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立斋先生文集卷之九
立斋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x 页
立斋先生文集卷之九
 书
  
立斋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155H 页
上大山李先生(戊戌)
拜违侍右。倏忽岁馀矣。伏未审比日霜寒。燕养道体气候若何。区区仰慕之诚。盖未尝少弛于中。而苦被魔障。迄未更进。间因沙村便。修书替伸。不为无阶。每以盛眷之下。寻常寒暄。似不足仰答万一。若欲质疑请益。则非但心之微妙。书不能文。前日所闻。既未及行。故亦不敢饰虚而为辞。阙然至今。罪悚之外。夫复何喻。宗鲁将老依遣。春夏来。以重建先祖书室及过行叔母缅礼。日事扰扰。七月间又有湖垄天水之端。比来身心。殊未有安閒时节。虽随分应接。苟免大过。而自惟昏惰之资。晚方悔悟。其于此道。万分未得其一。虽使孜孜矻矻忘寝食做将去。犹惧不及。况世故之妨夺如此。加以精力短少。虽遇无事之时。亦不能刻意读书。大抵重任远道。须是硬脊梁者。方能担荷迈往。诚恐如此。而遂已为人所笑。然将来之成就与否。非所预料。惟求粗尽其目前己分。而苦不可得。未知如何斯可以尽之邪。圣贤许多好书。循例课读。亦不能及人之万一。近数年来。方始略看。而亦复多误。
立斋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155L 页
与不看无异。间或有丝发之见。终始体验未熟。方当稍操存时。直是森严之物参前倚衡。真若不可霎然放下。而曾未几时。辄复亡失。本领如此。何事可做。今冬则丕拟负笈造门。以为受业之地。而果无碍掣。时未预卜。是为伏虑耳。适有沙村伻来去。谨此略伸。兼陈病痛如右。伏乞特垂矜闷。曲赐诏牖。使于未及进拜之前。少得医治。岂非千万之幸邪。
上崔百弗庵(丙申)
比来庚炎。体中气候若何。区区贡虑之至。不敢少弛于中也。宗鲁将老依昨。而本来昏惰之资。一向摧颓。末由振励。真是君子之弃而小人之归。更何辞仰浼崇听邪。婿君累日与处。察其志趣。虽姑未能坚定。而大抵擩染有素。德性无斲丧处。政是可与共学底时节。顾以在己无可施之教。来此后一任放过。偶看架上有稣斋注解夙兴夜寐箴。似切于受用。故为之手书以给。要其诵习服行。苟能于此得力。则将见工程紧密。警省亲切。亦何学之不可讲。何业之不可修哉。顾宗鲁愚鲁特甚。及此晼晚。虽若略窥此意。而元未有一分体验之工。徒缘爱婿之无穷。乃以己所未能者。强而语之。多见其可笑之甚。而亦安望其果肯信
立斋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156H 页
从邪。
答百弗庵
顷者细柳便递来下书。以经过痘所。倩人坼封。略承大意。因即修谢。暨后手自擎读。然后乃知鄙书中辞意。颇有不相应处。伏想赐讶多矣。居然阻信涉月。寓中体度。一向康卫否。宗鲁奉亲依昨。而自多恼挠。寻常披览之工。亦不免倚阁一边。本来昏弱之资。更将何赖而得有所持循据守。以无失坠之患邪。以故日用之间。悔吝山积。虽随分应接于外面人事。而里面亲切处些子意味。因复消歇。依旧是无状。向使真实用工。而有积累根基。即此面前到来者。虽至冗琐至匆遽之事。亦见其无非道理所寓。而随处应酬。大用流行。动不动浑是鸢鱼光景。亦何必兀然端坐。终日读书。然后可保其本心乎。惟其无此田地。而专靠纸上冷话。以为苟且维持之计。故一时放下书册。便觉德性。亦一时懈惰。致得隐微间无限罪过。未知若何用力。可以免此。伏乞特垂教诲。使之有以自励而得列于君子之林。千万幸甚。
