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弘斋全书卷五十六
弘斋全书卷五十六 第 x 页
弘斋全书卷五十六
 杂著三
  
弘斋全书卷五十六 第 360H 页
印颁恩重经偈语。仍仿其体。命诸臣和之。(并小序○丙辰)
   佛乘尝所昧。而大报父母恩重偈。警切剀挚。导众生以跻极乐。与吾儒报本笃伦之旨义。为溪心之印月。岂比于除夕重午云观拓颁之禳辟符。自今两名日。代贴此偈。以印本遍与之。
如是我闻佛谛。十恩为人劝。绕须弥千匝。造经典万卷。不如以八种梵音告大众。各各为爷娘。得生天上快乐齐发愿。
送痘神文
龚台御夫神之来兮。敞軨轩兮迎春。受而康兮而色。协旭卉兮弧辰。秾李兮芳华。予所爱兮神爱。缤先标兮两脸。双单挟兮磊磊。腜根窠之圆光兮。挨次之齐兮澹以红。圈启蕊兮烛耀。总多吉兮玲珑。既亮黄兮印堂。洎年寿兮章润。潮之上兮葡萄。神庸徯夫予愿。点于星兮脓珠。日弥三以符期。寝允臧兮弄瓦。驩式延兮含饴。昔先后之纯粹兮。聿徼惠于明神。孕馀庆
弘斋全书卷五十六 第 360L 页
兮累叶。氏流今兮于伦。恍嘉客兮于焉。烂烨煜兮宫槃。糁饵兮井渫。风潚如兮盘桓。冥有应兮蒉桴。造我神兮酬之。谷朝兮于差。远于将兮祁祁。穆愉兮蜿蜒。訇广乐兮何许。抗管丝兮悠扬。登歈舞兮容裔。桂醽兮椒浆。霓为旌兮风轮。亸金錽兮玄虬。诏长离使清尘纷。既有此众美兮。于以装兮芳糗。帷如海兮夜盈。抱熀燋兮金漏。倡浏浏兮陈辞。摄予饮兮伻来。謇拜媵兮永绥。矫赫戏兮裴𧙪。南有江兮洋洋。北之山兮嶙嶙。翳穹林兮脩薄。贤四荒兮漭无垠。剡剡兮上下。神所之兮旖旎。寿而昌兮诒予。衍以暨夫万孙与千子。
问明德(抄启文臣亲试)
明德。心耶性耶。心是大人赤子之心耶。性是本然气质之性耶。若谓本然则何以为生之谓性。若谓气质则何故言天命之性耶。赤子大人之心纯善。则心之恶者。当属于何。心体本自虚灵。明固知觉。德亦释之以心耶。下一德字。便不可单以心称之。玉溪本心之喻。近世儒者如李文成辈。甚味之。此乃文成见得之卓乎。然本心之所以为明德。明德之不独为心性。皆可一一历举而指陈欤。未发曰性。已发曰情。则明德
弘斋全书卷五十六 第 361H 页
固不可偏属之性欤。心自有善有恶。则明德亦不可泛称曰心欤。纯善无恶者。性也。而程子何以言理有善恶欤。或曰。理字当作合字看。或曰。记录之误。何说为得。欲闻的确之论。
示史记英选监印诸人(二首○丁巳)
子长之文。灏灏噩噩。如神禹之行水。淮阴之用兵。不可羁以常法。然气格之抑扬顿挫。精采之起伏照应。如珠走盘。如规周旋。自有一部铺叙。欧阳子述扬子云之言曰。断木为棋。梡革为鞠。莫不有法。而况于文乎。今以网罗数千载之书。独选其二十馀篇。可谓太约。然亦取其法之至者。为学者师则也。
予尝谓荀扬之文。易之变也。屈宋之骚。诗之变也。子长之史。又以麟经之系月编年。而变为纪传也。帝纪仿于典谟。书表仿于禹贡。周官列传。会通于国语国策。网罗今古。驰骋幻化。摹画之文。必如物物之各殊形色。铺叙之文。必如人人之各异气象。庄生以虚饰理。而子长取其虚以实。左氏以实论事。而子长取其实以虚。百有三十篇。去一不备。茅坤所谓读货殖传。即欲求富。读任侠传。即欲轻生。读李广传。即欲立斗。读石建传。即欲俯躬者。真善评也。若夫本纪之首黄
弘斋全书卷五十六 第 361L 页
帝。进项羽。世家之首泰伯。进陈涉。先儒谓之善学春秋。不为过奖。读者当以五十万言。比类而参互。以观其奇而不诡。直而无隐之法。如以诵习数十馀篇。稍窥作者规模。谓足以小成。则非予由博反约之意也。
示菊制入场诸生(戊午)
尔等。上舍生也。读书多闻。岂比年浅四学生。而古往今来。拖白于御题之举。尔等。曾或闻之否。况所揭者非难知者。多士之鲁莽。即予之耻。此所以还给草记。别谕尔等也。尝闻蜀祠器也。言人君敬守祠器。以礼率臣工。则虽静拱不言。庙堂之政。自无不修。于是乎其德之感教之行。而著应于外者。鸿鹄锵锵。而民之咏歌叹美之。有曰。抱蜀不言。庙堂既修。鸿鹄锵锵。维民歌之。此管子之言也。予每三复是言。适因菊制。听雁起想。信笔书下。蚤知尔等如彼固陋。则易知不难解之句语。何靳而不揭示乎。过信尔等。认谓必晓。致此不紧酬应于昨日劳心之馀。甚可叹也。律赋制进。尤致夜深。以科赋近体应试。为掩瑕颣。行此苟且之举。而事体极不成说。限三日。随其题下制进。少赎今日之罪。少雪今日之耻。
示手圈校正诸学士(五首)
弘斋全书卷五十六 第 362H 页
