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立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
立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 第 x 页
立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
 书
  
立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 第 342H 页
答郑希仁(丁巳)
仆与足下。虽并世而生。邈焉东南。声闻不相及。足下之华问。盖自少蔚然也。而无缘得耳之向于在咸宁时。蒙足下过访者再。而风范绪论。令人倾倒不已。始知吾党中贤俊。乃有如足下者在。而恨相见之晚焉。第行色甚忙。奉挽无路。又念足下方为名缰所绊。而仆则依旧为潜深伏隩物。云山既别。燕鸿且异。故临别更枉之约。有不敢准望矣。不意足下惓惓深勤。乃者又为之迂辔委临于穷山绝壑之中。而讨尽肝肺。如素相狎。袖示三编。又皆宏言崇论。不但文章高古。有非今人口气。而识解之博。造诣之深。又自发见于此。虽未可以是而遽测足下之蕴奥。然大抵以足下年纪。其所就之已能如是。历数湖岭。殆未见其比。每逢意中亲知。吃吃说足下不离口。索居閒处。向溯一念。无日不憧憧。玆者耑价忽至。手翰珍重。且审秋凉。政履晏胜。欣倒开泻。已不可量。又其满纸缕缕。皆自悃愊中流出。首尾铺叙。委曲备至。即令相对稳晤。亦何以加此。而其使我可得常目而慰此心。则比诸一
立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 第 342L 页
时面谈之过耳成空。又自悬绝。擎读珍玩。何啻百朋之锡。但以无似。为有一日之长。而猥有求益之意。则非仆之所敢当也。仆本禀质昏愚。志气懦弱。其于向上一节。固不可谓全然无意。而悔悟既晚。作辍无常。秖今六十之年。了无一长可称。徒以杜门敛踪之故。厚窃虚名。滥取非分之爵。言念欺天之罪。实无措躬之所。鬼神在傍。斯言非饰。惟是过信游谈。而不知其实者。间不无一二相从。然率皆垂橐而归。其不为世人之所笑者。亦几希矣。今足下又欲向木居士求福何耶。愧赧之心。到此益增。第厚意不可虚辱。故聊陈迷昧之见。冀闻可否之教。惟足下试察焉。大凡今人之才气发越者。当其年锐之时。苟无先觉君子为之指导。则虽令有志于学。其不免于出入泛滥。自是理势之无怪者。虽以程朱大贤。其初亦有是患。反而求之。然后方得正当门路。况于其下焉者乎。自夫世衰道微。俗学多歧。志于功利者。惟以科宦为重。志于声名者。惟以词翰为主。而此外又有尚气节要作士大夫者。往往而出。无论卑高。类皆局于此数者。而至于吾儒家端的旨诀。看作笆篱边物。以为是非吾辈所及。设有读圣贤书而探义理窟者。不过欲以为谈话
立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 第 343H 页
之资。夫如是则斯道之不兴于世。宜也非异也。愚鲁无状。虽不敢与语于此。然寻常慨恨久矣。今观足下之书。其有志如此。用工如此。虽随俗应举而不为功利所溺。虽慕古为文而不为声名所移。又知尚气节者之流于一偏而不足与于大全之道。奋然勇拔。卓然树立。而迥出于颓波之外。是非天资近道。地步超伦。高识远见。独存于胸里者。其孰能及此哉。然且勇迈之志。愈往愈笃。学已进矣而犹患其未至。业已精矣而犹惧其未能。日用点检之间。凡系病痛。无不按发。若此则即其自讼之辞。而足下之不安于小成。已可见矣。此仆所以尤敛衽叹服处也。虽然凡事之属于既往者。虽有欠阙。亦没柰何。为今之计。惟有益坚此志。益懋此事。使吾尊性道学之工。不容须臾之间。毫釐之差。而其要又无过于一敬字。可以成始而成终。胜百邪取万善。都由这田地得力。此其说具在方册。足下之所厌观而饫闻也。诚能用力于此。而实得其效。则足下所谓论语之九思。大学之诚意。次第皆为吾真有底。以之而穷天下之理。以之而体天下之道。无所往而不沛然有裕矣。未知盛见以为如何。昔尝见大山李先生。以为子朱子尝言某得处无多。只
立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 第 343L 页
在一两句上云云。故顷于奉晤时。已为之关说及此。其或记有之否。此个话头。人莫不知。便与常谈无异。然如欲实下工夫。则舍此而又无他道理。故辄敢诵其所闻。仰复如是。盖以其所不能者。望于足下。而冀以闻切当之谕。且念此物之昏愦。去而益甚。古人所谓老将至而耄及之者。居然当我之前矣。以此尤思有赖于年少彊辅。或得免大颠蹶于左右扶护之间。而如足下落落相望。此亦未易。浩叹柰何。所留盛稿。近地老宿皆谓足下少加之意而至于纯熟。则他日主盟于儒林必矣。盖其所见同也。乃若于鄙见中。或不无未安处。则从当仰质。以求明诲耳。所欲言不止此。来使暮泊而朝发。呼草不宣。
