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立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七
立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七 第 x 页
立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七
 序
  
立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七 第 458H 页
独观篇序
篇以独观名。为只可独观。而不敢与人观之意也。盖自周濂溪作太极图及说以后。凡为图及说者间多有之。故退陶老先生采其尤的确者。以太极图为首。并自家所作而为圣学十图。以献于 宣庙。此实为万世道术渊源。学问宗旨。又作天命图。阐发妙凝化生之意。盖至此而精微之理。似无复馀蕴。然道体无穷。可图可论者。非止一二。故逮我大山李先生。又就中庸首章而作一图。以揭示后学。学者苟能即此十数图及说而反复潜玩。真切体认。以有所得。则于道亦思过半矣。顾玆渺末后生。质既鲁钝。觉又晚暮。许大道理。无由包括得尽。近复昏忘转甚。些少记存。尽归乌有。则其势不得不节取诸说。汇为一篇。常目在之。然后方能有所贯通。而庶或作为己物。故玆敢溯本沿流。虽于十数图之外。苟有可以发明此理者。则辄为之附著其说。以便观览。间亦窃附陋见。以备遗忘。而俟少进后看如何。然要之僭妄极矣。虽曰老境不得已之所为。而人谁肯以此恕之哉。用是不敢出
立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七 第 458L 页
手外。而惟独观是计云。
真一斋遗集序
孟子曰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斯言固至矣。然愚则以为论其世则固可以知其人。而必也诵其诗读其书。然后其人尤可以知矣。向若无太极图说易通西铭等诸书。则虽如周张之贤。亦何从而知其造诣之极致乎。我东性理之学。创始于圃隐先生。当时谓其论。与胡云峰合。而顾无文字传后。又有寒暄一蠹静庵诸先生相继而作。以续其馀徽。而亦无著述传后。其造诣极致。学者无得以窥寻焉。庸非可恨之甚耶。至晦斋先生。方有太极论辨大学补遗九经衍义等书。逮我退陶老先生出。然后所著天命图圣学十图及其他发挥圣贤微奥之旨者。无复馀蕴。寔东方集大成之大贤也。于是乎百世之下。皆知吾道宗旨。有如白日之昭揭。而顾于晦退以前先辈。以其藏言而没。谓无复影响之流传矣。今见柳君养正所奉示其先祖真一斋先生大学纲目十箴性理渊源撮要一卷。则其间乃有若先生者。阐明性理之学。至于如是。而且易诗书礼记四子谚解。皆先生为之。使一世学者。皆得正其音读。通其大义。
立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七 第 459H 页
而遵用至今。其嘉惠无穷之功。亦可见其大矣。用是在当日而先生进是箴于 中庙。则即命刊行。逮近世而因岭迹进 御。达是解之所自出。则 正考亟称巨儒。其前后受知于 君上。可谓至矣。先生长国子五年。训诲四方之士。则是卷也宜若家传户诵。而顾乃无见而知之者。今之治博士业者。无不习先生是解。而其出于先生得知者又鲜。岂以年代久远。屡经兵燹而然欤。抑以先生之道。显晦有时而然欤。或者疑先生此箴。其论四七理气处。则固上契考亭之旨。而逐篇所陈诸说。间与章句本意。微有不同。然殊不知此箴大体。专以辅君德出治道为主。非正解经文之比。则凡系古圣贤格言至论。反复援引。务尽开导之义者。自不容不尔。诚使为人君者。有以深体乎此而受用于己。则以之而为尧舜之圣。三代之治者。亶不外于此矣。然则不但诏牖后学而已。其有补于帝王之学。为如何哉。盖自孟子没后千五百年之间。求其有闻于圣贤性理之学者。惟董子韩子与范文正公而已。然正谊明道之说。原性原道之论。劝读中庸之语。非不为吾道中正知见。而若以语吾儒家大全之学。则有未可遽拟者。且使三子作箴以献于当
立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七 第 459L 页
时。则其能如先生。有未可必焉。呜呼。孰知圃隐以后退陶以前。其生于东国而能迈绝于彼。乃有如先生者耶。观其处昏朝而直声振世。虽当䨓霆之威。便即怡然处之。见窜于遐裔。无异安居于平地。逮夫 圣主更化。风云玄感。历敡华膴。左右帷幄。则其所以沃赞 睿猷。润色弘业者。靡不从素蕴中流出来。至于为废主请加敦亲之恩。丧葬谥祭。必欲其皆用王礼者。尤是使 君上出于盛德之事。而其不以废兴易心。祸福挂念。倡正论抗危言于权凶用事之时者。又何其忠爱恳至而刚果俊伟也。是皆先生学力之所及。而尤严于辨异端斥邪说。其所论列于撮要之中者。一开卷便使人瞭然知其源流而不为所惑。馀若天文地理律历筹数等。亦无不曲畅旁通。以极其趣。若先生者真所谓有体有用。蔚然为后学之师表者矣。惜其遗文散佚。只有此一书。故先生之子孙。为之慨恨于斯。博考诸可信文迹。虽片言只字。苟有及于先生者。靡不采录。又要当世之诸名胜序记。以附其卷。而将剞劂之。谬属某亦为一言。自以非其人固辞而不获命。遂书陋见如右云尔。
