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弘斋全书卷五十三
弘斋全书卷五十三 第 x 页
弘斋全书卷五十三
 说
  
弘斋全书卷五十三 第 327H 页
事大礼说(己未)
礼者。体也履也。统之于心曰体。践而行之曰履。夫既礼云而不体而履之。则非礼也。故朱子曰。行之有时。施之有所。非讲之素明。习之素熟。则临事之际。无以合宜而应节。大抵斯礼也至精至微至严至密。揆诸天而合于理。叩于人而叶于情。有非俗士拘儒一己之智私所可阔狭也。按国朝五礼仪。文武官方丧斩衰之制。布帽有缨无角。布团领不缉边。麻带皮靴。所以洗汉唐之谬。荡罗丽之陋。而始备斩衰三年之义者。猗欤诚卓越千古矣。皇朝惠宗皇帝。朝则麻冕裳。退则衰杖绖。仁宗孝宗。亦皆仿行。而于戏没世之思。至今未艾。盖晋之武帝。欲行而不能。魏之孝文。行之而不尽。宋之孝宗。慨然欲复古。易月之外。犹执通丧。而不能推之于四海。然孟子所谓虽加一日。愈乎已者。是耳。犹未若我家成宪之永有辞于天下万世。然而亦有尽美未尽善之叹焉。期虽曰三年。服虽曰斩衰。究其制度。则既异于视事。又乖于莅丧。有不可以不议者。顾我国礼律。一遵皇朝。皇朝之易月。虽不及
弘斋全书卷五十三 第 327L 页
于我国之行三年。而我国之帽袍。亦有愧于皇朝之服衰绖。昔我仁庙己丑。文敬公金集上封事。论古今丧礼异同。仍请复古制。廷臣多异论而未施。孝庙己亥。台署合启。馆学抗章。又有文正公宋时烈等依朱子君臣服仪之请。而时议沮之。显庙癸丑。当宁陵之迁奉也。大臣只服白衣。先正又引仁庙朝穆陵迁奉时。文元公金长生贻书新丰府院君张维之言。而请为冠绖衰裳之制。事遂寝。显庙甲寅欲改定。而因先正去国。未果焉。肃庙甲午。以君臣服制之用朱子定论。询于大臣儒臣。始定一王之规。至庚子。稍变前制。而尚未尽改。及我先朝决意行之。御定补编书出。而遂复三代之旧矣。虽圣人复起。无容贰辞。盛矣哉。大矣哉。既尽善而又尽美矣。自我列圣。至诚事大。闻皇帝讣。即日举哀及颁诏如之。成服服斩衰。率群臣举临三日。然后易服即吉。而群臣亦不敢以外藩之陪臣自居。用我朝臣为君之制者。凡爵品恩赉。皇朝则如视内服。我国则自比内朝。况于华使之来。先有问礼之行。亦必有禀命而有是制也。若使皇朝至今在者。于皇帝之丧。但当遵用我国补编见行之式。而布帽变以为丧冠。布缨变以为葛绖。绞带变以为绖带。
弘斋全书卷五十三 第 328H 页
皮靴变以为菅屦。无杖而有杖。则是制不惟行于我国。亦为天下海内之所共闻知。而今也则不然。周礼虽在于鲁越。赂日入于吴。心貌殊歧。情迹异贯。以时则不当为之时也。以地则不可施之地也。时不当为。地不可施。而原田每每舍旧从新。亦何忍哉。胜国于完颜之丧。百官玄冠素服三日而除。遂以为例。今日之所可援用者。类于其时。而其所处之地。则又比之亦不似万万矣。当此拚名弁义之时。忍痛含冤之地。泯泯默默。存而不论。惟将俟百世。而决疑于圣人乎。求其说而设其难。听之或者之说。其说有七条。一则曰理一而已。