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贞蕤阁文集卷之二
贞蕤阁文集卷之二 第 x 页
贞蕤阁文集卷之二
 [文]
  
贞蕤阁文集卷之二 第 619H 页
海猎赋
癸巳春。踰金刚观于东海之水猎。命渔人播网而舟入。麾而复出于陆。为左右翼而蹙之。延袤五里。拿者千指。自午至酉。鱼巨细以百数。俘其怪类异产。悉陈之于岸。审厥形体。溯求其名。参以方言。验诸图经。茫昧不合。惊疑万状。遂遵海而立。慨然有燃犀之想。惟天水缝。青极而白缘。茫茫然规之以圆。若冷霓之与宝釰。使人心怖。迫视之不敢。少焉皱云若颦。浪花甚粗。延缘齧岸。逼我履絇。余褰衣反走。却立改容而叹曰。伟哉水也。彼舟楫之所通。岂非水国之一隅。而网罟之所获。仅为海错之锱铢乎。然而小士睢盱鲨蝎之目。井蛙不闻䲡潮之声。殊不知久狎则龙象不诡。刱睹则虾蟹皆惊。故淡菜之鄙亵。章举之紊乱。鲛人之妙巧。蜃楼之灵幻。何尝揆之以凡衷。限之于狭眼哉。而况竭万里之深邃。泄千古之冥秘。则其必有怪怪奇奇。摆弄而滑稽而不止于斯者矣。窃尝究之。天地之间。海处其半。𤍜湿相形。刚柔以判。水陆之互出。譬若胡桃之凹凸。生物之依附。亦犹瓠犀之摆列。则上下虽悬而未为无合足之民。幽明殊境而未为无含气之伦。于是乎跂息肖翘。各从其形。胎卵湿化。孰非为生。适然而鱼。适然而吾。惟其与我而殊。故群聚而笑之。又从而小之。以渺然之心。窥不测之深。以一定之见。论无穷之变。由是观之。彼流行者为可履。而空虚者为可恃。故鱼行而不坠也。深浅其世也。沾濡其界
贞蕤阁文集卷之二 第 619L 页
也。或吹沫而孤泳。或呷波而同队。下而必有资乎土。则犹之穿井而饮食也。其出而曝鳃而露背也。亦时时乎似我之盥濯而沐浴哉。然则以水观鱼。宁能自知其为水。而以鱼观人。其必以为孑然无凭而虑其将死也。余乃泠然解颐。拂袖而起。览天际之寥廓。思万物之端倪。心忽忽而不竟。终半途而自迷。始知至大之不可以语悉。而至多之不可以理诘。
寘酒洛阳南宫应 令( 御考上之下)
君天下而宅中。拊带砺而馀思。临清瀍而洗兵。倚碧嵩而扬觯。皇恩遍于既醉。曰有赖于诸君。既同德之咸集。故把杯而酬勋。王垆馀而一戎。朕亦时之酒人。天鹑首而唤醉。地鸿门而逃饮。彭城酣以楚战。时有酒而难淹。家礼西而化国。八载劳夫将相。芟群雄于鹿逐。翊真主于马上。风云会而海一。又三杰之最著。羌收图于入秦。繄借箸于挠楚。金坛屹而授印。诏兵仙使清路。纷先后而夹毂。导余之乎东洛。披丹券而信誓。分白茅而列爵。非无术于偿功。别有思于同乐。山河绕以大樽。与子期乎南宫。横天桥于水半。頫复道于沙中。瞻食龟之旧郊。访测圭之遗踪。龙颜酡而色喜。旧酒徒而今帝。欣需云之在玆。咏湛露而遐睇。徕群工而鹄立。迓彻侯而骏奔。箫韶发于九天。舄茀煌于千门。回折券之故事。侈锡爵之恩言。情既达于接下。戒宜存于鉴前。君何失于一范。吾不如者三人。潮初晕于妇猊。眼才缬于昴精。千钟配以百榼。大酒所于王庭。知到手而莫辞。盖不醉则无归。
贞蕤阁文集卷之二 第 620H 页
雷殷殷兮曲车。星烂烂兮酒旗。宜移封于酒泉。新册勋于醉乡。携新礼之十千。贺觞政于未央。拚璇题而献赋。掇金刀之遗芳。
星海,懋官,惠风。夜集咏笠。其法拈一韵。以齿排字。不相出没。三更而睡。各有未就者。余续至补焉。
缁布周制如。竹皮汉仪未(星)。金华翰雅致。青箬饶风味(懋)。蟹卵光独表。猪鬣价最贵(在)。旁圜佛放毫。中凸医画胃(星)。结盟越人自。止斗箕邦谓(懋)。以规不以矩。有经复有纬(惠)。蔽阳或异件。折风乃常汇(星)。雨冒纸难蓖。尘刷毛肖猬(懋)。苧竹相辅车。精粗自泾渭(在)。战装缀铜线。士缨緌黑緭(在)。燥髹乘雨霮。致胶藉火煟(懋)。独整俨华盖。对峙特象魏(惠)。车毂也不转。鼎盖而无沸(星)。大堪荷准的。远疑菌蔽芾(在)。临灯爇毋忘。如厕免何诽(在)。附丝高品别。刻云巧思费(星)。可加饭颗甫。宁资椎髻尉(懋)。代伞童还羡。凭簪老始慰(在)。例惟场屋禁。行且门楣畏(在)。比丘圆覆盂。优婆疏结罻(懋)。参座围岌嶪。观场簇蓊蔚(惠)。半挫侠故喜。太博矮所讳(星)。镏孙腾俗谚。崧阳纫细卉(在)。不称士冠鹬。宁屑女剃狒(惠)。家奴品宜毡。乡客格失扉(在)。耽罗薄于蜩。高丽染如翡(懋)。纤彩旭漏眶。团影午压腓(惠)。夕檐蒙游蛛。秋埸戴跳蜚(星)。平顶天穿补。玄规月蚀既(懋)。金雀优服诡。玉鹭武貌毅(惠)。似臼腹磨形。如筛眼烟气(在)。面覆睡暂悦。腋挟仆讵欷(懋)。墨抹怜服禫。银饰贺禄饩(惠)。迅驰细啸飔。闪睨润缬霼(懋)。恐湿撑绳
贞蕤阁文集卷之二 第 620L 页
纠。惜污套匣衣(懋)。岸脑则近荡。贴颡者若忾(惠)。这个依㨾铁。还被煮臡乞(在)
院画花卉杂题应 令
  四季
绿跗丹英。媚于四季。怪石谽谺。伴此幽寄。
  𢦦葵
凡天下之真色。无论五采。悉带金色者。日之所被也。何况𢦦葵禀朱明之气。倾太阳之性者哉。
  莺粟花
锁直涔涔耐日斜。一回读画一思家。小楼侧面帘垂地。倒影数枝莺粟花。
  碧花红穗
碧花与红穗。宛忆遗山句。良秋倚小楼。续修芳草谱。
  石畔蝴蝶
蝴蝶之衣绣而飞耶。皴石之面云之变耶。花之若若锡爵者耶。
  酸蒋
杨用修云灯笼草。盈盈绕砌可爱。今小儿就未熟。去实存皮。勿伤其口。倒纳之齿间。吸气如脬。嚼而鸣之。可补酸蒋掌故一则。
  月月红
月月红带粉翅蝶。南宗铺殿花故事。
  石竹
花之多变。莫如石竹。泛观不过红白二种。细察则红之
贞蕤阁文集卷之二 第 621H 页
