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弘斋全书卷五十六 第 x 页
弘斋全书卷五十六
杂著三
杂著三
弘斋全书卷五十六 第 360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84A/ITKC_MO_0584A_A263_360H.gif)
佛乘尝所昧。而大报父母恩重偈。警切剀挚。导众生以跻极乐。与吾儒报本笃伦之旨义。为溪心之印月。岂比于除夕重午云观拓颁之禳辟符。自今两名日。代贴此偈。以印本遍与之。
如是我闻佛谛。十恩为人劝。绕须弥千匝。造经典万卷。不如以八种梵音告大众。各各为爷娘。得生天上快乐齐发愿。
送痘神文
龚台御夫神之来兮。敞軨轩兮迎春。受而康兮而色。协旭卉兮弧辰。秾李兮芳华。予所爱兮神爱。缤先标兮两脸。双单挟兮磊磊。腜根窠之圆光兮。挨次之齐兮澹以红。圈启蕊兮烛耀。总多吉兮玲珑。既亮黄兮印堂。洎年寿兮章润。潮之上兮葡萄。神庸徯夫予愿。点于星兮脓珠。日弥三以符期。寝允臧兮弄瓦。驩式延兮含饴。昔先后之纯粹兮。聿徼惠于明神。孕馀庆
弘斋全书卷五十六 第 360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84A/ITKC_MO_0584A_A263_360L.gif)
问明德(抄启文臣亲试)
明德。心耶性耶。心是大人赤子之心耶。性是本然气质之性耶。若谓本然则何以为生之谓性。若谓气质则何故言天命之性耶。赤子大人之心纯善。则心之恶者。当属于何。心体本自虚灵。明固知觉。德亦释之以心耶。下一德字。便不可单以心称之。玉溪本心之喻。近世儒者如李文成辈。甚味之。此乃文成见得之卓乎。然本心之所以为明德。明德之不独为心性。皆可一一历举而指陈欤。未发曰性。已发曰情。则明德
弘斋全书卷五十六 第 361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84A/ITKC_MO_0584A_A263_361H.gif)
示史记英选监印诸人(二首○丁巳)
子长之文。灏灏噩噩。如神禹之行水。淮阴之用兵。不可羁以常法。然气格之抑扬顿挫。精采之起伏照应。如珠走盘。如规周旋。自有一部铺叙。欧阳子述扬子云之言曰。断木为棋。梡革为鞠。莫不有法。而况于文乎。今以网罗数千载之书。独选其二十馀篇。可谓太约。然亦取其法之至者。为学者师则也。
予尝谓荀扬之文。易之变也。屈宋之骚。诗之变也。子长之史。又以麟经之系月编年。而变为纪传也。帝纪仿于典谟。书表仿于禹贡。周官列传。会通于国语国策。网罗今古。驰骋幻化。摹画之文。必如物物之各殊形色。铺叙之文。必如人人之各异气象。庄生以虚饰理。而子长取其虚以实。左氏以实论事。而子长取其实以虚。百有三十篇。去一不备。茅坤所谓读货殖传。即欲求富。读任侠传。即欲轻生。读李广传。即欲立斗。读石建传。即欲俯躬者。真善评也。若夫本纪之首黄
弘斋全书卷五十六 第 361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84A/ITKC_MO_0584A_A263_361L.gif)
示菊制入场诸生(戊午)
尔等。上舍生也。读书多闻。岂比年浅四学生。而古往今来。拖白于御题之举。尔等。曾或闻之否。况所揭者非难知者。多士之鲁莽。即予之耻。此所以还给草记。别谕尔等也。尝闻蜀祠器也。言人君敬守祠器。以礼率臣工。则虽静拱不言。庙堂之政。自无不修。于是乎其德之感教之行。而著应于外者。鸿鹄锵锵。而民之咏歌叹美之。有曰。抱蜀不言。庙堂既修。鸿鹄锵锵。维民歌之。此管子之言也。予每三复是言。适因菊制。听雁起想。信笔书下。蚤知尔等如彼固陋。则易知不难解之句语。何靳而不揭示乎。过信尔等。认谓必晓。致此不紧酬应于昨日劳心之馀。甚可叹也。律赋制进。尤致夜深。以科赋近体应试。为掩瑕颣。行此苟且之举。而事体极不成说。限三日。随其题下制进。少赎今日之罪。少雪今日之耻。
示手圈校正诸学士(五首)
弘斋全书卷五十六 第 362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84A/ITKC_MO_0584A_A263_362H.gif)
