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立斋先生别集卷之九
立斋先生别集卷之九 第 x 页
立斋先生别集卷之九
 附录
  
立斋先生别集卷之九 第 495H 页
言行录
先生以 元陵戊午十一月十三日辰时。生于栗里外氏第。生四日而母夫人下世。鞠于外王母夫人。(门人修溪录○公讳升培姓李氏。兴阳人。)
府君初度日。母夫人梦见愚伏先生来临。觉而生府君。(补遗○先生长子讳象晋所录。小识曰府君平生。门下诸贤及季君之述备矣。不肖何敢与焉。窃于苫块中有一二记得者。以补其阙漏云。○号石坡。)
先生圆额丰颐。眼如秋水。色如良玉。(门人诚斋录○公讳汉皓姓南氏。宜宁人。)
先生容貌温秀白皙。丰颐疏眉。端正圆满。浑然德器。实由天赋。(门人近窝录○公讳栻姓柳氏。晋州人。)
先生天资近道。明通而温粹。柔逊而精强。岂弟乐易。端详閒泰。蔼然德气。早已浑成。(诚录)
先生生质甚异。眼如明珠。宝镜。貌如精金美玉。体不踰中人。而端重岳峙。盎然春和之气。积中彪外。条畅袭人。(门人制庵录○公讳象履。先生从侄。)
府君常早起衣冠。危坐轩上。望之则秋空皎月。即之则春风和气。衣服几席之间。精神亦若可见。(补遗)
立斋先生别集卷之九 第 495L 页
胸怀光明滢澈。无一点查滓。(近录)
五岁授字学。嬉戏折梅枝着一实者。上其实而横其枝曰此反切오字也。左其实而竖其枝曰此反切어字也。(修录)
府君幼时有长者言一个真荏书龟字儿世所罕。同侪竞试之。皆莫能焉。府君书出。点画间架俱成。人皆异之。(补遗)
一日受少微史潘氏论。三过眼成诵。不错一字。(上仝)
尝看八大家。一日尽一卷。夜便成诵。如此尽一帙。汉皓问何以能如此。先生曰穷得作者之意。起头结尾。中间排铺则自易成诵。(诚录)
聪悟绝伦。于会心文字。过目辄不忘。(上仝)
聪明过人。于六十以前所看文字及所自著述。无所遗忘。(近录)
九岁时代书王考寝郎公简札。公性严间有谴呵。而笔法不失常度。(补遗)
十岁遍读经史。暇日又好翻阅群书。或食时家人失所在。遍访之则兀然在书室。万卷藏书中矣。(修录)
先生闭门读书。缓视微吟。阒若无人。人至户外。方闻有声。(诚录)
立斋先生别集卷之九 第 496H 页
府君见读书者日夜驰逐。戒之曰夫读书之法。读上句时不知有下句。徐吟缓咏。得无限意趣于其中。则中心不期乐而自乐。以至手舞足蹈。而于焉之顷。已读一遍。一遍如是。至于百千。则自然有得矣。
第三再从大父公(宅模)尝谓不肖曰。汝大人读书时。一字义一句义。泳之游之。必探其涯涘而后已。吾于世久视。而未见有如此者也。
尝手书二典三谟。每题目下置圈子。或十或八九。皆读百遍后识之者也。(并补遗)
先生尝曰文章之妙。多在于作。因指庭前树曰假令把笔形容此树。以所作视此树。不侔则不止。虽屡作屡改。必十分吻合。然后乃已。如是则不待屡篇。而妙理自生。(诚录)
先生文章。理胜辞达。绝无驰骋藻绘之意。而材力富赡。元气磅礴。打成一片。略无罅隙。(制录)
丙辰升南台。三上疏力辞。疏每上。都中卿士见之。咸曰瑞世文章。(近录)
诗文各体。皆臻其妙。世之阐扬先德。记叙轩楣者。必待先生之作。不得不舍。是故文章殆遍国中。家有而户蓄焉。(诚录)
立斋先生别集卷之九 第 496L 页
文章典重温雅。华实相兼。能立书数千言。词律亦冲澹和畅。清健平实。不事彫刻。隐然有陶柳气味。(近录)
文章平顺浑浩。自有绳裁。至于诗律之细。初不经意。而曲写情趣。韵格天成。虽骚人韵客之专力被神者。莫有能先之。(修录)
尝曰吾于文与诗。不解轨范调格。写出本事与即景而已。未尝为文与诗所役使耳。(补遗)
尝曰能诗者带得不平之气。不遇之意。方能有惊人句语。某人某句甚奇壮可称。然余则以为不必如是。凡人在平时。常令心志在平顺境。气像带和易意。发之而理顺辞婉。以之酬人言志。无不可也。诗句之带得愤激感慨者。虽或有奇伟之语。而其平生所遇。往往符验。为之前谶。朱子所云吾之气顺则天地之气亦顺者。虽匹夫亦然。(止轩录○公讳孝述姓崔氏。庆州人。先生外孙。)
郑持平某。以愚伏嗣孙。克绍家学。讲道于愚山故宅。从学者几遍全岭。其赠门生崔象性诗曰。怜君千里不曾遥一篇。警切可诵。(洪祭酒直弼梅山杂录)
府君尝称笔法。王右军笔阵图为千古正法。必使习字儿取法曰。笔法宁拙而古。不可巧而俗。(补遗)
立斋先生别集卷之九 第 497H 页
先生于笔。不甚留意。而真淳坚致。世之工于书者莫能及。(诚录)
先生笔法端楷。虽寻常小牍。未尝胡写。亦可谓一在其中。(近录)
远近文字之请沓至。傍人请少节。曰吾于此事。宁有裨补于尊卫之道。而人之于祖先。欲藉我一言。我是何人。孤负其诚意。然大抵此事实难。有美而不扬。固不可。无实而过称。亦不可。但今人每欲一味褒扬。岂可自无权衡。而曲从其意乎。(上仝)
府君作人文字。权度甚精。而于素昧酬应处。人言或至。则曰只依本状而书之。失实之失在本状。然本状亦岂无见而书之乎。(补遗)
或引先祖愚伏集中假窃形似。簸弄笔舌之训曰。学者不须立言著说。府君曰退陶夫子倡明斯道。如日中天之时。则只当如是。在今日则邪说横流。正学渐晦。恐不可不讲明之。又况知孔子之为孔子。知曾思之为曾思。知孟程朱之为孟程朱。率是其道之布在方策者乎。(上仝)
平生著述。殆百馀巨帙。而皆出于自得之深。穷格之至。而多有前贤所未发者。
立斋先生别集卷之九 第 497L 页
先生尝谓孔曾思孟。皆有著书垂后。而独颜子无有。为甚可恨。遂裒辑古人文字之及于颜子者。著为颜子一篇。
凡著文字。打成一篇。而人或指摘则更究观上下。无不立改曰。今人或有一番构草。便不肯听人点窜。此乃文章家自负之习。我不敢为也。苟非圣人吐词为经。则岂可无疵病乎。非特为文然也。凡诸行事。莫不皆然。古语云一定而不易。非大圣则大愚。此至言也。(并近录)
