貫中環
連貫上環還屈之。
貫於中環
以其餘端爲曳索。
次以一條中屈分半。
又自輪臺下端之上。
左右夾繚。
兩末
從左右枋上引出
各貫下環
連貫中環還屈之。
貫於下環
以其餘端爲曳索。
白綾作巾覆冒之。
(素錦褚制度
結裹儀式
予所意起也。
)○丁巳
靈轝發向新園
前夜二更
宣傳官進欑宮前跪啓諸營懸燈。
兵曹判書尹塾跪進軍令
宣傳官跪啓初吹。
右議政金鍾秀欑宮南。
北向跪曰。
右議政金鍾秀
謹以吉辰啓欑宮。
繕工監官欑塗
戚執事撤卓。
宣傳官跪啓吹哱囉摔鈸。
又跪啓招搖三行分立
又跪啓二吹。
前一刻。
內侍贈玉贈帛函三重棺衣。
壙中銘旌函。
執事
彩轝
又以爐盒授執事
香亭
戚執事奉奠器以出。
宣傳官跪啓三吹。
相禮朴長卨。
靈座前跪
請降陞轝
大祝李濟萬。
安紙牓函于土方箱。
覆以帕。
安于神轝
至紅箭門。
相禮請降轝。
陞輦大祝安紙牓箱于神輦。
戚執事以奠器置前。
內侍銘旌素扇蓋。
授忠贊衛
以爐盒授執事
香亭
相禮權裕進梓宮前跪
請陞大轝
(有陞輴輪轝之節。
而慮欠穩。
幷權除。
)舁梓宮官
率助舁。
武臣舁之。
別軍職等
扶策別監擔奉。
贊衛以翣障。
至紅箭門外
大轝
都廳李益運。
以果楪置前。
鹵簿使按圖陳列
京畿觀察使先導
次當部官。
頓遞使,禮儀使整理使,大司憲
次義禁府都事
二分左右考暄。
廂軍四百紅號衣三行分立
紅蓋對立正中
轎子紅蓋後。
禁執烏杖
左右各八。
宣傳官二。
領內吹十八在其後
仗馬六。
黃龍旗一。
碧鳳旗一。
駕龜仙人旗一。
靑蓋二對居中
麒麟旗二。
靑龍旗一。
白虎旗一。
朱雀旗一。
玄武旗一。
白澤旗二。
角端旗一。
龍馬旗一。
玄鶴旗一。
白鶴旗一。
令字旗二。
鼓字旗一。
金字旗一。
骨朶一。
骨朶一。
哥舒棒四。
銀鐙子二。
鐙子二。
銀糚刀一。
金糚刀一。
立瓜一。
金橫瓜一。
銀斫子一。
金斫子一。
罕一。
畢一。
旗一。
旄一。
節一。
鉞斧二。
鉞斧二。
雀扇四。
龍扇一。
鳳扇一。
左右立。
前部鼓吹陳而不作
神轝其後
三色燭籠各二。
分立于前。
都監堂郞各一隨後。
禁旅一百。
陪衛鼓吹之外
靑陽次之
香亭次之
神輦在其後
侍衛別監二十六人
左右
鳳頭二人在前
三色燭籠各二。
分立于前。
武兼八。
宣傳官四。
軍職四。
衛靑扇二。
在神輦後。
內侍一。
都監堂郞各一。
大祝一。
攝司僕正,帕執事,床執事隨之。
方相氏四。
散馬二。
鞍馬六。
繡鞍馬四。
紫繡鞍馬四分列。
玉帛彩轝次之
贈玉官,捧贈帛官,銘旌執事,褥席執事各一。
擧案者四次之
輴在其後
都監堂郞各一隨之。
繕工監官羽葆居中
香亭次之
素扇二。
素蓋二。
左右
忠義衛捧銘旌在後
相禮一。
典儀一。
軍職二次之。
大轝其後
扶策別監二十人
左右
鳳頭二人在前
五色燭籠各四十。
火鐵燭籠四十。
執鐸護軍十六。
贊衛六。
捧翣各以
次分左右
靈轝軍二百重行
輓章一百軸。
(製述一百四十一人
合作一百軸。
)五十在輴前。
五十在大轝後。
陪往大將一。
