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青庄馆全书卷之五十九
青庄馆全书卷之五十九 第 x 页
青庄馆全书卷之五十九(完山 李德懋 懋官 著 男光葵 奉杲 编辑 德水 李畹秀 蕙邻 校订)
 盎叶记[六]
  
青庄馆全书卷之五十九 第 42H 页
东国道教
东国之俗。无所谓道士。道馆古或有之。而不久传。案三国史记。高勾丽盖苏文。谓王曰。三教譬如鼎足。今儒释并兴。而道教未盛。请遣使于唐。求道教。王从之。帝遣道士八人。兼赐老子道德经。西河集。(林椿撰。)李仲若入山嗜禅学。后杭(一作航)海入大宋。从黄大忠亲传道要。及还本国。上疏置玄馆。以为国家斋醮之所。今之福源宫是也。
平秀吉四柱
世传南师古望气。知平秀吉之生。预测壬辰之杀运。武林传。(倭人所撰。)天文五年丙申正月朔日丁巳。日光出东海时生。故名日吉丸。案即大明嘉靖十五年也。今推步其四柱。则为丙申庚寅丁巳癸卯。
张中
家世旧闻(陆游撰)曰。先君(原注讳宰字元均)言楚公登科时。第四人张中。在殿廷。喜甚。挈楚公手曰。如何得乡里知去。楚公不答。及归。密谓亲曰。此殆非远器也。中为明
青庄馆全书卷之五十九 第 42L 页
州象山县官。坐私与高丽人朴寅亮倡和诗。停官。终身沈滞。虽一时不幸坐法。亦器宇非远大也。案楚公即陆佃农师。(佃字也。)放翁祖也。宋史及剑南集。陆氏诸墓文。皆作佃。而家世旧闻。作讳甸。无乃误耶。戊戌。余入燕。与潘兰公笔话。兰公历言世方忌讳。当慎外交。仍引张中事。作张忠。余引陆氏家世旧闻。忠当作中。兰公唯唯。兰公即钱塘潘修撰庭筠字也。
郑寒冈书学
新罗取士。以说文字林。惟有古意。今中国。亦不传字林。我国士子。知有说文者几希。惟南相国九万,崔相国锡鼎。通六书。见其所书金石。可知也。内阁有东贤简帖。载郑文穆公(逑)小札一张。字字究验。则无一画一点纰缪者。始识寒冈为儒林中第一书学。尝与朴在先。嗟叹良久。
诗厄
唐僖宗中和元䄵。黄巢据长安。有书尚书省门。为诗以嘲贼者。贼将尚让怒。应在省官及门卒。悉抉目倒悬。大索城中能为诗者。尽杀之。识字给贱役。凡杀三千馀人。唐朝三百年。才子骚人雕镂造化。穿穴万品。遭此诗厄。理所固然。
青庄馆全书卷之五十九 第 43H 页
崔彦撝
高丽史。崔彦撝。庆州人。新罗末。年十八。入唐。礼部尚书薛廷圭榜下及第。时渤海宰相乌炤度子光赞。同年及第。炤度朝唐。见其子名在彦撝下。表请曰。臣昔年入朝登第。名在李同之上。今臣子光赞。宜升彦撝之上。以彦撝才学优赡。不许。年四十二。始还新罗。拜瑞书院学士。事高丽太祖。委以文翰宫院额号。皆所撰定。官至平章事。子光胤以宾贡进士入晋。为契丹所虏。以才见用。拜官奉使龟城。知契丹将侵我。为书付蕃人以报焉。其弟行归。亦游吴越。授秘书郎。后还本国。事光宗。为倖臣坐死。其弟光远。官至秘书少监。彦撝事三国。光胤行归光远。亦事各国。盖稀有之事。在战国则或有之。乌炤度称名在李同之上。李同亦系宾贡欤。槩未之闻也。
全唐诗
全唐诗四万八千九百馀首。凡二千二百馀人。釐为九百卷。康熙四十六年。御制序。校阅刊刻官通政使曹寅。校对官侍读潘从律。侍讲彭定求。编修杨中讷。检讨沈三曾。编修汪士鋐,徐树本,车鼎晋。修撰汪绎。编修查嗣瑮。一代之诗。可谓盛矣。一人之诗最多。莫
青庄馆全书卷之五十九 第 43L 页
过于放翁。而较诸乾隆御制集。则风斯下矣。乐善堂集。即潜邸所撰。而所载诗不须论。至若御极丙辰以来。至辛卯。编初二三集诗。凡二万四千馀首。自壬辰至癸卯。编第四集诗。凡九千七百馀首。合三万三千七百馀首。尚书梁国治。侍郎董诰编辑。甲辰至今庚戌。又不知其几首也。当续记之。
马理桑悦
明史儒林传。马理字伯循。三原人。登乡荐入国学。与吕楠及林虑,马卿,榆次,寇天叙。安阳,崔铣,张士隆。同县秦伟。日切摩。名震都下。高丽使者慕之。录其文以去。正德九年。举进士。官光禄卿。文苑传。常熟桑悦字民怿。举成化元年乡试。三试得副榜。官长沙通判。调柳州。初悦在京师。见高丽使臣市本朝两都赋无有。以为耻。遂赋之。案此二事。未如东使何人当之。
三文人肖像
徐文长自谓正德十六年生。四柱为辛巳辛卯丁亥甲辰。毛奇龄。自詑其像肖东坡,文长。余于君臣图像。见东坡像。徐文长逸藁。见文长像。西河集。见奇龄像。果然皆眉额疏旷。颊颐棱峭。三像彷佛。而文长较东坡,奇龄。稍肥大。
不逞
逞。说文。通也。玉篇。快也。左传隐十一年。鬼神宲不逞于许君。正韵。不检谓之不逞。通鉴招聚不逞。注。不逞者。欲为非而不得逞志者也。此注甚妙。
青庄馆全书卷之五十九 第 44H 页
经书人物辨證
四书索解(毛奇龄撰)曰。四书注。姓名多有颠倒人祖孙父子者。曾西即曾申。本曾子之子。而注曰孙。虞仲。即虞中。本仲雍曾孙。而注曰。仲雍是也。仲雍系泰伯之弟。同逃荆蛮。继泰伯为君。此商诸侯也。及武王得天下。大封同姓。则然后以仲雍之孙名周章者。封为吴君。继泰伯之后。而以周章之弟名中者。封之虞。仲雍之后。是为虞仲。谓中。即仲也。是虞仲之虞。以封虞得名。犹毛诗称秦仲。尚书称蔡仲。系封国以为号者。雍不封虞。即于虞号乎何有。然而左传云。泰伯虞仲。太王之昭。则直以虞仲代仲雍矣。然犹曰。此追原虞仲封国所始。以为此虞之封国。宲由于太王之昭。犹之称鲁卫毛聃为文王之昭。周公不之鲁。而以封国为文昭。鲁仍是伯禽。虞仲仍是中。原无误也。及读汉书地理志。引泰伯至德。虞仲夷逸。以为虞仲即仲雍。而后之为系谱者。注左传者。皆曰仲雍一名虞仲。且有隐
