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无名子集文稿册十四
无名子集文稿册十四 第 x 页
无名子集文稿册十四
 [文]
  
与赵师中书(己卯)
二郎小成之奇。微闻风传。犹未能详。近始得的报。其为艳贺。曷可量哉。今年暵炎无前。静履起居。仰惟万休。到门时愭在远外。不得躬贺。其后亦末由讨便修候。恒以为怅悚。兄何以谅之耶。弟夜困于蜰。昼困于蝇。又困于炎热。颓惫日甚。莫可支吾。柰柰何何。每念前日隔江往来。唱予和女。即无论尔琼我瓜。乃是今世不易得之事。而一自旅迹之飘零。遂不可复得此乐。良可浩叹。适有便。故献拙句以贺。一笑如何。馀忙不备。
无名子集文稿册十四 第 556H 页
答太素书
春后消息仍阻。非徒今年自来如此。还若寻常。而怀仰则甚。此儿来传情札。未及开展。先若有得。及读之。有宿症不健之示。不胜惊虑。第以阖内之安稳为幸耳。李娅之丧。惊惨不已。未知以何祟。未老遽归。又未及婚娶而至于此耶。若然则其身后凡节。必至于不忍言矣。愭今年不如昨年。此月不及去月。自觉如下山。然此非异事。但目前多苦况耳。秋科入格者当讲经。而必预习然后可免临时之急。兄之精力。能通透无难否。闻风传。则有人疏陈老儒之难讲。及有势者以大文相嘱之弊云。未知果然。而又如何结末也。鹇翁之子小成云。每想其喜庆之状。恨不得相对笑话也。有诗云而未得见。可恨。然我自有贺诗录付此便。幸传致也。吊状二度亦付送。传于励卿之孙若子如何。来示可谓药石。吾亦非不知也。今则妄想与忧虑。皆已驱遣。但未灭得一悔字。此是终身之疾也。先儒云悔亦不可长留在胸中。此言有味。且极知无益。而其如随事自然发出何哉。然此皆无学力之致。其亦悔之一端也。近有忆君诗玆录呈。而至于落句云云。
无名子集文稿册十四 第 556L 页
则盖欲之而不可得也。故设为此欲之之语也。想发一笑也。
马史。汉宁成为人上。操下如束湿薪。谓束吏之严也。故后人指束吏。曰束薪。曰束湿。彼盖用此。然亦有可笑。苟欲责其束吏之太严。则曰戒在束薪可也。而其意则必不如此。乃以束吏之不严为戒也。然则当曰勉在束薪。而今反曰戒今人之辞。不能达意类如此。且志则求刍。亦有病。夫志但在于求刍。则初未尝求也。此下等也。何足以居最乎。
科说
余每于近年过科之后。辄撮其最无法无忌惮者记之。使后之人知今之俗。非故欲暴人之私也。以科举一事。足以知千万事。可伤也。近日又有闻所未闻者。聊又书之。年前庭试初试时。一所试官一人。闻二所题。乃作之而觅一试纸。打印而写之。秘封则书其子之名。直送于二所试官。使下人传语矣。果入格。
到记科及节制皆 御题。而近年以来。每多重出。故士子之入场也。必多备试纸。各书前所出之题而入。及其悬题。即以所逢之文呈之。其见题而作之书之者。皆无势者也。古今天下。安有如许之事乎。吾故曰必革罢科举然后。治化可得而言也。
上之十九年己卯。领相徐龙辅建白变通科制。自今大科初试后。令入格儒生。背讲三经中一经。除注释。取粗以上。许赴覆试。而革罢增广初试后典礼讲。有一台臣上疏以为如此。则有力者皆预嘱于试官。无益于读书。而适足长奔竞之习。其言是矣。而竟不行。噫。当今黉庠及闾巷。绝读书之声久矣。苟能因此而使士子知有圣经。开卷对越。则岂不美矣。而但其效则未可期。而其弊则诚有如台疏所言。是可虑也。其后闻儒生中拙直无
无名子集文稿册十四 第 557H 页
蹊径者外。皆曰何以读为。但使发解。则岂无一试官可以通情者乎。遂不读如前日。嗟乎。诚可谓末如之何也已矣。
答太素书
九月晦。因广州成生。略闻安报而犹未详矣。此儿袖传惠书。披慰之馀。审以咳嗽作苦。惊虑不已。此是衰老常症。而况又当寒。无衣衾之温。安得不然。为之闵然而已。第以阖况之安稳为贺耳。愭以外面言之。虽似依前。而自觉日异而月不同。此生良苦。稚祈之借马为事云者。可笑虚劳。然有马者借人乘之。岂此世之事乎。不以贳而欲借。秖见其愚昧之甚。未可责人之诈伪也。行具则区画云。而食道亦区画。煖突之柴。亦区画云耶。不知何山得银瓮。更无饥乏之虑。而能为此举也。吾未尝有迁动之意。又当隆冬而忽言欲迎归。不可谓非虚妄也。盖昨年之来此。乃是逃死不得已之行也。吾之一身。吾不得自由。遂未得除服于丧次。此为心中之恨。而昨冬既不能去。则今冬之去。可谓进退无所据也。每想彼处艰窘欲死之状。必如水益深。如火益热。吾虽没知觉。岂至如蠢虫之欲脱水火。而反蠕蠕然就之乎。又岂至如小儿之在此则欲往彼。在彼则更欲还归乎。顾念朝暮且死。何必死于道路乎。花溪翁云常恐死道路。永为高人嗤。此语可谓先获。如兄爱我者。当曰两衰翁复得相对。非不好矣。而以实地形势言之。今日之来。反不如去年之不去云尔然后。方可谓正合吾意。而今所示。乃有早早稳税等语。真若有期待之意。兄决非外饰者流。而亦不谅至此耶。抑千里命驾之情。自不得不尔耶。来诗新韵。奉和却呈。虽极鄙俚。只写得怀想之衷耳。适惫苶甚。姑不备谢仪。
无名子集文稿册十四 第 557L 页
今夏湖西水灾。人皆传之为变异。可叹。又新昌吏房之孙。拆其母右胁而生云。从古如此者。只有彭祖,老子,如来三人而皆异人也。今此儿无亦异人耶。
答太素书(庚辰)
岁新向𨓏。儿来传惠书。忙手披读。恍如相对。矧审向来所慎。渐至苏复。阖节俱安。何等慰浣。且贤抱定婚地与日俱不远。尤可耸贺。但凡需之没策。为之代闷。然吾辈大事。每有此患。而日至则成。此所谓扶助也。弟之加资。乃例典也。而所可感者。天德与 国恩也。所可羞者。达尊中齿一而已。去十月斗也之还也。修付谢书与和诗。而至月进士之去也。病未克更修矣。其归也无一字。又无一言及之云。于是大疑前书之不免于浮沉。欲因便书质矣。今闻渠言。不失而传纳云。始释然矣。俯示表字。陈腐庸钝。皆何害之有。而何必新奇脱俗耶。古人姑舍。近世名硕。何尝别求脱俗耶。今世制字。皆欲不俗。此亦一病也。愚意则让求之字。可曰学愿。此与学宣无别耶。琼什咏读钦叹。但顾念以五福则不免于六极之贫。以三尊则爵无可称而德尤无之。安得谓之全并耶。宪府例称。乌台绯带。虽无于古。亦无碍眼。况九老诗中有绯袖字。岂不可曰绯带乎。至于眉翁云云。尤非拟人必于其伦之义。不敢当也。二律一绝并续貂。而此前又有所得者不敢隐。录在下方。可为一笑之资耶。
答七孙
见汝书。作字楷正可喜。因知无病读书尤幸。但未知文理之长进与否甚菀。汝年今已十二。渐生知觉。毋徒厌苦。勉之勉之。
哭九岁曾孙
无名子集文稿册十四 第 558H 页
嗟乎壬曾。汝舍我而何往也。不但我也。汝之祖在此。汝之祖母。汝之父汝之弟在阳智。汝皆舍之而何往也。汝前月晦日。以病不能读书。忧阙读而泣。今汝不忧阙读而往于何处也。汝有作数卷。有手书葩经古歌谣等数卷。今皆弃之而何往也。汝不离吾左右。惟吾言是听。惟文笔是好。每日不踰课程。又温习前学。涉猎诸书。文理长进。笔画遒逸。意谓必将昌吾门矣。今忽然弃去。杳无影响何也。汝形容端正。性度温和。自五六岁时。家有祀事。则必随长者参拜。每日执帚净扫祠堂之前。俨成规模。不似小儿。虽美馔珍果满眼。若不见也。长者与之则受。终无与他儿争较之言。此真质美可教者。而乃反苗而不秀何也。吾命途奇穷。家运零替。其不能养得如汝者固宜。而以天理言之。既降之而只留得九龄光阴。旋又夺之何也。嗟乎惜哉。广州栗岘。吾先茔也。今将葬汝于馀麓。而汝好文。故于其去也。以文送之。汝其知八十老曾祖之悲也耶。
答太素书
月前两度手毕。并落于案。次第披读。恍如更对。矧审淫霖。起居增胜。阖内俱安。且儿突弁妇洽望。世间可艳可贺之事。孰大于是。但有精神筋力消磨殆尽之示。此亦非异事而不觉长叹。此间命途奇穷。家运不幸。九岁曾孙儿。忽然失之。恸哉惜哉。其为人也。形貌端正。性度温和。常以为必昌吾门矣。以今思之。其所以奇爱之者。乃其不祥之兆也。虽知渠之命止于此。而情之所钟。肠割寸寸。欲忘不能。只恨老而不死。见此不忍见也。月前遭阳川第三外孙在海美者之夭逝而惨恸矣。今又逢此逆境。真所谓寿则多辱也。诗律唱酬。岂有心也。而月前琼什来时。即有
无名子集文稿册十四 第 558L 页
续貂者。故玆录呈耳。今年则受扇封。故一扇奉呈。又一青扇送于章赉公耳。三月来寓于贞洞族人家矣。意外得俸钱。以四十缗。买四间蜗屋。去月晦间移接。而食口自然猥众。禄不能继。将来之忧实深。柰何柰何。馀心神恍惚。不能思所欲言。姑此不宣。
答太素书[又答]
儿来。承审晚热。静候一安。仰慰。第忧故虽曰宿患。有非贫家所堪。不胜远虑。愭悲伤之怀。欲除不能。盖其恬雅之性。好学之心。虽至他日。决非逆吾言而行己志者也。安得顿置之忘域乎。然日远则自当渐忘矣。今年百物皆丰云。此所谓上瑞也。独饥之叹。比前将何如。科日渐迫。西笑之期。方屈指而待之耳。科规新出。而只操切儒生。惟恐容奸。初无审择试官之事。儒生则虽十分精抄。无一滥杂之弊。其如传札通情。录纳首句。何哉。此则何不别立奇术以防之乎。甚可怪也。但场中则顺便。必无如前蹂躏死伤之患。是可幸矣。榜之行私则似无柰何。所谓不揣其本而齐其末。良可叹也。
与膺孙书
向日汝去时。遇雨想沾湿。止宿何处。又几日到家耶。虑念不置。近日寒甚。浑况复何如。顷因邸便。汝父有书。其果传致耶。海州丧事。亦甚惊愕。吾依昨而衾具尚不持来。必因路费之不得。故玆送一驱从。负送可也。若并与冠带板而来则好矣。而如曰力不足则只送衾褥也。魏哥已去。新倅复何如。若不相关。则无论某人。于我何哉。勿犯禁。勿为人作文状。勿大言人之是非。则足以自保矣。大凡事有撞著于己则不得不应之。而不然则切不可干与于其间。闭门读做好矣。冠带板中两纱帽。持来何用。出
无名子集文稿册十四 第 559H 页
给次曾。以为嬉游之资可也。韩生事在渠则自取。何足怜惜。而我之公然自给而自失。天下岂有如许可笑事乎。独不可除却牛贳与路费。为京中往来之资耶。缅礼一节。是吾一片苦心而天赐其资也。来春则决不可不行。汝亦预念此事。逢人必问久远迁改之事。及所入凡节。憧憧不忘可也。通津两处坐向。必细搜箧中所藏择日记及世乘中所录坐向。又录弊册中利不利山向以送。以知山运之合然后。可以择日耳。吾所付托。惟汝父子必同心力。以完大事。则吾可以有归拜之颜矣。初四祀事。何以得无阙耶。今送一缗。以为初二场市祀需之一助耳。
与膺孙书
远念方切。小奚忽到。兼带汝书。审知浑况安稳。何等慰喜。次曾之为猧所咬。虽曰无事。亦不能无日后之虑。曾闻被咬而即以艾灸连日。则虽猘犬所伤。亦无虑云。今亦何不以此试之耶。渠能有日后惩畏之心耶。吾虽依昔㨾。而但享官之役太频。不胜困苦。孰谓老人閒养之职也。缅礼之计已定。则不必更问术士。但欲于岁后观庆科择日之在于何间。以为择吉之地耳。韩生许捧得若干可幸。而其馀又不些。是可虑也。别纸所言。汝言良是。然今人类无实心。专事外饰。故宁使祖先神主受无限之辱。不欲得谈于他人。今虽欲以此处之。族中必不听之。世人皆以为妄。其将柰何。且不但长房而已。吾每念身后立主。明知其必不免于鸡窠下及狗矢场之辱。毕竟至于不忍见极难处之境。故心欲初不立主。若后人欲祭则以纸榜祭之。祭毕焚之。甚为便好。而虽以此遗言。亦必无益。故又反思之曰所谓辱。特以他人所见闻而言之也。吾则不知。只可任他收弃而已。嗟乎嗟乎。
无名子集文稿册十四 第 559L 页
人家惟子孙如人然后为不亡。苟不肖则何所不至。虽预先欲为之地。亦末如之何也已矣。今廿五日。似当有疋木之受。而欲以人数分之。送人持去可也。缅礼择日若在四月。则汝必先期上来。而得无有妨于农功耶。虽有妨。亦不当顾矣。预念善处焉。新历使汝父量送耳。
寄与吏曹祭享色吏白圣福,吴光洽等(是时差祭者。吏曹参议李鹤秀也。)
