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明皋全集卷之八
明皋全集卷之八 第 x 页
明皋全集卷之八(明皋徐滢修汝琳 著)
 记
  
明皋全集卷之八 第 155H 页
莞尔轩记
孔子曰。君子依乎中庸。遁世不见知而不悔。所谓遁世者。非其迹之遁世也。凡居其世而不见知。皆遁世也。故穷山绝壑。遐举长往。窃窃然恐人之知者。遁也。通衢大都。群嬉角逐。荡荡乎自肆其狂者。亦遁也。君子有大焉。用之则行。舍之则藏。不忘世以自高。不徇世以自衒。然后中庸而遁世者也。若韩康伯,严君平之流。非不遁迹城市也。律之以中庸则末矣。此中庸所以不可能也。吾友申子长。佳士也。早治举子业。甫弱冠。登上庠。人所期望之。正在于黼黻王猷。而乃反有取于楚词之渔夫。以莞尔名其轩。渔夫。遁世而偏者也。观其所谓不凝滞于物而与世推移者。其志盖尝讥屈原之皓皓。方且莞尔而笑之也。然则子长。其将渔夫之为乎。夫渔夫。与君平,康伯。其贤之高下。固不可知。然皆非中庸也。君子居则独善其身。出而为世大用。进退存亡。惟其时而已。但不苟焉耳。何必穷山绝壑而后遁
明皋全集卷之八 第 155L 页
也。又何必通衢大都而后遁也。然则子长之意。岂欲因是轩之名。求自拔于俗。而待异日俗累融尽。真见卓荦。始进于中庸而遁世者欤。子长之请余记也。余未暇正其名。而姑与其所好。亦衰世之意也。子长于此。必有以知所勉矣。是为记。
明皋全集卷之八 第 156H 页
几何室记
几何者。泰西之书之名也。泰西之书之名而名朝鲜之人之室。亦已远矣。昔泰西人利玛窦。浮海朝宗于中国。以其几何之书。译传于太学士徐公光启。徐公。明之贤大夫也。一见之。知其为义和冯保之遗也。与友李之藻。讲明授受。以至于梅鼎,九薛,凤祚之徒出。而其术益蘩衍昌炽矣。我国服事明。时节朝贺遣使。献方物惟勤。明 天子嘉其诚。凡礼乐文献。取之无禁。于是几何之书。又东出我国。然文涩而旨奥。亦未有知其妙者。近有文教授光道。独得其宗。与我伯氏参判公。讲明授受。如徐公之于明。余尝请于公曰。道者。形而上者也。艺者。形而下者也。君子语上而不语下。公之所好。无乃不择于术乎。公曰。然。吾国无不知也。夫道无形而易眩。艺有象而难假。吾非不好道也。所恶名好道而实不道。并与所谓艺者而无得焉尔。余虽不敢更请。犹未之信。及余从事于道十有馀年。卒未窥圣人之藩。而乃公之所造。如彼其卓荦。则未始不叹公之明。而服公之得一体也。柳琴弹素。又从伯氏学者也。扁其室曰几何。徵余为记。余谓朝鲜之去泰
明皋全集卷之八 第 156L 页
西。其远不知几何也。今世之后利氏。其远又不知几何也。然子得以名其室。书之无远也。书者。心之迹也。故曰地相去千里。世相后亦千载。若合符节者。心也。子之于几何。夫既得其术矣。又能善推所为。使心之为本者。无远于尧舜禹汤之传。则吾道之与几何。高下又几何也。吾以是卞几何之说。而进吾子之志。子其勉之。
明皋全集卷之八 第 157H 页
五如轩记
孔子曰。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难哉。成人之道也。虽然。不如此。不成人矣。不成人矣。如三才何。天下之无人也久矣。天其独运乎。地其独处乎。日月其自往自来乎。四时其自序自谢乎。此陈同甫所以龂龂于架漏牵补之说。而谓管仲人者也。虽然。同甫之知。犹未也。天下之曰人者。众矣。千金之裘。非一狐之腋。大厦之材。非一邱之木。比天下之人而取其长。何代不有成人乎。特人之视人。以一人为人耳。虽然。此论世也。非论人也。以余一人之身。欲求成人之道。其殆揭竿者之海乎。然则吾何执。执知乎。执勇乎。执礼乐乎。伥伥然无所归。会有诵之者曰。疏懒如嵇中散。恬澹如陶栗里。雄放如苏子瞻。多感慨如白乐天。口不臧否人物。如阮嗣宗。余即欣然曰。命之矣。夫恬澹。礼乐之实也。疏懒。不欲之效也。子瞻艺故雄放。乐天勇故感慨。嗣宗几于知。故不臧否人物。此五子之德。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虽由此成人。不异矣。遂名吾轩曰五如。轩之大。未数楹也。然宜于日寓净棐之
明皋全集卷之八 第 157L 页
趣。宜于月移皎洁之操。遥黛近岚。可以凝吾神。方塘池水。可以鉴吾心。而凡草木之苍翠。鱼鸟之下上。各效其能。以供吾轩之观。此又一轩之成也。夫以一轩之小。而其成也如此。则况人于轩者乎。虽然。五如之义。美矣。非余自言。人必以为自大。于是记之。以揭诸楣。
明皋全集卷之八 第 158H 页
