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立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 (自动笺注)
立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
 書
  
公元1797年
鄭希仁(丁巳)
僕與足下
幷世而生。
邈焉東南
聲聞相及
足下華問
盖自少蔚然也。
無緣得耳之向於在咸寧時
足下過訪者再。
風範緖論
令人傾倒不已
始知吾黨中賢俊。
有如足下者在。
而恨相見之晩焉。
第行色甚忙。
奉挽無路。
又念足下方爲名韁所絆。
而僕則依舊潛深伏隩物。
雲山旣別。
燕鴻且異。
臨別更枉之約。
不敢準望矣。
不意足下惓惓冞勤。
乃者又爲之迂轡委臨於竆山絶壑之中。
而討盡肝肺
素相狎。
袖示三編
又皆宏言崇論
不但文章高古
有非今人口氣
識解之博。
造詣之深。
自發見於此。
未可以是而遽測足下蘊奧
大抵足下年紀
其所就之已能如是
歷數湖嶺
未見其比。
每逢意中親知
吃吃足下不離口。
索居閒處。
嚮㴑一念
無日憧憧
玆者耑价忽至。
手翰珍重
且審秋凉
政履晏勝。
倒開瀉。
已不可量。
又其滿紙縷縷
皆自悃愊中流出。
首尾鋪叙
委曲備至
卽令相對穩晤。
亦何以加此。
而其使我可得常目而慰此心。
則比諸一
面談之過耳成空。
又自懸絶
擎讀珍翫
何啻百朋之錫。
但以無似
爲有一日之長
而猥有求益之意。
則非僕之所敢當也。
僕本稟質昏愚
志氣懦弱
於向上一節。
不可全然無意
悔悟旣晩。
作輟無常
秖今六十之年。
了無一長可稱。
徒以杜門斂蹤之故。
厚竊虛名
濫取非分之爵。
言念欺天之罪。
實無措躳之所。
鬼神在傍。
斯言非飾
惟是過信游談
不知其實者。
不無一二相從
率皆垂槖而歸。
不爲世人之所笑者。
幾希矣。
今足下又欲向木居士求福何耶。
愧赧之心。
到此益增。
厚意不可虛辱
故聊陳迷昧之見。
冀聞可否之敎。
惟足下試察焉。
大凡今人才氣發越者。
當其年銳之時。
無先君子爲之指導
則雖令有志於學
不免出入泛濫
自是理勢之無怪者。
雖以程朱大賢
其初亦有是患。
反而求之。
然後得正當門路。
况於下焉者乎。
自夫世衰道微。
俗學多歧
志於功利者。
惟以科宦爲重。
志於聲名者。
惟以詞翰爲主
而此外又有尙氣節要士大夫者。
往往而出。
無論卑高
類皆局於此數者。
至於儒家端的旨訣。
看作笆籬邊物。
以爲是非吾輩所及
設有讀聖賢書而探義理窟者。
不過欲以談話
之資。
如是則斯道之不興於世。
宜也非異也。
愚魯無狀
不敢與語於此
尋常慨恨久矣
今觀足下之書。
有志如此
用工如此
隨俗應擧不爲功利所溺。
慕古爲文不爲聲名所移。
又知尙氣節者之流一偏不足與於大全之道。
奮然勇拔。
卓然樹立
逈出頹波之外
是非天資近道
地步超倫
高識遠見
獨存於胷裏者。
其孰能及此哉。
然且勇邁之志。
愈往愈篤。
學已進矣而猶患其未至。
業已精矣而猶懼其未能。
日用點檢之間。
凡係病痛
無不按發
若此則卽其自訟之辭。
足下不安小成
可見矣。
此僕所以斂袵歎服處也。
雖然凡事屬於旣往者。
雖有欠闕
亦沒柰何
爲今之計
惟有益堅此志。
益懋此事。
使吾尊性道學之工。
不容須臾之間。
毫釐之差
而其要又無過一敬字。
可以始而成終
百邪萬善
都由這田地得力
此其說具在方冊
足下之所厭觀而飫聞也。
誠能用力於此
而實得其效。
足下所謂論語九思
大學誠意
次第皆爲吾眞有底。
之而竆天下之理。
之而體天下之道。
無所往而不沛然有裕矣。
未知盛見以爲如何
昔嘗見大山李先生
以爲朱子嘗言某得處無多
一兩句上云云
故頃於奉晤時。
已爲關說及此
其或記有之否。
此箇話頭
莫不知。
便與常談無異
然如欲實下工夫
則捨此而又無他道理
故輒敢誦其所聞。
仰復如是
盖以其所不能者。
望於足下
而冀以聞切當之諭。
且念此物之昏憒
去而益甚
古人所謂老將至而耄及之者
居然當我之前矣。
以此尤思有賴年少彊輔。
或得免大顚蹶於左右扶護之間。
而如下落相望
此亦未易
浩歎柰何
所留盛稿。
近地老宿皆謂足下少加之意而至於純熟
他日主盟儒林必矣。
其所見同也。
乃若鄙見中。
不無安處
則從當仰質。
以求明誨耳。
所欲言不止此。