昔人有言曰。辞之繁𥳑以事。文之今古以时。繁而制𥳑。今而选古。盖亦难矣。若所谓三礼。其辞则奥。其事则美。其文则烨然。其时则邃焉。而尤不可硬解者。仪礼也。间经秦火。多有脱误。如士昏大礼也。授绥大节也。若非长安石经。几乎遗失。而注疏之家。遂不得传焉。乡射礼之鹿中翿获。特牲馈食礼之举觯者拜。亦皆见漏于监刻。则就此不全之古本。撮其不习之缛典。不其近于太玄之拟易乎。然而朱子以仪礼为本经。戴礼为传。则并与在鲁之礼。为后世不祧之法者。惟仪礼是已。故遂加批圈。以至周礼戴礼而命之曰三礼。手圈姬氏六典。冬官阙焉。汉兴。悬千金购之不得。取考工记以补之。是记也。虽非元圣之制作。欲详成周美规。比诸老聃毛苌之诵以传之者。反复胜焉。盖其篇法。分而为七。大而丘井如画。细而尺寸不遗。从又点缀生色于名物度数之间者。如禹贡,山海经。其疆界区分。上栋下宇之法。又如诗之绵,公刘诸章。论道作行审势通资。书之立政近之也。故圈之。不嫌其多。大抵周礼仪礼。即一科条书也。祭祀朝觐燕飨军旅之事。冠昏馈食射饮登降之节。坛庙宫室舆卫器服之品。有不可律之以文字。而或阙于仪章。此所
弘斋全书卷五十六 第 362L 页
以批圈之与他书殊例而不相沿者。人或曰。范子不识殽烝之叹。似然矣。然九潦平而禹为司空。八政叙而四曰司空。则虞庭命工之盛。周官掌土之重。亦不可以略之。故附之原圈之左。二礼之属于服制者。揆之以读乐章及冠衣不素之义。不施绳尺。恐不悖于义。开元礼之阙一条。许李诸子。虽不得辞其责。开元之阙者。公朝礼也。手圈之阙者。士礼也。知我者。其惟斯乎。礼是天理之节文。则礼书圈例。不容锱铢或差。如周礼冢宰之赠玉帛。司服之为天王斩衰皆非。可讳之节。并圈之。月令。吕不韦之所修也。王制。孝文博士之所录也。考工既选。于此乎删。非并观之道。故略取二三策。儒行一篇。或谓秦汉间豪士之高节。而当夫子自卫反鲁之初。见鲁公而言儒士之行。使为人君者。得以知崇儒之方。则此所以十六更端之全圈也。仪礼有士昏礼。戴礼有昏义。仪礼有士冠礼。戴礼有冠义。以至乡饮射燕。莫不皆然。则义于礼。不过翼注也。此朱子所以经传之作。而手圈所以多取仪礼。而仪礼诸篇。有标以记之者。记其事也。戴礼又从标记而出。故不得不从𥳑也。以昌黎之渊博。尚患仪礼难读。况经生学士乎。疑于本经。则求之朱子之经传
弘斋全书卷五十六 第 363H 页
通解。疑于经传通解。则求之黄直卿之续通解。旁以及乎杨复之图。下以逮夫敖继公之集说。而犹有所罥碍不通者。盖自熙宁以后。仪礼不立学官。而遂无师承教授之益而然也。今予手圈。盖欲倡而明之。以有裨于朝野揖让之风也。虽然。六典。周官所以致隆洽。而王安石用之则拗。中庸。戴经所以为枢纽。而胡广用之则伪。凡百君子。曷不因经而究义。因义而反经。中者。不偏不倚之名。而有子莫之执中。敬是彻上彻下之工。而有许渤之持敬。若曰。读三礼而不循乎三百三千之美。则岂予辛勤批圈之意哉。览者。不可以不知此矣。戴礼之见于小学者。以其童习也。故不又列焉。亦可详之。(右三礼手圈)
予读太史公而选之。始知纪传之体。仿于左氏之国语也。左氏以国而类。太史公以人而类。类以汇分。易之原也。故夫子曰。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即各从其类也。予于此。又知易理之无处不寓也。以其选之也。故如乡贡之有数。而遗之甚惜者居多。遂为手圈而仍及二汉书。其载之曾江之通史者。并略之者。即周茂叔不取牡丹之意也。若二汉书义例。自有取舍。西京则略于五凤以后。东京则略于建安以后。
弘斋全书卷五十六 第 363L 页
盖郐以下。无讥之意也。参校诸人。不可不知此。若诗赋则叙事之中。添以韵语。盖昉于虞书之敕天。而降及柱下。亦有编载者。故于史记。取渥洼神马歌。于前汉书。取班氏幽通赋。于后汉书。取张衡思玄赋。而如屈子之骚。即楚人之声。而非大风黄鹄之调也。故不录。贾生伤于怨。长卿失于诞。子云病于险。故亦不取之。既选幽通。故两都不选。而三都阿房晋问等杰句秀作。皆本诸两都。则人必谓之遗珠。然三史见采者。一人各一篇矣。班氏之赋。以幽通而入于前汉。又以两都而入于后汉。不其近于太偏乎。且幽通思玄。如轮翼。不可废一。此所以有尺裁于其间者。览者宜悉。二京之史。虽曰司马班范。而马之礼乐律历等书。非马笔也。班之传。始于彪。而成于固。若八表,天文志。则其妹曹叔妻之所补也。范之十志。又出于刘昭之手。则史记中褚少孙之续。不见钞圈。无或近于絺绤之浣否耶。然而不钞者。褚之续。具见于汉书。无容屋上架屋而然也。此意又不可不知。(右两京手圈)
予尝闻之。朱子似孟子。孟子气英迈。朱子气豪雄。孟子工夫直截。朱子工夫周遍。予以为知言也。杨墨塞路。孟子辞而辟之。以当一治之运。而上下二千馀载。
弘斋全书卷五十六 第 364H 页
