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立斋先生文集卷之三十
立斋先生文集卷之三十 第 x 页
立斋先生文集卷之三十
 跋
  
立斋先生文集卷之三十 第 511H 页
退陶书节要跋
右退陶书节要。我大山先生。仿朱子书节要而为之者也。盖朱子之文。如地负海涵。学者有未易究观。至其切于受用。莫如与门人知旧往复书。故退陶夫子取而节要之。以嘉惠来后。今退陶之文。虽不若朱文之多。其切于受用。亦惟在于与门人知旧往复书。则以先生嘉惠来后之意。又安得不取而节要之。如退陶之于朱文乎。但朱节要则退陶自为序。虽其出于易箦之后。冠在卷首。天下后世。皆知为退陶之所节要。而此书则先生不自为序。盖于谦挹之意。又见其为盛德事。然使此书得流布于世。而世之见之者。将不知其出于谁氏。则先生嘉惠无穷之意。隐而不章矣。用是一方学者将剞劂以寿其传。而要宗鲁题数语于卷末。亦如朱节要之有奇高峰跋者。余是何人。而敢为是哉。独念先生尝以此节要事。往复于门下金川沙诸公。今其书昭载集中。则此一款不可不表出。以诏于人。故逡巡固让之馀。敢略之如右云。
松溪申先生实纪跋
立斋先生文集卷之三十 第 511L 页
右松溪申先生实纪一卷。先生遗事之散见于诸先辈所记及士林尊奉 朝家崇奖等文字者。大略备矣。又龟湖金承宣㙆序已详之。独念圣人之道。非能言之为难。而惟实体之为难。盖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亦不可毫釐差也。是故君子之于存养省察。常为之交致其功。以极于中和而后已。然偏于尊性则为象山之禅。偏于穷理则为饶陈之学。彼于朱夫子一与同时。二为及门。而犹不免此弊。则体用上端的工夫。盖若斯之难也。今先生生于圣学既绝之后。圃隐之旨诀无传。寒蠹之著述未有。乃以朴松堂暨曹南冥李黄江为其师友。而知学问之根本功用。专在于大学八条。日有所事者。不越乎诚敬二字。及其真积力久。道明而德立。则充实之美。畅著于外者。固有如纪中所载。而若其所造之深。窃意诸先辈称述。犹有所未尽。是其所以实体夫道者。为如何其至也。独其遁迹林泉。绝意经济者。有似乎无端。而为近于长往。然时当戊午士祸之后。实有前车之戒。又自孔孟以来有能行道而致治者乎。用是无兼善之志。而一切卷怀。惟以自乐为心。夫其默契妙诣于日新又新之际。其无穷之意味。天下何物事可以易之也。吾知载岳
立斋先生文集卷之三十 第 512H 页
山中二十年穿榻之工。必当有胜于管幼安之五十年所得。而遁世无悯。不见是而无悯者。其殆先生之谓乎。或者以先生格言至论。不多传为恨。然是自孔门诸子而已然。且如严子陵只有怀仁辅义天下悦一语。董仲舒只有正谊不谋利。明道不计功及天人对若干语而已。天下万世。皆高仰之。或称其为王佐。或称其为真儒。盖所以超出三代。度越诸子。不在多言。而以颜子之见而知之。后学之可依据。亦不过博文约礼一章。夫能体圣人之道于绝学之馀。而存养省察极其至。真个有夫清明高远之像。真个见得泛应曲当之妙。则只此数句绪论。其所造与天德王道之不外是。从可想矣。惜乎。其不见用于世而止于独善其身。又不为之立言垂后。使人得睹其素蕴之全也。斯则又是后学不尽之憾。故因先生之孙某甫之请而敢书陋见如右。为松溪先生实纪跋云。
槃涧集跋
右槃涧黄先生遗稿并附录四卷。先生玄孙敬中甫与诸宗谋剞劂。以行于世。不幸未及而殁。其族孙上舍莘老,磻老方将剞劂而行于世。属宗鲁一言跋其后。余惟先生资禀学问德行文章。大山李先生序。既
立斋先生文集卷之三十 第 512L 页
详言之矣。藐玆后生。何敢赘焉。独念宋吕荥公之言。以为人生内无贤父兄。外无严师友。而能有成者鲜矣。此与孔子之称美子贱之意同。然窃以先生之为人及所得于父师者。比之于荥公之为人及正献公焦先生之为父师。则似无不及而有过之者。其沈厚完粹而才气超迈。则正古人所谓可大受之器也。玩索体验而工夫笃实。则又古人所谓方进而未已之学也。事亲而尽其孝。接人而致其恭。擢第而有独簪之意。抗疏而斥右奸之人。则其发见于隐显之际者何如也。祖六经参左汉。沈浑精奥。自成一家。至被傧华使撰辞命之选。则其弸中而彪外者。又何如也。此数者于荥公。已足以相上下。而畜翁之为己卯名贤。其见几而作。又正献公之所未有。至于吾先祖愚伏先生上承陶山之嫡。而菀为百世之师。其循循诱掖而使达其材。视彼焦先生之徒以方正严毅化导者。则有不可同年而语焉。夫以若家庭。以若师门。公之所擩染薰陶于当日者。何啻如荥公而已。则其所斐然而有成者。从可想矣。又况先生之学之正。大有异于荥公之未尝闻单的旨诀者乎。独恨夫天不与之以年寿。使长途逸驾。奄然中摧。大受之器。卒未能充
立斋先生文集卷之三十 第 513H 页
其量。方进之业。竟未能造其极。英隽之望。仅入于瀛洲之选。而惟暂振其风节。黼黻之文。已播于华国之诵。而末由补于皇猷。吾道遂以之穷。大运遂以之屈。不知彼苍者之于公。所以丰其始而啬其终如是者。果何意耶。抑公之值溷浊而鸿冥于时。遭清明而凤仪于朝。其出处行藏。终始允合于父师之道。则盖积之厚而流之远矣。其后世之受位与禄。必当与吕氏家世济其美而为天下显用者。同其厚矣。又安知所慨于既往者。不大发于方来耶。三复庄诵之馀。为书陋见如右。