青庄馆全书卷之五十九 第 44L 页
相巧证者。案系本曰。吴孰哉居藩篱。而宋衷解之。谓孰哉者。仲雍字也。雍本熟食名。而孰与熟通。因取为字。其说已怪。然而吴地记曰。仲雍之冢。在常孰县西海虞山上。则一地一山。与一字一名。恰相吻合。是岂地之名熟。果以字熟。而山之名虞。真(一作直)以虞仲。为雍名也欤。又有颠倒人兄弟名者。子纠是兄。小白是弟。而集注曰。小白兄。子纠弟。管叔是兄。周公是弟。而赵注曰。周公兄。管叔弟。孟子明言周公弟也。管叔兄也。即史记世家。亦曰。文王有同母十子。一伯邑考。二武王发。三管叔鲜。四周公旦。而赵注则曰。周公以为管叔弟也。故爱之。管叔以为周公兄也。故望之。则真颠倒矣。然而孔安国。注金縢亦谓周公摄政。其弟管叔及葵(一作蔡)叔,藿(一作霍)叔。放言于国。以诬周公。尝以此质之张南士。南士亦谓此事。有可疑者三。周公称公。而管叔以下皆称叔一。周公先封周。既又封鲁。而管叔并无畿内之封二。周制立家法。以嫡弟之长者。为大宗。周公管蔡皆嫡弟。而周公为大宗。称鲁宗国三。若尚书孔疏释。流言所起。谓殷法。兄终弟及。三叔疑周公。为武王之弟。有次立之势。则亦以为公次武王。其弟及。与殷法合。故流言。则赵氏所注。非无据也。其孰是孰非。亦
青庄馆全书卷之五十九 第 45H 页
槩乎未有定也。四书剩言(毛奇龄撰)曰。孟子或问乎曾西。朱注。曾子之孙。案经典序录。谓曾申字子西。子夏以诗。传曾申。左丘明作传以授曾申。则是曾西。即曾申。为曾子之子。非孙也。其以申字西子(子西)。或以申枝为西方之辰。如春秋楚斗宜申公子申。皆字子西。可验。春秋传(毛奇龄撰)曰。据传初襄公立。政令不常。鲍叔牙曰。君使民慢。乱将作矣。奉公子小白(杜氏云。僖公庶子。)出奔莒。及乱作。管夷吾召忽奉公子纠(杜氏云。小白庶兄。)来奔。(谓奔鲁也。)至是。公伐齐纳子纠。而小白先自莒入。二公子宜立与否。则同为支庶。不问长次。乘乱而入。先则得之。原无褒讥。而胡氏谓子纠不当立。小白宜有齐。别无他据。秪以子纠为弟。小白为兄。故立此说。按史记世家。襄公次弟纠奔鲁。次弟小白奔莒。子纠者小白兄也。故荀卿曰。桓公杀兄以反国。庄子桓公小白。杀兄入嫂。而管仲为臣。古越绝书曰。管仲臣于桓公兄公子纠。即管子大匡篇。亦曰。齐僖公生公子诸儿。公子纠。公子小白。又曰。鲍叔传小白。辞疾不出。以小白幼而贱。不欲为傅故也。则明明子纠是兄。小白是弟。而胡氏引据有云。史称齐桓杀其弟以反国一语。求之列代之史。并无其文。及考汉淮南王传。知淮南厉王不法。
青庄馆全书卷之五十九 第 45L 页
文帝令大将军薄昭。以书责之。有曰。昔周公诛管蔡以安周。齐桓杀其弟以返国。其云弟者。以文帝是兄。故讳言兄而言弟。韦昭本注。所谓子纠本兄。而称弟者。不敢斥也。胡氏不考所自徒以程子误读汉书。早有桓兄纠弟之说。而此又承程子之误。不得原文。混称曰。史是以误读人书。且误解人说之故。而移误圣经。甚至紊乱人之兄弟伦次。诬妄立说。于以误天下。误后世。此其所系。非浅鲜也。若夫夫子许管仲。而不许召忽。直是崇尚事功。务求有用。并不从纠桓兄弟以伦次长幼定是非。而宋儒承误之徒。必曰桓兄纠弟。故管仲可相桓。召忽必不可死纠。于以定唐王圭魏徵。事秦王而不死建成元吉之罪。予尝曰。夫人亦各事主耳。事兄可死。事弟不可死。则凡为弟者惧矣。此皆立说之最不通者。毛氏答柴陛升书曰。前论陈子禽集注。谓陈亢,孔子弟子。或曰。子贡弟子。王草堂作集注补。直谓二千馀年。并无言陈子禽在端木门下者。此朱子臆说也。时闽中张孝廉在坐。便云。朱子未必是造说。特引据稍卤莽耳。尝考注疏。引郑康成注。子禽弟子陈亢也。子贡弟子。姓端木。名赐。朱子才一见去。恰似陈亢也。子贡弟子七字连属。而遗却姓
青庄馆全书卷之五十九 第 46H 页
端木名赐五字。故如此。四书剩言补曰。子谓南容。朱注谓南容与南宫绦,南宫适,南宫敬叔。此大谬者。案容与南宫绦。似一人。家语以三复白圭。为南宫绦之行。而檀弓以绦妻为孔子兄女。孔子因其姑之丧。而为之诲髽。此与三复白圭妻孔氏女事相合。或是一人。未可知也。若南宫适。不知何人。孔氏误认作容。而史记索。并谓容即敬叔。此是妄注。敬叔本公族。与家语及王肃论语注。称容为鲁人者大别。即曾受僖子命。与其兄懿子学礼孔子。然并不在弟子之列。史记家语所载弟子。秪容一人。向使容即敬叔。则未有载敬叔不载懿子者。至绦妻姑丧。孔子诲兄女髽法。若是敬叔。则此姑者。孟僖子妻也。其丧在孟氏。或庙或寝。夫子亦安得诲之。况世族丧服。自有仪法。不容诲也。至若史记家语。各载敬叔从孔子适周。见金人缄口。孔子戒以谨言。与容无涉。而朱注于三复白圭章。又曰。事见家语。则遍查家语。并无踪迹。不过以谨言。与复白圭意相类。可合容敬叔作一人耳。乃近人作四书考。傅会朱注。竟引家语而缀之曰。敬叔归。乃三复白圭之诗。嗟乎。此非奔书乎。又曰。朱注。南容居南宫。亦非是。敬叔居南宫。若容则秪是旧姓如南宫毛。
