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明皋全集卷之十二
明皋全集卷之十二 第 x 页
明皋全集卷之十二(明皋徐滢修汝琳 著)
 策问
  
明皋全集卷之十二 第 243H 页
声问
问。声者。形气相轧而成者也。形气之相轧而必有其声。果何理欤。声教讫于四海。声名洋溢中国。圣人治平之功也。以夫子为木铎。以夫子比金声。后贤叹美之辞也。此亦形气之相轧而成者欤。诗曰。遹骏有声。曰。无声无臭。此文王之德也。记曰。必有闻乎其叹息之声。曰。听于无声。此孝子之思也。既曰有声。又曰无声。何其言之前后矛盾。而亦以形气相轧者言欤。天籁地籁。天地之声不同。秦声越声。天下之声不同。岂形气之不同而发于声者然欤。草木之无声而风挠之有声。金石之无声而人击之有声。此间形气之相轧。而或有作赋掷地。谓有金石之声者。或有作诗瑶台。云有步虚之声者。既无形气之可见。则谓之有声。何欤。风动淇上。听萧瑟之声。而圣人不知肉味。方夜读书。闻淅沥之声。而文士知为秋声。此亦形气之相感而然欤。无声之乐。日闻四方。则若是乎无声之胜于有声。而
明皋全集卷之十二 第 243L 页
无弦之琴。无声之诗。俱可谓得声之本欤。闻声悟道。因号声问者。何人。以酒喻声作为声论者。谁欤。聆止车而认大夫之过。其说可详。听曳履而知尚书之来。其故何由。大抵声音之道。与政相通。声音之邪正。而风俗之污隆系焉。故一世之声和。则天地之声应。而风雷鼓发。无非利物之泽也。鸟兽下上。无非瑞世之音也。以之宣八风之气。以之一天下之情。淡而不厌。乐而不淫。其功效极致。荡荡乎侔造化赞化育。而奈之何世级既降。治道不古。天时不适于上。而寒暑有怨咨之声。人事不尽于下。而街巷乏优柔之声。岂天地之气渐漓。而声音之用。自不得不然欤。方今 圣明御极。新化亟畅。庶几乎礼乐之兴。何以则可使八方之声。皆得风雅之正欤。诸生诵习诗书。必有可闻之说。其各齐声以对。
明皋全集卷之十二 第 244H 页
体用问
问。圣人之道。有体有用。体用二字。乃学者所当讲明者也。以天为体而以地为用者。先后之论也。以地为体而以天为用者。动静之说也。体用二字。果无一定之则欤。以天地为体而以人物为用。大分之也。以人为体而以物为用。小分之也。体用二字。果有大小之别欤。日月星辰。在天之体也。而寒暑昼夜。其用之所以行也。其流行之妙。可得闻欤。水火土石。在地之体也。而风雷雨露。其用之所以化也。其变化之故。可详言欤。心以仁义礼智四者为体。以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者为用。四者之外。更无此心之体用欤。身以耳目手足四者为体。以聪明持行四者为用。四者之用。果是此身之自用欤。佛氏之为道。有体而无用。刑名之为道。有用而无体。此与吾儒由体达用之学不同。而其中亦有优劣之可言欤。老子得易之体。孟子得易之用。此皆康节先得之论。而先儒又以为老子自有老子之体用。孟子自有孟子之体用者。何欤。朱子曰。见在为体。后来为用。以此言之。体用非一物也。又曰。即体而用在其中。以此言之。体用同一源也。何其言之。
明皋全集卷之十二 第 244L 页
前后矛盾欤。子思曰。中者天下之大本。和者天下之达道。此以中和为体用也。又曰。君子之道。费而隐。此以费隐为体用也。何其义之无所指的欤。先儒以易之乾坤坎离。为先体而后用。以震艮巽兑。为先用而后体。其或先或后之义。皆可反覆讨论欤。先儒以虞夏商周。为书之体。仁义礼智。为书之用。文武周召。为诗之体。性情形体。为诗之用。秦晋齐楚。为春秋之体。圣贤才术。为春秋之用。其为体为用之义。亦可一一历言欤。论语曰。礼之用。和为贵。然则礼无用而乐无体欤。启蒙曰。河图。道常数之体。洛书。肇变数之用。然则图无用而书无体欤。天地之体数十。天地之用数九。十何以为体。而九何以为用欤。忠者体也。天道也。恕者用也。人道也。体何以属天。而用何以属人欤。有用可见而体不可见者。有体可见而用不可见者。指何处而言欤。有有体而无用者。有有用而无心者。指何物而言欤。大抵有物则斯有体。有体则斯有用。体用之分而万物之情得矣。然学问之工。必在于用而不在于体。故格物致知。学之始也。而物与知。体也。格与致。用也。诚意正心。学之中也。而意与心。体也。诚与
明皋全集卷之十二 第 245H 页
正。用也。治国平天下。学之终也。而国与天下。体也。治而平之。用也。然以戒慎恐惧为体上工夫。以慎独为用上工夫。则又若体用之各有工夫。体上用工。得无有纷纠昏昧之病。而反害于纯一自在之体欤。李延平静坐。看未发气像。此正所谓体上工夫。而才下看字。已非未发境界。然则体上用工。终是推不得之论欤。程朱以后。道学之失其传。久矣。一变而为象山之废讲学。再变而为馀姚之致良知。至今使江西一派。沉惑于顿悟之说。自以为大居敬者。率皆不免于枯木死灰之归。而未见有活泼流动之机。朱子所谓貌曰僵言曰哑视曰盲听曰聋思曰塞者。不幸而近之。然朱子晚年所与张钦夫一书。又以体用工夫两下道破。则学者将何所适从欤。方今 圣明御极。治教休明。潜心于涓蠖之中。而万化之体立。端拱于清穆之上。而一德之用敷。是乃正学术明道法之一大几会也。何以则使当世之学者。讲明体用之义。高不流于异端之无用。陋不坠于功利之遗体欤。诸生平居体验。必有得于实用之学。其各悉著于篇。
明皋全集卷之十二 第 245L 页
无声之乐问
问。记有之。无声之乐。日闻四方。何如斯可谓无声之乐欤。阴阳相摩。天地相荡。鼓之以雷霆。奋之以风雨。此天地之乐也。而亦不能无声。则天地之大。人犹有所憾者此欤。黄帝有云门之乐。尧有咸池之乐。舜有箫韶之乐。禹有大夏之乐。此圣王之乐也。而亦不能无声。则四圣之德。犹有所未尽者存欤。诗曰。上天之载。无声无臭。圣人之法天。无声为至。则此可谓无声之乐欤。子曰。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乐之为乐。不在钟鼓。则此果指无声之乐欤。听钟声而思武臣。听磬声而思封疆之臣。听琴瑟而思忠义之臣。听鼓鼙而思将帅之臣。声之感人者然也。无声之乐。有何感人之功欤。哀心感者。其声噍杀。乐心感者。其声啴缓。怒心感者。其声壮厉。爱心感者。其声和调。声之自心者然也。无声之乐。有何自心之妙欤。夫子之金声玉振。非乐而有声者也。声教之讫于四海。有声而日闻者也。此不足与于无声之乐欤。周宣之鼓有鼓而无声。楚庄之钟有钟而无声。此皆有得于无声之乐欤。听于无声。岂谓无声之乐而忾然日闻。亦附日闻之义欤。