洗心轩记
从父弟景博。貌甚洁志甚雅。从容一轩庋啚书。晨夕咿唔。余命其轩曰洗心。景博曰。孔子之言洗心也乎。曰否。然则傅子之言洗心也乎。曰否。然则佛氏之言净心类乎。曰否。然则道家之言清心类乎。曰否。景博竦然而起。茫然有间曰。夫名之斯可言也。言之斯可服也。子既名之矣。敢请其所可服者。余曰。明皋子之言洗心也已。且女之始居轩也。则轩之废奚若。曰壁漫而灶夷。庭芜而石苔。伊威在室。蟏蛸当户。乃葺治之。又粪除之。盖既月而轩之废改观焉。余曰。女之治而除之。亦有年矣。能至于今改观焉尔乎。曰。因其改观而日洒扫不辍。所以无改于始改观也。余曰。然。洗心之义。尽之矣。夫存乎人者。莫洗乎心。其犹待人之洗乎。吾所谓洗。特气之查滓。物之诱夺。纷然乎翳八窗而塞正路者。有如轩之废矣。女有轩知洗之至。有心而不知洗。可乎。虽然。洗心亦多术矣。孔子之洗心。主乎蓍卦。则非女所知也。傅子之洗心。主乎功利。则非女所事也。佛之净道之清。言则类而实则非。皆女之所深辟也。惟讲学以切磋之。克复以琢磨之。有能一
明皋全集卷之八 第 158L 页
日洗其旧染之污。必因其已洗者而日日洗之。又日洗之。此汝之所当洗也。虽然。余尝闻之矣。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若是者。何洗而至于此也。其固有耶。抑反之邪。夫英华之发。神明之腴也。毋曰女太早计。君子之道。孰先传焉。孰后倦焉。景博怡然诺曰唯。请从事于斯。
明皋全集卷之八 第 159H 页
必有堂记
天下之事。可必者常。而不可必者变。盖君子。论其常焉。故农夫秉耒。必食其力。蚕妇执箔。必收其功。百工居肆。必售其殖。此常也。风雨不时。则农不必给其口。寒温不适。则蚕不必衣其身。货财不兴。则工不必赢其资。此变也。孔子曰。耕也馁在其中。晦庵氏曰。惟理可为者为之而已。其是之谓乎。余无他长。自幼喜读书。从容一轩。尝十馀年无二事。及其年稍进而识稍开。则墨守少味。渔猎有奇。凡山经海志。坠典异闻。无不旁搜穷探。博极珍秘。尚叹其巾衍之藏未具。聪明之及有限。悉斥其屏帐器用车马服饰之属。率畀之购书之费。于是前后所得四部。经类为十九种。史类为三十种。子类为二十五种。集类为三十四种。总一百单八。锦帕芸香。次第鳞比。敛之一堂。颜曰必有。取丁顗所谓必有好学者。为吾子孙之语也。夫人无不有遗子孙。诸葛氏之八百桑十五田。此遗之以农蚕也。而未闻后世有上农夫作焉。曹邴氏之俛有拾仰有取。此遗之以工商也。而未闻后世有大贾子兴焉。今以前人之所未得于农工。而顾欲取必于士
明皋全集卷之八 第 159L 页
之好学者。不綦艰与。虽然。农工之所操者。物也。士之所操者。理也。故理可常而物不可常。司马谈之世掌太史。房辉远之代传五经。曷尝与诸葛曹邴。同其不可必。而丁顗之后。有丁度其人者。又非其可必之迹也乎。然则余之必有。盖亦论其常焉。且余曾以记注侍 至尊。自夫刘略班志。以迄范阁鲍楼。多闻其所不闻。仍俯询臣藏书之室名。臣以必有对。 至尊可之曰。尔有是名矣。将必有其实乎。夫圣人之言。信。此尤其可必者也。
明皋全集卷之八 第 160H 页
映金亭记
吴洲之有万柳堤。实自今尚书洪公良浩之为宰始。而堤之西。引沟为池。亭立其中者。具侯修温之所设施也。夫大朴为山。陡起直下。陆不渐迤。壑不深底。而水晶为川。缭绕出其左右。则邑治之负山临川者。其势不得不岁患垫溺。于是堤以防其水。柳以固其堤。昔之汎滥者今焉汇泽。昔之冲决者今焉凝固。使江之民。几十年安土乐生。能适有居。皆公力也。故民咸曰微夫公。吾其鱼矣。及夫水患既祛。景物滋蕃。每春夏之交。循堤上下。则风来而嫩香袅袅焉。月隐而乔阴毵毵焉。远望之笼烟。如丝如线。近就之轻条。如拜如舞。于是近堤数椽。不侈不陋。筑屿以圆其基址。跨桥以便其往来。又所以妆点风致。贲饰观瞻。而侯与有力焉。亭旧无名。余以乙巳九秋。罪补是邑。取白居易咏柳诗所谓陶令门前四五树。亚夫营里百千株。何似东都正二月。黄金枝映洛阳桥之义。命名曰映金亭。仍走书洪公。得其扁揭诸楣。夫堤始于洪公。亭立于具侯。则似余无与于其间。而名亦不可少也。故事功作于一时。名言传之万世。不有以名言。又孰知堤何始
明皋全集卷之八 第 160L 页
而亭谁立也。然则谓余之不为无力也固宜。是为记。
明皋全集卷之八 第 161H 页
蕲蕲堂记
