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弘斋全书卷九
弘斋全书卷九 第 x 页
弘斋全书卷九
 序引二
  
弘斋全书卷九 第 140H 页
安窝遗稿序(丁未)
世称文人多穷。文岂能穷达人。穷而后能工文也。然以予观于安窝洪公。文不必工于穷。而达亦未尝不工也。二说者。吾安适从欤。公。予伯舅也。早用词科进。泛逸驾骤云衢。行且端委于庙堂之上。当是时。儋圭亸组。毬马联翩。历举绮纨家。莫不以公家为先。公乃力治古文。扬我佩琚。矢厥声明。向所云达亦未尝不工者非欤。然公雅不喜芬华。往往望远而思深。视名利泊如也。独嗜书如刍豢。竟夕手一卷。及夫世与公相弃。嗜愈专而文愈工。即公始终。虽谓之穷而后能工。亦可也。呜呼命也欤。文岂能穷达人也。予在春邸。从容叩发于燕濩之中。粗有窥于古作家藩篱者。赖于公实多。今公之没。忽已一纪。经史讲劘之益。邈乎不可复得。则辄出公诗文而读之。数编寂寥。虽不足了公宿志。然遒丽浸醲。冲澹疏旷。自成一家之体。尚可以读其书知其人。如将前席而倾倒之。又安可少也。呜呼。公则已矣。人皆以公之心为心者。吾且何忧哉。予不暇悲公之穷而为是悲也。然世之论穷达者。
弘斋全书卷九 第 140L 页
多以遇不遇为归。而以知心为遇。不知心为不遇。若公之心。惟予知之。是不可谓不遇而穷。不为公悲欤。玆命内府。刊行公遗稿。仍以穷达之说及予之所赖于公者识之。公而有知。亦庶几犁然会予心也否。时予即阼之十一年丁未仲夏。
文苑黼黻序
文不欲泥于迹。而迹亦不可少也。夫拟议者。迹变化者。心不有其迹。于何措其心。易曰。拟议以成其变化。此之谓也。虽然。文苑之泯其迹也旧矣。王猷之所由黼黻也。士林之所由楷范也。而独无一副文献。作为真迹。使处其职者愦愦焉自放于规矩之外。夫拟议之不得。况乎变化云乎哉。予自丙戌后问寝视膳。靡暇靡遑。既莫能扫一室穷一经。则爰取东人文集。庸资渔猎。然其卷帙渐博。遗忘渐至。不可无法以主之。于是翻阅以时代为序。记识以类钞为要。置瓶贮瓮。积有所事而文苑黼黻。即其一也。书粗成。惜其犹多阙漏。凡文苑应制之诸集所无者。又遍考而毕收之。会与宾客徐命膺言。知有家藏馆阁文程若干卷。仍并取附益之。历屡载。始檃栝义例。锓梓颁行。噫。予之为文苑求其迹。良亦勤矣。为予任文苑之责者。将剽
弘斋全书卷九 第 141H 页
窃乎对偶。蹈袭乎排比。以拟其粗迹而止乎。将幻前人之骨。一异世之调。以拟其真迹而后可乎。抑将进于迹。而师厥神匠厥意。苟不发我天倪。穷变而知化则不可乎。或曰。笺注繁而经学微。评选众而词源绝。安知此书出而文苑不愈降也。是诚在其人。是诚在其人。然予之厚望于文苑者。岂亶使然哉。于其问序也。遂系此以勉之。予践阼之十一年丁未季春。
正音通释序
字音。予未暇究其学也。然有以知其多讹也。何者。汉武时。孔壁古文出。一时文士。多不能辨。去孔子未久也。字形之变已如此。音奚独不然乎。诗三百。易小象。皆韵也。而与今韵不合者十七八。或曰。此叶音也。或曰。音无叶。古韵然也。作韵书者。盖数十家。其说相抵捂若聚讼。夫孰能辨之。然则三代正音。既不可考也。近世之转益讹谬者。可正则正之。疑则存焉可也。盖华音。当以古为正。我音当以华为宗。故我世宗大王刱谚书。以解中华之反切。无不合者。大圣人制作盛矣哉。近世人士。卤莽苟且。随俗误读。不复知有初中终三声字母七音之法。殆甚于华音之变古。是则所谓转讹而可正者也。朴性源所撰华东正韵。颇能正
弘斋全书卷九 第 141L 页
之。又就三韵通考原本。逐字分注。不敢易其序次。其亦存疑之意也。予是以有取乎是书。科场挟册有禁。予申严之。虽文臣应试。亦不许。惟许韵书。以尽诵韵书。非可人人责也。遂命内阁印布是书。书此而弁之。呜呼。音韵。圣人所重也。然世愈降而音愈变。欲反三代之古而不可得矣。且非特音韵变也。礼乐射御。何事不变。其不变者。惟此心此理在耳。无今古无华夷。此心同此理同。故有不学。学则可以至于圣人君子。所宜慥慥焉者。其在斯欤。其在斯欤。予即阼之十一年丁未季春。
肃庙癸巳登极四十年。庆增广司马初试。先朝癸巳登极五十年。庆增广司马初试。九十五岁人崇禄大夫行知中枢府事,兼知义禁府事,五卫都总府都总管成尔演还乡序。
礼必尚齿。为其稀有也。然齿固稀有。而其阅事之稀有。又不啻其齿。则其尚之也。当以稀有之礼。礼之。若予所礼于老人成尔演者是已。昔在英庙癸巳。设登极五十年庆科监试。而老人以肃庙癸巳登极四十年庆科发解者与焉。英庙以为稀有。召见老人。超阶授官。予时侍侧。躬睹尚齿之盛举。而至今不敢忘也。
弘斋全书卷九 第 142H 页
