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青庄馆全书卷之二十四
青庄馆全书卷之二十四 第 x 页
青庄馆全书卷之二十四(完山 李德懋 懋官 著 达城 徐晚辅 涧松 辑)
 编书杂稿[四]
  
青庄馆全书卷之二十四 第 359H 页
武艺图谱通志凡例(己酉五月。命公及朴公齐家。同纂。详见于附进说中。)
韩峤武艺诸谱六技一卷。并前后增。总二十四技。 赐名武艺图谱通志。今既蒐辑众技。博引群书。奄成一统。其于名例。若不改正。则本末易混。主客难辨。故仿大典通编例。随其旧新。标以原增。其目则以小字书于下。其文则以大字标于上。既标于上。则虽更端不为叠标。互蒙上文。然后命名通志之义。始为明晢若有辨证。小则句间。双书案云云。大则别行。低一字书案云云。凡原增字案字。皆加匡白文。宏纲细目。悉禀 睿裁。
博考 列圣朝建置军门编纂兵书及内苑试阅。仿前史本纪。年经月纬。逐事排次。命曰兵技总书。别为卷首。但古今所纪。详略不同。故无年者。只书某 朝。无月则姑阙焉。内苑试阅之逐年叠行者。曰岁以为例。参差不一见者。曰后亦如之。至若 御苑御堂之
青庄馆全书卷之二十四 第 359L 页
或书或不书。槩从试艺日记。
兵技。不出刺,砍,击三法。故今以抢(一作枪),刀,拳三技。为首。各以类从。交战。出于倭釰。因以附之。马才。近于击毬。次其下。骑步冠服图说又次之。各营技艺。传授各异。作考异表。附于末。
参阅诸书器械图式。或有制㨾可以取法。胜于今式者。则先图华式。次图今式。又有倭式。则次于今式。以备照式。
原书器械图解。皆从戚书截出。而图旁纵横细书者。此编或展为大书。故节略凑合之间。或有一二字倒插更定者。取其语简意完。
戚氏纪效新书。茅氏武备志。俱为是编之表准。匪比他书之泛引者。故他书则曰某书。曰云云。至于戚茅之书。特书戚继光曰云云。茅元仪曰云云。匪曰卑之。以示惯串习尚之意。又撰戚茅小传。载于卷首。俾人人知其事实。
采摭韩峤事宲训局缘起。合成案说一篇。载于技艺质疑之下。使前人创始之功。久而弥彰。
此书。欲使将领卒伍。人人晓畅。故或有僻字奥文。另注音意。至若人物舆地器用动植之伦。约略注解。而
青庄馆全书卷之二十四 第 360H 页
平常者。不足费释。稀僻者。不必强疏。用除繁芜。务取清简。
枪制。宜审杆材。釰制。宜审铁品。故古今各国杆木及炼铁之法。并次枪釰之下。以资择用。
原书有藤牌。而今制无镖枪。盖刀镖与牌相随。然后可攻可御。今附刀镖于藤牌之下。
虽非今人所隶(一作肄)习。而如釰势及棍法拳法。可资击刺者。博考诸谱。各次其下。
旧图或有左右失势长短违式者。今逐段审究。人物则别其衣纹向背。形名则辨其图(圆尖)锈漆。
步军冠服旧图。依戚啚。帕首急装。不解其色㨾。今皆釐改。
旧书所绘。各技步军。一张一面。或二或三或四。人数不同。眩于究审。今则一张两面。各作上下两格。上格书各技之势。下格绘人无过二个。马上诸技。依旧一面只一人。
图在下而谱在上。谱说不得不随图分合。步军则虽并立一面。而有别为一势者。必圈其谱。以别其第二人。如倭釰,千柳流,柳彼流,锐刀,举鼎,点釰之类是也。其在初行。不与上文相连者不圈。马军则有连上文
青庄馆全书卷之二十四 第 360L 页
总结之语。而文既分属。有若专属下段者肰。如月刀左顾一挥下。有右顾一挥者。三次之类是也。此则又当连上文看。
旧谱有散图而无合图。今仿武备志诸势总谱例作谱。而武备志之圈书势名者。悉代以图。又依舆图百里尺法。承以棋盘影格。以均步法。
旧书总谱。退则顺书。进则逆书。殆有甚于贝叶之旁行。今悉圈其势名。缀以墨线。随其地势。书其起终。使纵横环转。逐路寻线。暸肰可得。
原书谚解。错置图谱之间。未易翻阅。今剔出谚解。另编一书。附之。可以便览。离之。亦足单行。且其话头古今有异。都鄙相混。故一一釐改。而器械制度及新撰解说。如不翻译以就要约。
锐刀。既以茅氏势法为图谱。而与今连习之谱迥异。故不得不以今谱。别作总谱。又别作茅说解。使已习者。不废所学。未习者。知有所本。
棍棒甲乙之势。最多相类。故删其文。只曰某势至某势。同上云云。而谚解则欲令易晓。故并依本文叠书。
武艺图谱通志附进说
本朝兵制。始备于 光庙。浸盛于 孝庙。而逮我 
青庄馆全书卷之二十四 第 361H 页
圣上。宏纲细目。莫不毕具。凡郊幸大阅以外。武臣之角射。卫士之较艺。岁有恒期。月有常程。万机之馀。以试以劝。大圣人不自暇逸。贻谋经远之略。可谓盛矣。 上之十有三年己酉秋。 上召谕臣德懋。臣齐家。臣东脩等曰。武艺诸谱所载。棍棒,藤牌,狼筅,长枪,镋钯,双手刀六技。出于戚氏新书。而 宣庙朝命训局郎韩峤。遍质东征将士。撰谱刊行者也。 先王己巳。 小朝代听庶政。岁己卯。命增入竹长枪,旗枪,锐刀,倭釰,交战月刀,挟刀,双釰,提督釰,本国釰,拳法,鞭棍十二技。纂修图解。作为新谱。语详 显隆园志。予即位初元。聿追 先志。始命并前十八技。隶(一作肄)习试取。又增骑枪,马上月刀,马上双釰,马上鞭棍四技。今又以击毬,马上才。附于其下。猗欤。 列朝编纂兵书。建置军营。缔造巩固。计无遗策。然器杖之式。击刺之法。顾末有详传。骑曹,训局,御营诸军。或习焉而势有同异。踵讹袭谬。非细故也。及今无事之月。编成有用之书。则敌忾御侮。可期实效。玆以武艺新旧谱二十四目。尽畀尔等。看详编摩。赐名武艺图谱通志。尔等其博蒐广考。以为疏解。发凡起例。正其体裁。凡厥得失。亦复论断。使其段落更端。毋或兜揽混淆。俾扬前辈之美
青庄馆全书卷之二十四 第 361L 页
意。毋贻后人之讥议焉。因命开书局于壮勇营。出内府兵家二十馀部。以资考检。亦有名物事文可以旁引百家者。命臣德懋。翻阅阅古观秘书。臣齐家则撰辑之暇。缮写镌本。臣东脩。与营校之知兵者。察试技艺。董饬开雕。三阅月而工告讫。书凡五卷。臣等窃伏惟念。古之以书生谈兵者。若杜牧陈亮唐顺之之类。皆能通经学识时务。口陈手画。磊落慷慨。读其书。凛凛犹有生气。至如我韩(一作朝)韩峤。白衣为郎。世推国士。无论其有开创武艺之功。即其周旋于骆千斤刘大刀之间者。已足以发奇伟之观。而长志士之气矣。臣等碌碌。学未通方。才不适用。方之古人。无能为役于万一。而惟我 圣上。思深听鼓。叹发抚髀。搜幽阐微。惓惓于韩峤之书。至使臣等发挥润色。流布永久。编摩之际。辄饬臣等。毋或掠其美而掩其善。大哉言乎。臣等每奉 圣谕。未尝不赞诵而激昂。使峤而有知。宁不鼓舞于泉下也。臣等谨考班固次兵家流。权谋形势阴阳以外。别叙兵技巧。盖习手之(一作足)便器械积机关。以立攻守之胜者也。新罗之武乌兵法。高丽之金海兵书。逸而不传。今不可考。而中国历代器械之书。亦或不传。言制造者。莫详于考工记。而辞义奥邃。六韬