吴洲。小邑也。小邑也而有学有院。以蕲乎大邑也。夫既蕲乎大邑。则堂又大邑之所无。而顾欲蕲侈乎者。不已泰乎。是有说焉。晦庵氏记蕲州教授之厅曰。李宗思为学官。所居距学十里。叹曰。学官宜朝夕与诸生切磋。其相去之远。可若是耶。乃相学之东。为屋以处。堂之设。蕲蕲州也。吴之为治。官衙于西。儒学于东。其远也亦蕲州也。而 国朝官制。未尝别立教授。以县监兼教授之责。则官之与诸生宜朝夕。视蕲州又无异也。然定邑基者。必先择其置衙置学之地。今为官与生之相聚纷然。谋移衙移学。人皆知其不便。宁就官衙之近址。更建一舍。使诸生日游处其中。而官得以讲劘讨论。则此与李宗思之蕲州事。名虽殊而实则同。盖学院。列邑之所遍也。堂则此邑之所独也。扁以蕲蕲而引蕲事以张之。明其势之不得不然。而非蕲侈乎大邑也。虽然。蕲蕲有道。不可但以居相似为也。蕲州之为教也。潜思论语孟氏之书。以求理义之切要。考诸编年资治之史。以议事变之得失。而所攻者。明理修身之方。齐家及国之本。至于词艺之习。后焉
明皋全集卷之八 第 161L 页
而不之急。此又蕲蕲之实。而处蕲蕲者所当先务也。盍相与勖之。
明皋全集卷之八 第 162H 页
雨蕉堂记
朴甥圣用盛植芭蕉于庭。雨𤗉卧听。声会于心则喜。名其堂曰雨蕉。遍求能诗文者言。以发其义。余亦闻而喜之。夫人各有喜。渊明之菊。子猷之竹。和靖之梅。皆其性之近而不得不喜。虽圣用之于蕉。能得已其喜哉。然蕉最无可喜。以臭则无风送之香。以操则无雪立之节。以姿则无月下之洁。凡高人逸士之托牢骚而宣壹郁者。盖无足为助。故鲜能喜之。其喜之者。必喜其空心而能有声焉耳矣。夫乐出虚蒸成箘。众人不知喜而君子知喜之。圣用知喜之。则其性殆近君子乎。余于圣用之喜。又恶能得已其喜哉。虽然。物之空心者。不宁蕉也。然不能尽有声者。无感之者焉。蕉之心。岂亦有待耶。诚亦有待。奚有于蕉之可喜耶。抑其蕉则无待而感之者自感耶。夫雨亦非有心于声蕉也。喷薄而攒聚。淋漓而灌注。油然而来。沛然而归。蕉特以空心而搏之为声。雨且无心。蕉岂有待耶。然则是雨之声蕉耶。是蕉之声雨耶。夫雨与蕉。尚不自知。圣用何以知喜之。圣用尚不知所以喜。余何以喜圣用之喜。此之谓天倪惟空其心者能辨之。圣用曰命
明皋全集卷之八 第 162L 页
之矣。则益喜。
明皋全集卷之八 第 163H 页
正值堂记
东俗喜放中华。南阳之有卧龙祠。黄州之有月波楼。三登之有黄鹤楼。皆因其名之偶同。而忘其实之不相近。往往多可笑者。余以乙巳九秋。罪补于江东县。县号江东。以其在清川江之东也。而洲曰吴洲。门曰白马。馆曰秋兴。盖无一不以吴志者。独太守治事之堂。名曰牧爱。余方喜其名之最近于实。余友金国宝。时宰成都。一日移书于余曰。牧爱之名俗矣。子喜不俗。盍扁以正值。余笑国宝知牧爱之为俗。而不知喜放中华之俗。俗于牧爱也。居半载竟不扁。亦不以不扁之故谢国宝。及余宥还。以承旨持被尚书省。则又与国宝伴直焉。夜三鼓。自 筵退。酒阑灯灺。款款语降仙阅波之游甚乐。仍及正值之不如牧爱状。国宝咄而曰。固矣哉。子之不俗也。且子将离名以求实乎。将循名以责实乎。夫以吾东之处外服而能不与九夷同其陋者。何哉。岂不为先文教而后武威。尚礼义而耻功利。其俗之不放中华几希也乎。故曰小中华。奚特其俗则然。 国门曰崇礼。放乎宋也。 王殿曰宣政。放乎唐也。 御苑曰上林。放乎汉也。名之所存。实未必
明皋全集卷之八 第 163L 页
不应。子苟以正值志于县。安知后子而知是县者。不有张翰其人乎。余乃喜曰。始余笑子之俗。今余喜子之不俗。非子之俗不俗有异。余殆以不俗为俗也。遂使国宝书其扁。余记其说。托诸新倅。刻揭堂楣。新倅即余四从弟公美。而亦好古不俗者也。
明皋全集卷之八 第 164H 页
须弥庵记
梵语须弥。此云妙高。庵凡三楹。结搆端妙。而在香枫山之最高顶。则所以名也。山旧有寺。曰香枫。寺为成都之一大刹。云房周遭。缁素坌集。佛声浩浩。则福地涌现。禅版肃肃。则祖灯交映。若不必假诸庵以张之。然谓之妙高则未也。夫佛家之第一义谛。无出于妙高。卷大海之波澜。收归一滴。撮十方之刹土。指在一尘者。妙也。常照常耀。铁围不能遮其辉。遍界遍空。穹苍不能覆其体者。高也。且夫境者。心之器也。影事实色。皆境也。浮根业识。亦境也。境之不寂而求其心之空。不亦颠乎。须弥之为庵也。地不期高而离寺而上。不得不高。工不期妙而悬崖而栖。不得不妙。于是乎移花得蝶。买石饶云。而凡前日之持珠作丐。枉受贫穷者。斯可以知妙高之说矣。庵之兴造。普澈师实主之。然未尝持铃柝饰竿牍。秪藉净信之力以营之。时余适守成都。师以财匮忧。余捐廪以佽助焉。师以像设忧。余归醒仙废庵之佛。以移奉焉。师以无扁告。余以须弥命名。而请书于按使洪公。以侈楣焉。师以无记告。余演妙高之义。以识壁焉。余闻忉利天上。有员生
明皋全集卷之八 第 164L 页