及今年丁未。因筵臣言。知老人尚无恙。命道臣谕意上来。使其子若孙。扶腋进接。老人年九十五。自陈其善饭不服药。且道癸巳蒙恩事甚详曰。臣尚记昵觐先朝之日。为三月十二。今又以是日登对矣。前则两朝发解之岁同。后则两朝登对之日同。一人之身而何其遭逢之稀有者多也。予既尚其齿。而闻其事尤稀有之。于是悉古尚齿之礼。并施以优宠焉。一日而三转其官。即高年爵三级之礼也。诏选部。甄复其子。即复子。遂供养之礼也。令本道致馈致问。即月告存日有秩之礼也。斯礼也。周王,汉帝之所尚齿。而予顾兼用之。岂不曰以稀有之礼。礼之耶。虽然。养老必有乞言。亦礼也。夫言。莫京乎称引先王。老人已言之矣。俾予勉追先朝久道化成之治。则言又奚加焉。遂书诸惇史。于其归也。为叙其稀有者。以答之。
兵学指南序
于传有之。兵有形有神。何谓形。金革旂旐鼓铎镯铙之物也。何谓神。经纬奇正虚实变化之用也。夫神能尽形。形不能尽其神。故其书同出于一人。而谈兵之家。宗三略而支垒图。然神依乎形。形达乎神。神不可舍形而徒求。诚有法托于形而神行乎其中者。固智
弘斋全书卷九 第 142L 页
愚贤不肖之所通习也。奚翅阴策秘诀之不容人人学哉。戚帅继光。明朝人也。跨制南北。历典机宜。战守伟绩。至于今焜耀史乘。而其所撰纪效新书十八篇。精粗悉备。显微无间。训其法。虽阡陌褦襶之贱。可能按形而与知。穷其神。即熊罴之将。凫藻之士。尚且望洋而茫无津筏。信乎其为韬钤之尸祝。而我东之兵学指南。又节约新书之编也。为卷者五。为目者九。提要以便省检。疏义以决旨归。门分类蒐。立之学官。则凡我东水陆征缮。京外团练。实无不新书乎自出。然增删杂异。脱误亦多。往往相矛盾。予命裒合诸本。以淘洗之。锓板行于世。斯可以总三军之耳目。而垂一代之章程矣。虽然。予尝闻訾謷是书之说矣。新书之作。盖述南方之节制。则是其法已不并以北。况自新书而节约者。能不倚于一偏而四亭八当乎。言固似矣。实则未之究也。今以是书之营阵图上下篇。参互较絜。则五营五司。南方之军制也。上篇五十二阵是也。三部六司。北方之军制也。下篇立队以下十七阵是也。南地多山川。故以分合为利。北地多原野。故以方阵为利。至如上篇之三队。平行五营。立表两阵。非其法之利于南。秖为类附于开营行而列于上。下篇
弘斋全书卷九 第 143H 页
之一队为九以下七图。非其法之主于北。亦为通用于南北方而编于下。夫以戚帅之迹遍天下。智周成败。论次其试于形而运于神者。以遗后世之龟鉴。其事至重。其义至密。则其肯以一方之偏。制聊且粗略而止哉。虽然。此姑以其形之相近者。比伦之也。苟神矣。麾一旂。可成八阵。鸣一鼓。可令五营。何有于南北。何有于古今。然则不骛虚不滞隅。下学而上达。所以尽形。所以尽神。不曰兵之有法。如奕之有谱乎。读是书者。知善奕者之不以谱为奕几矣。予以是勖将兵之臣。仍书卷首。为兵学指南序。
武艺图谱通志序(庚戌)
我国练兵之制。三军练于郊。卫士练于禁苑。其禁苑练兵。盛自光庙朝。然止弓矢一技而已。如枪剑诸技。槩未之闻焉。宣庙既平倭寇。购得戚继光纪效新书。遣训局郎韩峤。遍质东来将士。究解其棍棒等六技。作为图谱。而孝庙光承前烈。频行内阅。某手某技。益大以阐。则击刺之法。于是乎稍广团练矣。然六技而已。其目未之加焉。及至先朝己巳。小朝摄理庶务。以竹长枪等十二技。增为图谱。俾与六技。通贯讲习事。在显隆园志。而十八技之名始此。肆予绳武仪式典
弘斋全书卷九 第 143L 页
刑。又以骑艺等六技。复增为二十四技。已而命晓习考据者二三人。裒合原续图谱。檃栝义例。笺释其源流。评骘于制度。使名物艺术之妙用。一展卷管领。名其书曰武艺图谱通志。盖不但击刺之法。弥增弥详。禁苑练兵之真诠。至是出焉。可与五卫阵兵将图说之为郊练指南者。互相经纬。匹美共传。不亦休哉。虽然。予尝谓先行阵而后技艺。兵家之常谈。而兵家五教。练艺居二。练阵居三。何哉。夫明日月星辰之运。察形德奇赅之数。止如堵墙。动如风雨者。此阵之善者也。然其冲内攻外之具。不得不以手足器械为资藉。而行阵之无敌。专系于击刺之便捷。论兵之序。何独不然。苟因此书之行。而中尉材官。日惯龙虎之韬。引关蹶张咸得。貔貅之士。以不负国家继述作成之本意。则万亿年修教明谕之实。固亦即此乎在。勖哉夫子。
金忠壮遗事序
崆峒载斗之寒芒。燕赵悲歌之遗响。而非仅为一人一家之文献而止者。斯卷也。予其可已于言乎。虽然。之其言语也事功也。固尽在斯卷矣。予不欲重言复言。而不得已于言。则必言其言语事功之所由本乎。
弘斋全书卷九 第 144H 页