草涧集序
立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七 第 460H 页
愚尝谓人才之生。有初盛中晚之别焉。盖天地间文明之运。固循环而不穷。然当其流行既久之后。则类不免寝以向衰。故方风气发泄之初。一番钟毓之人才。举皆笃禀英粹之资。迈往之质。虽其名位功业。不大显于世者。其精神气魄学问云为。动有以过后辈远甚。虽千载之下。犹令人想象起慕而不能已。于斯之时。苟得其遗迹而观之。则其使人耸叹以幸为如何哉。我 朝明宣之际。文运已启。风气方盛。一时钟毓之人才。次第辈出。彬彬乎郁郁乎。非后世之比。而草涧先生权公生于其间。内则以睡轩先生为叔祖。而其文学节义。有名当世。外则以退陶夫子为师。亲受旨诀。以西厓,鹤峰,东冈诸贤为友。砥砺名行。其居吾商邑也。又与吾先祖文庄公结道义之契。揭德振华。风望罕比。又著大东韵玉一部。以传于后。而顾不克致位卿相。大有展布。年代已久。声光渐晦。晚生若愚者无从而得详闻。则徒尔想象起慕者夙矣。今先生之后孙道相。以其门父兄命。奉遗集若干卷。示余求为序。余不觉蹶起而奉玩焉。则年谱外又有金翰林权苍雪状与铭。皆备述公平生无遗。呜呼。风气钟毓于先生。而立朝处事。行己持论。过后辈远甚者。果
立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七 第 460L 页
不宜若是哉。夫众畏而独不畏。众誉而独不誉。思以一只手。挫当路掀天之势。又以一只眼。烛诗礼发冢之奸者。斯已特立之节。先见之智。而虽于 主上所倚重之贤。 王室同好恶之亲。苟有少违于臣分。少踰于王制。则举而劾之无难也。而况于其下焉者乎。当是时 朝廷为之肃然而莫不惮焉。未论其言议之正当。倘非定力之有素。其何以能之哉。用是见嫉于时。既历柏府薇垣而升银台。又屡拟玉署之长。则晋途之辟。可谓远矣。而终无奈枳之者何。只得少试于湖岭郡绂之间。而所至辄以尚贤兴学为先务。政教声绩。动使民歌颂不已。惜乎。其专而不能咸也。然而先生不以是介怀。直方之气。孝睦之风。靡不为儒士之所矜式。雅爱泉石之胜。尝构一亭于所居竹所上流。名之曰草涧。拟作晚年休退讲业之地。而不幸中途遽殁。未之果焉。迹其平生大致。则盖不特为一代名流。而其有得于家庭。承袭师友讲劘之力。又安可诬哉。第观其诗文之不以富丽为工。惟以典雅为主。非专意用工之有在而能然乎。虽其逸于兵燹。所传无多。然至于大东韵玉。乃吾东方数千年一部野史。而一时先辈如鹤峰金先生。至欲为之进 御锓
立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七 第 461H 页
梓。其后金鹤沙洪木斋诸公。皆谓笔削劝惩。深有补于世教。不但便于人之考见故实而已。则先生不朽之业。于是乎在。又何恨于遗集之无多哉。顾以其编帙浩穰。未能并刊于今日。是可恨也。余之无似。固不敢妄有所评。然要之其精神气魄学问云为。断然非生于风气向衰之时者比。而名位功业之不大显。非公之所以轻重也。愚知后之得此卷而读之者。其耸叹以幸。定与我一般。盖昭代人物之盛。于是而亦可见云尔。
桧轩逸稿序
夫君子之大节。惟在于出处二端。故尚论之士。必于是观焉。苟其显与隐。一切惟义之与比。而确有所守。则斯其为全德可知。余以所闻。若故小宗伯桧轩柳公。观其出处。不特为 英陵之名臣。乃为 鲁陵之忠臣。而世顾莫之称何哉。呜呼。当我 英陵之世。士之怀奇抱珍而赞襄于黼黻笙镛之治者。可谓彬彬乎其盛。而公为其一。以集贤学士。受知 圣朝。出入启沃垂三十年。及至 端庙初元之时。则当日天命人心之有归。或莫之知也。而公乃先见而逆睹之。超然远引。自屏于田园之间。既而当 光庙受禅之后。
立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七 第 461L 页
召之以天官上卿。则托以疾病。坚卧不起。至以此被上之疑而遭流窜之祸。亦惟自靖自献是图。而曾莫之悔。遗命以 鲁陵时小宗伯题其墓。是其一片丹忠。上可质于苍穹。而徒以其迹隐微。故其心亦莫之白。至今数三百载。湮没乃如是。噫。当时 鲁陵之臣。有死六臣焉有生六臣焉。彼死六臣者。既受顾命之托矣。宜乎其甘为齑粉而不辞。乃若所谓生六臣者。亦岂是昧于历数者哉。只为秉彝之衷。不能自抑。而感愤激烈。或至于裂冠毁冕。悲歌以终其身。此则其迹显自当时。人无有不知者。故窃伏见我 正考祭锦城君文。有曰读鲁陵志。不涕非人。死六生六。为臣尽臣。盖此十二公者。其昭揭宇宙。不啻如晴䨓霜日。而公之心亦与之同。无毫发之异焉。又其见几而作。托疾而辞。秉义之中正。处变之从容。允合于君子中庸之道。卓乎有不可及者。向使以闻于我 正考而知其如此。则安知不特下褒异之典。而并举于十二公之列。以树风声于千百代。而亦卒未也。宁不慨然矣哉。今观其遗稿若干篇。世所称笑轩诗亦在其中。固可以见公托意之有在。而其外文章之名于时者。皆散佚无传。为若可慨。然斯则于公末也。故因其后
立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七 第 462H 页
孙上舍星休廷烨氏之请。而聊付一言。以表其大节如右。庶尚论之士。或有取于阐发幽隐之意云。
松巢集序