树。其树生须弥绝顶。其花开敷。诸天为之喜乐。是月也。雨曼陀面风旃檀矣。余虽绊于朱墨。当以暇日。访花信之早晚。与法筵四众。同祝金轮圣王万八千寿云尔。
明皋全集卷之八 第 165H 页
枫石庵藏书记
从子有矩之居溶洲也。方亩为庭。筑石为阶。阶上枫树十馀株。簇立锦帐。阶下荼圃数顷。交错沟塍。去阶五六步。负轩为庵。窈深洁净。琴书支柱。颜曰枫石庵。纪实也。且志古也。志曰。频斯国有枫林六七里。树东有石室。缉石为床。床上有竹简篆文。旧传苍颉造书处。其言吊诡。儒者不之信。然其不可信。亦不可知。夫书之造自苍颉。且孰见而孰传之。苍颉其有人乎。无人乎。有则皆有。无则皆无。何独至于枫石而疑之。今之书籍。皆苍颉之遗也。有矩家故贫。所蓄书不满一簏。及其博学详说。稍有日月。乃力蓄书不辍。虽无郭永之钱。朱昂之俸。而铢积寸累。四部几略备矣。于是丌以尊之。庵以阁之。落落如连珠。粲粲如列宿。又能晨夕其中。吃吃无外事。吾知其志之不容废也。夫造书者。功流万世。蓄书者。功被一家。虽小大不同。为功一也。抑不知是书之藏是庵。其悠久不替也。有若枫林之竹简乎。人之爱其人而传其事。又若苍颉之造书乎。人与书之传不传。尚不能知。而况于庵乎。况于枫石乎。姑存此。留与灵威丈人窃之可也。是为记。
明皋全集卷之八 第 165L 页
内司仆寺重修记(代)
司仆有内外两寺。在昌庆宫宣仁门之内者。内寺也。其创置实自 国初。而惟我 列朝最重马政。图画牧养之场。藏之史库者。 仁祖十九年也。经理调习之方。著为令甲者。 孝宗七年也。抚恤训御之卒。用厚 恩赉。饬励监守之责。至播 宸章者。又 英宗二十一年四年也。所以治之不綦重欤。其官廨有德应房三十四间。即 辇舆驾轿奉安之处也。有正堂九间。射亭二间。即郎官直宿习艺之处也。有庑舍十间。即吏胥俟候之处也。有库舍九间。即官储峙积之处也。有别养马廊左右各十二间。所以饲 御马十匹。 诞马三匹也。有边马廊左二十四间。右四十间。所以饲边马三十七匹。走马十匹也。于是土石以为墙。西北以为门。总一百若干间。非不亦重其颓圮也。岁且因循。宜治而不治。 上尝辇过。前路驻驾。召本寺内乘。 教曰。马乘之职。岂但在于籍其毛齿而时省之而已哉。居其官而使官廨至此。伊谁之责也。内乘承 命踧踖。退谋于提调。捐本寺钱二千缗。诹日鸠工。因旧度新。而甍桷之伤腐者易之。墁壁之剥落者修
明皋全集卷之八 第 166H 页
之。或更马廊之制。改土以版。或移庑舍之址。去陋就旷。凡阅两月。役告完。夫官廨治然后马政举。重官廨。所以重马政也。其重也。奚啻寻常官廨之比。蕫事者。主簿李英秀韩弘裕也。纪迹者。提调行判中枢府事徐某也。时维我 圣上即阼之九年乙巳也。
明皋全集卷之八 第 166L 页
顺川阔洞坊坪里义仓记
我先大夫文靖公。以 当宁丙申初载。出按关西。关西。大藩也。屋瓦鳞于邑。商旅骈于途。银出于矿。玉生于田。物产之饶。市井之丰。甲于八路。而唯是俗竞侈靡。徭役繁兴。民惰农作。凶荒频仍。数十年间。昔日之丰且饶者。无几其十二三矣。公即慨然于心。乃于下车之初。约己节廪。捐钱三万缗。谷二万石。总絜州县镇堡之民户。户给钱十锭谷一斗。名其钱曰蠲徭。谷曰备荒。使民自主敛散。钱满五年。则以其息为当里徭役费。谷遇隔并。则以其耗为当里赒赈资。于是西土之民。身不知役。岁不知俭。至于今安土乐生。皆公之惠也。然财多聚不能无弊。吏数易未必皆廉。自古已云。况簿帐不领于大农。典守不假于官库。而积储屡钜万。其犹有久不乾没者乎。镇堡则无论已。即四十二州之钱谷。往往枵如而不可问。独顺川之阔洞坊坪里八十馀户。因公之所给钱谷。益之以士民所愿纳者。爰筑义仓于里中。春秋籴粜。不之官而之里。岁时徵调。不出丁而出佣。一遵约束。有殖无漏。则公之惠。似若偏厚于玆里。而里民之去思公尤甚。故不特镌
明皋全集卷之八 第 167H 页
崖镵石。槩表其遗爱。如他邑而止。必以龟趺螭首。文而阁之。屹然为千百年之计。及夫己酉。 朝廷申立碑之禁。里民相率徵文于不佞曰。碑固有禁。仓不可无识也。盍为记要诸久远。不佞曰。敬诺。鸭江以东。浿水以西。雄府巨镇。不为不多。而义仓之设。乃在于蕞尔小郡之一坊里。何哉。岂沃土者逸故不材。而瘠土者劳故向义欤。昔张忠定帅成都。尽蠲征徭。而成之民。像祀之。富文忠知青州。广济饥穷。而青之民。碑颂之。像与碑。诚不为无助。其于报人也。犹末也。夫以物与人惠也。而经其物而久其惠。所以反惠其人也。有义仓在。则虽无 朝禁。碑可无作也。顺民之反惠我公。不其盛矣乎。凡为公子若孙者。将不暇颂民之惠。其于记斯仓也。又何说之敢辞。遂书归之。俾揭诸楣。