從事官二。
內侍二。
代奠官一。
都監郞廳二。
都廳二。
提調二。
摠護使,次助舁武臣二。
次分承旨二。
史官三。
閣臣二。
摠管,分兵曹堂郞,五衛將各二。
戚執事
西班陪從官。
後廂軍三百。
號衣三行分立
神轝路祭所。
行路祭。
陞降如初儀。
(後倣此。
)乃進發
御馬隨後
左右曰。
予神迷莫之省。
大轝安奉否。
皆曰。
仰瞻幄幔。
不少搖動
如盤盛水也。
予曰
此別契軍之效也。
大轝到纛島幄次
(馬場里車峴。
再替運。
)行朝朝奠朝上食。
晝停奠。
天且曙矣。
宣傳官跪啓諸營落燈。
靈轝將渡浮橋
壯勇營,龍虎營,訓鍊都監禁衛營,御營廳,守御廳,摠戎廳,京畿觀察八營將臣
領旗鼓以迎。
畿營,守御在前
御營摠戎次之
訓禁兩營次之
壯勇營,龍虎營在後
八營起火相應
挨次登船
挾橋左右以行。
大轝過橋南。
摠護使以利涉奏。
予自江頭哭辭還。
是日向申。
大轝到果川縣。
安于欑宮
(狎鷗亭,沙坪,盤草洞,闍梨井,胎峯,和樂洞六替運。
)○戊午雞鳴
大轝自果川發。
辰時沙川
(銀杏亭,禿白里,紫棧洞三替運。
)餉轝輿士。
午時
水原新邑
(一用里,龍淵再替運。
)申時
新園
(上柳川,下柳川,禿峯,鶴峴,細藍橋五替運。)
梓宮丁字欑宮
紙牓于靈座
設膳卓。
銘旌扇蓋贈玉贈帛。
分列左右
素儀仗退駐。
帷門殯。
解結裹。
四加漆。
是日
晨發
宿水原府。
己未
黎明
新園
摠護使言。
梓宮下隅板點滴
已盡乾淨
複衾紅氈濕氣
五加漆。
以漆拌勻炭屑。
塗塡合縫罅隙
仍加漆布上下四旁木處
待駕到。
○入審梓宮
漆已堅潤
板與布泯然一色
行朝上食
穴處
相工役。
是日大霧
不辨咫尺
隧道閣內
開霽明豁
一點昏霏云。
○築地灰於退壙與正壙。
地灰均平鍊正。
行晝茶禮
晡哭夕上食
在都諸臣之趁是日來者
幷許參班。
書上字於梓宮
錦城朴明源書。
(以薑汁調泥金用之以能勝漆膩也。
)○行啓欑奠。
啓欑結裹如初
○行遷奠
遷奉都監素儀仗。
各色燭籠
如發靷儀。
方相氏至退壙上。
戈擊四隅而出。
贈玉贈帛於隧道閣內東南
相禮跪贊請陞輴。
舁梓宮官
率助舁武臣
梓宮
陞輴詣隧道閣。
轆轤車。
(轆轤車。
舊有回梁拘捧。
機制五禮儀。
至是另刱一制。
先置左右臺
九尺
九寸
六寸
臺兩頭皆植柱高二尺六寸
入於臺。
五寸
五分
二寸五分
柱上耑。
刳作縱橫二括。
縱深五寸
其底圓以受軸。
深一五分
以受橫架。
軸長九尺
圍尺二寸
前後柱耑。
縱括之仰圓竅。
軸當竅處。
刳減二寸五分
橫架左右柱耑橫括。
所以牽聯四柱兩臺也。
句鐵爲方鉤。
俗名鐙子鐵。
兩股揷于臺股間。
容繂其數八。
左右相對。
一臺四鉤一尺
鐵筒俗名
套手鐵。
周箍方鉤之上。
其內圍。
使游移活轉。
左右軸。
皆竪鐵牙
其長寸許。
二牙爲比
其間亦容繂。
一軸八牙。
其位照方鉤。
繂以布爲之。
四端縱摺而縫。
八重
兩端反屈爲句子
木簪橫貫
以貫餘兩耑。
搭左鐵牙向下
左方右方鉤。
挨當鉤上鐵筒向上
搭右鐵牙
餘三繂同。
兩端交午貫兩輻。