中有白晕金晕漆晕。白之中有红晕紫晕墨晕。千百而不穷。可不谓之才乎。
  秋菊螳螂
花能拒霜。虫则拒辙。彼以其勇。我以吾节。
  芭蕉大蝶
绿天之阴。鬼车之影。羃历茴香。迷离夏景。
  菘菜
南史著秋菘。北人呼白菜。莫教硬地栽。薝葍劣于芥。
  鸡翅绣菊
急就说鸡翘。唐诗多绣菊。寒暑递相承。婆娑间石竹。
  萱花
我有忘忧。言树堂襟。门冬酿酒。返老还童。
  
西蓏鼯鼠
绿沈之蓏。鼯鼠附焉。仰咽丹液。俯副红犀。四顾无人。意殊自得。观此者戒勿高声。恐其翩然而逸也。
  [失题]
虫须长于身。花体圆如果。种种含天机。颓然石亦可。
  零陵香
披拂零陵香。嵌空太湖石。可怜双蛱蝶。拓取滕王迹。
  勺药
勺药不过是草牧丹。牧丹不过是木芍药。古人言芍药。今人言牧丹。其实一而已。故画家之正晕倒晕。亦略相似。
  芝草琅玕
贞蕤阁文集卷之二 第 621L 页
灵芝不根。竹箭有筠。后千岁而不老。贯四时而长春。
  蝉附蓼穗。蒲间淡竹。
蓼花颤蝉音战。拂蒲脊见鸡蹠。
  鸡冠蜗涎
下有蜗庐。上有鸡冠。可以庇身。可以做官。
  夜合地盆
夜合馨白。过于梨花。地盆酸甜。绝胜山楂。
  假荔芰
蜻蜓没骨。竹叶双钩。有黄其实。佛手之奴。
  月桂
丛桂多刺。戒狎视也。蝶须双拳。饮花气也。
  杜鹃
杜鹃葩矣。蜜蜂衙矣。蔓生之碧。竞此芬华。
  山菊淡竹
山菊虽早。金风是兆。淡竹虽贱。碧色冠冕。
  蛛丝罥匏花。旁有雁来红。
匏花白雁来红。蛛丝寒露浓。想是画豳风。
  凤仙花
宋宫不敢名。从识玆花䙌。医言急性子。制肉能疏胃。
  秋海棠
其花爱淡荡。其叶喜翩反。勿令当风日。鉴玆花镜言。
  又
偃蹇双飞蝶。亦能具簪珥。复怜秋海棠。潇洒伴帘几。
  水仙
贞蕤阁文集卷之二 第 622H 页
表独立兮。一何仙仙。碧为洛波。青是湘烟。
  盘中梨实。配以柰花。
藏梨之法。不断其蒂。经春不坏。与花作对。
  双蜂蝈蝈
一拳石三品菊。两细腰双蝈蝈。
  佛手柑
兜罗绵手。捧优钵昙。颂一千年。
  番椒
华人谓之番椒。东人谓之唐椒。若以色丹。硬定为南方之产。则村学究之论也。
  蔓菁
蔓菁之花。或黄或碧。化为芥薹。其种屡易。
  
玉簪花
铜青糁银粉。蝶翅当素秋。飞坐各殊态。亭亭玉搔头。
  石榴
画石榴。取多子之义。见北齐书。
  蝴蝶嗅桃实。石盆旁插剪秋罗。
栩然其虫。瞻之维实。秋罗之剪。文石为室。
  鴷啄松树
松鳞暗似铜。鴷嘴坚于凿。复怜丛棘中。秋菊相交错。
古松流水道人杂花题评
山横紫晕。塔出白棱。分明是夕阳光景。
渴笔写山。泼墨点树。得明暗向背之妙谛。
大米门庭中人。
贞蕤阁文集卷之二 第 622L 页
月桂虽妍。浇天癸则益茂。老石虽丑。钻铁丁而不入。始知品不可以外论。
毛贴而眼静。是雁之忘机者。
无论雅目迷离欲暮。且看柽叶带泥痕之势。
古松流水道人家。眉宇横蟠十丈霞。欲写黄昏无处所。先将一鸟着枯槎。
鱼鹰之眼。在水底不在荷花。咄咄。
此地无监乎。我愿得之。
才画杂卉也。鳀鱼鬐尾。尚带草叶气。
黑夜啖菁。其味自在。水墨写芦菔。其白自在。所谓九方𦤎相马法。
啄木解禁咒法。羽毛斑斓。如巫女插花然。为之一笑。
应 旨进北学议疏
伏以臣伏奉去年十二月劝农政求农书 纶音颁下者。臣与邑之父老人士。攒手捧读。以次传示。其有不知书者。为之解释其意义。相与欢喜赞颂。不自知其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而继又咨嗟太息。无一知半解素所蓄积。惧不足以仰塞 明命也。虽然臣伏以思之。万事万物。莫不有精义存焉。何况天降嘉谷。粒我烝民者。其事甚重。其理至赜。岂可一付之于人役下愚之辈。而坐受其卤莽之报而已哉。盖亦待其人而后行焉。今我 圣上慕大禹之尽力。法周公之明农。以使斯民不饥不寒。为王政第一义。时万时亿。并受其福。即次第事耳。臣滥叨见职。居然三载。治不效于百里。忧或先于天下。每
贞蕤阁文集卷之二 第 623H 页
见峡氓烧菑斫薪。十指皆秃。而其衣则十年之败絮也。其屋则伛偻而后可入。烟煤不塈。其食则破碗之饭。不盐之菜也。木匕在厨。瓦罐在灶。问其故则铁锅鍮匕。数为里正夺取。已纳籴矣。问其徭役则非人奴即军保。纳钱二百五六十。国家经费之所从出者也。于是乎戚焉心动。有嫠不恤纬之叹。以为由今之道。不变今之俗。不可一朝居也。非特一县为然也。列邑皆然。通国皆然。此 圣上之所以慨然奋发。思一更张。屈策求助。若是其勤且挚也。臣闻治国如牧马。去其害马者而已。今欲务农。必先去其害农者而后。其他可得而言矣。一曰汰儒。计今大比之岁。大小科场赴闱者。殆过十万。非特十万。此辈之父子兄弟。虽有不赴举。亦皆不事农者也。非特不农。皆能役使农民者也。等民也。而至于役使则强弱之埶已成。疆弱之埶成则农日益轻而科日益重。稍欲自好者。悉趋乎科。则不得不农者。下愚而已。人役而已。于是驱其妻女。从事于野。饲牛举趾。半属中闺。铚刈舂碓。毕责巾帼。则荒村小邑。砧声绝小。而举国之衣。不能蔽体矣。学士大夫。视以为常。有若自古已然者。谨案唐诗人有女耕田行。盖叹乱离之后也。今也升平百年。而妇女耕田。诚不可使闻于邻国。此岂可但以害农言哉。其实贼农之甚者。此辈之恰过半国。百年于玆矣。今不汰其日重者。而徒责其日轻者。曰盍肃尔力云尔。则虽使庙堂日发千关。县官日饬万言。杯水车薪。劳亦无补矣。二曰行车。故相臣金堉平生苦心。惟车钱两策。而行
贞蕤阁文集卷之二 第 623L 页
