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立斋先生别集卷之四
立斋先生别集卷之四 第 x 页
立斋先生别集卷之四
 杂著
  
自责
集五字七字。长歌短咏。惟其所思。曾是以为诗乎。累一句二句。东捞西抹。仅遂其言。曾是以为文乎。未尝一日精思熟虑。以真知实理。而徒御人以颊舌。曾是以为学乎。未尝一日克己复礼。以从事为仁。而任四者之放倒。曾是以为得道乎。惟诗与文不能。犹未足愧也。惟学与道蔑实。是乃大罪也。尔欲以是而欺世。其如人之见肝肺。
虚名辨
古者名不虚立。智以名智。贤以名贤。愚不肖以名愚不肖。故世无虚名之士。士无蔑实之名。盖名者实之宾也。实者名之主也。有主斯有宾。岂有无主之宾。有实斯有名。岂有无实之名乎。如使无实而可以有名。则是无声而可以有响。无形而可以有影。此必无之理也。而后世则不然。所谓名者不生于其实而生于爱憎者之口。不成于其实而成于传闻者之耳。故苟其所爱则不量其实之如何。而赞之扬之。惟恐不及。苟有所闻则不问其名之何从。而和之播之。亦惟恐
立斋先生别集卷之四 第 397L 页
不及。夫如是则名以智者。安保其果智。名以贤者。安保其果贤。而毕竟愚者。自还他愚。不肖者自还他不肖。一时爱憎之口。传闻之耳。决不胜千百载公共之口与耳。则是其虚名。直是无源之水。朝满而夕除者耳。何足恃哉。何足喜哉。余才驽而工疏。天下之不文。莫余若也。或者以能文目之。识浅而行薄。天下之不学。亦莫余若也。而或者以志学目之。则斯已蔑实之甚者。而虚名之加。愈往愈甚。能文之不足而至谓之章焉者或有之。志学之不足而至谓之贤焉者或有之。噫。此何等可骇之名耶。夫文理粲成之谓章。才德出众之谓贤。斯二者必天生之而功至焉。乃可几矣。则非天之所生。非功之所至。而文理从何而粲成。才德从何而出众。粲成姑舍而初无文理之可言。出众勿说而本无才德之可论。如此而得章之名。如此而得贤之名。自古及今。未之有也。吾知此名之灭。只在早晚。不翅若好音之成空。而第未知爱我者其谁。而吾所以见爱者。果何故耶。余以至愚极陋之资。生长老于深山之中。言无足听。行无足观。而特以吾家之人人之期待也素重。又其早谢公车。杜门静居。类有所从事而然者。故自外观之而悬空揣摩。云云不足。
立斋先生别集卷之四 第 398H 页
又复云云。斯盖出于爱人及乌之意。而其初亦未必非假借推奖之辞耳。只是游谈之徒。辗转增益。遂不觉弄假而成真。是则吾所以得虚名者。都缘其地坐与潜伏之故。而闻者不察。遽信其名。良可笑也。向使吾不生于吾家。则虽使能文而有学。其名之盛。未必至此。然则当世之毁誉。果足信乎。今夫龙在于海。虎在于山。山海固龙虎之窟宅也。而在海者岂必皆龙。在山者岂必皆虎。世盖有不知龙者。之海而见鱼之跃。遽以告人曰龙也。不知虎者。之山而见獐之走。遽以告人曰虎也。则人无不信何也。海有龙山有虎。固其所也。而毕竟鱼自鱼獐自獐。曰龙曰虎。果何益哉。适以见其人之不知而已矣。向使真知者闻之。则岂不抚掌而大笑耶。呜呼。吾家之于吾。即一海也。吾不能为龙。即一山也。吾不能为虎。而徒能得虚名如鱼獐。至其得虚名而万一以为可恃可喜。则是又为离真丧朴。反不若鱼獐之无知。浑不管称龙称虎。而犹全其天也。尤岂不可羞之甚哉。古人有言。名者美器。造物忌多取。有实而名从之。犹不可多取。以犯造物之忌。况蔑实而多取名者。彼造物尤如何忌之。余之于名。既无可取之实。又无取之之心。而半生虚名。亦
立斋先生别集卷之四 第 398L 页
可谓多取矣。久假而不归。坐待其自灭。则吾惧造物者之不特忌之而已。故于是乎辨焉。
无适公自叙
无适公者。散人郑子之号也。散人生而大痴。其始人有呼其名者。即应之惟谨。有呼其字者。即应之惟谨。有呼以某丈者。即应之惟谨。既老不复以前呼者呼之。或以丈席称之。或以愚山翁称之。散人乃大骇曰是底号。即俛首不敢复应。前此尝营小筑于栗里旧基。偶自号立斋。或者乃以立斋呼之。而亦非散人之所宜。方且力辞而不见听。一日乡先进来言曰立斋。吾先代别号也。散人竦然起瞿然谢曰。后生孤陋。妄有此称。实由于不知之致。又此无似。岂有别号。自后尤力辞以为不可。而人犹呼立斋不已。于心切悯焉。以为不改以他号则难乎免焉。就求其合于己者以自号。而卒未得也。久之得无适公三字。乃大以为喜曰。此真是合于己者。遂以自号。而请人之以是呼也。或问之曰子无忝堂之玄孙。无住翁之外孙也。其自号以无适固也。第未知无适之义谓何。曰汎而观之。余之号固若僭袭于祖先。然余是何人而乃敢尔乎。是盖有说焉。凡人之百无所能者。举世其不谓之无
立斋先生别集卷之四 第 399H 页
适公乎。若余者。实百无所能者也。少而贫匮。丝谷不继。拙于谋生。处之如客。众皆营营。而我则不能。俗重科第。铅椠是习。甘于退散。安之若命。人皆逐逐。而我则不能。缨冠束带。出入庠序。拍肩执袂。交结朋俦。以相追随而相许与。世莫不然。而性复寡谐。身又忌痘。长年深伏。此亦未能。先贤遗躅。布列山南。鸿儒硕士。错落相望。周行遍观。寓慕薰德。夙夕所愿。而经营半世。竟归蹉跎。今老至此。何以能之。家饶坟典。不求自足。絺章绣句。悦目娱心。焚膏继晷。含英咀华。充积之久。弸中彪外。则随其才分。作为词章。亦非异事。而早尝妄意。中却顿谢。蓬莱宫阙。风尽引去。操觚缔思。神不偕来。鷇音蚓啸。不堪把玩。彼其不朽之业。以今精力。尤何以能之。天与本性。有生所同。一片灵台。秉彝不泯。择善固执。求复其初。只在乎己。不在乎人。发愤向道。笃志下工。愚或少明。柔或少强。而立志无恒。用意不专。乍鼓旋罢。进寸退尺。用是浩浩。道体。洞见无日。显显庸行。实践无路。徒窃虚名。竟作陈人。此在既往。强壮犹然。况今衰谢。昏忘转甚。坏鼎莫补。寒灯垂灭。是其至重之任。虽欲担荷。得有究竟。尤何以能之。子试观我。谓治生产人得否。谓业功令人得否。谓善
立斋先生别集卷之四 第 399L 页
于处世人得否。谓笃于慕贤人得否。谓为文章人得否。谓为学问人得否。是数者既皆无人之或能。而甚至于笔画之微。如草书篆隶之属。曲艺小数卜筮医药种树星经地理之类。等閒杂技博奕投壶双陆之戏。亦皆无一之或能。蠢蠢焉观居此世。直与跂行喙息蠕动之物。无秋毫别焉。若是而欲不谓之无适公得乎。愿子自今呼我为无适公可矣。或曰子虽自谓无所适如是。适者其一义是往也。人若见谓无所往之义则柰何。曰此又我之志也。夫既无所适如是。则亦将安所往哉。向吾尝冒沾 恩命。不自量而适京师矣。京师之人见其材而皆笑之。又尝冒沾 恩命。不自量而适邻邑矣。邻邑之人。见其政而皆笑之。是何故。为其于内外职。皆无所适也。夫如是者。其将安所往哉。况今犬马之齿。已望七十矣。设令有所适于人世。尤不可以有所往矣。既以是语或人。退而又自喜曰。吾则无所适如彼。而天之所以饷我适者何多也。清风明月。适我之襟怀。佳山秀水。适我之性灵。云烟花鸟。适我之情兴。又有妇子。具饘粥以适吾口。缝衣裳以适吾体。筑室庐以适吾居处。长儿孙以适吾任使。人生世间。虽其有百能者。其取适于外物。未必
立斋先生别集卷之四 第 400H 页
能胜我。不知天之所以饷我至于如是者。果何意耶。既以自疑。又以自解曰。吾惟无所适。故得此适焉。向使有所适。天其以是而饷之。虽饷之。其受而自适。又安可必也。有是哉。无适公之号之为合于己。而其乐为无穷也。
