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明皋全集卷之九 第 x 页
明皋全集卷之九(明皋徐滢修汝琳 著)
叙例
叙例
明皋全集卷之九 第 179H 页
奎章总目叙例
一。天将佑启熙运。必先示之乾文。次开之人文。以黼黻乎笙镛之治。故上示东井之聚。则下开孔氏之壁。以兆汉祚之绵永。上示奎躔之聚。则下开镂板之式。以基宋德之休明。是知治莫京于右文。文莫盛于储书。而非有所张皇夸耀之也。我 圣上丙申初载。肇建奎章阁于禁苑。以奉 御制峙啚籍。既又购求遗篇神经秘牒之昔无今有者几数千百家。遂命阁臣。谨著书目。使夫云委之签带。各识规整之位置。凡汉宋外台内阁之制。于是大备而人文焕矣。臣尝闻极西人刘松龄语我国行人曰。奎星之不明久矣。至丙申乃明。臣虽未学天象。敢以理推之。近日奎躔之光芒。何如也。抑有五星之次舍者否。呜呼。是书之作。其必与天球河啚。共文明之符瑞也无疑矣。
一。古今目录之家。体裁有三。如刘歆七略。王俭七志。郑樵艺文略。马端临经籍考之类。总记古今
一。天将佑启熙运。必先示之乾文。次开之人文。以黼黻乎笙镛之治。故上示东井之聚。则下开孔氏之壁。以兆汉祚之绵永。上示奎躔之聚。则下开镂板之式。以基宋德之休明。是知治莫京于右文。文莫盛于储书。而非有所张皇夸耀之也。我 圣上丙申初载。肇建奎章阁于禁苑。以奉 御制峙啚籍。既又购求遗篇神经秘牒之昔无今有者几数千百家。遂命阁臣。谨著书目。使夫云委之签带。各识规整之位置。凡汉宋外台内阁之制。于是大备而人文焕矣。臣尝闻极西人刘松龄语我国行人曰。奎星之不明久矣。至丙申乃明。臣虽未学天象。敢以理推之。近日奎躔之光芒。何如也。抑有五星之次舍者否。呜呼。是书之作。其必与天球河啚。共文明之符瑞也无疑矣。
一。古今目录之家。体裁有三。如刘歆七略。王俭七志。郑樵艺文略。马端临经籍考之类。总记古今
明皋全集卷之九 第 179L 页
之啚书者也。如晋义熙目录。隋开皇目录。唐集贤书目。宋崇文总目之类。通纪一代之啚书者也。如李淑邯郸啚书志。钟音浙江遗书总目。尤袤遂初堂书目。陈振孙直斋书录之类。但纪一方一家之啚书者也。夫鸿儒硕士之鸠集。以博闻见。中秘世家之雠校。以存故实。均之为文献。然博闻见者。惟大观之是取。而不问其有无。故公其名而不私诸己。存故实者。惟其书之见在是载。故或表以年号。或揭以阁号。或别以所居之室。所采之地。此书所录。既皆本阁藏弆之书。则名之以奎章总目。盖推集贤崇文之旧例。而华本之峙。皆有东本之峙。西序亦各因其实而著其目也。
一。书分四部。自魏之荀勖始。而部各有类。类各异例。太细则眩于割裂。太简则伤于模糊。究厥流品之相嬗。实惟折衷之为难。故此书为类。凡三十四。而条门创义。损益前人。疑其似而合之者。宁失于细。不得不分。同其类而分之者。宁失于简。不得不合。晏墨之俱列。杂家所以规七略也。董荀之并归。儒家所以正通志也。谱系目录之
一。书分四部。自魏之荀勖始。而部各有类。类各异例。太细则眩于割裂。太简则伤于模糊。究厥流品之相嬗。实惟折衷之为难。故此书为类。凡三十四。而条门创义。损益前人。疑其似而合之者。宁失于细。不得不分。同其类而分之者。宁失于简。不得不合。晏墨之俱列。杂家所以规七略也。董荀之并归。儒家所以正通志也。谱系目录之
明皋全集卷之九 第 180H 页
析为二类。辨乎马氏也。天文历象之进于兵刑。鉴乎史志也。谶纬五行之不著。阙文也。道流释氏之附后。黜异也。从此购刊之书。虽不知为几千万卷。而其宏纲大目。皆即此乎在。不必如唐之访书录。宋之求书录。随得随志。纷纭无统也。
一。各书之下。必标其撰人姓氏及所著义例。或节取序跋。以见其规模之槩略。或援引评骘。以明其编摩之得失。又或以简帙之废兴。俾资其沿革之考据。而至于别集一类。人品雌黄。文章月朝。亦无不旁搜博采。一展卷燎然。如或书稍僻而迹未详者。姑著爵里卷帙。用俟博考云。
一。次简曰编。连编曰册。古也。舒卷曰卷。匝卷曰轴。昔也。数纸曰叶。比叶曰本。今也。道家曰𡰳。佛家曰偈。道也。夫好古者。不以名实之舛而废其古。简编之至今因袭。非好古乎。守正者。不以文字之小而枉其正。𡰳偈之不著标识。非守正乎。然立言必贵时措。故此书以一种为部。一册为本。一编为卷。盖稽于古而不悖于今云。
一。著书之难。莫难于书目。夫疏旨归以资问学。义取诸经。秉权衡以决是非。义取诸史。别门户以
一。各书之下。必标其撰人姓氏及所著义例。或节取序跋。以见其规模之槩略。或援引评骘。以明其编摩之得失。又或以简帙之废兴。俾资其沿革之考据。而至于别集一类。人品雌黄。文章月朝。亦无不旁搜博采。一展卷燎然。如或书稍僻而迹未详者。姑著爵里卷帙。用俟博考云。
一。次简曰编。连编曰册。古也。舒卷曰卷。匝卷曰轴。昔也。数纸曰叶。比叶曰本。今也。道家曰𡰳。佛家曰偈。道也。夫好古者。不以名实之舛而废其古。简编之至今因袭。非好古乎。守正者。不以文字之小而枉其正。𡰳偈之不著标识。非守正乎。然立言必贵时措。故此书以一种为部。一册为本。一编为卷。盖稽于古而不悖于今云。