夫间而为贤。钟而为杰。皆气也。而言语事功。无一非气之自出。故其气也遭时而大施。则铭诸旂常。镵诸鼎彝。利泽被于当世。实绩传于国史。而言即事。事即功也。厥或不幸。而气与时有不相值焉。则其蟠郁蕴结之无所伸者。往往发于言语。托于文字。而事功之拟议劈画。因可想像其万一。此又家传之重于国史。而志士英雄之泪。所以偏沾而不可禁者也。呜呼。若忠壮者。何其不幸也。忠壮之生。当宣庙盛际。维时人才之辈出。殆庶乎十乱之流亚。而乃能以绝人之勇。命世之材。仗尺剑而帅超乘。翼虎忠勇之号。见重于朝廷者何如。真将石底之称。见惮于敌国者何如。使其刚大磅礴之气。少展于持节授麾之间。燕然可勒。凌烟可图。而龙蛇之役。岂贻八年之耻辱哉。惜乎。天则生之。而人则阨之。才则命之。而用则啬之。卒之武穆之沈冤。资金人酌酒之贺。而独其造化之亭毓。山岳之炳灵。依俙见于言语文字之末者。百世之下。讽诵咨嗟。恍惚然须眉如画。謦欬如闻。夫何故。气之真也。是亦事功。奚其为事功。予见天下之以言语事功。蔪传于后者夥矣。竹帛馀氛。丹铅阳燄。秖今存者。复几人哉。然后知真气之不容泯。而斯卷之必可传。呜
弘斋全书卷九 第 144L 页
呼希矣。予其可已于言乎。遂言之。为金忠壮遗事序曰。金德龄者。全罗道光州人。所著诗文年谱纪传碑赞凡三卷。以其兄赠持平金德弘。其弟赠执义金德普遗迹遗稿。附其下。印而示于世。
赠百岁老人知中枢府事申义清序(辛亥)
国家鸿朗昌炽之运。大抵必值于积德百年之后。而洞天福地。于是焉开。故其元气所敷腴。太和之浸醲。百神幽赞。庶物效灵。有若潏露之降于庭。文龟之浮于沼。凤之栖于梧。芝之荣于阶。往往诧为上瑞。书诸惇史。然君子犹曰盖有之乎。得无侈其似。以誇大之乎。此其易假而易眩。不能使人无疑。若人之为瑞有异焉。夫所贵乎龟凤者。为其寿也。所欲乎餐芝吸露者。为其使人寿也。况人者。长于物者也。而百岁者。寿之大齐。至者千无一焉。今以长物之人。而不餐而不吸。如龟如凤。汉廷窦公。其人实在。绛县老人。其寿实然。则其为上瑞也。奚啻鸟兽草木之微。而虽大书特书不一书。孰敢有二辞于惇史之断例也哉。老人申义清。湖西之文义县人也。生以肃庙壬申。逮予辛亥。其寿恰满百岁。室有妇。七十年偕老。家有子若孙。几八十人。饶赀资。不衣食于奔走。以寿职推迁。至崇政
弘斋全书卷九 第 145H 页
大夫知中枢府事。盛矣哉。吉祥善事。颂图所希觏也。予闻而异之。特畀五卫都总府都总管。荫一子补官。命守臣礼遣之。以三月上旬。引接于便殿。元子侍焉。老人儿齿华发。丰腴渥丹。略无鲐背伛偻之容。与之语。首念生民疾苦。愿择监司守令。自以其期颐之寿。子姓之富。为予元子献之。其言朴而不文。约而有体。按礼五帝宪三王。有乞言而有善。则皆记之。斯不亦可记也乎。虽然。养老之礼。肇自有虞。降及成周。其文寖备。凡衣帛食肉。予杖予车。自五十。达于九十。无一之不具。独百岁阙如者何也。今而后。知其生也关于国家之运。而洞天福地。世不常有。造化者亦为之聚会亭毓焉。则其不秩之彝典。视以凡寿也宜哉。古者天子巡狩。问其国百年者。往见之。皇朝初。人有年百岁者。为建人瑞坊以旌之。老人则予既见之矣。其归也。乌得无一言以代旌里之故事。遂书此。叙其吉祥善事。老人归里之日。官厨致需。村觞侑祝。亲戚故旧。用以述家庆本国祥者。其必有继豳雅之响。观一方之风者。此则待外史采献。贮之东观。以俟年百岁者。如西域木之赐。时予即阼之十五年六月旬有八日。
忠定公权橃袖珍近思录序(甲寅)
弘斋全书卷九 第 145L 页
我朝鸿朗之会。实始我中庙盛际。而八方茹祉。九扈肇春。治化文运。若有适相符者。于是乎圣祖垂拱无为。数与儒学之臣。讲天人性命之蕴。至今颂其事者。恍如沂雩濂洛上下同流之气象。而故忠定公权橃。袖珍近思录。亦古迹中一盛观也。盖当庆会楼设赏花之宴也。侑既醉之什。赓喜起之章。君臣一堂相与。前席亹亹者。自夫道体之本原。存养之工夫。以及乎家齐国治之术道。统异端之辨。首尾皆是说也。诸臣既退。掖庭人撤其席。得袖珍本近思录以献。圣祖教曰。此必权橃袖中物。其还之。及问于橃。果然。今见其书。无款识之可据为谁藏。而直指橃而还之者。画访夜对。橃之随顾问而效启沃。无非此书之精义奥旨。上所以知臣。下所以见知于君。自有契遇之暗亲。诧于当时。传诸后世。逮夫先朝。另赐别本。而书其事以识之。何其盛矣。予于甲寅。因近臣之奉使峤南。俾取其袖珍原本及书事另赐之别本。三复敬玩。摩挲起感。夫耨耕而怀书。行迈而带经。游宴而不离卷。跬步而不忘学。古亦有人矣。然皆循名考实。以著其铢积寸累之勤。而曷尝闻太液之肆筵才罢。树叶之馀香犹存。见其书知其人。有如橃之蒙被光宠之人者哉。
弘斋全书卷九 第 146H 页
