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青庄馆全书卷之五十八
青庄馆全书卷之五十八 第 x 页
青庄馆全书卷之五十八(完山 李德懋 懋官 著 男光葵 奉杲 编辑 德水 李畹秀 蕙邻 校订)
 盎叶记[五]
  
青庄馆全书卷之五十八 第 21H 页
夷狄尊孔子
元文宗至顺元年。加封孔子父齐国公叔梁纥。为启圣王。鲁国太夫人颜氏。为启圣王夫人。(谢端作制。)孔子夫人亓官氏。(亓与丌同。)特封大成至圣文宣王夫人。(虞集作制。)仁宗延祐三年。追封孟子父。为邾国公。母为邾国宣献夫人。(张士观作制。)帝京景物略。(刘侗著。)海云名印简。(元时僧。)言于大官人忽都护曰。孔子圣人。宜世封以祀。颜子孟子后及习周孔学者。皆宜免差役。勤服其业。从之。(案僧徒尊孔子。特异之事。)西夏相斡公画像赞。(虞集撰。)公姓斡。讳道冲。通五经。为藩汉教授。译论语注。别作解义二十卷。曰论语小义。官中书宰相。夏人尝尊孔子。为至圣文宣帝。(孔子尊帝。亦系卓异。)画公像列诸从祀。(夷儒。配享甚奇。)郡县之学。率是行之。和汉三才图会。(良安尚顺编。)圣堂在武藏国。(江户也。)神田林太学。支配孔子。号大成至圣文宣王。文武天皇大宝元年二月丁巳。始释奠。中古断绝。而尾张(州名。)亚相宽永十年。建于江户上野。回禄之。常宪院殿。(倭皇号。)元禄䄵中改营于神田。(倭尚淫祠。若以淫神祀之辱矣。)
青庄馆全书卷之五十八 第 21L 页
旷园杂志。(钱塘吴陈琰宝崖著。)琉球国至圣庙。在久米村。(按国书。作条村。读作枯米所。盖方言。)神座塑王者像。垂旒搢圭而署其主曰。至圣先师孔子神位。左右四人雁行立。各手一卷。则诗书易春秋四经。(案四人。似是十哲中人。)始于康熙十二年。立国以来。所未有也。滇考。(凭苏再来著。)初云南。未知尊孔子。祀王逸少。为先师。(案陆次云岗溪纤志。苗人腊祭曰。报草祭。用巫设女娲伏羲位。又苗祀神多书孔明天子之位。周书冀㒞。字僧㒞。太原人。性沈谨。善隶书。时俗入学者。亦行束脩之礼。㒞以书字所起。自苍颉。遂启太祖。释奠苍颉。及先圣先师孔子。尊为帝。孔明为天子。逸少为先师。苍颉享释奠。天下事盖无所不有也。)元世祖至元十五年。除张立道中庆路总管。建孔子庙。置学舍。静志居诗话。(朱彝尊锡鬯著。)都城西山弘教寺。传是正德间。中贵晏忠所造。垒石为门。题曰道统门。石殿三楹。上琢三皇五帝三王像。左凿周召孔孟诸圣贤。右凿周程张朱诸儒像。别一石龛。以藏五经。殿外一石亭壁。列钟簴于(一作干)戚钱镈弁裳之属。左龙马。马毛旋五十五数具。一如河图。右龟。龟甲四十五数具。一如洛书。东堂三楹。列忠臣龙比以下孝子曾(缺)以下若干人。(案此虽侈观。宦者。能知尊道。何异文翁蜀中殿壁。岳珂程史曰。涟水宣圣殿像左衽。顾宁人曰。此制盖金人为之。迄于明初而未尽除。其见于实录者。永乐八年。抚安山东给事中王铎之奏。宣德七年。河南彰德府林县训导杜本之奏。正统十三年山西绛县训导张干之奏。屡奉明旨而未即改正德。案孔子左衽之叹。始孚于金。金之罪。可胜诛哉。)
青庄馆全书卷之五十八 第 22H 页
蒙古语
蒙古语。大抵多카타二音。亦有ㄱㅂㅅ三入声。较朝鲜音衍一二。如朝鲜训天曰하。蒙古曰텅거리。朝鲜训日曰。蒙古曰나란。朝鲜训雨曰비。蒙古曰보로간。朝鲜训露曰이슬。蒙古曰시구더리。朝鲜之俗以阆。(音郎。说文。门高也。庄子胞有重阆注。阆。空旷也。)为肾囊(医书。谓睪丸。)之名。历考字书。无其义。尝阅蒙语类解。阆训肾囊。盖高丽人仕元。元人来留高丽。故东语多同蒙语。(案蒙语类解凡例。大书名物。用中原语。如铙铁唢呐等。皆是也。其下辄以训民正音。分注蒙古朝鲜两语。今阆亦大书而分注其下。似是中原语。然历考译语类解。同文类解,朴通事老乞等书。及诸演义小说。皆无以阆训睪丸。抑亦撰辑者。以东人本语。排列于中原之语欤。)
晏婴苏轼
齐景公。将欲以尼溪田。封孔子。晏婴进曰。夫儒者。滑稽而不可轨法。倨傲自顺。不可以为下。崇丧遂哀。破产厚葬。不可以为俗。游说乞贷。不可以为国。自大贤之息。周室既衰。礼乐缺有。闻今孔子盛容饰繁。登降之礼。趋详(一作翔)之节。累世不能殚其学。当年不能究其礼。君欲用之。以移齐俗。非所以先细民也。后景公。敬见孔子。不问其礼。异日景公止孔子曰。奉子以季氏。吾不能。以季孟之间待之。齐大夫欲害孔子。孔子闻之。
青庄馆全书卷之五十八 第 22L 页
景公曰。吾老矣。弗能用也。孔子遂行。(详见史记。)伊川程子。既起为讲官。以天下自任。论议褒贬。无所顾避。苏轼奏状云。臣素嫉程某之奸。未尝假以辞色。谏议大夫孔文仲。为苏轼所诱胁。论事皆用轼意曰。污下憸巧。素无乡行。经筵陈说。僭横忘分。遍谒贵臣。历造台谏。腾口间乱。以偿恩雠。致市井目为五鬼之魁。请放还田里。以示典刑。差管勾西京国子监。文仲本以抗直称。然惷不晓事。为浮薄辈所使。以害忠良。晚乃自知为小人所绐。愤郁呕血而死。(详见朱子大全。)愚按晏婴。齐之名臣也。著晏子春秋。多讽谏其君。君子之类。而非全然小人也。然其君欲用大圣。则游辞搆诬。眩幻君心。终至齐大夫欲害圣人。此不免为媢嫉之奸党也。苏轼。宋之风节之士大夫也。出入于欧阳司马之门。节义卓然可观。其亦君子之类。非全然小人也。然其君欲信任大君子。则斥骂无殚。猖狂放肆。终使文仲辈。诬害忠良。驱逐乃已。此亦不免为媢嫉之奸党也。嗟乎。此皆坐于不能学问之故也。然孔子称晏平仲之善与人交。久而益敬。心无间然。朱子程门之私淑也。然编论语集注。取苏氏之说。较诸晏苏。真卓然不可及也。
青庄馆全书卷之五十八 第 23H 页
以寸计族戚
东俗。称叔父及姑舅姨曰。三寸。从兄弟内外兄弟及姨兄弟曰。四寸。以此推之。至于八寸九寸。(无一寸二寸之名。然若以此法计之。父子为一寸。兄弟为二寸。)此自高丽时有之。牧隐集曰。外舅花原君之内外孙。凡于庆吊迎饯。相聚曰四寸会。案经国大典。从袒祖姑。称四寸大母。非也。异姓为母。同姓不为母。只称从大姑。可也。(称姑母。亦非也。况大母乎。名贤文集。往往称姑及从母舅母为叔母。东方之人。不辨名物。故多有此病。)又堂姑曰五寸叔母。族姑曰七寸叔母。亦非也。(东人称姑夫及从母夫。辄曰。作三寸。谓以义而作吾叔也。大是无识。)大抵东人卤莽。不知姊夫妹婿之有别。而浑称妹夫。不知兄嫂弟妇之有分。而浑称弟嫂。同姓曰族。异姓曰戚。而浑称族丈族侄。安在其名正言顺之义乎。(高丽史忠宣王世家。元朝诏谕有外四寸之语。)