钱之初。议论多歧。几罢仅行。臣从高祖臣守真。实主其事。今若行车则十年之内。民之好之。不啻如钱。所谓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可与乐成。不可与虑始者也。盖农譬则水谷也。车譬则血脉也。血脉不通则人无肥泽之理。医书导引。有药名河车者即此义。此皆非农而益农。有国之先务也。至于我国无用之儒。古无而今有。有用之车。古有而今无。利害之相反。至于此极。民之憔悴。固无足怪矣。议者必曰风俗不可卒变。只就今之农而消息之云尔。则不须多言。试可乃已。先贸辽阳农器各种。开铁冶于京师。照式打造。远州产铁处。遣属分造。以收其利。以颁其制。试农之地。不拘多少。只就京师近处。少则百亩。多可百顷。作为屯田。以知农者一人领之。如古搜粟都尉。别选农徒数十人。厚其稍廪。一听其指。时秋既穫。较其得失。一年二年。见其必效。然后分遣其徒于诸道。以一传十。以十传百。不出十年。风俗可易。但设始之初。亦略费财。数年之内。足偿其费而功亦远及。则费不须论矣。臣尝推先正臣李珥豫养十万兵之遗意。欲蓄三十万斛米粟于京师。以实根本。其略亦惟曰改船而益漕也。行车而陆运也。屯田而训农也。盖京城民户四五万。百官军兵之禄料。悉仰三南。海运十馀万石。除私藏自食者外。必须二十万人数月之食。然后缓急可恃。我国装船疏浅。率多臭载。必学中国海舶之制。然后益漕沿海之粟。以达于汉水。益漕之不足。又必陆运。陆运不可责之人肩马背。则非行车不可。车既通矣。私谷
贞蕤阁文集卷之二 第 624H 页
不可悉输。故须寘屯田。屯田既设。试以古方。则事半而功倍。三十万之数。不期致而自致矣。昔宋人有心太平庵之号。明人有将就园之记。皆拟辞也。彼皆在下而不得于志。故以之拟之于辞耳。今我 殿下。光临九五。抚御熙洽。匡之直之。高下在心。岂但拟之言语而止哉。臣农官也。其所为言。皆从经理稼穑上起论。至于讲武修文教化礼乐之事。不敢搀及。但愿县民安居乐业。沟洫合轨。屋庐齐整。䫉言洁信。器服坚完。树木蕃膴。六蓄孳长。男女不惰。各执其事。工商凑集。盗贼屏退。桥梁传舍。以及圊溷。莫不修治。钓游弋猎。有船有车。童稚不瘥。耋艾歌咏。此皆敦本力农之效。家给人足以后事也。而中和位育。槩不出此矣。一县如此。通国如此。草偃邮传。其应如响。臣朝而见此。夕死无憾矣。臣少游燕京。喜谈中国事。国之人士。以为今之中国。非古之中国也。相与非笑之已甚。今此进言。不出于向所非笑中一二。则又复妄发之讥。固所自取。而舍此亦无以为说矣。葑菲之菜。寔荷滥觞。刍荛之私。不敢自隐。谨录所为论说劄记凡二十七目四十有九条。命之曰北学议。渎冒 崇严。庸备裁择。才非杜牧。无罪言之可称。学惭王通。岂献策之敢拟。臣无任皇恐屏营之至。谨昧死以 闻。
试士策(丁酉增广)
对。于戏。试士云者何。士之试也。有道德之士焉。有文学之士焉。有技艺之士焉。夫今之冠儒冠衣儒衣。于于而挟策者。果能兼此数者之才而试之欤。抑或各求其一
贞蕤阁文集卷之二 第 624L 页
而试之欤。夫道德文学技艺之士。或千里而比肩。或百世而随踵。则古之士。若是其难也。何今之冠儒冠衣儒衣。盈于庭而遍乎国者。无非士也。则试之果皆尽其方而然欤。才之果能合其试而然欤。何古之士虽少而必传。今之士虽多而无闻也。然则今之所谓试士云者。槩可以知矣。以功令之皮毛。卜一身之蕴抱。以浮华之套语。束天下之文章。以片时之得失。决平生之进退。试之于名则争趋而为名矣。试之于利则争趋而为利矣。爵禄之所劝。荣达之所在。试之于水火。而其不赴于水火者几希矣。岂其志之不若人哉。抑亦习之所由成尔。故试士之名虽同。而试士之效不同。试士之义虽同。而试士之迹各殊。由古及今。而试士之法。盖亦不知其几变矣。其见于经则试可乃已。出于帝尧之典。四科取人。亦在鲁论之记。三代之造士。战国之客。西京之孝廉。东京之吏。魏晋之九品中正。词赋起于隋唐。八股昉于荆公。以及宋元明清。各试其士。各取其才。其间虽不能无同异得失之可论。而亦莫不因时适宜。与之沿革。向所谓道德文章技艺之士。亦往往有由试而出焉。则世之论者。遂有以科举为性命义理者矣。殊不知今之试士。非古之试士也。家传而户习者。尽是掇拾之陈言。自衒而自媒者。己自立身之初年。则自玆以往。试士之法。靡靡然日入于衰坏矣。然则识时务者。其可不及时而更张之乎。愚也折衷今古。著书立言。思欲一试于当世之君子者久矣。今何幸拜问之辱。乃言曰云云。逐条云云。大
贞蕤阁文集卷之二 第 625H 页
抵云云。设弊云云。救弊云云。
 主试李公命植大加叹赏曰。此不可以时俗程文论者。拔置第一。而下段救弊措语。有违格式。他考官欲黜之。李公不可。遂降置三等。余是时实未尝习一应举策。偶于场中见旁人作。无甚难者。遂搆成篇首。其下程式。令李友喜明足之。余一边书一边呼曰。岂非龙首蛇尾者耶。李君笑曰子顾无尾。乃敢择耶。适日暮风起。信手书呈。只以出场为快。初非置得失于胸中也。不惬之事。欲讳逾章。偶被高擢。遂惹人笑。于今有馀愧焉。戊戌秋日。齐家自识。
六书策
王若曰。书居六艺之一焉。自昔有周之训国子也。教之六书则先王之重文字也盖如是矣。春秋以上。言文不言字。如左传于文。止戈为武。论语史之阙文。中庸书同文。皆其證也。然则文与字之并称。始于何代何书何人何说。而尔等可溯举而历对之否。字之古义。近育不近文。如易之贞不字。诗之牛羊腓字之。春秋之使字敬叔。皆其验也。然则字之训文之由。尔等亦可言欤。文象立而结绳移。鸟迹明而书契作。独体为文。合体为字。文有八象。字有六类。其制造之精义。可详确欤。指事之视识察见。上下是也。象形之画物随体。日月是也。谐声之以事为名。江河是也。会意之比类合谊。武信是也。转注之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假借之依声托事。令长是也。其究解之妙旨。可极言欤。四象为经。假借转注为纬。则同一
