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弘斋全书卷四十八 第 x 页
弘斋全书卷四十八
策问一
策问一
弘斋全书卷四十八 第 227H 页
治乱(到记儒生秋试○丙申)
王若曰。历代治乱。其道不一。其所以致之者。其本安在欤。或归之于气数之盛衰。或归之于人事之得失。二说果皆深得治乱之要欤。五百年王者作。则五百年之间。将不得见治。一千年圣人起。则一千年之内。终未可拨乱欤。以舜继尧。以禹继舜。而不待五百年之期。殷道复兴。周纲再振。而未满一千年之数。则其可专诿于气数欤。周髭王之神灵。汉昭烈之宽仁。而未能匡复。唐宣宗之刚决。宋孝宗之志气。而终于委靡。则亦可尽责于人事欤。姬周八百年。未闻成康之复作。炎汉四百载。未闻文景之再兴。抑有气数之所致欤。诸葛亮可谓三代上人。而偏于三国。柴世宗粗有三代之风。而止于五季。亦有人事之未尽者欤。化国之日舒而长。乱世之音噍而杀。此果气数之将尽。而有召。于人事欤。人事之既失而无与于气数欤。孟子以春秋为一治。以杨墨为一乱。春秋一书是实载之空言。杨墨二道。不过骋其诐说。其有关于世道之治乱者。何欤。其间亦有人事气数之可论者欤。为治
王若曰。历代治乱。其道不一。其所以致之者。其本安在欤。或归之于气数之盛衰。或归之于人事之得失。二说果皆深得治乱之要欤。五百年王者作。则五百年之间。将不得见治。一千年圣人起。则一千年之内。终未可拨乱欤。以舜继尧。以禹继舜。而不待五百年之期。殷道复兴。周纲再振。而未满一千年之数。则其可专诿于气数欤。周髭王之神灵。汉昭烈之宽仁。而未能匡复。唐宣宗之刚决。宋孝宗之志气。而终于委靡。则亦可尽责于人事欤。姬周八百年。未闻成康之复作。炎汉四百载。未闻文景之再兴。抑有气数之所致欤。诸葛亮可谓三代上人。而偏于三国。柴世宗粗有三代之风。而止于五季。亦有人事之未尽者欤。化国之日舒而长。乱世之音噍而杀。此果气数之将尽。而有召。于人事欤。人事之既失而无与于气数欤。孟子以春秋为一治。以杨墨为一乱。春秋一书是实载之空言。杨墨二道。不过骋其诐说。其有关于世道之治乱者。何欤。其间亦有人事气数之可论者欤。为治
弘斋全书卷四十八 第 227L 页
之具。必曰仁义。而徐偃宋襄之仁义。无补于乱。阶乱之资。莫过穷黩。而汉武唐宗之穷黩。不害为治者。何欤。汉用杂伯而反迈于宋。宋尚儒术而有甚于汉者。何欤。邵子皇极之书。论气数而参之以人事。董子天人之对。论人事而验之于气数。其气数人事相关之妙。可得详言欤。且一君之身。或有始治而终乱者。或有先乱而后治者。此则似由于人事之得失。而其间亦不无气数盛衰之可言欤。我东立国。粤自檀箕。而上下数千百年之间。其治乱之迹。亦与中朝无异。得失皆可历指而详言欤。何代之治。可比于中朝之某治。何代之乱。可比于中朝之某乱欤。何代之君可比于中朝之某君。而何代之臣可比于中朝之某臣欤。大抵天下之道。一治一乱。治极复乱。乱极复治。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义也。然而三代之后。治日常少。乱日常多。其故何欤。若以谓气数渐降。理难挽回。则天地之运犹属午会。若以为人心不古。势无奈何。则皇降之衷。元无古今。此子程子以祈天永命。比之于修养引年。而未尝专责于气数。必欲取必于人事者也。呜呼。肆予寡人。新服厥命。此诚天人向背之机。世道升降之会。而顾以寡昧。徒有愿治之心。未得制治之
弘斋全书卷四十八 第 228H 页
术。目今乱形未艾。治效茫然。俗之流失。世之坏败。未有甚于今日。则何可望回乱为治。祈天永命之休乎。唐虞心法。炳烺于典谟。而蜎濩之中。未能下精一执中之工。文武美政。布在于方策。而设施之间。难可望蒲卢置邮之速。此予夙宵忧惧。若陨渊谷者也。何以则琴瑟有更张之效。庶事无丛脞之叹。而修举既失之人事。挽回将衰之气数欤。咨尔多士。其各悉陈治乱之道。以为启沃之资。予将亲览焉。
文武(到记儒生再试)
王若曰。文武并用。长久之术也。三代盛时尚已。秦汉以来。虽号为英君懿辟。罕尽并用之术者。其故何欤。并吞六国者。乃有坑儒烧书之举。而嬴箓才讫于二世。威加四海者。亦有安事诗书之语。而汉道不登于三代。武帝徒怀儒术。而穷黩不已。几踵亡秦之辙。太宗号称文皇。而征伐无厌。卒及眇目之祸。若是乎用武之君。不能兼右文之治欤。躬修玄默者。每患匈奴之轻。而金缯岁输。坐讲老庄者。无奈侯景之逼而玉轴扬灰。东西晋以清谈为庙谟。而边备疏虞。竟致神州之陆沉。南北宋以道学倡文明。而武略不竞。遂丧香孩之社稷。若是乎尚文之世。不能兼振武之策欤。
文武(到记儒生再试)
王若曰。文武并用。长久之术也。三代盛时尚已。秦汉以来。虽号为英君懿辟。罕尽并用之术者。其故何欤。并吞六国者。乃有坑儒烧书之举。而嬴箓才讫于二世。威加四海者。亦有安事诗书之语。而汉道不登于三代。武帝徒怀儒术。而穷黩不已。几踵亡秦之辙。太宗号称文皇。而征伐无厌。卒及眇目之祸。若是乎用武之君。不能兼右文之治欤。躬修玄默者。每患匈奴之轻。而金缯岁输。坐讲老庄者。无奈侯景之逼而玉轴扬灰。东西晋以清谈为庙谟。而边备疏虞。竟致神州之陆沉。南北宋以道学倡文明。而武略不竞。遂丧香孩之社稷。若是乎尚文之世。不能兼振武之策欤。
弘斋全书卷四十八 第 228L 页