府君尝曰。文章道学。本无二致。为学而工夫到博学审问慎思明辨之境。则理顺辞达之文。不期而成章矣。(补遗)
尝论学顾谓季弟曰。文者载道之器。非文无以形容说道理。能文章而为经学者。如禅家之自大师而参首座。较之直参首座者。不可同日而语也。(上仝)
尝收录少时书简数幅。而其下记其年岁。又书小识。出而示栻曰少时意谓学问虽主义理。而若无文章。难以道达其意。遂于经传及程朱书之外。诸子百家。无不熟读。作为文字。必使戛戛难读。忽更思之。甚可笑也。吾儒家文法。何尝有句读艰险者乎。
立斋先生别集卷之九 第 498H 页
于是尽弃旧习。务从平实。此所以前后书不同也。栻奉阅则前书乃二十三四时作也。后书乃二十五六时作也。盖先生以英睿之才。见解夙诣。一两年之间。回头转脚。若是容易。苟非绝伦之勇。何能乃尔耶。天资既美。济以力学之工。穷格日以精诣。践履务极笃实。道之体用本末。事之远近精粗。毋不淹贯通透。澹泊者渐见亲切。生涩者益臻纯熟。其规模杯朴。实自妙岁时已成矣。(近录)
仲父沧洲公以家学之绪。常常勉励。先生乐闻而恰受。自十四五岁。已志于学。(修录)
年十七八。手写小学一部。起居必随。观古人言行及处变之道。常自检饬。其送人序。以为心之为物。至虚至灵。万理毕具。敛之方寸则太极在躬。散之万事则明命赫然。是以君子静存动察。致知力行。不可须臾放过云云。
二十许岁立春。作自新箴。皆以新为句。大要演汤之盘铭日新之意。
取三十而立之意。以立斋自号。专用心于居敬穷理之学。(并修录)
先生尝曰古之圣贤。莫不重年。及至是年。必有是事。
立斋先生别集卷之九 第 498L 页
孟子四十而不动心。孔子三十而立。夫以圣贤之地位。犹且乾健不已。随年渐进。况在凡人。岂可不及时勉学。而虚度年纪乎。盖先生立斋之号。在三十岁时矣。
又曰为学之要。莫先于立志。而使之悠久者。惟是敬也。故先儒曰立志以定其本。居敬以持其志。
又曰志既立矣。而于未发睡着时。何以验之。是亦敬也。盖敬无间断处。即志无间断处也。如未发而常存戒惧。睡着而梦寐不颠倒。则敬行乎其中。而可见此志之立矣。(并近录)
先生尝曰居敬自是吾儒家吃紧工夫。而后学用工处。当以立志为先。志如不立。敬有间断矣。尝以是质之湖上。后观李先生辛丑疏。立志为九条之首。盖有契于先生之言欤。(门人兢庵录○公讳世揆姓姜氏。晋山人。)
尝论大学欲明明德于天下六个欲字曰。此与志字一般。非人欲私欲之欲。乃论语我欲仁己欲立之欲也。八条工未。专在于欲字上。苟欲之不深。无以造其极。政如志不笃。做百事不得。然则人欲私欲之欲。惟恐其或有。大学之欲。惟恐其不深。(近录)
先生尝曰人如颓惰则做百事不得。在学者最是大
立斋先生别集卷之九 第 499H 页
病。若能从事于主一之工。而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勿使俄顷閒度。逐日如是三五年。庶几觉得有长进。自不欲颓惰也。(兢录)
未明而起。盥洗衣服冠谒家庙。入省大夫人已。还整几案。讨论典训。恳恳深不厌。日暮而倦则瞑目端坐。及其向燕之时。复理前说。率至夜分。(修录)
鸡未鸣。敛衣起坐。暗诵论语并集注。而声不出户。或拥衾小倚。或因以达朝。此则自少至老。虽祈寒盛暑。无一日一夜之或废。(上仝)
栻有时往候则常整容危坐。或临卷默玩。或应副文字。或手写书册。或点检旧作。未尝少须臾袖手閒坐。(近录)
辛亥元月。上见日庵。山路险峻。先生语同行诸人曰仰而望之。以为吾安能陟彼云尔。则终不可得到。自举足处至移践处。直不过一尺间。而这间举移甚非难事。只须举移又举移。积步既久则忽不自知其得到。先生此言。盖取譬于进学之工。(门人幽窝录○公讳启阳姓李氏。全州人。)
人以学者亦有过失为言。府君曰人之为学。以其有过也。故欲改而至于无过。然变化气质。不可以时
立斋先生别集卷之九 第 499L 页
月期。安得立地成仙也。(补遗)
先生尝曰农者指谓之农而农者不嫌其自居。工者指谓之工而工者不嫌其自居。独学者指谓之学则必嫌其自居。虽嫌于标榜。巧免指目。乍依乍违。一向如此。恐不得力。惟当默默加工。勉勉不住。则终必有到头处也。(兢录)
先生尝曰为学之道。莫如心中天理无间断。有人终日无一言差失。而天理有间断者。终日所言。或多差失。而天理无间断者。须要心中天理无间断时节。方可做学。至如言语行事。或有小差。久久自然成熟。曾子资质鲁钝。或有失礼处。如大夫之箦。为何而受也。子夏子游聪明才辩。如仪礼檀弓所言便便。而卒传圣人之道者。独质鲁之曾子而已。其故何哉。心中天理。无须臾间断。以做诚实之学故也。(幽录)
先生尝曰为学贵在存心勿忘。凡人言信口说。而吾则必思而后言。凡人行信足步。而吾则必思而后行。寻常言动。去非就是。领恶全好。思省之工未尝间断。则吾之学。安得不进。(诚录)
又曰无事时心在这里。有事时心在事上。是存心之
立斋先生别集卷之九 第 500H 页
法。而在这里时有澹然不澹然之异。在事上时有偏滞不偏滞之殊。无事则澹然虚明。有事则周流无滞。方是真存心也。(上仝)
先生尝曰吾平生少閒思虑。读书则心在于读书。写字则心在于写字。著述则心在于著述。别无走作之患。于此可见操存之熟矣。(近录)
先生上大山李先生书。有曰方当操存时。直是森然之物参前倚衡。真若不可霎然放下。而只缘体验未熟。每易失亡也。
先生尝曰人不能体验。而徒谈说以妆点外面。则不如全其纯愚。苟其真知。安得不力行。吾常以知为先者此也。因谓孝述曰汝家规模。以践履为重。然百弗翁尝语余曰笃行为贵。而著察然后方为实行。格致当先。而体验然后方为真知。(止录)
先生尝曰今人动不动辄曰躬行。夫致知将为躬行地也。躬行尽美矣。然专务躬行者。多忽于致知。其躬行。乌得以尽合于古人成法乎。大学先致知而后诚意。中庸尊德性而道问学。如是两下工夫。方不落于一偏。(近录)