向者欲招与相见。则答以若非曾经吏曹参议。不得招之云。吾昧于格例可愧。然以事理言之。吾官人也。汝下人也。吾年八十有馀也。汝年若三十则五十年长也。四十则四十年长也。五十则三十年长也。六十则二十年长也。以此推之。虽非曾经吏议。吾之招汝。似不为猥滥。汝之不来。未免为慢蹇也。然汝既不来。则无由相面。以书言之可乎。夫优老之典。自唐虞三代至于今。未或不然。是故孔子曰老者安之。礼曰老者不以筋力为礼。未尝闻驱迫之惫顿之。使之不胜其困苦也。今番 宗庙春享。吾见差荐俎官。既受誓戒矣。又肄仪矣。又将斋宿矣。千万意外。又差 孝昌墓节享。盖初以他人年少者差出。而其人称病。故改付标移差于命如线之老者。此是汝辈之所为也。汝试思之。祭官之中。又兼差祭官。重叠插入于中间。斋宿之日。又参贺班于其间。使之东西奔驰。左右承当。通几昼夜。不得暂时休息。此岂九帙老人所可堪耐者乎。未知汝家无老人。故忍为此不忍为之事乎。既卒事而归。仍即病卧。至今喘喘欲死。虽使幸而不至于死。汝辈设心则必欲杀之也。此何故也。未知吾为吏郎时。有所结怨于汝家。而有此毒心毒手之报耶。幸以文字详细回示其所以然之故。则吾可以释然而无冤矣。
无名子集文稿册十四 第 560H 页
答太素书
儿来承书。以审眼患渐复。阖节均宜。慰幸不已。愭年今九九。精力何论。但不能卸却见职。享官之役太数。有时不胜困苦。那能免高人之嗤耶。示缅礼事。固为当然之论。然兄既为人所不言之言。则亦岂不以不言于人之言言之耶。此事乃愭平生苦心。而何幸天赐其资。若有使之者。故得一钱。不敢妄用。必欲成此计也。非若他人之年富财积。择取好地。今年不可则明年为之。明年不可则又明年为之者也。今若费了许多般。迎致地师。而地师曰可则诚好矣。脱若以为此年不可。又曰此山不可云尔。则若之何其。其将因其言而遂废此事。更求好山地于何处耶。抑弃其言而独行吾志耶。欲废之则不但有违于合防之义。以穷残之后孙。将不免永失墓所矣。欲行之则又何为虚作迎致之举也。然则初不如不闻也。顾念人是朝暮之人。职亦朝暮之职也。若失此机会而须待后日。则此事遂不成矣。此所以不拘俗例。决意行之者也。极知不免于妄率。而乃若其情则实出于不得已。默谅则庶可以知此心矣。科日已定。预企复接颜面矣。
答太素书
儿之来也。承审起居珍胜。浑况佳安。慰幸不已。第阿睹之疾。终作长久之症云。老人事可畏者此也。愭亦自前非无𦗳聩之患。而不至太甚矣。今番重染轮感。今至一望。尚未免委席。最是耳痛为难堪之症。头疼以此添剧。宛转叫呼。因而司聪闭塞。陆陆墨墨。不复闻声。家中人皆画字以通情。客至亦如之。不意老不死而乃作袖如之人也。真所谓生不如死矣。但缅礼幸赖天佑神助。事皆顺成。而百年旧圹。无一尘埃。棺漆有光。遂得如仪行
无名子集文稿册十四 第 560L 页
丧。克成两代合祔之礼。从此庶几罪可赎而目可瞑。馀外万事。皆等閒耳。今亦昏倒。无把笔之意。而不可无数字于兄。故玆略及之耳。
看史漫识
汉后帝八年。青州人隐蕃。逃奔入吴。上书求见。吴主权召入。蕃陈时务。甚有辞观。权以为廷尉监。将军朱据,廷尉郝普皆称其有王佐才。于是蕃门。车马云集。潘浚子翥。亦与周旋馈饷之。浚闻大怒。疏责翥曰。吾受国厚恩。志报以命。尔等在都。当念恭顺。亲贤慕善。何故与降虏交。以粮饷之。疏到。急就往使。受杖一百。促责所饷。时人怪之。顷之蕃谋作乱伏诛。普自杀。据坐禁止。久之乃解。而翥卒无事。嗟乎。古之人有如此者。今人其子与势家交则喜。否则叹其不如人。何其辽哉。
魏杜畿见李恢子丰。叹曰孝懿无子。非徒无子。殆将无家。后丰被司马师所杀。夷三族。孝懿恢字也。晋叔向自言无子。唐帝谓李峤无儿。皆以有为无何也。盖有子不肖。与无同也。余则以为不惟与无同。乃不如无也。无子则止于无后而已。不肖则自取耻辱。终底危祸。隳丧家声。为人讥笑。不若初无之为愈也。噫。
答膺孙书
奚至见书。喜得安报。此外何幸。吾聋症虽比向时小胜。犹不能分明。闻人语。辄再三问。真所谓重听也。良苦良苦。才经大事。用度日益浩繁。殆无馀储。而近者李南俊来索吾所不识之五十两债。其敢曰在家不知。并利子母偿之则为百金。姑欲聚数三朔俸以给。更无容手之地。而汝既至于逢辱之境。则又安得不救乎。兹送十缗。以为输纳之资耳。然今在此职。故可以如此。一
无名子集文稿册十四 第 561H 页
朝钱树子倒。则将若之何。以故初意则居室甚窄迫。欲求稍广处矣。今则罢计耳。此后则必于秋收时。莫计前头。先即措处。俾免春夏见困之患可也。盖输官之不可稽滞者有二。一则为民之道。当先公后私。籴谷尚然。况惟正之供。岂可长在负罪中。见官吏则正惕息而头抢地乎。一则为己之计。一番区处。则更无与官相关之事。甚是快活自在。岂与夫到得窘急。至欲鬻田土卖牛马而亦不可得者。同日而语哉。尝闻先辈多于秋穫场中。先除税谷。良以此也。汝若效之则何幸如之。一素扇及简纸大小合二十幅送之耳。汝之科赋。大胜于前。可嘉。汝父訾评以送。须默识其所以然而改之也。姑不一一。
与赵师中书
相阻至此。每一怀思。不禁怅惘。即辰秋清。静履起居如何。伏惟对时万重。年来诗篇。应添花鸟深愁。健羡不已。弟精力日渐消磨。为太仓米所缚。日事奔忙。自愧自怜而已。向者因菡溪转示得兄诗。又得梦见诗。惊喜披读。如复对讨。古人云情亲见君意。正为今日道也。聊以下里。猥和阳春。一笑如何。又次梦见诗。虽无可观。亦足替面。想兄必同此怀矣。作此书。复付菡溪。未知何日得达耳。适挠甚不备。
辛巳五月初八日收议
此是 两圣朝辨诬之事。则臣亦岂有他见乎。
 中国有文献通考之书。其第二百九十四。记朝鲜事曰。康熙六十一年二月。某(景宗)疏请锡弟延礽君某(英宗)以世弟之号。以续宗祀。得旨允行。四月。遣内阁学士阿克敦,二等侍卫佛伦。为正副使。封某为朝鲜国王世弟。雍正元年正月。某表
无名子集文稿册十四 第 561L 页
谢恩。先是朝鲜国领议政金昌集,中枢李颐命,左议政李健命,中枢赵泰采等谋逆事觉伏诛。某疏以闻。道光元年辛巳三月。冬至使李羲甲还来时。永明尉洪显周使首译边镐购来是书。五月初七日。护军尹命烈上疏曰。辛壬之祸。尚忍言哉。当时凶徒之必欲甘心于四臣者。不惟四臣之视为仇疾。其意实在于沮戏建储也。四臣之死。由于建储之请。 英庙之作。由于四臣之死。今以建储之人。指之为逆。则毕竟凶诬之及。将及于何地乎。此甲辰以后忠臣义士之沫血明目。明四臣之忠。乃所以辨 英庙之受诬者也。今因此一书之谬载。万一䵝昧天下后世。则腐心之痛。铄骨之冤。岂独彼四臣之受厚诬而已哉。伏乞亟询大臣卿宰。特驰一介之使。悉陈辛壬事情。使彼中之人。瞭然知建储之请。由于 景庙之有疾。四臣之死。由于建储之决策。凶徒之诬四臣。由于奸计之逼 圣祖。而请其刊改。则彼中之人。亦必自审其谬而为刊改。虽或已颁之书。难尽追改。此奏既在。则此书续成之编。他日国史之作。此奏当载而久诬自白矣。如此则 圣孝有光于天下。忠臣永暴于后世矣。疏奏。 上命时原任大臣九卿,馆阁堂上,六曹堂上,三司诸臣。询议后禀处。余以户曹参议。亦在牌招中。即入阙献议曰云云。初九日。 上命时原任大臣,前大提学,政府西壁六卿,判尹会圈。以沈象奎为大提学。使之撰出壬寅辨诬奏文。又差出壬寅诬奏辨正使沈象奎为之。疏递。郑尚愚为之。又再疏递。改辨正使曰。陈奏使李相璜为之。又再疏递。洪羲臣为之。又上疏。 上命彊疾而行。大臣奏递。金鲁应为之。又以病大臣奏递。李好敏为之。不得辞
无名子集文稿册十四 第 562H 页
而行。 上曰。陈奏使凡六易。此有国以来所未有之事。视古人叱驭舆疾之义。果何如也。所当一并行遣。而姑为安徐。并施以削职之典。
又记
上既施五人削职之典。又曰近来享官之以病疏陈。何其无难也。自今非众所共知实病而呈疏者。政院勿捧。以此观之。则 上意盖不以疏陈之病为实病也。然则皆未免欺 君也。去年进香使既五易。而今年陈奏使又六易。此皆别使而有所厌避。故至于五六易。冬至使及他使则不然。岂进香使,陈奏使则皆以有病不可强者。差出而五六易之际。又人人同然将死者耶。历观其以病辞之疏。则盖皆极古今天下危恶之症而毕陈之。若不可时刻支延。而既递之后则便即如常。得好官则扬扬行公。见差享官则又辄以病丐免。以吾 君之明。岂不能觉之乎。苟有人心。承此 下教之后。宁不惭悚而内自讼乎。且以次对事言之。月六次对。引见大臣及备局堂上。都俞吁咈。经邦制治。自是不易之成宪。而近来虽不能如例。自 上有命使之来会。则未尝敢不进矣。去月二十五日。有次对之 命。而时原任大臣。皆以病不来。故遂停之。今月十六日。又有勿拘斋日来会之 命。而又皆以病不来。竟不得行。夫一人之病。容或无怪。而大臣六七人。岂皆一时病卧乎。自此以后次对之法。遂废阁不行。而国中之事。皆自下欲为则为。不欲为则不为矣。此不但不可使闻于邻国。亦不可使闻于国中。不可使闻于后世也。使子思子见之。则岂不曰国事将日非乎。辛巳十一月日书。
辛巳八月事
无名子集文稿册十四 第 562L 页
辛巳八月。为 宗庙 社稷 景慕宫修改之役。而 宗庙则户判进去。 社稷 景慕宫则次堂进去云。故余进去 社稷。则谓以工匠已待。而只待告由受香之来矣。日过午终不来。故往 景慕宫。则提调不来。不得已还往 社稷。则告由献官。仍无消息。日且暮矣。忽闻 景慕宫提调进去云。故又急往 景慕宫。则提调虽来。而阁臣不来。盖前例必待阁臣之来而后为之故也。乃虚还一日之内。再往 社稷。再往 景慕宫。而或以献官之不来。或以阁臣之不来。终不能始役。徒奔驰终日而止。苟有一分纪纲。则满朝之怠慢。岂至于是乎。可为太息。
梦说
梦者瞢也。瞢者不明之谓也。盖人之寤也。其神在身。及其寐也。神乃出游。悠扬浩荡。虚幻倏忽。或登高岩。或临江海。或见古人如今人。或逢死者如生者。或有其人忽变为他人者。或有其地倏移为别地者。皆偶然成象。俱在疑似髣𢘍之间。非有形迹著见之实。则直是昏睡中瞢瞢不明底事也。有何吉凶应验之可言。而粤自黄帝梦风后力牧。梦华胥氏国。尧舜梦攀天而上。禹梦玄夷使者金简玉字。汤梦反舐天。梦人负鼎抗俎而笑。始有梦之说。自是厥后。经传所载颇多。若高宗梦傅说。文王梦帝与九龄。武王梦叶于卜。宣王考牧。牧人有众鱼旐旟之梦。熊罴虺蛇之梦。召彼故老。讯之占梦。孔子梦周公。梦奠两楹。曾子梦狸不见首。左氏所书尤多。不可胜记。然则古之圣贤。不以梦为虚而不信也审矣。或曰真人其寝不梦。又曰至人无梦。然则自黄帝以下。皆不得为真人至人耶。抑别有所谓真人至人耶。谨按周礼太卜掌三梦之法。一曰致梦。二曰觭梦。三曰咸陟。注云致
无名子集文稿册十四 第 563H 页
梦。言梦之所至也。夏后氏作焉。觭如诸戎掎之之掎。掎亦得也。亦言梦之所得。殷人作焉。咸皆也。陟得也。言梦之皆得。故或曰言梦。周人作焉。而占梦自为一官。以日月星辰。占六梦之吉凶。曰正曰噩。曰思曰寤。曰喜曰惧。季冬聘王梦。献吉于王。王拜而受之。及舍萌于四方。以赠恶梦。注云正谓无所感动。平安自梦。噩谓惊愕而梦。思谓觉时所思念而梦。寤谓觉时道之而梦。喜谓喜悦而梦。惧谓恐惧而梦。聘问也。因献群臣之吉梦以归美。如诗牧人乃梦。所献吉梦也。舍萌。犹释菜也。赠送也。欲以新善去故恶也。夫周礼乃周公运用天理。致太平之迹也。夫岂无所据而著之于经。制之书。垂之万世也哉。此刘歆七略所以表占梦。为十八家之首也。苟如是也。则梦之于人。其善恶吉凶。宜无不中。如影之于形响之于声。而乃有未必皆然者。凡人有梦。或中或不中。而中者绝无而仅有。或似吉而反凶。或似凶而反吉何也。昔卫玠曰梦是想。乐广曰形神不接。岂是想耶。玠曰因也。广曰未尝梦乘车入鼠穴。持齑啖铁杵。皆无想无因故也。吕东莱曰形神相接而梦者。世归之想。不接而梦者世归之因。因之说曰因羊而念马。因马而念车。因车而念盖。故有牧羊而梦鼓吹曲盖者矣。然则因与想一也。信如是说。无想则无因。无因则无梦。举天下之梦。不出于想而已矣。然叔孙穆子梦竖牛之貌于牛未至之前。曹人梦公强之名于强未生之前。是果出于想乎。出于因乎。以此观之。其不尽出于因想可知。而其吉凶之应验则又有不可知者。叔孙梦天压己不胜。顾而见人。黑而上偻。深目而猳喙。号之曰牛助余。乃胜之。及见之则所梦也。号之曰牛。则曰唯此非大吉之兆乎。然而叔孙卒死于牛之手。晋文公