明皋全集卷之十二 第 246H 页
无声之诗。可被无声之乐。而无弦之琴。亦有日闻之实欤。大抵无声之乐。乐之源也。始言气志不违。则谓上之气志下不违也。中言气志既得。则谓上之气志得于下也。终言气志既从。则谓上之气志下所从也。末乃极言其致。以及乎四方日闻之盛。此所以为基命宥密之本。而清明在躬之体立。动荡。流神之用行。于以太和坱轧。万物咸若者。何莫非气志之所推哉。然清浊不同者。圣凡之气也。大小不同者。贤愚之志也。欲以一人之气志。必求民物之不违。俾有以格上下而闻四方。不亦戛戛乎难哉。洪惟我朝 圣继神承。象德之音。扬烈之章。非无金石之迭奏。而若其笙镛之化。桴鼓之治。自有传于声音之外者。则无声之乐。庶几乎四方之日闻矣。是宜风行草偃。音与政通。和气同囿于匝域。休闻丕彰于敷文。以至器数声容之末。各得其风雅之正。而奈之何。人心不古。习俗渐下。于变之圣念。徒勤于宵旰。徯应之成效。尚迟于作新。朝廷之上。未见有优柔平中之德。蔀屋之间。或多有寒暑怨咨之声。岂世运推嬗不可挽者天耶。抑迟速有待所可勉者人耶。如欲使鼓之舞之机。斡旋于
明皋全集卷之十二 第 246L 页
不言之中。贲饰无声之乐。驯致日闻之美。则其道何由。子诸生。平居读书。必有日闻其所不闻者。其各悉著于篇。
明皋全集卷之十二 第 247H 页
经学问
问。经学之废久矣。学莫京于经学。而习之者多如牛毛。专之者少如獜角。其弊果何自欤。先儒云。秦人焚经而经存。汉儒笺经而经亡。经学之废。岂由于笺注欤。九师兴而易道隐。三传作而春秋散。齐鲁韩毛起而诗残。大戴小戴出而礼熄。经学之废。或由于派分欤。五经六经。九经十三经。何时之增补。可历言。贾逵石经。子贡诗传。申培诗说。何人之赝作。可历指欤。匡衡解颐而无赖于实用。刘歆通经而反惭于躬行。经学亦有真伪欤。皋夔无书可读。而能佐虞廷之治。荆公平生说礼。而酿成熙宁之祸。经学亦有不足贵者欤。庸学之表章。实自仁宗。而朱子则曰两程。经序之源流。灼有程训。而朱子则曰汉儒。其独得之见。何所取證欤。名物度数。详于汉而阔于宋。天人性命。详于宋而阔于汉。岂古今之专门。各有所主欤。三江碣石。千古之疑案尚在。柏舟子衿。两书之定论相舛。学者将何适从欤。武成之二三策。言出于亚圣。中庸之末受命。义戾于金縢。经皆不足信欤。鹅湖讲说。使人涕下。而死不免告子之诮。江西顿悟为世宗儒。而至今被异
明皋全集卷之十二 第 247L 页
端之目。经学若是难欤。大抵圣作为经。贤述为传。而学之者。将以为圣为贤也。天德王道。自此而立。继往开来。赖此而施。畔乎此则老也佛也。昧于此则愚也不肖也。彼以博物为能。词章为工者。每下哉固不足道。而虽标高揭己自号以真儒者。奈何吃吃于章句之同异。字义之诂训。新书之盈箱堆架。苟非兔园夫子熟烂之陈言。则要皆李贽,毛奇龄辈诋诃傅凿之言。于是乎学归空言。俗喜夸诈。问其语。精义入神。而考其实。洒扫应对之蔑如。经学之废。盖非一朝一夕之故。虽然。通复有时。屈伸有待。道统之不续也。今不特五百年。幸值 圣明在上。文教蔚兴。所以潜研于燕濩之中。体行于施措之际者。焕然是六经之宏谟伟烈。则士生斯世。沾偃草之化。而卒未窥六经之门者。凡民之不齿。况乎豪杰云乎哉。至于此土。尤有异焉。远而有箕圣八条之教。近而有一二鸿儒道迪之功。芒芒坠绪。犹可及寻。而不佞自涖任以来。略谂其风俗习尚。则佼佼者。穷老疲精于博士家言。以骈花斗叶。为无上能事。贸贸者。任名之得失。刀锥之利害。陋矣何必索言。由是之故。渔栏蟹舍。寂未闻弦诵之
明皋全集卷之十二 第 248H 页
声。黉堂里塾。久不设讲讨之席。可胜惜哉。今日即舍菜 先圣。配食 先贤之日也。青衿毕集。黄妳纵横。转移矫革之方。与子诸生讲之。此其时宜然。何以则户皆尊经。人皆知学。不但以口耳而必以方寸。不但以剿袭而必以实得。使十室忠信。名物则可继孔郑之绪。义理则可接程朱之统欤。愿因群髦之会。得闻一变之策。
明皋全集卷之十二 第 248L 页
名教问
问。名教者。所以防范人心。一道德而同风俗者也。思深哉。范希文之言曰。名教不崇。则为人君者。谓尧舜不足法。桀纣不足畏。为人臣者。谓八元不足尚。四凶不足耻。天下岂复有善人。人不爱名。则圣人之权。去矣。若是乎名教之綦重于国家也。昔周之盛。立闾师设乡校。存名教于州里。以佐刑罚之穷。而移之郊遂。载于礼经。殊厥井疆。见于毕命。其制置之详。今可历指欤。汉自孝武表章六经之后。师儒盛而大义明。及夫光武尊崇节义。风励名行。所举用者。必先经明行脩之人。而习俗为之一变。则虽其末造政教凌夷。而党锢之流。独行之辈。依仁蹈义。舍命不渝。松柏后凋于岁寒。鸡鸣不已于风雨。其视周末之委靡。不啻什佰过之。岂汉监周弊。所以护持名教者。益备于周而然欤。正始以降。一切士风。弃经典而尚老庄。蔑礼法而贵放诞。骎骎然为六朝之清谈。为三唐之浮华。为五季之坏乱。名教二字。几乎束之高阁。而于斯时也。亦有陶令之不折腰。徐公之自有常。沈阃之不迎送。李下之无蹊径。则此皆得之天性。不待教而兴者欤。
明皋全集卷之十二 第 249H 页
论者。以宋之名教。谓倡于艺祖首褒韩通卫融之一举。以 皇朝之名教。谓本于申明亭大书示戒之一令。夫以一举一令而能使数百年风俗浸渍厌饫。守死不移者。亦有此理欤。严彭祖之不事权贵。许敬之无所挠屈。各擅一节之誉。而他无所表见。韩魏公之寒花晚香。胡康侯之孤松独秀。能葆平生之操。而或未免苛评。天下之义理。尽不可穷欤。居丧有疾。使婢丸药。而乡党贬议。沉滞屡年。大雪寒冻。旅食黍臛。而清论不韪。废顿卅载。劝惩如此。而当时之名教。未闻化行俗美。何欤。毋轻去已议除者。执政之意厚矣。而遽曰此言奚为至于我。欲得开敏如子者。荆公之言恳矣。而笑曰我辈人不肯为条例司。非不斩斩于名教。而得无太露欤。两及相门张师德。无书政府刘元城。何至巷谣之播传。投金承尘雷仲公。却绵死寒陈师道。不几矫情而徼名欤。自处若秽。动不累高。则名教乐地。亦有方便伎俩欤。耻见曾觌踰垣而逃。则少年丛中。胡为发一口气欤。并著名节。世称楚两龚者谁家。励己如玉。呼为裹头冰者何人。拜爵公朝。谢恩私室。大理所以答李贤也。为人师表。私谒中贵。祭酒
明皋全集卷之十二 第 249L 页