汉儒之三十重席。唐臣之七宝妆山。史氏虽言千古遭逢。彼皆属于观美之侈然。固不足比论。猗乎治化隆而文运辟。诒谟长世尚未艾。亭午嘉会之休祥。徵于一人一事。足可以触类而溯源。予以是言。弁其袖珍本。仍颁心经一部。使归弆而并寿诸无穷。(先正文纯公李滉。亦曾有手订之心经袖珍。而编𥳑古雅。点画不刓。予在春邸时。从先正后孙为僚属者求见之。今又得忠定家藏近思录旧本。序其卷首。其还之也。宣赐心经者。两书义例。互为表里。两臣事迹。亦相近似。为岭土人士。俾作楷范于永久也。)予践阼之十有八年甲寅仲秋也。
御定人瑞录序
昔者周文王之治岐也。养国老于胶。养庶老于庠。冕而总干。执爵而酳。而孝弟之义。达于四海。然后班序颠毛。版授爵秩。以著其修德之符。以彰其归仁之效。于斯时也。文母寿文王寿。而子孙也臣民也。无不咸与于寿矣。鲵齿盈廷。鹤发蔽野。称觥而祝君。则化国之日舒以长。击壤而歌风。则治世之音安而乐。至今为千古人心之所钦艳。而颂文王之治化者。亦必曰寿考作人。若其一穗同颖。丹书赤圭之传所称周家之瑞者。经不之槩见。何也。是知圣王之瑞。在人不在物。而上天之孚佑。太平之至象。实未有大于寿者也。惟我家积德深仁。毓庆储祉。千一嘉会。贻在予后人。
弘斋全书卷九 第 146L 页
而今年甲寅。我慈殿圣寿俨届五旬。我慈宫宝龄光跻六旬。廷臣请于予曰。是年之于我国家瑞年也。苟可以揄扬而贲饰之者。何礼之不可举。呼嵩所以祈寿也。则贺礼可举也。奉觞所以献寿也。则宴礼可举也。进册所以颂寿也。则上号之礼又可举也。予曰。于休乎昌炽哉。是年之于我家。诚瑞年也。而明年乙卯。又慈殿望六之年也。慈宫周甲之年也。予小子践阼之二十年也。予何幸享天之心。何天之龙。降予遐福。维日不足。岁岁年年。夫孰非我家之瑞年也。然则今年行一庆礼。明年行一庆礼。循环反复。秩斯祜而无不承。此予之志也。宴与号。且待明年乙卯。今可举者其贺乎。乃于是年月正元日。率百官。进贺于殿宫。仍覃恩中外。赐朝官七十。士庶八十以上及士庶未八十而偕老者。爵人一级。百岁以上。皆超崇政阶。资穷及朝官七十而偕老者。加赐米绵有差。自岁初至六月。京外悉以名闻。前后所赐爵。总七万五千一百馀人。而絜其齿。得五百八十九万八千二百十岁。盛矣哉。未知周家之养老也。其人与齿之夥然。至此乎否。此真瑞也。不有以腾茂。实而昭德致。永垂我家邦之庆运。岂称予广孝锡类之衷。遂发凡起例。指授耆耇
弘斋全书卷九 第 147H 页
臣。道邑以区分之。士民以先后之。俾檃栝而编为一书。乃命是书之名曰人瑞录。夫施于百姓之谓治。被于四方之谓化。浸灌醲郁。效应符章之谓瑞。治化而至于瑞。固休矣。而瑞而至于人瑞也。则尤其盛矣哉。故循省风俗。则先问高年。弥纶政事。则询玆黄发。论天下之达尊。则媲于德。言三王之所尚。则贵于爵。以至三老于汉。九老于唐。而犹且诧为奇瑞。相传之为美谈。况七万馀人之并时齐寿。而不谓之瑞可乎。又况薰沐于积累之流泽。涵育于仁寿之馀庥。而不谓之瑞可乎。予闻感覆焘之恩者。愿天之弥长。识厚载之德者。愿地之弥久。仰照临之明者。愿日月之弥贞。此七万馀人者。伛偻引翼。纷纷颙颙。其必上祝我殿宫于万于千之寿。殿宫又以于千于万之寿。锡予元子。而予又奉若慈训。大敷仁政。不惟养之。必安之。不惟爵之。必敬之。上下交修。诒以为训。世世万子孙无斁。则环东土数千里。人人寿。家家寿。煦然长春。作周匹休。而此书之续。巧历且不能数。于其篇首也。为之序如此。庸寓兆端托始之义也夫。时予践阼之十有八年甲寅也。
咸兴永兴本宫仪式序(乙卯)
弘斋全书卷九 第 147L 页
北关咸兴永兴府之有本宫。盖犹邰室丰社之肇基焉。即宫而庙。象衣冠之月游。仿漆沮之祭荐。咸兴本宫在云田社。国初龙潜旧宅。为北巡常御之所也。奉穆王孝妃,翼王贞妃,度王敬妃,桓王懿妃位版。遵遗命。奉太祖大王神懿王后位版。肃庙朝。追祔神德王后位版。永兴本宫在顺宁社。国初诞降古址。为微时祭星之处也。奉太祖大王神㦤王后位版。肃庙朝。追祔神德王后位版。小子嗣服之乙卯。以流虹旧甲。追跻桓王懿妃位版。本宫享祀之式。咸兴则岁凡三十二。别大祭曰十月四月。正朝别小祭。二月曰春节祭。六月曰半行祭。七月曰秋节祭。八月曰山祭秋夕祭。十一月曰冬节祭。冬至茶礼。而朔望祭。正朝秋夕惟不叠行。永兴则岁凡三十一。别大祭。别小祭。朔望祭。如咸兴礼。正朝为小祭。春节不祭。秋夕用望祭仪。其器品。大祭则咸兴五十一品。永兴六十三品。小祭则咸兴三十九品。永兴三十一品。朔望咸兴二十三。永兴二十二。两宫大祭用乐。各有衣币。乐用乡乐。衣用朱色土䌷。币用黄朱绵布二端。烛红蜡。惟孟冬孟夏为然。香并用紫檀。果鱐之非土宜。备自内厨。与衣币香烛。同时赍奉。醴齐之碗。明粢之盂。惟匕与箸用银。
