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过斋先生遗稿卷之二
过斋先生遗稿卷之二 第 x 页
过斋先生遗稿卷之二
 杂著(经书辨答补遗)
  
过斋先生遗稿卷之二 第 240H 页
论语
篇题○此为书之首篇。(止)务本之意。小注新安陈氏说。
 按此说。恐太泥而反失之。务本二字。盖出于君子务本。而小注朱子胡氏之说。又甚明白。若如陈氏之说。则本即是对末之本。非所谓务本之本也。
学而首章集注。人性皆善而觉有先后云云。
 按性指五常。觉指人心。性者理也。理无不善。心者气也。气有明暗。性虽无彼此。而心则有高下。此所谓气质也。然效而明之而复其初者心也。是知心之为学习之本。而说之之为心复本然之初也。本心之善。据此可知。
 按小注胡云峰说。自必效先觉之所为。至学先觉之所学也凡九十七字。所引丛杂。语欠明白。反晦其本意。若删而去之。以大学章句之云。直接气质之性之下。则似反简明。未知如何。
集注习鸟数飞也云云下小注。朱子说第二段。
 按此只以理会一边。明夫学习二字之义而已。非谓学习专在理会上也。
小注胡氏说。
 按此固出于朱子只是一舛事之训。而恐不免伤缺。盖不已二字。正释习字。观下文既学又习之。既又二字。可
过斋先生遗稿卷之二 第 240L 页
知学习之各为一义矣。若朱子一件之训。盖谓习是习所学。非谓学是学此事。习是习彼事云尔也。故有曰学是便去学。习是已学了。又去重学。既云便学。又云重学者。为学虽一而既便又重。先后不同。则恐不可以为学之一。而仍失先后之辨也。
集注说喜意也。(止)自不能已矣。
 按所学者熟而中心喜说。则于此亦可见人心本体之善矣。不然何以能说乎。或曰小人以恶为乐。奈何。曰不曰长戚戚乎。其所谓乐。即便是长戚戚者。何可比而同之。
集注程子曰第一段下小注。南轩张氏说。
 
按南轩此说。朱子尝论之曰。若于义理之中。别有一物为之端者。既䌷绎出来。又从而涵泳之。语意烦扰。非所以示入德之方。○又按南轩恐亦以学习。专当致知一边看耶。
集注程子曰第二段下小注。(云峰胡氏,新安陈氏说。)
 按将以行之则习于身云者恐太快。既曰将则所谓学者。尚在知一边矣。到下句。(时习以下。)方挟说行一边。而所重终在于思绎。故朱子曰。伊川意是说习于思。天下事若不先思。如何会行得。又曰。学习虽是讲学力行。然讲学意思终较多。然则二氏之论。恐失本旨。或问亦以此段谓之行者。岂不以折转入行上去故耶。当更详。
过斋先生遗稿卷之二 第 241H 页
集注谢氏曰云云下小注朱子说。
 按程子说第二段。是挟带行一边言者。而集注时最后收入者。则小注此一段。是专指程子说上段者也。今乃录入于第二段之下何也。夫既收入此段。则又何收入陈氏之说也。明儒之没主张。乃如是矣。
小注新安陈氏说云云。
 
(一作按)程子云云之疑。已在前段。今不必云。而其曰时字云云。亦可疑。无时不习者。亦不间断之说也。何可异看也。然谢氏专以行言。则所谓无时不习者。只是不间断于行时也。
第二节集注程子曰云云。
 
按若本心不善。又何以能乐乎。乐处可见其本体矣。然此与孔颜之乐不同者。即以彼是全体。而此未免为一端者也。
小注朱子说第四段。
 按信从之上。有旧尝看三字。必连看义始明。
小注南轩张氏说。
 按讲习相资。是学习境界。非以善及人地位。此恐与朱子意有异。
集注乐主发散在外下小注庆源辅氏说。乐是人皆知皆能。而我与人同乐。
 按此说恐太快太早。观集注及或问可见。
过斋先生遗稿卷之二 第 241L 页
第三节集注尹氏程子说下小注新安陈氏两说。
 按尹氏之说。是论不知不愠之所以然而为最切。(朱子语。)故先书之。程子之说。是论不知不愠之情状。故后书之。正意联言之说恐未然。
集注愚谓云云下小注觉轩蔡氏说。
 按程朱两说。皆本于夫子之言。故初未尝有不同者。盖夫子之言。犹曰人不知而不愠者。则乃成德之人也。以此推之。则程子乃所谓三字。固是正解。而朱子成德者能之之说。亦未见非正解矣。何者。不愠者乃君子。而惟君子能不愠。则君子者。即不愠之人。不愠者。即君子之事也。元非先为君子而后能不愠也。先为不愠而后为君子也。故朱子论其逆顺难易而断之以成德者能之。以释程子之说而覆解夫子之言。盖犹曰乐于及人者顺而易。故未足为君子。惟不见是而无闷者。是甚逆而难。成德者能之云云。○又按程朱之言。初无然后二字之义。盖程子则释不愠不亦君子之义。朱子则释不愠不亦君子之所以然。故下字有不同。而乃其以无闷谓君子。以成德为无闷。而正解夫子之意则无不同。顾以蔡氏之精审字义而反作此说。何也。观乃所谓三字及故惟二字。可知其同一义也。故惟二字。紧承逆而难三字。此可着眼。然则顺而易。吐读以伊于尼卧乃得。朱说之在程说下者。岂不以程说之为训诂。朱说之为统论
过斋先生遗稿卷之二 第 242H 页
故耶。
小注庆源辅氏说。
 按。顺易逆难。境与事之谓也。理字恐未安。若以理势之理看。则无病耶。金仁山曰。逆而难。进步而言。略而尽矣。
集注然德之所以成。(止)不已焉耳下小注云峰胡氏说。
 按不已者。即其进不能已之意也。恐只是讲学说。非以教人发也。
小注新安陈氏说。
 按又加以不已焉者。未详。
圈注程子曰云云下小注新安陈氏说。(三节下句发明云云。所以学为君子云云。)
 