一。著书之难。莫难于书目。夫疏旨归以资问学。义取诸经。秉权衡以决是非。义取诸史。别门户以
明皋全集卷之九 第 180L 页
辨议论。义取诸子集。盖一书而众善具。然后可以诏今。可以传后。此书发凡起例。一禀 睿裁。恭承 指授。积费编摩。而四部之章程。于是略备。蕲乎经则文约而理该。准乎史则辞婉而法寓。学详渊源。子之馀也。人知本末。集之遗也。按部位稽典则。庶几探窥端倪。乃正趣向。亦岂小补于文风世教也。
明皋全集卷之九 第 181H 页
诗故辨叙例
一。经旨之难。莫难于诗。易更四圣。书纪四代。著有人稽有时。则所不辨者。特训诂名物而已。至于诗。则诵其言不辨其人。论其事不辨其时。读者往往以己意所便。轻自立帜于千百载之后。由作者观之。其不为郢书之燕说也几何哉。惟大序小序。传授既远。有以为孔子所作。有以为国史所题。有以为卫宏所衍。有以为子夏毛公之所述。而程子则曰。其文似系辞。其义。非圣人不能作。其论小序曰。国史得诗。必载其事。使当时无小序。圣人亦辨不得。程子之知。足以知圣人。则其言也必有所本矣。然朱子以程氏嫡统。及著集传。又力辟序说。何也。程朱之不同。已如此。况其下者乎。夫无徵则不信。不信则不从。此诗之所以难。而序说朱传。自有长短。善辨者可以知所择矣。今以大序为纲领。小序及朱子说。分系本篇之目。而诸儒之发明篇旨者。亦各以类附之。俾资参考。
一。九师兴而易道隐。三传作而春秋散。大戴小戴出而礼残。齐鲁韩毛起而诗微。经之不明。传注
一。经旨之难。莫难于诗。易更四圣。书纪四代。著有人稽有时。则所不辨者。特训诂名物而已。至于诗。则诵其言不辨其人。论其事不辨其时。读者往往以己意所便。轻自立帜于千百载之后。由作者观之。其不为郢书之燕说也几何哉。惟大序小序。传授既远。有以为孔子所作。有以为国史所题。有以为卫宏所衍。有以为子夏毛公之所述。而程子则曰。其文似系辞。其义。非圣人不能作。其论小序曰。国史得诗。必载其事。使当时无小序。圣人亦辨不得。程子之知。足以知圣人。则其言也必有所本矣。然朱子以程氏嫡统。及著集传。又力辟序说。何也。程朱之不同。已如此。况其下者乎。夫无徵则不信。不信则不从。此诗之所以难。而序说朱传。自有长短。善辨者可以知所择矣。今以大序为纲领。小序及朱子说。分系本篇之目。而诸儒之发明篇旨者。亦各以类附之。俾资参考。
一。九师兴而易道隐。三传作而春秋散。大戴小戴出而礼残。齐鲁韩毛起而诗微。经之不明。传注
明皋全集卷之九 第 181L 页
害之也。故执己见而是其说。则愈繁愈晦。集众论而折其衷。则愈简愈明。此书发凡。或以事證之有据。或以义理之有助。不泥于时之古今。不胶于学之偏正。惟其言之的确是取。而其有是非相近。取舍易混者。又敢自为说以定之。僭妄之罪。固无所逃。诚能因此而起后人之疑。使夫不决之公案。终有所阐明。则庶可以一洗末师因袭之陋。而昔之罪我者。安知不功我也乎。
一。朱子大贤也。彼专己护残之辈。操戈于支义之得失。固不足道。则瓒享谱承之流。亦且墨守于传说之讹谬。其留着胸中。殆无异张宣公之胡文定。此所谓阳浮慕而非真知尊朱者也。夫朱子之知。在理不在事。事之待考而知者。虽以圣人之生知。亦必问礼于老。问官于郯。仰而思。夜以继日。其不可考者。以为文献之不足。而阙疑阙殆。谓是圣人之不如老郯。可乎。然则公言朱子之不知。显诵诸儒之能知。政所以著朱子之大而暴诸儒之小也。于朱子。又何病焉。故凡此书之名物训诂。有不安于朱子之传者。言之不患不快。世之尊朱者。抑亦鉴此而自矫也夫。
一。朱子大贤也。彼专己护残之辈。操戈于支义之得失。固不足道。则瓒享谱承之流。亦且墨守于传说之讹谬。其留着胸中。殆无异张宣公之胡文定。此所谓阳浮慕而非真知尊朱者也。夫朱子之知。在理不在事。事之待考而知者。虽以圣人之生知。亦必问礼于老。问官于郯。仰而思。夜以继日。其不可考者。以为文献之不足。而阙疑阙殆。谓是圣人之不如老郯。可乎。然则公言朱子之不知。显诵诸儒之能知。政所以著朱子之大而暴诸儒之小也。于朱子。又何病焉。故凡此书之名物训诂。有不安于朱子之传者。言之不患不快。世之尊朱者。抑亦鉴此而自矫也夫。
明皋全集卷之九 第 182H 页
一。诗之所为作。有可以比兴而推之。有可以名物而得之。有可以时世而考之。有可以辞气而验之。所入之涂虽殊。而所趋之域一也。此书之旨。既主所为作之故。则如采蘩之被。绵之昆夷。特一物一事之著在一句。而惟恐其不详。如关雎之不淫不伤。鹿鸣之礼备乐和。总一篇之义。所关甚大。而惟恐其不略。诚以著书之体。但详所主之义。而他固不在论也。
一。诗有十门。曰篇旨也。曰六义也。曰古韵也。曰诗乐也。曰天文也。曰地理也。曰鸟兽也。曰草木也。曰服食也。曰器用也。而文字之经纬。句法之变化。又不在此限。故说诗之家。力难该贯。各自耑门。至于今。盈箱堆架。率皆得其一而忘其九。余窃不自揆。妄有意于会通之学。先从篇旨。以开其端。而尘埃笔研。旧闻都荒。三年之辛勤裒辑者。仅篇旨一门而止尔。如欲九门之并就。始加巾衍之爬栉。则虽头白为期。尚安能卒其志乎。遂以篇旨。自为一书。约略删润。留与同志共订。假使赖天之灵。不辍其业。日琢月磨。竟列十门。则此篇当为全书之一门。而不专名诗故辨。且
