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立斋先生别集卷之五
立斋先生别集卷之五 第 x 页
立斋先生别集卷之五
 记
  
立斋先生别集卷之五 第 423H 页
玉里记
玉里者。不知其何所在也。而晋阳子常盛称之不已。或问之曰有仁厚之俗则谓之仁里者。吾闻之矣。有贵显之家则谓之贵里者。吾闻之矣。有宫戚之家则谓之戚里者。吾闻之矣。他如才子所居。谓之才子里。君子所居。谓之君子里。孝子烈妇之所居。谓之孝子里烈妇里。若此者吾皆闻之矣。至于所谓玉里者。吾未之前闻也。岂以其里之有玉而名之耶。夫玉出于昆崙之冈者也。其为物。温润而栗然。缜密而朗然。古之人论其德者。至比于君子。此诚天下之至宝。然是岂人人所可有者哉。是故玉工采之而不敢以为私藏。必献之于国君。国君受之而不敢以为常玩。必陈之于清庙。又惟簠簋等之是饰。冕旒等之是缀。而他器用则不敢以侈之也。其馀可推而知矣。今此里凡有玉几许。而乃以是名之。是又何所在。而吾子盛称之不已耶。晋阳子曰然。凡人溺于所见。蔽于所闻。宜子之不知而有是云云。且既不知矣。则今虽告之。子未必遽信。而又不敢有问无对。请言其略可乎。盖子
立斋先生别集卷之五 第 423L 页
所谓玉。手可把而玩也。椟可鞰(一作韫)而藏也。今此之玉。非手之可把。而非椟之可鞰(一作韫)。子所谓里。不论谁某之居。不过二十五家之里也。今此之里。举天地万物而尽在其中。以吾观之。子亦是玉里中人。而顾乃不自知也耶。或大骇曰是底语。于是茫茫然俯仰四顾而莫晓其故。晋阳子曰子姑安心以听吾言。夫所谓玉里。岂惟天地万物尽在其中。语其长久则上极乎前万古。下极乎后万古。而亦无终穷矣。是以天子之富。亦有所不能有。而此玉里则无所不能有。天地之大。亦有所不能尽。而此玉里则无所不能尽。沧海变而为桑田。桑田变而为沧海者。不知其几。而此玉里则未尝有变。吾且循其初而言之。盖未有万物。先有天地。未有天地。先有阴阳。未有阴阳。先有此玉里为之主。然此玉里既生阴阳。则又只在阴阳里。自阴阳而为天地则又只在天地中。自天地而为万物。则又只在万物中。人者万物中之一物也。是果不在于玉里中者耶。吾故曰子亦是玉里中人。然徐而察之则此玉里又只在人方寸中。天地万物。举不外于是焉。夫以玉里之大。既足以包天地万物而有馀。其长久又有以极前后万古而无穷。而人之方寸其少如此。其寿
立斋先生别集卷之五 第 424H 页
又多不过百年。今谓彼许大许久者。只在其中。疑若尤可骇矣。然人患不反求耳。子盍反求之吾身焉。苟知吾方寸中玉里分明。即方寸外玉里亦犹是耳。而自夫中玉里达于外玉里者。贯通只一般。苟于中外之间。使无有些子隔之。则其极也且将为赤骨立底玉里。而里之与人。人之与里。初不见其有异矣。子谓若是者。于古其谁也耶。或于是悦然若有所悟而退。遂笔其问答。为玉里记云。
春雨亭记
孟子论君子之所以教者五。其一谓如时雨化之。而朱子以孔子之于颜曾当之。则时雨二字。今之教人者固不敢语。若乃以寻常温和滋润之泽谓之春雨。以与夫反是而谓之风霜者相对。则斯乃世俗之恒言。而教人者虽以自况可也。吾友南君宗伯。为教其子弟后生。作一亭名之曰春雨者。其以是欤。始宗伯于蒙学教之颇严。既而悟其不然。比又得大山李先生遗事。见其言有曰教小儿如软茎弱草。不可加以风霜。尤不觉有会于心。遂以此名其亭。噫。夫孰知教养蒙士。莫有过于温和滋润者乎。今以小儿譬之软茎弱草。不但谓其血气然也。彼其德性之具。良心之
立斋先生别集卷之五 第 424L 页
发。亦如根之始结苗之始萌。伤之甚易。养之甚难。苟于此时。一切以威怒加之。严猛临之。惟呵叱箠楚是事。束缚驰骤是务。则彼其所伤者。岂特血气而已哉。必将芒然而失其魂。薾然而丧其魄。聪者以塞明者以昏。而向所谓德性良心者。亦随而牿亡于根与苗矣。此其为风霜。果如何哉。是以君子惧焉。且也童幼之时。其不免蒙昧者固耳。设令喻之而有未喻。导之而有未从。斯乃可恕而不可怒也。教之者当以温言和色。循循善诱。常使乐就于吾。而无畏避之心。乐入于学。而无厌苦之意。然后无时无处。随动随静。苟可以施吾教。则必为之反覆而丁宁之。或提耳而命焉。或辟咡而诏焉。又不可支离急迫。致生烦闷。精切简当而使之易晓。优游宽暇而使之自得。一张一弛之不偏而毋令张过乎弛。或抑或扬之随宜而要使扬多于抑。专务启发其良心而惟恐其或伤。常思培养其德性而犹惧其未尽。如是涵育薰陶。以俟其自化。渐摩成就。不觉其驯致。则夫是之谓春雨之教。而其浸灌擩染之功。发荣滋长之效。虽春雨之于群生。亦不是过矣。其视夫徒尚威猛。而切切然求之速化者。岂不大相远也哉。虽然此特以言教而已。若论其极。
立斋先生别集卷之五 第 425H 页
必须躬行以率之。平居日用之间。语默动静之际。皆足以为后生法则。而无一毫不正之事见非于其心。然后方肯俛首就教。惟吾言是从。苟为不然。则所谓夫子教我以正。夫子未出于正者。亦必然之理也。以此言之。春雨之教。又自有本而不可强为。此成己之仁。所以必先于成物之知。而语其本则又不过一诚字为其田地耳。宗伯勉乎哉。夫雨泽之降。奚独在于春时。而达句萌苏群品。使夫芽甲根荄。莫不露生而遂其性者。惟春雨为然。故杜工甫之诗曰。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又曰宠光蕙叶与多碧。点注桃花舒小红。此未必不出于閒漫之咏。而古今状春雨者。莫切于此。静观之则造化发育之妙。尽在其中。噫。能如是。岂特教蒙士而已哉。由是而进。虽时雨之化。亦可以庶几矣。宗伯以为何如。若夫爱以姑息。任其骄惰。以此而谓之春雨。则是使稂莠反茂而嘉谷卒痒。大非李先生立言之本意。而又岂所忧于宗伯者耶。亭在杜陵山涧之滨。堂室凡若干楹。方工未半就。宗伯以书求记于余。余遂书此而归之。以为春雨亭记。