牝牡
顾亭林(炎武)日知录。引非禽兽而称牝牡者。凡十馀条。如管钥牝牡。引汉书五行志及月令注。棺盖牝牡。引礼记正义。五脏牝牡。引霝极经之类也。余偶思四条以补之。军阵亦有牝牡。周书春为牝阵。秋为牡阵。是也。陵谷亦有牝牡。淮南子丘陵为牡。溪谷为牝。是也。(古诗哀壑叩虚牝。韩愈诗。有似黄金掷虚牝。注。牝。溪谷也。二诗。皆用淮南子。)朝廷亦有牝。
青庄馆全书卷之五十八 第 23L 页
杨慎曰。称唐武后曰牝朝。义甚正。曰牝周亦通。是也。经脉亦有牝。大道三章直指。(道家书。)修丹之士。身中一窍。名曰玄牝。医书所谓任督二脉。是也。
明史纰缪
张廷玉(字衡臣。江南桐城人。康熙庚辰进士。官至太学士。谥文和。)纂修明史。而朝鲜传(尝考尤侗展成。撰外夷列传。)人名。多纰缪。如成惟。(准得之讹。)甲雨。(金甲雨之讹。不书姓。只曰甲雨。意以甲为姓。)李仁人。(仁任之音讹。)郑总。(总之讹。)李门炯。(文炯之音讹。)愈泓。(俞泓之讹。)奇芩。(奇苓之讹。)又地名。如江源。(江原之讹。)尉山。(蔚山之讹。)甚不照管。固非修史之道也。大抵中国记外国事。往往讹舛。如图书编。(章潢著。)三才图会。(王沂著。)等书。于朝鲜疆域之分。郡县之名。太半紊乱。不欲观也。明史记事本末。(谷应泰著。)整齐之书也。然记壬辰倭难。以李舜臣。为李舜。清一统志。(蒋廷锡等修。)较明一统志。(李贤等修。)颇详覈。而叙高勾丽世系。琏。(长寿王巨琏。)子云。(文咨王罗云。)孙安。(安藏王兴安。)此皆二字名。而只书一字。书弓裔事。有曰。眇僧躬乂。据开州称王。号太封国。(太封。泰封之讹。)亦称李仁任为仁人。其称县邑。不胜舛谬。至如朝鲜记事。(倪谦撰○)中人名。举皆纰缪。(世传吴参判光运曰。尝有中原人文集。载朝鲜事。有曰。朝鲜有关东月三者。名妓也。色甚姝丽云。盖我国敦化门前路。俗称洞口内。而内方言为安。因合音为洞关。有女名三月。淫丑名于一国。至今见丑女。必曰洞口内三月。中原人偶记此女。倒书为关东月三。仍称姝色。风
青庄馆全书卷之五十八 第 24H 页
闻涂听。令人绝倒。)我国如此。则四方他国如琉球日本安南之属。可类推也。
国朝科目总数
太祖二榜。(六十六人。)○定宗一榜。(三十三人。)○太宗九榜。(二百六十六人。)○世宗十八榜。(四百六十五人。)○文宗二榜。(七十三人。)○端宗三榜。(一百六人。)○世祖十八榜。(三百八人。)○睿宗一榜。(三十三人。)○成宗二十五榜。(四百四十六人。)○燕山十二榜。(二百五十一人。)○中宗五十二榜。(八百九十七人。)○明宗二十三榜。(四百七十二人。)○宣祖五十八榜。(一千九十六人。)○光海二十五榜。(四百四十六人。)○仁祖四十八榜。(七百四十五人。)○孝宗十四榜。(二百四十四人。)○显宗二十二榜。(三百九十人。)○肃宗七十三榜。(一千四百四人。)○景宗九榜。(一百八十三人。)○英宗一百十九榜。(二千八十九人。)合一万十三人。(仁宗在位一年。故无科举云。)案文献备考。(英宗己丑修。)选举考。载高丽科总数。凡六千七百四十二人。(备考检高丽史选举志。所载某朝取某人等。几人以记。而景宗睿宗仁宗神宗元宗忠肃王忠惠王时科。或只书某人等。而不备其额数。盖不知其几人也。备考讹谬疏漏。其数目尤舛。不足信。当取高丽史。详校之。知其数耳。李先辈万运甫。博考史集。作高丽榜眼。姓贯爵谥世次略备。凡一千一百六十人。)
古人别有名与字
皮日休字袭美。初字逸少。(见北梦琐语。)富弼初名高。(见香祖笔记。)苏轼字子瞻。初字子平。(见文同诗。)熊鉌字位辛。初名禾。
青庄馆全书卷之五十八 第 24L 页
字去非。吴澄亦名澄。字幼清。晚称伯清。(并见元诗逸小传。)李梦阳字献吉。亦字天赐。高柄字廷礼。亦字彦恢。袁宏道字中郎。亦字无学。(并见明诗综小传。)陈继儒字仲醇。初字醇儒。(见香祖笔记。○案明史。高柄。后名廷礼。则非字也。)
杜甫
杜甫壬子生。五十九卒。妻杨氏。在蜀。号高斋。(陆务观东屯高齐记。少陵先生晚游夔州。爱其山川。不忍去。三徙居。其号高斋。质于其诗曰。次水门者。白帝城之高斋也。日依药饵者。瀼西之高斋也。日见一川者。东屯之高斋也。故其诗又曰。高斋非一处。予至夔东屯。有李氏居。已数世。上距少陵。财三易主。大历中故券犹在。而高斋负山带溪。气象良是。少陵天下士也。早遇明皇,肃宗。官爵虽不尊显。而见实深。盖尝慨然。以稷卨自许。)其后孙翊世。死节于宋。费著撰蜀杜氏族谱云。杜翊世。以死节显其世。祖甫来蜀依严武家。青城者。即宗武裔世孙准。皇祐五年进士。宰绵竹卒。子翊世。徒(一作徙)成都。绍圣元年进士。官朝议大夫通判怀德军。靖康年死节。官其后十人。五子慥,忱。以赏得官。孙逸老,俊老。曾孙光祖,大临。以忠义遗泽得官。今犹称忠义杜。 元时。赠甫谥文贞。
一人祖加倍数
寿谷集。(金府院君柱臣著。)月城世谱序曰。今之处两间。其初盖自一人而分。既有是身。则必有父母。父母又必有父母。推而上之。两两而演。至于六世。则六世内外祖考妣为六十四人。正如太极而两仪。两仪而至六十四。以至二十世。则廿世内外祖考妣为一百单四万
青庄馆全书卷之五十八 第 25H 页
八千五百七十六人。廿世以下至二世。内外祖考妣合二百单九万七千一百四十八人。又推而至于三十四十。则数有穷而难究矣。夫一人祖先。若是之多。是岂人人各有此亿万祖。必李氏之祖。为金氏之先。为李氏之祖。或一人而累为一人之先。苟求其本。天下万姓。孰非吾之亲党也。(序说止此。)赵先辈衍龟。博考谱牒。著白川赵氏十世谱。自言黄帝以下圣人。无不为先。至若汤。(箕子之先。)武王。(赵氏之先。)周公。(孟子之先。)箕子。(奇氏,韩氏之先。)孔子。(孔绍随鲁国长公主来。籍昌原。)孟子。(孟仪丽末。自中原来。籍新昌。)朱子。(高丽文节公朱悦。籍绫城。)白川之赵。为宋太祖之裔也。又有夷狄为祖先碧浪国。(高夫梁三姓。夫人皆浪国人。或云。日本人。碧浪在日本东。)天竺国。(首露王夫人。普州太后许氏。天竺国女。)多婆那国。(昔脱解。即多婆那国王含达婆子也。国在日本东。或曰。脱解龙城国王子。)畏吾儿国。(李玄投化人。籍林川。本畏吾儿国人。丽末来东。)回鹘国。(契长寿。回鹘人。)蒙古国。(元世祖忽必烈。)女真国。(青海君李之兰。本女真佟豆兰。)又有出于金椟。(金阏智。生于金椟。因姓金。)匮。(昔脱解。生于海中匮。)石函。(河阴奉氏之先。出于石函。)岩隙。(南平文氏之先。出于岩隙。)地穴。(济州高夫梁三氏。出于地穴。)又有凶逆。若甄萱。(加恩人。)李资谦。(仁川人。)崔忠献。(晋州人。)林衍。(镇川人。)李仁任。(星州人。)又有出于虫兽。若熊。(檀君熊之子。其后为高朱蒙。徐氏。亦出于百济。扶馀氏。即檀君之后。)龙。(新罗赫居世夫人阏英。龙女。高丽太祖之祖。作帝建夫人。西海龙女。)蚓。(甄萱。蚯蚓之精。)狼。(蒙古之先。狼与鹿。相交而生。)卵。(赫居世,金首露。俱卵生。)此非独赵氏