梅山集跋
右梅山郑先生集十二卷刊有年。其曾孙麟休以其大人命。印一本奉以示余。求为跋。兼示附录一册。俾考行迹而为之言。余辞不获。即拜受而敬阅之。则凡先生资质之粹学术之正渊源之的造诣之深。出处进退之义。言论行事之实。槩已备见于此。而其中近思一策暨 春宫一疏。又发挥周程以下精微之旨。尧舜以来传授之诀。可见平日之所蕴与当日之所欲施者。无非醇儒之业贤辅之治。所纂家礼辑要,朱书集解等书。虽姑未绣于梓。而要皆便于考證。易于晓
立斋先生文集卷之三十 第 513L 页
解。其嘉惠后学之意。又不啻恳恳焉。呜呼。若先生者。岂非有体有用而成己及物之君子乎。然而位不满乎其德。用不究乎其才。卷怀丘园。以终其年。盖自衰周以降。士已患于如此。不知天意竟欲如何。所幸者惟是立言在焉。百世之下。诵其诗读其书。又论其世。以得其心。而苟相与慕仰之不衰。效法于无穷。则其视遇于当世而行于一时者。果孰尊而孰大也耶。是则天之所定。亶在于是。而余之诵此言也久矣。今于先生。重有感焉。遂书此为梅山集跋。
玉溪祠五贤实纪跋
右玉溪祠五贤实纪。陜川李君东璧裒稡其先代入享于玉溪祠之五贤事迹而为之者也。盖参判公则金慕斋撰其碑铭。修撰公则金思斋撰其碣文。校理公及敦宁公。未有为之状碣者。而其散见于己卯录李雪壑謏闻,权冲斋日记,李阴厓集成浮楂鸡黍录者。虽片言只字。皆备载之。壮毅公则有眉叟许文正公所撰墓表。李白轩所撰神道碑铭。李弦窝,李艮翁所撰行状及谥状。又以 仁庙赐祭文附其下。五贤事迹。大略具于其中矣。余复何说焉。独念人杰是地灵也。故自夫昆崙之分为五岳。白头之分为三山。人
立斋先生文集卷之三十 第 514H 页
之生于其间者。类多象之。而钟灵孕秀。一门之内。父子兄弟祖孙相继而蔚为时贤。如中国之刘西涧蔡西山诸公。姑不暇论。以我东言之。泗滨勿溪所入享之诸贤皆是也。然皆止于数代而已。至于玉溪祠则父子兄弟祖孙凡四世。有五贤出焉。尤岂不猗欤盛矣乎。是知地灵之钟毓于李氏之家者为最著。而参判公之于昆崙白头。馀四公之于五岳三山。其亦有与同神秀者存矣。若尔则维岳降神。宜不止此。使五贤子孙。苟能早夜法象。思所以继述之。则安知异日不复有名世者出。而克承遗绪。以至于无穷乎。李君即修撰公之九代孙。持此卷示余。属为一言。遂以此跋焉。
白潭集跋
君子之生于世也。所贵得天地阳刚之气。自其平居。已能嶷嶷自立。荦荦自持。而尽其分于日用彝伦之间。然后一朝遇事变处纲常。知大节之不踰闲。则便遂慷慨奋发。直前无畏。能言人之所不敢言。为人之所不敢为。置死生于度外。而得其所树立焉。此其人岂必皆从事于学而然哉。惟其阳刚之气。有以助之故耳。况于游大贤之门。而得闻以直养而无害。集义
立斋先生文集卷之三十 第 514L 页
生而不馁之说者乎。白潭先生赵公以孤童奋起。非有家庭诱掖之勤。而种学绩文。著妙能之名。刻意砥行。致蔼蔚之誉者。已是大过人事。及值昏朝斁伦之际。奸凶秉国。势焰薰天。人莫敢少撄其锋。而公时以一齑盐间旅食之踪。痛邦家之危亡。愤忠贤之斥逐。挺身独出。尺疏抗言。思欲以只手办回天之力。其视刀钜鼎镬。与衽席无异。盖将历九死而靡悔。是其节义之凛。不啻如秋霜烈日。虽古胡澹庵禹祭酒辈。亦何以加于是哉。以见阻于喉院。公之志虽未遂。而其身得免于祸。及其他随事陈疏。而不顾出位之嫌。触处建议。而不避违众之讥者。又不胜枚举。则其断断赤心。恳恳至意。惟知引吾君以当于道。为斯民少纾其困者。实不浅鲜。然推原其本。则无非是阳刚之气得于天者致得如是。而乃其养之之得其方有由焉。公从吾先祖文庄公及苍石李先生而游。又与一时诸名胜相交结讲磨。如干将镆铘之剑。既被陶铸于大冶之炉。而清水淬锋。越砥敛锷。蛟龙吼而芙蓉发。以之陆断水截。无往不利者。固其宜也。而风之自远之近。即内行之积于中者。有以致之。盖未有无其本而能有其末者也。顾以遇时之难。过六十始克登第。
立斋先生文集卷之三十 第 515H 页
又未几而遂遽谢世。使其平日之所蕴蓄者。未能展布于时。此为后人不尽之憾。然流风馀韵。历百岁而犹为人景慕。乃者乡士林相与尸祝于社。遗稿数卷。又将刊行于世。公之孙邾请余跋一语。噫。读其书其所存。尤可想见。尚论之士。何待余言而定。顾义不容辞。遂书陋见如右而归之云。
野村集跋
野村先生孙公遗集五卷并附录一卷。公之孙某某等将剞劂。以行于世。属余跋一语。余惟公生平行治。权荷塘,李瓶窝,权清台诸贤状志铭。已备述之。大山夫子序又盛备之。无复馀蕴。若余之愚无似。更何敢赘焉。独念公之祖上舍公。尝游于吾先祖文庄公门。公亦从吾高祖无忝斋学。执弟子之礼者盖数十年。而与吾曾祖唤惺斋为莫逆交。至今讲世好不绝。则义亦有不容辞者。故遂拜手以复曰。夫自三代以降。惟宋朝人物为最盛。而我 朝人物实似之。盖天地间文明之运。于是焉始为环复。上则晷纬昭应。下则岳渎效灵。灵秀清淑之气。在在钟毓。故凡厥禀受而生者。类皆为吉祥善瑞。风流笃厚之君子。无论名公巨卿贤士大夫。莫不遵道而行。秉义而立。非有所勉