无名子集文稿册十四 第 563L 页
梦与楚子搏。楚子伏己而盬其脑。此非大凶之兆乎。子犯楚伏吾柔之言。乃是无理强解。姑以安其心者。而晋卒胜楚。然则其吉凶之无定。应验之不伦。亦可知矣。是将何所适从也。盖尝论之。人于平日。其动静凡节。各随其性而莫不有常。至其寐也。则昏昏然潜潜然。身虽在此。神则出游。迷茫俄忽之间。任其所之。随其所幻。譬如蜩甲之化枯枝。蛛丝之游碧落。无方所无古今无生死。与平日绝异。故其依俙幻化之际。有有理之事。有无理之事。或杂乱而无序。或诡怪而反常。间或有无伦悖义。穷凶极恶者。若是则乘车入鼠穴。持齑啖铁杵。亦非必无之事也。是故其觉也。有分明记之者。有半记不记者。有全然忘却者。有梦而又梦者。是可据以为兆象乎。至如囚人梦赦。病人梦医。馋人梦饱。久客梦归。乃其切至之愿。发于梦寐者。而又有昼为人仆而夜享南面之乐。有疾不知人而梦游匀天广乐。有邯郸槐安之梦。有刍狗棺粪之梦。纷然杂出。指不胜偻。是果因耶想耶。梦耶真耶。以真为梦耶。以梦为真耶。栩栩者蝶耶。蘧蘧者周耶。遗蕉鹿而讼士师者皆梦耶。未可知也。
读何武传
汉书何武传云九江太守戴圣礼经。号小戴者也。行治多不法。前刺史以其大儒优容之。及武为刺史。行部录囚录徒。有所举以属郡。圣曰后进生何知。乃欲乱人治。皆无所决。武使从事廉得其罪。圣惧自免。后为博士。毁武于朝廷。武闻之。终不扬其恶。而圣子宾客为群盗得。系庐江。圣自以子必死。武平心决之。卒得不死。自是圣惭服。每奏事至京师。圣未尝不造门谢恩。余每读至此。未尝不贤武而惜圣。又未尝不心服圣人听言观行之
无名子集文稿册十四 第 564H 页
训也。按圣与叔父德。皆受礼于后苍。各删礼记。以博士论石渠。号为大小戴。则盖当时大儒也。其为太守。治多不法何也。安有习礼之人。而不能推之于治一郡乎。前刺史之优容。乃汉时笃厚之风也。而圣必自圣以为莫我如。何也。其心已不韪矣。武之有所属。既不能决。而言又傲慢无礼。及廉得其罪。又不能自讼而乃反毁之于朝。前后所为。节节狠愎。此必外为讲礼以取博士。而内实骄傲阴险者也。岂不惜哉。武之终不扬其恶。可谓有休休长者之量也。及圣子之系庐江也。圣以为必死。是以小人之腹而度君子之心也。赖武平决得不死。武又深得圣人以直报怨之义矣。于是乎始惭服造谢。乃知天下无不可化之人。然向使无活子之恩。则其悔悟未可必也。余观世之人遂非衔怨。务胜耻屈。必报乃已者多。此又圣之罪人也。可不戒哉。抑又有俯仰感慨者。圣与武若是悬截。而圣则以大儒名于万世。至号礼记为戴记。而武则后世无称焉。嗟乎。古往今来。若此者类。何可胜数。是故君子论人。必考其平生。不以名许之。不以一节断之。
答太素书
儿来得书。甚慰阻怀。第审泄症久而未复。至于寒夜屡起。尤非衰老人所可耐过。为之忧虑不已。若以温中之剂投之。则庶可收效。而素昧医理。甚沓沓。愭尚保形壳。而自再昨年。年年辄遭惨境。此岂情理所可堪者耶。今番海美惨报。在渠可谓好矣。而所可伤者。渠之命途奇怪。有夫而不获同室之乐。有子而将至废伦之境。千辛万苦。卒不免冻馁而死。死后又不得就木掩土。以是尤为之怛怛。夜不能寐也。只恨其来杨根之时。不能留置。而其时吾之一身。亦不知所措。遂至奔窜飘零。故未敢为渠辈
无名子集文稿册十四 第 564L 页
计。便是驱之必死之地也。尚忍言哉。伤哉恸哉。所谓杂谣。只是孤寂中无聊发出狂。无所于问而设为问之之辞。以泄其壹郁耳。固非真个昧理恣肆也。前书中所云狂谈妄说者此也。又云不必和送者亦此也。诸条中夷齐操桧。史氏衮钺。此是后人断案以为世戒也。在其身何关。且以操桧言之。吾所愤叹者。恨不得及其未死。悉数其罪而快施两观之戮。乃使之以寿而终。若夫千载下。口骂笔诛。渠何以知之。此所以问其谁为政也。
答太素书
意谓今番必得更晤矣。竟孤企伫。初甚怅然。以末梢观之。其得免于寒程之劳。反可幸也。儿袖书来。凭谛起居一安。眷率均宜。甚慰我心。其后有日。复一㨾耶。此中当寒龟缩。无足道。扇诗和置已久。向于尹注书便欲付之。既封旋忘。其昏耄可知也。今玆付呈。而为韵所牵。未免窘遁。亦足为喷饭之资耶。且此诗不宜于此时。得无似于雪中芭蕉耶。
叙印书仍戒后
上之二十年庚辰。余蒙 恩得参议度支。时曹中无事。诸堂郎谋以新刊内阁藏板。印出三经四书。具谚解分之。越三年壬午始断手。妆䌙以颁。余亦预焉。七书大全五十𢎥。谚解三十𢎥。合八十𢎥。凡印书虽善本。或不能无刓暗讹舛之病。而此板则一开卷。分明洒落。秀美奇妙。心目豁而胸怀爽。如朝阳升临。明镜照映。无毫发未尽处。余读而校之。宝而玩之曰。此贫儿暴富也。虽积金至斗。庸可换乎。又曰此虽非受 赐。亦 国恩之攸暨也。其敢不永作家传。使后仍称之以某时所得也哉。既又曰吾心虽如此。他日又安可保其皆如吾心乎。余观世人有祖先旧
无名子集文稿册十四 第 565H 页
书。既不能勤业。又不能保守。盖有三大患焉。一曰不读一字。束之高阁。只饱肥了蠹蟫及鼠。又或颠倒散乱。为童幼辈所点污伤破而莫之收整。是则虽有。与无同也。二曰古人所谓不肖子三变之一也。其为不祥大矣。三曰痴借他人。以致失落缺齾之患。是亦未可谓有也。有一于此。今之有几何不至于乌有耶。或难之曰束阁则固罪也。至于鬻卖则必其事到穷极。无处着手而后至于此境。亦何诛乎。又若借人则人之求借也。亦何可豫虑其失落而用一切之法以拒之乎。是皆必不免之弊也。余应之曰不读而谨守者。犹可以保家传而俟后生也。若一朝举而鬻之。则是无异于焚书也。尚可谓之有后乎。苟有一分保青毡之心者。虽当阨塞之时。必将曰初若不得。今无可卖云尔。而以死誓之。则乃可谓佳子弟也。至若借人则视其人而从违之。苟非其人则权辞以谢之。果若操行有信而可保其速还。则必对其人而籍记之。久辄索还则庶无他虑矣。盖末世人心。有借无还。久则遂忘其人。或迁延推托。或转借他人。或强辩抵赖。不一其端。此所以必欲记之也。又或有意外之患。不免失落。则当即印补或写填。如此然后方可谓有子孙矣。昔李德裕戒其子孙曰。鬻平泉庄一石。则非吾子孙也。余于此亦云。昔杜暹聚书万卷。每卷后题云请俸写来手自校。子孙读之知圣教。鬻及借人为不孝。余于此亦云。
答太素书(甲申)
岁翻月三易。问闻阻绝。向𨓏憧憧。与春俱深。即于儿来。获承手滋。忙手披读。乃非安信。不觉失惊。已往姑毋论。即今所慎。虽是表症。乳痰背肿。俱是紧重处也。今于血气既衰之后。何以致此。
无名子集文稿册十四 第 565L 页
其为虑念。实非寻常。信后多日。未知其间更如何。无由即闻。不胜郁纡。愭昏愦转甚。或有客来。才通寒暄。更无酬酢。至于家事。了无相关。此岂阳界上人事耶。最是进士之病。自新正又添胸痛。虽或有时差歇。旋复不时发作。以此日夕薰心。将若之何。顾念吾老兄亦老矣。虽欲对讨。无由合席。纵有科时之相逢。亦不过纷扰中过了数日而已。旋复别去。何暇一樽细论乎。今夫聩者与人对坐。尚以笔谈。然则虽隔以山川。苟假笔舌。便同面谈。兹随所得。录送数条。以尘静览。兄亦或有异闻及有所思得者。亦如此笔之。则可谓千里相面。岂不胜如一札相问讯耶。
古之贤而老者。其德慧术知。类非少年之比也。在朝则倚重而询咨。可以辅世而长民。在家则常珍而告存。足以表准而矜式。从古以来。人皆敬之。国皆养之。此尊高年养衰疾。所以为有国之大政也。若夫如我辈。无才无德。而徒享樗栎之寿者。乃其偶然至老而不死耳。圣人至谓之贼。何敬之有。何养之有。论其抱负之蕴。则空空如也。语其任使之方。则又岂若聪明材力之人哉。人之侮陵。固其自取。国之播弃。亦无足惜。但为子弟者。不可以慢忽之。为君上者。不可以沟壑之而已。恶可以年及耄耋而同谓之老乎。愚谓古所谓敬养之老。皆指其贤者而言之耳。
将上堂声必扬。此是当然之事。亦不得不然之势也。何待戒敕。而朱子特取而笔之于小学者何哉。盖他人室中之事。有未可知。而或虑轻率者不能审慎。以致难处难明之患。故所以明告之。使之先扬其声。以待主人之应而迎之也。圣贤于微细之事。皆若是揭训垂戒。而轻薄成风。客到人家。初无跫音喘息而直把户开之。有若掩捕亡匿者。又若乘虚偷窃者。每令人吃了一
无名子集文稿册十四 第 566H 页
惊。甚非稳当底道理。设若开之而无人。则虽还掩而去。已不免举止之妄率。又若于此际。万一有偷儿之闯入。则岂不大关嫌疑乎。扬声非难事。且非羞耻事。而人人皆然。无一不然者。极可异也。未知乡中俗习。亦如此耶。
人于至亲家常所出入无间处。亦必先通。不可直入于内。盖不可预知其间事故。又或他家妇女适来相值。则岂不狼狈。此宜审慎。而比见无识者。或有不通直入者。亦可叹也。
日月如流。人徒知己年之渐加。而不知长老之年之亦渐加。每对长老。辄称衰病之甚。显作倨傲之态。古称不敢问其年。而今则无难迫问。又往往有俗所谓令监。令监使负之者其可乎。且以岁拜一节言之。今人以岁初之拜。看作极恼骨大耻事。必待正月晦间。或二三月。乃肯寻访。虽邻近亦然。不亦异乎。夫见长者而拜。不过一鞠躬而兴而已。可谓至易非难也。于其所不当拜则固不可拜。而于其所当拜则何为而甚惜之也。三尺之童。指犬豕而使之拜则怒。忠义之士。在虏庭而使之拜则争。安有见族戚尊长及父祖执友。而巧寻谋避之术乎。世教陵夷。风俗颓败。长幼之序。殆作弁髦。每见少年所为。往往不觉失笑。其始来也。故为迟留户外。接得数语。乃入而遂坐。其将去也。又必曰非久当更来而遂去。或云暂往邻近。当还来而遂去。一拜若是其难。而用意至此耶。此所谓作伪心劳日拙也。
人见吾盥洗无虚日。曰如此者寿。又见不饮非时水。曰如此者寿。又见作凡事及做文誊册。未尝有始无终。曰如此者寿。余曰如知其如此者寿。则胡不如此。岂恶寿而不欲乎。或曰亦有不如此而寿者。余曰是则然矣。但人见勤工者登科而自不勤工。
无名子集文稿册十四 第 566L 页
勤力者获饶而自不勤力。何为而然。或曰皆有命焉。亦有终身勤工而坎坷者。终年勤力而贫困者。此可谓知命者耶。抑不结网而羡鱼者耶。
去冬以 朝令。结丐者之幕于吾家至近之处。洞内上下人皆苦之。欲逐去他处而无计可施。原居两班。捉致洞任。使之逐送。而不肯听从。诉于部官。部官躬来督役。成之而去。于是丐儿来集。众情虽不欲。莫可奈何。有人言于洞内一两班曰。此易耳。若招致南庙守仆语之曰。此南庙之路也。今结丐幕。必不洁净。祈祷之类。将皆还去。不可不逐丐幕。而亦不可以此为言。须以南庙主脉为言。告于主将则可逐矣。乃如其计。招语守仆。守仆喜而从之盖。外托主脉之说。而其实则恐阻祈祷之路也。于是不移时。果撤去。乃知世事之难成。患无智略耳。苟有智略。则天下无不可为之事矣。
近闻咸兴。有为人佣雇者。不自知其年。人亦不知其年。但自言尝见壬辰乱时。又见鳌城谪时。人谓当不下三百岁。此老彭以后所未闻之事也。异矣哉。
答太素书
儿带书至。凭审慎节依旧。不胜贡虑。但前日诸症之勿药可知。是则可贺。惟愿安过于夏炎。顿苏于秋风。更得相对也。愭幸无大病。而神识时或迷瞀。脚力又渐委靡。乃常事而每不免自叹耳。儿家之搬来。可谓幸矣。而可畏者一卖字也。前卖京舍而下乡。今卖乡舍而上京。若又卖京舍。则此身将无所归。不如速死而不见也。且儿既移来。则那边消息。更无闻知之路。其为怅黯。当如何哉。笔谈在小纸。
