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无名子集文稿册十二 (自动笺注)
無名子文稿册十二
 [文]
  
井上閒話(五十一○下又有十九條)
  [宦侍]
成廟朝。
一宦侍爲覲親
受由往西邑
所過皆優饋媚悅
及至其家。
邑吏告其倅曰。
今此宦侍
所親信。
故列邑守令。
莫不趨風
况本邑乎。
別致厚意
倅曰宦官往來
豈可私自交結乎。
旣有言。
可略加例問。
其宦大銜之。
及歸。
上問本倅何以待之
對曰。
厚待豐饋
出於望外
政官擬職於其人。
上輒靳點。
多年枳廢。
一日講筵
語及君子小人
上曰。
今世亦有小人矣。
大臣曰。
不審殿下所謂
以此事語之曰。
此人以內官近侍欲媚之。
豈非小人乎。
大臣退而探知其實
登筵奏之。
卽命斬其宦。
仁廟朝。
挺然司僕正入直。
忽見別監與一宦侍來。
出御乘馬
徐問其故。
曰此內侍錫馬之典。
故給之。
徐曰。
不告於入直官
以汝意牽去何也。
命還於廏。
擇最劣馬與之。
一日上遊後苑
其宦與其同類私語以爲曩吾受錫馬之恩。
往于司僕
入直徐某以上等御乘馬與之。
吾賣得三百金。
使上微聞之。
召問其詳。
後遂靳點於徐
大臣乘間奏曰。
挺然素著剛直
而近久廢棄。
敢請其故。
上語以此事。
大臣其實而告之。
上命誅其宦。
盖此兩宦。
揣知明主之意。
反語讒間
前後一套
不知明鏡無所遺照
作孼終不可倖逭。
小人之腹。
類如是矣。
然而若非兩朝邇之盛德
堲讒之夬斷。
豈若此乎。
猗歟盛哉
當此之時。
譖慝何由而售。
邪逕何由而開。
正士何歎於冤屈
而公何患壅閼乎。
是眞所謂於戲不忘。
而四百年維持鞏固
夫豈偶然而已哉。
  [李忠武舜臣櫜鞬]
李忠武舜臣初爲權管。
櫜鞬甚美。
柳西厓使人借之。
忠武不可曰。
此借之云乎
納之云乎
西厓聞而異之。
始有擢用之意。
俗言之。
忠武必欲納此而得親。
西厓恨怒斥絶矣。
  [趙豐原顯命耳掩]
趙豐原顯命爲領相時
寧邊府使饋遺宰相以耳掩。
而他物亦甚厚。
豐原幷與他物而却之。
後赴備局坐。
見諸宰相戴新耳掩。
曰公等耳掩好矣。
寧邊所遺乎。
皆曰然。
豐原曰吾則不受矣。
諸人乃皆還之。
寧邊不調
此事距今未遠。
而今則惟恨外邑饋遺之不豐。
豐則超遷
否則擯棄
以此而爲肥己之資媚貴之具騰宦之計者。
剝割之政。
何所不至
自爲謀則得矣。
古人云生民膏血。
安用許多
宰相者。
盍亦念玆。
  [湖南崔正言]
廟朝
吏判李秉常於賀班。
一人衣冠弊破了鳥
使吏往問爲誰。
湖南崔正言某云。
李心憐其以侍從若是貧也。
後値行政
適有龍岡之闕。
乃以崔首擬除之。
在旅店聞之。
召執吏責之曰。
侍從非有罪左謫。
無端外補
是何政格。
爲我呈遞
判書駭然如此
能爲政官乎。
吏奔告于李。
李卽肩輿往見曰。
我憐子窶甚
除外任。
不意怒我呈遞
是我之過也。
摧謝不已
崔曰。
公旣失政體。
不得不遞耳。
嗟歎而去。
延譽朝著。
玉堂
此事今纔百年
而觀今人心惟利是耽。
雖以玉署銀臺卿宰之貴且富。
一念經營
只欲圖腴邑。
旁蹊曲逕
無所不爲
聞崔之風。
能無𧹞乎。
崔固不可得
使今之政官見崔之貧。
侮薄之而已。
必無除官之理。
聞崔之言。
則必曰我憐渠而授好邑
不知德我反怒之。
爲人如此
安能作腴倅而免飢死乎。
人之聞之者
亦皆笑以爲怪物
肎復躬訪而謝過
延譽選淸乎。
  [黃喜貽書交河倅請買田]
有記國初故事世宗朝。
諫院啓曰。
議政黃喜貽書交河倅。
請買田。
不宜百僚之上。
諫官不以此而得罪
黃相不失爲名相
若今世則臺臣遠竄
大臣讐視矣。
  
[弘文校理之子]
有弘文校理之子
居士致斃。
監司償命
而適發廵行
時有山林二人
殺人之子
監司之必歷見也。
哀乞于一人
則答曰我當善爲說辭
期於無事
其人喜而退。
又告于一人
則曰我山野病蟄之人。
監司之歷見。
未可必。
雖或見之。
事係請囑
有難發說。
恐孤厚託。
其人悶然而退。
監司果歷于前一人
其人伏于窓外聽之。
通宵穩話。
初不發此等說。
其人以爲之者猶如此。
之者尙何望哉。
情理急切
第當竊聽
及其更歷一人也。
又耳於外。
數語後主人曰。
聞某邑有殺獄云。
信否
監司曰。
致命之痕昭然
不可恕矣。
不然
子之聽獄
何其執也。
夫今之士大夫
猶古之鄕士遂人也。
其在邑里
固與官長無異
况弘文校理之子
笞一居士
偶致其死。
而可償其命乎。
監司初甚難之。
唯唯而去。
其人不勝感泣
入見向者託事竟何如。
曰此事果係請囑
不得發說。
孤負勤託。
實切愧歎
人大之而退。
監司果减其死。
一人乃自以爲功。
二人者之相去何如哉。
  [古人遇事敢言]
古人遇事敢言
不惟其性之剛直
亦上之所使也。
聽言而察其心之公私
循理忘其人之貴賤
可以採用採用之。
可以擢拔擢拔之。
可以優容優容之。
漢文帝之爲。
凡有一得之見者。
不願效其愚忠
而後世則不然
外使不諱
觸諱則怒之。
陽示嘉納
而跡疎則棄之。
甚則疑其黨私指爲嘗試
大則誅戮竄逐
小則擯斥廢錮
孰肯置𩐋粉於度外
而輕其身於九重之淵驪龍之頷哉。
以故父子相戒。
朋友交勉
默成風。
媕娿爲習。
惟以無得罪於巨室
無露名於一世
歷幾郡超幾資。
高大門閭之策。
自爲謀則得矣。
世道何。
如生民何。
  [古人疏箚]
古人欲上疏箚。
奮筆攄意
犯顔論人
未嘗爲人所勸
沮。
或有不知而獨爲者。
或有衆共止而不聽者
公直之言。
則其文可讀。
阿私之論。
爲人所譏。
國之治亂
世之隆替繫焉。
故人君必以開言路爲急先務。
天地常經
古今通義也。
一自黨論歧貳之後
無公議。
人有肺腸
懷利慾。
不識義理
親疎好惡
彼此爲愛憎。
欲媚于貴勢
則隨其向背
以爲扶抑而甘作鷹犬
欲護其黨與
則恣其誣飾
以爲樹立而巧肆鬼蜮
陰受嗾唆。
而陽借搏擊之名。
不辨魚魯
而妄生希覬之慾。
以故人聞有一疏
未見其文。
未知何語。
而輒曰是誰之使。
豈渠能辦
此雖由於擧世皆然
若或有眞出公心。
成於己手。
豈不冤乎。
世道至此
無乃是亦天運耶。
  [世無公言]
無公言。
毁譽虛實
顚錯謬戾
其所是是非非者。
若非愛憎
乃是炎凉耳。
有事於此
是非不翅黑白之易辨。
而人之是非之者
非是是非
有心其實而不欲別白者。
厚薄彼此故爲左右者。
有中無所主而徒信人口者。
固守先入不復究覈者。
互傳交應
襲謬增訛。
此皆非眞驗形跡斷制義理也。
不過其所好惡親疎而曲爲之說。
沒其頭顱而理其枝葉
䵝其明正而揜其誣讕
是終落於非。
而非竟歸於是。
雖欲明其眞是非。
亦有我寡其口衆之歎矣。
不但人事美惡爲然
至於物之眞僞
文之瑜瑕
莫不皆然
燕石寶於夜光
學究高於鴻藻
不遇西域賈胡上官婉兒
則烏能免刖足之冤傖父之稱哉。
未知天運失其度而陰陽幻其慘舒
地道違其經而涇渭易其淸濁
故人事亦隨而擧失其本色耶。
  [厲之能報]
伯有殺帶殺段。
魏其灌夫共守殺武安
關羽呂蒙
王凌殺司馬懿
刁叶殺王敦
姜岵殺桑維翰
可謂厲之能報。
而未聞張
廵爲厲鬼以殺賊。
王良娣爲猫扼武后喉何也。
枉害人者。
將畏而懲之耶。
抑恃而肆之耶。
未可知也。
  [雜術之惑]
中國人每事不如我國鹵莽
至於雜術
亦多巧發奇中
故我國人推數而來
近世所聞言之。
尹趾完則曰無足可觀
李在簡則曰官止果川。
李勉恒則曰官至金吾
旣濟未濟
入閣後脚病而脫。
正直可觀
在簡官至判書而以罪竄。
行至果川而死。
恒爲金吾郞。
押時偉荐棘濟州
仍染癘而死。
初頭言之。
則尹豈可無足可觀
之官止果川云者。
豈非相左
至於旣濟未濟
則尤何可以解得乎。
其後來皆驗。
然後人皆謂奇妙
此如謠言讖記之始昧終符也。
推己之數。
則不何說
身後使人奇妙者。
可謂無謂矣。
此等事。
可以避凶趨吉猶之可也
如此未死之前
長在疑晦之中。
有何益乎。
且數已前定則知亦何爲。
所謂惑之甚者也。
  [齊字之韻]
李敬爲國子長。
陞補詩題
恨不得攝齊游夏間而押齊字。
諸生問曰齊字以何韻賦之乎。
李曰齊字之韻。
更何問乎。
當以齊韻押之矣。
諸生始以支佳爲疑而問之。
試官之言旣如此
遂以齊字韻押之。
今考其科作可驗。
通津金光白當釋菜
儒生祝文
牲幣醴齊
以齊字讀之。
大駭曰此字音以齋字讀之
儒生眞無識哉。
時笑以爲齊大司成,醴齋太守
盖徒知齊之爲齊整之齊。
不知衣下縫之義則當音粢。
徒知祭之有齋。
而不知和齊之義則當音劑。
天下無不對也。
金固武人無足怪。
國子先生不羞乎。
噫。
可以不學哉。
  [楊州松山村女]
近世一村才學非常
爲人之妾。
楊州松山
觀瀑詩曰寒團雪席回掀壁。
朗碎明珠轉入溪。
其他類此
號爲能詩
者。
亦難遽及。
天之降才之不擇地也如此
又有一室女及一寡婦
各以一句詩求對。
若有能對者。
卽欲許身云。
室女之詩曰山花水魚爲蝶。
而求對則以香字對蝶字。
寡婦之詩曰柳綠桃紅二色
而求對則以聲字對色字。
而竟無能對者云。
二詩皆屬自己
才則才矣。
其意近淫。
不足道也。
  [古之爲文章者]
古之爲文章者。
旣有天才
又有篤工。
時世且高。
故如彼其盛也。
今人旣無其才。
又無其工。
時世遞降而欲匹之。
譬如女子大聲裂喉。
不及男子
其終嗄而已矣。
兒童委身極力
不勝壯者。
其終仆而已矣。
今攷已然之跡可驗。
三百篇爲詩之祖。
變風變雅
已不及於正風正雅
降而漢魏有漢魏之體。
唐有唐之體。
而唐又有初盛中晩之別。
有宋體。
有明體。
皆有下而無高。
尙書爲文之祖。
而自典謨至費秦。
其高下等何如也。
漢之賈董馬班
唐之韓柳
宋之歐蘇
明之王李
各自一代之雄。
而其體亦隨時而變。
蓋天自然之運。
非人所可強也。
今夫花於一春之間。
蓓蕾吐綻
至於爛熳離披
至於衰萎飄落
形色氣象
漸次不同
理與勢固然也。
今人氣力才調
不逮古人
而欲效古人之作。
嘔心瀝血
若非蹈襲葫蘆
必至刻畫唐突
甚則杜撰生硬
近理成語
縱使人口而瞠俗眼
盛飾婢子終不似夫人模㨾也。
蓋詩欲陶寫詠歎
比興諷戒。
言有盡而意無竆
文欲通暢明正
摭實去誕。
無礙而理有餘。
故所謂色響調格
自此而生。
所謂紀律波瀾
自此而起。
是則在其才與工。
至於時世
一日之間。
尙有朝暮之異。
一元之中。
豈無古今之殊乎。
故爲詩文者。
但當隨其才而勉之
不可其所不及
不及而強之。
未有不爲壽陵餘子之學
步而匍匐也。
或難之曰。
然則不必學古
而惟鄙俚之是取乎。
曰豈謂是也
病夫世之稍有名字者
揚眉自高曰我爲唐爲漢。
不知從而推之。
吾獨怪其胡不曰我爲南召南堯舜典
而下漢唐乎。
夫子辭達而已矣。
豈欺我哉。
  [夫子答問孝]
夫子答問孝曰。
生事以禮
死葬之以禮
祭之以禮
禮之一字
許多生事死底道理
包得盡了。
非聖人。
不能如此說出。
然葬祭之以禮
從生中出來。
生事不以禮者。
安能以禮葬祭乎。
今各就其事而略言之。
其生也。
無違拂無欺揜。
專行止。
無貽危辱
不是不見
雖甚賤而亦敬。
若夫飮食忠養
衣服以時
疾病醫藥
末節耳。
其喪也。
附身附棺。
誠愼勿悔。
無以貧效富。
其葬也。
無爲觀美
犯人山。
無廣占濶遠
無無遷移
惟思體魄安厝歸土
其祭也。
稱家有無
一飯一羹。
致精㓗。
無苟豐。
豐則易不精
無致晩。
晩則多不靜
齋心洞屬。
以盡如在之誠。
斯亦可謂以禮矣
今之所謂事親則異於是
好惡向背
不從親之志而從己之志。
動止事爲
不以親之欲而以己之欲。
奉若尊嚴
而心則以無聞知侮之。
養若誠勤
實則田舍翁待之
別其處所而罕在於側。
營其私隱不使之知。
致富貴。
儼然有自重之態。
有才能文
傲然有自大之色。
如此則雖日用三牲
猶爲不孝也。
至於犬馬
能有養。
不敬
何以別乎。
及其死也。
衣衾棺椁
強欲踰己之力。
朝夕哭泣
不肯以身而行。
將欲營葬
則舍其先塋。
旁求地師
曾不體魄之安。
欲得發福之地。
他日富貴在於此山。
則雖人所必禁之處。
輒生偸埋之計。
多遭掘轉之患。
不知懲。
顧之他。
乃至久遠祖墳
亦皆屢遷
此雖地師誑惑之致。
苟有一半分爲親之心。
如是耶。
祭則旣不能稱其有無
不能㓗齋盡誠。
專爲觀瞻
及餕餘之豐分。
非理妄求
東西欺騙
少有忌諱
輒又停廢
如此之祭。
祭之何爲
於其生也。
不能事之以禮
而獨於喪葬及祭。
有若盡其誠意
備事求乞
多出債貸。
一時之侈濫。
至若小大祥。
則雖懸罄之室。
必欲殺牛造果。
以侈見聞
及其歲月流易
窮困益甚
錢息倍蓰
無以備償。
則一督再督。
慢罵醜辱
幷及逝者。
當此之時。
爲親之意安在
古人云推生事死。
人事神。
又云未能事生。
安能事死。
此蓋由於事生。
爲人之眼。
故事死亦專爲人之眼。
至於愛其親之念。
不如外物不若人之念。
安其親之心。
不如得地以求後福之心。
滔滔流弊
成俗習。
而莫之非也。
反皆效之。
未知如此而已耶。
抑有一變至道之時耶。
  [五過之疵]
呂刑曰。
五過之疵。
惟官。
惟反
惟內。
惟貨。
惟來。
其罪惟均。
審克之。
官。
威勢也。
反。
報德怨也。
內。
女謁也。
貨。
賄賂也。
干請也。
五者之中。
威勢賄賂爲甚
賄賂尤甚威勢
故又曰典獄非訖于威。
惟訖于富。
此言其訖于富之最難也。
穆王轍跡天下
故能周知物情
曲盡世態如此
三代時尙然。
後世何論
蓋天下之疵。
無出於五者。
若無此五疵
垂拱而天下治矣。
今之聽訟者。
只以五者爲方寸低仰
不待索言。
不特訟獄爲然
科與宦皆然
科人官人者。
威勢則畏之。
賄賂愛之
女謁則牽於偏私
干請則拘於顔面
德則思所以酬之。
怨則思所以極之。
試官政官之出。
人輒曰勢家可使之也。
富人可貨之也。
某某是姑姨姊妹女姪也。
某某姻親黨友也。
某某有舊恩有世誼
某某宿怨有貳論。
今科某得某失。
某爲壯元。
某爲探花
今政某爲淸要
某爲守宰
某當擯棄
至於某爲某邑。
某遷某職。
通望
某初仕。
無不鑿鑿相符
不但科與宦。
親疎向背
是非毁譽
不由是五者。
五者之外
更有那箇義理
甚麽公論也哉
豈天之所以斯民斯世者。
如此付卑。
聖人設敎以道之齊之。
如淸下民
乃命三后耶。
然則不復起之日。
泯泯棼棼
各逐其欲。
亦理之常也。
何慨之有。
  [當宁癸酉式年科]
公元1814年
當宁癸酉式年科。
退行甲戌春
先期差送各道試官
柳榮五爲黃海都事十餘日。
備局草記以爲五。
明經出身也。
掌試一道之任
不可以明經出身爲之。
請改差而推考不審政官
允之
古則未嘗明經擬差。
近來則不能文
惟以徇囑阿私爲事
公然秉筆掄才之任
把作討食斂錢之資。
不免苟充濫廁
之者不自量
之者不難愼。
以致腥聞盈耳
醜聲載路
殿最必謂秉公
政注亦復超擢
此固靡靡習俗
旣成近例。
今日政官
有何超俗之見。
能行不世之事乎。
不正其本而責其末。
其亦迂矣。
明經不得掌試云者
以其無製述之工也。
今之所謂製述文官
盡是借作及第
但習日用札翰酬應
焉知科文規式蹊逕
不如明經之猶能誦讀經書
則以明經而讓於此輩。
寧不冤且可笑乎。
是故掌試一出
不免一世嗤點
今若無論製述明經
一一覈其文不文之實而進退之則可也
只以明經謂之不可
明經中安知無堪爲試官者乎。
明經者苟能存得一公心
則不猶愈於懵經不恥而徒以關節出榜乎。
此必有人行私邪而不聽
故言于大臣
五之和癖太甚銅臭聞於遠也。
不然何爲不言從前每科。
而今至於十餘日後
乃有此言耶。
不知柳榮五是何如人。
而一不足惜
但恐明經製述之名號
未足以遽决其可否也。
  
[兩截人]
豫讓於范中行行若狗彘
而於智伯則抗節致忠。
裴矩於隋則佞。
而於唐則忠。
賈詡爲傕汜謀主以亂帝室
侯景王偉
入魏功名終。
魏徵爲李記室參軍竇建德起居舍人
馮道之朝唐暮晉。
而事唐以忠直顯。
此皆兩截人也。
以爲人主使然
則臣當不有其身。
只隨其君用之之如何而變其操耶。
賢主用之
則凡邪惡者。
皆可化爲忠善耶。
以爲可以贖前。
則士當不論初頭出處
而只觀其末梢出塲耶。
人皆可以自謂吾不遇無所不爲
明主
乃爲名臣耶。
人君言之。
不計佞者忘君者歷事者。
以爲爲我用。
則可化爲盡忠不貳耶。
何以逆知其人之必能頓革其素行
而遽遇以國士耶。
誂人之妻者。
將取其許我者。
而望其爲我詈人耶。
買人之馬者。
將求其踶齧死傷人者。
而冀其在我調馴耶。
周武若用崇虎,費仲
則安知不爲忠臣
漢高若用丁公曹無傷
則安知不爲烈士乎。
然則如之何可也
曰君當隨才而用之
見其不可然後斥之。
當先正其出處