若以人才言之。绛灌无文。随陆无武。安石。不闲于将略。马武。徒事于鸣剑。张子房。有儒者气象。而能树汗马之勋。李卫公有将帅才干。而不与登瀛之选。房次律曳落河之说。终是文人之迂谈。党太尉。进风扑之对。可笑武人之粗气。则古往今来。文武全才。何其难欤。杜元凯。赞武帝平江南。而抱癖春秋。则可谓武而能文欤。赵韩王。佐太祖定天下。而从事论语。则可谓文而能武欤。大抵文武之道。迭相为用。其犹駏蛩之不可独行。而终古贤主能臣。代不乏人。卒无兼修并用者。则意者。文武之道。如水火之相反。有不可调剂协用而然欤。抑亦人才不古。器量有局。能乎此则不能乎彼而然欤。惟我东方。亦称小华。衣冠彬蔚。则郁郁乎文。吾从周矣。然而北狄南戎。烟火相警。则励兵讲武。阴雨之备。岂容少缓。而然而文恬武嬉。媮惰委靡。鸟啼虫唫。何补于笙镛之治。风声鹤唳。无异于干戈之场。宰相。以簿书为黼黻之资。将帅。以训鍊为弁髦之地。文坠道丧之叹。固非一日。而有如塞雕复至。海鲸再动。陆梁奔突。不幸如壬丙之岁。则虽有智者。不知所为计矣。思之及此。宁不寒心。何以则治国之谟。克尽并用之实。而用人之方。必得兼全之才。合弛
弘斋全书卷四十八 第 229H 页
张之道。享长久之美欤。咨尔勿拘程式。悉著于篇。予将更览焉。
中(庭试殿试)
王若曰。中之一字。千古圣学之要诀也。洪范之皇极。居中。中庸之大本为中。范之所以居中。庸之所以言中者。其中字之义同欤异欤。先儒云。未发底时节。谓之中。已发底光景。谓之和。然则未发之前中。果何状。而已发之后。所以为和者。其体用相须之义。可以详言欤。唐虞之执中。执之以心。成汤之建中。建之于民。其所以执之者用何工。而其所以建之者。以何道欤。其表里先后之次。可以得闻欤。子思于大舜。则谓之以用中而称其有大。孟子于子莫。则谓之以执中而讥其无权。中则一也。而用与执之间。便有圣愚之分者何欤。君子而时中。则君子之所以时者要在何处。小人而反中。则小人之所以反者。失在那边。夫子称闵子之言必有中。许子贡之亿则屡中。二子之中。果皆合于君子之时中。而亦有优劣之可言欤。有指堂室而喻中者。有以射艺而言中者。其取譬之义。皆可明言欤。河洛之数。五皆居中。天地之行。土常居中。北极为九逵之中。洛阳为四方之中。则其所以然之理。
中(庭试殿试)
王若曰。中之一字。千古圣学之要诀也。洪范之皇极。居中。中庸之大本为中。范之所以居中。庸之所以言中者。其中字之义同欤异欤。先儒云。未发底时节。谓之中。已发底光景。谓之和。然则未发之前中。果何状。而已发之后。所以为和者。其体用相须之义。可以详言欤。唐虞之执中。执之以心。成汤之建中。建之于民。其所以执之者用何工。而其所以建之者。以何道欤。其表里先后之次。可以得闻欤。子思于大舜。则谓之以用中而称其有大。孟子于子莫。则谓之以执中而讥其无权。中则一也。而用与执之间。便有圣愚之分者何欤。君子而时中。则君子之所以时者要在何处。小人而反中。则小人之所以反者。失在那边。夫子称闵子之言必有中。许子贡之亿则屡中。二子之中。果皆合于君子之时中。而亦有优劣之可言欤。有指堂室而喻中者。有以射艺而言中者。其取譬之义。皆可明言欤。河洛之数。五皆居中。天地之行。土常居中。北极为九逵之中。洛阳为四方之中。则其所以然之理。
弘斋全书卷四十八 第 229L 页
所以然之故。皆可历论欤。易有中正之说。传有中立之说。中正之中。中立之中。宜无二致。而立言之不同者何欤。大抵中无定体。随处而在。中无定向。随时而在。则要使百千万道理。百千万事为。平均亭当。无所偏倚之差。然后方可谓随时处中之道。而三代之后。精一之法不传。而中字之义不明久矣。以言乎人心。则趋向是非之不中。以言乎时事。则轻重缓急之失中。而时君世主。身任天人之重。则宜建中和之极。而沉潜者。不能刚克。高明者。不能柔克。喜怒哀乐之发或不中。而爱憎与夺之动非其宜。表之不端而影不得其正。源之不清而流不得其洁。泾渭莫辨。黑白难别。薰莸同器。冰炭相济。而甚至于家家异学。人人异论。时象决裂。朝著乖溃。同寅协恭之风。蔑蔑乎无闻。面从后言之习。滔滔而皆是。百度丛脞。庶官瘝旷。乱亡随至。前后一辙。可胜叹哉。惟我东方。虽非天地之中。而粤有小华之称。箕圣九畴之目。演为八条之教。则千载之下。实有吾道东之休。而洪范五皇极之义。庶可讲明而遵守之矣。然而稽诸往牒。君无用极之治。民无保极之效。而所谓执中建中之说。不过古圣之影子。纸上之空谈。则文献之无徵。礼乐之不兴。固
弘斋全书卷四十八 第 230H 页
其所也。恭惟我朝圣神承继。治化熙洽。箕畴思传之书。尊阁而讲读之。人心道心之说。研究而讨论之。则宜乎朝无党比之风。士无偏陂之行。而世道粹然一归于中正之路矣。夫何挽近以来。人心日歧。时论益乖。东西南北之各立门户。彼此人己之私自较计。察之言论。已失是是非非之公。则验之行事。何望正正方方之道乎。若此不止。则其将国不为国。人不为人。而其于中天下而立。正四方之民。无异却步而求前。何以则君臣上下各得其中。设施注措。无过不及。正直平荡之治。允合洪范之谟。而中和位育之功。无负中庸之训欤。肆陈中心之言。愿闻中正之论。咨尔诸生。其各悉著于篇。予将亲览焉。
皇极内篇(翰林被圈人召试)