弘斋全书卷五十六 第 362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84A/ITKC_MO_0584A_A263_362L.gif)
弘斋全书卷五十六 第 363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84A/ITKC_MO_0584A_A263_363H.gif)
予读太史公而选之。始知纪传之体。仿于左氏之国语也。左氏以国而类。太史公以人而类。类以汇分。易之原也。故夫子曰。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即各从其类也。予于此。又知易理之无处不寓也。以其选之也。故如乡贡之有数。而遗之甚惜者居多。遂为手圈而仍及二汉书。其载之曾江之通史者。并略之者。即周茂叔不取牡丹之意也。若二汉书义例。自有取舍。西京则略于五凤以后。东京则略于建安以后。
弘斋全书卷五十六 第 363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84A/ITKC_MO_0584A_A263_363L.gif)
予尝闻之。朱子似孟子。孟子气英迈。朱子气豪雄。孟子工夫直截。朱子工夫周遍。予以为知言也。杨墨塞路。孟子辞而辟之。以当一治之运。而上下二千馀载。
弘斋全书卷五十六 第 364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84A/ITKC_MO_0584A_A263_364H.gif)
弘斋全书卷五十六 第 364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84A/ITKC_MO_0584A_A263_364L.gif)
奏议必推西京。而刘向。偏于星历。扬雄。近于纵衡。孔光婉谷永美。徐严乘寿弘偃之徒。䮞而诞。汗漫而支离。于唐得一陆宣公。而可以为法于公车。绸缪帐扆。出入戎马。指划利病之源。毫分得失之间。勤勤恳恳。明白剀直。虽粗将悍卒。莫不诵传而流涕。况忠志之士乎。世以不用宣公。尤德宗。而予以为不用而止。终不加之邮者。后世人主。有不及德宗者。切爱其奏状。反复轮阅。约而节之。为陆奏约选。仍批圈于全稿。而
弘斋全书卷五十六 第 365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84A/ITKC_MO_0584A_A263_365H.gif)
唐宋八子者。文章之渊府也。流西京之恺悌。荡南朝之脂韦。钜细洪纤。各臻其妙。窃尝譬之古人焉。昌黎如管子治国。先实其仓廪。次鍊其甲兵。既庶既彊。取之无禁。柳州临川。如张汤按狱。吏虎而冠。刻核以为治。综明以为名。庐陵。如羊叔子之在荆州。轻裘缓带。登山临水。其遗风馀烈。蔼然被于江汉之间。苏氏三父子。老如庄生说剑。光怪百出。长如韩信耀兵。左绛灌而右樊彭。发号出令。变化不穷。少如桓荣稽古。陈车马印绶。以誇群子弟。南丰。如卓茂行己。在清浊之间。总而论之。虽霸而不王。张汤以下。一切俯首于管夷吾审矣。就八家。既选百篇。若其神彩精英。散寓于文字之中者。揽而收之。莫要于手圈。而世道污隆。卜之文体。苟欲鼓委靡之气。洗噍啁之音。舍八子。奚以哉。尝一脔而知全鼎者。百选也。阅五圭而识大璋者。手圈也。世之学文章者。于此乎咀嚼其华实。而骎骎然至于琼琚韶濩之美。则予所蕲也。(右八家手圈)
求诸圈跋语于四阁相及文衡(五首○附赐连山判府别幅二)
弘斋全书卷五十六 第 365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84A/ITKC_MO_0584A_A263_365L.gif)
近看群籍。劣有课程。每夜烛跋。为晚来敛华反约之一助。如三礼,史记。前后汉书。周张二程全书。朱子大全。陆内相全稿。唐宋八家文钞是耳。就其中会契于心者。既批青又圈以朱。批既𥳑于原。圈又约于批。因书其圈。而各成一统。以命曰手圈。史汉。谓之两京。周张诸贤。谓之五子。此其梗略也。其详在义例。一阅可
弘斋全书卷五十六 第 366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84A/ITKC_MO_0584A_A263_366H.gif)