來使暮泊而朝發
呼草不宣
鄭希仁
料外耑价又至。
惠以德音
莊誦再三
欣感已極。
且審冬令
政履晏勝。
尤庸喜賀之至。
宗奉晨依昨。
何足凂聞。
前日仰復中所論敬字。
竊觀來書
獨無語及於此
認得盛見若將準備答語而故漏之。
且此昧陋
捨是而又無可爲說。
遂爲之僭易覼縷
然此實足下之所已知。
自家之所未能。
匹似無奇而不足採。
政爾悚耿于心。
乃蒙曲垂諒納。
辱與相往復如是
使此昏憒無可望者。
亦得興起下風
足下豈非所謂樂取人爲善者耶。
歎服歎服
至於克己上工夫。
苟非顔子紅爐氣力
凡干私欲
隨遇如點雪消去。
儘是難事
况此花一關。
天下第一鐵門
至此而誤平生者。
不知有幾人。
雖以胡澹庵氣節
猶且不免焉。
其所遏絶隄防者。
不啻其難。
然此乃破骨之鋸。
伐性之斧也。
誠知其如此。
自當斥絶屛遠之不暇
何患駸駸然入其中哉。
退陶先生高峯書。
其論此不啻詳焉。
盖亦以敗軍將自喩
雖於矜持已熟之後
以爲不無喜獵病而愈加戒謹
古人之寄一生虎尾春冰
而常持雪未消草已生之戒者。
有以焉。
然以足下盛年志氣
一刀兩段
似亦不至爲甚難。
制欲一款。
不當深爲足下憂之。
但別有所獻忠者存焉。
足下天下之書。
讀之不爲不博。
天下之理。
竆之不爲不多
此道精微
洞見實難。
必須潛思積慮
毫分縷析
辛苦不快活境界
無數經歷過。
然後方得好消息來。
其於天命之所當然與夫所以然處。
始有所眞箇體認
而古之學者
不以是而自足
又爲之廣遊四方
以資麗澤之益。
朋友講磨
又是不可已之道理也。
固知足下之識
解已到於高明
湖中諸益。
不爲不多
而其在方進之業。
想必十分造極爲心。
思辨切磋之工。
當愈至而愈不厭
倘於解官之後
居閒之際。
旣爲之益加勉勵
又以所得
發問嶺外同志
衆論合湊。
理趣益明
不惟前日所自信者至是而愈可信
或有疑。
亦可因此得解矣。
豈不美哉
豈不樂哉
雖然此則爲足下問學而言也。
乃若德性一節
姑未之及。
無論知行
其要莫過於敬。
而向所獻須臾毫釐四字
又是喫緊語也。
幷望加之意如何
足下相與之厚。
敢以瞽說添燈於日下
第諒其獻忠之誠。
幸甚幸甚
公元1798年
鄭希仁(戊午)
歲除
專价惠存
實出望外
又况滿幅瓊琚
滿紙肝肺
不啻雙南百璧之贈。
何足惓惓無似
一至此耶。
反復諷誦
感篆沒量。
且審竆沍。
政履起居以時增重
尤庸仰慰之至。
宗侍事粗遣。
而薄此殘臘
百感來集
無足凂聞。
只是秋冬以來
遠近朋友
迭來相訪。
其中有見識超詣者。
不止一二。
所以寂寞之懷者殊不淺鮮
恨不得與吾足下共之。
得來諭。
知足下亦有伐木之思。
深以阻絶爲歎。
盖欲於義理
十分透徹而已
從容講討之益。
誠不可無。
故僕於曩日書。
略陳此意。
於是焉足下之信吾言。
可知矣。
乃若敬之一字
旣知用力之方。
則但當勉勉孜孜
喫緊服膺
使無須臾之間斷
然後方得收功始終
而顧此昏憒之物。
常患其不能如意
私自循省
可愧者實多。
以來書觀之。
足下眞切體驗日用間者
有如是焉。
點檢飭勵
無非經歷中所言。
乃知君子之篤實爲學
非常情之所能及。
他日造詣之極於高遠
安得拭目而望之乎。
千萬益加進修
副此區區
  
別紙
 元善前喪旣新占。
後喪當合窆。
而用術家言。
姑待利年。
權厝階下十步內。
地師云上下穴俱佳。
待利年告由改封築。
塋域
則墓祀自當合設。
而妣後考前則合設以祭。
爲輕統於重之義。
墓祭今姑各設。
而俟改封合域
未知如何
合窆之節。
有明據。
至於考前妣後。
合封爲一。
孤陋未之聞也。
且其相去十步
而但築其中間。
使之相連
則墳形太長。
所謂馬鬣封
亦不至此
均築其四方
使之圓滿
則墳形太大。
所謂古禮塟。
乃或近似
未論於禮無稽
其爲駭俗亦甚矣。
愚意待利年合窆固好。
而若上下穴俱佳。
則仍存無動。
未爲不可
盖同原至近之地。
墓祀之合設於考位。
或說不爲無見。
盖在神道
亦當有以卑就尊之理。
然旣不合封。
則逐墓各祭。
亦何害於一致其誠之義耶。
 元善伯兄早沒。
長姪承重
年前伯父之喪。
從姪承重
而其婦欲從服矣。
時有一知舊嘗游星湖門下者。
主喪禮。
以爲姑在則不從服
故只依諸婦服矣。
兄嫂無恙
故亦從前例。
或有之者
於是取考喪禮
備要成服云夫齊斬
一從承重同。
橫渠理窟朱子家禮與時王之制
云從服而無姑在否之說。
公元401年
