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下庐先生文集卷之十
下庐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x 页
下庐先生文集卷之十
 序
  
下庐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423H 页
日用辑要序(丁未)
道之不远于人者。圣人盖日用云。惟皇上帝。降于下民。有典有则。本诸身推诸家施诸乡。举而措诸邦国。在邦则君臣上下和敬。在乡则齿德和顺。在家则父子昆弟夫妇惇叙。在身则视听言动心知百体。顺正而和衷哉。故曰夫妇之愚。可以与能焉。然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道须臾离。彝伦乃斁。古之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教之以六德六行六艺而学日用也。余少也。呻其佔毕。跂焉思齐。未有获也。齿发遽如许矣。乃敢裒辑先儒氏训蒙群书。书凡十有八篇。言庸言也行庸行也。易曰前言往行以畜德。庶或自省于日用之功云尔。
东贤学则序(丙午)
昔者杨文公令初学日记故事。必先孝悌也。主忠信也。继之以礼义廉耻。朱夫子乃载诸小学立教之目。具训于蒙士。此学则之所以编也。学而必曰东何。世之近也。事之详也。何近尔何详尔。近则习熟。习熟则顺。顺则其入也速。详则明明则信。信则其从也易。传
下庐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423L 页
曰善学者。求言必自近。盖取其声气耳目之相近而详说之。先从东始。繄我东方。殷大师肇教之乡。历二千有馀年。八条遗俗。犹有不泯。式至 昭代。群贤辈出。微言至行。履绳蹈矩。皆为后学则。今幸而生是邦也。固不待豪杰之士。而亦有闻其风而立懦者矣。不佞尝读其遗文及记事诸书。其言行汗漫散出。未易究观。于是不揆僭妄。纂采其要。敢因小学定例。汇辑之。编成名之曰东贤学则。使学者察言以求其心。考迹以观其用。欲其拳拳服膺而勿失之。由是而溯夫小学四子录。当循循体认。无往而不可。然后今日初学记诵之功。庶或为蒙养之一助云尔。
三子实记序(壬寅)
圣人之学。至洙泗而大备。及门之士。其丽三千。惟颜子曾子得其宗。及再传而子思子作。绍述父师之教。三子圣人之学也。圣人道术。由三子而明。圣人心法。待三子而传。学圣人者。先从三子始。言三子言行三子行。及则贤。极则圣可希也。然孟氏殁而大道丧。秦火酷而微言绝。若班固艺文志所载曾子十八篇子思二十三篇。目存而书亡。颜子之书。亦未之闻焉。惟学庸二编。不泯于世。程朱既为表章之。其他一言一
下庐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424H 页
行。皆为天下后世大经大法。而百不存一。其载诸经传者。间出而无所统。见之百家者。多谬而无足徵。简错传讹。未成一家之言。刘氏之编曾子。潘氏之辑颜子。宜若可传于后。惜乎左海僻壤。未及概见。文献不足故也。德吉自蚤岁。颇知诵法其言。尝病其群书浩穰。未易领会。窃不自揆。妄加采辑。汇为一书。叙为三篇。篇各分而三之。一内篇经传之文。二外篇百家之语。三续篇先儒之论。合而目曰三子实记。庶乎其希贤之一助而已尔。敢曰纂述之云乎哉。
九拙窝遗稿序(戊辰)
不佞尝尚论 昭代先辈。每诵莲峰李先生题壁诗。庶觏风范。心焉仰止。及见赵文简公。若曰先生尝以徐孺子陶元亮自期。庸非哲人自知明之语。乃击节赏之曰古之人古之人。嚣嚣然乐其道也。不夷不惠之君子哉。其若将与后之高世果忘者齐焉。则盖寓之迹也。先生六世之胄曰九拙公。公自少不事功令学。遂禔躬自守。盘桓林墅。不以穷达易其操。至晚啸咏傲适。淡然娱于意。不求苟说于世。世亦莫之知也。若述怀记梦慕渊明诸作。不遇于时。往往有旷世之怀。抑亦慕乎先生之绪韵而不替者与。公自号曰自
下庐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424L 页
知翁。既而名其居曰九拙。又为自叙文以见志。自以为自知其拙。当时知公者益知公谦谦之德也。于斯乎公平昔志行。庶或槩焉。庸识其卷端云尔。
三先生诗序
诗亡盖千五百有馀年。降而汉。靡而六朝。变而唐。中间作者往往接武。华丽致于曹谢而无实。高大极于李杜而无用。后之说诗者。惟以格调气音情色相上下之。甚者曰非关书也。非关理也。彼哉彼哉。不可拟夫言诗也。有宋洛闽诸君子出。斯文丕变。正声复作。康节发之以平远閒雅之趣。考亭彰之以纯正刚大之气。南轩和之以温厚高明之思。彬彬乎诗之大成矣。帝曰言志。子曰思无邪。志心之之也。无邪。性情之正也。之其至焉。粹然一出于正者。三先生是已。学诗者省括于是。发轫于是。庸玉成于是。不离夫吾之日用天德物则。而斐然其成章。推而放诸百家而准。溯而达之三百篇而造其阃。庶乎其可也。
三先生诗后序(甲辰)
我见之。世之士大夫攻乎词章。誇奇竞巧。相尚以为能事。父教之子。传习之弟子。不越乎五七字之矩。偶有一二神妙则风流籍甚。或不閒于时好者。相嗤訾
下庐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425H 页
而不齿之。果能于是。是可以迩事父乎。是可以远事君乎。是可以德崇业广乎。是可以刑于家正于国而范其俗乎。吾未知其可也。亦奚益焉。非徒无益。又从而害之。志业由而日荡。习俗由而日薄。大者梁陈之君颠厥邦。小者谢薛之流不获保其躯。焉用词章为哉。焉用词章为哉。愚自知学。学为词章。尝窃病之。及观濂洛诸诗。始知初学之大谬。痛刮俗尚。乃手抄邵朱张三先生诗集。朝夕讽咏。反覆沈潜者有年。略会其要领。上自天命精微。下暨吾人庸言庸行。以至山水风云草木之汇。起兴深远。敷事明切。皆吾格致也。皆吾实践也。而今以后。大觉其词章而已者。卑卑而陋也。遂书之以自警。且告同志之士。
韩山世稿序(癸酉)