青庄馆全书卷之五十九 第 46L 页
南宫长万之类。无南宫可居也。至注敬叔。为懿子之兄。则又大笑话。昭十一年传泉丘女先生。懿子后生。敬叔此展卷即了。不必格物也。且不闻敬叔氏南宫乎。嫡长以嗣爵而必袭氏。次得更之。敬叔更氏者也。且兄伯而弟叔。人知之矣。敬叔叔也。四书索解曰。康熙二十年。予在史馆。闻上幸南书房。问词臣论语柳下惠集注云。柳下食邑名。孟子柳下惠集注。又云。居柳下。其一名而异注何解。众无以应。又问朕记赵岐注。孟子云。柳下是其号。号又何解。众亦无以应。谨案柳下无正文可据。其云食邑。见左传孔疏。居柳下见庄子注。然总不知出何书。且鲁地并无柳下。一名。后嵇康锻柳下。在河内山阳县。然亦非地名。若号则非居非邑。益不可解。又案赵岐此注。柳下惠姓展。名禽。字李。柳下是其号。亦似有误据。柳下氏。展。系公子展之后。名获。见国语。子禽见左传。又字季见国策。庄子谥惠。见列女传。是禽与季。皆是字。而赵注以禽为名。季为字。是名字自误。而况其号。左传孔疏。季是五十字。禽是二十字。毛氏所引。皆的实可信。虽起释经诸贤而见之。颔可而慰谢之不暇。但自恃该洽。显示凌侮。何其浅也。
青庄馆全书卷之五十九 第 47H 页
日本绵花之始
日本逸史。(倭人所撰。)延历十八年(即桓武伪皇年号)七月。有一人乘小船漂著参河国。以布覆背。有犊鼻不著裤。左肩著绀布。形似袈裟。年可二十。身长五尺五分。耳长三寸馀。言语不通。大唐人等见之。佥曰。昆崙人。后颇习中国语。自谓天竺人。常弹一弦琴。歌声哀楚。阅其资物。有如(缺)宲者。谓之绵种。依其愿。令住川原寺。即卖随身物。立屋西郭外。令穷人休息焉。后迁住近江国国分寺。十九年四月。以昆崙所赉绵种。赐纪伊,淡路,阿波,赞歧,伊豫,土佐及太宰府等诸国植之。其法。先简阳地沃壤。掘之作穴深一寸。众穴相去四尺。乃洗种渍之。令经一宿。明朝植之。一穴四枚。以土掩之。以手按之。每朝水灌。常令润泽。待生芸之。案我国文益渐始得绵种。后于日本六百馀年。我国厚生利用之政。必后于他国。盖其无意于谋国。自古而然也。镕造琉璃彩画磁器。至细琐也。终不能学。至若种烟吸烟耗财害身。可谓孔酷。而自烟之入中国。不多年而传习至今。此则不可晓也。朱藷比烟。利益甚多。而仅傅(一作传)其种。已近三纪。未见遍植一国。宁不慨然。
城主
青庄馆全书卷之五十九 第 47L 页
王郎。以邯郸僭号。时光武在信都。欲弃还关中。邳肜谏曰。明公西还。则邯郸城民。不肯捐父母背城主而千里送公。高勾丽郡县之宰。皆称城主。至今亦然。盖昉于汉时也。
缙绅
后汉书二十八将传论。遂使缙绅道索(一作塞)贤能蔽壅。章怀太子注。缙。赤色也。绅。带也。或作搢。搢插也。谓插笏于绅也。按今俗。皆以缙绅行用。而其曰搢绅者。甚罕。然恐搢绅为是。缙。即搢之讹也。
高丽玉带
金史世宗大定十七年。(即高丽明宗九年。)有司奏高丽所进玉带。乃石似玉者。上曰。小国无能辨识者。误以为玉耳。且人不易物。惟德其物。若复却之。岂礼体耶。案东方孤陋。自古而然。似是成川玉。
韩霜露,李日月
李希烈将。有韩霜露者。朱泚将。有李日月者。可谓的对。终古盗贼与伶优。做名如此。盖缘没耻而然也。自明末至于今。士大夫名字称号。愈出愈僻。俗之极弊。而足观世变也。然世代浸下。而人数益繁。只取平常字。推移填补。则到处雷同。多见掣碍。不得不稍异。孟
青庄馆全书卷之五十九 第 48H 页
子曰。姓所同也。名所独也。常而不至于冗。奇而不至于怪。可矣。
祖大寿毁长城
山海迤南。长城有缺处。至今不补。相传摄政王多尔衮甲申。吴三桂迎入时。不由关门。毁城而入。此说非也。多尔衮从山海关入。案通鉴辑览。(乾隆朝所撰。)崇祯己巳。召见袁崇焕及曹(一作祖)大寿于平台。诘崇焕杀毛文龙故。且责其缓兵逗遛。缚付诏狱。大寿在旁股慄。惧并诛。出即与何可纲。拥兵东走。毁山海关去。远近大骇。甲申四月。吴三桂乞降于大清。求兵讨贼。时统兵睿亲王败。贼将唐通于一片石。至山海关。三桂开关出迎。究此二条。则明是大寿所毁也。
称朱子天之(一作子)孝子
宋景濂称朱子为天之子。又称朱子。即孔子之孝子。自不觉忝辱朱子之甚。天子。皇帝之号。孝子。血属之称。礼有民生于三事之如一之训。而语甚停当。无有如许称谓。
项羽事佛
佛法金汤编。(撰人俟考。)始皇三十䄵甲申。西城(一作域)沙门室利防等十八人。赍梵本经至咸阳。有司以闻。帝以其异
青庄馆全书卷之五十九 第 48L 页
俗囚之。利防等念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光明照耀。瑞气盘旋。满于囹圄。须臾有金神长丈六。持杵碎狱出之。帝惊悔。即厚礼而去。太平清活。(陈继儒撰。)卞山楚王庙。梁简文作碑记。言羽事佛不杀。唐丘除。有项王蔬食文。则羽亦尝事佛者。案秦皇岂惊悔。项羽岂不杀。言涉荒唐。而亦系异闻。
朝鲜试官诗