答郑希仁
料外耑价又至。惠以德音。庄诵再三。欣感已极。且审冬令。政履晏胜。尤庸喜贺之至。宗奉晨依昨。馀何足浼闻。前日仰复中所论敬字。窃观来书。独无语及于此。故认得盛见若将准备吾答语而故漏之。且此昧陋。舍是而又无可为说。遂为之僭易覼缕。然此实足下之所已知。而自家之所未能。则匹似无奇而不足采。政尔悚耿于心。乃蒙曲垂谅纳。辱与相往复如是。
立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 第 344H 页
使此昏愦而无可望者。亦得兴起于下风。如足下岂非所谓乐取人为善者耶。叹服叹服。至于克己上工夫。苟非颜子红炉气力。凡干私欲。随遇如点雪消去。尽是难事。况此花柳一关。是天下第一铁门。故至此而误平生者。世不知有几人。虽以胡澹庵之气节。犹且不免焉。则其所以遏绝堤防者。尤不啻其难。然此乃破骨之锯。伐性之斧也。诚知其如此。自当斥绝屏远之不暇。尚何患于骎骎然入其中哉。退陶先生与高峰书。其论此不啻详焉。盖亦以败军将自喻。虽于矜持已熟之后。犹以为时不无喜猎病而愈加戒谨。则古人之寄一生于虎尾春冰。而常持雪未消草已生之戒者。良有以焉。然以足下盛年志气。其一刀两段。似亦不至为甚难。制欲一款。愚不当深为足下忧之。但别有所献忠者存焉。足下于天下之书。读之不为不博。于天下之理。穷之不为不多。然此道精微。洞见实难。必须潜思积虑。毫分缕析。极辛苦不快活境界。无数经历过。然后方得好消息来。其于天命之所当然与夫所以然处。始有所真个体认。而古之学者。犹不以是而自足。又为之广游四方。以资丽泽之益。盖朋友讲磨。又是不可已之道理也。固知足下之识
立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 第 344L 页
解已到于高明。湖中诸益。又不为不多。而其在方进之业。想必以十分造极为心。则思辨切磋之工。政当愈至而愈不厌。倘于解官之后。居閒之际。既为之益加勉励。又以所得。发问于岭外同志。则众论合凑。理趣益明。不惟前日之所自信者至是而愈可信。厥或有疑。亦可因此而得解矣。岂不美哉。岂不乐哉。虽然此则为足下道问学而言也。乃若尊德性一节。姑未之及。然无论知行。其要莫过于敬。而向所献须臾毫釐四字。又是吃紧语也。并望加之意如何。感足下相与之厚。敢以瞽说添灯于日下。第谅其献忠之诚。幸甚幸甚。
答郑希仁(戊午)
临岁除。专价惠存。实出望外。又况满幅琼琚。满纸肝肺。不啻如双南百璧之赠。何足下惓惓于无似。一至此耶。反复讽诵。感篆没量。且审穷冱。政履起居以时增重。尤庸仰慰之至。宗侍事粗遣。而薄此残腊。百感来集。他无足浼闻。只是秋冬以来。远近朋友。迭来相访。其中有见识超诣者。不止一二。所以慰寂寞之怀者殊不浅鲜。却恨不得与吾足下共之。今得来谕。又知足下亦有伐木之思。深以阻绝为叹。盖欲于义理
立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 第 345H 页
上十分透彻而已。则从容讲讨之益。诚不可无。故仆于曩日书。已略陈此意。于是焉足下之信吾言。又可知矣。乃若敬之一字。既知用力之方。则但当勉勉孜孜。吃紧服膺。使无须臾之间断。然后方得收功于始终。而顾此昏愦之物。常患其不能如意。私自循省。可愧者实多。今以来书观之。则足下之真切体验于日用之间者。有如是焉。点检饬励。无非经历中所言。乃知君子之笃实为学。果非常情之所能及。而他日造诣之极于高远。仆安得不拭目而望之乎。千万益加进修。副此区区。
  
别纸
 元善前丧既新占。后丧当合窆。而用术家言。姑待利年。而权厝于阶下十步内。地师云上下穴俱佳。待利年告由改封筑。合茔域。则墓祀自当合设。而妣后考前则合设以祭。为轻统于重之义。墓祭今姑各设。而俟改封合域。未知如何。
合窆之节。礼有明据。至于考前妣后。合封为一。孤陋未之闻也。且其相去几十步。而但筑其中间。使之相连。则坟形太长。记所谓马鬣封。亦不至此。均筑其四方。使之圆满。则坟形太大。俗所谓古礼葬。乃或近似。
立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 第 345L 页
未论于礼无稽。其为骇俗亦甚矣。愚意待利年合窆固好。而若上下穴俱佳。则仍存无动。亦未为不可。盖同原至近之地。墓祀之合设于考位。或说不为无见。盖在神道。亦当有以卑就尊之理。然既不合封。则逐墓各祭。亦何害于一致其诚之义耶。
 元善伯兄早没。长侄承重。年前伯父之丧。从侄亦承重。而其妇欲从服矣。时有一知旧尝游星湖门下者。来主丧礼。以为姑在则不当从服。故只依诸妇服矣。今兄嫂无恙。故亦从前例。或有讶之者。于是取考丧礼。则备要成服条云夫服齐斩。一从夫承重同。横渠理窟朱子家礼与时王之制。皆云从服而无姑在否之说。