东方士称文献世家。盖以韩山李为首云。稼牧麟三世为丽代文学之宗。而牧老为尤大。五世有西湖公三世。有二水竹泉公伯季。嗣而有湖隐隐潭默拙斋。白门昆季。龙川从昆季诸公。或以德行。或以忠荩。或以经学文艺名。有显有隐。有传有逸。皆有所述焉。竹带翁尝裒辑遗迹。凡十一世十有三公。五七言古体近体绝句诗凡二百三十有九篇。诗之序曰在心为
下庐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425L 页
志。发言为诗。今世稿之编。盖取诸诗。次其世行。迹既可徵。考其诗。可以观人。可以传诸后。自稼牧以来四百有馀年。奕叶接武。流风遗韵。到于今不替。为李氏子孙者。于斯乎讽诵而永慕之。其爱敬之心。必有蔼然而感发者。行先祖行。言先祖言。无忝于厥祖。其将世世为文献古家。不止于十一世十有三公。亦翁之志也。翁龙川公之子。老大好奇节。忤党人窜岭之南。其自号竹带翁。
道学源流纂言后叙(庚午)
盖闻道之大原。出于天而具于人心。其用在事物。其法在经书。其传必在乎人。粤自羲皇。继天立极。而易卦肇画。为劈初道学之源。若农若轩。相继而作。化成乎天下。惟尧则天。重华协帝。心学授受。允在乎厥中。典礼典乐。敷五教而行九德。唐虞之际。所以为盛。三代迭兴。圣圣相传。伊傅周召。相与辅相之。制礼作乐。思兼三王。则至周公而尤大备矣。周公殁而道不行于世。有若孔夫子之大圣。不得其位。而讲明斯道。删述六经。集群圣之大成。继往开来。于斯乎渊源。见而知之者有颜曾思孟焉。闻而知之者有周程张朱焉。要之皆学焉而造乎道者也。颜曾亲炙而得其宗。思
下庐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426H 页
孟私淑而传其学。距杨墨承三圣之功。较著于孟子。历汉唐而千有五百馀年。周程崛起。周子言太极。伯子言性。叔子言学。而张子明理一而分殊。皆有以发圣人之奥。朱子之学。见诸四书。而其要则尤以大学为入道之序。盖持敬也。上述群圣之心。下而统百家。遂定万世之法程。信乎其源大而其流远矣。周之东也。尧舜周公之道。至孔子而大明。宋之南也。孔孟周程之学。至朱子而益彰。前圣后贤。其揆一也。由濂闽以前。陋于汉而靡于唐。由濂闽以降。颓于胡元。乖于皇明。韩子董子拔乎其萃而未晢性命之理。许氏吴氏志乎兼善而全昧夷夏之分。薛胡二贤。毅然守矩。庶其与闻于程朱门下主敬之工。顾高诸子。挺然倡起。挽一世于讲学之科。然谓其学详密可也。谓其道粹如。未知也。至于荀杨氏偏于驳。文中子儗于僭。金溪之旨。既入于禅悟。姚江之说。又金溪之入室。则所以弥近而乱真者也。汉唐。邹鲁之支流也。元明。濂闽之馀波也。荀杨陆王之学。其犹汎滥之洪水乎。此其源流之概也。道之在人者。有时晦明。而未尝亡。世之知道者鲜矣。吉也蛰居荒澨。年迫桑榆。居学失其时。闻道昧其方。犹知读圣人贤人之书。迄于今不忘其
下庐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426L 页
披阅。窃以为圣贤虽远。书存则道亦存。然载籍浩穰。若无津涯。惧夫下学者未易遍究而统会也。僭不自揆。乃敢序古昔圣贤与夫志行文学之士。掇纂其言之关于传道。切于为学者。表而出之。惟务其得要。间亦附其儒名而旁岐者。以辨其门路之邪正焉。使学者一览而知其人造道之高下。进学之浅深。法其所可法。戒其所可戒。亦可以先立乎其大矣。由是而求诸全书。致其博而反诸约。则溯乎濂闽。达乎洙泗。无所往而不可。夫所谓传道之在乎人者。亦庶几焉。书诸篇端。以告夫家塾小子云尔。
道学源流纂言续后序
道学源流篇纂辑既讫。惟我东方文献之可徵者。亦不可以不续也。于是肇于箕圣。而以溯其源。讫于 昭代诸儒。而以详其派流。裒稡续成凡五篇。昔谢黄岩述伊洛续录。列序朱门馀派。而独取杜赵诸贤而止。谢公台人也。说者犹以归重于台而为疑焉。退溪李子曰若谓谢公以乡郡之故。未免有私于取舍。其待谢公也不亦疏乎。盖天下无公议久矣。有俟乎百世而后庶可定也。呜乎。箕畴尚矣。陶山邈矣。圣人之学不传。道术遂为裂。继又党议横流。门户既别。其骛
下庐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427H 页
于高远者。不循于常轨。其狃于浅陋者。未脱于俗尚。虽有过与不及之不同。而去道远矣。自是以降。又有借儒家之言。以掩其佛老之真。窃吾道之名。以售其功利之私。其得罪于圣门甚矣。亦何足拟议于传道受学之源流也哉。是篇之述也备焉。览者可以默会。而抑亦以俟后之君子云尔。
石门集叙(戊寅)
古之人。言诗言文。不以诗不以文。惟其人。诗以言志。文于言又其精。心之之而思虑感。言之宣而醇疵形。一致殊涂。实与其人类。经纶之家婉而切。经术之士温而理。隐沦之流澹而静。范规者圆。型方者矩。其理一也。百世之下。使人开卷。卷中人殆隔晨焉。挽近世操觚家。一以浮华相尚。丽而诲淫。靡而类俳。称以名家奇才者。指不可胜屈。言而无实。君子耻之。奚其为为诗。奚其为为文。故京兆大尹石门李公。乃五峰文僖公之嗣子也。文僖公以名世文学。左右我 昭敬王。赞中兴大业。为国荩臣。公夙擩家庭教。雅志恬静。服官政四十有年。在 昭敬末。朝议裂而不比于党。在光海时。民彝斁而不迩于凶燄。在 仁祖拨乱之世。勋贵擅而不肯阿于世。无恶无斁。华膴不入于心。
下庐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427L 页
虽位跻八座。年既耆英。历典止散閒耳。自中身常退居维杨之别墅。书史自适。日哦山水间。遂与郑玄谷,李泽风,申乐全诸名流结社。惟文酒相戏。不复问世间事。梧里李相国以宿德大老。被斥寓东湖。乐与之游焉。观于诗。淡而不厌。语语皆真斜川。词及唱和诸咏。寓之尚友。翛然不污于尘俗。考诸文。文从字顺。优优乎不夸不肆。若桂阳民弊疏庚寅政事疏诸篇。进忧退忧。弥老而弥笃。尤为保民固国之良谟。盖文僖公家学有以源委也。窃闻之。有德者必有言。后之人于斯乎足以知其人。岂曰诗文之云乎哉。公殁至今十有三纪。九世胄孙庸承持公遗卷。属不佞吉叙之。吉生也晚。于先辈其敢论撰诸。既不辞。庸识于卷首云。