无名子集文稿册十四 第 567H 页
所示笔谈皆梦说。而此是福善祸淫之理也。奚待乎梦哉。夫梦者瞢昧中恍惚无常者也。故凡梦皆未必详。亦未必验。而至于此等说。若是明白。其验又如符。一何神也。以语愚俗。未必不有助于劝善而惩恶也。然就其中有可怪者。崔季之异表。梦既明言。生而果然。则宜其寿且贵。为名人不泯没。而不免短折何也。然则梦果不足信。而其偶然符验者。亦不可定其吉凶矣。
今春。南相与松留金履载相议奏革罢丰德。合于松都。毁圣庙。埋安位版及 殿牌。儒生辈发通文设疏厅。南相请罪发通人及疏头。 上从之。命并严刑远配。近闻有人作歌词。名曰崧阳别曲。又以俪文作通文。皆辱骂南金云。
阅小学。叹古今人不同。
古者妇人妊子云云。今之人有如是者乎。
古之人七年。男女不同席。不共食。夫七年。幼稚之时也。虽同席共食。未必有内外不严之虑。而所以必如是者。杜其渐也。人生七年则稍生知觉。于此若不严为之堤防。则八年亦如是。九年十年亦如是。骎骎入于杂乱而终莫之禁也。男女必欲远。虽夫妇。尚必有别。况其他乎。男女不相远则必相近。相近则相亲。相亲则嬉戏昵狎。无所不至。以至于陷身亡家之境。可不惧哉。可不慎哉。尝闻人家或有学童与闺女逃走。亦有其父母欲择婿嫁其女。而其女自杀之变。皆由主人无识。不能谨其始。使之通内外。出入无间之致也。故人家有少妇及闺女。则初不许学童之来好矣。虽或有不能遏者。切勿通内外可也。不然则必不免暗里丑秽之患矣。若早如古训。则岂有意外难处之事乎。曾闻会洞郑氏甚有家法。其妇女虽从喃妹间。非舅与夫在。不得私
无名子集文稿册十四 第 567L 页
相延见。此可为法。
古之人八年。出入门户及即席饮食。必后长者。始教之让。今之人以为幼稚也。初不能如是。故幼而不孙弟。长而骄傲。不能下长者。不肯让于人。人亦以为常。
古之人四十始仕。五十命为大夫。七十致事。今之人。或于二十前始仕。未四十。已至卿相。虽年至颐期。无致事者。我国元无七十致仕之法。其自少躁进。至老不退。已成俗矣。
古之人幼子常视毋诳。今之人常视诳。故其长也。常以欺人为事。由教之无素也。人知孟母买猪肉以食之之为善教。而未有法之者何也。
古者既以六德六行六艺。教万民而宾兴之。又以乡八刑纠万民。故其人材之作成。风俗之淳美。如彼其盛。今之世。既无三物之教。又无八刑之纠。民安有劝惩乎。同流合污而已矣。
古之人事父母。鸡初鸣云云。今之人有如是者乎。
古之人在父母舅姑之所。不敢云云。今之人。有如是者乎。
古之为人子者。出必告。反必面。所游必有常。所习必有业。今之人。有如是者乎。
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愉色婉容。如执玉奉盈。洞洞属属。如弗胜。如将失之。今之人。有如是者乎。
古之为人子者。不主奥。不中席。不登高。不临深。不苟訾。不苟笑。今之人。有如是者乎。
孔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今之人反是。
古之人父母在。不敢有其身。私其财。馈献不及车马。今之人。有如是者乎。
无名子集文稿册十四 第 568H 页
子妇无私货私蓄私器。不敢私假私与。今有如是者乎。
古之人父命呼。唯而不诺。手执业则投之。食在口则吐之。走而不趍。亲老。出不易方。复不过时。亲癠。色容不盛。此孝子之疏节。而今之人。有如是者乎。
曾子曰。孝子之养老。乐其心。不违其志。乐其耳目。安其寝处。以其饮食忠养之。所爱亦爱。所敬亦敬。至于犬马尽然。况于人乎。今之人。有如是者乎。
孔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此言父在。子不得自专。故但观其志。父没然后。乃观其行。今之人父在。无不行其志。何待父没然后。观其行乎。且不但三年。虽父在。惟其意之欲改则改之。曾不禀告。其待父没而乃改之者。犹为孝也。
古之人为宫室。不斩于丘木。今之人。斩丘木而卖之。甚者举山地而卖之。何论丘木。其为室而斩之者。犹未足深责也。
礼曰。年长以倍则父事之。十年以长则兄事之。注云人生以十年为一节。倍之则二十年也。今之人。十年以长则友之。倍则观势。势之所在则以长者待之。势无足观则以友待之。如此则渠之身果尊耶。未可知也。
少仪曰。尊长于己踰等。不敢问其年。遇于道。不请所之。今之人。辄问年问所之。
王制曰。颁白者不提挈。君子耆老不徒行。庶人耆老不徒食。未知古者风俗固然耶。抑王法使之然耶。今之人不然。
虞芮以其所争田为閒田。观感也。今之人。有如是者乎。
温公曰。凡诸卑幼。事无大小。毋得专行。必咨禀于家长。今之人。
无名子集文稿册十四 第 568L 页
皆专行。家长不知也。
又曰。子以父母之命为非而直行己志。虽所执皆是。犹为不顺之子。然则今之人。皆未免为不顺之子也。
张横渠曰。子之事亲。若中人之性。其爱恶若无害理。必姑顺之。今之人。有能如是者乎。
罗仲素曰。天下无不是底父母。今之人。常以为不是。
温公曰。冠者成人之道也。将责四者之行。今之人不责也。惟责其笔札与凡随俗轻薄之习。
晋陈寿遭父丧有疾。使婢丸药。乡党贬议。坎坷终身。惟其如是也。故凡人有畏惮人言。不敢为非者。今之人。虽有百倍于此者。苟有势者。有谁贬议。虽有贬议。何患坎坷。是以无忌惮也。
文中子曰。婚娶论财。夷虏之道。君子不入其乡。今之人。皆只论财。君子无可入之乡矣。
温公曰。凡议婚姻。勿苟慕富贵。今之人有不慕者乎。
明道先生曰。心要在腔子里。今之人。其心皆在腔子外。
伊川先生曰。人于外物奉身者。事事要好。只有自家一个身与心。却不要好。正道今之人。
伊川先生以少年登高科。席父兄势为美官。为人不幸。今之人。以不能少年登科为美官。为不幸。
张横渠曰。饱食终日。无所猷为。所事不踰衣食之间燕游之乐。善形容今之人。
孔子曰。攻其恶。无攻人之恶。今之人。扬其善掩其恶。攻人之恶。
范益谦座右戒凡十四条。今之人。有一不犯者乎。
颜氏家训曰。借人典籍。先有缺坏。就为补治。今之人借人书。久而不
无名子集文稿册十四 第 569H 页
还。亦不看读。只为欲作己物。
吕申公与夫人。教其子荥公甚严。事事循蹈规矩。今之人。惟爱其子孙而已。未尝有意于教以正道。所谓兽畜之也。
古之选士。取学明德尊者。今之用人。只取门阀。更不论其人之如何。何由而野无遗贤乎。
伊川先生看详学制。以为月使之争。非教养之道。请改试为课。镌解额以去利诱。今之制。教人奔竞。
古者有乡约。今有乡战。
刑曹参判黄公行状
公讳徵字应三。尚州人。丽朝有上柱国讳石柱。公之鼻祖也。历侍中讳进庆,大匡讳自新。至少尹赠吏曹参判封齐安君讳乙耇。始居尚州。仍籍焉。至讳河信入我 朝。宗簿寺正。赠吏曹判书。又历承文院正字赠领议政商平府院君讳士干。至讳孝源。左赞成策勋。 世祖 成宗两朝。封商山君谥襄平。又历佥中枢讳俊卿,军资监正赠左承旨讳耆赞,永兴判官 赠司仆寺正讳世慇。至讳佑商。举孝廉德山县监。 赠左承旨。至讳以焕。寔公之考也。隐德不仕。享年八十三。以优老之典。升嘉善阶。以公贵 赠户曹参判。穷经笃志。重厚俭约。宗族乡党。皆取法焉。权副学瑎撰墓文曰古之遗逸。配顺兴安氏。判官世宪女。监司宗道孙也。有德行。高洁端淑。以崇祯乙亥十月二十五日子时。生公于文义之德一村舍。英迈清雅。弱不好弄。十许岁。已博经史。善属文。己丑遭内艰。柴毁成疾。几至灭性。辛卯服阕。始赴举。名动泮庠。壬寅中生员。朝夕期大阐。异己者争欲中之。时西原人卞懹,蔡颋者。以冷族依附时人。以伤害善类为伎俩。公摈斥
无名子集文稿册十四 第 569L 页
不齿故衔之。以诗诋毁。公以井底群蛙声答之。二人者侧目欲逞毒。适值科围。同乡申纬汉入场屋。主时论者大噪曰。彼祝发为僧。何敢入礼围。将逐之。公言于试员曰。人谁无过。改之为贵。纬汉今已为士则亦士耳。何罪之甚。于是卞蔡之党。诋之不已。激怒太学。内外和应。至于付黄。使不得赴举者七八年。申参判厚命言于参判公曰。某以需世之才。被人齮龁。奄过百年则岂不惜乎。人之立身扬名。文与武何择。遂荐于 朝。参判公曰。吾门素是章甫之家。一朝弓马之业。非所乐也。然事已无可柰何矣。公初甚恶之。乃题诗壁上曰北胡扫尽除南粤。然后归来早挂弓。公少时遇谈命人。曰以文显则位至八座。以武则职仗三军。而眉间带兵气。其总兵之象乎。投笔之二年己酉。登式年科。李相庆亿主讲。拍案曰此讲可合于泮宫。非武举子之讲也。遂誇于他所试官曰。吾得黄某文武兼才。他所亦有如此人否。然而太学付黄尚未解。故不得登仕版。闵公维重长西铨时。同春宋公惜其才。屡称其屈。闵公送言于国子。解其罚。闵公递。徐公必远代之。即荐为宣传官。兼筹司郎。值辛亥大饥。本司堂上闵公鼎重差公为监赈郎厅。公精于钩计。毫毛不遗。饥民赖活。闵公啧啧称得人。壬子拜户曹佐郎。升正郎。时 显庙将构小殿。以便调养。 命地部曰。无过二十日。公不施鞭扑。不烦糜费。不一望而工已断手。 上大嘉之。赏与加等。迁训鍊院副正。兼司仆寺内乘。奉 命点马于岭南。前此点马之时。马多不足。数日后则递进前马。皆眩乱莫能辨。公一经阅。无不了然记识。监牧相谓曰官人神明。吾辈安敢踵前习乎。尝以公事发关统营。统制使申镏盛怒。公曰王人虽微。列于诸侯之上。春秋之义也。申
无名子集文稿册十四 第 570H 页
始服。时海南县连值歉荒。 朝廷择人拜公。前倅柳得三疏于检管。各库皆空。徒拥虚簿。监司李东稷查覈。柳且得罪。公入见缓其事。请贷出营上白木。随便料理。尽充逋欠。柳获免。时人民逃散。军额耗缩。学校几废。公抚摩不怠。流户还集。校宫亦修。居二载。百弊俱革。甲寅以亲病递还。拜训鍊院正。兼内乘。乙卯拜丰川府使。未几入为都监幕僚。 肃庙引见诸军门幕属曰。尔等官微。未经入侍。其有曾经守宰者乎。予欲闻邑瘼。公对曰。臣曾经两邑。海南则二年在官。虽值凶荒。略有头绪。丰川则数月即递。虽有急时变通之事。未及措处矣。 上曰何事。尽言之。对曰丰川防海之地也。战船则系于港口。战卒则远在各邑。脱有不虞。招呼莫及。臣以是为忧。 上曰水卒之皆在远地何也。对曰诸项军丁。皆许赴举。水军则号为贱役。逃避相继。额数日缩。分定列邑故也。 上顾相臣曰何不言之。 命八路水军并赴举。丙辰拜副护军。兼内禁卫将。内乘时。参判公年老在乡。公欲为本道一窠以悦亲。铨官拟忠清水军节度使。未蒙 点。时 上日御禁苑观德。公以内乘。射法雅妙。矢道同的。 上特爱之。不欲远出故也。居数日。 上亲临大政。西铨与亚僚耳语。 上询其由。对曰。向日黄某之拟水使。悯其亲老也。适未受 点故云云耳。 上曰然乎。予未知之耳。今本道有何窠。即拜忠州营将。戊午递还。时江都筑城将。上李有浈变书。 朝廷以为筑城将与僧军叛。先上有浈变书。为恐动之计。都下大震。 命公率训局锐卒数十人。星夜驰擒。因董就城役。未至。筑城将已被逮。僧军皆以为必死。岛中恟惧。公曰不先镇安僧军。恐有变。乃多悬赏格于城上。公与同僚亲负一石。僧军曰吾辈不死矣。一时
无名子集文稿册十四 第 570L 页