贞蕤阁文集卷之二 第 625L 页
六书。而或为经或为纬欤。四象有限。假借转注无穷。则同一六书。而或有限或无穷欤。六书之中。假借转注偏多歧论。以假借言之。则或曰借声。或曰因其声借其义。或曰借象不借音。以转注言之。则或曰转声。或曰转其声注其义。或曰有因其义而转者。有但转其声而无意义者。有三转四转至八九转者。有转同声者。有转旁声者。有双音并义不为转注者。有旁音叶音不在转注例者。此其论果皆有据欤。八卦为忠。古文为质。籀文为文。则忠质文。何与于文字。而如此分属欤。依类象形谓之文。形声相益谓之字。著于竹帛谓之书。则文字书固各有专义。而不容通释欤。秦汉之更用八体。今可悉数。甄礼之刊定六体。亦可历举欤。梵也伽卢也季颉也。竺典并称之三人。瑞华也花草也云霞也。后来变化之三体。皆可指其得失欤。横则如长舟之截小渚。直则如春笋之抽寒谷。何所取象欤。河洛开而图书兆。嘉禾生而穗书始。何所取徵欤。大抵文字者。坟籍之根本。词章之宅宇。言语之体貌也。展卷玩古则千载共朝。削简论今则万里对面。以之传道述事。治官察民。而凡天地万物造化不穷之迹。莫不有待而资取焉。大矣哉。文字之功用也。古文最首出而大篆次之。及秦李斯等三家之苍颉七章爰历六章博学七章。所谓小篆也又次之。自是而为程邈之隶书。为西京之草书。为稿书为楷书为悬针为飞白。皆名小学。至许叔重采史籀以下诸书。又作说文解字。则后世小学之仅存者。赖有此一部而已。然以
贞蕤阁文集卷之二 第 626H 页
朱夫子之地负海涵。亦不免别求小学于曲礼内则之支流。而洒扫应对习事居敬之说。皆汉唐以上不传之旨诀也。此可谓发前未发。有功后学欤。惟是一种从事于六艺者。往往考古證今。以文字为小学。异见崖论。至今纷如何哉。岂朱子之犹有未讲欤。抑诸儒之务奇妒新欤。夫学莫大于格致。格致莫要于文字。予于文字之学。虽未尝专心用力。而其于音义沿革之间。盖不无粗窥端倪者。今子大夫。平居读书。多识古文奇字者。而又当承命编釐韵书。安得不敬策求助补予格致。其悉意敷陈。毋拘程式。予将亲览焉。
 臣对。臣闻书者。与道俱生者也。道无形体则书以视之。道无方所则书以导之。道无言语则书以达之。故世无离水之鱼。亦无离书之道矣。其在天也则日星之昭明也。寒暑之消长也。云霞之绚烂也。其在地也则江河山岳之流峙也。草木虫鱼之荣落变化也。其在人也则身体毛发屈伸偃仰之态。衣服饮食动静语默之象。无非书也。方其壹而未名。蕴而将眹也。宓牺得之以为卦。仓史得之以为书。于是乎名其卦曰易。名其书曰字。世儒窾启。妄生分别。见读易者曰老师而敬之。见学字者曰初学而小之。殊不知书也易也。合之则为一。离之则为二。彼卦中之一画。非书中之指事乎。卦中之奇耦。非书中之象形乎。曰阴曰阳。非会意乎。有卦必有名。非谐声乎。卦中之交易变易。非子母相生。假借转注之发凡起例乎。是知不明乎
贞蕤阁文集卷之二 第 626L 页
书者。必其不通乎易者也。善乎陶九成之言曰。六书八卦之变也。今我 圣上。学贯三才。道冠百王。观人文而化成。冒天下而不遗。发策问道。以六书为先。大矣哉。 真知为治之要矣。臣虽谫陋。敢不以所闻于先哲者。飏言以对乎。臣伏读 圣策自书居止览焉。臣拜手稽首曰都。尝试论之。书虽六艺之一。而实则贯乎六艺。盖惟礼乐射御数五者。各不相通。而书能通之。书虽小学之事。而实则大人之道。不外乎是。夫惟语其小则偏傍点画之微。而语其至则造化之所由起。精义之所由托也。信乎其能达幽显之情。明天人之际者矣。是以圣王重之。周官保氏之为教也。自八岁而为始。所以讽说于抠衣之馀。讲摩于隅坐之间者。无非此六书之旨。故时无不识字之人。朝无不通经之官。子夏之释物。辨丁乎鱼枕。秦医之说疾。测蛊于虫皿。委妥可通。见于姜鼎。𣥍近本一。證在周彝。徵之于昔。有由来矣。乌虖。圣远言湮。六艺之教不行。六经之学不传。五十二家之书。都来穿凿。三百六十之体。更相榛芜。帖括之儒。或习焉而不察。家塾之童。或少见而多怪。文字之寄于世也。绵绵焉不绝如线矣。如欲挽回振作。贲饰皇猷。焕然与三代同风。则不必高谈性命之原。驰骛六合之外。即此一书。学之复古而治天下。已运之掌上矣。请因 圣问而条陈之。春秋以上。言文不言字。文与字之并称。顾宁人以秦本记琅邪台颂为證。然孔子曰牛羊之字。以形举也。
贞蕤阁文集卷之二 第 627H 页
夏禹治水。得金简玉字之书。则古亦有言字者矣。字之本训乳也。乳者必有爱育之心。故为爱为育。乳者必孳生。故又有文字之字。按周礼春官大宗伯。内史掌达书名于四方。注古曰名今曰字。滋益而名。故更曰字。此郑用说文说。然字之于物也。犹名之于人也。虽谓之直通名字之字亦可矣。结绳移于书契。作者雕龙之侈辞。别无精义。而独体合体之子母。八象六类之制造夹漈之略。可按而考。今不必重烦笔墨。指事象形。会意谐声。假借转注。即所谓书之六义。天下之字。皆从此出者也。其说莫详于许氏说文。然有蕴而未发者。有引而可伸者。许氏辄曰意兼声。此但得二义。其实亦有一字兼数义者。其于合体曰谐声。则独体之声。从何而来。许氏盖阙如也。原其得声之故。即古人天生之言语。故六义次序。虽事在形先。其声则必事在形后。何则指事者。形于字而后。节其事而命之为声者也。象形者。先有其名。得字之后。因而称之。不必别立一声故也。其馀实难更仆。按部而求。亦自可寻。四象以为经。假借转注以为纬。经有限而纬不穷者。杨用修之说也。经中有纬。纬中有经。固不可画一。而既以六书为十分。而声四义三事二形一。则十分之内。所谓经者已尽据之矣。十分之经。未必是字字假借字字转注。则只见其经无减而纬有限。杨说穷矣。六书之中。假借转注。最多歧论。以假借论之。则程端礼曰借声。张谦中曰因声借义。易疏曰借义