弘斋全书卷九 第 148H 页
馀器之瓷制旋成者。代以鍮。咸兴五百八十有五。其副七十。永兴三百二十有二。其副三十三。陈设有图有标。咸兴图六。标六十八。永兴图六。标七十四。斋官从近规。有政府内阁礼曹之臣。本道伯奉审之行。而当享日。为献官。有曰太白祭。祭于祭星坛。坛在咸兴之都连浦。昔我圣祖祭太白于是地。自开国之初。以御衣鞍马。将事于每岁端午。今式卜用是月之内。祭之前一日。旗纛伞盖箫管铙鼓。导至祭所。行祭于夜半。同大祭仪。是日又设五箱。祭于其旁。既彻。又设袈裟祭于坛之西。永兴行于宫垣之内。有坛。惟五箱袈裟祭不设。器品六十有四。比咸兴多二十。又有夜白夜黑祭。咸兴正月九月行夜白祭。十二月行夜黑祭。器各三十六。永兴正月行夜白祭。十二月行夜黑祭。器各二十一。惟夜黑加豕一。就宫庭扫除而设。咸兴有墠。别差掌其祀。时日正至秋夕朔望以外。卜吉于前岁季冬。大祭之衣币香烛果鱐与凡仪仗新备。皆斋沐亲传。并著以为制。夫节文之不敢修润。率由祖宗攸行也。物品之或有齐整。粗效小子微诚也。然而规则多昉于义起。祝令不列于宗伯。苟无以谨书该载。徵诸悠久。曷称予报本追远之志。况洋洋陟降。启
弘斋全书卷九 第 148L 页
佑予衷。旷典举而先庥彰。是岁是编。孰不曰于礼则然。爰命汇分类撰。印其书而名之曰本宫仪式。惟予后人。勿替引之。子子孙孙。以予心为心。克遵克守。必敬必谨。以求我祖考之怡豫。顾歆于芬苾之荐。则陟降庭止。诒尔多福。诗曰。君曰卜尔。万寿无疆。为后人亿万斯年之祝。
两贤传心录序
圣贤之心必有法。而圣贤之法无不同。心法者。圣贤所以通古今而一宇宙也。然心法虽无不同。而平陂不同。则行藏不同。处地不同。则语默不同。遭逢不同。则事业不同。苟聚其不同者。而求见至同之实。心法固于是乎在。故曰地相去千里。世相后千载。得志若合符节。心法之谓也。予尝以为本朝之有先正尤庵。犹宋之有朱子也。盖其学术之纯正。规模之磊落。大义之炳日星。圣道之辟榛芜。大抵无不同。而以其不同者揆之。先正幸而生于宁陵之世。知无不言。官无不拜。设施注措。无不展布。故群小之憾。蓄而未泄。卒被楚山之祸。朱子不幸而生于阜陵之世。言多见斥。官多见黜。设施注措。多见沮败。故群小之憾泄而不蓄。卒安考亭之箦。此其不同之同。而实则同与不同。
弘斋全书卷九 第 149H 页
无一之不同者。心法同故也。呜呼。今去朱子四百馀年。去先正又百馀年。异论喧豗。横议炽张。同不云同。异不究异。自其盛德光辉之相髣髴者。几皆掩晦而不章。矧乎心法之微妙。将于何考其同。亦曰诵其诗。读其书而知其人可矣。予为钞两集中心法照应者。书若干篇。封事奏疏若干篇。杂著序跋若干篇。诗赋若干篇。合为一书。名曰两贤传心录。书既成。予读而曰。有是哉。两贤心法之无不同也。如读己丑封事。则知先正之受心法于戊申封事也。如读垂拱奏劄。则知朱子之授心法于进修奏劄也。读与魏元履书。则托其传于答俞武仲书可知。读寄朴和叔书。则得其传于与留丞相书可知。其他咳唾之馀。精神之注。联篇比章。如出一辙。是书也两贤心法之所在。而靖世道息邪说。抑未必不有赖于此。是书岂易言哉。且予闻之。武夷华阳。其未遇人也。缺圮而蓊翳同。其既遇人也。清秀而溶漾又同。夫天作而地藏之。以待其人。以其心法之无不同也。心法所同。天地尚不能违。况于人乎。况于后世乎。是为序。
诗观序
观之义大矣哉。始于易而成于诗。风行地上为观。而
弘斋全书卷九 第 149L 页
地必有水。故水与风相遇。则涣以为文。宓羲氏仰而观。俯而观者。所以观乎天文也。宓羲以往。文日益开。敕天之歌。出于虞帝之君臣。而降及成周之时。文武成康之治。辅之以周召闳宜之贤。化行俗美。大雅遂作。而夫子曰。诗可以观。于周南召南。观周道之所以兴也。于淇奥旱麓。观君子之所以学也。于木瓜。观喜施之礼行也。于缁衣。观好贤之诚至也。于伐檀。观贤者之先事而后食也。于蟋蟀。观风俗之俭啬也。于七月。观稼穑之艰难也。于鹿鸣。观燕礼之有秩也。于彤弓。观功绩之必报也。于羔羊。观善政之有应也。于蓼莪。观孝子之思亲也。于采菽。观明王之所以敬诸侯也。合以观之。则三百篇不过曰思无邪而已。春秋之世。卿士大夫当交邻飨劳之时。为之赋。言其志者。风雅之一二章。而犹可以观其人之贤不肖。不特观其人。得以占其风俗之污隆。及乎三言起于夏侯氏。四言起于韦孟。五言起于苏武。六言起于谷永。七言起于柏梁。则楚骚风之衍也。安世雅之馀也。郊祀。颂之流也。譬如儒家之于理。道家之于精。喙喙争鸣。好尚各异。而要之一代之风。一方之俗。因亦有可观者存。此诗观之书所由作也。予于志学以后。间尝留心诗