尽力。城役遂毕。人心胥悦。以不劳民力。立碑颂德。己未拜杨州牧使。抚恤人民。务兴学校。杨民至今颂之。庚申入为同副承旨。上每临讲筵。知公有文学。 命临讲。公敏于奏读。明于注释。剖析理义。曲畅旁通。 上称叹曰此人宜置经幄之中。后每 御经筵。先问黄某之入来。其受知 圣明。恩数出常如此。是岁三月。拜全罗左水使。四月时事大变。柳尚书赫然。陷于党人之锻鍊。竟被远谪。又谓公曾经柳公幕僚。递公职。公亦无意仕宦。还德一村舍。以养亲。壬戌七月。又有许玺之狱。凶人金焕所诬告也。连逮无辜。相继流窜。公则窜于庆兴之西水罗。盖公声望素隆。又不附党人。故必欲除去而置之极边也。参判公既年高。而公以独身远谪。时时南望痛哭。或以诗自遣。有父子恩深家万里。君臣义隔梦三更之句。丙寅七月。参判公弃世。而适有公量移河东之 命。既成服发行。路由乡庐。哭擗柩前。柩中若有声相应。闻者陨涕。留数日就配所。己巳二月蒙放。四月拜咸镜北道兵马节度使。留拜禁军别将副总管。又拜捕将。时 仁显王后逊位。国事罔极。公浩然有休退之志。而权相公大运。于公为堂叔之亲。乃造其门。竭论时事。以复 坤殿为第一义。仍救解陈疏人吴斗寅朴泰辅曰。相公若不救二人之死。则将不免天下后世之讥议。权公即治疏力陈二人之不可罪。又李延陵万元。时为薇垣长。故亦劝起请对。至于三启。 上遂停刑窜。寔公之力也。盖当是时。举国惴恐。缩首结舌。而独以一武官。能勇往直前。周旋激发。卒弭祸色。苟非秉执有素。祸福不挠其所树立。安能若是之卓然乎。公流离迁谪。生不得致养。没不得奉几筵。乃上陈情疏。除黄海兵使。盖欲以官需奉祭享。以展事死如
无名子集文稿册十四 第 571H 页
事生之诚也。时御将将递。 上意属公。庚午二月。特除刑曹参判。又拜水原府使。有欲先为御将者尼之也。自海营还为捕将。兼训鍊都正。又拜汉城右尹。辛未二月。拜知训鍊。俄拜总戎使。五月拜御将。兼备局堂上。先是各营留库钱谷。多为朝臣一家及知旧所贷用。年久不还。公痛绳以法。不少假借。以是人皆恶之。壬申递将任。癸酉正月。拜平安兵使。又拜咸镜北道兵使。移拜统制使。闻有土疾。辞不赴。甲戌正月。又拜御将。三月拜工曹参判。 朝廷拟公以八座。公见铨官固辞曰。吾素以儒家之人。不幸从武位至登坛。亦足矣。更何望官资之崇高耶。铨官知公本意。不强之。四月。时事又变。窜配相续。时南相九万主清议。言于朝曰。李万元黄某诸人。抗言 国母之不可逊位。忠言直节。至今传说。此数人宜置仕版。党议犹不已。流公长兴。乙亥六月。因旱灾疏决。判金吾申公汝哲建白黄某累年掌兵。无一瑕疵。己巳之初。独持清议。今日当释者。此人为首。 命释之。公自配所直还文义旧庐。是后十九年。一不入京洛。不受俸禄曰。吾今不欲仕。公然坐食国禄。于义不可。每采山钓水。酣歌赋诗以自娱。癸巳三月三十日。皋复于德一村舍。享年七十九。权窆于本县先垄下。乙未十月。迁奉于前夫人墓右壬坐之原。公长不满中人。而疏眉目美须髯。风格孤峻。仪容修整。昂然如出壑之松。而尤善于马上。肩背竦直。顾眄晔如也。及至接人。蔼然有和气。而严于律己。未尝有疾言遽色。早以文艺。为世所推。虽拔身于韬靲。常处翰墨之场。与风人韵士。谈论词章。亹亹不厌。其为诗律。遇境遣兴。苍古幽淡。发于天机。绝无雕篆之痕。舍南有溪。溪上松盖高蟠。因自号蟠溪。与村翁野老。逍遥于其间。从宦之时。
无名子集文稿册十四 第 571L 页
不以武将自谦。能扶得清议。独为己巳完人。至今称之不衰。闵宗道为兵判时。有女求婚。公辞曰吾素性至拙。不欲与权贵家结姻。遂却之。彦良之登第。满朝公卿皆趋贺。公独不往。人怪问之。答曰闵家不知盛满之戒。是不祥也。何贺之有。希载家延谥也。赴宴者多。公独不进。其后人皆叹服其先见。公受知于 上。恩遇偏隆。一日无官。则 上辄曰黄某今居何官。除旨便蕃。时诸宰欲杀前大将申汝哲曰。汝哲为北兵使时。豢养武士。将作大乱。若不先除此人。国势将危。三司合辞请罪。公平日知汝哲为国之忠。往见权相公曰。杀此无辜非公议。愿力救之。答曰吾亦为言于诸人。而年少辈锐气太甚。必欲杀之。吾亦柰何。公乃贻书于申。劝以谢客屏迹。申遂杜门。不与人接。卒得免。庚壬祸变之后。公慷慨悲伤。鲜接人。惟李尚书宇鼎同年甲同莲榜。交契颇厚。又李延陵出处既同。名节并高。每日追随。酬唱诗什。情志款洽。公性度端重。不妄言笑。而慈祥恺悌。恭勤节俭。四莅字牧。以官事为家事。几案不留民诉。有当去之弊当举之政。则竭心力而为之。未尝因仍苟且。尸旷其职。或数期或时月见递。而皆有声绩。雄府钜牧。名镇大营。阅历十数。而秋毫不犯。及其归也。行橐萧然。又严禁下隶辈卖势陵人。故所在皆称之。居家不治垣屋。数间弊庐。门无旋马之地。或曰公位居亚卿。身为大将。而居室甚窄。宾朋将校。多有偏隘难容之患。盍少宽焉。公曰近日士大夫若经一县。必高大门户。吾窃耻之。吾居虽狭。吾心自宽。亦何害乎。平生自勉于名节。不欲苟合于时论。故甲戌以后。不陷于罗织之中。时人亦知其清议。每欲引用。而公无意宦路。故终不就。其为大将。处事刚果。综理周密。风流儒雅。抚爱将士。
无名子集文稿册十四 第 572H 页
而亦不施以滥赏以钓名誉。每当试射阅武。诸营门一丸一矢。皆施重赏。而公规法甚严。人或诮之。公愀然曰厚峙军储。将以备不虞也。枵府库遗后患。吾不为也。旧例大将司命旗。自本营取用米四十石。及其再任。自军门欲更造。公曰四十石米。可补一时军饷。岂可浪费。不许。仍用前所用。以故各营所储皆空。而独御营富实。及甲戌春。皆解兵柄。趣治文簿。诸营则留储荡然。恇怯无以为计。公独钩定文书。一日而送之。时申汝哲兼佩五营符。盛怒诸营迟滞。而叹公真可任国事。金公锡衍代公为将。一遵约束曰。黄公誊录可法也。辛未胡使之来也。 肃庙宴飨于南别宫。公以总戎使。奉云剑侍立。胡使曰有事当传皇旨。请辟左右。欲附耳语。左右皆辟。公更进数步而立。胡使怒曰此人何不去。公曰今日臣职。只知卫我君耳。吾君在此。有进不可退。 上目公稍退。乃退数步。胡使卒不得耳语。盛怒不已。 上还宫曰。若非黄某则吾语塞。不知至何境也。侍卫之臣。并 命推考。由是公名重一时。壬申。 上亲行观武才于春塘台。公以御将为试官。拆榜后以追射呼名。公年已老。且久谪瘴乡。常苦咳喘。犹且腾身据鞍。飘然如飞。 上壮之曰。弓马之才。无踰老臣。特赐内厩之乘。斑豹之皮。癸酉以后。忌公者多。屡被外斥。甚或加以弹驳。而无几微见于色辞。在外之时。 上每特旨召还。故不得至瓜限。可见其言行名节。特被 知遇也。公诚孝纯至。常以娱悦亲志为心。未尝一日以己病贻亲之忧。壬戌之祸。公被逮。亲戚皆哭泣诀别。参判公独怡然曰。吾儿无罪。天必宥之。时议流之北关。公出都门。望乡痛哭。在谪无日不哭。竟抱穷天之恸。故于其改葬也。公以御将上疏言罔极之情。 上悲之。特令
无名子集文稿册十四 第 572L 页
带将任归葬。故事时任大将。不得出郊外经宿。公独建旗纛。省墓于三百里外。诚旷世异数也。公既不得终养。故欲致诚于祭祀。凡需必自具于家内。不用亲知之馈遗。手结鱼网。遇忌辰则监渔于蟠溪。饬厨视具。务尽精洁。朔望则不避风雨寒热。必省墓于一舍之地。至老不怠。有庶弟二人。躬自鞠恤。皆登仕路。乡党宗族多贫馁。而辄与共食。咸得欢心。酒户甚弘。能饮数斗不乱。而以三杯为限。虽在军务鞅掌之中。不废吟咏。遇诗人则辄相唱酬。人皆叹赏。胡使之入松京也。公沿牒而往。李公寿庆,洪公万遂亦会焉。以善竹桥为题。呼韵相属。公先题于桥上石碑曰一死初无惜。三化此可俦。千年桥下水。呜咽至今流。二公阁笔。世之尚论者。其可以武将而忽之哉。前夫人白川赵氏。参奉锜女。左承旨赠吏判庭坚孙。刑判密阳朴鼎贤外孙也。生于壬申。卒于己亥。得年二十八。有至行淑德。生二男。允熙洗马。允燮通德郎。后夫人全州李氏。进士阳进女也。不育。公之内外曾玄孙。至五十馀人。而姑不并录者。槩载于刊谱中耳。公之五世孙伦锡持其遗状草。请余修润。余素慕公风节。又重违其请。遂强拙叙次如右。以俟当世之大手笔云尔。
记甲申科事
故例以子午卯酉年为式年。试取生进。及大科讲经。而前一年秋。先设初试。分两所。礼曹曰一所。成均馆曰二所。七道则各遣试官试取。近来人心不古。专以货赂及势家所嘱亲知所请取之。无能免之者。 当宁二十四年甲申八月监试初解时。一所尤甚。凡作奸之事。无所不有。无所忌惮。至其出榜也。乃以三更。盖以昏夜。易为其所欲为而欲掩人耳目也。于是试官与吏隶与儒生。一并杂乱于厅上。各以所欲书者书于榜中。不复拆封
无名子集文稿册十四 第 573H 页
呼名。故有名在榜中而无试券者。有有试券而无秘封者。有试券则入格而榜中无名者。其浊乱可知也。惟其如是也。故 御览榜中误书落漏叠书者夥然。政院请推大臣。请罪谏官。又疏请上试定配。副参试皆削职。及大科初试。一所岭儒权宪八为策魁。其文有江郊之钓名衒能。山林之藏身露头等语。江郊山林怒之。泮长使太学施罚。一所上试上自讼之疏。 上命儒生拔榜停举。诸试官并罢职。太学乃鸣鼓。今年一所大小科皆生事。不亦怪乎。无乃一所地神发动耶。科前忽有一所乱场之说。哗然播传。此所谓讹言不祥。而或者遂成言谶耶。
今年科场生事。不但京中一所而已。各道皆然。以所闻言之。江原道则监初出榜也。儒生辈欲作挐而不果。至于来呈备局。请拔榜中当拔者。又送通文于太学。请施罚而皆见却。其公都会覆试也。以道内守令为试官。而各怀私相撕。竟至罢场。道伯状罢三试官。京畿都会初择也。南阳则以乱场亦罢场云。其外所未闻者。又必有之。此何故也。试官之罪欤。儒生之罪欤。
权宪八虽不能守金人之戒。疑亦容或有可以原恕者。昔周党遭钓采华名偃蹇骄悍之讥。樊英受进退无据纯盗虚声之诮。而未闻范升,张楷,李固之徒以此获罪。盖人各有见。其于是非褒刺之间。不必责其一一苟同也。而况对策之体。固欲其尽言不讳。虽或有过激骇俗之语。亦不害为草野狂直之态。然则彼之言虽妄。苟无其实则于山林何损。
与姜百源书
鄙稿未尝示人。盖不欲露丑拙而惹嗤笑也。日前辱临时。欲挟以去。若将以为一两日留京时破寂之资。故不敢止之。今既三
无名子集文稿册十四 第 573L 页
四日矣。黔技止此。无足久尘高览。幸还投如何。抑有可以仰干者。瓜投玖报。自古而然。足下既觑尽村学究之鄙俚矣。顾不可以波斯巨藏。一惊肉眼耶。惟是之望也。
答姜百源书
惠示琼什读之。但觉目灿然而胸爽然。爱玩累日。不能释手。然亦不敢久留。玆依教完璧于仲胤宅。若继此而得见。何幸如之。俯论鄙稿。真是诩袜线以黼黻。何其言之太易也。毋或疑鄙意之欲借誉也耶。愭也粤自幼少。非不有志。而性鲁才腐。且质弱善病。因循荏苒。上之不能实用力于第一等工夫。次之不能驰直辔于词场。顾乃碌碌然屈首于功令之业。而亦不犹人。恒自叹恨。然于视听之所关涉。心思之所蟠郁。不能不吐出俚语以自遣。既笔之。又鸠之。人皆视以休纸。己独怜如弊帚。常置诸案头。时复披阅讽咏。殆若甃蛙藩雀之自得。而又欲遗之子孙。以为苟不以家鸡贱之。则未必不为持身保家之一助。区区志愿。如斯而已。幸有以默谅之也。
记闻
侍从臣父年七十则加通政。已通政者加嘉善。追赠三代。又朝官年八十则加资。九十则又加。此 国典也。非可以容人巧而彼此之也。年前一人当通台望。而其父已为通政。当加嘉善而追荣。铨官以为如此则乃是动人五代也。不可。其人遂不得通望而死。其后有一人阶嘉善者。年九十当加资。而铨官亦不举论。至岁末。大臣 筵奏。始加资。九十者一年之间。不死者幸耳。若死则 恩典遂不行矣。前后铨官事。是诚何心哉。惜名器乎。慎爵赏乎。未可测也。势族则早年登科。朝除暮迁。昨加今增。率
无名子集文稿册十四 第 574H 页
皆为黑头公卿。而馀外则虽 国典所载。亦格而不行。其意必以为吾辈则不必待老。可至槐棘。而彼老而不死者。何足与议于品秩间乎。甚非享福之道也。且优老之典。著于经传。载于史记。粤自上古。至于后世。罔不以此为先。虽或名实之不同。犹幸规例之尚存。乃今并与流来之常典而废去之。虽非尚齿之世。恐乖奉法之义也。于是乎不能不为世道叹息。