赠韩镜城之任序(己卯)
上之十九年秋。韩君稚文。由天曹郎出判关北之镜。镜古北沃沮界。去邦畿千有六百里而遥。东滨海西北阻山。民劲悍俗杂昧。圉为治者。苟以德则易教。否则拂焉。君习经训敦文雅。益固穷坚坐。既修于家。固知其治要。仕学一也。家国一也。吾闻之。古人清慎勤为居官三字符。清则制心公。慎则持身正。勤则庶事
下庐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428H 页
立。在官如家居。为政如家务。视民如家众。则其为己也公而正。何有乎昧俗之立教。君子赠人以言。言必勉。稚文勉乎哉。
郑稚永性理字训序(己卯)
学而至知性。至于物之理。可与几也。在下学似未容骤语。惟敩必有本有要。何本尔何要尔。惟曰性理。惟曰名义。人受天地之中。万物皆备。分则殊。各具其极。罔不统体乎一本。天人之理。考乎文。形以象意以会。会诸六义则撮要。惟本可以先立。惟要可以守约。知所先焉。反之约焉。君子以之。吾夫子赞易。四德之名劈初头诏后。子思子忧道学失传。首揭以三字纲。孟子又于四端。析界分详说之。圣人门下相传之旨诀。至朱夫子尤较著也。尝云理会义理。须先剖析名义。盖曰学在知其要。要在立其本也。苟能学性理名。习夫小者近者。究性理义。进夫大者远者。循循然向上。则理可穷也性可知也。可与共学也已。郑君稚永文学士也。尝读书。纂经谟述前言。标题性理三十字。汇分为节。演释凡十章。目曰性理字训。一字而其纲举。一节而其旨详。分章而条例。叙统一编则始终备。不曰简而该乎。将以贻诸胄。如韦氏一经。抑亦与吾党
下庐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428L 页
小子共之。汉唐儒不识字之诮。庶其免夫。昔程正思撰训蒙字义。质诸朱子。子曰言语虽不多。却是一部大尔雅。余于斯乎亦然云。
赠南明彦南归序(庚辰)
南君明彦。始访余于斗湖。越再宿而归请益。余乃言曰。士尚志。志恶乎尚。裘者志于裘。轮者志于轮。惟士志于学。志学而后其志可入于矩。知至至之于止。知止则志可定。俨若思安定辞则志可持。戒慎恐惧。必谨于独则志可存。敬直内义方外则志可立。不变于塞。不忘在沟壑则志可以守。故曰志至焉。然而或拘于记诵。流于词章。或转而之名利。又或半涂而废。有时而间断。虽不废不间断。第一等让与别人。则恶在乎志可尚也。明彦古诗礼世家。自其先公。讲学于顺庵先生之门。明彦将以继其志。今又问于余。余曷不以受于师者。以勖乎明彦。惟明彦识哉。
送李纪瑞东归序(己卯)
道之浩浩载于书。圣贤千言万语。罔非至训。何从而入焉。学者知所以读。读而知所以用。则必贵乎知要。何要尔。知先务也。故曰尧舜之知。不遍物急先务也。知此者。可与共学。可与适道。昔邹志完先生有言曰
下庐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429H 页
中庸一部。其要在于慎独。但于十二时。看自家一念从何处起。即点检不放。便见著力。夫一念之萌。差之毫釐。圣狂分。原诸性命则存之。出诸形气则遏之。毋一瞬暂弛。毋一息少间。其几焉微。人鲜能知之。惟省乎内。故君子慎其独。慎独敬之工也。敬主一。一则诚。居于敬立于诚则近道矣。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人己之辨。徵诸独。惟真体而实践者以之。李君纪瑞自寿春徒行二百里。访斗湖老人于穷巷。请问业留三阅月。岁云暮。告归觐。为惜别赠以言。不敢自信而信古人。勖之。古人之言。时纪瑞读中庸才讫。其识之。
友山斋遗稿序(癸未)
士患不知学。学而知所择为难。择而勇足以行之。不顾于私。不牵于俗。此又难。朱夫子云于时去周程不远。四方从学之士。咸萃于门下。可与共学。可与适道。可与立者。济济焉乾淳邹鲁也。夫子惟曰难又难。而况后庚申既三千七百有甲子。俗尚坏人欲肆。道术遂为裂。斯可谓士者于斯世焉。不其尤难乎。维杨之南。韩君稚厚。早谢贡举。志为己学。非圣贤书不读。非古之言行。不言不行。不以得丧欣戚贰之。以求造闇
下庐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429L 页
然而章。在古犹谓难者。稚厚其殆庶几焉。稚厚早登拱白堂先生门。始授李子粹语。知道于是在。三复曾子弘毅章。又学以是进。重为之告心閒二字。则乃恍然以为主敬之符。苟非体认自得。其孰能以之。天不相吾党。斯人也不幸短命死殆二纪矣。广陵安公美惜其久而泯。乃裒辑遗稿。仅上下编。请余书其弁。窃惟稚厚任道重。可以就大用。力专可以践奥。使得其年究其业。庶可富于修辞。以广斯道之传。奚止于斯而已。然观于诗考诸文。典而实。淡而不厌。栀而蜡不屑也。如对若人。夫言而粹。虽约取之。言而驳。虽饶废之。君子观人。不以其饶约而加损。睹片鳞而知其为蛟。窥一斑而知其为豹。是编也不翅乎鳞与斑。则使之寿其传。以俟后之知者。知其人所存之七分也。稚厚尝扁其起居所曰友山。盖寓夫仁者乐云。
金陵乡约案序(甲申)
上之二十四年甲申秋。知金陵郡事金侯。令境内士民行乡约法。寔 正庙朝颁下列邑之乡礼合编也。盖自虞司徒敷教以来。始大备于周礼。尤详于朱夫子增损蓝田之约。灿然可述。大而为邦。莫先于立约。小而莅邑。莫善于设约。 朝家以之颁命。命吏以之
下庐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430H 页
设教也。若我东诸贤。虽在修藏之所。为之修约。先倡于陶山。继起于石潭。于是乎紫阳遗范。犹有不泯。今我侯遵述古制。对扬 休命。使八面二十四里士民。咸率于约教。不曰于前有光乎。不曰于四邻师师乎。夫人之恒情。因旧易维新难。不振不作。不导不行。使之振作之导行之。则惟曰我侯之赐也。盖约之纲凡四。四者举则众目亦易易耳。劝乎德。德可进而行笃。劝乎业。业可修而学优。规乎过则寡过。规乎失则鲜失。一人礼交。一乡兴让。一家恤难。一乡兴仁。无胥不劝也。无胥不规也。无胥不礼也。无胥不恤也。罔或违于约。约之道备焉。庶民犹然为。士者尤重。庶民之所表准者士也。凡玆四者。先从士始。民乃从而化。惟士修于家敕于乡。进可为 王朝之吉士。退可为乡党之长德。至若众庶。亦莫不谨慎而各尽其业。自底于无恶籍之可记。凡我同约。勉之哉勉之哉。