圣人不作。异端日滋。及至有宋。斯道大阐。而犹有听莹之叹。游酢。以禅解论语。吕居仁。以禅解大学。苏轼。以禅解易。王安石,张九成。以禅解五经。喙喙群鸣。近理而乱真。何幸朱子出而众说伏。明天理正人心。揭之为日星。载之为华岳。垂而范之。为天下万世之章图法程。前圣后圣。其揆一也。予自少诵习朱子。于今白纷。如粗有自得之者。但其篇帙极浩瀚。有如广乐张于洞庭。未易究其俯仰缀兆之容也。汇辑编摩。遂以为业。提领絜要。而为紫阳会英。分门列目。而为紫阳选统。钞往复书疏而裁择之。为朱子书百选。合大全语类而梗槩之。为朱子书节约。勤求遗书。而另编会选。广集诸说。而命撰补注。行将并收大全语类遗书及诗集传,易本义,四书章句集注,或问,易学启蒙,家礼,蓍卦考误,韩文参同契考异,楚辞注,通书解,太极图解,西铭解义等诸书。为大一统文字。以为博而至于约。约而至于大成之义。而先就大全。而为手圈。因念濂溪周夫子。挺上知之姿。秉纯刚之德。倡绝学于寥寥。立大本于元元。而二程先生与夫横渠张子。并时同学。河洛为洙泗。乾淳如邹鲁。体天地之运。尽性命之原。即黄文肃所谓周张二程之书。继孔孟道
弘斋全书卷五十六 第 364L 页
统之传者也。其格言至论。多载于近思录语录遗语粹言等书。故秖加圈于文集。既告完。与朱子手圈而共编之。名为五子手圈。自原稿而收入。则如论孟之用诗书。由手圈而推出。则如图书之为卦范。人之见之者。尚庶几因此而寻其绪而溯其源。则是圈之编。未必不为先河后海之意也。鱼在江水。肚里肚外。皆江之水。而鱼中有水。其本即江水也。惟在群饮者。各充其量已矣。周子离营道久矣。尚以濂溪称焉者。返本也。凡我人士。盍于本而求之哉。既求之。必又反求之于自己。期圣期贤。坚定地步。本既立矣。时习日新。自有犁然于今。予手圈之本意。冀令览者知此。(右五子手圈)
奏议必推西京。而刘向。偏于星历。扬雄。近于纵衡。孔光婉谷永美。徐严乘寿弘偃之徒。䮞而诞。汗漫而支离。于唐得一陆宣公。而可以为法于公车。绸缪帐扆。出入戎马。指划利病之源。毫分得失之间。勤勤恳恳。明白剀直。虽粗将悍卒。莫不诵传而流涕。况忠志之士乎。世以不用宣公。尤德宗。而予以为不用而止。终不加之邮者。后世人主。有不及德宗者。切爱其奏状。反复轮阅。约而节之。为陆奏约选。仍批圈于全稿。而
弘斋全书卷五十六 第 365H 页
为手圈。览此者。不以宣公之不用为戒而戒不言。言而戒不如宣公之志。则是予所以旷千载相感而费铅椠之工者也。(右陆稿手圈)
唐宋八子者。文章之渊府也。流西京之恺悌。荡南朝之脂韦。钜细洪纤。各臻其妙。窃尝譬之古人焉。昌黎如管子治国。先实其仓廪。次鍊其甲兵。既庶既彊。取之无禁。柳州临川。如张汤按狱。吏虎而冠。刻核以为治。综明以为名。庐陵。如羊叔子之在荆州。轻裘缓带。登山临水。其遗风馀烈。蔼然被于江汉之间。苏氏三父子。老如庄生说剑。光怪百出。长如韩信耀兵。左绛灌而右樊彭。发号出令。变化不穷。少如桓荣稽古。陈车马印绶。以誇群子弟。南丰。如卓茂行己。在清浊之间。总而论之。虽霸而不王。张汤以下。一切俯首于管夷吾审矣。就八家。既选百篇。若其神彩精英。散寓于文字之中者。揽而收之。莫要于手圈。而世道污隆。卜之文体。苟欲鼓委靡之气。洗噍啁之音。舍八子。奚以哉。尝一脔而知全鼎者。百选也。阅五圭而识大璋者。手圈也。世之学文章者。于此乎咀嚼其华实。而骎骎然至于琼琚韶濩之美。则予所蕲也。(右八家手圈)
求诸圈跋语于四阁相及文衡(五首○附赐连山判府别幅二)
弘斋全书卷五十六 第 365L 页
三礼,两京五子,陆稿,八家手圈。即予积费用者。每于翻阅之时。不欲令放过也。故既批且圈。从吾所好。总计之。批为十之一二。圈为一二半之半。盖亦朱夫子见一山一水。而目不瞬之意也。诸篇之中。三礼最难节约。而仪礼之弥文缛节。周礼之设官分职。圈之者颇详。戴氏礼则不然。其义其例。略有示于勘校诸人者。于此可以领会。记昔三十一年前。与卿。经而讲以礼制心章。史而讲小宗合大宗之事于尊贤阁也。即予与卿初面之日。而吻然于言外一言。遂成千古罕得之遭逢。卿今老且病矣。迨其在也。岂可更无一言于是书之圈耶。此乃始也翕如。绎以成之。奥旨存焉。大抵三礼棣棣者。固不可选也。然博而约之。亦圣工也。圣吾不能也。而窃所欣慕焉。此意卿可认我而乐为之说。(右寄梦閤)
近看群籍。劣有课程。每夜烛跋。为晚来敛华反约之一助。如三礼,史记。前后汉书。周张二程全书。朱子大全。陆内相全稿。唐宋八家文钞是耳。就其中会契于心者。既批青又圈以朱。批既𥳑于原。圈又约于批。因书其圈。而各成一统。以命曰手圈。史汉。谓之两京。周张诸贤。谓之五子。此其梗略也。其详在义例。一阅可
弘斋全书卷五十六 第 366H 页