张子曰。经籍须记得。虽舜禹吟而不言不如聋。朱子曰。约其程课而谨守之。顾予窃尝有契乎斯。近观群书。手批其可诵者。就其批。选以圈之。圈成。书诸册曰三礼手圈也。曰两京手圈也。曰五子手圈也。曰陆稿手圈也。曰八家手圈也。既各有原编矣。安事乎圈。韩文考异。当时尚谓之漫成。况此圈乎。虽然。吴寿昌亲炙于考亭。而记函丈之迹曰。经史子集之馀。记录杂说。举辄成诵。古之圣贤所以用工。不专在于经史。亦有及于子集。而推以至夫百家众说者。有可以仰认焉。若其载籍浩瀚。七书课诵之外。既未可以轮读。而言若出于吾口。又未可以精思。而意若出于吾心。则
弘斋全书卷五十六 第 366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84A/ITKC_MO_0584A_A263_366L.gif)
卿其记有否。近二十年前。就朱子全书点批。委卿斤正。其后门目渐增。规模愈广。又就大全语类。通同取舍。区以别之。类以聚之。今年始得成书。名之曰朱子书节约。待翻誊。从当送示耳。
弘斋全书卷五十六 第 367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84A/ITKC_MO_0584A_A263_367H.gif)
右五圈义例。即予手圈经史子集之发凡者也。朱子藏书记曰。六经究竟穷极。总其书不过数十卷。不有于身。不免为书肆。旨哉言乎。卷虽数十。若不为身有。则曷若节而略之。以便其省阅。以资其贯洽乎。其中陆圈。文虽少而辞则悉。宽民力清吏选。招兵买马。经财理赋。许多大经纶。可以用之百世而无弊。布之四海而不穷。以玆予特爱而诵之。诵之不足。选之。选之不足。批而圈之。卿可书其尾。用宣我诩予之意。(右寄左相)
予所愿学者。朱子也。朱子于知命之前。尽做语孟庸学诸传注。而予则仅成经史子集之诸批圈矣。虽然。朱子尝于先秦古书。历代史记。古今儒生学士之作。靡不遍观。稽其实用而剪其繁芜。则今予批圈之作。盖朱子之遗意也。于三礼。考次其节文。于两京。会通其得失。于五子。溯洄其渊源。以至陆稿之切事情。八家之善辞命。亦有可以权舆而参衡者。则未必无助
弘斋全书卷五十六 第 367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84A/ITKC_MO_0584A_A263_367L.gif)
选定朱诗题斋壁(己未)
斋居小酉之斋。敬选紫阳诗。将付之剞劂氏。以诏来学。欲述孔夫子朱夫子删经集传之微意。而函丈咳唾之馀。尚多见逸于大全者。先正退陶故儒臣柳希春。以七夕诗联珠诗。有所起疑。及文纯公朴世采所为补遗之编出。而号称淹博。丝豪不漏。然钓台之词。见于金履祥之风雅。筼筜之诗。著于魏伯阳之参同。而未免沧海之捐。则片言只字。如球璧彝鼎之宝者。沦落不传。又何限也。既编之选中。仍识斋壁。拟俟燕槎之购书。庸成鲁轨之尊统。
示雅诵校正三文臣
对灯考阅。周而复始为四次。而意同者辞叠者。可以当删者。书删字于签而付之誊册。合选为三百六十六首。偶然与尧命羲和之日数相合矣。当以此为规。而四次潜心以看。托意于仙术者。寓心于经传者。认理于日用者。并与有诗色者。恐无珠竽之遗滥矣。且钞选之法。用孟子藐视大人之心。然后可以为主司之考卷。大抵凡事虽似汗漫。皆有至理。此举不惟欲
弘斋全书卷五十六 第 368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84A/ITKC_MO_0584A_A263_368H.gif)
司勋考义例
功臣之称。昉于虞廷。龙飞而云兴。虎啸而风生。圣主作而贤臣出。周之十乱佐武王。肇开八百之洪业。故周公制周官。特立司勋氏之职。一曰勋。二曰功。三曰庸。四曰劳。五曰力。六曰多。铭之以旂常。盟之以带砺。德光前史。泽流后世。可谓壮哉。我朝策勋者凡二十有二。而分三等。锡以勋号。惟佐命,佐理,靖国三勋。有四等。以其人多也。统以言之。宗英则益安大君,义安大君,月山大君,桂阳君,永顺君。仪宾则尹师路,尹岩,郑显祖,权恭。相臣则河崙,朴訔,尹斗寿,柳成龙,郑澈,李恒福,李元翼,李时白。将臣则李之兰,马天牧,李澄石,李叔琦,鱼有沼,李舜臣,权慄,李亿祺,李纯信,张晚,李守一,郑忠信。文章则权近,徐居正,崔恒,李石亨,金守温,黄廷彧,李后白,李山海,李好闵,奇大升,张文忠公。忠节则车云革,尹暹,沈岱,金时敏,南以兴,李希建。此麟阁之尤较著彰明者也。我列圣朝寿考作人之化。礼义维俗之治。远迈于文武之盛际。于此可以仰认焉。顾我后嗣王。绍述阐扬之方。不其在斯欤。是为