按程子本意。则果未知发明馀意否也。而朱子所以集注之意。则必出于统论全章。且学者学为圣人。非欲学君子也。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章。(有子字子若。少孔子十二岁。)
 按此章吐。孝悌下及犯上下。恐皆当作伊面。鲜矣下。恐当作伊五。盖若依谚解读之。则似兴(一作与)集注之意不同。而欠归重孝悌之意。未知如何。第二节吐。务本下。恐当作。若以读。则似欠泛言之意。若又释以힘쓸지니。则务本之本。为本与之本。而与朱子所云上下不相干。下文却言孝弟也者。方是应上文之意不合。(务本道生。是泛言下段也。)
集注爱之理心之德。
 
过斋先生遗稿卷之二 第 242L 页
按朱子曰。爱之理。便是心之德。爱是情也。理是性也。心者贮是性而运是情者也。盖心是虚灵洞澈者。故能以是为德焉。
圈注程子曰云云。性中只有个仁义礼智。
 按此九字。紧起曷尝有孝悌说。故下中字有字。犹云性只是四者。何尝有孝悌件数也。若不活看。则有若性别有一物。而其中是四者然。读者恐不可不审。
小注潜室陈氏说。
 按此孝悌者。只是资质柔顺而已。故不好作乱。然若不务仁。则或不能不流于恶。观朱子论唐玄宗语。可知。今曰可保其决无。恐太快。且粹美二字。又似不衬。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章。
 按此章吐。巧言令色。恐当作伊面。鲜矣仁口诀。恐当曰仁鲜。盖仁是本心之德。非人行仁之谓也。若曰仁하리则似涉行仁说故也。
集注巧好今善亡矣。
 按不曰心。而必曰本心者何也。对人欲(上文)而言故也。朱子尝又曰。心有不善而心之本体无不善。盖人欲亦觉于心者也。故泛言心则兼气质物欲而不得不谓之有不善(大贤以下之心)也。若不兼夫气质物欲而直指其虚灵洞澈之真面本体。则至精至微至正至通而善而已矣。惟其至精至微至正至通也。故能不隔夫天命之全而以
过斋先生遗稿卷之二 第 243H 页
仁为之德也。苟或本体有不善。则其何以全其仁。以为德也耶。虽其以本善之体合乎天性之全。而又不能无气质物欲之所拘蔽。于以致饰于外。务以悦人。(致务二字。是气质物欲肆底。)则心之所觉。只是人欲而已。虽其只是人欲而已。而既以是心而觉之。又以是心而为之。则又不可不谓之心也。如是而若泛曰心之德。则无以别其本善合性之真体矣。又无以见其存心养性之实工矣。此朱子所以必加一本字者欤。○又按此仁字。何以知本心之德耶。以夫子之言而知之也。夫子不曰仁者鲜矣。而曰鲜矣仁。据此鲜矣仁三字。可知其为专言者矣。
集注专言鲜则绝无可知云云。
 
按专言者。不兼举之谓也。兼举者。若上文所谓鲜矣未之有也之类也。盖上文之鲜矣。对未之有也说。故鲜而已矣。此则无若上文所兼举底未之有也。故知其为绝无。此则文理然矣。且虽以义理言之。盖其本心之德亡矣。则又以可知其绝无矣。○又按。夫仁难知也。亦难言也。然以集注之说。想象而测度焉。则无一毫人欲之私而全本心所禀之德者。或庶几焉。或曰。心与性一而二。二而一者也。其不可举一而遗一也明矣。今夫子之只言仁。似若遗却心一边者何也。曰若以理气界分而言。则固自有心自心性自性者。而若以本心之善无所隔理而与之为一者言之。则方寸之间。有若无气相似而
过斋先生遗稿卷之二 第 243L 页
浑然流行者。实此性之全体而已。此仁之所以为心之德也。夫子既言心之德矣。而何遗却之为疑。曰此仁字又何以见其包义礼智而为专言者耶。曰此实主于心。而非若上章主事而言者。则其所以为专言者可知。且巧令二字。实兼不义不礼不智。(失其裁制之宜。失其节文之度。失其知觉之正。)而夫子断之以鲜仁。则于此又可以见是仁之包许多矣。
小注云峰胡氏说。
 按此说恐太凿。
小注东阳许氏说上段下段。
 按圣人观人。何以知其然也。恐太衍。○又按下段心之德。是统言底。当理而无私心。是就应事说底。言各不同。而东阳一之可疑。又其曰又恐学者云云以下。亦恐非朱子正义。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章。
 按朱子曰。省即宫省之省。盖宫庭之门。规察人。不令泛入。故谓之省。所耿反。借作省悉之省。悉井反。
集注曾子(止)子舆。(少孔子四十七岁。年十六。始学于孔子。孔子没时年二十六。)
 按金仁山曰。曾子名(参)。所金反。字(子舆)。本史记弟子传。然孟子又字(子舆)。盖(轲)车轲也。若曾子而字(子舆)。则参乃服参之参。七南反。吴氏程曰所金反。一音七南反。字(子舆)。盖取参乘之义。立则参前。音所金反。往往音虽二
过斋先生遗稿卷之二 第 244H 页
而义则一。
集注尽己之谓忠。以实之谓信。
 按或问中。朱子以明道之言为加密焉。盖以为形容忠信之理加密。○又按二程忠信之训。皆所以释曾子之意。而朱子于大学则采辑伯子之言。于此章则采辑叔子之言何也。伯子之言。意阔而指高。(泛言循物。是意阔处。自字无字。是高处。)叔子之言。辞亲而意切。(无自无二字。则为勉辞故曰亲。亲故曰切。)意阔而指高。故辑于大学(平天下之人。是何等阔。平天下之事。是何等高。)辞亲而意切。故辑于此章。(曾子之言。是自勉之辞。且朱子曾子就交际上说。伊川就事而言。事即交际之事也。)义各有所当也。小注程勿斋之说。其意亦如是耶。
小注朱子说第三段。
 