立斋先生文集卷之三十 第 515L 页
强矫饰。而日用凡百。自不出于经法彝伦之外。亦非有所期望标准。而夷考大体。咸得囿于圣哲门墙之内。是何也。非以夫天资地步。元自迥绝于人。上帝所降之衷。无所往而不发见昭著故耶。今以我公观之。孝友之笃于家也。忠信之孚于乡也。直言极谏之敢于 圣明之朝也。剸烦理剧之效于历试之邑也。义有未安则力辞而不苟仕也。心有所矜则急难而若己当也。与夫律身之清白也。接物之和厚也。持论之公平也。处事之宽大也。训子孙之必以勤谨也。享先辈之必以礼式也。遭屏退而无所怨尤也。考终命而极于从容也者。何莫非吾道中盛德懿行。而先生乃举平生质任自然。视彼切切乎挈衡蹈墨者。有过之而无不及焉。愚未知宋朝与我朝人物中。谁当与公同然。总之禀英粹俊异之姿。循平常真实之理。卓然为不劳有得之君子则一也。用是我王考寝郎公。亦尝以平日耳目之所睹记。语不肖丁宁。盖不特权李诸贤之言为可徵。呜呼。以公之伟器隽望。向使翱翔于玉署之间。仪表于岩廊之上。则其垂休光照后世者。尤如何哉。而竟莫之能。此实后人之所不能无憾。然于公顾何损焉。公聪明过人。既诵贯经传如己言。
立斋先生文集卷之三十 第 516H 页
又好朱子书礼记心经等书。以朝夕观省而深有味于其言。其渊源之有自。于此又可想矣。顾公既不以学问自处。又不喜著述。于凡儒林文字之请。一切辞之。故今只有诗文若干篇如是。然一言一句。举皆敦重切实。绝无驰骋藻绘之意。绰有根据理义之趣。愚知尚论之士。亦将有取于斯云。
书孝子龟岩金公事迹后
右孝子县监龟岩金公事迹。郡守金公世良。于万历间书诸碣。今锦渊申君体仁志其墓。盖备矣。而公之孙愈欲其阐扬。又求叙述于一代诸名胜。今又乞一言于我。试阅之。或称其为君子之孝。或勉之以善继之道。或叹其能服小学之教。或赏其泊然不求知之心。而以为世之主名教者。宜有以表扬之。善乎亦尽矣。余何以加于是哉。独念孝之至者。非特天知之。禽兽草木亦知之。故考诸往牒。其感应昭昭焉不可诬。岂不以天与人与物。本一理而又一气故也欤。公自幼一性惟笃爱父母。拾园果不自口。揭古训以自服。下堂而伤其手则折楚而请笞。侍病而见其危则血指而和药。以至尝粪祷天庐墓啜粥。靡不用极。而其丧父也则在衰年也。惟其赤诚如是。故天则感其血
立斋先生文集卷之三十 第 516L 页
祷而苏其母病。禽兽则感其庐守而虎为之来护。草木则感其不忍食西瓜而西瓜生于墓前。其应也如响。吾未知往牒中孝子其能兼有是者果几人哉。用是睦于宗族。信于朋友。居官则以清白著。教人则以行谊先。 朝家之褒其行。邑民之颂其惠者。无非是至孝为之本也。古人所谓百行之源。于公岂不益可见也耶。盖人患孝不至矣。孝苟至矣。其感应之理。实的然也。故余于是特言之。以附诸公后云。
吴山志跋
右吴山志一卷。谦庵柳先生宰仁同时。为冶隐吉先生既封植其坟墓。而改坚小碣。以革其直书姓讳之失。又为之刱建院宇。以为千百世缝掖俎豆之地。而凡规模布置与大小经纪。画一立条。使遵行之。此吴山志之所以作也。盖当是时。我东独有周慎斋所刱白云洞一院。为退溪李先生之所十分韪视。就加修润。详定品式。以及于易东迎凤等院而已。其外则惟此院自先生始为设立。而其体貌法制。皆极尊严而备具。无一不出于久大经远之虑。呜呼。先生之于往哲。何所不尊崇。而其中如吉先生之名节。在人臣居官尽职而思益效忠之道。其所旷感于数百载之下
立斋先生文集卷之三十 第 517H 页
者。有不啻自别。又方莅守本邑。玆事只在于先生手分中。则其为之竭诚致力固也。然前此几多年凡几人。皆莫肯留意。一向放过。而至先生方得表章之如是。则是知先生之于退陶夫子白云洞遗意。其体之也极其至。其慕之也极其深。一部所书。俨然为学宫中一大典礼。以致后世之凡尸祝先辈者。皆有以师法仿效而无敢有简慢怠忽之意。以此言之。于凡夫子之遗意所在。无所往而不为之尽心焉者。亦可推而知已。又奚但此一事为然而已乎。此又先生之盛德至善。而后学之所宜式克钦承者也。又况吉先生当日徽迹。散见于诸贤称述者。皆裒稡于一篇之中。使人人开卷瞭然。历历如目击而身当之。举皆耸然有扶植纲常之志。则此书之大有关于名教。深有补于邦国者。将历万世永赖。当与砥柱之立于中流者。同其悠久矣。又岂为吴山一院之志而已哉。至于俎豆之际。奠扫之日。其以之感发兴起以趋于善者。都包在个里。有不待别言之。故因先生后孙汉祚甫之奉以寄示。略论大槩。兼附所感于心者以归之。
龟山君实纪跋
我国初领议政龟山君朴公。当倭寇之大充斥。以舟
立斋先生文集卷之三十 第 517L 页