斧窝集序(甲申)
古左苏老山之下。闻近世有隐君子。盖斧窝权公云。昔星湖先生讲道于剡南。从学者萃止。德行尹邵南。文学慎遁窝。蔚然为人士矜式。于时公奋起颓俗。登两贤之门。闻道早立志介制行方。恭以基之。贞以居
下庐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430L 页
之。非其道也不苟合。非其义也不诡随。不悔不闷。阨穷而不降。嚣嚣然也。自志学。俯而读仰而思。不得不措。上究羲文混源。参之王嗣辅韩伯康诸家。三礼仪文。春秋笔削。禹贡山川。诗三百叶音辅韵同异之类。靡不探赜。论心论性论礼。亦必师心而自得之。往往有前人未到之言。抑其独造之工也。既蓄德多而立于言。奥而理简而文。其高出唐宋氏。浸浸乎西京。又发为吟讽。典而古。不淫不肆。概乎性情之正。盖不刊之文也已。惜乎。公平生精力。尽在斧易意林春秋括例诸书。公既殁。家后替。已入于燹。呜乎。世有杨子云然后能知子云书。后之子云未尝无。而太玄亡。孰从而徵之。若干诗文。在乱稿。获漏于尘煤者。十不能一二存。不几于片鳞一斑乎。世之尚论者。诵其诗读其书。可以知其人。古语曰见功深者收功远。若公之自序心说原杂卦易折中叙等篇。岂肯与侥倖一言之几于道者比哉。以俟太史氏叙列儒林隐逸之迹。合于一传云。公讳龟彦。字洛瑞。又曰离甫。其先永嘉人。孝子东兴君常之七世孙。早谢功令业。穷居好著书。不遇于世。既老以寿阶拜佥中枢。尝居环堵室。构以斧。不以绳斲。因自号曰斧窝翁。
下庐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431H 页
芙江书院新设录序(乙酉)
院之设。于古肇白鹿。在我东刱于白云洞。崇先贤垂后范。古之瞽宗也。法施于民则祀。以劳定国则祀。祀典之族盖礼云。越若李滩翁,李二忧堂,蔡樊庵三先生精忠伟然。播诸口碑。载之国乘。为百世师。庙食百世也固宜。芙江乃二忧堂旧址。影位啜享凡七纪。追配樊庵。中经变故。樊庵影帧。还奉于本第。越二十三载。 特命复爵谥。复享之议起焉。芙江东一舍而遥。荆江洄之。滩翁杖屦之乡。往自先辈。营立院宇而未遑也。至是五州人士佥曰二忧堂。是滩翁曾孙。樊庵是滩翁外裔。是祖是孙。并享为盛典。前后朝绅之议。远近尚德之论。尊贤则一也。盖祀享影曰堂。板位曰院。板重于影。升堂为院。院既新。为吾儒厥德盍自新乎。昔朱夫子设白鹿五教之目。穷理则学问思辨。处事则正其义不谋利。明其道不计功。进学笃行。循序并造。果能于是。日新于德。则三先生遗风。庶不泯。院宇新设之意。亦无愧。吉于是录。窃为佥君子钦赏之。重为之勖。
岳阳子遗稿序(丙戌)
寿也者。吾不知其所慕。夭也者。吾不知其所恶。生而
下庐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431L 页
不淑。孰谓其寿。死而不朽。谁谓之夭。昌黎氏云人生人间世。上寿百中寿八十。往往有之。不免为乡人。死之日。人无德而称。奚其慕。长殇十九。中殇十六。较诸上中寿。不满五之一。而其才也高。其学也敦。可则于世。可传于后。奚其恶。李氏子孝植字行源。自号岳阳子。血气之始。慧窍辟。文以解语。三岁受孝经。请以孝自名。四岁识文义。七八岁通四书三经。史子集辨疑难。十三四遍观濂闽义理文。至十有五。学日益肆。而不幸短折。惟诗文稿在。可以观人。可以考迹。诗古体近体短调长什暨文杂著。贲然而章。近而学问进修。大而立扬经济。远而古圣人贤人。春秋名硕之臣。可效可慕。皆寓诸怀而发之诗。童乌与玄士颖补学殆上方。而实地则盖优。斯人其殁世而名可称。彼到期颐。醉生而梦死者。不知晦朔之菌尔。窃闻之。天与其才不与其寿。二五迭运。禀之气也。过于清则不耐久欤。生物之理。早荣者必先谢欤。圣人盖曰才难。后之人览此卷。孰不为之惜。噫。
夏范衍义序(丙戌)
在昔隆庆元年。翰林院检讨许国以 诏使来。问东方有能知箕子畴数者。退溪李子答以朱蔡说。阐明
下庐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432H 页
义理。其为数则九峰内篇苑洛子发明。在吾东未闻有能明之者云。若稽洪范。天乃锡之。禹乃则之。武王乃访之。箕子乃言之。三圣相传天人之大法也。惟吾东尚白画疆。箕圣过化之域。九畴以设教。八条以为治。必有名世之人。可以传其道。历三千馀祀。文献莫之徵。李子所以未闻而叹惜之也。近世左明庵郑公探赜龟文。讲究畴义。积年精力。尽在于范学。稽诸经传之训。参以史子之言。推广厥旨。裒辑成书。目曰夏范衍义。既举纲领之大。复列条目之细。统该于五皇极。章分五十。大衍数也。编成于九。应乎畴也。帙合于五。在天之行。在人之事也。各章下附之己意。敷释经旨之奥也。至若龟卜仪。妙契自得。前人所未发也。盖曰发挥朱蔡之蕴也。岂止内篇发明之数而已也。夫记天地之撰者数。数原于理。理一分殊。分殊而后可语数。数之用。妙乎理。一一九九。纵横十五乘。乘六千五百六十一。自然之数。理在乎其中。凡卜五。其龟三。其兆三。其体百有二十。其颂千有二百。方焉功焉义焉弓焉。属之天属之地属之人。成变化而行鬼神。九章之妙用也。附编图说。其庶几焉。昔真文忠撰大学衍义。丘文庄补之。皆得献诸君。俾补于治教。公既不
下庐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432L 页
在翰林祭酒位。到于今藏诸巾笥。君子惜之。吉也读遗编。恨不得公在世时。叩难疑绎如也。窃诵李子题花潭集诗云当时如相见。胜读十年书。乃识之。
送尹圣圭移居汾津序(丁亥)