王若曰。禹第洛书。箕演洪范。而皇极内篇。作于九峰蔡氏。盖内篇出而书与范之数得矣。九畴孰非洪范而篇名之独取皇极何故。万数皆原河图而卷首之只揭洛书何说欤。圆者。河图之数。方者。洛书之数。则前圆后方。其义可闻。行数自一一而至于九九。积数自一而至于六千五百六十一。则此多彼寡。其术可辨欤。阴阳动静之论。何为先于九畴之目。周程张邵
皇极内篇(翰林被圈人召试)
王若曰。禹第洛书。箕演洪范。而皇极内篇。作于九峰蔡氏。盖内篇出而书与范之数得矣。九畴孰非洪范而篇名之独取皇极何故。万数皆原河图而卷首之只揭洛书何说欤。圆者。河图之数。方者。洛书之数。则前圆后方。其义可闻。行数自一一而至于九九。积数自一而至于六千五百六十一。则此多彼寡。其术可辨欤。阴阳动静之论。何为先于九畴之目。周程张邵
弘斋全书卷四十八 第 230L 页
之说。何以错于立言之中欤。一为始而九为终。以数之终始言也。顺为始而逆为终。以物之终始言也。顺数固起于一。而终数五九之不同何欤。一不变而九尽变。数之变化也。数则九。而用则十。数之体用也。体用亦一变化。而或九或十之相差。何欤。始于一。参于三。究于九。成于八十一者。其说可详。一吉九凶。三祥七灾。八休二咎。四吝六悔者。其理可推欤。九野九州之属。皆用九数。而兵阵之独以八纪者。何欤。五行六气之图。凡为七条。而事物之举细遗大者。何欤。以礼义为准。以性命为端。指何处而言。为君子谋。不为小人谋。指何事而喻欤。章为八十一。而始于原潜。终于堕终。何所取义。候有七十二。而起以蚯蚓结。卒以荔挺出。何所取象欤。洞极潜虚。牵合傅会。则此篇之本于太玄者。能无此讥。易象范数。一传一轶。则先儒之所不讲授者。何从究解欤。潜守以下。都缺数辞。蒙晋诸目。间取卦名者。何欤。五德五常。何关于数而不厌反覆。周礼中庸。何与于范。而亦复杂引欤。大抵洪范为论道之书。而数亦在其中。故蔡氏以西山之法眷。朱门之高足。亲受父师之训。潜研理数之原。所著书集传。其于道器之大伦大经。傥庶乎真切发明。而惟
弘斋全书卷四十八 第 231H 页
是天地万物推迁盈缩之数。有非集传所能悉阐。于是又著此篇。究深极微。补前古之阙文。垂后代之成法。谢无楙所谓几于穷神知化者。非过语也。然一部之书成几年。百世之谱承无人。虽老师宿儒之自诩博雅者。一涉象数。昧昧如郢书之燕说。可胜惜哉。予以否德。叨承丕绪。思欲以振文风兴道学。为贲饰一初之先务。则此篇之理数头脑。必先使之家讲户读。精钻力索。禹书箕范之经纬渊源。灿然若昏衢之秉明烛。然后方可以做保极锡极之治。而跻斯民于荡荡平平之域。此其道何由。愿因子大夫闻之。
周礼(翰林被圈人更试)
王若曰。周礼一书。元圣营洛以后。制治之遗迹也。冢宰掌邦治。而道始宫庭。司徒掌邦教。而道敷众庶。宗伯掌邦礼。司马掌邦政。而幽明格。中外宁。司寇掌邦禁。司空掌邦事。而刑罚中。事物理。其天理烂熟之妙用。广大精密之规模。可历言欤。先儒论此书之最可疑者。槩有数端。财赋则有九职九赋及凡徵之偏正。田制军制则有乡遂公邑采地之分合。封建则有各等数服数及朝贡享币之异同。祭祀则有郊社禘祫及凡祀之纯杂。其通贯相足之断例。错综互见之精
周礼(翰林被圈人更试)
王若曰。周礼一书。元圣营洛以后。制治之遗迹也。冢宰掌邦治。而道始宫庭。司徒掌邦教。而道敷众庶。宗伯掌邦礼。司马掌邦政。而幽明格。中外宁。司寇掌邦禁。司空掌邦事。而刑罚中。事物理。其天理烂熟之妙用。广大精密之规模。可历言欤。先儒论此书之最可疑者。槩有数端。财赋则有九职九赋及凡徵之偏正。田制军制则有乡遂公邑采地之分合。封建则有各等数服数及朝贡享币之异同。祭祀则有郊社禘祫及凡祀之纯杂。其通贯相足之断例。错综互见之精
弘斋全书卷四十八 第 231L 页
义。可条辨欤。遭秦而逸。及汉而出。则何为独阙冬官。获之者李氏。上之者河间。则何以不立学官欤。尚书王制。皆首司空。而此篇之独后。何据。周官六典。各有分职。而天官之总叙。何说欤。谓战国不经之书者。有之。谓六国阴谋之书者有之。或谓是刘歆伪作。或谓是秦焰断烂。皆可指其人而析其疑欤。必有关雎麟趾之意。然后可行。程子之言也。必得文王武王之君而后。可行。朱子之训也。然则三代以后。终无可行之日欤。均田府兵。略行于贞观。而未得其意。青苗均输。错引于熙宁。而秖归病民。然则周公以外。将无举措之人欤。宣文世家。隔绛纱而传授。临川专门。著复古而补缀。俱可谓羽翼斯卷欤。串珠碎玉。取譬者何义。断鹤剥琴。贻讥者何故。陈君举之见斥朱子。何官何条。郑康成之力排临论。孰是孰非。并可一一详确欤。大抵天地有四时。百官有六职。万事万化。如网之在纲。裘之挈领。莫不尽备于此。故先儒以周礼为周家致治之迹。而百王取法之鉴。然汉儒之窜置既多。后人之疑信相半。至濂洛诸贤。虽断然以为周公所作。而名物制度之间。诸家之聚讼。盖至于今未已矣。猗欤。我朝圣继神承。治法政谟。一遵成周。而逮予否德。
弘斋全书卷四十八 第 232H 页
笃好是书。三昼费讲讨之工。万机资柯则之方。必欲使古圣人为万世开太平之意。不徒寄于言语文字之末。而奈之何治不徯志。事皆因循。言涉称引。则归之以迂阔。典仿纤悉。则难之以烦碎。惮于更张者。倡古今异宜之论。安于小成者。主生斯为斯之见。一变至道。邈乎难期。此由予一人之根本田地。未能造高明敦厚之域。而抑为予任六官者。亦不能辞其责也。何以则得周公之心法。追周公之制作。不惟以训诂笺解。规规于贾郑之馀论。而必验之实事。体之实政欤。咨尔子大夫。其悉以所闻。牖予。