一。诗有十门。曰篇旨也。曰六义也。曰古韵也。曰诗乐也。曰天文也。曰地理也。曰鸟兽也。曰草木也。曰服食也。曰器用也。而文字之经纬。句法之变化。又不在此限。故说诗之家。力难该贯。各自耑门。至于今。盈箱堆架。率皆得其一而忘其九。余窃不自揆。妄有意于会通之学。先从篇旨。以开其端。而尘埃笔研。旧闻都荒。三年之辛勤裒辑者。仅篇旨一门而止尔。如欲九门之并就。始加巾衍之爬栉。则虽头白为期。尚安能卒其志乎。遂以篇旨。自为一书。约略删润。留与同志共订。假使赖天之灵。不辍其业。日琢月磨。竟列十门。则此篇当为全书之一门。而不专名诗故辨。且
明皋全集卷之九 第 182L 页
后之考余者。必不以今余视余而嘉其有终云。
明皋全集卷之九 第 183H 页
群书标记叙例
一。三代尚矣。汉唐以降。著述之责。率归于荜门圭窦之士。而把三寸弱翰。赍四尺油素。吃吃穷年。要以立言垂世者。自孔郑以及宋明。皆是流也。若其际千一之运。履九五之位。继往开来。蔚有成编者。槩乎未闻。而惟宋太宗御撰总十八部二百十四卷。仁宗御撰总一百卷。神宗御撰总九十卷。然御集实在其中。则亦不可专指为著书之富。我 圣上自在春邸。终始典学。昼漏晨钟。盖尝手一沓无二事。及夫光御宝历。凡系坠典缺文。又无不旁搜博采。曲备章程。则前后 亲撰命撰之书。合为累十馀种而标记成。至于元气之杼轴。云汉之黼黻。别有原集在。此不具录云。
一。是书为类。从荀勖四部之例。而不从刘歆七略之规。盖四部便于检阅。七略近于模糊也。然经有总经诸经。史有正史编年。以及掌故谱系。百家众集。亦莫不派别群分于四部之中。而略存先后次第。不复割裂标识者。欲使体裁谨严而不流于烦细云。
一。三代尚矣。汉唐以降。著述之责。率归于荜门圭窦之士。而把三寸弱翰。赍四尺油素。吃吃穷年。要以立言垂世者。自孔郑以及宋明。皆是流也。若其际千一之运。履九五之位。继往开来。蔚有成编者。槩乎未闻。而惟宋太宗御撰总十八部二百十四卷。仁宗御撰总一百卷。神宗御撰总九十卷。然御集实在其中。则亦不可专指为著书之富。我 圣上自在春邸。终始典学。昼漏晨钟。盖尝手一沓无二事。及夫光御宝历。凡系坠典缺文。又无不旁搜博采。曲备章程。则前后 亲撰命撰之书。合为累十馀种而标记成。至于元气之杼轴。云汉之黼黻。别有原集在。此不具录云。
一。是书为类。从荀勖四部之例。而不从刘歆七略之规。盖四部便于检阅。七略近于模糊也。然经有总经诸经。史有正史编年。以及掌故谱系。百家众集。亦莫不派别群分于四部之中。而略存先后次第。不复割裂标识者。欲使体裁谨严而不流于烦细云。
明皋全集卷之九 第 183L 页
一。近代著书之家。每不免赘疣之诮。朝插芸香之架。夕抛芭篱之外。夫何故掇拾前辈之范围。依㨾已陈之义例。诏今而无关于世教。传后而无益于实用。则有惭屑玉之化。无异杂铅之宝者。尽乎其为善评。而人之厌弃。固无足怪矣。惟此书所载之篇。经必是程朱以后不决之公案。史必是迁固以后未章之书法。其他见行之制度及物之利泽。言语文字之同异得失。周流贯穿。开卷瞭然。要使读者。体之为道。蕴之为德。践之为业。涉之为博。而其开悟警发之效。犹属粗浅之功用。传曰经纬天地。橐籥造化。而圣人之能事毕矣。我 圣上有之矣。呜呼希矣。
一。每书之下。必详其卷秩。而又必以纂辑大略。序跋要旨。节取而著载之者。诚以刊颁以外。中秘珍藏。既非人人之所可辄觏。则即此标记一书。亦足以粗窥端倪。自开知思。庶几得免于固陋寡闻之归。此史学之必重艺文。而其视天章诸臣之标记碑颂石本虚实。奚啻悬殊哉。
一。著书之难。莫难于义例。义例得则凡其缀辑编次。特考校之役而已。故隋书出于史局。而皆指
一。每书之下。必详其卷秩。而又必以纂辑大略。序跋要旨。节取而著载之者。诚以刊颁以外。中秘珍藏。既非人人之所可辄觏。则即此标记一书。亦足以粗窥端倪。自开知思。庶几得免于固陋寡闻之归。此史学之必重艺文。而其视天章诸臣之标记碑颂石本虚实。奚啻悬殊哉。
一。著书之难。莫难于义例。义例得则凡其缀辑编次。特考校之役而已。故隋书出于史局。而皆指
明皋全集卷之九 第 184H 页
谓太宗之书。纲目成于门人。而亦指谓朱子之书。今此 亲撰诸种。即无论已。虽分授而命撰之者。其发例起义。悉禀 大圣人布置之宏规。则诸臣顾何力之有焉。然必以 亲撰命撰。分注于各书之下者。盖 圣意不欲泯其劳而没其迹尔。
明皋全集卷之九 第 184L 页
大学类义叙例
一。是书也。我 圣上所以就大学衍义原补两编。节取其最切要尤鉴戒者。而 朱批以采辑之者也。盖 圣工之在衍义且数十馀年。而其 批之也。补编先于辛丑。原编成于丁未。今以是书。参互本书。略窥其 睿裁之一二涯涘。则所舍者剩字复句。所删者冗事烦言。而特以一书之规模大致。千古之经纶大方。卷藏于密。精英发越。若潦水尽而寒潭清。浮铁去而真金跃。尽乎其为 圣人之权衡。而两贤而在。必当点头弹指曰。非所及也。于戏盛矣。
一。自夫衍义原补之出。英君贤辅。鸿儒硕学。竞相推重。就加神明。如 皇明列朝之或大书殿壁。或日讲经筵。或赋诗以宠之。或序卷以弁之。至今传之为著作家遭逢之幸者。即无论已。杨廉有大学衍义节略。陈仁锡有续补衍义全书。以及我朝儒臣李石亨。有大学衍义辑略。则其发凡起例。类皆步步趋趋于本书之彀率。而特删烦就简而已。若主之以经一传十。附之以原补两篇。类分则井画区分。义比则珠联绳贯。而新