弘斋全书卷五十六 第 368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84A/ITKC_MO_0584A_A263_368L.gif)
国初壬申。策开国勋(或称纯忠佐命。或称奋义佐命。)三十九人。(三等。)定宗朝戊寅。策定社勋十七人。(二等。)太宗朝辛巳。策佐命勋三十八人。(四等。)端宗朝癸酉。策靖难勋三十六人。(三等。)世祖朝乙亥。策佐翼勋四十一人。(三等。)丁亥策敌忾勋四十一人。(三等。)睿宗朝己丑。策翊戴勋三十七人。(三等。)成宗朝辛卯。策佐理勋七十五人。(四等。)中宗朝丙寅。策靖国勋一百七人。(四等。)丁卯。策定难勋一人。宣祖朝庚寅。策光国勋十九人。(三等。)辛卯。策平难勋二十二人。(三等。)甲辰。策宣武勋十八人。(三等。)又策清难勋五人。(三等。)己酉。策扈圣勋八十六人。(三等。)仁祖朝癸亥。策靖社勋五十人。(三等。)甲子。策振武勋三十二人。(三等。)丁卯。策昭武勋六人。(三等。)戊辰。策宁社勋十一人。(三等。)甲申丙戌。合策宁国勋五人。(三等。)肃宗朝庚申。策保社勋五人。(三等。)英宗朝戊申。策扬武勋十五人。(三等。)此乃二十二勋臣也。曾有录勋。而更又录勋。或至三勋。与世袭封君之家亦多。子孙之录勋者并详载。
五经百篇印行义例
易一卷,书一卷,诗一卷,春秋一卷,礼记一卷。命内阁
弘斋全书卷五十六 第 369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84A/ITKC_MO_0584A_A263_369H.gif)
题大学类义
朱夫子章句大学。而与中庸语孟。并列为四书。自玆
弘斋全书卷五十六 第 369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84A/ITKC_MO_0584A_A263_369L.gif)
弘斋全书卷五十六 第 370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84A/ITKC_MO_0584A_A263_370H.gif)
题律英
诗者。言之英也。律者。诗之英也。唐取四十九人。宋取十三人。明取六人。而俱所谓杰然驰声者。若彼袁宏道何为而取之哉。盖亦三百篇之郑卫也。诗教莫善于惩创。故桑间濮上。夫子不删。乃夏禹氏九鼎列象之馀意。而使天下之民。不逢不若也。本朝则自朴訚至金昌翕。取凡十有一人。而崔岦。始为陈黄。举世靡然从之。及李达,崔庆昌,白光勋。刻摹唐韵。号称三唐。而东国之近体始备。朴祥出于湖南。鍊字琢句。不下于范石湖杨诚斋诸子。要之诗家之隽也。
弘斋全书卷五十六 第 370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84A/ITKC_MO_0584A_A263_370L.gif)
近世占法。舍蓍蔡而掷钱之。其来亦已远矣。朱夫子以钱之无文为阳。而康节以有文为阳。有宋以后。皆宗康节。且康节观梅而设卜。其法亦至今传之。大抵掷钱也。观梅也。俱从世应。然掷钱自下而达上。观梅自上而达下。问科者以文为用。以官为凭。问宦者以官为用。以才为凭。问舍者以世为内。以应为外。问财者以才为主。以德为验。亲上亲下。各从其类而断之。世为我。应为人。六亲为经。六神为纬。伏神为援。太岁为体。月建为提纲。日辰为主宰。卦有冲合。爻亦如之。曰生曰扶曰拱曰聚。如时雨之滋苗。曰喜曰贵曰马曰德。如甘露之润花。何谓冲也。辰戌丑未子午卯酉寅申巳亥是也。何谓合也。子丑寅亥辰酉午未卯戌巳申是也。辰化巳午。谓之回生。午化亥子。谓之回克。申以见申。谓之比和。子以见寅。谓之泄气。神能生亲。谓之成事。吉能持世。谓之得时。天何言哉。占之则应。非蓍非蔡。知往藏来。盖亦有至理存焉。遂书此。以谂后人。
题历事明原后
天之高也。日月星辰之远也。寒燠雨旸气数之不齐
弘斋全书卷五十六 第 371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84A/ITKC_MO_0584A_A263_371H.gif)