悉。我所宝者。人岂必宝之。人所嗜者。我岂必嗜之。而燕石羊枣。我则有取。遂藏之巾衍。而居然为经史子集四部文字之津筏矣。尝知卿少娴史学。虽大耋之年。笔力犹壮。往往有子长风骨。两京玄晏之托。非卿而谁。看文如看山。直来为山。横来为岭。突然而起者为峰。而直来者。横看则为岭。横来者。直看则为山。若峰则不然。吾于史记亦云。而前后汉书。则当求之山与岭矣。卿意以为如何。卿须发挥其蕴。以裨予工课之有程也。(右寄樊庵相)
张子曰。经籍须记得。虽舜禹吟而不言不如聋。朱子曰。约其程课而谨守之。顾予窃尝有契乎斯。近观群书。手批其可诵者。就其批。选以圈之。圈成。书诸册曰三礼手圈也。曰两京手圈也。曰五子手圈也。曰陆稿手圈也。曰八家手圈也。既各有原编矣。安事乎圈。韩文考异。当时尚谓之漫成。况此圈乎。虽然。吴寿昌亲炙于考亭。而记函丈之迹曰。经史子集之馀。记录杂说。举辄成诵。古之圣贤所以用工。不专在于经史。亦有及于子集。而推以至夫百家众说者。有可以仰认焉。若其载籍浩瀚。七书课诵之外。既未可以轮读。而言若出于吾口。又未可以精思。而意若出于吾心。则
弘斋全书卷五十六 第 366L 页
无宁博而约之。敛华而就实。使吾精力心眼。俱有所据依而持循。以入于圣人之道也。故慕寒泉之编近思。则用其钞节要语之成规。仿崇文之总书目。则取其四部分编之美例。郑重于存删之际。留难于详略之分。而裒然成一帙之书矣。卿如在京者。可以往复商订。而缅焉江湖。郁纡良多。玆宣批圈之义例。要卿跋辞于五子。以五子卿所诵读者也。朱子于漳州射堂之圃。划井为九区。中区为坛。后区为庵。左窗为泰。后窗为复。谓诸生曰。上有九畴八卦之象。下有九丘八阵之法。予于此。盖亦有窃取者。或曰。八家不必圈也。予以为朱子不但喜读韩柳。其在南康军也。汎舟彭蠡。以桂棹兰桨。击空明溯流光。分韵赋诗。非取其人也。取其文也。欲备四部之目于集。而舍陆相之稿八家之文。而孰为而孰先乎哉。况陆相。即予朝暮遇者耶。每对其书。如接故人。其馀诸圈。俱在义例。阁吏问讯之行。兼寄此纸。(右寄连山判府)
 卿其记有否。近二十年前。就朱子全书点批。委卿斤正。其后门目渐增。规模愈广。又就大全语类。通同取舍。区以别之。类以聚之。今年始得成书。名之曰朱子书节约。待翻誊。从当送示耳。
 
弘斋全书卷五十六 第 367H 页
朱子书。即吾信如蓍龟。敬若神明之书也。尚恨无大一统之义例。近于机务之暇。始欲留意编缉。其槩略。在五子手圈条义例中。览可领略耶。卷篇则必不下二百册内外。而诸家劄疑。亦欲精选分录。仿经书笺注则例。如即谐意。其幸当如何耶。(右别幅)
右五圈义例。即予手圈经史子集之发凡者也。朱子藏书记曰。六经究竟穷极。总其书不过数十卷。不有于身。不免为书肆。旨哉言乎。卷虽数十。若不为身有。则曷若节而略之。以便其省阅。以资其贯洽乎。其中陆圈。文虽少而辞则悉。宽民力清吏选。招兵买马。经财理赋。许多大经纶。可以用之百世而无弊。布之四海而不穷。以玆予特爱而诵之。诵之不足。选之。选之不足。批而圈之。卿可书其尾。用宣我诩予之意。(右寄左相)
予所愿学者。朱子也。朱子于知命之前。尽做语孟庸学诸传注。而予则仅成经史子集之诸批圈矣。虽然。朱子尝于先秦古书。历代史记。古今儒生学士之作。靡不遍观。稽其实用而剪其繁芜。则今予批圈之作。盖朱子之遗意也。于三礼。考次其节文。于两京。会通其得失。于五子。溯洄其渊源。以至陆稿之切事情。八家之善辞命。亦有可以权舆而参衡者。则未必无助
弘斋全书卷五十六 第 367L 页
于来后也。八家虚其左。所以待卿也。幸有以为我叙也。(右示文衡)
选定朱诗题斋壁(己未)
斋居小酉之斋。敬选紫阳诗。将付之剞劂氏。以诏来学。欲述孔夫子朱夫子删经集传之微意。而函丈咳唾之馀。尚多见逸于大全者。先正退陶故儒臣柳希春。以七夕诗联珠诗。有所起疑。及文纯公朴世采所为补遗之编出。而号称淹博。丝豪不漏。然钓台之词。见于金履祥之风雅。筼筜之诗。著于魏伯阳之参同。而未免沧海之捐。则片言只字。如球璧彝鼎之宝者。沦落不传。又何限也。既编之选中。仍识斋壁。拟俟燕槎之购书。庸成鲁轨之尊统。
示雅诵校正三文臣
对灯考阅。周而复始为四次。而意同者辞叠者。可以当删者。书删字于签而付之誊册。合选为三百六十六首。偶然与尧命羲和之日数相合矣。当以此为规。而四次潜心以看。托意于仙术者。寓心于经传者。认理于日用者。并与有诗色者。恐无珠竽之遗滥矣。且钞选之法。用孟子藐视大人之心。然后可以为主司之考卷。大抵凡事虽似汗漫。皆有至理。此举不惟欲
弘斋全书卷五十六 第 368H 页
述夫子手自编定之本意。兼又有用处。为其一分有助于作人之世教。
司勋考义例