凡论义理文字。提纲絜维。由体达用。周遍纤悉。衬贴
立斋先生别集卷之九 第 500L 页
停当。而必指示其用工下手处。以为践履之地。使之知行并进。未尝倚于一偏。(上仝)
先生尝曰。学者当于知行上两下工夫。朱子曰知底属智。行底属仁。勇是勇于知勇于行。(朱子语止此。)九经之三达德。本于诚亦是也。若以先后言则知先于行。若以轻重言之则行重于知。致于道理所以然。而力行于事物所当然。二者交修。无一欠缺。然后方是实用工方。是尽其诚。(兢录)
先生尝曰。自夙寤至夜寐。无时不用工。而自夜寐至夙寤。正自是心神归宿时。此时亦有工夫焉。曰敬以友之。
平生用工。都在主敬。虽閒居独处之时。亦端拱危坐。容貌必整。瞻视必尊。冠带必饬。及至应接之际。作止语默。各适其宜。
先生以持敬为存养之工。不睹不闻之地。所以戒惧而存养者至密。接物应事之际。所以体验而省察者至精。整衣冠以存其心。存其心以养其性。存养愈密。故省察愈精。酬酢万变。品节不差。此持敬所以为本末交致其力之道也。
先生居敬之工。内外相贯。动静相涵。收敛心身。循乎
立斋先生别集卷之九 第 501H 页
其则。而无小昏放。应接事物。顺乎其理而无小差过。收敛益密。人皆有拘束之患。而先生独绰然宽裕。应接益繁。人皆有奔汩之状。而先生独晏然閒泰。(并幽录)
初以立斋为号。后闻乡先进已有以名扁者。乃改以无适。著说以立传。若曰主一无适及无适无莫之义。益可见先生用工造道之次第浅深也。(兢录)
先生承袭家传之绪。自早岁已专心于问学之工。读书以穷其旨。接物以验其理。俛焉孜孜。精思明辨。以为实践之地。而其精神之所照。思虑之所到。进进循循。罔有间断。八旬如一日。(幽录)
先生以聪颖之姿。而兼以笃实之学。敏锐之见。而持以悠久之工。虽甚疾病忧戚。未尝少懈。孜孜向道之诚。盖八十年如一日矣。(近录)
先生中晚。造诣纯熟。从容而谦虚自守。道已明矣。而若无所见。德已成矣。而若无所得。(幽录)
先生养深积厚。彪外而弸中。心与理一。睟面而盎背。静存动察。而体用兼备。虚明应物。而本末该全。修诸身则心广而体舒。接于人则色温而言和。(修录)
启阳晚及门墙。始纳拜于辛亥之春。而时已为先生
立斋先生别集卷之九 第 501L 页
中年。其时德气已成。如和风皎月。其后气像。正自纯熟。若祥云之烂漫。瑞日之熏炙。及至晚暮。恰到平澹。只见其渊静而玉温。此由学之得其道。故德之积于中而发于外者然矣。(幽录)
平居庄敬而未尝有矜持之意。必谨绳墨而不见其作为之迹。(近录)
大同于俗。而不曾与俗浮沉。无以甚异于人。而自有人不及处。(上仝)
先生德性谦恭。规模宏阔。未尝高自标致。平易自在。使人可几及。而至其精思至道。洞见全体之处。则浩乎若沧溟之无际涯。人不觉望洋焉。(制录)
先生慨然以师道自任。人有问者。无论其贤不肖。必竭两端而告之。使之兴起向上之心。远迩闻风。负笈争趋。随才施教。多所成就。(上仝)
以成就后学为己任。无问贤愚。皆为之引进。而以立志为先。变化气质为务。惓惓诱掖。诚意溢于言表。要使之感发兴起焉。(近录)
来学者年少则必先使读小学曰。古人为学之序。固不可乱。且此书是终身事。读一句语。便好将来践履也。若年纪已大者。则亦不尽然。以敬字追补小
立斋先生别集卷之九 第 502H 页
学之意。申申劝勉焉。(上仝)
先生教人之道。务在详尽。凡文义可疑者。必设问而使之自解悟。不能然后必叩竭而无复馀蕴。言辞甚明。意味甚好。所以贤愚皆获其益。(幽录)
四方学者辐凑。各随其才分高下。所造深浅。或授以句读。或辨论蕴奥。谆谆不已。(近录)
门馆之下。未尝有杂宾。惟讲论之士请业之徒。镇日寻谒。户屦常满。(上仝)
执经请学之士。殆遍京乡。诚心接引。随才授教。虽初学小生。必谆谆善诱。博订详说。冀其解听。久袭薰沐。多有修饬懋学之士。(兢录)
抠衣请业之士。傍至海邑。操币求状之人。远自岭北。修社之会。鼓箧盈门。道院之讲。绵蕝肄仪。百年绍统之责。当代儒宗之望。盖有不得而辞者。而歉然自居。常以业不勤学不进为忧。(修录)
不肖儿时受小学。一日临书叹曰。寒暄堂一生以小学童子自处。而光风霁月。尽在此中。不但使汝读之。吾亦终身诵之。(补遗)
先生养蒙之道。宽缓不迫。养之以正。使之自化。如天地之于万物萌芽也。遍覆包育。其雨露之涵濡。风
立斋先生别集卷之九 第 502L 页
阳之振曝。和气之薰陶。罔有间断。此但循其理。而彼自成其形焉。(幽录)
不肖尝呵责儿曹。府君晓之曰古人易子而教。恐其伤恩也。子侄言行。虽不协于心。吾未尝加以声色。汝其勉之。(补遗)
或曰为学只须笃信师说。不须剖析。府君曰风气渐下。人材亦随而下。故舜之告禹。已益之以三言。自其下孟子之书。多于孔子。朱子之书又多于孟子者。要使学者解听也。今则退陶之世已远。经学几乎坠地。虽欲无言得乎。(上仝)
先生尝曰慎于言。不敢尽其有馀。然至于朋友讲辨之际。当详说而极论之。以尽我之有。而来彼之言。然后方可以互相资益。若一向罕言而寡默。则近于藏拙法。吾不为也。(止录)
为升培先论大学一部。自经史以下章句及先儒笺注与或问集疏及朱子诸常论辨者。与夫我东诸先辈之说。如诵己言。无不贯穿辨析。理顺冰释。而要其归则以格物穷理。毋自欺谨其独。为体验之地。凡于论孟中庸之书。亦与向之论大学者无异矣。(修录)
立斋先生别集卷之九 第 503H 页
尝论中庸智仁勇三达德曰。五常之智仁。是以性言。此智仁以心言。而勇是气力分数剩得来者。亦与智仁。同谓天下古今所同得之理。此殊可疑。然此亦以心言者耳。盖此心所得之理。无非天地之理。故智是得天之高明之理者也。仁是得地之博厚之理者也。勇是得天地悠久之理者也。诚能以此三达德。于天下之达道。知之体之强之。各极其至。则五常之智仁其本体大用。无不全备。而与三达德更无分别。盖心与性。元不相离故也。