青庄馆全书卷之五十八 第 25L 页
之先然也。众人之先。几皆如此。先儒曰。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岂虚语也。溯而求之。人人无非吾族类也。

说文。朴。木皮也。(徐曰药有厚朴 名厚皮也。)博雅。朴。大也猝也离也。战国策。郑人谓玉未理者朴。周人谓鼠未腊者朴。普木切。音扑。本也。集韵。披尤切。音䬌。夷姓。唐韵。匹各切。正字通。蒲各切。案朴。新罗土姓。始祖赫居世。生于大卵中。我国方言。瓢与朴同。以卵形如瓢。因姓朴。今虽为大族。然世徒知中国无朴氏。甚固陋也。以余所见。今杂录之。凌迪万姓统谱。朴普木切。姓纂云。巴郡羽音。蛮酋七姓之后。汉朴周。(见印薮。)唐朴忠。(亲军指挥使。)宋朴景。(泉州人。潮州通判。)明朴淳。(沈阳人。永乐中新安都指挥。)朴元亨。(交趾人。鸿胪序班。宣德中。使朝鲜。)朴素。(新安卫左所镇抚事母极孝。寿九十七。)王应麟姓氏急就篇。朴氏后汉板楯蛮七姓。有巴夷帅朴胡。唐新罗贵人姓朴。高丽人朴寅亮。晋武都朴泰。郑樵通志略。夷狄大姓。有朴氏与朴同。后汉书。巴郡蛮酋七姓之一。(案集韵。亦引魏志。有曰。建安二十年。巴夷王朴胡。举巴夷。来附。王郑所引同此。)北史新罗多金朴两姓。唐张乔。有送棋待诏朴球归新罗诗。(诗曰。海东谁敌手。归去道应孤。阙下传新势。船中覆旧图。)又有送朴充侍御归海东诗。(诗曰。天涯离一纪。阙下历三朝。)清一统志朴成。(杨光僭诚州猺酋。熙宁中。归附
青庄馆全书卷之五十八 第 26H 页
与其子日俨。请建学舍。求名士教子孙。诏潭州长史朴成。为徽诚等州教授。)朴士秀。(镶黄旗人。康熙四十年。知确山县。听讼明决。革除大耗。及一切陋规。刱建义学。督课生徒。康熙五十四年入祀。)姚桐寿乐郊私语朴知义。(元时江南人。能前知。)元史朴不花。(宦者朴不花。高丽人。皇后奇氏。与不花同乡里。京城大饥。后出金银粟帛。命资政院使朴不花。于十一门置冢。葬死者遗骸十馀万。)朴赛因不花。(明兵逼京师。诏朴赛因不花。以兵守顺承门。)周氏书影。六合有朴姓人。多呼同朴。其实音瓢。高丽姓也。徐居正东国通鉴。高丽太祖六年。吴越国文士朴岩。投高丽。观此诸书。则中国之有朴姓。昭昭矣。(朴寅亮,朴球,朴充,朴不花等。皆从东国入中原。不甚奇异。而如朴淳朴士秀。似是东国人而流寓。或被虏者。以其地甚近也。今朝鲜通官朴实树。亦被虏人后孙也。)或我国人远游不返。遗种中国欤。六合朴氏。安知非高丽朴少阳之遗裔也。(牧隐作朴少阳传曰。字仲刚。屡举不第。自念大丈夫郁郁荒陬。西游京师。西夏干克庄治书。公一见爱之。馆之其家。教以诗书。会姻亲有为山南廉访司知事者。从之游山南。吾使连岁入觐建康。无一人闻其音耗者。何欤。)女真。有色朴气氏。即镶黄旗人也。唐顾非熊。有送朴处士归新罗诗。则以朴为朴矣。(其诗曰。少年离本国。今去已成翁。客梦孤舟里。乡山积水东。鳌沈崩巨岸。龙斗出遥空。学得中华语。将归谁与同。我外祖兔山县监朴公讳师濂。尝托人送燕京。刻图章而来。以朴为朴。)入唐朝登制科者。即新罗朴仁范。李先辈万运。辑制科录。朴姓只仁范一人。李洛瑞。以朴充补马(一作焉)。 辽史圣宗时。高丽王治遣使朴柔良入贡。
张李两贼
青庄馆全书卷之五十八 第 26L 页
张献忠乱蜀。追尊梓潼神。为太祖高皇帝。李自成追王其先代。以李继迁。为不祧之祖。两贼狂悖恰同。
孤竹君
论语疏。引春秋少阳篇。伯夷姓墨。名允。(一名元。)字公信。伯长也。夷谥也。叔齐名智。字公达。伯夷之弟。齐亦谥也。吾子行閒居录。孤竹君姓墨。(音眉)。名台。(音怡。)见孔丛子注。风俗通。姓墨胎氏。陈明卿四书人物考。孤竹君名初。字子朝。陶九成辍耕录。引周昙咏史诗注。孤竹君子名伯辽。 当作仲。然则夷齐名也。非谥。列士传孤竹君薨。伯夷长子当立。乃让与叔齐。不受。乃让与异母弟伯僚。(诸说。未知孰是。)
排行之始
兄弟二名而用其一字者。世谓之排行。盖始于左传长狄侨如,焚如,荣如,简如。(顾宁人曰。德宗,德文,义符,义真之类。起自晋末。水经注。北平侯王谭。不同王莽之政。子兴生五子。并避乱隐居。光武即位。封为五侯。元才,益才,显才,仲才,季才。是后人追撰妄说。东汉人二名者。亦少。)单名以偏旁为排行。始于战国鹖冠子。庞煖,弟焕。柳惠风尝指此二人。硕(一作顾)炎武曰。始于刘琦,刘琮。 又有以声韵为排行。始于周八士。伯达,伯适,仲突,仲忽,叔夜,叔夏,季随,季騧。(随与騧古韵相近。)以品物为排行。始于楚熊渠之后。伯霜仲雪也。
高皇帝御讳国号
明高皇帝初讳元龙。以易犯改之。而自制龙字。(顾九锡经济类考约编。)太祖初定天下。建国号。意在大中。既而祈天。乃得大明。故当时钱文。有大中通宝。(王士禛池北偶谈。)
青庄馆全书卷之五十八 第 27H 页
天九层
天有九天。肇于离骚。指九天而为正。其后司马相如传。有上畅九垓。(垓重也。)郊祀歌。有九阂。(阂亦垓也。)淮南子有九陔之上。谓九天。(陔亦垓也。)然则九天之说。自古有明据。而但不详传其名数。(淮南子所称皞天阳天等名。恐不当。)太玄所谓中天,羡天,从天,更天,睟天,廓天,减天,沈天,成天。不得详知其名义之如何。朱子始有九重之论曰。离骚有九天之说。诸家妄解云。有九天。据某观之。只是九重。盖天运行。有许多重数。里面重数较软。在外则渐硬。相到第九重。成硬壳相似。那里转得愈紧矣。(朱子说止此。)字典(康熙时诸臣所修此一条。不知何人所言。)曰。案天形如卵白。𦀙察卵白。其中之絪缊融密处。确有七重。第八重白膜稍硬。稍后九重。便成硬壳。可见朱子体象造化之妙。今西洋历说。天一层。缓似一层。此七政退旋。所以有迟速也。(字典说止此。)西洋人九重天之论曰。第一太阴天。(月天。)四十八万二千五百二十二里。第二辰星天。(水曜。)九十一万