杨州府志。(撰人俟考。)正德七䄵。(我 中宗七年。)朝鲜人遇风。漂至通州如皋。讯之。乃其国主试官。作诗云。白浪滔滔上接空。布帆十幅不禁风。此身若葬江鱼腹。万里孤臣一梦中。未考我国文迹。姑未知为何人。
国朝名臣言行录
宋成明。撰 国朝名臣言行录。未刊行。今录其目。○前集卷之一。赵浚。(松堂。)南在。(龟亭。)沈德符。成石磷。(独谷。)闵霁。(渔隐。)赵仁沃。○卷之二。河崙。(浩亭。)权近。(阳村。)赵英茂。柳廷显。韩尚敬。(信斋。)朴訔。(钓隐。)李原。(容轩。)柳观。(夏亭。)李稷。(亨斋。)李来。咸传霖。(兰溪。)○卷之三。黄喜。(厖村。)孟思诚。赵涓。卞季良。(春亭。)许稠。赵末生。(杜谷。)韩尚德。李孟畇。李从茂。崔润德。○卷之四。卢闬。申槩。(寅斋。)河演。(敬斋。)权弘。尹祥。朴安信。尹淮。南智。许诚。朴堧。鱼变甲。郑陟。(整庵。)安止。(皋隐。)金钩。金泮。(松亭。)金末。郑
青庄馆全书卷之五十九 第 49H 页
甲孙。崔致云。○卷之五。郑麟趾。(学易斋。)韩确。金叔滋。李孟专。李边。奇处。姜硕德。(玩易斋。)辛硕祖。(渊冰堂。)柳义孙。权采。(梅轩。)南秀文。郑昌孙。李季甸。鱼孝瞻。具致宽。黄守身。(懦夫。)崔恒。(太虚亭。)朴元亨。(晚节堂。)○卷之六。申叔舟。(保闲斋。)权揽。韩明浍。尹子云。(乐閒亭。)李石亨。(樗轩。)金守温。(乖崖。)梁诚之。(讷斋。)李芮。姜希颜。(仁斋。)洪逸童。(麻川。)○卷之七。徐居正。(四桂亭。)姜希孟。(私淑斋。)林守谦。(葛谷。)成任。(安斋。)李克培。韩继禧。洪应。卢思慎。李约东。李坡。成侃。孙舜孝。(勿斋。)尹孝孙。鱼有沼。○卷之八。许琮。(尚友堂。)鱼世谦。鱼世恭。郑兰宗。(虚白堂)李从生。李德良。成伣。(慵斋。)柳洵。(老圃。)李陆。(青坡。)许琛。卢公弼。(菊逸。)安琛。蔡寿。李荪。权景祐。金诉(一作䜣)(颜乐堂。)俞好仁。(㵢溪。)○卷之九。金寿童。宋轶。金应箕。李諿。朴元宗。柳顺汀。成希颜。郑光弼。申用溉。(仁乐堂。)○卷之十。任由谦。成世纯。赵元纪。成梦井。李思钧。(讷轩。)李贤辅。(聋岩。)朴祥。(讷斋。)禹孟善。许硡。李耔。(阴厓。)洪彦弼。(默斋。)权拨。成世昌。(遁斋。)任枢。○卷之十一。申光汉。(企斋。)苏世让。(阳谷。)沈连源。(保庵。)尚震。(泛虚亭。)丁玉亨。任权。安玹。张彦良。沈光彦。(钝庵。)曹光远。吴谦。李润庆。○卷之十二。李浚庆。(东皋)洪暹。(忍斋。)权辙。任虎臣。赵彦秀。赵士秀。(松冈。)闵箕。(观物斋。)李铎。沈逢源。(晓囱。)李泽。南致勤。张弼武。○后集卷之一。白仁杰。(休庵)郑惟吉。(林塘。)卢守慎。(苏斋。)郑宗
青庄馆全书卷之五十九 第 49L 页
荣。(恒斋。)李俊民。(新庵。)○卷之二。朴淳。(思庵。)金继辉。(黄冈。)朴应男。(退庵。)李后白。(青莲。)郑琢。(药圃。)郑芝衍。(南峰。)○卷之三。黄廷彧。(芝川。)具思孟。(八谷。)尹斗寿。(梧阴。)尹根寿。(月汀。)辛应时。(白麓。)具凤龄。(柏潭。)李山海。(鹅溪。)○卷之四。郑澈。(松江。)洪圣民。(拙翁。)李海寿。(药圃。)裴三益。(临渊。)金命元。(酒隐。)李济臣。(清江。)边协。○卷之五。柳成龙。(西厓。)李山甫。(鸣谷。)李廷馣。(月川。)○卷之六。金诚一。(鹤峰。)权慄。李舜臣。○卷之七。李元翼。(梧里。)郑昆寿。(柏谷。)沈喜寿。(一松。)柳根。(西垌。)尹祁。(艮辅。)韩应寅。洪履祥。(慕堂。)○卷之八。李德馨。(汉阴。)李恒福。(白沙。)张云翼。吴亿龄。(晚翠。)李好闵。(五峰。)朴东贤。(活塘。)罗级。○卷之九。韩浚谦。(柳川。)具宬。(草塘。)徐渻。(药峰。)李睟光。(芝峰。)郑晔。(守梦。)郑经世。(愚伏。)○卷之十。申钦。(象村。)黄慎。(秋浦。)吴允谦。(楸滩。)○卷之十一。金尚容。(仙源。)李廷龟。(月沙。)朴东亮。(梧囱。)○卷之十二。金瑬。(北渚。)李贵。(默斋。)○卷之十三。洪瑞凤。(鹤谷。)申景禃。李曙。具仁垕。(柳浦。)张晚。李时发。柳珩。郑忠信。○卷之十四。金尚宪。(清阴。)郑蕴。(桐溪。)尹煌。(八松。)李安讷。(东岳。)○卷之十五。崔鸣吉。(迟川。)张维。(溪谷。)○卷之十六。赵翼。(浦渚。)金时让。(荷潭。)李景稷。(石门。)○卷之十七。李敬舆。(白江。)李楘。(松郊。)○卷之十八。任叔英。(疏庵。)闵应亨。俞伯曾。(翠轩。)姜硕期。(月塘。)申翊圣。(乐全堂。)李明汉。(白洲。)金堉。(潜谷。)○外集卷之一。金宏弼。(寒暄。)郑汝昌。(一蠹。)郑鹏。(新堂。)朴英。(松堂。)柳藕。(西峰。)金安国。(慕斋。)○卷之二。赵光祖(静庵。)
青庄馆全书卷之五十九 第 50H 页