所以责周忱也。此固名教中经常之道。而如李文正之保全善类。叶文忠之调停世道。亦足为权时应变。而未必有累于名教欤。语鲜卑而弹琵琶。以要公卿。则仕乱世者。犹能知耻。居父忧而赋十诗。坐枳荣伍。则急人才者。亦难为力。名教之严至此。而古往今来。畔之者纷如牛毛。率之者少如獜角。何说欤。大抵天下之士。自其束发读书。家人之所企望。朋侪之所劝勉。槩不越乎千钟禄黄金印。而一朝服官。即求其所大欲。君臣上下。怀利而相接。则风俗滔滔。不可以复制。于是驾驭磨砻之策。不得不以名为教。而名教之目立。夫名之所在。上之所庸。而忠信廉洁者。显荣于世。名之所去。上之所弃。而怙侈贪得者。废锢于家。间不无一二矫伪之徒。貌恭口从。善文饰而沽虚誉。犹愈于肆然而为利。荡然而自放。则此虽非纯王之风。而亦可以救积污之俗矣。故曰自三代以下。惟恐其不好名。凡所谓名节也。名行也。名检也。功名也。皆未必粹然一出于以义为利。而要之以名为利。不以利为利。则裕如焉。其为风动四方。耸励群情。岂区区律令刑法可与比论哉。虽然。世级日降。人尽劫也。贪者
明皋全集卷之十二 第 250H 页
劫财。黠者劫名。屋漏之愧事。閒居之不善。非敢曰逆诈亿不信。而亦不可谓无此人无此理。则以此为教。将何以觅天下之真才而得其实用哉。洪惟我 朝。圣继神承。一洗罗丽之陋。大启文明之治。而扶植名义。沉醲教化。珩璜之佩。无玷乡论。清华之涂。必摈秽行。及今四百馀年。士大夫进礼退义。自惜自重。平居播委蛇之誉。临危效匪躬之操。皆列朝培养作成之泽是赖已。况我 先朝。二纪临御。一念啚理。 辞教之示意。向威之揭则。无不以防范名教为急先务。而公座谑浪之风。严加禁截。朝绅处义之节。常赐宽假。人人而曲费成就。物物而咸归造化。比如群饮于河。各尽其量。而不见河之亏欠。猗欤盛哉。 圣人之大施。炉锤也是宜。风行草偃。久道化成。两班官员。无一不检束之士。七里滩中。尚存耻放倒之俗。使汪汪之万顷陂。浏浏之松下风。不专称于异代一人。而奈之何上有教而民不兴行。下有名而邦不必达。绾银黄列钟鼎。非一族也。而其出忠入孝。律身若处子者。未见焉。积龟贝实仓廪。非一家也。而其说礼敦诗。摽己若古人者未闻焉。则风声习尚。日入于轻浮纵浪之
明皋全集卷之十二 第 250L 页
途。命脉精神。都陷于窥觊偷窳之域。锥刀之利。罔不倾耳。朝暮之态。略无愧色。事务之因循。言路之喑哑。纲纪之颓弊。学术之榛芜。盖莫不职此之故。而甚至于乱逆层生。邪狱继作。世道茫无头绪。人心末由底定。可胜叹欤。善乎。薛敬轩之言曰。使吾人顾惜名教之心。胜于营求富贵之念。三代之治。未有不可复者。此实系于人而不系于天。何以则当此一初之政。丕变八域之风。人皆知富贵之得失。任一时之亨否。身名之是非。关千载之荣辱。而步趋于绳墨之内。雍容于礼法之场。求名必以实心。率教毋或外貌。以徯应我 先朝至诚牖迪之圣衷。而贲饰今日 嗣武耆定之洪休。偕至我大道欤。诸君子。久沐乐育之化。咸造宾兴之庭。其援据古今。取携腹笥。各以措诸实用者。悉著于篇。而其置字则须如大禹之铸鼎。其练句则须如后夔之作乐。其成章则须如周公之致太平。勿之潦率。勿之牵蔓。俾主司得以盥读而收揽焉。
明皋全集卷之十二(明皋徐滢修汝琳 著)
 对策
  
明皋全集卷之十二 第 251H 页
大学衍义补对
 王若曰。大学衍义补。所以补衍义治平之阙。备大学体用之全。寔人辟致治之要也。衍义之作。愿忠于时君。而独漏二条。琼山之学。有逊于前儒。而补成全帙。何也。岂其不补而不为阙。补之而不为衍者存欤。原书所衍。四分居三。而帙犹无多。续编所补。独举其二。而卷溢数倍。何其繁简之不同欤。合二书而言之。则何体何用。孰理孰事。而前后之巧拙。果何如也。审几微。所以补格心之阙。成功化。所以收治平之效。则补篇中亦有成始成终之可言欤。其大目。则有十二之分。其细条。则有百馀之多。其次第凡例之详。皆可历陈欤。文胡不纯乎雅。而或涉于俗。事胡不杂于儒。而又近于吏欤。治道莫尚于絜矩。而义无所衍。传文不及于兵戍。而说得最详者。何欤。备论遏盗之机。则似乎矿贼之逆睹。而全讳纵阉之祸。则岂其老奴之积畏欤。纲张室具之喻。得无近于矜伐。素书金匮之譬。亦可谓之衬切欤。众目布列。诚若散钱之富。八条同贯。可免欠索之讥欤。高皇啚揭殿壁。则徒旷感于千古。孝
明皋全集卷之十二 第 251L 页
宗进讲经筵。则被恩荣于一代。士固有幸不幸而然欤。大抵大学一部。自三纲而为八条。自经一章而为传十章。则孔曾相传之际。已自有稍衍而渐备者矣。至于西山之书。只论四要。而丘氏之编。追补其阙。则凡从古以来。经传子史之言。可附于治平二条者。于是尽之矣。使后之制治者。其于用人理财安民御戎之政。随其遇而拣其类。则故事时宜。无不开卷瞭然。惟在审择而举措之耳。其为功。岂不大哉。第此书之作。盖已累百年。而世无善治。犹夫前日。岂孙子千金之方。不能疗疾而然欤。特有疾者。不能服耳。惟予耽看此书。沉潜于燕濩之中。欲于明新体用之说。古今变通之宜。体认而力行。以作注措之左契。而奈之何书自我自。治不从欲。反求政令。无非尤悔之端。今欲使先儒苦心。不归空言无补之科。则其道何由。咨尔子大夫。必有道迪对扬之策。须各悉意敷陈之。予将亲览焉。
臣对。天下之学。不志于治道也。厥惟旧矣。言治者遗乎理。言学者忽于事。其相视而不相关。殆无异越人之章甫。臣未知是治也。其不为杂伯乎。是学
明皋全集卷之十二 第 252H 页
也。其不为空言乎。然后知续衍义者几于学。而惟圣人可以措诸实用也。臣尝以经史之体。占治学之分。而有以辨千世之故。盖三代以上。经即史史即经。故危微精一。昭揭于禹谟。修己治人。灿然于立政。说命为论学之书而治在其中。洪范为制治之具而学在其中。曷尝有教学之篇。另行于法令之外者哉。降及后世。经史乃分。问学之士。指法书为末务。经纶之士。指儒家为迂阔。其所著述。亦皆各从其所好。则忘筌之书。鸣道之集。往往有体而无用。三通之作。礼乐之志。往往舍本而趋末。歧途异辙。至于今莫可归一。而独此衍义之补。主之以为学之目。继之以为治之方。自下学而上达圣功。自一身而放准四海。规模之广大。节目之纤悉。虽谓之即经即史。不是过矣。特以出于后世。无人表章。目录之家。率多置之于儒家之末。而反与颜茂猷之纂要。张伯行之订集。同其类。臣窃慨然于斯。欲作艺文之考。编此书于经类。以明治与学之成始成终。三代以后。惟此书为然。顾以知未通。方惧或犯于僭越之讥矣。今我 主上殿下以天纵之资。懋日新之学。经筵发难。动出百王之表。而又谓
明皋全集卷之十二 第 252L 页