明皋全集卷之八 第 167L 页
学生金公忠孝旌闾记
君子必尚德。盖知人之所不能知。然后方可谓尚。方可谓君子。余于金公世振。得君子之言。而信其忠孝之名。昔在 英庙庚辰。长湍府学生金永泰等四十五人。言本府故学生金世振尊圣卫道。出于天性。其掌府学议也。以学去府远甚。屡请移建于守。守辞以时绌。乃自出赀。为多士倡。竭力鸠募。工卒就而制益敞。又以其馀葺筵卓缮罍爵。俾仪物灿然改观。簿田税稍廪食。俾教养秩然有序。及丙子之役。 车驾播迁。郡县望风奔溃。人将自谋之不暇。世振独悉取祭器。埋学之屏洁地。身抱 文宣王祠版。走匿岩穴间。弥月而寇退则反焉。府学之能免腥尘。世振力也。然且湮没至今。非 圣朝彰善意。敢以闻。 上曰。守臣。汝访其迹。于是观察使言。永泰等之言实。噫。乡人无不言也。臣不敢遽。且世振不宁有是。于其父母尽孝。细行多可纪。然臣悸恐不敢烦。 上曰。宗伯。汝议其典。于是大宗伯言。故太学生禹鼎。以丙子护圣功。尝旌其闾。若世振者。孝且有功。益宜旌闾。 上曰可。于是旌其闾。曰忠孝学生金世振之闾。或曰。在亲曰孝。
明皋全集卷之八 第 168H 页
在君曰忠。在师曰弟。曷不曰孝弟而曰忠孝云尔。君子曰。不然。致严之谓弟。致死之谓忠。无别于生之族也。当其宴安之日。孰敢不严于圣人。而其临危而致死之。果几人哉。其竟不死。幸也。夫忠与弟。均之为德也。然弟则顺而易。忠则逆而难。旌之以忠。尚其难也。可不谓名之可言乎。余闻其言君子也。故特书之。使不知者。知惟君子为能尚德。
明皋全集卷之八 第 168L 页
烈女金氏旌闾记
自古节烈之行。类多出于荜门圭窦之中。而阀阅之家。罕闻焉。岂藿食者轻蹈义。而肉食者重其生欤。以其荜门圭窦也。故旌殊之典。亦百不一二。则宜无资于观感激劝。而其节也愈出愈烈。往往有从容就义。不与匹夫匹妇同其谅者。若是者。可不谓真节烈也乎。余以今 上丙辰。来牧光州。时则久道化成之会。而光又吾东之邹鲁也。岁且更。将以一邑之忠臣孝子贞妇顺孙。闻于观察使。以转闻于 朝。吏抱牍如屋。来请署其尾。余曰。不然。行不特则词不感。词不感则旌殊不及焉。盍简其特者。吏曰。例也。奉例以免绳责而已。旌殊其敢几乎。古盖有之矣。今亡也久。余曰奚有。于是。遂取牍而历览之。于其中得其特者五六人。馀皆屏焉。而以所得者闻焉。禁保李春成妻金。即其一也。金以闲良命孙之女。年十七。归于春成。事舅姑以孝称。及辛亥七月。光大水。其夫死于水。金呼天呼夫。亟欲投水。赖人救得不死。则哭守夫殡。绝饮食誓死。至十馀日。竟以八月七日缢死。时年十九。吁亦烈哉。使其欲投水也。无人救而即以水死。则此与匹夫
明皋全集卷之八 第 169H 页
匹妇之沟渎。奚间焉。夫既不死于水。而归且守夫殡矣。舅姑慰抚之。邻里宽譬之。生人之事渐至。而仓卒擗踊之情。亦少舒焉。则若可以不死而竟死。此所以为从容就义也。事既闻。 朝廷命旌之曰烈女金召史之闾。余以牧守。奉 朝令而树棹楔。其职也。并书其事于楣。俾过而式者。知光邑之节烈其真如此云。
明皋全集卷之八 第 169L 页
忠壮金公遗墟碑阁记
昔朱子序李忠定奏议。以为世不能常治。或至于乱。而于其乱也。必生能弭是乱之人。以拟其后。天之所以爱人。其心固如此也。不佞每读至此。未尝不掩卷而屡唏。嗟乎。世不能常治。此气数也。而治常少而乱常多。则得非气胜而理负也乎。必生能弭是乱之人。此爱人也。而又生能除是人之人。一任其困抑挫折。则岂亦始爱而终恝焉者乎。若我朝之忠壮金公。殆所谓能弭是乱之人也。夫既生之矣。且拟之矣。使为之不底于成。而卒以蜚语罗织之。以之受金木而恣戮辱焉。若是者。天心何由而见也。然则朱子之论。为不足信。而庄生所云人之君子。天之小人者。非诡论耶。虽然。阴阳之一屈一伸。岂一世之谓哉。天道恒要诸久。人情恒蔽诸近。公虽不幸于一时。而百年之后。公议大定。乌头双阙。荣施乎故里。龟趺螭首。铭示于穷宙。 列圣朝崇报之典。几无遗憾。而持平公之倡义殉难。枫岩公之绩学守道。匹美共传。世皆艳称为德门。彼膏唇拭舌利口以自贤者。身与名无一不荡为灰烬矣。天心讵不足见。而其不幸也。滋所以起人激
明皋全集卷之八 第 170H 页
感之思也欤。悲夫。始不佞先祖忠肃公。与公有特契。当公之被诬也。力颂其冤而不可得。则至请身往捕来。以明其不反。故两家云仍。式至今世世讲好。而凡为公纪迹之文。旌忠之扁。一畀之忠肃后人之在朝者。 圣意亦有以也。岁丙辰秋。不佞来守光州。则公之旁孙圣铉。以碑阁之记为托。公之生平大节。不特焜耀人耳目。 圣主序之。词臣撰之。复何待芜拙之阐扬。而世好之故。义不敢以不文辞。则特书天心之可见弥久乃徵者。以解夫志士英雄千古之不平云。