奎章阁(增广殿试○丁酉)
王若曰。奎章阁。所以奉安列圣之御制。而并贮天下之图书。其规模制置。欲饰右文之治也。虞有敕天之歌。夏有祖训之书。商有盘铭之作。周有大训之篇。当时亦必有藏弆之处。而今无所传何也。汉有麒麟天禄之阁。而建之于内禁。唐有经史子集之藏。而掌之以宫人。其沿革之得失。可得闻欤。魏文帝。以王象领秘书。而俾掌皇览之撰。晋武帝。以秘书入中书。而不废著作之局。其设施之大略。可详言欤。至宋而有龙图阁天章阁宝文阁显谟阁徽猷阁敷文阁焕章阁
奎章阁(增广殿试○丁酉)
王若曰。奎章阁。所以奉安列圣之御制。而并贮天下之图书。其规模制置。欲饰右文之治也。虞有敕天之歌。夏有祖训之书。商有盘铭之作。周有大训之篇。当时亦必有藏弆之处。而今无所传何也。汉有麒麟天禄之阁。而建之于内禁。唐有经史子集之藏。而掌之以宫人。其沿革之得失。可得闻欤。魏文帝。以王象领秘书。而俾掌皇览之撰。晋武帝。以秘书入中书。而不废著作之局。其设施之大略。可详言欤。至宋而有龙图阁天章阁宝文阁显谟阁徽猷阁敷文阁焕章阁
弘斋全书卷四十八 第 232L 页
华文阁宝谟阁宝章阁。其世代之先后。建置之处所。命名之精义。皆可一一历指欤。亦有学士直学士直阁待制等官。其资秩之高下。抡选之格例。责任之轻重。亦可反复讨论欤。以桃花文石。为流杯之所。以功臣图像。昭配烈之光者。其制何欤。开天章而问时政之阙。除宝文而取魁甲之人者。其意何居。群玉册府见于何书。龙图老子。称于何人耶。皇明之华盖殿文渊阁文华殿弘文阁。与我朝奎章阁之制同欤。异欤。大抵书以载道。阁以藏书。铺张列朝之谟烈。兴起四方之文化。此帝王之先务。而历代之所重也。是以云章宝墨。辉映于穷宙。玉轴牙签。流布于终古。上应奎壁文明之运。而下启士林彬郁之风。非直为一时观瞻之美。而惟我东方。僻在海隅。中国之文献不传。偏邦之习俗且陋。罗丽以来。寂未闻治教之盛。及至本朝。式阐洪休。典章文物。焕然有述。然礼乐之兴。必待百年。制作之具。亦有其时。建阁藏书。盖至于今未遑矣。惟我寡人新承丕绪。思欲以显谟烈振文化为先务。置奎章阁于禁中。又置提学直提学直阁待教等官。一如宋朝故事。我东方礼乐之本。其在斯乎。是宜上行下效。风俗丕变。弦诵之声。洋洋于庠序之间。誉
弘斋全书卷四十八 第 233H 页
髦之士。济济于登庸之列。而奈之何人才眇然。学究未变。棫朴作人之化。尚未闻有成效之著。可胜叹哉。如欲使今之学者。克体奎章导率之意。遹追周家思皇之盛。则其道何由。咨尔诸生。其各悉著于篇。予将亲览焉。
信(庭试殿试)
王若曰。信者。人君之大宝也。于四德为地。于众善为主。人而无信。则不可以为人。国而无信。则不可以为国。其为用顾不大欤。厥孚交如。羲易揭训。惇信明义。壁经驾说。斯可谓君人之信欤。信无二命。夸史所称王之荩臣。雅诗攸勉。亦可谓人臣之信欤。夫子释九二之爻曰。庸言之信。孟子论大人之事曰。言不必信。同一信字。而前后圣立言之不同。何欤。兵食之可去。而信不可去。金玉之不宝。而惟信是宝。则行信之道。若是其急欤。有虞氏未示信于民而民信之。汤之彰信兆民。周之底至齐信。猗欤唐虞尚矣。三代无容议焉。降及后世。能践者亦多。齐桓晋文。假仁之霸主也。而狎主夏盟。竟践曹柯之约。能修霸业。不贪伐原之利。魏文。战国之僭侯。而无忘虞人之期。商鞅申韩之惨刻。而犹示丈木之信。则玆皆不失于行信之道。而
信(庭试殿试)
王若曰。信者。人君之大宝也。于四德为地。于众善为主。人而无信。则不可以为人。国而无信。则不可以为国。其为用顾不大欤。厥孚交如。羲易揭训。惇信明义。壁经驾说。斯可谓君人之信欤。信无二命。夸史所称王之荩臣。雅诗攸勉。亦可谓人臣之信欤。夫子释九二之爻曰。庸言之信。孟子论大人之事曰。言不必信。同一信字。而前后圣立言之不同。何欤。兵食之可去。而信不可去。金玉之不宝。而惟信是宝。则行信之道。若是其急欤。有虞氏未示信于民而民信之。汤之彰信兆民。周之底至齐信。猗欤唐虞尚矣。三代无容议焉。降及后世。能践者亦多。齐桓晋文。假仁之霸主也。而狎主夏盟。竟践曹柯之约。能修霸业。不贪伐原之利。魏文。战国之僭侯。而无忘虞人之期。商鞅申韩之惨刻。而犹示丈木之信。则玆皆不失于行信之道。而
弘斋全书卷四十八 第 233L 页
无可议者欤。或有挂剑。而以酬初心者。或有抱柱。而不失其信者。斯固匹夫之信。而亦可有补于世道欤。大抵信之一字。乃所以维持上下。固结人心之要道也。人君以是而御下。人臣以是而事上。上无疑阻。下不泮涣。当国家升平之日。元首倚于股肱。逮天步艰难之时。手足捍其头目。此古昔圣王久安长治之谟也。夫何近世人心不淑。俗习滋伪。君臣之间。情意未孚。朋友之际。疑贰成风。上不信下。下不信上。是果由于导率之不明而然欤。抑或由于世变之益下而然欤。何以则上自人君。下至匹庶。信由中出。有孚挛如。人心日归于忠厚。治道可臻于咸熙欤。诸生罄尽底蕴。其各悉著于篇。予将亲览焉。
春(文臣制述○戊戌)
王若曰。春者岁之始。在天为元。在人为仁。春之时义大矣哉。春为蠢蠢者。何义欤。春为规规者。何故欤。律有六而大蔟之中是月者。何欤。神有五而句芒之司是节者。何欤。木铎徇路。著于夏书。象魏县法。载于周礼。斯可谓对时之政欤。土牛戒候。戴记垂训。女夷鼓歌。吕史揭称。亦可谓行时之令欤。或有入学而习舞者。或有浴沂而风雩者。玆皆顺时之义欤。荐韭荐笋。