答百弗庵
顷者下教。伏读再三。有以见盛德之绪言。自在于谦
立斋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156L 页
光之中。只将鄙书中所陈一二。而略加酬答。不曾别有所诲谕。然以下执事造诣之至。而其所以自处者。犹若有所不足如此。则此其为诲谕也亦大矣。敢不佩服此至意。然抑恐下执事或以姻好之新。而又未尝见其为人。有所持重于施教。则有不然者。宗鲁夙仰高风。常切执鞭之愿。今而幸得夤缘。虽以山川之悠远。尚未克趋拜于棐几之下。而若其一点精诚则有不以形骸而阻者。又伏见下执事所以惓惓于宗鲁者。迥出寻常。而顾此昏愚之质。重以悔悟之晚。发病求药。一日为急。则坐致尺牍。以请至诲。虽若率尔。而亦事势之不得不尔者也。更伏乞矜闷愚诚。曲示明训。使得伸伛起躄。分寸跻攀于正当门路之地。如何如何。至于末段劝勉之意。固不胜感激。而如愚之庸材下品。加以晚学。岂有大段成就之望。区区至愿。惟思粗尽其己分于馀生而已。盖其力量。诚不堪大受故也。异日登堂。下执事试察其人器。则可知其言之不诬矣。幸勿以高远见寄。只就其力之所及者而告之。使其循序渐进。抑或以平日所尝心得。如刘屏山之三字符。涑水翁之终身一言者。发而揭示。则庶几以为向望标准。而或无他歧之惑矣。其何幸如之
立斋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157H 页
邪。
上百弗庵
几载仰德之馀。方得面承至诲。光辉所接。钦服愈深。顾以馀外之酬酢。未能专一于听受。遽尔辞退。下情怅缺。如不曾淹留。垂暮惜别之意。尤增感激于中。居閒处独。所以想味而兴叹者。奚啻倍蓰于畴曩哉。即日穷阴。伏未审燕养体候若何。宗鲁归侍粗保。而近自循省。转觉前此用工。全欠紧密。兢存研索。都不得力。乃知为学。苟不笃志而思诚。其于入道。必将终身而无望。自奉明教。警发诚深。窃欲寤寐铭佩。分寸跻攀。以冀万一于有闻。而质昏年晚。致远难必。受病已深。革习尤急。伏惟神鉴所照。纤毫莫逃。顷以进见于君子。窃尝斋宿洁己。辑柔其颜。惟惧有愆。而言动之间。心术自露。从来隐微之疵。必已了然于下察之中矣。敢乞更加矜闷。细赐指谕。因为之对症投剂。痛下顶针。俾此积年膏肓。得以快去于一朝。则前头洒然之界。或可由此而得睹矣。岂非千万之幸邪。女息想无恙于眷爱之下。而素无所教。必多不敏之事。舐犊私情。只切怜闷而已。
  别白
立斋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157L 页
宗鲁近因徙宅之扰暨接人之频。看字之工。尤患不专。故所读心经。迨未了得。加以宿苦滞症更㞃。潜思暗诵。并莫如意。而自笃学者观之。此皆托辞也。诚使宗鲁说读古圣贤书无异刍豢。则必当寝与俱梦。食与俱咽。而除酬酢疾病外。无非用工之时。且不必常对简册。然后为学。只是收敛此心。使其静存动察之工。常常循环而无间断。则不论有事无事。顺境逆境。皆吾用力之地。皆吾为善之处。而尤于扩四端约七情上精细加察。密切下工。使天理日长。人欲日消。而终底于中和之极工者。只此便是学。宗鲁受气甚驳。用心且生。非不知操存之为好。而凝定之像。曾无时月之可言。非不知顺应之为得。而和平之气。或因事物而辄激。忿虽惩矣而间遇不快。触发依旧。欲虽窒矣而少失自捡。萌动如初。以至衣冠容止之则。家庭茶饭之常。日用至亲切之义理。方其矜持之时。参前倚衡。直是森严。虽中夜独起。犹不敢露髻而便坐。一呼一语。犹不敢信口而便吐。当此之际。本领殊固。真若不可霎然放下。而自觉胸中亦似有自得之味矣。曾未几何而忽忽失去于不知不觉之顷。宿习更缠。还以为无伤也。如是者更仆而且难数。频复频失。终