青庄馆全书卷之二十四 第 362H 页
有兵用篇。略而不备。惟宋朝鲁公亮武经总要。兵器图式。最号精该。王氏图会。戚氏新书。茅氏武备志及图书集成。戎政之典。咸宗是书。而韩峤之书既出。戚氏源派明白。有图有谱。按而行之。如指诸掌。亦可谓有用之学矣。或曰。兵者智谋而已矣。陈犹末耳。况于器哉。故曰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彼回旋踊跃。嘑号示勇者。一人之敌耳。奚有于胜败之数哉。是则有大不然者。婴儿持釰。贲育避匿者。畏其器也。孱夫之壹击。胜于勇士之百打者。得其势也。故有谋而无陈。与有陈而无器。有器而无势。均之不可以为兵。方其两陈相接。彼之刀必剸。而我之锋已折。敌之甲已穿。而我之矢已钩。当是之时。虽使玄女握机。风后司命。犹鸷鸟之铩翮。猛兽之剪爪。将无所施其智谋矣。此图谱之所作。而为今日之急先务也。是书既以列朝所撰兵书。该载卷首。而 当宁御纂兵书。如兵学通。隶陈总方(肄阵总方)。已刊颁者外。内府誊本。犹数十馀种。臣等循次编录。则 上以事近夸耀不许。至矣哉。 圣上撝谦之德也。盖尝论之。兵学通。为营陈之纲领。武艺通志。为技击之枢纽。夫通者。明也该也。体用互须。本末相维。谈兵之家。舍此二通。亦奚以哉。譬之于
青庄馆全书卷之二十四 第 362L 页
医。推验运气。诊察经脉。陈法也。草木金石。器械也。烹炮剂研。击刺也。若曰。运气经脉。识其大而已。安用彼区区药料之佐使云尔。则庸师而止耳。夫我国之人读书者。徇空虚而略名物。制器者溺见闻而昧度数。百艺窳荒。不师古昔。虽有忠智强力之臣。徒手驰骛。何补于事哉。今我 圣上抚熙运而御至治。文置 奎章。武设壮勇。神明礼乐。焕然改观。破胶固之习。适弛张之宜。以至一艺之工。一事之微。莫不濯磨淬励。综核名实。则通志之书。特制作之一耳。虽肰。百工之事。大抵皆出于圣人。故三代之器。逾古逾巧。古之名将皆有巧思。史称诸葛筒袖铠。五石弩射之不入。都穆评汉枪精致。叹古今作一器。未尝苟且。今我 国方数千里。据山海之利。地非不足矣。倭人购晋州之铁。炼成宝刀。哥舒二年之木。北使得之以为珍。则材不改求矣。骆尚志曰。以一教十。以十教百。数年之内。可得精卒数万。则民不异于曩昔矣。苟能蕫百工以治其器。募良师以习其艺。凡在登坛制阃之列。荷戈执殳之流。悉能按图考谱。通其术而求其用。则可以策全胜于不战。垂鸿烈于无穷。国需桢干之材。家播千城之咏矣。夫狮子弄毬。跳踉偃仆。终日不休。及其
青庄馆全书卷之二十四 第 363H 页
搏象搏兔。皆用专力者。毬之所推也。倭人燕居。前置藁枕。手把木刀。閒漫击枕。以习其势。技安得不神乎。夫兵。不得已也。肰圣人用之。以禁暴止乱之义。则未始不与利用厚生。相为表里。故春蒐秋狝。所以简其马也。乡饮之礼。所以习其射也。以至投壶蹴鞠之戏。莫不有微意存于其间。则是书之作。又岂特兵家之一事而已哉。推而广之。凡农圃,纺织,宫室,舟车,桥梁,城堡,畜牧,陶治,冠服,盘盂民生日用之具。所以事半而功倍者。举将牖其迷而导其俗。绍周官之遗则。袭华夏之旧制。朝廷讲实用之政。黎庶守实用之业。文苑撰实用之书。卒伍肄实用之技。商贾通实用之货。工匠作实用之器。则何虑乎卫国。何患乎保民也哉。臣等躬逢右文。猥承纂次之任。岂直为托名文字之荣而已。万世升平。永赖我 圣上止伐之化云尔。
兵志周军制论(辛亥七月。命纂辑 国朝兵制。开局于秘省。与柳公得恭,朴公齐家。同纂其历代外国兵制。下段各附论说。公有周,唐,明,倭四论。)
王宫内外。不可不严密。故周自文王以来。谨于内治。宫正宫伯。罔非正人。缀衣趣马。亦惟吉士。非王族则皆功臣之世与贤者之类尔。是以奉燕私。则从容养德。司御侮。则坚明守义。而虎贲八百人。即天子之亲
青庄馆全书卷之二十四 第 363L 页
兵。禄比下士。足以代耕。与六乡之军。无事则散。有役则召。不同焉者。重宿卫也。夫天子六军。见于夏书。胤侯之征。而大司马之职。唐虞之际。阙焉无闻。以其古者兵刑。合为一官。肰夏承唐虞。则古亦有司马之官。而其制不可考也。制军之政。至周大备。以田定赋。以赋出兵。征伐隶之司马。伍籍属之司徒。居则为比闾族党州都。出则为伍两卒旅师军。故寓兵于农。寓将于卿。父子相继。无招募之绎骚而额不缺。耕稼自给。无廪饷之经费而食常饶。有事调兵。则天子以一牙璋。发之六军之命。制于至尊。事已则为军将者。萧然释兵。亦何患乎久握戒(一作戎)权。飞飏跋扈。有如后世所谓强臣也哉。若其联比挨次。大小相维。六乡在于百里之内而为正军。六遂在于百里之外而为副倅。合之则当为十二军。而以其迭用。故常时。秪是六军七尺六尺之征。以其才也。六十六十有五之舍。以是齿也。每家惟取一人为正卒。其馀皆为羡卒。以备更休。皆宽民之力。而亦有校阅之制。田猎之礼。坐作进退。以讲武也。刺伐擒纵。以简众也。可见圣王安居思危之意。吁其至矣。盖成周制军之法。此其大略。而万全无弊。可谓善。肰迨及数世。司马世官。爰以命氏。驯至诸
青庄馆全书卷之二十四 第 364H 页
侯更霸。列国专征。世卿帅师。大夫藏甲。孔子作春秋。凡书帅师。讥权臣也。聚民而为兵。兵安得不惰。聚兵而专将。将安得不骄。鲁之兵甲。齐之内政。晋之三行。郑之兵赋。楚之荆尸。逾变改而逾僭拟。荡然无复周王之制。至于秦之上首功。而生民之祸惨矣。
兵志唐军制论
府兵之制。昉于周太祖补西魏时。用苏绰言。仿周典。置六军。合为百府。隋因其旧。定其制。为十二卫。至唐始备。以二府统十二军。以十二军统六百三十四府。三代以下之兵制。未有如府兵之善者。其为利者有八。中外相制。上下相维。一也。民无失业。可以省养兵之费。二也。兵有定籍。可以省召募之烦。三也。无事则散耕。有事则听调。三代寓兵于农。而府兵则寓农于兵。是兵农虽分。犹不分。四也。更代番休。无长征久戍之兵。而民力不困。五也。兵兴则命将。兵罢则将归于朝。释握兵之权。六也。兵不精者。罪其折冲与刺史。责任既专。则士皆素鍊。七也。兵皆土着而安业。顾恋宗族。人自战。家自守。无逃亡转徙之患。八也。高宗以刘仁轨。为洮河镇守使。以图吐蕃。始有久戍之役。武后以来。升平日久。府兵渐坏。为人所贱。百姓耻为之。牛
青庄馆全书卷之二十四 第 364L 页