一。是书也。我 圣上所以就大学衍义原补两编。节取其最切要尤鉴戒者。而 朱批以采辑之者也。盖 圣工之在衍义且数十馀年。而其 批之也。补编先于辛丑。原编成于丁未。今以是书。参互本书。略窥其 睿裁之一二涯涘。则所舍者剩字复句。所删者冗事烦言。而特以一书之规模大致。千古之经纶大方。卷藏于密。精英发越。若潦水尽而寒潭清。浮铁去而真金跃。尽乎其为 圣人之权衡。而两贤而在。必当点头弹指曰。非所及也。于戏盛矣。
一。自夫衍义原补之出。英君贤辅。鸿儒硕学。竞相推重。就加神明。如 皇明列朝之或大书殿壁。或日讲经筵。或赋诗以宠之。或序卷以弁之。至今传之为著作家遭逢之幸者。即无论已。杨廉有大学衍义节略。陈仁锡有续补衍义全书。以及我朝儒臣李石亨。有大学衍义辑略。则其发凡起例。类皆步步趋趋于本书之彀率。而特删烦就简而已。若主之以经一传十。附之以原补两篇。类分则井画区分。义比则珠联绳贯。而新
明皋全集卷之九 第 185H 页
礼之阡陌。建章之门户。一展卷燎如指掌者。往古来今。惟此书而已。名之曰类义。志其实也。
一。将束作宋。以丰同礼。鱼鲁一惑。淄渑莫辨者。古今之通患。而永乐以后。经书大全。为尤甚。今承 指授。章句中止于至善之为至。咏叹淫泆之为液。皆按辑释古本。乐记原文。订定其积久因袭之讹谬。西山琼山之意。专出于镜古挽今。措诸实用。故其所引经传。只管掇取大义。而未暇检夫文势之断续者。往往有之。此书立例。有删无添。则虽不当于本书之外。增多一字。然乐律之制所引通典。威武之道所引老子。历象之制同下度字。器械之利冑上冠字。诸如此类。因一字句而反晦其名物旨义者。则不得不按其出处。略加通变。要以补苴本书之所罅漏者而已。
一。三代以后。帝王之治。亦岂无不畔于古而为法于今者。特以根本田地。终有欠阙。陈同甫欲点铁成金。而朱子尝秉法义以裁之矣。此书原编。以汉唐贤君偶合于道者。魏陈以来可戒于学者。列之于帝王为学之本。则似若以偶合者为学以得之。而可戒者又奚取于学本之揭示也。
一。将束作宋。以丰同礼。鱼鲁一惑。淄渑莫辨者。古今之通患。而永乐以后。经书大全。为尤甚。今承 指授。章句中止于至善之为至。咏叹淫泆之为液。皆按辑释古本。乐记原文。订定其积久因袭之讹谬。西山琼山之意。专出于镜古挽今。措诸实用。故其所引经传。只管掇取大义。而未暇检夫文势之断续者。往往有之。此书立例。有删无添。则虽不当于本书之外。增多一字。然乐律之制所引通典。威武之道所引老子。历象之制同下度字。器械之利冑上冠字。诸如此类。因一字句而反晦其名物旨义者。则不得不按其出处。略加通变。要以补苴本书之所罅漏者而已。
一。三代以后。帝王之治。亦岂无不畔于古而为法于今者。特以根本田地。终有欠阙。陈同甫欲点铁成金。而朱子尝秉法义以裁之矣。此书原编。以汉唐贤君偶合于道者。魏陈以来可戒于学者。列之于帝王为学之本。则似若以偶合者为学以得之。而可戒者又奚取于学本之揭示也。
明皋全集卷之九 第 185L 页
夫为治之序。尚不可杂以王伯。况于为学之本。容他不学之一人一事哉。此 圣谕之及于臣等。而真氏之未及照管处。今只载三代以上。而以下并删焉。
一。本书所引书名。不主一例。随意标著。以诗书则或称风雅颂。或称虞夏商周。或引序说而系之。或但以诗曰书曰而发之。以春秋三礼。则或称春秋某氏传。或单称左传公羊传。或云礼记某篇。或但云曲礼月令。旁及引史引子引古人建言。无不节节异凡。而如欲硬立一例。务使齐整。则反失本书真面目。且 圣教若曰。此正本书活泼泼地。后世之无善书。皆局于例也。今并仍旧。
一。本书之引大学文。与他经传一例备书者。以大学之不载此篇也。今既以经一传十。各冠于纲条之首。则其篇中所引。不惟不可重出。大学为此书之本经。尤不当与他书同在杂引之例。故大学文所引处。只以大学第几章第几节标之。其外古书之叠引者。有不得不并存处。则虽九经四子。各以其条所重之义。节取而分载之。使
一。本书所引书名。不主一例。随意标著。以诗书则或称风雅颂。或称虞夏商周。或引序说而系之。或但以诗曰书曰而发之。以春秋三礼。则或称春秋某氏传。或单称左传公羊传。或云礼记某篇。或但云曲礼月令。旁及引史引子引古人建言。无不节节异凡。而如欲硬立一例。务使齐整。则反失本书真面目。且 圣教若曰。此正本书活泼泼地。后世之无善书。皆局于例也。今并仍旧。
一。本书之引大学文。与他经传一例备书者。以大学之不载此篇也。今既以经一传十。各冠于纲条之首。则其篇中所引。不惟不可重出。大学为此书之本经。尤不当与他书同在杂引之例。故大学文所引处。只以大学第几章第几节标之。其外古书之叠引者。有不得不并存处。则虽九经四子。各以其条所重之义。节取而分载之。使
明皋全集卷之九 第 186H 页
详略互见焉。
一。本书原补。皆所以献于其君者。故周程张邵朱诸贤。无不直书其名。而此书既出。 御定与诸臣之编进。体段迥别。且本朝经筵故事。周程朱子。皆讳其名。而此书。为经筵进讲之编。则亦不可循袭旧文。故周程朱四子。称子而不名。张邵二子。则经筵不讳。故并依旧文。而其真邱按说中所称引处。虽周程朱子。亦名而不子者。为其告君之辞也。