大節旣失。
則後雖有可觀
何足贖哉。
  [姓氏變改]
姓者所以統其祖考所自出。
氏者所以別其子孫所自分。
而因以考其世徵其族焉。
是故莫不慕爲貴族
而姓雖稀僻
不得易也。
莫不樂有賢祖。
而祖雖幽厲
不能改也。
殆同長短姸媸一定天生
非若貧富貴賤之可容於人力
而後多可可笑之事。
棄其姓而以非其姓爲姓。
諱其祖而以非其祖爲祖。
外其族而以非其族爲族。
滅絶天理
壞亂人倫
以爲榮。
不知爲難洗之辱。
以爲智。
不知爲難醫之愚。
若此不已
人之得全厥初者鮮矣。
司馬遷世紀
二帝三王秦漢。
俱祖黃帝
而其傳歷世代。
顚錯謬戾
寔爲誣史之祖。
故後之史家
競相蹈襲
恣爲矯飾
慕名無識之類。
率多追認遠祖
改易姓名
三阿呂光
呂望始祖不遷之廟
唐自臯陶以下
皆追撰名爵。
至曰上御大夫周生老聃
五代郭崇韜子儀墓者。
不勝紛紛
至若夷狄自恥鄙陋
常有慕華之心。
故其矯誣尤甚
魏史拓拔氏。
北人謂土爲拓。
后爲拔。
又曰拓天而生。
拔地而長。
自可汗毛
傳十二代。
曰貸,觀,樓,越,推寅,利,俟,肆,機,蓋,儈,
乃至詰汾十二代。
一字名
推寅二名
史臣追撰也。
侯景李知誥
未審所出
臣下追制名位
知誥曾祖以上
取義祖之先。
朱溫朱虎始祖
李嗣源石敬瑭劉知遠
沙陀人
嗣源卽邈佶烈
姓氏
而其高祖以下
名皆雅馴
敬瑭以衛石碏始祖
知遠漢明帝子昞始祖
皆以己意立其祖制其名。
無謂也。
古人無難易姓
陳完改田。
鄭靑冒衛。
范雎改張
田千秋改車。
疎晳改束。
康改嵇之類甚多
譜傳亦皆無稽
張九齡張說
親重故而通譜
黃庭堅,黃渥。
旣失譜而復以兄弟合宗。
杜正倫求與城南杜同譜而不許
孔至百家疑例。
而以張說近世新族剗去。
說子垍怒曰。
天下族姓
何預若事。
而妄紛紛耶。
晉摯虞族姓昭穆十卷
司徒劾之。
或以遙遙華胄而爲求官之階。
或以販鬻松檟而有賣婚之譏。
族於居而北郭東門
隨時爲稱。
氏於志而三烏五鹿
因事成號。
此蓋古今通患也。
國禮義成俗。
庶無此弊。
近世以來
漸多詐僞
於氏族譜牒。
率皆失實
貧竆無行者。
常以修譜收族爲名。
而巧弄變幻
不一其端。
庶孼不安本分
自恥其名者。
皆去庶字。
僻姓孤族。
不得閥閱者及來歷不明者。
亦皆繼書於無後之後
賄賂狼藉
謀計狡惡
有母而無母
有嫡而無嫡。
無後有後
無祖而有祖。
雜錯濁亂
爲世譏笑
是雖自喜舍其舊而新是圖。
千載而欺一世
其如亂倫紀而乖名分何哉
  [商鞅作法]
商鞅作法
舍人無驗者坐之。
及亡抵客舍不得入。
歎曰爲法自弊
一至此哉。
劉毅敗。
夜投牛牧佛寺
寺僧拒之曰昔亡師容桓蔚。
爲劉衛軍所殺。
不敢異人
盧多遜崖州
逆旅老嫗曰盧相令我子爲某事。
以不從其意。
盡室南竄
骨肉淪沒
老身流落山谷
盧相妬賢怙勢
行當南竄
未死間或可見之。
蘇轍雷州僦民屋。
章惇以彊奪民居
下州追究
契券甚明乃止。
雷州
問舍于民。
民曰前蘇公來。
章丞相幾破我家
不可
丁謂寇準時。
馮拯中書
初欲貶崖州
忽自疑曰崖州再涉鯨波如何
唯唯
乃擬雷州
謂之貶馮。
遂擬崖州
好事者曰若雷州寇司戶
人生何處不相逢
蔡確車蓋亭詩當重謫。
呂汲公左相敢言
范純仁乞薄罪。
不從
呂曰此路荊棘
已七八十年。
吾輩開之
恐不自免
因乞罷政
蓋天道神明。
無往不復
相醻然。
若范公者可謂能知此理矣。
然卒不免永州之行。
可畏哉。
世人恃其寵位之盛。
以爲生死禍福人。
一有論己及異己者。
則輒置之死地。
以快其意。
不知己亦一朝得罪
又復不免
千古一轍
前後相尋
可哀也已
  [于什門蘇武]
魏于什門使燕。
馮跋逼令拜。
按其項不屈
怒留之旣久。
衣冠弊壞
蟣蝨流溢
遺衣冠。
不受
凡留燕二十一年。
乃歸之。
魏主策告宗廟
蓋以蘇武之歸使。
以太牢謁茂陵爲比耳。
曹芳之廢。
范粲寢於所乘車
足不履地
不言三十六年。
終於所寢之車。
比之文文山爲尤難。
古今一人
然後人徒知十九年禿節
不知于什門
徒知三年下樓
不知范粲何也。
豈以所事
有漢宋與兩魏之別耶。
人臣之爲其君抗節則一也。
烏可論其所之國與君乎。
因此而又有可歎者。
蘇武官屬
已降及物故。
還者九人
人人子卿
常惠,徐聖,趙終根
皆拜中郞
六人史失其名。
豈不惜哉。
自古以來
或同其樹立
而有顯晦之異。
或均其志事
而有升沉之殊。
或冒僞者濫廁
眞正者反湮沒
庸碌表揚
高絶者反委棄
湮沒不已而或誣衊焉。
委棄不足而或冤陷焉。
英雄俊傑
抱負不展
高人節士
隱淪無聞亦何限。
世代誰某
莫得而傳。
豈不可惜乎。
蒹葭所謂伊人
白駒之其人如玉
與夫笑叔孫魯兩生
龔勝楚老父。
猶可依俙想像方冊影子
亦云幸矣。
嗟乎悲夫
  [古人以私害公]
梁冠軍將軍呂僧珍
其先爲業。
兄子棄業求官
不許曰。
有常分。
豈可妄求
但當速歸蔥肆
後周周行逢婿唐德求補吏。
行逢曰。
汝才不堪爲吏。
不敢以法貸汝。
與之耕牛農具而遣之。
王猛托其子皮
十具牛。
治田之資。
晉劉弘荊州刺史
詔以婿夏侯陟。
襄陽太守
統天下者
與天一心
若必姻親然後可用。
荊州十郡
安得十女婿。
表皮初之勳。
以補襄陽
古人以私害公如此
今則有子不敎。
而但美其衣食
驕其志氣
及其長也。
雖癡不分菽麥
不齒士類
不辨魚魯
無論子婿姻親
必爲之行囑使錢
以圖其科甲
通其宦路
外而腴邑雄藩
內而淸要華膴
惟恐其颺歷之不遍
權勢之不隆。
古道
不知愧。
逆天理。
能無後災。
  [訓戒不可施於非其人]
宋武帝微時耕具子孫
嘗於新洲
有衲布衫
臧皇后手作也。
旣貴付會稽公主曰。
後世驕奢
以此示之。
隋文帝賜太
子勇葅醬一合曰。
上士時食也。
若記前事
應知我意。
然而宋文帝見之有慙色
孝武帝燈籠麻蠅拂曰。
田舍翁得此。
已爲過矣。
勇以驕奢失寵廢。
蓋其爲子孫之心。
必欲見舊物而思昔時
富貴而念貧賤
遵守遺風
無墜厥緖。
而爲子孫者。
有體克念之心。
反多諺誕侮厥之習。
可知訓戒不可施於非其人也。
皇祖有訓。
太康之滅德何哉
  [漢高帝過魯以太牢祀孔子]
公元1110年
漢高帝過魯。
以太牢祀孔子
其後帝王多幸魯祭孔子
魏文帝令魯修孔子舊廟
百戶吏守衛
晉武帝太學魯國
四時三牲孔子
元魏孔子中書省
梁武帝初立孔子
州縣夫子廟權輿
唐武德中
釋奠太學
以周公先聖
孔子配享
貞觀十年
房玄齡議停祭周公
孔子先聖
顔子配享
開元二十七年
追謚孔子爲文宣王
釋奠宮懸
弟子爲公侯伯
朱子竹林精舍成。
諸生
行舍菜禮于先聖先師
晨起
深衣方履
先聖
此以義起者也。
元武宗時
加號孔子大成至聖文宣王
至今因之。
夫旣謂之先聖先師
所以聖者
至矣盡矣
故歷代因之而無異辭。
唐玄宗
追加王號
而元又以大成至聖四字加於其上。
有若後世帝王之上徽號者然。
豈必如是然後
乃爲尊聖之極至耶。
朱子所不言。
而後世遽以是加之何也。
嘗見明人雜記
天地日月
皆有尊稱
無乃近之耶。
且以元主所定遵行之。
遂爲萬世不易之號。
未見可也
  [崔浩行跡]
崔浩不信老莊之書。
以爲矯誣之說。
非毁佛法曰。
何事此胡神。
殆若正直
及爲近習所毁。
罷歸私第
師事道士
寇謙之科戒
李譜文圖籙眞經輔佐北方
太平眞君
聖王受命
必有天應
河圖洛書
寄言蟲獸之文。
未若今日人神接對
手筆粲然
勸魏主起天師道場。
受圖籙。
後世用之,林靈
素輩所爲
後聽閔湛,郗標之言。
悉書索虜先世事。
立石衢路
自取滅宗之酷。
跡其平生
反復無常
矯誣神人
諛悅其君。
獲罪於天。
故其沽直賈禍
天奪其魄也。
北史以爲取其妻郭氏所誦佛典焚之。
捐灰廁中。
後得罪送城南
衛士溲其上。
呼聲行路
人謂報應
愚俗神異佛靈之說也。
若以報應言之。
浩之禍。
天理報應
非佛靈之報應也。
  [忠臣諫君有五義]
忠臣諫君有五義
一曰譎諫
二曰戇諫。
三曰降諫
四曰直諫
五曰諷諫
夫子曰。
吾從其諷諫乎。
然則諫君之義可知也。
古弼奏事
主方與劉樹棊。
不在
侍坐良久
忽起捽樹頭
搏耳敺背曰。
朝廷不治
實爾之罪。
魏主失容捨棊。
卽可其奏。
詣公車待罪
魏主曰。
吾聞築社之役。
蹇蹷築之
端冕而事之。
神降之福。
冠履就職
南唐太弟景遂
宮僚宴集
張易有所規諫
景遂方與客傳玩玉杯
不之顧。
怒曰。
殿下重寶而輕士。
玉杯抵地碎之。
衆皆失色
景遂斂容謝之。
益厚。
古張可謂直諫
幸遇當時容受
不然則必以大不敬誅矣。
魏文侯起舞曰。
我言而無見違。
師經援琴侯中旒潰之曰。
堯舜惟恐言而人不違
桀紂惟恐言而人違之。
臣撞桀紂
非撞吾君。
文侯不補旒。
懸琴城門以爲戒。
晉平公出言不當
師曠擧琴撞之。
跌衽宮壁
左右欲塗。
公曰舍之。
以此寡人失。
兩君受諫旌直之德則盛矣。
兩人者恐不可以爲訓也。
夫君有過臣諫之職耳。
是故自古有涕叩頭者。
折檻牽裾者。
發於忠出於誠。
期於感回而已
安有直撞其君。
自謂撞桀紂者乎。
桀紂之時。
龍逄比干以諫死。
而未聞撞以諫之也。
藉曰不顧其身。
失事君之禮。
何以諫君乎。
杜蕢揚觶
呂誨之喩疾。
庶幾而又有大者
孟子曰。
不足與適也。
不足與間也。
大人
能格君心之非。
一正君而國定矣。
三見齊王而不言事
此不諫之諫乎。
  [宋沈慶之]
人之可恥者。
莫如先貞而後黷。
莫如譏人而躬蹈
兼之宋沈慶之也。
何尙之致仕
鹿皮冠
復起
慶之曰。
今日何不鹿皮冠
後以始興公就第
上使何尙之起之。
慶之笑曰。
沈公不效何公往而復返
有四宅。
一夕子孫親戚
徙居婁湖。
以四宅輸官
優游無事
朝賀出門
可謂畏愼之至。
而八十之年。
再出昏亂之世。
柳元景顔師伯之謀。
誅翦江夏王義恭
身亦不保
安在畏愼也。
吾恐蒼頭公之狐皮帽。
可笑人鹿皮冠也。
無或命途如此
終有不得自由者耶。
世之被人一論。
便解官歸卧
若將終身
畢竟又復前日貌㨾者甚多
若使此輩沈慶之事。
則亦必以爲可恥矣。
  
[男女之慾]
男女人之大慾所存
故苟其無別無禮
放蕩無行
才秀巧邪者。
必至淫泆亂族
聖人所以使之七歲同席
而以無別無義
禽獸道者也。
自古中冓之醜。
紀傳所載。
聲孟子慶克
燕文后之蘇秦
秦宣太后義渠
莊襄后之嫪毐
漢呂后審食其
館陶公主董偃
趙飛燕赤鳳
竇太后都鄕侯暢。
晉賈南風之程據。
太后李威
齊何妃之楊珉。
梁徐妃之曁季江。
高后楊白華。
胡后之鄭儼
馮太后之李弈。
北齊胡后之和士開
唐武后薛懷義
韋后武三思
楊太眞安祿山
皆出於男女之慾禽獸之道。
至若詩之墻茨鶉奔敝笱新臺等篇。
傳史之晉辰嬴嬖於二君
楚平王太子建妻。
齊桓公姑姊妹不嫁者七人
漢惠帝張后
吳主休朱后。
魏主丕納漢二女俱姊女。
丕又悉取魏武宮人自侍。
唐太宗納巢刺王妃
高宗立太
才人武氏。
玄宗壽王之類。
瀆亂倫紀
自上而始。
又如宋孝武魏孝武,高洋,楊廣朱溫之屬。
不可道也。
然而此皆男與女也。
而最有不可知者。
魏文明馮后之幸宦者苻承祖
孝文馮后之私宦者菩薩
何故也。
又有不可知者。
男色是也
安陵龍陽向魋彌子瑕鄧通董賢,林仁遇,陳子高之屬。
見於傳冊佞幸之篇。
史不絶書
夫以人君之貴。
御三千之後宮。
天下美婦人。
何必比于頑童然後快於心乎。
史謂咸寧太康之後
男寵大興
甚於女色
士大夫莫不尙之。
海內倣效
至於夫婦離絶
沈約懺悔文云淇水上宮
誠云無幾
分桃斷袖
亦足稱多
陶糓淸異錄京師男子
擧體自貨。
迎送恬然
則知此風唐宋已有之。
可怪也。
所謂天下萬事無所不有者耶。
  [怒生於愛]
人莫知其子之惡。
溺愛不明也。
或有以知其惡則愛變而怒。
其實怒生於愛也。
人之於子。
愛而不敎。
長其驕恣
及至不可御。
痛傷其心則怒。
故書曰。
子弗祗服父事
大傷厥考心。
于父不能字厥子。
乃疾厥子。
疾者愛之反也。
愛者疾之本也。
石虎太子邃與宣。
相繼誅死
曰吾欲以純灰三斛
自洗其腸。
何得專生惡子
劉太后疾篤
使呼廢帝子業
病人間多鬼。
那可往。
太后怒謂侍者
取刀來剖我腹。
那得寧馨兒
此兩語意相類
痛切
然原其本則有以致之也。
何及矣。
何益矣。
  [戲謔]
孫皓常使侍臣嘲弄公卿
宋孝武狎侮羣臣。
常調戲多鬚者謂羊。
王玄謨老傖
劉秀之老慳
顔師伯爲齴。
子業效之。
常謂東海王褘爲驢王後
明帝以褘爲廬江王
蓋戲之也。
詼諧戲謔
蕩子無賴所事
決非士君子所宜爲也。
凡人且然
况君而戲臣乎。
宜其不永世也。
今人與人交。
戲謔親好之資。
拍肩執袂
嬲耍諕噱。
務爲鄙俚之語。
相學儇騙之態。
長老則嗤之爲迂野。
周顗言戲穢雜
楊億嘲誚狎侮
是則是傚。
乃至相呼以子。
互辱其母。
不然以爲不親也。
以故端士日以疎擯踽凉
雜客日以橫行快樂
彼吳宋之相戲。
視此猶爲雅耳。
噫。
敎化不明
習俗易染
乃至此乎。
  [謝朏要譽]
自古周顒常秩陳叔易輩。
捷徑終南
小草遠志甚多
世謂先貞後黷。
而皆只是不尋遂初賦。
或爲元規所賣耳。
沈慶之之笑何尙之而有甚焉者。
固已可怪
至如謝朏
不可曉。
蕭道成重名
必欲引參佐命。
言諷之而不從
及簒。
侍中解璽綬。
曰齊自應侍中
引枕卧。
詔使稱疾
曰我無疾。
朝服出東掖門
仕齊尙書
蕭衍將簒。
軍諮祭酒
不應
輕舟詣闕
司徒
此眞所謂索價高者。
而每一革命
輒始靳而終投。
心跡巧詐
不如馮道之猶爲無外飾也。
兄弟
專以容默苟全爲心。
鬱林王廢。
吏部尙書謝瀹。
方與客棊。
聞變每下子。
輒云其當有意
竟局還齋卧。
終不聞外事
宣城王謀繼大統
侍中
出外吳興太守
指弟瀹口曰。
此中唯宜飮酒
遺酒數斛曰。
可力飮此。
勿豫人事
瀹以長酣爲事
其只爲身謀
視君廢國亡。
越人之於秦人肥瘠如此
夫當危亂之時。
則退若高卧
及事定之後。
進占好官
將焉用彼哉。
世之負重名而釣虛譽
竊吹濫巾
假容纓情
不識不知
坐取縻爵者。
謝朏之傳法沙門歟。
  [古人氏族]
公元739年
古人氏族
氏以辨祖。
族以別類。
宗法不亂
世系以明。
然有賜姓而變者
董父擾畜龍。
賜姓曰董氏
豢龍劉累學擾龍于豢龍氏
孔甲賜氏曰御龍
有若項伯,婁敬之劉。
徐世勣,安抱玉之李。
公元713年
有以官爲氏者。
趙括之後
馬服爲馬
李陵之後
丙殿而爲丙。
之後食采歐山之陽。
而爲歐陽氏。
倉庫之後
倉氏庫氏之類也。
冒姓者。
鄭季通衛媼生靑而姓衛之類也。
不知姓而自定者
老子生於李樹下而指以爲姓。
竟陵僧得兒於水濱
而自筮得鴻漸于陸
以陸爲姓之類也。
有因事而改姓者。
第五倫其先齊諸田徙園陵
以次第爲氏。
葛氏琅琊諸縣
因稱諸葛氏。
周封高陽之後於邾。
子孫去邑而氏朱。
宋亡。
宗室劉凝之奔魏。
伍員復讎
改姓員
唐員半千其後也。
木華端木賜之後
避仇去端爲木。
京房本姓李
因卜而改。
眞德秀本姓愼
因嫌而
(眞德秀孝宗諱束晳
踈廣避亂去足爲束。
陶穀唐謙之孫。
石晉諱爲陶。
文彥博曾祖石敬瑭諱。
更姓文。
)范雎以逃簀而改張
田千秋年老
小車宮省車。
馬宮本姓馬矢
束晳本姓疏
嵇康本姓奚
陶穀本姓唐
文彥博本姓敬
魏孝文黃帝土德
萬物之元
改姓元
此類甚多
至於梁鴻遯。
改姓連期
無謂甚矣。
如此氏族何以明。
宗系何以不紊乎。
拓跋入中國。
索虜諸姓
重複奇僻
紛紜改易
遂亂華夏
宇文氏
又以功次爲三十六姓及九十九姓。
士卒皆從其將。
散亂無紀。
天下之人。
隨時爲某姓而已
複姓則若乞伏禿髮沮渠赫連尒朱僕固完顔奇渥溫之屬。
見於史者。
不可勝紀
而後世惟長孫叔孫達奚豆盧尉遲獨孤屈突宇文慕容紇干拓跋賀婁万俟伊婁,似先,𨁂跌,賀蘭哥舒
可辨其爲虜姓。
三字姓多省字從簡
侯莫陳可朱渾二姓
至唐末猶存
大抵姓氏之亂極矣。
我國雖無顯然改易之事。
文明太過
外飾已甚
近世以來
專事詐僞
稀僻之姓。
荒陋之蹤。
恥其不得於顯族。
率多暗地用巧。
紊亂譜牒
父祖
以自附於聞裔。
又若卑賤之流
或有不明其父而冒姓者。
或有失離逃棄而謂他人父者。
不可知其所自。
則反不如古昔姓者之猶可驗其本也。
可勝歎哉。
  [古人命名不雅者]
嘗見東人雜記
古人命名
不雅者。
醜惡疾㬥破敗
佞夫妄人
不避隱疾
謝莊風月山水景。
取其旁名五子
誕矣。
程殺
鬼,孟噉鬼兇強
趙鬼,馮魂最妖邪
司馬犬子梅蟲兒醜辱
文宗,姚文宗韓顯宗唐世宗,李元宗,李仁宗觸犯
劉木趙草最賤俗。
梁飢莫寒最困苦
乞伏孔子,楊孟子冒濫
蟣蝨,張豺,田狼,梁犢,靳豚,翟鼠,姚驢最卑陋
固然矣。
抑在人不在名。
或有雅美而行不副者。
豈不愧於名賤陋行可取乎。