衍义之补。有功于措治。诞敷十行之纶。博采一得之愚。使丘氏而有知。亦必自幸其遭逢之有时。而不恨其不用于当世矣。臣于此窃不胜激仰感慨。请复更端而扬扢焉。臣伏读 圣策。自大学衍义补。止致治之要也。臣双擎百拜。有以仰我 殿下求治之圣衷也。臣窃伏惟念。大学八条。自有体用。而衍义一书。止于修齐。此补篇之所以作也。盖格致诚正。欲其尽心得之功而收成己之效也。修齐治平。欲其因躬行之馀而普成物之仁也。非成己无以立其体。非成物无以达其用。若是乎成己成物之不可偏废也。是以曾传之训。纲目略备。而西山之衍义。掇取而推广之。衍义之书。阙漏犹存。而琼山之续编。引伸而足成之。端本出治之源。有资于原书。圣神功化之极。有赖于续编。而该本末兼内外。蔚然为千古人辟致治之龟鉴也。虽然。非知之艰。行之惟艰。知是书之有功于治道。而或不能无未尽施行之叹。则先儒之辛勤裒辑。有待于后者。将不免为纸上之陈言。伏愿 殿下懋哉懋哉。遂沿 圣问。仰备裁择。西山衍义之编。其意亶出于忠君忧国。而二条之未遑开列。岂其智之未及哉。
明皋全集卷之十二 第 253H 页
诚以圣贤为学之功。帝王为治之术。初无二辙。能致其为学之功。则为治之术。特举斯加彼而无事于历论也。琼山补编之作。其意亦出于始学终行。而八目之焕然明备。岂其学之有愈哉。诚以所入之见。各主于详略。体裁之备。必待于增修。则前日之主约而不为阙者。即体而用在其中也。后日之务博而不为衍者。体用本非一物也。原书所衍六条咸具。则宜其文字之浩汗。而简而又简。续编所补二条仅足。则宜其卷帙之要约。而繁而又繁。盖存养省察。圣学之工夫虽多。而精义入神。一理贯通。制度文物。治道之条目既广而充类至尽。万象经纬。繁简之迥殊。其势不得不然也。合二书而论其体用。则明德为体。新民为用。合二书而别其理事。则修己为理。治人为事。而二书之孰优孰劣。孰巧孰拙。臣虽不敢臆断。当时嘉奖之论。至谓之成真氏之完书。为孔曾之羽翼。则抑或以后出者为善欤。首卷之审几微。所以补原书诚正之要也。卷末之成功化。所以终续编治平之功也。而几微一条。不过崇敬思戒逸欲之馀意。则以此为成始之工夫与功化对待者。得不几于牵强乎。大目之十
明皋全集卷之十二 第 253L 页
有二。自朝廷而及功化。细目之百有馀。始纪纲而终圣神。所修之辞。不纯乎雅。要其说之可行也。所引之事。或近于吏。为众人之易晓也。絜矩之不衍。以其不言而亦言也。兵戎之详说。亦出因时而制宜也。反复乎遏盗之机。果未知矿贼之逆睹。而论其智虑。足见纤悉之一端。噤嘿乎纵阉之祸。似出于老奴之积畏。而详其条目。实无事类之衬合。臣于此不敢硬定其贬褒也。一目之或解而纲有不张。一榱之或亏而室有不具者。特论其八条相须之妙。则虽近矜伐。而亦著书者所可自任也。以前编喻诸黄帝之素问。以后编喻诸张氏之金樻者。特取其敷衍补辑之工。则虽非吾儒。而亦设譬者所可杂引也。就众目而随事立论。则其富也比如散钱。总八条而群分类聚。则其要也比如贯索。此亦放弥卷密之例。而亦可谓善于发凡者欤。高皇之书揭殿壁。虽曰千载之旷感。而其因旧增新之效。不如琼山之补阙。孝宗之进讲经筵。虽曰一代之恩荣。而其真体实践之化。莫副当日之诚忠。以是为遭遇之幸。臣未知其必然也。臣伏读 圣策。自大抵大学一部。止其道何由。臣双擎百拜。有以
明皋全集卷之十二 第 254H 页
仰我 殿下求道之圣衷也。臣窃伏惟念。大学者。圣学之指南。而王道之大经也。三纲以举其大。八条以尽其细。经一以总其旨。传十以该其义。贤述圣言。弟演师说。而一书之体。广大悉备矣。式至西山真氏。揭四要之目。括一篇之趣。作为大学衍义。以献于时君。而琼山丘氏又以治平二条之阙于衍义。采取经传子史之可附治平者。追成补篇。以终前儒之所未遑者。于是乎大学一书。毫分缕析。推类旁通。几无一理之不显。而一字之不章矣。苟后之操治者。循序而渐进。按条而力行。俛焉孜孜。罔敢或懈。则凡其用人理财安民制敌之术。随其遇而无不沛然。推其类而曲当其则。庶可以开卷瞭然。举以措之。其功猗欤博哉。奈之何一部之书成几年。百世之善治无闻。尚袭功利之陋。未闻天德之行。岂其孙思邈千金之方。不能随證疗疾而然也。特以有疾者未达而不尝耳。洪惟我 圣上。以大尧荡荡之德。敷周家郁郁之文。三昼晋接。既勤坟典之讨论。乙夜研穷。丕阐图书之情蕴。而又于衍义补一篇。三复而屡致意焉。欲以明新之体用。古今之通变。嘿体而注措之。猗欤休哉。三代之
明皋全集卷之十二 第 254L 页
晠化。其将复见于今日。而先儒之殚精立言。冀其一有施用者。至是而可以无憾矣。虽然。臣尝闻之矣。为治不在多言。在力行如何。此宋儒告君之辞也。夫敛一心之体。以立万化之本。推一心之用。以成万化之功。岂直言语文字之可能哉。必须延访于外。以求其学之博。体验于内。以求其学之精。一念之发天理也。则充之以及乎天下。一念之发人欲也。则遏之不留于方寸。惟恐或悖于原编之训。以此心而施之于行。动容周旋。果无不中礼欤。以此心而措之于事。上下四方。果无不均正欤。惟恐或悖于续编之训。以至礼乐兵农条教典宪之末。而皆必反之于此篇。验之于吾心。随事兢兢。无一息之或间。随处慄慄。无一念之或懈。则宏谟伟烈。可以上出三古。而圣德神功。可以永垂万世。此今日所望于吾君。而不敢不毕陈之者也。伏愿 殿下勿谓圣功之已造而益致其精。勿谓治道之已成而益求其极。使此原续之条理节目。莫不推之得其要。而用之当其理。则编摩之辛勤。缀辑之诚切。庶有赖于几百载之后。惟 殿下念哉念哉。臣伏读圣策。自咨尔子大夫。止予将亲览焉。臣双擎百拜。
明皋全集卷之十二 第 255H 页
有以仰我 殿下求助之圣衷也。臣窃伏惟念。讲书之要。固以力行为主。而力行之要。尤以立诚为先。苟不先立吾心之诚。以作施措之本。则顾无以缉熙殚心。悠久而不怠。此又力行之基址而不可以不知务者也。亦愿 圣明之留神焉。臣谨对。
明皋全集卷之十二 第 255L 页
奢侈对
 王若曰。奢侈之弊大矣。原其所自。则由于一己之私欲欤。由于举世之习尚欤。恶奢好俭。圣王所同。而茅茨土阶。变而为明堂灵台。瓦樽坏饮。流而为云罍兕觥。醢醯至于百瓮。絺绣备于九章。而菲衣恶食之德。或少衰矣。此其故何哉。汉帝躬行俭德。而不能革文绣被墙之俗。毛玠一为吏部。而无敢有好衣美食之人。然则人君之导率。不如朝士之相励欤。古所称穷奢极侈者。有宝龟之支床。有护马之罗帱。或一食而限二万钱。或每宴而备小四海。皆可指其人而论其世欤。若论今日之弊。则莫闻晏婴之弊裘。率多庆李之美车。快骑丽服。非独陈氏诸儿。炼炭炊饭。奚但乾符贵家。担却官事而宰相以金珠为契券。托以文房而士子以笔砚竞华丽。郊庄江墅。尽入起楼台之场。钟街酒肆。未见歇丝管之时。剃髻之价。或近千金。盘羞之供。殆踰十产。房突所以安老病。而少壮无不处煖。屋轿所以表贵贱。而闾阎亦皆滥乘。以至执鞭之卒。举着貂鼠。农贾之子。耻阙袍履。此皆百年以前所无之事。