青庄馆全书卷之五十八 第 27L 页
八千七百五十里。第三太白天。(金曜。)二百四十万零六百八十一里。第四太阳天。(日天。)千六百零五万五千六百九十里。第五荧惑天。(火曜。)二千七百四十一万二千百里。第六岁星天。(木曜。)一万二千六百七十六万九千五百六十四里。第七镇星天。(土曜。)二万零五百七十七万零五百六十四里。第八恒星天。(诸星列宿。)三万二千二百七十六万九千八百四十五里。第九宗动天。(诸天主宰。)六万四千七百三十三万八千六百九十里。温际。近于地之处。冷际。温热之中间。热际。近于天之处。
落花生
落花生。形如蚕而促身。其腰如束。色如乾姜。有络如牛胲。又如蝉翅。其形大抵如屈拇指而磬折。长盈寸。博半之。中有二房。房各有一核。核如蛹。包以紫膜。去膜莹白。味如芝麻子。尝见中国。以此日用。如西瓜仁。绵竹李雨村(调元)谓柳弹素(琴)曰。此果。南方广东四川皆有之。系草本。四月开花。花谢落于沙池之上。因成果。与本身不相连属。即于沙土中。取出。明年下种。又成根苗。花落地上。结实如前。北方地冷不产。盖以子为种。宿根不复生。弹素曰。吾友李懋官。多识草木。欲使见之。雨村曰。一包带回东土。以试懋官。(岁戊戌。余入燕。逢雨
青庄馆全书卷之五十八 第 28H 页
村从弟骥元。详闻其种法。)余尝见徐文长集土豆诗。(注。绝似吴中落花生及香芋。)榛实软不及。菰根旨定雌。吴沙花落子。蜀国叶蹲鸱。配茗人犹未。随羞箸似知。娇颦非不赏。憔悴浣沙时。(王世懋瓜蔬疏曰。香芋落花生。产嘉定。落花尤甘。皆易生物。可种也。观徐诗王疏。香芋,落花生,土豆三物。味相似而其结宲之奇。未必同。)屠本畯野菜笺咏落花生。落花一落蓓蔂成。落花不落蔂不生。人世尽惜花欲落。我愿落花长落蔂长馨。朝来点茶花片轻。香迸磁瓯清更清。卢仝七碗吃不得。无端笑杀落花生。留青二集云。落花生。并黄瓜食。能杀人。
𠮳𠮴
𠮳五音集韵。乌陵切。音膺。𠮳。𠮴也。𠮴。乌郎切。音鸯。本作吷。应声。篇海。作。应唤语话也。案我国应声亦同。(训民正音。𠮳音응。앙音。앙即응之转音也。)
先辈论科举误人
柳处士(馨远)磻溪杂识曰。郑伯虞言科举取人之法。作于隋炀。杨广之罪。固不可胜诛。而此为其罪之大者。何也。弑逆之罪。罪当其身。而足为千万世之戒。使天下万世。如长夜者。科举之害也。金厚斋(干)南溪语录曰。先王曰。科举之害。甚于异端。异端如门外之寇。科举。如门内之寇。案此二论。无少顾护。真劈头脑之正
青庄馆全书卷之五十八 第 28L 页
论。古来名贤。于科举。类多容许。故其祸绵绵。世道日败。尝读牧隐集。有曰。予年十七岁。赴东堂。赋和氏璧。二十一岁。入燕都国学月课。吴伯尚先生。赏予赋。每曰。可教。既归。赴癸巳东堂。赋黄河。乡试。赋九章。今皆不录。非古文也。非吾志也。非吾志而出身于此。非此。无阶于荣养耳。呜呼悲哉。(牧隐说止此。)后世之称士流者。一生营营于举子课。殆将以性命看之。互相吹嘘。真以为大文章。消削元气。到老而不悟其非。余甚哀之。以牧老言。每告后生。
龙宫取木
魏裔介龙宫取木记曰。龙虽以海为窟宅。而所寝处之宫室。以人间之木为之。每至夏小满后。雨水连绵。正其鸠工庇村(一作材)时也。天津之古北口北海之滨。与永平遵化诸边口接壤。中有滦河。元人运粮。以达上都应昌者。是谓龙宫运木之通渠。每三年。一伐木口外。其伐木者。水族人。貌形如老叟。布衣毳帽。幽谷之中。丁丁不绝。倏忽之间。雷轰电掣。风雨晦暝。岫峪涌溢。木皆矗起直抵关隘。守关者稔识。其汎也。开关而放之入水中。木乃鱼贯而进。由滦河东南行。达于海。无一仆而浮者。河上居人。皆耳而目之。又有移人之楼
青庄馆全书卷之五十八 第 29H 页
以去者。午夜望之。灯火荧荧。至晓则灭。海滨乏薪。每三年一次。龙宫焚震。方习习飙起。候之海堧。木之榱者桷者栋者楹者。皆半赭黝而焦朽。拥凑海岸。岸人拾以给爨。供数月。说者曰。龙火自烧也。魏氏淳谨学问人。所记非诬也。案五杂组而北塞外人迹不到之处。不时闻数千人斫树拽木之声。及明远视。山木一空。云海龙王造宫也。
永乐通宝
西宫记(倭人所撰。)曰。相国寺中正藏主。入大明善楷书。明人称书法第一。乃令书永乐通宝钱文。日本人语多夸大。亦属异闻。
姓名书矢
余既證陆思铎,王忠嗣二人事。为箭羽间刻名之始。后考辽史。兴宗纪猎马盂山。草木蒙密。恐误伤人。命耶律迪姑。各书姓名于矢以志。又案宋史。范恪。开封人。有弓。胜一石七斗。其箭如铧。名曰。铧弓。又于羽间。识其官称姓氏。所发必中。至一箭贯二人。官至永兴副都总管。
青磁纸
金章宗。尝书高丽青磁纸。洪武二年。宋濂等。采辑元
青庄馆全书卷之五十八 第 29L 页
史。择高丽翠纸。为之衣。此二种。今鸦青纸。佛腹中。往往藏金字佛经。称金生所书。皆此纸也。
高丽绫绣
高丽史显宗。遣使如宋。献金丝织成龙凤绣。绣龙凤鞍各一。帝置馆登州以待之。权㫜为庆尚按廉。务除民弊。忠烈王以晋州所贡绫罗益粗。怒罢其职。见此二事。则莫寒俭于 本朝也。
合尖
四六有合尖类。如宋播芳大全。载代黄主簿求合尖。亦有李刘代谢茶使合尖。其命词盖多求助之意。陆游除编修。谢丞相启。有曰。层台起于累土。虽深知奖拔之心。浮图成于合尖。冀终遂迂愚之分。合尖者。塔顶也。砌塔者。自地而起。至于顶而止。则乃成完塔。犹吹嘘引进。以至成就也。
刘缓
南史刘缓字舍度。为湘东王。中录事。性虚远。有气调。常云。不须名位。所须衣食。不用身后之誉。惟重目前之知。见其言。不无流弊而赤(一作亦)自近宲。
阿兰弗
海东韵玉(权文海撰)所引。有曰。(不记书名。)阿兰弗。檀君子夫娄
青庄馆全书卷之五十八 第 30H 页
之臣。扶娄子金蛙。都迦叶原。国号东扶馀。案此是后世僧徒伪撰也。檀君之世。宁有阿兰,迦叶等人名地名哉。
刘曜匿朝鲜
晋载记刘曜坐事当诛。亡匿朝鲜。遇赦而归。案高句丽美川王时也。曜之亡。不知的在何地。可叹。
拔突
拔都。前引辍耕录。而后又考应制诗注。(权近撰。)丽季朴弘信。从征对马岛。与贼遇。为殿力战。所杀甚多。贼目之为上。拔都。本传或作拔突。蒙语勇敢无敌之名。案倭人。亦解蒙语而称谓于人耶。
陈缉熙