师三十艘。逆击大破之。又以百艘讨马岛倭大捷。是用位上台食采邑。而君敛其功。略不矜。愈自谦退。惟教授生徒是乐。玆事见于龟城邑志朝野记闻及家乘。独其策勋之诰无传焉。至昨年甲戌。县有一乡吏同姓者。偶因搜庄券而得之于尘箧中。盖吏之先。亦欲戴公为祖。而私宝藏已累世者也。纸古而欲烂。字亦间有缺焉。然爵号姓名及 御宝迹尚宛然。于是公诸子孙不胜庆幸。即以此信迹。受韩侍郎致应。铭而树碣于公之墓。墓则在县治北舞剑洞。而距今四百年。乃始显刻而表之者。不亦异甚矣乎。是虽与失其封而还得有异。然若其得遗 诰于故吏之家。则视天水赵宜宁南之遇西人访余武。其事之奇实一般。而烂纸缺字。尤足以有徵于百世。即令玉碗金箱复出。其为子孙之庆幸。岂可同日语哉。宜朴氏之汲汲焉有是举也夫。日公之裔庆文持实纪来。示余求一言。试阅之。卷首既列书当日诰牒中爵号姓名。一依所得本。又韩侍郎铭外。有李相国尚真作家乘跋。李上舍秀泰作行状及景贤祠妥灵文。锦渊申处士体仁作墓表及世德祠梁颂。祠即所以崇报公与公之后孙明溪诠。而初号景贤者也。是其诸信笔记述已
立斋先生文集卷之三十 第 518H 页
备。余复何说焉。独念公武略既震慑岛蛮。文教又风动邦儒。天资之魁杰。学术之精诣。固可于此焉想像。而谦退一节。尤可为后人法。意者公气魄精爽。亦至今不昧。其惠佑子孙。当无穷。第观于明溪公亦可知。若尔则是卷也。不特为记异迹而已。故于是乎言。
书烈妇庆州李氏传后
右烈妇庆州李氏传。吾友丰壤赵君士威之所作也。李氏致烈之迹。传中已详言之。余毋庸赘。独念人之取义。其得从容而死。固尤难。然或能于一二年之后则有之矣。而其能于十有七年之后者。李氏之外无闻也。是非其一死之心。已定于夫死之日。不啻如金石之坚。尚安能愈久而靡解。以卒能办得。乃至于如是乎。是则从容二字。有不足以言之。而其难也举天下无与京矣。且以李氏之烈。方其夫之死也。岂不欲立地引决。而少缓于下从哉。顾其夫只有一子而方幼。此如不育。是使其夫绝嗣。而非义也。其身之纵不暇念。将若是何。于是焉苟延一息以育之。及其子既死则可以死矣。而顾其姑老而无依。此如不养。是使其夫不瞑。而非孝也。其身之纵不暇念。将若是何。于是焉苟延一息以养之。然其心盖未尝一日而忘其
立斋先生文集卷之三十 第 518L 页
死也。及其夫之兄之子娶妇入门。而养其姑有人矣。则于是焉无复顾恋于世。而即日判命。甘乐以下从。想其十有七年之间。其心亦何尝一日而忘其夫之死。哀痛迫切。少有异于其夫之死之日哉。以若苦心。乃为其夫之或绝嗣与其姑之方无依。敛而藏之于中。而以育以养者。其于义与孝。可谓两尽而无憾矣。而李氏之死。非今日而死也。呜呼悲夫。昔共姜之守义。杞妻之善哭。令女之残形。蔡人妻之夫有恶疾而不去。斑斑往牒。而皆未闻其死焉若此者。贞则贞矣。而烈则未也。世之妇人或子幼无托而死。或姑老无依而死。若此者烈则烈矣。而谓之义且孝则未也。厥或能义且孝矣。而夫死已久。人命苦顽。生非所欲。而死非所易。则因循之间。其心遂解。而卒不能死。若此者虽未可以非之。而谓之立节则又未也。以此言之。若李氏者。其难果不诚天下之莫与京者乎。嗟夫人有生则无以立于世而死者。其节犹常也。生亦可以立于世。而必至于死者。其节非常情所及。而其心之烈。益可见焉。惟其烈之如是。所以十七年如一日。而不死则不止也夫。李氏之夫之兄元基。要我一言。遂书此于传末而归之。
立斋先生文集卷之三十 第 519H 页
癯翁集跋(姜处士世文号)
癯翁诗一卷。即吾乡隐君子姜君士郁所著也。士郁隐居穷巷。绝无外慕。其性癖。惟佳句是耽。语不惊人则不肯休。而余未之识。一日士郁骑驴入山中访余。貌甚癯如病鹤之敛霜翎。古松之蚀苍苔。又其眉宇间隐隐有文明气。可掬于眄睐之顷。既而吟一绝赠余曰。碧涧常多雨。高峰不尽云。愚翁孙子在。端坐读朱文。又作近体一首。赋即景而归。余甚异之。意其为人必超然脱去世俗之累。而自乐其乐也。顾其居在一舍之外。余又屏伏谢出入。不得更与之语。时时闻妙能声可喜而已。不谓士郁已作古人。其族弟皓邻清之既以诗挽之。而又序此卷。称许悼惜之意。溢于言外。嗟乎。吾党一高士亡矣。君好山水。如曦阳俗离东都四郡。足迹无不及。又尝欲往游于枫岳。中途遇病而返。盖其襟怀飘洒。所谓居尘而出尘者。岂遂翩然以逝。与安期羡门逍遥于上清之界也耶。今世之士。太半颠冥而老洫。虽其荣达而饫肥甘。无一善可称。孰如君之不厌糟糠。而有诗集传后若是。余于词律。无其眼矣。大抵多出于镵神锐思之馀。而得天机自动来。往往绝尘行空而有孤阳之调。未知比贾瘦
立斋先生文集卷之三十 第 519L 页
孟寒果如何。而以余观之。是亦与病鹤警露之鸣。古松吟风之声。同归于自然。嗟乎。其可尚也已。可尚也已。
书柳用卿诗稿后
余与柳用卿晚而相识。又未能数与相从。然爱其为人如玉。符彩之发于眉宇者。既隐映可掬。而敛身持己之容。又极端凝。无攲侧扰攘意。酬酢简当。动止舒缓。其心界之一味閒静。于此而亦可想焉。故为之每见而每奇之。以为斯人也。岂其学道而有得者欤。不然其天资已近于道。使其游于当世先觉。如大山南野二老之门。而少加之意则其不劳而有成也决矣。常欲一叩其中而未之果焉。间遇其从子熙甫问之。则曰叔父博览载籍。所蕴蓄盖甚富。发为文词者。又淘洗无尘俗气。如以功令鸣场屋。特其馀事耳。顾其高情雅意。自有所在。平居穆落。未尝不神游于道德之圃。而与往哲若朝暮遇者。因诵其早春晚步诗一绝曰。阳阿春气暖如烟。草色禽声报一年。物我浑忘心自得。依然身在傍花川。余闻之不觉蹶然起坐。而击节吟讽曰是其所存如此。则其形于外者。安得不如彼乎。于是焉倾向益切。思欲源源提携于寂寞之