金正国。(思斋。)赵晟。(养心堂。)赵昱。(葆真庵。)○卷之三。李彦迪。(晦斋。)蔡世英。(任真。)朴绍。(冶川。)成运。(大谷。)洪仁祐。(耻斋。)○卷之四。李滉。(退溪。)成守琛。(听松。)○卷之五。徐敬德。(花潭。)柳希春。(眉岩。)李恒。(一斋。)成悌元。(东洲。)李仲虎。(履素斋。)奇大升。(高峰。)○卷之六。曹植。(南冥。)张显光。(旅轩。)金长生。(沙溪。)○卷之七。宋寅。(颐庵。)徐起。(孤青。)李至男。(永膺。)金谨恭。(惕庵。)郑之耘。(秋峦。)闵纯。(杏村。)韩脩。(石峰。)朴民献。(瑟僩斋。)南彦经。(东冈。)朴枝华。(守庵。)○卷之八。金宇颙。(东冈。)吴健。(德溪。)崔永庆。(守愚堂。)○卷之九。金麟厚。(河西。)曹好益。(芝山。)黄俊良。(锦溪。)○卷之十。赵宪。(重峰。)郑逑。(寒冈。)○卷之十一。赵穆。(月川。)李桢。(龟岩。)南致利。(贲趾。)权好文。(柯岩。)权春兰。(晦谷。)朴浻。(鼎山。)宋翼弼。(龟峰。)○卷之十二。李珥。(栗谷。)○卷之十三。成浑。(牛溪。)○别集卷之一。金宗瑞。(节斋。)朴淳。郑苯。成三问。朴彭年。河纬地。李垲。柳诚源。俞应孚。金时习。(东峰。)权节。(栗亭。)赵旅。(渔溪。)○卷之二。金宗直。(佔毕斋。)曹伟。(海溪。)崔溥。(锦南。)金驲孙。(濯缨。)李宗准。(慵轩。)茂礼副正揔。(西湖主人。)朴汉柱。(迂拙子。)李继孟。(墨岩。)李穆。任熙载。(勿岩。)许磐。 卷之三。尹弼商。洪贵达。(涵虚堂。)成俊。表沿沫。(灆溪。)赵之瑞。郑诚谨。朱溪正深源。(醒狂。)郑希良。(虚庵。)金千龄。朴訚。(挹翠轩。)权达手。(桐溪。)李鼋。(再思堂。)○卷之四。安瑭。金净。(仲庵。)金湜。韩忠。(松斋。)奇遵。(服斋。)○卷之五。李长坤。(琴轩。)柳云。金絿。(自庵。)朴世熹。(道源斋。)朴薰。(江叟。)李延庆。(滩叟。)郑浣。金大
青庄馆全书卷之五十九 第 50L 页
有。(三足堂。)庆世仁。(敬斋。)○卷之六。柳灌。(松庵。)柳仁淑。(静叟。)宋麟寿。(圭庵。)朴光佑。(荜斋。)郑希登。宋希圭。李霖。罗湜。(长吟亭。)李若冰。(樽岩。)李瀣。林亨秀。(锦湖。)林亿龄。(石川。)丁璜。(游轩。)李湛。(静存斋。)闵起文。(栎庵。)金鸾祥。金䃴。尹洁。(醉夫。)○卷之七。高敬命。(霁峰。)宋象贤。(泉谷。)金千鉴(一作镒)。李廷鸾。赵宗道。(大笑轩。)金汝岉。刘克良。黄进。元豪。○卷之八。朴晋。郭再祐。(忘忧堂。)金德龄。郑文孚。(农圃。)金时敏。郑湛。李大源。○卷之九。金德涵。(醒翁。)郑弘翼。(休翁。)龟川君晬。锦山君诚胤。郑泽雷。赵溭。(立斋。)○卷之十。金应河。南以兴。李重老。金浚。金良彦。李希建。○卷之十一。洪命耇。崔震立。林庆业。李尚吉。沈誢。李时稷。(竹囱。)尹棨。洪翼汉。(花浦。)尹集。吴达济。○续集一卷。崔德之。(烟村。)南孝温。(秋江。)崔寿峸。(猿亭。)郑𥖝。(北囱。)李梦奎。(天休。)杨士彦。(蓬莱。)李之菡。(土亭。)李义健。(峒隐。)成允谐。(板谷。)成辂。(石田。)文纬。(茅溪。)崔命龙。(石溪。)安邦俊。(牛山。)
杨世昌
天香楼偶得(虞兆湰撰)曰。东坡赤壁赋。客有吹洞箫者。吴匏庵诗曰。西飞一鹤记何详。有客吹箫杨世昌。当日赋成谁与注。数行墨刻旧曾藏。乾隆御制集曰。赤壁赋二客姓任考汲。其名见东坡集。

青庄馆全书卷之五十九 第 51H 页
李时珍曰。芒有二种。皆丛生。叶皆如茅。七月。抽长茎开白花成穗。如芦苇花者。芒也。五月。抽短茎。开花如芒者。石芒也。案长茎者。글의영。短茎者。갸올악。
岛屿训苫
日本人称海中洲曰屿。又似屿而小有草木曰苫。又如苫而其质纯石曰嶕。盖苫者。盛谷之藁篅。岛屿之出于水面。如谷苫之峙于地上。故我国方言。亦以岛屿训苫。大明一统志曰。朝鲜全州海中岛多。有大月屿,小月屿,菩萨苫,紫云苫,槟榔嶕。
庆隆舞乐节
我国女巫祈神。以箸划栲栳面。节其唱曲。此出于女真之俗。礼器图式(乾隆朝所编)曰。燕飨庆隆舞乐节。本朝定制。殿廷用之。节。编竹为之。形如箕。舞时划之以节。乐图式又有燕飨。朝鲜国俳乐鼓。其说曰。杜佑通典。高丽国乐器。有齐鼓,担鼓。文献通考。齐鼓设齐于鼓面。如麝脐。然高丽之器也。本朝定制。兼用朝鲜国俳乐鼓。而绘正龙。上下涂金。钉匡。髹以朱。绘行龙。金镮二。系黄绒紃。县于项。案此则我国行军鼓制也。但俳乐之义。似有缘起。而不可晓。
金伦
青庄馆全书卷之五十九 第 51L 页
李益斋撰彦阳府院君金伦墓志曰。悃愊如汉吏而疾恶嘉善之公。无择于戚疏。旷达若晋士而爱君忧民之切。不渝于夷险。余以为人如是。可以行己。可以处世。益斋岂谀人墓。特表出之。以警媕娿。
吾妻镜
吾妻镜。日本史名。看羊录(姜沆撰)曰。吾妻镜者。吾之得失。即形于吾妻。观于吾妻。可见吾之得失。故以为史名云。案吾妻。又有日本县名。
金宣宗
世以金世宗为贤主。而宣宗之政。亦有可取。兴定二年。谕宰臣。旧制廷试进士。日脯后出宫。近欲复旧制。恐能文而思迟者。不得尽其才。其令日没乃出。御史劾集贤院咨议官李维岳。本中山府无极县进士赵孝选家奴。乞正其事。上曰。国家用人。奚择贵贱。命以官银五十两。赎放为良。任使仍旧。三年。以官驴借朝士之无马者。仍给刍豆。元光二年。敕御史曰。琐细事。非人主所宜诘。然凡涉奸弊。靡不有关国政者。比闻朝官及承应人月给俸粮。多杂糠土。有司所收。曷尝有是物哉。至于出纳斗斛。亦小大不一。此皆理所不容者。而台臣初不问。事事须朕言之。安用汝曹也。