仙客以积财得宰相。边将效之。诱戍卒以缯帛。寄府库。昼则苦役。夜絷地牢。利其死而没入其财。戍卒还者十无一二。张说请募长征兵。谓之彍骑。此府兵之始变也。天宝以后。彍骑之法又变废。而折冲诸府。至无兵可交。李林甫遂请停上下鱼书。其后徒有兵额官吏。而戎器糗粮并废。此府兵之再变也。李泌欲复府兵而未果也。宪宗中兴。亦宜复旧。急于近效。不为远图。惜哉。自府兵坏而方镇盛。玄宗之西狩。代德之播迁。所籍(一作藉)而兴复者。方镇之力也。能禁方镇之不强盛而逆命得乎。方镇既盛。而天子失权。恃以自卫者。惟禁军。安得不增置羽林龙武神策神武等诸军乎。方镇之盛也。甲兵险要财赋人民。举以委之。悍将得兵权。以㤼天子。禁军之盛也。藏奸民。蕃逋逃。无胜兵而存空籍。又诸军皆以宦官主之。僖宗以后。方镇与宦官。相为仇雠。天子右宦官。则召外祸。右方镇。则启内衅。推其原则皆废府兵之故也。盖府兵。耕战之兵也。彍骑。召募之兵也。耕战之兵废。则召募之兵起。府兵之坏。坏于天宝之怠荒。非彍骑之过也。
兵志明军制论
元起沙漠。兵制简略。不可为法。故 皇明接元之后。
青庄馆全书卷之二十四 第 365H 页
而未尝因元之旧。盖 太祖久历戎行。洞悉古今之利病。断自宸衷。制为划一之法。自京师。达于郡县。皆立卫所。外统之都司。内统于五军都督府而上十二卫。为天子亲军者。不与焉。征伐则命将。充总兵官。调卫所军领之。既旋则将上所佩印官。军各回卫所。有唐府兵之遗意。卫所都司。犹唐之折冲府也。五卫都督府。犹唐之二府十二军也。其法最为尽善。唐一变为彍骑。明一变为团营。皆不得不变者也。肰初制不可复。弊遂以痼。团营之制。简精锐。一号令。兵将相习。其法颇善。而历累朝。更营制。威益不振。 毅皇帝集九边家将突骑数万人。聚京师。号威武营。 帝自为大将军。而十二营之号。固自如。嘉靖初。兵政废弛。边报岁益急。团营见兵少。仅选三万骑。号东西二官厅。而团营所馀者。非老弱则入元帅中贵之私家。后罢十二营。复并为三大营。肰弊源已深。不可以救矣。大抵卫所之兵。疲于番上。京师之旅。困于占役。驯至末造。尺籍久虚。行伍衰耗。流盗蜂起。外蕃充斥。宦竖降于关门。禁军溃于城下。而国统遂坠矣。
兵志备倭论
日本地形如人字。绕我国东南二海。东海比西海尤
青庄馆全书卷之二十四 第 365L 页
深。常多大风。水性悍急。绝无岛屿。无以避风经宿。且白头山大麓。滨海而北迤南走。自庆兴至平海。无一平地。故东海自古无边虞。惟高丽高宗戊午。东真馀孽。以舟师来。围高城之松岛而已。自文宗以后。倭冠(一作寇)始作。而止于岭南海沿。忠宣时。至犯湖南之群山楸子等岛。忠定时。至犯京畿之三木紫燕等岛。恭悯时。至于海西之凤山。关西之宣川。大抵西南海沿。无岁不侵。而关北岭东。一不入寇。至恭悯二十一年。始自咸兴。转入北青。为万户赵仁璧击破。二十三年。寇江陵及东界诸郡。辛祦九年。又自江陵入淮阳至洪川。又入咸兴,端川,洪原,北青。我 太祖征之。大破于咸兴之兔儿洞。此非陆奥伯耆之倭。直渡东海者。而乃平岛大马之贼。来自岭南宁海丑山岛而入寇焉。陆奥最近我国。倭人言壬辰秀吉之入寇也。时未得萨摩。故不敢从一岐。欲从陆奥以北。而别有海路。浦泥沮洳。铺竹篱四百里。欲渡兵马。犹畏其陷溺而未果云。日本东北海中。有虾夷国。一名获服。一名日高见国。又号毛人国。其南海浦。名松前。即志摩守之城居。至陆奥之津。经海上一百五十里。自松前。至曾宇夜三千八百里。即虾夷之北界。至加良不止岛四百三
青庄馆全书卷之二十四 第 366H 页
十里。即与灵古塔东北三千里飞牙喀地方相接。飞牙喀人衣鱼皮。以犬负载。地常泥泞。一人足踏。举地皆动。菰蒲弥满。居人乘橇。以取雁卵。盖倭人指此地。谓秀吉铺篱欲渡。遂誇耀我人也。虾夷衣兽毛。饮鱼脂。须长如虾。行无足音。登高行险。捷于禽兽。能行水底。勇悍无比。箭藏头髻。刀佩衣中。草乌头药。涂镞射人。𦘺肤腐烂。急剥疮皮。研傅生蒜。始得不死。尝侵掠日本。王子武尊讨平之。仍为奴国。壬辰之难。加藤清正深入北关。获松前人世琉兜宇须者。其人风飘。留居济州二十年。清正得之甚喜。以为向导。改名后藤次郎。近世东莱人。亦尝漂到虾夷而还。则虾夷之境。与我北关相近。筹边之臣。不可以不知。至若阿兰陀。虽非我之邻近。亦不可以不虞。一名荷兰。一名红夷。亦曰红毛。在西南海中。距日本一万二千九百里。其地近佛郎机。深目长鼻。须发皆赤。足长尺二寸。当(一作常)举一足而尿如犬。习西洋耶苏之教。其所恃。惟巨舟大炮。舟长三十丈。广六丈。厚二尺。树五桅或八桅。置二丈巨炮。发之可洞裂石城。世所称红夷炮。即其制也。为海中诸国之患。 明末据台湾。后为郑成功所败。尝往来交易于占城呱哇等三十五国。自为都纲。每
青庄馆全书卷之二十四 第 366L 页
年六七月。船载各国珍品异物。来泊长埼。互市倭人。以我国人蔘。詑为土产而饵之。博其重货。 孝宗四年。有漂船泊于珍岛。渰死几半。馀者三十六人。转泊济州。不通言语文字。我人但称西洋。或称南蛮。竟不知为何国人。先是。有吉利施端者。从蛮舶来。泊日本岛。原以耶苏之教。诳惑民众。祝天废事。恶生喜死。关伯家康。捕斩之。小西行长。亦坐诛。 仁祖十六年。行长家臣五人。被窜于岛原者。复煽动邪教。徒党至三万六千人。袭杀肥后州太守。关伯发兵剿灭。仍约我国。诇察馀党之往来海沿者。至是济州人。见漂人。试以倭语呼吉利施端。则漂人皆欢喜。 朝廷遣译人朴延来审。延亦剽人。隶于训局。本名胡吞万。改称朴延。延见漂人。叙话垂泪。漂人皆愿服属。遂分隶于京外诸营。有善星历者及善鸟铳大炮者。十四年。留置全罗左水营者八人。潜乘渔舟。逃至长埼。对马岛主书契。有曰。阿兰陀。即日本之属郡。而今留贵国者八人。逃来长埼。又曰。其馀留在贵国之人。必是学习耶苏者。执言恐喝。要索权现堂香火之资。我国虽始知漂人为阿兰陀。而亦不深辨其非日本之属郡也。日本狡悍。为我强邻。而驾驭虾夷。牢笼红毛。惟其指使。如
青庄馆全书卷之二十四 第 367H 页
虎傅翼。天下之事变无穷。而患生于所忽。平常无事之时。不可不商确。四方蛮夷之情状。亦不可以穷远荒绝。忽而易之也。
诗观小传(壬子夏。 命阁臣。选诸体诗。自古逸以及汉魏六朝,唐,宋,元,明诸家。 命曰诗观。仍分撰诗人小传。以唐,宋,明三代。属之公。)
  [太宗皇帝李世民]
太宗皇帝姓李氏。讳世民。高祖次子。在秦邸。开文学馆。召名儒十八人。为学士。既即位。置弘文馆。命学士番宿。讨论典籍。杂以文咏。天章秀发。沈丽高朗。有唐三百年风雅。帝实启之。尝作宫体诗。使虞世南和之。世南曰。圣作诚工。肰体非雅正。臣恐此诗一传。天不(一作下)风靡。帝曰。朕试卿耳。后为诗述古兴亡。叹曰。此诗将何所示。敕褚遂良。即于世南灵座焚之。在位二十四年。谥曰文。有御制集四十卷。
  [玄宗皇帝李隆基]
玄宗皇帝讳隆基。睿宗第三子。始封楚王。景云元年。立为皇太子。开元之际。励精图治。旁求宏硕。讲论艺文。贞观之风。骎骎复振。尝亲拣廷臣许景先等十一人。为诸州刺史。滨行。诏宰相王御史以上。祖道洛滨盛供具。奏太常乐。张水嬉赐诗。令题座右。且给纸笔。令自赋。帝诗谆谆恳挚。如汉天子之诏令。可以想见当时之盛事。惜乎。天宝之政。鲜克有终。在位四十七
青庄馆全书卷之二十四 第 367L 页