一。此书。 朱批之钞写。皆畀抄启文臣。而其分任初校。则内阁及近密诸臣也。其会同再校。则湖南之经义功令生也。其三校而至于编成。则臣滢修臣光颜两人也。人各有见。见辄无隐。彼添此删。头签棼如。而 万机之暇。旁御 宸签。一一疏其从违之所以然。使人人咸得与闻于去取之大义。此固旷古之盛事。稀世之至荣。而或有以本书所引史论中探情苛评之语。惜其不见收。则 教曰隐恶扬善。何谓也。论今犹不当若是。况于论古乎。猗欤大哉。 圣人之一言也。先儒之赞宋朝家法曰。吏治若媮惰。而任事蔑
一。本书原补。皆所以献于其君者。故周程张邵朱诸贤。无不直书其名。而此书既出。 御定与诸臣之编进。体段迥别。且本朝经筵故事。周程朱子。皆讳其名。而此书。为经筵进讲之编。则亦不可循袭旧文。故周程朱四子。称子而不名。张邵二子。则经筵不讳。故并依旧文。而其真邱按说中所称引处。虽周程朱子。亦名而不子者。为其告君之辞也。
一。此书。 朱批之钞写。皆畀抄启文臣。而其分任初校。则内阁及近密诸臣也。其会同再校。则湖南之经义功令生也。其三校而至于编成。则臣滢修臣光颜两人也。人各有见。见辄无隐。彼添此删。头签棼如。而 万机之暇。旁御 宸签。一一疏其从违之所以然。使人人咸得与闻于去取之大义。此固旷古之盛事。稀世之至荣。而或有以本书所引史论中探情苛评之语。惜其不见收。则 教曰隐恶扬善。何谓也。论今犹不当若是。况于论古乎。猗欤大哉。 圣人之一言也。先儒之赞宋朝家法曰。吏治若媮惰。而任事蔑
明皋全集卷之九 第 186L 页
残刻之人。刑法似纵弛。而决狱多平允之士。国未尝无弊政。而不足以累治世之体。朝未尝无小人。而不足以胜善类之气。君臣上下忠厚恻怛之心。有以培壅万亿年不拔之基。此 圣志之所存。而天德王道之异世同调者也。读此书者。亦不可不知此意。
明皋全集卷之九 第 187H 页
周公书叙例
一。唐贞观初。释奠于太学。以周公为先圣。孔子为先师。则议者谓周公制礼作乐。功比帝王。所以禹汤文武成王周公。并列为六君子。祀之儒宫。反贬其功。于是合祀周公于武王之庙。而以孔子为先圣。至今遵为絜令。称允学制。然禹汤文武功德。著在典谟。孔子则虽不得位。而言行之杂出于论语家语者。自足徵其继往开来之迹。独周公。以摄位行道之故。制作系于成王谟训。措诸实事。寥寥几千载。尚未闻有周公之一部专书。此岂后王后学所以崇报先圣之德意。而亦岂非斯文之一大缺典乎。我 圣上学阐精微。志兴礼乐。凡前代之坠文阙事。无不旁搜遍举。曲备章程。而今此周公文字之编次成书。断自 宸衷。指授义例。上以光前圣未发之精蕴。下以畀吾道单传之真诠。实与程朱表章庸学之功。先后一揆。而从此艺文之家。其必尊为圣经。谨载甲部也无疑矣。于休盛哉。
一。周公所作之文字。易有爻辞。书有训诰。诗有雅颂。礼有周官。而易则或称卦辞爻辞。并是文王
一。唐贞观初。释奠于太学。以周公为先圣。孔子为先师。则议者谓周公制礼作乐。功比帝王。所以禹汤文武成王周公。并列为六君子。祀之儒宫。反贬其功。于是合祀周公于武王之庙。而以孔子为先圣。至今遵为絜令。称允学制。然禹汤文武功德。著在典谟。孔子则虽不得位。而言行之杂出于论语家语者。自足徵其继往开来之迹。独周公。以摄位行道之故。制作系于成王谟训。措诸实事。寥寥几千载。尚未闻有周公之一部专书。此岂后王后学所以崇报先圣之德意。而亦岂非斯文之一大缺典乎。我 圣上学阐精微。志兴礼乐。凡前代之坠文阙事。无不旁搜遍举。曲备章程。而今此周公文字之编次成书。断自 宸衷。指授义例。上以光前圣未发之精蕴。下以畀吾道单传之真诠。实与程朱表章庸学之功。先后一揆。而从此艺文之家。其必尊为圣经。谨载甲部也无疑矣。于休盛哉。
一。周公所作之文字。易有爻辞。书有训诰。诗有雅颂。礼有周官。而易则或称卦辞爻辞。并是文王
明皋全集卷之九 第 187L 页
所作。然升之王用亨于岐山。明夷之箕子。明夷不应文王之时。豫言王。豫言箕子。又春秋传。韩宣子适鲁。见易象云吾乃知周公之德。则爻辞之出于周公。盖传之自古矣。书则如大诰多士无逸等文字。通篇出于周公者。外虽洛诰等史录为篇者。其辞其义。多是周公所命。则不可谓非周公作也。诗则豳与文王之三。其为周公文字。更无可疑。而虽如常棣等诸篇。苟有朱子之明训传记之可据者。则在所当取。礼则在诸经中。偏多歧议。或以为渎乱不经之书。或以为六国阴谋之书。或作十论七难以排之。而惟郑贾诸儒。尊信注解。至程朱遂定为非圣人做不得。则彼摸索叩扪之见。可归之夷坚诺罪而不须问也。
一。易之卦辞彖象。与周官之考工记。皆非周公文字。则似不当入于周公之书。然卦辞所以释卦画。则如书之有篇题也。彖象所以翼卦爻。则如经之有传注也。考工记所以补冬官之缺。则如大学之有补亡也。此虽非周公所作。而亦周公之书所不可阙者。故今并附著之。
一。易之卦辞彖象。与周官之考工记。皆非周公文字。则似不当入于周公之书。然卦辞所以释卦画。则如书之有篇题也。彖象所以翼卦爻。则如经之有传注也。考工记所以补冬官之缺。则如大学之有补亡也。此虽非周公所作。而亦周公之书所不可阙者。故今并附著之。