尹君圣圭尝侨居于巴。巴既非吾土。不可久。又徙于汾。行有日。告归于斗湖老人曰。昔吾先祖歧川公。宿学懋德。跻上卿享大年。为 国之耆英。遂卜居绀岳之白云洞凤岩以寓之志。后之述先。不敢忘于怀。愿以是请益。于是乃言曰二大中。奇而灵曰云。奇而瑞曰凤。泰山触石。起肤寸同上天。广大而精微。惟云以之。丹穴毓精。备六象叶五音。时显而时晦。惟凤以之。云而知学。凤而知德。盖古之人云仁者乐山。何山而非云。隐者处岩。何岩非凤。云既自随。凤亦自在。文岫之出而油然亦灵也。维石之积而栖止亦瑞也。象乎学而烂如。比于德而斐然。捲而在谷。舒而弥天。其犹君子之体用乎。道隆则仪。道污则閟。抑亦君子之行藏乎。体用学之全也。行藏德之备也。渊乎微哉。然云固灵而物之无心也。凤固瑞而禽乎不离也。况乎家其学世其德。于有光焉。则为灵为瑞。岂止云凤之云乎哉。懋哉圣圭。圣圭曰诺。遂书而赆之。
下庐先生文集卷之十
 记
  
下庐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433H 页
鲁谷草堂重修记(己丑)
汉江下流。折而西注。距海门五十里为巴江。江之南曰巴山。山势逶迤少南。冈缭而谷深。林邃而野益拓。中有五六家。缘冈列居。古称鲁谷。盖黄氏三世别业云。故有堂。自丧败以后。坏不复治。 上之四十五年春。家兄乃构小屋于古址。披椔翳破崖岸。因颓垣而填之。依攲石而砌之。三旬堂克成。于是其弟德吉扬觯而祝曰。美哉堂。吾有薄田数顷。岁不歉。足以供菽水。有诗书数签。足以典家业而传子孙。耕于是咏于是偃息于是。嚣嚣然乐其乐而不知老之将至也。家兄曰诺。属以记之。遂继为歌。歌曰。
鲁之谷兮。宋之茅陶之柳。墙高于肩兮。室大于斗。个中有人兮。左图而右书。山有田兮。田有秫而圃有蔬。山之中兮。岁将暮而优游。盍归乎来。聊可以淹留。
柳北侨居记(丁酉)
终南之西。有水发源。西流过崔氏之园。至蟾岩为数仞之瀑。滔滔直下。北折而为蔓川之左支。是谓桃渚。俗传古者桃花夹渚故名之。北距城市不能数百步。而地甚湫。闾落荒废。渚之上下居人户只数十。无甚
下庐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433L 页
赫赫通声利者。野人可攸居也。 上之元年秋。散人自巴江来侨于渚之北原。弊庐八九间。石田数亩。缘渚而下。种柳十许株。越二年春。菀然成林。隐隐覆溪曲。散人乃改名桃渚曰柳渚。言古无而今有也。其圃曰柳圃。灌其渚而治其圃也。其村曰柳北。在渚之阴也。纳凉之牖曰风来。依睡之壁曰枕流。牖言其洒。壁言其听也。合而名其居曰室。言其依柳为栖息之所也。于是散人散步庭阴。或寄傲长啸。或对酒放歌。既而还坐牖下。诵五柳先生传。每过一遍。辄引一觞。至数巡。已陶然而乐。适以自乐。而不足为外人道也。
巴上舟行记(癸卯)
七年秋九月晦。散人自汉京之南郭寓所。归于巴上。散人骑一款段。瘦妻稚女载一角。将发行天大雨。平地水没马牛膝。薄暮抵玄湖小店。家兄自巴径到湖上。待我来也。夜二鼓雨少弛。津奴以潮退白。乃乘舟解缆。风益利水益驶。中流而下。时云阴始解驳山出。往往远见。汀树迷茫。渔火明灭其间。兄顾而乐之。谓曰江湖之趣。得者鲜矣。于是弟鼓枻而歌渔父辞一章。兄曰季也其寓迹江湖。眷顾京国者欤。奚以楚骚为也。将闵世之浊而醉。洁己之清而醒耶。抑将掘其
下庐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434H 页
泥而扬其波。餔其糟而歠其醨耶。无宁世非我服。超然远举。将往观于四荒耶。宁人不予听。从吾所好。托知音于异代耶。愿闻何居。弟曰否。乃复咏渔父之乱沧浪之水一阕曰。其在斯欤。其在斯欤。清斯濯缨。浊斯濯足。圣人取之。愿学焉。诗曰深则厉。浅则揭。近之矣。兄欣然曰知斯者。可与语江湖之乐也。语未罢。舟泊岩石下。乃巴上山也。
一桧堂记(癸卯)
金君达俭卜寓于巴山西麓下。麓之顶有一桧。直如引绳。倍寻而上。枝叶始附。亭亭特立。君日夕盘桓其下。欣然乐之。扁其堂曰一桧。记其意以示余。余曰请衍其说而勖之。木之类。生于肥衍。蓊如翳如。丛然后茁。林然后茂。或有岩石轧之。斧斤摧之。不免为拥肿骈蘖屈曲而不齐。及其风霜振壑。无不凄惨而悴慄。变其柯叶。虽以豫章杞梓桐榈橄桂之美且劲。不患于此者鲜有闻。惟桧不倚丛林而杰然中立。不为岩石斧斤之摧轧而挺而直。不为风霜所振而厉其节。中立正也。挺而直义也。厉其节信也。正而直而信而能成其材智也。一桧而四德具。植物之尤者也。(木德主仁故不言仁仁在四德之中)然德得于心者也。桧果有心乎。曰有。尔
下庐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434L 页
雅曰柏叶松身。记曰如松柏之有心。桧有松柏之质则有其心也。君子论心。必曰主一。故一于正而无偏。一于义而无邪。一于信而无悖。一于智而无谲。四德合而为一心。心一而德亦止于一。物之塞乎性者犹然。而况灵于万物者乎。毋曰走樗散而废其言。
慎庵记(戊申)
德吉不天。未生世。先君子弃诸孤。先夫人尝抚教之。每道先君子遗事以为式。命阅家中旧箧。出示先君子手帖。帖有慎独二大字。题其傍曰以自警戒云。先夫人因谓之曰汝父有志为己之学。尝以此揭之座。日从事于斯。汝其识之。德吉泣而对曰。德吉虽不敏。请不敢忘。遂奉襡之。至今二十有年。德吉既经丧威。视息两间。既不能仰体先君子之志。又不能奉承先夫人之训。问其齿则加矣。问其业则莽矣。不肖无状。罪无所逃焉。于是揭其寝处之所曰慎庵。以寓其永慕。窃惟为学之要。莫先于慎其独。曾子论格致诚意之序必于是。子思子述率性修道之功必于是。思诚之始也。持敬之本也。下学而上达也。实无以易此。呜呼。德吉其敢不起居出入。常常焉仰止。怵然如将见之。忾然如有闻乎其声。一出言而不敢忘。一举足而
下庐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435H 页
不敢忘。不敢忘于是则不敢忘父母也。诗曰明发不寐。有怀二人。又曰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呜呼。德吉勉乎哉。窃恐其力莫能与也已。
六馀斋记(丁卯)