明皋全集卷之十二 第 256H 页
而近岁以来。转痼之弊也。究厥所由。果安在哉。噫。贫人之酱藿。富人之粱肉也。贫人之丝麻。富人之罗縠也。举天下之国。莫如我国之贫者。在我国。虽但食有鱼肉。衣具数事。犹奢耳非俭。况其僭越汰滥之习。只举其大如右数条。噫。尚朴素斥华靡。即我 先大王遗志。而予小子所以夙夜念玆者也。亵御之服。常令屡浣。燕居之室。仅取容膝。宫厨减蚤夜之膳。女伶祛左右之队。凡系节财俭用。罔敢或忽。而奈之何志则勤而效愈阂。经用不能当一年之用。内需无以支数朔之需。每考贩贸之簿。辄致岁增而月衍。或有营缮之工。徒叹时诎而举赢。皂头之庖画未勘。紫袖之箱衣不盈。职由寡人躬行之方。未得其衷耳。噫。子大夫妙岁策名。旋膺华选。无非端良正直之士也。惟其对扬矫救之策。如有素讲于中。可以少补我祛奢侈之治者。毋拘程文之式。须各实心条对。以替丹扆之警。予方临轩而俟之。
臣对。臣每尚论千古。以为奢侈之隆。莫京于周。而秦汉以下。皆苟焉而已。试观夫仪卫之制。卤簿之志。则总章朱明。用异其居。龙旂宝鼎。用异其方。祀
明皋全集卷之十二 第 256L 页
神则黻冕致其美。临朝则符节颁其瑞。南金大贝。尚宝之所司也。翠釜黄帕。尚食之所掌也。夫穷四海之珍异。以奉一人之身。斯之为奢为侈。则凡秦汉以下。服饰之宏丽。典章之焕郁。其有能及周之盛者乎。故曰汉帝之衣身弋绨。俭则俭矣。未闻为君之则也。唐宗之任人采坑。约则约矣。未识措治之术也。后之主俭约之论者。皆许行瓮飧之说。而不足与语道也。虽然。奢侈之为言。泰也滥也。臣所谓奢侈。特取其名之类而辨其实之不同耳。若论奢侈之实。季氏之舞八佾。管氏之树塞门。是已。岂可以礼之所当为。分之所当得者。亦谓之奢侈哉。然则周官之法度。无非天理之节文。而虽谓之莫俭莫约。可也。夫文绣之美。不及乎令闻。膏粱之味。不及乎仁义。道充身安而尘视金玉者有之。所宝惟贤而心薄径寸者有之。君子之于内外之分。知所轻重而已。苟知轻重。则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不害为贤人。不知轻重。则妾不衣锦。马不食粟。不免为小人。呜呼。奢侈之在德而不在形。如此夫。今我 主上殿下。以曾氏守约之操。敷大禹克俭之治。厦毡吁谟。必轸侈风之一变。宵旰忧勤。常虑
明皋全集卷之十二 第 257H 页
财用之或匮。毕竟 博询之举。至及于庶僚。而 一札十行。反复丁宁。猗欤盛哉。臣既以奢侈之名。实对扬于前。请复因是而竭论其流弊之源。可乎。臣伏读 圣策。自奢侈之弊。止论其世欤。臣拜曰都。臣窃伏念。有国之弊。奢侈为大。盖天之生物。本自有限。而人之用物。或过其度。则始由一己之私欲。似若无甚可畏。终成举世之习尚。驯致莫之能救。小则受忘身徇物之讥。大则取伤财病民之害。奢侈之在人。其亦危乎殆哉。肆昔圣王晢其然也。谨之于方寸隐微之际。察之于政令注措之间。靡甘于方丈之食。而常恐黎民之是效。不安于三尺之榱。而或虑风俗之竞趋。不以天下奉其身。而以其身养天下。此所以处富贵而若贫贱。躬劳谦而戒逸豫者也。虽然。奢侈之务祛。亦不可以徒言为也。必须寡其欲而澄其心。然后乃可以情无所诱而物不为夺。伏愿 圣明留神焉。谨稽往牒。仰复条问。恶奢好俭。圣王之同情。而大尧之茅茨土阶。变为文王之明堂灵台。上古之瓦尊坏饮。流为周公之云罍兕觥。以至百瓮之醢醯。九章之絺绣。一似后圣之菲衣恶食。少衰于前圣。何也。在鸿荒之
明皋全集卷之十二 第 257L 页
世。物象之未显。固也。在隆盛之时。人文之渐辟。宜矣。奚特明堂云罍之为然。玄酒之为醴齐。腥鱼之为笾豆。亦无非此理也。孝文躬行俭德。而富人墙屋。衣被文绣。毛玠一为吏部。而当世衣食。无敢美好。岂其人君导迪之功。反不如朝士之相勉励也。臣知孝文之世。必也朴素者多而文绣者少。毛玠之时。必也菲薄者少而美好者多。其功化之浅深大小。终有所不可诬者矣。从古以来。奢侈之极。如梁鱼容之宝龟支床。朱瑾之罗帱护马。何邵之一食二万钱。孙承佑之富有小四海。皆其特著者。而传论各具。事实可考。臣何必架叠也。臣伏读 圣策。自若论今日之弊。止未得其衷耳。臣拜曰都。臣窃伏念。我 朝御宇。重熙累洽。治象之休明。习俗之儒雅。无愧乎小中华之称。而式至今日。奢侈之弊渐滋。在朝委蛇。未见晏子之弊裘。中途驰骛。率皆庆氏之美车。陈儿之快骑丽服。贵家之炼炭炊饭。古闻其事。今见其人。而百僚师师。竞相争雄。宰相弁髦官事。而以金珠为契。士子假借文房。而以笔砚斗华。郊亭江榭。无非起楼台之场。茶肆酒楼。长留唱丝管之风。甚至于高髻之习。价直千金。珍
明皋全集卷之十二 第 258H 页
羞之供。费尽十产。房突以待老病。而少壮无不晏处。屋轿以表贵贱。而闾巷亦皆滥乘。貂鼠之着。贱隶无忌。袍履之阙。农贾亦耻。此皆中叶未有之事。而近成痼弊。莫可救正。呜呼。贫人之衣食既艰。富人之生业亦苦。则言天下之贫国。莫尚于吾东。而虽使食兼味着重袍。犹不免乎奢耳。况汰滥之如此而可以善风俗哉。肆我 殿下。体 先朝五十年。崇俭之德。临御以来。一心继述。亵御之服。每令浣濯。燕居之室。无异蓬荜。六膳俾减常数。女伶亦祛两队。凡系节财俭用之事。无不致意而讲究焉。于乎休哉。奈之何上有丕变之志。而下无徯应之效。度支经用。愈往而愈诎。内需支费。岁减而月缩。考簿则贩贸相续。营缮则财用告罄。而以至皂头之庖债未勘。紫袖之箱衣未盈。滔滔一辙。尚未见焕然改观。将人心之不可返淳欤。抑气数之不可终变欤。呜呼。气数之推移。未必不在于人力。而人心之返淳。亦系人君导率之如何。则习俗之靡靡。安得不归之于表端影直之地。而徒付之自然哉。虽以目下时弊言之。崇俭之 圣德。非不至矣。而纪纲未立。实效尚阻于施措。禁奢之饬教。非不勤
明皋全集卷之十二 第 258L 页