按此释。伯子之言较之叔子之言。却高阔。不当引而系此。
小注陈氏说。
 按陈说亦与朱子说同。
集注传谓受之于师云云。
 按或以传习为兼知行说。大错朱子或问曰馀力学问之义。然则此只以经传言。且若曰兼知行。则忠信独非行乎。而可以在知行之行之外哉。○按或明儒某所著存疑也。
集注其自治诚切。(止)传习之本也下小注朱子说第二段。
 按语类。此是何镐录乙未以前语也。陈淳庚戌己未所
过斋先生遗稿卷之二 第 244L 页
录。有曰问三省忠信。是闻一贯之后也。抑未闻之前。曰不见得。然未一贯前。也要得忠信。既一贯后。也要得忠信。此是彻头彻尾。以陈录观之。可知此说之为未定说。
小注朱子说第五段主一事云云。是泛说云云。
 按主一事者。指为人所谋者一事也。泛言。犹言广言也。朋友则于言行上。无不相切偲故云。
小注勉斋黄氏说交朋友。则必欲实践其言云云。
 按曾子所谓信。实兼言行表里。不但践言而已。非若言而有信。则只以践言为言者恐未备。且践言有不当践之践。若只以践言为主。而不审乎其始。则又非所以为信矣。
圈注尹氏曰曾子守约。
 按约即下文专用心于内。而专用心之道。又不过诚切而已。
小注广平游氏说古之人所谓云云。
 按曾子所省。即是临事当下底工夫。不是事过后追思。则恐不可以夜以计过者混并说也。○又按口诀之释三者以한가者。恐亦原于此。以한가读则涉于已往之追思。似当以한난가之为当。下商量为释。
小注云峰胡氏说早悟云云。
 按此是从朱子初年说者。恐难据以为信。
小注新安陈氏说。
 
过斋先生遗稿卷之二 第 245H 页
按此与朱子所得不见得者有异。恐未免矫枉过直。
子曰道千乘之国章集注下小注潜室陈氏说。
 按自然二字。似与朱子所谓方能二字之意不同。
子曰弟子入则孝章圈注下小注双峰饶氏说。
 按朱子只补洪说之未备而已。未尝发明文字甚重。则此说可疑。
小注云峰胡氏说大抵以下云云。
 按此与集注大不同。倪新安之说甚得之。
子夏曰贤贤易色章。(子夏少孔子四十三岁。后封魏公。)
 按此节谚解。以色으로易为解似可。若曰色을易则语似欠圆。○又按竭力致身两节。皆加能字。而易色有信两节则不加能字者何也。虽曰竭其力致其身。而若有一毫有所为则非诚也。惟能然后为诚。故必加能字。至于易色与信则已是诚也。不待更加能字。而意已自足。故不言能。
集注学求如是而已下新安陈氏说。
 按竭力致身上。必加能字然后。其意乃足。
小注双峰胡氏说贤贤居先云云。
 按杨氏之说如此。而或问非之。既有朱子之定论。而复作此说何也。且若如双峰之意。则子夏之言。正是论学说。非所以说杀了也。
集注吴氏曰抑扬太过云云。
 