年。谥曰明。有御制集一卷。
  [王勃]
王勃字子安。龙门人。文中子通孙也。六岁。善属文。獜德初。对策高第。授朝散郎。补号(一作虢)州参军。坐事除名。父福畤。迁交趾令。勃往省。渡海溺水。悸而卒。年二十九。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天下称四杰。勃才思敏速。围棋率下四子成一诗。所至请托为文。金帛礼积。人谓心织舌耕。其为诗。命辞赡缛。属对精切。庾信后一人。有集三十卷。
  [杨炯]
杨炯华阴人。聪敏博学。善属文。年十一。举神童。授校书郎。历官崇文馆学士。武后时。坐事除盈川令。卒于官。炯闻时人以四杰称。自言曰。吾愧在卢前。耻居王后。张说曰。杨盈川诗。思如悬河。酌之不渴。既优于卢。亦不减王也。有盈川集三十卷。
  [卢照邻]
卢照邻字升之。号幽忧子。范阳人。高宗时。官新都尉。弃官隐具茨山。武后封嵩山。聘贤士。照邻自悼病废。与亲属诀。沉颍水而殁。诗多悲壮顿挫。盖其所遭阨穷而肰也。有集二十卷。
  [骆宾王]
骆宾王。义乌人。七岁。能诗。历官临海丞。弃官去。除(一作徐)敬业举义。署为府属。为敬业草檄。斥武后罪状。后读之。矍肰曰。宰相安得失此人。敬业败。宾王亡命。不知所
青庄馆全书卷之二十四 第 368H 页
终。或云。落发为僧。遍游名山。尤工五言诗。尝作帝京篇。当时以为绝唱。有集十卷。
  [陈子昂]
陈子昂字伯玉。梓州人。擢进士第。武后朝。历官右拾遗。因事系狱。忧愤而死。唐兴。文章承徐庾馀风。骈俪秾缛。子昂横遏颓波。亟回正派。李,杜以下。咸推宗之。初为感兴诗。王适称之曰。必为海内文宗。盖其音响冲和。词旨幽邃。浑然有平大之意。有集十卷。
  [李峤]
李峤字巨山。赞皇人。弱冠。擢进士第。武后时。官凤阁舍人。景龙中。同中书门下三品。玄宗朝。贬为庐州别驾。峤富于才思。接武王杨。郁然为文章宿老。一时学者取法。张说尝称其文词。如良金美玉。无施不可。有集五十卷。
  [杜审言]
杜审言字必简。襄阳人。晋征南将军预后孙。擢进士。五言工丽。与李峤,崔融,苏味道齐名。性矜诞。尝曰。吾文章。屈,宋当作衙官。书迹。羲之当使北面。累迁洛阳丞。武后令赋欢喜诗。甚见喜赏。历官至修文馆直学士。有集十卷。
  [宋之问]
宋之问。一名小连。字延清。弘农人。初徵令。与杨炯分直内教。景龙中。累迁考功员外郎。时中宗增置修文馆学士。之问与薛稷,杜审言。首膺其选。睿宗即位。以狯险徙钦州长史。寻赐死。之问与沈佺期。为有唐律
青庄馆全书卷之二十四 第 368L 页
诗之龟鉴。情多兴远。宲启盛唐风调。有集十卷。
  [沈佺期]
沈佺期字云卿。内黄人。善属文。尤长七言。擢进士第。神龙中。历官修文馆直学士。江左诗。至沈约。以音韵相尚。属对精密。及佺期与宋之问。尤加靡丽。回忌声病。约句准篇。如锦绣成文。学者宗之。号为沈,宋。为之语曰。苏,李居前。沈,宋比肩。有集十卷。
  [张说]
张说字道济。一字说之。洛阳人。武后策贤良方正。擢第一。授凤阁舍人。开元初。历官中书令。封燕国公。寻左迁刺岳州。后拜尚书左丞相卒。谥文贞。为人敦气义。延誉后进。朝廷大述作。多出其手。与苏颋。号燕许大手笔。文辞精密壮丽。谪岳州后。诗益悽惋。谓得江山之助。有集十卷。
  [苏颋]
苏颋字廷硕。瑰庶子。瑰初未知颋。有客候瑰。颋拥彗庭间。客其咏昆崙奴诗。请收举。瑰始亲之。擢进士第。历官中书舍人。玄宗爱其文。擢紫微侍郎知政事。与李乂对掌书。命袭父封。号小许公。卒谥文宪。与燕国公张说。为诗华赡典则。称望略等。有集三十卷。
  [张九龄]
张九龄字子寿。曲江人。七岁。知属文。擢进士第。历官右拾遗。张说尝称曰。后出词人之冠也。拜中书侍郎。为李林甫所恶。贬荆州长史。寻封始兴伯。卒谥文献。
青庄馆全书卷之二十四 第 369H 页
诗品高爽沈著。肖其为人。有集二十卷。
  [王维]
王维。字摩诘。河东人。擢进士第。历官给事。为安禄山所得。服药阳瘖。贼平定。罪陷贼官。特原之。累荐尚书右丞。尝于辋川别墅。与道友裴迪。弹琴赋诗。奉佛长斋。一日作书数纸别弟缙。舍笔而卒。缙表上其诗集。代宗敕答云。卿伯氏抗行周雅。长辑(一作揖)楚辞。殷璠谓维诗。词秀调雅。意新理惬。苏轼亦云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有集四卷。
  [孟浩]
孟浩 字浩肰。襄阳人。隐鹿门山。与张九龄,王维。为忘形友。维私邀入内署。适明皇至。浩肰匿状下。维以实对。帝命浩肰出。诵所为诗。至不才明主弃。帝曰。卿不求仕。朕未尝弃卿。因放还。开元末。疽发背卒。浩肰为诗。造意极苦。洗削凡近。开元间。得建安体者。推李杜为尤。介其间。能不愧者。浩肰也。有集三卷。
  [储光羲]
储光羲。兖州人。开元中。登进士第。玄宗命中书。试文章。历官监察御史。安禄山乱后。坐陷贼。贬官。光羲诗。澹而远。幽而雅。不害王孟之流亚。所谓诗文妙用。有隐有秀。光羲盖兼之矣。有集七十卷。
  [王昌龄]
王昌龄字少伯。京兆人。开元中。登进士第。又中宏词科。累迁江宁丞。晚节不谨细行。贬龙标尉。归乡里。为
青庄馆全书卷之二十四 第 369L 页
刺史闾丘晓所杀。昌龄诗绪密而思清。与高适,王涣之齐名。高柄曰。诗莫盛于唐。莫备于盛唐。孟襄阳之清雅。王右丞之精致。储光羲之真率。王江宁之声俊。此皆宇宙山川英灵间气。有集六卷。
  [李颀]
李颀。东川人。开元十三年。擢进士第。官新乡尉。颀诗。冲秀细润。无体不备。高柄品汇。主风韵。钟惶诗。归宗悟解。而俱于颀诗。欣赏不已。柄曰。沉郁顿挫。抑扬悲壮。法度森严。神情俱诣。一味妙悟。远出常情。惺曰。李颀劲浑。储王一派。律诗带古。如小楷兼楷法。有集三卷。
  
[常建]
常建开元中。擢进士第。大历中。为盱贻尉。殷璠称之曰。诗似初发通衢。却寻野往百里之外。方归丈(一作大)道。其旨远。其兴邃。高才无贵士。诚哉是言。左思终于纪室。鲍照卒于参军。建亦沦于一尉。士论悲之。有集一卷。
  [刘长卿]
刘长卿字文房。河间人。开元二十一年。进士。历官随州刺史。权德舆尝谓长卿诗。为五言长城。皇甫湜尝云。诗未有刘长卿一句。已呼宋玉为老兵。其见重如此。高柄曰。天宝丧乱。光岳气分。风槩不完。文体如变。其间。刘长卿,钱起,韦应物,柳宗元。后先继出。各鸣一宗。有集十卷。
  
青庄馆全书卷之二十四 第 370H 页
[钱起]
钱起字仲文。吴兴人。天宝十载。登进士第。历官尚书考功郎中。大历中。与韩翃李端辈。号十才子。江行诸绝句。尤脍炙当世。高柄曰。韦苏州之雅澹。刘随州之间旷。钱郎之清赡。皇甫之冲秀。此中唐之再盛也。有集十三卷。
  [李白]