义无二致。一之则常与正。二之则乱而悖。秋豪之差。千里之谬。可不惧哉畏哉。袍帽之制。革而不用。先王成法。揭若日星。而补编成于戊寅。彼中事。其后初有。崇德臣事。昔已包羞之甚矣。癸未辛丑壬寅乙卯。彼中有事。辄以服斩衰为号。到今五礼仪与补编之制判异。若谓衰绖之代以袍帽。为不当用于彼。而更用已革之袍帽。其号则斩。而斩有二制。昔之袭用。尚可诿之。用于皇朝。用于我国之不嫌其同。而今若难于归一。强取无于今之制。牢作独为彼之具。则臣事既包羞。二斩又取侮。果不背于理惟一之
弘斋全书卷五十三 第 328L 页
义。而亦可曰常与正乎。二则曰受教自受教。讥议自讥议。祛袍帽已行之制。用衰绖未行之礼。则人之创睹者。其将曰不于皇朝而为之者。忽然加之于彼。将何以自解乎。然而仍旧则便当仍旧。改制则便当改制。而先招四方之讥。奈何。三则曰仪礼之丧服。有曰繐衰。诸侯之大夫为天子。传曰。大夫以时接见于天子。石渠礼曰。为天子繐衰。既葬除之。王昭禹曰。诸侯之大夫。自天其君。则为王繐衰而已。朱子曰。为君为父。皆服斩衰。诸侯之大夫。却为天子服齐衰三月。礼无二斩故也。戴德曰。诸侯之大夫。闻天子之丧。服繐布衰裳。十一升。白布冠缨缘十一升。带亦如之。绖用枲麻。葬已而除。射慈曰。诸侯之大夫。虽未会见。犹服。士以下则无服。郝敬曰。不可以陪臣服斩。晋𥳑文之丧。邵戬议镇军府参佐纲纪之服。而用诸侯大夫之制服繐衰。然则处今日之变。而议今日之礼者。其将如之何而可也。忍痛含冤迫不得已八个字。无时不在。无地不然。然则姑为三代通行之礼而已。服色之有改。但骇一时之观瞻。丧制之失正。不免万世之疵议。则其从其违。大可见矣。四则曰今日之事。但当无服。服之设。缘恩义也。彼于我。何恩何义。而为之服也。
弘斋全书卷五十三 第 329H 页
壬寅乙卯之事。近且逼也。今去乙卯六十馀年。岂容畏约无穷。胶守死法。而不知变也。五则曰袍帽之制。不缉边。又加麻带。果有二斩之嫌。缉边而去带。则差可。六则曰我使之在燕者。以乌帽白袍成服云。以此仿用。未为不可。七则曰敕行留馆。不过数日。则我以四日成服之非礼。而退以七日为言于彼。待其回程之后。依权停礼。用以浅淡服。则可谓无所事矣。夫义理者。天下之公也。今日之服虽用浅淡之制。名之曰斩衰。则便为斩衰。即无论服色之淡素。布升之粗细。斩则斩也。欲求义理之所在。先观名实之相副。岂必以俗眼之骇瞻。众口之聚讼。有所增损于其间哉。更用袍帽。斩有二制。诚如云云。而犹未思夫时与地之不当为不可施也。先招讥议。何以自解。果或然矣。而此亦但为畏讥免议而发也。予所大惧者。一部阳秋。置之笆篱久矣。习熟见闻。恬不知愧。滔滔髯妇。世入陶轮。朱夫子所谓真胡族类。不幸近之。当此之时。处此之地。改袍帽而为衰绖。则人之见之者。比方于已行之例。或认以反复重焉。讥议之至。固不足有无。若又真个以从厚从重。错认而误解。则人心之陷溺。尤当如何。礼节之少有出入。有未暇恤。大义之渐至漫
弘斋全书卷五十三 第 329L 页