过斋先生遗稿卷之二 第 245L 页
按子夏此言。却作不须学底意味。(此八字朱子语。)则专扬诚处。甚抑学问可知。
圈注下小注朱子说第一段。子夏此言被他说杀了。
 按考本文。他即指子夏也。子夏不分言资禀与学问。故曰说杀了。说杀了者。犹言合说也。与子路何必读书以下。即吴才老之言。但朱子特是之。○又按说杀了。本文曰虽曰未学。世间也有资禀高。会做许多事底。但子夏此两句。被他说杀了。所以吴氏谓其言之有弊。(子夏似当以资禀好人谓之学矣。此是不分资与学处。此是有弊处。)
小注朱子说第三段云云。
 按子夏偏主务本。而遗却学一边。故曰倾侧。虽曰吾必者。有主张太甚底意。故曰险绝。惟其太主张。而终不免落一边。故曰狭隘。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章。
 按此章谚解。学하면固치못하난니라。愚恐当曰学이곳固치못하니라。则字不必释之以곳亦得。○又按。不威之不。当依集注以无为释。恐可。○又按。此学恐当兼知行看。○又按。语类有论敬一段。此虽非正义而亦可谓善补夫子之旨。今谨录之。(语类曰。今为学。约而易操者莫如敬。敬则凡病皆可去。如不重则不威章。敬是总脑。不浑在散句里。必敬而后能不轻。如主忠信。亦先因敬。不敬则诞谩而已。何以主之。毋友不如己亦然。○按过则勿惮改亦然。)
过则勿惮改章集注。程子曰学问之道云云下小注云峰
过斋先生遗稿卷之二 第 246H 页
胡氏说。
 按过者兼过与恶而言者。故曰恶日长。若如胡氏说。则圣人只许改过而不许改恶耶。所谓恶有不可改者。不在此例。
曾子曰慎终追远章小注云峰胡氏说。
 按礼包哀。诚兼敬。故集注云然。若如胡氏说以盖字以下为断。则孔子所谓宁戚者。推不去矣。
子禽问于子贡曰。(止)抑与之与。(子禽后封为南顿侯。子贡少孔子三十一岁。后封为黎公。)
 按凡与字。有同许赐三义。而此无所别训释者。只就而问之四字及求之而后得也之得字看之。则许字之义似较多。
第二节集注谢氏说下小注云峰胡氏说。
 按温良恭俭让。虽与所谓温而厉云云者有殊。而此既是圣人之盛德光辉。则又不可直谓之非中和气像矣。全攻饶氏。诚未知其如何也。且谢氏三亦字。云峰似亦以抑扬看可疑。盖朱子未易窥测之说。为即此而观者设。非抑子贡也。谢说初亦字。其意盖以为不但听圣人之言。可以进德。观于威仪。亦可进德云也。中下二亦字。善观善言自有其人。故谓子贡亦善观而善言之。是皆许之之辞。非抑之之意也。
父在观其志章。游氏曰云云。
 