明皋全集卷之九 第 188H 页
一。此为周公之书。而孔子十翼。亦且为传。则其部居之尊。可谓无上圣经。后世诸儒之纷纭诂训。虽使节取删略。随段编入。非所以严体裁。故并皆不取。惟诗之六义。周官之音训。读者之不可不旁考者。录之。
一。世所称周公之书。易书诗礼之外。别有尔雅汲冢两书。其言语文字之杂出于家语吕览说苑史记尚书大传韩非子淮南子荀子鬻子诸篇者。又不止一二策。则其中亦岂无理之可据。事之可徵。文义之可以相发明也。然或不过单辞只传。或近于荒唐不足信。则采入于此等谨严之书。终乖编次之本义。故一以十分的确者为准。而馀皆屏焉。盖非搜之不博而稡之有遗也。读者详之。
一。世所称周公之书。易书诗礼之外。别有尔雅汲冢两书。其言语文字之杂出于家语吕览说苑史记尚书大传韩非子淮南子荀子鬻子诸篇者。又不止一二策。则其中亦岂无理之可据。事之可徵。文义之可以相发明也。然或不过单辞只传。或近于荒唐不足信。则采入于此等谨严之书。终乖编次之本义。故一以十分的确者为准。而馀皆屏焉。盖非搜之不博而稡之有遗也。读者详之。
明皋全集卷之九 第 188L 页
奎章阁志编例题辞
建置第一
志者。史之馀也。有官则有志。有志则必首建置。所以昭谟猷正规制。先立一书之宏纲大目也。况是阁也。追 列圣之谟猷。仿熙朝之规制。而为之建置。则不可以不志。又不可以不首建置也。
职官第二
奎章阁之奉 谟训。奉 御真。藏古今啚书。皆至重至敬之。事而以职官先之者。有职官然后可以典守。可以修举也。
奉安第三
有宋诸阁。虽皆为藏御集设。然龙啚重在谟训之奉安。天章重在御真之奉安。今内阁。合宋朝二阁之制而兼有之。故并叙于奉安。
编次第四
阁之设。为奉安也。而官有人职有务。则编次 圣制。又其务之大者。故以编次之事实仪节。并叙于此。
书籍第五
教化之本。具于书。治乱之原。鉴于书。故自古建藏
建置第一
志者。史之馀也。有官则有志。有志则必首建置。所以昭谟猷正规制。先立一书之宏纲大目也。况是阁也。追 列圣之谟猷。仿熙朝之规制。而为之建置。则不可以不志。又不可以不首建置也。
职官第二
奎章阁之奉 谟训。奉 御真。藏古今啚书。皆至重至敬之。事而以职官先之者。有职官然后可以典守。可以修举也。
奉安第三
有宋诸阁。虽皆为藏御集设。然龙啚重在谟训之奉安。天章重在御真之奉安。今内阁。合宋朝二阁之制而兼有之。故并叙于奉安。
编次第四
阁之设。为奉安也。而官有人职有务。则编次 圣制。又其务之大者。故以编次之事实仪节。并叙于此。
书籍第五
教化之本。具于书。治乱之原。鉴于书。故自古建藏
明皋全集卷之九 第 189H 页
书之府。立编书之官。进书晒书。亦皆有仪。是书斟酌前代。务合损益之宜。
教习第六
国制。议政府。抄择文臣中直以下有文名者。春秋以讲制教习之。弘文馆。取馆官年未满四十者。月以讲制教习之。盖仿 皇朝教习庶吉士于内阁之制也。本阁之抄启文臣。亦此意。故以抄启讲制之目。并属之教习。
院规第七
院规。即一院之日用应行。是也。新入本院者。必习知院规。然后可以行其职。苏易简翰林志。详载故例。亦此义也。
事实第八
凡 宸章及诸臣所撰各体文字。有可以考建阁之缘起。稽立规之故实者。悉载于此云。
武艺啚谱编例题辞
兵有技技有谱。设营以肄其技。编书以传其谱。其来尚矣。我朝简阅之制。纪载之籍。掌在国史。谨著沿革。而独内苑之所讲习者尚阙。专书夫兵等耳。详于外而略于内。岂 列朝所以分日程缮之意哉。今以内苑所肄武艺诸技与凡设营编书之故实。总叙篇端。俾资源流之考据云。
教习第六
国制。议政府。抄择文臣中直以下有文名者。春秋以讲制教习之。弘文馆。取馆官年未满四十者。月以讲制教习之。盖仿 皇朝教习庶吉士于内阁之制也。本阁之抄启文臣。亦此意。故以抄启讲制之目。并属之教习。
院规第七
院规。即一院之日用应行。是也。新入本院者。必习知院规。然后可以行其职。苏易简翰林志。详载故例。亦此义也。
事实第八
凡 宸章及诸臣所撰各体文字。有可以考建阁之缘起。稽立规之故实者。悉载于此云。
武艺啚谱编例题辞
兵有技技有谱。设营以肄其技。编书以传其谱。其来尚矣。我朝简阅之制。纪载之籍。掌在国史。谨著沿革。而独内苑之所讲习者尚阙。专书夫兵等耳。详于外而略于内。岂 列朝所以分日程缮之意哉。今以内苑所肄武艺诸技与凡设营编书之故实。总叙篇端。俾资源流之考据云。
明皋全集卷之九 第 190H 页
保晚斋四集编例题辞
保晚斋四集总目。家兄浩修与家侄有矩所讲定。而滢修亦尝与闻于次辑之意。四集。本四象也。五十有五卷。本河啚全数也。前集居于右。本卦啚纯乾位于右而左旋也。右集居于左。本卦啚纯坤位于左而右旋也。后集。居前集之次内。左集。居右集之次内。本卦啚六子包在乾坤之内。为乾坤之两端。而震四巽五。交位中央。以主行变化之事也。大抵略仿保晚斋丛书之规模。欲与丛书。备内外二编。于以见家大人研穷先天学之门路也。滢修恐后人不知次辑之意。疑与唐荆川之五编。王弇山之四部偶同名例也。谨书此。以为四集总目题辞。