或问于无适公曰子之以无适自号也。我知之矣。是非主一无适之意乎。夫主一无适。乃圣学之所以成始而成终者也。子其从事于斯。而恐人之以是见称也。故自号曰无适公。又为说如彼以掩之。然有其实则虽欲掩之而不可得。将柰是何。无适公曰噫。如子之言。吾虽无似。犹必有成者矣。岂止为无适公而已乎。盖吾之才。既无所适。上下四方之宇。古往今来之宙。周流贯彻。驰骛飞扬。顷刻之间。倏东忽西。俛仰之际。之彼旋此。虽欲操而存之。而其势末由。若是者尚可谓之主一无适乎。是故观乎其身则俨然处乎一室之内。而察乎其心则飘然出乎四海之外。所以至于今老白首。而卒无片长可取者。专为此也。子何不究其实。猥欲加人以万不近似之号也。曰子之心其无所不适如此。则信与主一无适异矣。然而所谓公者。贵而称之之辞也。今乃自号为无适公可乎。曰此
立斋先生别集卷之四 第 400L 页
三字。元不相离。人之百无能者。世必以此三字称之。今若去公而不用。其义隐矣。且以余百无能得与于称公之列。庸非幸欤。
或问于无适公曰。子言子之心。无所不适。夫心者。一身之主也。虚灵不昧。神明不测。耳听目视。鼻嗅口言。手持足行。背负腹抱。惟心能兼之。方其出而适也。之八者有不暗与之偕者乎。之八者既暗与之偕。则子之身虽块然在此。只是一空虚壳耳。而子之所适。广矣远矣。久矣恢矣。当是时也。其所暗与之偕者。奚听奚视。奚嗅奚言。奚持奚行。奚负奚抱。愿子历历说与我。俾得与闻乎大观也。无适公曰。吾之心。固尝虚灵不昧。神明不测。而今者耄矣。无复前日之意象。夫其所适。何可胜数哉。而茫乎杳乎。不能尽记。请言其略。盖余之性。于物别无所好。虽好之亦不移时厌之。凡有所适。未尝久于一处。故幼则见弋鸟者。弯弓发矢。坠下飞禽。而跃跃以喜。心窃好之。终日端坐。而吾则游于林野之间。与弋者相驰逐。曾未几何。又厌之而不复适也。见捕鱼者投竿设网。钩出游鳞。而得得以喜。心窃好之。终日端坐。而吾则游于溪潭之间。与渔者相追逐。曾未几何。又厌之而不复适也。稍长而见
立斋先生别集卷之四 第 401H 页
梨栗枣柿。烂漫成熟。其色可玩。其味可悦。则当此之时。身虽不往。心则在于果园之间。攀援摘取。乐而忘返。见有伶人乐工经过闾里。琴筑管箫。各奏其技。则远近咸集。老少交欢。当此之时。身虽不往。心则在于丝竹之间。侧听纵观。乐而忘返。然之数者。亦曾未几何而厌之。不复适也。惟是春酒始醅。秋露初成。樽中鸭绿。杯里霞紫。而佐以佳肴。酬以嘉宾。则酣适之味。浃于胸襟。平居断绝之时。身远曲米之车。而有怀沾喉。渴梦吞江。清圣若呼。浊贤如招。便觉陶家窟室。去人不远。此心之傲游放浪。宜何所不适。而素不深嗜。兼持切戒。思大禹之恶旨。念范公之非佳。则遂便罢休。不复留情。及其久也。又却泊然而忘之。有则饮无则止。此则好酒而因与厌之者同归。遂不复有所适也。苧萝之姝。闉阇之女。如花如荼。倾国倾城。伐性破骨。甚于斧锯。败德戕身。惨于鸩毒。常恐一朝不谨。为其所陷。居恒惕厉。若涉春冰。而及其间出东门。偶睨西子。则迷魂之陈。成于造次。铭肺之训。失于俄顷。方且恨青鸟之莫凭。慨黄昏之无期。而伫立以望。忽若有遗。虽能旋觉其非。自束以律。悔其妄视。去其妄念。而野火暂烧。春风又吹。归来倚枕。宛转在眸。则精神
立斋先生别集卷之四 第 401L 页
流注。因想凝结。栩栩蝴蝶。不远千里。寻芳逐香。极其所如。盖与朝云暮雨。往来于阳台之间者。不知其几度矣。是知天下尤物。所以妖惑人诱引人。使宿戒易忘。严防难保者。莫过于斯。所谓万古铁门关。是花柳关者。岂不信哉。岂不信哉。幸赖性本拙涩。家是礼法。靓妆冶容。怜虽系心。丘麻行露。念绝投踪。丹田一路。空自委迟。而玄关片诀。不翅森严。忽焉思起。怛然震悚。故虽其游骑太远。火宅几近。而旋即收敛。痛加锄治。如是许久。方渐消磨。戏猎之病。犹患时有。此盖血气未定时事也。爰自既定以后。遂却澹然而忘之。纵令绝代佳人百般献媚。无异太常之斋。殆同黄门之贞。自顾方寸。更觉虚静。除此一累。有若万事都省。此又非好色而终与厌之者同归。遂不复有所适者耶。至于外是而有所适则又多矣。山潜六旬。匏系一生。诵屈子远游之赋。咏朱子远游之诗。而思欲博观九州。穷览四洋。则身虽未能。心岂未能乎。盖余身之所谓远游者。惟东入丹山而上观渔台。俯视万里沧溟。与天无极。西入三山而上文藏台。俯视三南山水。连陆无际。北入汉都而上南汉山。望见龙盘虎踞之势。圣子神孙之居据八域之中。为五京之最。宫阙之壮
立斋先生别集卷之四 第 402H 页
丽。城郭之雄伟。府署之宏敞。街市之纷华。足以为亿万年享有之国。而郁葱佳气。际天蟠地。盖若与东海相埒。此为吾远游。其外则黄涧之冷泉。冠山之曦阳。清州之华阳洞。而其间内外仙游洞。亦筇鞋所及。然其岩峦之奇秀。水石之幽丽。非不足于胜赏。而大丈夫弧矢之志。岂局于此而已乎。且以东国言之。咸镜之白头山雄据女真肃慎之界。为八路山岳之祖宗。故此心尝飘然上其绝顶。俯瞰深黑之渊。而傍睨胭脂之峰。因历数山脉之驰奔盘回于域中者。如平安之妙香。黄海之九月。京畿之三角。忠清之俗离。全罗之智异。庆尚之太白。江原之金刚。又一支从大洋中穿过为济州之汉拿。而其大江则豆满鸭绿临津昭阳杨子汉水白马洛东之属。皆发源流派于各路名山之谷。而纵横襟带于各路雄镇之邑。然要之不论山与水。皆为我汉阳而拱揖环抱。重冈叠嶂。广川巨濑。绮绾绣错。犬牙相制。以转成金汤之固。信乎我东国之宝也。凡此皆吾心之所适然。其中智异金刚汉挐。即古所谓方丈蓬莱瀛洲三神山。而蓬莱尤有名于天下。峰峦之矗立海上。如玉笋瑶簪者。凡万有二千。又有九龙渊万瀑洞泓渟震荡。不可逼视。故古来
立斋先生别集卷之四 第 402L 页
游观之士。苟能文者举皆摸写其形胜于篇什之中。读而玩之。使我未尝不杳然神游于其间。恨此心无迹。人不见其往来耳。向使有迹。万二千峰何峰而无我迹乎。以中国言之。禹贡职方记所载高山大川。班孟坚两京。左太冲三都赋所记名山大川。皆历历在眼中。方其心之翛然而适也。疑若蹑屩担簦。与司马子长联袂并武。而同为翱翔于其所游历之地。又疑若奉杖屦为仆御。随宣尼而上泰山。亲聆其小天下之叹。执笔砚共门人。侍晦翁而登南岳。亲睹其赋朗吟之句。至如武夷之丹山碧水。凡其六六峰之缥缈。九曲流之萦回中间。紫阳院之布置。与夫诸灵仙怪诡奇异之事迹。皆入于绘画。传于记志。又未尝不使我神游于其间。乡若此心有迹。亦何处而无我迹乎。盖如宣城之陶山。身已游矣。心亦游矣。而当此之时。以其驰骛于遐远而未之暇也。又上而溯于三皇五帝之世。夏后殷周之盛。则天地间纯粹磅礴之元气。吾若嘘吸而浮游于其中也。庆云景星日月之光华。吾若衣被而歌咏于其中也。圣神睿智开物创务之君。翼为明听赞襄庶绩之臣。质朴纯素绝无巧伪之民。吾若仰而望之。俯而临之也。琴瑟钟鼓搏拊戛击
立斋先生别集卷之四 第 403H 页