功臣之称。昉于虞廷。龙飞而云兴。虎啸而风生。圣主作而贤臣出。周之十乱佐武王。肇开八百之洪业。故周公制周官。特立司勋氏之职。一曰勋。二曰功。三曰庸。四曰劳。五曰力。六曰多。铭之以旂常。盟之以带砺。德光前史。泽流后世。可谓壮哉。我朝策勋者凡二十有二。而分三等。锡以勋号。惟佐命,佐理,靖国三勋。有四等。以其人多也。统以言之。宗英则益安大君,义安大君,月山大君,桂阳君,永顺君。仪宾则尹师路,尹岩,郑显祖,权恭。相臣则河崙,朴訔,尹斗寿,柳成龙,郑澈,李恒福,李元翼,李时白。将臣则李之兰,马天牧,李澄石,李叔琦,鱼有沼,李舜臣,权慄,李亿祺,李纯信,张晚,李守一,郑忠信。文章则权近,徐居正,崔恒,李石亨,金守温,黄廷彧,李后白,李山海,李好闵,奇大升,张文忠公。忠节则车云革,尹暹,沈岱,金时敏,南以兴,李希建。此麟阁之尤较著彰明者也。我列圣朝寿考作人之化。礼义维俗之治。远迈于文武之盛际。于此可以仰认焉。顾我后嗣王。绍述阐扬之方。不其在斯欤。是为
弘斋全书卷五十六 第 368L 页
司勋考义例。
 国初壬申。策开国勋(或称纯忠佐命。或称奋义佐命。)三十九人。(三等。)定宗朝戊寅。策定社勋十七人。(二等。)太宗朝辛巳。策佐命勋三十八人。(四等。)端宗朝癸酉。策靖难勋三十六人。(三等。)世祖朝乙亥。策佐翼勋四十一人。(三等。)丁亥策敌忾勋四十一人。(三等。)睿宗朝己丑。策翊戴勋三十七人。(三等。)成宗朝辛卯。策佐理勋七十五人。(四等。)中宗朝丙寅。策靖国勋一百七人。(四等。)丁卯。策定难勋一人。宣祖朝庚寅。策光国勋十九人。(三等。)辛卯。策平难勋二十二人。(三等。)甲辰。策宣武勋十八人。(三等。)又策清难勋五人。(三等。)己酉。策扈圣勋八十六人。(三等。)仁祖朝癸亥。策靖社勋五十人。(三等。)甲子。策振武勋三十二人。(三等。)丁卯。策昭武勋六人。(三等。)戊辰。策宁社勋十一人。(三等。)甲申丙戌。合策宁国勋五人。(三等。)肃宗朝庚申。策保社勋五人。(三等。)英宗朝戊申。策扬武勋十五人。(三等。)此乃二十二勋臣也。曾有录勋。而更又录勋。或至三勋。与世袭封君之家亦多。子孙之录勋者并详载。
五经百篇印行义例
易一卷,书一卷,诗一卷,春秋一卷,礼记一卷。命内阁
弘斋全书卷五十六 第 369H 页
广蒐诸本。精加校准。经始于甲寅。是正于乙卯。至戊午刊印颁行。○谕内阁曰。治经必贵专门。故王何之易。夏侯之书。毛韩之诗。大小戴之礼记。邹夹张董之春秋。各耑一经。童习白纷。其难也如是。而后来学者。精力既不逮于古人。其务博贪多。则必欲萃古人之所长而兼治之。于是乎渔猎是资。而探索无暇。记诵为先。而体认居后。四子五经。周流诵遍。而反求身心。无一半分实际见得。经学之鲁莽。职此之由。予以述而不作之旨。兼寓由博反约之义。就五经中常所䌷绎而讽诵者。𥳑其篇帙。大其字样。为便晚来轮诵。仍作常课。易取五卦二传。书取虞书五篇。夏书一篇。商书三篇。周书三篇。诗取国风二十一篇。小雅十九篇。大雅十七篇。颂十篇。春秋选十篇。礼记取乐记,大学,中庸三篇。总九十九篇。予尝以为朱子之文。其义理之渊深。辞法之粹正。可以直接四子之统。而继往开来之功。尤在于庸学章句。遂分附章句序于大学中庸之下。以示接统曾思。盖窃有仿于孟子集注。特附明道墓表之微意也。
题大学类义
朱夫子章句大学。而与中庸语孟。并列为四书。自玆
弘斋全书卷五十六 第 369L 页
以降。家诵而户习。宋明诸子。著作相望。宋有十六家。明有三十有二家。若熊禾大学口义广义。陈普大学指要。谢升贤,陈肤仲大学解。黄必昌大学讲稿。熊庆胄大学绪言。蔡模大学衍论。熊以宁大学释义。方禾吴季子大学讲义。叶味道大学儒行编。吴中立大学大旨。苏烈大学格物致知传。赵建郁大学说林。希元大学经传正本。郑守道大学讲章。曾景修大学讲说等书。号称专门。溢宇充栋。而头出头没。汗漫冗长。茫然无津筏焉已矣。此岂非朱子所谓人将十数日。饭一齐吃者欤。及见真文忠之衍义。丘文庄之衍义补。全体大用之具备。经史子集之咸萃。垂柯范于千古。替龟鉴于百王。而诚正之中。补以审几微三字。治平之末。补以成功化一段。此文庄之青蓝冰水。足以有光于斯文。而不待尼父之家奴。为圣人所诩。予亦可以知矣。然而乾坤立而后衣裳制。图书出而后卦范作。文忠之创意。尤卓然如此。予于此二书者。积费神精。膏晷则屡换而不辍。朱墨则既涂而又抹。百回看读。愈久愈佳。如得良朋焉。如逢故人然。于今三十年如一日耳。遂就大学原编。各于传下。系之二书。而章句则以朱子曰为例者。盖尝窃取乎易文言系辞。特
弘斋全书卷五十六 第 370H 页
书子曰之义。大学之别一行。所以尊经传也。衍补之低一字。所以寓书法也。谨按之。改以名姓。所以谨规模也。诸篇之略加钞删。所以取精英也。千条万绪。会于一统。千歧万路。归于一辙。天人性命之原。治乱失得之故。礼乐刑政之属。载籍则自典谟而傍及百家。历代则始轩羲而下逮两宋。以至皇朝。宝训高揭中天。为人君者读此书。可以基太平之化。为人臣者读此书。可以做参赞之功。因命名曰大学类义。盖以类而为编也。熊禾以下诸书。亦欲会稡成帙。以为表章之资。而近于佃猎。姑书此。以见吾志云。