弘斋全书卷九 第 150H 页
学。深以靡曼浮浅为戒。而以优游平中为主。包罗泛博。不名一家。既而惕然自警于心曰。是亦役物也。惧其心之不治。遑暇于诗哉。将诗草几卷。并焚之。遂置而不复省者。已二十有馀年矣。及今年夏。适阅内阁所编进御制诗文。诗居文之十之一二而强半。为信手应副之作矣。夫以南丰之有宋大家。不能声律之讥。至形于后人之三叹。则诗固可偏废而不之务乎。仍取唐人诗全其稿而广选。思欲资益于律节体裁之中。而浸渍颇久。规模渐阔。上自风雅。下逮宋明诸家。黜噍杀之响。取铿锵之音。未数旬。裒然成一副巨观。凡五百六十卷。名之曰诗观。观之义大矣哉。王者居九重而御万机。声以为律。身以为度。不有以周知乎风俗之善恶。而感发之惩创之。将何以比先王观也。近日文体之日趋淆漓。予庸是闷之。先自词垣礼围。而董威以归正之者属耳。诗之有关于风俗。非文之比也。其移易之方。有非言语赏罚所能尽者。则是书也岂直为博一己之观。而取裁于诗体也。尝试披卷而观之。风雅古逸尚矣。两汉以质胜。六朝以文胜。魏稍文而逊于两汉。唐稍质而过于六朝。宋之谈理。明之尚气。举而收之于几案之间。而秦晋齐楚之为
弘斋全书卷九 第 150L 页
春秋之体者在是。古往今来之为史家之鉴者在是。乾清坤夷。握符披图之候。亦惟在是。诗宁不观。苟观矣。舍是书奚观。虽然。大而纪功德。小而笃性情。犹夫上栋下宇。理出自然。使人日新而不自知者。岂系于门户时代之考论。一言以蔽之。曰观厥心之结习而已。诗者。心之声也。予乃书是语于五百六十卷之首。以为后人观。
 诗经风雅颂三百十一篇。笙诗之无词者为六篇。此则阙而不录。凡六卷。逸诗武王穆王祭公谋父与阙名之作。共七十首。为一卷。古逸自黄帝宁封子。下至屠门高百里奚妻八十七人。并歌谣轶词。为三百八十四首。凡四卷。两汉至蜀汉二十七人而五十四首。为一卷。魏二十八人而二百八十二首。吴二人而四首。凡二卷。晋一百三人而五百三十六首。凡五卷。宋四十三人而四百九十三首。凡五卷。齐三十三人而三百二首。凡二卷。梁一百五十五人而一千八百六十七首。凡十三卷。陈七十三人而五百五十二首。凡四卷。北魏二十四人而四十三首。北齐二十二人而七十一首。为一卷。北周十三人而三百二十五首。凡三卷。隋八十七人
弘斋全书卷九 第 151H 页
而三百三十七首。凡三卷。汉魏至隋失名之诗五百五十二首。各以时代附载。共为古诗五十卷。而录诗六千一百七十七首。
唐取四十三人。太宗七十九首。玄宗六十三首。王勃八十七首。杨炯三十三首。卢照邻九十四首。骆宾王一百二十八首。陈子昂一百二十一首。李峤二百七首。沈佺期一百五十一首。宋之问一百八十八首。杜审言四十三首。各为一卷。张说三百二十一首。为三卷。苏颋九十九首。为一卷。张九龄二百十三首。为二卷。王维四百九首。为三卷。孟浩然二百六十九首。为二卷。李白九百七十五首。为九卷。杜甫一千四百五十七首。为十二卷。贾至四十六首。为一卷。高适二百四十四首。为二卷。岑参三百九十八首。为三卷。李颀一百二十一首。为一卷。储光羲二百二十七首。为二卷。王昌龄一百七十三首。为一卷。钱起五百二十三首。刘长卿五百九首。各为三卷。常建五十八首。为一卷。韦应物五百三十二首。为四卷。韩翃一百六十五首。为一卷。卢纶二百七十八首。为二卷。韩愈三百九十四首。为五卷。柳宗元一百五十首。为二卷。刘禹锡八百二
弘斋全书卷九 第 151L 页
首。为六卷。张籍四百四十五首。为三卷。卢仝一百首。为一卷。白居易二千七百九十六首。为十八卷。元稹七百五十首。为六卷。杜牧五百二十四首。为三卷。温庭筠四百三十四首。为二卷。李商隐五百七十二首。为五卷。许浑五百三十一首。为四卷。李贺二百三十三首。为二卷。王建五百八首。为三卷。共为唐诗一百二十七卷。录诗一万六千四百五十首。
宋取十七人。王禹偁一百八十五首。林逋二百九十二首。各为二卷。韩琦七百二十一首。为六卷。苏舜钦一百六十七首。为二卷。欧阳脩一千一百十六首。为九卷。梅尧臣二千七百九十六首。为二十卷。王安石一千六百六十二首。为十二卷。邵尧夫一千四百九十四首。为九卷。苏轼二千九百三十八首。为二十五卷。黄庭坚一千四百六十四首。为十一卷。陈师道四百六十二首。为三卷。秦观一百四十八首。为一卷。陈与义五百六十二首。为四卷。范成大一千八百六首。为十一卷。陆游九千三百三首。为五十四卷。朱子一千一百八十六首。杨万里一千三百四十五首。各为八卷。共为宋诗一百
弘斋全书卷九 第 152H 页
八十七卷。录诗二万七千六百四十七首。附金一人元好问一千二百二十七首。为十卷。