论尊德性道问学曰。中庸大旨。专在于智仁勇。而此段尊德性。是存心而可谓之仁。道问学是致知。而可谓之智。独未见其可谓之勇者。殊为可疑。然吾则以为使尊道之工。极其至者是勇。则勇亦自在于其中。而是则力行之意也。又仁智二字。各自兼仁智。故今以此段言之。致广大极高明温故敦厚。固是仁一边。而就其中细分之。则致广大仁之仁。而极高明仁之智。温故又是仁之智。而敦厚又是仁之仁。此非仁之兼仁智乎。尽精微道中庸知新崇礼。固是智一边。而就其中细分之。则尽精微智之智。而道中庸智之仁。知新又是智之仁。而崇礼
立斋先生别集卷之九 第 503L 页
又是智之智。此非智之兼仁智乎。大抵道理无穷。正义之外。馀意之可推有如是者矣。
又曰人君之道。固是议礼制度考文之事。而窃意此道字。与修道之教一般。盖本诸身。章句谓有其德也。则有其德。既上章尊德性道问学。以凝夫至道之德也。夫既体道如是矣。则修道之教。又将自我而立。而推此议礼制度考文。非个中事而何哉。此虽章句之所不言。而贯通只一理。考诸三王而不谬。建诸天地而不悖。质诸鬼神而无疑。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是言君子之道。真实如此。而亦以见居上不骄之意也。盖惟其不骄。故虽有此德。而不敢自信。既已徵诸庶民。而又必考之于古。建之于显。质之于幽。俟之于方来。知其果不谬悖疑惑而后。方得以行之。是非不骄而能然乎。(并近录)
尝曰喜怒哀乐未发前气像。求之体之验之。皆不可。而朱子于延平龟山之说。却有所取者。疑二先生于此。其所以体之验之。宜有活法。而不至于为病。然在学者则终是为病易焉。故但曰此语为近之。未尝以为至当。至于中庸或问。直以为寻觅之决不可。而善观者却于已发之际观之。其示人观之
立斋先生别集卷之九 第 504H 页
之法。十分切当矣。(兢录)
舜之好问者。以人性之无不善也。好察迩言者。以至理之无不在也。(道南讲义录)
和不流者可以中不倚。不变者可以死不变。即其人所遇之事所居之地而能宜者得宜者。是中庸之君子也。(上仝)
忠恕所以不远于道者。可知已。盖忠近于至诚无息。恕近于汎应曲当。(上仝)
先生与人讲辨。谦虚退逊。己之所见。虽十分恰当。未尝遽以为是。但曰吾之所见如是。未知以为如何。人之所言。虽或有不通。未尝遽以为非。但推诘其所以不通处。以解其惑。(幽录)
每年于修禊社设讲学。远近学者多会。时先生年七十馀矣。连日早起冠带。与诸生行庭揖。礼毕因开讲。端坐终日。论难不倦。傍人请暂停休息。曰我自乐此。不为疲也。(近录)
丙子春。道南洞主邀致先生。设讲学于一贯堂。道内闻风而会者殆三百人。先生以八耋大老。秉拂主席。韶华不减。为诸生讲论滚滚不倦。凡三日乃罢。因泛舟洛江。沿流上下。与诸名胜作联句唱和。薄
立斋先生别集卷之九 第 504L 页
暮还院中。诸人多有困惫不振。而先生整饬衣冠。谈话至夜深。(上仝)
或曰此学前辈已毫分缕析。后人只当遵而行之可也。不须讲说。先生曰不然。今有好个姿质之人。于躬行上。非不笃实。而终有未尽者。以其知之有蔽也。如欲真知。须自去讲究。自去讨论。能得实际意味。而后于践履无不周遍。岂可只靠前人说话。而不于自己上亲切穷究乎。朱子所谓死底孝弟者。正指不讲学之人也。(上仝)
先生心度澄明。工夫缜密。看道理文字。从原头体认。自太极性命之一。至三千三百之分。靡不瞭然在眼。森然指掌。(制录)
先生谈理若游刃然。要之盖自真积用力中得出来。亦各有依据。且好从头体认说下来。五常皆有之说。朱子固尝言理通气局。而亦大纲说也。自后诸先辈皆恪守笃信。只知仁义礼智信之为五常之名。而乃于草木鸟兽上。亦以仁义礼智信为其各循之常。遂以虎狼仁蜂蚁义等为證。不复知有许多推去之义。甚似不衬。先生之言曰凡物各随其气。而各有五常之名。如天地之元亨及草木荣悴
立斋先生别集卷之九 第 505H 页
等云云。不可以一例拘泥看。可谓切近的当也哉。或疑其创新。至以为认气为理。而朱子亦言五常随其所到。有许多名字出来云尔。则丈席之言。可谓吻合于朱子之旨。而亦可见自得之深。(兢录)
尝曰太极图之圆如弹丸。以像此理之圆满无间断也。盖太极是藏头物事。在阴阳动静之中而未尝有端始。亦未见其离合。则此岂非理之圆满者乎。是以凡盈天地间形形色色。禀是理而生者。莫不个个皆圆也。(近录)
论太极图说解曰。天下无性外之物。而性无不在。其曰无性外之物。以统体一太极言之也。其曰性无不在。以各具一太极言之也。夫太极是理。阴阳是气。五行是质。而理与气与质。浑融无间。是所谓真精妙凝。以而成乾男坤女。以而得万物化生者。则天下无性外之物。而性无不在。统体与各具。于是乎可见。然举大体言之。要是行于天地间之气载夫理而生是物者也。彼具于地之质及具于天之精。其所以降彩扬灵者。固未必不与于其间。而若非行于天地间之气运行不息。则亦岂能售其造化之发育。如是其周遍纤悉也哉。(兢录)
立斋先生别集卷之九 第 505L 页
论理气健顺五常之旨。推说至精至微之义。以至草木禽兽群生万物。禀于天者。莫不各具一太极。亦莫不有健顺五常之理。而以其气有偏全通塞之别。故自当随其所在而异其名。若曰元亨利贞。天之五常也。仁义礼智。人之五常也。蠢动休息。禽兽之五常也。萌达悴敛。草木之五常也。若欲硬定以仁义礼智。囫囵称之曰五常。而求之于万物上则说不去矣。(上仝)
先生尝曰元亨诚之通。利贞诚之复。而此理无乎不在。在时为春夏秋冬。在物为木火金水。在人为仁义礼智。今不论在时与在物与在人。同谓之元亨利贞则可。若以春夏秋冬。直谓之木火金水。以木火金水。直谓之仁义礼智则乌乎可也。又若以仁义礼智。直谓之木火金水。以木火金水。直谓之春夏秋冬则乌乎可也。所谓健顺五常。正与元亨利贞相似。虽其在人在物。为同得之理。不必于在物之五常。亦以在人之五常。名之曰此是仁此是义此是礼知可也。(修录)