题律英
诗者。言之英也。律者。诗之英也。唐取四十九人。宋取十三人。明取六人。而俱所谓杰然驰声者。若彼袁宏道何为而取之哉。盖亦三百篇之郑卫也。诗教莫善于惩创。故桑间濮上。夫子不删。乃夏禹氏九鼎列象之馀意。而使天下之民。不逢不若也。本朝则自朴訚至金昌翕。取凡十有一人。而崔岦。始为陈黄。举世靡然从之。及李达,崔庆昌,白光勋。刻摹唐韵。号称三唐。而东国之近体始备。朴祥出于湖南。鍊字琢句。不下于范石湖杨诚斋诸子。要之诗家之隽也。
弘斋全书卷五十六 第 370L 页
题易林补遗后
近世占法。舍蓍蔡而掷钱之。其来亦已远矣。朱夫子以钱之无文为阳。而康节以有文为阳。有宋以后。皆宗康节。且康节观梅而设卜。其法亦至今传之。大抵掷钱也。观梅也。俱从世应。然掷钱自下而达上。观梅自上而达下。问科者以文为用。以官为凭。问宦者以官为用。以才为凭。问舍者以世为内。以应为外。问财者以才为主。以德为验。亲上亲下。各从其类而断之。世为我。应为人。六亲为经。六神为纬。伏神为援。太岁为体。月建为提纲。日辰为主宰。卦有冲合。爻亦如之。曰生曰扶曰拱曰聚。如时雨之滋苗。曰喜曰贵曰马曰德。如甘露之润花。何谓冲也。辰戌丑未子午卯酉寅申巳亥是也。何谓合也。子丑寅亥辰酉午未卯戌巳申是也。辰化巳午。谓之回生。午化亥子。谓之回克。申以见申。谓之比和。子以见寅。谓之泄气。神能生亲。谓之成事。吉能持世。谓之得时。天何言哉。占之则应。非蓍非蔡。知往藏来。盖亦有至理存焉。遂书此。以谂后人。
题历事明原后
天之高也。日月星辰之远也。寒燠雨旸气数之不齐
弘斋全书卷五十六 第 371H 页
也。章蔀纪元馀分之所积也。图书。为理数之原。卦画。为阴阳之本。天以一而圆。地以二而方。人以三而角。自黄帝始立星官。高阳有二正。尧舜有羲和。禹有昆吾。汤有巫咸。周有史佚。鲁有梓慎。晋以卜偃而驰名。郑以裨灶而流闻。子韦在宋。甘德在齐。及至汉唐之际。信都,洛闳起而其制愈密。一行,淳风出而其法寖备。于是乎岁差之法。又从以兴矣。岁差定然后历法明。历法明然后人时授。人时授然后稼穑登。宋之大明历。以四十五年。差一度。梁之虞𠠎历。以一百八十六年。差一度。大同历。以一百八十三年。差一度。唐之开元历。以八十四年。差一度。宋之纪元历。以七十八年。差一度。而虞喜何承天之论。纷然若聚讼。虽使甘石步星,容成握筹。未易剖决也。审矣。盖月令之中星。不以尧典为准而然也。人谋日巧。学在四夷。清蒙气差之说。忽出于昆崙以西之地。而徐文定,梅文鼎。揭之为不祧之令典。举四海万国。遂入于毡裘湩酪之中。中州之乱。于斯极矣。朱夫子曰。历。所以理数之书。象。所以观天之器。分周天之度为十二次。旨哉言乎。千岁之坐致者。不其然乎。予亦曰。西汉之太初。东汉之四分。隋之皇极。唐之大衍。五代之钦天。为历家之
弘斋全书卷五十六 第 371L 页
祖宗云耳。
题俎豆录
书院之设。盖久矣。权舆于廪宗。滥觞于学校。至朱夫子。表章白鹿。而诸葛武侯,陶靖节,刘西涧父子,濂溪,二程先生,尹,谢,杨,叶诸公。俱有妥食之所矣。大江以北则无闻焉。顾我朝敦尚文教。虽穷乡僻陬。犹能知弦诵之乐。海外如耽罗。塞上如钟城。其服则卉皮也。其音则侏离也。其俗则荒要也。尚建屋以祀先贤。于是乎有以知我列圣朝呴濡栽植。深仁厚泽。浃洽三百年之久。洋溢六千里之远。而忠于国。孝于家。劬躬澡行。修己治人。生而闻于世。没而祭于社。彬彬郁郁。磊落相望。虽求之前史。盖亦未之闻也。八道四都。坛庙。既宣额者二百六十有六。未宣额者三百八十有三。而历代君臣庙。不在此中。以院系邑。以邑系道。详载其姓氏官衔。仍又首之以文庙之从祀。太室之配享。裒成一帙。今之览此者。尚有以歆然而感。惕然而思。勉追前脩。俾罔专美于古昔。则是书之有补于风教。岂曰细之云乎哉。
题梵宇考
治一乡。必有治一乡之具。治一国。必有治一国之具。
弘斋全书卷五十六 第 372H 页
治天下。必有治天下之具。簿书者。古有之矣。而礼乐为之先。讼狱者。古有之矣。而教化为之实。兵食者。古有之矣。而风俗为之本。佛教。自中国至海东。于今千七百馀年。顾我朝以崇儒重道。为出治之具。三百郡县。皆有夫子之庙。春弦夏诵。达于遐迩。异学黄老之术。遂不传焉。惟缁髡之徒。徒守旧刹而已矣。然而邃山深谷。穹林钜薮之中。虎豹之所窟宅。奸宄之所巢穴。而簿书之不及也。讼狱之不有也。兵食之不资也。镇之以比丘大众。保之以永世浩劫者。盖缁髡与有力焉。此梵宇考之所以作。而亦有仿于钟山书院之有佛书而为朱子揭看之馀意也。