之音。凤凰龟龙翔集游泳之状。所以奏太和之乐。为至治之祥者。吾若亲闻而亲睹之。以鼓舞徘徊于其间也。当此之时。吾耳醒然。吾目旷然。吾鼻爽然。吾口灿然。吾手足仙仙然。吾背腹坦坦然。吾既适于是而为唐虞三代之人。其身若蝉蜕然。如是则何苦舍而返哉。盖尧舜之圣。文王与之同。禹汤之圣。武王与之同。皋夔稷契之佐。伊傅周召与之同。五帝之民之后则三王之民与之同。而吾亦不觉居然而与之化。斯诚乐而不厌者也。顾欲遍观而乃已。又下而适于汉魏以下十有六七之世。则至此而天地之元气日渐浇漓。日月之光华日渐微薄。其君之得天下之正。及致天下之小康者。虽间有二三。而其去尧舜三王远矣。其臣之以硕辅名卿称者。亦间有之。而皆莫与皋夔伊傅抗也。千载以还。徒见篡夺相寻。战争不息。延及五季。风雨晦冥。逮于胡元。天地腥膻。民生其时者。何其不幸之甚耶。至此而古乐益无望于可复。异祥益无望于可致。喧轰于郊庙者。尽是淫哇之声。发见于上下者。无非妖孽之物。吾于是目不欲视耳不欲闻口不欲言鼻不敢息。手足不敢措。背腹不敢帖。乡之所得于唐虞三代而自谓若蝉蜕然者。忽焉而尽
立斋先生别集卷之四 第 403L 页
失之。不期舍而舍。不期返而返。一返之后。不复有所适于彼。盖余于名山水及上古之世。则只观其好而未觉其厌。至此而始厌之也。其在东国若檀君箕子。固亦上古之世。而一则鸿荒无所徵。一则文献无足徵。自罗至丽。举未脱于夷狄之俗。虽尝适焉。好未及而厌已至。念其所宜适者。惟宋朝与我 朝为多贤。盖宋朝则周程朱子接孔孟之统。我 朝则退陶夫子续程朱之绪。虽未能出而行之于时。若其处而著之于书及传之于后者。高明光大。博厚悠久。直可与天地并而日月合。吾其舍此而何适矣。遂乃招彷徨六合之魂。收颓放一室之魄。砺精锐神。云徂乎彼门墙。则墙之高不知其几仞也。门之设不知其几重也。仰之而不可攀焉。钻之而不可入焉。栖栖遑遑于傍边低下之地者。盖亦有年矣。始者自谓到此以后则或有所止泊而更不他适。顾视其身。依旧是枵然空虚之壳。而耳目鼻口虽具。其无闻无睹无嗅无说只一样。手足背腹虽具。其无执捉无运奔无抱负只一样。莫晓其故。静而思之。则是诚有以焉。玆岂非不用力于向子所谓主一无适之致耶。今夫六经四子濂洛关闽。以至吾东方退陶以下许多诸文字。固是圣
立斋先生别集卷之四 第 404H 页
贤道学之所载。而必有是主一无适之工。然后方可沉潜玩索。讽咏反覆。以得其义理。尽其精微。而今也读上句未了。已欲看下句。读此书未了。已欲看他书。其心之不能主一。而每每他适如此。则虽读尽诸书。与不读何异。用是梦觉一关。不知何时而得透也。夫既于格物如此。则其心之驰骛飞扬。比诸畴昔之彷徨六合。亦岂大相远乎。而其律己之不严。从可知矣。盖视而不能视其所当视则与无视同而其目为全盲。听而不能听其所当听则与无听同而其耳为全聋。言而不能言其所当言则与无言同而其口为全哑。为而不能为其所当为则与无为同而其身为全不收。虽其外之略似敛饬。而比诸畴昔之颓放一室。又岂大相远哉。此所以其为空虚壳只依旧一样者也。吾为是惧。近年以来。则颇自改图。而定其心使不敢他适。竦其身使不敢自逸。管窥蠡测而渐有见乎其墙之所以高也。分攀寸跻而渐有觉乎其门之所为设也。庶几或窥宗庙之美。百官之富。而入其中以游。顾今年龄已衰。志气已摧。残灯照夜。其光末由烛乎四方。跛蹩行陆。其势末由及乎千里。譬如乞人立富家门。过客升贵家堂。则其所见与所处。非不夥然
立斋先生别集卷之四 第 404L 页
而侈。嵬然而高也。终柰非己物何哉。非吾所居何哉。于是而复自顾以视其身。则其视听言为。虽若稍胜于前日。而视无以极其明。听无以极其聪。言无以极其从。为无以极其顺。方且为半瞽半聋半哑半不收之人。虽不可谓全虚壳。而直一病废物也。若是者果有所适也耶。呜呼。虚灵不昧者。此心之本体也。神明不测者。此心之妙用也。天之所以与我者。夫岂异于圣人哉。而我乃不自知其保守持存。一任其流荡放逸。非食与色之适焉则名山水之适焉。非名山水之适焉则上世与后世之适焉。此果何益于己者耶。及其稍有省悟之后。则又缘不能下主一之工。使所读尽归虚地而所行无一实效。至其主一之工。稍知向方。以欲加之意。则精力之衰亡又如此。所以窥隙光于炳烛之中者。又有日暮途远之叹。大寐之得醒。灵丹之换骨。终无其望。而只得为此半瞽半聋半哑半不收之人。良足悲矣。虽然此犹自恕之辞耳。若使极聪明极从顺之人而观之。则又安知不以为全然病废底物耶。然则其百无所适而为无适公。尤丁宁。子且视我为依旧一虚壳。其亦可乎。
或问于无适公曰。吾一怪夫子之自号也。向使子果
立斋先生别集卷之四 第 405H 页
百无所能。而真个为无适公。则世人之于子。宜亦百无所取。而犹有挟册而受业者。有拜书而质疑者。有操币而求铭状者。有踵门而求诗序者。子皆不辞而应之如响焉。彼又信子之言。而以为是当然。至或绣之梓而刻之石。夫百无所能者。果若是乎。是则吾惟见子之有适。而不见其无适也。此曷故焉。无适公卣然而笑曰。此乃吾之所以为无适公也。夫以吾半瞽之目。于物何所能明视。半聋之耳。于声何所能聪听。半哑之口。于言何所能明辩。半不收之身。于事何所能善为。向使少有知觉。必能自解羞愧而力辞之不已矣。且彼所以有求于我者。岂以夫世人之不复有可求者哉。徒以其年纪老大。而又有些名位。意其不无管窥咫闻。而其言或传信于后世故耳。则是尤非浅弊朽弃者所可承当。今乃腼然无愧。傲然自任。而偃然齿乎执耳秉笔之列。曾不知识者之从傍窃笑。而具眼者之指点罅隙于今与后无穷也。使吾非无适公。岂其没知觉至于如是乎。嗟夫。挟册而受业于我者固有之矣。拜书而质疑于我者固有之矣。而其毕竟信从既未必。或乃角立己见。目前之背驰者亦有之。义理精微。的见实难。则其不以一日之长而苟
立斋先生别集卷之四 第 405L 页
相唯诺。惟至当之是务者。此其人真可以有为。不亦善乎。又况教人之序。必也自近而远。自内而外。然后方是有根本可推。而今也在吾膝下之子侄。无一个入于彀率。欲其与凡人等而亦不可得。近而内者既如是。则其无根本甚矣。是果何从而推之。求铭状诗序者固有之矣。而未论他人。游吾门而以文章自负者。见其属草。口虽不言。心窃不满者亦有之。彼其汲汲焉登梓刻石。又安知不终为虚费工力之归耶。要知事事言言。皆无适公之所为也。子之所谓有适。益见我无适。无适公之号。子勿怪焉如何。
或问于无适公曰。吾闻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又安知子之所谓无适。不出于此也耶。无适公曰恶。是何言也。夫所谓无适者。无可之谓也。无莫者。无不可之谓也。无可无不可之间。惟圣人为能义之与比。苟为不然。则其亦猖狂妄行而已矣。且以余之百无所能。未始有无莫也。亦何以有无适也。未始有无适。无莫也亦何以有。夫所谓义之与比也。盖不知有不可。亦不知有可。而惟其意之所欲而已矣。此则无适公之实也。子曾见吾惟其意之所欲。果有当于义者耶。不视以为猖狂妄行幸矣。恶是何
立斋先生别集卷之四 第 406H 页
言也。曰如子之言。子所谓无适。固非此之谓。然吾闻古之人。或以神农虞夏忽焉没。而发我安适归之叹。人或以此意解之则柰何。曰甚矣。子之虑之过也。使我诚有如古之人者。方今 圣明在上。治教郅隆。虽神农虞夏之世。不是过矣。故仰而望于 朝廷则卿大夫济济而谅为我适归之所矣。俯而观于乡曲则士大夫彬彬而谅为我适归之所矣。岂敢发安适归之叹哉。惟是自家之百无能如此。虽其有适归之所。而自无由适归于其间。如子所云。人必不然。多见其虑之过也。曰 朝廷之宜于适归。诚如子之言矣。乃若乡曲之宜于适归。则吾恐其未必尽然。第以今人之或诮毁子者观之。岂不信欤。无适公曰。此吾所以宜于适归者也。夫以吾半聋半瞽半哑半不收之身。其所云为。有不合于众心者直例耳。今不以为不足责而弃之。乃蒙收置于人数中。诮毁之如彼。是何等高风厚义耶。吾方感幸之不暇。而敢以为不宜于适归耶。呜呼。世之宜于适归之所则有如彼矣。而自无由适归于其间。吾之为无适公。到此而益明矣。然以其为无适公而却能受天之饷以适。得与所谓清风明月佳山秀水云烟花鸟之适乎外者。及饘粥衣裳