承重者之妻。虽姑在而从服三年。盖以属从者所从虽没也服。既是礼经明文。故朱子家礼横渠理窟与近世备要。其论皆如此。又是 时王之制。而一边之人皆已遵行。则固不可以彼此二字。横于肚里。为私意所隔而废却公共之理。但所谓承重同云者。虽无姑在否之说。亦无姑在必服之说。则窃恐此亦直据从服之义而立制如此耳。至于姑在与不在。或未及致思而然矣。故退陶老先生特辨其姑在否之义。其
立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 第 346H 页
见于本集者不啻丁宁。其答寒冈问目。又有曰礼曾孙为曾祖承重。而祖母或母在则其祖母或母服重服。妻不得承重云云。观于此亦可见大意矣。以此岭中法家。莫不遵行。未有姑在而妇承重者。但本服之外。衣裳不得纯吉。而用浅淡色。夫以我老先生之大贤。立为中制如此。则虽行之天下可也。窃意星湖之论。亦必祖述于此。而哀家当日主丧礼之人。其亦知所从违也。
答郑希仁(辛酉)
泣弓之痛。率土惟均。而如吾辈世臣之受异数者。罔极尤倍。矧惟日月不淹。 山陵已毕。彼此血涕之外。尚复何喻。顷者甘文使君袖致长笺。惠疏及所著箴若赋若干篇。倾倒披玩。其为慰满。有不可胜言。顾以没便迄未奉复。薄此岁暮。怅恨徒深。日昨自芝山又承递来珍缄。就审哀履起居一味支相。又何等幸荷耶。宗顽缕苟延。而拊时崩陨。去益如新。加之身病不离。连事刀圭。要是衰气使然。自怜柰何。因念此物固已矣。而若于知旧中有卓然可望者。则虽死无恨。历数吾岭。亦未多见。自得哀座下以来。寻常倚重。迥异于他。所以前书有所云云。今蒙座下亦垂念深勤。辱
立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 第 346L 页
示近日云为。若是其备至。而检省之切。锄治之猛。研究之密。存养之深。俱足以仰见进修之日笃。钦叹之极。不觉敛衽于下风也。大抵座下天资绝伦。不用笺注诸说。能通经传奥旨。以若聪明。其于天下之理。何所不穷尽。学力出常。非有严师畏友策励警戒。而货色宦三关。又不啻如铁门之坚。一朝而能透之。以若勇决。其于天下之欲。何所不屏退。循此以往。则计于此道。似已洞见而实体之矣。此犹不以为足。而日有所事于居敬精义之工。吾知座下不造极则不已。若是者又何患于忧饥寒好著述二念之难断乎。意者佛家所谓法中龙象者。即座下之谓也。千万勉之。四首箴三篇文。大体并好。其间不无些未安处。而不害为吃紧着力。超然独见之语。惟读朱文一书。所隐映指斥。似未免太露锋颖。恐非随时逊言之道。故一二同志之外。未尝轻以示人。望须另加删改而出之。乃若五都赋。其宏词博辩。直可与班掾两京左思三都相上下。虽其祖述于彼。而文字间蹈袭。又不能无。然斯则古人亦不免焉。至其有典则可讽玩处。或当过之。盖此等铺张之作。自是我东方艺苑之不可无者。千载以还。得座下一鸣之。其亦伟矣。后生辈得此。又
立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 第 347H 页
足以资其见闻之博。非小事也。但于人物品第之间。自岭俗观之。似或有疑于座下之权衡。而有纷纭之端。故亦未尝轻以示人。今蒙还索如是。幸于修润后必为更掷。使此病蛰老生。得以坐观五都形胜暨风土谣俗政治得失之故。而忘其匏系之踪如何。
  别纸
国恤前葬未及虞者。自 朝家许行于成服后。已有节目之颁下者。岂其未及见耶。此与他祭有异。慰安魂魄。不可不以时。故如是。且于 因山前无禁葬之典。故葬者亦多。而虞卒皆依常日行之云。想缅礼亦一般矣。若尔则庶羞二字虽不改。恐不至为大未安耶。 因山前私家时祭及节祀。依 朝令废之。则忌祀似亦一般。而但此乃丧馀之日也。子孙情理。有不忍虚度。略具素馔。以纸榜无祝单献而行之。亦自不容已者。盖忌祀非他祭之比。而西厓先生则当 懿仁王后之丧。以素馔奠墓。夫岂未安而为之哉。然而展墓以其显行于原野为不敢。世无行之者。恐此为合于时宜耶。
大祥及禫。待 因山后次第设行。其忌日则略设以荐者。盛论甚当。如此则加服四五朔于其间。是不得
立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 第 347L 页
不然处也。且世人或再期后始葬者。次月行小祥。又次月行大祥。而遂以过时不禫。今拘 国葬而如是行之。尤岂不当然矣乎。但于略设以荐之际。似当以退行大祥之意。有具由以告之节。及其大祥也。当日即吉。亦有所不忍。姑着白衣带。间一日除之如何。明春终制时。祥禫服色。如来示为之似宜。但出门以后则恐难以上墓。便着缁冠带如何如何。鄙家则禫服以素。而不以缁。然 国服是生布。故亦不敢以熟者出行计。无乃太拘滞耶。
答郑希仁