又曰七情有从性命来者。有从形气发者。有从理气杂出者。不可局定说。盖口之于味。目之于色。耳之
立斋先生别集卷之九 第 506H 页
于声。鼻之于臭。四肢之于安迭。发于气者也。如文王之怒。舜之忧喜。滕文之哀痛。发于理者也。中庸乐记及好学论。皆以性发言之。而退陶李先生于心统性情下图。虽以四七分书上下二层。以明其理发气发之不同。而至其中图则以四端七情合书于一层。以明其同发于本然之理。或者以四七专为气发。已失之偏。而但退陶气发理乘之旨。后学亦未易晓。故于七情亦有理发之说。或有骇之者。而其实七情亦岂无理发耶。(上仝)
先生尝曰。七情虽是气发。而圣人之七情。纯是天理也。老先生心统性情中图仁义礼智之下。继书四端七情而无所分别。则七情亦有理发可知。(近录)
先生尝曰。人徒知众人有气质之性。而殊不知有形者皆有气质之性。文王之性似尧。汤武之性似禹。圣人亦有气质之性矣。七年而旱。九年而水。则天地亦有气质之性矣。(修录)
先生尝曰。气质之性。非独人有之。天地亦有焉。夫元亨利贞。天地本然之性。而温暑凉寒。其本然之情也。所以纯粹至善。亘古而不易也。阴阳五行之不齐者。天地气质之性。而阴晴雨雷雪霜风。其气质
立斋先生别集卷之九 第 506L 页
之情也。所以纷纶夹杂。有时反常。而未能一出于正也。(近录)
尝见人以人物性同异之论。争辨不已。先生曰此等论议。有甚利益。何必苦苦争竞。因举大学或问以其至近者言之。心之为物。实主于身一节曰。吾身上自有至切而近者。讲求身心性情之德。人伦日用之常。体验充广。自有无限实事。毕竟人之理。不异于己。物之理。不异于人。自然会通将去。今先就虎狼蜂蚁上理会仁义之全不全。殊非切问近思之学也。(诚录)
先生尝曰人与物性。虽有偏全之异。而物亦禀阴阳五行之理气以生。则其性亦各完具自足。盖在天曰元亨利贞。在人曰仁义礼智。在禽兽曰蠢动休息。在草木曰萌达悴敛。然则物性虽非仁义礼智之粹然者。而其一物之有四性可知矣。(近录)
论道体则以为五行只是一阴阳。阴阳只是一太极。故万物统体一太极。而此太极非有多于各具之太极也。只是阴阳五行所以然之理而已。万物各具一太极。而此太极非有少于统体之太极也。只是阴阳五行所以然之理而已。虽以阴阳五行言
立斋先生别集卷之九 第 507H 页
之。阴一气中亦具阴阳五行。阳一气中亦具阴阳五行。五行虽各是一气。而各一气中亦具阴阳五行。于是而乾道成男则阳之为矣。而男亦具阴阳五行。坤道成女则阴之为矣。而女亦具阴阳五行。以至万物之生虽夥。而其逐物而具阴阳五行一也。不惟理之为一理。而气亦本是一气。只是这一气有屈伸消长。故分而为二气。其屈而消也。有始有终。伸而长也。亦有始有终。故又分而为五气。五气只是二气。二气又只是一气。凡一气之所在。未有不具二五之气者。分明有太极主之。又以一气之各具五气观之。人亦一性具四性也明矣。
又曰五行质具于地而气行于天。然天有日月星辰风雨霜露。是五行之质也。天气下降。地气上升。不可以单言也。
又曰深室闭户。自有尘埃。此是气之馀也。夫火气之馀为煤墨。金气之馀为润湿。人之呼吸所触。便有润露。天地间大化坱圠。人不能见。而其气之糟粕为尘埃。是知一尘之微。亦所当穷者此也。(并修录)
先生尝曰心中须虚净无点翳毫碍。然后万物之理方凑入。(幽录)
立斋先生别集卷之九 第 507L 页
府君尝曰。人之心体。有如明镜者。有如止水者。其照物则一也。而及乎事物之丛集也。如明镜者本体之明。动亦不变。顷刻之间。东照西照。上照下照。毫发不遗。如止水者本体之明。动即有变。安静而后方向一物照。又向一物照。(补遗)
府君尝曰人之才不才。在于心之粗与细。夫心细者读书而思索到精微。使文义十分当信地。作文而思索到肯紧。使命义十分当信地。心粗者反是。故吾以人心之粗细。知其才不才也。(上仝)
先生尝曰一本万殊万殊一本之理。观于山水可验。盖山是重厚不迁。而重厚者体也。故山之支脚。一本而万分。水是周流不滞。而周流者用也。故水之派分。万殊而一归。(近录)
又曰山泽通气之理。观于人之鼻口可知。盖鼻为艮山。口为兑泽。而口鼻呼吸之气相通。则其理岂不信然乎。(上仝)
府君尝曰子弟之贤愚。虽在于父兄之教训。然实在于渠。何者。彼神骥之步。大鹏之飞。皆是天机自动。孰使之然哉。若驽骀之足。不能凌云。斥鴳之羽。不能负天。自有分限焉。是故朱均亦只为朱均而止
立斋先生别集卷之九 第 508H 页
耳。(补遗)
先生尝曰凡物之形。莫不先成无用者。然后乃成有用者。观人之身则将作胸腹而先作背脊。将作手掌而先作手背。以背脊而不能屈臂抱物则背脊无用也。以手背而不能屈指持物则手背无用也。凡无用者皆在后。有用者皆在前。有用之物。非无用之物则无所依附。而无用者为之根基。此静体动用。自无生有之理也。(幽录)
一日乘夕步出川上。汉皓等侍。时落照在东山。先生论天地大运气曰。上古之时。天地文明之气。先开于西北。尧舜禹诸圣皆起于冀方。如日之初升。先照于西方也。三代以后。渐下而东南。春秋之际。孔孟生于邹鲁。邹鲁是东方也。南宋之末。朱子生于闽中。闽中是南荒也。如日之将没。返照在东南也。今日则中州反为陆沉。而我东正值文明之会。此又返照之馀光也。因诵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之句曰。吾辈之生于此时此地。亦云幸矣。但黑暗之候。自此不远。殊可叹闷。不怡者久之。(诚录)
平生著述虽多。未尝为寺观僧徒作一文字。(近录)
先生尝曰异于圣贤之道而别为一端者。即所谓异
立斋先生别集卷之九 第 508L 页
端。则今之俗学便是异端。惟透脱此套者。方为吾道中人。若辈其戒之。(制录)