李白字太白。成纪人。十岁。通诗书。隐岷山。天宝初。至长安。贺知章见其文。叹曰。子谪仙人也。言于明皇。召见金銮殿。奏颂一篇。帝亲为调羹。供奉翰林。尝侍帝醉。帝命高力士。脱靴。力士摘其诗。激杨贵妃。帝赐金放还。永王璘。辟为僚佐。璘败。长流夜郎。会赦得还卒。白天才纵逸。轶荡人群。上薄曹刘。下凌沈鲍。如无法度。从容于法度之中。盖圣于诸(一作诗)者也。有集十三卷。
  [杜甫]
杜甫字子美。号高斋。襄阳人。审言孙也。天宝初。应进士不第。后献三大礼赋。明皇奇之。授兵曹参军。肃宗即位。甫自贼中赴行在。拜左拾遗。坐救房琯。为华州司功参军。召补京兆功曹。道阻不赴往。依严武于成都。武奏为功部员外郎。武卒之东蜀。依高适。既至。适卒。扁舟下峡。寓来阳县。令馈牛炙。大醉而卒。与李白齐名。浑涵汪茫。千汇万状。兼古今而有之。善陈时事。律切精深。至千言。不少衰。世号诗史。有集十六卷。
  
青庄馆全书卷之二十四 第 370L 页
[贾至]
贾至字幼邻。洛阳人。父曾。开元初。掌制诰。至擢明经第。拜起居舍人。知制诰。父子继美。玄宗尝称之。肃宗擢为中书舍人。坐法。贬岳州司马。大历初。官散骑常侍卒。谥曰文。至及王维,岑参。早朝倡和之什。各极其妙。馆阁哲匠。壹遵为金科式。至今不已。有集十卷。
  [岑参]
岑参。南阳人。文本之后。少孤贫。笃学。登天宝三载进士第。累宫(一作官)太子中允。代宗总戒(一作戎)陜服。委以书奏。出刺嘉州。杜鸿渐镇西川。表为从事。流寓不还。遂终于蜀。参诗辞意清切。迥拔孤秀。每一篇出。人竞传写。比之吴均,何逊。与高适齐名。心手如出一人。有集八卷。
  
[高适]
高适字达夫。沧州人。举有道科。哥舒翰表为掌书记。潼关失守。奔走行在。擢谏议大夫。李辅国谗之。出为彭蜀二州刺史。进釰南西川节度使。召为刑部侍郎。封渤海县侯。永泰二年卒。谥曰忠。适喜功名。尚节义。年过五十。始学为诗。每吟一篇。人皆传诵。其为诗。往往从欹侧历落中出。有集二卷。
  [顾况]
顾况字逋翁。海盐人。至德中。登进士第。长于歌诗。性好恢调。尝为韩滉节度判官。与柳浑,李泌善。浑补政。以校书。徵泌为相。稍迁著作郎。悒悒不乐。坐诗语调谑。贬饶州司户参军。后隐茅山。以寿终。况诗古朴诡
青庄馆全书卷之二十四 第 371H 页
异。长于讽谏。当与元结相伯仲。有集二十卷。
  [元结]
元结字次山。河南人。少不羁。擢上第。复举制科。国子司业。苏源明荐之。结上时议三篇。擢兵曹参军。代宗立。累迁著作郎。拜道州刺史。为民营舍给田。流亡尽归。进客(客一作容)管经略使卒。结诗溪刻直。奥在盛唐。自为一调。只是一字不肯近人。有集十卷。
  [李嘉祐]
李嘉祐字从一。赵州人。天宝七年。擢进士第。授秘书正字。坐事谪鄱江令。入为中台郎。上元中。出为台州刺史。大历中。为袁州刺史。与严维,刘长卿,冷朝阳。友善。其诗卓然。为中唐之高流。与钱起别为一体。往往涉于齐梁。绮靡婉丽。吴均,何逊之流也。有集一卷。
  [韦应物]
韦应物。长安人。少以三卫郎。事明皇。晚更折节读书。永泰中。授京兆功曹。建中中。累官苏州刺史。应物性高洁。所在香火扫地而坐。惟顾况,刘长卿,丘丹秦系。皎然与之酬唱。其诗闲澹简远。人比之陶潜。称陶韦。品姿近道。胸中先有一段真至深永之趣。落笔自然清妙。有集十卷。
  [韩翃]
韩翃字君平。南阳人。天宝十三载。登进士第。建中初。以诗受知。德宗特除知制诰。时有两韩翃。其一为刺史。宰相请孰与。帝御批翃春城无处不飞花诗曰。
青庄馆全书卷之二十四 第 371L 页
与此韩翃。以中书舍人终。翃与饯起卢纶辈。号大历十才子。为诗。兴致繁富。一篇一咏。朝野珍之。有集五卷。
  [卢纶]
卢纶字允言。河中人。大历初。数举进士不第。元载取其文以进。辅(一作补)阌乡尉。累迁监察御史。辄称疾去。贞元中。纶舅韦渠牟。表其才。召见禁中。帝有所作。辄使赓和。从浑瑊在河中驿。召之。会卒。宪宗诏访遗文。文宗尤爱其诗。诗从妙悟入(入悟)。严羽所谓透彻之悟。庶几近之。有集十卷。
  [韩愈]
韩愈字退之。南阳人。贞元八年。擢进士第。元和中。历官中书舍人。从裴度。讨淮西。迁刑部侍郎。谏迎佛骨。补潮州刺使。穆宗初。召拜国子祭酒。累迁吏部侍郎卒。谥曰文。愈自比孟子。诱进后学。成名者甚众。为文一返之古。诗亦豪放。不避粗险。体格之变。自愈始焉。骋驾气势。崭绝崛强。汪洋大肆。而莫能止也。严羽有言。愈诗如金鸱擘海。香象渡河。大枪大刀。君王亲征。气象各别。有集四十卷。
  [柳宗元]
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登进士第。举博学宏辞科。贞元十九年。累迁礼部员外郎。坐王叔文党。贬永州司马。元和十年。移刺柳州卒。宗元为文章。雄深雅健。踔
青庄馆全书卷之二十四 第 372H 页
厉风发。既罹窜逐。其堙厄感郁。一寓诗文。读者为之悲恻。旧史称宗元聪警绝人。尤精西汉诗骚。下笔创思。与古为侔。精裁密致。粲若珠贝。苏轼曰。宗元诗在陶渊明之下。韦苏州之上。有集四十五卷。
  [张籍]
张籍字文昌。乌江人。贞元十五年。登进士第。韩愈荐为国子博士。历官国子司业卒。为诗长子。乐府与王健(一作建)并称。大历以还。为乐府者古声愈下。独籍与王健(一作建)稍复古意。或旧曲新声。或新题古义。词旨通畅。悲欢穷恭(一作苶)。有古歌谣之遗风。有集七卷。
  [王建]
王建字仲初。颖川人。大历十年。登进士第。历官侍御史卒。工乐府。与张籍齐名。宫词百官(一作篇)。尤绮丽繁缛。可悉宫壸事实。脍炙人口。建与宦官王守澄。为同宗。尝语及桓灵信任中官。守澄憾之曰。君所作宫词。禁掖深秘。何以知之。将奏劾。建作诗解之。守澄不敢有言。此事足为诗人作宫词之戒。有集十卷。
  [卢仝]
卢仝。范阳人。自号玉川子。隐少室山。徵谏议。不起。尝为月蚀诗。以讥切元和逆党。韩愈爱其诗。厚遇之。后因宿王涯第。罹甘露之祸。元和以后。各开门户。至于仝之险怪而诗家之变极矣。严羽曰。卢仝之怪。长吉之诡。天地闻(一作间)自欠此体不得。有集三卷。
  
青庄馆全书卷之二十四 第 372L 页
[李贺]
李贺字长吉。系出郑王后。七岁。能辞章。韩愈,皇甫湜过其家。使贺赋诗。拔笔辄就。二人大惊。自是有名。诗尚奇诡。绝去翰墨畦径。当时无能效者。乐府数十篇。云韶诸工。皆合之管绮仕为协律郎卒。年二十七。时人譬其诗于时花美女。风樯阵马。鲸呿鳌掷。牛鬼蛇神。有集四卷。
  [刘禹锡]
刘禹锡字梦得。彭城人。贞元九年。擢进士第。登博学宏辞科。历官监察御史。坐王叔文党。贬朗州司马。落魄不自聊。吐词多讽托幽远。作竹枝词。武陵蛮俗。悉歌之。居十年。召还。以作玄都观诗涉讥。忿复出刺远州。久之以捡校礼部尚书卒。与白㞐易友善。㞐易尝叙其诗曰。梦得诗豪也。其锋森然不敢当。在处应有神物护持。有集十八卷。