漶不可不念矣。繐衰之制。成周不易之典也。朱子已定之训也。汉晋以来。诸儒之说。不啻绰有可据。而论其本。则繐衰亦为天王之服也。服不当服。礼不称礼。顾何异于斩制。直五十步百步之间耳。有何恔于情快于心乎。若无服之说。岂云非矣。审如是也则无难事矣。奚但无服而已。郊迎之礼。庭临之节。亦可以一切除之矣。显庙壬寅。执义权格。以书状赴燕。适值清主之丧。坚卧不起。不为成服。此固第一等道理。而举一国有不可以守此道理。薪胆之计左矣。玉帛之耻深矣。形格势禁谓之何哉。只用袍帽而缉边去带。是又何等仪制。可以祭服名乎。可以官服称乎。见于经文乎。载于邦礼乎。其不可从也决矣。近舍国中袍帽衰绖之制。远仿行人入燕受服之规。尤是非礼之礼。以堂堂礼义之邦。乃反取法于彼。岂非所谓出乔入幽。而能免乎周公之所膺乎。且况敕行之东来也。必求仪节以较前例。即彼中之法也。今虽改制。而为淡袍或缉边。我所以誊示彼人者。当依旧以斩衰矣。号为斩衰。馀何可论。成服之不以七日而以四日。固半上落下。无所据依。而瞒其告而覵其回。欲为此不诚之举。反不若包羞之为矣。人之处事。当磊磊落落。光
弘斋全书卷五十三 第 330H 页
明正大。无纤芥可疑。然后可以行于蛮貊。而八纮九垓之外。千秋万代之后。自无愧色然矣。莫曰升平既久。保无他虞。谋国之道。宜图万全。万有一泄露于彼。质问于我。则我将以何说对之。宋文正之言曰。为区区苟存之计。则无一事不出于苟。其小小得失。何足较量。真格言至论也。盖第一第二说。各有所执。而犹蔽于偏。第三说近于泥。第四说伤于快。其下三说。尤卑浅而纰缪矣。吕东莱居忧。有文字之事。陆子静以为不安于心。不契于理。要不待烦说博引而后喻。朱子亦许其说之有理。心既不安矣。理又不契矣。顾何必费辞乎。今所以仍旧者。非不曰知非。而其所以知非者。盖亦迫不得已也。包羞既云权矣。知非独非权乎。以权较权。可谓将无同耳。譬如屠家之学佛。夫岂以义谛之一二。法乘之上下。有足较絜而轩轾哉。若我列圣之事皇朝也。陪臣之俱服斩衰。如内朝之义。即如右云云。而我朝公卿之入仕皇朝而为卿大夫者。还归我朝。又为我朝之公卿。如襄节公韩确固尚矣。尹凤郑同诸人。前后相望。又以执壤之使。或兼皇华之尊。无以异乎齐管晋荀之于周家也。故受服之制。一皆禀裁于皇朝。而及夫宋室之涒滩频更。汉官
弘斋全书卷五十三 第 330L 页
之仪卫未睹。则绛云青𥳑。何嗟及之。夫所谓知非与包羞一也。若为洗谬则滋惑。姑且仍旧则寡过。与其滋惑。曷若寡过。闻此说者。其将以为知非而不改则饰非也。焉有曰以义理而乃有饰非者乎云。而此亦有不然者。不当为而为之。不合于礼。则固非可谓礼也。若无于礼而合于礼则善矣。否则仍旧之失。小。滋惑之嫌。大。所谓疑者阙之。而疑传疑。信传信者。非此之谓耶。汉制。大吏则重丧亦不持服。小吏则轻丧尚皆解官。轻重失序。史氏非之。今之为说者。以今而较昔。加之以大小轻重之别。则岂不有伤于尊攘之义乎。且服衰者。不得出门。而名之曰衰。以衰而送敕行于郊外。亦岂有似此礼律。若以官服而送之。以速彼人之问。则虽无野获之裨谌。亦无难于辞命矣。礼曰。君子之礼也。有直以行也。有曲以杀也。有经而等也。有顺而摭也。又曰。君子行礼。不求变俗。谨修其法而审行之。是亦旁照之一端。唐制有僧道出家者之服制。而宋则不载于礼。以司马温公两程夫子及朱子之邃于礼学。不一议及者。何也。诚以彼类之有服无服。不须较论于头颅已判之后也。吾于此。亦云众言淆乱折诸圣。朱子不云乎。不难于文。而难于实。不难