春(文臣制述○戊戌)
王若曰。春者岁之始。在天为元。在人为仁。春之时义大矣哉。春为蠢蠢者。何义欤。春为规规者。何故欤。律有六而大蔟之中是月者。何欤。神有五而句芒之司是节者。何欤。木铎徇路。著于夏书。象魏县法。载于周礼。斯可谓对时之政欤。土牛戒候。戴记垂训。女夷鼓歌。吕史揭称。亦可谓行时之令欤。或有入学而习舞者。或有浴沂而风雩者。玆皆顺时之义欤。荐韭荐笋。
弘斋全书卷四十八 第 234H 页
载于享祀之典。赐饭赐钱。出于优礼之意。亦是应时之道欤。左个之居。昉于何世。上辛之祈。肇自何时。三代因革于建岁。圣王之时不同何也。两贤是非于谏柳。君子之见各殊何也。汉帝之议振乏。得无小惠之嫌欤。宋宗之宴赏花。或涉太侈之叹欤。一夜之春。膺之于何。有脚之春。称之者谁。邠人击鼓以迎春。何以迎之。唐俗乘车而探春。何以探之。邵尧夫诗曰。三十六宫都是春。则六六之宫。可得历数欤。朱紫阳诗曰。谁识乾坤造化心。则乾坤之心。可得推明欤。大抵春之为气也。生生为理。发育为功。三阳开泰。万物昭苏上天仁爱之德。发见于是。故人君奉天时。体天道。由是而恩覆四海。由是而子惠万姓。以至于草木昆虫。凡有血气之伦。莫不喣嘘涵育。如被太阳之春。夫何三皇之春既莫。五伯之冬渐降。未见德化之旁流。久致民生之困苦。天道复元。徒见太平之画。圣王不作。无复仁政之行。可胜叹哉。惟予寡人。履玆三元。抚我群品。德不足以奉天时。政不足以体天道。八域少春和之乐。蔀屋多春穷之叹。尚迟阴谷之照。莫体大德之生。对越天时。予实腼然。值玆青帝行春之节。御此东方象春之邦。苟欲使风俗和平。人物熙皞。囿吾民
弘斋全书卷四十八 第 234L 页
于春风和气之中。导一世于春台寿域之上。直与三皇之世同其春。则其道何由。咨尔子大夫。咸以迓春之意。各著殷春之策。予将亲览焉。
五行(到记儒生春试)
王若曰。五行者。气行于天而质具于地者也。其数之以五为纪。其名之以行为义。可得闻其详欤。有以始生之次第而谓之水火木金土者。有以流行之次第而谓之木火土金水者。其始生流行之序不同。何欤。阳变阴合。品物流形。则又何以五行。为用欤。五行之生。各一其性。则又何为各具五行欤。水火为气。金木为质。则气必属阳。质必属阴。而以水木为阳。以金火为阴者。何欤。南方为火。北方为水。则南必属阳。北必属阴。而以水为阳。以火为阴者。何欤。水黑火赤木青金白土黄。五行之色也。而洞庭之水。其绿如天。淮海之地。厥土赤埴。乌在其水黑土黄欤。水羽火徵木角金商土宫。五行之声也。而龙门之桐。斲以縆之。五音备。衡阳之金。铸而击之。五音具。乌在其木角金商欤。在天为五星。在地为五德。在心为五常。在身为五脏者。何欤。其分属之妙。可历指欤。纳音五行之诀。其用何欤。洪范五行之传。其说何欤。是非得失。皆可一一
五行(到记儒生春试)
王若曰。五行者。气行于天而质具于地者也。其数之以五为纪。其名之以行为义。可得闻其详欤。有以始生之次第而谓之水火木金土者。有以流行之次第而谓之木火土金水者。其始生流行之序不同。何欤。阳变阴合。品物流形。则又何以五行。为用欤。五行之生。各一其性。则又何为各具五行欤。水火为气。金木为质。则气必属阳。质必属阴。而以水木为阳。以金火为阴者。何欤。南方为火。北方为水。则南必属阳。北必属阴。而以水为阳。以火为阴者。何欤。水黑火赤木青金白土黄。五行之色也。而洞庭之水。其绿如天。淮海之地。厥土赤埴。乌在其水黑土黄欤。水羽火徵木角金商土宫。五行之声也。而龙门之桐。斲以縆之。五音备。衡阳之金。铸而击之。五音具。乌在其木角金商欤。在天为五星。在地为五德。在心为五常。在身为五脏者。何欤。其分属之妙。可历指欤。纳音五行之诀。其用何欤。洪范五行之传。其说何欤。是非得失。皆可一一
弘斋全书卷四十八 第 235H 页
明言之欤。大抵盈天地之间。屈伸往来者。只是五行之理气而已。故四时之变化。人物之厚生。莫不为资于五行之功用。此人君所以燮其气也。君子所以穷其理也。夫何叔世以降。阴阳不顺其轨。五行不尽其则。水气浅而鱼鳖不养。火气泄而煨烬为害。木气衰而草木不茂。金气流而宝藏不兴。土气薄而百谷不登。岂二五之漓。自不得不然而然欤。抑人事之不修。气随而汩陈而然欤。如欲使二气咸调。五行顺布。人物蕃息。财用不匮。其道何由。咨尔诸生。其各悉著于篇。予将亲览焉。
史(实录郎厅及三馆三曹堂下官应制)
王若曰。史所以纪实而徵信也。史之为书。昉于何时。史之为言。出于何义。虞书,鲁史。记载之文。而汉代之谓之经者。何欤。编年系月。记载之体。而马氏之始为传者。何欤。以言乎正史。则有二十三代。以言乎野史。则有数百馀家。其纂次之优劣。篇帙之名目。皆可历指而明言欤。五难五志。为著作之本。三途三体。为著作之例。则其本其例也。可得闻欤。实录时政之记。何自而刱焉。日历史宬之称。何据而名焉。无怀,有巢之前。书契未作。尊庐,赫胥之代。坟典不闻。则禅通疏仡
史(实录郎厅及三馆三曹堂下官应制)