春间堤峡。金甥袖致长笺。满纸缕缕。如相对细讨。慰泻之极。还不觉山河之间阻。自非惓念之厚。其何能使我如是耶。区区感荷。又不可胜。而顾后风便亦断。居然秋序已届。际玆学味更如何。日夕倾溯。第切憧憧而已。宗草土馀喘。又见 国祥之奄终。莫逮之痛。彼此所同。况是忌疫之身。一向畏蛰。三年之内。一未奔赴。顾念分义。陨越深增柰何。示意果然。当今之时。论理讲学之外。诚无足挂诸齿牙者。且以足下之聪明精力。其于此道。见解体验。已自迥绝于流辈。而又得閒居静养于寂寞之滨。前头日月。皆为吾进修之
立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 第 348H 页
用。则其造诣之万倍于人。尤当如何也耶。是乃天所以相吾人。而使得大有所成就也。足下又不以所至为足。而益自勇迈。于凡天下之善。靡所不乐取。故虽如鄙人之言。苟其有当于意。则未尝不曲采而虚受之。此尤不可及处。然私忧过计。尚谓足下之于此理。恐当更就丝毛上益加寻讨工夫。又就本原上益加涵养功力。使凡界限分别之际。一一透彻。而无毫发之未莹。日用云为之间。念念存察。而无顷刻之或忽。然后方可以愈造乎高明光大之域。其于处世接物之道。亦无所往而不沛然有裕矣。何者。圣贤所说义理。固为明白。乍看似无不可知者。然亲切玩索之久。又自有无限疑难。生于其中。直令人愤悱而不能已。此即所谓极辛苦不快活境界也。然而既思之又思之。既绎之又绎之。期必贯通而后已。则好消息于是乎始来。而真面目于是乎始露。一处如此。又一处如此。而向所未晓于心者。次第冻解冰释。无复可疑矣。惟其既悟而有犹未敢自信者。或苦思而有终不能自悟者。则不得不就正于有道而傍问于胜己。此古人所以贵夫师友之益。而亦必有如许笃实工夫。方好发以问人。凡此曲折。足下岂待愚言而知之乎。且
立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 第 348L 页
愚尝有所经验者矣。世盖有不能如是。而以博洽自负者。试问其中之义理。则类多黑窣窣也。以高明自负者。试问其中之精微。则亦多鹘囵吞也。至如此物。于二者俱无可言。而亦自以为不无窥斑之见矣。及遇真知者而被其问则亦茫然而莫之对也。若是乎义理之未易穷。而设令有已知者。尚可曰已知云乎哉。足下天资明爽。其于格物一节。想已无馀憾矣。而区区之虑。犹恐其或少极十分理会之象。敢以是奉勉者此也。至于本原上涵养。别无可多着言语。在足下之尊所闻。加勉而已。然此心之操舍。只在毫忽之间。而事物之来。几微之萌。又甚微而难辨。气质之性。又易动而难制。苟以毫忽易忘之心。遇难辨之机。而任难制之性。则其所以发见于外者。愚不肖之人。固无可论。虽贤智之人。必将有过度而不中节者。评论人物之际。则不自觉言语之直截。而或不免于轻犯忌讳。忧愤时俗之际。则不自觉辞气之峻激。而或不免于易招患害。是盖与可语者语之。而别无他虑故耳。然元是无益之言。不如默之为得。又于立论之间。亦殊有未洽当。不见其果然处。参错出来。是乃平日见解不甚端的。又为慷慨不平气所驱。以致于此耳。
立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 第 349H 页
若是者愚见多矣。间尝以自已验之则虽于细微之事。心不存几不审处。辄有过误之端。而未莹之见。有激而发者。必也不满于人意。设令人未及知之。而自觉其如是者。不一而足。是何也。非以本原之不能涵养。而閒气之乘时故耶。窃想足下天分甚高。其于涵养之功。固已几矣。而区区之虑。犹恐其或少深密沉厚气象。而圭角之有时或露也。故敢复以是而奉勉焉。此皆片片赤心。千万谅采。如其不可。亦有以辱教之。俾知其误。幸甚幸甚。海翁挽词。七言百韵。摸写得此老平生如画。笔力文彩。汪洋炜烨。非足下蓄积之富琢鍊之精。亦安能若此乎。大抵文章之作。本由于不得已。事有可记而非是无以记则不得已而记焉。物有可状而非是无以状则不得已而状焉。言有可述而非是无以述则不得已而述焉。至于以之而明道。以之而垂教。又以之而酬酢万事。皆不得已故也。厥或情性之所感发。有不能自已。不自觉写之于文。而境与意会。语与神偕。邂逅之顷。词理圆满。则此虽与不得已者有别。然亦其适会不期然而然者耳。曷尝有意于工雕篆巧粉泽。以悦人之耳目。以求己之声名哉。是以古圣贤文章。类皆达意而止。适可而止。
立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 第 349L 页
未尝为不紧无用之言。惟其道德充盛于内。而英华发越乎外。文明清淑之气。磅礴洋溢。故随其所遇而书之。自无不灿然而成章。假令其言至澹泊而至浅近。其中亦有无穷之味。令人咀嚼而不厌。是何也。由其出于不得已及不期然而然故也。又此亦只是枝叶而已矣。愿足下更于根本上。益加培壅。使其深厚者愈深厚。而少无浅露向外之念。则发而为文章也。未论其出于不得已及不期然而然。尤当丰不馀一言。约不失一辞。而的确平实。无复有丝发可疵之处矣。未知盛见以为如何。感足下相与之厚。忘其僭率。而竭言至此。盖以友朋相切磋之谊。有不容一于赞美。而不陈其所见。以听可否。然区区纸墨。亦何能尽其襞积耶。知欲更为枉顾。而深以未能为恨。此则势也柰何。惟因风时惠德音。使精神常相映彻焉。则此为千万之幸耳。