自古重命名。
不可不愼也。
賤人之名。
每多夷狄禽獸畜物穢惡之屬。
謂如此則可壽。
士大夫亦或以此類爲小字
至於子孫者。
難於諱避
被人嘲笑
此皆陋俗之妄也。
人之壽夭
定於有生之初。
豈有以名延命之理乎。
必若以此得壽
容或可爲。
而名雖極其駭悖。
不免於夭。
可以鑑而每相襲
可怪也。
  [婦人卓識高見]
唐狄仁傑姨母盧氏表弟
弓矢雉兔歸。
仁傑曰。
幸爲相。
請以弟補官
盧曰。
老身一子
甘守貧賤
欲事女主
狄公大慚
魏苻承祖用事
姻親趨附
從母楊氏謂其母曰。
姊雖有一時之榮。
不若有無憂之樂。
與之衣不受
或受而埋之。
與之奴僕
則曰我家無食。
不能飼也。
承祖遣車迎之。
不肎起。
抱置車上
大哭曰爾欲殺我。
苻氏號爲癡姨
承祖敗。
獨免。
若此兩婦人者。
卓識高見
不可及也。
世之丈夫自謂知識過人者。
擧皆蝨附權門。
昏夜求媚
以圖進取
又爲子弟求官
惟恐不先於人。
橫妒巧讒。
無所不爲
姻親間。
可以攀援乎。
自以爲得計
畢竟不免於禍。
世之婦女
惟知富貴可以因人而得。
或有幽陰之逕。
則百媚悅
勸其夫與子。
乘機暗售。
無或見忤。
苟其稍能自守
不肻向火乞兒
則輒訕詈以爲性好貧賤
終必餓死
聞盧楊之風。
不愧乎。
噫。
知愧者亦鮮矣夫。
  [殺人邀利率皆反受其殃]
殺人邀利者。
率皆反受其殃。
沈充旣敗。
故將儒家
儒誘
重壁中。
笑謂曰三千戶侯矣。
曰爾以義存我。
我家厚報
若以利殺我。
族滅矣。
儒殺之。
子勁
竟滅吳氏爾。
朱兆入洛城
王徽舊恩抵寇祖仁
齎金百斤馬五十匹。
祖仁利其財。
詣兆。
兆夢謂有金二百斤馬百匹祖仁家。
兆徵其金馬滿數
懸首高樹。
捶之至死
宋明帝旣誅晉安王子勛
世祖子孫平日
建安王休仁松滋侯兄弟尙在
社稷計。
於是悉誅世祖二十八子。
後帝休仁謀逆賜死
齊明帝時
始安王遙光盡除高武子孫
遙光謀亂。
臺軍斬之。
自古如此甚多
可謂報復不差
而又有卽其地受其禍者。
元凶之變。
張超之弑合殿
武陵王入討。
超之走至合殿御床之所。
爲軍士所殺。
晉安王敗。
陸超之端坐俟命
超之門生希賞斬超之
及殯。
門生助擧棺。
棺墜折頸死。
路巖楊收
賜死江陵
後巖賜死
賜死之榻也。
李苻以春州惡地
趙普盧多遜
未幾得罪春州死。
彥洪朱溫李克用曰。
胡人急則乘馬
乘馬者射之。
彥洪乘馬在前
溫射之殪。
道之神明
若是其巧。
小人每貪目前之利。
曾莫之懲。
豈不悲乎。
  [女子之官職]
天先乎地。
君先乎臣。
男先乎女。
剛柔之義也。
孔子曰。
婦人伏於人也。
無所敢自遂。
及日乎閨門之內。
事無擅爲。
行無獨成。
是故自古聖女賢女烈女才女之稱。
聖帝明王
未嘗有縻以官爵朝臣者。
誠以陰不可以抗於陽也。
女子之職。
在於酒食蠶織門內之事而已
雖有智勇慧勝男子者。
但當輔佐君子
勸其不及
終不得輒與男子之列。
聖人所以男女之際。
牝晨之戒也。
及至亂政之世。
乃或加以官職
侈其稱號
不可道也。
漢成帝時
披香博士淖方成。
桓靈時。
始置女尙
書。
魏明帝因之。
女尙書六人
石虎時
女尙書
女侍中則元魏有元叉妻胡氏。
齊有高岳母山氏,趙彥深母傅氏。
高齊陸令萱
南漢劉龑有盧瓊仙黃瓊
女學士陳後主宮人袁大捨等。
唐文宗貝州宋氏五女若萃,若昭,若華,若倫,若憲
女博士宋孝武韓蘭英
女校書薛濤
進士有林妙玉。
內將軍唐韋后賀婁氏。
司綸綍者唐上官婕妤
司史事者漢曹大家
封矦者女列矦陰安矦漢高丘嫂鳴雌亭矦許負魯矦底氏子奚涓母,臨光矦呂嬃蕭何夫人酇矦
將軍晉王廞女貞烈將軍
顧深母孔氏軍司馬
衛州矦氏滑州女唐氏,靑州王氏果毅,陳女白頸鵶。
契丹懷化將軍
女執國政者齊陸太姬。
主兵唐平陽公主高凉洗氏。
又有詐爲男子
官位者。
揚州曹錄事婁逞唐昭義兵馬使國子祭酒石氏,朔方兵馬使御史大夫孟氏,司戶參軍黃崇嘏
此類甚多
婦女以此輒誇爲勝事
丈夫亦多歆豔
豈可以爲訓乎。
程子曰羿莽之簒。
猶可說也。
女媧武曌之亂。
不可說也。
朱子太姒之聖而必本之於文王
觀此則其意可推而知也。
曾謂以婦人丈夫並驅爭雄可取之乎。
  [晦名而懼譽]
北海王睦。
中大夫稱其忠孝慈敬賢樂士
曰子其危我哉。
魏北海王衮。
文學防輔表稱其美。
大驚懼曰。
適增負累
此皆宗班之能畏愼者。
凡世率多人稱譽而危其身
故識者必晦名而懼譽。
不然則鮮有不及矣。
蓋寬饒以犯許史輩而得罪
鄭昌救之曰。
上無許史之屬。
下無金張之託。
此語益激宣帝之怒。
蘇子瞻以名太高。
朝廷之忌。
張安道救之曰。
其實天下奇才也。
東坡見之吐舌
子由以爲正得張恕之力。
古人
名。
良有以也。
矜己而傲人。
喜譽愎諫者。
皆禍之媒。
方且飾僞而售衒。
其實尙可畏。
况虛乎。
可謂也已矣。
  [韓魏公愛人以德]
東坡中制科。
英宗卽欲授知制誥
韓魏公曰。
遠大之器。
在朝培養之。
使天下莫不畏慕降伏然後用之
無異辭。
今驟用之
適足累之也。
乃授直史館
坡曰韓公可謂愛人以德矣。
今世言之。
韓公爲沮人宦路矣。
蘇公必銜之而報之矣。
  [唐介御史文彥博]
唐介御史
文彥博專權植黨
交結宮禁
益州
日以燈籠錦
貴妃相位
今又以宣徽使
張堯佐
請逐之。
貴妃堯佐姪女也。
仁宗怒召二府
以疏示之。
面質彥博曰。
彥博自省
卽有之不可隱。
彥博拜謝不已
詔送臺劾之。
彥博獨留再拜曰。
御史言職也。
不加罪。
遂貶英州別駕
明日彥博相。
後再相。
御史吳中復請還
彥博所言。
中臣病而責太重
願如中復言召之。
子方者。
眞可謂言官。
潞公者。
眞可宰相矣。
如是也。
天下何患治平乎。
若今世則雖百唐介
不敢爲此等言。
言者引入而恨其罰太輕。
嗾人構其罪。
必欲置之於死。
方其面質也。
掩諱分疏
盛氣忿詈
拜謝已乎
其送劾也。
極意鍛鍊
肯救之乎。
其再相。
吳中復之請還也。
必指吳爲黨而並陷之。
自引而薦用乎。
  [唐介公議]
張堯佐姪女有寵於仁宗
堯佐驟進
唐介上疏楊國忠
又與包拯吳奎七人論列
上奪堯佐職。
六品服。
以旌敢言
未幾復除堯佐宣徽使
又爭之。
上曰除擬初出中書
遂言文彥博貴妃堯佐
請逐彥博富弼
又言吳奎觀望挾奸
上怒急召二府
示以疏。
面質彥博
樞副梁適下殿。
諍愈切。
上大玉音厲。
蔡襄曰。
狂直
納諫人主美德
必望全貸。
遂貶英州別駕
明日
公元739年
彥博吳奎
中使護送貶所
戒毋令道死
賜金
又畫其像于便殿
夫以一介孤忠
面折廷爭
不有貴妃之寵。
顧宰相之尊。
雷霆之威。
甘鼎鑊之戮。
素養於稟天之氣。
憤激滿腔之血。
如是乎。
仁宗公正之心。
淸明之朝。
雖甚怒而實嘉其忠直
雖薄貶而兼示旌褒
前後恩榮
眷眷不已
聖主也。
庶幾乎有言逆于汝心。
必求諸道也。
有君如此
有臣如此
私逕安得不絶
公議安得不伸。
天下安得太平乎。
使介不遇仁宗
則言出口而族矣。
假使不死
必竄遠惡地。
復還
又必疑富弼指使株連矣。
又必以吳奎梁適爲文黨。
蔡襄吳中復爲唐黨而陞黜之。
安有加服護送
賜金畫像異恩乎。
  [魏其武安相毁]
魏其武安相毁。
上令廷辨罷出
御史大夫韓安國載。
怒曰與長孺一老禿翁
何爲首鼠兩端
韓曰君何不自喜
魏其毁君。
君當免冠解印綬歸曰。
臣以肺腑
幸得待罪
固非其任。
魏其皆是
上必多君有讓。
不廢君。
魏其內愧
杜門齚舌自殺
今人毁君。
君亦毁人。
譬如賈竪女子爭言
何其大體也。
武安謝罪曰。
爭時急。
不知出此。
晉王進見
每陳功伐
范通曰功則美矣
所以美者未盡善也。
公何不於旋旆日。
角巾私第
不言平吳事。
有問
輒曰聖主之德。
羣帥之力。
老夫何力之有。
不能遣諸胷中
是吾褊也。
韓范之言固長者
而田王之聞言卽謝。
豈不賢乎。
今人行己作事無狀
遇人抨彈
則對章分疏
苟且張皇
而又吹覓反詈。
如街兒之戟手互辱。
有小勞則必虛張妄增。
大言不慚
必欲居人上而攫厚賞。
人或立異
戰若仇敵
假使韓范之言。
必將曰我豈公然屈於人乎。
爾必彼黨。
游說我也。
怒而絶之。
肯如田王之摧謝乎。
  
[古人夙成]
古人夙成
今略以出世需國。
見於傳記者而言之。
蒲衣八歲爲舜師。
睾子五歲爲禹佐。
伯益五歲掌火
甘羅十二。
使趙爲秦上卿
閭丘邛十八。
道遮宣王願仕曰。
顓頊十二治天下。
項槖七歲
聖人師
賈誼十八。
河南尹公擧之。
李息八歲
材官將軍
王尊十三爲獄吏
臧洪十五。
童子郞
謝廉趙建十二。
通經童子郞
任延十二。
顯名太學
號任聖童
蔡伯晞三歲
神童之薦。
秘書
崔惔九歲
秀才之選
摯瞻年未三十。
爲四郡太守
王敦以爲萬石太早。
裴楷王戎二童
吏部郞
王承七歲通易
十五對策
徐勉六歲
爲文祈霽
文面試。
攬筆立成
劉晏八歲
獻頌國瑞
十歲秘書正字
李泌七歲
方圓動靜
張說得奇童。
童子十二。
二經登科
裴復十四。
上時雨詩。
代宗以爲能。
楊億十一。
太宗親試一賦二詩
中書再試。
宰相表賀
秘書正字
晏殊十二。
眞宗面試詩賦
秘書正字
令於龍圖閣讀書
李獻臣十二。
眞宗進頌
令赴秘閣讀書
進士及第
宋綬十五。
召試中書
眞宗奇其文。
聽於秘閣讀書
賈黃中七歲
神童及第
錢希白十七。
進士御試
三題日中而就。
王拱辰汪應辰
皆十八作大魁。
楊於陵十九。
進士第
再登博學宏詞科
明洪鍾四歲擧。
李東陽五歲擧。
皆入翰林
程敏政楊一淸
俱以八歲擧。
楊廷和以十二歲。
擧孝廉於鄕。
此皆靈心慧性
秀異拔特。
驊騮作駒。
已有汗血之奇。
豫章出地
自抱凌雲之氣。
固非駑駘樗櫟所可幾及也。
及至衰亂之世。
不問其才。
官人以世
席寵根據
恩澤紈袴
孩童嗣職。
傳龜襲紫
董卓懷抱中子
封矦金紫
李穆子孫襁褓
悉拜儀同
李義府諸子孩抱者。
並列淸貫
故退之有簪笏自懷繃之詩。
宋時諫官
劉正夫十歲列從官曰。
尙從竹馬之遊。
已造囊之列。
春秋所以世卿大夫
危亂國家
眞箇夙成
所以不名於世也。
今年科自初試
多有十三四歲。
殆似高麗紅粉榜貌㨾云。
噫。
此其父兄之過也。
不思敎誨子弟
反使躁競於科宦。
年及弱冠憂歎潦倒
生纔一紀希望騰騖
裝出稚騃。
作花草。
請囑錢貨
百計圖得。
渠自誇其早達
世咸傳爲美談
此諺所謂未學千字僞造印者也。
其爲門戶盛滿計則得矣。
世道國事何。
可爲長太息也。
  [作史之法]
作史之法。
要在記其實而已
記實則人之善惡
事之是非
世之治亂
可按而知也。
不然黑白易幻。
朱紫相混
後世之人。
何由而驗當時眞面目哉。
孔子春秋
文則史。
其義則取寓褒貶之旨。
行天子之事於記實之中。
苟非魯史記實
安能如是
然則不過其實記而筆削之耳。
非於實記之外
別有權衡繩墨也。
後之濡筆螭坳者。
不能聖人微顯婉辨之法。
不可魯史記實乎。
司馬遷良史材。
班彪論其大弊傷道。
班固譏其繆於聖人
班生不免受金之名。
而又有排死節正直之譏。
雖曰比良遷董
兼麗卿雲
文中子謂史之失。
固始
自此以下
又何誅焉。
楊雄作法言。
富人賫錢千萬。
願載於書。
不許
陳壽三國志
丁儀子曰。
千斛米來。
當爲公立佳傳
不與不立傳。
孫盛晉陽秋
直書時事
桓溫子曰。
枋頭誠爲失利
何至尊君言。
若此遂行
關君門戶事。
諸子號泣請爲百口計。
大怒
諸子竊改之。
魏收魏書
擧之使上天
抑之使入地
初得陽休之助。
無以謝德
爲卿作佳傳
爾朱榮子金
沒其惡增其善。
號爲穢史
吳兢武后紀。
書宋
璟激張說
使證魏元忠事。
說陰祈改數字
不許曰。
徇公請。
此史不爲直筆
退之順宗實錄
議者鬨然
竄定完篇
李翺奏今善惡
行狀謚議
多虛美。
請直載事功
賈緯史館修撰
褒貶
愛憎任情
議論高強
目賈鐵觜。
袁樞修列傳。
章惇同里求釋其事。
曰寧負鄕人
不可負天後世公議
紹聖史官
專據安石日錄
變亂是非
秦檜野史
以此觀之。
所謂史者。
皆受金求米。
威勢顔情所使耳。
間有不許者。
能有幾人。
而竊改者竄定者
不知幾多
則其善惡是非治亂
何由而得其實乎。
余故曰讀史者。
苟以備故事博覽可也
謂之實則未也。
姑以親見於吾身者言之。
余嘗與於正宗實錄修之役。
覽其記注本草及諸宰相所竄定者
勢家則專事鋪張
無不贊揚
雖閒漫不緊之語。
皆悉書。
孤寒者則或全沒之。
或略書之。
然則變幻增損
失其眞跡
可推而知。
余之登第入侍也。
恩敎眷眷
殆世之所無而一並略之。
他人未嘗如此而乃盛稱之。
一可反於三。
正宗朝命刊行太學銀杯詩集
登極後應優等賜第者。
皆令逐年錄之。
以賜各人
受命之臣。
請出內閣所藏御製綸綍日省錄,臨軒功令臨軒題叢,育英姓彙,御考恩賜節目太學應製,御考案諸書
參伍裒輯
上可之。
後歷攷其書。
乃大不然
其所阿私
大書屢書。
繁而不殺
雖非居魁。
皆拈出特表
其所膾炙之句。
無甚異焉刺刺不已
其所不識
則略之拔之。
至於决科筮仕
亦有偏取獨刪之異。
試以辛亥一年言之。
余之應製
累次居魁。
每被褒賞
仍擢上第
而一不載之。
亦不霑賜
數十年之間。
每歲大小榜目。
自有已然明白之迹。
不可歸之於久遠
憑。
不可諉之於遺失忽忘
則雖欲增减存拔。
無可以容意於其間
乖盭如此
未知此人於此
別欲用筆與奪之權。
非常情之所可測耶。
猶如此。
况作史之筆下生意乎。
  [築墻之誡]
古詩人生不滿百。
常懷千歲憂。
可謂形容也。
夫人百年云者
人壽之極於百也。
而能百年者有幾。
大壽不過八九十。
而或不免夭折
假使至於八九十。
其間直須臾。
達觀之則與朝菌蟪蛄等耳。
然而常懷千萬歲之憂。
常作千萬歲之備。
可哀也。
李德裕平泉莊
周回十里
奇花異草怪石
泉水巫峽十二峯洞庭九派
題詩隴右諸侯語鳥
日南太守名花
戒子孫曰。
平泉者。
非吾子孫
一樹一石與人者。
佳子弟
醒酒石
醉卽踞之。
五代時監軍得之
蓮房玉藻
僅有存者。
宋陶學士
徙置梨園別墅
噫。
德裕之爲平泉莊也。
竆極豪奢
求聚珍奇
以供耳目之玩。
觀於一杯羹三萬可知也。
乃欲傳之子孫。
萬世基業
其志可謂遠矣。
而曾未幾何。
一樹一石欲與人者。
失於監軍
徙於陶學士
遺墟荒草
蕩然無復昔日繁華
徒留平泉莊三字後人之口。
豈不可笑。
然後之人猶不能鑑於是。
不知又有幾平泉世間
可不謂之愚乎。
平恩侯許伯入新第
丞相將軍皆往賀。
蓋寬饒仰屋歎曰。
富貴無常
忽則易人
此如傳舍閱人多矣。
此言可爲富貴座右箴也。
郭汾陽治第
工人曰。
好築此墻。
勿令不牢
築者釋錘而對曰。
數十年來
京城達官家牆。
皆某所築。
今某死某亡。
某敗某絶。
人自改換
固無恙。
令公卽日請老
此與圬者王承福之言相類
昌黎所謂賢者也。
後世李沆不治堂前藥欄
范仲淹不治洛陽第。
庶乎能知此義者歟。
蓋世多故
人事易變。
公元751年
明日事。
尙不可必
明日以後事乎。
况爲子孫計乎。
子孫未必賢乎。
余嘗於嶺外
金上舍龍翰
謂余曰吾少治擧業
數入京師
其始至也。
康莊大宅高門
門外車馬雲屯
門內奴卒奔走應對
問之則曰某相公宅也。
判書宅也。
後一二年
過之則乃閴寂荒凉
怪而問之。
或曰死而子孫鬻之也。
或曰竄逐也。
或曰罪廢下鄕也。
又有他處新貴家。
而數年後亦然
未有久而能如一者。
而吾居巘陽已數世。
保有舊業
耕鑿歌詠
乃知京師不可居也。
余笑曰此豈京師使之然哉。
在乎其人焉爾
今錄其言於此
以附築者圬者之後
  [唐長慶中有人震死]
唐長慶中
有人震死。
上粉書市中用小斗
此如刑有罪
判詞之類。
天之用罰。
若是其明白奇巧。
則天亦勞矣。
而人則庶知懲矣。
獨怪夫今日市中
有用小斗及和水和沙等許多奸僞
又勒翔市價
賺人掠財者。
比比皆是
又大而言之。
則凡天下欺人以利己
橫奪使銜寃者。
百倍於此
而未聞有震死粉書之事。
然則長慶人之獨罹。
不亦冤乎。
說苑李淑擧孝廉
同擧者害之。
誣李淫寡妹
妹與李皆自殺
後三年。
霹靂誣者。
置李冢前。
古今天下
害人以肆白地之誣者亦何限。
不但不之震。
富貴安逸子孫
此又何也。
蓋嘗論之。
雷之擊人。
謂其有心耶。
枯樹頑石
鳥獸畜產
亦有震者。
彼皆何罪。
謂其無心耶。
古今傳記
所震者皆凶惡淫盜之輩。
未聞有正人君子死於霹靂者。
以此觀之。
似有知不妄擊。
反復之而不得其說。
豈天不能一一照察
偶然有見而致怒耶。
不能一一罰惡
姑以懲一而勵百耶。
將聽所由之言。
漏萬而掛一耶。
寧所由輩遊戱人間
隨所遇以吐其氣宣其威。
而天不之知耶。
不能徧震
時或示威
樹石畜類
使人不測耶。
將如人間用法
罪同罰異耶。