立斋先生文集卷之三十 第 520H 页
滨。少资丽泽之益。抑又念以彼之才与志。倘使不安于小成而愈求其至。则其博取众善之际。余之迩言亦或不为无助。而相可与登于彼岸矣。无何用卿病。杜门不能出者有年。卒以死。悲夫。吾于世可复见若人者乎。而声容意趣。犹时时宛转于心目之间。盖有欲忘而不可得者。一日熙甫持用卿之诗若文若干篇示余而曰。叔父之才与志。吾丈之所知也。今者不幸而止于是。其平日著述。又无几如此。然览其文辞。尚有可徵者存焉。愿一言以遗其后昆。俾其幽潜之光。不至于遂泯也。余复太息者久之。试阅其卷。则其诗无论古近。类多发于真趣。与早春作一般。乃余之为用卿益悲者。方南野翁在时。用卿以书求教。而南野之答甚郑重焉。往复俱在卷中。噫。用卿之不安于小成而愈求其至。斯可见矣。向使不死而存。虽于南野没世后。必有接引而诱掖者。其所就不可量矣。而顾何及焉。呜呼。其可惜已。其可恨也已。
书上外王父素谷公及警弦斋姜公书后
    伏将何言。言之能宣。必悲痛之不深者。深者则不能。则能乎忍作苦语以重至恸哉。记忆髫而游渭阳。及冠而往来时诸容辉。
立斋先生文集卷之三十 第 520L 页
徒娟娟心目如一梦。嗟乎。不及三十年。人事至此。梦者已矣。衰暮之境。将复谁依。独孙幼无他犹子。孀妇茕茕。不能为命。稍称为缓急。外孙惟孙。又忍人不忍。人将千里犹百里。乃犹万里焉。岁暮海寒。消息茫茫。空自叹息。闻剥啄声出揖。客带瘴气。不及语。出一封书。韩子柳子各一册。又册一。皆手泽。心已知之。念必无谁传传我。不觉泪暗。及读书果然。客又令叔之。世事益可呜咽。遂叔之与语旬日。伏闻血爪以来。神精荣卫不加衰。务豁情散哀。不然奈何。无奈何矣。无奈何哉。海上风土谣俗。宿昔不一。闻今所传。一如宿昔。但传者非宿昔。触境伤心。又前年大无。不知岛中何如。读采葛篇。始知采葛以为粮。虽有庚癸。葛之不如。而其有半菽。奈何令岛中葛不采。早孤多故疏且甚。承家才六年之间。而非复昔时。人情为局。渭阳丧葬不会。拘忌耳。物以诚之。卒未焉寿也。寒饥亦忘焉。窭而至此。谁知者。况缓急无秋毫。直忍人。可复道哉。髫
立斋先生文集卷之三十 第 521H 页
龄薄有才气。王考令业举子。王考下世废不业。涉世益深而益无意。颇意太上者。太上者自以非其人去之。欲求其次为文章。文章又必有天生腔子。何敢望成。且人性有宜。违之不成。故宜治生即治生。宜决科即决科。宜立言立言。立德立德。今独一可几尔。祀享多多口身职责。是非其宜者而遗之。不可遗之。将违其宜。一亦不可几也。良为寒心。然兀兀对卷。精聚神会。饥寒不觉。忧乐不知。或接物。心不在物。是腔子亦天生之万一其成耶。即成乎小技也。去道也远矣。近缚一屋于山中。乃先代别业。山水佳坟典多。虽穷僻足忘其孤寂。万事听天而已。复何求哉。其志其业与其行事。不过如此。再获下书。曰正学曰经学以勉之。正学经学。岂敢言。愧汗不已不已。韩柳及手稿。敢不青毡之。而柳则目以文章正嫡。(本宗字而换嫡字。)柳果正嫡耶。正嫡之耶。豹窥一册。曾闻在栗洞。求来时时盥读。以寓思慕。而其后下送者。敬堂从叔方看。故
立斋先生文集卷之三十 第 521L 页
迄未读。岂下送之意。近有散文若干书呈。评教如何。馀在叔口达。气候万康万康。伤哉无物如诚。徒心祝耳。(右上素谷)宗鲁以年少初学。无片长可取。乃蒙辱垂宠灵。猥赐嘉奖。至以好消息为问。感激愧赧。不知攸对也。虽然人各有怀。怀必欲鸣。又人之恒。不叩犹鸣。况俯叩之如此乎。请陈一二。以俟明教焉。侍生髫稚时。薄有才气。先父兄令业举子。而不肖甚性且极懒。未能刻意肆力。年弱冠。祸故又震剥。衔恤馀生。靡复振励。涉世日深而益无意。遂废不业。今过十年矣。虽欲更治铅椠以效嚬得乎。人或谢绝公车。则众疑其不屑。而如宗鲁者。良以此耳。此其心或已默鉴矣。惟是所居岑寂。过从绝稀。无聊之极。不得不时阅古书以消日。平生病根。又是躁扰二字。一卷半部。未曾精透妙解。本领如此。何事可成。且必有天生腔子。然后文章可语。而亦未有不多读博览而能者也。愚不自量。间尝有意于此。潜心有年矣。古作者藩
立斋先生文集卷之三十 第 522H 页
键。虽未易窥。而至辨雅俗奇正则或庶几焉。奈才甚驽工甚疏。世故尘事。又相妨夺。荏苒之间。已满三十。后此则些少聪明。又将日减矣。其可望乎。至于太上立德。而宗鲁非其人也。初未之学。虽或对卷。又岂有好消息。窃念人生万事。皆有命焉。科第一时荣耳。且不人人得。况文章千古业。天不与而欲取。是不知命。故近日以来则此意亦休歇。性又多忘。动辄遗落。方物出谋。百不犹人。似此迂拙。亦岂堪用于世乎。曰余无外慕。则闻者必笑之。然宗鲁实梦断久矣。惟思杜门烧香。养鍊精魄。以酬酢之暇。讽诵遗经。只要精通。虽使一生一书而已。果能融会。政如牖中窥日。较广庭见月尚差胜。或者因以寡过。是所愿也。然此亦一好事。不知天果与之否耶。山中多泉石可游。云烟花月。以时娱人。苟旧业无败。粗给饘粥。亦足自老。复何求哉。区区之怀。不过如此。此可乎不可乎。惟明教之。使得奉以周旋。千万幸甚。(右上弦斋)