矣。而狃安既久。至化尚迟于矫革。 筵席之交勉。终归于文具。 丝纶之播告。但形于文字。而谷储则日益耗缩。货泉则日益罄竭。熙熙之象。尚矣无论。岌岌之形。足见其兆。夫奢侈之弊。必本于驰骋田猎声色奇巧。而今 殿下无此数者之好。亦臣民之所共知。如是而犹不能扫奢侈之风。做敦朴之治者。 殿下亦尝究其由乎。臣愚死罪。恐 殿下于勇之一字。不可不加之意焉。臣请因勇之说而敷衍。以及于寡欲之训焉。呜呼。天下之学。莫不成始成终于勇之一字。而寡欲之方。实莫先于勇。盖欲者。人心之所不能无。而一或流蔓而不知返。则涓涓绵绵。莫能沮遏。故自古志学之士。必以勇做勇祛。为寡欲之方。臣尝读宋儒戒欲之文曰。俭约德之共也。奢侈行之邪也。俭约则寡欲。寡欲则不役于物。奢侈则多欲。多欲则贪暴于物。故惟勇可以制欲。惟勇可以克己。其亦可谓要言不烦矣。伏愿 殿下将此寡欲二字。为祛奢之要。又将勇之一字。为寡欲之要。念念在玆。兢兢不怠。始诸燕濩之中。准诸四表之外。则庶见质素之风。比隆于三代。岂不盛哉。岂不休哉。臣伏读 圣策。自子大夫
明皋全集卷之十二 第 259H 页
止临轩而俟之。臣拜曰都。臣窃伏念。勇之一字。固为救弊之策。而养勇之方。亦有事在穷理是也。苟不以穷理为本。则勇之为血气为理义。并无以裁择而去就。亦愿 圣聪之嘉纳焉。臣谨对。
明皋全集卷之十二 第 259L 页
握奇经对
 王若曰。书称乃文乃武。诗言文武吉甫。万邦为宪。是知文不通武。不足以为文。而武又当以行陈为上。行阵又当以风后握奇为祖。故范蠡,乐毅。有大传于握奇。则受握奇者。范蠡乐毅也。张良,韩信。有小传于握奇。则得握奇者。张良韩信也。汉武帝使霍光教习握奇于白虎观。则笃信握奇者。又汉武君臣也。若诸葛武侯。有大焉。累石为聚于鱼腹浦。名虽八阵。实寓以握奇之法。故说者以为八阵即握奇之图。握奇即八阵之经。然由今见之。八阵之龙虎鸟蛇。反加于握奇之天地冲衡。八阵之二十四聚。又加于握奇之四面二垒。乌在其经与图之相发欤。朱子亟称握奇经文。以为简要精约。周官如战之阵。亦是此法。而且曰。季通方发挥武侯六十四阵之图。余虽老病。倘及见之。则岂非千古之一快也哉。然今所传蔡氏阵图所谓牝牡冲方罘罝雁行之目。乃八阵之所不见。握奇之所未载。蔡氏何从而得之。而朱子所谓千古一快者。其指是欤。咨尔铅椠之暇。必有讲究于中。尔须悉陈之。
明皋全集卷之十二 第 260H 页
臣对。天下之事。皆心上之经纶。而阵法为尤最。夫阵。以势立。以利动。以分合为变者也。故其疾如风。其徐如林。其侵掠如火。其凝重如山。其无穷如天地。其不渴如江海。总万象之形而退藏于密。苟不以吾心之神明。临而主之。则胶或滞于粗迹。流或失于精义。终无以赜其妙而应其机矣。然则握奇之经。亦一言以蔽之曰心而已。彼区区于象数之末者。陋矣。恶足以知握奇哉。夫中外之轻重。阴阳之刚柔。彼此之虚实。主客之先后。皆心之所主张也。本立而道生。源远而流长。星辰之运。风云之变。骊图龟文之理。无不该括乎胸中。经理乎方寸。乃可以著而为象。推而为数。臣未敢知后握奇而得握奇之心者。武侯以外。果有其人乎。其自以为知者。亦且偏系于方位之分属。奇正之情状。而其不知者。以汤武之所未尝用。至谓之出于春秋之后七雄之世。呜呼。何其每下哉。虽然。知其心有道。亦不可舍象数而求之也。夫八其阵。所以定其位也。衡抗外而轴布内。所以备其物也。虎张翼以进。蛇向敌而蟠。飞龙翔鸟。上下其势。所以致其用也。疑兵以固其馀地。游军以案其后列。弛张则二广迭
明皋全集卷之十二 第 260L 页
举。掎角则四奇皆出。所以极其变也。泥此而言握奇。固不可。舍此而言握奇。亦不可。臣所谓求其心者。神而明之。触类而长之。自有待于名物度数之外也。臣诚不佞不足以辱 清问。请以其所尝讲究者。为 圣明一陈之。臣谨按。 圣策曰。文不通武。不足以为文。而武又当以行阵为上。行阵又当以握奇为祖。至矣哉。 圣人之言也。臣闻经武之政。莫上于行阵。而行阵之制。肇见于握奇。盖黄帝受命之始。顺煞气以作兵法之馀也。故其象其数。一本于伏羲之卦画。而奇耦相错。变化不测。体上天积卒之象。启万世用兵之利。传所称立丘井之法。而因以制兵者。此之谓也。至于握机之作奇。始于马隆之本。而未闻谁所正也。续图之金革旗麾进退趋斗之节。见于薛士龙之说。而亦未详谁所补也。此在握奇。犹属同异之校对。臣且舍是而讨其实焉。臣谨按。 圣策曰。范,乐有大传。良,信有小传。汉武君臣。笃信教习。诸葛八阵经图相发。渊乎微矣。 圣人之无不知也。臣闻风后握奇经文。极其简奥。与诗书相上下。故范蠡乐毅。撰成大传。明其三十二队之为阳。三十二队之为阴。与夫八重以
明皋全集卷之十二 第 261H 页
列之法。而范蠡大传。但言其队伍之数。分合之制。不及于操纵运用之妙机。故张良韩信。撰成小传。明其奇兵之所以掎角。重列之所以不动。与夫衡轴左右之分焉。其称大传小传。后人以先后分大小。如三百篇之郑笺孔疏也。观于古今兵书如六韬三略孙武吴子等书。但详其用兵之神权秘机。而其于阵法则一不概见者。以有握奇经传在焉。相与谨受密传。故为兵书者。不敢有所架叠。而然及夫汉武之时。因广求遗书。得握奇经传之真本。而爱重宝惜。必欲与六经并行。如天地之有阴阳寒暑。故既命丞相公孙弘。增字发明。又命大司马霍光。以增字发明之握奇经传。教习阵法于白虎观。苟非武帝之诚心表章。则握奇一部。必为千载不传之文。而虽使诸葛武侯禀正大光明之胸次。具静专纯粹之才学。尚安能寻坠继绝。若此其磊落炜煌哉。当武侯抱膝长啸之时。既以握奇一部。讲究自得。及夫出膺昭烈之聘。凡其行师用众。率皆推演握奇之绪馀。而又恐后世传法之无人。遂即沔阳之鱼腹浦。累石为聚。状出握奇之阵。制如汉学石经碑之例。今荆川武编所载握奇文。又武侯
明皋全集卷之十二 第 261L 页
演释握奇经传之文也。虽然。经与传。文与图。错杂混淆。脉络不分者。亦已久矣。故兵家强生区别。以握奇为九军之阵。八阵为八八之阵。殊不知握奇八阵皆出于井田。自外围以八而言之。则为八阵。自纵横三区而言之。则为九军。其实无二法也。至于龙虎鸟蛇。以方位象形而为名。天地冲衡。以动静向背而为名。苟得其命名之肯綮。则可以验握奇之名不为少。八阵之名不为多。又况八阵后之二十四聚。不见于经文。而只以握奇二字。为二十四聚者。政如先天四图之以合日月之易字立名也。臣谨按。 圣策曰。朱子亟称握奇经文。而蔡氏阵图牝牡冲方罘罝雁行之目。乃八阵之所不见。握奇之所未载。猗欤盛哉。 圣人之虚心求助也。臣闻三代以后。学术渐乖。通经之士。以蒐狩为馀事。靺韦之流。以名理为陈腐。而握奇一部。无人阐明久矣。惟朱门为学。要以明体适用为主。蔡季通欲推演六十四阵之图。朱子至谓之倘及见之。可为千古一快。然蔡氏之解。今无传焉。而世之托为蔡氏者。乃反标窃唐时裴頠所称牝牡冲方罘罝雁行之目。乖谬穿凿。殆无伦脊。宜 殿下慨然兴喟。
明皋全集卷之十二 第 262H 页