十字輪輻
四耑以紅線聯絡之。
繅車
兩臺於壙上左右。
來往板。
兩端著隱釘以防游動旋轉
十字四輪齊力
鬆緊徐疾
相先後。
向外旋則繂解而下垂。
向裏旋則繂纏而上收。
臺裏耑折隅。
當方鉤處。
剡使圓。
便繂之往來。
柱耑圓括。
厚塗脂蠟。
取其潤滑不聲軋也。
)降安于退壙輪臺板。
解結裹。
長生殿提調李文源。
開假下隅板。
淨拭外梓宮內。
執事者。
撤棺衣。
拭梓宮官金鍾秀
以巾及雪綿。
香醞拭之。
內侍遺衣
安于上。
執事者以三重衣覆冒之。
(初草綠廣織。
再藍廣織。
三大紅廣織。
)銘旌加於其上。
黼翣黻翣畫翣
金碧畫于棺衣左右
時至
玄宮如儀
(外梓宮底板。
三稜方寸木二。
以代散輪。
輪臺左右
回龍機。
紅線索。
按搭梓宮
轉軸推進
幷依五禮儀。
)行哭
就傳玉帛位。
贈玉李晩秀
捧贈帛官徐邁修。
各以玉帛跪進
親傳于領議政李在協。
協跪受。
奠于退壙之西。
(有服明器
而今不用
)哭盡哀
贊幷。
長生殿提調閉外梓宮下隅板。
漆布帀其縫。
議政李在協監封閉
封閉官朴聖泰書曰。
臣謹封署押。
右議政金鍾秀覆土九鍤。
摠護使率役夫
築前面旁灰。
仍實退壙灰。
比下玄宮
遣官謝后土。
還虞于丁字閣。
親獻
所以易奠也。
議政李在亞獻
左議政蔡濟恭
終獻
大祝李濟萬。
奉紙牓箱。
安神轝瘞曲墻(十月癸丑先築。
)內東邊
都監堂郞本園官
從是夜親審園上工役。
曉行辭園
摠護使。
董役
承旨李集斗。
半月地平後歸奏。
午次水原府。
夕宿果川縣。
翌日還宮。
自啓壙日。
是日
天氣淸朗
候弛暖。
回鑾之夕。
大雨雪以風。
寒威陡嚴。
豈非天相之歟。
幸矣。
庚申築退壙天灰。
金井機。
築覆釜形。
至丙寅畢。
前面地臺屛風瓦簷,橫架石,引石。
黃土築。
至滿石上隅。
三物灰鋪築。
隧道閣瓮家。
又設魂遊石等諸石儀。
(圓形前高十一尺五寸。
後高十尺五寸
左右高十二尺。
圓徑三十二尺。
周一百尺。
採於慕華館。
○正壙天灰三物灰三百十四石。
覆釜形三物灰一百四十七石。
地灰三物灰五十七石。
三面旁灰三物灰四百七十六石。
退壙天灰三物灰三百石。
覆釜形三物灰一百二十二石。
地灰三物灰五十五石。
前面旁灰三物灰一百九十九石。
水灰八十石。
灰每石五斗
三物作法灰。
十五斗。
細沙黃土五斗
三物灰一千七百五十石。
又以泥灰塗付屛風石內周。
至滿石上隅。
)○戊辰
新園工役告完。
行安園奠。
獻官金履素攝行
(饋奠之備。
太常國典也。
顧予仰體之思。
終事之誠。
必欲品式則豐而潔。
經用則節且省。
故祭以內膳爲重。
而攸司之供。
十存一二。
只寓存其禮之微意
而自啓園至安園。
凡四十度。
十月甲寅
行出安幕次奠。
奉常寺二十七品。
次成殯奠朝上食。
幷設。
成殯奠。
內膳一百十品。
奉常寺二十七品。
朝上食。
內膳三十品。
次晝
內膳二十品。
次夕上食
內膳三十品。
夕奠
奉常寺十三品。
乙卯行朝奠。
內贍寺十三品。
次晝
內膳二十品。
次夕上食
內膳三十品。
夕奠