立斋先生别集卷之四 第 406L 页
室庐儿孙之适乎内者。吟弄娱乐。以终其馀年。斯不亦千万大幸矣哉。即令吾百有所能。而无往不适。今玆之幸。苟为不得。吾固不以易也。
乐山水说
余尝怪仁智者之于山水。虽其体段气像有相似者。而曷为相似则有喜好之情耶。嗟夫。仁者安于义理。厚重不迁。而天下之厚重不迁。莫如山焉。智者达于事理。周流无滞。而天下之周流无滞。莫如水焉。则以我如此之性。遇彼如此之境。虽其流峙之无心。若不相关于在我安义理达事理者。自与之心融神会。其所喜好之情。有不期然而然者。此固仁智者之所自知。而非人之所能与于其间也。然而尝读易乾之文言曰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则各从其类也。至哉言乎。一类字与一从字。足以尽之矣。类也者。岂非相似之谓乎。从也者。其非喜好之谓乎。夫山水者物也。乐之者人也。人与物固非同类。而惟是仁者之安仁也。其嶷然而定者山实似之。智者之为智也。其沛然而达者水实似之。则谓之同类也亦宜。同类而相遇。其与之喜好。又何异乎。是故鹤鸣而子和。雄鸣而雌和。同声
立斋先生别集卷之四 第 407H 页
而相应也。日为火精而取火于日。月为水精而取水于月。同气而相求也。地湿而水趋。物燥而火然。龙兴而云集。虎啸而风生。圣人作于上而万物睹于下。何莫非同类而相从焉。则遇山而仁者乐。遇水而智者乐。亦与此一般而已矣。然则其乐也可得闻乎。亦曰自然而已矣。未易以言语形容者也。今人于山水。遇一峭茜。则跃然而作于色曰吾喜是吾喜是。遇一泓渟则欣然而发于声曰吾好玆吾好玆者皆是。然不知由君子观之则乃外物也。非真境也。客气也。非真性也。乌足与论于仁智自然之乐哉。夫惟仁者之乐山也。智者之乐水也。山静乎彼而我静乎此。静与静相得而仁之乐自生焉。水动乎彼而我动乎此。动与动相得而智之乐自生焉。相得非真境乎。自生非真性乎。风月至清明也。而人必有如彼清明之怀。然后方能吟弄而得其趣。天地至高远也。而人必有如彼高远之情。然后方能俛仰而寄其兴。苟为不然则彼自清明耳。何与于我。彼自高远耳。何关于我。我与彼相隔而乐无从生于其间。不仁不智者之于山水。亦如是而已矣。则反而观之。体而验之。而仁智者之乐。庶乎其可得。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立斋先生别集卷之四 第 407L 页
记闻
李仁勋福州人。性仁厚。笃学力行。尝使其子甲往视其再从嫂病。病且革。其再从弟为买棺远地。使甲运来。虎道咋食之。仁勋哭曰命也夫。命也夫。夫谁不行是路者。亲戚邻里皆吊焉。其再从弟独无面不来。仁勋招使前谓曰无以为也。吾儿命也。且父兄而使子弟义也。子弟而为父兄使亦义也。由义而行。以命而死。君于命何哉。毋以为也。其人慰仁勋者也。而反慰解其人若是。至其家妇人亦无几微怨者云。贤哉。若人。虽曰未仁。吾必谓之仁矣。
林孝子丹密人。性笃孝。事母尽欢。一毫犹恐伤其意。一日孝子出。其妻盛油满一盆。置之堂下而乍之他处。母老眼昏。见以为溺。举之菜园将灌之。孝子女时幼方五岁者在傍。悯油之弃。而恐惊不敢言。走告其母。其母往视之则已半灌矣。即跪告曰妇在。何至自力。请代灌。代灌遂尽。不少惜。盖欲令姑不觉油而无悔也。夫孝能使妻子如此。不亦至乎。孝子归闻之。坐其妻堂上而下拜曰子事吾母。至于是。是以谢之云。妻固奇矣。即其五岁儿益奇矣。
烈女李氏。怀德李某之女。而清州士人朴思靖之妻
立斋先生别集卷之四 第 408H 页
也。思靖尝病风不遂。李氏竭力医治无效。每夜沐浴祷于北辰。请以身代。积三年。思靖病益殆。绝一夜得稣。而其绝也。李氏以为不可为。遂死之云。思靖既稣。自言方绝时不自知其绝。但见有一竖子著命骨下。迫闷不堪。妻忽从外入叱曰汝敢不去。汝敢不去。即以手剥竖子肌体。自顶放踵。随手飘散。若飞絮然。剥既尽。心遂豁然。即开眼视之。室中唯一灯明而已。妻则不在。意出厨。呼之亦不应。心甚惊讶。即起出厨。妻自缢已死。惟膈上微温。而亦随手冷矣。莫晓其故。方抱尸呼恸。忽婢子以鸡鸣。自外入惊曰主何以得起。于是自觉。乃向委顿几死者。其迫闷不堪即绝时。而妻之剥去竖子。已是缢而后精灵所为也。于是思靖大感惕。即又谛思则觉得己方卧时。手足皆敛。卧处亦旧温。而移就冷者。亦李氏之为。盖恐其辟戾且速朽也。即又谛视则窗隙皆密塞者。恐其受风而浮也。两儿寝之屏外。恐其见尸而惊也。灯为大炷。恐其灭也。灯下又列布帛绣各若干段。而皆有标字。帛则曰以殓夫也。布则曰以殓我也。绣则其嫁时物。而特坚封之曰以为姑百岁后也。又有封书三焉。一上其父母。一上其姑。一遗其子。而于父母及姑则皆云与夫
立斋先生别集卷之四 第 408L 页
同死素心已决。故忍而违背。然有他子女及妇。愿毋以妾伤生。曾贷夫姊钱九百而未偿。有一牛牧在某人。可令取之。于其子则曰汝他日若思父母。须读书以持门户。吾可瞑目矣。勉之勉之。度其处置。非费一二更不可。而死在鸡鸣时。则思靖之绝。必于初昏可知云。嗟乎异哉。自古固有烈女亦尝有死。而以精灵去其夫膏肓之竖。使积三年委顿既绝者。脱然立为平人若是。而临死区处。又何其从容曲尽也耶。盖其至诚炳赫。不随死而昧焉。后思靖每伤悼不已。李氏又梦告曰大丈夫何不忘一女子乃尔。况有老母在。尤当自爱。明年九月君必得嘉偶。自此家亦少康矣。女儿短命。吾又孤居。故与之去。善养教我男。是时其女儿随祖母在锦山。思靖既觉甚悲。且恶之。明日果自锦山报女儿是夜死。其他言亦验云。初思靖家贫。自清州随李氏居怀德。而其母及他子转居锦山。一日思靖当父讳将往参。叹无以助祭。李氏愕然曰何不早言。豺獭尚知报本。况人乎。因泣恨终夕。至明年思靖又叹。李氏曰毋。吾已图之。即从瓶罂中出一橐。凝尘若铺灰然。倾得米二斗钱七十。以与思靖曰虽不腆。其犹可以助。自是岁以为常。即屡空且不废云。
立斋先生别集卷之四 第 409H 页
善乎烈妇之行。自其平日已然也。李氏生微矣。然其节乃与古烈女为俦。至其精魄之昭昭著灵异。又竹帛所罕。怀德宋栎泉为作传以美之。自 朝之卿大夫以及乡之士。苟能诗者咸咏歌其事。而又将上 闻。以旌表其闾云。
立斋先生别集卷之四
 序
  
隅谷先生遗墟诗序
孔子曰殷有三仁焉。太史公曰伯夷叔齐。隐于首阳山。遂饿而死。夫自檀君以下。吾不知已。至若丽亡吉冶隐隐于乌山。金笼岩沦于中土。徐掌令讴思没齿。李处士遁逃不出。元耘谷我 太宗亲幸其第而避不见。此其节义凛然。丽史载之详矣。余以所闻。若隅谷郑先生义至高。独不概见何哉。退溪李先生曰吾过晋阳之墟。其中盖有郑公遗宅云。三百有馀年。余遇晋之宗人。睹遗事。其志曰先生丽臣也。仕丽久之。见丽之衰。乃弃官佯盲。 太祖御极。万物咸睹。而先生耻之。义不就聘曰吾已不视矣。 太祖刺目试之而目不逃。虽妻子莫知也。嗟呼。国亡矣。王氏绝矣。苦节自守。泯默而死。不亦烈乎。不亦求仁得仁也乎。且彼数君子。明目抗节以自见。独若盲废。明哲节义。人