爲惡者無所懲。
爲善者亦無所勸
此善所以寥寥
而惡所以滔滔也。
福善禍淫之理。
安在哉。
伊川先生曰。
作惡惡氣
與天地惡相搏
是以震死。
此於理似也。
作惡異甚。
害及民國者。
何嘗震死乎。
若夫耕耘夫婦
村巷童稚
有何作惡
至於惡氣相搏
而或不免乎。
不幸而卒遇之者
乃其命也。
非天之降罰也。
惡人幸而免者。
亦其命也。
非天之庸釋也。
古人所由雷公之稱。
乖龍逃捉之說。
或曰狀如連鼓形。
一人椎之。
或曰似雌雞肉翅其響。
兩翅奮撲作聲
至有狄仁傑葉遷招救出夾樹之語。
此雖涉於語怪
君子所道。
程子之訓。
亦有不可準者何也。
安得乘雲上天
親見覈實
以破平生之疑也。
  [命數時運]
呂后宮人諸王
竇姬家在淸河
願如趙宦者
誤置代王籍中。
後爲孝文后。
竇廣國家貧
爲人略賣
入山作炭。
寒卧岸下。
岸崩百餘人盡壓死。
小君得脫
卜曰當侯。
及姊爲文帝后。
封侯
後漢周犨家貧
夫婦夜田。
天帝司命曰此可富乎。
司命曰命當貧。
張車子財可借與之。
後稍富。
及期
夫婦輦賄以逃。
宿車間
同宿婦人夜生子。
曰生車間
可名車子
田者自此大貧
此人之命也。
宋費孝先靑城
老人家
壞其竹床
費欲償直。
床下書曰此床某年月日造。
某年月日費孝先所壞。
老人成壞有數
子何償。
富弼西京府。
園中牡丹開。
康節筮曰此花凡若干朶。
數之果然
又曰此花盡來日午時
次日會客烹茶
馬逸相踶
花䕺毁盡。
此物之數也。
微物尙皆有數。
况人之命在於天乎。
范文正饒州
爲貧書生
紙墨將打歐陽率更薦福寺碑千本。
使售京師
一夕雷擊碑。
人語時來風送滕王
閣。
運去雷轟薦福碑
知命也數也時也運也。
非人力之所能爲也。
孔子得之不得有命
孟子曰莫之爲而爲者天也。
莫之致而至者命也。
詩云寔命不同
君子脩身俟命而已
義人能言
滔滔者妄欲施智機巧其間
無他
慾之所使也。
幸而得之者。
以爲己之機智
能爲所不能。
竊竊自得
得無見笑知命者乎。
  [陶侃魚梁吏]
陶侃魚梁吏。
以䱹餉母湛氏。
封還曰汝爲吏。
官物餉。
是增吾憂。
吳孟仁爲監池司馬
捕魚
作鮓寄母
母還之曰爲魚寄鮓
避嫌
賢哉母也。
其敎之有素可知
敎而能遵又可知
其子亦可謂賢矣。
夫鮓微物
珍奇之饌也。
爲魚官而以鮓餉人
未爲不可
奉親乎。
然而必還之者
欲絶官物私餉之路也。
猶如此。
况加於此者乎。
錢財乎。
丈夫猶難。
婦人而能之。
可不謂賢乎。
唐崔玄暐母盧氏。
姨兄辛玄馭之言。
玄暐曰。
兒子宦者
有人來云貧乏不能存。
此是好消息
若聞貲貨充足
衣馬輕肥
此惡消息
見親表中仕宦者
錢物上其父母
父母但知喜悅
竟不問此物從何而來
必是祿俸餘資。
誠亦善事
如其非理所得
此與盜賊何別。
縱無大咎
獨不內愧於心。
玄暐遵奉敎誡
淸謹稱。
則其母子又皆賢矣。
今人居官者。
皆貪㬥掊克
輦載肥己
而未聞其親之不悅
有無能之責。
未知以陶孟崔之母。
迂僻不能謀身而笑之耶。
以爲古人不可及
而寧隨廣產業俗習耶。
假使敎誡
其如不遵何哉
所以敎漸弛而俗漸靡
日趨利欲窟中無可柰何也。
  [李之才所學]
李之才字挺之
穆脩伯長
伯長師陳摶圖南
數學也。
挺之嘗爲共城
時康節居祖母服。
築室蘇門山百源之上。
挺之
何所學。
曰爲科擧進取之學耳。
挺之科擧之外
義理之學。
子知之乎。
曰未也。
義理之外
物理之學。
知之乎。
曰未也。
物理之外
有性命之學。
知之乎。
曰未也。
受敎
於是始傳其學。
今詳其論學之說。
分爲四等
而以義理物理性命
淺深高下間架階級
孔孟程朱
曾有是否
吾聞小學之道。
在於灑掃應對進退之節。
禮樂射御書數之文。
大學之道
在於格物致知誠意正心脩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其次節目之有條而不紊如此
學者由是而俛焉。
以盡其力。
則此乃下學上達大綱領也。
所謂義理物理性命也。
不外於是矣。
今以義理一層學。
又以物理一層學。
又以性命一層學。
有若物理學則異於義理之學。
爲性命之學則異於物理學者然。
此則非吾之所知也。
無乃挺之之所傳得於希夷如此
康節所以爲數學者
以此也歟
  [爲賢者責備]
凡人全體皆善。
而或有一二事不厭人心
則人之議之也。
必倍於全體不善者。
蓋爲賢者責備嗟惜之也。
吾讀書史
多有不能無憾焉者。
陶元亮淸風貞節
可謂百世之師
乞食一詩
至欲冥謝主人
不肎折腰五斗米
一何相反也。
東坡以爲大類丐者口頰
哀哉
此殊非所望於羲皇上人也。
韓昌黎以學孔子闢異端爲己任
不但原道一篇
自取無頭之譏。
觀其光範三上書及潮州謝表
判若前後二人
又每向人言貧。
求救乞憐
異乎君子固竆
且譏人惟醉紅裙而自敗於妓。
戒人服金石藥而自餌硫黃
豈可謂之顧行顧言乎。
富弼賢相也。
滕宗諒慶州
公錢坐法
杜衍欲致重法
范仲淹欲薄其罪。
重法則懼違范。
欲薄罪則懼違杜。
不知所决。
孫甫
曰。
法者人主操柄
富公不知有法
未嘗意在人主
守道平生
自謂正直
安得此言乎。
慶曆時
上用杜范富韓任政
以歐公蔡襄及甫等爲諫官
欲致太平
此正守法贊治之時。
而乃爲此小人希望風旨之態。
吾竊恥之。
又欲加上尊號。
劉敞曰。
陛下寶元不受徽號
今二十年。
天下莫不持盈好謙。
加數字。
不足聖德
前美幷棄。
誠可惜。
不怡曰。
上意欲爾。
不可止也。
曰。
吾寧得罪權門
豈可使主上受虛名棄實美乎。
上疏曰。
陛下尊號
旣云體天道欽文聰武神孝德
盡善極美
復加大仁
不足增光
而曰至治有若自矜
百姓困。
不肖混淆
獄訟盜賊
水旱四夷繼起
未可至治
四上
不受
於是忤時相。
使之言非也則已。
是也則初之不怡何也。
終之見忤又何也。
於是乎君子小人判矣。
仁宗不受
眞是盛德
而其必欲贊成
王欽若朱能輩之所爲耳。
不能事君以
不能從人之善。
乃曰上意欲爾。
國之有大臣
將以順上意而已耶。
王朝賢相也。
王欽若之以天書逢君也。
眞宗曰。
王朝得無不可乎。
欽若言於朝。
朝從之。
當是時。
不可可以止矣。
而反與欽若同歸
及其賜甁珠也。
君以貨賂臣。
受賂不諫。
卒爲汾陰大禮
使奉天書行
每有大禮
輒以首相奉行
後雖有削髮被緇以斂之遺令
何足贖其罪哉。
人之比之馮道
不亦宜乎
且朝初無姬侍
眞宗爲買妾。
賜銀三千兩。
朝難逆上旨
遂聽之。
沈倫家破。
子孫銀器
錢塘錢氏昔遺中朝將相花籃火筩之類。
家人所有
省官二人
以銀易之。
白於朝。
顰蹙曰。
吾家安用此。
姬妾旣具。
乃呼二人
問沈氏器尙可求否。
對曰向私以銀易之。
今見在也。
朝喜用之如素有。
雖曰聲色
移人
有素操。
則豈至此乎。
可知從前畜妾還玉等事僞飾
血氣旣衰。
乃見眞情耳。
寇準賢相也。
而年十九擧進士
太宗往往罷遣年少者。
或敎增年
曰吾初進取
可欺君耶。
此似有守者。
而及其三十餘。
太宗大用
嫌其少。
遽服地黃蘆菔
鬚髮皓白
豈初進則不可欺君。
而作相則可以欺君耶。
又初不信天書
上疎之。
後知京兆
得天書于乾祐山。
都監朱能所造也。
王朝曰。
不信天書也。
今天書降所。
令準上之。
則百大服
疑者不敢不信
上從之。
使中貴人
素事宦者周懷政
婿王曙居中
懷政善。
與能合。
因此復入相。
此則其罪與王朝同。
而幸以丁謂之譖。
貶死於雷。
無乃天欲成其名耶。
若夫廁溷燭淚成堆
生日山棚等事
薄物細故耳。
張詠之勸讀霍光傳。
豈無以乎。
噫。
崑山白玉
不無微瑕
千里長河
不能不一曲
自古偉人傑士。
望實俱隆。
重於當時
名於後世者。
不免識者嗤點
豈不可惜。
自鄶以下
無譏焉者乎。
世之自好者。
愼終如始
無或兩截人
庶乎可也
  [僧道朝士]
僧道朝士
其道相殊。
似有一定不可易者。
而以傳記載言之。
有出入變幻者。
天地間無所不有
有如是矣。
先爲僧後入仕者。
湯惠休唐賈島蔡京,宋法崧。
先仕後爲僧者。
漢陽城劉俊南齊劉勰梁劉之遴張纘魏元大興,唐圓凈南唐姚結耳。
宋饒德操佛印,元來復見心明李贄
先爲道士後入仕者。
唐魏徵盧程元張雨明陳鑑
先仕後爲道士者。
唐賀知章,鄭銑,郭仙舟,宋李太尉
先爲僧。
爲道而後仕者唐劉軻
先仕懼禍爲僧道而後又仕者。
梁伏挺唐徐安貞
由僧徑拜大位者。
懷義元劉秉忠明姚廣孝
道士徑拜大位者。
唐于什方,葉靜能鄭普
思,尹愔宋林靈素明邵元吉陶仲文
有以內臣宰相者。
秦趙高魏王宗愛唐李輔國南漢龔托,宋童貫梁師成元李邦寧
有以女子貴顯文武者。
前有不贅
摠而論之。
大抵昏亂世之大變也。
其中魏徵佐治名臣
而功不足以贖其罪。
已有程子之訓。
由於本領不正也。
後之人苟能愼於出處大節
而不千億化身
則其餘乃可得而論也。
  [恥之甚於刑之]
周禮
民有衺惡
三讓而罰。
三罰而士加明刑
恥諸嘉石
後諸司空
晉書曰。
五帝畫象而民知禁。
犯黥者皁其巾。
犯劓者丹其服。
黑體
宮雜屨。
殊刑之極。
布其衣裾
領緣
愼子曰。
有虞之誅。
幪巾當墨。
草纓當劓。
菲履當刖。
艾韠當宮。
布衣無領當大辟
此皆恥之也。
有恥則恥之甚於刑之。
故民不犯有司
至治所以無能名也。
三代後漢唐宋之令主
亦能行恥之之術。
張武受賂
文帝賜金錢以愧其心。
長孫順德受人餽絹。
太宗賜絹
曰得絹之辱。
甚於受刑
宋該性貪。
太祖賜布百匹
令負而歸。
不能勝。
乃至僵仆以愧之。
此因其羞惡之心而激勵之也。
其致刑錯宜哉
世則人不知恥
不得不刑以威之。
之而不勝其犯。
况恥之而不犯乎。
所以世漸降而刑漸煩。
屨賤踊貴
赭衣塞路
死人日成積於市而終莫能禁也。
然而恥之之法。
猶有存焉。
封爵而以惡名之者有之。
頡羹劉信
一曰羹戛侯。
不義侯子密
元魏悖義將軍濁子苻承祖
違命侯李煜是也
魏有發丘中郞將,摸金校尉
宋復設之。
西域僮僕校尉
此則非恥之。
而受之者亦無恥矣。
有以罪改醜惡姓者。
馬何羅改莾氏。
南齊巴陵王子響改蛸氏。
梁豫章世子直改悖氏。
武陵王紀饕餮氏。
隋楊玄感梟氏
唐越王紀王
愼改虺氏
王皇后改蟒氏。
蕭淑妃梟氏
惟良改蝮氏。
成王千里改蝮氏。
竇懷貞改毒氏。
新興王改厲氏。
此亦非恥之也。
疾之也。
特以其類於惡名封爵
故聊附記之。
噫。
三代民有恥也。
聖人因而恥之。
以禁其非。
後世之民。
不可以恥之也。
故刑以禁之。
其所以恥之也。
乃至於辱之以厚賞。
甚至於爵之以惡名
亦可以觀世變矣。
斯民三代之民也。
夫子曰。
道之以德。
齊之以禮
有恥且格
道之以政
齊之以刑。
民免而無恥
以此言之。
民之有恥無恥
不在道之齊之之如何耶。
後科說(三)
  [科場雜亂橫行]
公元1813年
余於癸酉秋增廣科隨聞錄十餘條
以寓慨歎之意。
意謂人心世道
到得極盡地頭
更無可以加此矣。
甲戌春
又設癸酉式年科。
益聞前所不聞。
士習乖悖
試官之無嚴。
令人駭心而瞠眼。
未知世界將作何等景象而後已耶。
監試初試試官入塲也。
儒生充塞門路
不能入。
至從後門闖入
儒生不待開門
棘圍以入。
爭先要地
相鬪至死傷。
此火賊之事也。
苟有畏法顧身之心。
如是乎。
其呈券也。
疲劣孤寒者外。
皆以囑札及書頭直呈于試所。
曰此某宅郞君也。
試官使下尋覓某宅郞君塲中
綢繆相議。
又戴儒巾者。
多在廳上。
雜亂橫行
傔卒輩各持一儒巾
儒生各挾一氊笠
蓋欲隨時變作奸也。
不但踰墻出入之。
蕩無防限
進士自外憑墻呼授試文墻內
又設塲翌日高後
自塲外持試券直入呈之。
內外不敢阻搪。
又於一所呈券而見落。
則連又呈之。
至於出榜不得參。
則又呈於二所
使之拔入格者而換之。
此皆前所未聞之事也。
如此何事棘圍
何用乎秘封。
至若吏卒之偸出試券。
商賈橫行塲內
外塲換封之公行不諱
法旣蕩然何足怪乎。
以故試官姻族親知
無不參解
異所
換手
一披榜眼
自𧹞人面
又有一奇事。
方其考券也。
羅將輩以數十試券言于試官曰請以此入格
試官叱使縛之。
羅將大言曰今科若行公道
我輩何敢生此意乎。
今三試官皆以其私分一榜
書札之往來。
句頭之錄納。
我輩皆爲之矣。
我輩累日勞苦
獨無所利乎。
凡科賊有律。
我輩已結車夫稧矣。
試官狂漢也。
逐出之。
而以其所請之券。
置諸入格中。
此後下輩又當與試官分利矣。
可歎亦可笑也。
  [呈券時諸般作弊]
監科後。
卽設庭試於春塘臺。
貴勢家人
預備十數張試紙。
將呈券。
必呼某也而授之。
使納于命官
視其立落。
落則摘取秘封而更呈一券。
期於得中而後已。
不能然而投呈者。
皆置落軸。
故榜爲二十人
四五人外。
無非燀赫照爛
千里裹足者。
眞愚之甚蔽之甚也。
是時觀光者。
多至四五萬。
而其券爲掖隷輩所偸出者居半。
故纔收券未及考。
而有負出闕門者。
鄕儒適見而取看數張。
怒而敺之。
其人逃走
反訴鄕儒。
加以券之罪。
此後則雖盡偸而去。
誰敢執之。
帳殿咫尺
乃有此事。
法紀蕩然
令人心寒
有客來傳鄕人所爲
多可笑。
費錢無數而卒不得一呈者。
不持試紙
不帶文筆
而只以十五文呈券者。
無勢有錢者。
見人之連呈而欲效之。
請于一卒
曰若以十五貫與之。
則當知其立落而告之矣。
其人卽與之。
卒佯持券而入。
卽摘其秘封以授之。
更以一張與之。
則又摘而來
限輟塲乃已。
此則多費錢不得一呈者也。
又有一人以十五文與卒。
使拔他人所呈中一而來
卽刮其秘封而書自己之名以呈。
則不文筆試紙而呈券者也。
世變可謂無所不有矣。
豈非絶倒處乎。
  
[試官不知出題]
監試覆試時聞疑題。
曰問子曰假我數年。
卒以學易。
可以大過矣。
下章曰子所雅言
詩書執禮
前後之言不同何歟。
可謂當句內不成說也。
所謂試官不知出題
只知行私
是甚模㨾。
所謂不可使聞於鄰國也。
答膺孫書
吾懶作書
不知往來之便。
都闕之矣。
奴來見書。
知汝以親患焦悶
遠外憂慮不已
家下之後
以瘧爲歲課
何故也。
謂是屢空之致。
則未聞屢空者長帶此疾也。
或曰此是水土之病。
移居者例多此症云。
其或緣此耶。
吾近以感氣頗不平
內患則苦歇無常
方其劇也。
頃刻待變。
亦復柰何
還紙事。
紙漢所爲
去益痛駭。
可以五束
則初何以三束爲言乎。
若於渠無利則當以本色還給。
何爲而欲給三束
加二束。
有若操弄乎。
且浮出之後
以其浮出者分之乃例也。
何爲而必欲以他劣紙易之乎。
特以拘於稚賓之顔。
不欲多言於渠。
而初旣不能慮及於此
今則等失耳。
不得一張紙。
更不以此爲言可也
今世所謂兩班
亦皆如此
於渠何誅。
書末所言。
不勝寒心。
汝之實無而外爲言
卽此可知
古人之書。
所用力者。
何嘗髣髴於曉時諱
俯仰行世耶。
若只欲留意俯仰行世
則汝之今日所知所能足矣
何必長進乎。
至於文理不足
則是從前懶度之罪也。
今欲一朝強知其蘊奧
驟通其難會
則不戛戛乎難哉。
近來汝之所馳心
汝父之所指揮
不出治家救飢之策。
如此而欲尋古書蘊奧
無異於越轅燕軾矣。
此皆汝所自取。
何物鬼神
偏猜吾家文章
欲絶之於汝身哉。
雖欲明示一路
吾旣無聞知。
汝亦未必信從
大抵此事。
只是二路
入此則出彼。
入彼則出此。
安得別有一路乎。
然汝若勤於家事
能致仰事俯育
貧兒大幸也。
豈不愈於如我之一生作書中蠧
畢竟生爲破落戶
沒爲餓死鬼乎。
更無以用力長進等語。
無益之談。
而益勉麥隴禾畝之勤課。
則此是因其材而篤之之術也。
富說
有過道富人之不仁曰。
渠雖自謂百事勝人
如虎
我則視以圈中之鹿欄中牛。
余曰子以爲富人
不如子之貧乎。
曰然。
然則以子之貧。
易彼之
子亦不爲乎。
不爲也。
余笑曰此非子實情也。
所謂不能
非不爲也。
吾則志趣卑下
常有羡之之心。
不能耳。
夫子曰。
可求也。
執鞭之事。
吾亦爲之。
豈可爲而不爲乎。
是故自古聖賢
未嘗必欲去而就貧。
論語季氏於周公
則知周公也。
鄕黨篇。
則知孔子也。
孟子後車數十乘。
從者數百人
則知孟子也。
子貢中紺表素。
軒車不容巷。
公西華乘肥馬衣輕裘
而未聞夫子以此爲非吾徒也。
然則何嘗爲累乎。
故君子素富貴
行乎富貴
素貧賤。
行乎貧賤
無入而不自得
爲士者但不可爲不仁
以貧而忘義也。
請就子所言富人
無言其行。
只言其樂可乎。
人之所以爲道
無過仰事俯育
養生送死無憾
至乎奉祭祀接賓客
又及乎敦族黨窮乏
人之所欲。
莫如口之於肥甘
身之於輕煖。
四肢之於安佚
而惟者爲能行人道而享人樂
無所詘於力。
無所苟於人。
非常情則已。
不然豈能之而不欲乎。
貧者天地間竆人也。