承重者之妻。
雖姑在而從服三年
盖以屬從所從雖沒也服。
旣是禮經明文
朱子家禮橫渠理窟近世備要
其論皆如此
又是王之制
一邊之人皆已遵行
則固不可以彼此二字
橫於肚裏
私意所隔而廢卻公共之理。
所謂承重同云者。
雖無姑在否之說。
亦無姑在必服之說。
則竊恐此亦直據從服之義而立如此耳。
至於姑在與不在
未及致思而然矣。
故退老先生特辨其姑在否之義。
見於集者不啻丁寧
其答寒岡問目
又有曰禮曾孫曾祖承重
祖母或母在則其祖母母服重服
不得承重云云
於此亦可見大意矣。
以此嶺中法家
莫不遵行
未有姑在而婦承重者。
本服之外
衣裳不得純吉
而用淺淡色。
夫以我老先生大賢
立爲中制如此
則雖行之天下可也
竊意星湖之論。
亦必祖述於此
哀家當日主喪禮之人。
其亦知所從違也。
公元1801年
鄭希仁(辛酉)
泣弓之痛。
率土惟均。
而如吾輩世臣之受異數者。
罔極尤倍。
矧惟日月不淹。
山陵已畢。
彼此血涕之外
尙復何喩。
頃者文使君袖致長牋
惠疏及所著箴若賦若干篇。
傾倒披翫
其爲慰滿。
不可勝言
顧以沒便迄未奉復
薄此歲暮
悵恨徒深。
日昨芝山又承遞來珍緘。
就審哀履起居一味支相。
何等耶。
宗頑縷苟延
而拊時崩隕
去益如新
加之身病不離
連事刀圭
要是衰氣使然
自憐柰何
因念此物固已矣
而若於知舊中有卓然可望者。
則雖死無恨。
歷數吾嶺。
亦未多見。
自得座下以來
尋常倚重
迥異於他。
所以前書有所云云
今蒙座下垂念冞勤。
近日云爲
若是備至
檢省之切。
鋤治之猛。
硏究之密。
存養之深。
足以仰見進修之日篤。
欽歎之極。
不覺斂袵下風也。
大抵座下天資絶倫
不用箋註諸說。
通經奧旨
以若聰明
其於天下之理。
何所竆盡
學力出常。
有嚴師畏友策勵警戒
貨色三關
不啻鐵門之堅。
一朝而能透之。
以若勇決
其於天下之慾。
何所屛退
此以往。
則計於此道。
似已洞見實體之矣。
此猶不以爲足。
而日有所事居敬精義之工。
吾知座下不造極則不已
若是者又何患於憂飢寒著述二念之難斷乎
意者佛家所謂法中龍象者。
座下之謂也。
千萬勉之
四首三篇文。
大體幷好。
其間不無些未安處
不害喫緊着力
超然獨見之語。
惟讀朱文一書
隱暎指斥
未免露鋒穎。
恐非隨時遜言之道。
故一二同志之外
未嘗輕以示人
望須另加刪改而出之。
乃若五都賦。
宏詞博辯
直可與班掾兩京左思三都相上下。
雖其祖述於彼。
文字蹈襲
又不能無
然斯則古人不免焉。
至其有典則諷玩處。
或當過之
此等鋪張之作。
自是東方藝苑不可無者。
千載以還
座下一鳴之。
其亦偉矣。
後生輩得此。
足以資其見聞之博。
小事也。
但於人物品第之間。
自嶺俗觀之。
或有疑於座下權衡
而有紛紜之端。
故亦未嘗輕以示人
今蒙還索如是
幸於修潤後必爲更擲。
使此病蟄老生
得以坐觀五都形勝風土謠俗政治得失之故。
忘其匏繫之蹤如何
  別紙
國恤前塟未及虞者。
朝家許行成服後。
已有節目之頒下者
豈其未及見耶。
此與他祭有異。
慰安魂魄
不可不以時
如是
且於因山無禁塟之典。
故塟者亦多。
虞卒依常日行之云。
想緬禮亦一般矣。
若爾庶羞二字不改
不至爲大未安耶。
因山私家時祭及節祀。
依朝令廢之。
則忌祀似亦一般
而但此乃喪餘之日也。
子孫情理
不忍虛度
略具素饌
以紙牓無祝單獻而行之。
亦自不容已者。
盖忌祀非他祭之比。
西厓先生則當懿仁王后之喪。
素饌奠墓。
夫豈未安而爲之哉。
然而展墓以其顯行原野不敢
無行之者
恐此爲合於時宜耶。
大祥及禫。
因山後次設行
忌日則略設以薦者。
盛論甚當
如此則加服四五朔於其間
不得
公元401年
不然處也。
世人再期後始塟者。
月行小祥
又次月行大祥
而遂以過時不禫。
今拘國塟如是行之。
豈不當然矣乎
但於略設以薦之際。
似當以退行大祥之意。
有具由以告之節。
及其大祥也。
當日卽吉
亦有所不忍。
着白衣帶
一日之如何。
終制時。
祥禫服色
如來示爲之似宜。
出門以後則恐難以上墓
便着緇冠如何如何
鄙家禫服以素。
不以緇。
國服生布
故亦不敢以熟者出行計。
無乃拘滯耶。
鄭希仁
間堤峽。
金甥袖致長牋
滿紙縷縷
相對細討。
慰瀉之極。
不覺山河間阻
自非惓念之厚。
其何能使我如是耶。
區區感荷
又不可勝
顧後風便亦斷。
居然秋序已届。
際玆學味更如何
日夕傾遡。
第切憧憧而已