立斋先生别集卷之四 第 409L 页
无得以称焉。非至高恶能然乎。宗人曰昔在 显庙庚子。乡人祠之鼎冈。顾无褒赠之典。吾惧先烈之不扬。请诸君子诗之。愿一言记之。余曰孔子而后太史公微显阐幽。后此者退溪先生之言可徵。吾何敢焉。特书所感如此云。
送南损翁游枫岳序
国之游枫岳者。大抵有纪实之作。无论诗若文。联篇累牍而溢于架。余既领略其体要。居常杳然神游于万二千峰之间。彼其玉笋瑶簪奇形异状之矗立海上者。盖已森罗于方寸。不过想象彷佛而已。未若身履目击。实得真境之为快于吾心。故思一理芒鞋。携藜筇翩然独往。穷搜历讨。觑尽其灵仙窟宅。则庶几精神益舒发。襟怀益爽豁。而天地间灏气亦若可以尽收入肺腑中。顾世故侵寻。迄未之能。每念之。未尝不拊躬自叹。是岁之春。损翁报我曰金刚之游。亦非好主人。有不可如意。而吾友柳君天瑞适宰山下之高城。故方欲振袂向彼。饱阅奇胜而归。吾子得无意与俱乎。盖余前此已与损翁游阳山,仙洞,巴串,俗离,冷泉等诸胜地。故知吾馀兴未已。招之如此也。余闻之甚喜。不及出户。此心飘然已在毗卢顶上。惟是亲
立斋先生别集卷之四 第 410H 页
年笃老。有非人子旷月远游之时。遂以此谢不往。坐想损翁得意行色。未论到关东如何。只策马登道之日。便已视金刚为脚下物。纳纳乾坤。惟意所如者。亦自快活而可健羡。切欲以数句道此意。未及而损翁又寄书于我。要得赆行语。余则太息而复之曰大丈夫生于世。其弧矢之志。本以四方万里为期。而直此一方未千里地。犹未能与吾子并辔。以偿夙昔之愿。余于枫岳。一何无分之至此也。因又反而思之。古人于山水之游。虽其不能已于仁智之乐。而亦未尝切切然从事。如孔子之登泰山。朱子之登南岳。乃适会其时之可焉耳。苟为不然。以我退陶先生而平日杖屦。亦未能及于枫岳。况如我者乎。今日所患。特于仁智有未得。虽其流峙之形。日接于外。而吾之所以喜好于彼者。有未能十分与之心融神会。故向于阳山等诸处之游。亦未见其乐之果如古人。以此言之。假使余得游金刚。复何所益。而万一赖天之灵。或有所进于未死之前。则异时出游。虽奇胜有不如金刚者。吾之乐自当有倍于前日。而仍复溯观古人胸次。彼其本地上无限风光。又岂枫岳万二景之比哉。吾既用是而自慰。且以叩损翁。欲知其乐之果如何。损翁
立斋先生别集卷之四 第 410L 页
归。幸以所自觉于今行者。一一报我。兼示纪胜诸作。俾知真味之溢于诗文又如何也。
赠沈叟序
余读泛斋碑铭。见其清名直节。有以耸当时表后世。不觉敛衽起敬。思识其子孙而挹馀韵讲旧谊于百载之下而不可得也。今叟泛斋之后裔也。少以诗鸣场屋。三举乡解而竟不中。流落岭外。寓于密。密之人咸爱之。近又自密而商。将归死故乡而不能。则遂因居于吾之洞。而间独携枯筇访余精舍者岁必一再焉。叟风神疏放。骨格清癯。虽尝经涉末流。沈浮至此。而萧然昂然。犹有出群不俗之态。怀抱利器。郁郁未试。至于落魄遐陬。扫迹荆围者。不知其几年。而唾手登坛。竖帜建鼓。自云虽老尚能也。华发满颠。桑榆且迫。畴曩风流之习。索然已尽。而方其得一觞痛饮之。闻一诗跃然焉。则豪气辄发。精神自耸。其生意之勃勃。虽少年不及也。流离困厄。僦屋以居。秋甑生尘。冬褐悬鹑。其心曲之乱。又可想矣。犹且寓兴于花鸟。寄趣于烟月。方其境与神会。诗思忽起。则魁峨长吟。攒瘦眉撚疏髭。清词警语。直欲追寒郊而轶瘦岛也。余惟泛斋之后其居京者。虽未之识。然第以叟观之。亦
立斋先生别集卷之四 第 411H 页
可以见其遗韵之有自矣。是故其不群之态则譬如丹穴一毛。飘零尘土。虽其九苞五章。无复可徵。而杂之百羽。迥然不侔也。其风情之不衰。则伏枥老骥。摧眉流沫。关河之驰骋。九衢之腾骧。消歇已矣。而时遇北风。振鬣长鸣。则神骏之气。犹非凡马所及也。其器之利则青萍一剑。藏在匣中。而十年横磨之馀。霜刃犹存。时露其光铓。若可以断犀而截鹄也。其啸咏而遣怀则龙门百尺桐之摧折风霜。依生厓壑。无复取为琴瑟之望。而悲飙过之。声响自生。犹能中宫商而谐金石也。呜呼奇矣。密之人且爱之。况旧谊如吾家乎。况居吾洞而数相访乎。独其老托殊乡。不得遂首丘之愿。此为可悲。然叟之旷达。固已荷锸自随矣。奈何乎叟。尝寄余诗求和。而诗非余能。故聊书今昔之感以归之。
送外兄柳宏仲序
由千载之下。观千载之上。则濯江汉㬥秋阳。皓皓不可尚者外。名公钜卿忠臣烈士高人长者。错落相望。指不胜屈。而此其在当时表表如祥麟瑞凤。晴雷乔岳。其馀影沉响绝者。何可胜数哉。况其无影之可沉。无响之可绝者。古今天下滔滔是也。大丈夫欲求名
立斋先生别集卷之四 第 411L 页
之不磨灭难矣。且以我东天下之一隅。而云山万叠。何处有我。其孰知之。不过井蛙之自在耳。有志者宁不慷慨矣乎。盖尝思之。彼所谓名公钜卿忠臣烈士高人长者之所以能垂名声表后世者。不越乎勋业节义识量之外而已。其于圣贤性理之学。未必得闻。而特其所存于胸中者。有非常人之所及。故其发于外者。如彼其卓卓焉。况于敬义成德。礼乐在躬。超然独观于昭旷之原。怡然自得于博约之工。而使其中和极功。至于位天地育万物者。其道德光辉。为当如何也耶。惟夫心之为物。至虚至灵。万理毕具。敛之于方寸则太极在躬而有无声无臭之妙。散之于万事则明命赫然而有无过不及之中。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是以君子静存而动察。致知而力行。惟恐顷刻之失此心。而及其真积力久之后。则一疵不存。万理明彻。随所意欲而无不合宜矣。千载以来。能到此地位者几人也。天下之大本既立而达道以行。着眼既高而着脚又实。则其于世也。卷舒行藏。惟吾所可。而勋业节义识量。盖不足以言之矣。肯与夫向所谓以一节名者比哉。又何可以一隅自小。而天下为大哉。愚之诵此言久矣。而顾非其人也。故常恐一朝泯灭。
立斋先生别集卷之四 第 412H 页
而遂无影响之可寻也。外兄柳宏仲氏自河上来留山中。联床穷日。讨论古今者几一月而归。其为人深沉而有智。质直而好义。隐然有贤公卿长者之风。而观其志似若局于卑近。而不肯用力于圣贤之学。故于其行也。遂书所感而赠之。宏仲氏其勉之。毋使千载之下。以一节名吾兄也。
玄风郭氏家乘序
愚尝谓我东士大夫家。其以仕宦维持。赫赫然有名于国中者盖无数。然此则直寻常耳。乃若自先代无甚隆赫。非有玉堂金马之贵。朱轮华毂之荣。而阅累世嵬冠长裾。揖让周旋于黉庠党塾之间。蔚然为一时衿佩之所钦服。又或为后世俎豆之所尊奉。则非其文学行谊忠孝名节有大过人者。决不能尔也。此其难又奚啻十倍于彼哉。吾故以为世之所谓名族。莫是之过。今观玄风郭氏之家乘。则尤有以见其信然矣乎。盖自防御使以下至进士公四世。其间有名位者。显则止于郡事而已。考其言行事迹之见于诸名胜称述之文者。类皆彬然可观。至如尼阳院及道东别祠入享之四贤。或以清白著。或以明哲称。或以三玉称。或以敌忾闻。其为士林之所崇报既如彼。而
立斋先生别集卷之四 第 412L 页