於人之道。
一無能行。
生事葬祭而不得伸其誠焉。
啼飢號寒而常自蹙其眉焉。
人皆侮辱
世共擯棄
甚則自喪其性而無所不爲
自棄其身而無所不至
是豈恒情之所樂爲
公元1814年
也哉
今取其貧而如顔原
而如跖蹻者比之。
則貧固可樂
固可斥。
而槩以世間之貧富言之。
則貧豈可去而不去
豈可求而不求乎。
是知貧之訾富
妒媢之也。
厭惡之也。
子何之易也。
且貧與
固命也。
其所自取也。
富人殖貨也。
克勤克儉
相機及時
爲人不能爲
忍人所不能忍。
規模一定不可移易變通
計慮緊密不可誑誘撓奪。
故能就其
貧人則不然。
志意懶放
猷爲疎妄
規模無計慮。
債貸而無必償之心。
醵戲而無自量之限。
衣冠劒履
必欲效俗。
美酒新物
動輒先人
與人物則不度己用。
隨人以遊則反忘己事。
十日糧。
則爛用濫費。
不能五日
得十緡錢
則逐手快意。
不能一隅
今日則不明日之飢。
夏日則不冬日之寒。
所以貧益貧富益也。
自反而徒憎人
豈非可笑乎。
無以應。
能瘖箴
使我而瘖。
雖欲言得乎。
人知其瘖。
又於汝何誅。
瘖而不能言病也。
不瘖而能瘖心也。
倘或以不瘖而不能瘖。
孰謂汝有心者。
井上閒話(當在上閒話條○十九)
  [賤家雞野鶩]
公晦嘗謂余曰。
吾觀人家子弟
鮮有看其父祖之文者。
耽書者。
他人文集則好觀之。
而其家之書則反不寶之
不但不寶。
未嘗披閱
乃知徒讀父書。
亦自不易也。
余曰此古人所謂家雞野鶩也。
雞日在目故賤之。
鶩則稀見故貴之。
然此喩亦不襯。
人於雞也。
自卵而愛惜謹護
及雛而惟恐傷失。
戒其長數。
喜其漸大。
散則祝之。
放則求之。
塒桀而棲之。
以防貍鼠
樹柵而網之。
以禁鴟鴞
未嘗一朝而忘之也。
苟於家書
而能如家雞之勤課。
以收日瀹之效。
豈不佳子弟乎。
若夫鶩則與
落霞齊飛雲水之際而已
與人何關
其所謂貴彼而賤此者
特以其所從之遠近
田饒雞鵠之說也。
以彼喩此。
不倫也。
有人於此
其妻德且才而不樂之
出見游女
姸醜皆悅之。
有人得夜光之珠。
歸置家中。
光照一室
大怖棄之遠野。
見人燕石
紿之以爲寶也。
重價售之。
藏以革匱十重緹巾十襲
以此二者喩之可乎。
  [災異]
自古所謂灾異不一
不順其道。
不以其時
驚怪於人者。
灾異也。
曰雨曰旱。
曰風曰蟲。
曰霜曰雹。
在於目前而害於穀者也。
日月薄蝕
地震
山崩川竭
彗孛太白
氛祲
冬雷電。
皆兆於幽遠而驗於世者也。
而語其輕重
則驗於世者。
深遠難測
害於穀者。
切近而易知。
驗於世者。
語其應者。
或曰兵革
或曰癘疫
或曰饑饉
未必皆然
害於穀者。
絶民之天而使之顚連溝壑
其毒尤急。
今之言灾者。
非不以害於穀者爲憂。
而每以驗於世者爲驚動
且以冬雷爲灾之最。
夫雷也者
八月收聲
二月發聲
始電則八月以後二月以前
無非灾也。
而今也則必以十月之雷爲異。
不待轟爗。
乍聞微響。
則上减膳求言應故事
三公策免故事乞退
三司循陳戒故事而上章。
十月前後則不論也。
冬雷亦灾也。
而比諸他灾則猶爲輕也。
故歲以爲常。
未見應驗之孔神。
而獨以此大變
亟行答應之擧。
而他灾則反視偶然流行
曷故焉。
噫。
人以戲應天
天亦以戲應人
乞退陳戒爲應文備例之具。
冬雷所以無歲無之也。
  [衰世之宜災反祥]
雨穀三日
雨血三日
趙簡子大哉
足以亡國
翟封荼曰非翟之妖。
君幼弱。
其諸卿貨。
大夫比黨
此其妖也。
晝見
星。
非妖也。
不聽父。
不聽兄。
此大妖也。
晏子國有三不祥
一有不知
二知不用
三用而不任
公之上山見虎。
虎之室也。
下澤見蛇。
蛇之穴也。
曷爲不祥
古之論灾異者蓋如此
春秋宣公大有年
哀公獲麟
漢之河淸
衰世之宜灾反祥者也。
其所謂祥。
有甚於灾者也。
後世諂媚成風
有灾則諱之。
不可諱則反謂之祥。
甚至公孫弘者。
欲幷與前古之灾而曲諱之。
乃曰堯有九年之水。
未聞禹之有水也。
湯有七年之旱。
則桀之餘烈也。
傅會推諉
強爲不成說之說
遂爲千古諱灾媚悅權輿
至有蘇味道率羣臣賀三月雪
蔡京表賀臘月雷之擧。
弘之可勝誅哉。
繇此觀之。
世之不論其時
而只言灾祥者。
及宜灾反祥而謂之祥者。
及諱灾而曲爲之者。
皆灾之大者也。
  [靑臺雲觀者眞冗官費祿]
黃帝大撓斗建
車區占星氣。
堯命四子四方
是爲星官之始。
周禮眂祲氏掌十煇之灋。
以觀妖祥吉凶
保章氏天星封域
以觀天下妖祥
五雲之物。
吉凶水旱豐荒之祲象
以十有二風
天地之和命乖別妖祥
以詔救政訪序事
聖人之謹於應天
有如此矣。
夏仲康時。
辰弗集于房。
羲和俶擾天紀
尸厥官罔聞知
昏迷天象
宋景公時
熒惑守心
司星子韋欲移於相移於民移於歲。
魯桓公時日食不書
日官失之。
漢宗宣亂天文
以凶爲吉。
繆言天文安善
此皆不能爲星者也。
後世掌日書雲之史。
惟以媚悅爲事
有吉則必告。
有凶則匿之。
以爲吉。
惡在其置星官也。
竊觀近來所謂觀象監。
只以某日雨自何時何時
幾分幾寸。
之而已。
至於雲風霜雹之爲異。
彗孛氛祲之爲妖。
衆所共知而一不以告。
試以今年言之。
始旱以枯之。
終雨以蕩之。
已無有秋之望。
而猶冀晩稻之餘存者
大小豆之成實矣。
七月而霜。
無遺類
其爲灾也孰大於是
而乃不以報。
故事霜氣
則雖未必爲灾。
亦必告。
而此亦廢之。
然則黃帝帝堯之命。
周公建官設職。
皆爲無用之空言
而後世之倣故事
所謂靑臺雲觀者。
冗官費祿矣。
(今年甲戌也。
下同。)
  [畿邑及三南大饑]
公元1815年
今年畿邑及三南大饑。
人皆騷動傳說驚駭
小民輩至相語如今年。
我躳不閱。
親兄弟
不可顧。
人心世道可知也。
老病蟄縮。
門絶剝啄
間或有自鄕來者。
問年事則皆曰赤地
生理則皆曰必餓死
朱門貴素封之富。
如出一口
赤地餓死之說。
慣於耳。
還若尋常
一客明年無糓種無耕者。
歲豐亦將赤地
又一客曰今年國穀必無一粒可收之望。
以故人皆不以糴稅爲慮。
又一客曰今雖設科不成
以無入塲之人也。
又一客曰今年無見偸之慮。
盜亦血肉之身耳。
有何筋力可以爲盜哉。
又一客曰明無之市貿米之人。
市價當至歇矣。
又一客曰行人買食於逆旅
而皆爲乞人攫奪
數次更買
終不得食
逆旅亦無以備飮食行人
將皆撤罷。
以故人雖有切急之事。
飢不得行
商旅亦絶。
又一客曰大臣判度支皆食粥。
方伯守令者。
皆言飢餓
昔之收幾千百石者。
今無一石之入。
其餘不死而何
又一泮儒曰近來每患新榜之見黜於百數之外
至於餘榜
不得參。
蓋以舊就食而來也。
則百數亦不滿
無他
以其皆將餓死
故無居齋之心也。
又一泮儒曰供士之飯。
皆爲泮人所攫去。
入直郞官
雖使四面鞭之
不能禁。
潑水之而無可柰何
供士之法將廢云。
余之所聞
大略如此
此外奇怪之說。
不知幾何也。
然則我國將靡孑遺空蕩蕩
更無人矣。
昔顔蠋巧於居貧
今人可謂巧於騷動矣。
  
[今人之誇言]
有人自言貧。
値大無。
不食不食
不久餓死
俄而其友曰子有年長
定親處否。
曰否。
然則處有之。
吾勸之則可成。
而子甚貧。
能行之乎。
曰吾雖貧。
終不使家飢寒
盛言其不貧之狀。
有人自言年衰
筋力精神無餘地。
不久於世矣。
旣而其友曰子之外年限
不過一二年。
宜急圖之。
見今有窠。
吾有送言銓官之路。
而子若不堪。
且止之乎。
雖然素無疾病
故外若羸弱
聰明強健
不减少時
豈有不可爲之事乎。
爲我速圖。
無失此機。
前一人方餓死而忽誇其富。
後一人纔云衰憒而卽示可用。
無非妄也。
今人之言。
類此
  [士風不古]
公元1814年
昔余遊頖時。
已歎士風不古
泮人之無狀矣。
近聞泮儒所傳。
則凡節皆不成貌㨾。
不可居齋云。
道之日變
推此可知
當初國家待士之意甚盛。
齋分東西以居之。
朝夕設食堂以饗之。
亦分東西
而食必八簋
一六日大別味。
三八日小別味。
皆隨所求而供之。
四時名日則又設別供大卓。
舍菜以後舍菜以前
則供點心
每朔有紙筆墨。
科時給試紙筆墨
到記科則殿庭頒紙。
各房點燈柴炭
有疾給藥
至許蔘劑。
死則爲之治喪返柩。
動駕時祇迎則給馬
有齋直小童伏侍
有負木以點竈火使喚
國恤則給素笠布帶。
歲給窓壁之紙。
月給鋪房舍之席。
使之守聖廟聖書
修身飭行
擇術游藝
以爲國之元氣。
規畫纖密
禮遇隆厚
至於如此
挽近以來
不以自待
惟規小利
供億之物。
無不錢受之
皆有定價
飯石二文
點心二文
大別八文
小別五文
名日別供三十文。
其餘苟可代以錢者。
不爲之。
於是下輩侮而疾之。
展轉推托
幷與本色而不納。
權辭或罵拒。
愈往愈甚
故日事催索
叱喝鞭笞之聲。
亂動於二十八房之間。
今日人心泮漢之頑悍
豈有畏憚承奉之理乎。
且無病而求蔘。
防塞已久。
到記頒紙時。
爭先攫取
紛沓雜亂
又有疊受至十張者。
故年大司成鄭尙愚陳此弊。
請使自備
頒紙之法遂廢。
又到記科時。
多挾幼學以入。
見發而停擧。
如此而猶不知恥
姦細之事。
無所不爲
朝夕則不食堂而在房書到記。
一人十人
焚香及科時焚香擧案
則以有朔紙試紙
一人書數三十人
其中或有泉下之人。
或有欒棘之人。
俱收並錄。
以爲兼取之資。
焚香率多卧齋房而不參者。
以其無所得也。
以故未滿百。
而榜淺者不得食
拙直者少得紙
自守書吏以下
竊笑鄙罵之不暇
安能服其心而惟令是從乎。
然而每曰今不如古。
世道寒心
多見其不自反也。
曾子曰。
上失其道。
民散久矣
莫非爲士者之自取也。
噫。
皆欲爲我而不知反害於己。
哀哉
  [萬歲限年]
四十而彊仕。
七十而致仕
聖人萬世限年
著之於經。
垂之於後者也。
蓋七十則杖於國。
不必官職而縻。
使下不可以貪戀而蹲仍也。
余嘗謂上自卿相
下至微品。
年至七十則皆宜許其休退
以優高年
以厲廉恥
獨怪夫今之所謂年限
只施於守令。
其外則不計何也。
豈老而不堪爲守令者。
可堪於內而公百執事
外而監司兵水使耶。
未可知也。
凡人未七十而衰病昏憒者有之。
七八十而聰明強健者有之。
當爲守令者。
年近七十。
則皆衰病昏憒
不能爲一邑之政。
而公百執事司兵水使。
雖皆七八十。
而偏獨聰明強健
能擔著重任劇務耶。
是又未可知也。
若不計其年。
而論其才德精神筋力則可。
獨於守令而專以年爲限
未見可也
廟朝
洪相鳳漢爲守令
限年之法。
堂下則限六十五歲。
堂上則限六十七歲。
蓋以六年三年之瓜而預防擬議
遂成金石不易之典。
是又不待七十而廢之也。
豈欲守令之歸於少年
其外則樂與之晨夜婆娑西夕之年乎。
今人之六十六歲以上
率多聰透諳練
而強以年枳之。
寧無遺才之歎乎。
可謂進退無所據矣。
  [三司之臣]
故事三司之臣。
無故順遞
則卽付軍職
謂之軍職
月食其祿。
所以優待侍從也。
正宗朝。
判書民始以其數多。
難於徧給。
乃定四十窠。
輪回於貧者。
此法旣成之後
則主其事者。
但當除却在外及初非實軍職者。
而就貧者輪與之。
庶乎守職
近來兵曹判書專執其權。
多以請囑爲存拔。
下人多從中弄奸矣。
至於今年則乃以在外充數
以給其門客傔從下隷
又及所親之請得者。
而在京實軍職之飢欲死者
不與焉。
宰相輩皆以在外者數三人書送曰吾欲以給別陪云。
如此則四十窠亦不足矣
侍從之名。
白徒下隷囊槖
此以廣興倉爲己私庫。
而作施予之資也。
其眼無國法
懷私黨。
罪不容誅
而誰復有言之者
可爲長太息也已矣。
  [禁人之所必犯法不行]
古人有言曰禁人之所必犯。
法必不行
又曰法出而姦生。
令下而詐起。
以湯止沸
抱薪救火
草堂詩曰君看燈燭張。
轉使飛蛾密。
是故善爲禁者。
先思其所必行。
且無弊而行之。
故令行而禁止
今夫酒者人之所必犯也。
祀享之禮。
燕酬之節。
扶衰養疾之具。
合藥作醯之用。
與夫變寒爲溫
轉憂成樂
不在是。
謂之天之美祿百禮之會百藥之長。
決知其終不可禁也。
不可禁而禁之。
則姦生詐起。
剛吐柔茹
適足以長欺隱之習訐擿之風耳
夫酒之害不可勝言
不但靡穀而已
若使可禁而可絶。
聖人必已懸之象魏矣。
是故大禹明知後世之必以酒亡國
至於儀狄而絶旨酒
又作訓以戒後曰未或不亡。
未嘗
法以禁之。
武王作觴銘。
樂極則悲
沉湎致非。
又作酒誥
極言喪德喪邦之禍。
而猶曰祀玆酒飮惟祀。
自洗致用酒。
衛武公作抑戒詩
備言伐德之狀。
而只曰立監佐史
俾出童羖
未聞爲國大禁
周禮萍氏掌幾酒謹酒而已
漢文帝以爲酒醪以靡糓者多爲慮而已
降至後世
始有禁釀之法。
曹操歲儉禁酒
人竊飮難言
酒以淸爲聖人
濁爲賢人
而爲孔融所止
昭烈天旱禁釀。
至搜釀具
而爲簡雍所諷。
石勒民資儲未豐。
重制禁釀。
郊祀宗廟
醴酒行。
五代時東都犯麯
留守孔循族誅之。
唐明宗詔除麯禁
此皆禁人之所必犯而法終不行者也。
英宗朝嘗禁酒
雖斬之而不能禁。
大王其然也。
朝臣雖或請之而終不聽施。
已然明效大驗也。
若不酒禁之名。
修明舊制
嚴立科條
凡有使酒酗亂及大釀靡糓者。
盡行刑竄。
若書所謂羣飮勿佚。
執拘
予其殺。
周禮司虣職所謂屬遊飮食于市者。
不可禁則搏而戮之之法。
攀援勢家者。
亦不曲貸則庶得先王遺意
而今下吏之弄奸。
貴勢之賂請。
已成痼俗。
不去此弊。
千法萬令。
無可施之地矣。
且以荒政言之。
周禮十二荒政
備擧澤民之事。
而聞舍禁去幾。
未聞設禁於酒。
禮記多言年糓不登不順成之制。
糓梁大侵之禮。
無禁酒之文。
朱子南康
値不雨。
講求荒政
不擧禁釀之目。
范仲淹吳中大饑
大興土木
縱民競渡日燕湖上
陳正仲荒年
惟恐山僧不爲㙮。
自古救荒之策者。
豈無所用其心哉。
不用禁酒耳。
苟使禁酒荒政所急
自聖以下
之必行之矣。
今年四道大侵
六月
大臣請行酒禁八月爲始。
而以徵贖之有弊勿許贖。
大釀直配。
小釀
刑杖
七月
又請幷祭宴禁之。
更爲收贖之法。
大小釀。
徵納二千八百錢。
又開告密之門。
募民有告者。
輒與千錢
於是爭相告訐
至有婢告主婿告翁。
親戚相告之變。
又有怨欲報者。
置酒甁於其家內而捕之。
如此之弊。
不可勝紀
勢家者流
得以乘時射利而榷之。
高門邃屋
狼藉指點
而吏不敢問
殘民甁罌
利偸錐刀
蕩析失所
囹圄充溢
鞭督贖錢
而錢何從出。
皆願定配
法官不知所以處之。
九月
刑判洪義上疏盛陳其弊。
請只禁大釀。
大臣以其沮法延譽
奏削其職。
更請專捉班戶。
直刑配勿徵贖。
旣不徵贖則告者無所利。
故所漸稀
復徵贖而錢無所歸屬
乾沒刑曹城府左右捕廳
犯禁者誠有罪矣。
而刮蔀屋龜背之毛。
歸之於法官與禁吏與告者之囊槖
是爲救荒恤民乎。
蓄糓乎裕國乎。
無謂也。
世無趙廣漢突入霍禹第。
屠酤斬門去者。
皆是江東之嫗煦豪強
法施寒劣者也。
以故班戶得以恣行無忌
狙詐兔狡
傷風敗俗之事。
不一而足
非特燭張蛾密而已
假使有所利益
所利不能其所傷。
所益不能其所損。
而况毫末之利益乎。
自有此禁。
日月亦已久矣。
市直龠合之加。
民食無稊粒之裕。
遑遑窘急之狀。
日甚一日
其於荒政
借名塞責以文之耳。
且法者信而後有罪者服。
而後私邪者縮。
而後怨謗者息。
今此法初則勿徵贖。
中則徵贖。
末復勿徵而又復徵之。
變易無常
進退難測
不可謂信也。
犯者有請囑之蹊逕
則或减半或全减。
否則雖鬻屋破產
取足而後放之。
不可謂公也。
有勢者大獲榷利
而殘疲者偏被侵漁
且止行於五部之內而不行於江以外之地。
不可謂均也。
不信不公不均而法能行者未之有也。
自古
政之布在方冊者。
班班可攷
講而求之。
有餘師矣。
不此之行。
而乃禁酒第一策。
行之又不得其道。
徒使閭閻騷擾
道路譏議
而酒終不可禁矣。
何其不思之甚也。
  [花亦有數]
古人云花亦有數。
床亦有數。
凡草禽獸
莫不各有其數。
而况於人之竆達貧富乎。
况於壽夭死生乎。
况於國之禍福存亡乎。
請姑舍是。
深遠知者
試以世所謂科宦自古傳說
耳目睹記者觀之。
或有早泰而晩否者。
或有始蹇而終亨者。
齟齬巧合
或期必而忽違。
驚人賤侮之餘。
喪膽想望之中。
葫蘆所以巧發奇中
而冥摘者之所瞠若也。
官職引進
猶或可以勢力而圖取。
至於科目
糊名雜呈而以文考之。
故尤難容人力
雖以人君造化之權。
而亦無柰於此
故有倔起卑微之流
沉滯閥閱之家。
此似有主張是者。
而乃有漸不然者。
正宗朝以聰明睿知之聖。
陶鑄成之妙。
每設無時應製及殿講應製
則貫批奬拔
使之裒然爲首
殿講則或以關雎章首四句爲通。
輒皆賜第
官爵陞擢
亦皆因是
此則所謂造命也。
至于今。
試官者。
皆以科爲己施予之資。
爲政官者。