弘斋全书卷五十三 第 331H 页
于小。而难于大。世之凡百君子。毋拘拘于仍旧。毋断断于改制。而揭春王一统之义。讲匪风三章之旨。乱极而思治。扶阳而抑阴。俾一日而天下归仁焉。则易服色。特一转移间事。即朱子所谓实而大者也。此岂非体履之本欤。
编周公全书定朱子语录说(三首)
权然后知轻重。盖权之一字。无处不在。此非反经之权。而即称物之权也。故夫子删诗书。亦谓之权焉。予于清燕之暇。窃有所权衡于周公朱子之书者。而研穷义理之精微。辨析文字之同异。自不无斟量轻重之间。而譬如治理之世。建仁为旌。聚心为城。而弧不弦。矛不锋而后。四海谓之一轨。予于斯。虽欲述而不作。既不敢自信于一秤。秤来则仁智殊见。权而度之。惟在于博采而广摭。凡览此者。各尽其意。则其从其违。惟予有权云耳。
尧舜禹汤文武此六圣人者。所以为章于天下后世者。即惟曰人心道心之说也。曰敕天之歌也。曰皇祖之训也。曰盘之铭也。曰羑里之演卦也。曰几杖刀剑之箴也。若典若谟若诰若誓之体。乃史氏之所述。而非所谓六圣人者之作也。及至周公。始有义理文字
弘斋全书卷五十三 第 331L 页
之垂范而著则者。诗之七月东山等篇。书之无逸君奭等篇。易之两象六爻。礼之周官是已。盖周公之教人也。其行则孝悌忠信。其职则洒扫应对。其君子则勤民重农。其小人则亲上事长。而统以言之。稡以明之。则曰诗曰书曰易曰礼也。德化配乎天地。昭廓侔乎日月。启义理之关键。为文字之祖宗。真朱子所谓圣人经历。写在册上。与人看者也。但其篇帙出于三代之时。而无专门著书之法也。故夫子取其所著述者。分配于四经之中。而夫有一副全书如论语孟子。则斯文之阙典也。虽以庸学言之。千五百年寄在于戴记之中。而人不甚知也。逮有宋。二程夫子出而始表章之。分以为二。并列论孟而为四书。曾谓元圣之圣焉。而尚无会宗之篇帙。岂可乎哉。就诗尚书易周礼编。周公之所述作。而为一书。因以诗之朱传。书之蔡传。易之孔子小象。礼之疏用笺注家例。共为编载。而名之曰周公全书。则在周公。虽无加损。在后学尊经慕圣之方。未必不为万一之助矣。
闻之前脩。曰八股行而古学废。大全出而经说晦。何况于裁割圣贤之言语。创立汇类之部门。失谨严之体。而犯捷径之嫌者乎。张敬夫类洙泗言仁。朱夫子
弘斋全书卷五十三 第 332H 页