立斋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158H 页
必至于迷复。用是懔惕。方且求免于小人之不暇。而今承下教。乃以日新之工为问。又曰其无隐绪馀。感惶交集。罔知攸对。谨以心术间隐微处自知甚明者。略陈一二。盖其病痛不止于此。而神鉴所烛。自当举一而知其馀矣。伏乞特垂矜怜。曲加诏牖。俾得痛锄其累而少进其步。不胜千万幸甚。
上百弗庵
夏间因便修付一书矣。或不至浮沈。而其果以时关听邪。私家穷约。加以移徙奔迸之相仍。一年过半。尚未能一伻致候。除贵使委来外。无得承音问路。未论区区向德之无诚。即寻常天伦之爱。亦不及于人矣。思之祇庸歉叹而已。即日秋霖新霁。燕养道体起居。对时万康。向来夏月泄痢之候。今年则无复发之患。而一向神卫否邪。仁洞复入之计。伏想佳山好水。天放之乐。必不能停其寥然独往之驾。每窃念聋渊泉石之胜。与暮境盘旋之趣。令人梦魂飞越。恨不得更致身于其间。而少玩光景于吟风弄月心融神会之际也。宗鲁奉寓粗遣。兼此大无之岁。山麦荐饥。而能保十口以至今日者。殊非始虑所及。今则秋稼向熟。过此旬望则可以快寻生路。乃知人生自非饿死之
立斋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158L 页
命。定有入口腹物。逐日从甚处生。不至气绝。却思向来似不免以此关着心头。至形诸言语笔札间。良可笑也。且懒性常存。些少收敛之工。每患间断。新知不继。旧得且忘。不知终作何状。深恐如此而遂已。孤负当世大人君子眷爱期待之盛意。而辱其门不少。每一念及。愧与惧并。近来痘气廓清。若道路亦然。而女息无孕候。则想或曲谅私情。使之归觐。不然只令玉润来访。俱所幸望。而远外事俱难预卜。不敢取必于副愿耳。
答百弗庵
日望玉润之来。果得其惠然。仍伏承下书。伏审履玆霜令。燕养体度。一向万安。区区喜慰。有不可以形喻也。下示缕缕。伏读再三。有以见终身致孝之诚。不以衰暮或怠。此诚至德要道。圣人所谓吾无间然者。而前日妄陈。出于姑息之爱。反复仰叹之馀。又岂胜自讼之至耶。婿君别来。日月多矣。今玆之逢。谓必有刮目相对者。而窃观教意。似犹未免于前日阿蒙。此或望之深。故虑之过而云云。然大抵人之气质。极难得变化。其工夫极难得长进。虽一时或为事物所感激。情性所闯发。有些向上意思。真若可与共学而适道。苟
立斋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159H 页
不大段办得真实心地。做得刻苦工夫。而浮沉玩愒。以度时日。则非但决无成就之理。而少间并与此念而亦休歇。愚者终于愚而无复可望于明。柔者终于柔而无复可望于强。未论他人。只以此身验之。便见其然。今如清彦其资禀本不甚庸下。其被教训又迥出于寻常。日用间耳擩目染所以薰陶其德性者。盖有无穷于不知不觉之中。则其于此念之休歇。非所虑也。但所谓真实心地刻苦工夫。只须自家办做得。难容他人之力。未知渠果能此以有长进而得变化否。此则实不能不以为虑处。然今使求教于此身。则是乃问道于盲借听于聋。而材小而不足以化之也。又不啻奔蜂之于藿蠋矣。世岂有不能自成而能及物者邪。每承下教。非不欲仰体至意。而自顾无似。徒增赧然。