馀若定斋竹斋省斋太虚亭诸公。其潜德幽光。皆有可传于后者。盖其世世焉趾美袭休。以维持其门户。卓乎非簪缨轩驷家之所及。而大抵郭氏之有存斋忘忧两先生。即列星中北斗长庚也。夫以一门之中。三纲并立。又于一庭之内。四孝并出。其所居率礼村前后绰楔。至于十二之多。则我东士夫家。非不多矣。而惟莲峰李氏家八旌闾外。谁复彷佛于此哉。未论其他。举此一节。郭氏之至今得列于士大夫之林者已章章矣。然而年代久远。事迹易以磨灭。必有其贤子孙出而详著俱载于家乘。然后方得垂诸来后而可徵信。今玆编辑之者。即竹斋之孙世翰。而其为书克致严谨。凡世系来历暨昭穆分派与夫邑里坟墓所在。俱著无遗。至其可传疑及无徵者。亦从实书之。一开卷瞭然若指掌。而又书立家模范若干条。因以此意。自叙以弁其首。使后人得考信于此而遵行之。其用意甚勤矣。不贤而能之乎。今其从祖叔父堥持此卷示余要一言。遂以所感于心者。历叙其世德。以见其我东名族不在彼而在此云尔。
西原世稿序
愚尝谓先辈之垂光于世。若列星之垂光于夜。夜弥
立斋先生别集卷之四 第 413H 页
昏则列星弥众。而韬光者无不出。世愈降则先辈愈多而潜光者无不彰。夫从九万里上。其光卒能下烛于地者。不可谓微且小。则从数百载上。其光卒能昭布于人者。亦岂可谓不显且大乎。我 朝人物。莫盛于 宣仁之世。而凡厥经术行谊勋业文章之士。举皆铭彝鼎登竹帛。固已烂然为北斗长庚矣。自馀非经干戈劫会。即因子孙衰替。类多湮没不章。几无以窥寻其光。近世以来。赖升平已久。人得閒燕无事。则乃始稍稍留意于阐扬先辈。或俎豆以假其灵。或剞劂以行其集。而向所谓潜光者。于是焉以次毕露。繁芒交映。至不可胜数。今浩斋郭公亦其一也。而其七世孙万胄甫。手书其遗稿。并与公之兄瀼潭子沙坞孙让轩三公文字及一时挽诔称述等语而书之。合为若干卷。目以西原世稿。属余校雠而弁一语。余既卒业而叹曰有是哉。公与诸公之光也。此奚啻明星之晢晢已乎。盖公生有美质。平居尽孝悌之道。少从事文学。晚举进士而不第。常恨退陶先生易箦时年已成童。而未能及门也。既胜冠自咸宁侨居丰基。则丰之去宣城不迩。而月月走谒于陶山庙。以致平生景慕之诚。因从其地诸先进讲问遗诀。而不得不措
立斋先生别集卷之四 第 413L 页
焉。逮龙蛇之难。窜入小白。闻 大驾西狩痛哭。而即日下山。与瀼潭公倡纠义旅。谋击倭寇。且愤监司安集使当主辱臣死之日。而畏怯不举职。疏论其罪。并陈恤民御戎之策。 上下优批。至有巡远不识何状之褒。当是时谦庵柳公假守丰基。而寻为真焉。以公才可用。召为都大将。凡系军务如调兵练卒守城堞运馈饷支待天将之节。悉以委之。又使兼管赈济之任与屯田之事。公随处奏功。游刃有恢。于是荐为 集庆殿暨 健元陵郎。寻为松萝丞。亦有治绩可观。而无何以病卒于邮。年才四十六矣。夫以公令才美器。加之敦本实好文学。而推孝悌以事君长。本德行以施功业。其所以竭力效能于危难盘错之间者。既皆章章如是。而自其筮仕之后。又得联翩于大贤名公之后。除谈军国事之外。则未始不以切磨进修。为日用急务。间尝校正退陶文集。其志气之坚。识解之精。于此而亦可见矣。不幸中途遽夭。树立未大。良为可恨。然尚有诗若文出于种绩之馀。流丽赡敏。所儗以华国需时者。斯为全鼎之一脔。所谓辰巳录者。又备载当日崎岖兵乱与绸缪战守之状。而其于筹成败计得失。推原祸本及深论政弊之际。往往有曲当
立斋先生别集卷之四 第 414H 页
而切中处。嘘唏感慨。不能自已。读之使人身履目击而为之激昂于抵掌奋髯之间。未论笔力过人。即其智略忠愤。勃勃然有生气。而瀼潭以下数公。其遗事虽亦草草。然大抵有文章能清白。以儒术相传不坠。信有如诸挽诔称述中语。呜呼。此其光果何异明星之晢晢已乎。方今世界渐昏。骎骎有长夜之虑。而所赖以晃朗不晦冥者。列星之光与为多焉。于斯之时。虽一点之微。犹幸其出见。况如公兄弟及祖子孙三世。错落为四点者乎。万胄甫家甚贫。身且有淹岁病。能自力净写累数帙。而广示乡邻。使数百载湮晦之光。卒能昭布如是。其诚孝亦可尚。而推是心也。吾知异日虽进于此者。亦将以此而图之无难也夫。是为序。
长溪二稿序
古人之兄弟联芳者多矣。若其金昆玉季。埙唱篪和。蔚然为一代之名流。未有如柳村畜翁二公之盛。盖柳村少擢第。历南床玉堂及湖堂。出为蔚山府使。坐事谪楚山。既 宥还因屏居以殁世。世已远。事迹无可徵。然 国朝宝鉴有云公于说经时。以频御夜对勉 圣学。吾先祖文庄公志公从子卫率公墓。称公
立斋先生别集卷之四 第 414L 页
文章豪迈。与郑湖阴苏旸谷齐名。又公竹枝词。为千古绝调。华人至谓胜东坡。其文章可知。而如所谓洛稿朔稿书空稿者。今皆亡矣。独有一卷诗。多苍劲奇伟。往往有跅弛跌荡之气。即是而其人又可想。家传纪略。谓其志气豪爽。与世不谐者。有以也夫。盖当 中庙时。权奸秉国。群贤皆被斥退。公于是时。其坎坷亦宜矣。抑以直道而不容者耶。畜翁以文章节行。仕至弘文提学天官亚卿。又尝拟主文衡望。世皆以己卯名贤称。盖于是时静庵赵先生为上下所倚重。而新进之附于下风者。锋颖太露。旧臣之不见容者方畜憾伺衅。故公见几而作。退处江湖。超然免于党锢之祸。则其所处。实高人数等者也。吾先祖亦尝盛称之。至 先朝丙午。士林为俎豆以崇奉之。顾其文如所谓下帷渴掘等篇。亦无传。只有此若干首可恨。然若公之兄弟者。直是奎璧之采。璋圭之望。其所以蜚飏当世。照映来许者。自有国乘野史存焉。其文虽少。亦可以一脔知全鼎之味。又何恨哉。公兄弟凡五人。馀三人亦以位与文见称。而皆有后。独柳村无后何哉。畜翁之孙槃涧公。并二公稿收拾以藏。今槃涧之孙又鸠财谋印布。以寿其传。属余序如此。其阐扬先
立斋先生别集卷之四 第 415H 页
烈之意亦善矣。
菊潭实纪序
愚尝谓人生宇内。其得长存而不亡者。固由其笃学力行以致之。而其实皆天之所使也。今以菊潭朴公先生观之。岂不信哉。盖先生语其血脉之所自来。则有若桃隐公以文章气节。为其八世祖。又有师佔毕之四美公为高祖。从静庵之提督公为曾祖。师晦斋之安国公为其祖。游陶门之徵士公为其考。天之生先生于是家。既不偶然。语其声气之相应求则有若郑寒冈,张旅轩,吾先祖文庄公及一代诸名贤。或以师或以友而与之游焉。天之处先生于是邦。又不偶然。则其学安得以不笃。而其行安得以不力哉。顾彼苍者。复欲以显其烈孝至友。使于乱离分窜之中。尽其诚养二亲。如江革之为因丧二亲及五同气于一时毒疠。而起病躯成七殡。而克致无憾于附身与棺。既又却知旧牛马之助。而走半千程躬负父母尸归葬。馀皆次第毕于一年之内。以遂其竭力送死之节。而追先录一卷其阐扬先烈又至。又使其遭乱丧夫之姊。同居六十年。以著其母事庭无间之实。复欲以显其精忠大义。既使丁黑齿之乱。而入火旺城。与郭
立斋先生别集卷之四 第 415L 页
忘忧同纠义旅。而为一方保障。至于赤兔之乱则以朝家讲和之故。不免于旋倡而旋罢。然其奋身敌忾之心。于是而俱炳若也。又使丁西宫之变。而冒万死抗尺疏。以扶纲常。虽其阻禁不得呈而归。然其烈日秋霜之气。于是而果凛然也。又欲以显其敦仁秉礼与卫道尊贤之节。使士夫家女子之失所无托者。得为所收。而俾与姊同处。截严其内外之别。竟访其族而归之。又使倻弘侵侮先正之文。得入于其手。而藐势焰面还之。以彼之毒亦不敢螫焉。他如使之遇饥岁设私赈。以活数千人。及惓惓于振士风正乡俗者。无非天之欲以显先生之高谊者也。然玆皆试之于经历艰险者为多。迨其晚年则却与之以优閒暇豫之福。自丁丑下城以后。即所居凿方塘。以菊潭扁其庐。而见号为崇祯处士。沉潜经籍。探赜微奥。而尤用力于小大学性理之书。教后进以日用常行之道。毋得躐等凌节而进。参酌白鹿洞规与蓝田乡约。以训顽氓。则莫不为之心悦诚服。而有丕变之效。用是远迩衿佩。皆尊仰之思慕之。先生虽八十有一而终。由其笃学力行之如彼。而孝友若忠义若仁礼。介特恩恤化导之迹。皆表表在人耳目。遂以之没世不忘。而