耳谭(明王同轨撰)曰。吴人陈缉熙父鉴任某官。以谤戍辽阳卒。母不得归。从百夫长矣。缉熙少稚。念衰慈。旅柩辄至涕泣。刻苦读书。成戊辰进士。除翰林编修郎。表求使高丽。以伸己志。及还。果与母及柩偕。案明朝使者来东者。无陈缉熙。永乐二十年。我 世宗五年。遣少监海寿。礼部郎中陈敬。封 世子。缉熙。或敬之表德也。景泰八年。翰林修撰陈鉴出来。此与缉熙之父同名也。
唐人送人之新罗
唐人送人之新罗诗。载于图书集成新罗部艺文者。凡十四人。陶翰,顾况,吉中孚,姚鹄,权德舆,钱起,李益,耿湋,皇甫冉,刘禹锡,张籍,释无可,许琳,李昌符诗各一篇。张籍独有二篇。又载张九龄敕新罗王金兴光(案兴光。即圣德王。初讳隆基。避玄宗讳。改兴光。唐书。又作志诚。)书三篇。敕王金重熙(案重熙。似是孝成王承庆。或景德王宪英别名。而不可考。)书一篇。
青庄馆全书卷之五十八 第 30L 页
痰恶草
维摩经曰。佛在波罗柰国说法。要度众生。时国王率百僚眷属。来诣佛所。白佛言。世尊此国人民。何故多病夭死。一无成佛。世尊曰。此国众生。常食前世痰恶草。不信因果。不修净业。故如是多病夭死。皆入地狱。王闻语。信受奉行。今国中不食痰恶草。此草有五种名。一痰恶草。二不明草。三淫邪草。四恶生草。五多贪草。食此五草。其罪甚重。世尊谓王曰。食此痰恶草者。虽持净戒修行。小无功德。是故。痰恶草。其臭甚恶。不异于焚蛇之气。死堕焚蛇地狱。历三千劫后。入镬汤地狱。又历三千劫后。入阿鼻地狱。世世生生。不闻佛法名字。永不作佛。案此说。虽不经。然痰恶草。似是今之烟草。烟草从吕宋来。番语称淡婆草。与痰恶音相
青庄馆全书卷之五十八 第 31H 页
近。然则烟草。是印度之产。而释迦时已有之。明季。从番舶。始入中国也。
全唐诗所漏
唐顾云赠崔文昌致远诗曰。我闻海上三金鳌。金鳌头戴山高高。高山之上兮。珠宫贝阙黄金殿。山之下兮。千里万里之洪涛。旁边一点鸡林碧。鳌山孕秀生奇特。此诗载三国史记本传。而全唐诗见漏。又东文选崔文昌和张进士乔村居见寄诗注云。乔字松年。而全唐诗小传。不着其字。
黑坊
三才图会(王圻著)曰。昆崙层斯国。在西南海上。有野人。身如黑漆。国人诱之。卖与番商作奴。日本良安尚顺曰。今阿兰陀船中所乘来人。身如黑漆。俗呼曰黑坊。轻捷。能走于樯上。盖久吕牟者。昆崙之唐音也。坊者。无发人之通称也。晏陁蛮人。亦正黑如漆。与此人品相似。不知一类乎否。余尝于李纶庵(喜经)家。见一役夫。即江原道东海边人也。漂海至日本。路经长埼岛。多见异国人。余问见阿兰陀否。曰。见之。余试详说容貌服饰。其人曰。果然果然。公亦尝游长崎乎。余笑曰。虽未身到。自然知之。余又问阿兰陀毛发。赤如苏木乎。
青庄馆全书卷之五十八 第 31L 页
曰。不然。但微紫如马鬣耳。船中有黑人。入海出海。条(一作倏)然如飞。号曰黑坊。今考诸书。果是昆崙也。
古史官
通鉴前编。(金履祥撰。)黄帝立六相暨史官(注)。帝命苍颉为左史。沮诵为右史。○大戴礼诰志。虞史伯夷。○吕氏春秋。夏太史令终古。出其图法。执而泣之。竹书纪年。夏帝癸二十八年。太史令终古。出奔商。○商书盘庚。迟任有言(注)。郑玄云。古之良史。吕氏春秋。殷内史向挚。见纣之愈乱迷惑也。于是载其图法。出亡之周。(胡应麟曰。太史终古。奔商而夏亡。内史向挚。奔周而商灭。史氏所系。其重若此。)○大公六韬。文王将田。史编布卜曰。田于渭阳。将大得焉。非龙非螭(一作彪)。非虎非罴。兆得公侯。天遗女师。以之佐昌。施及三王。文王曰。兆致是乎。史编曰。编之太祖史畴。为舜占得皋陶。兆比于此。春秋左传成公四年。季文子曰。史佚之志有之。曰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注)。周文王太师孽道衡老子碑。自伏羲至于周氏。见质变名。在文王武王之时。居藏史柱史之职。史记周本纪。武王命史佚。展九鼎宝玉。晋世家。成王与叔虞戏。削桐叶为圭。史佚曰。天子无戏言。言则史书之。汲冢周书史记解。穆王命史臣戎夫。历陈古之亡国二十八君。以为覆辙。朔
青庄馆全书卷之五十八 第 32H 页
望以闻。穆王二十四年。王命左戎夫。作记。史记周本纪。幽王二年。西州三川皆震。伯阳甫曰。周将亡(注)。伯阳甫。周大夫。唐固曰。周柱下史。老子也。玉海。(王应麟撰。)严氏春秋引观周篇云。孔子将修春秋。与左丘明乘如周。观书于周史。
老人语
宁都魏际瑞善伯。有偶书老人语一篇。言近俚俗。可警愚顽。今录一通。人生在世间。切莫要自弃。我观自弃者。大都由暴戾。戾则多乖张。暴则无好气。秉性既骄顽。执拗成其势。不顺于父母。不和于兄弟。不合于朋友。不睦于乡里。好言不听从。恶言不忌讳。无知而妄作。反自以为是。亲友乡族人。见之若疫疠。比如十人立。九人相厚契。独不与我言。徬徨立无地。又如有饮食。他友同宴戏。独不携我往。孤栖坐无味。或与人偶立。父兄戒子弟。如何此等人。相遇不回避。贫贱而暴戾。不识时与势。先饱狠仆拳。后送官敲系。富贵而暴戾。譬如饮酒醉。将刀跳坑厓。自割还自敝。总之无福消。受此才与智。无才而暴戾。譬若黔驴技。一蹄一叫间。徒供猛虎噬。居家而暴戾。不顾恩与义。尊怒卑者怨。此身没安置。况复无好样。子弟眼所视。尔可逆父
青庄馆全书卷之五十八 第 32L 页
兄。渠岂不逆尔。处人而暴戾。我更难伸志。我骂人一句。人必骂我二。我打人两下。人必打我四。处处失便宜。遭遭不吉利。见我遭困穷。坐视不周济。闻我有患难。愿我速死毙。哀哉如此人。枉生在人世。岂人弃我哉。我自求人弃。我闻老人语。劝人复劝自。君子落得为。小人真枉费。
丙丁龟鉴
余于柴望丙丁龟鉴。亡名氏。续龟鉴。撮其大事。录之。又考明宣宗宪宗世宗神宗四朝灾厄。以续之。○丙丁龟鉴序。略曰。当丙午丁未之厄岁。而又日蚀元朝。昭示谴告。臣遍搜诸史。是岁为厄。从古而然。帝王之世。史籍略而不书。今自秦汉而下数之。至于五代。为丙午丁未者。凡二十有一。上下通一千二百六十载。灾异变故。不可枚举。独汉延熹丙午朔。日有食。(正月辛卯。)晋太康丙午丁未朔。日皆食。(丙午正月甲寅。丁未正月戊申。)信乎阴阳之有信也。其厄于延熹者。以小人之厄君子也。厄于太康者。以夷狄之厄中国也。臣故摭其宲目曰丙丁龟鉴。序略曰。尝叩之阴阳家。云丙丁属火。遇午未则盛。故阴极必战。亢而有悔也。又云丙禄在巳午。为忍煞。丁禄居午未。为刃煞。奚独岁。为人或犯之。亦大