草土餘喘。
又見國祥之奄終。
莫逮之痛。
彼此所同。
况是忌疫之身。
一向畏蟄。
三年之內。
一未奔赴
顧念分義
隕越冞增柰何
示意果然
當今之時。
論理講學之外
無足掛諸齒牙者。
且以足下聰明精力
於此道。
見解體驗
已自逈絶流輩
而又得閒居靜養寂寞之濱。
前頭日月
皆爲吾進修之
用。
則其造詣萬倍於人。
尤當如何也耶
是乃天所以吾人
使得大有成就也。
足下不以所至爲足。
而益自勇邁
於凡天下之善。
所不樂取
故雖如鄙人之言。
苟其有當於意。
未嘗不曲採而虛受之。
此尤不可及處。
私憂過計
尙謂足下於此理。
恐當更就絲毛上益加尋討工夫
又就本原上益加涵養功力
使凡界分別之際。
一一透徹
而無毫髮之未瑩。
日用云爲之間。
念念存察
而無頃刻之或忽。
然後可以愈造乎高明光大之域。
其於處世接物之道。
亦無所往而不沛然有裕矣。
何者
聖賢所說義理
固爲明白
乍看似無不可知者。
親切玩索之久。
又自有無限疑難
生於其中
令人憤悱不能已。
此卽所謂辛苦不快活境界也。
然而旣思之又思之。
旣繹之又繹之。
期必貫通而後已。
好消息於是乎始來。
眞面目於是乎始露。
一處如此
又一處如此
而向所未曉於心者。
次第凍解冰釋
無復可疑矣。
惟其旣悟而有猶未敢自信者。
苦思有終不能自悟者。
不得不就正有道而傍問於勝己
古人所以貴夫師友之益。
而亦有如篤實工夫
好發以問人。
凡此曲折
足下豈待愚言而知之乎。
愚嘗有所經驗者矣。
世盖有不能如是
而以博洽自負者。
試問其中義理
類多黑窣窣也。
高明自負者。
試問其中精微
則亦多鶻圇吞也。
至如此物。
於二者俱無可言
而亦以爲不無窺斑之見矣。
及遇眞知者而被其問則亦茫然而莫之對也。
若是義理未易竆。
設令有已知者。
尙可曰已知云乎哉
足下天資明爽
於格一節
想已無餘憾矣。
區區之慮。
猶恐其或少極十分理會之象。
以是奉勉者此也。
至於本原涵養
無可多着言語
足下之尊所聞
加勉而已
然此心之操舍
只在毫忽之間。
事物之來。
幾微之萌。
又甚微而難辨。
氣質之性。
又易動而難制。
苟以毫忽易忘之心。
遇難辨之機。
而任難制之性。
其所發見外者
不肖之人。
固無可論。
賢智之人。
必將有過度而不中節者。
評論人物之際。
不自覺言語直截
而或不免於輕犯忌諱
憂憤時俗之際。
不自覺辭氣峻激
而或不免於易招患害
是盖與可語者語之。
而別無他慮故耳。
然元是無益之言。
不如默之爲得。
又於立論之間。
亦殊有未洽當。
不見果然處。
參錯出來
是乃平日見解不甚端的
又爲慷慨不平氣所驅。
以致於此耳。
若是愚見多矣。
間嘗以自已驗之則雖於細微之事。
不存幾不審處
有過誤之端。
而未瑩之見。
有激而發者。
必也不滿人意
設令未及知之。
自覺其如是者。
不一而足
是何也。
非以本原不能涵養
閒氣乘時故耶。
竊想足下天分甚高。
其於涵養之功。
固已幾矣。
區區之慮。
猶恐其或少深密沉厚氣象
圭角有時或露也。
故敢復以是而奉勉焉。
此皆片片赤心
千萬諒採。
如其不可
亦有以辱敎之。
俾知其誤。
幸甚幸甚
海翁輓詞
七言百韻
摸寫得此老平生如畫
筆力文彩
汪洋煒燁
足下蓄積之富琢鍊之精。
安能若此乎。
大抵文章之作。
本由不得已
事有可記而非是無以記則不得已而記焉。
物有可狀而非是無以狀則不得已而狀焉。
言有可述而非是無以述則不得已而述焉。
至於之而明道
之而垂敎
又以之而醻酢萬事
不得已故也。
厥或情性之所感發
不能自已
不自覺寫之於文。
而境與意會
語與神偕。
邂逅之頃。
詞理圓滿
則此雖與不得已者有別。
然亦其適會不期然而然者耳。
曷嘗有意於工琱篆粉澤
悅人耳目
以求己之聲名哉。
是以聖賢文章
類皆達意而止。
適可而止
未嘗不緊無用之言。
惟其道德充盛於內。
英華發越乎外。
文明淸淑之氣。
磅礴洋溢
故隨其所遇而書之。
自無不燦然成章
假令其言至澹泊而至淺近
其中亦有無竆之味。
令人咀嚼不厭
是何也。
由其出於不得已不期然而然故也。
又此亦只是枝葉而已矣。
足下更於根本上。
益加培㙲
使其深厚者愈深厚
而少無淺露向外之念。
則發而爲文章也。
未論其出於不得已不期然而然
尤當豐不餘一言。
不失一辭
的確平實
無復絲髮可疵之處矣。
未知盛見以爲如何
足下相與之厚。
忘其僭率。
而竭言至此
盖以友朋相切磋之誼。
不容一於贊美
