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立斋先生文集卷之十
立斋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x 页
立斋先生文集卷之十
 书
  
立斋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180H 页
与南光之(必锡)宗伯别纸(己亥)
即闻子皓之言。其意甚欲往游于苏湖,金谷二老之门。而所以不能者。似坐于父兄之禁不许也。窃料佥见必以实未到名先播。或致后来狼狈为虑而然。其在为子弟深计之意。固未为不是。而但念人生虽内有贤父兄。必外资严师友。以成其德器。故朱子之于陈廉夫。亦以得师与择友。为其急务。则今以子皓之如此美质。其志尚之高远又如此。而目今先觉如大山南野。又幸并世同道。计其春秋。俱登大耋。彼其崦嵫之晖。岂为后学久驻。政使汲汲往拜。犹恐师事之日短而不长。为平生之恨。不知佥何故又从而尼之耶。昔我先祖文庄公。每见后生。必问其及见厓翁与否。因以退陶先生易箦时。自家甫八岁。尚可及见。而未能为恨。盖望见盛德之光辉。亦后生之一大幸事也。况如子皓。又非徒望见而已者耶。设令往游之后。有不克终之患。在佥指引之道。只当与其进而不与其退。今乃逆料其方来而禁不许。揆以鄙见。实涉过虑。夫实未到而名先播。固为不祥而非可愿。然若虑
立斋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180L 页
此而不送。则名固无先播之端。而实亦何从而有得到之望耶。前修之言曰人若避为善之名则无为善之日。盖为士而学于师。如为农而学于老农。自是本分上事。初非异常底事。只是末俗哓哓。辄加指目。彼指目之加。诚为可恶。而乌可以此废吾常茶饭也。幸望细入思量。早从其愿。毋令抱恨而追悔于日后。大善大善。如愚亡状。顷年盖尝往拜其门。而无能有学。迄今犹夫人猗然。每见后生中有志趣者。爱惜之心。不啻自别。辄劝其早游于彼。盖恐其或如此晚暮无成而然也。更须以我为戒。而勿令似之如何。
与南宗伯(戊戌)
顷自达城归见。惠复在案。披玩再三。如复对晤。而回思一别。忽已三月。悠悠溯𨓏。曷有其已。即玆冬暖。伏惟哀履起居以时支相。仰慰且祝。宗鲁顷行拜桼溪丈。道貌睟盎。听其绪论。皆躬行心得之言。而学于其门者。亦颇有操修之士。归路见张金二丈。即其言谈举止之间。所存已自可见耳。凡十馀日始还。幸侍事粗遣。一味扰扰。才得静坐。虽于其间随分不至全然放过。而念前日所谓工夫者。大段落虚。初无毫发可恃以为根本田地。到今精力凋残。藉令刻苦做去。恐
立斋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181H 页
如失时之种。无望于有秋。如之何如之何。固意哀天质尽美。虽随俗不免于科臼。而寻常留意处。谓必有在。向日之进。乃知其果然。而去习二字之谕。尤见其痛革旧污。勇下新工之意。人要入道。直须如此果决。方有进步处。世之学者。正坐不能办此一节。名为从事。而每为宿习所缠绕。故因循委靡。以至终其身而无所立也。是则成汤所谓苟日新。孔子所谓一日克己复礼。一日用力于仁。许多日字。即此真个去旧习之日。而必有此一日。然后方可因此接续做去。此是甚么勇决而甚么力量。自承尊谕。不觉蹶然起敬。既叹哀之有此一日。而又愧自家之迄无此一日。思欲自今日决去旧习。以从下风。顾其积卅年旧习。一朝去之。实非易事。苟非至明至刚。其安能细察而尽锄之。使无毫发馀痕耶。蒙嘱以此意作箴以示。而自念此身。亦方坐在里许。虽知去之之为快。而未能实去以自慊。则虽使箴语尽善。亦不免徒为空谈。而无得之言。不能动人。于哀真切下工之地。亦未必有益。故姑此未果。然只为自家自警。早晚当有所作。作则必奉寄于哀。以订其得失。然无论彼此。此事有不待于箴者。幸以近日工夫与功效。仔细示及如何。如宗鲁
立斋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181L 页
昏惰。自以为勇革旧习。而毫忽不谨。辄复缠绕。内之心术与外之行事之间。从前许多活熟机械。投间抵隙。动被牵引。未知若何用力。可以拔本塞源。痛断根株耶。想哀于此。必有其术。亦望毋惜开示。使此昧陋。得以效法。又幸之幸也。