永嘉权君达忠。以其先祖松巢先生遗稿。属不佞令弁数语。其从氏上舍国仁又从而申之曰。执事前既序吾家僖靖公集矣。今于是集而独辞之可乎。是盖不谅吾精力已消亡。然其见责良是。遂为之叫召魂魄。从云雾中艰得敬阅而谨复之曰。先生以耿介聪颖近道之资。早受业于退溪夫子之门。得闻为学之方与天人性命之说。既又从月川赵先生游。被其薰陶之力。盖不浅鲜焉。故其所以感发兴起而琢磨淬砺。浸渐经历。以有夫深造精诣之实。孚尹旁达之美者。直与用素白受绘䌽。拭珠玉露光采相似。而若以其见诸行事者言之。则先生自少妙。能为时文。论者谓取高第无疑。而才小成即谢去之。与一时名胜如南贲趾李艮斋诸公。相讲讨。以为乐。观其一室图书。凝然端坐。俯读仰思。穷其旨趣。而日乾夕惕。体验操存。要以变化气质为务。则其立志之坚贞。用工之笃实。斯可知矣。而尤尽分于日用彝伦之间。事亲奉先。与友同气睦宗族。无所不殚竭诚礼。而教子弟必以
立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七 第 462L 页
洒扫应对孝悌忠信为先。处邻里一于和厚。有灾患必为救恤。接朋友一惟道义。闻其丧必为斋素。愤世之学术颇僻。士趋乖张。草疏极论。至千馀言。虽不果上。其卫道距邪之意。又不亦至矣哉。当是时。如西厓,鹤峰,药圃,柏潭诸先生。皆爱敬之。华闻日盛。自 朝家徵为 王子师傅。向使天假之年。内之以究其志业。外之以展其蕴蓄。则其为斯道斯人之幸。为如何哉。而不幸中途遽陨。遂为后学无穷之恨。呜呼。彼苍者乃以是报先生耶。然而先生之遗风馀韵。百世不沬。前辈之称述则有张旅轩之识。李苍石之跋。金鹤沙之铭。士林之崇报。有镜光院之俎豆。夫如是。是集也又何待于余老耄之言而后为可传哉。至于其诗文。苍石评已尽之。故玆不赘。然他日所以起儒绅景行之思者。亦于是乎在云。
礼谷实纪序
盖闻才德出众者谓之贤。而德为其本。才为其用。故德苟备矣。才之施虽有广狭远近之不同。此则只系乎所遇之地与时而已。岂可以是而谓其贤之有异乎。然而世之评者。恒于其得高位大展布者。仰之如日星之揭焉。不然则或少之。是据其用而昧其本也。
立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七 第 463H 页
愚窃惑焉。且又安知能于狭者之不能于广。而能于近者之不能于远乎。礼谷先生郭公。生而有美质。长而好正学。论其家世则有若清白吏郡事公为高祖。语其师友则有若曹南冥暨郑寒冈,金东冈,裴洛川,金梧溪诸贤。相与讲磨道义。故端方厚重之容。谦恭逊悌之仪。忠信笃敬之心。廉素俭约之操。动由成法。而至以其见于德者言之则尽孝行于父母。生死葬祭。一由于诚礼。致敦睦于姻族。周恤问遗。咸称其情文。乃若馆嫠姊而具资装以嫁女。迎寡姨善养。以至厚葬。尤其内行之笃。而人不可及者也。其为邑守。虽在干戈抢攘。日不暇给之中。凡四方知旧之云集者。举为之接济而无难色。此其德之备于己。为如何哉。至其历试于中外也。则又能不卑小官。随遇举职。而动有声绩。于驿则减无名税。置立马资。㫌守节女。而于县则以政平讼理。百废俱兴。而尤致意于学校。连登臬司绣衣之褒 启。至蒙表里之 赐。其为草溪也。倭贼方大充斥。剽劫邻境无已。乃能缮器械峙糇粮。简勇健具卒乘。以逆折其长驱之势。而使一邑得安堵。又戢奸吏抑豪民。以保赤子。令行禁止。无不如意。而大为鹤峰金文忠公之所爱重叹赏焉。此其才
立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七 第 463L 页
又何试而不可耶。向使公得高位大展布。则其不止于近狭而远且广。可无疑矣。顾以所遇之地适然。公又不克享有遐寿。全鼎之脔。遂与明器而同藏。良足为不尽之恨。然德之备既如此而为本。则才之试虽未究。斯特其末焉而已。又有诸先辈诔状铭志。俱可传信于百代。而道东傍祠之享。又可见公议之不泯。崇报之无穷。呜呼。非贤而能若是乎。独其年代已远。事迹尽灭。只有遗墨若干。并世系附录。载在实记中。此则公之孙某之为也。而属余弁一语。遂书此以归之。以见夫苟有其德与才。不可以名位之卑。功业之少。谓其贤之有异云。
松岩集序
昔韩文公作卢员外东美之铭曰。愈宗兄故起居舍人君。以道德文章伏一世。而有友四人。其一即卢君。又曰四人者。天下以其皆可与古之皋夔侔。故谓之四夔。又曰大历初。士多废处江淮间以老。故自任者以百数。御史大夫李栖筠时节度其地。皆莫之取而独取君。君遂起而从大夫。盖以此形卢君之贤焉。然卢君之事。其见于铭者甚略而无以徵。乃若矗石楼三壮士。如鹤峰金先生固日星于东国。无容更赘。其
立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七 第 464H 页
次如大笑轩赵公松岩李公。并皆卓然。有事迹备传于后。今读松岩公遗集。不觉敛衽击节。岂特以列于三壮士。知其贤而已哉。盖公少倜傥慷慨。荦荦有大节。聪明该博。贯穿百家。而尤深于羲文之易。吉凶存亡之理。进退消长之道。盖讲之熟矣。至如龙韬虎略。用兵行师之法。又晓达无滞碍。其文武之备具如此。则自韦布时所抱负已不浅鲜。用是登庠之日。即伸讨乙巳忠奸。释褐之后。又即讼崔守愚之冤。逮至龙蛇之乱。彼其空窟穴举大势而来者。有若河溃海决。地垫而天倾。人皆望风褫魄。鸟骇兽窜。列镇为之瓦解。神京为之波荡。而岭以南一路。首当其锋。惨被鱼肉之祸者。前古无比。于斯之时。其孰能投袂奋起。挺身独出。而出万死不顾一生之计。为 国家折冲御侮。而图所以为恢复之基哉。乃公以素所蓄积之心。思欲效忠于此际。而念只手之不可以有为。庸人之不可与共事。则遂就鹤峰先生麾下而为依归之所。时先生以招谕使。方患得爪牙腹心之未易。见公而大喜之。至以为天赞我。动辄咨询而任使之。是非先生之平日德业风望。既有以服公之心。公之当日器略诚节。又有以当先生之意者而能然乎。观其陪先