立斋先生别集卷之四 第 416H 页
尸祝之无穷焉。若先生倘所谓长存而不亡者非耶。非天孰使之。今有遗稿若干篇及诸名硕唱酬。合为一卷者存焉。先生之七世孙履周奉以示余。求为序。遂书如右云。
权孝子事迹序
永嘉权生衡文奉其七世祖孝子公行状及旌闾记。踵门而乞一言曰。此知县全公命三之所撰也。先祖事迹。具载其中。惟是吾孱孙无复可表白者。方欲并乡士林呈文。而绣之梓以传后。倘蒙数字以弁。幸莫大焉。余即取阅之。盖公性至孝。父病至断指而苏之。及父死于盗。公迹得雠。几复而失。痛与共戴。每忌终其月食素。母疟以震死人冢土为神方。冒入虎豹窟取之以试果效。又得冰鲤以供。及母遘痘没。公以未痘躬护手殓。以致无憾。因继遘死。事 闻朝廷命旌其闾。子孙零残未克。晚退洪公万朝按岭节。嘉公孝竟旌之。此文盖其时作。乡人又书之邑志云。余敛衽而叹曰公之孝阐发。斯已足矣。余复何言。但念孝者百行之源。而公之七世祖知县公亦以孝旌闾。孝子之门。又出孝子者。岂不尤异乎哉。盖天下之孝。虽有万不同。而其出于至性一也。是故显而登于传记。为
立斋先生别集卷之四 第 416L 页
万世之所称美者。其孝亦如是已。微而止于绰(一作楔)。为一方之所称美者。其孝亦如是已。乡使有人以公白于 圣朝。则又安知不入于五伦行实图画中耶。然而登高非长。居下非短。又何恨焉。今其绣梓而欲传后者。是固表白之道。然吾愿公子孙皆如公之孝。内之以刑于家。外之以忠于国。使人称之曰此某孝子之孙云尔。则其为表白也大矣。其勉之哉。
朴氏殉忠录序
天地之间。有至阳之气。赫如日烈如火。直遂而和畅则透金石而彻宇县。使万物皆得以生长。其或为重阴之所壅遏。顽云之所蔽塞。则奋发而为雷霆霹雳。破山岳荡溟海。有不足言。故人之得是气而生者。无论草野之士簪组之臣。平居则其明足以烛达天下之伦常。临难则其刚足以办立天下之节义。盖古来若此。如巡远杲卿之流。殆不可胜数。而以我国言之。朴毅悯忠壮父子二公。即又其中之尤卓荦者欤。夫当龙蛇之难。握兵之将。佩符之倅。其平日食禄与当日受命。为如何哉。而一遇贼锋。便已胆落魄丧。望风而逃。置君父于度外。而惟全躯是图者相环也。乃毅悯公以岩居藿食之人。初无受恩于 国家之事。而
立斋先生别集卷之四 第 417H 页
投袂奋起。挺身独出。视金革如衽席。倡纠义旅。敌忾向前。以一二乌合之众。当千百狼噬之师。此其心岂必其战胜攻破而为是哉。只为主辱臣死。当然之则。而不忍见 銮舆之播越。 庙社之颠覆。甘为薤粉而不辞。忠壮公之爰初习弓马。盖为复父雠计也。而时则倭已讲和。无路得售。所欲忠者惟国耳。一朝逆竖滔天。拥强兵长驱向阙。而无人敢御之。元帅之出征者。亦畏怯而不敢前。彼其凶恶凌踏之势。不啻如封豕长蛇之荐食。而公乃视之如无。鼓三军而进之。虽以强弱之不同。一败涂地。士卒星散。而跃马电驰。直突贼阵。大呼奋剑。誓斩其首。将如关将之于颜良。当是时天地为裂。山岳为摧。而不幸马蹶。为其所擒。然万端诱胁。终不能动其一发。怒目如炬。义胆如斗。剐及其骨而骂不绝口。呜呼烈哉。是非天地至阳之气。钟毓于公父子。自其平居之时。已有赫如日烈如火者存。其安能一朝遇阴云拥蔽之变。而便为此雷霆霹雳之举哉。今观毅悯公之所以尽伦常于平日固至矣。而至如忠壮公用武爱文。动法士夫之律己。遭乱养亲。无愧古人之负米。简鍊兵马则永建之保障以固。接应使介则昌城之财力以裕。盖不独平治
立斋先生别集卷之四 第 417L 页
险道。为军民之所赖而已。是其直遂而和畅者。视彼透金石彻宇县而生长万物。则虽其功施之有不及。其为气也。果有以异乎哉。然则其节义之得如是卓荦者。只为有根本以致之。而今于数百载之下。苟闻其事者。犹不觉发竖而神竦。钦仰耸叹之不已。则在当时八路之儒生。四道之武臣。乌得不齐声共吁。愿为之褒赠。而太史之状。宗伯之启。一代名胜之传诔。德峰士林之尸祝。直次第事耳。有是哉。秉彝好德之人所同也。抑以朱夫子深有慨于巡远杲卿辈之不见用于平日者论之。又有可恨者存焉。嗟夫。我 圣朝胡不早一日置二公于法从近密之列。俾其有犯颜敢谏之风。逆折奸萌之益。而徒为嘉奖宠锡于著其精忠壮烈之后也。是无他故。都由于平世之视若人为寻常。而令人主不识其何状之致。千古以还。凡若此者可胜数哉。公之后孙圭锡。既请余铭二公墓。又以殉忠录一卷示余求弁语。遂复历叙之如右。并附所感于心者以归之云。
竹溪遗集序
世常说古今人不相及。然若竹溪安都护公之于草堂杜拾遗。则其许身之高。未始不与之相及。何古今
立斋先生别集卷之四 第 418H 页
之足论。而况不特如是而已者哉。盖以声名言之。草堂尝落笔中书堂。使集贤学士聚观如堵墙。又能抗言以救房太尉之孙。文彩风节。震耀当世。公则黼黻之章。终不得一鸣于时。低回郎署。犯颜无路。内怀忠言而莫由发。草堂其万丈光焰。照映千秋。而公则珠玉之唾。尽佚于兵燹。今只有寂寥一卷诗。未为乡邻之所知。此则草堂胜若。以家阀身世与事迹言之。草堂之祖审言。不过能诗之人而已。公之先。有若文成公者倡学于东方。至从祀 圣庑。而其后又连四代为卿相。草堂遭安史之乱。观其避难时颠沛艰危之状。可谓万苦千辛。而公亦于龙蛇之变。备尝崎岖。历九死得一生。三子之罹锋刃。比稚子之饥而卒。尤绝惨。然草堂则生平拾橡栗以为命。又阻雨水十日饿。为瀼西令邀致而馈牛酒。一夕醉饱而卒。公则前后绾邑绶者非止一再。而末乃知达城大都护府。食二千石之禄而死于官。草堂一味奔窜。飘泊于西南。天地之间。惟苟活是图。而公则倡纠义旅。奋忠敌忾。百战而气愈励。至无可奈何然后已焉。此则公胜。盖其不同已如此。然乃其所相及。即二公之许身是已。是故草堂以稷契自比。公则以皋夔自比。以此观之。公
立斋先生别集卷之四 第 418L 页
之于平日其欲立登要路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者。夫岂与草堂异乎。不幸而俱生丁不辰。草堂则其一饭不忘君之意。徒见于诗而已。公之过晋阳。其忆首阳二赋及秋怀诗,寄愤词,哀东方词,感君恩序,祭将士檄胡寇等作。皆出于为国家慷慨激烈之思。读之令人不觉扼腕而竖发。是其文虽少。其忠肝义胆。视草堂有过而无不及。又其用治理效。得 九重褒赏之恩。建前贤祠。寓多士崇报之诚者。俱堪有辞于来后。未知拾遗当年。亦有是事否乎。肆乡人追慕不已。自太学亦为响应尸祝之议。峻发已久。顾以邦禁迄未之果。良足慨然。然公即文成公之裔也。生来不失家学之正。第观其进学在致知。学而优则仕。空中楼阁六十化诸赋。亦可知其涯略矣。斯又岂草堂之所有哉。然而草堂是有名于万古者。故子朱子序王梅溪集。直与诸葛武侯范文正公并举以为说。谓梅溪之可与数子等。则梅溪者又非天下之名人也乎。吾故因公之以草堂自拟。而序其集如右。以副其后孙羽龙之请。盖亦以竹溪视梅溪云。
开城高氏族谱序
开城高氏之居商与竺者。刊其族谱将讫。别书诸显
立斋先生别集卷之四 第 419H 页