答南宗伯
俯询礼疑。浅陋于此。尤所懵然。但以臆见推之。则所谓一日不再祭者。虽未知其出于何书。而原其立言之意。盖以烦渎为不可。然节祀与忌祀。非特然再祭于一日之比。适会相值。既行忌祀。奉主入庙之后。缘以上以下。各位皆行。而难于独阙。因为并设者。实亦不得已之礼也。鄙意则莫如同行之为得。而无稽之言。不足采纳。惟在哀研精裁酌。务合礼意之如何耳。
与南宗伯(壬寅)
岁暮穷山。怀人政苦。忽地珍翰。宛带清范。且审隆寒。棣履起居有相。荷慰之极。不可形喻。宗鲁侍状粗保。而入秋以来。一味多事。自量心界。殊未有閒暇意像。近又以眼疾为苦。看字之工。尤患全废。有何足浼闻于高明者耶。来谕忿欲二端。此身方坐在里许。而未知所以惩窒之方。政以为患。所示两绝。洞究病源。兼
立斋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182H 页
及流弊。迩来省察之密。克治之严。真令人敛衽仰服。敢不书之座隅。以思冀及其万一耶。然而二者之势。虽固相因。而欲之于忿。又为其根。则锄削之工。尤当先加于此。使之净尽。然后念虑之发。方纯是天理。而自无计较之私矣。至如他人是非。在我尽有不相关者。一向弄得。诚为愚妄。然此亦但要不为血气所动耳。若彼有可怒而我从而怒之。则是乃所谓物来而顺应之者。何得全以为不关。而漠然无喜怒于其间乎。盖座下之意。专主于点检自家。故其言如此。攻其恶无攻人之恶。此固先圣之训。而亦非于人之恶则全然不怒之谓也。如何。
答南宗伯
即承惠墨。审春寒做履连胜。鲁论已毕。曾传又始。慰泻之馀。又以仰用工之敏且笃也。大抵严课精研。难于两进。如宗鲁昔尝读此。而每每课欲严则患研之不精。研欲精则患课之不严。毕竟不免于买椟还珠之归。而到今遗忘殆尽。区区口诵。亦不可得。则是为并椟而亡之。然尚有一两句记在胸中者。时时讽咏。不觉欣然忘食。况吾宗伯宿工已深。而复且温理。其手舞足蹈之趣。尤当如何也耶。幸愿益加涵泳。期于
立斋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182L 页
洒脱。时以所得见告。发此昏滞千万。
与南宗伯
前月得重阳日书。知佳辰所怀之一般。又有从近命驾之示。故日日翘企。而尚寂跫音。不知有何故而然耶。居然篱菊已衰。山月亦缺已尽矣。拊玆幽期。怅如有失。因忆座下山栖企我之日。其情绪何以异此。不过数十里地。坐成离阔。人生会面。真是未易耳。即日霜寒。仰惟静履有相否。仙洞一游。恨不蹑尘共赏。俗离之行。知其不果。他日乘兴之时。倘复招呼。则或未必不胜于寥然孤往也。如何如何。宗鲁仅保侍状。而以湖垄侵葬。尚无查掘之期。顷自吾乡又呈。而营意之延拖如初。今则势须新伯来日。可以结梢。而私情愤惋。又何可胜言耶。达城所制呈文。盛评亦不为无见。但就尊贤上分别杖屦体魄之所。而谓不可合一。此则窃有所未喻也。盖凡论大体。书院墓所。主管各异。疑若判为二端。不相交涉。而其实士林所以只奉书院而不奉墓所者。岂为体魄之地。不如杖屦之所而然耶。特以体魄之地一定而不可移动。非如精灵之可以随处揭虔。又是血气所属。故不得不付之子孙耳。若其瞻仰钦慕之诚。则不啻较切于杖屦之所。
立斋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183H 页
而今乃分而二之。未知果如何。大抵从古贤人之墓。不但其子孙瞻守。而凡诸爱慕之者。莫不尊护。封植致敬之事。斑斑往牒。至如㜈源子朱子茔域则直为之图画形局。以与影像真本。昭揭一卷。而流传万古。诚以体魄之地。其流峙襟带。莫非精灵陟降中物。而后学之尊慕者。尤于此羹墙故也。推此观之则中国士林之所以至今卫护者。当如何哉。而呈文所谓环山之草木土石。百世禁护等语。真可谓深得古人之遗意。直是三击节处也。今座下以其与杖屦所并举。而疑其合一之未安。审如此说。是天下只可有武夷图。而不复有㜈源图矣。奚可哉。盖朱子墓山。虽不知其周回远近。果为几许。而一区封域。境界截然。其中之分土寸壤。孰非爱护之地。则今日先墓之图局。纵不敢比儗于此。而流来禁护切害之处。无论子孙与士林。其不可容人之侵犯。不啻较然。故玆因呈文之评。而略效鄙见如右。虽是此等事理。穷究到十分。实亦致知之一端也。未知高明以为如何。倘未中理。毋惜往复。俾归至当。不胜幸甚。