尚谓之入耳出口。今以朱夫子之所言类之为书。反昧朱夫子之所戒。岂尊尚悦服之意哉。朱夫子语录有四。其一。李文惠公持节。池阳。与潘叶二子。同校三十三家所录。而剞劂之。黄文肃公弁其首。即所谓池州朱子语录者也。其一。文惠之弟三嵎翁。又将四十一家所录。刻之鄱阳学宫。即所谓饶州朱子语续录者也。蔡杭。以其祖季通答问翁季录及杨吏部寒泉语。并与包显道所录而刻之。即所谓饶州朱子语后录者也。吴坚。以二十九家所录及未刊四家而刻之。即所谓建安朱子语别录者也。若语类则黄壶山就九十八家之文字。钞节而离析之。或有一条裂以为三四者。此所谓语类大全。而眉州有一本。魏鹤山序之。徽州有二本。蔡杭,王佖序之。景定间。黎氏靖德。合语录语类而刊之。及至皇朝。叶苍霞又重刊。而遂流布于四海。语录则寖微而不传矣。然而金溪之学。殆遍天下。甚至有王,陈诸人。而高皇帝崇奖朱子之盛德至善。䵝而不章。并与语类而板本刓弊。不复刊矣。当壶山之始类语录也。鹤山亦云非朱子之本意。则以诵法朱子。晏然号于著作之林。而不觉其违朱子之归者。果何如哉。他书尚不可。况朱子之言乎。若以
弘斋全书卷五十三 第 332L 页
此例。例之于论语。则藉如言志章。子曰云云。当入于训门人条矣。子路曰云云。当入于论兵条矣。求曰云云。当入于论民财条矣。赤曰云云。当入于礼条矣。点曰云云。亦当属之于理气条中矣。如是分张。如是区处。其酬酢问难之际。师弟相与之美。春风时雨之象。更于何处考之哉。蔡杭之言曰。论语一书。乃圣门高弟记夫子之嘉言善行。垂训后世。朱子语类之编。亦效是意。语必以类相从。岂论语意也。当时亦有此论。可谓不易之公案。且于目类。有朱子云者。论语孟子。曷尝有孔子孟子之为篇名者乎。盈卷满帙。林林芸芸。无非朱子之咳唾。则忽于瞥地。出朱子为篇名者。可谓推不及处。而三经在四书之后。中庸在孟子之下。大学在论语之先。又何等凡例也。顾予四十年工夫。在朱子书二帙。而编摩为书者亦多种矣。欲以九十七家语类。统以合之。三十四条目类。刬以洗之。篇名则一从廖德明辅广等姓名。有如论语之公冶长子路。孟子之公孙丑万章。则朱书之与经书相表里者。始可以发明于来后。而体裁之典重。亦可以有辞于斯文矣。
 右二条。即予耿㪺者。以经书而分十翼。以洗王弼
弘斋全书卷五十三 第 333H 页
诸子之谬。以语录而自二程至上蔡。无不考次而釐正者。乃朱夫子当有之大业也。予所云然。盖欲法朱子也。
克己说
君子之行。顺乎理而已。无所事乎矫。然有气质之偏焉。偏于柔者。矫之以刚。然或失则傲。偏于慈者。矫之以毅。然或失则刻。偏于奢者。矫之以俭。然或失则陋。凡矫而无节则过。过则复为偏。故君子之论学也。不曰矫而曰克。克以胜其私。私胜而理复。无过不及矣。矫犹未免于意必也。意必亦私也。故克己则矫不必言。矫者。未必能尽于克己之道也。虽然。矫而当其可。亦克己之道矣。行其克己之实。而矫以名焉。何伤乎。古之君子也。其取名也廉。后之君子。实未至而名先之。故不曰克而曰矫。亦矫世之意也。
弘斋全书卷五十三
 赞
  
益安大君画像赞(丁未)
赞圣祖之龙飞而占龙田之见。赋公子之麟趾而留麟阁之面。银潢玉派之系。迹起丰沛。砺山带河之誓。功齐恒泰。于以胙茅乎百世而克壮王京。髣髴乎七分。而如见平生。彼原城烛地之光焰。吾知其安襄公
弘斋全书卷五十三 第 333L 页
精爽之所罨。
弘斋全书卷五十三
 铭
  
会心窝铭(并序○戊戌)