自轩记
立斋先生别集卷之五 第 425L 页
平康蔡君德休。余闻其名而思见之熟矣。今年秋以仪曹郎。奉 命致祭于寒冈郑先生。于其归路。历访余山中。盖亦有此意久故也。虽暂相面。辄驩然如旧相识。日又贻书于我曰。近欲构数间屋。以自轩扁之。愿一言发其义。兼示单传妙诀。使得早夜观省而为佩服地也。余于是益韪之。然余实乡里之一陈人。近又昏耄特甚。其何能有所发以副其至意哉。况所谓单传妙诀。尤非余所敢言。第念自字之义不一。有以自己言者。如书所谓自得师。诗所谓自求福。易之自强自昭。大学之自明自慊毋自欺。中庸之自道自成。曾子孟子之所谓自反自贼等是也。有以自从言者。如子思之自明诚。登高自卑。陟遐自迩等是也。有以自然言者。如朱子之解周子诚无为而曰实理自然。何为之有是也。然就是三者而言之。则必先自立己志。以求自尽己力。然后方得循序渐进。以为自此至彼之地。而及其自勉之久。则熟而至于自然。始可望矣。吾知君名轩之意。其不出于此三者矣乎。呜呼。君之所自勉而能之者。盖已多矣。俗好游浪。甘于埋没。而发愤读书。肆力攻文。卒至于通籍金闺。厕迹鹓班者。已是其所自能。而斯则君之才有以致之。家素穷
立斋先生别集卷之五 第 426H 页
空。糟糠不厌。而坚持雅操。确守本色。终不肯投足权门。染指势涂者。亦是君所自能。而斯则君之节有以致之。其才与其节。至于如是。而犹且不以为足。乃以自轩自号而自奋如是。则于是而君之志。不安于小。又可知矣。夫志者气之帅也。才与节。出于气而听命于帅者也。志苟大矣。才与节亦随而大。夫所谓大者。非向所引诸经传许多自字中道理乎。此道理原于天而备于己。本于中而达于外。盖包括宇宙而有馀。其大也何如。然非明辨而实体之。则亦不可得。而明辨实体。是又不在于他。在于君之自勉而已。至于自勉之道。又不过即君之所已自能者。推之而已矣。何则君于业功令时。无论某题。其有不必得其正当命意后作者乎。推是心以究圣贤书。不论精粗浅深。于其所言。必得其正当命意之是务。则以君之才。何所不明辨。君于守穷约日。不论某事。其有不必去其少涉苟且后已者乎。推是心以下本原工。不论巨细隐显。于其所为。必去其少涉苟且之是务。则以君之节何所不实体于是。而气之听命于帅。帅之所使。气无所不从也信矣。虽然为是亦有本。曰敬而已矣。敬者一心之主宰。万事之根本。而圣学之所以成始而成
立斋先生别集卷之五 第 426L 页
终者也。此其说莫详于子朱子大学或问。而亦君之所已知耳。则为今之计。莫如汲汲焉用力于此。以为其主宰根本。然后才之于明辨。节之于实体。方得扩充而无限量。不惟自明其明德。又将推之以及于新民。而充积之至。皆得止于至善必矣。是非自当初立志时。已要其如此。而自著力以做。又有敬以终始之。其能然乎。且也明辨之际。其序有先后而不可乱者。实体之际。其序亦有等级而不可躐者。故必也自卑以登于高。自迩而陟于遐。然后为得其宜。而下学人事。即所以为上达天理之本者也。及其自勉之久。则熟而至于自然。亦次第事耳。如是者是大贤以上之所犹不敢易语者。然不曰士希贤而贤希圣乎。此惟在于立志居敬。以尽其才节之如何。而语其所以然则不外于此一自字可以能之。未知君以为如何。若余者空疏荒废。固不敢与语于此。然感君辱索之勤。而不胜爱重期待之心。辄以己之所未能者。为说以复之。傥或不以人废之。俟屋成入处之日。顾名思义而笃下自勉之工。因以其静养中所自得。示及一二而发此蒙蔀。又幸之幸也。
三吾堂记
立斋先生别集卷之五 第 427H 页
吾友赵善之属吾记三吾堂曰三吾堂。吾曾祖所筑也。吾曾祖有隐德。尝曰吾食吾食衣吾衣读吾书足矣。吾有是三者。吾复何求于人乎哉。及堂成。请名于息山李公。李公知吾曾祖之意。遂以三吾名斯堂。而为之说以侈之。而已吾曾祖殁而堂毁者亦久矣。逮吾大人而重建之。复揭三吾之号。而三吾堂焕乎其如旧也。于是息山之孙刚斋翁又为之序其颠末而揄扬之。然子与吾家谊又深。乌可无一言于其间乎。余惟今人所以丧失其所守者。徒以不能食吾食衣吾衣读吾书故耳。而此三者又有真吾物与非吾物之辨焉。盖必循理而入吾口者真吾食。而不然则非吾食也。循理而被吾身者真吾衣。而不然则非吾衣也。循理而接于目。可以益吾之神智而养吾之德性者真吾书。而不然则非吾书也。是故君子之于此三者。诚知其非吾物。虽八珍满前。不之食焉。千笥在傍。不之衣焉。万卷溢宇。不之读焉。若然者其所食与所衣与所读。何莫非真吾物。而又奚丧其守之有哉。今去三吾公之世已远。虽未知其时贮粟帛与书之几何。然公既有德。而惟理之循。其能非吾物不取。而真吾物是取也。果如是则假使饘粥不继。吾知其所饱
立斋先生别集卷之五 第 427L 页