答南宗伯
春间再得书与诗。至今爱玩不已。外史杂说之探看。
立斋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183L 页
省得尽奇。自非深有得于圣贤之书。理义之悦于心。真如刍豢之悦于口。半生成癖之馀。其安能顿舍乃尔乎。是则座下之于旧习。既举其难去者而去之矣。自馀易去者。又何足患焉。然且滋长之是忧。而推原其故。以为由于气浮心粗。以吾观于宗伯。不见其有是。而如欲切己省察。着紧下工。则一毫近似。亦不害其为病。而治之惟恐不及可也。前日礼字。虽于去习。为对症之剂。而至如浮粗二患。又恐不如一敬字。尤为打叠之良方。盖惟无适可以治其浮。主一可以治其粗故也。妄意如此。不知高明以为如何。诚能加勉于此而得其效。则看书玩理之际。小小为病。亦当自底于消磨矣。所谓敬胜百邪者此也。以之而愈复乎礼。则其于习尤。何不去之为患。而滋长之足忧乎。因念美质如足下。笃学如足下。而尚以浮粗为虑。汲汲求去之若是。则如我轻浅而荒疏者。其于此等病。尤当如何。而乃不曾发以问人。今为足下诵其瞽说而有所云云。是何异于积抱膏肓而不自知。反忧人微痾细恙而言治法乎。此实可笑之甚也。宗伯之于无似。相接固罕。而其察吾眉睫则熟矣。幸为之详其根委。如不至于不可为。切乞痛下顶针。俾无灭身之患
立斋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184H 页
如何。
答南宗伯
信后月易。秋阴迄无捲意。伊间起居更如何。承以潜玩新得为问。斯诚足下之厚望。然如仆昏庸之资。加以离索之久。内乏奋发之勇。外无严惮之人。则日退之外。有何可言。向于病后。独居无聊。朝暮所念。只是既往罪过。遂作自警文数行。时又怀人益苦。而比来向座下尤切。仿古诗咏得数篇。故漫此寄去。览则可知其实情矣。致道缘何弃官而归耶。未发时循性之说。渠见似已定。猝难攻破。未知今番所论。比前更如何。或有澜漫同归之望耶。承欲早晏见临。不胜颙俟。千万勿孤也。亭记谨已构草。而但春雨之名。亦甚佳好。故试为草看。则其于说得教蒙士之意。似更详切。并此书呈。商量去取。其谬误处。亦为示及。使得修改如何。徒缘俯索甚勤。不敢不依教。而此等文字。殊非閒漫之比。窃观盛意。似欲以是揭示后生。此不特于仆有所不堪。而人轻言微。亦非所以取重见信之道也。莫如座下自为之为得。如或有作。未可投示耶。吾辈做事。只要着实而已。盛作果善。断用无疑。岂复有所嫌耶。
  
立斋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184L 页
别纸
朱子论南轩书。所谓爱之之理便是仁一句下。若无天地万物。此理亦有亏欠。此二句大山只是平读。以为若无天地万物则此理亦有亏欠。雨谷以若字看作虽字之义。读以虽无天地万物。而此理亦有亏欠乎。两家所见各异。一生往复。不得归一。及雨谷殁后。大山深以此为恨之意。曾于痛慕录所载。见其大槩矣。顷者子皓与我论此。亦以雨谷见为是。始颇然之。更思之。雨谷说终似未安。凡看文字。当以义理文势为主。而今此二句。以义理观之。则其曰爱之之理便是仁者。虽只论仁体。而若不举天地万物则所谓爱之者。未知是爱个甚底耶。盖天地生物之心。人与物均得之。不独在我者如是。而在彼者亦如是。故既得此生物之心。而爱之之理在乎我。则又须举爱之之理所当施者。如天地万物而并言之。然后方见此爱之之理不是无端而空在于我。真实充满。无少亏欠。原其立言之意。则固非以天地万物。夹杂于仁体而为说也。只为仁体既得之后。其量之大。不得不与天地万物。血脉贯通。而用无不周。故必并此为说。以见此理所以无少亏欠之实。则大山之平读如是者。岂
立斋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185H 页