內贍寺十三品。
丙辰
行朝奠。
內資寺十三品。
朝上食。
內膳三十品。
次晝
內膳二十品。
啓殯奠,夕上食幷設。
啓殯奠。
內膳四十品。
內資寺二十品。
上食
內膳三十品。
夕奠遣奠幷設。
夕奠
內資寺十三品。
遣奠
內膳七十品。
奉常寺二十七品。
次路祭。
禮賓寺二十七品。
右行於舊園。
丁巳
行朝朝上食晝停奠幷設。
朝奠
內資寺十三品。
朝上食。
內膳二上品。
晝停奠。
內資寺二十七品。
右行江頭晝停所。
○次晝
內膳二十品。
次夕上食夕奠
幷設夕上食
內膳二十品。
夕奠
奉常寺十三品。
戊午
行朝朝上食幷設。
朝奠
奉常寺十三品。
朝上食。
內膳二十品。
右行於果宿所
○次晝亭奠。
內贍寺二十七品。
右行水原新邑
○次成殯奠夕上食夕奠幷設。
成殯奠。
內膳五十品。
內贍寺二十七品。
上食
內膳二十品。
夕奠
內贍寺十三品。
己未
行朝朝上食幷設。
朝奠
內資寺十三品。
朝上食。
內膳二十品。
次晝
內膳二十品。
啓殯奠夕上食幷設。
啓殯奠。
內膳五十品。
內資寺二十七品。
上食
內膳二十品。
夕奠遷奠幷設。
夕奠
內資寺十三品。
遷奠
內膳三十品。
內贍寺二十七品。
虞祭奉常寺三十八品。
謝后土奠。
奉常寺二十七品。
次安園奠。
奉常寺二十七品。
右行新園
告文祭文
則園號議定
啓園。
擇日告由景慕宮。
舊園祠后土
舊園始役。
親祭。
水原
移邑。
新建鄕校。
位版奉安告由。
社稷祈晴
所過名山大川
三角山淸凉山,峨嵯山,箭橋川,纛島,淸溪山,冠嶽山牛眠川,慕洛山,雉嶽山,鼇沐川,光敎山,花山
安園奠。
親撰也。
並見第二十一卷
罍勺之靜嘉
則用內府珍藏銀食鉢,銀匙楪,銀茶椀二。
銀兩鍍金引甁各二。
銀盞臺具六。
銀匙二面
銀箸二雙
香爐一。
香盒一。
儀物致美
則有宿昔措置
靈座欑宮,外梓宮,紙牓,神輦,神轝大轝肩轝銘旌素錦褚,平轎子贈玉,贈帛,日繖,陽繖,靑扇,靑紅蓋,各色燭籠
所用
大紅雲紋三匹六尺
草綠雲紋一匹
大紅楪紋緞三匹七尺
草綠楪紋緞二匹
黑楪紋緞三匹
大紅貢緞十九尺。
黑糚三匹
黑彭緞一匹十三尺。
二廣二匹
二廣五尺
二廣二匹
紫的二廣五尺
草綠二廣二匹
大紅大緞五寸
紅廣的二匹八尺
黑冒三匹
紫的雲紋甲紗一匹十八尺。
紅雲紋紗一匹
紫綾三匹十二尺。
紅綾十匹十二尺。
白綾三匹九尺
紫的禾花紬八尺
白禾花紬四匹
紅綃十四匹四尺
草綠一匹十三尺。
藍綃二匹
靑綃三匹
白綃十三尺。
黑綃五匹
○三重棺衣一襲
五色燭籠一百雙)
 
己巳
敦匠諸臣復命
史官江外
迎勞之。
是役也。
董事諸臣。
則領議政金熤
摠護使。
統攝外都監事務。
尋以右議政蔡濟恭代之。
遷奉都監
分設京司及舊園。
戶曹判書徐有隣。
工曹判書鄭昌順。
兵曹判書尹塾。
提調
有隣掌經費
掌儀物。
塾掌欑具。
都廳郞廳二。
郞廳七。
監造官五。
差官四屬之。
(都廳奎章直閣李晩秀京司
曹正郞李益運掌舊園事。
郞廳尙衣僉正李恒演。
副司果尹光碩。
監造濟用直長李始源。
殯宮諸務