  [元稹]
元稹字微之。河内人。元和初。应制策第一。历官承旨学士。进工部侍郎同平章事。出为浙束(一作东)观察使。太和初。入为尚书左丞兼武昌军节度使卒。与白居易倡和。尝(一作当)时言诗者。称元白。号为元和体。序事务在平易明白。后人有言。元轻白俗。有以也。有长庆集二十八卷。
  [白居易]
白居易字乐天。自号醉吟先生。亦号香山居士。下邽
青庄馆全书卷之二十四 第 373H 页
人。贞元中。擢进士第。历官赞善大夫。以言事。贬江州司马。移刺忠州。文宗立召还。除太子宾客。会昌初。以刑部尚书致仕卒。谥曰文。与元稹酬咏。号元白。与刘禹锡酬咏。号刘白。善为歌行长篇。词赡而旨达。每有所作。令老妪能解则录之。道情叙事。直雁(一作写)胸臆。有长庆集三十九卷。
  [许浑]
许浑字用晦。丹阳人。故相国师之后。太和六年。登进士第。除润州司马。累官郢州刺史卒。润州。有丁卯桥。浑别墅在焉。因以名其集唐诗。盖自元和再盛之后。体制姑散。正派不传。而如浑与张籍,王建,姚合,贾岛之属。各鸣一时。犹有𨓏哲之遗韵。浑尤工于五言。偶对精妍。有集二卷。
  [李商隐]
李商隐字义山。自号玉溪生。河内人。令狐楚奇其文。使与诸子游。开成二年。擢进士第。依桂管观察使郑亚为判官。后补太学博士。客荣阳卒。商隐诗。长于咏史。读其隋宫,马嵬,筹笔,锦瑟等篇。造意幽深。托情微婉。想其遭遇之不幸。亦云可悲。有玉溪生集三卷。
  [温庭筠]
温庭筠字飞卿。一名岐。太原人。宰相彦博裔孙。少敏悟。才思艳丽。韵格清拔。工为词章小赋。与李商隐齐名。然薄行无检幅。数举进士不第。每入试场。押官韵
青庄馆全书卷之二十四 第 373L 页
作赋。凡八叉手而成。时号温八叉。徐商镇襄阳。署为巡官。杨收疾之。贬隋城卫卒。有集二十八卷。
  [韩偓]
韩偓字致光。京兆人。龙纪元年。擢进士第。累迁谏议大夫兵部侍郎。以不附朱全忠。贬邓州司马。天祐二年。复原官。不赴召。南依王审知而卒。偓生当季世。卓然不挠。遂不容于朝。流离而死。读其感事三十四韵。其忠爱之意。蔼然可念。讵可以香奁脂粉之体掩之也哉。有集四卷。
  [司空图]
司空图字表圣。自号知非子。又号耐辱居士。河中人。咸通末。擢进士第。历官礼部郎中。僖宗除中书舍人。归隐中条山。乾宁间。屡徵。拜兵部侍郎。不起。迁洛后被诏入朝。以野髦丐归。朱全忠受禅。召为礼部尚书。不食而卒。图少有俊才。晚年栖遁。有先世别业。筑休休亭。日与名僧高士。游咏其中。诗亦唏嘘慷慨。不堪重读。有一鸣集三十卷。
  [王禹偁]
王禹偁字元之。钜野人。太平兴国八年。登进士第。至道元年。为翰林学士。坐谤讪。出知杨州。召还知制诰。出知蕲州卒。元之诗。学李,杜。当时西昆之体方盛。而独开有宋风气。欧阳修得以接响。有小畜集六十二卷。
  
青庄馆全书卷之二十四 第 374H 页
[韩琦]
韩琦字稚圭。安阳人。天圣五年。登进士第二。方唱名。太史奏日下五色云见。辅三朝立二帝。历官右仆射。封魏国公。卒谥曰忠献。诗皆率臆得之。而意思深长。理趣流露。皆从识度中出。有安阳集。
  [林逋]
林逋字君复。号孤山。钱塘人。力学不仕。结庐西湖。真宗闻其名。赐号和靖处士。赐粟帛。诏长吏。岁峕劳问。不娶无子。所居多植梅畜鹤。其诗平澹邃美。趣向博远。故辞主静立而不露刺讥。梅尧臣。谓咏之。令人忘百事。有和靖集一卷。
  [欧阳修]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吉州人。天圣中。擢进士甲科。历官知制诰。出知滁州。以翰林学士。修唐书。进枢密使。历刑部尚书致仕卒。谥曰文忠。其诗学韩愈。以气格为主。愈时出排奡之句。脩一归之于敷愉。亦尝自言诗学李白云尔。有六一集。
  [王安石]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临川人。擢进士甲科。历官知制诰。神宗即位。召拜翰林学士。寻拜参知政事。变行新法。元礼三年。拜左仆射。封荆国公卒。谥曰文。安石诗惟意所向。不务涵畜。后尽读唐人诗集。始悟深婉不迫之趣。肰其精严深刻。步骤老杜。论者谓其工致有馀。悲壮。不足。令人读之。笔拘而格退。有临川集。
  
青庄馆全书卷之二十四 第 374L 页
[邵雍]
邵雍字尧夫。号安乐窝。河南人。嘉祐中。诏举遗逸。王拱辰荐之。授将作监簿。熙宁初。吕诲等复荐之。补颖川团练推官。三辞后受命。称疾不之官卒。谥曰康节。雍玩心高明。德器粹然。晚喜为诗。平易浑融。造诣理奥。有击壤集二十卷。
  [苏轼]
苏轼字子瞻。一字仲和。号东坡居士。眉山人。嘉祐二年。登进士第。熙宁二年。判杭州。坐为诗谤讪。谪黄州团鍊副使。哲宗立。累迁兵部尚书。绍圣初。贬琼州别驾。徽宗立。提举玉局观卒。轼诗气像洪阔。铺叙宛转。杜甫以后一人而已。一时如黄庭坚,晁补之,秦观,张耒,陈师道。以诗文雄鸣当世。皆资轼吹嘘引进之功云。有东坡集九十二卷。
  [梅尧臣]
梅尧臣字圣俞。人称宛陵先生。宣城人。以荫补。太庙斋郎。大臣累迁。宜在馆阁。召试进士出身。嘉祐初。以赵槩荐。累官屯田都官员外郎卒。圣俞少郎(一作时)。以能诗名天下。尝语人曰。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也。龚啸云。去浮靡之习于昆体极弊之际。存古淡之道于诸大家未起之先。此所以为梅都官诗。信夫。有宛陵集六十卷。
  [黄庭坚]
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又号涪翁。分宁人。举进士。哲
青庄馆全书卷之二十四 第 375H 页
宗朝。为实录检讨官。秘书承(一作丞)。章惇蔡京。论实录多诬。贬涪州别驾。安置黔州。徽宗朝。起知太平州。忤赵挺之。羁管宜州卒。宋初诗承唐馀。而庭坚会萃百家句律之长。究极历代体制之变。虽只字半句。不轻出。为宋诗家宗袒。江西诗派。皆师承之。有山谷集六十四卷。
  [陈师道]
陈师道字履常。一字无己。号后山。彭城人。受业于曾巩。以苏轼傅尧俞荐。为除州教授。累迁秘书正字卒。喜作诗。黄庭坚(衍文)少不中意。辄焚去。黄庭坚谓其诗深得老杜之法。今之时(一作诗)人不能当也。任渊曰。法严而力劲。学赡而用变。涪翁以后殆难与敌也。有后山集。
  [秦观]
秦观字少游。一字太虚。号淮海。高邮人。少豪隽慷慨。溢于文词。苏轼勉以应举。始登第。以轼荐。除太学博士。绍圣初。坐党籍。出判杭州。寻编管雷州。徽宗立。放还至藤州卒。诗以韵胜。追琢而泓渟。王安石谓其诗清新似鲍谢。有淮海集。
  [陈与义]