非灼见而然乎。今以浅近者比之。视之之理固在目。听之之理固在耳。故方论视听之理者。固不当舍耳目而为说。然若使天地之间。初无可视之色可听之声。则吾未知视个甚底而有是目。听个甚底而有是耳耶。以故就视听之理而言之者。既言目之明耳之聪。是为视听之理。则不得不并举天地间声色而为说。然后视听之理。方无亏欠。而与所谓天地间声色者。血脉贯通。而无所不周。始可见焉。于此亦可见大山之见。极为明白。而今乃以下文谓不可便将天地万物夹杂说之故。并与此段论仁体。因及其量者而疑之。必欲变其句读。易其字义。以为无天地万物而理无亏欠之證。审如是则与下文不夹杂三字。虽似相贯而不相碍。然其如若无天地万物。则此理之实。有亏欠何哉。斯已未安之甚。而虽以文势言之。亦未见其然。盖所谓若无亦有云云者。朱子之意本自平说。语顺旨明。略无艰险疑晦之端。虽以朱子他书證之。其言每每平铺。文理坦然。未尝为诘屈聱牙之语。则今独于此处。特以片言单辞。无端为难读底文字于首尾平说之中。是甚意思。斯又未安之甚。而决知其不然。以雨谷之高明。终身讲论。而其见如此。则此
立斋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185L 页
实极微之理。而非后学所可容易说破。只为子皓有言。聊此云云。未知盛意以为如何。
答南宗伯
吾辈合并之乐。得如今番。是前此未曾有者。而倘微兄眷厚之盛。亦安能办此。自别以来。寻常魂梦。无日不相与周旋于淹留游历之处。不比异时解携一怅便已。信乎人情。本缘境而笃者也。因审彼时归路。虽不无少颠踬。而返税后起居终获晏卫。区区慰释。又何可胜言耶。宗鲁自中山。初二始还栖。依旧作离索人。日来意况。甚觉无聊。然自惟昏惰之资。加之精力已亡。向于泉斋之日。得闻嘉诲。非不多矣。而曾未旬月。并皆茫然不记。以若衰朽。更何所为。是则虽复相从如前日。区区丽泽之益。亦无其望矣。宁非可痛之甚者乎。似此无状。固不敢点捡他人。然窃以管中之窥。则座下之高明脱洒。诚非子皓之所及。而宽绰之过。或恐不足于收敛。子皓之规模狭隘。虽为座下之所悯。而其捡束之严。却未必不在所取。诚使座下益加庄敬之工而无有动静之间。子皓更加展拓之意而无复局趣之像。则其于进德为学之道。似尽善而全美。未知浅见果如何。若仆者初无可论。然素患禀
立斋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186H 页
性懦弱。一味悠泛。平日所愿学者。惟是座下之刚果与子皓之笃实。而迄未之能焉。此外种种病痛。又难杖举。而想已在洞悉中矣。吾座下未可以一言痛下顶针。俾得少瘳于馀生耶。仙洞之约。铭在心曲。准拟蹑尘游赏。以遂夙愿。今蒙提示。尤令人起怀。苟可以致身者。角鬣奚择焉。又况子皓家祥事。不容不问。设令胜事不谐。伊时一进是计耳。
答南宗伯(庚戌)
乍阻悬仰方切。忽此承书。就审春风静履起居。一向冲胜。慰泻可斗。宗鲁达城之行。浃望始还。而在彼时与会中若而人。入聋渊亭。观百弗翁遗躅。水石绝佳。比昔年似较胜。仍联镳向上枝。打话数宵。随众浪游。别无所益。而畅怀则多矣。反面以来。侍事粗遣。山中近日。踯躅方盛开。桐花亦发。清溪碧峡之间。松风岚气。亦皆为之芬馥。禽鸟傲人飞鸣自得。默坐静观。不觉欣然有会。时欲形之吟咏。而撚髭苦思。反为多事。辄复罢休。惟恨不与座下共之。承祠役毕后即拟命驾。伊时芳绿虽歇。而茂树清泉。又曲曲奇绝。或有爽如秋之处。又何炎热之足忧也。以此方翘足以待。千万勿孤幸甚。
立斋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186L 页
答南宗伯(辛亥)
即拜耑翰。就审远役之馀。起居能无大损。此为仰慰之甚。宗鲁侍事依遣。惟是离索已久。无与晤语。虽此菊花之辰。山月政好。而寥然独坐。未觉秋兴之逸。良可叹也。顺庵丧事。后学痛怀一般。自今异端之辟。更谁任其责耶。无论京外。先辈长德。次第沦落。为今之计。惟是同志若而人。相与力扶吾道。益明正学。使邪说不得肆。然后庶无沦胥之患。而如仆昏惰者。既不足以语此。兄又势孤。未必能只手扫荡。奈何奈何。末儿方读大学。而欲其知历代事迹。使之兼看四传春秋。此似太早计。然经书外则史记尽切。而欲看史记。恐莫先于此。盖此又是纲目之祖故也。未知盛意以为如何。此儿颇有心力。虽卷帙浩穰之书。能读得尽。只是聪明不足。苦未见强记处。岂以未免于鹘囵吞之致耶。异日趋隅之际。幸望痛加审察。力赐陶甄。俾不终归于钝根之地。千万。
与南宗伯(壬子)
比来大旱与大水。俱令人愁绝。不审此时。静履起居连获冲裕否。宗鲁去念间作陶山之行。谒庙后即之英邑。访舍妹留数日。即复路。老先生遗躅。都未能从