奉常正徐郁修。
掌紙牓造成
郞廳戶曹正郞洪彝浩。
副司果尹羲厚。
監造副司勇朴壽亨。
掌輴轝。
郞廳禮曹正郞延東憲。
監造副司勇申光河。
掌儀仗。
郞廳副司果李命杰,李昌會。
監造副司勇朴日源。
玉帛旌翣碑誌輓詞
繕工奉事徐有秉。
監役宋載緯。
工作
長興奉事洪樂正
典設別檢黃仁燾。
帷席
)園所都監設於水原
吏曹判書履素
副司直鄭民李文源。
提調
履素文源。
掌局內園上工造。
財用
都廳郞廳二。
郞廳七。
監造官四。
差官三屬之。
(都廳副司徐邁修。
掌文簿。
兪漢謨掌功役。
郞廳副司果李廷恢。
縣令李祉源。
掌治隧封築。
副司果吳在
監造副司正呂駿永。
營造
郞廳副司果徐直修。
監造申文顯。
掌採象設石。
副司金相儼。
掌治砌礎諸石。
司宰直長宋欽書。
掌運石。
郞廳掌樂僉正鄭東協。
掌補土。
副司金鎜
爐冶
曹正郞兪漢人在京。
掌䝴納大小啓牘。
繕工監役李端亨。
工作
長興直長金彝行。
帷席
瓦署別提孝閔
掌燔瓦。
)誌石役所
爲便親臨監刻
設於明政殿北廊
戶曹判書徐有
隣。
正郞金鳳顯。
工曹判書鄭昌順。
都監該掌郞廳李昌會。
分片董刻役。
(右都監董事也。
)摠護使金熤
錦城朴明源。
地師(副司果朴大良
副司勇金養直,朱南述,蔡潤銓。
五衛將成夢龍。
)日官(監牧官池日賓。
別提景喆
察訪喜慶
)等。
主相擇日之事。
縣令李祉源。
承旨履成
預議相地
司果洪大榮。
預議擇日
(右相擇日董事也。
)領議政李在協。
玉帛
(李晩秀捧玉。
吳在金鎜捧案。
徐邁修捧帛。
李廷恢,鄭東協捧案。
金相設席
)左議政蔡濟恭梓宮
(武臣李柏然,沈鑏助舁。
)右議政金鍾秀
梓宮覆土。
(朴壽亨,朴日源執巾於舊園。
宋欽書。
申文顯執巾於新園
李始源捧銘旌棺衣函於舊園新園
)安君烿。
以守殯官。
兼代奠官之事。
應敎李敬五。
啓園爲大祝
副司李濟萬。
出納紙牓爲大祝
(李恒演,洪彝
分掌箱帛卓。
助擧於升降轝輦
)執義朴聖泰。
啓園爲開封官。
安園爲閉封官
戚執事
錦城朴明源等。
(昌城黃仁點。
光恩副尉金箕性。
寧直長
副司直金魯永。
甑山縣金魯成。
副司勇金魯
寧判官黃基玉
州牧使洪守榮。
寧主簿洪㝡榮。
副司勇洪後榮
本園參奉洪就榮。
宗廟徐鼎淳。
同知李仁康。
分掌守欑看漆設饌等事
)堂上執事
奎章閣直提學金憙等。
(憙以本職亞銓。
代宗伯贊笏。
提學金載瓚
檢校直閣徐鼎修,鄭大容
待敎金祖淳
祭奠儀式
檢校直閣鄭東浚。
結裹
承旨李敏采,洪仁
掌奠爵。
李集斗掌靷行節次及安園後築灰。
申耆掌儀陳列
注書徐有聞。
掌記事。
)堂下執事相禮權裕等。
(裕與朴長禼。
以攝相禮
掌神輦轝靈輴贊請之事。
通禮朴鎤,呂萬永。
贊儀李衡弼。
儀金覽。
引儀申大復
分掌行禮時贊請贊笏之事。
監役宋載緯。
羽葆軍職李儒,朴基豐,吳毅常,李晳。
分掌結裹後陞輴及舁夫替運等事
)分莅之。
(右各務。
執事董事也。
)禮儀使鄭昌順。
整理使徐有隣。
鹵簿使尹塾。
頓遞使金文淳