过斋先生遗稿卷之二 第 246L 页
按此与南轩所谓可以改而可以未改异者。在所当改。是谓其事之必当改也。可以未改者。是谓以其时之未忍改也。若南轩之言。则犹言改亦可。不改亦可。此所以见非于朱子也。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章。
 按有子所谓和者。是中和之和。而但以礼一边言之者。为小异耳。
集注礼者天理。(止)仪则也小注。朱子说文者不直截而回互之貌。
 按尤庵曰。朱子以文为不直截而回互者。其意盖谓泛谓之文。则容或有不直截者。故必著天理字。然后文为直截。而无不正之礼矣。盖以谥法之文观之。则自经天纬地以下。为许多等级。可见文之容或有不直截者。此说恐或未为定论。以贱见商之。所谓不直截而回互者。是形容委曲详尽之意。不是以为真不直截。真为回互也。观下文装裹得好可见。且文王之文。虽无容议为。而至于文子之文。孔子亦不以为不称。则等级之中。自有直截而不回互者存。则谥法云云以下。亦未见其真切。当俟后日更详。
小注勉斋黄氏说。若天子冠礼则云云以下。
 按则是三加揖让升降之则。天子当如何。诸侯当如何。恐皆也有仪。也有则。不可如是分开。
过斋先生遗稿卷之二 第 247H 页
小注陈氏说节则无太过。文则无不及。
 按此若活看则无大病。然文不离节。恐不可如此开张说。
小注胡氏说。
 按节与文。仪与则。未见其以体用而分先后言之。况天理之节文。人事之仪则者。就人心上。指其理之所具。就事物上。指其本之所然而已。分体用。亦恐未安。
有子曰信近于义章口诀云云。
 按恐当曰。信하되义에近케하면言을可히复할거시오。恭하되礼에近케하면。耻辱을远할거시오。因하偓그亲하염즉하니을失치아니면한可히宗할거시니라。盖如此为释。谨始之义乃明。○又按朱子曰。古人文字皆叶韵。如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宗叶音族。盖尝考华音。复音辱音우族音쥬盖守也。守亦主之义。而우쥬音相近故云然。
食无求饱章。
 按朱子以无求饱无求安。为不暇及。然则似当以无之本字释之。而乃以不字义释之者。无者是大贤以上事故耳。就有道而正焉。朱子又以为四者皆自当如此。又何用取正耶。然则可知取正之非在四者之中矣。○又按口诀食홈애居홈애者。恐不若食애居애之简直也。
过斋先生遗稿卷之二 第 247L 页
言애慎하고者固善矣。然恐不若하고도之周遍也。죠히녀긴다者。恐不若죠히한다之简经也。未知如何。
集注凡言道者云云。小注云峰胡氏说。
 按泛切二字。恐不衬前两道字。一指事一指和。此则专言之。若曰前则偏言。此则专言可矣。若曰切则恐未通。
贫而无谄章口诀。
 按谄하미업고骄하미업고者固善。然若曰谄치아이코骄치아니코则恐更简。且无骄吐한偓者。虽于子贡所行甚衬。然恐不如伊读之意缓而辞顺。未知如何。贫하고乐富하고好礼者。恐不如贫하되富하되之既应上文。又于乐好礼有力。○又按谄与骄者。指其事而言。不是言其心者。若言其心。则是便是乐好礼之境。不可言知自守矣。或以乐好礼。为犹未至极层。圣人之事恐不然。以安处之安字看之。可知为圣人事。然颜子能之。若曰未和而能之则或可耶。(或以乐以下更详。)
小注东阳许氏说行事安于处善。盖其心乐于循理云云。
 按安处善然后乐循理。东阳此说恐倒。
小注厚斋冯氏说谄复形。
 按形字。以形于事看恐得。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集注。引是诗以明之下小注勉斋黄氏说。
 按此说恐太偏。须如朱子第四段说。方浑备。若于朱子
过斋先生遗稿卷之二 第 248H 页
第四段。不是专以此一句着眼。则可知其兼包在矣。
子曰赐也下小注勉斋黄氏说。
 按所疑同上。
为政首章口诀政을호偓德으로써홈이。
 按若如此解。则似乎以德为政。恐改以政하미德으로면或以政하미德이면则未知如何。
集注行道而有得于心也下小注新安倪氏说第二段。
 按行道而有得于心者。是大贤以下之德。若上圣之生知安行者。何待行之以后有得也。得于心而不失云者。以朱子含两意之语观之。得于有生之初云云。是指上圣安行之德也。得于昨日云云者。是指大贤以下行道有得之德也。恐是兼该并举之正义。况为政以德之德。乃是极至之德。则又恐不可只以勉行一边当之。然则倪氏说果未知其如何也。且以为得于心者何物乎。既曰于心则其得者。可知其为性矣。故尧舜之性之者。是得于有生而不失者也。汤武之反之者。是行道而有得者也。及其成功也一也。故皆能为政以德。而自合于朱子含两意之义也。
集注为政以德则无为云云下小注新安陈氏说。
 按为政以德及无为。分作本末可疑。盖为政以德。是非所作为。故朱子曰为政以德则无为。程子曰为政以德然后无为。是犹言有德故无为。而无为者是德。则分为
过斋先生遗稿卷之二 第 248L 页
本末。终涉破碎。
圈注程子曰云云下小注庆源辅氏说不能以德为政云云。
 按不能以德为政云者。与朱子不是以德为政之言不同。活看则意或通。而恐终不免为语病。
诗三百一言蔽之章口诀。
 按一言이蔽하야시니。恐当曰一言으로써蔽한거。思无邪则曰思邪无케하다홈이니라。
集注直指全体。
 按辨疑之说。与语类合。当以直指其全体看。若曰直指与全体。则直指固当属之作駉篇。全体当属之何处。
小注延平李氏说。
 按此恐亦从旧说以为言(皆谓作者)者。与朱子说不同。更详。
小注勉斋黄氏说。
 按此说活看似好。若泥看则若有直指与全体之分说底意。
圈注程子曰思无邪者诚下小注云峰胡氏说。
 按诚之于思看之者。可知着力。而谓之圣人事可疑。
圈注范氏曰云云。
 按或曰全旨重无邪不重一言。范氏守约之说。是题外推广义。各经皆然。何独诗乎。胡次之圈外。此说甚可疑。诗之一篇。皆有一个思无邪。统而蔽之。又只是一个思
过斋先生遗稿卷之二 第 249H 页
无邪。故范氏之所以为说者如此。真可以蔽集注之义。故以此终之。若曰题外故次之则大不可。题外则不书可也。何可书之次乎。亦可以之亦字非论诗也。是仍统论一言以蔽之义。不可混看了。
子曰道之以政章总注下云峰胡氏说。
 按朱子所谓相为终始者。以大体言之。则德礼为始而政刑为终。又或政刑为始而终归于德礼之化者。此德礼政刑之相为终始也。又分而言之。则政为始而刑为终。德为始而礼为终。又错而言之。则德为始而政为终。礼为始而刑为末。此其所以相为终始也。胡氏说恐失。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章集注为之不厌。
 