立斋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187H 页
容奉玩。以副夙昔之愿。清凉去院亦近。苍翠入望。而无路游赏。追思可恨非一。程夫子所谓某未尝不周旋人事。何尝似贤急迫者。到此而益可诵味也。但于归路。历入东岩。拜主人丈。又与天瑞哀打得一夜话。听其绪论。警发良多。此不为虚负今行耶。儿子久宜进候。而彼此牵掣多端。今始送去。教诲之道。想不待鄙言而必为之尽心。然更望细察其性之偏处。与习之痼处。而矫揉变革之。俾入于中和平正之地如何。此虽非一朝可言。然亦不可缓缓任他。而待其自改。以致有卒难克去之患。故如是仰𢢽耳。
答南宗伯
顷得座下书。知会合竟未易。方切怅然。匪意令胤与诸益偕来。一舍徒步。辛勤既甚。揖延座右。珠玉共映。斯已奇矣。而袖致珍缄。又带隔年芝宇。披读以还。宛如对讨。且审伊间静履冲裕。此心欣慰。何能以笔舌既耶。宗鲁近日无他事故。春雨之馀。溪流漾碧。岩花绽红。次第景物。无非助发幽兴。顷又修筑古台及废沼。而随暇登眺。竟夕忘返。山水清音。尽有绝胜于丝竹者。独不得与座下共之。徘徊啸咏之间。自不觉寥然发叹耳。此来诸君。看其眉睫。所存已可想得。而及
立斋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187L 页
与之语。又皆从容详密。虽气像各异。而大抵皆向上人也。年来从那边访我者。多是座下门徒。而得于薰陶类如是。倘非成己之极。其谁能锻鍊到此耶。尤为之叹服无已。来谕欲使我略加警发。而诸君之言。警发我实多。每得绝佳少年在座。自家先受其益。若是者亦何以有助于人耶。
答南宗伯
诲谕缕缕。可见相爱之意。去而益厚。感荷之极。敢不铭佩。顾仆顷书之本意。盖恐缘仆无攻人三字。而致得兄反己太过。所谓深受坚持等说。疑若顿改前辙。而无复攻人之意。则如仆尤悔之不可胜数者。亦在不攻之科。故深虑质疑之言。反为拒人之声色。所以云云者此耳。初岂变其原说而然耶。大抵吾两人以资性言之。则兄刚明而弟柔暗。以工夫言之则兄笃实而弟空疏。故自兄视我则动不动。无非罪过。而随事警责。乃理势之所必然也。自我视兄。只见其善。而不见其有欠。设令于心。以为是千里一曲。而犹复恐吾见未到。其不敢显有所奉规者。亦理势之所必然也。何尝见跛躄蹒跚之夫。反有未满于阔步长趋之人。辄议其举武之或失乎。望兄谅其情实之如此。勿
立斋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188H 页
以谦辞视之。一向勤攻吾阙。俾得万分一赖此少进如何。承欲从近一枉。此诚日夕之所愿望而不可得者。何幸闻见日庵境界。堂宇极萧洒可栖息。幸与子皓共为贲然。以做旬月团圞之地。千万切仰。
答南宗伯(甲寅)
昨承珍墨。披审敲(一作歊)炎。静履起居有相。慰泻可胜。宗鲁亲候粗宁。而枯旱转甚。令人不可堪奈何。启蒙之益有新得。可想精力与工夫俱壮。何当更造。得闻绪馀之万一耶。如仆空疏。惟待兄积功看出。而随处承教。为一朝顿解计。却恐昏愦如此。未必能言下领会。是为虑耳。盛作绝句长篇皆佳。其说龙游石一款。尤为理到。真是博辩好辞也。非兄安得闻此。然天地之间。物理无所不有。假如世俗所传使龙而为是。亦未必非造化之所为也。此其说殊长。顾强辩无益。姑置之。异时当复一言。以博兄奇伟之论也。
与南宗伯(乙卯)
忽已岁翻。伏惟静履起居。益膺休祉。仰贺岂胜。宗鲁奉亲喜惧。与年俱深。鬓上霜华。亦觉顿添。只自怜叹。似闻湖上啜食事为疏举。道会于江左云矣。叫 阍之期。果定于何间耶。无论早晚。兄之一行。似不可已。
立斋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188L 页
向来制疏者虽多。吾意无出兄右。倘已草出。投示如何。鄙文固知其不合于用。而既有所作。故有不容一任多疵。就上面添删非一。未知具眼者以为如何。姑俟经览。可辨其瑕瑜耳。
答南宗伯别纸