弘斋全书卷五十六 第 371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84A/ITKC_MO_0584A_A263_371L.gif)
题俎豆录
书院之设。盖久矣。权舆于廪宗。滥觞于学校。至朱夫子。表章白鹿。而诸葛武侯,陶靖节,刘西涧父子,濂溪,二程先生,尹,谢,杨,叶诸公。俱有妥食之所矣。大江以北则无闻焉。顾我朝敦尚文教。虽穷乡僻陬。犹能知弦诵之乐。海外如耽罗。塞上如钟城。其服则卉皮也。其音则侏离也。其俗则荒要也。尚建屋以祀先贤。于是乎有以知我列圣朝呴濡栽植。深仁厚泽。浃洽三百年之久。洋溢六千里之远。而忠于国。孝于家。劬躬澡行。修己治人。生而闻于世。没而祭于社。彬彬郁郁。磊落相望。虽求之前史。盖亦未之闻也。八道四都。坛庙。既宣额者二百六十有六。未宣额者三百八十有三。而历代君臣庙。不在此中。以院系邑。以邑系道。详载其姓氏官衔。仍又首之以文庙之从祀。太室之配享。裒成一帙。今之览此者。尚有以歆然而感。惕然而思。勉追前脩。俾罔专美于古昔。则是书之有补于风教。岂曰细之云乎哉。
题梵宇考
治一乡。必有治一乡之具。治一国。必有治一国之具。
弘斋全书卷五十六 第 372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84A/ITKC_MO_0584A_A263_372H.gif)
题公车文丛
公车文丛者。即予嗣服以后章奏之随彻而随书者也。言虽不中。不罪。顾人君之盛节。而间有一二罪者。盖亦不得已也。然而较看于祖宗盛际。有以见进言者之直婉劲顺。判然二歧。则不但士大夫风气志节之渐次销磨。亦予寡昧反躬警惕之端。遂题此以自省。又以待夫朝阳之鸣凤云。
题全史铨评
数十年前读史记。汉以下一阅之。遂取二十三代全
弘斋全书卷五十六 第 372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84A/ITKC_MO_0584A_A263_372L.gif)
题手编杜陆千选卷首
夫诗本之二南。参之列国。正之于雅。和之于颂。为劝惩黜陟之方。而必使其中也养不中。才也养不才。养之。所以教之也。教之。所以化之也。闳博敦厚。长士气廉耻节礼。淑人心。非仁勿居。非义勿践。孝悌为缨弁。忠信为履綦。则莫不由于人主之本原也。故宫庭屋漏之邃。起居语默之微。思与元元同其福。而百年以来。士大夫翱翔馆阁。以文章翰墨相娱。沿袭华靡。大朴日散。无复三古之音久矣。予闻善观世者。不观乎吏治。而观乎人文。大抵寿原于乐。乐生于心。心乐则神怡。神怡则性定。性定则气和。在天而为庆云景星。
弘斋全书卷五十六 第 373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84A/ITKC_MO_0584A_A263_373H.gif)
弘斋全书卷五十六 第 373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84A/ITKC_MO_0584A_A263_373L.gif)
或问感兴诗句
或有问感兴诗中。人心妙不测出入乘气机之句曰。那欲闻心善心善恶之说者耶。与孔子性相近之训。孟子答滕文公,告子之问。明道生之谓性。伊川性即理。表里看得。玩味体认。则自可有领略处。识性。始当语心与气机。大抵理之在心。即所谓性。而心中所有之理。乃性也。五行各一其性。而天下万物。亦莫不属于五行。五行则专其一。万物亦然。惟人最灵最贵。五行之理与性。咸具而兼有。是以其妙不穷。其机在心。栗谷所谓心气也。气机动而为情。气发理乘。何谓也云者。似不难究解。万一公然驰心于如此如彼之纷然。而强其所不知。回头转脑。努目容喙。高者溺于虚寂。下者沦于卑浅。徒送光阴。徒疲精力。自以谓己见
弘斋全书卷五十六 第 374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84A/ITKC_MO_0584A_A263_374H.gif)
弘斋全书卷五十六 第 374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84A/ITKC_MO_0584A_A263_374L.gif)