而不陳其所見。
以聽可否
區區紙墨
亦何能盡其襞積耶。
知欲更爲枉顧
而深以未能爲恨。
此則勢也柰何
惟因風時惠德音
使精神相暎徹焉。
則此爲千萬之幸耳。
鄭希仁
閏二月書。
堤上轉到於此
驚喜披讀
備審日用凡百
歷歷指掌
積有馳想之餘。
開瀉欣慰
已不可勝
且其省察克治之工。
去益嚴密
足下之所追悔
不過微瑕細疵之去未盡者。
亦無不點出來
不待人言
而思欲幷根本拔去之。
倘非至明且剛。
足以於此哉。
曩僕之獻愚。
雖出於相愛至意
而言涉臆料
未必有中。
未知盛見以爲如何
今蒙一倂虛受
至謂將終身服膺焉。
所寄詩一篇
大意亦然
十回莊誦。
歎服沒量。
如是
凡爲足下之友者。
其孰不感動樂告善道哉。
但詩幅中二字稱號
令人駭汗不已
非所循例相從
俾安愚分之道。
且其見笑於世必矣。
千萬諒此。
後勿復如是如何
因念與足下別今已六年於此
命駕相從
旣無其望。
如僕衰暮之人。
悵望之懷。
不能堪。
睠言涯角。
只自佇立以遡而已
示諭居竆處約之中。
凡事有時不能無累乎心。
自古人已患之者
然今亦無他道理
但於理義益篤其工。
使吾之得於內者
日造乎其極。
則常自浩然泰然
外物自不得爲累矣。
人若未到於此地位
又有一箇忍字。
可爲處貧良方
而此非所奉告足下者。
凡事一循乎天理
無容一毫私意
正當妙訣耳。
如何如何
公元1803年
鄭希仁(癸亥)
公元401年
十初辱復。
晦間始得承見。
慰豁不可旣。
顧阻信又隔歲矣。
卽玆新正
學味更何似。
旋庸紆欝之至。
宗魯
私家不幸
前秋遭仲母喪
纔過襄禮
老婦又不起疾
種種情緖
曷可形言
加以精力消亡
日甚一日
日用醻酢之間。
失後忘前。
十居七八。
况於區區尋數之工。
本未得力者。
尤何望於萬有其一乎。
以此自覺胷中枵然
直與木偶無別
自憐柰何
盛諭中心體如水之說。
取譬甚切。
程子此言。
只是形容得未發時氣象。
而其理最微。
學者猝難理會
如是取譬於水。
然後方見分明
元來未發之時則思慮未萌知覺不昧
故自思慮未萌而言則以爲無聞目無見可也
自其知覺不昧而言則以爲見聞之理在始得。
所謂亭亭當當直上直下者。
卽指此境界而言也。
亦何於此說而足乎。
所謂無聞見者。
非謂眞無見聞
彼其聲色自然入於耳目者。
未嘗無也。
於此心體寂然
非我欲見而見。
欲聞而聞者。
便與無見聞同。
未有喜怒哀樂之發。
萬事未萌芽。
實無聲色之可聞可見者。
則其謂之無聞見
以此耳。
中庸不曰所不覩不聞矣乎
然而當此之時。
若無戒懼之工。
則其寂遂歸於滅。
故雖曰耳無聞目無見。
必須有見聞之理在。
然後方無此患。
見聞理所以在者。
非以夫戒懼之工有以致之耶。
當此時。
雖非有所知覺。
若其能知覺者。
未始不自在也。
以是體認如何
令族姪書中。
其論致知之有資於力行者。
又極痛切
必力行而體之身心
然後其所知方親切而有實受用處
三復以還
不勝欽服
然至以中庸章句所謂存心者。
直謂之力行則卻似未安。
試以經文觀之。
其曰尊德性云者
上文發育萬物
峻極于天而說下來。
見道之極於至大無外者。
存心爲能凝之
章句一從意而釋之。
雖於其中包涵得力行之意。
而烏可直謂之力行耶。
今無用多說。
試爲改之曰尊德性所以力行而極乎道體大云爾。
則惟此力行二字
其於致廣大高明溫故敦厚之意。
未盡何如也。
大抵中庸大旨
在於仁勇三德上。
深致其意。
故此所謂存心
所以爲仁也。
所謂致知
所以爲知也。
二者之必極其至。
所以爲勇也。
固是仁屬於行。
屬於仁。
曰仁曰行。
各有攸當。
不可以仁而直謂之行。
以行而直謂之仁者
亦自曉然
然則存心力行之別。
安可不明辨之耶。
公元1801年
答姜伯玄(辛酉)
客冬令族正言君歸自京師
投示惠疏一封
傾倒
公元401年
披慰。
怳若更奉淸範
且審學履連勝。
行方啓。
哀遡之餘。
遠慰無已
流光易邁。
喬山奄封。
莫逮之痛。
率土惟均。
足下猶得攀號於廞衛之下。
粗伸分義
豈與幷此而亦不能
灑血淚者比哉。
卽玆孟春
緬惟歡侍益福。
仰慰且祝。
宗魯不滅死。
忍見三霜遒盡
隕絶之外
尙復何喩。
因念足下所以惓惓無似者。
徒以其一日之長
或有管窺咫聞方冊間。
前後面叩書問
無非精微之義切要之旨。
自顧庸陋
老益昏昧
枵然虛殼。
直與木偶人相似
其何能發爲言論。
以答厚意之萬一耶。
又况足下於此學。
下工有年