正宗朝尝于监试会试时。 命七十岁以上人别坐。悉付额外。此 大圣人盛德事。而可以启太平万亿年之洪福也。为今日臣子者。苟有于戏不忘之心。则宜有以仰体其万一也。今春监会时。有儒生二人自乡来赴。而年皆近九十。有才望。累经会围者也。主试者闻之曰。若使此辈亦参。则将见横道之尸相望。宜并黜之。嗟乎。何其心之忍而言之不仁也。今之为试官者。果皆心无一私。藻鉴如神。能辨高下而判立落。无锱铢分毫之差。如上官昭容乎。只是通关节收亲知。受贿嘱富囊橐而已。今此九耋之人。能赴科场。则其精力可贵。不可嗤也。其情地可怜。不可疾也。宜细视其券。苟无妄发与违格。则付诸孙山。庸何伤于严科场恢公道之义乎。又岂乖于积善种德之理乎。良足叹也。
答姜百源书
日拜惠书。兼令老者饱肉。感谢之极。而适值挠甚。未即修复。悚仄迨今。如负大何。花信颇峭。不审起居更如何。溯仰不已。俯示盛作。既诗又文。一读三复。信乎读圣贤书之人之言也。奉玩弥日。其味愈深。古人所谓胜读十年书者。其殆是乎。斤正之教。虽出不耻问之盛意。其如自视欿然何哉。然亦不敢全然孤负。遂乃强所不知。以鄙意所疑者。辄付标纸。以供一笑。如有謏浅妄
无名子集文稿册十四 第 574L 页
论。幸望一一剖示牖迷则为赐大矣。
观人说
余年迫九旬。阅历多矣。每见人家子弟能保家安身者。究其所以然则不过三件事而已。一曰操行。二曰业文。三曰静处。盖操行则虽未及于为圣为贤。亦不至于放倒恣肆。蓬头裸体。业文则虽未及于驾汉轶唐。亦不至于荒坠先业。自甘无赖。静处则虽未及于榻穿趺宛。亦不至于东走西奔。形影闪忽。苟能有此三者。则足可为谨敕拙直。闭门读书之人。弊庐可以守而遗体可以全矣。又见不肖子弟所以败家亡身者。亦不过三件事。反是而已。一曰无行。二曰弃文。三曰好出。盖无行则遗落名教。脱略仪节。披襟跣足。嗜卧喜戏。不但人所骇视。实乃易以陷身。弃文则废却笔砚。卖鬻书册。疏远儒雅。狎昵歪杂。不但士皆贱待。可惜无所着心。好出则不住家中。长在路上。臂掉脚忙。乌噪鹊喜。不但迹甚鄙贱。又怕交结匪人。苟不能免此三者。则凡世间无限不好底事。皆不耻为之。虽幸而免于刑宪。毕竟所成就。乃一破落户耳。如此则家安得不颠覆。身安得不沟壑。以此观人。其殆不下于蓍龟乎。
自作诔文
无名子年至九帙。不为夭。官至绯玉。不为小。冻馁得免于沟壑。不为贫。生太平老太平死太平。不为不辰。其为人也。外柔内刚。惟分任真。无所较于世。无所求于人。惟圣人之言是信。惟一念之非是恶。独行不顾。耻同流而合污。死生之理。尽知之矣。身后之事。默揣之矣。斯故病不祷于上下神祇。殁不求于亲友挽诔。遗戒则不作无益空言。山地则不许妄辄迁徙。于焉脱屣人间。浩归寥廓。反顾平生。庶免愧怍。
无名子集文稿册十四 第 575H 页
无复系恋。岂不快乐。然而有不忍便诀者。天地之大。日月之光。山川之明秀。不可得而复见矣。 庙墓拜跪之礼。不可得而复展矣。圣经贤传及世间万卷书。平生所爱玩未释手者。不可得而复味之矣。此为缺然也已矣。
书纲目合抄后
右纲目合抄六卷。手自誊写。自 当宁二十二年壬午至甲申。凡二周年而讫。以之自为。既大有温绎之益。以之遗后。又可免痴借之患。但坐于楮友之艰乏。蝇头细小之字。满叶密布。更无馀地。若加以披阅。则其几何而不至于毛而坏乎。是可恨也。然如有善继者。别用他册移誊。而廓其纸头纸尾。稍大字㨾。以图永久。则可谓办一事业。而此须有志而勇且勤然后能之。何可必也。噫。朱子感兴诗。有托始迷先几之叹。此纲目所以继春秋而作也。而于其序纲目。则曰岁周于上而天道明矣。统正于下而人道定矣。大纲槩举而监戒昭矣。众目毕张而几微著矣。凡为致知格物之学者。亦将慨然有感于斯。大哉言乎。窃尝因是而论之。学者苟能知春秋二百四十二年南面之权。不但因鲁史而已焉。则亦将知纲目一千三百六十二年之别立义例。增损檃括。又不但因司马氏资治通鉴。作一部史书而已也。此朱子所以深有望于格致之学矣。读者其可不熟玩而猛省也哉。乙酉夏四月甲子。坡平尹愭谨书于卷后。
唐太宗
世皆以唐宗贞观之治。为三代后令主。与汉文并称。而至其平生极恶大罪则反略之。此是将功赎罪之法耶。抑扬善隐恶之义耶。功利之陷人心久矣。以诡遇为高。以范驱为耻。而至于春
无名子集文稿册十四 第 575L 页
秋笔法则莫之讲也。信如斯也。则诚正修齐。不足为治平之本。而劝惩监戒之义。无所用也而可乎。吾闻之。古之君子。行一不义。杀一不辜而得天下。不为也。岂其昧于大小利害之分而然哉。诚以利虽大过虽小。而不欲违于义也。故先儒有言曰必若悖天理灭人伦而有天下。不若亡之愈也。盖以义重于死也。若唐太宗者。岂直行一不义杀一不辜之比哉。劫父臣虏。杀兄及弟。骇君亲而代其位。室弟妇而欲以为后。生子明而继巢刺后。迹其所为。无非不仁不义。悖理灭伦。人道所不得为者。而厌然欲掩其恶而著其善。至以六月四日事。比之于周公诛管蔡。曰朕所为。亦类是耳。嗟乎。夫既忍所不忍。而又忍发此言。内以欺其心。外以欺其臣及天下后世耶。夫隐太子与元吉。初非得罪于天下者。则其杀之也。特以一己之私欲。趣取大物耳。岂周公之心乎。方其关弓而射其兄之时。若使高祖小靳废立。则安知无冒顿鸣镝之举乎。幸而惟意所欲。顷刻之间。并其兄弟之诸子鱼肉之。无噍类。而天下已入其手中。于是心满意足。又思有以隐忍勉彊。口诵尧舜。身兼文武。以做一代之治。而性本强悍。又有明智。见炀帝之骄奢拒谏以失天下。乃一反其道。内厌咈忤而外示开纳。阴怀私邪而阳托仁义。小善纤美。惟恐人之不知。以己方人。必欲己之胜人。将以高出百王。远迈前代。而终未免本色之露出。得一魏徵。有若齐桓之管仲。而生则欲杀之。殁则听谗间。机心逆亿。利诱李绩。而卒不肯尽忠。几灭唐家。其君臣之间既如此。以言乎垂统贻谟。则中明肃代有所指拟。以为口实而残杀之。习淫秽之风。自成家法。令人掩耳。又何足道哉。程子论王魏不死建成之难而从太宗之罪曰。害于义矣。后虽有功。何足赎哉。愚于太宗亦云。
无名子集文稿册十四 第 576H 页
论欲
天理人欲。每每相反。天理公人欲私。顺天理而克人欲者为君子。徇人欲而灭天理者为小人。人亦孰不欲为君子。恶为小人。而顺天理者。天下有几人哉。徇人欲者。举世滔滔皆是。是奚帠也。良以徇欲则利己故也。欲利于己。发而为欲。欲之为物。无方所无限量。不计夷险。不知死生。遇得而渐长。见败而不惩。以身发利。恣睢徼倖。殆无异于禽兽。甚可畏也。而人皆不能免焉。亦可悲也已。是故孟子言利之弊。始自利家利身。终至不夺不餍。岂欺我哉。尝试论之。滔天之浪。可以乘破。而一入欲浪则载胥昏垫。燎原之火。犹能扑灭。而一发欲火则不可向迩。故古人有以溪壑之难充喻之。有以饕餮之无厌况之。异哉。人之于欲也。今世之人。欲极其欲者。于其目前则贱丈夫之登龙断。左右望也。于其身后则秦始皇之至万世。传无穷也。然亦在乎其人之性之强弱。与其势之高下如何耳。性柔荏而势稍低。则欲虽动而或未能肆。性骄暴而力有馀。则随所欲而必遂乃已。譬如馋者之于食。或有朵颐流涎而抑意敛手。或有奋搏夺攘而亟取并吞。固其势然也。今夫高门县薄。谄者蚁膻。胁肩喔咿。扼腕舞辩。语当世之利。则曰某处有可以筑堰洑备灌溉。其利不可言。但其旁近民田。有些被害。不能无怨。而何足恤乎。说后世之利。则曰某山有大地。当得几十代卿相。但其旁近。多士族家坟山。而彼皆何敢抗乎。听之者爽胸轩眉。利触其欲。泉涌火发。即遣门下可信者。往督凿筑之役。装送青乌术士。先人置冢。虽犯人茔域。不计也。又驰书于监司守令。使之严防。毋有掣扰。监司守令承望风旨。急于星火。甚于 朝令。效力献功。日新月盛。言者
无名子集文稿册十四 第 576L 页
如迂怪士之来自海上。听者如多欲帝之惑于妖妄。鲜衣怒马。交织于路。畿湖之间。无不染指。盖田园之遍置。过于古所谓三千馀所。风水之封标。不翅古所谓七十二冢。于是耕桑之失业者。莫不诅口而盻盻。山地之被占者。举皆崩心而匈匈。此罔非从一欲字做出来。无限不好底景色。宁不痛哉。余于世无怨。与物无竞。虽势力之高而横者。亦无如我何。而但念先山在各处。脱或有一朝一人猝入。勒标于挨逼处。则顾今无法之世。可畏者惟势力耳。以是日夜忧惧。安得壮士。窒欲之穴。拔欲之根。使一世之人。皆为顺天理之君子。无有徇人欲之小人也。
子桑伯子
庄周云子桑户与孟子反,子琴张三人为友。胡氏以为仲弓所问子桑伯子。即子桑户。朱子以为老氏之流。盖易野而无文。疏略而行简者也。家语及说苑云孔子见子桑伯子。伯子不衣冠而处。孔子讥其欲同人道于牛马。盖深恶之也。及仲弓以为问。则曰可也简。此虽仅可而有所未尽之辞。然亦许之也。非非之也。今世之人。不能遵圣人礼法之教。而率皆慕伯子易野之风。其居家也。不盥洗裹网巾。只着短小襦。当暑则着犊鼻裈。跣足露脚。客至则加弊𩮰冠于蓬头之上。横烟竹相对。夷踞戏笑。此太简之习也。圣人复起。其有牛马之讥乎。抑有可也之许乎。
奸赃
古昔圣王之治天下也。刑以弼教。期于无刑。而又有流宥肆赦之典。惟杀人与奸赃。必置之法。其重人命而惜民力如此。然杀人则容或有过误与邂逅横罹。而若夫赃污狼藉者。未或不诛。盖其攘夺刻剥。伤民肥己之罪。不可以原恕而阔狭之。古人所
无名子集文稿册十四 第 577H 页
谓一家哭。何如一路哭。正此意也。是故汉光武时。大司徒欧阳歙。坐前为汝南太守。度田不实。赃罪千万下狱。歙世授尚书。八世为博士。诸生守阙求哀者千馀人。至有自髡剔者。平原礼震年十七。求代歙死。竟不赦死狱中。桓帝诏赃吏子孙不得察举。是不惟罪其身。又锢其后也。盖尝考之历代。其所用法。虽宽猛不一。至于犯赃必死。则绝无异同。故贪污之辈。犹不能无忌惮矣。今也则不然。内而掌财赋。外而莅州郡者。无非豕喙牛腹。饿虎饥鹰之类。而其中有倚恃者。人争附炎。众皆吐刚。惟恐违忤。莫敢谁何。而厥或有贪饕交征。囊橐溪壑等说。露出于御史之封库。监司之贬目。虽至于削夺窜配。而百计赂嘱。昏夜乞哀。甘作女衣假婢。竞效论钱债帅。遂得占赦荡涤。骫法收叙。公然处之腴邑巨镇。既得之则明目张胆。驱催生民之脂膏骨髓。巧作文簿之名色舞弄。乃以金盘火齐。南北缣毳。方艚兼两。输之巨室热门。择地束装。朝升暮超。曰廉曰治。扬扬自得。所在手熟。民不堪命。而未闻李𩇕之诛。但见郑愔之选。遂成俗例。何论古制。昔薄疑谓赵简子曰。府库空虚。百姓贫饿。而奸吏富矣。今日之谓矣。故愚以为治赃之法坏。行赂之风肆。则圣人复起。亦末如之何也已矣。
与太素书
间或有风便消息。而未知真传。秖增瞻菀。今于芳邻之来访。始谛得起居之槩安。而惟以风丹作苦云。仰虑殊深。未审日间果得良已否。饥岁贫厨。又当酷寒。何以经过。悬悬一念。未尝少弛。愭病劣如昨。而近以咳喘。夜多失眠。无非苦况耳。向者惠书。所以爱我。而慰藉之者甚厚。然圣人有言曰四十五十而无闻焉。
无名子集文稿册十四 第 577L 页
斯亦不足畏也已。此绝望之辞也。四十五十犹然。况八十九十乎。此甚可愧。若夫耳目之疾。乃是晚年数厄也。亦将如之何哉。只恨不先此而溘然也。别试不远。其能留意于讲工而勇赴耶。若得握叙。亦 国恩也。
记世变
上之二十五年乙酉十二月二十八日。 亲临都政。时有金囍(▦福)秀者。以贵札传于铨官赴政之路。铨官依其札。拟囍秀斋郎蒙 点而事觉。大臣请捉囚囍秀。罢铨官职。 允之。寻叙用拜大宗伯。秋曹以囍秀赝作书札。远地定配。 上命严刑。勿限年配。揔而言之。囍秀固乱政掠职之贼。而铨之阿则一见其札。而奉行之不暇。札之权则能使人或公传而恣行私邪。或望风而显授公器。曹之当则又不论所犯之如何。只照伪造之律。名虽远配。颇似薄勘。若非自 上严教。几乎不加一杖。要之俱非治世之事也。
记世态