青庄馆全书卷之五十八 第 33H 页
咎也。至正二十三年乙巳。(亡名氏。)○秦昭襄王五十二年丙午。周民东亡。秦取其宝器。五十三年丁未。魏举国听令于秦。○汉高祖十二年丙午。与黥布战。归而崩。惠帝元年丁未。吕后杀戚夫人,赵王如意。帝淫乐不听政。○武帝建元元年丙午。太皇太后崩。元光元年丁未。击匈奴。开边之始。○昭帝元凤六年丙午。击乌桓。元平元年丁未。帝崩无嗣。昌邑王立。○成帝永始二年丙午。以王商。为大司马。帝与张放等宴饮。三年丁未。梅福上书。○光武建武二十二年丙午。匈奴求和。诏罢边郡亭侯。二十三年丁未。刘向讨武陵蛮。战没。○殇帝延平元年丙午。帝崩。安帝永和元年丁未。以寇贼雨水。策免太尉徐防。○桓帝延熹九年丙午。南北部党人始起。永康元年丁未。党锢。○魏文帝黄初七年丙午。杀鲍勋。魏主殂。明帝太初元年丁未。诸葛亮屯汉中。以图中原。○晋武帝太康七年丙午。鲜卑慕容隈寇辽东。八年丁未。太庙殿陷。前殿地陷。○穆帝永和二年丙午。桓温伐蜀。三年丁未。桓温专制朝廷。○安帝义熙二年丙午。封刘裕。三年丁未。刘裕杀殷仲文赫连勃勃。称大夏天王。○宋孝明帝泰始二年丙午。晋安王子勋。称帝于寻阳。三年丁未。失
青庄馆全书卷之五十八 第 33L 页
淮北淮西地。○梁武帝普通七年丙午。侵魏。大通元年丁未。舍身同泰寺。○陈后主至德四年丙午。以江总。为尚书令。祯明二年丁未。隋来侵。○唐太宗贞观二十年丙午。至自高丽。二十一年丁未。伐高丽。○中宗神龙二年丙午。安乐公主武三思。专政。景龙元年丁未。太子重俊。杀武三思。○代宗大历元年丙午。刘晏,第五琦理财赋。元载专权。二年丁未。崇奉佛教。○敬宗宝历二年丙午。宦官刘克明。弑帝文宗。太和元年丁未。王播同平章事。○僖宗光启二年丙午。田令孜却帝幸。兴元三年丁未。张全义为河南尹。招集流亡。○后晋开运三年丙午。奉表降契丹。四年丁未。契丹以晋主北迁。○宋真宗景德三年丙午。四年丁未。用王钦若。○英宗治平三年丙午。天灾屡见。边鄙失宁。四年丁未。帝崩。○钦宗靖康元年丙午。金虏大入。二年丁未。国有大丧。躬行终服之制。亦盛时之一厄。○理宗淳祐六年丙午。七年丁未。水旱相仍。边境多虞。(以上柴望龟鉴。)○元成宗大德十年丙午。开城地震。压死故秦王妃也里完等五千馀人。十一年丁未。帝崩。○顺帝至正二十六年丙午。大明兵取淮安等路。二十七年丁未。大明兵取沅州路。(以上续龟鉴。)○大明宣宗宣
青庄馆全书卷之五十八 第 34H 页
德元年丙午。汉王高煦反。尚书陈洽等。讨黎利。败绩死之。二年丁未。安远侯柳升。讨黎利。败绩死之。○宪宗成化二十二年丙午。小王子犯甘州。指挥姚英等战死。二十三年丁未帝崩。○世宗嘉靖二十五年丙午。俺答犯边。游击高极等死之。代府奉国将军充灼。谋反伏诛。二十六年丁未。大内火。皇后崩。○神宗万历三十四年丙午。南京妖贼刘天绪谋反伏诛。三十五年丁未。金沙江蛮阿克反。陷武定。(以上今所续。)○清圣祖康熙五年丙午。六年丁未。世宗雍正四年丙午。五年丁未。今乾隆五十一年丙午。五十二年丁未。(以上当考填。)○按容斋随笔。(洪迈撰。)丙午丁未之岁。中国遇此辄有变故。非祸生于内。则夷狄外侮。三代远矣。姑摭汉以来言之云云。大抵丁未之灾。又惨于丙午。
一人朝夕食
一人朝夕各食五合。合一升。一月三十日。则为三斗。一年十二月。则为三十六斗。计石则为二石六斗。大凡人生三岁。免于父母之怀。而始食稻。称人之寿。必曰百年。然能享百年者。几人。今除食稻以前三岁。只计食稻以后九十年。则没齿所食。为二百十六石。我国男子所食。以七合为准。然幼稚之时。老笃之日。未
青庄馆全书卷之五十八 第 34L 页
必尽食七合。故今槩以一时五合为准。只举九十三岁计之。而既系遐寿。则享此寿者。亦几人。九十年所食。不过二百有馀。则三四十夭阏者。姑置勿论。至于自五六十至七八十者。又减于二百馀之数。而世多有饥饿者。虽关命数。责亦在于懒惰不勤。岂不可怜而可惧也哉。○今上癸卯。兵曹参判柳义养上疏以为都城五部内人丁男女并二十万一千七十三口。每一口一日食一升。通计一年为二石六斗。则二十万一千七十三口之一年食。为四十八万二千五百七十五石。以十年前所在元会簿考之。米为二百九十六万八千六百四十四石。皮杂谷为五百二十八万九千九百六十一石。并八百二十五万八千六百五石。 上下批曰。诸路谷簿之为八百万馀包。指十年前元会。考今勘簿。只是二百万馀包。卿其更加勘量也。○乾隆御制集曰。乾隆初年。各省存仓谷数。共三千五百馀万石。历年督饬各省。以积谷为要。逮乾隆四十六年。各省存仓谷数。才至四千二十一万石零。较之初䄵计。多四百六十馀万石。然其所赢。不过增十分之一。顺治初年。民数仅一千六十三万。至乾隆初年数。已至一万六千馀万。是已增至十倍。至乾
青庄馆全书卷之五十八 第 35H 页
隆四十六年民数乃至二万七千七百馀万。是增至二十倍矣。现在各省存仓官谷。较之乾隆初年。不过增四百馀万。而民数增至万万。是以二十倍。食一倍。无怪谷贵。而诸物因之。无不较前昂贵。小人近市居寄。因缘牟利。宲势所必至耳。昨岁大理寺少卿刘天成奏请。风俗崇俭。还淳一摺。余心是其言。而行之实有所难。盖太平日久。由俭入奢。不期而然。骤加禁令。罹法者多。且游手谋食之人。转失生计。非善策也。
朱文公子孙
朱鉴撰诗传遗说。纳兰成德序。略曰。子明于易说外。复取文公文集语录论诗者。为书六卷。名曰诗传遗说。时为端平乙未。子明官承议郎。权知兴国军事所成也。文公凡三子。长曰塾。字受之。以荫补将仕郎。为子明之父。与弟野。皆受业于吕东莱。先文公十年卒。公请陈同父志其墓。志者也。仲即野。字文之。淳祐间荫补迪功郎。差监德清县户部赡军酒库。后公十年卒。黄直卿诔之。季曰在。字敬之。一字叔敬。荫补。官累至焕章阁待制。知袁州。野子钜。南康丞。铨知登闻鼓院。在子铉。两淅(一作浙)转运判官。名皆见黄直卿所为行状中。再传曰溥。浙西提举。湜。知丹徒县。淮。泉州路推官。
青庄馆全书卷之五十八 第 35L 页