其於立志之要。
必已自得久矣。
則尤不敢妄有所獻。
以爲日下添燈之計。
惟是平日所略窺而未能者則有之矣。
夫人所以發此志者是誠也。
所以持此志者是敬也。
誠敬相須
而志立乎其間
故苟無眞實心於其初。
以爲根本
又無專一工於其後
以爲田地
則雖曰有志
其立也無日
盖非暫立之難。
而能常立之難。
勉强立之難。
而能至於自然立之難。
至於自然立之境。
則又何患於道與德之不立也哉
是以古之君子
旣有此志。
則必確定不易
磨礪而益剛。
要使貫徹動靜而無間斷
撐亘終始而不
退轉
然後可謂之立矣。
而語其要道則實不外於上所云誠敬二字
誠而不懈
志益從而不懈
敬而無失
志亦從而無失
由生至熟
只在於自着力而已矣。
夫豈外此而別有道於其間哉。
其所竆理至於知天命而後已。
反躳至於不踰矩而後已。
十五志學
於是不待勉而自立
而道與德遂。
與天幷立者也。
顧如者。
雖能略窺此意。
氣質凡下
精力微殘。
至今行年七十。
依舊不立如此
夫以如此之人。
如此之言。
誠爲可笑可愧
足下不以人而廢言。
又能以我爲戒
居常惕念。
惟恐其或似之。
則其於立志
不爲無助
他山之石
庶有補於攻玉之用矣。
如何如何
相與之厚。
縷縷及此
俯諒幸甚
  別紙
禍福之說。
盛見甚當
人能知此。
則必不求之於自己善惡之外
洪範六極
弱又居一
是亦凶之類也。
若能幷以爲戒。
則尤有助切己工夫
如何如何
大抵善而福惡而禍。
理之常也。
有時乎反焉者。
氣數之變也。
而從古以來
得其常者少。
得其變者多。
故或以爲理弱而氣强
然愚謂天下之莫强者是理。
而氣終不
可以奪。
雖其暫變於一時
而亘萬古復其常者。
何物耶。
雖彼天地許大氣。
向使太極主之。
天翻地覆久矣
理之莫强於此
可見矣。
所以君子還他君子
小人還他小人
一時禍福
不能易其善惡之實也。
惟其常之恃而無懼乎其變。
則其爲定力當益固矣。
善乎足下之有是見也。
祭祀鬼神之說。
盛見亦是。
但以屈伸理言之。
人死則其氣便須消盡
豈復與充滿天地間者。
合而爲一耶。
融冰入海。
合爲一水
橫渠正蒙。
固有是說。
而究其指歸則與佛家輪回之說無相遠。
古人已辨破之。
此數句刪改爲宜。
程子所以張思叔一款。
鄙見如是
不敢保其必然
當以盛論爲正。
然乃若慾之一字
不可以朴茂而有溝壑之志。
謂其能決意不徇
其中最難制者是女色
故雖以蘇子卿胡邦衡氣節
不能無譏於後世
盖於一念之間
忽而不致謹。
便是忘生而徇欲者也。
於此而能竦然惕然
凜乎若蹈虎尾涉春冰者。
未知思叔果能之否乎。
程子門人多矣。
而必以語乎彼者。
匹似有見隱微之病。
而彼顧不悟
至以先生之厚爲保生爲問
默然之餘。
發此
一句話答他。
而語婉而意明。
切中如是
竊恐愚言終似近理
未可全然之如何。
邵子之學。
程子以爲安且成。
以爲內聖外王之道。
遺書語錄所云。
固爲可疑
然但念堯夫以天挺之人豪
英邁盖世
不曾下學工夫
故雖其胷中洞豁光明灑落
空中樓閣
而其根本之不帖帖地者此也。
又其平生用力
在於易。
歷覽無際
悟得至理處。
誠爲卓絶千古
而終是一數不能無其弊。
看其意思
居常厭看乎其衰。
怕處乎其盛。
類多便宜占取
故使其見用於世而遇可爲之時。
必將投機乘會。
因勢利導
而惟期立功之擧。
如其不然
才覺難便。
曳身以退。
略無成敗度外鞠躳盡瘁擔當做去之意者
亦所無怪
是其自私自利
偏霸奸雄果能幾何哉。
程子所以隣居三十年。
未嘗一言數字者也。
聖賢心中
只有一箇義字而已
至於命。
自是不足言者。
如是
然此亦推見其弊。
而出於防微杜漸至意耳。
豈可以是不取長處乎。
鄙見如此
未知是否
答姜伯玄
落落湖嶺
嗣音未易
嚮風引領
祇切馳神
不謂惓念
公元402年
罙勤。
伻書遠至
滿紙手墨
宛帶隔年顔範
第審春府政體欠寧。
是庸貢慮之至。
草土餘喘。
僅保形殼。
自量精力日漸消亡
年在桑楡
無怪其如此。
亦且柰何
前去鄙說
雖似近理
而語非心得。
不足仰備一察
今蒙曲採如是
又就誠敬二字發明親切
從來玩索之精。
體驗之密。
又可槩想於此
三復莊誦。
不勝歎尙。
然斯二者。
自其始而言則必有眞實無僞之心。
然後下得專一不貳之工。
而雖謂之誠先於敬可也
極其終而言則必有是專一不貳之工。
然後方至眞實無僞之境。
而雖謂之敬先誠可也。
大要使之者是誠。
敬之至則又只是而已矣。