陈与义字去非。号简斋。叶县人。登上舍甲科。绍兴中。累官翰林学士。知制诰。至参知政事卒。少学诗于崔德符。问作诗之要。德符曰。大要忌俗而已。与义于诗。礼(一作体)物寓兴。清邃纡馀。高举横厉。上下陶,谢,韦,柳之间。
青庄馆全书卷之二十四 第 375L 页
尝赋墨梅。徽宗嘉赏。建炎间。避地湖峤。不妄忧爱。以简严扫繁缛。以雄浑代尖巧。有简斋集。
  [范成大]
范成大字致能。号石湖。吴郡人。绍兴二十四年。擢进士第。累迁崇政殿太学士。后为四川制置使。拜参知政事。进资政殿太学士卒。其诗缛而不酿。缩而不窘。清新妩媚。奄有鲍谢。奔逸俊伟。穷追太白。当时与杨万里,陆游,尤袤。为南渡大家。有石湖集三十四卷。
  [陆游]
陆游字雾(一作务)观。号放翁。山阴人。十二岁。能诗文。荫补登仕郎。以荐除删定官。孝宗初。迁枢密编修官。召见赐进士出身。范成大师蜀为参议官。后为宝章阁待制。封渭南伯卒。孝宗尝问周必大曰。今诗人亦有如李白者乎。必大以游对。人号小李白。刘克庄曰。放翁 记闻足以贯通。力量足以驱使。才思足以发越。气魂足以陵暴南渡而下。故(一作姑)当为一大宗。有集。
  [朱熹]
朱子名熹。字元晦。或字仲晦。号紫阳。又号晦庵晦翁云谷考亭沧州。晚年号遁翁。㜈源人。绍兴十八年。登进士第。历事高,孝,光,宁四朝。仕至崇政院说书。焕章阁待制致仕卒。谥曰文。从祀孔子庙。孝宗朝胡佺以诗人荐。以末终丧辞。虽不役志于诗。而中和条贯。浑涵万品。此和顺之英华。天纵之馀事也。尝自以为作
青庄馆全书卷之二十四 第 376H 页
诗。须从陶柳门庭中来乃佳。方回曰文公诗。深得后山三昧。有大全集一百卷。
  [杨万里]
杨万里字延秀。号诚斋。吉水人。绍兴二十四年。登进士第。为零陵丞。名其室曰诚斋。光宗亲书赐之。历官宝谟阁学士。韩(一作侂)胄权日盛。忧忿而卒。谥曰文节。其自序诗卷以为始学江西。既学后山五律。又学半山七绝。晚学唐人绝句后。忽若有悟。谢去前学。涣然自得。刘克庄称万里天分似李白。有诚斋集。
  [刘克庄]
刘克庄字潜夫。号后村。莆阳人。以荫入仕。为仙都令。坐咏落花诗。废弃十年后。起为将作监。赐同进士出身。历官福建提刑卒。当时徐玑,徐照,翁卷,赵师秀。摸拟唐律。号四灵体。克庄刻琢精丽。与之并驱。肰涉历老练。布置阔远。论者谓江西苦于丽而冗。莆阳得其法而能瘦能淡。又能变化而活动。有后村集。
  [谢翱]
谢翱字皋羽。号晞发子。又号宋累者。浦城人。景炎元年。枢密使文天祥。大举勤王之师。翱诣军门。天祥署为咨议参军。宋社既屋。天祥遇害。作西台恸哭记。寓居杭州西山而卒。翱只影行游。嘻嘻咄咄。遇山川池榭云岚草木。徘徊顾眄。失声恸哭。一寓之于诗。诗皆黍离麦秀之遗音。可以埙篪于郑所南唐玉潜。有晞
青庄馆全书卷之二十四 第 376L 页
发集。
  [赵孟頫]
赵孟頫字子昂。号松雪。又号水晶。宫道人。湖州人宋秦王德芳后也。年十四。以父荫。补真州司户参军。宋亡。家居。益自力于学。以程钜夫荐。入见世祖喜其才气英迈。神采焕发。使坐右丞叶李上。累官翰林学士承旨卒。谥曰文敏。仁宗以孟頫比李白苏轼。诗清邃奇逸。读之有飘飘出尘之想。
  [虞集]
虞集字伯生。号道园。又号邵庵。临川人。宋丞相允文五世孙也。以荐除国子助教。历官奎章阁侍书学士卒。谥曰文靖。集弘才博学。一时大典册。咸出其手。尝与杨载,范梈,揭奚斯齐名。集评载如百战健儿。梈如唐临晋帖。奚斯如三日新妇。自评曰。集乃汉廷老吏。其诗之典练。即此可知。有道园集十八卷。
  [刘基]
刘基字伯温。号郁离子。青田人。元末举进士秘书监。揭奚斯谓之曰。子魏玄成流也。累迁总管府判。弃官归青田山中。 高皇帝徽(一作徵)为太史。官至御史中丞。封诚意伯卒。谥曰文成。基早见知于虞集。集称其诗曰。发感慨于情性之正。存忧患于敦厚之言。王立贞曰。明兴立赤帜者二家。才情之美。无过季迪。声容之壮。次及伯温。有犁眉公集二十卷。
  
青庄馆全书卷之二十四 第 377H 页
[高启]
高启字季迪。号青丘子。 长洲人。洪武初。召修元史。授国史编修官。擢户部侍郎。放还魏观。守苏州。修府治。启作上梁文。坐死。其为诗发端沉郁。入趣幽远。自古乐府,文选,玉台,金楼诸体。下至季杜,王,孟,高,岑,刘,白,韦,柳,韩,张。以及苏,黄,范,陆,虞,揭。靡所不合。此之谓大家。明初诗人。允宜首推。有缶鸣集十八卷。
  [宋濂]
宋濂字景濂。号潜溪。浦江人。元末。荐除翰林编修。以亲老辞。入仙华山为道士。洪武初。徵授皇太子经。居礼贤馆。修元史。充总裁官。历官翰林学士承旨卒。谥曰文宪。濂为开国文士之冠。于诗。亦用全力为之。严整安切。盖心慕韩,苏而具体者。有集三十卷。
  [李东阳]
李东阳字宾之。号西涯。茶陵人。四五岁。能作大书。以神童。荐入大内。 景皇命书獜凤龟龙抱置怀中。天顺甲申。登进士第。累官少师兼吏部尚书。华盖殿大学士。卒谥曰文正。弘奖群英。力追正始于何,李。有倡始仞所为乐府。别刱一格。风刺并见。涵畜可味。有怀麓堂集。
  [陈献章]
陈献章字公甫。号白沙。新会人。正统丁卯举人。受学于吴与弼。德器粹完。足以歆动天下。以荐授翰林捡讨。卒谥曰文恭。从祀孔子庙。献章诗虽宗击壤。源出
青庄馆全书卷之二十四 第 377L 页
柴桑。其言曰。论诗。当论性情。论性情。先论风韵。无风韵则无诗矣。有白沙集。
  [王守仁]
王守仁字伯安。幼名云生。号阳明。馀姚人。弘治己未。登进士第。以兵部主事。忤刘瑾。杖阙下。谪龙场驿丞。后历官右副都御史。论(一作讨)平宸濠功。擢兵部尚书。封新建伯。卒谥曰文成。从祀孔子庙。守仁功业学术。振耀千古。固不必论其诗。而诗亦秀拔。如披云对月。清辉自流。有阳明集三十八卷。
  [李梦阳]
李梦阳字天赐。又字献吉。号空同子。庆阳人。弘治癸丑。登进士第。以户部员外郎。弹张鹤龄。系狱旋释。忤刘瑾致仕。起为江西提学。忤台长罢官。坐为宁庶人。撰书院记。系狱寻释卒。谥曰景文。与何景明齐名。慨然复古。不师自唐以后诗。弘治中。文教大起。学士辈出力振古风。尽削凡调。一变而为杜。则李,何为之倡。陈子龙曰。志意高迈。才气沉雄。有笼罩群后之怀。其源盖出于秦风。有空同集六十四卷。
  [何景明]
何景明字仲默。号大复山人。信阳人。弘治壬戌。登进士第。累迁陕西提学副使卒。景明始与李梦阳。创复古学。名成之后。互相诋讥。文人相轻。自古而然。肰梦阳方雅简默。稍饬廉棱。景明恬澹温逊。不露才美。盖
青庄馆全书卷之二十四 第 378H 页
梦阳之雄厚。景明之逸健。宜学者之尊为宗匠。孙枝蔚曰。大复五言。句琢字鍊。长歌滔滔洪远。五律全法右丞。清和雅正。七律自少陵以外。无所不拟。绝句秀峻莫比。有大复集三十八卷。
  [杨慎]