所示祭祀鬼神之说。反复辨论。凿凿有据。既以明子孙感召之理。又以明祖考萃格之理。而使朱子黄氏前后说之不同者。至此而得会通于一。自今以后则不惟异端之邪说。因此永息。将见吾儒家制礼享先之义。益彰明较著。其有补于世教。殆近古所未有也。第于其间。有不能无疑于鄙见者存焉。请质其一二。以求其至当之教可乎。盖朱子所谓其气之已散者。既化而无有。而根于理而日生者。浩然而不穷。及黄氏所谓祖考之气虽散。而所以为祖考之气。未尝不流行于天地间者。是乃推本造化而言。其气之有屈则有伸。有消则有长。屈者消者。虽已化而无有散而已尽。而伸者长者。常自浩然不穷。而流行于天地间云耳。然愚意此亦不必别求他气。但就人身而观之。则所谓根于理而日生者。不过指其在于子孙者言。其精神既是祖考精神。而次次相传。流动不已。则是
立斋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189H 页
即根于理而日生者。而以子孙追慕祖考。乃其理宜尔。故因其追慕之心。而祖考之精神。亦未尝亡焉。如色不忘乎目。声不绝乎耳。心志嗜欲。不忘乎心。常若祖考之在即焉。则此亦便是根于理而日生者。及其齐戒之至。而入室出户之际。僾然而必有见。肃然慨然而必有闻。每祭而每如是焉。则此亦便是浩然而不穷者。推此以观。所谓流行于天地间者。在子孙亦不过如此而已。今执事之论。乃欲别求他气于人身之外。而谓彼之有感于此。此则窃有所未喻也。彼其根于理而日生。浩然不穷而流行于天地间者。固是造化之本体。而不独于人身为然。然是气也。初既分剂于祖考。则分剂于祖考者。其气在此。流行于天地间者。其气在彼。一彼一此。已与之不相属久矣。(人禀天地之气。实未尝不相贯。此但据分剂于此而流行于彼者。区别而言之。则不得不如此说。且祖考既亡矣。则在于祖考之气。亦随而已亡。虽欲不谓之不相属得乎。)设为祖考而设重立主。岂复有眷顾怀附之理乎。(自见存之子孙言之。在于天地之中。天地之气。固未尝不与之相贯。而随其善恶之所感召。其应亦有不可诬者。若其善矣。所以降福之际。虽谓天地之
立斋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189L 页
气。眷顾怀附于其身可也。至如既亡之祖考。而以其设重立主。谓天地之气。眷顾怀附于此。实未见其然。)以故愚尝以为招魂复魄与重主之设。圣人特见死者之气。有渐散而未便尽者。使其招之而复于魄。则不无更生之理。而又见孝子罔极之情。不忍于其亲之遂亡。设不得以是而更生。彼其未便尽之气。既召而在此。则庶几于此焉寓慕想象。以为致诚享祀之地。故因为之设重立主。而接续将去。俾得曲尽其情事焉。此盖天理人情之所不能自已者。而至于其气之常存。虽圣人初不谓其如是也。(第观祭祀之时。焚香而求神于阳。灌酒而求神于阴。亦可见其意矣。)但以子孙之气。既是祖考之气。则祖考之气。虽终于散而无有。而其传于子孙者。依然自在。精神之所凑泊。若以之萃聚。精诚之所至极。若以之降格。于庙于祭。其可以理会者。要不过如此。抑尝思之。死者之受报于子孙。若他人者。莫不随其功德之大小而为久近广狭。则所谓在于生者之气者。未尝无分限节度。就子孙而言之则有一世三世百世之别焉。就他人而言之则有一乡一国天下之别焉。受报之理既尽。则感召之气亦尽。以此观之。除了圣人及大有功于圣
立斋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190H 页
门之外。又不可以生者之常存。谓其气之亦从而常存也明矣。惟是受报之间。既有重主若位版。则是固出于天理人情之所不能自已者。而原其本初。实亦死者之为鬼而遂为是也。故于其所在。自有幽阴之气随之而凝焉。无论龛与庙。举皆于穆而清。有俨其上。此则盖不但在于生人之气而已。然若曰天地之气。眷顾怀附于是云尔。则诚未见其果然。至于祭祀之际。洋洋如在者。亦其从于穆有俨中出来。而于人心发见如此耳。又岂是天地间流行之气。自外面瞥地相感于与死者元不相属之地者耶。反复思之。亦未见其果然。然执事此说。盖积久经营。而始克为之。则必有的见于其间。而非浅陋之所敢容易语者。愿更明白指教。以开此惑幸甚。
答南宗伯(丁巳)
新年慕仰一倍。匪意敬甫惠然肯来。袖致珍墨。忙手擎读。恍接清范。且伏审道履起居。饯迓益休。区区仰贺。曷可胜喻。宗鲁喜惧之私。与岁俱深。自家鬓雪。亦添数茎。抚景兴感。姑勿言。最是草野朝衔。尚此虚带。自惟滥叨之罪。不能食息而安。更疏乞递。乌可缓也。早晏当求沥𢢽。冀蒙 恩许。而进御文字。虽无别语。