保晚斋四集总目。家兄浩修与家侄有矩所讲定。而滢修亦尝与闻于次辑之意。四集。本四象也。五十有五卷。本河啚全数也。前集居于右。本卦啚纯乾位于右而左旋也。右集居于左。本卦啚纯坤位于左而右旋也。后集。居前集之次内。左集。居右集之次内。本卦啚六子包在乾坤之内。为乾坤之两端。而震四巽五。交位中央。以主行变化之事也。大抵略仿保晚斋丛书之规模。欲与丛书。备内外二编。于以见家大人研穷先天学之门路也。滢修恐后人不知次辑之意。疑与唐荆川之五编。王弇山之四部偶同名例也。谨书此。以为四集总目题辞。
明皋全集卷之九 第 190L 页
人瑞录编例总叙
上之十八年癸丑日南至。领议政洪乐性等言。今日。即明年之亚岁。而明年。即我东方千一之嘉会也。 慈殿圣寿。恰满五十。 慈宫宝龄。光跻六旬。而我 圣上抚熙洽而敷声明。上奉 殿宫怡愉之欢。下贻元良燕翼之谟。诸福毕至。太平有象。请进号进宴进贺于 殿宫。以贲饰洪休。 上教曰予小子之事我 慈殿。如事我 先王。先王朝已行之缛仪。可述于今日。我 慈宫宝龄。又跻六旬。而诞育小子。毓庆长发。启佑我无疆之邦箓。当此申休荐祉之辰。呼嵩而称贺。奉觞而上寿。王册金宝。扬徽阐美。天理人情之不容已。但 慈心怆昔。过自谦挹。今得卿等之齐吁。可以藉手而积诚陈请。卿等且拱而俟之。乐性等又启达于 慈殿 慈宫。 慈殿教若曰。慈宫回甲。大殿御极二十年。邦国之庆之大。孰有加于此者。卿等以今日之请。请于乙卯。予与慈宫。当受宴号。大殿亦当受贺。于是 上临轩教曰。逢今日之庆会。祝献万年。诚伸爱日贺宴。暨号一也。而情到至处。常常有来无尽之思。明年行一庆礼。又明年行一庆礼。年年岁岁。
上之十八年癸丑日南至。领议政洪乐性等言。今日。即明年之亚岁。而明年。即我东方千一之嘉会也。 慈殿圣寿。恰满五十。 慈宫宝龄。光跻六旬。而我 圣上抚熙洽而敷声明。上奉 殿宫怡愉之欢。下贻元良燕翼之谟。诸福毕至。太平有象。请进号进宴进贺于 殿宫。以贲饰洪休。 上教曰予小子之事我 慈殿。如事我 先王。先王朝已行之缛仪。可述于今日。我 慈宫宝龄。又跻六旬。而诞育小子。毓庆长发。启佑我无疆之邦箓。当此申休荐祉之辰。呼嵩而称贺。奉觞而上寿。王册金宝。扬徽阐美。天理人情之不容已。但 慈心怆昔。过自谦挹。今得卿等之齐吁。可以藉手而积诚陈请。卿等且拱而俟之。乐性等又启达于 慈殿 慈宫。 慈殿教若曰。慈宫回甲。大殿御极二十年。邦国之庆之大。孰有加于此者。卿等以今日之请。请于乙卯。予与慈宫。当受宴号。大殿亦当受贺。于是 上临轩教曰。逢今日之庆会。祝献万年。诚伸爱日贺宴。暨号一也。而情到至处。常常有来无尽之思。明年行一庆礼。又明年行一庆礼。年年岁岁。
明皋全集卷之九 第 191H 页
时万时亿。如天地之悠久无穷。又小子之至愿也。且事亲莫先于顺志。尊亲莫大于述事。 慈教勤勤恳恳。则以 慈心为心。此顺志也。谨稽故事。 先王春秋五十癸亥。贺 宝龄望六甲子宴。 仁元圣母春秋六十丙寅。贺 宝龄回甲丁卯上号受爵。明年甲寅。如 圣母丙寅。 先王癸亥。再明年乙卯。如 圣母丁卯。 先王甲子。今于 慈殿五旬。 慈宫六旬。一遵 圣母六旬。 先王五旬之故事。此述事也。来甲寅元朝。行称庆之礼。告 庙颁赦。设科取人。进宴进号。则宗伯之臣。禀旨于再明年乙卯。乙卯。即予践阼之二十年。临殿受贺。亦所以述事于 先朝癸亥。顺志于今日 慈教也。粤翌年甲寅元朝。 上率百官。进笺进致词进礼物于 慈殿 慈宫。大覃恩域内。 命朝官七十以上。士庶八十以上。进资人一级。年过百岁者。并超崇政阶。资穷及朝官七十而夫妻偕老者。加赐米绵。士庶未八十而偕老者。亦许进资。朝官前衔及士人有地阀者。悉令付之枢衔。而窠窄人众。难以排比。则权置同佥枢各十窠。使之轮回差除。又虑蒐访之际。下邑僻里或有遗漏者。 命随得随
明皋全集卷之九 第 191L 页
闻。勿以烦闻为惧。于是内而有司。外而守土之臣。广探博采。次第名闻。每诸道启本至。承政院必禀旨。召铨官不淹日下批。既下批列其姓名。赍其 教旨。以送于道臣。则道臣祗受颁宣。自岁首至六月。年及格而资者。二万五千四百九十五人。夫妻偕老而沾恩者。四万九千六百五十人。总为七万五千一百四十五人。而挈其年而合数之。得五百八十九万八千二百十岁。 上嘉诸臣对扬之诚勤。赐承宣鹿皮。赐诸道道臣上弦弓。初 上每览京兆别单。三都八路启本。必下于内阁曰。谨识之。是举也。所以广孝也。所以志瑞也。其可无一部文献。俾徵诸久远乎。至是。京外皆以事竣告。 上召阁臣。指授义例。编为一书。 命名曰人瑞录。其为例也。道以经之。邑以纬之。推恩偕老以标之。大书夹注以别之。义取诸啚表。朝官之居于前。仿君子之养于学也。士庶之列于后。仿庶人之引年也。义取诸王制。每一邑。总挈一邑老人之年齿而揭其数。每一道。总挈一道老人之年齿而揭其数。以著其人瑞之实迹。则义取诸耆英会总挈诸老年齿之例也。书既成。 命大臣文荫曾经六官之长年
明皋全集卷之九 第 192H 页
七十者阅视。仍 命详载事实及义例大致而总叙之。为续是篇者之楷范。以新铸活字印行。以寿其传。
明皋全集卷之九 第 192L 页
周公书编例条对