立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七 第 464L 页
生挈同志。鼎坐于矗石楼上。举一杯共指长江。而视死如归。略无难色。则其气像之壁立。为如何哉。以故先生遂吟三壮士之句。而勉以共遂初志。弘济艰难。是其殉国之义。已凛凛可见于此矣。其果能冒危履险。出入奔走。倡起义旅。激励义将。使江以西六七邑。得为即墨于当时者。公之功与为多焉。至其飞檄倭营。使之回戈渡海。而取秀吉头来。上书 天将。欲其毋遽撤兵。而罢讲和之议。则虽其事势之有未可必。而其英气正论。亦云壮矣。不幸先生殁。公遂无仰恃倚重之人。抱石画归岩扉。而南路之长城永坏。幕下之参谋无地。炳炳赤衷。卒未克有成。每想智异山中权厝哭散之景。至今数百馀载。而犹不觉仰天拊膺。悼其时运之不幸也。呜呼唏矣。或者谓先生虽亡。公既复出而仕于朝。则其进奇谋树异勋。斯不异矣。然公于出处去就。非特自量也审。古人不云乎。士为知己者用。如无与复共事何哉。大抵公之所建立。已自表表。其贤非卢君之比。已可知矣。而若愚所以贤之者。惟我鹤峰先生以其道德文章。加之忠烈之卓。功业之盛。冠于一时。炳于百世。而公得天赞我之称。又得与先生并列为壮士。即令公徽迹无传。韩文公所
立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七 第 465H 页
谓知其主。可以信其客者。其非是之谓耶。公无子。从子槐堂某以其次子奉其祀。天之报亦舛矣。然后人之慕义景节无穷。至 英庙朝。白赠公礼曹参议。而士论犹歉之。大山李先生又以为合有自士林崇报之举。则今虽未能。终当有其日必矣。天之所定。其在斯欤。公之文有骨格精彩。诗亦苍劲奇伟。读之可以想见其为人。而逸于兵燹。只馀此数卷。然其龙蛇日记与祭鹤峰文。公之平生心事。又尽在于此。览者当有以知之矣。公八世孙观华。要余题数语以弁卷首如右云。
南溪实纪序
南溪先生李公实记二卷。公之后孙上舍廷佑。奉以示余。又致其门父老书。求一言为序。余即敬阅之。作而叹曰。夫所以学圣人道者。将以体之身见诸事。而君子于此。其大节有四。入则孝于亲友于兄弟。出则忠于国惠于百姓而已矣。然非其天资之美。学力之深。而资于师友者有素。又安能尽分于斯。以克致无憾乎。公自弱冠初。已能委己于盘盂。动静语默。无所不循蹈规矩。而要得日用处熟。今以其孝于亲言之。生事葬祭之礼。率由至诚。具绖庐墓。以终三年。而足
立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七 第 465L 页
不迹中门。此则古之人。亦有能之者矣。若其竟一生逐时展墓。不以风雨寒暑而或废。则颜丁大小连之所未有也。以友于兄弟言之。共被同案。不忍暂离。冒危救病。以底全活。古之人亦有能之者。若其尝粪甜苦。以验差剧。又庾氏子二杨氏之所未有也。是其内行之笃。既如此其至。始公之用牧伯及大臣荐。为寝郎于当日也。值倭大入寇。人皆鸟兽匿恐后。公独矢一死。守 陵不去。俄又被材器。选为仁同屯田官。则干戈环四方。蓬蒿满一境。事无可为者。公竭力招散亡起陈荒。积粟调粮。以不乏军兴。旋以假守为真守。而煦濡抚摩。劳来安集。八年如一日。又筑天生城。固守以拒贼锋。民得安堵如故。论者谓当时岭南之为齐即墨赵晋阳者。惟江右六七邑。而仁其一云。又尝献策于安集使。赞画于义阵中。其奋身敌忾之衷。炳如日星。而其为居昌。仁政之洽人心。又复如前。是其忠于国惠于百姓。又如何其至也。向所谓君子之大节四焉者。公实备有之矣。至于居官时冰檗之操。在公特茶饭常事。而挂壁一鞭。至入于图画。其泚贪夫颡又不少。及其以非罪罢归。公略不介怀。日与同堂贤父老如五峰松坞及一时诸名胜。讲讨经传于南溪
立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七 第 466H 页
泉石之閒。以乐其馀年。易所谓君子有终者。其非如公之谓耶。公禀赋淳正。充养完厚。而考论其师友渊源。又有若西厓旅轩暨吾先祖愚伏诸先生在焉。其指引资益不浅鲜也。至于厓翁则于公止三岁长耳。公为其道所存而师事之惟谨。夫如是则以入以出。无往不尽分。亶其然矣。独其遗文散佚。只有此若干篇者。为若可恨。然亦皆一出于悃愊。真是有德者之言。其中论思传首章义及劝门人为学语。又是洞见体要处。而其造诣持守。从可想得。又何必其多乎哉。用是后人欲阐扬之无已。今为此实记。而以世系年谱置逸稿上。以师友寄赠去思碑挽诔状碣志铭,松湖祠梁颂妥灵侑神等文编其下。要皆是信笔可传。尚论者亦足以徵于此矣。何待余言而足。顾其请甚勤。义亦有不容辞者。略书陋见如右云尔。
北溪逸稿序
北溪赵公先生。生于 明宣之际名贤辈出之时。天资刚毅。言议清峻。又尝游于西厓先生及吾先祖文庄公之门。而与一代诸名胜相从。薰陶丽泽之益盖多。而如沙西全忠简公则尤莫逆交也。以故其识解与行谊。益通明笃实。及其殁诸挽诔称述悼惜。既不