先生尝曰异端之害。自古有之。而其陷溺良心。灭绝彝伦者。至于今日西学而极矣。朝廷不得已用刑戮。而彼乃视死如归。反以为荣。则刑戮亦不能禁止。孟子曰君子反经而已。今日辟邪之道。莫如讲明正学。使彼革心。真知其说之邪枉。然后乃可以遏其祸也。惟幸吾岭超然独免者。亦无他焉。以岭中真儒辈出。正学素明。故今之岭人。虽未必尽为君子。而此学犹能耳擩目染。不为他歧之惑。岂非先贤之遗泽耶。(近录)
先生以不识慈颜为平生至痛。语到辄含泪。每当晬辰。倍作悲恸。禁不设异馔。及戊午周甲。欲行税服。而以先贤所不许。遂止素衣练带以终其年。不御酒肉。不赴宴会。书牍称鲜人。(上仝)
伯祖考中岁遘疾。先生甫离龆龀。洞属侍护。昼夜不离侧。及至晚年。常发于梦寐。觉辄呜咽饮泣。(制录)
府君常以不识慈颜为至痛。尝曰若以画像传之子孙。使于思慕之时。得以瞻谒。则岂不善哉。不肖方与画师谋。将以六月望。模画先君七分矣。遽遭穷
立斋先生别集卷之九 第 509H 页
天之痛。彼苍者天。于我何哉。(补遗)
事继妣朴夫人一意承顺。庭无间言。夫人念季子居鳏。多在其所。相距亦隔溪稍间。先生日必省候。不以寒暑风雨或阙焉。(制录)
一日自官府致馈甚丰。尽献于母夫人。分给子弟及堂内诸亲。必待夫人自裁。凡有异味亦如之。(止录)
己未遭朴夫人丧。时先生已逾不毁之年。而葬前啜粥。三年不近草木之滋。每哭临泪随声发。哀动傍人。南损翁闻之曰真孺子哭也。不忍闻。(诚录)
居丧过毁。子弟门人请少节。先生曰吾于前丧。幼不省事。此平生至痛。今欲自尽而未能焉。(近录)
王考寝郎公尝寝疾屡朔。府君随仲父沧洲公。日夜侍侧。不解带不就睡。沧洲公忧其弱年生病。命使休息。而终不少懈。(补遗)
友爱季弟甚至。幼时好游嬉。或不能敏学。先生不少诃责。积诚开悟。诱掖奖引。遂至文词长进。诗律华赡。埙篪唱和之乐。人皆艳称。(制录)
同堂之内。怡愉款洽。有善则必褒扬劝奖。有过则掩覆容贷。未尝遽形色辞。要以不失恩意为主。(诚录)
远近之族。不无酸咸之异而必致调和。邻比之间。时
立斋先生别集卷之九 第 509L 页
有睽乖之端而常务保合。(上仝)
府君尝曰吾平生之志。常在杜工部大庇寒士。范文正公祷祠活人及置义庄恤贫族。而今皆已矣。及闻金参判(熙周)能置义庄。赞叹不已。(补遗)
先生若不以事务经心。而值癸甲大饥。力主门赈。使穷族无流离之弊。(近录)
先生于孝友天性。而每怀不足之意。常曰吾于孝友之道。非不勉焉。而譬如坚韧之物。强挽而还缩。常常歉然也。(上仝)
先生尝曰古之圣贤。能尽孝弟之道者无他。只知有天理。而无许多较计私意。故向父母则只有孝心出来。而不知其有他。对兄弟则只有友心出来。而不知其有他也。(诚录)
先生尝曰天下道理。未有加于孝者。是以大学齐治章。必首言孝。所以明齐治之本。不出此外也。治平章必首言兴孝。所以明治平之本。只在其中也。舜典曰克谐以孝。夫以天下相传。天下之大事。而所以师锡帝者。要不过曰孝而已。天下道理。惟孝为大。窃覸先生为此说时。其深切意味之咀嚼出来者。洋溢不可胜掬矣。(幽录)
立斋先生别集卷之九 第 510H 页
外祖素谷洪公。有经术文章。不幸横罹世网。殁于匪所。先生甚痛之。手写巾衍所藏。合成四册。又痛其无后。谋于本族。欲为之立后。而以昭穆无人。竟不得伸。忌日每致备物之享。必躬自经纪。优置祭田。使仲孙民衷奉其墓祀。(诚录)
先生尝曰人家庶孽。以祖先观之。亦均是子孙。须当矜恻而抚之。宽裕以待之。若从初认之为所当憎疾者则便是私意。(上仝)
先生奉先以诚。当远近忌日。必前期致齐。荐享之际。哀敬备至。晚患脚软。拜跪不便。而必亲将事。(制录)
府君尝曰祭先诚敬为主。需品称家有无。而精洁可也。至于取非义而厚祭。如不祭。古人之取仁者粟有以也。(补遗)
傍亲忌日。辄齐沐参事。及至大耋。子弟谏止。则曰宁可少劳。不可使心不安。亦情有所不忍。又况不知其劳者乎。(兢录)
内翰公庙祧在先亭长房。享需或未至。府君为设行曰。先君在世。庙不当祧。感念之极。虽有礼制。不得不然。(补遗)
未荐不食新。(近录)
立斋先生别集卷之九 第 510L 页
尝曰。祭祀之理。以自家诚意。聚祖考精神也。是以贤者七日戒三日齐。必致如在之诚。故祖考来格。愚者虽未能如礼齐戒。而诚心以为。鬼神必有亦有歆格之理焉。若乃在贤愚之间者。则既不能致其诚。又以神道为杳茫。而只是随例行祭。则馔品虽极丰备。乌得以感格神明。此所谓有其诚则有其神。无其诚则无其神。可不慎哉。(上仝)
先生曰人死而皋复后。暂止哭。以俟魂来回苏。及至终不能苏。然后哭之可也。今人皋复后即哭。非皋复之本意也。(幽录)
尝曰忌祀初献而哭。已为定礼。然前人有言辞神后哭为宜云。盖其意以为致诚降神未几。而即地号哭。神道或因感怆喧聒。而有妨于歆飨矣。然则辞神后哭。似合于事神之道。而古人已行之礼。不可遽改矣。(止录)
启阳问墓祭世俗皆先行山神祭。而尝观丧礼备要墓祭条。先载墓祭祝。亦先说墓祭礼。则墓祭不当先行耶。先生曰吾家亦先行墓祭。(幽录)
栻问大山先生与柳东岩论五代祖服制与递迁等节。而反复屡次。未有决案。未知何说为得。(大山云以逮事
立斋先生别集卷之九 第 511H 页
之服齐衰三月。而移奉于长房。东岩云服重立主。既卒丧。合食宗庙。而后或迁或埋。)先生曰此是无于礼之礼。难以臆决。然礼不外于人情道理。生既逮事。殁而遽迁。恐非情理。东岩说似长。(近录)
己酉除 光陵参奉。即趋 肃赴任。未数月。 上教曰经学之士。不可以常例待之。特升六品。以为一世之师表。遂 除禁府都事。先生 肃谢入侍后。即下乡。与人书曰官以先荫则出以仕。爵以人才则退而藏。盖出处之义。素定于心矣。(近录)
丙辰 上下询于筵臣曰。郑宗鲁行谊学问。闻之熟矣。因 下教曰曾于筮仕。知其人矣。此人即文庄公奉祀孙。而文庄之出入经筵。自任启沃。典文衡主铨柄。学识事业。至今涂人耳目。而其家有饬行之士。岂不奇且贵乎。翌日又 下教曰居家行谊饬躬之实。能传诵于乡党州闾。予甚嘉之。况以乃家之孙。继乃祖之训。苟欲奖用。岂可循常。下铨官提饬拜司宪府持平。同日有 旨。用人之道无方。然后庶能龥俊。亦可代工。特置尔法从之列。岂特求其老成人典刑。闻有所存。欲考其实。以为资益之道。尔其斯速乘驲上来者。先生上疏谢辞。以亲老身病不进。 上赐温批曰。家世与人器。望于岭