答郑希仁
闰二月书。自堤上转到于此。惊喜披读。备审日用凡百。历历如指掌。积有驰想之馀。开泻欣慰。已不可胜。且其省察克治之工。去益严密。足下之所追悔。不过微瑕细疵之去未尽者。亦无不点检出来。不待人言。
立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 第 350H 页
而思欲并根本拔去之。倘非至明且刚。曷足以与于此哉。曩仆之献愚。虽出于相爱之至意。而言涉臆料。未必有中。故未知盛见以为如何。今蒙一并虚受。至谓将终身而服膺焉。所寄诗一篇。大意亦然。十回庄诵。叹服没量。诚如是。凡为足下之友者。其孰不感动而乐告以善道哉。但诗幅中二字称号。极令人骇汗不已。甚非所以循例相从。俾安愚分之道。且其见笑于世必矣。千万谅此。后勿复如是如何。因念与足下别今已六年于此。而命驾相从。既无其望。如仆衰暮之人。怅望之怀。殆不能堪。眷言涯角。只自伫立以溯而已。示谕居穷处约之中。凡事有时乎不能无累乎心。此自古人已患之者。然今亦无他道理。但于理义上益笃其工。使吾之得于内者。日造乎其极。则常自浩然而泰然。外物自不得为累矣。人若未到于此地位。又有一个忍字。可为处贫之良方。而此则非所以奉告于足下者。惟凡事一循乎天理。而无容一毫私意。为正当妙诀耳。如何如何。
答郑希仁(癸亥)
前十初辱复。晦间始得承见。慰豁不可既。顾阻信又隔岁矣。即玆新正。学味更何似。旋庸纡郁之至。宗鲁
立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 第 350L 页
私家不幸。前秋遭仲母丧。才过襄礼。老妇又不起疾。种种情绪。曷可形言。加以精力之消亡。日甚一日。日用酬酢之间。失后忘前。十居七八。况于区区寻数之工。本未得力者。尤何望于万有其一乎。以此自觉胸中枵然。直与木偶无别。自怜柰何。盛谕中心体如水之说。取譬甚切。盖程子此言。只是形容得未发时气象。而其理最微。学者猝难理会。如是取譬于水。然后方见分明。然元来未发之时则思虑未萌而知觉不昧。故自其思虑未萌而言则以为耳无闻目无见可也。自其知觉不昧而言则以为见闻之理在始得。而所谓亭亭当当直上直下者。即指此境界而言也。亦何待于此说而足乎。且所谓无闻见者。非谓其真无见闻。彼其声色之自然入于耳目者。初未尝无也。但于此时心体寂然。非我欲见而见。欲闻而闻者。便与无见闻同。又未有喜怒哀乐之发。而万事皆未萌芽。实无声色之可闻可见者。则其谓之无闻见。良以此耳。中庸亦不曰所不睹不闻矣乎。然而当此之时。若无戒惧之工。则其寂遂归于灭。故虽曰耳无闻目无见。而必须有见闻之理在。然后方无此患。见闻之理所以在者。非以夫戒惧之工有以致之耶。盖当此时。
立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 第 351H 页
虽非有所知觉。而若其能知觉者。未始不自在也。试以是体认如何。答令族侄书中。其论致知之有资于力行者。又极痛切。盖必力行而体之身心。然后其所知方亲切而有实受用处。三复以还。不胜钦服。然至以中庸章句所谓存心者。直谓之力行则却似未安。试以经文观之。其曰尊德性云者。本上文发育万物。峻极于天而说下来。以见道之极于至大而无外者。惟存心为能凝之。故章句亦一从本意而释之。虽于其中包涵得力行之意。而乌可直谓之力行耶。今无用多说。试为改之曰尊德性所以力行而极乎道体之大云尔。则惟此力行二字。其于致广大极高明温故敦厚之意。释未尽当何如也。大抵中庸大旨。专在于知仁勇三德上。深致其意。故此段所谓存心。即所以为仁也。所谓致知。即所以为知也。二者之必极其至。即所以为勇也。固是仁属于行。行属于仁。然曰仁曰行。各有攸当。其不可以仁而直谓之行。以行而直谓之仁者。亦自晓然。然则存心力行之别。又安可不明辨之耶。
答姜伯玄(辛酉)
客冬令族叔正言君归自京师。投示惠疏一封。倾倒
立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 第 351L 页
披慰。恍若更奉清范。且审学履连胜。觐行方启。哀溯之馀。远慰无已。第流光易迈。 乔山奄封。莫逮之痛。率土惟均。然足下犹得攀号于 廞卫之下。粗伸分义。岂与并此而亦不能。徒洒血泪者比哉。即玆孟春。缅惟欢侍益福。仰慰且祝。宗鲁顽不灭死。忍见三霜遒尽。陨绝之外。尚复何喻。因念足下所以惓惓于无似者。徒以其一日之长。谓或有管窥咫闻于方册间。前后面叩书问。无非精微之义切要之旨。然自顾庸陋。老益昏昧。枵然虚壳。直与木偶人相似。其何能发为言论。以答厚意之万一耶。又况足下之于此学。下工有年。其于立志之要。必已自得久矣。则尤不敢妄有所献。以为日下添灯之计。惟是平日所略窥而未能者则有之矣。夫人之所以发此志者是诚也。所以持此志者是敬也。诚敬相须。而志立乎其间。故苟无真实心于其初。以为之根本。又无专一工于其后。以为之田地。则虽曰有志。其立也无日。盖非暂立之难。而能常立之难。非勉强立之难。而能至于自然立之难。苟至于自然立之境。则又何患于道与德之不立也哉。是以古之君子。既有此志。则必确定而不易。磨砺而益刚。要使贯彻动静而无间断。撑亘终始而不