贞蕤阁文集卷之二 第 627L 页
不借音。一言而蔽之曰有有义之假借。有无义之假借。有古有其义而今不可臆度者。有本无其义而偶与之合者。诸家之论。谓之皆通可也。谓之皆偏可也。虽使苍颉自来。亦必唯唯否否。眯玆聚讼矣。以转注论之。则程端礼曰转声。张谦中曰转声借义。赵古则曰有因其义而转者。有但转其声而无义。有三转四转八九转者。有转同声。有转旁声。有双音并义。不为转注者。有旁音叶音。不在转注例者。至以考老之同意相受。驳许慎以下诸儒。亦一言而蔽之曰莫善于近世戴东原之说。其言曰说文考注曰老也。老注曰考也。转注者互训也。然则同意相受之旨了然矣。诸公有知。得无霍然汗下。八卦也古文也籀文也。分属忠质文而以小篆为霸者。包蒙之论也。由今观之。当日之所谓霸者。邈然若尚忠之世。作此论者。亦衰世之意乎。从象形而曰文。从滋益而曰字。从著于竹帛者而曰书。此三者虽曰各有专义。以其为用相近也。故古今文笔。随时混用。知者自知。诚无待于训诂矣。曰大篆曰小篆曰刻符曰摹印曰虫书曰署书曰殳书曰隶书者。秦之八体也。曰古文曰奇字曰篆书曰隶书曰缪篆曰虫书者。甄礼之六体也。其实相沿而递减者也。印度之右行。西域之左行。中国之下行。兄弟三人主文三方。异矣哉。落英茂木之象。花草云霞之变。萧帝之风流。山翁之悟解。可念也。小渚之长舟。寒谷之春笋。乃书诀中千里阵云。万岁枯藤之类。非
贞蕤阁文集卷之二 第 628H 页
六义之攸关。说文中并无此语。今不索言。马负呈祥。龟浮效灵。河洛之辞。徵于易传。芊头之山。一本九穗。神农之应。载在纬书。皇矣哉。人文之肇辟也。大抵文字者。天地之精粹。生民之耳目也。原夫书契之未立也。虽有至明。不能察万里之心。虽有至聪不能听万世之语。虽有至辩不能名万物之赜。于是乎制而象之。区以别之。或牍焉而漆。或楮焉而墨。状范毫端。呈形字表。以之而邮则万里之颜在眼。以之而扣则万世之响在耳。以之而呼则万物之数。可坐而致矣。文字之功用。若是其妙且神乎。自是厥后。学者日趋简捷。自古文而籀籀而秦。篆之道凡三变。自篆而隶隶而楷楷而草。书之道凡四变。而悬针飞白许多名目。又纷然旁出。则所谓秦篆之不可复行。殆有甚于秦时之视古文。六书之义。几乎熄矣。又况自晋以降。习书之家。以二王之姿媚为尸祝。自宋以来读字说者。以荆公之执拗为口实。一日之春。千里之草。三刀之州。八人之火。信之甚牢。七音之贲。八音之敦。九音之齐。十音之辟。解者无人。增竹于匪而象离。加食为饩而旨衍。书登梵箧。口必加旁。字入道书。雨常建首。俗学缠纠。不可救解。兼之以词章八股之习。束之以功令。驱之以爵禄。则古学之弁髦。尚何言哉。嗟乎。古书之存者。于今亦罕矣。汉艺文志小学十家苍颉篇见考工记者。惟鞄𦳆柯欘四字。凡将见文选注者。惟黄润纤美宜制禅。钟磬竽笙筑坎侯二勾训纂。见史记
贞蕤阁文集卷之二 第 628L 页
正义者惟户扈鄠三字。则非但班志所云闾里书师断六十字为一章者已无面目。而相如杨雄之迹。亦泯灭无传矣。天幸斯文未坠。许叔重说文。始一终亥字母五百四十部。为九千三百五十三字之纲领者。宛然俱在。李阳冰之字原。徐铉之韵谱。皆许氏之功臣。而他如史游之急就篇。郭忠恕之佩觿汗简。贾昌朝之群经音辨。李文中之字鉴。张谦中之复古篇。近代顾氏之音学五书。邵氏之古今韵略。皆足以羽翼斯道。驰名艺苑。为医俗之针砭。复古之津梁。六书之兴。亶在斯欤。臣又尝见 世宗朝成均馆所藏经书板本。则偏傍必详。点画无讹。其时书学之明。可以推知。而 大圣人制作之心法。亦足仰揣于万一矣。诚愿 殿下以此本重加校梓。与中国石经并列。而以说文以下数子之书。立之学官。增置博士弟子。如汉时未央殿前故事。回雕虫之末技。返鱼雅之淳风。真书如立。行书如行。而汲冢之简。岣嵝之碑。猎鼓之碣。碧落之文。可得而通矣。阳文为款。阴文为识。而仲丙公乙兄丁伯申之鼎。祖乙父癸妇庚母辛之卣。蒲萄马鬣之镜。荇叶螭纹之钟。可得而考矣。其继往开来。绍前烈而诒后谋者。将与天壤共垂。臣向所陈复古之请。良以是也。夫以朱子之集大成于群贤。于其撰小学之书也。以曲礼内则弟子职等篇。为之支流。而本之以洒扫应对执事居敬之说。未尝一及于三苍尔雅之训者。岂真不讲于六艺之旨而然欤。盖有所
贞蕤阁文集卷之二 第 629H 页
急者存焉。亦犹程子之说易。略象数而宗义理。以救王弼以后老庄之弊云尔。此圣贤随时扶世之苦心也。夫义理之小学。名物之小学。汉儒已并言之。西河毛氏亦以六经共为六艺。后儒之往往侵凌。以小学把作己物。固不满一笑。而至于今日则朱子之说。又如日中天。而名物训诂之学微矣。正宜表章汉儒旧说。与大全集注。并行不悖。岂非朱子之本意。小学之急务乎。夫学莫大于格致。格致之要。又莫先于文字。圣学之高明。固已洞见于书道之原矣。臣何敢更赞一辞。而臣等既承 御定韵书校正之命。请以韵之一义仰复焉。夫字必有义。亦必有音。书之通乎经。亦犹韵之通于乐也。字义修而经术正。韵学明而古乐兴。惟 殿下懋哉懋哉。臣谨对。
七七策