祖事迹梗槩。使其门子弟益谦来。示余求为序。余辞不获。即敬受而谨阅之。作而叹曰我东衣冠之族。所以能长久维持者。位与德耳。而斯二者兼之实难。一或无之。其于维持之道。尚安能保其长久乎。高氏自贯开城。仕于丽者三世。仕 本朝者十馀世。而以位则文而閤门祇候,版图判书,宝文阁直学士,直提学,观察使,都承旨,同副承旨。武而节度使,都总经历。皆嵬官也。以德则提学公之学行文章。贞惠公之謇谔风采。部将公之魁伟器度。主簿公之以儒徵。知申公之为时所重。泰村公之忠著八策。月峰公之庙食百世。浪翁公之风振一代。近世承旨公之望倾一国。皆达贤也。外此而有位有德者。又不胜枚举。夫如是则是其累百年维持。而至于今蔚为乔木之家。不亦宜乎。虽其盛衰有时。今不能如古。而能盛其衰者。只在于人。将相之门。复出将相。又必然之理也。使高氏笃慕显祖而法象其贤焉。则异时昌大门者。会当相继而出矣。盖必惟德是懋。然后位不期而自至。世世维持。亶不外是。盍相与勉之哉。夫谱所以作。盖欲明本出著流派。考世代辨昭穆。以兴起孝悌敦睦之行。而斯义也古人言之已尽。故玆不赘。特书鄙见如右。
立斋先生别集卷之四 第 419L 页
仁川蔡氏族谱序
上之三年癸亥。仁川蔡氏将重刊其世谱。以续录其未入者。其门老蓍朝氏及蓍谦甫。使其少伣东奉以示余。求一语弁诸卷曰。尸玆役者。即吾宗一奎甫。而其意亦欲得吾子言。余辞不获。遂拜受而跪阅之。则蔡氏盖自高丽中叶而大显。至于今七百年。散居各处者殆遍四五道。而其本支昭穆生卒隐见。与夫邑里坟墓所在。历历如指掌。间有名公钜卿鸿儒硕士之以德行事业节义文章。垂英声表后世者。错落相望。有令人不胜钦叹者。信乎其为东国之大姓名族也宜矣。今其续录。又未知复有闻人凡几何。然乃若以谱而敦孝悌厚风俗。管摄天下人心之意。则自宋苏氏及程夫子而言之已详。蔡氏之始为谱也。其称述先徽。以劝勉后人及事之颠末。德水李相国暨清台权先生序言之又详。余安用赘。独念士大夫家有谱。非独有关于私。而于公亦大有关焉。上以是有赖于下。下以是有获乎上者。其理甚明。何者。大凡士大夫家未有其先。不屡世仕于朝。而厚蒙国恩者也。则是固所谓世臣世族。然自夫有谱而后。其为世臣世族。方始汇分类别。昭著于国中。举皆知夫系派来历。
立斋先生别集卷之四 第 420H 页
而各祖其祖。各族其族。以尽其追远恤疏之道。此固是私。然由其各祖其祖。而戴其祖所戴之君与其祖无异。各族其族而戴其族所戴之君与其族无异。夫以臣戴君。虽人人之所同。而岂若其祖与其族之所戴戴之者乎。是故自其平日而忠爱之诚。已过于他人。其或出而仕也。则随其职之大小。而必期于报效者。又不啻有过于他人。若是而朝廷之势不尊焉者。未之有也。虽以君上言之。若知某为某孙而是世臣。某为某族而是世族。则自其平日而视之已别于他。其或有贤且才者。出于其间。则嘉奖宠幸之意。尤别于他。若是而乔木之家。不劝焉者未之有也。是其大有关于公。而上赖下下获上。果如何哉。而推原所以则亶不以有谱而可辨故耶。今蔡氏亦世臣世族之一也。此其交相须之理。固已可验于既往。而又有为方来可勉者存焉。试观于谱中所载名公钜卿鸿儒硕士之以德行事业节义文章。垂英声表后世者。是以何道而能之乎。不过曰学而已。而学之道。又不过曰立志居敬。致知力行。以复吾天命之性而已矣。虽未知诸先辈之当日其所以下工者。果为如何。然苟于此数者。实用其力。而真得其效。则其于天命之性。
立斋先生别集卷之四 第 420L 页
终当不期而自复。蕴之为德行而发之为事业者。决皆俊伟光明。而无所不尽。不幸遇难。亦可办节义无疑。而馀力攻艺。又必成文章有馀。设以资禀力量之不同。而所就亦随而有大小高下之不同。然要皆为益弘祖烈之道。而政此修谱日慕先兴感之际。所尤惕念而加勉者也。且诚如是。向所谓怀忠爱。以思报效之过人者。方不为徒有其心。而无其具。使遇可为之地。则何往不十分自尽。而以若贤且才。其蒙人主之嘉奖宠幸也。又岂不自别于他哉。吾知上下之交相须。从此益有验于方来。而蔡氏之垂英声表后世者。会当相继而书于谱无穷矣。是则可言也。是为序。
鼎山志序
愚于顷年。猥作公州道山书院事迹碑铭。院即权晚晦炭翁父子两先生入享之所也。两先生皆有文集行于世。其年谱附录。又章章矣。而院之儒犹惧事迹之愈久而或泯。至为之刻石以竖于院门之前。又闻畿湖间书院若此者。非止一二云。此实吾岭之所未有。以其尊奉先辈之意。极为盛美。故私切叹息。以为此岂独于尊奉先辈。为盛美而已哉。其所以揭示后生。使有所感发兴起者。亦不浅鲜焉。何者。孟子曰诵
立斋先生别集卷之四 第 421H 页
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夫既诵其诗读其书。则其人之大略。斯可见矣。然又必论其世。以考其行事之迹。然后方有以尽知之。而景仰钦慕之心。于是乎益以生。方有所感发兴起。故孟子云然。此固尚论者之所不能已者也。今以入享之先辈言之。当其尸祝之际。其所以特为崇报者。必皆已有百年之定论。无复待于后人之改评。然年代既远。声光寖微。新学少年。无从得以睹闻。则或乃邈然不知其人之为如何。若是者虽使日与于俎豆骏奔之间。景仰钦慕之心。初未尝有之矣。尚何望于感发而兴起乎。又况入享之先辈。未必其皆有诗书传后。并与诵读而亦不可得。则论其世以知其行事之迹。尤是不容已者。故吾岭中诸院。虽缘财力之不赡。未能刻石以竖院门。如道山之为。而大抵不问有文集与否。皆有院志。以记其事迹。使来者一开卷。便历历如前日事。而不知千载之为远。未论先辈之尊奉由是而益至。其有益于鼓动后学。以为振作之地者。果岂浅鲜也哉。晋州鼎岗书院。即郑隅谷,姜守轩,河云水,俞上舍,李陶丘,李云塘,河新溪,陈柏谷,朴凌虚九贤入享之所也。是九贤者事迹。余虽得闻其槩。而以未见
立斋先生别集卷之四 第 421L 页
院志为恨。今晋之朴君旨瑞寄示鼎山志一卷而求为序。余谨受而敬阅之。则志中所载事迹。或略或详。而皆是诸名胜信笔。如隅谷凌虚两先生墟墓序铭。愚尝妄有所作。亦见收入。虽片言只字。苟有可采者。则曾无所遗。是盖前此有意未遑。而成于君之手者欤。呜呼。隅谷之洁身扶纲。守轩之卓识高行。云水之进退以义。上舍之隐居倡学。陶丘之见几高蹈。云塘之慎独辟异。新溪之亲师笃学。柏谷之善观谨述。凌虚之励操秉节。乐善不倦。俱可矜式于百代。而君曾祖西溪公以凌虚之孙。抱质怀文。肥遁山野。负士林重望。又于先辈幽潜之光。无所不阐挥。观于志中所载。其可徵亦有三之一焉。则此志之成。又安知不出于西溪之意。而君之能继述如是。以揭示久远者。又未必多让于竖碑院前之为。继自今人士之来游于是院者。其于九贤之事迹。若能考信于此志。而实有所景仰钦慕。以相与感发而兴起。则随其所禀之资。与所遇之时。所处之地。思所以效法而冀及之者。将无穷已矣。又由是而进焉。于圣人之道。动皆精思力践。而极其造诣之实。则是乃九贤之所尝期待于来裔。而随自家地位之愈高。懿德之好。亦必有倍蓰于
立斋先生别集卷之四 第 422H 页
前日者。诚如是。其所以尊奉先辈者。将见世世而益至。又岂独鼓动后学。以为振作之地而已乎。盖必有志然后。可以考其行事之迹。而其效有如此者。且如九贤其诗与书。传者无多。尚论者之论其世。尤在于志。故敢引孟子之说而推明其义。以为鼎山志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