蒙古姓
蒙古二字姓。外剌。(凡二。不具录。)三字姓。阿剌剌。(凡三十二。不具录。)四字姓。札剌儿歹。(凡二十八。不具录。)五字姓。忽神忙兀歹。(凡八。不具录。)六字姓。列帖乞乃蛮歹。七字姓。孛思忽儿弘古剌。八字姓。玉耳别里伯牙吾牙。
武忠
明典故纪闻。(撰人俟考。)都督同知武忠。尝使朝鲜国。请阅兵。因以弓矢请射。忠挽弓辄嫌其软。并张两弓折之。会有雁横空而过。忠援弓射之。应弦而落。案天顺四年庚辰。我世祖六年。礼科给事张宁。锦衣卫武忠。赍刺(一作敕)令将浪卜儿哈事。从宲开奏。忠此事不见东书。恐涉夸张。
福堂
今人以囹圄为福堂。案魏书刑罚志。显祖曰。夫人幽苦则思善。故囹圄与福堂同居。朕欲改悔。而加以轻恕耳。福堂盖出于吴越春秋。珍珠船(胡侍著)曰。余向系锦衣狱。壁有大书福堂字。近阅吴越春秋。大夫文种祝词有云。祸为德根。忧为福堂。因知出处。
关侯封赠
筠廊偶笔。(宋荦撰。)偶得蒲州朱牧所撰关侯祖墓碑。事奇而文不驯雅。以示吾友冯子山公山谷。作记一篇。康熙十七年戊午。解州有常平村士于昌者。读书塔
青庄馆全书卷之五十九 第 52L 页
庙。庙侯故居也。昌昼梦侯授以易碑二大字。惊而寤。见浚井者。得巨砖。碎之。砖上有字。昌急合读。乃记侯之祖考两世讳字生卒甲子大略。循山而求墓道焉。遂奔告解州守王朱旦。朱旦作关侯祖墓碑记。记中载侯祖石磐公讳审。字问之。和帝永元二年庚寅生。居解州常平村宝池里。公冲穆好道。以易春秋。训其子。卒于桓帝永寿三年丁酉。享年六十八。子讳毅。字道远。性至孝。父没。庐墓三年。既免丧。于桓帝延熹三年庚子六月二十四日生侯。侯长。娶胡氏。于灵帝光和元年戊午五月十三日生子平。其大略如此。(世以五月十三日。为关侯生朝。此则以为关平生日。)○三国志本传。后主建兴七年。追谥故前将军关羽曰壮缪侯。○解州志。(撰人当考。)宋祥符间。敕修关圣庙。(案圣之称始此。)○圣迹图志。(撰人当考。)哲宗绍圣三年。赐玉泉祠额曰显烈王。(案王之称始此。)○郑南加封记曰。徽宗崇宁元年。追封忠惠公。大观二年。加封武安王。○续通鉴长编。(撰人当考。)宣和五年。敕封义勇武安王。从祀武成王庙。○荆门志。(撰人当考。)高宗建炎三年。加封壮缪义勇王。孝宗淳熙三年。加封英济王。○杨琚庙记曰。元文宗天历间。加号显灵。○圣迹图志。明洪武初。复原封。称寿亭侯。二十年。建庙于顺天府正阳
青庄馆全书卷之五十九 第 53H 页
门外。○弇山别集。(王世贞撰。)武宗正德四年。赐留都庙额曰忠武。○圣迹图志。嘉靖十年。称汉关帝寿亭侯。(案帝之称始此。)万历十八年。以神显灵高堰。诏加尊号。领衮冕赐庙额。显佑四十二年。敕封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震天尊,关圣帝君。(按天尊之称始此。)○封祀录。(撰人当考。)天启四年。敕封祀文称帝。○清会典顺治九年。敕封忠义神武关圣大帝。(按感应经。关圣帝君号。太上神威。英文雄武。靖忠大义。高节清廉。协运皇图。德崇衍教。掌儒释道教之权。管天地人才之柄。上司三十六天星辰云汉。下辖七十二地土垒幽酆。秉注生功德延寿丹书。定生死罪过。夺命黑籍。考察诸佛诸神。监制群仙群职。德圆妙果无量度人。万灵万圣至尊。伏魔大帝关圣帝君。大悲大愿大圣大慈。真元显化昭明▣翊天尊。凡一百二十八字不经甚矣。何与于关侯。释氏又称菩萨。于汝何诛。)○清一统志关帝庙。在宛平县治东。旧名白马关帝庙。岁以春秋二仲月及五月十三日。致祭。又有庙在正阳门月城之右。有焦竑撰董其昌书庙碑。顺治九年。封云云。康熙六十一年。以后裔。为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误礼谬典不可取法。)雍正三年。又封神曾祖为光昭公。祖裕昌公。父成忠公。崇祀后殿。诏直省府州县有司。春秋致祭。其民间所建庙宇。遍天下。(案准孔圣。有此弥文。侯若有灵。定应不安。)
日本尊周
心史(宋郑思肖撰。)曰。日本地在海东。先朝尝入贡。许通商旅。
青庄馆全书卷之五十九 第 53L 页
彼近知大宋失国。举国茹素。元贼。闻其富庶。怒倭不来臣。辛巳六月。元贼由四明下海。大船七千只。抵白骨山。七月晦。风雨大作。鞑军半没于海。船仅回四百馀艘。和汉三才图会。(日本良安尚顺撰。)曰。大清皇帝鞑靼人。(案鞑靼。蒙古也。日本人。不能辨。)搆城于北京。(案搆城二字太生疏。)称清皇帝。僭年号改顺治。剃南京民鬓发。为鞑靼风俗。永历十五年。清帝薨。太子即位。统天下。今号康熙。(案日本人。始许康熙统一。)和汉历代备考(撰人俟考。)曰。辛丑大清皇帝。巡狩殂落。太子即位。时年五岁。(案非五岁。即八岁。)为臣所杀。(按郑成功。据台湾。通日本。播言以眩岛俗欤。)又备考列书大明诸帝至思宗。下低一字。附鞑靼大清。又上行列书福王唐王。唐王下书皇帝。盖指永历也。
刱字