此其說古人言之已詳。
而來所謂誠則物之終始
敬則所以成始終者。
何其約而盡也。
夙夜箴解不云乎
學者體天之誠。
以求至於聖人之誠。
亦惟用力於敬而已
今請毋多談。
但能用力於敬
使無須毫髮間斷滲漏
到頭自當有至處。
其爲純然實心粹然實理
愚可拭目而見之矣。
千萬勉之勉之
答姜伯玄問目
 七情亦有理發
批誨誠是矣。
但有見未到處。
不敢不更稟。
本然之性之中。
只有仁義禮智四者。
所發者亦爲四端
而若七情本非出於本然之性。
故雖其當理而發者。
亦是氣質之性之所發也。
今若以七情當理者。
謂與四端同原。
則性中又卻添得七情根柢也。
未知如何
退溪先生心統性情圖。
敢不篤信
而但中圖所謂四端固出於仁義禮智之性。
至於七情未見其所從發處。
若謂其出於仁義智則是與四端無別也。
若謂其非出於仁義智則中圖不言氣稟七情者。
便爲無根之木無源之水。
豈非可疑乎。
伏乞明敎
七情之亦有理發
愚言本於退溪中圖。
退溪此圖亦有所本。
樂記云乎
人生而靜天之性也。
此性字卽所謂本然之性。
而其下言此性之感物而動則便以喜怒哀樂愛惡欲言之。
此其七情之亦爲理發一也。
中庸又不云乎
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
章句喜怒哀樂情也。
其未發則性。
此性字卽所謂本然之性。
而其發則便爲是喜怒哀樂
此其七情之亦爲理發二也。
程子好學論又不云乎
其未發也五性具焉云云
卽又係之曰外物觸其形而動於中。
其中動而七情出焉。
五性所謂本然之性。
而其動則便爲是七情
此其七情之亦爲理發三也。
惟其如是
故退
爲作中圖。
而上一圈惟書仁義禮智。
以明本然之性。
其下卽以四端七情合而書之。
以明本然之性之發。
不惟四端
而亦爲是七情
七情來歷苗脈
已不分明
何爲如無根木無源水耶。
或者又疑此七情
卽下圖七情者非也。
下圖七情
是從氣質之性而發者。
豈與此七情之從本然性發者比哉。
七情之從本然性發者。
純粹至善
四端只是一般而已矣。
所以四端合而言之也。
至其從氣質性發者。
不免有善有惡。
而雖其善者。
發於理之七情
自不相侔
所以別書四端下層
以見其逈異者也。
第觀此中下二圖。
此意已不分明
而都緣後之學者不曾致意詳考
惟以四端理發七情氣發之說爲主
而轉成鐵定見解
苟有涉於喜怒哀樂名色
則都把做氣發看。
不復知亦有理發者。
今盛辨雖多。
似亦墮在此臼。
首尾所說
只是就下上說得耳。
盍更就中圖細加玩繹耶。
 未發已發云云
衆人則未發而有昏昧雜擾之病。
已發而有乖離激戾之患。
其未發也雖或有霎時之中。
而非吾所謂大本之中也。
其已發也。
或有一事之和。
而非吾所謂達道和也
未知如何
竊謂大本之中。
是此心之全體也。
達道之和。
是此心之大用也。
朱子以爲此心之全體大用
無日發見日用之間云爾
衆人之未發而昏昧雜擾
已發而乖離激戾者。
不可與論於此
若其霎時之中。
卽此霎時之中。
亦是此心之全體發見日用間者
大本之中。
不外是矣。
一事和則卽此一事之和。
亦是此心之大用
發見日用間者
達道之和。
不外是矣。
盖道之體用
無日發見自如此。
終是沮遏不得故也。
特患衆人之心。
有如此時無幾
而又未能隨卽覺察
以致接續存省之工。
故纔發見
便因掩沒
直與無中和一般
若爾則雖有此全體發見
何從而立大本
雖有此大用發見
何從而行達道乎。
以此言之。
雖謂之非吾所謂大本中達道和。
亦未爲過。
其實大本中達道和。
只當於此等暫發見看取宜矣。
盖雖暫發見
爲道體用
故自如也。
不然朱子之言。
曷爲丁寧如是哉。
 理氣不可不分。
不可相離
程子所謂貳之則不是者是也
理氣不相離。
則合而言之。
固無不可
而苟不分析則指意不明故也。
今以鬼神則天固無無理之氣。
欲求鬼神本來面目
則但
當屬之形下之氣而已
孔子曰其氣發揚于上。
程子造化之跡。
張子曰二氣良能
朱子則以二氣一氣言之。
上聖賢之鬼神
何嘗一字及於理者耶。
但卽其已然之跡。
而究其所以然之故。
則亦實理而已
河東鬼神與誠分以爲言。
有若鬼神與誠各爲一物
朱子辨之曰鬼神之德所以盛。
以其誠也。
未嘗鬼神卽誠也。
立言意亦可見也。
至於周子所謂陰陽太極者。
亦因陰陽推本爲言也。
其實陰陽二氣也。
不可直以陰陽太極也。
單說鬼神不可不謂之氣。
而欲推本鬼神所以盛則不可不謂之理。