王若曰一岁之中。奇月之三五七九。重其日以为名节。而生数则三三为首。成数则七七为首。予尝问三三矣。其于七七也。可无问乎。大衍揲蓍。盖取诸重七。洪范稽谟亦言其凡。七夷则属申。申是七焉。月令流火。火为七焉。其应皆在是日欤。承华虹节。史称七枚呈祥。汾阳夜祝。灵著七襄与龄。七月七夕七枚七襄。若是其符合者何欤。作饭百斛者蔡子。献宝一囊于唐帝。仙家之会必于七夕而然欤。蜘蛛在合成网。何谓得巧之兆。乌鹊填河为桥。可验如期之会耶。类族出游。池鱼亦知节序。效隶拜稽。文人本自善谑耶。一雨而昨日今日之异名。双
贞蕤阁文集卷之二 第 629L 页
星而南俗北俗之殊号者何也。井梧飘而天下记秋。野黍熟而农人为珍。授时重农之意。亦寓于是节欤。夫七夕者。秋孟初节也。在我朝重是日。并列于三九良辰。集青衿于泮水之宫。命题试之。以贲饰太平。甚盛矣哉。然数之始中终。以一五九为归。三七之在奇数。若户之有枢而已。岁时伏腊。斗酒自劳。元朝重午。撰进帖子。盖亦历代之流风。而古人之重一五也如此。使荆楚旧史。编我岁时之纪。未必不以固陋为讥。元日午日之所不试。只举三七。此必有奥旨存焉者。予欲与子大夫讲七七之义。苟能考据该洽。援古而證今。则其视玉匣之咏。金风之辞。不犹为有用之策耶。其悉意条陈。毋杂浮辞。予将亲览焉。
 
臣对。臣以为日之用七。非特于月之七也。有每月而用七者。冬至之卦曰七日来复。是至月之七日也。董勋答问礼俗云正月七日为人日。此正月之七日也。古诗庐江小吏行云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者。盖非特七月之七矣。亦有以岁而言七者。曰小国七年。曰七年小成。亦有以世而言七者。曰七世之庙可以观德。古圣人立国经世之论。制礼成人之节。多用此数。如音之七均。性之七情。祭之七祀。虽似偶合。莫不有自然之数存乎其间。岂非干支配合。已自容成之世。刚柔筮日。本出太卜之遗者耶。合五纬于两曜。分四方之经星。而曰七政曰七宿则天亦用七矣。殷人七十而助则地亦用七矣。七之时义。渊乎妙哉。今我
贞蕤阁文集卷之二 第 630H 页
 圣上履九五之位。抚千一之运。垂七月七日之 问。臣虽才非七步。读惭七略。敢不罄竭所蕴。以对扬万一乎。臣伏读 圣策。自一岁止节欤。臣双擎百拜。丹衷陨越。臣窃伏惟念七者阳数之始。而成物之首也。处河图之前。居洛书之右。根于五而配于九。则若是乎七之参造化而关世运也。是以圣人重之。制字而象形。顾名而思义。莫不眷眷于扶阳抑阴之义。故遇是月而逢是日者。命之为良辰。传之为美俗。追端午之冷淘。伴重阳之萸佩。诚有异乎四月之四六月之六者矣。虽然知此日之为名节。而惟遨游是尚。认此月之为畸月。而惟酒食是务。则天地成物之机微。而 先王对时之政衰矣。为人上者。曷可不于敬天勤民之义。懋哉懋哉。臣请因 圣闻而条陈之。挂一扐三之蓍。符乎重七者。大衍之虚一也。卜二占五之稽。居乎六八之间者。洪范之次七也。律吹夷则。申七以属之。星流大火。天七以成之。虽谓之是日之应可矣。兰殿迎仙。呈七枚之嘉果。银州祈福。遌七襄之天孙者。盖亦不离乎是日之名矣。百斛之饭。方平之犒从若是多乎。一囊之宝。真如之献君何其异也。蜘蛛密网。天宝之宫奁乍开。乌鹊填桥。淮南之幻说横行。闺帏之习。游戏是尚。道家者流。傅会而成之者欤。鱼鳖分行。亦能知时。蓏果毕陈。因而敷衽。武陵之记异。零陵之乞巧。不难卞也。洗车洒泪。隔霄而殊称。黄姑担鼓。异地而各号。雨师之别于今昨。天官之分于南
贞蕤阁文集卷之二 第 630L 页
北。有由来矣。金井徘徊。词人感梧叶之零。汤饼相酬。农夫说黍糜之变。授时重农之意。寓于是矣。臣伏读 圣策。自夫七之策耶。臣双擎百拜。丹衷陨越。大抵七夕之为时也。辞朱炎之赫威。迓白露之新凉。百子之地。故事攸得。九孔之针。遗俗犹存。矧在我 朝。尤重是日。列之三三九九之间。设科而取士。登庸黼黻之才。发挥铿锵之音。所以修饰皇猷。贲扬文风者。郁郁乎彬彬乎。蔑以加矣。夫数者始于一而终于九。五居其中。三与七之在其间。不过如户之有枢而已。虽然非三则五为无根之叶。无七则九为无脐之磨。岂非所谓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为之用者耶。夫节日之名。初无定名。无岁不礼则岁皆良节矣。无日不乐则日皆嘉日矣。以历代而言则节日之沿革多端。以诸国而言则节日之风俗万殊。果使良史之才。操笔而纪我东之月令。则固将超唐宋而轶三代。区区荆楚之编。讵讥其固陋耶。三元之进帖。七日之试士。所谓一而二二而一者。初无异同之可论。而要不出古先王蜡日之遗泽。则三为生数之首。而前日三三之 问。其生物之心乎。七为成数之首。而今日七七之 问。其成物之意乎。生成者天地之至德而圣人之能事也。盛矣哉。垂鸿号于百代。揭佳俗于天下。其宏规奥旨。粲然备具于对时育物之中矣。臣伏读 圣策。自其悉止览焉。臣双擎百拜。丹衷陨越。大金风玉匣之辞。齐梁浮薄之体。不足比拟于 明廷策士之
贞蕤阁文集卷之二 第 631H 页
礼。大哉言乎。 大圣人懋实之政。臣固钦仰之不暇。而诗有之曰鸤鸠在桑。其子七兮。鸠之子至于七之多。而结之以淑人君子其仪一兮。七者何也阳也。一者何也道也。伏愿 圣上。惟七惟一。孜孜焉。臣谨对。
八子百选策