必欲闻明辨之论也。虽然。臣切以为握奇一部。要不外于心法。张子房有儒者气象。能得握奇之旨诀。诸葛孔明有正大光明之心法。妙契握奇之阃奥。此其理有不可诬者。惟我朝 圣神相承。 世宗朝有教阅仪。 文宗朝有五卫大阅仪。 世祖朝有兵将图说。而今我 殿下超然独观于 三圣心法之体。又欲推广充达于 三圣心法之用。御制隶阵总方一书。其经纬布置。密合于握奇之理数。于乎休哉。 三圣心法之体用。至是益备。而朱门未卒之志事。亦可谓有待于后也。臣尝以为蔡氏八阵图解。真赝相杂。朱子所谓千古一快。反为千古一恨。幸逢 圣朝。以握奇经文。大传小传。增字发明及武侯之衍义。合为一书。逐节注解。以明其源流来历。则其有助于六艺之学。当不浅鲜。而亦于继述之道。于有光焉。惟 圣明念哉。臣谨对。
明皋全集卷之十二 第 262L 页
策对
 王若曰。临轩发策。盖昉西汉。不过询事而考言。初非立体而定规。故如董子之天人。公孙之经术。晁令之刑名。虽其学术不同。要皆本之实得。可以措诸事业。曷尝依㨾画葫。随的变彀。如今之对策者哉。所谓虚头之衍义。真同赘疣。中头之造语。徒循绳墨。逐条之随问略提。大抵之趁题全誊。救弊之臆对陈言。篇终之引古预讲。续尾副急。全乏实用。奚但对者之因循例套。盖由发问之勒定涂辙。虽有黼黻之高手。奈拘墨帖之八股。排比之程式。若不摆脱纵横之礼乐。难容铺叙。如欲参酌古今。以定设问之规。要得适用之文。则不知改之如何可谓善问。而有以发对者之意欤。
臣对。后世程式之文。无不失古之本。而惟策为最尤。盖迷锦鼓笙声调以为饰者。词赋之斗华也。而才胜者犹可勉焉而依㨾。比物连类精工以为能者。骈俪之尚艳也。而思慧者亦可企焉而摸仿。至于策则必其有郑康成之名物。陆宣公之笔力。朱紫阳之识解。陈同甫之经纶。然后庶可以形诸文
明皋全集卷之十二 第 263H 页
字。乃措诸实用。而不负为人君者临轩求助之盛意。此四人者。虽当世一有焉。人皆以为间气之所钟毓而尊信之。况在叔季之后。求其才之备且全者。不殆揭竿者之海乎。故唐宋以来。取人之规。虽以经义文词。分为两科。而毕竟文词之冗俗。无异经义之帖括。宋人所谓焚香取进士。瞋目待明经。臣亦以为当时习尚之取舍。而匪真实用之悬殊也。虽然。此亦由于贡举之未能善其制。而亦不可徒责于人才之渐降。夫医巫卜筮。术之贱者也。其稍以为高者。尚不欲规规于现成之科臼。而自立一副当门户。今乃为天下之大事。求天下之大手。而反以公车已陈之彀率。束缚而驰驱之。虽有堂堂之阵。正正之旗。亦不敢一有吐露者。自识者观之。岂不抚掌而长唏乎。故河汾之献策。未必志在功名。天章之给札。未必体准程式。如欲引古之制。善今之俗。莫如文体之一变至道。臣尝有志于斯。取明儒所编经世宏词一书。反复参商。其体裁高下。其中唐王陈艾之作。稍得对策之遗意。而馀皆不免于八股墨帖之轨辙耳。于是斟酌乎已然之迹。弥纶乎可行之术。补漏救弊。以补我 圣上右文
明皋全集卷之十二 第 263L 页
之治者。有一道焉。臣闻策之始。时务而已。时务以外。匪策之所宜问也。惟其不当问而问。故其对也亦不得不以无益于治道者。杂缀而引伸。聊供主司者一时之悦服。论厥弊源。岂直为士者之责哉。故古人所操以为问。如礼乐兵刑钱谷甲兵之属。语诸今世之士。则茫然若越人之章甫。而其平生勤苦。朝吟而暮诵者。皆是不急之务。无用之学。夫其素所讲贯服习者如此。而立扬之后。猝然任之以吏事。畀之以簿书。俾有以周流无滞。泛应曲当。尚何怪于触乎生疣。病公而害事也。尝伏见中朝旧制。太学生之不足于文词。而有优于吏治者。分遣六部庶司。名以笔帖式。凡当司之一应文簿。率皆主管。及其考绩序升。以次补于州县字牧。毕竟往往有位跻卿相者。其任用之务实。类如是矣。今虽不可以一一效其制。若于发策之际。必以时务之合即施行者。勿循近日之科体。博询便否之定见。而其取之也。亦必无以文华。专视其议论虚实之如何。著之令甲。以正一世之趋向。行之悠久。以贻一王之美制。则风行草偃。捷如影响。臣知今日操觚之士。皆将识必懋实。言必有物。所读者不出
明皋全集卷之十二 第 264H 页
于经世措治之大典大法。而出而为用。可以随其才智之分限。责其吁谟之臧否。岂不休哉。岂不盛哉。臣伏睹我 圣上。一念忧勤于治道之未徯。每以振文风蒐人才。或交勉于三昼晋接之时。或播告于十行丝纶之中。臣尝钦叹。欲以一得之愚。仰备 九重之采择。而特未得其会。今承清问。愚衷自激。夫欧阳脩。一有司也。尚使文体变而复古。况以 天纵之圣。居君师之位也乎。伏愿 圣明之留神察纳焉。臣谨对。
明皋全集卷之十二 第 264L 页
载籍对
 问。书契以来。载籍渐博。三坟九丘。尚矣。帝魁之世礼乐以外。书有三千二百馀篇。则上古之书。不其富乎。尧舜之典谟。周官之文物。列国之风雅史乘。汉初诸儒区区掇拾于灰烬断烂之馀。兰台东观之藏。莫盛于刘略班志。其注释之详疏。部分之得失。可历指而明言欤。唐以经史子集。分为四类。而开元之藏。至于五万馀卷。宋以崇文秘书。称曰四库。而汴都之藏。乃为七万馀卷。历代相承。文窍益开。操觚谈理之士。视古愈多而然欤。抑质弊文胜。言有枝叶虽多。而无济于实用欤。五经六经九经十三经之名。定于何时。而其存废因革之故。可以详言。三史十七史十九史廿一史之名。出于何人。而其纪载能否之实。可以明言欤。 皇朝之永乐大典。取法于册府元龟。而一部数万卷。古未有也。其凡例之何如。取舍之当否。皆可历陈之欤。夫天人性命。礼乐刑政。书籍之实也。二者如车两轮。不可遍废。而谈理气者。不屑于仪文。讲仪文者。或遗乎理气。此汉宋以后书籍之远不及三古也。何以
明皋全集卷之十二 第 265H 页
则作成得道。著述有方。使往古之书籍。不为空言。方来之书籍。皆有实用耶。
对。世之论书籍者。其说有三歧。一则曰书籍必当富有也。一则曰书籍不当富有也。一则曰书籍有当富有者。有不当富有者也。其当富有不当富有之说曰。山之为石者。银有矿而绿生焉。铁有矿而朱生焉。故君子必择术。彼杨墨道释诡怪不经之书。有之适足以乱之。何事于富。所当富有者。其六经四子诸史与夫濂洛关闽之羽翼斯道者乎。其不当富有之说曰。秦人焚经而经存。汉儒笺经而经亡。后世之无实学。书籍害之也。况楼昉无书可观。刘恕枉道借人。而不失为汉宋名家。苟有志者。岂系书籍之有无乎。其必当富有之说曰。陋哉言乎。不自有而能自立者。豪杰之士也。至于凡民则必其有滋溪石镜之秘藏。庶可以常目于玆。浸渍咀嚼。不见夫郑玄之奴婢。刘政之妇女乎。且学之弊。貌从口是也久矣。夫以横渠之醇儒。亦尝先孙吴后佛老。迪见异端之学不及吾儒而后。勇撤皋比。一变至道。则今之为学者。岂其识皆过横渠欤。使彼之桀黠者。一朝试之。以谬悠滉洋之语。将不