皆以官爲渠黨私之物。
而或勢家中晩未登科者。
則又以蔭仕開其腴邑雄藩之路。
不識廉恥
不顧是非
如火益熾
如水益漲。
以故貴勢之家。
無一以幼學老者
一在下僚死者
豈世降而天老
不復管於命數耶。
大運所關。
人能勝天耶。
蓋觀今世
科則一寒微之誤中。
宦則無一貧殘之偶擬。
科門出科
相門出相
將門出將
此其故何也。
科雖糊名而暗標顯指。
百不失一
一通朝籍
朝除暮遷。
驟躐超升
苟能上車不落
起居何如
則自內閣
倐加承宣
內而泮長。
外而方伯
兩館
提學
六曹判書
無不颺歷而遂至三公
至於武科
尤易用情
不發一矢
已云入格
自備邊郞宣傳官。
出爲兵統使。
入爲三軍帥。
無論文武
此輩功名
之拾。
如掌之反。
當此時也。
賈董韓蘇之文章
試官所不知者
則必無參榜之期。
伊傅呂葛之才德。
政官所不識者
則必無照望之理。
見我士大夫不過十數家。
而其餘所謂古兩班後裔
寒畯而已
無乃天賦好命於此輩之子子孫孫
其外億萬家則偏皆奇薄世世耶。
或者天將示之以眞正士大夫自有其人。
貴賤淆雜者別之。
名分紊亂者正之耶。
然則所謂乘除盛衰之理。
何以稱焉。
  [歲饑外方設賑都下發賣]
故事歲饑
外方設賑。
都下發賣
發賣之法。
錢小與穀多。
市直倍蓰
將賣必出各洞之中任,別任
使與任掌抄出飢戶然後
部官躳行摘奸。
或拔或添。
而其不可不入者。
未嘗不入
歲後月行
至麥秋而止。
然猶有冒濫遺漏之患。
以其或有所任輩之弄奸。
或有官員行私也。
甲戌大饑
上特軫都下飢民
命自歲前發賣
此是曠絶之澤。
京兆官及部官奉行不誠。
初無差任之事。
又無摘奸之擧。
而只以請囑
草草了當
以故率皆當入而不入
不當入而入。
富者僥倖
飢者號冤。
竟使聖上恤民至意
反爲斂怨之端。
豈不痛乎。
  [世道之日下]
余老且竆。
益知道之日下
蓋昔之拜者。
則不拜。
昔之來訪者。
今則遇諸塗與他席。
不相識
少年其所寒暄人事
不過何如二字而已
來或拜而去則不拜。
無他
老者人所侮。
而竆者人所賤也。
嘗過鄰友家。
一年武弁宣傳者。
亦在鄰相識
遇於其坐。
不拜箕坐
口橫長烟
向之何以過。
余亦曰何以過。
旣去。
傍觀駭然曰渠焉敢若是
余曰此無足怪也。
吾上之無
德聲聞。
如今之贊善祭酒
次之無名位勢力。
如今乘軒襲紫。
之無錢糓豪富
如今之以素封稱。
所謂百無一觀
之如此。
所自取。
尙何尤人
方今綱常滅絶
不能事其父兄
安有文武體統
安有長老之禮哉。
所謂長老
適足黃口侮弄賤踏之資耳。
是故有恒言曰出門則辱。
出言則罪。
此吾平生所自懼也。
  [世人爲鬼所動者非鬼也乃人也]
世人爲鬼所動者
非鬼也乃人也。
人心先動
故鬼得以乘之。
人不動則鬼安得而侵之。
嘗觀或有魍魎作亂不安其居者。
或有妖邪爲祟而不免病者
見疑似而謂眞。
聞聲響而稱神。
怔營恐怯
迷惑喪失
尊奉以冀其庇。
避逃以脫其禍。
滔滔成俗
可歎也。
少時僦居駱山之下。
傍有麟坪大君夕陽樓
長安甲第也。
外舍穹窿深廣
主人廢而不處
夏月諸友於此
治功令業。
至暮則衆皆散去。
余以其凉爽獨宿
過夏絶無怪異
後聞其處鬼魅擾亂
不敢獨處云。
又嘗借空舍於汾江之涯。
人皆謂鬼聲狼藉
打擊門窓
撒投沙石
而余入處後則亦無聞焉。
又嘗莅藍邑。
吏輩皆言內衙久空。
夜必出驚怪之聲。
而自到任之日遂絶。
濱海
鬼火鬼陣云。
而亦不見焉。
此皆偶然之事。
大抵人自騷動
鬼乃戲侮耳。
世之人愼毋爲妖妄之說所撓奪。
則人自人鬼自鬼。
豈有雜糅侵瀆之理哉。
  [先錢官]
有過者曰。
今世所謂官。
無論內外高卑
俗稱宣傳官。
子聞之乎。
何謂也。
宣傳乃先錢也。
今之爲官者。
將爲之也。
皆先納錢。
旣爲之也。
亦惟錢是先。
是之謂先錢官也。
且近例外任。
有滿瓜及以故當遞者。
雖已遞出代。
大臣奏達仍任。
監司左右內守令。
則亦狀請相換。
此皆以錢而得。
故有仍任錢
換錢之說。
且凡外任隨其豐薄
皆有定價
故銓官以此爲政
而無錢者不敢殘邑
多錢者無不占腴地。
得之後。
輸錢然後陞遷
不然則以罪去。
曰是錢何從而出。
割剝小民膏血也。
民血旣竭。
國將焉恃。
今人但知錢。
不知倫常爲何事。
廉恥爲何物。
故其弊至於此極。
然則和嶠之獨以錢癖名於萬世者。
豈不寃甚矣乎
  [酤酒大門]
甲戌秋
至乙亥夏
歲凶大臣行酒禁。
小民缾罌之利者。
或至蕩產
勢家者流
乘時射利
大開甕釀而吏不敢問
時爲之語曰高柱大門
酤酒大門
貴豪之家。
大門高柱
故俗高柱大門
而與酤酒相似故也。
爲法不平
大家榷利如此
小民安得怨詛乎。
  [今世未有無錢無勢得官者]
今世未有無錢無勢得官者。
故時有別將吏胥皆備薦之說。
其他可知也。
故雖微品末職
勢家所不屑者。
未或有坐而得之者。
讀書自好者。
何由而進乎。
古則或有飢卧而聞下隷呼婢聲。
始知爲官者。
今則未有不預當爲某官者。
古則或有倔起寒微
發身知遇者。
今則將相之子將相
銓衡之子銓衡
文任之子爲文任。
不然則雖才如管葛
文如班馬
老死草萊
斯道也。
春秋之譏世卿
不足法於後世耶。
  [兩班]
今世所謂宦者
釋褐後注書翰林玉堂內閣春坊臺諫
陞資承旨泮長諫長憲長掌銓按藩文任備堂。
以至入閣也。
此皆非以人器而授之。
貴勢傳家之物也。
然後可謂眞正士大夫
不能於此者。
實廢族也。
廢族者。
非得罪於國法名敎也。
黨論之所彼此之也。
如此之類。
雖有經天緯地之才
輔世長民之德。
潦倒泯沒而已矣。
然則士大夫之家。
其數不多
名分等級
截然懸絶
人之所以接待
己之所以自處
各自以次區別
眞有君子小人之分。
而獨怪夫今所謂兩班者。
一何多也。
閭巷間操耒鋤負薪土者。
市廛中業販鬻牙儈者。
與夫傭雇乞丐者。
苟非人家仰役之奴。
則皆稱兩班
攷其行則凡盜騙敺辱之習。
無所不爲
而自謂兩班如出一口
動輒曰吾亦兩班也。
蓬頭犢鼻
衣冠抗禮
騃子䵬伯。
老成吐氣
不如意
必出惡聲
百千萬弊。
莫不由是而生。
豈天之於朝鮮
欲以名宦士大夫
第一等兩班
而其不得於此者。
一切世間之人。
同爲泯然一色之名曰兩班耶。
  [天地陰陽之分]
公元1815年
天地陰陽之分。
尊卑位焉。
奇耦陰陽之數。
剛柔別焉。
是乃開闢以後
對待相須
男女所始。
萬物生焉。
萬事出焉。
不能有陽而無陰。
不能有陰而無陽
然而聖人扶陽而抑陰者。
以其陽爲君子。
陰爲小人
而內君子小人也。
嘗觀孔甲
始以六甲爲名。
履癸而亡。
商自報丁報乙報丙主壬主癸
天乙而王。
自時厥後
太丁外丙仲壬太甲沃丁太庚小甲雍己太戊仲丁外壬河亶甲祖乙祖辛沃甲祖丁南庚陽甲盤庚小辛小乙武丁祖庚祖甲廩辛庚丁武乙太丁帝乙
至受辛而亡。
凡三十六代。
悉以六甲爲名。
而皆用天干。
未嘗有地支。
是必取陽不取陰而然也。
自古必以正月元日三月三日五月五日七月七日九月九日
表而出之。
揭爲令節
二月二日四月四日六月六日八月八日十月十日無聞焉。
蓋亦扶陽抑陰之義也。
古人微意
於此等處。
亦皆可以默識矣。
庭誥禁勸遺戒等文後
此皆吾僭妄之言也。
藏之篋笥久矣
今因兒女之請諺譯重閱
之。
不覺戚戚於心。
蘧伯玉行年五十。
而知四十九年之非。
今吾行年七十有五。
而知七十四年之非。
不愧乎。
蓋吾前此
只見古人訓戒子孫
子孫遵守其言。
以爲不言
言則安有子孫聽我藐藐乎。
遂乃隨事寓警。
俾自體念
或爲近取之譬以感動之。
或爲迫切言以憤激之。
庶幾一分之效。
殊不知古今逈異
風習漸變
訓戒之無所施。
遵守之無其人。
聒聒焉。
如聾者之大聲以言。
不知他人之謂不足答。
病者之語其切己
不知傍人以爲譫語
眞可固滯昏昧甚者也。
而後如醉者之頓醒。
夢者之忽悟。
遂欲火之
而又恐人之以爲狂也。
聊且隱忍而書諸後。
蓋志悔也。
嗟乎嗟乎
已而已而
峽裏閒話(二十四)
  [妻鄕不可居]
客有詰余曰。
子嘗言妻鄕不可居
今子移居楊根。
楊根獨非子妻鄕乎。
曰我舊云。
乃謂隨妻家而依賴之也。
吾之楊根。
非隨而依賴之也。
何嫌之有。
若徒以妻鄕而不可居
則妻家在京者。
京亦不可居乎。
  [一言喪邦]
一畿邑守令訪余。
謂之曰。
今年稍豐。
得無民憂乎。
何暇民憂
徒有官憂耳。
因說灾政曰方今國用匱竭
至於祀享之節。
未免東貸西移
京畿一道
只以四百結分俵
四百結雖一邑不足
一道乎。
其勢不得不白地徵稅矣。
是故備局之坐。
宰相曰顧今國勢
民情不暇顧。
以此言之。
何得憂民乎。
不覺太息曰。
此眞所謂當句內不成說
一言喪邦也。
爲民上者之言。
如此
民將何恃。
無所恃。
國將何恃。
  [置閏月]
余嘗有理不得底事
一曰後世不置閏之月者。
至於三四朔也。
二曰婦人偏患胷腹痛也。
夫自帝堯羲和
閏月定四
時成之後
三年一閏
而閏無常定之月。
惟視節氣而置之。
所以四時也。
左氏曰。
履端於始。
擧正於中。
歸餘於終。
四立也。
中十二朔中氣也。
餘餘日置閏也。
四時流行
節序漸差。
中氣亦隨而移。
至於月終則不可漸入於他朔。
故必於此置閏焉。
十二朔之內。
何朔不可以閏乎。
竊怪後世置閏
未嘗十一月十二正月
十月則惟我英宗乙未年有閏。
前後無之
此亦不置閏者也。
何中氣之自十月至正月歷三四朔。
不在月終而必待二月以後耶。
漢武帝太初以前
因襲秦正
每當閏歲則不言某月閏
而於歲終後九月
此歸餘於終之義也。
太初改曆以後
始用夏正而書閏某月。
漢順帝陽嘉元年壬申
閏十二月
永和六年辛巳
閏正月
桓帝延熹三年庚子
閏正月
唐憲宗元和十五年庚子
閏正月
宣宗大中三年己巳
閏十一月
其餘不可盡記。
然則十二月隨時置閏
曆法之常也。
何嘗絶不置閏之月。
有若諱避者然哉。
未知自何世何年。
十月正月
不復置閏
天道循環嬗遷。
不以冬夏而有異。
曆法之漸差。
雖曰有古今之殊。
中氣置閏之法。
豈或偏廢於此三四朔耶。
至若疾病之來。
所不免。
則宜無男女之異。
而獨怪所謂胷腹痛者。
婦人則十之九皆有之。
發作無常
作一生之苦。
醫治之術。
男子則十之一亦絶罕。
他病則未嘗有異。
而此若是偏何也。
曆法病理
吾未之學。
故常以爲疑。
動叩諸人
無辨析使釋然者。
可歎也。
公元849年
  [歲首]
之時。
吾夫子萬世不易常經也。
三正迭運
天地三統之義。
之以寅月歲首
最得授人時之法。
其後商之首丑。
周之首子
雖各不同
其言月數則皆以寅月起數
考之詩可見
秦繼周有天下
乃采鄒衍五德之說。
以爲得火
德。
秦代周。
所不勝。
水德
十月歲首
朝賀皆自十月朔
無稽甚矣。
漢興
襲秦之故。
未之改焉
閏月謂之後九月
至武帝太初元年十一月甲子朔朝冬至
太初曆
始以正月歲首
自此遂爲歷代用之常。
聖人之言。
信而有徵矣。
其後魏主叡建丑
三年而復。
周武建子
一年而復。
肅宗建子
亦不一年而復。
至今無能改易
至於放鄭聲遠佞人
與七十致仕
則莫有遵者。
豈行之時。
獨無關於人欲而然歟。
  [腰千錢搖首者之愚]
初寒薄冰。
民病涉津。
津人鑿開一路
以船濟人
人受一二錢。
衆皆從之。
有一氓度冰雖薄。
輕步以涉。
無虞
乃舍舟而冰。
未及半遂溺。
哀哉
柳子厚言腰千錢搖首者之愚。
以憂大氓之溺大貨
而彼千錢猶爲重貨
此人乃惜一二錢。
妄以身試危。
其死豈不宜乎
噫。
世之不如此人者幾希矣。
  
[每經一科輒聞前所未聞]
公元前104年
近來每經一科
輒聞前所未聞
今秋設式年監試
而余不在京。
未詳知。
聞人所傳。
則尤蕩然防閑
一人操券
數十人隨從
宿塲中。
不及於此者。
開門時從後垣踰入。
無勢者。
乃從門入。
儒生直呈券於廳前。
試官相雜
前此外塲者多費錢
以圖其出入
而今自外直持試券入呈。
人皆笑而見之。
下輩言我等自此無得錢之路云。
有錢有勢者。
雖未得初解
觀會試取生進。
而人不知如何弄奸云。
可歎也。
科後客有過者。
偶袖二所詩魁謄出者。
故見之則題是登泰山天下
小字
不知蓧篠之異。
乃以押韻
可謂儒生
亦可謂試官
其中一句斜陽徙倚玉女峯
吾聞華山玉女峯
未聞泰山亦有之也。
儒生之無識雖如此
試官之擢爲壯元。
豈不駭然乎。
二所科作旣如此
一所亦安知無可笑乎。
摠之
塞耳無聞也。
  [凡物皆絶貴]
乙亥
移居楊峽。
是歲以饑饉癘疫
人多死亡
百物無不絶貴。
屬於人衣食需用
不但騰踊
率皆乏絶
糓物綿布外。
鹽醢柴魚屝屨等屬。
雖有錢不得買。
京洛百物都會
一駄柴至三四百錢。
饌物屝屨
皆比前不啻倍蓰云。
鄕曲之人。
不知鹽醬之味者。
無足怪也。
余逢人輒問其所以然
則皆曰煑鹽者販柴者捕魚者。
屝屨者。
皆死故也。
余滋惑焉。
今年之死固多矣。
然以吾所知者言之。
死者不能爲生者之十一也。
豈有無人煑鹽販柴捕魚屝屨乎。
然則曷故焉。
人又以其意強言之曰。
此必爲人所榷而然也。
此說亦不當理
不成說也。
此蓋只是人心漸巧
惟利是求
惟日不足
凡物皆藏鎖以待時射利
物雖已貴而愈望其益貴。
價雖已高而愈覬其益高
甚至於塲市所行之價。
任自减削
他人共公之論。
擅欲違異
不如意
則閉而不出
稍未盈慾。
則廢而不著
其流之弊。
不但富益富貧益貧。
必至交易之法遂絶。
推移之路永塞。
貧竆者盡歸於枯魚之肆而已
究其本則由於內無廉恥
無法紀耳。
  [欺人射利]
沈猶晨飮羊飽之。
市人
魏文時民競濕糓以要利。
柳子厚市沽伏神盡老也。
僞飾物以欺人射利者。
自古然矣。
世降俗末
安得尤甚
近者以稅米之和沙和水。
斬其人而猶不知懲。
常冀倖免。
人心之爲慾火焦爛可知也。
聞人言。
鄙瑣欺詐之風。
如此甚多
有以更爲人葠者。
有以乾烏爲乾雉者。
有以馬肉牛肉
和之者。
有置糟穅麴中者。
有置倭小豆於燻豉中者。
不可悉數云。
苦鹽貴。
艱辛買之。
則乃以蕎麥和之
此則余所目見也。
世之以此等事自售而病乎
人者衆。
未知如之何可以回淳返朴
人恥爲此也。
  [可以師表之人]
僑居楊根南始面。
嘗問于里中客曰。
此地亦有君子可以師表人者乎。
曰有李墀者。
也則亡。
其人少貧。
乃躳執鄙事
販柴賣魚。
無所不爲
而其取贏也。
常减於人。
適可而止
買賣也。
遇人爭競則輒讓之
嘗曰貧富在天。
財利有數
但當勤儉而已
何必刻薄不近人情之爲也。
且如未必有益
適以自害
多見其不知量也。
其賣米也。
市價十錢二升
加給二三合。
賣租也。
市價一石三百錢
則减受二三十錢。
人之債貸也。
雖久未償。
未嘗督迫
雖彼多有所負。
苟見其當大事
情地憫隘。
則輒又與之。
夜覺有人跡。
察之則里中嫠婦童子來。
庭前露積
盛以帒。
量童力負之。
又隨其力戴而去。
少間乃出掩其罅隙
覆蓋之而入。
臨終也。
取債貸簿券悉焚之曰。
吾子孫雖非此。
亦有餘裕。
若留此則他日有無
不如滅之。
其外過人之事甚多
考其平生
旣富且壽。
又有五子
今其孫曾繁盛豐饒
有生有及第。
豈非陰德之孚驗乎。
不覺擊節歎仰曰。
今世亦有此人乎。
我恨不與同遊也。
又有之乎。
客曰此外無聞
今世更無如此人也。
余曰蓋有之矣。
我未之見也。
  [南草]
余常謂南草有百害無一益之物。
而人莫不耽嗜酷好
寧廢粥飯
不能暫釋烟竹
此是妖草也。
近又思之。
乃是離間人父子之物也。
論其罪則芟夷殄滅之。
無俾易種可也
何者
老子不欲離其側。
以其雖欲長侍不可得
故雖一日之間。
不忍暫違於瞻顔範謦咳
古人所謂不以三公一日養也。
斯乃天理民彝自然
孝子至情
所不能已者也。
是故古人事親也。
晝則侍坐
夜則侍寢
自非不得已未嘗或離。
今人必別
處所
接友對客。
終日不一面焉。
此其故何哉
一言以蔽之
南草爲之祟也。
橫竹偃卧
與人談笑
俗子之所樂。
不可於親側。
故其勢自不得不離其親也。
曩者有一宰相三子
立朝
子欲處別所。
宰相汝輩所以必欲別處者無他
以吸草與偃卧不便於吾側也。
吾今許之任汝吸草對客。
且體倦欲卧。
則亦可休息屛障之間。
不可私占居處
雜人出入也。
三子不敢各處
此蓋深惡俗習。
以爲南草乃是通一不可底物
雖以親敎。
決不可禁。
故爲權宜之術。
寧使無禮
不欲別處。
而余則以爲此亦非恰好之道。
人子而吸草橫卧於親側。
其安於心乎。
於心不安則何可強爲
然其不許別處
則意甚好矣。
嗟乎
生此一種妖物
惑溺天下之人。
天意未可知也。
  [今世無法之世也]
今世無法之世也。
摠言之則朝廷之上。
一條例。
惟其所欲爲。
是無朝廷之法也。
百司皆慢於奉公
避事利己