立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 第 352H 页
退转。然后方可谓之立矣。而语其要道则实不外于上所云诚敬二字。诚而不懈。志益从而不懈。敬而无失。志亦从而无失。由生至熟。只在于自着力而已矣。夫岂外此而别有道于其间哉。此其所以穷理则至于知天命而后已。反躬则至于不踰矩而后已。十五志学之志。于是不待勉而自立。而道与德遂。能与天地并立者也。顾如宗者。虽能略窥此意。而气质凡下。精力微残。至今行年七十。依旧不立如此。夫以如此之人。出如此之言。诚为可笑而可愧。然足下倘不以人而废言。又能以我为戒。而居常惕念。惟恐其或似之。则其于立志之方。亦不为无助。他山之石。庶有补于攻玉之用矣。如何如何。感相与之厚。缕缕及此。俯谅幸甚。
  别纸
祸福之说。盛见甚当。人能知此。则必不求之于自己善恶之外。然洪范六极。弱又居一。是亦凶之类也。若能并以为戒。则尤有助于切己工夫。如何如何。大抵善而福恶而祸。理之常也。有时乎反焉者。气数之变也。而从古以来。得其常者少。得其变者多。故或以为理弱而气强。然愚谓天下之莫强者是理。而气终不
立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 第 352L 页
可以夺。虽其暂变于一时。而亘万古复其常者。果何物耶。虽彼天地之许大气。向使无太极主之。则天翻地覆久矣。理之莫强于此。已可见矣。此所以君子卒还他君子。小人卒还他小人。而一时之祸福。不能易其善恶之实也。苟惟其常之恃而无惧乎其变。则其为定力当益固矣。善乎足下之有是见也。
祭祀鬼神之说。盛见亦是。但以屈伸之理言之。人死则其气便须消尽。岂复与充满于天地间者。合而为一耶。融冰入海。合为一水。横渠正蒙。固有是说。而究其指归则与佛家轮回之说无相远。故古人已辨破之。此数句删改为宜。
程子所以语张思叔一款。鄙见偶如是。不敢保其必然。当以盛论为正。然乃若欲之一字。恐不可以其朴茂而有沟壑之志。谓其能决意不徇。又其中最难制者是女色。故虽以苏子卿胡邦衡之气节。犹不能无讥于后世。盖于一念之间。少忽而不致谨。则便是忘生而徇欲者也。于此而能竦然惕然。凛乎若蹈虎尾而涉春冰者。未知思叔果能之否乎。程子之门人多矣。而必以语乎彼者。匹似有见于隐微之病。而彼顾不悟。至以先生之厚为保生为问。故默然之馀。发此
立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 第 353H 页
一句话答他。而语婉而意明。切中乃如是。窃恐愚言终似近理。而未可全然舍之如何。
邵子之学。程子以为安且成。又以为内圣外王之道。则遗书及语录所云。固为可疑。然但念尧夫以天挺之人豪。英迈盖世。而不曾施下学工夫。故虽其胸中洞豁光明洒落。如空中楼阁。而其根本之不帖帖地者此也。又其平生用力。专在于易。其历览无际。悟得至理处。诚为卓绝于千古。而终是一数字不能无其弊。看其意思。居常厌看乎其衰。怕处乎其盛。而类多便宜上占取。故使其见用于世而遇可为之时。则必将有投机乘会。因势利导。而惟期立功之举。如其不然。才觉难便。曳身以退。略无置成败于度外而鞠躬尽瘁担当做去之意者。亦所无怪。是其自私自利。去偏霸奸雄果能几何哉。此程子所以邻居三十年。未尝一言及数字者也。盖圣贤心中。只有一个义字而已。至于命。自是初不足言者。故如是。然此亦推见其弊。而出于防微杜渐之至意耳。又岂可以是而不取他长处乎。鄙见如此。未知是否。
答姜伯玄
落落湖岭。嗣音未易。向风引领。祇切驰神。不谓惓念
立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 第 353L 页
罙勤。伻书远至。满纸手墨。宛带隔年颜范。第审春府政体欠宁。是庸贡虑之至。仆草土馀喘。仅保形壳。而自量精力日渐消亡。年在桑榆。无怪其如此。亦且柰何。前去鄙说。虽似近理。而语非心得。有不足仰备一察。今蒙曲采如是。又就诚敬二字而发明得亲切。从来玩索之精。体验之密。又可槩想于此。三复庄诵。不胜叹尚。然斯二者。自其始而言则必有真实无伪之心。然后方下得专一不贰之工。而虽谓之诚先于敬可也。极其终而言则必有是专一不贰之工。然后方至于真实无伪之境。而虽谓之敬先于诚可也。大要使之敬者是诚。而敬之至则又只是诚而已矣。此其说古人言之已详。而来谕所谓诚则物之终始。敬则所以成始终者。又何其约而尽也。夙夜箴解不云乎。学者体天之诚。以求至于圣人之诚。亦惟用力于敬而已。今请毋多谈。但能用力于敬。使无须臾毫发之间断渗漏。则到头自当有至处。其为纯然之实心与粹然之实理。愚可拭目而见之矣。千万勉之勉之。