窝处楼台间繁华地。方未过丈馀。制度小而缔构精。楼台之繁华。不足以易斯窝之窈窕也。机务之暇。薰炉整襟。则可以心会于理。又可以心会于道。斯窝之资。予岂曰浅少也。故名是窝曰会心。乃作铭以自警。铭曰。
有窝突如兮。言六其楹兮。盖寓戒于侈泰兮。卑且小兮。不日成之兮。遂不事乎䌽绘兮。翚之飞兮。鸟之革兮。翼之以瑞霭兮。铎之警兮。几之静兮。障之以丛茷兮。于以燕处兮。澄吾心兮。怡然理道之俱会兮。烦而静兮。养又察兮。惟斯窝之永赖兮。
中心亭铭(乙巳)
终日射帿。展也中心。吾以名亭。仆臣是钦。
栗谷研铭(戊申)
涵婺池。象孔石。普厥施。龙归洞。云泼墨。文在玆。
赐原任提学蔡济恭橘杯铭(辛亥)
蒙瓠瞻椰。异乎人宝。谁掌觥史。橘中之老。
赐咸镜监司李文源橘杯铭
弘斋全书卷五十三 第 334H 页
剖三寸黄。挽一斗白。弗频以少。伊文园客。
 手大知廉财。身健知远色。所不知者节饮。揭此酒令。许卿浅浅斟。
西山大师画像堂铭(并序○甲寅)
释家之通称曰沙弥。沙弥者。息慈也。谓安息于慈悲之地也。故佛有三藏。而脩多罗为首。佛有十回向。而救众生为首。槩戒律也。禅定也。智慧也。无一不慈悲乎究乘。而法界之功德在此。恒沙之福田在此。无上哉。慈悲之为教也。后世之沙弥则不然。云天水瓶。游心于实相之外。翠竹黄花。比身于无情之物。而吾儒遂以枯木死灰讥之。非吾儒讥之也。后世沙弥自诒其讥也。若西山大师休静之为沙弥也。其亦不愧夫息慈之义乎。始焉腰包杖锡。遍参诸方树法幢。为人天眼目。则云章。宝墨。宠赉。优异。至今。与贞观永乐之序。争耀于兜率兰若间。中焉显发宗风。弘济国难。倡义旅。为勤王元勋。则腥膻妖氛。应手廓清。至今使方便度世之功。永赖于阎浮提无量劫。终焉随缘现身。缘过摄身。寻因果为上乘教主。则梅熟莲香。倏到彼岸。至今有望俨即温之像。受顶礼于西南香火之所。如此然后方庶几乎济大千。惠尘境。曾面壁数珠磨
弘斋全书卷五十三 第 334L 页
砖作镜之谓慈悲乎。曾广建塔庙多写经律之谓慈悲乎。予因西南道臣之请其影堂额。赐南曰表忠。西曰酬忠。命官给祭需岁祀之。以今岁甲寅。追洪武甲寅。赐诗善世禅师之故事。为之序若铭。俾揭诸堂。予虽未习佛谛。而尝闻法华之义解矣。曰偈之义。如此方之序后铭。则此之铭。固梵之偈也。铭曰。
佛日初照。慈云为经。浩劫单传。嘱付丁宁。问其誓愿。孰非施舍。义海茫茫。津逮者寡。福国多祐。高僧应期。卓锡一喝。魔军离披。天晶月朗。波恬浪平。优昙钵华。涌现东瀛。归庆赤县。返真青莲。肃穆钟鱼。禅灯孤悬。名流竹𥳑。道存贝叶。寂乡钵寺。交映眉睫。报祀伊何。蒲馔自官。傥布灵贶。长荫旃檀。麻稻竹苇。匝域蓊若。匹周富庶。媲唐耕凿。八万四千。子孙同乐。予即阼之十有八年甲寅四月初八日。安于表忠酬忠之祠中。
赐内阁直提学李晚秀木屐铭(并序○丙辰)
射的有获。侍射者。进古风之纸。则宣赐之物。书其纸尾而与之。射坛。故事也。至直学古风。问所求者何物。适有阁僚言。其公退蹑屐之事。事近脱俗。乃以木屐一部赐之。文题铭诗数句。申勉不染污俗之戒。仍使今日造公诸僚。步此韵。俾各交相勖率。铭曰。