沂。考亭书院山长。行状不载。盖皆后公卒。而生者若泉州。于宋为军州。至元始改为路。岂淮与沂。又已入元欤。若鉴之子浚。行状亦不载其名。尝尚宋理宗公主。官两浙转运使兼吏部郎。元兵入建宁。浚与公主。走福州。知府王刚中。以城降于阿剌罕。浚谓公主曰。君帝室王姬。吾大儒世胄。不可辱人手。夫妇仰药死。浚子林。官甘肃提举。林子炣。延平路照磨。焰。武平簿。耿。昭武路照磨。林弟彬。子烨。济宁路同知。林孙堂。建宁路照磨。壑。屏山书院山长。壑子銮。銮子淞。(案淞。与韦斋名松。同音。可讶。)淞子梴。明景泰壬申。诏录文公后。得世袭五经博士。主建宁祠祀。在㜈源者曰檼。于公为十世孙。举明天顺丁丑进士。官福建盐运使。弟懋永䄵丞。桢本县训导。正德中给事中。戴铣等请朱氏比孔子衢州例。赠一博士。以主㜈源祀。以十一世孙墅。为之。嗟乎。文公。孔子后一人也。其垂裕之泽。长且久。如鉴者。能采辑公之所著。开示来学。其子浚。执节守义。不愧乃祖。他小说或讥其作书。与贾似道。称万拜。(王世贞宛委馀编。以为朱万拜可称人妖。)诚诬诋不足道也。案子明。即鉴字也。不言其名。只称其字。泛看则子明。不知为何人。作文者。不可不知此病。
朝鲜陪臣柳溥
春明梦馀录。(孙承泽撰。)载嘉靖八䄵朝鲜陪臣吏曹参判柳溥等。辨国系呈礼部文。(案考事撮要。尚书李时等。题云云。)及嘉靖十三年。使臣苏洗让。(案洗。即世之讹。)请许勿禁拘呈文。(案考事撮要。尚书夏言等。题云云。)又载崇祯五年。朝鲜国王李(仁祖御讳)礼重继序疏(案即请追崇疏)。三文。今不录。亦载于图书集成朝鲜部中。
青庄馆全书卷之五十八 第 36H 页
王受兢
氏族书。有箕子以王受兢。为士师之说。至采入文献备考。职官考。又有王受兢事二条。尤为荒诞。东方说苑。(撰人俟考。)箕子时。太华山神人王受兢。能为运气飞腾之术。七日山中神人饮。(缺)濯足于山中龙渊。有神女自渊中出。怒受兢之来。叱以秽污天源。后上帝以受兢先世圣帝之裔。以其女妻之。严宫飞殿。碧瓦丹栏。照曜山谷。花开叶落。只知春秋。报阴录。(郑知常撰。)丽祖王建。即受兢十三世孙。王蒙第三子。郑知常妖诞之人。杜撰谎说。诬其国系。不待干连妙清而罪合万死。况受兢若是箕子时人。则丽祖岂是十四代也哉。
倭社日
东莱留馆倭。祖先坟墓。在于旧馆后山。每䄵春秋社。
青庄馆全书卷之五十八 第 36L 页
请省扫。甲辰二月。馆倭请二月二十六日省扫。釜山佥使诘问。今䄵春社。是来月初三日。何其预请。倭以为弊邦宪书。春社为二月二十六日。故请省扫耳。始许之。东莱府使以此状闻。

豳风七月。烹葵及菽。陆佃埤雅。引齐民要术曰。今世葵有紫茎白茎二种。春必畦种水浇。而冬种者。诗烹葵及菽是也。陆氏又引左传鲍庄子之智不及葵。葵犹能卫其足。今葵心随日光所转。辄低覆其根似智。余按要术所言。不甚明白。下所引卫足之葵。亦非可茹之菜。混称。非也。罗愿尔雅翼。引鲁漆室之女。葵为马践者。以为味甘滑。似得之。而亦引卫足之说曰。葵性向日。浑称一葵。亦非也。周礼葵菹。王昭禹以为倾心向日。亦非可茹之葵也。陈风东门之枌。视尔如荍。正义。荍。芘芣。一名蚍𧉈。谢氏曰。小草多华少叶。叶又翅起。陆玑疏云。一名荆葵。似芜菁。华紫绿可食。徵(一作微)苦是也。谢陆两说。亦非指向日者也。盖可茹者。鸭脚葵,冬葵。即豳风周礼鲁女所道者。叶如鹅掌而圆。紫花味甘滑。有津如牛涎。俗名아옥。白香山诗云。禄米獐牙稻。园蔬鸭脚葵。是也。徐光启农政全书。冬葵。是秋
青庄馆全书卷之五十八 第 37H 页
种葵。覆养经冬。至春结子。生少室山。我国即无经冬之葵。陈风之荍。似是蜀葵。一名戎葵,吴葵,胡葵。男子悦女。比之花艳。李时珍曰。蜀葵长茎高五六尺。花似木槿而大。有深红,浅红,紫黑白色,单叶,千叶之异。一种小者。名锦葵。即荆葵也。尔雅谓之荍。其花大如五铢钱。粉红色。有紫缕文。盖向日者。黄葵。一名黄蜀葵。亦名秋葵。说文。黄葵常倾叶向日。不令照其根。王祯农书。葵阳草也。注。天有十日。葵与终始。故葵从癸。若此说。则葵字。专为向日葵而设也。然曹植曰。若葵藿之倾叶太阳。虽不为之回光。然终向之者。诚也。说文。又有倾叶之文。而不言花之倾日。何也。或他葵倾叶。而余未之觉欤。余儿时种黄葵俗名아기于盆。茎如麻。叶如𦯶。茎端开黄花。心如粟饭。不甚鲜艳。随日东西。而项曲如烟杯。亭午则昂。余试俟其向东。移盆向西。食倾萎死。物牲(一作性)之难夺。如此。
少墟格言
冯从吾字仲好。号少墟。万历进士。官工部尚书。长安人。书壁自警曰。自己不能寡过。而望人容我。惑也。望人容我而我不能容人。惑之惑也。必随事自反。不与人较量。方能拔此病根。又其池阳语录曰。余尝屡空。
青庄馆全书卷之五十八 第 37L 页
因读颜子陋巷章。作二绝以自宽云。命定难逃陋巷贫。机关徒惹鬼神嗔。不如打叠心源净。做个羲皇以上人。命定难逃陋巷贫。奔忙徒惹世人嗔。不如闭户焚香坐。做个乾坤无事人。今若知难逃徒惹四字。不惟高明者能自守。即庸愚者。亦见无益而自止矣。
小簇
凡书画装裱。横曰轴。纵曰障。我国称障子。必曰簇子。中国文籍。称簇子者不少。槩见惟王渔洋青溪集序。王摩诘嘉陵江小簇。长仅尺许。而江山辽阔。居然有万里之势。
高丽图经
游官纪闻。(张世南撰。)世南家尝藏高丽国使人状数幅。乃宣和六年九月。(案高丽仁宗二年。)其国遣使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司空知枢密院事上柱国李资德。副使中大夫尚书礼部侍郎柱国赐紫金鱼袋金富辙。至本朝。谢▣▣。各有四六仿中国体李之词云。跂予望之。适江干之弭节。亦既觏止。幸堂上之披风。况飞五朵之云。特贶千金之币。礼当拜受。心则愧惶。金之词云。穆如清风。幸被馀光之照。酌彼行潦。可形将意之勤。幸被(案幸被二字。叠用恐误。)宽裕而有容。敢以菲微而废礼。所尘名
青庄馆全书卷之五十八 第 38H 页
品。别具染濡私觌之物。则幞头纱三枚。白成钑花银盘一面。紫大蔽罗一匹。生大纹罗一匹。白蹴大绫一匹。生花绫二匹。白细纻布三匹。大纸八十幅。黄毛笔二十管。松烟墨二十挺。松扇三合。摺叠扇二只。螺钿砚匣一副。螺钿笔匣一副。剋丝药袋一枚。剋丝篦子袋一枚。绣击腰一条。茯令二斤。白朮二斤。白铜器五事而已。是年有请于上。愿得能书者至国中。于是得旨。以徐兢为国信所礼物官。兢之归。撰高丽图经。备载其建国立政之体。风俗事物之宜。上之徽庙。览其书大悦。召对便殿。赐同进士出身。擢为宗丞兼堂书学。其奉使时。李资谦为太师尚书。今高丽国王多纳李氏为后妃。由是。门户光显。资德其弟也。金富轼为同接伴。金氏为大族。且前史已载。其与朴氏族望相埒。故其子孙以文学进。富轼礼貌硕体。面黑目露。博学彊识。善属文。知古今。富辙亦有时誉。徐尝密访其兄弟命名之意。盖有所慕文章。惊动蛮貊。此语盖不诬云。(案富轼兄弟。慕苏氏兄弟命名。而近世王士祯讥之。)清波杂志。(周煇撰。)宣和奉使高丽路允迪,傅墨卿。为使价。其属徐兢。仿元礼中王云所撰鸡林志。为高丽图经。考稽详备。物图其形。事为其说。盖徐素善丹也。宣和末。老人在历阳。虽