答姜伯玄问目
 七情亦有理发。批诲诚是矣。但有见未到处。不敢不更禀。盖本然之性之中。只有仁义礼智四者。故
立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 第 354H 页
所发者亦为四端。而若七情则本非出于本然之性。故虽其当理而发者。亦是气质之性之所发也。今若以七情之当理者。谓与四端同原。则性中又却添得七情之根柢也。未知如何。退溪先生心统性情图。敢不笃信。而但中图所谓四端固出于仁义礼智之性。至于七情则未见其所从发处。若谓其出于仁义礼智则是与四端无别也。若谓其非出于仁义礼智则中图不言气禀是七情者。便为无根之木无源之水。此岂非可疑乎。伏乞明教。
七情之亦有理发。愚言本于退溪中图。而退溪此图亦有所本。乐记不云乎。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此性字即所谓本然之性。而其下言此性之感物而动则便以喜怒哀乐爱恶欲言之。此其七情之亦为理发一也。中庸又不云乎。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而章句谓喜怒哀乐情也。其未发则性。此性字即所谓本然之性。而其发则便为是喜怒哀乐。此其七情之亦为理发二也。程子好学论又不云乎。其未发也五性具焉云云。即又系之曰外物触其形而动于中。其中动而七情出焉。五性即所谓本然之性。而其动则便为是七情。此其七情之亦为理发三也。惟其如是。故退
立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 第 354L 页
溪为作中图。而上一圈惟书仁义礼智。以明本然之性。其下即以四端七情合而书之。以明本然之性之发。不惟为四端。而亦为是七情。则七情之来历苗脉。已不啻分明。何为如无根木无源水耶。或者又疑此七情。即下图七情者非也。下图七情。是从气质之性而发者。岂与此七情之从本然性发者比哉。盖七情之从本然性发者。纯粹至善。与四端只是一般而已矣。此所以与四端合而言之也。至其从气质性发者。不免有善有恶。而虽其善者。与发于理之七情。自不相侔。此所以别书于四端之下层。以见其迥异者也。第观此中下二图。此意已不啻分明。而都缘后之学者不曾致意详考。惟以四端理发七情气发之说为主。而转成铁定见解。苟有涉于喜怒哀乐等名色。则都把做气发看。而不复知亦有理发者。今盛辨虽多。似亦堕在此臼。而首尾所说。只是就下图上说得耳。盍更就中图细加玩绎耶。
 未发已发云云。众人则未发而有昏昧杂扰之病。已发而有乖离激戾之患。其未发也虽或有霎时之中。而非吾所谓大本之中也。其已发也。虽或有一事之和。而非吾所谓达道之和也。未知如何。
立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 第 355H 页
窃谓大本之中。是此心之全体也。达道之和。是此心之大用也。而朱子以为此心之全体大用。无日不发见于日用之间云尔。则众人之未发而昏昧杂扰。已发而乖离激戾者。固不可与论于此。而若其有霎时之中。则即此霎时之中。亦是此心之全体发见于日用间者。而大本之中。不外是矣。有一事之和则即此一事之和。亦是此心之大用。发见于日用间者。而达道之和。不外是矣。盖道之体用。无日不发见者自如此。终是沮遏他不得故也。特患众人之心。得有如此时者无几。而又未能随即觉察。以致接续存省之工。故才发见。便因掩没。直与无中和一般。若尔则虽有此全体之发见。何从而立大本。虽有此大用之发见。何从而行达道乎。以此言之。虽谓之非吾所谓大本中达道和。亦未为过。而其实大本中达道和。只当于此等暂发见处看取宜矣。盖虽暂发见。其为道之体用。故自如也。不然朱子之言。曷为丁宁如是哉。
 理气不可不分。亦不可相离。程子所谓贰之则不是者是也。盖理气元不相离。则合而言之。固无不可。而苟不分析则指意不明故也。今以鬼神言则天下固无无理之气。而欲求鬼神本来面目。则但
立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 第 355L 页
当属之形下之气而已。故孔子曰其气发扬于上。程子曰造化之迹。张子曰二气之良能。朱子则以二气一气言之。从上圣贤之论鬼神。何尝有一字及于理者耶。但即其已然之迹。而究其所以然之故。则亦实理而已。侯河东以鬼神与诚分以为言。有若鬼神与诚各为一物。故朱子辨之曰鬼神之德所以盛。以其诚也。未尝曰鬼神即诚也。则立言之意亦可见也。至于周子所谓阴阳一太极者。亦因阴阳而推本为言也。其实阴阳即二气也。不可直以阴阳为太极也。故单说鬼神则不可不谓之气。而欲推本鬼神之所以盛则不可不谓之理。鄙说所谓鬼神形而下者。而形而上之理。亦未尝不在其中者。幸更赐教焉。