周易凡例。夫子象传之低一字书之。义理较然。且已自费直本有此义例。而不言彖象等字。只以传一字。加之于每传。王弼王肃本。亦皆然。而王弼本中如乾传泰传之称。是也。吾意犹不若直祛象曰字之尤为近古。东莱亦尝说此。以为费氏易。在汉诸家中最近古。最见排摈。千载之下。岿然独存。而近世晁氏编古周易。因费氏书。复定篇目。一以古为断。朱夫子许之曰。自诸儒分经合传。反有所局。三复伯恭之书。非特为其章句之近古也。大抵易经书彖曰象曰等字。遂与古本面目不同。此则郑康成始之。今以潜龙勿用阳在下也八字。低一字书于初九爻之次行。甚当。○又思之。古易则不言初九等爻名。初九爻则画一。九二以下。仿此。今本。亦用此例为可耶。
夫子象传之释爻辞。大文录之。则文言传中初九曰潜龙勿用何谓也等大文。亦各分录于各爻。而潜龙勿用何谓也下。直接龙德隐者之句。为可耶。金縢之为周公书。非曰未必然。而未必是全篇是周公之文则录之似如何。佥议既如此。第姑录之。
周易凡例。夫子象传之低一字书之。义理较然。且已自费直本有此义例。而不言彖象等字。只以传一字。加之于每传。王弼王肃本。亦皆然。而王弼本中如乾传泰传之称。是也。吾意犹不若直祛象曰字之尤为近古。东莱亦尝说此。以为费氏易。在汉诸家中最近古。最见排摈。千载之下。岿然独存。而近世晁氏编古周易。因费氏书。复定篇目。一以古为断。朱夫子许之曰。自诸儒分经合传。反有所局。三复伯恭之书。非特为其章句之近古也。大抵易经书彖曰象曰等字。遂与古本面目不同。此则郑康成始之。今以潜龙勿用阳在下也八字。低一字书于初九爻之次行。甚当。○又思之。古易则不言初九等爻名。初九爻则画一。九二以下。仿此。今本。亦用此例为可耶。
夫子象传之释爻辞。大文录之。则文言传中初九曰潜龙勿用何谓也等大文。亦各分录于各爻。而潜龙勿用何谓也下。直接龙德隐者之句。为可耶。金縢之为周公书。非曰未必然。而未必是全篇是周公之文则录之似如何。佥议既如此。第姑录之。
明皋全集卷之九 第 193H 页
诗义例果好。而六义分属于各章。则大旨亦依集注本。当书于首章六义之下。惟加匡为是。
易之象传。直书本文。则只于诗经。书以朱子曰者。果何如耶。
先儒云。经。文王周公所作也。传。孔子所作也。前汉则经与传皆别行。至后汉诸儒作注。合经传为一。又云自郑康成合彖象于经。加彖曰象曰以别之。以此观之。所谓彖曰象曰者。专为彖象传之连书于经文。而或恐孔子之混于文周。有此标揭识别也。今若以彖传象传。别行低一字书之。则尽得前汉本经与传别行之真面目。而既无郑本连书相混之虑。则为此识别之彖曰象曰等字。存之无义。 圣教发凡。卓越千古。臣无容更赞一辞。○初九等爻名。传之自古。非创于笺注家之臆增如彖曰象曰也。此则仍旧。恐得。
文言传之分录于各爻一款。昨日义例商定时。臣等亦尝私与讨论。而直接象传之下。间或有推不去处。且如此立例之后。系辞说卦序卦杂卦等篇。终难得亭当之位置。毋宁并与文言而
易之象传。直书本文。则只于诗经。书以朱子曰者。果何如耶。
先儒云。经。文王周公所作也。传。孔子所作也。前汉则经与传皆别行。至后汉诸儒作注。合经传为一。又云自郑康成合彖象于经。加彖曰象曰以别之。以此观之。所谓彖曰象曰者。专为彖象传之连书于经文。而或恐孔子之混于文周。有此标揭识别也。今若以彖传象传。别行低一字书之。则尽得前汉本经与传别行之真面目。而既无郑本连书相混之虑。则为此识别之彖曰象曰等字。存之无义。 圣教发凡。卓越千古。臣无容更赞一辞。○初九等爻名。传之自古。非创于笺注家之臆增如彖曰象曰也。此则仍旧。恐得。
文言传之分录于各爻一款。昨日义例商定时。臣等亦尝私与讨论。而直接象传之下。间或有推不去处。且如此立例之后。系辞说卦序卦杂卦等篇。终难得亭当之位置。毋宁并与文言而
明皋全集卷之九 第 193L 页
一并不录。只取卦体之彖传。六爻之象传。以示专主周公之义。似尤洁净。
金縢中周公文字。果不出册祝及公曰一二策。而此篇专为周公而出。且如大诰洛诰君奭等篇叙事也问答也。无一不错见杂出。如欲但取周公所作之文字。则无逸七月若干篇外。更无可采者。况后世文集之体。和什问目。往往并收。以见其唱酬往复之旨意。则金縢之入于周公书。恐无可疑。
大旨。或云移录于几章章几句之下为当。此有 御定经书正文已例。而亦合商量。
彖传象传。圣经也。朱子大旨。贤传也。蔡氏篇题。注疏之家也。等级当示笔法。圣经则无所标识。贤传则称子不名。注疏则直书蔡沉曰。臣意则今此篇例。井井有条。
金縢中周公文字。果不出册祝及公曰一二策。而此篇专为周公而出。且如大诰洛诰君奭等篇叙事也问答也。无一不错见杂出。如欲但取周公所作之文字。则无逸七月若干篇外。更无可采者。况后世文集之体。和什问目。往往并收。以见其唱酬往复之旨意。则金縢之入于周公书。恐无可疑。
大旨。或云移录于几章章几句之下为当。此有 御定经书正文已例。而亦合商量。
彖传象传。圣经也。朱子大旨。贤传也。蔡氏篇题。注疏之家也。等级当示笔法。圣经则无所标识。贤传则称子不名。注疏则直书蔡沉曰。臣意则今此篇例。井井有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