之有在。而不愿人膏粱之味也。裘褐不完。吾知其所服之有在。而不愿人文绣之美也。坟籍虽或不多。记诵虽或不博。吾知其至乐之存乎中。而凡天下瑰奇钜丽之书。举无足以易之也。又奚但不丧其有而已哉。惟其如是。故虽于没世之后。而流风馀韵。至于今未已。不惟重建斯堂。以尽肯构之道。而其所以食吾食衣吾衣读吾书。亦一如三吾公之为也。于是而子孙之贤。又可见矣。然而此三者之中。所谓读吾书者。尤为切急之务焉。盖循理而接于目。可以益吾神智而养吾德性者。是固吾书。然若不能善读。使其实有所益实有所养。则亦未为真吾物。而其于衣食。亦未必果辨其真与非矣。吾故以为尤切急之务。而是其善读之方。子朱子言之已详。愿吾子于此而益加勉焉。必使其为真吾物也。此而为真吾物。则以之修吾身而吾身之所衣食。无一毫之非吾。以之齐吾家而吾家之所衣食。无一毫之非吾。幸而得吾志于一国。则使一国皆然。又幸而得吾志于天下。则使天下皆然。无论国与天下。人人之所衣食。举无一毫之非吾。则是其使吾书为吾物之效。为如何哉。而各推其所本。又不特吾一人之使吾书为吾物而已。于是而吾
立斋先生别集卷之五 第 428H 页
之能事毕矣。不幸而不得吾志。吾自有乐而终吾身者。而非吾之所恨也。又安知三吾公之意不出于此也欤。遂书以归善之。为三吾堂记。乃若公之事迹与堂之胜槩。息山刚斋之说大略备焉。故玆不赘。
追庵记
高灵申公自号追庵。一日属余作记曰。吾尝读渊明辞。至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深有感于追之一言。故遂以此为号。嗟呼。今三十年矣。余之所追于其间者何事。而发种种已白。今余复何能为。然余自顾犹是心也。子其可无一言以助我乎。余辞不获则退窃惟渊明此句。其谁不诵。而未闻有感发如公者。是必其中有所大悟焉。悔诸往而期诸来者。盖不翅激切故尔。此岂流俗之所能知乎。今玆之属。不于他而于余者。良亦有以。然余实晚生。于公之平日。犹未细也。独念童稚时。及事我仲父沧洲公。沧洲公学圣人之道。动必以礼。非其人不交。所与友皆一时问学之士。如福之李大山丈兄弟。善之金遁翁二子某氏某氏。醴之朴南野丈及公数人而已。而二金公时皆已殁。馀又在远方。其相与数追随而切磨者。独公为最。则公之所从事可知也。以此观之。其所大悟而必
立斋先生别集卷之五 第 428L 页
欲追者。果不在此学也耶。嗟呼。沧洲公不幸早世。其后十五六年之间。大山丈蔚然为吾岭宗匠。而南野丈亦负重望于儒林。独公以穷故。业有所分而不得专。此其所以嘘唏而自叹也欤。虽然公之年今六十有五。而聪明精力不少衰。苟有是心乎。则何患其不能追哉。昔蘧伯玉六十而犹化。卫武公九十五作箴以自警。即公盖棺以前。皆可追之日月。而况公所已追者。固自斐然。如博记前言往行及文辞之轨躅朱子。与夫行己持论之灼灼过人者。更仆未易数。使无以穷故移业。而得专乎其所尝用力。居敬有未诚欤则追而诚之于今。穷理有未精欤则追而精之于今。凡所未尽。一切追而尽之。则将见道益明而德益卲。蘧瑗卫武不得专美于古矣。彼数君子者又何独难焉。此实我沧洲公之所望于公也。遂书以献。为追庵记云。
新斋记
权友厚明甫筑一室。扁以新斋。属余为之记。余诺而宿焉者有年。日权友又以书促之曰。岂其忘诸。吾斋终不可以无子之记。余遂复之曰非敢忘也。吾固欲为子记。而顾不知所以为子记者。夫子之以新而名
立斋先生别集卷之五 第 429H 页
斋也。其非取自新之义乎。而此其说具在方册。凡吾所知者。皆子之所知。乃若子之所能。则吾实不能焉。若是者尚何能为子记乎。虽然尝试思之。夫所谓自新者。不过革其旧染之谓。而旧染之于自新之人。有始终多寡之分。始则多而终则寡。自新者之于旧染之革。有先后难易之殊。先则难而后则易。然苟欲尽其自新之工。又岂容以其寡而忽之。亦岂容以其易而恃之耶。今自地位已高者言之。是盖明镜中微瑕耳。官街上小差耳。而既已为明镜则只此微瑕虽仅如毫末。实是大欠阙处。既已在官街则只此小差虽才是跬步。实是大惶恐处。何者。此乃依旧是不尽革者留在这里。其势少纵则必复肆矣。玆岂非可畏之甚。而尚安得谓寡且易。有所忽有所恃也。窃谓到此境界。则吾之所以用工于其间者。政当愈精愈密而愈加谨焉。虽如毫末之微。视之若泰山之大。跬步之近。视之若千里之远。而革之惟恐不及。然后方为自新之至矣。夫如是则向所谓旧染者。岂复有些子馀痕。而其光辉之泂澈。谓当如何也耶。虽然此非有至明在乎其先。亦不能尔。而乃若所以得夫至明者。则又亶由乎濯旧以来新意。温故以长新知。使其日新
立斋先生别集卷之五 第 429L 页
又新。而无所不玲珑透彻焉。盖不独行处有自新之工。而知处亦有自新之工。然语其要。不过一于敬而无间断而已矣。夫天地之所以能日新者。以其至诚而无息也。君子之所以能日新者。以其自强而不息也。人苟能自强而不息。则终能至于至诚而无息。然此则非所敢易言。为今之计。莫如且就目前而益勉其所已勉。无论行处与知处。使夫所谓敬者无所间断焉。则斯其为自强也大矣。此在年锐之时。犹当如是。况于颓晚之景。而可不益勉之乎。若余者虽幸略窥此意。而昏弱之极。终无以自强。至今多且难只依旧。固不敢妄论及此。而窃意子之于自新也。则必有如吾所云者。故遂不以己之不能。而辄以是说复焉。权友傥不以为不可而曲采焉。虽谓子之斋不可无吾记可也。
一可寮记
李彝叙能文章善谈论。家在花城治西。扁其书室曰一可。语余曰退之有言二者必有一可。斯义也吾窃取焉。余谓之曰子名子寮。何陈言取也。退之之不遇也。作二鸟赋三上光范书。其志未尝忘乎俗学。斯语也亦犹是也。君子胡取焉。请为子变其说可乎。夫一