立斋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190L 页
其在致慎之道。不可不奉议于执事。然后方可保其无误。即闻那边忌警已归虚云。不但依旧往来之为可幸。为此事尤岂胜绝喜耶。教生之称。未知何所据。而吾两人之间。安用此外面过例耶。乐裘牧仲未尝有献子之家。而今乃以倘来浮云之物。遽有变于平日相待之道者。未论在我不安。于兄之一视人穷达。得无迹与心违之病乎。千万勿复如是如何。
与南宗伯别纸
近因点捡人己。而不无窃疑于心者。大抵此事。只要为己。切不可为人。然其实为人之与为己。只于些儿上分将去。尝试以是而观于人。则虽其为己之号为笃实者。心术隐微之际。言论行事之间。若不能粹然一出于天理。则必有私意人欲杂乎其中。而要其归宿。去为人无几。难乎其日造高明之域。而卒陷于卑暗之地。岂不可畏之甚乎。且以讲说道理处言之。吾之所见。既未能十分透彻。至于圣人复起。不易吾言之境。则必以执德不弘为戒。而惟务于宽而居之。人或以为不然。便把己说。更加寻绎。如其有误。则幡然舍却。快示觉悟之意。所言若是。则虽于后生少年。即加奖许。毋以其攻吾之说为未安。而惟其是者之从
立斋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191H 页
焉可也。诚如是。不惟目下所辨道理遂得明白端的。却是自家胸中光明洞达。无复纤芥滞吝为之病根。而于大公顺应虚己受益之道。亦自十分是当。窃观今人或不能然。己说虽误。不肯濯去旧见。以来新意。而必为之强辨自是。人言虽善。不肯快为颔可。以尽其意。而必为之坚拒不受。此其心固未必便有一私字横在肚里。真如朱子所谓已作如此声势。不容复谓有所不知。及退溪所谓更不许他人开一喙者。然看其胸次气像。终欠开阔。匹似于个里藏得许多不分晓底见解。不明快底意思。令人有泄泄莫测。闷闷难契之叹。不知此病果因甚乃尔耶。私窃度之。当是生来气质。元自如此。又于己见误处及人言是处。实未觉得。故不欲强为屈下。强为许与。以致如是耳。是与中无所主。而惟外之循者。诚不可同日而语。则一朝觉得之后。其舍己从人计。必有其日。然万有一不出于是。而或有甚么根株着在方寸。虽于觉得之后。犹复自是之为主。而非人之为务。则未论所说道理是如何。此病已不少。而曰气质元自如此。终是为人之意胜。而不可不痛加矫揉。速求变化者也。不审执事亦尝点捡得人我。而洞察如彼之源委否。程子之
立斋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191L 页
言曰学进则识进。识进则量进。以此言之。其源委所在。亦似可得而知矣。如何如何。偶思及此。漫以仰质。俯谅而辱教之。俾开其惑。幸甚幸甚。
与南宗伯(己未)
日前承复疏。就审起居颇有欠安节。哀虑无已。伊间得善调而复常否耶。窃念缅礼之经营。盖出于不获已。则乘此可意人发诚效忠之时。与之广求吉地。固亦当然底道理也。但其得出未易。稍合摸索处。类皆已被人先占而为其所禁。似此等情状。自是可坐而策者。又况天气渐热。殊非触冒行役之时。而登陟峻险。不惮远近。决是生病之道。以执事之明见定力。何乃为此。夫神灵安则子孙盛。昔贤固有是言。而近古先辈之用术士语迁厝者。亦或有之。然意其所避者。只是五患。其所取者。只是便于人事而已。何尝以某山某水之说。为决然可信矣乎。且伏闻执事先墓。皆在傍近。不但瞻守之可得如意。而计于当初入葬之际。必得时之所谓名地师而占之。则其草木土色之美。似亦有当于当日孝子之心。故遂以安厝而无疑也。今乃以为未善而更求他处。则纵使果得较胜于此而为合于心者。又安知后世亦不以为未善耶。大
立斋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192H 页