立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七 第 466L 页
浅鲜。而遗芬剩馥。又数百年犹未沬。往在 先朝丙午。乡人为尸祝于渊岳书院。又有行状及墓志出于诸信笔。其言固可徵于百代者。顾公之遗文。以中经郁攸。荡无馀存。公之后孙奎镇氏。裒稡得诗十七书四祭文三。并附录合若干为一小卷。属余序。观其意深以遗文之少为恨。余曰无伤也。凡君子之垂休光照后世者。岂必在于遗文之多乎。是以孔门四科。德行为首。而闵子骞之言寂寥。见于传记者仅三。亦非其遗文。如冉伯牛并此而无之。盖七十子之传。只载其姓名者过半。况遗文乎。然而皆不害为圣人之徒。汉之黄叔度。言论风旨。亦泯泯如也。千载之下。仰其人为何如哉。今观诸公所以称道公者不一二。则因此而有可想像者存焉。曷尝见邓林之材有不美。而大冶之金有不良者乎。夫当奎璧之彩。方明于上。河洛之学。方兴于下。其禀赋之异众与知践之迈常。固其所也。吾意公遗文虽并此若干而无之。其令人起慕则一耳。乌可以此为恨哉。盖公以学行登于荐剡。而命与时乖。官不过一邮丞而止。其雅意林壑。恬于进取既如此。沙翁航海之日。托其妻子于公者。又可见信义之过人。而当龙蛇甲子之乱。随诸贤倡义之
立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七 第 467H 页
迹。又昭载往牒。其奋忠敌忾之心。至今犹炳然如丹。此皆为公表表大节。而向所谓垂休光照后世者。亶在于是。则信乎其为大贤之徒。而其视夫古人之并遗事亦无者。又岂不更胜也耶。遂为之三复以叹。书此而归之云。
东溪集序
大凡君子之学与道。第观其渊源之的与出处之正。则其能深造而实有得。斯可以知其略矣。又况加之以天资之美经术之博。而寻常秉义而立。直道而行者。无所往而不光明俊伟。则其为后学之所崇奉。宁有其极也哉。东溪权先生。早被薰陶于寒旅之门。又尝擢用于 纯孝王朝。讲磨切磋之际。卷舒行藏之间。其为一代名胜之推奖与许。有不可胜记。而试举其表表见于行事者。则方年甫十八。已知有岛夷之难。于无事之时。预为深入而得全其家者。固是大过人之智。然此则当时之人。亦或有能之者矣。乃若于仁弘秉权之日。彼其名望震世。气焰薰天。人莫敢少加贬议。而先生一见其眸子。便已知心术之凶。动辄以伽倻老贼斥之。则是其辨奸之早。殆与苏明允无异。此则当时之人。夫孰有先之者哉。及其遭乱而遇
立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七 第 467L 页
亲丧也。虽在干戈抢攘之中。凡厥送终之节。皆得必诚必信而勿之有悔。即又奉母奔窜。着处危迫。而守制致养。靡不用极。至令人感叹而悦服。则此其至孝纯行。已不啻出寻常万万。因值昏朝斁伦之时。杜门却扫。无复当世之念。及其策名昌辰。范驱亨街。出入经纶。略展所蕴。则上之有以拾遗补阙。绳愆纠谬。不顾撄鳞之祸。而惟务引君于道。下之有以弹权折贿。稣民作士。不以枳时之故而惟思保邦之策者。其精忠赤诚。又不啻出寻常万万。而其中如独疏抗言。驳议典礼之失。以为盛德茂业。无迹可寻者。其劲气正论。尤为卓荦而奇伟。直与夏侯胜并美于千载。而世至以秋天一鹗称之者也。自丁丑下城之后。先生虽黾勉从仕。聊以伸尽职所事之义。而常怀风泉之感。无日不叹咜于中。及见清人有助兵运馈之语。慨然寄金东溟诗曰。存亡遗泽在东藩。忍把干戈答 圣恩。白首重来羞满面。不如归去闭柴门。即决意还乡。盖先生素励易退之志。虽在平时。每当递职。未尝暂滞。及是尤有所不俟终日者。于是而君臣之大义。天地之常经。益炳然于行藏之间。不必蹈东海隐西山。然后方有以知其心也。则其所树立于前后者。果如
立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七 第 468H 页
何哉。夫以先生金玉之质。其于圣贤之学与道。沈潜有素。根基已厚。则蕴之为德行。发之为事业者。何遽止于是而已。而顾以时命之踽蹉。卒未克大展布于世也。不免卷怀而终。此为后学不尽之憾。然遗芬剩馥。历百载犹未沬。往在 先朝戊申。多士之景慕者。相率叫 阍。而俎豆先生于平日读书之杜陵旧斋。号曰浣溪书院。以为永世矜式之地。斯固秉彝之所不能自已者也。惟是先生所著诗文。中经郁攸之灾。并与家训而无传。今只有若干卷将行于世。而其词气清醇。一出于正。流传来后。又将兴起人无穷。其关世教亦大矣。虽少何伤焉。先生之后孙褧。奉遗集示余求一言。遂书此以弁其卷云。
龙浦集序
君子之学。专以修身为本。本既立矣。则由是而及于家乡邦国。固其理宜尔。其尝所用力于格致诚正之工。亦可由是而得想像焉。故第观其庸德之行与庸言之慎。则设无发挥性理之妙。著于文字之间。即此已便是这个而非所欠。苟为不然。本乱而末不可治。则纵令辨析天人。宝花乱坠。只是无用之赘谈耳。果何足取乎。且以末世之文胜言之。无宁质胜之为愈。
立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七 第 468L 页