立斋先生别集卷之九 第 511L 页
中。致之前席。欲考所存。方越格用之。尔何过辞。俟少间上来事。遣官致祭于文庄公庙。先生又上疏谢。以亲老辞不赴职。 上命该曹拟授近邑。以为便养。明年 除咸昌县监。先生为捧檄之欢。出知县事。为治不烦而裕。吏民俱敬爱之。未一考弃归。(修录)
今上八年。铨长韩晚裕言于朝曰。前持平郑某是山林耆旧之人。 先朝礼遇之臣。而使之多年沉滞。甚非朝廷公议。遂拟司宪府掌令。再拟始蒙点。寻以在外递。(近录)
庚申 正考升遐。先生若丧考妣。 因山前食素。终三年一步未尝出前川花柳间。朔望每北向望哭。乙丑 国恤亦如是。(近录)
壬戌大祥时。府君为参哭班。治任西上。不肖陪后。值前路有痘。留加隐一旬。行望哭礼于九槐亭。哀动左右。(补遗)
在 陵所。终日端坐看书。每分付 陵卒禁护樵牧外。罕与接语。髡徒曰他进赐。时或象戏或昼寝。或出外逍遥。或引僧徒谈话。如今进赐。尽是平生初见。(上仝)
立斋先生别集卷之九 第 512H 页
为咸宁。会邑之耆老。置酒张乐。上寿母夫人。以致极欢。设乡饮礼于临湖书院。使士子观感焉。始赴任。除一切新莅之弊。岁值大饥。先生躬驾行野。检灾以报营。视他郡优俵。而犹未准。先生曰我以实报。而营汰其数。是我诚信未孚也。焉有不信于上司。而可以临民者乎。即申去就之义。监司曰山林之人。不可拘束以公门体段。为之准施焉。见籴谷民精而吏粗。使之各贮而各粜。(修录)
在官朝晡之供。不于内衙。必使公需所办进。又访问民间之有孝行者。优给米肉以奖劝之。(近录)
尝以金吾郎辞归时。世揆在京请曰。迁 园定日。先生未可以留待耶。先生曰虚名误彻。滥受谬 恩。吾以世禄之裔。不得不一番叨谢。祇谒 仙寝。自是私分。而微官去就。顾何关于迁 园耶。(兢录)
或语得君行道。府君曰君子量己量君量时。然后可以仕。于此或有不量而进。便不可谓成德。(补遗)
身在草野。忧国一念。常惓惓焉。闻朝廷有善政。辄喜曰此 祖宗馀休也。(修录)
先生常曰 圣朝立经陈纪。亦是一王规模。欲法尧舜。当法祖宗。此语甚好。故所著衍语中论语一部。
立斋先生别集卷之九 第 512L 页
发挥经旨之外。即引归人君身上。加反覆焉。以寓格君心之意。(上仝)
每岁秋租。必先量置公税。以其馀为奉先接宾之资。
府君常曰夫士居乡曲。仕宦非其望。只当谨公赋先公籴。以小答 圣恩。又得年谷丰太守贤。此便是仕宦也。(并补遗)
家藏中有历代圣贤画像。余之侍侧也。适奉玩。先生整襟曰诵其诗读其书。每想其人气像。自有尊慕之意。今玩其遗像。清粹之态。著于眉宇。冲和之气。见于容色。数千年前贤圣如亲目击。岂不油然生景仰之心乎。以七分之肖。尚能使人兴起如此。而况于亲炙之者乎。(止录)
先生尝曰颜子之学。无让于曾思。而立言著训。未有如庸学者。只如博我以文。约我以礼。及如有所立卓尔等语。可当一部庸学矣。(修录)
府君尝曰吾自少笃慕退陶先生。至于梦寐或承见矣。又曰茄叶是先生所嗜。故吾平生不敢取此以为污秽之用矣。
常想慕西厓先生。每当秋空月皎之时。辄曰先生气像胸次如彼。则先生如复见矣。
立斋先生别集卷之九 第 513H 页
府君尝曰吾于大山在世之日。仅得一拜门下。亦以事故。只得数日承诲而归。其后又仅一上书。而未能执经问难者。为寻常恨。故虽此空空不及亲炙于当时。自处以门下者。以寓景慕之心耳。且自古人言之。一游于宗师之门者。皆以门下自处。故吾亦如是云矣。
又曰吾于百弗庵门。往来最多。而容貌甲于诸老。孝友出于天性。经纶富于施为。宜为百岁矜式。而门内子侄彬彬可观矣。
又曰南野翁自少往来吾家。及其晚年。吾亦造其门以拜。而文章行谊器局。可以需当世而式后人。气像清秀。言论的确。发而成章矣。
府君常以人物藐然为叹曰。近来则惟李刚斋黄审几为南州第一。而如吾仲父沧洲先生者则未之得见焉。因曰吾自儿时。得闻家庭之学于沧洲先生。而先生早世。世无知者。是可恨耳。(并补遗)
与黄审几,南损斋,金川沙,苟斋兄弟及崔漆室,赵晚谷诸贤。或往来或书疏。讲论不怠。于损翁尤有同道之感。讲劘资益。到老不衰。先生常曰吾海内一损翁。(修录)
立斋先生别集卷之九 第 513L 页
申屹南翁尝托子受学。翁亦留焉。时值大饥。粗粝不继。而皆受置之。申公未几遘沴。移处斋舍。府君朝夕临视。饮食亦令家办而躬劝之。至亲交谏止之。府君曰之人也。以我为归。非我救之。伊谁哉。
天甚寒则辄思屹翁曰何以堪生。来则解衣衣之。不来则或致御寒之资。
俞掌令汉人丈尝寄书求绨袍。府君为备一段布付之曰。此何足以救故人之寒也。(并补遗)
朋友讣至必食素。(近录)
先生襟韵飘洒。每遇良辰美景。辄吟哦讽咏以遣兴。吾外大爷上舍警,弦斋姜公,将作郎林下李公,学士皓邻姜公为酬唱友。(制录)
尝作愚山志。有时风和日妍。携冠童逍遥于拱仙峰水回洞之间。自有天放之趣。(修录)
性爱佳山水。尝周览俗离,华阳洞,龙游洞,冷泉,内外仙游洞,曦阳山。遇会意处。辄欣然忘倦。吟咏情性。而境移事去。亦不系恋于胸中。(近录)
先生平居。晨起盥栉。整衣冠。谒家庙。退而正坐。侍傍者不敢冗谈杂语。虽子弟燕侍。未尝见怠倦色。虽在大耋之年。亦未尝少须臾偃卧欹侧。夜分方就
立斋先生别集卷之九 第 514H 页
寝。其律己如此。(止录)
终日敛膝危坐。肩背竦直。衣冠整饬。未尝暂倚几案。常如对尊客时。
凡堂室庭除。必净扫。几案必拂拭。枕簟书册器用之属。顿放有常处。不使欹倾杂乱。窗壁无点污。静处其中。寂若无人。