立斋先生别集卷之五 第 430H 页
者。无贰之称也。可者不足之辞也。无贰以守内志。不足以处外物。此君子之道也。凡人心。一则纯。贰则杂。一者无他义也。此天理之公也。书曰德惟一。子曰一以贯之。中庸曰所以行之者一也。诗曰无贰无虞。此一之义也。凡人志乎可者。其欲易足。志乎足者。其欲难穷。诗曰衡门之下。可以栖迟。四皓之歌曰烨烨紫芝。可以疗饥。子谓子桑伯子。可也简。孟子谓事亲若曾子可也。此可之义也。惟君子一以守其内。故能贯万殊而曲当。应万变而不乱。三过门不为伤仁。处陋巷不为伤义。三仁之或死或逃。曾思之或去或否。易地皆然。若有权衡焉以低昂之。则天下无难处之事矣。惟君子可以处其外。故内欲不萌。而外慕无足以动其心。饭糗茹草。不愿人膏粱之美也。衣弊缊袍。不愿人狐貉之厚也。公子荆之居室曰苟完苟美。李文靖之治家曰不足方好。若然者一切荣悴得丧富贵贫贱。处之如一。而天下无企羡之情矣。乃小人则不然。一言之发。必有为焉。一行之动。必有希焉。则虽善不诚。不诚故贰矣。外之则玩好之情。必欲其快也。口体之奉。必欲其足也。虽有假饰焉。而其根未除。故俄顷之间。终不能安于可。彼索性者。又何足言也。今吾
立斋先生别集卷之五 第 430L 页
子读书于是。其志以为吾读是书。将以行诸身也。出以用于时以是焉。入以处于家以是焉。发以为歌咏陶写以是焉欤。抑将以为读吾是书。聊以资吾之谈说而已。何取乎古人糟粕云尔欤。今吾子栖身于是。其志以为荜门圭窦。可以安吾之体。饭蔬饮水。可以养吾之口。无所慕于深堂广厦钟鸣鼎食者欤。抑以为吾姑力不足以济。一朝得志。吾安能郁郁居于此云尔乎。斯二者必有去就。吾子可以审矣。夫二者之间有几。几一差。其谬天壤。可不戒哉。持是一奈何。圣人曰诚。学者曰敬。行是可奈何。知止不殆。知足不辱。若韩子之语。吾无取之。
临湖书院重修记
岭之南七十州。凡建院以享其土之先辈。至不可胜记。而其中有为天下之贤焉。有为一国之贤焉。有为一路一邑之贤焉。天下之贤。天下之所共贤之者也。此则通一国旷百世而亦不多出。顾乃多出于岭之南。岭之南所以为我东邹鲁邦者此耳。而其入享之院。为莫尚焉。乃若一国之贤。一国之所共贤之者也。一路一邑之贤。惟一路一邑之所共贤之者也。故其入享之院。亦以之而重轻焉。然地之生贤也。亦不偶
立斋先生别集卷之五 第 431H 页
然。以一邑言之。一邑之贤。犹未易多出。况一路之贤乎。一路之贤。犹未易多出。况一国之贤乎。今有一邑而出一国之贤四焉者。是其邑为何等邑。而是四贤者又同享于一院。则是其院为何等院也。其亦不轻而重也明矣。即咸宁之临湖书院是已。盖咸之为邑虽褊小。而处于岭之上流。山水佳丽。风流清淑。固是以应 国家文明之运。受昊穹奎壁之彩。故于是焉毓灵孕秀。笃生四贤。有若表蓝溪,洪虚白,蔡懒斋,权桐溪诸先生。以学行道术文章节义。相继大显于时。为一世之所耸服。于乎盛哉。虽其遭际之或不幸。于其终至被罔极之祸者有之。然及其迅雷烈风廓然开霁。太阳下烛。真面复露。则便同北斗长庚昭揭于天。一国衿佩举切景仰之思。矧惟玆土之人乎。盖愿尸祝以寓羹墙者已久。而我西厓先生亦尝可之矣。往在 肃庙辛未。倡议建俎豆之宇。而卜地于县治之南五峰山之颜。局势环抱。案对明媚。又有大湖近在数里许。俯视万顷。如一鉴当前。亦胜观也。既虔奉四先生已。遂名之曰临湖书院。后又以休庵先生蔡公配之。每岁两丁。报祀惟谨。至 当宁丙寅。士林以院宇之倾圮。合谋重修之。使翚飞鸟革之势。益有所
立斋先生别集卷之五 第 431L 页
巩固焉。于是山川云物。皆若动色而增辉矣。凡我章甫莫不抃喜。以为自今以往。可相与永久游息。得见弦诵之洋洋。而顾其重修颠末无记之者。故往年亡友权君相后以多士之愿。属余为一言。今洞主郑文如又躬索之如此。盖余亦尝以多士之愿。猥作四先生行状矣。今复何辞焉。但念尊先辈之道。不惟在于葺理院宇而已。须于游息弦诵之际。必取诸先生之书而读之。以论其世知其人。而思所以效法焉。则彼其立心行己持论处事。凡出而仕于朝。退而隐于野。与夫弸中彪外。临大节而不可夺者。有或出于圣贤义理之外者乎。苟于此而真知其方。以实下其工。则由是而学行可敦。由是而道术可明。由是而文章可能。由是而节义可办。而下则为一邑之贤。中则为一路之贤。上则为一国之贤。皆在我而已。又由是而精思力践。以究乎其极。则虽以之而为天下之贤。亦何不可之有哉。愚之所愿如是而已。故遂以是复之。未知今日多士中奋发有为者凡几人也耶。是役也尸之者某。佐之者某某云。
耕采窝记
耕田消白日。采药送青春。有山有水处。无荣无辱身。
立斋先生别集卷之五 第 432H 页
此陶靖节自道诗也。而卢友子能深有味于其言。将筑一室以居。而扁之曰耕采窝。属余先为之记。盖亦以寓其怀事。然吾知子能未尝有耕田采药之事。但尝从事于科臼。以消白日送青春于缀文应举之间。而至于皓首之境。则以是而名其窝。既不当其实矣。乃若其所居之地。则固有山而有水矣。然子能以穿杨之技。仅得点解者数次。而竟一生困不得志。徒尔汩没于铅椠。奔走于场屋。其饱风埃辱泥涂极焉。谓之无荣则可矣。谓之无辱。不亦诬乎。噫。子能所耕之田。即吾心之丹田也。所采之药。即治吾心之良药也。是田也受之于天而存乎方寸之中。厥土有上中下三等。而子能所有则中而非下也。是药也命之于圣贤而具乎方册之中。厥品有万不同。而子能所求则当乎己而有益焉者也。虽未知其耕之之果得其术而采之之果得其方。又未知耘耔收穫及试用功效之果为如何。然要之去人欲之稂莠。御客气之侵凌。使嘉苗不至乎卒痒。真元不至于斲丧。而白日与青春。太半于此焉消送必矣。故虽尝从事于科臼。而惟务尽己之工。以听主司者去取。而终不肯违道失义。以图侥倖于旁蹊曲径之间。常自超然而无所累焉。