而救弊之道。亦惟在于此。此又孔子从先进之义也。余以所闻。若龙浦先生李公。真所谓修身而得此意者哉。盖公生禀近道之资。早知为学之方。既就懒庵之门而得闻存诚不欺之心法。又与一时诸名硕。讲劘资益。平居进修之志。惟恐其或有间断焉。故动静语默。未始不循蹈规绳。虽处幽独得肆之地。而常持凛然对越之心。及其发用之际。尤致谨于民彝物则之间。孝悌忠信之行。靡不笃实而著闻于远迩。乃其所秉执则元无一毫近名之意。常自韬晦。有若无实若虚。至于势利二字。不徒绝不为染迹。初未尝以是而萌于心。清介高洁。直与冰玉相似。夫既于人欲之最甚者。能断置之如此。则更有何断置之难。而行己处事。有或不由于正理者乎。是故出而需于世也。升沈荣辱。一付诸倘来。进退行藏。惟安于己分。暂施经纶于外则四邮之卒得稣于仁恤。北土之儒。举感其礼待。颂声交作。文风丕振。而公不以是有矜色。晚奏肝血于上则时弊之陈。无不切中。 圣学之勉。亦惟曲当。民生可保。君德可裨。而公又不以是为自效。虽在退閒之日。敛容拱手。坐镇浮俗。有所不言。言之则物论自定。有所不为。为之则众心自服。倘所谓本立
立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七 第 469H 页
而末从之治者。非是之谓耶。独其于名理微奥处。未尝为之铢分粒剖。而有文字传后。是虽性不喜著述之致。而又未必不由于病夫世之寄命耳目。而腾理口舌者。率不免于鹦鹉之讥故也。抑道体无穷。非徒说得未易。见得亦未易。等是未易。无宁得寸守寸。得尺守尺。为切近之务。而其在救弊之道。如公之为。亦未始不为得也。天下之可贵。孰有过于实修其身。而能成己以及物者乎。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若公者真是得此意。而卓然为今人之矜式者欤。是集也诗文虽无多。而要皆一出于悃愊。绝无驰骋浮华之习。愚之所尚者此耳。亦何必絺章绣句。焜耀人目而后。方可谓之文而传诸远哉。公之孙是璟求一语以弁其卷。辞不获。遂书此以复之云。
三松集序
三松南公遗集一卷。诗百七十九。梁颂祭文书策各一。其下附退陶先生寄公诗及朴啸皋以下诸贤赠酬挽诔等文终焉。前年冬。顺兴朴君龟一持以示余。求弁文曰。三松吾先祖水西公之外舅也。资禀高迈。器度宏伟。博览经史。穷探义理。顾不乐进取。既举进士。即隐居教授。以成就后进为己任。于是凡亲炙与
立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七 第 469L 页
私淑。而表表著见者。不可胜数。故至于今乡人士皆慕之。至立祠以享之。惟是年代久远。事迹磨灭。收拾遗文及遗事。只此一卷而已。公又无子孙。今其刊行之责。惟在我外裔。愿执事幸为之一言。俾得传信于后也。余辞谢不获则曰。是集也尚何待余言为哉。观于公诗若文。则其平日之所蕴蓄可知矣。观于诸先辈称许。则其人品之出寻常可知矣。观于诸门人善良者多。则其德教之充。足以及于物可知矣。观于后人之百世不忘而为之崇奉。则其实迹之有愈久愈显可知矣。尚论者观于此亦足矣。尚何以余言为哉。抑当时甄用人才。非后世比。乃有如公者在下。而任其埋没于草泽何哉。岂以公韬晦之深。而世莫之知故耶。余于公之教授一款。尤有感焉。呜呼。使一世之内。皆有如公者出。而处处秉拂。俾皆从事于文学。而无不帅教大无良之人。则国之所赖者何如。而天顾不种种生在在有何哉。周子曰师道立则善人多。朝廷正而天下平。愚于此窃三复而叹。以为周子之言良是。然若善人虽多而国家不用。则朝廷无由正而天下无由平矣。意者天之不种种生在在有。亦安知不由于此也耶。今幸多士之崇报公如是举。知师道
立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七 第 470H 页
之立。其效有如是。则其于当世之有大人先生。以兴起斯文自任者。虽其爵禄名位。无足动人。必当相率而趋于下风。观感慕效之不暇。而国之大有所赖。又未必不由于此也。是或为可言也耶。朴君曰善。遂书此以弁其卷云。
松坡集序
孔子曰不得中道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此以可进于圣学言之。然历观古之能立名节做功业而成文章者。必其带性负气之人方能之。是亦狂狷之流也。设不幸不遇于时。未能办得非常名节非常功业。然其慷慨激烈之性。磊落正大之气。往往发于言语。形于酬酢者。有不可掩焉。是则文章虽曰小技。非是又何所凭依。以知二者之必可能乎。松坡朴公年三十三登第。才历郎署北评事。四十五而卒。别无名节功业之著显于世。而今观其家状则有曰神彩莹秀。天资卓荦。行义文辞。为世所推。盖其辟佛一疏。已可见卫道之严。而及读其遗文。他如因境而成吟。纪行而有赋者。举皆有骨格精彩苍劲可诵。有若九病歌八哀诗感兴四五首冠履尺匙户窗屏几诸铭及忠孝策等。或壁立千仞于斥干
立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七 第 470L 页
谒。或牢笼万古于舒湮郁。或欲秉大节立天地而不求人知。或欲甘下位安义命而惟务己学。其馀欲法古圣贤之随处箴警。欲为人臣子者之报生以死等语。无非倾泻出素蕴蓄。而狂与狷备焉。公之为倜傥非常之人。于此而已可识矣。乡使遇孔子而得被其善诱。以裁抑而激励之。则其所以进于圣学者。又岂在曾点原思之下。而即令见用于时。向所谓名节功业。有不足言。信乎带性负气之人。方可有为于世。而若以所凭依想象者言之。行而得远之文。又曷可少之哉。公之九世孙龟一。请余为弁卷语。遂书陋见如右。