立斋先生文集卷之三十 第 522L 页
右上外大父素谷公书。盖余二十五六时作也。其中备述当日所志。而妄欲为古文如此。其上警弦斋姜公书则乃三十时作。而距乡之时不过四五年矣。观其辞意。已觉戛戛乎其难。而因欲罢休如此。夫人才不逮工不至。则虽区区之古文。亦莫之能。而有退无进宜矣。况于所谓太上事者。是何等重任远道。而以不美之质。加不专之工。因循悠泛。略无矫揉变化笃实勇猛底意像。坐待其自到成就。不亦可笑之甚。而终至于望燕归越也。又何足怪乎。虽然赖古文之不可能。而犹得闲却此一念。不为其所缠缚。收视反听。潜心经训。略有窥斑之见于吾家真诀者。未必非不能古文之效也。是后与伊西子书中。又详言本末。故继录如左。以见吾始迷终复之由云。
立斋先生文集卷之三十
 箴铭
  
自警箴
尔所谓是者。果合于理耶。尔所谓非者。果违于义耶。如其非也。固不可执也。如其是也。亦不可易也。既知之彻。盍守之固。惟其不固。是以多误。
自警箴
既知其可。曷为不为。既知不可。曷为为之。惟为不为。
立斋先生文集卷之三十 第 523H 页
只在于己。其始自今。勇决是冀。
去习箴
习之为言。曰熟而已。如其正也。善莫尚只。如其邪也。恶已遂矣。虽曰已遂。革可缓止。革之维何。明与刚耳。旋观尔习。亦多年祀。好是不正。殆浃其髓。耳不期听。目不期视。手不期持。足不期履。口不期言。体不期倚。意不期萌。心不期揣。机械活熟。触境如是。投间抵隙。捷出横肆。苟非至明。曷烛其始。苟非至刚。曷令其已。我得一鉴。光如秋水。誓烛其几。毫无隐避。我得一剑。利若霜匕。誓断其根。毫无留置。此厥不听。是为自弃。戒之戒之。勿忘造次。
自新箴
岁既回春即新。天时改物候新。岂我心独不新。原降衷命维新。由有蔽有未新。爰涤污以图新。新维何德是新。濯旧见知来新。理无穷穷益新。执惟固行自新。因所能勉益新。如彼镜磨则新。譬彼暾升方新。肇自今既日新。保无斁又日新。终始一是乃新。刚健至辉光新。参三才惟此新。与万化同一新。我铭此法汤新。
兢庵铭(为姜公叙作)
圣学有要。由敬以进。敬训非一。惟畏为近。畏之如何。
立斋先生文集卷之三十 第 523L 页
小心其兢。兢而不息。上达可能。(其一。)于乎上达。其敢易议。天德孔纯。无杂无贰。瞬间毫差。欲炽壤易。曷其不兢。凛如履薄。(其二。)盖此大本。非兢不立。亦粤大中。非兢不执。兢以存养。静斯无偏。兢以省察。动乃无颠。(其三。)动静交须。惟赖此兢。旋观其始。持志惟兢。却观其终。造极惟兢。自始至终。一直是兢。(其四。)以而格物。何理不明。以而律己。何意不诚。知止能得。惟兢之致。充实光辉。亦兢之以。(其五。)念惟此兢。圣门妙诀。曰钦曰一。曰祇曰栗。取名虽殊。其理则同。万古明训。如日揭空。(其六。)抑此兢字。并是两克。克是克何。私己是克。气质所偏。其克尤难。克之又克。净尽乃安。(其七。)两克之并。亦兢一义。敬胜百邪。亶其然矣。嘉君有会。号庵自省。我故作铭。要与胥警。(其八。)
霁月赞
洒洒霁月。一何其明。岂伊桂魄。别样加清。盖此月光。一般万古。匪直今宵。如彼其皓。常时下界。游氛坱轧。为其所蔽。明未尽彻。及乎雨过。乾坤澄洗。上下四方。更无纤翳。月之本体。于是全露。所以清辉。十倍其故。余谓人心。与此无别。虚灵四烛。煌煌太一。皦乎其光。圣凡匪殊。惟其欲蔽。转入昏衢。纵有发见。其明全少。
立斋先生文集卷之三十 第 524H 页
一片灵台。鲜克皎皎。卓彼先觉。净尽物累。静虚动直。天光乃粹。洒落胸次。霁月是如。然岂毫加。只复其初。一疵不存。万理斯莹。我怀伊人。千载匪迥。
立斋先生文集卷之三十
 上梁文
  
玉洞书院门楼上梁文
群哲共大老入庙。典刑斯存。正门增旧制起楼。藏脩益盛。既济功役。大壮规模。盖闻先辈揭虔之宫。亦有后学登临之榭。叠栋崔嵬于讲堂之前面。不惟尽崇饰黉舍之方。层槛迢遰于缭垣之上头。所以为敞豁灵台之处。斯诚不可无者。毕竟乌得已乎。念玆玉洞一祠。实是沙国名院。厖村爷盛德大业。邦国永赖。爰主两楹之尊。沙西老达识危忠。庠塾共推。乃是东壁之位。畜翁夙励节行。蔚为己卯名人。槃涧克溯渊源。允为愚门高弟。先后之缛礼协士望。自影堂而院号仍升。远近之合疏动 圣心。从紫阙而恩额特降。顾以堂斋之虽备。未及门楼之载营。多士之燕处斋居非无所于讲学。暇日之徙倚遐眺奈乏地于畅情。欲宣堙郁之襟。无出寄傲于面势爽垲之外。思造高明之域。庶赖起兴于眼界缥缈之边。肆蛾子之合谋。乃鸠财而始役。即山而伐五架之木。首取上一层十二
立斋先生文集卷之三十 第 524L 页