平日常患胃气。或达宵不能睡。又患胸胁牵引。有时不能屈伸。亦必盥洗冠带。敛膝端坐。至于大耋之年亦如是。傍人或谏止之。先生曰此吾一生贞疾。若以此而废衣冠。则殆无衣冠之日矣。
出入行步。平身端拱。缓步徐行。颜色整齐。衣带襜如。沉静中有发越气像。谨拙中有宣著意思。(并近录)
尝以台官上辞疏时。方患疟三次。而不废衣冠。宾客满座。终日应接。而人不见其呻痛之色。翌朝手写疏本。不错一字。(诚录)
戊申冬升培始拜先生于旧第。环堵萧然。风雪打窗。弊衣藜藿。人有所不堪者。而先生处之晏如。(修录)
待客或鸡黍不具。不以为意。惟以恭俭不怠为主。(补遗)
少时家甚清寒。疏篱破屋。仅免风雨。箪食瓢饮。屡到空乏。而旷然不以为意。晚年长胤干蛊。受备物之
立斋先生别集卷之九 第 514L 页
养。而常曰吾平生习于疏粝。厚味终不如淡食之便肠胃也。(诚录)
先生尝曰士君子立心。须以今日千驷万钟。明日箪食瓢饮。脱然无累。乃可有为。
平生喜怒不形。虽当仓卒逆境。未尝疾言遽色。亦未尝皱眉。
与人言终日。颜色温粹。言语慈详。使人自然心悦诚服。(并近录)
温然爱人之意。发于容貌辞气之间。被其容接者。无论贤愚。咸谓之春风座。(诚录)
先生一以忠信接人。嘉善而矜不能。闻人有善。诚心喜悦。不啻若有诸己。见人有过。原其本情。曲加平恕。必欲引而置之无过之地。是以贤者爱慕而益勉于善。不肖者亦感服而不敢慢焉。(兢录)
尝语栻曰吾居家虽奴仆不曾轻用槚楚。及为官于吏胥往往用刑杖。至于残民。尤为可矜。而不得已或施笞罚。甚非素心。程子云常愧视民如伤四字。不意身履其境。(近录)
常戒不肖曰慎勿随人毁誉。士君子立心。当以无偏无党。况传说未必皆是者乎。(补遗)
立斋先生别集卷之九 第 515H 页
人有小过则若不知也。有大过当言则反复晓谕。其人能改则喜。不肯则亦置不论。或请其更加则曰独不念薄责于人之训乎。一言而不听则我无足轻重于其心者可知已。又何复乎。(止录)
尝曰作事勿使人胸膈郁郁可也。此辈人不旋踵而反受之者。吾见多矣。
又曰春夏阳和。故生长万物。秋冬肃杀。故收藏万物。人亦阳和者。子孙众多矣。
又曰人之力穑而衣食之。亦是为善也。若饥寒切身。至不顾廉耻。则岂能保善心哉。
常戒不肖曰日用常行。莫不有道理。今日为善。明日为善。积众善而为大善矣。何尝一朝作惊天动地之善哉。汉昭烈戒子。勿以善小而不为云者。真至言也。
每谓不肖曰汝之心。大泛于事多疏漏。须思量到人所思量未到。防备到人所防备未到也。(并补遗)
读礼之暇。不辍讲学。亦有诸生请业者。则教授不倦。或问居丧讲学。古有可据否。先生曰吕东莱丧中朱子送子受业。亦书劝教学于黄勉斋居丧时。大贤已不以居丧废讲学。况吾辈后学。岂以守制以
立斋先生别集卷之九 第 515L 页
遽阙书册之工耶。又曰陆象山贻书东莱。责之以丧中授徒。亦可见陆氏之疏于道问学工夫。(兢录)
丁卯尹方伯(光颜)举乡饮礼。戒先生为宾。先遣幕宾礼恳甚至。又送本牧申请。时先生年已七耋。左右多谏其不可往。先生曰吾闻尹公是儒雅人。礼事宜有可观。况吾筋力可堪。行古之礼。成人之美。岂非纡馀之道乎。(诚录)
乙卯九月先生以近岩洞主。因享礼设讲学。让皋比位于思泉赵丈。先生独在主一斋不出。或问其义。曰若立于主位则训长在焉。若立于东西序则诸长老又在焉。固不可立其上。任在首席。则亦不可立其下。吾何可出。(上仝)
或言逃婢推觅。府君曰此辈之世世服役。有若牛马之恒系一标者。斯岂理也。尽去其券曰。东西南北各自在也。后见 正庙陵志。有奴婢勿世之教。叹曰此圣人之意也。(补遗)
丙子五月二十日。偶患宿症。翌日乃先府君忌日也。子弟交谏请调摄。先生曰吾年八十。明年何可知也。遂力疾行事。自是渐笃。六月四日疾猝革。命长孙民秀收拾遗文藏之。五日栻与南汉皓趋诊。先
立斋先生别集卷之九 第 516H 页
生欣然如平日。因曰康节临终谓伊川曰正叔。生姜树头生。必从生姜树头死。此意君辈知之乎。因张两手示之曰康节如是示伊川。其意盖曰面前路径须教阔也。又曰康节欲以谐谑观化。谐谑亦非自然也。倚几瞑目。谆谆谵语。皆不识慈颜及外家无后事也。六日甲寅。向侍者各付勉戒之言。问日已向午否。遂正席恬然而逝。(诚录)
呜呼。为学而极其正大。造道而极其精深。德业之辉炳。文词之宏博。论辨之切剀。提携之勤𢢽。以吾而虑。殆无多见。此后几百载。光岳钟储。复有如先生者作耶。惜乎。当 先朝之盛。进而置之于经幄顾问之列。使得讲论危微。商确治体。如崇政殿焕章阁故事。则其裨益之弘。弥纶之大。必得有耸动儒籍。彪饰王猷。以回一代鸿朗之运。其奈园帛才贲。湖弓遽遗。气数升降之会。有难容力于其间欤。呜呼唏矣。(修录)
先生禀精粹之气。加笃实之工。铢累寸积。早夜勤劬。研穷于问学思辨之际。而精粗不遗。存察于动静语默之间。而体用相贯。六经四子之文。如诵己言。而洞究其微奥。濂洛关闽之语。若说茶饭。而妙契
立斋先生别集卷之九 第 516L 页
于旨义。无一日非工夫。无一事非道理。迨其晚岁。浑然一团和气。睟面盎背。发之言语则温慈𢢽款。听者悦服。形诸气像则端庄齐整。人自爱敬。著于文章则典雅平实。辞理俱到。前乎群哲。虽不敢妄议比伦。而后乎几世。安得如先生者复作乎。(兢录)
大要先生之学。出于家庭。而若其察伦明物。各极其止。自得之工为多。试测之。本之以明睿之姿。持之以专静之力。仰思俯读。默契圣贤之旨诀。综名核实。洞观造化之根源。以一身而验万理之悉备。以一心而蕴众妙之无穷。操存之意。罔间于燕息之中。进修之工。不辍于造次之顷。孜孜矻矻。不知老之将至。而至其养深积厚。德成行尊。则望之如瑞日祥云。即之如和风甘雨。表里洞彻。粹然精醇。一接光辉。强戾者敛其慢。鄙吝者消其滞。于乎盛哉。(制录)
损斋南先生常称之曰愚山翁之于学。纯一不杂。汪洋浩大。极其至而言之。可谓安且成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