题公车文丛
公车文丛者。即予嗣服以后章奏之随彻而随书者也。言虽不中。不罪。顾人君之盛节。而间有一二罪者。盖亦不得已也。然而较看于祖宗盛际。有以见进言者之直婉劲顺。判然二歧。则不但士大夫风气志节之渐次销磨。亦予寡昧反躬警惕之端。遂题此以自省。又以待夫朝阳之鸣凤云。
题全史铨评
数十年前读史记。汉以下一阅之。遂取二十三代全
弘斋全书卷五十六 第 372L 页
史。若赞若论而誊之。辑为一通文字。可谓裒然多哉。太史公始立传体。遂为史家指南。而论其得失。附之篇末。名之曰赞。如左氏君子曰之例者。亦自太史公始也。自太史公。一代辄有一史。史之云者。几乎充栋。而若欲知其人臧否。则惟赞与论为然也。然以一人之智。评一代之人。衮钺未必尽公。矛盾未必尽合。则从古多少英雄豪杰。得无泥珠之混乎。孟子不信漂杵。信武王也。予于此书。亦不敢尽信。信孟子也。与宫僚言如此。追书其卷首如右。
题手编杜陆千选卷首
夫诗本之二南。参之列国。正之于雅。和之于颂。为劝惩黜陟之方。而必使其中也养不中。才也养不才。养之。所以教之也。教之。所以化之也。闳博敦厚。长士气廉耻节礼。淑人心。非仁勿居。非义勿践。孝悌为缨弁。忠信为履綦。则莫不由于人主之本原也。故宫庭屋漏之邃。起居语默之微。思与元元同其福。而百年以来。士大夫翱翔馆阁。以文章翰墨相娱。沿袭华靡。大朴日散。无复三古之音久矣。予闻善观世者。不观乎吏治。而观乎人文。大抵寿原于乐。乐生于心。心乐则神怡。神怡则性定。性定则气和。在天而为庆云景星。
弘斋全书卷五十六 第 373H 页
在地而为紫草灵泉。在人而为玉佩金章。在物而为威凤瑞麟。由是而合千万世之理道。由是而演千万世之语言。此所以敬选朱夫子诗。题其篇曰雅诵也。诗云周王寿考。遐不作人。予窃有所取义焉。夫子又尝曰。光明正大。疏畅洞达。磊磊落落。无纤芥之可疑者。于唐得工部杜先生。夫子。亚圣也。于人物臧否。一言重于九鼎。而其称道杜工部。乃如此者。岂非读其诗而知其人也欤。如陆务观。与夫子同时。而夫子尚许之以和平粹美。有中原升平气象。则当今之时。等古之世。教其民而化其俗。舍杜陆。奚以哉。蟋蟀绵蛮。虫鸟之吟也。苍葭白露。时物之变也。固无系于修己治人之工。而圣人表之以为经者。以其节族音响之间。兴动振作之效。自有不能已者。若以月露风花。命杜陆而少之。是诚不知诗者。于乎跋履山川之间。从容宪度之中。忠君爱国之诚。油然涌发于秋兴诸作。而不待夫子之笔。能帝蜀而寇魏。则杜子也。酹隆州之剑而叹石帆之镜。慨六飞之南渡。恨二辕之北狩。起闻江声。澒洞杰然。有铁衣东征之想。则陆子也。予时读春秋左氏传。起感于山榛隰苓之什。历选三百篇以后。能得三百篇之大旨者。惟杜陆其庶几乎。懋
弘斋全书卷五十六 第 373L 页
昭六宫之政。琮璜琚瑀之训。自家而国。声施及远。予固以三百篇为归。而取则于雅诵。润色于杜陆。则惟在人自得之之如何。孟子不云乎。自得之则居之安资之深。予于此亦云。遂选杜陆近体千首。名之曰杜陆千选。即无论才与不才。读此选者。虽不中。不远矣。兼欲观有劝有惩。而措之于黜陟之政。此可与知者道也。
或问感兴诗句
或有问感兴诗中。人心妙不测出入乘气机之句曰。那欲闻心善心善恶之说者耶。与孔子性相近之训。孟子答滕文公,告子之问。明道生之谓性。伊川性即理。表里看得。玩味体认。则自可有领略处。识性。始当语心与气机。大抵理之在心。即所谓性。而心中所有之理。乃性也。五行各一其性。而天下万物。亦莫不属于五行。五行则专其一。万物亦然。惟人最灵最贵。五行之理与性。咸具而兼有。是以其妙不穷。其机在心。栗谷所谓心气也。气机动而为情。气发理乘。何谓也云者。似不难究解。万一公然驰心于如此如彼之纷然。而强其所不知。回头转脑。努目容喙。高者溺于虚寂。下者沦于卑浅。徒送光阴。徒疲精力。自以谓己见
弘斋全书卷五十六 第 374H 页
之一斑窥得。然而不能拔去私意根株。反归于差毫缪千。而顽然兀然。为庸人之毣毣而已。必须置心于大公至正之域。积以岁月。浸渍灌洽。温其旧知。期有新得。然后当与知觉之胜于己者讨论。岂可以依俙摸索之说。说往说来。日事汗漫乎。吾则自来所执于此等处。宁近于吞吐胶漆。土苴墙面。不欲为出奴入主之论于诸家之异同者。槩叩其实。皆宗于圣贤之语言也。吾紫阳朱夫子胸次何等光明之长者。气岸何等洒落之大人。而善乎其对人知觉之问。若曰读书。但严立课程。宽著意思。久之自当有味。不可求欲速之功也。心一而已。所谓觉者。亦心也。今以觉用心纷拿迫切。恐其为病。不但揠苗而已。若以名义言之。则仁自是爱之体。觉自是知之用。界分脉络。自不相关。但仁统四德。故仁则无不觉耳。然谢子之言。(以觉言仁而亦曰心有知觉。不言知觉此心。)侯子非之曰。谓不仁者无所知觉则可。便以心有知觉为仁则不可。夫以夫子一念开来学之血诚。其所辨说于人者。从容整暇。若是其浑然。吾则只诵说吾夫子之说而答之。固陋甚矣。也堪一呵。或者退。漫录如右。览者莫以饤饾说话看之。自有皮里春秋。可与知道者道。