王若曰。唐宋八大家文钞。茅鹿门所以病后世之伪剿。标先觉之精粹。视千古操觚者之金石关和也。西京尚矣。先儒以蜀之出师表。晋之归去来辞。为文章绝调。则是书之但取唐宋何据欤。六朝骈俪。着力要变则唐不收苏颋者何故。文敝之馀。发明古道则宋不录柳开者何说欤。空同名家也。而直诋其剽裂。荆川师承也。而不列于批选者。亦有义欤。韩之吞吐骋顿。柳之巉岩崱屴。欧阳之遒丽逸宕。长苏之行行止止。俱可谓善评。而王,曾,两苏之独无取譬。何欤。碑志世皆首韩。而此云逊于欧王。书牍人咸称苏。而此云韩特崛起。有何超凡之解。而论断之如此欤。以一意为全局。故无旁意。以劖词为摹画。故无危(一作卮)词。谁谓是八家秘钥。而果可称的见欤。或以李翱,孙樵。增为十家。或以韩,柳,欧,苏。约为四家。则不增不约。得不失于烦简。或挈论定评于本题之下。或傍镌要旨于字行之间。则其论其镌。能不错于义例欤。有以伊周鸣不平。讥退之之东野送序。有以韩白优劣论。戏子瞻之醉白堂记。欧公之六一传。至訾以不成说话。柳州之服气书。或斥其谩溷本态。受是訾议。而并在选中何欤。汉有文类。唐有文粹。宋有文鉴。其评选之凡例。
贞蕤阁文集卷之二 第 631L 页
与此何如。而荆川既有文编之作。则鹿门以其高弟。别为此檃括之篇者。得无嫌于务胜欤。皇明十大家文抄。所以继是书为续篇。而一代之词宗。反多于两朝之茹茅。则世愈降而才愈下者。未足为确论欤。盖尝论之。文章者。发于心而作于气者也。故心细而气养则体虽万变而文无不至。心粗而气局则言虽依㨾而理终不得。此其自然而然。如风行水上。非偭规矩拾饾饤所可几及也。然则是书之作。适足为不才子佣耳剽日(一作目)之资。而所谓长笺出而字学谬。八家出而文章息者。诚非过语欤。虽然訾謷是书之论行。而文体又一变矣。夫周之雅。七国之壮伟。汉之赡。皆心也气也。彼剪䌽之花。刻楮之叶。孰不辨其为假为冒。而腼然以秦汉自命。一种哗世炫俗之徒。往往卑夷八家。而古者如赝。才者如莽。奇者如吃。滔滔流弊。至于今莫可救正。然后知八家之真不可少。而细心养气之方。亦必待金石关和。有以型范也。予今万机之暇。馀事涉猎。思欲以作家真正之体段。洗百年积痼之习。而其要莫如八家文抄之表章准的。则导之诱之。率由不畔。使当世之公私述作。一变为高文典册者。将何术而致之。呜呼。射无正鹄则羿不能巧。学无正论则游夏不能工。是书也。愿与子诸生讲之。
 臣对。臣以为文之有八子。其犹乐之有八音。味之有八珍乎。八子之有百选。其犹八音之伦次成声。而八珍之调剂烹饪乎。夫音之数八而耳之官一焉则听不足周矣。味之数八而口之官一焉则食不足遍矣。
贞蕤阁文集卷之二 第 632H 页
然则如之何其可也。说者曰各亦就其一而笃焉而已矣。此操觚家一韩一苏。各师其师之说也。嗜金石而遗丝竹。饫淳熬而失熊蹯也。恶乎其可也。说者曰然则盍亦咸英韶濩之毕备。笾豆簠簋之并陈矣乎。此佔𠌫家兜揽八子。兼收博观之说也。人之聪明有限。而载籍无穷。则将见其敝敝然殚其智力。泛滥而失其归耳。于是乎有折衷于圣人者。孔子删诗。必曰诗三百。此选之祖也。夫圣人岂不曰惟此三百。可以专对。可以从政云尔。则选固无事乎多矣。列宿之繁而曰五星曰十二次者。羲和之选于天也。坤舆之广而曰五岳曰十二州者。章豕之选于地也。八子之书。鱼鳞杂袭。而止于百者。 圣人之选于文也。故八音之伦次。莫不定乎神夔之律。八珍之调剂。莫不期于易牙之口。八家之文。各一其材。而莫不呈奇献态。效尺寸于 渊鉴之中。如百选者。岂非裁世之玉尺。悬物之金秤。大药之刀圭。九品之中正也哉。臣于此百拜庄诵。有以仰我 圣上弥纶曲成。提领挈纲之盛德大业也。非天下之至精。其孰能与于此。请因 圣问。破格而陈之可乎。 讳辩师说。均是止谤。而讳辩之胜在压倒人。师说则遮护自己之不暇。喻之以兵。攻先于守矣。段太尉状回味之橄榄也。张中丞叙既饱之饤饾也。舍旧图新。适于时也。 十哲原跻圣庙则闵庙记之。并列于两学记固也。忠孝本非二致则菩萨阁之合选于佛骨表者。果不悖于辟异矣。 韩
贞蕤阁文集卷之二 第 632L 页
碑柳记欧序苏论者。各家之槩略也。各家之中。各取诸体者。百选之义例也。其不能偏于所长。亦势也。 韩之原有五。取二则重。取一则轻。补以他原。成始终也。长公之于论画。几乎神矣。传神一段。春馀之孤花。而睡梦之清磬也。如几策之大议论。选格之边幅甚窘。恐难容榻外之鼾睡矣。 送穷乞巧。不平之鸣。而若秋声赤壁则超然埃𡏖之表矣。 晨入暮出。非得士也。仁义之人。其言蔼如。韩公之本领如此。彼其乞清波之转求伯乐之顾者。安得不姑退三舍。 十二郎文。字字恳到。不期工而自工。至张员外石曼卿则情事之外。添却摆弄文字一想。未若祭欧阳二篇之有关于交道文运也。 徐偃王碑乱头粗服。风神故胜。箕子碑顾影自喜。太涉矜慎。表忠观苏之眉目。乌重胤韩之茶饭矣。 老子不如伯夷。礼乐不及春秋。诚如 圣谕。而明允则非春秋。尚有他论。若荆公子由。非此则无此体故欤。 指其悟则虽毛颖之凿空。愚溪之说梦。未必不为医俗砭愚之端。而责其醇则辨奸之先见。而臣虏狗彘为尚气之语。病梓人之相业而阙足不治。非适用之通才。姑不必到底论也。 灵壁园之凌驾木假山。君术策之突过策断。臣于右方老子礼乐不及春秋伯夷之问。才已略言之矣。 殷员外石昌。言其政也。兄弟有美堂拟岘台争长之嶭。若墨君樊侯之低昂。鸱夷铁枪之进退。举一反三之不得已。东征西怨之讵足问耶。 曾之两序。绌
贞蕤阁文集卷之二 第 633H 页