与李小山
半生钦仰之馀。才得数日拜候而归。又为隔一年事矣。下怀伏怅。曷有其已。秋霜渐紧。道体燕养。际玆若何。区区瞻慕。有不敢食息弛耳。宗鲁侍状粗保。惟是昏弱之资。加以世故之日侵。寻常看读之工。亦不能专精。随分应接。仅免大过。终是义理不明。意味常浅。
立斋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159L 页
间遇逆境。必须思量到命字上。方得洒然。亦不无亲切见解时。以为圣贤之言。真不我欺。而体验于身。曾不能期月守焉。倘获亲炙于燕申之侧。日听至诲。则庶或有以密切加工。打叠得此病。而事苦多魔。终恐不免于困蒙之吝。绝叹何喻。伏念及门虽止一番。荷眷实出常例。敢乞更加矜闷。特垂药石之教。使得寸有所进。不胜千万幸甚。下求先祖笔迹。非敢忘之。每欲手自擎纳。因循至今。今因崔郎便。伏闻俯索甚勤。自彼传致。亦有信便云。故短札三幅。玆以封寄于其行。照领如何。
与安顺庵
宗鲁再拜。宗鲁以晚生末学。无所识知。顾尝侧闻近故星湖先生。倡道畿甸。蔚为当世之儒宗。而下执事亲受业于其门。得其衣钵之传。遐远踪迹。虽未克趍拜轩下。以望盛德之辉光。区区景仰之忱。盖非寻常之比。逮至迩年以来。斯文不幸。道内先觉。相继沦谢。伥伥迷涂。无复依归之所。则所以向风引领。日夕驰悃者。不啻倍蓰于畴曩。而落落千里。承音无路。惟时因士友往来。而敬叩动静。以自慰解而已。玆者申戚致凤甫袖执事所撰渠之先代墓志来示。因言顷为
立斋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160H 页
此事。得数次谒见。而具以其留连之间耳目所得。历历详道。穷日夜不厌。盖亦心醉诚服。而乐以告同志者。耸听以还。不胜幸甚。因又窃知下执事之于宗鲁。亦猥加惓惓有素。自顾无状。何以得此于大君子之下哉。必是知旧之见爱而不谅其实者。过为游谈。以误崇听而然也。感激羞愧。又曷可胜喻邪。即日新凉。伏惟道体起居神卫万康。仰贺区区。不任下诚。宗鲁将老粗遣。惟是齿发向暮。志业无成。不知馀生。将复何为。以此尝切慨然太息。以为此物已无可言。而今日之英材。不为不多。若皆不迷所趋。而随材成就。则是为吾道之幸也。不谓近年以来。异端之说。肆行于国中。知名之士。亦多流入于彼云。此实关于时运。而前头之虑。未知至于何境。不审执事于此。将何以处之邪。夫所谓异端者。此则时未见其文字。亦不闻其说之如何。然以意度之。要不过惑世诬民。似是而非者耳。设令其道。果有似于吾道。学者所以修己治人之方。只求诸吾道。而已万万自足。不必舍此而他求。况其弥近理而大乱真。决不合于吾道者乎。若曰彼之道。胜于吾道。而非吾道之可及。则夫吾圣人之道。已极乎天理之至。而无得以复加。由之而为尧舜为
立斋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160L 页