王若曰。史所以纪实而徵信也。史之为书。昉于何时。史之为言。出于何义。虞书,鲁史。记载之文。而汉代之谓之经者。何欤。编年系月。记载之体。而马氏之始为传者。何欤。以言乎正史。则有二十三代。以言乎野史。则有数百馀家。其纂次之优劣。篇帙之名目。皆可历指而明言欤。五难五志。为著作之本。三途三体。为著作之例。则其本其例也。可得闻欤。实录时政之记。何自而刱焉。日历史宬之称。何据而名焉。无怀,有巢之前。书契未作。尊庐,赫胥之代。坟典不闻。则禅通疏仡
弘斋全书卷四十八 第 235L 页
之纪。谁能著之。钜灵豗傀之事。谁能述之。轩辕姬周四史之目。可以言欤。夏后殷家。太史之名。可以指欤。三世踵修而皆称其良者。何也。四人并命而时论为非者。何也。政骏见诩于当世。寿收贻讥于后代。其得失可言欤。萧生尤罪于子长。吕氏不取乎孟坚。其同异可言欤。天有四序而何以独谓之春史。时有庶徵而何乃只称以云史。乐莫盛于英茎咸韶。而或比之制作之工。物莫贵于桑麻谷粟。而或说其文章之美。文皇。称之以身鉴。厥意何居。孙樵。谓之以墨兵。其故何在。青史之青。固有义焉。彤管之彤。亦有象欤。鳌峰赋诗。传以为盛事。太液焚草。艳以为殊恩。则其时代事实。皆可详言欤。张辅。著三不如之论。不如者。何事也。知几。上五不可之书。不可者。何义也。当以心术。为修史之范者。谁也。不以口舌争修史之际者。谁也。王通。不见于隋书。果无是人欤。韩通。无传于五代。抑有深意欤。或方千代之眉目。孰所道也。或喻一世之冠冕。孰所言也。大抵史之作久矣。上而人主之言动政令。下而时人之贤邪是非。莫不直书而昭载。著为不刊之书。遂成作范之规。褒贬严于一世。劝惩垂于百代。是以有国以来。各有史焉。藏之于金匮石室。用以
弘斋全书卷四十八 第 236H 页
为周柯殷鉴。列于域中之大权。以作天下之大信。此所以表里六经。日星千祀者也。夫何世级渐降。史书多舛。人乏南董之直。笔少迁固之良。雌黄或随其爱憎。朱墨各任其闻见。不足以为后来之权衡也。古人立史之意。岂其然乎。玆予寡人阅𥳑策。以考其言议。溯往牒。以定其得失。未尝不惓惓于是。而慨然乎良史之罕有也。惟我东方。最重史事。春秋起居之职。掌其记注。内史外史之官。仿于成周。置史之方。若是其备。修史之道。宜得其要。观乎实录之纂次。而可知史法之灭裂。噫。时政之记载。既设其官。国史之编修。更属别人。开局备员。几尽一时之士。属辞比事。未必三长之材。既难专心而致志。殆同馀事文章。从以旷日而留时。秖令虚损经费。已失精约之道。安望著述之工。此未必不自于史学之不明。史才之难得而然也。何以则阐明春秋之义。而深求笔削之旨。作成荀袁之才。而俾任编摩之责。使史学日兴。而史才辈出乎。咨尔子大夫。身处修史之地。目击修史之事。必有皮里之阳秋。可裨东观之著作。其各悉陈。予将亲览焉。
义利(庭试殿试)
王若曰。义利二字。即古今邪正之所由分。而天下国
义利(庭试殿试)
王若曰。义利二字。即古今邪正之所由分。而天下国
弘斋全书卷四十八 第 236L 页
家治乱之所由关也。盖自唐虞授受之际。已有人心道心之说。则所谓人心者。似是利心。而原于何物。所谓道心者。盖指义心。而根于何处欤。先儒释之曰。或原于性命之正。或生于形气之私。然则性命形气之分。可得详言欤。王道。惟义是取。而譬之于金。霸道。惟利是尚。而喻之以铁。其义利公私之别。王金霸铁之意。可得详闻欤。汉用杂霸。而犹享四百之祚。唐非纯王。而亦启千一之运。则王霸并用。义利双行。固无害于为国之道欤。有宋之仁厚家法。皇明之制作彬蔚。些有三代之风。则可谓先义而后利。然而国步之全盛。邦箓之绵远。反不及于汉唐之世者。何欤。践土会盟之举。未必专由于利。而孔子讥其谲。睢水缟素之师。未必皆出于义。而朱子许其正。岂其义利分数。犹有多少之别欤。乐毅之不屠二邑。盖出仗义之计。而卒致惠王之疑。项籍之不应三玦。实非不义之举。而反受垓城之败。渝盟追羽。子房赞一统之业。割恩取璋。孔明成三分之功。则义或有可舍之处。而利或有可趋之时欤。利居四德之一。而乾道主利。故大易之爻言利处甚多。而喜读易之夫子。罕言利。善用易之孟子。不言利。同一利字。而抑有彼此同异之可言欤。
弘斋全书卷四十八 第 237H 页
葱岭之诀。以遗外利欲为先。而揆以诛心之法。则难逭于自私自利之罪。金陵之学。以高谈孔周为务。而验诸行事之间。则不越乎计功谋利之习。其心术隐微之际。亦可觑破而明辨之欤。自奉天书。坏了平生之相业。归对黎涡。玷却半世之名节。夫何介石之人。有此濡尾之叹欤。朱紫苗莠之相近。则何以别之于其初。熊鱼人兽之既远。则何以一之于其终。大抵义是天理之公。而利乃人欲之私也。公私咫尺。舜蹠天壤。而天理常负。人欲常胜。故治日常少。乱日常多。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穰穰。皆为利往。有以财贿而为利者。有以名誉而为利者。学本欲为己。而有以学为利者。仕所以行道。而有以仕为利者。虽其所图有优劣。所趣有清浊。而出于天理之公。而都归于一身之私则一也。于戏。我朝四百年规模。所以维持缠绵者。实赖士大夫义理。而以今之时俗观之。儒士利于科甲。而以雕刻为徼倖之技。平民利于閒游。而以耕织作等閒之事。贪官利于财而虐民之政多。廉吏利于名而违道之誉腾。至于朝廷表率之地。义利尤混。选注多不公之叹。言论多徇私之弊。厦毡之上。章奏之间。洋洋乎多义理之谈。而使识者傍观。则千涂万
弘斋全书卷四十八 第 237L 页