于王之二选。王之两书。绌于欧颖二书。以至石卿许君之志。西山鄞县之游。争臣之于谏官。凌虚九曲之对峙。小而名二子读孟尝。大而救灾议用兵书。臣愚死罪不敢忉忉。然执其铢黍之见。论其去就之迹。反不免穿凿傅会之归矣。 文之有碑志。犹律之有断例也。殿之于后。其义可推。 韩于有唐。崛起布衣。为后来七子之宗。则以一敌三。无愧重席。臣请推馀意。略及选外之旨可乎。文章之弊。至于近日而极矣。浸淫于说经者。或认话头为古文。浮沈于功令者。第奉骈俪为关石。或空疏而强为考證。或涉猎而昧于体裁。反覆缠绵。载胥及溺。惟 圣上慨然于斯。建皇极于诗书礼乐之林。上天时而下水土。左规矩而右准绳。喣濡陶铸。跻一世于文明仁寿之域。首揭八子之书。以牖厥迷。以正厥趋。犹且圣不自圣。询于刍荛。于治道之污隆。文体之升降。三致意焉。臣诚窾启。固不足仰塞 明命之万一。而窃尝闻之。文不徒行。待人而行。彼八子者之卓然名世。家俎豆而户尸祝。岂其无所本而然哉。然则百选之作。特转移风俗之一大机耳。昔朱文公之书。由鲁斋而传于河北。至永乐而大行。八子之文。显于茅氏。得 圣人而逾光。方之永乐之朱书。果孰得而孰失欤。若其选狭而旨远。体约而用博者。所谓匀天之一阕而全鼎之一脔。铁门之关而钥匙焉在玆。膜眼之开而金篦焉在玆矣。夫子午之针。仅比一芒。而万里之坎离是正。绀色之珠。不
贞蕤阁文集卷之二 第 633L 页
过弹丸。而宿昔之见闻靡遗。则今之百选。信乎其能抉天地之秘要。御万理之至赜者矣。故曰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臣于百选之对。亦云云。臣谨对。
贺若弼,韩擒虎。俱为上勋。
御制条问曰以受降而言则擒虎之功。当居第一。以扬武而言则若弼之勋。亦为无双。果无优劣高下之可正者欤。俱寘上勋。盖出于各满其心。欲息其争之意。而既耻居其后矣。亦必羞与为伍。果能无两虎共斗之患欤。韩擒虎幸而死耳。不然以二将跋扈之心。宁终无事欤。以汉高比猎之意言之。孰为人功如萧何而当居元勋欤。若弼之平陈七策。可以当之欤。发纵指示。别有其人欤。
 
臣对曰。平陈之役。若韩若贺之功。求之于事而难于甲乙。则求之于心而高下立定矣。何者。弼耻在虎后。而虎未尝耻在弼后。则弼之自知者已明。譬如摘树头之果。一人攀木矣设梯矣。劳亦至矣。一人持竿。一钩而落其果。所摘者期于果。则不得不以得果之功为第一。所谓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者矣。夫欲夺降笺者弼也。违令先期者亦弼也。论其好胜之心。殆有甚于王浑之与王浚。则隋文之俱寘上勋。不害为息闹止斗之计。弼既过其望矣。虎虽不死。未必更有纷纭耳。果有是也。大将军之除名。必不待四年之久。而三太猛之啧。在于杨高秉政之先矣。若其平陈七策。不过为崔仲方,辥道衡之先策。而道衡,仲方不为元
贞蕤阁文集卷之二 第 634H 页
勋。又况加之以御授之目。上之于论功之际。则乃其自伐之尤者。观于自载家传之语。文帝之意。亦可见矣。开皇之初。虎与弼也。俱为高颎之荐。则隋之人功。非颎而谁。若夫人功之上。又有发踪之李德林。则惜乎。颎之不能终让也。
记里鼓
御制条问曰。注言记里鼓。所以识道里。车上有二层。上有木人。行一里下层击鼓。行十里上层击镯。意其制有机括转运。如玑衡漏钟之类。玑衡漏钟皆以斡旋之迟速。合于晷刻之迁移。则迟速宜有一定之限。今夫道有远近而行有疾徐。则机发之迟速。亦当随而不同欤。不然则一里击鼓。十里击镯。不几近于胶珠之瑟耶。
 
臣对曰。记里鼓之制。本注虽引宋天圣年大章车为證。而此非晋时之原制。按晋书舆服志云记里鼓车形制如司南。中有木人。执槌向鼓。一里打一槌。司南即指南。义熙五年刘裕屠广固时所获。使张纲补缉者也。司南下云驾四马。如楼三级。四角金龙衔羽葆。大驾出行。为先启之乘。夫司南也记里也。两车俱为天子之卤簿。天子行必治道。吉行不过三十里。则其行之必徐道之必坦。槩可以想矣。意其必以徐行平道为准。而疾行倍行。亦当以比例为差。如以日行百里为率。而倍道者必二里击一槌。三百里者必三十里击一镯。又或使其中之机轮。以行为转。疾行则急转。徐行则缓转。不行则不转。期于一里十里而击鼓
贞蕤阁文集卷之二 第 634L 页
击镯。则自无胶柱鼓瑟之患矣。盖古之人。运智创物。有非文字言语所可形容摸索。故自成汤之飞车。偃师之木人。诸葛之木牛流马。后世都无传焉。至如玑衡漏箭之法。议如聚讼。臣本蔑学。固不敢指一仰对。而记里鼓之制。不过是度地之物。则步数尺度。最近而易验。非若日晷星刻之积累而易差也。其法之深浅。恐当少逊于问时测天诸器之逾细而逾巧者矣。

以箕营先刻活字本 书下曰范铜与镂板。固有较然之优劣。而观此铜字制㨾。大不如所料。岂李命艺不为下去。多未照检于字画而然乎。先刻木字。然后乃能铸铜制字。则命艺之照检与否。似不甚关。然则铜木之制异。必缘屡翻而失其真矣。易刓之虑。犹属久远后事。失真之叹。实妨目下紧用。此役待教父子主之。而待教适不在直。明日招致朴齐家,李命艺。出示生生谱及此本。细叩便否。以为即速停当。俾无滞留之弊可也。箕营匠手如可合则更送命艺。仍始镂版之役。如不合则莫如即令捲归。以京工依前使用为可。至于铜字。不但画不圆满。亦有斜凹欹侧处。其委折亦详问于朴齐家等。
 臣议。此铜字之不及生生谱原字者。必因不用生生原刻。而另一翻刻时失真。决非范铜之故。有所差舛于本画也。如铸铜字则只一个生生谱原字足矣。不必更费一层翻刻。以致转失故态。至于铜字中之欹斜啙寙。亦因原字本胎之不精。若以漏子出之一依
贞蕤阁文集卷之二 第 635H 页
聚珍程式。则厚薄面体。毫发毕肖矣。如不范铜。添广本字。则亦须前刻工手。方不参差。盖一版所拓之十字。分与十工。便成十体。得其笔意者绝少。工手之难如此。年前既始旋罢事可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