水西集序
吾夫子谓宓子贱曰君子哉若人。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夫所谓君子。是成德之称。而子贱之事。见于家语者甚略。只是为单父宰。鸣琴而治而已。则亦何必得高位大厥施而后。方可以君子名之哉。余以夫子之言求之近古。则若水西朴公。其子贱之流也欤。盖公幼被慈母三迁之教。长受三松南公之诲。其所以导率指引者。固已出寻常万万。而若其天资之笃厚。器宇之端凝。志气之坚确。工夫之专精。则又是受和
立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七 第 471H 页
采之甘与白。故能自少至老。服膺不懈。又于是时岭以南群贤辈出。其可以考德问业而资警益者相环也。于是焉以师以友而得薰陶切劘。卒至于成德者。何遽不及于宓氏之子乎。用是以定力言之则当龙蛇间。公适坐黉堂。有唐将突前。掷红炉不中。煨炭满座。而公坐自如略不动。彼乃反致敬而去。夫遭仓卒变而犹如此。则平居严重之仪。斯可知矣。故家人子弟。皆兢兢侍。不敢以亵慢容见焉。以行事言之则常以早孤为没身痛。每值忌辰月。辄斋居素食。不与宴乐。若行心丧之为。奉母夫人爱敬备至。温凊滫瀡。无所不殚竭其诚。南三松殁。公丧之以师。终三年必参朔望奠。其莅宣城。一以爱民兴学为务。治绩见称于道伯。及其归。行橐萧然。家徒四壁。县人闻之。为收三斛米以周其急。公犹晏如也。平生不治产业。惟讲究性理书以为乐。而于庸学尤用力焉。又与诸同志。建书塾于洞中。以教蒙士。立约条以整居氓。而十勿箴五伦歌。皆出于躬行心得之馀。所以风厉而感化之者。又不浅鲜焉。若公岂非所谓取人善以裕于己。而又推己善以及于人者乎。乡使夫子而在。吾知君子之称。将不独在彼。而竟沈于下位。使其施止此何哉。
立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七 第 471L 页
然而其遗风馀韵。愈久不衰。乡人士为之俎豆而崇奉之。斯其为天道之报与者耶。公之八世孙龟一奉遗集求弁语。遂书此而归之云。
松坞实纪序
愚尝溯观于古之人。苟其生质甚美而学问又笃。内而尽孝友之行。外而励贞介之操。上则赤心以忧国。下则至诚以爱民。加之以急难善诱之义。廉洁萧散之风者。未有不为贤人君子之俦也。若松坞先生李公。今以其实纪中晚沙李侍郎状观之。而推原其本。岂非所谓其人乎哉。盖其仪容端正。自幼识趣不凡。受学甫踰年。融会小大学论孟诸书。十五六学术已成。则其生质之美。斯可知矣。不务记诵而文义是究。居常潜心于圣贤之训及羲文之易而服膺终身。不少休废。则其学问之笃。斯可知矣。亲有疾。昼夜不解带。药饵滫瀡之供。无或暂委于人。及遭外艰。毁瘠几灭性。庐墓以终三年。而虽祁寒盛暑。疾风甚雨。无日不省候于母夫人。及至后丧。致忧守制亦如之。与弟南溪公日共被同案。勖以文学。使得成就。至于老白首。常相与处。讲劘以为乐。及南溪公殁。公年已七十三。救病与治丧营葬。无所不竭诚尽心。有欲替行者。
立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七 第 472H 页
辄垂泣而斥之。则其孝友之行。斯可知矣。公从祖叔父守拙斋公按节本道。于省墓行见公而深器重之。数贻书招之。一遭往谢之外。不复造焉。人或有干嘱事则据理折之。未尝以只字相通。西厓柳文忠公之典文衡也。南溪公中乡解。将赴省试。公以其为姻戚。戒之曰此老若主试。尔其勿应。果不呈券而退。从叔父五峰相公之主试也。公中子遵公训亦如之。则其贞介之操。斯可知矣。龙蛇之难。公当本县守城任。以军兵寡弱。驰往义阵所。与同志倡起义兵。区划方略。对安集使金柏岩慷慨论讨贼事。激切动人。大为其所奇。而至褒荐于朝。其为真宝。却盛馔不御曰国有大乱。野有饿殍。此为何时。而守宰可恣吃肥甘乎。时有一从事官到客舍。设宴张乐。公作诗以讥之。其人即大惭谢。是非赤心忧国而能然乎。尽心劳来。政尚宽厚。莅任数月。化洽一境。流逋四集。伤夷皆起。经乱之后。学舍颓废。公慨然兴修。不烦民力。捐俸募工。董役以新之。及解绂而归。邑中士女皆遮道号泣愿留。是非至诚爱民而能然乎。门人有避乱死于客地者。其孤至穷。返葬无路。公为极力周章。具槥椟立人丁。俾得返葬焉。有以才行文艺重于世者。公戒之曰尔
立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七 第 472L 页
既读圣贤书。必以孝悌忠信为主而行己则可谓至善矣。有为斋郎而过辞者。公戒之曰清白持身。竭忠奉公。是所望也。是其急难善诱之义。又何如哉。留真邑所产之驹。匹马还归。夕炊无资。而 朝廷以公善治。又除甘文守。公曰吾年逾六旬。衰慵又甚。岂可为禄仕奔走。辞以病不赴。县西数里有泉石之胜。公尝结茅数架。台曰咏归。坛曰招隐。列植松竹梅菊。读书养性于其中。以为终老之计。至是卒赋遂初。乐与鼓箧问业之士。讨论坟典。商确名理。优游閒暇。以没其世。是廉洁萧散之风。又何如哉。然而本公之所以能如是者。由其用工于性理之学。本心益以明。素履益以坚故也。向愚所谓古贤人君子之俦者。其不信矣乎。独其名位不大显。事业不甚广。所著诗文。又散逸无传。懿德令范。世之得详者鲜。此为后人不尽之憾。然尚有李晚沙此状在。足以传信于百世。又有西厓五峰柏岩诸先辈期待称许之语。具在卷中。读之者举皆想见公为人而起钦仰景慕之心矣。亦奚必其多为哉。公之八世孙上舍良翼。以实纪二卷示余求为序。辞不获。遂书之如右云。