轝士大將李柱國(初以行副護軍任嵂。
爲大將。
尋以柱國代之。
從事官前僉正元永胄。
前都事吳徹常陪從。
)等。
治靷諸事
(右靷行時董事也。
)承旨申光履,朴宗岳
假注書兪漢㝢,朴崙壽。
翰林璜。
兵曹參議存中
佐郞尹得孚。
摠管韓光綮,任嵂。
都事輅。
分職守衛
(右分司董事也。
)錦城朴明源。
梓宮上字
副司直尹師國。
書紙牓。
左議政蔡濟恭
書壙中銘旌
判敦寧李命植。
書路銘旌
判敦寧尹東暹。
書碑篆。
朝賀趙暾。
書陰記。
判府事李福源
丁字上梁文
判府事徐命善。
書之。
領府事金致仁
(鄭存謙,徐命善,洪樂性,李福源金熤李在協,李性源蔡濟恭
大臣也。
金鍾秀,鄭民吳載純,金憙,金載瓚徐鼎修,鄭東浚,鄭大容李晩秀金祖淳
閣臣也。
允明,具允鈺,尹東暹,李命植,金華鎭,趙暾,韓光會,權噵鄭昌聖,徐有隣,金履素李文源,鄭昌順,尹塾,金尙,李𡊠,鄭好仁,尹李聖圭,宋載經,沈豐之,趙瑍,沈頤之,金文淳,尹坊,重臣也。
鍾顯,洪檢,具,蔡弘履,趙宗鉉任希曾金思穆誼,金默,金頤柱,申大升,鄭宇淳,嚴思晩,李得臣,金魯永,李時秀徐晦修,李致中李獻慶,邊讓,申益彬,金載順,洪秀輔,鄭履煥,南玄老,尹師國,李堉,申思運,李敬玉,崔光璧元啓英,金夢華,申應李秉,尹,洪纘,金魯淳,趙鼎鎭,李義行,戇,洪檍。
宰臣也。
李祖承,朴宗岳曹允大,申履,尹長烈,韓晩裕,尹㬦,李家煥趙英鎭,焵,申耆金履正,兪漢寧李敏采,李書九
洪仁浩,南鶴聞,曹遠振,孟至大,金翊休,奇彥鼎洪聖淵,李鼎揆,丁範祖,鄭存中,朴天行,朴天衡,李祖源沈煥之,洪文泳,李勉兢,洪義浩,金履成李義綱,堂上侍從也。
李敬五,申獻朝,尹光顔徐榮輔曹霖李益運,鄭東觀,李東稷,尹翊,宋祥濂,徐邁修,申光祜,兪謨,申大尹,朴奎淳,金方行吳泰,申馥,權裕,李冕膺,李璜,尹孚。
堂下侍從也。
)等一百四十一人
輓章
副司果成種仁(沈興永,李錫,閔爀,金載翼,李龜雲,李彥祜,金煕朝)等八人書之。
(右製述書董事也。
)觀察使徐有防。
摠理一應諸務
地方官水原府使趙心泰
兼董新園事役
楊州使林喆。
守衛舊園。
果川縣監尹行恁
廣州府閔台爀。
治道橋梁
行恁兼管果川宿站設欑事。
陽城縣監魏光翼。
雜務
都監別看役八。
(前僉使卞世義
前縣監李輔。
察訪汝淵
別將李大蕃。
啓園安園看役。
禿用中軍爾胄。
縣令沈寬鎭。
前僉使丁遇鄭道弘。
新園看役。
)京鄕看役九。
(京校金命淑,鄭東李貴男,孝遠柳惠根,朴珍彧。
鄕校泰瑞李元榮,金之澤新園看役。
)觀象監官三。
(朴仁素取土。
萬億,尹道恒奏時。
右相董事也。
)校吏工匠丁則遷奉都監牌將一百八十。
員役一百二。
工匠二百六十。
園所都監牌將四十。
員役九十四。
工匠三百五。
舊園給雇役夫一千五百五十。
新園雇役夫三萬六千七百二十三。
靷行諸色軍丁合三千九百三十一。
(大小轝各十四。
轝士軍及各色軍四百八名。
大轝擔陪軍四運
每運一百三十六名。
合五百四十四名。
預備十六名。
頭目八名
前引軍九十名。