明取十三人。刘基一千四百二十九首。为十二卷。高启一千七百五十六首。为十一卷。宋濂一百三十三首。为二卷。陈献章一千六百七十九首。为十卷。李东阳一千九百四十四首。为十四卷。王守仁五百八十四首。为四卷。李梦阳二千四十首。为十七卷。何景明一千六百六首。为十三卷。杨慎一千一百七十五首。李攀龙一千四百十七首。各为十卷。王世贞七千一百二十三首。为五十卷。吴国伦四千八百八十八首。为三十一卷。张居正三百十七首。为二卷。共为明诗一百八十六卷。录诗二万五千七百十七首。凡诗观之录诗。七万七千二百十八首。而为五百六十卷。
军旅大成序
传曰。五帝行教。兵由是兴。夫兵之所由来。盖亦久矣。及至汉氏之初。三辅陵邑。彊干弱枝。五营骑士。六郡良家。贰师楼船。伏波下濑。百战百胜。最称中权。自唐以后。沿革殊制。至若我朝。则罢五卫而创三营。遂使兵农为二歧。而得失之分。从可知矣。予于机务之暇。
弘斋全书卷九 第 152L 页
考阅历代兵志。始自周官宫禁之制。井田之赋。汉之南北军。唐之府兵。宋之禁厢。皇朝之五军都督府京营卫所之兵。附以清人之八旗。蒙古之千万户二十五部。女真之谋克猛安。日本之介监。琉球之五军统制。新罗之二十三军。百济之五部。高句丽之模达。高丽之六卫光军。与夫太公诸葛,李靖,戚继光之阵法。仍载本朝古今事实。曰国初军制也。曰五卫军制也。曰五卫军总也。曰五卫形名也。曰五卫阵式也。曰五卫操鍊也。曰五卫馀制也。曰京营军制也。曰京营军总也。曰京营形名也。曰京营阵式也。曰京营操鍊也。曰京营军饷也。曰诸道军制也。曰诸道军总也。曰诸道操鍊也。曰诸道军饷也。系之以征讨考者。以我国土疆。北接建州。南近日本。防御战伐之往迹。皆可以为法于来后也。尾之以沿裔考者。仿杜佑之通典。采茅氏之武备。西自旅顺。东至虾夷。北自黑龙。南至萨摩。岛屿星罗。歧路派分。靡不檃栝而编载。书既成。命之曰军旅大成。军旅之事。予虽不之学焉。地水为师。圣人著象。推八卦之原。究三才之妙。而演之以日月星辰。参之以云龙风虎。其徐也如林。不动也如山。明于分数。详于时势。亦自有犁然而迎刃者矣。
弘斋全书卷九 第 153H 页
三军总考引
予既编军旅大成矣。三军总考。又何为而编之也。大成则详古今之兵制。总考则该中外之军额。此所以既编又编。不嫌其繁也。近而宿卫陛楯之兵。远而登陴候烽之卒。若骑若步。若军保若饷保。营以汇之。道以分之。一一计。开开卷便瞭然如指掌。大抵人之用兵。多寡各殊。或以数千。或以二万三万。至于十万。或以二十万三十万。至于百万。百万者盖多冒称。而虽秦汉出师之盛。未有过于此数者也。以我国军总观之。诚多乎壮哉。然而一司统五哨。一哨统三旗。一旗统三队。一队统五伍。则真所谓一本万殊。而合万人为一心者。将也。苟得如韩信者为将。而将之得其道。则虽千百以计之众。亦不知其为众也。然而多多益办。韩信固能之。所以使韩信之方。非韩信所敢筹度。故曰善将将。
鹤岩集序(丁巳)
我国家升平累百年。边陲晏然无警。朝廷日益豢养。衣冠门阀。相上下。言议是非。相出入。于是乎党论起。智愚贤不肖。皆不免为世标榜而轩轾之。及我明陵懿陵之际。其祸人家国。有甚于兵革。而世禄之裔。鲜
弘斋全书卷九 第 153L 页
全保于推荡进退之间矣。惟我先大王光御九五。建极为治。万品归于陶镕。四方凑于轨辙。时则有鹤岩赵文忠公。首进荡平之疏。发新智于积痼之馀。伸特见于群咻之中。不慑不挠。毅然直前。譬如八音调而五味和。四维廓而三光章。是岂非昔人所谓论至德者。不和于俗。志伟伐者。不谋于众者欤。宜其中孚之吉。得有同人之会。掌戎权。主文盟。图麟阁之像。跻鳌扉之列。遂至于戚联王室。有始有终。庸赞我先王五十载荡荡平平之神功盛化。而勋业名利。为后人所钦慕而艳称者也。顾予追述显庙书新丰碑事。徵公遗稿序而刊之。惟公硕画宏规。炳烺乎国史野乘。人数近世贤宰相。公辄居一二。则文章特公之馀也。固不可以此而盖公也审矣。然以绝人之才。蚤自力于词章之学。既本之赡敏。又济以综博。璜声茂实。光贲皇猷。治言出于口。治事加于人。读其书。尚亦可以知公所存之如何耳。公既逝。公弟丰原君。继入中书。为国桢干。当戊辰己巳之时。言人所难言者。予至今诵而藏之。行将取其文而酬予愿矣。抑予别有感于斯者。自公骑箕也。世道又不知几变。坦途駴浪。汔无静时。民志不能壹。朝象不能靖且久矣。苟使立我廷
弘斋全书卷九 第 154H 页
者。在朝在家。摄之以良朋。教之以明师。文之以礼乐。导之以诗书。不以夷险易操。不以偏私妨公。则尺寸之木。可齐岑楼之上矣。予尝以庭衢八荒四大字。扁我燕室。以俟会予心者。顾安得起公来以辅予也。遂书此卷首。俾来人。有以想公之时而感公之志也。
邹书敬选序