周孔。无所不可。特患学者之不得其方。不求造其极耳。今乃不反求乎此。疑圣人之道。犹有未至而不及乎彼。匍匐往从。以为是果胜于吾道。则是犹舍康庄不由而别走他歧。以为是更坦于康庄也。天下之路。果有更坦于康庄者乎。夫圣至于尧舜周孔。斯为已极。若尧舜周孔之外。别有圣人贤于尧舜周孔。则非所谓圣人也。故吾道之外。别有一道胜于吾道。则亦非所谓道也。此实不难辨者。而今乃靡然向之。抑独何哉。近闻其学已及于湖西云。邪说之害。甚于怀襄之灾。为将奈何。区区妄意。救他亦无他术。惟当益倡吾学。益明吾道。使尧舜以来相传宗旨。昭揭宇宙。如日中天。人皆灼见。人皆笃信。则彼所谓异端者。将见不攻而自破。不斥而自远。有若云消雾释于太阳之下矣。顾此蒙陋。不足以语此。试望畿辅之间。则惟我下执事屹然若河中之砥柱。握持正论。力排异说。今日障澜之功。虽欲辞之而不可得。此宗鲁所以仰恃而无恐者也。但念横流之势。亦难以一苇抗之。而执事门下信从者若少则是又可虑之甚。敢问弟子中孰为好学而卓然可望于将来邪。伏闻执事作一书辨破其说。极其痛切云。何由得奉玩。今日此等文字。
立斋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161H 页
实是万匀之力。正须遍示章甫。俾无惑志于彼可也。幸以一本下送于信便伏望耳。就更有禀。自夫世衰道微。学失其序。人之从事于此者。类多不循阶级。而径欲上达。故诵数虽博。言论虽高。而夷考其行。终无体验之实。或至望燕而归越者。比比有之。就中此物尤患如是。近方深以为病。而未知所以救之之术也。即因申戚。伏见执事所著下学指南一部。则门目明备。工程紧密。历选古贤之书。其吃紧为人开示之功。似无大过于此者。退陶老先生所谓斯道不亡于东方。则此书必传于后世者。真是之谓矣。世之学者。苟能依此而用力焉。则涵养纯熟。根本牢固。而所以开发聪明。以达于进修者。亦将沛然而有裕矣。尚何失序之足忧。而上达之为难乎。未论他人。其有益于此身。已不可胜言。万一赖此而少有分寸之进。免得小人之归。则是执事嘉惠后学之意。天下后世。固将均被其恩。而宗鲁之受赐于今日尤大矣。第于浅见有一二不能无疑处。别纸条陈。以求至当之诲。幸乞垂察如何。大抵执事此书。成于少日。而晚复考阅。计已用尽精力。百分磨砻。则区区所谓一二可疑者。自是浅见未到耳。纵使不然。亦不过微疵细瑕。而其于大
立斋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161L 页
体之尽善全美。万万不足以为累。然譬犹淮济之清而有毫芒之玷。自离娄子睨之则终不若并此无之为快。此子朱子所以注释经传及纂辑他书。虽一字之未安。一句之未尽。期于必得其当。而不住修改。没世穷年而不能已者也。用是其书之出。粹然无丝发馀恨。而亘万古颠扑不破。今以执事之盛鉴。此等义理。又何待人言而方信乎。抑是册之见借也已久。则今玆愚虑之所及。或已早入于商量之中矣。若鄙说出于谬误。亦幸一一指教。发此蒙蔀。又千万之望也。因窃伏念宗鲁以至愚极陋。其于此学。盖蒙然矣。而敢开口议到于先生长者勤集名言之书。极知僭率而无所逃罪。然刍荛之言。圣人不弃。而就正之道。亦惟在此。亦以前日虽无雅契于执事。而耿耿微忱。常若陪侍燕閒。故不敢不尽情披露。以自疏外。并赐下谅幸甚。
答安顺庵
再昨年历拜轩屏。出于夙昔景慕之馀。而行色颠倒。未克从容承诲。辞退以还。伏怅徒切。客冬因丁兄思仲。伏承先施下问。辞旨勤厚。有踰寻常。感激之至。即宜鸣谢。而没便未果。恒庸罪悚。不谓盛度曲包。更赐
立斋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162H 页