牝于六。用贞也。介于六。藏知也。君子贞以居之。知以存之。至之终之。绰绰然裕哉。塞焉勿用。无待外也。舍之斯藏。行无彊也。荣辱不挛于心。得丧不牿于迹。攸往而不跲焉。其惟君子乎。然君子履之。小人违之。履斯坦坦。违斯嵲嵲。原思季次。久乎约也慊如。晋孟鲁季。致乎丰也餂如。是故木朽则荒飙入之。坎盈则行潦莫之溗。故曰满盈在物。在物为制也。六馀子隐于召忽海上。盘桓山澨。大寐既醒。命侣展书。果蔌侑之觞。以此颐性。其贞用也。以此忘情。其知藏也。人之所谓有馀。非我也外也。虽曰匪曰有馀。走必曰不然。乃铭之曰。
言也慎其馀。行也慎其馀。穷而独善。不以为不有馀。达而兼善。亦不以为有馀。吁嗟乎。克述先民之绪馀。以补其遗馀。
八当藏小记(己巳)
昔尤延之于书靡不观。观书靡不记。尝谓饥读之以
下庐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435L 页
当肉。寒读之以当裘。孤寂而读之以当朋友。幽忧而读之以当琴瑟。余为广其说曰。渴者当酒醴。病者当蔘苓。好游者当山水。裕后者当籯金。然裘久则弊。肉饫则噎。朋友数则疏。琴瑟繁则淫。酒醴或及于乱。蔘苓少愈而止。山水远而致劳。籯金多而招怨。惟书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敛之藏于密。施之弥天下。置之左右。日享其清福。得之心身。不知老之将至。不亦多之云乎哉。余家古有一藏。恰受略干书帙。遂题曰八当藏。
庸斋记(壬戌)
昔吾夫子赞易。至乾之九二。言中正之德。盖庸言庸行云。夫圣人之经。庸言也。圣人之道。庸行也。经以载道。道不远人。皆可以为之塞天地亘古今。无有乎不具。无有乎或变。故曰天下之定理。自夫微言绝大义乖。贤者过之。愚者不及。蔽于弃知见性者或有之。汩于书淫文俳者亦有之。尤其卑卑则梏之以名利。靡靡乎民鲜能久矣。然天覆无外而不差其常度。地载无疆而不改其常体。惟人也塞吾体帅吾志。受夫不易之庸德。德者得也。性之德中也。情之德和也。统性情之心。其德也仁。经礼三百曲礼三千。言行之庸也。
下庐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436H 页
无一事之不体乎仁。思学以明之。定静以守之。慎其独以察之。可言不可行不言。言忠信也。可行不可言不行。行笃敬也。忠信其庸也。笃敬其庸也。差以一毫则非庸也。间以一息则非庸也。君子之枢机。其惟庸乎。知此者其庶乎可与共学。可与适道。走愿学焉而不能也。李君君大别墅在召忽海之阳竹所。扁其居曰庸。徵言于余。余谓君知慕君子之德。寓诸楹席。则可知其志之所存也。古之赠言。以实不以文。又知其所勖者愈大也。铭曰。
言顾行行顾言。君子谓之庸。修之吉悖之凶。奚其不为为君子之庸。
吴圭玉芝溪幽居记(甲子)
芝溪子卜居于溪之阳。乃徵诸走。遂乐为之告曰窃闻之。朱夫子经筼筜铺。见壁上题云煌煌灵芝。一年三秀。予独何为。有志未就。于是三复而叹。以为与予意会也。子盖追夫子之志而愿学之乎否。古之隐君子。尚比德于芝。尝论其众卉秽而不移操。信也。风霜悴而不沫芬。强也。高山邃林。不见采于人而不怨。廉也。故楚左徒叙列兰芷蕙椒之类。窃悲其变为萧艾而无可恃者。独不言芝。芝不恒于世。耻列于众芳。是
下庐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436L 页
保德之全。宜匹美乎高尚之人。人苟有入子室望子宇。则固亦三嗅而识其臭。子庸识哉。
继拙斋记(丁卯)
金陵李君仲直扁其居曰继拙。请言于余。余问意恶乎在。曰先君子尝号曰九拙。吾不敢自以居拙而继于拙。余曰善乎继其志也。昔朱夫子赞君子之拙。盖曰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是亦拙而已矣。夫天下之事物万殊。而其理未尝不一。知其一则其守固其居宽。巧慧智谋之私。既无所施为。惟其理之从。故近于拙。拙则一于道谊。不为外物所移淫。故曰拙者逸。君既以拙为传家法。世其行谊。式克勿替。一出言而不敢忘于拙。一举足而不敢忘于拙。起居眠食。思猷事为。罔敢不于拙。观于其行。寓诸有怀。抑亦可以典先业可以贲其趾可以裕后之人。君其晚而闻道。以拙自修者。与余鄙朴顽钝老于拙者。固不可以语此。然窃诵所闻。于以勖其观省焉。
己斋记(己卯)
戴大圜履大方。藐然处乎中。参为三才。盖已云维天之命。于穆不已。继之者善。成之者性。故曰性善。存乎中则天德。著乎外则王道。命之所以本然。性之所以
下庐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437H 页
当然。教之所以自然。无适而非己也。人莫不有己。知者鲜矣。世之学者。俳于文癖于训诂。牿于功利之说。纷如以夸耀于世。为己功为己任者。非吾所谓己也。何异于舍其田不芸。芸人田也。弃自家宝藏。走查矿拨零金也。尝闻诸夫子曰古之学者为己。子思子述之曰衣锦尚絅。恶其文之著。志于学也。曰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进于学也。曰潜虽伏矣。亦孔之昭。人之所不见也。所以学之。致其功也。为己之学备矣。故君子反诸己而已。苟能尽其己则德可大业可久。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达则兼善。于己乎何加。穷则独善。于己乎何损。惟为己者。可以尽其性。而庶无愧于俯仰矣。济南李君稚圭尝志于古。扁其室曰己。徵余言。余曰子既知其为己。将以践其实而至乎成己者欤。乃阐厥义以勖之。
妥庵记(己卯)
君子无攸往不妥。恶乎妥。妥则学可聚业可居。可与适道。经曰惟几惟康。曰志以道宁。曰静而后能安。其文殊。其义一也。尔雅云妥止也。安以止。以中正也。故一言而蔽之曰妥。子舆子知言。善形容妥者气象。居广居。止于仁也心妥。立正位。止于礼也体妥。行大道。
下庐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437L 页