凡子孙之盛衰。皆天所命。而非山地之所能与于其间。故愚意一葬之后。除非凡眼所见必然有害之地。则断不可轻易迁动。使重泉久安之体魄。不得宁处。而有暴露撼顿之患。执事尝见数迁厝家。有不受其败而得享其利者乎。且如上古之世。未闻择地而葬。如后世之为。而子孙之蕃衍富贵者。踵相接焉。李淳风郭璞之徒。自以为洞明堪舆之理。而不能使其后世世克昌。以至于今。则是其不足信又明矣。顾今世俗辈率皆靡然向之。甚或葬不以时。而争讼不息。其弊不止于伤风悖教。此识理君子之所共悯而叹也。为吾侪者。正当一反其为。以矫此习。而今日为章甫所标准如吾执事者。乃有此摇动奔走之举。使闻之者皆曰损翁之贤。犹尚如此云尔。则推波助澜。莫此为甚。设未必然矣。万一有有识之人。以惑于风水之说认之。则其有累于高明亦不少。窃愿更加深思。如在可已则已之为得。未知如何如何。忝在交游之末。不敢有怀不达。如未中理而别有正当之道。亦乞开示。发此蒙蔀幸甚。
与南宗伯(癸亥)
吾将何语以慰执事。自闻此报。令人气短而心折。坐
立斋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192L 页
念那边景色。无一非掩抑不忍道处。然彼苍之无知。从古已然。世之积德门有道人。不能获茀禄之报。其遭如此变。失百身难赎之贤嗣者。非止一二。又况执事膝下。只有三岁孤儿。前头宗祀之托。惟此而已。则所以抚孀妇使抑崩城之哀。而保护得出者。其责不在于他。倘微躬自节损。常示其不可任情之意。亦安能致其如是耶。固知定力出常。此等处有不待人言而能达观理遣。以尽其处变之道。然区区之极。不能不望其加勉耳。
与赵士威
六月邑底霎晤。灯下颜面。尤觉依依至今。怅怀未已。想老兄亦一般矣。即日霜秋。静中道味。伏惟益胜。一者更临之教。虽未敢准望。而却恐有他魔戏之。区区仰溯。为之倍切于前时也。宗鲁伎俩依旧。而疾病多侵。方且废巾栉度了。要是衰年气候。从此当转甚。势也奈何。今番令堂叔静窝丈席终祥。丕拟躬进一哭。兼遂奉叙之愿。而所苦如此。末由焉。缺恨可喻。所谓祭文。只据自己耳目所睹记。称述一二。其于平日德行。缘未克详知。全然阙遗。深庸未安。早晏如得老兄说与。窃欲以芜辞作为追挽。以寓景仰之私。承重棘
立斋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193H 页
人许。幸以此意及之如何。
与赵晦之(学洙○丁巳)
夏间垂问。迨庸慰荷。而因循稽复。不敏可喻。旱炎此酷。未审棣履起居。对时如何。仰溯区区。宗鲁浃岁待罪之馀。幸蒙 宽大之恩。西邑 除命。遽下于千万梦寐之外。感惶之极。无地自容。方欲𨃃蹶趋赴。以承圣旨。惟是九耋病亲之下。千里远赴。实为切迫之甚。加以忌疾梗路。钻进无路。故为遣一从弟。将此由呈于该曹。而今几数旬。寂无消息。言念前头凡百。无非狼狈处。然持虚名滥取爵者。毕竟受此报应。亦其理宜尔。亦且奈何。俯托一贯堂重修记。此等大文字。非无似所敢当。而重违勤教。忘陋构呈。其疵病处。一一指示幸甚。
答李景瞻(癸酉)
意外手翰。宛对梦中颜范。且审旱炎。静履起居珍胜。仰慰无已。前月高驾之到武夷径还。是我无分于更承清诲而然。怅失当如何。宗鲁精力日益消亡。兼患泄不良食。方颓卧不振。今以南屏翁文字见属。诚不谅此间状矣。仆于此翁。少尝一见之。其后饱闻其名。每以其没于蓬蒿为悲。知欲绣其遗稿而传诸后。座
立斋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193L 页
下为师之诚。甚不偶然。从当细玩状草而为一言计。非但病事如此。荒拙之词。恐不堪入用。将奈是何。
与李君宅(仁行○戊辰)
曩者执事之于无似。非有平日之雅。而为其斩焉在疚。特赐慰问。哀感之心。至今蕴结于中。顾道里辽阔。一纸修谢之后。邈无奉拜之便。不特此也。中间执事之意外佩玦。既令人惊嗟。其旋蒙 赐环。又令人喜倒。俱不容无咫尺之仪。而亦缘地左居弊。鱼雁莫凭。赍志未遂。有若漠然于其间者然。虽或盛度曲包。而区区怅恨之私。曷可形喻。即日炎暑。伏惟尊履起居万卫。仰慰且祝。宗鲁孤露馀生。苟延残喘。而居然之顷。已踰七十。衰谢昏忘。日添月益。草木同腐之外。无复可望。惟是一寸赤心。犹未尽灰。于道内鸿儒宿德之蔚为后进矜式者。实不胜倾向之忱。又意执事用工于閒居静养之中。其日新而富有。必非他人之比。则推以及物。各令有所资益。何可胜量。而瞻望不及。只自恨奉袂之无分。今闻仙庄去酉谷不甚远。玆付尺书于权哀家。要其传致之。幸为之辱赐复语。兼以比来所得。示及一二。以副悬企之私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