後引軍四十五名。
預備二十五名。
各差備二百二十八名。
火丁
十一名。
肩轝擔陪軍三運
每運一百八名。
合三百二十四名。
預備十二名。
頭目六名
前引軍五十名。
後引軍三十名。
預備十二名。
各差備一百三十名。
火丁五十二名。
梓宮轝擔陪軍三百二十四名。
預備十二名。
頭目六名
前引軍五十名。
後引軍三十名。
預備十名
各差備六十名。
火丁三十一名。
大轝香亭子軍十名
預備二名
各差備五名
神轝軍三十二名。
預備十名
雨備二名
神轝香亭子軍十名
預備二名
各差備五名
神轝軍十五名。
預備五名
各差備三名
轎子十名
預備三名
雨備一名
綵轝軍十五名。
預備二名
各差備三名
方相氏引曳軍五十六名。
預備十七名。
火丁五名
散馬引曳軍一百八名。
預備三十八名。
雨備四名
火丁十一名。
輓章軍一百名。
預備二十八名。
火丁五名
鞍籠軍二十四名。
儀仗軍九十四名。
素儀仗軍十六名。
三色燭籠軍十二名。
火鐵燭籠四十名
預備十名
雨備三名
五色燭籠軍二百名。
預備二十名。
雨備五名
方燈軍四名
大燈二名
雨傘二名
屛風軍二十六名。
預備二名
翣扇雨備二名
銘旌十名
紙牓所負持五名
題主奉持十名
床卓軍二十六名。
來往雜物引曳軍六十名。
長生殿車子引曳軍一百二十名。
預備十二名。
都監雜物軍三十名。
遊軍一百名。
火丁四十名
陪往大將遊軍三百名。
火丁三十一名。
誌石綵轝軍二十名。
預備六名各差備六名。
)予於遷一事
經營措設者。
必欲不煩經用
不勞民力
輦轝轎及燈籠
用正陪扈輦隊。
儀仗
用法駕軍。
啓園。
用紫門軍
以至轝士引曳市民
各項運軍丁。
皆出內帑備置錢貨
以厚其糧費而服著。
禁其自辦。
亦以內帑度支之需造給。
諸臣咸以國典之外
有關體貌
屢爲之言。
而予之區區本意
在於仰述二字
不許
外此輴轝擔陪。
另用別契軍。
而班
戶率丁之自願應募者。
一切不許
故事大轝杠榦太重
井架太稠
轝士力弱肩磨
不便於行
令斲其杠。
減其井。
習儀三度
以聚待之弊。
二度
日分都廳郞及近侍武臣
齎餠肉。
每十餘里饋之。
又於站路給糧。
設卡炊飯饋之。
製新方濟衆丹。
給數丸以御寒
自舊園距新園
程路恰近百里
轝士之替運。
凡二十度。
初日江頭進發也。
日出
而未午。
于果宿站
曉發新園也。
未申而到丁閣。
自啓園至安園。
董事臣僚陪扈將士轝夫匠手役夫
無不穩還。
若有相之者
奇矣奇矣。
比禮襄行賞酬其勞。
各有差。
(賞典日省錄。
)故參議尹善道其後
又命購給家垈於水原新治
錦城朴明源給田十頃
十口
十口
白金百兩
鞍具內廏一匹
御寶王牌以賜之。
永世傳家
以代鐵券
領府鄭弘淳。
錫以美諡
遣官致祭
蓋念之勞之功。
無別於今古也
如贈領府事趙暾。
嘗聞以亟宜遷園。
力言朝紳
褒嘉之。
先見慧鑑
盡誠於治椑。
挺身倡議於人所不言者
功豈下於敦匠之勞哉。
玆書槩略。
以示來許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