是則是效。
是無百司之法也。
外方處處
百弊俱劇。
舊俗無存。
無外方之法也。
一國之中。
無論中外
無所謂法者。
而就其中略言之。
灑掃應對進退之節。
愛親長隆親友之道。
所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本。
不使講而習之於幼穉之時。
蒙養弗端。
長益浮靡
朱子童蒙之書。
空言無補
是無小學之法也。
聖人制鄕八刑
以糾萬民
而今鮮有不犯八者
未聞刑糾。
是無周禮之法也。
聖人制四十始仕。
七十致事之限。
以詔萬世
而今乳臭求仕
頤期而待漏
無限年之法也。
古之敎者。
家有塾。
黨有庠。
有序
國有學。
而今則雖有京之太學四學
鄕之校宮書院
皆只存空名
實無敎學
有無限難言之弊端
無學校之法也。
古者先生施敎
弟子是則
故雖聖人
亦無常師
今師道之
不傳久矣
無師弟之法也。
冠昏喪祭
人之大事
皆有其禮。
而今不稽不詢。
惟意所欲。
故悖於禮而乖於理。
是無四禮之法也。
尊卑長幼之序。
自是不可廢者。
而今名分混淆
禮節紊舛。
無尊長幼之法也。
朋友所以責善輔仁
天屬之賴以取正者。
故得與於天叙五倫
而今則不友益而友損。
不以心而以面。
無取友之法也。
鄰里相助相恤。
先王
人情所不可已者。
而今隨勢所存諂事之。
不然陵蔑之。
雖有急不顧
無鄰比之法也。
爲文章。
所以貴賤
服飾
皆有等威
僭亂則禁之。
乃是正名分之事。
而今則奢濫無度
苟其力可爲則爲之。
無服飾之法也。
同律度量衡
聖王大一統之法。
而今長短大小輕重
有萬不同
人各異而用各殊。
姦僞之習。
日滋月盛。
是無律度量衡之法也。
殺人者死。
古今通義
而今則雖刺人白晝大都之中。
未嘗償命
不過編配
遇赦則還。
是無殺人之法也。
貪贓者雖不烹。
竄逐禁錮
更不齒叙
近來犯贓狼藉
有勢則無礙調用
颺歷州郡
是無贓汙之法也。
比要衆寡
以登民數
爲國之本。
何等重大
而今則或京居鄕籍
以圖赴科。
或不載率奴。
以避公役
疊籍漏籍之弊。
無所不有
是無版籍之法也。
申聞鼓。
太宗所以下情雪民冤之良法美意
英宗朝又飭置。
今則無聞
是無申聞之法也。
書院本非不美矣
流弊甚多
故有朝禁
尤禁疊設。
則不稟于朝。
冒禁擅建。
一人之院。
隨其勢力
疊設無限
或殆至占三百州之半。
院生之數。
亦無定限
謀避軍役者。
百計投托
軍額日縮
由於此。
院儒則未有藏修絃誦之美。
率多傾軋爭鬪之習。
是無書院之法也。
科擧之設。
本爲收取人才
而今則毋
論文武製講。
大小京鄕。
行私作奸
惟意所欲。
更無顧忌
試官尤甚
未聞施以用情之律。
擧子雖見捉。
未聞被以刑配充軍之罪。
又雖或削科。
畢竟無不復科通仕
是無科擧之法也。
鄕試公都等科
皆以築室入籍者許赴。
而今則不不籍者。
有關試官
率皆濫竽
是無居籍赴科之法也。
逆賊連坐之法甚嚴。
而今則苟有勢援
雖劇逆之至親女婿
亦皆翺翔淸要
是無連坐之法也。
曆書必待至日始頒。
古則勢家
不得看曆於至前。
今則自九月遍行鄕村
是無頒曆之法也。
禁中深嚴
自古通籍出入
而今雜人無難往來
是無守門之法也。
牛酒三禁。
本自至嚴
而牛則屠殺相望
酒則酗亂處處
則山皆童濯。
無牛松之法也。
法司之出禁。
乃是濫僞正名除弊瘼。
而今所謂禁吏張勢獵錢。
舍彼有罪
橫侵平民
有無限之弊。
法官或與吏同利
無所不爲
無禁亂之法也。
上覽言事之疏。
廟堂稟處。
而苟其意之所不欲。
則直廢格不行
是無稟處之法也。
奉承傳則宜無不行。
而苟不緊切於己。
則遂不奉行
是無承傳之法也。
凡有事。
事屬刑曹下刑曹。
關禮曹則下禮曹。
使之回啓。
其所回啓。
不思公正
只徇賂囑。
舞弄文墨
變幻黑白
雖事係倫紀
亦弗之顧。
是無回啓之法也。
吏部用人所由
則主銓衡者。
不敢容其私意
任自輕重
而今所謂銓衡
公然朝廷公器
視作自家私物。
以媚勢家
以酬賂物。
又以用手姻親知舊
畢竟一公道。
是無銓衡之法也。
監司褒貶
乃是考績遺法
而今所謂殿最
無非吐剛茹柔
毁譽顚倒
黜陟乖戾
是無考績之法也。
監司廵歷
亦是行部故事
而今所謂廵歷
只是遊覽踈暢
而有百害於治
供膳
無一益於觀風聽訟
是無廵歷之法也。
監司有所査覈
則依例別定査官。
畢竟只循賂請。
不用査報
是無査官之法也。
御史暗行廉察
所謂衣繡持斧
得斬二千石以下者。
而今則發京時已有所定。
行廉時又用賂囑。
書啓時又與人相議。
司則未嘗疵貶。
列邑則黜其孤弱
其所登聞
皆失其實
而或有守令之拿處。
則擧皆稱冤
至請更査而脫空
繡衣體統
豈容如是
是無按廉之法也。
備邊郞,宣傳官。
或使之廉探於科塲
或使之摘奸於糴政。
科則暫坐於塲外。
糴則厨傳於列邑而已
是無摘奸之法也。
鍊兵必在於平時
故京有各軍門習陣
鄕有兵水使之水陸操
而近未聞如期設行
無操鍊之法也。
糶糴爲有國之大政
奸吏逋欠
豪民之拒納。
已成痼弊。
莫可矯正
而爲守令者。
因而牟利之資。
列邑糓簿。
無不蕩然
是無糶糴之法也。
軍政陰雨之備。
自稱兩班者
皆許勿侵。
編戶之氓。
苟有圖囑之路。
皆得免焉。
勢家之墓下廊下近處投托於校宮書院額外者。
千塗萬轍。
無不閒遊。
軍籍之虛錄。
只是白骨黃口而已
脫有緩急
何所恃。
是無簽丁之法也。
俵灾之政。
豐年覈其陳廢。
俾免白徵。
而今則所任輩從中弄奸。
以墾爲陳。
陳爲墾。
守令又就元數中
削以自肥
民雖呼冤而不之恤。
是無灾傷之法也。
賑恤荒政所以救飢民者。
每當凶年
京鄕皆畫給糓物以爲粥。
活浮黃之類。
都下則又發賣貧竆
少受錢而多與米。
所以廣濟赤子
期無捐瘠
而其抄錄也。
隨勢與賂。
不公不均
存拔之際。
有濫有冤。
而守令又忍奪飢民口吻中物。
全活少而溝壑多。
是無賑恤之法也。
臺臣之在軍職者皆付祿。
所以優待之也。
近以軍職之多。
不可皆付。
只許
四十窠。
使之揀貧者而輪付之。
兵判其權而存拔。
專用請囑
至以在外人名
門客傔從
使之受食。
宰相輩又以欲授別陪之意。
送言於兵判。
使付某人
乃以臺臣之名。
行下之資。
白徒之食。
眞箇當食者反不與焉。
是無軍祿之法也。
漕運所以惟正之供
爲國經用
而每致愆期
且多臭載。
此是慢忽盜詐之風。
而莫能懲戢。
雖無事到泊。
其弄奸用情之弊。
無所不至
是無漕運之法也。
道路橋梁津渡平治修整
鄕邑之一大政
而今之守令。
惟事掊克
至於此等事。
擔閣一邊
道路草沒土崩
橋梁則坼破不通
津渡則或無船。
或無梢工
民皆病之。
無道橋梁津渡之法也。
買賣以通有無
債貸以救緩急
而今則專以欺詐爲主
柔弱者每爲強譎者所賣。
有無不能相通
緩急不肎相救
是無買賣債貸之法也。
凡有山訟。
不可禁者。
使不得禁。
當掘者掘之。
當然道理
而今則視其強弱親踈
不當禁而必禁之。
雖當掘而不欲掘。
遷延彌縫
有勢者廣占無限
無告不得咫尺之地
是無山訟之法也。
訟獄
皆自有是非曲直
而今則不事理之如何。
只以賂囑之緊歇爲左右
是無決訟之法也。
繼絶存亡
聖王先務
國家令典
而今則渠所不欲者。
雖命之於父祖
告之於君父
而亦不從焉。
人亦不謂之非。
是無繼後之法也。
有夫有子則婦女不得自擊錚。
而今則縱妻與母。
肆然擊錚於駕前。
以爲夫不繼後事入啓。
古今安有夫不繼後之擊錚乎。
法司乃曲副其言。
其專由於賂請可知
是無擊錚之法也。
奴婢之法。
自箕子行之。
而奴主之分。
無異三綱
今則爲奴婢者。
擧皆自行其意。
不欲稟告聽從
爲主亦復其所爲。
衣服飮食
與之通共
言語應對
殆同執友
若或小拂其意。
怨詈逃避
無所不至
至於婢夫小不如意
當面叱辱
敗常亂俗
而亦俯首甘受
是無奴婢之法也。
族譜之設。
本爲尊祖辨族。
而今則動稱族譜
多受賂錢。
無後有後
以庶而爲嫡。
不遵舊本。
任自改易
昭穆錯亂
名分混淆
是無族譜之法也。
薦引乃是爲國進賢也。
古人擧讎者。
擧親者。
讓能者。
公心事君者也。
今則所謂吹噓汲引者。
不論不肖
只是私黨貴勢而已
及其終也。
又無賞罰擧主之事。
是無薦引之法也。
僚寀兄弟之義。
古人甚重之。
今此義不講。
共濟國事之意。
推諉爭競之習。
雖以遞番一事言之。
京各司及陵官
皆計日更代
強者每欲偏委弱者自占便。
弱者雖有實故迫隘之境。
亦不之恤。
殊無竇參代直代貶之風。
是無僚寀之法也。
舊法外方鄕薦
太學有館薦。
若非其人。
罪其薦主
而銓官以此注擬
今皆廢之。
是無薦剡之法也。
相避之法。
有親避有嫌避
此亦厲廉恥風化一端
而今則銓官之授職
試官擢科
不顧親避。
至於親査之同氣與纔過四寸者。
謂之相避之外
無難行私
且於科宦。
不恤嫌避
以爲試官而呈券決科
以爲上官而甘趨下風
已是寒心
而又有父與之絶而子與之親。
父所惡之而子反好之者
無相避之法也。
施罪雖有輕重
所以使之懲前毖後
而今則朝罷不叙而暮旋甄復
昨施竄配而今放釋
削奪未幾復官。
禁錮而復卽收用
貶罷而又更居職。
彈駁無所摧折
果足以懲之乎。
至於權勢之所惡。
一遭罷竄。
終身不還
是無懲治之法也。
人有百用
不能取諸宮中用之
不得不借之於人。
毋論某物
有曰有無曰無。
借而旣用。
還如期。
豈有弊端
而今則有者百端稱托
以不
爲主
借者久而不歸
必待來索
不索則仍不還
漸久則又抵賴
所以難於借用也。
見人借冊者。
一還之。
人誰借之。
然而以不借冊爲風俗不美
何其自反也。
是無借用之法也。
其餘不能悉數
一言以蔽之
無法之世也。
苟欲覈其由。
利慾界中。
人無廉恥
賂囑世上
政無賞罰而然也。
俗諺仁善之人。
謂之雖無法可也
未知今世之人。
仁善而然歟。
不然安有無法而能存者乎。
然而伈伈泄泄
未聞有矯捄振刷之策。
一日二日
如此而過。
如此而延。
朝野晏然
四方無虞
有以見我朝四百年積德累仁之克享天心也。
  [辭讓之心]
公元前103年
朱仁軌曰。
終身讓畔
不失一段
余謂此言古則然。
今則否。
何者
羞惡之心。
義之端也。
辭讓之心。
禮之端也。
義存而後廉恥
故我讓畔
而彼亦有羞惡辭讓之心。
不欲因人之讓而遂割以自益。
所以終身不失一段也。
試看今世
天賦之性。
皆墮利欲中。
汩沒梏喪。
所謂四端
一隨而見者。
安有廉恥哉。
今使一人耕而讓畔
則彼將欣然入耕幾畝。
明年又耕幾畝。
幾何不失一段乎。
夫讓者相讓之謂也。
一人讓而一人不讓
則讓者失之而已矣
虞芮質成
遂爲閒田者
以其相讓也。
今人則初必無觀感不履周庭之擧。
朝周而屬之虞。
芮必不服
屬之芮。
虞必不服
又必欲以賂請而不得
則以力相爭
勝者獲之而已。
假使虞芮相讓
亦必有利無主而耕爲己田。
豈有遂爲閒田之理。
後世包孝肅尹京時。
白金相讓者。
亦其天質之美。
不染人慾
曠世一見者也。
  [慈子嗜利]
賈誼秦人之俗曰。
其慈子嗜利
不同禽獸亡幾耳。
余觀今人之俗。
亦秦俗也。
慈子嗜利四字
一言蔽之善畫出者也。
禽獸其始也。
知有母而不知有父
其稍長而離乳也。
與其母而不知
惡毒甚或食其父食其母。
未有不慈其子者。
方其始愛護之也。
知有子而不知有身
或有犯其子者。
寧殺其身。
不遺其子。
雞之抱也。
火及其窠而忍死不去
牛之乳也。
虎薄其閑而以身自當。
狗產雛而人近之則噬。
鳥哺子而物迫之則啄。
不量其力。
不愛其死。
惟其子之恩斯勤斯閔斯而已
天地生生之理也。
如是
豈能生育蕃滋哉。
往者去來者續。
如斯而已
禽獸初無禮義廉恥之心。
只有飮食牝牡之欲。
飮食之欲也。
故專於嗜利
牝牡之欲也。
故一於慈子而已
若夫人則具五行秀氣
得天地之正理
得其秀而最靈。
故知無不通。
稟於理而爲性
故性無不善。
然而天生民有欲。
飽食煖衣
逸居而無敎。
近於禽獸
聖人有憂之。
乃以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敎之。
所以禽獸不同耳。
一自敎化不行
不知禮義廉恥之根於性。
而惟汩於利欲
欺詐之風。
輾轉效學
反復沉痼
所存只是慈子嗜利四字而已
何以異於禽獸哉。
嘗試論之。
自其嗜利而言之。
則似必幷與慈子而失之。
如此則非生生不息之理。
故此兩者則猶幷行不離也。
禽獸者亦豈知慈愛當然
而又豈以慈子之利於己而然哉。
乃理之自然也。
嗜利
慈子故而又
無竆
非聖人之敎則亦秦而已
所以遠言湮。
無復三代盛時遺風
秦人之俗則歷萬古常存也。
  [世降俗末]
余嘗謂世降俗末
理滅慾流。
所謂爭權樹黨也。
躁競請囑也。
構誣也巧詐也。
諸惡習妖態。
至今世而極矣。
在古雖有凶人
不如是之甚。
偶觀漢史
昭帝時西漢盛際也。
上官桀
子安
以后祖父
不若霍光以外專制朝事
與之爭權
鄂國蓋長公主
爲所愛丁外人求封侯。
不許
御史大夫桑弘羊
子弟求官不得
怨望
皆與燕王通謀
令人燕王上書
告光僭專之罪。
候光沐日奏之。
欲從中下其事。
弘羊當與大臣共執退
及帝不肯下。
安在
曰以燕王告其罪。
不敢入。
帝召
明其無罪
知其書詐。
上書甚急
等又白小不足遂。
後又使其黨譖
賴帝明不得售
竟至謀逆俱滅
糾結設施
閃倐周遮之狀。
竆凶極惡
今世無過於此者矣。
惡在其古不然而今然也。
然有今世決無之事。
雖以其時言之。
有拒天子使之丙吉
有劾大將軍嚴延年
於今有此不。
  [地家之說]
余常以地家之說爲無理
世人之爲他日禍福所動。
偶見白沙集雜記
有曰余弱冠
喜山家之說。
廣搜諸書
遍閱無遺
稍稍窺其堂隩然後
洞然知其爲浪說
故遂棄不觀。
蓋其爲說。
不過賓主拱揖之勢。
龜雀龍虎之形。
參之以聚散離合融結關鎖之法。
而其要只在有情無情而已
至於八卦支干推排參錯
方位向背逆順吉凶之說。
後世之蔓言。
而世之惑者。
曲相拘禁
過時不葬。
遠求奇域。
沉迷背義者。
何可盡數
先儒於此明有定論
以爲土色光潤
草木茂盛則地美者
如此先靈安而子孫盛
斯可爲萬世謨典也。
司馬光羅大經
宋之名儒也。
大經之說。
其所精擇
不過欲其水山回合
草木茂盛
使親之遺體得安耳。
人之生也。
壽夭賢愚
性分已定
天命反爲所轉移乎。
溫公將葬祖父
諸父惑於術士
將亂昭穆之序。
公厚術士諸父
使得禮葬。
其後家世光顯
故公益不
術士
自唐以後
禮重拜掃
至今遵而不廢
而猶循小家曲說
祖父子孫
各葬遠地
使後嗣廢掃絶香。
樵牧無禁
所宜哉。
余之先塋兆域狹隘
卜葬漸廣。
更無餘地。
常念我死之後
子孫殘微。
何得別作他山
以樹塋域
以爲深憂
一日敎授義言我昔過抱川見貴塋。
今所葬只卜支山。
至於本宗福地
棄而不用
心常怪之。
卽令往觀抱川。
卜得其山。
定爲萬古宅。
我死後諸子唯當按式定兆。
卜日而葬。
敢有橫生異議
亂家訓。
視此小說
余讀之。
於心有戚戚焉。
白沙所常憂者
卽余之所憂也。
白沙能卜身後地於先塋
余則抱憂而死而已
相去奚翅黃鵠壤蟲也。
其所山家浪說
足令世之惑者。
無所容其喙矣。
又嘗聞梧里李相。
不用術士之言。
子孫至今遺訓
不別求葬地。
只用一山
望之纍纍無空處。
今又見白沙家訓
二公皆我朝賢相也。
其於術士之言。
苟有一分近理可信
則其欲求福也。
豈下於世人乎。
蓋其明見確識。
高出凡流故耳。
  [白沙集朝天記聞云東征事府庫虛耗]
白沙集朝天記聞云東征事起。
府庫虛耗
又起乾淸坤寧等宮。
竆極侈靡
龍腦沉檀屑。
雜以末。
屋壁
又督珠市盡納其珠。
擇其大顆。
絡爲障子
又遣太監
採珠於外。
方貢一珠
其重四兩
天下所貢。
無大於此
此外大者不過三四錢。
取之不遺餘力。
長安市上。
龍腦眞珠一時竭乏。
分遣太監
置店於外方
名曰皇店
徵納商稅
大府巨鎭商人輳集之地。
皆有皇店
每店歲中所入。
多者二萬餘兩。
無賴射利之徒。
乘時攘臂起。
紛紜上本爭請採珠開礦者。
不可勝記
馴象千戶王官者。
上本願納銀二萬兩。
以助宮役。
渠乃身自募兵
煮鹽黃天蕩
閣老沈一貫惡之。
黜其說不用
王俟閣老入朝
遇於端門前面辱之。
因此上辭職
云行廣寧
一城商賈
皆閉鋪不坐市
列肆寂然
下人凡有所需
不得買賣
怪問其由。
廣寧言都御史李植拓地遼右
驅出㺚虜。
築城於舊遼陽
發民起城役。
徵科外商稅。
至於人家間架皆有稅。
以助其役。
遼民大怨
一時廢肆。
總兵守廉等。
欲上本辭職
滿城咄咄興嗟
皆怨李御史
路見遼民數百爲羣。
陸續荷鍤而過。
云是築城役夫
又云自遼陽至山海關凡十七站。
皆傍胡地
歲爲邊患