明皋全集卷之十二 第 265L 页
知所置对。若是而曰百家之书。不当有也。为百家者。又肯嘿然而受其厌弃乎。是三说者。固各有所主。而愚则以必当富有者为正法眼藏。盖去食去兵而为治者有矣。夫未有去书籍以为治者也。故历观升平之世。必以书籍为治道之先务。访书有使。献书有赏。藏书有府。校书有官。而凡枕中鸿宝。海外逸史。或金帛以购求之。或官资以招徕之。秩在广内。著成目录。不但读其书者潜加研穷。为可以洞究旨趣。即阅其目者。味玆题品。亦足以粗窥端倪。马贵与所云经籍一考。乃博物洽闻之助者。岂其无所见而然也。呜呼。世之持二说者众矣。日月天壤之譬。良田益友之喻。曾不之深体。而徒以一时之己见。辄断书籍之功用。虽欲以必当富有之实。焦唇舌而挽风俗。其能得乎。今于执事之问。窃有感焉。特论之如此。执事者不以为迂。请复更端而申复焉。乃言曰。载籍之博。已自上世。盖三坟。分也。分论天地人三才之肇判也。九丘。区也。区别九州土气教化之所宜也。而帝魁以来。除礼乐书。有三千二百四十馀篇者。又出于白虎通。则其说固有所考。而古书之富。亦殷乎盛哉。是以河滨璧
明皋全集卷之十二 第 266H 页
瑞。炳造化而联鏕(一作镳)。金简玉字。贮礼乐而齐骛。章一代参赞之功。启万世休明之象。其文今无存者。而其必为至道之所寓也无疑矣。虽然。世愈降而书愈多。引伸触类。又不知几千百家。其广收资益之方。亦在立规模三字。天下万事。孰不有规模。而书籍为尤最。此又论书籍者所不可不知也。遂沿明问而条辨之。书有孔安国之传。礼有郑玄之传。诗有毛苌之传。春秋有公羊谷梁左丘明之传。而刘歆七略。以辑略六艺诸子诗赋书术数方技七目部分之。至班固艺文志。则步步趋趋于七略之彀率。而间补刘氏之所未及载者。然太玄法言之合为一类。或讥其太无伦脊。则班之于刘。已多不及古之叹。况如王俭之七志。阮孝绪之七录。又其下者乎。其后荀勖肇刱四部之目。而唐家因之。以经史子集。分甲乙丙丁。饰经以白轴黄带红签。饰史以碧轴缥带绿签。饰子以紫轴绿带碧签。饰集以绿轴赤带白签。其本有正有副。宋朝右文。制度益备。初以崇文院之东廊为昭文书库。南廊为集贤书库。并与西廊之史馆四库。称为六阁。既而别建秘阁。与昭文集贤史馆。合为四库。诏令监司郡守。
明皋全集卷之十二 第 266L 页
悉谕所部。搜访遗书。卷支绢一匹。五百卷。与文资官。于是聚书之富。或至五万。或至七万。而鸿儒硕士之磊落相望。未必不有赖于此。奚特中秘为然。如宋宣献,李邯郸,亳州祁氏,饶州吴氏,荆州田氏。聚书亦至四万馀卷。而晁公武陈振孙之标记家藏者。又不知几千百卷。则声明之布濩。至于今无以尚之。而风行草偃之化。诚可谓捷于影响矣。藉令后人之著作。率多枝叶。古籍之敷衍。亦近赘疣。引彼證此之际。岂无一二取资之效。要在博观而泛收之耳。况文籍之盛。自宋朝盖因镂板之制行。而笔札之费省。不但为新书之滋广也乎。自汉以来。儒者相传。或称五经。或称六经。五经者。易诗书三礼春秋也。六经者。易诗书礼乐春秋也。至唐而以三经三礼三传。立之学官。分为九经。其刻石国子学。则并孝经论语尔雅为十二经。及宋宣和间。席升献刻。孟子参焉。然后十三经之名始立。此其存废因革之大略也。三史者。司马迁之史记。班固之汉书。刘珍等之东观汉记是也。而史记十表。班固讥之。汉书剽窃。后儒疵之。则固出责备之意。亦见作史之难也欤。范晔之后汉书。陈寿之三国志。
明皋全集卷之十二 第 267H 页
房玄龄等之晋书。沈约之宋书。萧子显之南齐书。姚思廉之梁书陈书。魏收之后魏书。李百药之北齐书。令狐德𣏰(一作棻)之后周书。李延寿之南史北史。魏徵等之隋书。宋祁等之新唐书。欧阳脩之五代史。并与史记汉书。合称为十七史。而后汉书之载凫履羊鸣。既失史体。三国志之乞米作佳传。未免物议。晋史之量才分任。最善诸史。而多取世说语林之文。不无诡异谬妄之言。宋书之符瑞一志。奈涉于不经。南齐书之不著户口。多短其太略。梁陈二书。不过综括谢顾之旧本。南北二史。稍称删补之得当。而至于后魏书之时谓秽史。北齐书之不成类例。后周书之专务清谈。自有前人之评品。愚何必架叠也。惟隋书。先儒以为迁固以下之所不及。唐书五代史。议者亦称欧公春秋之学在是。则庶乎其尽美。而又以唐书之牴牾失实。往往有反取旧书者。孰是孰非。愚未敢硬定也。自十七史而参之以脱脱之宋史。宋濂之元史。则为十九史。自十九史而又参之以脱脱之辽金二史。则为二十一史。而宋辽金史之丛杂氄。元史之文芜体散。偏多后学之訾斥。如使良史氏作。恐不可无陶洗
明皋全集卷之十二 第 267L 页
之功也。若夫 皇朝之永乐大典。实出册府元龟之馀例。而其博而无统。烦而不杀者。解缙金幼孜之徒。乌得辞其责乎。愚于此亦不欲覼缕也。大抵天下之学。至于今凡三变。自汉儒之名物度数而一变。为宋儒之天人性命。自宋儒之天人性命而又一变。为 皇朝儒者之名物度数。譬如天道之一通一复。地德之一刚一柔。顾其势不得不然。故在宋则天人性命之书作。在明则名物度数之书出。相资相长。不可阙一。彼以书籍之不能及古。反嫌其著作之日富者。多见其不知务也。方当 圣明在上。文教诞敷。百度毕举。三物宾兴。于斯时也。任馆阁之责者。可不思导扬德意。诏今传后之道乎。四书大全。知是驱秀才为学究之本。则倪氏之辑释。可校刊也。三通原续。知是稽典故广文献之具。则中华之善本。可翻刻也。他如子史之罕觏者。诗文之错行者。亦皆旁罗穷搜。兼取并观。而须有一副规模。为之范围。所谓规模。即书目之编摩是也。宋初。以崇文院中三馆书。命宋祁等。著崇文总目。尚传为太平盛观。而 本朝文献备考之无经籍考。亦一典章之疏漏者。今若以内阁书目。分部
明皋全集卷之十二 第 268H 页
汇辑。锓梓寿传。使世之寻摘帖括者。与闻于千古载籍之义例门目。则所以开发心思。恢拓地步者。其效岂浅鲜哉。愿执事入告于后。先以书目立书籍之规模。而校刊翻刻等事。次第举措。此所谓作成也。此所谓实用也。篇终矣。复有献焉。藏书籍者。固当以立规模为先。而其典守之节。又有待于校勘。夫鱼鲁亥豕。善本之所不能无。而考据点窜之间。其有赖于淹贯该洽之助。又大矣。故自古一代名硕。皆自秘府中。立其基本。亦望留意而设施焉。则书籍之盛。人才之兴。庶几一举而两得之矣。谨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