鹰岩血书拾录卷序
立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七 第 473H 页
夫能办天下之至难者。必能立天下之大节也无疑。自其平日。已决一死。而遇死地即死亦易耳。至于窜伏岩穴。方以图生为心者。猝被贼刃于意外。则必将惊㥘之不暇。疾痛之不堪。而乃于垂死几绝之际。念及于同气之为 王臣者。为画其他日殉节后不失其尸之策。此天下之至难也。倘微精神气魄过绝人远甚。平日熊鱼之辨。已定于中。而撑肠拄腹。只是忠孝二字。则一朝遇变。其孰能办此。而以若志节。使其当取义成仁之地。其能立天下之大节。又何难之有哉。苟为不然。而但以死为惧。当此之时。虽或念及于同气。必以为尔。则惟生是图而已。岂以殉节为常事。而惟画其不失尸之策乎。吾故不惟以为天下之至难。而又以为必能立天下之大节者此也。鹰岩申公。以梧峰先生之兄。当壬辰之乱。窜伏于鹰洞岩穴间。一日倭贼至公所在处。剔其左肩而去。公于是虽不即死。死即须臾间事耳。其惨毒为如何哉。时梧峰为宣城宰。公于垂绝之中。用右手断葛而啮之以为笔。脱所著衫。濡血以书。字漫不可知。独藏身不密。为贼所害及足掌书宣城二字。合数句语为可辨。盖欲梧峰之必为国立殣。而使以足掌所书。为觅尸之标者
立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七 第 473L 页
也。嗟乎。一缕残命。顷刻将尽。而指挥得远地他日之事。若是其丁宁。即使考终于牖下。亦未易办此。倘所谓精神气魄过绝人远甚。而熊鱼之辨。素定于中。撑肠拄腹。惟忠孝二字者。其非如公之谓耶。此实天地鬼神之感动处。而其后不幸经郁攸灾。血书之藏于家者。入于灰烬。只有此数句为子孙乡里之所传诵。良可悲矣。然观于梧峰所题公手抄性理语后。则有曰亡兄自幼少有志于学。比长颇见成就。践履之实。惟舍弟知之。申懒斋悦道所撰闻韶志。有曰性方严正直。才十岁已有成人器度。豪奴悍仆无不畏戢。及游校院。一时侪流。皆敬惮推服。夫其所养如是。则虽仓卒罹祸之际。其为血书。又安得不如是。而至今数百年传诵如昨日事者。亦天地鬼神之欲其不湮灭而然也。于是公傍孙锦渊翁体仁为拾录诸信笔作此卷。公之孙鼎宅又请余弁一语。呜呼。古来论取义成仁者。必以巡远杲卿为首。然若公者向若处数公之地。其不为数公之所为者乎。是宜表出以告于世。使毋视为岩穴间一遇害人。而与古烈丈夫同归可也。世盖无能办天下之至难。而不能立天下之大节云尔。
立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七 第 474H 页
载宁康氏世德祠实纪序
吾州载宁康氏世德祠。南溪先生主壁。先生之胤讷轩,卧云茅斋,阳洞四公分左右配焉。合之凡五贤。而其遗事及一时挽诔。备书于一卷。名之曰世德祠实纪。要余弁数语。余惟世德祠。于古虽无之。而窃观礼家所论。则凡诸大夫士家苟其有开基创业之祖。许令藏主于墓下斋舍而世祭之。以尽其报本追远之诚者。是亦出于天理人情之所不能自已。故后贤因此义起。于其祖先之有功德。远及于子孙者。则必为之别立一庙。使得历累世享以俎豆。用寓羹墙之慕。此世德祠之所由设也。是故吾岭中故家世族。往往有世德祠。以奉其先祖。而今康氏居其一焉。盖南溪先生。即吾先祖文庄公姊婿。而自幼小才调出凡。稣斋卢文简公至以丹凤石獜称之。又与李月涧苍石赵黔涧诸先生。志同道合。相讲磨以资警益。则其进修之笃。斯可知矣。而顾不得有遇于时。雁塔之题驲骑之管。仅足以知名当世。而高卧林泉。玩味图书。盖有所自乐者存。故门庭列侍之诸子。咸被义方之至训。有若讷轩公以俊迈之资宏深之器。淹贯经史。惇行孝悌。守真履素。声望蔚然。卧云公庄重之仪真淳
立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七 第 474L 页
之性。克承诗礼之业。允袭义睦之风。倡劝生徒。矜式乡邻。茅斋公聪悟迈伦。子谅满腔。而壁面之良箴。丌上之格言。又有以蚤夜观省。以不负父师之所期望。阳洞公性味之淳。风度之伟。殆无异于陈季方之难弟。而典训之所佩服。芬芳之所薰袭。又自成夫荀氏家之一龙。凡玆四公之美。真无愧为先生之胤。而乃若其大节则又皆有卓荦者存。盖自丁丑下城之后。大陆怀襄。九夏腥膻。天冠地屦。因遂倒置。故吾东方义士。莫不悲之。至如金瓢隐蔡雩潭诸贤。皆怀采薇志蹈海思。喷咜以终其世。而是四公者又相与绝意名利。遁迹丘园。其义不帝秦之心。居恒炳然于中。此当日前辈之所以特书大明四处士庐以表之者。其大节之卓荦。果如何哉。是尤合并享于先生之祠。而自康氏言之。继自今尤当用力于文学行谊。以得名教中乐地者。实所以绍世德也。可不勉哉。或者谓先生及卧云公既跻享于渊院。似无所复事此。然以士林而尚尊奉如彼。则在子孙尤不可以不尊奉。而事体各异。实得其当。复奚疑焉。是祠也成于 当宁壬戌。而妥灵侑神等文。赵旧堂虎然所作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