立斋先生别集卷之五 第 432L 页
则是其灵台之泰然。良贵之巍然。视彼外至之荣。或不义而取之者。其果孰胜乎哉。自他人见之。虽若汩没而奔忙。饱辱于风埃泥涂之中。而自自家言之则定有脱洒而从容。恒若处乎清凉高爽之域者矣。若是者。尚可谓之辱乎。矧今子能之年已迫七十。白日之消青春之送。比诸少壮之时。不翅其益促焉。则其于耕田之所以尽其术。采药之所以尽其方者。尤宜汲汲焉图之。而屋上之青山。门前之绿水。又足以供朝暮四时之兴。其使我优游閒暇。而得真趣于耘耔收穫及试用功效之间者。必当有倍于畴曩矣。且彼屹然而峙。泠然而流。吐纳云烟。澄涵星月者。亦惟无荣无辱之身。为能乐而玩之。终其世不厌。而桑榆短景。亦足以舒且长。古人所谓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少年。若活七十年。便是百四十者。即是之谓矣。有是哉。子能之为味乎靖节之诗。而以之扁其窝。名与实之恰相当也。若夫课僮而服𤱶亩。荷锄而求蔘朮。白日青春。所事不过乎此。而只以其有山有水。谓之以无荣无辱。则其乐殊浅。吾知子能之怀事。决不然矣。故姑为说如此以归之。早晚相见则又问耕采之方术。果能得其妙与否而并记之。
立斋先生别集卷之五 第 433H 页
蒿庵记
郑君复汝。文穆公寒冈先生之孙也。为人閒靖温雅。有志操敦行谊。好读古圣贤书。穷探义理。为文辞亦赡华可观。虽从事功令。不以一个科儒自期待。既晼晚。即掷去之。尤专精于实地工。间不远百里。谬访我寂寞滨。扬扢古今。讨论肝肺。余亦深相结。乐与之往复。盖有年矣。一日忽泫然而请于我曰。余生八月而丧先妣。八龄而丧先人。伶仃孤苦。以至成立。而兄弟又皆夭折。独立人世。形影相吊。盖天下之穷民。莫吾若也。虽其饮食言笑。无异平人。随行逐队于乡党州闾之间。而乃其心常怀终天之恸。亡琴之悲。居閒处独。无日不惨悽屡唏焉。夫其衷情如此。则宜有以自表见于外者。故取蓼莪诗匪莪伊蒿之蒿。名吾室曰蒿庵。又取其靡父母何恃何怙之何。名其左曰二何斋。又取陟岵诗瞻望父瞻望母瞻望兄之瞻。名其右曰三瞻斋。盖以寓终身慕者也。盍一言以发其义。使我得常目而永追焉。余闻之不觉泪簌簌下曰。余所遭亦与君无甚异焉。生四日而丧先妣。十九而丧先人及一弟。其外同气之夭殇者又多。孑孑焉含恤茹哀者今已六七十年于玆矣。幸而事继妣至老。又与
立斋先生别集卷之五 第 433L 页
一弟对床至今日。孟子所谓王天下不与存之乐。犹得其半如此。然若其明发不寐之怀。终鲜不具之痛。顾何时已乎。今闻子之言。益使我切切而不自禁情。事既同矣。岂可无一言。然吾观子之为人。实莪也非蒿也。顾乃以蒿而自处。有若无实若虚。如此则是其蓼蓼然而美者。当与青青之兰亭亭之松。同其馨同其茂矣。异时采国香求异材者。安知其不先于子乎。于乎。父母之于子。其生育之恩。实与天地同其罔极。则人生世间。靡父母而诚何所怙恃。然父母以精血全付于我。而性命之理。具于其中。吾身即父母之遗体也。吾心即父母之方寸也。思父母而不可见。则必曰吾其何怙而不自谨乎。又曰吾其何恃而不自戒乎。于是焉谨之又谨。戒之又戒。使父母之遗体。无所往而或致毁伤。父母之方寸。无所往而或失虚明。表里相应。始终如一。则父母之所全而生之者。于是乎可全而归之矣。父母兄弟既没。陟彼而可瞻望者。惟是睾然之坟墓。翳然之松楸而已。则秖益掩泣而吞声。顾视天地。若无所凭依。然窃观诗人之意。则方其瞻望之际。皆想像得父母兄思子弟之言。如亲见而亲闻之。此至情之所感也。吾知子之心亦然。且彼诗
立斋先生别集卷之五 第 434H 页
人是行役者。故其所想像而得之。不外于行役之早归无止。而今子是学道者也。夫父母之爱子兄之爱弟。其心无间于幽明。方其瞻望之际。其所想像而得之者。又岂外于学道之有进而无退乎。瞻望乎先人而想像焉则必曰嗟余子学道。曷其有成。尚慎旃哉。必明必诚。瞻望乎先妣而想像焉则必曰嗟余子学道。亦既勤止。尚慎旃哉。无拘无弛。瞻望乎兄而想像焉则必曰嗟余季学道。亦既久止。尚慎旃哉。克终如始。凡此三言。皆必然之理。而其实是文穆公之所尝用力而垂裕后昆者也。子既三瞻而三得之。则其所以怵惕悽怆寤寐思念。求尽吾才力之所能及。而以无孤其望者。容有极乎。虽然此亦以大槩而言耳。苟以何怙何恃之意。日加戒谨之工。则将不但保遗体保方寸。而穷则以保一家之族。达则以保一国之民。亶在是矣。以三瞻三得之言。愈加推广之工。则将不但成吾学成吾道。而穷则以成一家之后进。达则以成一国之人材。亶在是矣。夫如是子之所谓蒿。奚特过于蓼蓼之莪。而如青青兰亭亭松而已哉。必将蔚蔚然落落然。其究也不但为故国之乔木。而佐 明主以致菁莪之化。使夫户栽桃李而家咏芣苡者。亦
立斋先生别集卷之五 第 434L 页