楹。际天而开八达之轩。撑作中三门左右室。出碧瓦于弊寺。天若右文而然。齐华榱于红门。工皆殚技而止。遂令儒宫重地。特擅别区佳名。华山玉峰。各献奇于入帘。一倍胜景。道溪德水。共添响于当户。万古真源。八窗玲珑。饯夕阳而延朝旭。飞甍突兀。傍元气而绝浮埃。斯可比仙人之好楼居。岂不合吾儒之穷胜事。磨星斗而偃仰。直欲风霆驾鞭。共天云而徘徊。洞见鸢鱼飞跃。邵尧夫襟怀四旷。雪月无边于空中。周茂叔意思一般。春草交翠于庭下。慕前修于游息之际。益切羹墙。起舆人于颂祷之馀。载称轮奂。聊陈短唱。助举脩梁。抛梁东。一竿初日满楼红。此心提掇能如许。也识光辉彻宇中。抛梁西。万折东流有一溪。试看盈科方进去。水犹循序不曾迷。抛梁南。吾道峰高碧落参。更得清明新雨后。十分真面画图堪。抛梁北。谁知沆瀣味殊极。养来夜气澹虚明。意象平朝觉有得。抛梁上。玉宇澄清霁月朗。本地风光元若玆。莫教人欲为之障。抛梁下。世界骎骎欲昏夜。幸有 圣明薰殿临。长扶午日回虞夏。伏愿上梁之后。鬼神有扶。风雨不动。远而传万世。松茂竹苞之愈新。上可坐百人。鹿鸣象舞之交作。堂室进有其序。宜尽十数级浮
立斋先生文集卷之三十 第 525H 页
屠。宫墙入得其门。可识千万间广厦。个中之光景无限。欲穷千里而更上几层。竿头之攀缘有艰。既登百尺而又进一步。儒林从此而丕振。咸成王国之桢。吾学于是而大明。益恢圣门之业。
洛岩庙宇上梁文
盛德必百世祀。于乎不谖。明宫起一亩墟。僾然如见。诚深追远。义在尚贤。窃惟世祠之创设于人家。盖由祖德之宜报于后裔。先王之礼不敢过也。虽祧迁之有年。君子之泽。未尝斩焉。讵追养之无所。是以为之别立。义则起于后贤。遂乃从而通行。法已成于斯世。夫孰谓无于礼之礼。尚庶几致其神则神。念玆义城之金。实惟鸡林之胄。神明之后异于众。故多吉祥。灵淑之气钟于斯。宜出名胜。于是焉。西溪先生笃实之学。超卓之资。经籍相亲。整冠带于每日。林泉高卧。等轩冕于浮云。师友彬彬。山海得两冈两溪而追逐。父子继继。家庭有难兄难弟之迈征。畴不曰岭有逸民。于以见鲁多贤士。月潭先生孝友天得。诗礼家传。乐亲胜友而讲磨丘坟。德性薰陶于平日。历守残邑而纵横筹策。才猷焕发于乱时。课后进而治心。孜孜教诲之术。服小学而律己。循循雅饬之仪。允矣范俗之
立斋先生文集卷之三十 第 525L 页
师。展也克家之子。菊园先生寓慕圣贤。绝意芬华。负笈于寒愚两爷之门。得闻真诀。坦履于龙蛇八年之变。深见实工。一室娱言。琴书整暇。三径缓步。花竹清妍。是谓考槃之宽。足令闻风而起。猗欤两世三老。哿矣合食同堂。德义具全。为衿佩孰不景行。气脉相授。在苗裔尤切思慕。立见墙坐见羹。岂以远代而有间。主已祧庙已墠。虽欲精禋而无因。玆用近世同遵之规。乃设诸孙共奉之所。徘徊相地。谅无过于当日遗墟。经营立祠。实有自于累代铭悃。江山最秀。无非杖屦中物华。础砌尚存。亦省基址上人力。拓广轩于前面。亶合弦诵之场。起神门于上头。有俨俎豆之位。风烟动色。宛临陟降之灵。岩壑增辉。咸耸奔走之士。阅几岁而始就玆杰构。眷轮奂而交欣。自今日而永绥我思成。想仪形而益怆。聊陈短唱。助举脩梁。抛梁东。飞凤山头朝日红。览德祥翎从可想。依然鸣入碧梧中。抛梁西。商岭云深芝草齐。个里高人殊彼皓。牢栖不遣翠微低。抛梁南。螺角三峰碧落参。借问苏家木假岫。何如天作更巉岩。抛梁北。龙山一发临江碧。请看上有祖宗峰。秀色分明此中独。抛梁上。太虚万古长寥旷。若教胸次能如许。赢得中间霁月朗。抛梁下。
立斋先生文集卷之三十 第 526H 页
大江千里汪然泻。须知道体一般工。只在人心操不舍。伏愿上梁之后。先烈弥光。遗泽益远。七世观德。足文献之有徵。千载垂休。传子孙而无替。春秋祼荐。升一炷之心香。早夜刮劘。法三贤之眼藏。
洛城君墓下斋室重建上梁文
勋名震耀于百代。追慕无穷。栋宇轮奂于一朝。重修不替。春秋斋沐之有所。晨夕瞻依之在玆。粤惟洛城君金公。资挺英豪。才兼文武。当国家板荡之日。殚竭忠诚。际寇贼猖獗之时。焕发猷策。红巾逼西甸而止清野之议。要缓贼势于因粮。白岳儗南京而寝移宫之谋。允协民望于仍旧。终然仓廪完保。折冲御侮之有馀。以之殿宇晏安。保邦制治之乃足。活数百连坐之命。颂已腾于鸡林。遏亿万长驱之师。功深笃于湖臬。褒忠开府。盟书与带砺俱传。葬礼表阡。衣冠共流峙不改。惟玆开源一域。寔是商颜胜区。地辟天开。淑气于是乎磅礴。水回山拥。精灵于玆焉徜徉。凡厥远迩之云仍。孰不瞻慕。而其樵牧之禁护。实在傍居。即墓域而置斋。爰自古昔。以岁时而办奠。乃至今玆。顾椽桷岁久而益颓。恐洒扫时懈而莫继。雨露霜霰。深切怵怆之怀。登降寝兴。不忘修葺之念。非为私宫室
立斋先生文集卷之三十 第 526L 页
也。伐丘木而取其材。亶欲报本始焉。追先意毋坠厥绪。间架俨立。遵旧制而无侈前人。苗裔咸趋。即新构而益殚深悃。四百年徽烈如昨。食见羹而立见墙。千万世精禋继今。前有觞而后有豆。山川为之改观。云物从而添辉。聊陈六伟之词。用助双虹之举。儿郎伟抛梁东。商颜千叠立于东。我公勋业垂无极。万岁千秋耀海东。儿郎伟抛梁西。露阴山色碧于西。一心念祖如流水。万折惟东不复西。儿郎伟抛梁南。一道苏溪出自南。汉北云孙知几许。精诚无异在山南。儿郎伟抛梁北。鸥浦隔山横在北。陟降英灵如有知。应怜血脉多居北。儿郎伟抛梁上。营室星辉垂屋上。今日清斋亶为先。血心炳炳天监上。儿郎伟抛梁下。几度繁霜松槚下。也识风云卫护长。魄灵无恙重泉下。伏愿上梁之后。日月照诚。神祇佑吉。历千古而支撑。无复傍风上雨。将一心而蠲洁。有彼沼藻涧蘋。僾然仪形之若睹。宜法象于其贤。肃乎声烈之克承。庶阐扬于厥德。