辙。皆骛于利。而一条义理之正路。殆将茅塞矣。此其根柢必有所自来。源流必有所由成。而拔本塞源。存天理遏人欲。亦必有其道矣。咨尔诸生。其于义利关头。必有商确于胸中者。其各无隐。悉著于篇。予将亲览焉。
气(到记儒生春试○己亥)
王若曰。天地间。升降往来者。这是一个气而已。则王者对时之政。宁有急于调三元而顺五轨哉。天开于子而旺于木。地辟于丑而旺于火。则水木土火。无非生旺之理。而人生于寅。独不言寄旺之处者。何欤。自虚而自实者。气也。无始而无终者。气也。则何以有清浊粹驳之异。混沌淆漓之别欤。或曰。天依于形。地附于气。然则天地依附之自不相关欤。又曰。理形而上。气形而下。然则理气升降之本。不相须欤。大芋头小芋头之说。所指者何物也。死太极生太极之论。所辨者何义欤。律有十二而黄钟为始。气有廿四而中气为枢。则黄钟之所以损益诸律。中气之所以推验节候之妙。皆可详言欤。气有母子之称。何者为母。而何者为子欤。气有机缄之号。何处是机。而何处是缄欤。乾之所以静专动直者。理乎气乎。坤之所以动辟静
气(到记儒生春试○己亥)
王若曰。天地间。升降往来者。这是一个气而已。则王者对时之政。宁有急于调三元而顺五轨哉。天开于子而旺于木。地辟于丑而旺于火。则水木土火。无非生旺之理。而人生于寅。独不言寄旺之处者。何欤。自虚而自实者。气也。无始而无终者。气也。则何以有清浊粹驳之异。混沌淆漓之别欤。或曰。天依于形。地附于气。然则天地依附之自不相关欤。又曰。理形而上。气形而下。然则理气升降之本。不相须欤。大芋头小芋头之说。所指者何物也。死太极生太极之论。所辨者何义欤。律有十二而黄钟为始。气有廿四而中气为枢。则黄钟之所以损益诸律。中气之所以推验节候之妙。皆可详言欤。气有母子之称。何者为母。而何者为子欤。气有机缄之号。何处是机。而何处是缄欤。乾之所以静专动直者。理乎气乎。坤之所以动辟静
弘斋全书卷四十八 第 238H 页
翕者。气欤理欤。有以海水为喻者。有以宝珠为譬者。皆可历指而详言之欤。始震终坤。何以为先天之卦序。始坎终艮。何以为后天之卦位欤。乾之遇巽而月窟可观。地之逢雷而天根乃见。则一阴一阳。似有定位。而互为根柢。动静无端之义。于何处看得欤。唐尧钦天。历象是先。虞舜协帝。璿玑载察。则午会文明之象。泰阶熙皞之治。尚矣无加。而春风亳社。商民之和。乃如彼乎。镐宫岐西。周家之治。展若斯矣。五风十雨。验之于何代。九穗两歧。致之者何人欤。三代以前。天和滋至而休徵嘉瑞。书不槩见。两汉以来。人事多舛。而凤凰神爵。史不绝书者。何欤。木铎先春。夏书攸训。土牛送寒。豳诗所载。则先王茂对之政。亶不外是欤。葭灰测候。容成之旧法也。黍律回春。邹子之遗术也。其所以然之故。可得详闻欤。汉历太初。起于钟律。唐历大衍。起于蓍策。元测晷影而厥有授时之历。明因积分而爰造大统之历。则其推步占验之详。可得明言。而得失优劣。亦可的论欤。明皇按鼓而柳杏微吐。武后宣诏而苑花径发。惟彼衰唐。自绝于天。而化把神权。犹在于手者。何欤。天之沆瀣。浮在于子半。人之清明。必察于夜中。则灏气夜气同欤异欤。大抵天人
弘斋全书卷四十八 第 238L 页
一气。物我一理。人感而天应。人即天也。我感而物应。物即我也。云龙风虎。各以气从。水流火就。亦自类聚。故人君敷和于上。则百姓涵和于下。心和气和形和声和。而天地之和于是乎应之矣。惟我东方。虽在一隅。雅称小华。而至于我朝。列圣相传。时无灾沴。俗跻雍熙。囿一世于太和元气之中者。四百年于玆。肆予寡人嗣受艰大。夙夜寅畏。罔敢遑宁。而饥馑连岁。寒燠失时。人和未臻。治效愈邈。兴言及此。宁不懔惕。何以则内尽修省之实。外全付畀之责。使吾方寸之地。先得太和之气。而天心底豫。民俗于变。雨旸之以时。肖翘之遂性。殷后六责。庶不为空谈。宋公一言。能致其实效欤。子诸生。学究天人。识通今古。其于医国之方。必有对證之药。其各悉著于篇。予将亲览焉。
举本业。抑末利。(到记儒生春试○庚子)
王若曰。桓谭有言曰。治国举本业抑末利。工贾之于农。同在四民之列。而或厚或抑者。何欤。器械以粟易。有无以货迁。民生日用。皆不可阙。则扶抑之政。毋或太偏欤。夏后氏尽力沟洫。管夷吾禁止奇巧。王霸之于厚本抑末。亦无二致欤。秦给多粟之复。汉赐力田之爵。同是厚本。而一乱一治者。何也。文王制产。里有
举本业。抑末利。(到记儒生春试○庚子)
王若曰。桓谭有言曰。治国举本业抑末利。工贾之于农。同在四民之列。而或厚或抑者。何欤。器械以粟易。有无以货迁。民生日用。皆不可阙。则扶抑之政。毋或太偏欤。夏后氏尽力沟洫。管夷吾禁止奇巧。王霸之于厚本抑末。亦无二致欤。秦给多粟之复。汉赐力田之爵。同是厚本。而一乱一治者。何也。文王制产。里有
弘斋全书卷四十八 第 239H 页
不毛之税。武帝穷兵。夫出浮游之布。同是抑末。而或是或非者。何也。树榆畦韭。齐民变好末之俗。望杏瞻蒲。蜀国行劝农之政。渤海之治。固为第一。而孟昶之祚。从以不永。何欤。虑趋末而请罢盐铁酒榷者。谁欤。志务本而为铸镈钱锄斲者。谁欤。金粟生死之说。出于何人。铜谷奸胜之论。见于何书。转末技而缘南亩。贾生有请。举末利而为收孥。商君制法。夫如是则工倕之指可堕。日中之市可废欤。田多垦辟。其绩为最。民多私利。其国乃贫。以至于雕刻纹缕之伤农。擅斡山海之浮食而极矣。本末之势。不能两大。若是其相悬欤。瓜果种之互相问遗。唐邺侯之有功。市井子之不得仕宦。汉高祖之抑末。明君良臣之眷眷于本末之际者。槩可见矣。大抵天下之事。有本有末。稼穑本也。工贾末也。工以赡器用。贾以资财贿。相须而成。有难偏祛。而比之民天。轻重迥异。自古贤君。未尝不以厚本抑末为心。稼穑为宝。工贾是贱。上有红腐之积。下无贪巧之徒。国以之富庶。民以之给足。三代之治。此其根柢。而况我列朝圣继神承。躬耕蚕以为民先。退工贾。不齿士流。租则减而灾则蠲。克尽务本之道。场有税而匠有布。又示抑末之意。则宜乎人皆服田。