新唐书武后传作(案俗讹作。)(案青箱杂记。闽人呼子曰囝。音读若宰。正字通。音减。俗书刊误。唐武后月。作囝。)𢘑十有二字。佩镌集。(郭忠恕撰。)唐天后。以(又作𠥱。)𢘑(又作𠙻。)(案空上昍非。)𩫽𥢓国。(案正字通。武后时。有言国中。或者感也。请以武镇之。又有言。武在囗中。与困何异。复改为国。)代天地日月星君臣载初年正照證圣授载国等字。金石文字记。(顾炎武撰。)岱岳造像记碑。凡大周年者。天作。地作地。人作𤯔。圣
青庄馆全书卷之五十九 第 54H 页
作𤪈。臣作𢘑。年作。月作。亦作𠥱。(韵会。以𠥱为生字误。考此碑及顺陵碑。𠥱字。并是月字。)日作。星作○。正作𠙻。授作(契苾明碑。授作。)初作。唯𠩍字无可考。疑是应字。凡数字作壹贰参肆捌玖等字。皆武后所改。(按武后所刱字。新唐书佩镌集。互有异同。惟金石文字记。顾亭林亲见碑字而记。的确无疑。)正字通。(张自烈撰。)按篇海證古作𨧭䥌。郑樵六书略。唐武后證代證。孙奕示儿编。作證。焦竑略记字。始武后證改作𨪔。今宣和书谱。作𨭻。以六书之义推之。皆讹文。非古文也。郑氏谓證。为武后原本。古篆文亦非。(案说文。初古文䥚。与佩镌集。初作。金石文字记。初作。彷佛。盖此等字。牝朝亦有所仿。)
马脚涩
马蹄钉。我国直谓之马铁。未知起于何时。世传尹文肃公瓘。始造。或云。林将军庆业。创制。中国亦未知缘起。而马经云。李牧始著钉于马蹄。又割鼻。白起始骟马。此未可信也。案五代史四夷附录。晋天福三年。于阗国王李圣天。遣使马继荣来贡。晋遣恭奉官张匡业等。册圣天为王。自凉州西行五百里。至甘州西。始涉碛。碛无水。载水以行。甘州人。教晋使者。作马蹄木涩。木涩四窍。马蹄亦凿四窍而缀之。驼蹄则包以氂皮。乃可行。盖木涩。即蹄钉之权舆也。黑鞑遗事。(撰人当考。)
青庄馆全书卷之五十九 第 54L 页
蹄锲薄而㥘石者。叶以铁。或以板。谓之脚涩。此是铁叶之初见也。明顾璘张司徒山国歌。滇南一道盘云上。永昌巍巍更西望。马蹄缄铁尚不得度。行人跛鳖(一作蹩)焉能过。又孙蕡云南乐。绳桥跨涧石巀嶪。部落马蹄皆灌铁。元虞集曹将军马诗。高秋风起玉关西。踣铁归朝十万蹄。儿得当时第一匹。昭陵风雨夜闻嘶。咅铁似与缄铁灌铁同。而考字书。踣训僵仆。无他义。踣铁。或其时方言之谓著铁欤。大抵起于西南夷俗。而中国马亦用之。所谓边子铁叶四孔。一蹄左右。各一钉凡八。方言谓多竭。头砌尖。侧斜出蹄旁而锢之。我国则缚四脚。朝天。刀削蹄面而缀钉。中国则用凿先截立马之蹄缘不整者。遂举蹄。藉于膝而缀钉。星湖李氏瀷谓马铁。当称蹄鐕。鐕者。钉也。译语类解。称马脚匙。此中国所名也。日本人马蹄。著草履。我国冬月。牛著草履。可支三十里。
孔子生卒
孔子生卒。自古难定。有若聚讼。毛奇龄,郭存,朱书。皆近世人。各有辨说而不同。今并载之。毛氏曰。孔子生日。不得明定为何年月日。考春秋三传。左氏但记其卒日。不记生日。而公羊谷梁。则并记之。乃公羊。于襄
青庄馆全书卷之五十九 第 55H 页
公二十一年冬记云。十有一月庚子。孔子生。则明与春秋本经月日太相缪。经云。冬十月庚辰朔。日有食之。夫以庚距庚相距十日。今由庚辰至庚寅。由庚寅至庚子。相距秪二十日。经以庚辰为十月朔。而传乃以庚子为十有一月。是一月秪二十日。古今无此历也。谷梁不记十一月。似乎有见。但于十月后。间记曹伯来朝。公会商任。两条尽十月之事。而后及孔生。则仍在十一月内。与公羊同。若史世家则云。鲁襄公二十二年而生。直差一年。索隐曰。公羊作二十一年。而此饶一年者。以周正十一月。属之明年故误也。从来三正推法。秪以后月属前月。并无以前月属后月者。周正十一月。第能为夏正九月。未闻又能倒而为夏正之正月者。真笑话也。至作通鉴前编者。直云周灵王庚戌二十有一年冬十月。孔子生。则不可问矣。郭氏曰。公羊传。谓鲁襄公二十一年十一月庚子。谷梁传谓鲁襄公二十一年十月庚子。年日同而月不同。司马迁谓鲁襄公二十二年。䄵亦不同。其后主公谷者。司马贞,孔若古,洪兴祖,宋濂也。主司马迁者。杜预,胡舜陟,孔宗翰,罗泌也。有谓周家改建。其十月。即夏之八月。有谓周家改建。不改月日。与夏无异。其谓十
青庄馆全书卷之五十九 第 55L 页
月即八月者。罗泌也。以子寅为差。其为改建。不改月者。宋濂也。引商建丑。书称惟元祀十有二月。为证。有谓年七十三。有谓年七十四。谓七十三者。司马迁也。以其为襄公二十二年生。岁在庚戌也。谓七十四者。罗泌宋濂也。以其为襄公二十一年生。岁在己酉也。诸家纪载不一如此。余则以其家断之。其家事迹所述。孔子生周灵王二十一年庚戌。即鲁襄公二十二年。是年冬十月庚子。即今之八月二十七日。卒鲁哀公十六年四月乙丑。即周敬王四十一年壬戌四月乙丑。即今之二月十八日。其年与迁同。其月与谷梁同。其日与诸家同。其改建与泌同。其谓七十三。亦与迁同。年谱世表亦然。焉有其家之所自谱自表。而反不足据乎。朱氏曰。公羊云。襄公二十一年冬十有一月庚子孔子生。谷梁年与日同。而系于十月则差一月矣。史记云。生于襄公二十二年则差一岁矣。左氏云。鲁哀公十六年夏四月己丑。孔丘卒。是年壬戌之岁。四月戊申朔。有乙丑无己丑。己丑在五月十二日。则亦差一月矣。宋濂谓生之日。胡舜陟,孔宗翰,罗泌主马迁。迁盖误以周正十一月属之明年也。洪兴祖主谷梁。谓周家改月十月二十一日庚子。即夏之八月