明皋全集卷之八 第 170L 页
光州乡校 御题奉安阁记
臣治光之一年。因事朝 京。承 命入侍于便殿。则 上出御定大学衍义衍义补。示臣曰。此予平生精力之所存也。自在春邸。酷好是书。行间之丹铅交乙。格上之评骘殆遍。不自知昼漏稀而晨钟鸣者。盖数十年如一日也。夫万事万物。不外于道器二者。而况天下大物也。治平大事也。昧于道则为汉唐以下之杂伯。阔于器则为南宋以下之依㨾。必也主之以天德而措之以王道。器非虚车。道非空言。然后方可谓真学真治。予尝博观于古而读而究之。则能以其书。措诸实用。可以不畔于道。而有赖于天下者。千古几篇哉。世以渔仲贵与有待于一王者。指为无再法书。而此亦史志之别裁也。下此则自詑以新书几种者。类皆兔园蓬户荟蕞寒俭之撰。予于是书安得不竭平生而殚精力也。虽然。潦水尽而寒潭清。浮铁去而真金跃。不有以删烦就简。檃括其最要切者。另为一书。将使学者。彷徨乎四顾望洋。而莫知所以津逮。予为是惧。机务之暇。手自朱批。散钱以积之。贯索以通之。叶叶抄誊。裒然贮瓮。今未遑者。特州次部居耳。湖南。人
明皋全集卷之八 第 171H 页
才冀北尔。其与一道眉目之士。按目类编。相与校对以进。遂 命颁餐钱给笔札。指授义例。遵此成书。臣双擎而出。归与二十一邑通经学古者八十四人。以讲以订。逐加翻阅。凡四易月而工告讫。总二十卷。越明年三月。臣以书进。则 上命其名曰大学类义。仍 教曰。劳之可不酬乎。以此五体御题。九经疑问。汝其往试。臣即祗奉而来。凡功令生六十九人诗赋笺义策即收券一百四十九张。经义生二十五人所条对二十四册。次第驰驿以闻。 上亲御宸翰。考下五体等第。三下以上入格者。为五十三人。而 赐第二人。筮仕二人。发解四十九人。书籍文房之赏格。则无一人不获与焉。于是 命以 御题及御制条问。御考榜目。奉安于州之乡校。俾臣滢修记其事而揭之楣。以徵诸久远。臣窃伏惟念。湖之南数千里。以礼沛之地。处文明之方。山川之所钟毓。风气之所鼓煽。会稽之竹箭。衡阳之橘柚。岱宗之桑麻稻鱼。实兼有之。则物犹然矣。况于人乎。其鸣珂名里。衣锦荣乡。纷纷以七叶珥貂。艳称为高门显阀者。奚啻千百辈。而此不足为之多者。惟其贤德相望。忠烈接武。作范同井。则
明皋全集卷之八 第 171L 页
遗芬未沫。羽仪 明廷。则彝鼎有铭。至于今一国之论。咸归之邹鲁弦诵。乃其所以为南也。今我 圣上。久道化成。教思无穷。抄启之月再课艺。泮儒之时召应制。既追棫朴作人之盛。又尝于关东峤南。拔其秀而考其能。急才吁俊之 圣念。虽文后之十起。元圣之三握。蔑以复加。而至于湖南则尤有大焉。夫御定之书。云汉之所徘徊。神灵之所呵护。宿儒之处深严者。尚且以一快读为至荣。矧以下县委巷钻故纸拾竿牍之馀。一朝披 天香而擎 朱批。如登群玉之府。琬琰圭璋。触目而森列也。如入水晶之宫。明珠夜光。撒地而涌出也。虽曰稽古之力。而诸生之所蒙被。已可谓千载一遇矣。若复以荣为劳。因校寓试。登之以科第。縻之以爵禄。以至 奖谕之隆重。 锡赉之便蕃。岂诸生之梦寐侥倖者哉。殆以南之所以为南。而 圣心之笃才振德。宁滥而不欲啬也。诗曰。彼姝者子。何以畀之。又曰。无言不酬。无德不报。不知诸生将何以畀报 国恩之万一也。臣以謏闻末学。主校役而掌试事。躬睹诸生之遭逢。实与有荣焉。承 命而为之记。且以谂诸诸生云。
明皋全集卷之八 第 172H 页
重修云溪乡贤祠记
祀先贤于东序。乡先生没而祭于社。皆古礼也。而其为礼。虽有轻重。所以观德行而风世教。则为义一而已。如永嘉书院之中宣尼配伊洛。梧溪书院之主先圣从忠贤。此东序之遗义也。石庆有家行而齐有石相之祠。栾布有清德而燕有栾公之社。此祭于社之遗义也。我东则又有异焉。自 朝廷宣额者。谓之书院。自乡社私享者。谓之祠。若将以祀之轻重。较品藻之轩轾。固矣哉。奚有于是。苟有明信。涧溪沼沚之毛。潢污行潦之水。可荐于鬼神。可羞于王公。曾序与社之谓足以考其德乎。云溪之有乡贤祠。刱于 孝庙甲午。而合祀养心堂赵公。葆真庵赵公。持平申公者也。及 肃庙甲午。一乡多士疏请宣额。则有司之论。以为额固可宣。而故持平之为己卯名贤。特传闻也。未见有实迹可据。宜别建一祠以妥之。 上可之。于是宣额曰龙门书院。以祀养心葆真两赵公。而申公则与遁谷赵公亨生。痴轩权公景裕。并享于别建之乡贤祠。盖自是而院与祠始分。然其为 朝廷之所许而非士林之私享则均也。祠之建且近百年。春秋
明皋全集卷之八 第 172L 页