鄙說所謂鬼神形而下者。
形而上之理。
未嘗不在其中者。
幸更賜敎焉。
所論甚當
理氣二物
要須分別如此
然後方無認理爲氣認氣爲理之患。
識見明透。
可以橫說竪說都無窒碍矣。
然愚亦何嘗謂鬼神是理而非氣耶。
只爲理氣二物
不可不分。
而氣之與理。
元自脗然爲一。
故雖但擧鬼神二字所謂德與道與誠。
便可卽此認取云耳
又此章大文章句
終始只就氣字上說
大文則結之曰微之顯誠之不可掩。
章下
摠之不見不聞隱也。
體物如在則亦費矣。
是又非直鬼神而言。
不待別爲說而足者耶。
所謂鬼神者。
雖曰氣矣。
而曰鬼曰神。
與直謂之氣者不同
又其良能功用之如彼其盛者。
以其無形聲之可見聞。
則實與此理之無聲臭可聞嗅。
脗然而爲一。
以其體物不可遺。
則實與此理之爲物體無不在。
脗然而爲一。
大文及章下所以直謂誠之不可掩。
直謂道之費隱者此耳。
然則愚之以爲鬼神之與誠與道。
不可二視
不嫌同辭者。
又豈是全無所見之言乎。
旣知二氣之分。
一從章本旨爲說。
是則是非認氣爲理
認得氣之靈與理之妙相合。
聖人之言。
眞有見乎此耳。
且以聖人言之。
聖人者器也非道也。
而其曰赤骨立天理
又曰太極全體者何也。
聖人之氣。
與理爲一。
故指器爲道
而亦不嫌同辭
鬼神之德。
與理爲一。
指鬼神爲道者
可嫌同辭耶。
河東不知鬼神爲實理。
而欲將鬼神實理析而言之。
朱子以德之所以盛者。
以其誠解之。
座下以爲推本鬼神所以盛。
不可不謂之理者。
其言實本於此
又周子所謂陰陽太極
座下以爲是因陰陽推本爲言耳。
不可直以陰
陽爲太極者。
其言亦是然。
夫子之言。
愚亦非不知其如是也
所以於頃書云云如彼。
今又云云如此者。
有以焉。
幸更細入思量
以盡夫人言之意如何
大抵道理爛熟後。
無論物事
見得說得
無處不活
今日吾輩
正惟及此爲難耳。
 知仁勇云云
批誨云得天高明而爲知。
得地博厚而爲仁。
得天地之悠久而爲勇者
最爲近之。
而此亦恐有說不去處。
傳文旣曰不息則久。
則徵
徵則悠遠
悠久二字
分明是誠也。
小註云久是誠積於內。
徵則悠遠
是誠於外。
章句云悠久卽悠遠
以此而言。
則當曰得天地之悠久而爲誠。
不可專以勇言也。
至於知之貞固
仁之發達爲勇。
則愚未敢知其出於何說
而以淺見言則惟其貞固也。
故能勉强
惟其發達也故能邁往
恐亦不悖於義。
而向所謂勇在知仁之中者。
亦可驗矣。
盖此知仁勇
本以工夫言。
而傳文旣謂之達德
朱子亦訓以天下古今所同得之理。
朱子旣謂之理。
後人亦當以五常知仁爲言
其實不過是行此達道者
朱子所謂仁勇是做底事者。
卽其本意也。
今讀傳文。
當從本意而已
未知如何
伏乞
復賜提誨。
仁勇所從來。
愚則以天地高明博厚悠久言之。
座下聖人高明博厚悠久當之。
宜乎不相合也。
所謂悠久者。
是言高明博厚者之悠久耳。
豈是高明博厚外。
有別一箇悠久哉。
至於所謂誠則於知仁勇三者。
無不有。
程子曰誠者只是誠實此三者。
三者之外
更別無誠。
而今獨以悠久謂之誠。
若爾則是所謂誠者。
惟能誠實得勇。
而於知仁則無復誠之可言矣。
不亦未安之甚乎。
大抵智之貞固仁之發達
雖似勇底意思
而此只合屬之於二者之本體
以全其德可矣。
又此所謂智仁乃性。
工夫也。
則知此之知。
豈是此智。
體此之仁。
豈是此仁。
强此之勇。
又豈是此知仁中貞固發達者乎。
是故愚嘗推本其所從來
以爲得天高明之理而爲知此之知。
得地博厚之理而爲體此之仁。
得天悠久之理而爲强此之勇者也。
是雖與此章本意。
若有所不同。
而知仁勇三達德
中庸一篇大旨
故篇中屢言不一言
其極也至於與天同體用則通融作一串意。
推本其所如是者。
又豈是別般說耶。
然而所謂得天高明博厚悠久之理而爲知仁勇者。
只在於此心。
故致此心之知識足以天下達道而可極於高明矣。
存此心之德性足以體天下之達道而可極於博厚矣。
盡此心之氣力足以天下達道而可極於悠久矣。
是知知仁勇三德
不外於此心。
由此心以知以體以强以克。
造乎其極者。
其理實的然也。
豈非天下古今所同得之理乎。
若夫所謂五常之智仁。
只是而已
可謂之性。
不可謂之心。
今以合言於心者。
欲言於性。
故動見窒碍而不通透
以此更入思量而辱敎之如何。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