有人谓其先亲与吾同齿。慇勤寻访。已有年所。又赠吾诗曰先子同庚独我公。吾以为思其亲。以及于同庚之人。诚心亲仰。真今世不易得之人也。其人因令其子随吾家儿辈。出入科场。一日大寒。其子凌晨来告曰。今日设柑制。可以同入。儿辈以畏寒不敢入应之。自其后遂顿绝。乃知其初相亲厚者。非为与其父同齿也。特藉此以结场屋同接。而一不如意则便绝之。如一刀割断。如此之人。吾亦不欲见之。而世态则可笑。亦可叹。
记异鸟
丙戌春正月。有异鸟似凫。万亿为群。蔽天而飞。䎘䎘有声。如疾
无名子集文稿册十四 第 578H 页
风驱雨。日日东西往来。人皆曰前所未见。夫禽鸟得气之先者也。此何兆也。或曰海凫也。毋乃张华所见而惨然者耶。由是京乡士庶。颇多骚屑。然在古昔则有灾必有其应。而惟人君修德则可以禳之。故有遇灾恐惧修省。而反致兴隆者。亦有慢不为意。而遂至败亡者。历历可数也。挽近以来。大抵有灾而无其应。盖人君能行德政。则虽有灾而不害为治代。不然则虽无灾而未免为乱世。固不系乎灾之有无也。试以耳目之所及者言之。天变则太阳食既。又或贯虹。太白经天。亦辄连岁。彗孛弥月。震电夌冬。奔星彴约。赤魃荡越。山崩石飞。阳侯沸腾。指螮蝀于严冱之夜。惊雪霜于艳阳之天。物异则市虎交迹。苑狐肆嗥。雉雊于廛。鬼号于街。凡所谓灾者。殆无所不有。而未或有其应焉。此是四百馀年 圣神相继。深仁厚泽。浃洽兆民。制度纪纲。巩固基业。自有以永垂亿万年无疆之休。故灾不能为灾。今此异鸟。亦何足为咎徵。而若夫恐惧修省之义。则不可以无其应而或忽。而古来议者。苟不为傅会穿凿。则必归之玄远茫昧。皆非对越上天敬畏警告之道也。凡今居辅弼之位。任绳纠之责者。盍相与思日赞赞襄哉。
记丙戌别试事
国朝科制。常以丙年设别试。试取文武。文科初试。分设一二所。一所礼曹。二所成均馆。各设两场。初场试论赋。或赋表或论表。轮回为之。终场策一道。其取几人则临时 禀裁。 当宁二十六年丙戌春别试时。 命取六百人。二所终场。才悬策题。即有呈券者。诸生固已忿之。而题又只悬于上台。诸生叫呼不已。良久乃悬于下台。而风动纸皱。细字隐见。诸生争相牵掣。各欲详视。遂至裂碎。于是大闹而閧。竞以瓦砾相投伤。一场大溃。踰垣
无名子集文稿册十四 第 578L 页
奔迸。试官草记。 上命戴罪试取。试官乃改题招谕。使之从便制呈。诸生或入斋房。或出泮村。而场屋则阒然。大臣以试官巽软请罢场。待场毕拿处。 上从之。命试官则罢职。只于初场取二百人。试官以为初场虽欲更考。落轴已无去处。将无以充数。乃送隶各处。令追后呈券。至出榜前自外来呈者。相属不绝。一所闻之。无故效尤。亦争追呈。自有科试以来。岂有如许乖乱之极乎。大司成升庠之课试。尚不可如此。况大比之科。八方咸聚者乎。此不可使闻于邻国也。盖试官有四大失焉。初不能慎密。使题先泄。自取预题之谤一也。又不能一时并悬于各处。以犯众怒二也。既乱场之后。虽不巽软。亦无柰何。而乃欲苟且弥缝。一任出外制呈。大乖主试之体三也。末又使之场后追呈。至有他所之争效四也。有一于此。尚难逭重究。况节节骇然乎。 圣明之只罢其职。乃薄勘也。噫。取人以科。已非古道。而科场之法。亦复月异而岁不同。至于今。荡然无馀地。虽士习之不端。亦实由试官之无明眼而有黑心。每于主试之时。初无仰体 圣心。收拾人才之意。只有暗受赂嘱。旁通关节之念。故夫士也亦不能自好。惟事奔竞。昼夜所经营。不越乎赚文笔而寻邪径。只是一欲字横亘胸中。以疾足者为才敏。以龃龉者为庸钝。不耻傍人之嗤嘲。不顾一世之指目。如攫金者之不见人。于是通幽暗者。忘廉冒耻。失蹊径者。怀恨蓄恚。厅上庭中。互相猜揣。遂至于乱场之变。诚以在上者无以服人之心也。此必然之势也。昔孔子语季康子曰。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又曰子欲善而民善矣。又曰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此自然之理也。而人皆不知有自然之理。一任其必然之势。习与性成。架漏牵补。每怀聊且粗略之
无名子集文稿册十四 第 579H 页
意。不思更张振励之道。以故每经一科。辄增一层变怪。若此不已。未知此后又有何等光景也。顾今之世。主试者终不可入公正之道。为士者终不可责端方之操。譬如将死之人。不可救药。越人见之。惟有却走而已矣。然则如之何则可也。无已则有一焉。革罢科举而已。革罢科举然后。士可以为士。国可以为国矣。
论刑法
谨按朱子论舜典象以典刑一段曰。墨劓剕宫大辟。五刑之正也。所以待夫元恶大憝杀人伤人穿窬淫放。凡罪之不可宥者也。流宥所以待夫罪之稍轻。虽入于五刑。而情可矜法可疑。与夫亲贵勋劳而不可加以刑者也。鞭扑金赎者。罪之极轻。虽入于鞭扑之刑。而情法犹有可议者也。而若有过误不幸者。则又不待流宥金赎而直赦之。若有有恃与再犯者。则虽当宥当赎。亦不许而必刑之也。夫岂一于轻而已哉。又以舜命皋陶之辞考之。或刑或宥。亦惟其当而无以加矣。又岂一于宥而无刑哉。今必曰尧舜之世。有宥而无刑。则是杀人者不死。而伤人者不刑也。是圣人之心。不忍于元恶大憝。而反忍于衔冤抱痛之良民也。所谓怙终贼刑。刑故无小者。皆为空言以误后世也。其必不然也。亦明矣。夫刑虽非先王所恃以为治。然以刑弼教。禁民为非。则所谓伤肌肤以惩恶者。亦既竭心思。而继之以不忍人之政之一端也。今徒流之法。既不足以止穿窬淫放之奸。而其过于重者。则又有不当死而死。如强暴赃贿之类者。荀采陈群之议。一以宫剕之辟当之。则虽残其支体。而实全其躯命。且绝其为乱之本。而使后无以肆焉。岂不仰合先王之意而下适当时之宜哉。又曰流宥所以宽五刑。赎刑所以宽鞭扑。圣人斟酌
无名子集文稿册十四 第 579L 页
损益。低昂轻重。莫不合天理人心之自然。而无毫釐秒忽之差。如何说圣人专意。只在教化。刑非所急。圣人固以教化为急。若有犯者须以刑治之。岂得置而不用。又曰据经文则五刑有流宥而无金赎。周礼秋官。亦无其文。至吕刑。乃有五等之罚。疑穆王始制之。非法之正也。殆必由其巡游无度。财匮民劳。至其末年无以为计。乃特为此一切权宜之术。以自丰。而又托于轻刑之说。以违道而干誉耳。夫子存之。盖以示戒。而程子策试。尝发问焉。其意亦可见矣。夫既杀人伤人矣。又使得以金赎。则有财者皆可以杀人伤人。而无辜被害者。何其大不幸也。且杀人者安然居乎乡里。彼孝子顺孙之欲报其亲者。岂肯安于此乎。所以屏之四裔。流之远方。彼此两全之也。圣人制刑。其于轻重浅深出入取舍之际。亦已审矣。虽其重者。或至于诛斩断割而不少贷。然本其所以至此。则其所以施于人者。亦必尝有如是之酷矣。是以圣人不忍其被酷者衔冤负痛而为是以报之。虽若甚惨。而语其实则为适得其宜。虽以不忍之心畏刑之甚而不得赦也。惟其情之轻者。圣人乃得施其不忍畏刑之意而有以宥之。然亦必投之远方。以御魑魅。盖以此等所犯。非杀伤人。则亦或淫或盗。情虽轻而罪实重。若使既免于刑。而又得还乡。复为平民。则彼之被其害者寡妻孤子。将何面目以见之。而此幸免之人发肤肢体。了无所伤。又将遂其前日之恶而不悔。此所以必曰流以宥之。而又有五流有宅。五宅三居之文也。然而流专以宥肉刑。而不下及于鞭扑。赎专以待鞭扑。而不上及于肉刑。则其轻重之间。又未尝不致详也。或者之论。乃谓上古惟有肉刑。舜之为流为赎为鞭为扑。乃不忍民之斩戮。而始为轻刑
无名子集文稿册十四 第 580H 页
者。则是自尧以上。虽犯鞭扑之刑者。亦必使从墨劓之坐。而舜之心乃不忍于杀伤淫盗之凶贼。而反忍于见杀见伤为所侵犯之良民也。圣人之心。其不如是之残忍偏倚而失其正。亦已明矣。又谓周穆王五刑皆赎。为能复舜之旧者。则固不察乎舜之赎。初不上及五刑。又不察乎穆王之法。亦必疑而后赎也。且以汉宣之世。张敞以讨羌之役。兵食不继。建为入谷赎罪之法。初亦未尝及夫杀人及盗之品也。而萧望之等犹以为如此则富者得生。贫者独死。恐开利路以伤治化。曾谓三代之隆而以是为得哉。呜呼。世衰学绝。士不闻道。虽有粹美之资而不免一偏之弊。其于圣人公平正大之心。有所不识。而徒知切切焉饰其偏见之私。以为美谈。若此多矣。可胜辨哉。又曰多有人解书。做宽恤之恤。某之意不然。若做宽恤。如被杀者不令偿命。死者何辜。大率是说。刑者民之司命。不可不谨。如断者不可续。乃矜恤之恤耳。又曰今之法家。多惑于报应祸福之说。故多出人罪。以求福报。夫使无罪者不得直。而有罪者反得释。是乃所以为恶耳。何福报之有。所谓钦恤云者。正以详审曲直。令有罪者不得幸免。而无罪者不得滥刑也。今之法官。惑于钦恤之说。以为当宽人之罪而出其法。故凡罪之当杀者。莫不多为可出之涂。以俟奏裁。既云奏裁。则大率减等当斩者配。当配者徒。当徒者杖。当杖者笞。是乃卖弄条贯。侮法而受赇者耳。何钦恤之有。今之律令。谓法不能决者则俟奏裁。今乃明知其罪之当死。亦莫不为可生之涂以生之。惟寿皇不然。其情理重者皆杀之。余每读至此。未尝不废书而叹曰。朱子之言。不但于圣经之义。粲然明白。实得圣人之心于千载之下也。盖圣人制刑之意。未尝滥
无名子集文稿册十四 第 580L 页
及于无辜。亦未尝宽赦于有罪。此即天理之自然。而后世之所当法也。今以朱子之言。为不足信不足行则已。不然则其于朱子所讥卖弄条贯侮法受赇等语。宁不惕然乎。夫人命至重。若无辜而为人所杀害。则为法官者。所当详审明覈。无复可疑。则必偿其命。不但慰死者衔冤抱痛之魂。亦可慰寡妻孤子报雠雪恨之心。不但慰寡妻孤子。亦可以明天理而振王纲。又可以快观听而惩来后。不亦善乎。若杀人者不死。则有力者皆欲杀孤弱。有财者皆欲杀贫残。人之类灭久矣。兽相食。且人恶之。可以人而相杀乎。是以圣人虽以教化为急务。若有不率教而至于杀人伤人。则又未尝不用刑以治之。不少饶贷。圣人岂故欲用刑哉。诚不得已也。是故虞舜象以典刑之后。箕子治朝鲜。不过以杀人伤人及盗。定一代之典。施八条之教。汉高入关之初。除秦苛法。而必以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为三章之约。古之创业垂统者。曷尝不以此为第一急先务乎。今教化陵夷。人心诈伪。各自利己。风坏俗败。或颠越人于货。暋不畏死。或一朝之忿。爰挥白刃。或武断乡曲。横肆威虐。或强暴劫掠。逼致裁决。凡所以杀人者。不一其端。动多疑晦。而又或有无辜而横罹。或因过误而成真。故必欲其钦恤也。今之为法官者。若闻有伤人而不至于死。则初不举论。穿窬者则名虽严覈。而实未尝到底穷治。推还失物。淫放者则以为何必发人阴私。而反罪其发之者。此非朱子并伤人盗淫而言之之意。而又非所以惩末俗也。此所以伤人者自誇其能。盗者自以为冤。淫者恣行所欲。而反谓人诬之也。岂不痛哉。至于杀人则虽囚系检验。亦依例而已。初无详覈偿命之意。其言曰死者已矣。岂可又杀一人乎。虽实因明
无名子集文稿册十四 第 581H 页
的。词證具备。渠又自服。而惟以月三同推。为塞责之资。又寻出别处疣痕。把作疑贰之端。其心以为我于彼。非贸首茹涉之仇。则何必挺身独决此狱。递去之后则非吾所知。其人仍作久囚。及其百计赂嘱。遂得徒配未几。遇赦而归。依旧为平人。所谓杀人者死。徒虚语耳。是以虽白昼刺人而杀之于红尘之内。未闻其偿命。其馀又何论乎。古人云杀之所以止杀。此乃不易之论也。而今则当死者不死。而不当死者或至于死。世间无罪横罹而仰天号冤者何限。而莫之出脱然。则何其不忍于杀人者。而反忍于横罥者耶。吾未见其可获福报也。诗曰。此宜无罪。女反收之。彼宜有罪。女覆说之。今之谓矣。嗟乎。元恶大憝。不于我政人得罪。而善人良民。或未免淫刑以逞。又多失乎大人而忍于小民。恕乎豪强而刻于寒劣。一事殊法。同罪异论。奸吏舞文。因缘为市。又不但杀人者不死之为失刑而已。可胜叹哉。