予尝编定朱子诗。釐为雅诵六编。进讲于经筵胄筵。颁之京外校宫。教曰欲做声明之治。莫先于诗教。欲求诗教之本。宜自朱子诗始。雅诵之所以编也。然夫子之诗。棣棣不可选也。予自春邸。尊阁讽诵。每欲会通全部。以仿三百篇之体。近且眼力。难御细字。命在廷诸臣。分掌各编。大字书进。以句不以行。俾便于考阅。选其诗者。述夫子陶诗之编也。分其掌者。慕夫子小学之书也。大其字者。同夫子喜看之意也。况诸臣。皆礼遇𥳑拔。朝夕密迩之人。虽编帙有多寡。笔法有工拙。而点画行墨之间。可见其人之性情气象。此卷。又与万川明月主人翁自序。命诸臣书之义均。后之览者。亦可以观其书而知其人。因其人而想其世。清燕有暇。时加披翻。欣然若风云喜起之会。在诸臣甚荣且幸。而予之乐。与士大夫。随处与共之一副规模垂老不改。亦必有识得者欤。乃命大臣阁臣讲制文臣,耆社,文苑,铨部,玉署长卿宰下大夫以上艺书者一百二十有四人。分书词赋操五七言古近体千二百二十一首以进。合十二册。于其卷首。漫录命书之所由。时予临御之二十有四年庚申夏。书。
弘斋全书卷五十六 第 375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84A/ITKC_MO_0584A_A263_375H.gif)
臣滢修曰。朱子初名大小学曰小学之书。大学之书。此书亦名周公之书。似合尊阁之义。
开卷第一义。即篇名也。小学之书云者。虽见于朱夫子往复柬牍,小学集成纲领篇及题辞卷。亦以小学之书书之。然未必是定著之篇号。至于大学。即礼记篇名。而与中庸曲礼檀弓等名相似。今若以大学序文中大学之书一句。谓是大学之篇名。则中庸何不曰中庸之书也。自古至今。费楮剟毫。充栋汗牛之籍。未尝有似此篇号。以周公书为名可耳。
臣滢修曰。嘉禾蒲姑等逸书及如汲冢周书等传疑者。别录为外编。恐合备载之体。
圣人文字体裁谨严。是书取舍。当以程朱定论为准的。外此传疑之书。决不可载录。况外篇云者。始见于老庄诸书。岂可援用于元圣之书乎。汲冢周书及逸书二篇。并勿录入。以从𥳑严。
臣滢修曰。陆德明谓尔雅释诂。为周公所作。其说本于魏张揖所谓周公制礼。以道天下。著尔雅一篇。以释其义者也。今取释诂一篇。载之外编恐宜。
陆氏之以释诂。为周公所作。虽本于张揖广雅表。而
弘斋全书卷五十六 第 375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84A/ITKC_MO_0584A_A263_375L.gif)
吾意则易书诗三经。夫子之所尝编定者也。于易取周公爻辞。系之以夫子象传文言传。于书诗诸篇。一遵朱夫子已定之论。取之。于周官。亦遵朱子定论中周礼规模。皆从周公做。直是非圣人做不得之训。亦取之。如冬官之考工记。低一字。属之附庸。为稳。
臣象奎曰。文王卦辞。既不入载。则彖传大象。亦不当入载。只以六爻之小象。载录于逐爻之下。恐合𥳑易之义。小象之低一字。虽似未安。而此书既以周公文为主。则恐不得不低一字书之。
夫子小象之低一字书之。义例较然。无容议为矣。盖彖象二传之分附逐卦逐爻之下。始自费直本。遂失古经真面。吕东莱因晁氏书。更定古易。朱子亟称其近古。所著本义。亦用其本。明永乐中。纂修周易大全。合本义程传而一之。复从费直郑玄之本。故上下经十翼之古本篇目。鲜有知之者。予尝恨之。然此书既为周公之专书。与周易全经。体裁不同。则不得不以小象之文。分附于各爻之下。还用费郑之例矣。然吾
弘斋全书卷五十六 第 376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84A/ITKC_MO_0584A_A263_376H.gif)
既录小象之文矣。文言传中初九曰。潜龙勿用。何谓也以下。亦分录于各爻之下。而潜龙勿用何谓也下。直接龙德而隐者之句为可耶。
臣象奎曰。金縢之为周公书。古今之所共传诵。且周公言行之大节。金縢为最。当录于大诰诸篇之上。
金縢之为周公书。非曰不然。而吾所以难之者。为其全篇之不皆出于周公也。佥议既如是。第姑录之。
臣象奎曰。诗经义例。或云六义。书于各章之下。篇旨。书于各篇之末。为当。恭俟睿裁。
六义既分属于各章。则篇旨亦当依集传。书之于首章六义之下。惟加圈而别之为可。
易之小象。既不书象曰二字。则只于诗经。书以朱子曰者。得无嫌于参商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