只在分内而已。蒿庵乎蒿庵乎。子之所以无孤父母之望。而报其罔极之恩者。何其至也。若余者虽知其如此。环顾平生。无一彷佛于此。二何之不存于心。而三瞻之无著于工。父母之所望于我者已矣。此真是匪莪而伊蒿也。吾于是愿以子之号号吾庵焉。
览辉亭记
飞凤山在𤃡洛之间。而特起半空。望之如翔禽之形。故俗以飞凤名之云。处士缶林洪公构一亭于其下。取贾子飞凤览德辉之语。扁以览辉。而属余为之记。余即长跪而言曰。夫凤天下之灵鸟。而圣王之奇瑞也。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而其见也必览德辉而下之。德辉者。圣王之德积于内。而其光辉发越于外。至于被四表格上下。而云星灿烂。日月光华者是也。昔在黄颛之时。其德辉盖尝如此。故是凤也览而下之。或栖于阿阁。或传以丹书。舜文之时。其德辉又尝如此。故是凤也览而下之。或仪于箫韶。或鸣于岐山。自是以后则惟于西汉时。一集于颍川。而汉之德辉已不及三代远矣。况其后世乎。盖天下之不见凤。已不知其几千年矣。而东俗好事。乃以山形之略似。名玆山为飞凤。公又名斯亭以览辉。有若实有是览辉
立斋先生别集卷之五 第 435H 页
之凤者然。是其名与实。岂不亦大戾矣乎。噫。人皆知鸟之有凤。而不知人之有凤也。今夫生于丹穴。养于九苞。色而为五章。声而为六律。栖梧桐食琅玕饮醴泉。朝发昆山之颠。夕次砥柱之湍。而百鸟随朝。惟其所止者。此鸟之凤也。受天地之正气。备五常之全德。身为度声为律。依中庸饱仁义。嗽乎六艺之芳润。而存神过化之妙。与上下同流。绥来动和。万方咸仰者。此人之凤也。以圣贤言之。惟孔子可以当是凤。其馀则虽曰凤矣。而随其毛羽之长声音之和。有尽不尽。而其飞止亦从之异焉。公家虚白木斋两先生亦其一也。盖必能为凤既尽而后。方可语览辉之道。而三代以还。德辉渐微。览而下者鲜矣。下而不见伤者为尤鲜。他姑不论。虚白下于当时。而终罹网罗之患。木斋下于当时。而亦遭枳棘之栖。可不悲哉。可不惧哉。今公生于两先生之家。则是生于丹穴也。养于两先生典训之中。则是养于九苞也。虽其五章之备不备。六律之应不应。有未可易议。而乃其平日之意。则计必以中庸为梧桐。仁义为琅玕。六艺为醴泉。栖止饮啄之久。庶几哉翙翙其羽。锵锵其声。而翱翔和鸣于千仞之上矣。诚使如公之志而得有成焉。虽谓之实
立斋先生别集卷之五 第 435L 页
有凤。亦未为过矣。未知登斯亭而览斯世者。亦有以知今日之德辉耶。方今 圣明在上。治教日隆。礼乐文章。灿然焕然。论者谓金膏调而玉烛光。璇玑正而泰阶平。黄颛舜文之时不是过也。公将翩然而下。跄然而舞。以奏朝阳之鸣。而为 圣代之瑞耶。抑以两先生之不幸于前。而不免有吹齑之戒。虽有珍木之可集而不敢集耶。不然而犹患吾毛羽之未成。声音之未和。姑且自勉以求其成。而徐览德辉之益盛。以决其去就耶。公必居一于此矣。公太息良久曰尔言信美。而俱非余所能尔。曾见鹖雀亦化而为鸾。斥鴳亦化而为鹏。而之二鸟隐见。亦有关于时世乎。尔盖思见凤不得。而欲求凤翔于燕翼。此其意亦悲且迂矣。然吾亦思见凤不得。而至今老且死。犹欲因虚名求实迹者也。是以拊崦嵫之馀景。起榛苓之遐想。偶以所感。起怀于斯亭。而日吟卷阿之诗。庶见嗈喈之禽或下于此。则吾 君之盛德光辉。当益章章明矣。尔言吾家是丹穴。若吾子孙中更有人之凤出焉。则其或有览辉以下之时。而不恨不见鸟之凤耶。遂退而书其说以献。为览辉亭记。
洛城君砚记
立斋先生别集卷之五 第 436H 页
物有古可贵。而出自先尤可贵。传诸远已奇。而晦而显尤奇。得于人以为宝亦幸。而必于贤子孙以为归为尤幸。三者之尤而合于一。则不曰有神焉。而谁之为。故洛城君金公之砚。入于其遗墟芮谷井中三百有馀年。有居者李延远得之。而背有刻曰某十二岁。盖小字而识于童子时者也。于是君之裔甲闻之。如君之尚寿焉。即从延远求之而传其弟。弟死嫂藏之不敢失。以克卒保于灰烬。则其贤固欲得其人以传。而其后孙湛氏遂有焉。夫砚古而已。犹将贵重焉。况出于其先手泽。而晦三百年以显于今。屡迁而必归我者。其奇且幸。果不尤耶。公去洛城君十四世。而金之散居京乡者又甚众。砚之出必于公之世。为其所有者。岂偶然哉。其必有数存其间。曰当有贤孙得之。而砚故神物。晦以待公。不可谓无其理。吾以公之贤卜焉。夫惟文与行。不失其世守。将必有徵。砚安能终为井中物。寿三百而不神。神矣而人得廋火得烁。未之有也。宜其成嫠妇之志。而卒归于公哉。洛城君遗事。远不大传。独赖此砚之出。以徵当时翰墨之擅。而第即一片石言之。不惟其神。若是万劫涛沙。精光不沬者。又类夫君子励操育德之为。则吾知君所遗于
立斋先生别集卷之五 第 436L 页
公者不止于砚。而公之取诸砚以为善。亦无穷已矣。又岂特事奇幸可贵重而已耶。公以余君之外裔。求一言。遂以此复之。书为记。
立斋先生别集卷之五
 跋
  
苍石李先生年谱附录跋
右先生年谱附录合四卷。而年谱则先生之孙新窝公尝草成一本。凡先生之生卒履历言行事迹。无不备载于其中。又先生之胤司果公所著闻斯录。详记过庭所闻。先生之训。此亦当属于其下者。而至于附录。乃先生行状碑铭及挽诔等文。出于诸名胜信笔。其称述揄扬之言。俱可传于百代者。顾以世故相仍。未及刊行。乃者宗孙敏培。与其族弟学培等。克追先志。合谋鸠财而剞劂之。以宗鲁亦尝与闻于校雠之役。属一言识其后。噫。孟子不云乎。诵其诗读其书。又当论其世。以知其人。凡今诵先生之诗读先生之书者。苟于此得论其世。以益知先生道学渊源之正。则其所以感发兴起。思欲几及其万一者。岂不有倍于前日。而深有补于世教也耶。且也子孙之阐扬先迹。以图久远于后者。系是孝一边当然底事。而傥微至诚血忱过于人远甚者。有未易办得。以余言之。先祖