止于义也行妥。行妥则坦。体妥则胖。心妥则通而溥。以至不移不淫不屈则于止知止。素其位而妥。舍斯如斯。达斯如斯。妥哉妥哉。则近道矣。夫夫寝夏屋而妥于心。享五鼎而妥于体。乘高轩而妥于行。自岸上人观之。亦曰殆哉。高明则鬼瞰。孰与以约居之宽。豢养则祸阶。孰与疏水乐其中。出以驾入以人则招蹶。孰与舍车而贲其趾。彼哉见小而遗大。亦异乎君子之妥也。君子所贵乎妥者。盖曰妥然不动心地位。在下学虽未容骤语。学之不能不措也。慥慥尔。亦何患不造乎妥。李氏子景谢秀而艺。喜文学。昔在冠松园。金尚书见而奇之。锡以号曰妥庵。将扁诸起居之所。徵言于走。庸识于寓警。庶其免乎哉。
顺窝记(辛巳)
生之理。性命也。性命之正。顺也。说文盖顺理也云。理本也顺道也。本立而道生。继之者善理也。率性之谓道顺也。君子之道。惟曰顺。知崇顺乎天也。礼卑顺乎地也。圣人顺万事而与天地合。纯乎顺圣也。造乎顺贤也。志乎顺。学者事也。学而至则几乎纯也。学问思辨。知斯顺也。诚正修齐。履斯顺也。穷不失义。达不离道。体斯顺也。居广居行正路立正位。能尽天下之大
下庐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438H 页
顺也。故易曰顺性命之理。理在宇宙内。一而已矣。后之人。认形气为理。理微而气显。真个顺字。识者几希。徇己私曰顺。从流俗曰顺。逐圆者为中行。偭矩者为时措。靡靡乎习俗。如水之就下。彼所谓顺者己也。岂其性命之本也。毫釐差天壤易。几乎微哉。学者盍精察焉。安上舍公美从吾游者稔。尝扁其居曰顺。其知夫道之本乎。既知之。斯行之。知匪艰。行惟艰。毋画毋歧毋躐等毋间断毋半涂废也。慥慥尔一于顺。则言不跲行不疚道不远矣。惟公美。懋哉懋哉。
斗湖精舍记
斗湖在古平阳。西湖之北曰巴山。带长江俯大野。秀而丽。陡然中立。山之北曰巴江。一曰投金。汉之下流西迤。横经一县界。入于海。江之南崖。累累然层岩叠起。小者人立。大者兽伏。不可以攀跻曰屈慕隅。山之一麓横抽西北。如利剑脱鞘。麓之前为孝宁大君草亭古址。址之下大石盘据麓趾。上可坐数十人。如渴驹吸川曰仙逗岩。岩之下曰斗湖。湖之发源。自东南诸峰中划十里野。过汉桥之浦。会于江。如长虹横亘于天半。自麓数十武而南。宅里表五烈。乃吾黄氏世传别墅。居人户数十。瘠田数顷。城邑隔一冈。嚣闹不
下庐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438L 页
到。其巷僻其居敝。俯临南西郊。自作一区焉。昔我先兄尝谓德吉曰近日洛下大闹。就静莫如乡。乡有弊庐秖数椽。吾将增修容膝。所以遂偕隐之志。未几先兄寝疾浃岁。 正庙季年秋。吉陪先兄还旧庐。是年冬先兄殁。其后二十年间。丧祸荐叠未遑也。至己卯春。始营构三间茅。命渊孙董其事。既月而讫。中为起居之所曰斗庵。大于斗。又滨于斗也。穿其北壁。书轴攸藏曰八当。识吾好也。西一间筑土为轩曰瞻桂。桂之阴先垄也。东檐下开三槅竹牖曰向阳。取其明也。合而名之曰斗湖精舍。舍之北古有槐。其大蔽牛。其方十弓。有时风乎荫曰槐亭。亭之侧偃松倚壁如倾盖。筑小场。聚村学子讲诵曰松坛。东篱下列植菊九畹。培筑三等曰菊坞。环一麓手植以橡。未十年成林曰橡园。园中种以桃。宅前种以柳。曰桃岸曰柳堤。寓之物也。若夫万古只么不厌不负者。惟曰山。洪福屹乎北流。驻龙镇乎西维。立容焉重为桂阳。秀色焉奇为苏来。列为吾精舍之重重屏幛。于是主人翁。休焉息焉优焉游焉。以终老焉。
斗湖古迹记
巴陵守居之北数百步为巴江渡。高丽恭悯王时。人
下庐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439H 页
有兄弟偕行。弟得黄金二锭。以其一与兄。同舟济江。弟忽投金于水。兄怪之问。弟曰吾平生爱兄笃。今分金而忌心萌。此乃不祥之物。不如投诸水以忘之。兄曰汝言是。亦投之。因名投金滩。史不传姓名。星州李氏家乘。兆年,亿年兄弟云。昔吕荥公闻京兆民让金曰古人言人皆可为尧舜。观于此而知之。斯人也亦然。后之人过此则彷徨想像。必有其秉彝之性。油然而感发者。夫何患乎人不为尧舜。世之阋墙争财者。闻其风亦安得不忸怩。
巴山西麓。有孝宁大君草亭古址。其下有仙逗岩。大君尝来住。至清朝月夕。露坐石顶。叉手诵佛若入禅僧。后人因旧而号之。亭曰春草。岩曰禅逗。孔子称虞仲曰逸民。孝宁其殆庶几焉。逃禅近于隐居放言。诵禅几于中清中权。非吾夫子。其孰能虞仲心道得来。
巴江西北隅。层岩陡起。江涛激于下。 宣庙癸未。荷谷许公以言事窜北塞七年。始放还时。先祖参判公住江亭。荷谷历访之。遂与登山临流。酒酣踞岩石。为歌屈慕词一阕云楚江渔父。慎莫钓楚江鱼。屈三闾忠魂。鱼腹里至今储。虽欲烹。烹复烹。一片心宁可烹也。且许公归而即殁。因识其处。谓之屈慕隅。盖其词
下庐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439L 页
善形容屈子精忠。到于今凛凛犹有生气。见其迹诵其词。世或有如贾太傅者。安得不投书而吊之。
草亭之南环一区。古孝宁大君别墅。我先祖桧原府院君为大君外孙。遂传于黄氏世守之。丙子建虏之变。巴麓公随 庙社入沁都。纠义旅御津口。及虏渡海。城已陷。遂赴海死之。母沈淑人姊佐郎俞櫄妻县监赵见素妻同殉。配许淑人是日负周晬子。适往母寓所。遂入乔桐岛得免。虏退搜夫姑遗尸返葬。孝孤子立门户。事闻 特旌五闾。大学士霞溪权公题于石曰黄氏五烈遗墟。记其阴曰天地间正气萃于一门而三纲备。可与 皇朝黄清苑家五烈并武云。
五然斋记
天数五地数五。五五其数。理气之本。然人在天地间。受之中而参为三。恶乎不然。许君戴日揭其斋曰五然。其曰环堵萧然。处之晏然。有类乎嘐嘐然。其曰养吾浩然。听彼自然。亦几乎嚣嚣然。吾之分则然。岂其曰偶然。其将与天地数同然。然数生于气。气生于理。参伍以错综然。溯其所以然则原乎一然。衍其所当然则分乎万然。一不为寡。万不为夥。奚其为为五然。槩之大数。五亦宜然。观夫在天成象。五纪焉灿然。在
下庐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440H 页