所论甚当。理气二物。要须分别得如此。然后方无认理为气认气为理之患。而识见明透。可以横说竖说而都无窒碍矣。然愚亦何尝谓鬼神是理而非气耶。只为理气二物。固不可不分。而气之与理。元自吻然为一。故虽但举鬼神二字而所谓德与道与诚。便可即此而认取云耳。又此章大文及章句。终始只就气字上说。而大文则结之曰微之显诚之不可掩。章下
立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 第 356H 页
则总之曰不见不闻隐也。体物如在则亦费矣。是又非直就鬼神而言。不待别为说而足者耶。盖所谓鬼神者。虽曰气矣。而曰鬼曰神。已与直谓之气者不同。又其良能功用之如彼其盛者。以其无形声之可见闻。则实与此理之无声臭可闻嗅。吻然而为一。以其体物而不可遗。则实与此理之为物体而无不在。吻然而为一。故大文及章下所以直谓诚之不可掩。直谓道之费隐者此耳。然则愚之以为鬼神之与诚与道。有不可二视。而不嫌其同辞者。又岂是全无所见之言乎。既知二气之分。而一从此章本旨为说。如是则是非认气为理。认得气之灵与理之妙相合。而圣人之言。真有见乎此耳。且以圣人言之。圣人者器也非道也。而其曰赤骨立底天理。又曰太极之全体者何也。圣人之气。与理为一。故指器为道。而亦不嫌于同辞。则鬼神之德。与理为一。而指鬼神为道者。果可嫌于同辞耶。侯河东不知鬼神之为实理。而欲将鬼神与实理析而言之。故朱子以德之所以盛者。以其诚解之。座下之以为欲推本鬼神之所以盛。则不可不谓之理者。其言实本于此。又周子所谓阴阳一太极。座下以为是因阴阳而推本为言耳。不可直以阴
立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 第 356L 页
阳为太极者。其言亦是然。两夫子之言。愚亦非不知其如是也。而所以于顷书云云如彼。今又云云如此者。盖有以焉。幸更细入思量。以尽夫人言之意如何。大抵看道理烂熟后。则无论甚物事。见得说得。无处不活。今日吾辈。正惟及此境为难耳。
 知仁勇云云。 批诲云得天之高明而为知。得地之博厚而为仁。得天地之悠久而为勇者。最为近之。而此亦恐有说不去处。传文既曰不息则久。久则徵。徵则悠远。则悠久二字。分明是诚也。故小注云久是诚积于内。徵则悠远。是诚于外。章句云悠久即悠远。以此而言。则当曰得天地之悠久而为诚。不可专以勇言也。至于知之贞固。仁之发达为勇。则愚未敢知其出于何说。而以浅见言则惟其贞固也。故能勉强。惟其发达也故能迈往。恐亦不悖于义。而向所谓勇在知仁之中者。亦可验矣。盖此知仁勇。本以工夫言。而传文既谓之达德。故朱子亦训以天下古今所同得之理。朱子既谓之理。故后人亦当以五常知仁为言。而其实则不过是行此达道者。朱子所谓知仁勇是做底事者。即其本意也。今读传文。当从本意而已。未知如何。伏乞
立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 第 357H 页
复赐提诲。
知仁勇所从来。愚则以天地之高明博厚悠久言之。而座下以圣人之高明博厚悠久当之。宜乎其不相合也。且所谓悠久者。是言高明博厚者之悠久耳。岂是高明博厚外。有别一个悠久哉。至于所谓诚则于知仁勇三者。无不有。故程子曰诚者只是诚实此三者。三者之外。更别无诚。而今独以悠久谓之诚。若尔则是所谓诚者。惟能诚实得勇。而于知仁则无复诚之可言矣。不亦未安之甚乎。大抵智之贞固仁之发达。虽似勇底意思。而此则只合属之于二者之本体。以全其德可矣。又此所谓智仁乃性。非工夫也。则知此之知。岂是此智。体此之仁。岂是此仁。强此之勇。又岂是此知仁中贞固发达者乎。是故愚尝推本其所从来。以为得天之高明之理而为知此之知。得地之博厚之理而为体此之仁。得天地悠久之理而为强此之勇者也。是虽与此章本意。若有所不同。而知仁勇三达德。是中庸一篇之大旨。故篇中屡言不一言。其极也至于与天地同体用则通融作一串意。而推本其所来如是者。又岂是别般说耶。然而所谓得天地高明博厚悠久之理而为知仁勇者。只在于此心。
立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 第 357L 页
故致此心之知识则足以知天下之达道而可极于高明矣。存此心之德性则足以体天下之达道而可极于博厚矣。尽此心之气力则足以强天下之达道而可极于悠久矣。是知知仁勇三德。皆不外于此心。而由此心以知以体以强以克。造乎其极者。其理实的然也。是岂非天下古今所同得之理乎。若夫所谓五常之智仁。只是理而已。可谓之性。而不可谓之心。今以合言于心者。欲言于性。故动见窒碍而不通透。试以此更入思量而辱教之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