之牲醴。晨夕之弦诵。非不亦藏厥事而讲厥职。惟是风雨攸萃。上漏下穿。庙貌浸以倾圮矣。遁谷公五世孙时复。慨然于斯。鸠财募工。积费营度。乃以今年仲春。修旧增新。木以章计者几。瓦以枚计者几。丹青黝垩以斤计者几。梓匠役徒以口计者几。而屋凡几间。墙凡几尺者焕然。而不数月改观矣。既而走京师。徵记于不佞。夫义取于东序。则临以夫子而配以先贤。可也。义取于祭社。则即其乡而或专享或并享焉可也。今尊夫子于学。而院与祠。皆以其乡之先贤先师主享焉。则院亦祠也。祠亦院也。又何轻重之可论。况是祠之设。亦出 朝廷之旨依。而三贤之德行。为可以风动世教云尔。则额虽未及宣。是亦一院也。夫既院矣。则古有司之必别于申公。得无隘乎。虽然。此天意也。非人为也。夫以云溪之多贤。而乡人所以崇报之者。一院而止。可乎。苟止一院也。又安知不地拘于列侑。礼难于追跻。有当祀而不祀者乎。然则是祠之在是乡。名虽祠而实则院也。其体貌之重。当与龙门匹美共传。而不仅与乡先生私享之宇。同其兴替而已。于是乎时复不特能孙。亦能儒矣。不佞先祖忠肃公。于
明皋全集卷之八 第 173H 页
遁谷公。有深契。尝与往复质难于出处行藏之义。而遁谷公为暂屈其志。赴礼山之檄。其于记是祠也。曷敢以不文辞。至于三贤名德之卓异。有国史野乘在。此不复及。独于祠院离合之故。不厌反复。使百世之下。瞻礼起敬。知所重而悠久不废云。
明皋全集卷之八 第 173L 页
游北笛洞记
出国东城而北行三四里。有北笛洞。洞在都傍。以名胜特闻。暮春者。未尝一日巷无人焉。余故拙不喜出门。即出门。必不得已而出。是日也。客有迫之起。乃连袂接衽。缓步至洞。洞之口。有磐石偃卧。水漫漫布流其上。缘边鱼贯。或择蹈或距跃。既入洞。石之盘者亘。水之布者浍。中洞为溪。夹溪为岸。岸峙为山径几数里。间有村篱。落落如星罗。篱以外自岸至山。桃花簇立。有白有红。有深红有浅红。又有亭松弱柳。如华盖如屏帐。晕雨缫烟。相与映带。往往落花入溪。溪流为之色蘸。村有金姓业武者。余与有旧。自溪上折而东。穿林下一线路。为访其居。覆茅结搆。窈深洁靓。不似烟火家计。主人让余厅事。躬自具酒肴以款之。顷之。冠带车马。阗咽过门。醉呼歌舞。游尘合沓。余问主人曰。翁之居于此。幼而壮而老。洞之繁华。无一日不如今也乎。主人曰。四郊之以名胜闻者。东郊为最。而洞于东郊为尤特。方其娇芳吐香。丽景争妍。都人士女。固无日不倾城。及夫花去水落。春山一空。时往时来者。即祝釐之翁。洴澼絖之媪。而未始不洫然如失也。余顾
明皋全集卷之八 第 174H 页
谓客曰。一岁之中。地有盛衰如此。况于百年乎。若是者。又孰诱而孰夺之。徘徊太息。及日而还。是行也。能诗者皆有韵语。余独无以应。遂记其事。以弁诸卷首云。
明皋全集卷之八 第 174L 页
明皋记
长湍府西十里。有广明洞。或云洞之里。圆畅开朗。故名。或云洞之左偏。故有广明寺。故名。今不可详。初我先考衣履之藏。在洞南五里金陵壬坐之原。即我曾王考贞简公墓右麓。然青乌家多言其不吉。余才弱冠。有志迁厝。与相地者李衡胤。岁必一再遍于湍之四境。积五六岁。竟不得地。尝牵驴缓步。从山脊行。至一冈陵之突兀处。李眷恋不能去。余问此岂有吉乎。李曰。案带呈奇。砂水合法。吉不可言。既而。隐隐林木间。望见数三冢。累累左冈。冈外有小阁特立。朱檐粉壁。若礼碑藏于中。下有村落五六十户。比屋连篱。人烟稠遭。余与李相视而笑曰。吾辈几吃人大梃。遂去之。后又五六岁。我仲父议政公。为营菟裘。得两地于湍。一曰桐子原。一曰广明洞。乃亲与相地者。柳东亨,郑道弘偕往观焉。余亦随之。及公卜决于桐原。仍以广明归余。而取次往观焉。则昔与李所至处也。余固记其事而心喜之。柳郑之言。又过于李无不及。于是寻见其数三冢者。在元兆青龙之外冈。阁又居人旌孝之碑。而实在后洞。余亦卜遂决。乃以己亥中春。奉先
明皋全集卷之八 第 175H 页
考之葬于艮坐之冈。倍其直以与村人。俾移其室而斥其基。环四冈树之松樟桧槲榛栗之属。辨兆域被以金莎。域以外宫之为田。杂种以芋菁蓏果。田畔除地为坛。坛下有池。径五六亩。袤十径之七。斲石为岸。盛植芙蕖。池左四五十步。负冈以建丙舍。前荣后寝。高明而靓深。窝曰乐乐。八分书也。轩曰五如。科斗书也。楼曰同余。草书也。总而名曰明皋静居。半草半楷书也。广明之名几百年。而自余始改名明皋。明皋之经理粗成。尝登皋而四眺。则翠黛环如弯弓。青龙状出多字。喜幽宅之即安。而释然忘余忧也。拜墓而三周。则霜露起怵惕之感。风雨惹悲廓之思。恍音容之如觌。而忾然掩余泣也。入室而秉烛爇香。潜心对卷。则叹年光之迅迈。惧老大之蔑闻。思所以淑厥躬而绍先业也。临池而赏花弄鱼。随意取适。则愧尘坌之难脱。悟荣禄之易玷。思所以弃弊屣而保家声也。礼不云乎。墓大夫。掌凡邦墓之地域而为之图。图之将以表其界而知所守也。图之为礼。则记之不愈礼也邪。是作明皋记。刻揭诸丙舍之楣。广明本有二义。而余所谓明皋。兼有取于明发之明云。