立斋先生别集卷之五 第 437H 页
文庄公与先生实为道义之交。其相与推许之意。第观于此四卷亦可知矣。而文庄公年谱附录。至今未能刊行者。此伊谁之责也。于是乎益觉玆事之为不可及。敛衽叹尚之馀。遂书陋见如右云。
申氏孝烈录跋
右申氏孝烈录一卷。金吾郎申君显禄使其子奉以示余。余谨受而敬阅之。则孝子凡三人。烈妇凡二人。呜呼。世固有若孝者矣。有若烈者矣。亦尝有祖子孙三世有三孝二烈若申氏者乎。以中国言之。惟 皇明弘治间。有江南张氏者。以五孝三烈闻天下。以我国言之。惟 宣仁朝。有莲峰李氏家。以八旌闾闻域中。而其外则惟申氏可并美焉。是盖国家风教之笃厚。有以致之。岂不盛哉。昔朱夫子以圣人为赤骨立底天理。此盖以其全体之浑然者言之。然愚意虽一节一行。苟其一出于天理之纯。而表里无间。终始如一。则亦以赤骨立言之可也。今以录中所载观之。则申氏盖自 赠持宪公。已以孝子蒙旌褒。至其胤讳某。自幼至老。食息寤寐。心心念念。惟在于吾之父母。生而致其养也。无一事之不出于至诚。没而致其哀也。无一时之或间于方寸。恳恳乎切切乎。举天下万
立斋先生别集卷之五 第 437L 页
物。无复有加于此者。以至毁瘠死而不自恤。内焉贯心肠而填骨髓。外焉形颜貌而发声音者。都是一亲字而已。则是其断断之孝。盖七十年赤骨立者也。至其孙某。又有出天之性。通神之諴。亲苟活矣。虽百身而不辞。一片血诚。惟在于感格苍穹。起死回生。凿冰洗沐。立雪祈祷者。积几旬如一日。竟致其亲之苏。而因以此得疾死。其心盖以为身死而亲生。是其死贤于生也。则是其洞洞之孝。又十五年赤骨立者也。乃若其妇尹氏之绝粒以死。庶孙妻成氏之仰药以死。而死之前。所以向舅姑父母。曲尽处变之道者。虽丈夫之从容取义。亦无以过之。盖亦心中惟有一夫字。而得神閒色定故也。是其炳炳之烈。又岂非所谓赤骨立者乎。用是乡党齐吁。牧伯以 闻。旌褒之典。不日而下。夫纲常者。扶持宇宙之栋梁。奠安生民之柱石也。是故无论中国与我东。咸以是为重。苟有为纲常而立节者。则不惟旌褒之而已。又为之图画其状于三纲五伦行实中。以劝天下之节行焉。惜乎。申氏之独未及也。然而自孝烈人言之。当日惟自尽其分而已矣。夫岂为得旌褒树风声而然乎哉。若然者。是乃有所为而为之。而不得为赤骨立底天理矣。若然
立斋先生别集卷之五 第 438H 页
者必不能办一死。以作孝烈人矣。夫能办一死。以作孝烈人。是又孰使之然哉。推原其故。寔有赖于国家风教之笃厚。而风教之笃厚。于张李申三氏又可见焉。吾故并提而论之。以为申氏孝烈录跋云。
立斋先生别集卷之五
 上梁文
  
熊渊书院上梁文
奕世有名德。景慕固乡邦所同。胜地起明宫。崇报在子孙尤切。庆溢宗党。驩腾士林。窃惟左海名家。最数仁川大姓。几百年累仁而积善。岂惟受福禄之丰。八九代孕秀而毓灵。故宜生贤杰之数。于是焉多义。先生天资忠义而廉直。地望峻绝而清高。卓范俗之贞规。当世哲匠。励罔仆之大节。胜国忠臣。出北门而渡碧澜。同舟皆蹈海之士。望西山而止丹岫。结邻惟采薇之人。丰川创皇华之门。人传脱天路旧迹。短碑炳英考之笔。世称驻跸时崇褒。懒斋先生。强毅出群之姿。颖秀异常之器。抗疏天陛。直气破当路奸人之胸。读书湖堂。抄选居一时名士之首。论疏放连累之狱。利博人言。请饩廪废处之 妣。忠犯主怒。在盛际而尽心黼黻。共推华国之文章。远昏朝而晦迹江湖。斯见保身之明哲。拙斋先生。性宽弘而与物无忤。行敦
立斋先生别集卷之五 第 438L 页
厚而处己有方。浩气盘水之箴。虽云作于晚景。静庵讷斋之益。盖已获于早年。历典郡邑而财不近纤毫。克著清白吏之誉。自在郎署而论常持大体。已有宰相器之称。志在丘壑。自耻与恶人同朝。勇退非直为镜中白发。养遂庭闱。不忍诀明主。处野苦吟。实由于日下丹心。雩潭先生。学术精博而于天下无往不通。忠节卓殊而在国中盖少与匹。痛哭于下城之日。永辞科宦之荣。栖迟于隔世之区。惟耽图书之味。翼汉储于绝域。几经瀚海风波。奚部冰霜。念周京于孤台。独保大明天地。崇祯日月。毳幕中赓歌密奏。尚起志士深悲。紫殿上水画山图。曾纡 圣上殊眷。猗欤四贤徽迹。允矣千载高标。磊落光辉。至今照世耳目。凛冽气像。依旧竖人发毫。为义老请祠天阍。公议百世不泯。以懒翁追跻湖院。清芬播一路无穷。诵周李称道之言。益钦遗风之有自。见眉杜奖惜之语。尤验奇才之无双。肆苗裔慕切羹墙。而英灵思报尸祝。泽不斩于君子。岂曰祧主之已遐。礼为近于先王。斯有世祠之通例。如水在地。享克诚者惟神。为庙占基。得允臧于斯土。盖此县首古里。实惟州北灵皋。缥缈月光之峰。含淑气而峙于后。滚汩山阳之水。喷清沬而流
立斋先生别集卷之五 第 439H 页