來搶漢人
不記其數。
一行會同館五十餘日。
朝貢子六百餘名。
亦留北館
一日㺚子數十餘人
紛然來觀。
余令譯官問之。
人居十之八九
其中眞㺚。
僅一二而已
因問戀本土否。
答云父母妻子在中原。
豈無思戀之心。
胡地風俗
中國十分醇好。
賦役盜賊
外戶不閉。
朝出暮還
自事而已
其與居遼役役不暇者。
苦樂懸殊
苟活目前
不思逃歸耳。
據此數段。
當時興亡之勢。
不待興亡之日。
而已判然矣。
可不鑑哉。
  [柳承旨河源眞孝子也]
柳承旨河源
余之親友
而以余疎懶
不能頻相往還
只知其爲雅正恬淡人矣。
有爲余言柳承旨孝子也。
余曰何以言之。
無他異也。
看日常行底事而知之。
其事繼母也。
非有客。
未嘗終日離側。
非有官就直。
未嘗侍寢
其出也。
必告以以某事往某處來某時
其返也。
雖有客。
直入而後出見
有祿俸。
及人有餉遺
凡有錢糓
必納諸母
而欲有用則請之。
凡有所事
必告之而後行
人有借器用者。
在外接客
使婢告之。
而後借之。
而還也。
又必告之。
客有傳異聞
竢其去。
必入而從容傍告。
助談笑。
蓋無一言一事自專
一動一靜
必待稟告
今世爲人子者。
有能如是者乎。
不覺嘖嘖曰。
有是哉。
眞孝子也。
是皆人所當行可行
至易至便。
不勞不苦
有行之之意。
無不可行
如冰冬笋眇目剔股等。
驚世絶俗
所難爲之事也。
若人皆行之。
何必表而出之。
以爲孝乎。
惟其無行者而獨能之。
故曰眞孝子也。
噫。
世之人以柳承旨之事。
爲甚高難行。
不可企及乎。
直是平平當然道理
行者遵大路也。
曷爲不爲乎。
所謂不爲也。
非不能也。
可恨已。
  [余平生淡於食慾]
平生淡於食慾
自少僅喫一盂飯之半。
饌物亦未嘗二三器。
朝夕之外
或遇一杯酒則飮。
未嘗一杯
或食於他家
而有饌數三器則只食一器
所嗜者蔬菜淸爽之物。
不喜油膩膏腴之味。
或食之則輒覺肚裏不穩
此乃福薄而然也。
以故少時奉命出外州縣
方丈盛饌
望見排滿盤。
中心已厭。
不能下箸
至於朝夕之飯。
若饌物繁縟
則亦不能多喫。
蓋其性與豪富氣象相反也。
今老且死。
此性猶存
不免幷日而食
而飢勝於飽。
不如飢。
天之所以餉我者如此
或有富厚膏腴
而喫盡饛簋飧滿盤羞。
又數進厚味珍饌
苟非受福於天。
能然乎。
每思何曾父子
和嶠杜悰李德裕輩。
俱以何等福力
享受許多滋味一生也。
人之臟腑同。
口味亦同。
是故孟子曰。
口之於味也。
有同嗜焉。
天下之口相似也。
又曰口之於味也性也。
是宜無彼此之別於進飮食之際。
而乃有如霄壤懸絶
殊未可知也。
  [世之好奇]
世之人常汎看常行當然道理
以爲無足可稱。
一聞稀世非常之事
則乃大驚大奇之。
道之艶慕不已
是故孝子則不稱其愉婉承順面稟請。
而必以嘗糞斷指等事爲孝。
忠臣則不言其進思盡忠退思補過
而必以伏節死義之類爲
忠。
人物則不其先後言眞知實踐
而必以博識雄辯詭行奇躅。
爲間世之傑。
蓋人易忽日用
而善聳於異聞也。
余觀之。
嘗糞斷指之屬。
誠孝矣。
伏節死義之類。
誠忠矣。
而是皆當不幸之時。
奮於誠決於心。
能爲所難能之事。
至於慷慨捐生
不辭危急倉卒之際。
豈可以責之於人人乎。
惟於安平無事之時。
能修常行當然道理
不待勉強
不求人知。
終始如一
不暫怠忽者。
乃可謂賢於人遠矣。
嗟乎
所謂日用常行當然道理者。
豈有別般高遠難及之事哉。
只是本分內易知行者也。
行之則孰不可行
惟其鮮能行之也。
故必待驚世超俗絶類離倫之事然後
謂之賢。
如是也。
則平言行
雖皆放倒
而苟能辦得一一節
卽可成德君子矣。
何足不易確論乎。
  
[相承相克之論]
公元前104年
家語曰。
火德
土德
夏后氏金德
殷人水德
人木德。
漢書曰。
黃帝土德
黃龍地螾。
見螾大如虹色尙黃。
木德靑龍止郊
得金德。
銀自山溢
得火德。
赤烏符。
漢黃龍成紀
文帝申明土德
服色數度
遂順黃德
上黃數用五。
二書之言。
大相逕庭
家語之說。
相生相承也。
漢書之說。
相克相承也。
此皆記已然之迹。
若是相反者何也。
齊人鄒衍論著終始五德之運。
始皇采用其說。
以爲得火德。
所不勝。
水德
色尙黑。
數以六爲紀。
此以相克相承也。
王莽簒漢。
寶黃廝赤。
以爲黃德當興。
火德銷盡。
公孫述曰。
五德之運。
黃承赤白繼黃。
蓋以漢爲赤。
爲黃。
白也
晉師懽獻黑兔
程遐石勒龍飛革命之祥。
陰精之獸。
玄爲水色
宜以水承晉金。
旗幟尙玄
牲牡尙白
此皆以相生相承也。
鄒衍之論。
秦旣用之
,遐之必與秦相反
又何也。
然此則皆自以意爲之辭也。
至於古昔相承之運。
而或相生
或以相克
是則彼必非。
是則此必非。
而莫有正之者抑何也。
且漢之火德
承堯之緖。
宜若不易之論
漢書之言文帝申明土德
後漢書之言光武始正火德者。
有若前漢則用土德
而後漢則用火德
此又何也。
曾先之史略言天皇氏以木德王
地皇氏以火德王
伏羲女媧皆以木德王
炎帝德王
黃帝德王
世紀少昊金德王
顓頊帝嚳皆木德王
史略言堯火德王
舜土德王
夏后氏德王
殷湯金德王
武火德王
此與家語漢書
率皆相左
雖以生克言之。
天皇以下
似以相生相承
伏羲女媧顓頊帝嚳夏殷周。
却不然。
何所適從乎。
蓋嘗論之。
五德之運之說。
本自不經
而就其說觀之。
皆相矛盾
或以相生
或以相克
無所當於生克
是其紛紜舛錯
縱橫乖戾
不可以領會
不可以歸一者也。
何足憑信之端乎。
家語又云五行更王
終始相生
太皥配木。
句芒木正
重爲句芒
炎帝配火。
祝融火正
黎爲祝融
少皥配金。
蓐收金正
該爲蓐收
顓頊配水。
玄冥水正
脩煕爲玄冥
黃帝配土。
后土土正
註云重黎該脩煕少昊五子
史略云少昊之衰。
九黎亂德。
顓頊受之
南正重司天屬神
火正司地屬民
云重少昊子句芒。
顓頊祝融
左傳蔡墨曰。
少皥四叔
曰重曰該曰脩曰煕。
世不失職
遂濟窮桑
註云窮桑少皥之號。
語云重犂爲高辛氏火正
云重犂事顓頊
又事高辛
或曰窮桑顓頊所居
通鑑外紀云顓頊少昊四子重該脩煕。
寔能金木及水。
俾重爲木正
句芒
該爲金正
蓐收
脩煕相代爲水正
玄冥
又以炎帝句龍土正
而帝之孫黎爲火正
祝融
此亦可疑。
以爲少昊五子
以爲四子
而以黎爲顓頊之孫。
以爲顓頊之子
窮桑少皥之號。
以爲顓頊所居
以重爲太皥木正
以黎爲炎帝火正
以爲重黎高辛火正
事事節節
已不相合
顓頊旣以太皥配木。
炎帝配火。
黃帝
配土。
少皥配金。
又以少皥之子分爲其正。
則又自爲配水。
以脩煕二人爲正。
以其孫作炎帝之正者。
亦似不近理
大抵此等說。
後人自以己意杜撰
故或一人而分之。
二人而合之。
或一事而歧之。
衆事而亂之。
曰子曰孫。
隨書而異其名。
其迹逐文而變。
百家騰躍
萬匠驅馳
不能不參差牴牾
不勝紛然
欲以此而駁彼。
以彼而矯此。
則實難折衷而歸正
徒致轉訛而愈礙。
一言以蔽之
曰存而勿論可也
(此條當與十三卷峽裏閑話春秋天子事也條以類並附編)
  [治曆之事]
公元前49年
治曆之事。
黃帝以前無稽焉。
通鑑外紀及曾史
黃帝河圖
日月星辰之象。
始有星官之書。
大撓斗建甲子
問鬼臾蓲以周紀之數。
容成蓋天
周天之形。
己酉朔日南至
神策寶鼎
迎日推策
造十六神曆。
積邪分以置閏
羲和占日
常儀占月
車區占星
容成兼而總之
治曆權輿也。
少昊
鳳鳥適至。
鳥紀官。
鳳鳥氏曆正
玄鳥氏司分
伯趙氏司至
靑鳥氏司啓
丹鳥氏司閉。
黃帝後又一治曆也。
顓頊
履時象天
始作曆。
孟春元帝歷宗
帝嚳
歷日月而迎送之。
曆法漸備。
帝堯
羲和曆象日月星辰
曰朞三百有六旬六日
閏月四時成歲
此蓋曆法集大成也。
帝舜
四時廵守
四岳
協時正日
此繼修之也。
箕子
陳洪範九疇
四五紀五曰曆數
此告以治曆也。
孔子得位
繫辭於易曰大衍之數五十。
其用四十有九。
分而爲二
象兩
掛一以象三
揲之以四。
象四時。
歸奇於扐。
象閏
五歲再閏
故再扐而後掛。
乾策二百一十有六。
坤策百四十有四
凡三百有六十。
當期之日。
於革之象曰澤中有火
君子以。
治曆明時
又答顔淵爲邦曰行之時。
孔子曆法於萬
世也。
孟子曰。
天之高也。
星辰之遠也。
苟求其故。
千歲日至
可坐而致也。
此又孟子之詔曆法也。
左傳曰。
先王之正時。
履端於始序則不愆。
擧正中民則不惑。
歸餘於終事則不悖。
始謂四立
序謂節。
正謂正其月朔
中謂十二朔中氣
餘謂餘日置閏
此乃治曆要義也。
周衰聖王不作
司曆之過。
至於再失閏而史不記。
時君告朔
曆法於是乎亂矣。
秦有天下
乃改正朔
十月歲首
朝賀皆自十月朔
不師古甚矣。
漢興以來襲秦
故至有孟陬殄滅攝提無紀之語。
至武帝太初元年十一月甲子朔冬至
使鄧平太初曆
唐都洛下閎與焉。
曆法始定。
曆說愈多。
曆譜十八家
成帝時劉歆更造三統曆
而其法猶未精。
平帝天下逸經曆筭者。
所在爲駕一封軺車
至明帝永平時
改行四分曆
靈帝時。
劉洪始悟四分於天疎闊
斗分太多
故爲乾象曆
鄭玄受其法。
竆幽極微
魏文時。
太史丞韓翊謂乾象斗分太過
於是黃初曆。
宋何承天
元嘉新曆
可知代各有曆。
而久則必差也。
今則用西洋曆法
未知合於天。
而或有曆旣行。
以不合於皇曆
故月之大小
節之進退
輒改而從之。
其故何也。
無知曆者而徒法不能自行也。
置閏之法。
則自黃帝至于今。
遵而無違
又必行之時。
帝堯孔子之言。
萬世法也。
嗚呼聖人
後世其無曆。
何以四時成歲乎。
然花開知
葉落知秋
暑雨
冰雪
則此天所以示曆也。
望杏勸耕
瞻蒲勸穡
大火中而種黍菽。
虛中而種宿麥
則此民所以爲曆也。
然則此其曆法大者乎。
  [杜暹書題]
杜暹聚書萬卷
每卷後題云請俸來手自校。
子孫讀之知聖敎
鬻及借人爲不孝
意可謂至矣。
而但未知子孫
能念玆
在玆。
讀之守之而不鬻借耶。
不然之題。
爲譫讝矣。
爲囈寱矣。
可爲之悲矣。
不知彼自不知其爲譫囈
而謂子孫能守其言耶。
抑知其爲譫囈
姑且效人戒後之語耶。
古人死者復起
生者不愧
使死而復起
可以知子孫之愧不愧
而卷後之題。
不爲他人所割去矣。
其如不復何哉
嗟乎嗟乎
從古以來
爲人父祖者。
擧皆如之志。
爲人子孫者。
鮮有能體其志者。
凡吾所以譫囈者。
所以悲吾之譫囈也。
  [報復]
左傳
魏武子嬖妾無子。
有疾
命顆曰必嫁是。
疾病
曰必以爲殉。
及卒。
顆嫁之。
疾病則亂。
吾從其治。
輔氏之役。
見老結草亢杜回。
躓而顚。
故獲之。
回秦之力人
夜夢之曰余而所嫁婦人之父。
而用先人治命
是以報。
劉向說苑
東閭子富貴而後乞曰吾嘗貴六七年。
未嘗一人
吾再富三千萬。
未嘗一人
晉書
賈充伐吳。
軍中所。
帳下周勤晝夢。
百人
引入一徑
覺見所夢徑。
往求之。
至一府舍
府公南面坐曰。
旣惑吾子
又亂吾孫。
使汝繼嗣鍾簴間。
大子斃金酒中。
小子枯木下。
後謐死西鍾下。
大女賈后服金酒死
小女賈午用大杖。
唐書
海鹽縣人戴文性貪。
鄕人擧債
收利數倍。
病死
鄰人牛生黑犢
脅下白毛成字曰戴文。
文子請於鄰人
以物熨去其字。
牛身無驗
鄰人妄稱
追至官則白毛復出
但呼戴文。
應聲至。
涿州路伯達同縣千錢
錢主佛前誓曰。
若未還。
願死爲公家牛。
逾年死。
錢主家牛生赤犢。
上白毛有路伯達字。
其他傳記所載。
如此甚多
不能
而其報復之神。
如執左契
故世愚夫愚婦皆惑焉。
今以易所謂積善餘慶
不善餘殃。
所謂迪吉
從逆凶。
天道福善禍淫
作善降之百祥
不善降之百殃
惟一
動罔不吉
德二三。
動罔不凶等語語之。
則雖不敢以爲不然
而殊不能篤信
輒言盜跖壽終
夷齊餓死
以爲無天之證。
而若以左傳說苑唐書說語之。
無不悚然而心信。
至若浮屠巫瞽報應靈怪之說。
則尤酷信之。
殆若目覩登天堂而富貴尊榮
享諸快樂
入地獄而剉燒舂磨。
受諸苦楚者然。
聞雷聲之疾㬥。
則必曰爲不善可畏
聞人死之凶折
則必曰此人必積不善
推此意以驗之。
宜若作善作惡
不欺不欺人。
務爲他日食報之地。
而獨怪夫其心則莫不禍福之說所動。
夷考其行則所勸者必反。
所戒者必犯。
力行不義
惟日不足
積罪如山
猶自頟頟
烏在其酷信也。
今若診其祟之所自
則專爲一慾字所纏。
禍福之說。
非不酷信。
而卒無以勝其慾也。
今夫吏胥之輩。
盜絶公物
明知其在法必死而猶爲之。
凶逆之徒。
謀爲不軌
明知其被鞫必死而猶爲之。
不善者。
何以於是
可歎惜。
  [陰德]
于公曰。
我多陰德
子孫必興。
王翁孺曰。
千人有封
吾所活萬餘。
後世其興乎。
鄧禹曰。
吾將百萬之衆
未嘗妄殺一人
後世有興者。
鄧訓石臼河。
歲活數千人
天道可信
家必蒙福。
此皆自知陰德者也。
陳平曰。
我多陰謀
道家所禁。
吾多陰禍
不能復起
虞詡曰。
朝歌殺數百賊。
其中豈無冤。
自此家門不增一口
獲罪於天。
白起曰。
長平趙卒降者數十萬人
我盡坑之。
足以死。
李廣望氣王朔曰。
吾殺降羗八百。
獨恨此爾。
此皆自知陰禍者也。
夫知其爲陰德而行之是矣。
知其爲陰禍而行之何也。
吾欲千古而詰之也。
書與膺孫
公元前104年
嗚呼
先考超世之才
不克蘊抱
竆困以終。
樂天知命
隨遇而安
絶無戚戚愁歎幾微色。
惟以長湍墳山之未能合窆通津
終天之恨
小子每在傍承聆。
言猶在耳
奔走目前飢寒
殆若置之相忘之域矣。
至年五十之後
幸得釋褐登朝
丁巳藍浦數朔而遞。
此則固無容力之暇。
庚申之爲黃山丞也。
雖纔得周年
不可謂力不及
而乃欲姑先留念於食根。
此是傷於貧之致也。
殊不知官事未可知。
前頭之更無望。
不能預備措手之路。
因循荏苒之際。
遽遭遞罷。
所謂食根。
皆失之於人已成。
烏有依舊顑頷
到今追悔自責
有及哉。
若使在黃之時。
以此急先務。
量入藏置。
壬戌癸亥之間。
先行移窆。
次置祭田
則雖不及立石表阡。
亦可以述先志而修子職
何處爲之地
不行當爲之事。
將無後日歸拜之面目也。
理言之。
是宜獲罪於天。
獲罪於先。
其失於人宜也
其棄於世宜也
生前飢寒宜也
死後之溝壑宜也
異鄕無主孤魂宜也
而猶未足以當忘先之罪也。
尙復何言。
尙復何言。
吾家山所
始祖以下太常公
傳疑失傳
失傳而尋得。
太尉以下版圖公。
版圖前配慶安宅主成氏墓。
皆在長湍散處
不在一原
版圖繼配慶安主權以下
至豐德公墓。
皆在交河瓦草洞。
俗稱本房
而惟襄平公夫人金氏墓在陰城
扶餘以下襄陽公墓。
皆在廣州峴。
祖考墓。
舊在仁川。
英宗己卯
遷于通津星峴。
祖妣及前妣墓。
皆在長湍毛池陵。
己卯將移窆于通津
而力綿未能行。
至今遷延
未免失傳
此乃不肖之罪也。
先考妣及伯氏亡子墓。
皆在通津林山
距星峴十里
在前朝。
墓所失傳
無多
至入我朝以後
未嘗失傳之事。
而至吾近代
坐視必至失傳而莫之奮發
可謂子孫乎。
靜言思之。
明發不寐
是誰之咎。
是誰之責。
今毛池陵山所。
通津大江
而無墓直無族戚
地遠勢竆。
不得以時省掃。
已有年矣。
吾今篤老
不保朝暮。
汝父又已年踰五十。
汝輩若不趁今往省。
則後雖欲尋驗。
亦無由矣。
其與無後何異
思之及此
不勝慙痛。
齊襄公九世之讎。
春秋大之
今吾亦曰此後雖至十世
苟能繼述先考志事
庶可以少贖不肖之罪。
而其於爲子孫之道。
豈下於復九世讎哉。
今吾所恃者惟汝。
玆敷心血
以託於汝。
汝其毋曰遺其憂。
惟思蓋其愆。
丙子仲秋
老祖書。
答趙師中書
公元1816年
六月承俯復。
以審伊時身交寒熱
心熏憂厲。
爲之驚慮不已
其後又聞二者俱霍然云。
竊欲馳書以賀。
而苦乏伻使。
迄未之果。
卽於風便
華翰忽墜。
兼以逸韻連篇
琳琅奪目
應接不暇
此實寂寥中一奇事
吟賞之餘。
感歎何極
仍諦比來起居時珍謐。
不勝慰仰。
弟吟病涔涔
更何足道。
來示旣云詩債重於錢債。
不可不急了。
玆敢強拙仰報。
譫囈無足觀。
或可供閒中一莞覆瓿耶。
龍淵拂衣之句。
可想謝公興不淺
能辦此。
則弟敢不後塵乎。
餘留早晩一進
不備
與李棘人(發源)書
獲承哀札。
仍又阻閡
不審孝履支持否。
溯仰區區
愭竆蟄峽江
終年見人
長對碧山也。
自不妨。
精力消磨
如日下山
此理之常也。
至若生計板蕩
何足說。
昨年下鄕之後
未嘗一字相問者。
哀獨以書俯存。
滿紙繾綣
情溢於辭。
苟非不忘昔日之誼。
安能若是
始覺親知只有一人也。
不備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