按为字亦兼知行而言。盖学是大学之道。而格致诚正。为大学之目故也。○又按或曰大学先格致后诚正。是实行后于知者。而此章之立。乃在不惑知命耳顺之前者何也。且立而后。更不说著行一边功夫者何也。曰志于学之学字。实兼知行而说者矣。志之专而为之不厌。则三十以前。莫非知行并进之日也。及乎三十而立。则是其知犹未至乎豁然贯通。无不到无不明之地。而使其行把捉得定而已。学贵乎行。故举重而以立为言。然其知之立也。亦包在玆矣。自玆以进不惑知命。以至于耳顺。则知极其至善而化矣。行随知进而犹有所用力者在。故至七十而行始化矣。然则子之所疑。不难辨矣。
过斋先生遗稿卷之二 第 249L 页
且三十而立之立。如大学之论诚意立字上说。尽行底工与效。故四十以下。更不提论。犹正心以下不复论治病也。然则知上看行。行上见知始得。
圈注程子曰云云下小注朱子说立是物格知至。(止)不止是用工处。
 按物格知至意诚心正以外。更无所谓极至之工。此所谓物格云云者。或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之效之偶尔倒录耶。更详。○又按物格云云。不以知行之至处看。而若以大泛说看则似无病。
圈注愚谓圣人生知安行下小注勉斋黄氏说反覆参验。
 按此四字。恐似下得太重。(观集注因其近似四字。可知。○恐是名物度数上说。非原头大体上论。)
小注双峰饶氏说矩者何。心之天则。
 按明儒多攻饶氏此说。至比之本心之佛学甚误。此盖不知心性之辨。而且以心专当不好底看。故乃为此胡说。可笑也已。夫心是受天则而行天则者也。天则何。性是也。以其可以受天则而行天则故善也。然为血气所拘而不能行天则则恶也。自其受而行之而谓之本心。自其拘而不行之而谓之有恶。自古言心。只斯而已矣。故曰正心。是犹言正其本正。而被拘染。不得其正之心也。若使饶氏直曰心天则。则固无曲折而为语病也。以矩为心之天则。是分别心性而为言者。何不可之有。若
过斋先生遗稿卷之二 第 250H 页
如明儒(吕晚村等诸人)之说。则朱子之取胡氏本心之说者。亦不害佛氏之归耶。
孟懿子问孝章集注无违谓(止)于理。
 按不曰礼而必曰理者何也。理以其全体言也。礼以其节文言也。夫子既以全体言之。而及樊迟不达然后。乃以节文处言之。故于此言理。而下文则以理之节文释之。义各有所当也。
第三节圈注下小注东阳许氏说。语意浑然云云。
 按语意浑然。即或问所谓循理而言。物情事变。自有所不得遁焉者也。今若合不及为浑然。则恐未浑然。当时之俗。固有不及。亦岂无过者乎。
子游问孝章圈注下双峰饶氏说。(子游少孔子四十四岁。后封吴公。)
 按两能字。是指其事也。非指其人也。者字亦指事而言也。饶氏于此偶不免误说。然其大意则善。
吾与回言章口诀。(颜子少孔子三十八岁。戊子生。)
 按不违如愚。恐当曰不违하미愚하니갓더니。退而省其私。恐当曰退하야그私를省하니。盖如愚则集注以为如愚人。退省则集注以及退省其私为一直句语。且小注上段。是壬子以后定论。当以夫子退看之乃得。或以退省其私。为颜子退而省。此盖程子后说。而或问已论其不然矣。或以为退字不可用之于夫子。此又有不然者。史有武帝退之文。古人用字。或有如今世不同者
过斋先生遗稿卷之二 第 250L 页
矣。
集注发谓发明所言之理下小注新安陈氏说。非以言语发明之也。
 按言语亦当统在私之一字中矣。
集注颜子深潜纯粹下小注庆源辅氏说。
 按以深潜纯粹。分德性气质论可疑。若活看则无病耶。
集注知其不愚下小注致堂胡氏说。
 按證字恐非正议。夫子之言。不过深喜极重之。而语自然反复。不是用意而證彼为言也。
小注云峰胡氏说。
 按经雨便发之发。是开发之发。发生之发。若然则不违如愚之时。便不得开发发生耶。斯义也。朱子已言之。考之或问可见。且发蕴之发。与经雨之发。迥然不同。而今一之可疑。
温故而知新章小注范氏说。
 按或问及语类。俱以此等说为倒说。而引而置之注中何也。(语类曰。日知其所亡。乃温故以前事。日知其所未有。如今日方做事业相似。便方始月无忘其所能。乃温故也。)
君子不器章小注云峰胡氏说。
 按虚灵不可分体用。作具众理应万事说。盖虚灵故能具众理。能应万事。若以虚灵二字。劈做体用。则虚顾不可以应事。灵顾不能以具理耶。且集注中体无不具之
过斋先生遗稿卷之二 第 251H 页
体。即明德之全体。是贴上句成德说来。此德字岂可以虚字当了。胡说恐节节有病。
子贡问君子章。
 按口诀恐当曰몬져그言에行하고则较或妥帖耶。
君子周而不比章。
 按不曰君子周小人比。而必曰周而不比比而不周者何也。岂所以见其相反之甚也耶。此兼其心与事而言之。看不字似晰。○又按周不比比不周。以理通气局看。最似分晓。
总注下小注新安陈氏说。
 按公私之际。即几也。毫釐之差者。指其因几而差处言也。非公私之际之外。复有毫釐之差也。审其取舍之几者。因其几而着工之事也。然则陈氏之说。不几于太分析乎。
学而不思则罔章小注庆源辅氏说。
 按学字如首章学习之学。而辅氏以为指习事言。恐与朱子诸说之意不同。
小注云峰胡氏说。
 按学问思辨。固知之事也。笃行固行之事也。程子不曰五者废一非学也乎。朱子采辑之意可见矣。且不习其事之习。即学而时习之习。实兼知行说者。而胡氏以为行之事可疑。末段朱子云云。亦非朱子说。恐失照勘。○
过斋先生遗稿卷之二 第 251L 页
又按学者效也。凡知与行。只效先觉之所为。而不为之体贴思索。则心昏而无得于理。只管思索而不效夫成德。则事危而不安于理。故朱子曰学而不思。只是按古本。也无得处。若徒然闭目静思而不学。又也徙(一作徒)劳。(劳字恐初年说。)
攻乎异端章集注下小注胡氏曰云云。
 按晏由学墨也。故终与我夫子不合耶。
小注新安陈氏说。
 按如字是举一包众之辞。而陈氏之说如此可疑。况所谓老聃当时未可以异瑞(一作端)目云者。虽亦未肆之谓而大为语病。若以下文始为虚无祖之说观之。则恐又不但为语病而已。○又按金厚斋以集注为害甚之甚字。当了害也已之已字似精矣。然若以已字作甚字读。则于文法太拘促。恐非圣人言语气像。愚以为也已二字。只作语辞看。正好咏叹言外意。
诲女知之乎章小注朱子说第一段。(子路少孔子九岁。后封卫公。)
 按此合两段而为一。自子路粗暴。至和那个至处也不知了一说也。自知之为不知。至不失于自画一说也。后说则所以论程子之言者。而注中无程子说。则此段所指。何以得知乎。明儒矇眬每如此。可叹。(伊川曰。人苟耻其不知而不求问。是终不知也。以为不知而求之则当知矣。故云是知也。)
小注南轩张氏说。
 