利说
抒厕者非不恶其臭也。而图其利也故忍之。谄贵者非不恶其骄也。而希其利也故甘之。今见谄贵者而鄙其不耻辱。则是犹见抒厕者而怪其不知臭也。故奔走伺候者。非爱之也。疏外斥绝者。非憎之也。是之誉之者非慕之也。非之毁之者。非怨之也。是皆视其利不利而已矣。然则雪岭墨池。非真境也。胁肩掉臂。非实情也。夫人厚貌深情。形于外者。虽若出于诚。而其中未可知也。惟君子为能以义制利。故言出于心。表里如一。虽见信于人而不以为喜。虽见疑于众而不以为愠。众人不能然。藏情假面。惟利是趋。而犹欲厌然掩其外。其所以自欺而欺人者。难以罔君子而易以欺众人。盖以众人欺众人。则以众人信众人。固
无名子集文稿册十四 第 581L 页
其所也。圣人有言曰不逆诈。不亿不信。抑亦先觉者是贤乎。盖君子待物诚而烛理明。故虽不逆亿而能先觉。若被欺者与欺之者同。则虽善于逆亿。必堕于小人之奸。安能先觉乎。彼色厉而内荏者。常为利所诱。故疑所不当疑。而信所不当信。亦必然之势也。圣人之譬诸穿窬。岂欺我哉。
记丙戌重试事
故例。每丙年设别试。又设重试。试取文武堂下官。文官则先期纳试券于政院。安 御宝。入场后颁给。各受而制呈。今丙戌重试时。 上亲临春塘台。 东宫侍坐。将出题颁券。而未受者三人无以制呈。此必吏隶辈偷去之致。而试官无究覈推给之意。未受者亦不敢有言而退。夫科法甚严。儒生之科。尚不可若是乖乱。况朝官之试券乎。此非常之变怪也。虽不能即地擿发。追后痛绳。以杜后弊可也。今乃当事任他。事过便已。自有科法以来。岂有如许纪纲乎。每闻科时有呈券后偷去之习。而未闻重试颁券时有失之之事。虽失券者之心。未必如儒生之抱冤。而揆以事体。不轻而重。诚可寒心。既闻此事之后。又闻年前监试覆试。入场后收券还给之时。有失券者。而试官无意推给。儒生竟不得制呈云。从今以往。无论朝官儒生。能不失券者。亦可谓幸矣。愚尝谓科举当革罢。革罢则固无许多弊端矣。不然则是岂可任其所为。使失者失。不失者不失乎。窃为国法惜之也。
酒禁
酒自上世有之。盖有人则必有饮食。有饮食则必有酒。固自然之理也。故曰酒者天之美禄。帝王所以扶衰养疾。又曰百礼之会。非酒不行。绝天下之酒则无以行礼。又曰酒者百药之长。然
无名子集文稿册十四 第 582H 页
则酒之不可无也亦明矣。圣人知酒之不可无也。故周礼酒正掌酒之政令。以式法授酒材。辨五齐之名。三酒四饮之物。掌厚薄之齐以共王。日入其成。月入其要。礼记曰。秫稻必齐。曲蘖必时。湛炽必洁。陶器必良。水泉必香。兼用六物。大酋监之。古之重其事也如此。而又知祀享之不可无酒也。故曰祀玆酒。肇我民惟元祀。知养亲之不可无酒也。故曰用孝养厥父母。自洗腆致用酒。知养老之不可无酒也。故曰为此春酒。以介眉寿。酌以大斗。以祈黄耇。知宴飨之不可无酒也。故曰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知朋友之不可无酒也。故曰有酒湑我。无酒酤我。又知酒非以为祸而酒之流生祸也。故为之酒礼。一献之礼。宾主百拜。终日饮酒而不得醉焉。一爵而色洒如也。二爵而言言斯礼。三爵而油油以退。其所以备酒祸也。若是其至。而犹且申申焉恳恳焉。以酒为戒。粤若大禹饮而甘之曰。后世必有以酒亡其国者。遂疏仪狄而绝旨酒。又为之训曰。甘酒嗜音。未或不亡。文王诰教小子。无彝酒。越庶国饮惟祀。德将无醉。我民大乱丧德。亦罔非酒惟行。越小大邦用丧。亦罔非酒惟辜。武王作觞铭曰。乐极则悲。沉湎致非。周公作酒诰。以戒酒祸。至曰群饮尽执拘。予其杀。周礼司暴职以属游饮食于市者。搏而戮之。萍氏掌几酒谨酒。易之未济上九。有孚于饮酒。濡其首失是。亦不知节也。孔子曰。不为酒困。何有于我哉。孟子曰。乐酒无厌。谓之亡。卫武公作宾之初筵诗以戒酒。至曰由醉之言。俾出童羖。汉文帝亦曰为酒醪以靡谷者多与。盖自古所以为深戒者。惟在于酒。不可胜纪。其忧之也深。故言之也切。其虑之也远。故戒之也详。岂不知一切立法以禁之。使曲蘖之气。永绝于人间。不劳以言之
无名子集文稿册十四 第 582L 页
戒而可拔生祸之本耶。然而既知酒不可无。则终亦必不可禁。而徒使民长奸巧欺诬之习。国无令行禁止之美。见者皆讥。闻者窃笑。亦何益之有哉。故戒之而已。无禁之之文。诚知其无可柰何也。降至后世。乃或有禁酒之政。汉有门索私酿之事。魏有复中圣人之语。五代有族诛犯曲之酷。曹操以岁俭禁酒。而孔融以星泉钟榼之俳谐止之。昭烈以天旱禁酿。而简雍以男女淫具之讽喻谏之。是皆虽出于一时之权宜。曾未有永久遵行之成宪。于此可知圣人之以酒成礼。虽戒其祸无所不至。而卒无一禁字之意也。至于我东。以吾謏闻。虽不能历数某时有酒禁。而以所睹记言之。或行严诛。而醉者往观焉。或施投窜。而破落无赖之辈。辄代人乐赴而到处行恶。大为民邑之弊。或徵赎钱。而非亲熟法官则旁通请嘱。或减半。或半之半。或全减。所不减而必尽徵者。乃四穷至残无请嘱之路者耳。以是为常日事。诛敛积钱。如山于法曹。而竟无归属之处。此无法之国也。且倚恃幽阴。乘时射利者。吏不敢问。缔结亲姻。暋不知畏者。法有所屈。大酿巨酤。肆然贵售。酗醟狂吼。不绝于路。而所不容贷者。有亲老病而不得已冒禁以行药者。及蔀屋瓶罂之欲图小利以自给者也。法如是而能行能久者。未之有也。夫上之政法不均而无常。则下有不服之心。下之奸欺益甚而不已。则上有痛绳之意。此所谓上下交相贼也。吾惧其不但禁酒之不得行而已也。管子曰。国非法法则事无常。今之居辅弼之位者。尚亦念及于此乎。
丙戌春。余既记酒禁事矣。四月初三日。洞内所任辈来言初六日。将家搜户索。若见露。必大获罪。又以严禁之意为文。真谚翻
无名子集文稿册十四 第 583H 页
誊以示之。兼揭诸城闉坊曲。若将绝酒而后已。人皆谓今番真个至严。若大索不已。闾巷必大骚扰。或有潜藏者。不如尽弃之沟壑以相戒矣。自其日因遂荡然若除禁。狼藉街路。提壶往来。相视而笑。吏亦不问。人又谓严禁之日。乃弛禁之时。此何故也。虽小儿尘饭涂羹之戏。亦不至此之无实。岂执法者心欲弛之。而麦未及秋。信不可失。故为此大言以惊恐之。而阴戒吏以毋问耶。抑峭渐无定。销刻易变。道傍筑室。钲人伐鼓而然耶。可怪可骇。
必不可禁而至难禁者酒也。必可禁而至易禁者南草也。而执法者每欲禁其难。而不禁其易何哉。夫南草无于古而生于近世。其叶大者几如箕。乾之而细切之。焫之而吸其烟。其吸之之具则以箭笴之竹为间竹。以银锡鍮铁赤铜白铜乌铜之属。扣其两端。下可以盛草而焫之。上可以唅于口而吸之。有百害无一益。有百费无一用。而举一世无男女老少贵贱贤愚。靡不酷好而偏嗜。其味苦而不以为苦。其臭毒而不以为毒。其灰乱一室而不之厌。其津涴秽忒甚。又或因吸达于喉舌。惨蜇不可忍而不之恶。其火多烧衣衾书籍而不之惜。其金误触喉舌。有死生之虑而不之惩。醇醪之沉湎。美艳之迷惑。不足以比。宴乐之华筵。愁寂之孤吟。无所不宜。信天降之一妖草也。究其所以为用。则不过为破寂寓怀之资。而其实则乃是骄倨惰慢。妄自尊大之具也。隐若有绝世之标而低视众人。超然怀不凡之风而傲睨俗物。少欲陵长。卑思抗尊。灭伦序夷等级。罔不由斯。而语其阴秘之事。则男女之挑淫。以此作媒。盗贼之御人。以此接话。故世或有不饮酒者。而未或有不吸草者。至曰宁可三日不食。
无名子集文稿册十四 第 583L 页
何可一日无此君。或有彊而学之者。或有尤而效之者。遂成大同之俗尚。乃作商贾之物货。凡四方之良田腴土。举皆不种谷而种草。船浮马驰。咸凑于京。以其利胜于种谷也。且工匠之造吸具也。竞尚奇巧。务取高价。竹取其长而又染以画之。金竭其品而又联以色之。俱非实用。悉归虚费。岂不大可惜哉。今若令于国中曰见在之草。须尽意吸之。更无敢种草造吸具。严立科条。则此非如曲酿之隐屏于窟室。埋藏于阴密。有难于发奸而擿伏也。将见田之腴美者。无不种嘉谷。竹之劲直者。无不入菆房。五色之金。无不充器用。务本业而抑末利。变傲俗而回醇风。不作无益害有益。不为虚费害实用。不待三令五申。而凡其百千万弊。一朝而烟消灰灭矣。讵不休美乎哉。然而吾一人之言。恶能解满朝之胶漆盆乎。后天而老凋三光。其南草也夫。
论第宅奢侈
天生民有欲。有欲故好侈。好侈之心。不一其端。如饮食衣服车马仆从之类皆是也。而未有如第宅之尤甚者也。盖上世则其君茅宫土阶。其民冬隩春析而已。一自琼宫瑶台之后。遂成靡靡之俗。世变风移而此习未殄。乱极治生而此癖益痼。试以有唐代德之际观之。前有明皇之幸蜀。后有代宗之奔陕。既经安史之大乱。又值吐蕃之数寇。复有藩镇之迭叛。宗社有缀旒之危。将士无解甲之时。虽不至于灭亡。未可谓太平无事也。于斯时也。君臣上下相与奋厉忘寝食。尚患不能弘济艰难。又何暇于崇宫室娱耳目哉。且况天宝中贵戚第舍。奢丽逾制。而如李靖家庙。乃为杨氏马厩。亦可鉴矣。柰何杨氏败后。将相宦官。复蹈覆辙。竞治第宅。各穷其力而后已。时人至谓之木妖。史氏亦谓京
无名子集文稿册十四 第 584H 页
兆尹黎干驺从甚盛。中丞崔宽第舍宏侈。其时习尚可知也。德宗始初清明。毁其尤者元载,马璘,刘忠翼之第。其壮丽僭踰。又可知也。人亦孰不知盖宽饶传舍之叹圬者。王承福之言汾阳家筑墙者之对。而其所为滔滔皆是。是何故也。其意以为虽一日。必如此然后惬于心。如郭有道一宿处耶。抑真以为万世无穷之基业耶。人皆曰予知。以吾观之。未可谓有知也。嗟乎古皆然。今为甚。中国之俗则吾不知已。以我东言之。处一隅之鲽域。以礼义节俭名于天下者。箕子之遗化也。贫残者或不能得蜗屋以庇其身。而巨室世族。通科宦据权要者。凡于外物奉身者。事事要好。而尤锐意于土木之役。外极其规模之大。内尽其排置之巧。惟其所欲。无所不至。此无他。以其财足而势大也。财足故无时绌举赢之虑。势大故无畏法顾义之心。所以然者亦无他。出而莅雄藩腴邑。则率钱既无艺。入而掌科宦讼狱。则敛赂又无节。溪壑难充。山泽皆竭。于是闻有筑堰牟利之处。则先人役之。不恤众民之失业。闻有大地发福之处。则置标禁之。不顾他人之养山。又即其所居垣屋而视之。则延袤狭小。制度朴陋于其心。慊慊焉不可以须臾仍也。乃与门客区画。召匠成之。但务壮丽。不悭其费。及其成也。一椽有不合于意。则毁而更之。一瓦有不齐其色。则撤而新之。楼高可以瞰城中而犹嫌其卑。墙围可以容万人而尚厌其隘。堂室之妆饰。则玳瑁琉璃金碧之属。眩转荧煌。器玩之奇妙。则乌铜沈香文漆之具。错落鲜新。书册之庋储。则邺侯之架。张华之车。不足为多。而绣匣牙签。齐整辉映。未尝一寓目一借人。而任他鼠蟫之齧破。惜哉。既居室之尽美尽善矣。又有墓幕农幕江亭郊亭庄墅别业之类。不可殚记。
无名子集文稿册十四 第 584L 页
皆广占蟠据。巍嶪相望。而山水可以游赏。深峡可以避乱之处。无不排布设置。苟其心所欲而力所及。则靡不为焉。此岂世业与禄俸所能办哉。皆小民之膏髓也。彼茅蔀营窟者。何以聊生乎。孟子曰。堂高数仞。榱题数尺。我得志不为也。如此然后。方可谓之大丈夫矣。
抒厕者说(丙戌八月初七日。自五月二十一日寝疾。)
抒厕者终日营一担归诸农。农以钱酬之。利足以及其妻子。尝暮归入深山边浅土中。见有所识者挥金椎入其中。张其力而作其事。笑而靳之曰。子乃为此乎。不亦危哉。子既忍为人所不忍为。脱吏瞧而掩之。祸不细矣。其人䀣之曰。子自为子所为。宁忌人之利而以此恐之乎。吾始也不能无羞恶之心矣。今则其心皆亡矣。吾操吾椎入其中。开之甚易。脱之甚速。则取而归。浸以烧酒。濯以清泉。则如新衣矣。货诸市。利或倍之。岂若子日日遑遑于粪窖之间乎。担粪者默然然其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