其前。隔水栉比之村闾。无非云仍之攸宅。傍山棋置之台榭。多是杖屦之所经。坞坛之孤竹长松。依依杜洞风景。丘潭之蚕头镜面。隐隐快亭烟光。阳山之遗躅不遐。列岫接曦峰而嵂屼。天台之高栖亦近。小溪注大江而沦涟。于焉筑宫。实合依精爽之所。干以拓址。亦为定方位之便。遂与诸宗而合议。以收众力而同事。上栋下宇。集群材而皆良。东龛西斋。准古制而无爽。居然庙貌之斯俨。庶乎神道之以宁。翼然觚翼然棱。于乎清于乎穆。前临讲堂之轩敞。既裕弦诵之谟。傍设斋房之静便。亦优游息之处。山川为之动色。夕阳紫翠玲珑。云物亦其生辉。晓月空霏泛滟。自昔未遑者几载。慨报德之末由。于今乃成于一朝。喜展诚之得遂。集燕雀而交贺。物亦共欢。来衿佩而争瞻。人孰不耸。聊陈六伟。助举双虹。儿郎伟抛梁东。赤日朝朝出海中。也识忠臣心一片。至今留照牧丹峰。儿郎伟抛梁南。奎壁祥辉朱鸟含。更有轰雷时振响。名公气魄定同参。儿郎伟抛梁西。一道澄江浩莫倪。试看个中无点滓。拙翁心量与之齐。儿郎伟抛梁北。神州百六长沉陆。王春独有大明红。处士丹衷同炳郁。儿郎伟抛梁上。紫微八面星环向。就中四点是谁精。
立斋先生别集卷之五 第 439L 页
万古骑箕不复降。儿郎伟抛梁下。峥嵘众岳临平野。一山流脉能如斯。宛有昆崙为泰华。伏愿上梁之后。天与其长。地为其久。松楹柏桷。永无亏伤于风雨。石础金枢。常得坚完于寒暑。春秋俎豆之享。子孙将其一诚。冬夏诗书之工。蒙士亦其百倍。念祖绳武之愈笃。庶见赫业之复兴。饬躬绩文之深加。可占懿德之重阐。
立斋先生别集卷之五
 奉安文
  
栗里世德祠复斋府君奉安文
伏以君子所性。仁义为本。大行不加。穷居非损。颜氏陋巷。春风自若。曾子高歌。声出金石。此个地位。固未易议。元来万理。一身咸备。我有良贵。物无与竞。守而不失。其尊谁并。恭惟府君。天赋真醇。爰初劬学。文华出伦。早游璧水。折桂非难。念绝浮荣。分甘退閒。乐玆丘园。垢氛远隔。花竹绕砌。图书满壁。端居味道。对越圣贤。俯读仰思。于以穷年。窗前草绿。生意是玩。时弄玄琴。古调以间。皓月流空。照我灵襟。个中至趣。有谁能寻。神气内腴。符彩外发。德器睟盎。行谊笃实。为姊育己。服缞三霜。接物以和。蔼如春阳。有犯无校。隐恶不形。望者起敬。鄙吝消萌。皋鸣天闻。旌招礼优。轩冕
立斋先生别集卷之五 第 440H 页
冷视。薜萝添纡。谓士行道。诲人其一。接引后进。两端叩竭。槚楚收威。弦诵奖才。至诚攸暨。有蔚朋来。猗我愚祖。亦粤苍翁。咸出门下。日星吾东。紫阳之师。亦有屏山。董生行谊。曷足与班。遗芬不沬。百世难谖。多士共慕。况我后孙。玆起别庙。式陈泂酌。灵其顾歆。惠佑万亿。
  常享祝文
圣世逸民。礼邦醇儒。学行之懿。可范千秋。
寓庵洪先生墓碣改竖时告由文
新碣已成。遗烈益章。玆卜吉辰。敬竖幽堂。
城南书院瓶窝李公奉安文
猗我先生。禀姿英睿。学具体用。才当经济。盖自龆龄。已刑端序。俨若成德。动遵古制。枕籍群书。淹贯无际。圣经贤纬。尤所妙契。存以敬诚。发为乐礼。竿木在手。奚适有滞。风仪孔飏。众皆耸睇。经幄庙堂。寔公攸处。惜不遇时。维锦历制。所至成绩。碑颂威惠。奖节崇教。荡扫群猘。理义确守。廉介自砺。清操正气。实鲜其俪。处厄不变。素履弥著。迨返城皋。道益精诣。戴家仪节。并加栉洗。煌煌巨帙。揭烛昏界。凡玆徽迹。可传百世。况有遗文。远垂来裔。多士景慕。久拟社祭。眷玆溪山。
立斋先生别集卷之五 第 440L 页
杖屦攸憩。芬馥不沫。依归是计。玆建庙宇。式荐牲醴。日吉辰良。缛仪备举。庶几顾歆。惠佑无替。
  常享祝文
学博而综。德光而刚。经邦有蕴。范俗无彊。
伊江书院陶谷朴公奉安文
伏惟先生。生禀美质。学求真谛。早得依归。晚深造诣。事亲奉先。孝养克致。疏辨师诬。诚切道卫。 国难欲赴。亲老无奈。策有御戎。忠莫敌忾。身委苫块。负罪自处。及闻下城。雪涕深闭。焚生平藁。称 崇祯士。盖公素蕴。信笔有记。岭外文伯。海东席珍。挺出名门。蔚为贤人。历观行治。畴不钦慕。念玆伊院。乐老享所。门弟配食。允合其宜。爰卜吉日。式举缛仪。盻蚃神理。胥悦无射。庶几歆右。惠佑千亿。
龟湖祠。洛城君金公,松湾金公,野村孙公奉安文。
猗我洛城。精钟岳光。勋并带砺。泽被黔苍。爰初嗜学。秀出文场。旋振武略。国威思张。鱼丽鹅阵。虎腾龙翔。震叠所向。黑齿遁亡。红寇孔炽。长驱莫防。议寝清野。俾止因粮。间运奇筹。以安宗祊。白岳移宫。佥议允臧。一言以停。民得安墙。公似张子。察狱周详。海不为旱。
立斋先生别集卷之五 第 441H 页
池脱其殃。亦粤松湾。厓门携箱。薰德承诲。有斐其章。倡义敌忾。庐墓终丧。经行上闻。徵奉 陵香。射策登第。温饱非望。七佐莲幕。际俗奸猖。刃恢剧务。手整颓纲。逮至昏朝。分甘舍藏。接武诸贤。唱酬徜徉。置塾扶教。建院同商。 圣主更化。文运再昌。起郎春曹。皂盖因扬。逢时展蕴。众皆拭眶。声绩方著。骑箕奈忙。于休野村。蔚起齐芳。人物宋朝。地步鲁邦。孝友天出。聪明日长。业受无忝。慕深文庄。不以学处。乃蹈大方。伟器隽望。中外历扬。入仪朝端。鹄立鹓行。八莅郡邑。治迈龚黄。退忘轩荣。饥乐泌洋。耽玩理书。闽洛盈床。名重衿佩。议主黉庠。风流笃厚。秉执毅刚。生平定力。考终有祥。凡诸徽迹。言亦炜煌。眷玆龟湖。地同梓桑。礼合并享。多士诚将。爰起庙宇。敬荐豆觞。仪文既缛。日辰又良。灵其顾歆。佑我无疆。
  常享祝文
策饶卫社。功著安民。勤敏之学。为本于身。(洛城君)
行笃伦常。才优剸理。渊源有自。卷舒合宜。(松湾公)
通才达识。懿行清德。蔚为世范。寔由私淑。(野村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