过斋先生遗稿卷之二 第 252H 页
按虽与程朱之意不同。而亦可谓意通者欤。
小注新安陈氏说。
 按此说恐未然。且惟恐有闻及闻过而喜。是子路躬行上事。与此知一边条件不同。
子张学干禄章集注下小注云峰胡氏说。(子张少孔子四十八岁。后封为陈公。)
 按看下圈注。无此问三字。此三字是朱子补说。则朱子之以学干禄看做请问。可知。
第二节子曰多闻阙疑云云。
 按堂堂乎张也。不免乎务外。则应复有不阙疑殆不慎言行之实。故夫子乃以是勉之。然则集注所谓子张之失者。恐不但指干禄一节也。且禄在其中。朱子又以为凡言在其中。皆是与那事相背。皆本为此而反得彼之辞。以集注之意合而观之。恐更易解。
集注悔理自内出者也。
 按悔者四端之羞恶也。能悔者虽心。而所以悔者即理也。方发之际。心能直遂之。而使夫理者无拘蔽之害。则其所以为悔者。浑然乎其本体而无复有气拘之可见。故曰理自内出。犹言仁非为仁人之无气也。若不深体而活看。则恐复有理出气出之论矣。
季康子问使民章慈字。
 按语类曰。慈字兼内外而言。若大学齐家章孝慈。乃主
过斋先生遗稿卷之二 第 252L 页
父子而言也。○又按语类。有集注说得未尽之语。恐此录是今行集注以前之说。而李氏霈霖据此为说。直以为未尽者。盖不察本注之意之故耶。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章集注孔子不仕。
 按以不仕二字看之。则可知其命之而不出也。惟其命之而不出也。故或乃疑其不为政。
第二节子曰书云孝乎下小注南轩张氏说。
 按此说与朱子注说。微有不同。更详。
子张曰十世可知也章集注文章制度。
 按此四字包得许多礼乐刑政。此礼字不犯夏礼殷礼说。(盖三纲五常。即礼之大者。固是不能变。若朝觐丧祭等礼。则已涉节文。自有不得不革者矣。)所以补马说之未备也。
见义不为无勇也章小注。勉斋黄氏,新安陈氏,临川吴氏诸说。
 按朱子以此章为非连上句(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说。自说凡事见得是义便着(一作看)做。不独说祭祀也。或问则直曰此非相因之文。谢氏亦以相因为言且失之。(朱子说止此。)朱子定论如此。而三贤之必相因为说者何也。且勉斋所谓推原其病之所自来者。又恐未然。其病之所自来。即朱子所谓若论本原上看。则只是知未知者是也。若无勇则是见义不为。当下罪过耳。何可谓之本原也。新安所谓知义而。(止)以配道义故也者。又不免同归于杨氏之倒说。俱
过斋先生遗稿卷之二 第 253H 页
可疑也。
八佾首章孔子谓季氏章集注未详孰是下小注。节八音而行八风。
 按杜预云八音者。金石木革丝竹匏土也。服虔曰。八风者八卦之风。乾音石。其风不周。坎音革。其风广莫。艮音匏。其风融。震音竹。其风明庶。巽音木。其风清明。离音丝。其风景。坤音土。其风凉。兑音金。其风阊阖。是则天子之舞。所以节八音而行八风。
集注季氏以大夫云云下小注双峰饶氏说。(以下诸说。俱在论中。)
 按敢忍上面。有顽忍一端。盖虽乱逆之心。岂无所以不忍者哉。(不忍者。仁之发也。故忠孝之人。自不忍于悖逆之事。孔子所谓忍字。与孟子不忍人之忍字通看乃得。可知其义。)惟其梏亡之至则为顽忍。(此顽忍二字。即程子风痹不仁句中出来。盖理不通而能忍于不忍。忍者即春秋传所谓忍人之心也。)自顽忍而为敢忍。(敢忍者。无所不为者之事也。其心顽忍。故其于悖逆之事。乃敢为之无忌。若以敢忍当夫不忍之忍。而没却上面顽忍一段。则所谓不忍者。只是有忌顾而仅不得为其事而已。其心则未尝有其不忍者也。然则仁者之心。亦不免半间不界外阳内阴之归耶。)孔子诛心。故所言在顽忍上。(季氏即忍所不忍。忍者故也。或曰季氏之心固顽忍。而八佾之僭处。即敢忍底。然则以孔子之意为在敢忍上者得之。曰观集注谢氏说忍此之忍字及第三章不忍之云。可知所言之在心矣。)今没却顽忍一段。而直以敢忍认为季氏之忍处。恐于小人心路情状欠阙。
小注赵氏说。
 按所疑在上。
小注云峰胡氏说。
 