青庄馆全书卷之五十九 第 56H 页
二十一日。按二十一年十一月无庚子。二十二年十一月亦无庚子。惟二十一年十月庚辰朔。二十一日庚子。故断从谷梁无疑。卒固宜遵左氏。己者乙之讹也。在四月十八日。谓当夏正二月十八日。亦非也。
东国书入日本
东国通鉴,三国史,海东诸国记,芝峰类说,理学通录(一作论),朱书节要,东医宝鉴,惩毖录,晋山世稿,退溪集,栗谷集。皆入日本。戊辰信使之行也。大坂人上月信敬字丹藏。号专庵。问阳村入学图说,晦斋九经衍义,退溪圣学十图,启蒙传疑,朱书节要,天命图,自省录,栗谷圣学辑要,击蒙要诀,启蒙补要解。皆贵国儒书。而此后又有何人著书卫道耶。此等书。亦已入于日本。故丹藏之言如此。其中启蒙补解。我国所未闻者也。春官志(李孟休著)曰。倭所求请书籍。则五经,四书大全,朱子大全,十三经注疏,退溪集,东医宝鉴,东文选之属。不可胜记。而如杨诚斋集,五经纂疏,文体明辨,周张全书,文章辨体,小学,字训,吕东莱续大事纪等书。我国所无故。不许。
释迦生孔老前
释迦。生于周昭王二十四䄵壬子四月八日。寂于穆
青庄馆全书卷之五十九 第 56L 页
王五十二年辛未二月十五日。寿八十。(或云七十九。)后三百四十七年定王三年丁巳。老子生而老子长孔子五十三岁。孔子生于灵王二十一年庚戌。距释迦之寂为四百年。老子八十三岁。为守藏史后出关。不知所终。则世俗所谓三教中老子最寿。(案开皇三宝记。周庄王九年。佛生。匡王四年。佛涅饭。若如此说。则佛生于癸巳。涅饭于壬子。佛寿亦为八十。)
所由
南史陆杲传。杲出为临川内史。将发。辞武帝于坐。通启求募部曲。问何不付所由呈闻。唐书崔咸传。咸为侍御史。裴度置酒。刘栖楚曲意自解。附耳语。咸嫉其矫。举酒让度曰。丞相乃许所由官嗫嚅耳语。愿上罚爵。案我国司宪府皂隶称所由。俗讹史由。所由之名。其来颇古。而较诸南史唐书所引。太卑贱耳。
注车注船
妇人小子。身气不充实者。乘轿乘船。或有眩转不省者。俗称멀뮈。无称谓之文字。案肘后方。(撰人当考。)注车注船。凡人登车船。烦闷头痛欲吐者。宜用徐长卿,石长生,车前子,车下李根皮各等分捣碎。以方囊。系半合于衣带及头上。则免此患。
斧断人蔘
青庄馆全书卷之五十九 第 57H 页
谈苑。(孔平仲撰。)邵化及。为高丽国王治药云。人蔘极坚。用斧断之。香馥一殿。案语涉浮夸。人蔘虽坚。岂可用斧而断。人蔘不香。安有满殿之馥。
鼎足山城
鼎足山城。在江华府治三十五里。一名三郎山。世传檀君三子各筑一峰云。城中有传灯寺。不知创于何世。而元至元三年。即第三度重建之岁也。 璿源阁及史阁。俱 显宗朝庚子。留守柳淰建。 肃庙朝戊午。始奉 实录。高丽忠烈王之妃贞和宫主。使僧印奇。航海入宋。印大藏经。藏于寺。盖自古为可藏秘书之名山也。○实录总数。 太祖十三册。 定宗四册。 太宗三十五册。 世宗一百五十四册。 文宗十三册。 端宗十四册。 世祖四十二册。 睿宗五册。 成宗一百五十册。 燕山君四十六册。 中宗一百二册。 仁宗二册。 明宗三十四册。(自壬辰正二三四月。十二个落。目录不载。丁酉修正八册。)光海君四十二册。 仁祖五十册。 孝宗二十二册。 显宗二十二册。 肃宗七十三册。 景宗十册。(后修正庚子辛丑六十张。壬寅五十八张。癸卯甲辰二十张。) 英宗八十三册。燕山光海朝称日记凡六十五匮。

青庄馆全书卷之五十九 第 57L 页
鲻。一名鰦甾。取缁之省。玆取两玄。以鱼色黑也。亦曰鲉。曰䱟。曰鮂。我国称秀鱼。鮂与秀。音相近。如鳘鱼之鳘。与民鱼之民。相近也。
褰国
三国志注。孙盛曰。魏师之来。褰国大举。褰国。犹捲土之意。语甚奇。
火龙泽
车轼蓬莱录云。金刚山。有火龙潭。按古籍云。丽季。中使郑同来观此山。有一头目。誓天曰。此真佛境。愿死于此。作朝鲜人。长见佛世界。乃投水而死。轼所引古籍。非也。同本我国人。以火者。选入中国。 睿宗,成宗两朝。奉使来我国凡四度。其所云。丽季者。何其孟浪。同来时游金刚山事。载侗帝京景物略。至引入于朱彝尊日下旧闻。头目之投火龙潭。无乃跌足。愿作朝鲜人。以至投水。痴绝痴绝。不然则裨贩之徒。因其死。傅会之尔。
李怀玉,王思礼
新唐书宰相世系。宰相三百六十九人。凡九十八族。三公三师七十一人。李正己本名怀玉。高丽李氏。平虏节度使。营州王氏本高丽族。王虔威朔方将军。子
青庄馆全书卷之五十九 第 58H 页
思礼。司空霍国武烈公。
椎髻
馀冬绪录。(何孟春撰。)元世祖悉以胡服。变易中国之制。士庶咸辫发椎髻。深檐胡帽。衣服则为裤褶窄袖及辫线腰褶。妇女衣窄袖短衣。下服裙裳。案椎髻。虏俗。自古而然。若以椎字象形而为之。则束发顶上。与中国人无异。绪录称辫发椎髻。此是何样。今见蒙古满洲。皆剃发。而但留顶发掌许。围圆辫之。而垂于后。从后见之。若科斗。科斗形似椎。此其为椎髻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