松岩书堂重建上梁文
慕前哲于遗躅。斯追兴学之规。起厦屋于故墟。爰作造士之所。藏修依旧。典刑如新。窃惟商山之创书堂。
立斋先生文集卷之三十 第 527H 页
盖由灵川之敷文教。五百家为党。自先王而有庠。十八面置斋。俾后人而入学。环一境弦诵不绝。吾乡为鲁邹之鲁邹。历千载栋宇常存。他邑视根本之根本。就中松岩为塾。尤是先辈所营。地卜灵皋而面野背山。旷粤兼胜。人得广厦而枕经藉史。閒燕是娱。松峦崛起于前而接武群贤。名望可见于佐幕七路。云山继发于后而蜚英当世。才猷亦著于视篆一方。园杏敛翠于三年。草木亦知廉佐郎之殁。野鼠衔丹于一夕。禽兽犹感朴孝子之诚。遂令州西佩衿。亦闻岭南诗礼。顾缘俗渝而不古。以致堂毁之如今。鞠茂草而无复馀痕。几起行旅之叹。抱陈编而靡所归托。深增多士之羞。推原废坏之端。实由物力之虚耗。思惟兴复之术。犹幸尺寸之零馀。以小屈而求大伸。卖屋将以起屋。用一篑而成九仞。散财所以聚财。奄经纪之多年。薄有肥瘠间土地。亦拮据之积月。岂无远近处瓦材。肆卜日月之良。用构堂室之美。即旧阯而移上一级。盖为眼界之益开。命善工而高起八间。顿觉面势之愈正。四方之云峦耸出。疑昔日之曾无。一带之石涧鸣流。若今时之始有。脩楹方直。井井部位之各占。厚栋丰圆。落落半空之斯架。美哉轮美哉奂。岂曰
立斋先生文集卷之三十 第 527L 页
侈于前人。斯焉息斯焉游。只为便于后学。鸢鱼飞跃于上下。察至理而共昭。燕雀徘徊于东西。喜新成而交贺。聊唱六伟。助举双虹。抛梁东。春山一面尽花䕺。谁知万紫千红色。总是乾坤造化工。抛梁西。秋野黄云四望迷。也识盈车满篝物。总由人力一时齐。抛梁南。夏天长日赫炎含。试看雨霈雷鸣处。万品流形妙孰谙。抛梁北。冬岭寒松立于独。最爱风饕雪虐中。贞姿依旧自春色。抛梁上。玉宇澄清霁月朗。列宿此时皆韬光。长河彻晓亦无浪。抛梁下。大陆微茫氛𡏖霭。终古高山默不言。秖今利泽流如泻。伏愿上梁之后。鬼神共扶。风雨不动。松茂竹苞。阅千秋而长如今辰。几静窗明。贮万卷而犹有馀地。崇四术立四教。礼乐诗书之是攻。合一面为一心。文行忠信之惟勉。
栗里斋舍重修上梁文
黍稷苾芬于孝祀。丘垄之展扫无穷。栋宇轮奂于重新。子孙之斋戒有所。式追先志。永垂后昆。恭惟我郑氏累世之茔。多在吾商山一境之土。粤自州牧祖留胤子之后。不复返葬于菁川。逮至修义公卜新居之初。遂乃奉祭于栗里。东江南嶂。相望远近之楸梧。燕水龟山。无替春秋之祼荐。文庄公一世五鼎之享。荣
立斋先生文集卷之三十 第 528H 页
光靡涯。无忝斋两代专城之羞。孝思不匮。顾田禄不能常有。惧粢盛之难供。而云仍亦易散居。虑精禋之或懈。肆祖考善继善述。暨宗族是谋是图。著处树碣而表遗阡。犹为未了。计位置田而修岁事。愈求其宜。谓奉先不可无所而备物及仪。兼致斋必须有地而尽诚与敬。爰立数十间之屋宇。以展八九代之堂封。广轩中开。奠笾豆筐筥之有序。两庑分拓。列釜锜鼎俎之以伦。别设斋房。以处骏奔之执事。特置樽所。以酿灌献之清醪。非惟器皿谷钱皆有收藏之处。亦使监临典守咸知轮回之规。防漏失而印藏位田之文。便是丹书铁券。杜分争而匮鞰列署之约。有如白水铜盘。嗟法久而弊生。不免旧章之或紊。慨政息而纲坠。并与故屋而将倾。雨淋壁而瓦飘檐。岂坏漏之无自。栋侧身而础攲面。寔动挠之有由。追惟创立之宏模。实负报本之至意。每当祭祀日齐会。孰不怀忧。默念堂构责有归。余实知罪。幸赖一二父兄之倡议。遂定数三头目而重修。别有经纪者积年。纵不无补财用之道。就加改易者多处。斯以广求材木之端。细大之榱楣桷楹。从契家或乞或买。高下之基址阶砌。因旧地益杵益舂。去左右之翼荣。盖为牵引正堂而易
立斋先生文集卷之三十 第 528L 页
于圮。添中间之层柱。只欲排铺祭物之益其尊。虽云因革随时。诚切变旧制之恨。大抵修补合理。惟怀传永世之图。力屈举赢。始若衔木而填海。役勤工善。终见累土而成山。焕窗棂之一新。秩秩典祀之宇。耸瓦甍之依旧。肃肃居斋之堂。辨登降周旋之方。总由两边崇戺。足燔炙省涤之所。自有前面夷庭。览山川之改辉。觉有倍于追慕。瞻燕雀之交贺。喜不裁于新成。聊尽六伟之词。用助双虹之举。抛梁东。江水悠悠日夜东。一片汾茔长入望。商颜休道隔天东。抛梁西。几代佳城断陇西。记得每年香火际。早行犹到日沉西。抛梁南。无限青山燕水南。处处古坟浇麦酒。更怜风俗厚吾南。抛梁北。龙脉蜿蜒龟障北。不有祖宗俗离在。众峰何自能驰北。抛梁上。营室垂辉耀屋上。今日修斋亶为先。血心炳炳天监上。抛梁下。滋露繁霜几番下。气序流移悽怆多。人间奈隔重泉下。伏愿上梁之后。地灵阴护。天神庇休。风雨不动安如山。历千秋而翼然犹昔。潢污泂酌可荐鬼。将一诚而享之自今。祭以三月十月之上旬。永遵判书公定日。事有宗子支子之体统。一如寝郎考在时。掌馔监供。嫡庶皆尽其分。主舍管库。上下各效其能。昭穆受享之相承。尚
立斋先生文集卷之三十 第 529H 页
洋洋于致悫。幽明感通之无间。庶昭昭于降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