弘斋全书卷四十八 第 239L 页
民不趋利。野无不辟之土。肆有不售之宝。而惟予寡人。叨承大位。凡于继志述事之政。靡不孜孜讲磨。务本抑末之方。尤所眷眷者。夫何挽近以来。俗尚日益媮惰。田亩不事。刀锥是争。编氓袯襫。日穷于蔀屋。贱夫丝缟。日糜于都市。本既就残。末亦随衰。噫嘻。有识之叹。固已久矣。何以则反今为古。敦本抑末。地则尽力。人自务实。稼穑腾屡丰之颂。工贾安通功之业。无农一食六之叹。有轶三跻五之盛也。子大夫。即四民之首也。平日必有讲磨于中者。其各悉著于篇。予将亲览焉。
言路(到记儒生秋试)
王若曰。国家兴替。系言路之开闭。言路之于国家。顾不重欤。有虞氏之察迩。复达四聪。夏禹氏之拜昌。更听五音。以舜禹生知之姿。而汲汲于言路之开者。何欤。路徇遒人之铎。朝建进善之旌。明王开言路之政。若是之勤。何欤。旅贲规于舆。亵御箴于寝。商贾议于市。庶人谤于涂。古昔言路。若是之广欤。或有乞于养老。或有询于采荛。言路之广矣。而犹且有乞有询者。何欤。谔谔而昌。墨墨而亡。其昌其亡。专由于言路之开闭欤。诗赞不谏亦入。书称不命其承。圣如文王。贤
言路(到记儒生秋试)
王若曰。国家兴替。系言路之开闭。言路之于国家。顾不重欤。有虞氏之察迩。复达四聪。夏禹氏之拜昌。更听五音。以舜禹生知之姿。而汲汲于言路之开者。何欤。路徇遒人之铎。朝建进善之旌。明王开言路之政。若是之勤。何欤。旅贲规于舆。亵御箴于寝。商贾议于市。庶人谤于涂。古昔言路。若是之广欤。或有乞于养老。或有询于采荛。言路之广矣。而犹且有乞有询者。何欤。谔谔而昌。墨墨而亡。其昌其亡。专由于言路之开闭欤。诗赞不谏亦入。书称不命其承。圣如文王。贤
弘斋全书卷四十八 第 240H 页
如高宗。则固不待于言路之有无欤。齐威王。设三赏而谀佞用。晋文公。悬两赏而霸谋进。言路之辟不辟。不系于赏之多少欤。或置函而来谏。或设匦而受书。开言路则同。而治乱之迥然不同。何欤。秦始置大夫官。汉初秩八百石。秦汉以前。任言路之责者。谁欤。天子有七人。诸侯有五臣。中丞察百僚。侍御察六品。言路之增损广狭。亦在于国之大小。位之尊卑欤。充耳如瑱。或讥犀象之尽用。苦口利病。或比扁鹊之良方。一讥一比之间。亦有反隅于言路者欤。出旗鼓北征之师。老臣陈塞路之戒。荷裘冕。东朝之问。贤相进开路之请。两人所以惓惓于开塞之际者。可得闻欤。荣班联锦。谏纸赐藤。知出开纳之宠。补阙连车。拾遗平斗。亦为广布之端欤。比干之近焉而见剖心之惨。魏徵之亲焉而致踣碑之怒。阳城之缓焉而遭迁官之贬。言路之难。果不止于三难欤。或闭于开城门之日。或广于置鼓院之时。闭之者谁欤。广之者亦谁欤。近者献其明。远者通厥聪。内而知己政。外而见民情。人君之于言路。果有远近内外之可言欤。从绳则正。生奸于偏。无蔽曰明。拒谏为昏。人君之于言路。亦有偏正昏明之可言欤。或指骢马而避。或称鹞鹰而惮。若
弘斋全书卷四十八 第 240L 页
是者劲直风棱。固可合于登是路欤。或受噤乌之讥。或畏仗马之斥。若是者。媕娿情态。能无愧于坏是路欤。或冠以豸。或衣以绣。或列三紧官。或许三独坐。言路之清贵。于斯为盛。而或效辕驹。或如木偶。或承一二臣风旨。或无三十年献替。言路之殽杂。若是之甚。何欤。大抵有国之有言路。犹人之有血脉。通则安。不通则危。辟而廓荡。则如九衢之坦。闭而茅塞。则如百折之难。善之好而千里来告。言之杜而一世冥填。存亡隆替。较若黑白。古之明王。知其然也。大开不讳之门。高揭纳约之牖。示我周行。必求诸道。争臣拂士。遵是路而弹冠。良箴谠论。由是路而补衮。上下俱荣。民庶永赖。言路之于国家。果何如也。猗欤我朝。最重言路。遴选刚方之士。尊宠台阁之上。勉以勤攻。许以风闻。既又董励荐绅。各陈执艺之义。旁求草野。必采献芹之忱。致谏之道非一。而进言之歧有万。叫阍则有赏。缄口则有谴。重门洞开。公车山积。百千事为。莫不从言路上做去。夫何挽近以来。此路渐窄。喑哑成俗。沉默为能。滔滔三缄。寂寂一鸣。虽以予御极后事言之。责己之教。求助之纶。凡几遭矣。骪骳之论。时或应文。骨鲠之言。未尝入耳。大而寡躬之失。小而官师之
弘斋全书卷四十八 第 241H 页
规。视若弁髦。担却笆篱。眷彼言路。鞠为茂草。始也如矢之直。今焉如钩之曲。兴惟及此。宁不寒心。苟究厥由。莫非予如流之诚。不足以动臣僚。转圜之量。不足以耸观瞻。言未有康色之受。度未有舍己之从。反躬自省。何暇尤人。而亦安得不介介于今日任言路之责者乎。何以则野无嘉言之伏。朝有敢言之风。直声日闻。良规日进。使言议一路。豁然贯通。遂跻于熙皞治平之域欤。子大夫平日。必有慨然于言路之杜塞者。当此可言之会。其各悉著于篇。予将亲览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