杨慎字用修。号升庵。新都人。大学士廷和子也。正德辛未。赐进士第。一授翰林修撰。以议大礼力谏。杖谪永昌卒。天启初。进谥文宪。慎在滇中。尝醉后。傅粉作丫髻插。诸妓捧觞乞诗。辄欣然命笔。其为诗秾丽婉至。时而汉魏。时而六朝。时而四杰。时而李杜。于才无所不备。于体无所不兼。有升庵集八十一卷。
  
[李攀龙]
李攀龙字于鳞。号沧溟。历城人。嘉靖甲辰。登进士第。历官陕西提学副使。以河南按察使卒。与王世贞,谢榛,梁有誉,宗臣,徐中行,吴国伦。称七子。文无一语作汉以后。亦无一子(一作字)不出汉以前。其自叙乐府云。拟议以成其变化。又云。日新之谓盛德。王世贞曰。七言律诗。至仲默而畅。献吉而大。于鳞而高。焦竑曰。七子互相矜许。词调往往如出一手。有沧溟集。
  [王世贞]
王世贞字元美。号弇州。太仓人。嘉靖丁未。登进士第。累迁山东副使。以父纾被祸。解官。补大名兵备后。历官刑部尚书卒。世贞弱冠登朝。与李攀龙。修复西京。
青庄馆全书卷之二十四 第 378L 页
大历以上之诗文。以号令一时。攀龙既没。世贞著作日益繁富。体具百家。包括今古。而其地望之高。游道之广。声律气义。足以翕张贤豪。吹嘘才俊。操文章之柄。登坛建帜。殆五十年。近古所未有也。有弇州集一百七十四卷。
  [吴国伦]
吴国伦字明卿。号川楼。嘉兴人。嘉靖庚戌。登进士第。历官贵州提学。移河南参政卒。国伦之诗。雅鍊流逸。情景相副。在七子之列。最为眉寿。王世贞既汲(一作没)。与王道昆季维桢。狎主齐盟。刘凤屠隆辈。相与附和。有甔甀洞稿八十六卷。
  
[张居正]
张居正字叔大。号太岳。江陵人。嘉靖丁未。登进士第。以礼部侍郎入阁。官至太师吏部尚书中极殿太学士。卒谥忠文。居正虽以夺情。为清议所不容。肰其为诗文。清丽典赡。亦为馆阁之高手。有大岳集。
奎章全韵凡例(壬子三月。以场屋颁行韵书多卤莽。 命改撰。务令繁简适中。乃以四声分四层。古叶古通。多取邵氏韵略。)
三韵通考。未知缘起。似是 世宗朝命儒臣编定者。至今为艺苑之悬法。且其三格横看。仿古表谱之例。至为简要。肰但四声昉于沈约。则硬定三韵。名实不协。故今定四格。并编入声。今韵平声三十部。入声十
青庄馆全书卷之二十四 第 379H 页
七部。章黼韵学集成。始以十七部。分丝(一作系)于三十部。盖入声。虽是润声。究其中声。犁然调叶。但支微齐佳灰鱼虞萧肴豪歌麻尤十三韵。无入声。今定四声。槩从章氏。而阁臣徐命膺编奎章韵瑞。已有此例。
三韵通考。盖出于礼部韵略,韵府群玉,洪武正韵诸书。而所收至约。注解不过二三字。操觚者奉为甲令。士不宏博。谅非异事。金济谦与成孝基。同编增补。洵为近正。无论原韵增韵。间有稀僻。不删一字者。以其行世已久。人皆贯串也。故今又续补。仍与旧增汇次于各韵之下。较今中华所用古今韵略,康熙诗韵。不甚零星。反复胜焉。注解则博證群书。较旧颇详。如旧注。只称木名草名水名地名之类。已极疏忽。其馀事物名义。盖多脱漏。逐字添注。略悉梗槩。字体则一从正韵字典。点画编(一作偏)旁。往往釐正。务尽谨严。以为朝野之模楷。
蒙古乱华。音韵舛讹。 高皇帝既定天下。命宋谦(一作濂)等。一以中原雅音更定之。今编韵书。就洪武正韵字母。而从四声通解谚翻之音。东音则律之以字母之法。各字注解之下。以谚字。书华音圜匡。东音方匡。俱镌白文。不烦更书。见溪等字母。德红等翻切。而一谚字
青庄馆全书卷之二十四 第 379L 页
足以该括。亦甚简便。近世一种韵书。以谚字。大书东音。其下小书华音。位次倒置。有欠正名。故一切改正而不从。
近世朴性源正音通释。华音则不删俚音。东音则特揭俗音。寔为适用之书。而今编韵书。务从典雅。故至若华音之儿音二音을之类。明是蒙古遗音。并属删汰。东音之俚俗者。人皆自知。何必更说。然今编韵书。为词林之木铎。正音通释。作鞮象之指南。与之并行。固不相悖矣。
洪武正韵排韵。俱用字母之次。互相为统。今仿其例。以谚书俗称反切之次。为定一字。互见于上平去入者。字傍平则标〇。上则标〇(一作●)。去则标〇(
)。入则标。互见他韵者。注部首字加圜匡。一韵内字同而音义不同者。注谚音。加亚匡。同字异形者。注同或籀或古或俗。非同字别义者。仝字下注别义。异字通用者。本义下注仝字。一字而通用二字者。书于二字之间。注仝上仝下。
谚字一依四声通解。而俗所谓反切。人皆易晓。其中另有字母。所用难晓者。如全清精字用ᅎ。照字用ㅈ。次清清字。用ㅊ。穿字用ᅔ。全浊从字。用ᅏ。状字用ㅉ。
青庄馆全书卷之二十四 第 380H 页
左右侧画。互有长短。随字母而不同。虽相见于四声通解字母图。人或疑眩。故姑拈数段。以示槩略。侵覃盐咸四韵。终声华俗。皆呼为ㄴ。而正音通释。从之。惟四声通考通解。皆用ㅁ。今从之。
古昔有韵。自六经始。而屈原离骚。杨雄太玄。焦赣易林。莫不有韵。汉儒皆能通晓。沈约拘以四声。古韵失传。唐人精通古韵者。惟杜甫韩愈白居易柳宗元。至宋吴棫。作韵补。始有成书。朱子尝取之。以𤢟(一作绎)毛诗离骚。邵长蘅韵略。为近世通行之书。而各韵之下。编吴氏韵补及杨慎转注古音与长蘅所自补若干条。今约略抄附。俾艺苑墨客。略识全鼎之一脔。至若按而行之。则顾炎武音学五书在耳。玆故简而不详。亦依潘恩诗韵辑略例。姑削注引。只著书名。且特揭翻切。不标谚字者。若因翻切。华音固可绎。而不敢以谚字。勤定东音。慎重故也。
古韵通转。诸家聚讼。平声之庚青蒸侵。皆可通真。而真与先。不相通。入声之陌锡。皆可通。月职缉皆可通质。而质与月不相通。此则吴棫韵补例也。近世诗人吴伟业最喜邵长蘅韵略。證诸古乐府及杜韩诗。又质诣李因笃顾炎武。定以东冬江相通。真文元寒删
青庄馆全书卷之二十四 第 380L 页
先相通。萧肴豪相通。歌麻相通。阳无通。庚青蒸相通。尤无通。侵覃盐咸相通。上去入。视此为例。盖亦不易之论。今以次附于各韵之下。
五七律绝。谓之近体。近者。非古之谓也。不许通转。格法截严。俗用一入一出。谓之进退格。或绝句单通。谓之平沙落雁。原系陋习。不当效法。五七古诗。始可通转。而亦不必用古叶。至于赋颂铭诔箴赞之类。可以略用古叶。譬如彝器之陈敦罍。雅乐之悬钟磬。不废古色古响。东人全不察此。强称散韵。惟口是矢。纵有合作。不可入选。至如七言古诗押韵。耀奇骋险。以俳奡为致者。不妨以一韵到底。而歌行兴托。亦须迭用四声。每以平声隔别。然后音节顿挫。古之作家大率如此。
我东科诗。颇其音调。盖亦古诗之流。肰古诗则通押入声。科诗则一切不押。岂非陋规。且科赋不拘四声。随口通押。命曰嘴韵。无所顾忌。至于增韵。固多好字。如支韵之鲥字,狮字之类。及其见于经传之字。本非迂僻。而不敢通押。亦甚无谓。自今主试者。诗则许押。入声及增韵。赋则依例通转。俾存界限。期还大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