弘斋全书卷五十三 第 335H 页
齿宜谢山。蜡如阮星。声识汉贤。蹑为赵卿。视之考祥。可质羲经。譬之弼谐。可仿唐廷。
颁姜铭(并小序)
   春以种姜赐近臣。故事也。姜者。彊也。有彊御之力。去秽恶。通神明。令人久服而祛渐染之旧。跻粹然之域。予独爱此。信笔书赠。
不臭故不撤。予尝闻之圣人。赠辛非赠甘。予尝求之近臣。彊所以御邪。而其性到老愈辣。予窃有望乎志气之清明如神。
弘于一人斋全书欌铭(并序○庚申)
弘于一人斋全书者。即予所著述也。予自三岁授书。粗闻君子之大道。未始以修辞自许也。然而酬酢机务。经纶事为之间。以形容其言语。刻画其声烈。则自有不期工而工者。岂予好文而然哉。学则宗邹鲁。治则尚三代。入德则曰格致诚正。范俗则曰礼义廉耻。而辞达而已也。雅不喜收聚。任其散佚。而失口成篇。不为不多。尝于啁哳唫哢之俗。矶我心者有焉。遂以诗草。畀之炎火。文则留若干篇。设内阁建官。取春邸作。命之曰一集。而屈芰曾枣。秖可供一粲耳。然瑚簋之器。朝觐之服。原其始则野木茧丝。予于此亦云。若
弘斋全书卷五十三 第 335L 页
所谓二集也。三集也。四集也。即阁臣从邸报所颁及布人耳目者。类会而部居之。予未尝几案而河汉者。于今二十有馀年。又其未及见闻而未及载录者。以予太阳之證。因文玩世。往往有魁气所使。不欲脱之巾衍。于其中。既无不可对人言者。则差待义理之愈明。规模之益定。始许其共编。亦未为晚也。前岁之冬。阁臣就类部之本。既又釐整。为一百二十卷。缮写以献。而各体则俱存焉。大乐之成。非取乎一音。嘉膳之和。非取乎一味。此岂非晦翁自编牧斋稿之义。而师之存而道亦存者。不其然欤。遂庤之纸欌。欌凡三层。层之广。劣容三册。其长视其广。比诸国子之鼓箧。邺侯之插架。陆公之盈簏。藏弆则同。而其为制也甚朴野。依然有不斲之馀意也。有作矣斯有录。有录矣斯有编。有编矣斯有欌。有欌矣斯有识。识者所以识其事也。卷之则藏于斯。放之则千载之远如一日。四海之众如一家。黄流玉瓒。挹之而有芬。清庙朱瑟。澹然而相谐。幸免栀辞蜡言之归。则后之览者。仁谓之仁。智谓之智。非予之所知也。昔蘧大夫欲寡过者。行年五十。知四十九年之非。明年予年五十也。若知其为非则是集也。安知不更编也。然而区区所恃于中者。
弘斋全书卷五十三 第 336H 页
则已不惑焉。君子之道三。政是自道者非耶。但聪明不及于壮时。造诣有愧于初心。予岂可以种学居业。卓尔有立云乎哉。顾予对越敷锡之眷。丕承艰大之投。勤于保民。急于求贤。宅非仁勿居。路非义勿践。登之文字。从腔血流出。则亦自有不可诬者矣。铭曰。
予尝闻。有德者必有言。动荡乎风云之表。而充满乎宇宙之中。倬然其章。廓然其公。登灏噩而盱。权。盖有似乎化物之春工。惟予专精覃思之所凑泊。虽不敢遽拟于道统之传。若其经经纬史。窃自有得乎羲农尧舜禹汤文武孔孟程朱之绪馀者。尚亦不问可知为万川明月主人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