明皋全集卷之八 第 175L 页
燕射记
事之尽礼乐而可数为以立德行者。惟射为然。夫礼乐。未可徒肄也。德行未可袭取也。必也射之尊卑有等。能否有别。容止有则。志气有定。胜者无所矜。而不胜者知所勉。射者身其物。而观射者耸其神。然后由是尽而由是立。以成其上下。此古圣王之常有事于射。而事之不可不数者也。我 圣上七年癸卯冬。与承史阁臣及迩列武臣。行燕射于春塘台。先是。司射戒射。司宫设位。量人张侯。乐人宿悬。至期鸣钟。 上出御座。卿大夫士皆袒决。拾执弓挟乘矢。拱揖以分。左右司射。遂比六耦。臣有邻在东。臣汉丰在西。侍 上为第一耦焉。臣民始,臣有防在东。臣嵂,臣圣和在西。为第二耦焉。臣祐源,臣丰之在东。臣延弼,臣文赫在西。为第三耦焉。臣尚镇,臣时秀在东。臣爔,臣身敬在西。为第四耦焉。臣龙辅,臣兴镇在东。臣綝,臣英辅在西。为第五耦焉。臣昆秀,臣滢修臣行任。在东。臣永秀,臣光益在西。为第六耦焉。乃奏乐请射。凡三射而后礼成。御矢中者十矢。诸臣或中或不中。于是臣有邻以下中者十一人。赏弓矢有差。臣礼之臣滢修不中
明皋全集卷之八 第 176H 页
者二人。取觯罚饮。射事既毕。宣内厨法酝。 命各赋七言诗八句而罢。甚盛举也。夫燕射者。息燕而与之射也。故其仪简于大射。其文节于宾射。而礼乐之实。德行之本。未始不具焉。夫礼简则易能。乐节则易张。今以三昼机务之暇。数数焉常有事。使与于射者。外直而不变。内正而不流。泯争心于揖逊之间。葆太和于游衍之际。如是而德有不立艺有不尽者乎。然则是举也。岂但为一时美观而止。其必领在有司。播在典章。与三礼诸篇。并垂昭代之故实无疑。臣姑记其事而祇俟之云。
明皋全集卷之八 第 176L 页
涵月堂大师画像记(代)
甲戌冬。余以关北御史。过住安边之释王寺。寺有僧涵月堂海源者。礼貌而颀身。言滚滚不渴。余于修启之馀。辄召与之语。盖馀十日无厌也。归且心识之。尚不能忘。一日。师之徒某。谒余于京师。请以影堂之文。师于晚年。工益造而徒益众。有若海月堂轨弘宝峰法明。皆有名浮屠间。故师没之后。其徒相与绘其像。一置于礼基之明峰方。一置于释王寺。某之来请文者。释王之像也。余自甲戌以后。尘缨驰骛。未暇问师之存没。而余亦老矣。每想空界静夜。与师论儒释高下。未始不自悼其志业之无终。而师亦不可复见矣。其视师之传心而垂像。长存于形骸之外。果何如也。夫人不必久于世。唯其心之传于后。苟其心之传矣。像之传不传。不必论也。况其可传也乎。孔子曰绘事后素。余于文斯堂也。亦云。遂赞其像曰。
充然若安乐之像。岂有道蕴于中邪。翛然若旷寂之像。岂其学在于空邪。织金贯珠。如闻当日之谈锋。卷叶垂瓜。如见当日之形容。斯所以庄严法像。犹足徵一点灵明(叶)邪。苟为徒像焉耳矣。何有于百世之风。
明皋全集卷之八 第 177H 页
墓上阁图记
国制。 陵墓之开圹也。设覆其上。以辟风雨。既成坟。即撤去之。其形环植列柱。腰结横木。而横结以上。渐楺为曲。使相交尾。状若倒瓮。故曰瓮家。故其取材至艰。修必及五六十尺。然后可以为度。而如戊申瓮家。最云从俭。亦用四十五尺之木。遍求远峡。辇致冰路。则过于此者。其艰可知也。况句倨之难于磬折。自古已然。恃索为力。一或蹉跌。人忽掷于数百步之远。而死生不足问矣。其危又可胜言哉。 英考圣神。深轸厥弊。昔在戊申。变瓮为阁。于是有春椽凑架之制。而既无榱梁以维持。则其势不得不别搆如伞盖。举以冠诸柱上。此非但设与撤之尚费人功。一椽之长。犹不下三十馀尺。然则鸠俴之艰。殆所谓祛一而存三也欤。式至丙午。阁材失火。有司之臣。亟请斫取。则我 圣上潜究礼意。断自 宸衷。召蕫事之臣。 教曰。春椽之长为三十尺。多为十三株者。以今国计。将于何措办。以其艰得之故。或取撤去者而储蓄之。以备后日之售。与其用旧材而伤国体。曷若创新规而釐宿弊乎。尝闻竹之坚致延长。比诸他材。有胜之无减焉。且
明皋全集卷之八 第 177L 页
其性轻清。转输尤易。今若编竹为椽。费省而力除。何如其智也。乃 命有司。查焚旧材。而春椽之以槲为材者。悉易以竹。仍 命摸之以图。著之以说。识之以名色度数。该载仪轨。俾垂久远。盖至是而其设其撤。不复虑重。维鸠维俴。罔忧短尺。上述 先后未卒之志。下贻后世永赖之泽。传曰圣人之法。其利博哉。呜呼信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