弘斋全书卷五十六 第 374L 页
分命诸臣书朱夫子诗。漫书卷端。(庚申)
予尝编定朱子诗。釐为雅诵六编。进讲于经筵胄筵。颁之京外校宫。教曰欲做声明之治。莫先于诗教。欲求诗教之本。宜自朱子诗始。雅诵之所以编也。然夫子之诗。棣棣不可选也。予自春邸。尊阁讽诵。每欲会通全部。以仿三百篇之体。近且眼力。难御细字。命在廷诸臣。分掌各编。大字书进。以句不以行。俾便于考阅。选其诗者。述夫子陶诗之编也。分其掌者。慕夫子小学之书也。大其字者。同夫子喜看之意也。况诸臣。皆礼遇𥳑拔。朝夕密迩之人。虽编帙有多寡。笔法有工拙。而点画行墨之间。可见其人之性情气象。此卷。又与万川明月主人翁自序。命诸臣书之义均。后之览者。亦可以观其书而知其人。因其人而想其世。清燕有暇。时加披翻。欣然若风云喜起之会。在诸臣甚荣且幸。而予之乐。与士大夫。随处与共之一副规模垂老不改。亦必有识得者欤。乃命大臣阁臣讲制文臣,耆社,文苑,铨部,玉署长卿宰下大夫以上艺书者一百二十有四人。分书词赋操五七言古近体千二百二十一首以进。合十二册。于其卷首。漫录命书之所由。时予临御之二十有四年庚申夏。书。
弘斋全书卷五十六 第 375H 页
答周公书编辑诸臣问目
 臣滢修曰。朱子初名大小学曰小学之书。大学之书。此书亦名周公之书。似合尊阁之义。
开卷第一义。即篇名也。小学之书云者。虽见于朱夫子往复柬牍,小学集成纲领篇及题辞卷。亦以小学之书书之。然未必是定著之篇号。至于大学。即礼记篇名。而与中庸曲礼檀弓等名相似。今若以大学序文中大学之书一句。谓是大学之篇名。则中庸何不曰中庸之书也。自古至今。费楮剟毫。充栋汗牛之籍。未尝有似此篇号。以周公书为名可耳。
 
臣滢修曰。嘉禾蒲姑等逸书及如汲冢周书等传疑者。别录为外编。恐合备载之体。
圣人文字体裁谨严。是书取舍。当以程朱定论为准的。外此传疑之书。决不可载录。况外篇云者。始见于老庄诸书。岂可援用于元圣之书乎。汲冢周书及逸书二篇。并勿录入。以从𥳑严。
 臣滢修曰。陆德明谓尔雅释诂。为周公所作。其说本于魏张揖所谓周公制礼。以道天下。著尔雅一篇。以释其义者也。今取释诂一篇。载之外编恐宜。
陆氏之以释诂。为周公所作。虽本于张揖广雅表。而
弘斋全书卷五十六 第 375L 页
张前如郭景纯辈。但称其兴于中古。隆于汉氏而已。汉艺文志。亦不著撰人名氏。此后儒所以不能无疑于张说者也。宜勿载录。
吾意则易书诗三经。夫子之所尝编定者也。于易取周公爻辞。系之以夫子象传文言传。于书诗诸篇。一遵朱夫子已定之论。取之。于周官。亦遵朱子定论中周礼规模。皆从周公做。直是非圣人做不得之训。亦取之。如冬官之考工记。低一字。属之附庸。为稳。
 臣象奎曰。文王卦辞。既不入载。则彖传大象。亦不当入载。只以六爻之小象。载录于逐爻之下。恐合𥳑易之义。小象之低一字。虽似未安。而此书既以周公文为主。则恐不得不低一字书之。
夫子小象之低一字书之。义例较然。无容议为矣。盖彖象二传之分附逐卦逐爻之下。始自费直本。遂失古经真面。吕东莱因晁氏书。更定古易。朱子亟称其近古。所著本义。亦用其本。明永乐中。纂修周易大全。合本义程传而一之。复从费直郑玄之本。故上下经十翼之古本篇目。鲜有知之者。予尝恨之。然此书既为周公之专书。与周易全经。体裁不同。则不得不以小象之文。分附于各爻之下。还用费郑之例矣。然吾
弘斋全书卷五十六 第 376H 页
意直去象曰二字。则犹为近古。今以潜龙勿用阳在下也八字。低一字。书之于初九爻之次行甚当。又思之。古易则不言初九等爻名。初九爻则画一。九二以下仿此。今亦用此例为可耶。
既录小象之文矣。文言传中初九曰。潜龙勿用。何谓也以下。亦分录于各爻之下。而潜龙勿用何谓也下。直接龙德而隐者之句为可耶。
 臣象奎曰。金縢之为周公书。古今之所共传诵。且周公言行之大节。金縢为最。当录于大诰诸篇之上。
金縢之为周公书。非曰不然。而吾所以难之者。为其全篇之不皆出于周公也。佥议既如是。第姑录之。
 臣象奎曰。诗经义例。或云六义。书于各章之下。篇旨。书于各篇之末。为当。恭俟睿裁。
六义既分属于各章。则篇旨亦当依集传。书之于首章六义之下。惟加圈而别之为可。
易之小象。既不书象曰二字。则只于诗经。书以朱子曰者。得无嫌于参商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