过斋先生遗稿卷之二 第 253L 页
按两忍字只是一义。未见其有异。但孔子所以为此言者。即春秋一例义耳。
小注新安陈氏说。
 按畏义二字。紧承于无忌惮之下者。恐于畏义本义有不贴。且详其意。恐亦饶赵许诸贤一口气耶。然安分自不忍于心此七字。甚精确。
圈注谢氏说不敢须臾处不忍故也。而季氏忍此云云。
 按此不敢须臾处不忍故八字。恐为诸贤敢忍之说之张本。然谢氏于不忍下着一故字。以见不忍之为不敢之本。则忍此(即上所谓忍不忍而顽然者)之亦为敢处(即所谓敢忍也。即事也。)者之心。可知矣。
小注庆源辅氏说。
 按敢忍之说固可疑。而上段范氏云云。亦恐未安。盖范氏之意。只论季氏僭礼之罪而已。不当释孔子之言者。故不容诛之容字。专着于季氏罪分。而不衬于孔子为政。则制度上及容忍云云者。似并与范氏之意而失之。(朱子引范说季氏僭礼之罪。复引谢说。以释季氏之忍及孰不可忍之义。盖总注之例。本如是矣。)
三家者以雍彻章。
 按堂即三家之庙堂也。观集注宗庙云云。可推而知矣。
集注讥其无知妄作云云下小注双峰饶氏说。
 按谢氏以不仁不知分说两章。而朱子谓之未安。此载于或问中。而饶氏又作此说何也。
过斋先生遗稿卷之二 第 254H 页
圈注下小注朱子说云云。
 按成王之乐。成字恐文字之误。盖诗注以为武王祭文王之诗。
林放问礼之本章第二节集注盖得其本。(止)其中矣。
 按得其本则礼之全体无不在其中者。犹言知其性(人物之性)则理之全体无不在其中。
夷狄之有君章小注郑氏说。
 按所谓疾之也斥之也等说恐太泥。(语类。问亡莫只是有无君之心否。曰然。)
季氏旅于泰山章小注云峰胡氏说岂林放请问云云以下。
 
按林放见世之专事繁文而疑之。非见其僭而疑之也。若如此说。则季氏之旅。不害为逐末耶。
君子无所争章。
 按口诀必也射乎。恐当作반다시射엔져。下而饮。恐当作下하엿다가饮하나니。
小注潜室陈氏云峰胡氏说。
 按孔孟所言。义各不同。而强而同之。恐未安。
巧笑倩夸(一作兮)章口诀。
 按素以为绚兮。恐当作素에绚을하다。盖子夏之意。虽认以以素为饰。而乃其本文之义则实有不然者。且中国之人。以文为言。则子夏所诵。依旧是素。以为绚不
过斋先生遗稿卷之二 第 254L 页
作素로则于此当从本义为释。
第三节集注礼必以忠信为质。
 按质有本质质朴之不同。素以本质言。故曰以忠信为本。若林放问礼章俭戚为本者。以元初质朴为主故也。然苟求其故。则质朴之质。从忠信本质出来。虽谓之义无异同。亦可。
夏礼吾能言之章小注潜室陈氏说。
 按孔子分明说吾能言之。而今乃曰不能意料臆说何也。恐失本义。
小注云峰胡氏说。
 按坤乾之文。非礼书也。恐不可混说。宋之略存。杞之不存。不过以大小之故。而大体则实是俱不足徵也。
祭如在章。
 按祭神如神在吐。恐当曰。如不祭吐。恐当曰。若作则此三字便属摄者。似不可。
与其媚于奥章。
 按语类曰。五祀各有主。未祭及祭毕。不知于何处藏。是无所考也。或问曰。唐初犹有其书而今亡之也。○又按李氏霈霖曰。五祀各有用祀之时。时语偶举灶说耳。又曰。此处与其宁字。与前与奢宁俭字义不同。那是不得已而姑取之辞。此是酌量而得胜算之辞。此处何谓。亦与也处不同。他处是不知所谓而询之。此处是见必有
过斋先生遗稿卷之二 第 255H 页
所谓而讽之也。
第二节集注天即理也其尊无对。
 按语类曰。其体即谓之天。主宰即谓之帝。如父子有亲。君臣有义。虽是理如此。亦虽是上面有个道理教如此始得。(朱子说止此。)以此观之。天与理之所指。不难知矣。观圈注下小注。(朱子说。)则其尊无对之说。亦可明矣。
小注朱子说不是论祸福。
 按此原其心而为说者也。非正解也。不然集注所谓祷而免者。果何事耶。
小注庆源辅氏说。
 按恐与上面有个道理教如此之说及岂媚时君权臣所得免之说不同。
小注吴氏说。
 按此天字全指理而言者。寓气中三字终似泛。
小注新安陈氏说。
 按此天字未及说到人心。而如是言之恐太早。且理原于天云者。又非天即理之义。更详。
圈注下小注西山真氏说。
 按看孔子所答不然及获罪天三字。是何等严正。但其严正中不露贾也罪过。是逊而不迫处。此可比之于季氏之答。(弑父与君。亦不从也。)恐与对阳货者不同。
周监于二代章小注朱子说第一段。
 
过斋先生遗稿卷之二 第 255L 页
按此是论颜子问为邦之说。非论此章。此章之旨。则乃夫子之许其文也。看尹氏说可知。大抵此章小注多误。更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