青庄馆全书卷之五十八 第 38L 页
得其图。但能抄其文。略其绘画。乾道间。刊于江阴郡斋者。即家间所传之本。图亡而经存。盖兵火后。徐氏亦失元本。鸡林志四十卷。并载国信所行遗案牍。颇伤冗长。时刘逵,吴拭。并命而往。案鸡林志八条。载于图书集成。徐兢使高丽录十五叶。亦载集成。钱唐潘香祖庭筠。尝为余言。家藏抄本图经五卷云。
日本文献
英宗戊辰通信之行。日本儒者藤知冬。书示我人曰。我邦学者。古昔姑舍是。近举百䄵以来论之。德行则惺窝藤先生。(即睡隐。所称舜首坐者。)中江藤树先生。木下顺庵先生。(名贞干。)山崎闇斋先生。(名屈嘉土。)正意。则佐藤直方,浅见安正,藤省庵,大町正淳,小阿茂七,伊藤梅事,三宅丹治,三轮希贤诸先生。此其杰出者。文学则新井白石。(即源玙新井氏。)木下菊潭,高天漪,三宅观澜。(名缉明。)桂义树,伊藤兰隅。(名玄坚。)雨森伯阳。(名东。)祗园绍卿,簗田景鸾,服子迁。(名元乔。)平子和。(名玄中。)宇三平,星野小平太等诸君。皆以文章名于海内者。政事则松平水户侯,土歧丹后侯,熊泽了海等诸豪杰。此皆有学有术。练达政事者。博学则林道春。(号罗山。)林春斋。(名恕罗山之子。)那波道圆,北村可昌。(号笃所。)阴山源质,贝原笃信,太宰纯,崛正藏者诸君。
青庄馆全书卷之五十八 第 39H 页
此皆得行秘书之名者。若夫兼以上诸科而优称贤人者。伊藤仁斋先生。(即直桢。)令子东涯先生。(名长胤。)荻生徂徕先生。(即物茂卿。)室鸠巢先生。(名直清。)诸夫子。此皆间世伟人。未闻有来者矣。大坂人留守友信字退藏。号希斋。抵书于我人曰。闇斋山崎先生。为儒宗。号称日本朱子。其学问之纯粹。造诣之卓越。可谓继往圣开来学矣。其所著书数十百卷。梓行于世。尝言释诂训解弥多。正文大注弥阂。实甚于洪水猛兽也。著中和集说。以发明未发已发之旨。撰仁说及玉山讲义附录。以推演仁爱之亲切成性论。以开示气质本然之性。周易则有术义。洪范则有全书。平素指导以居敬穷理之功。详出处而尚行实。贵王道而贱伯业。行四时之荐。居三年之丧。小学则不取陈克庵句读。谓其注释。亦失朱子编辑之意矣。弊邦无朱子原本。因就贵邦所印小学集成中。抄出正文及本注。以上梓。别著小学蒙养集。以培其根。近思录则疑叶氏集解为忒本旨。乃复朱子之旧。以与学者。又尝谓朱子之后知道者。明薛文清。胡敬斋。贵国李退溪是也。独敬斋。不通易学。为可惜也。山崎先生易箦之后。号称高弟在京师。则絅斋浅见先生。尚斋三宅先生。与江户佐藤
青庄馆全书卷之五十八 第 39L 页
直方先生三人是也。三宅先生。乃仆师也。三河越缉曰。林罗山。只尊朱。山崎先生。亦守程朱法门。其门有尚斋宅先生。仆游宅氏之门。伊藤仁斋。排斥程朱。自为一家。物徂徕不至与仁斋同。而推尊于鳞,元美为先觉。服元乔以物氏之门人。亦主此论。山崎先生名嘉字敬义。号闇斋。西京人。尚斋先生姓三宅。名丹。字重固。播摩人。徂徕姓物部。名茂卿。字徂徕。我人问山崎闇斋,浅见絅斋,木下顺庵,贝原信笃(笃信)学问高下。泉州诸人曰。山浅二先生。质胜文。木先生。实行文章。冠一世。贝先生惟博耳。顺庵有锦里文稿。惕斋仲先生。著述甚多。朱子为学要言。讲学笔记。追远疏节。慎终疏节。四书钞说。又曰。退溪栗谷集。惩毖录。已刊行。越缉曰。纳兰容若总录经解七百册。自长埼出来。盖日本之学。有二歧。山崎嘉之流。学朱子者也。伊蕂(一作藤)氏之属。背朱子者也。惟物徂徕之以王凤洲李沧溟。为学之宗主。真病风之人也。王李之文章。犹不服人。乌睹所谓学问也哉。尝见徂徕之以王凤洲李沧溟为学之宗主。真病风之人也。王李之文章。犹不服人。乌睹所谓学问也哉。尝见徂徕之书。果以王李为依归而称学者耳。大抵二百年来。蛮俗化为圣学。固知其嘉尚。
青庄馆全书卷之五十八 第 40H 页
而武力不竞。委靡文弱。在日本未为福也。
黄河真源
御制集。乾隆壬寅。命大学士阿桂之子乾清门侍卫阿弥达。前往务穷河源。告祭河神。事竣复命。并据案定南针绘图。具说呈览。所奏星宿海情形。有旧图未备之处。星宿海。蒙古语鄂敦淖尔。鄂敦。即星宿。淖尔即海也。星宿海。有泉千百涌出。俱绿水。惟西南一河。名阿勒坦郭勒。蒙古语阿勒坦。即黄金。郭勒。即河也。此河实黄河上源。其水黄。从东南流。更折而西北。回旋三百馀里。穿入星宿海。因会绿水。黄色微淡。自此合流。东下屈曲千七百馀里。至贵德堡。抉沙激浪。水色金黄。始名黄河。向以星宿海。以诸泉为河源。虽未穷至阿勒坦郭勒之上源。而河由星宿海以行。谓之源。亦不致大相径庭云。阿勒坦郭勒之西。有巨石高数人(一作丈)。亭亭独立。名阿勒坦噶达素齐老。阿勒坦噶达素。蒙古语北极星也。齐老。石也。惟此一石峰。其崖壁乃土。作黄▣色。更无草木。壁上为大池。池中流泉喷涌。洒为百道。皆作金色。入阿勒坦郭勒。实黄河真源也。班固汉书张骞传。天子使穷河源。其山多玉石采来。天子按古图书。名河所出山曰昆仑。而固赞又谓
青庄馆全书卷之五十八 第 40L 页
骞使大夏之后。穷河源。恶睹所谓昆仑者乎。故言九州山川。尚书近之。于是邓展遂谓河源。出于积石。是皆拘墟未见颜色之言。盖千古以上。中国以外。纪载已舛。言语不通。而欲定其确实。何异北辕适越。考元史。始有星宿海之名。而以为河源。元蒙古也。鄂敦。即星宿。彼时讹译为火敦。则汉人不通。蒙古语耳。此为近之。今则更溯以上。遂得真源。然昆仑之语。亦不为无因。昆仑在回部中。回部诸水。皆东注蒲昌海。即盐泽也。盐泽之水。皆入地伏流。至青海始出。则星宿海诸水。皆是也。大河之源。独黄色。为灵异。更在星宿海之上。非昆仑之水伏地至此以出。而挟星宿海诸水。为河渎而何济(河渎)水三伏三见。此亦一證。汉书所云。采玉。因昆仑出玉。未免牵就。询之阿弥达。则称河源。皆土山无石。无石。安能有玉。夫非精通蒙古语及汉书。更问之亲履其地之人。率欲定此地远理博之事。不亦甚难乎。于甚难而得决疑。亦一大快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