地成形。五行焉错然。立人之道。五品秩秩然。言乎其身则内而五藏渊然。外而五官形然。耳而五声之皦然。目而五色之炳然。口而五味之得其齐然。事事物物。无攸往不然。至若天命五性之本然。隐而见然。微而显然。虽上智惟然。虽下愚亦然。惟君子知其然。率其本然。宽裕温柔。仁之本然。发强刚毅。义之本然。齐庄中正。礼之本然。文理密察。智之本然。仁义礼智之实然。信之本然。性之用气。气之本然曰浩然。涵养吾性。直养吾气则反乎吾之本然。然则学问思辨而循循然。刚健笃实而慥慥然。知之致也豁然。心之存也泰然。气之刚大也充然。光风霁月焉洒然。泰山壁立焉屹然。达则兼善而裕然。穷则独善而毅然。天地中和。自在乎一身而绰绰然。究其源则惟曰一本然。本然者理之自然。自然则天然。戴日其曰然。曰不然然。
而立斋记(甲申)
昔圣门教人。盖立云。吾人一身。天造地设。戴大圜履大方。能尽人之道。仰不愧俯不怍。立乎两间。则参三其一而无忝。天道以阴阳立。地道以刚柔立。人奚独不然。惟曰仁惟曰义。仁人之广居。义人之正位。知乎斯则智。履乎斯则礼。故曰知崇礼卑。崇效天卑法地。
下庐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440L 页
于是乎人之道立。君子先立乎大志。于学也。中立不倚。行有恒也。立不易方。止于善也。存心养性。以事天则德立。经纶天下之大经则功立。诵先王之法以待后学则言立。三者备而始可以立其身。众人蚩蚩。鲜矣自立。文词焉志行淫。名利焉德业坏。鄙琐其口。侈然自以为善。秖坐在窣窣地。恶乎可与立。姜君景八别墅在西湖上。扁诸起居所曰而立。顾名而思。寓之观省。其将特立于斯世。徵言于余。余乃述旧闻以勖之。慎毋以载诸空言。
慕学堂记
古牛首南江之涯。李君纪瑞世传别墅在。扁其讲学之堂曰慕学。徵言于余曰。先人之垄。南距十里而遥。里号旧称大学堂。小子缟制既讫。窃寓之追慕云。余闻之。人子之事亲。事生孺子慕。事亡终身慕。孺子慕成性也。终身慕存存也。存存孝之纯也。明发不寐。夙夜慕也。霜露悽怆。时序慕也。一出言。慕其敬对也。一举足。慕其揖游也。身体发肤。慕吾之所受也。心志嗜欲。慕吾之不敢专也。远之事君。迩之立身。无有乎不慕也。孝哉。惟孝奚其不为慕。吾夫子孝经。蔽之一言曰时以思之。盖孝子之永慕也。曾子既授而传习。又
下庐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441H 页
著大学。述夫子之言而推广之。三纲八条。本诸十四章。圣门七十子之徒。曾子独得斯学之宗。今也纪瑞先兆。厥名既符于曾传堂之额。盖取诸丧纪章遗意斯可以语学。学而后知。知而后履之。孝经而立其基。大学而入其门。语孟而践其阃。中庸而造其奥。诗而得性情之正。书而契圣圣心法。礼而明天理节文。春秋而定天下之义理。易而致乎极。濂闽诸先生格言而发挥之。绎于心体于身。不能不措也。庶其无忝于生我之性。使人谓之君子之子。贻令名者大孝。心之慕。莫学若也。勖哉纪瑞。
金陵掾厅重修记
古之曰府曰史曰胥。惟曰掾。掾之设。佐乡大夫行令。致之一乡民。大夫曰惇政教。惟掾敷之。民乃兴。曰薄赋敛。惟掾承之。民乃阜。曰平狱讼。惟掾当之。民乃乂。俾各有艺极。负版衍犹辅车相须。若邑务旷村业匮。掾靡得。独享其乐。儆于三典。彼哉奚其为为掾。掾古有厅。年既深。屋且老。相地者运亦替云。遂改卜郡之东。经始者首掾某。勖成者其次某。董斯役者某某。厥功也大。于是木人攻木。石人攻石。继焉土人攻其圬。未几工役就。将落成。诸父老庶徒发焉。宿掾某乃扬
下庐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441L 页
觯而告曰。完焉美焉。休焉息焉。小心供公于斯焉。与十室同乐于斯焉。 圣代升平。讴歌 恩泽。亦于斯焉。岂徒尔荣施焉。君子曰古之善颂善祷。庶几焉。
巴陵掾厅重修题名记
县置掾掾置厅。厅六任备。庶属具。左右乡大夫。夙夜供公之所。粤某年易桷瓦新之。列书任人名氏梓扁者几三纪。值荧台灾。重修一涉故迹。又刻名氏传诸后。后之人见之。必曰某也廉某也公某也韪。又必曰某也贪某也私某也猾。官可暪(一作瞒)也。众不可诬也。一时之目可掩也。公议尤不可讳也。曰廉曰公曰韪则于轮奂有光。曰贪曰私曰猾则于涂塈反浼。厅之修。不在乎厅而在乎人。奚不曰善颂。奚不曰善祷。惟同列识之。
延城遮路图记(甲戌)
延古占蝉界。界右苏西带山海。膏壤百里。宜稻散粒。海平饶材桼绵鱼虾盐之货。其中具五民。与西圉杂。俗劲悍。仰机利。挽近世赋不节敛不时。惟相渔劫民。惟曰怨咨。官人率以失职。世号以难釐。知州事李公历治鲁金潭三郡。绩既著。暨莅于玆土。几而济恕而制。剖烦剸刻。不必于用。讫一之岁其瘼祛。二之岁其
下庐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442H 页
政乂。三之岁民乃怀。未几谢绂归。出城未数里。州民闻之骇。老者伛壮者趋。前者进后者追。冠带者袯襫者。莫不竭蹶赴骈涂捃。至揽靽鞅攀镫舄。齐言明府舍延去。民将何恃。愿为民少留。吏不得辟。马不得前。公知其不得发。遂返。民乃大欢喜。如得新贤守。遂绘其迹。以比侯临淮云。古者乡大夫有德政。或载诸县谱。或荐诸貌祀。或铭名姓于石。志不忘也。岂如作之绘事。播之十百副本。炳然耀人耳目。为师正楷式。于古有之否。惟延以之。自延东之畿。北适关西极青河之界。为牧为守为令为尉若丞者几。凡民之有饥有寒有疾疫有冤郁有鳏寡茕独而颠连者亦几。匹夫匹妇一休一戚。罔不系乡大夫。为此图者。将以列土乡大夫。人人如公之在延。或庶乎懦者不隳于眊。核者不偾于苛。墨节者不至败于利。不然奚其为为图。
昌原始祖古迹记
昌原古辰韩界。新罗置骨浦屈自二县。高丽沿为义昌桧原。今隶一府。黄之贯昌原。肇夫高丽。鼻祖侍中讳忠俊之墓在熊川县赤岘山负卯之冈。冈有八冢。不知某坟为某葬。立石铭之曰黄氏始祖八世之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