予喜读孟子书。手选七章。朝夕以诵之。而名之曰邹书敬选。一曰。以羊易牛章也。二曰。养气章也。三曰。滕文公问为国章也。四曰。神农言者许行章也。五曰。夫子好辩章也。六曰。牛山之木章也。七曰。鱼我所欲章也。人有云孟子三百四十章三万五千五百七十九言。譬如棣棣者仪。有不可以选也。奚独取乎此七章五千二百五十有一言乎。此岂然乎哉。第一章。或谓五段看。或谓六段看。或谓叠叠看。而提仁絜义之拳踢。行王黜霸之头脑。尽萃于斯。且齐之宣王。当战涂横议之际。能开心见诚。无依违苟且之态。比之后来人辟。则其言好财好色。优于内欲而外施者矣。其在雪宫苑囿。最于怀鹞而吞蝗者矣。孟子平生不得意处少得意。于此乎可以见矣。第二章浩然之气。载理而行。则言理气也。至大至刚。气之体。配义与道。气之
弘斋全书卷九 第 154L 页
用则言体用也。知言属知。养气属行。则言知行也。意者。程子所谓扩前圣所未发。其亦因此而言欤。至若所愿学孔子一句语。有如一枝生花。予所窃喜而私慕者。第三章尧舜以往。幸有周公出焉。立匠人而制沟洫。著豳雅以重稼穑。为万世开太平。而寥寥七百年之后。孟子开口便说。此所以为亚圣命世之才者。先说制产而说到明伦。先论经界而论及亲睦。遂为王道之权舆。第四章夫子作春秋。以攘夷狄。而周室寖微。秦楚争长。及至孟子时。春王一统之义。不绝如线。孟子为是之惧。借陈相之背师。而明夫子之尊王。先儒虽未有见得如此者。顾予尝有契于言外之旨矣。第五章距杨墨三字。为一篇宗旨。孟子之所以为孟子。而功不在禹下者。不在他而在此。第六章第七章。存养之功。取舍之分。用诏后学。赫如日星。且况夜气云者。即子思未发之旨也。本心云者。即大舜危微之训也。今予之选于不可选。岂无义欤。抑予闻之。孟子不言易而善用易。易之妙涵于七章。予虽謏闻浅智。而自以为独得其传也。何则。初一取诸咸。次二取诸井。次三取诸益。次四取诸夬。次五取诸艮。次六蹇以之。次七大壮如之。此可与知者道也。
弘斋全书卷九 第 155H 页
章劄汇编序
至治之世。人无不言也。故书曰。嘉言罔攸伏。尧舜禹大抵圣人也。设诽谤之木。取诸人以为善。悬鼗铎待四方之士。当是时。地平天成。风调雨顺。百姓乂安。四夷宾服。宜若不待乎人之有言。而遑遑然犹恐其不言。若是之勤者。何也。诚以天下无言。则不可以为国也。惟我宁考英宗大王。以上圣之姿。抚中兴之运。削平寇乱。保合衿绅。圣功神化。浃于民心。农歌于野。商忭于市。御极五十有二年。荡荡无能名焉。而上自宰执。下至韦布。人无不言。言无不尽。虽或有一二苗顽之始不率服。咸归于太和陶甄之中。竟不售淫朋之私。而忠谠竞劝。上下相须。至治馨香。神人以和。于戏盛哉。就起居注。钞诸臣奏牍。自甲辰八月。至丙申三月。汇成一帙。己巳以后十四年。即尧命舜摄之时。而精一心法之传。有可以仰认于批旨煌煌之中者。苟亿世之下。尚有以知予所以垂涕吞声而编之为书。以诏我无疆者。则予可以少慰衔恤茹恸之至情至诚也。
历代行表序
号者。行之表也。曰谥号。曰庙号。曰尊号。曰陆号。曰年
弘斋全书卷九 第 155L 页
号。盖非古也。羲农尧舜之世。曷尝有号之云乎哉。谥号始于成汤。庙号始于武丁。尊号始于唐中宗。年号始于汉孝武。而后世因之。虽一时僭窃之徒。九边桀骜之长。靡不仿像。而古今同号者。指不胜偻。皇朝列圣如永乐天顺。亦不知其古有伪号之相符。则宰相须用读书。不其然乎。此历代行表之所由作。而首揭帝王姓讳。以为后来之考。予尝爱陆宣公论尊号状曰。人主轻重。不在名称。人既好谦。天亦助顺之语。遂以此特书篇末。以为千古炯戒。
道里总考序
天有道。经纬是也。地有道。疆理是也。人有道。仁义是也。昔宓羲氏。仰观俯察而至理寓焉。四象之画。六七八九之祖也。四象之次。六七八九之父也。归奇其子也。过揲其孙也。夫道之云者行也。始于尧都之平阳。而之东之西之南之北。一条而万歧。则是亦理也。上古之世。熙熙穰穰。至老不相往来者。固无论。如建州人。未识泉州。须教从南剑州问路。路者。亦道也。我国方六千里。被山带海。山而车通于辽沈。海而舟连于汉倭。而自朝廷至闾巷。水无飞鸱之妙。陆无老马之智。则不可以不有镜考之书也。故仿贾耽之郡国志。
弘斋全书卷九 第 156H 页
则书列郡之境界。依桑钦之水经。则书四沿之程站。取茅元仪之边防考。则书烽燧驿拨之第次。以至潮汐之信。风雨之候。场市之名。历历纪载。按之如画。虽匠氏之玉尺。医师之铜人。无以尚焉。筹边者。岂可不知此。若所谓仁义之道。则求之四书。极力跻攀。庶可以得其蹊径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