德音。惓爱之隆。一至于此。自顾无似。何以得此于大君子之下哉。奉读十数。不觉愧汗之沾衣也。即玆春寒。燕养道体若何。区区无任瞻慕之诚。宗鲁将老粗保。而块蛰穷山。只有离索之叹。或与南宗伯相逢论讨。则语未尝不到于皋比之下。而落落千里。薰德无路。昏愚之质。一任颓懒。诚无以仰副期许之万一。辜负大矣。尚何喻哉。下教异学之渐炽。实非细忧。近伏见执事所著或问等书。因得略觑其一二。则本其为术。又不及释氏之近于理。而其粗鄙诞妄之状。有不忍正视。直是无据之甚者耳。顾何所取。而或乃靡然向之邪。世衰道微。邪说肆行。末乃有如此乖常之学。而今之流入于彼者。类多聪明才智能文章立议论之人。故其瞬目扬眉。鼓一世而驱之者。气力张王。其势尤不可遏。若此不已。将见人人陷溺。终至于靡哲不愚。下教所谓三韩君子国。化作竺西区者。真烛照龟卜语也。是岂关于气数而然邪。抑别有以邪。尝试思之。此莫非正学不明之致。而正学所以不明者。其弊有二。一是科举之学也。一是词章之学也。夫以圣人之道。有若大路。而其所垂训。又极明白。初无甚高难行之事。学者于此。苟能实用其力而真有所得。则
立斋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162L 页
必知天下之理。无复加于是者。而万无他歧之惑矣。惟此二者之学。为弊已痼。自其初学之时。父兄之所教诏。师友之所劝勉。惟在于是。而其人之主意。亦惟在于是。故其视此道。不啻如秦越。而圣贤之言。归之笆篱之边。终身所业。只是采剥菁华。粉饰文字。以求荣利与声名而已。夫如是则见识何由得正。而本领何由得立乎。今以昏昧之眼目。胶扰之胸次。厌平常喜新奇。又是恒人之通患。而于斯时也。堂狱祸福之说。又从而恐动之诱引之。虽欲其不惑。而亦不可得矣。愚于是益知吾学不明则异端无可去之术。而二弊不革则吾学亦无可明之日。然斯岂草野人所敢易言哉。所恃者惟我执事以宿德正学。屹然独立于风靡波荡之中。握持劲论。力排邪说。至为之著书立言。节节攻破。使诐淫妖怪之说。无所遁其情状。四方有志之士。仰而恃之。不啻若中流之砥柱。而今承有浮薄辈笑侮之叹。尤可寒心。然儒老之互出。自古已然。斯亦理势之无怪者。且以孟子之雄辩。其于杨墨。虽曰辞而辟之廓如。然当是之时。杨墨之言盈天下。而其横议之势。盖不可胜敌。故一时英俊之才。相率而归于彼。驰骋游说。以取一切之功名。从游于门下
立斋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163H 页
者。不过万章公孙丑之徒若而人。而又皆鲁钝凡庸。不足与进就。以势言之。孟子之孤单甚矣。其言之不得行于当世。无异一苇之抗大海。而其为一时之所笑侮。从可推知。然惟其卫道之心。辟异之言。一出于天理之纯。大公至正。直可建天地不悖。俟后圣不惑。故在当时。虽未能立见其效。而卒能收廓如之功。至今千载之下。仰之若日星之明。今我执事。亦独柰何。所恃者惟著书在耳。但宗鲁奉玩之册。似犹有未尽写处。未知其下。更有几条明辨。而宗伯所禀文字。亦似痛切。足佐下风。或已置之于羽翼此书之科邪。因书有感。敢陈迷见。乞赐下谅幸甚。
答金承旨(翰东○丙辰)
半世神交。尚稽一识。寻常怅恨于中。即拜令翰。谨审秋凉。令起居万相。感慰何极。宗鲁千万梦外。叨此旷绝之 恩数。惊惶霣越。无地措躬。顾此粪土之臣。极其无状。何尝有一毫近似于此职。而令之 筵对。全然失实。上误 天听。一至于此。此物之狼狈。已无可言。而于令以人事 君之道。亦岂当如是乎。 严召虽降。而既不敢承当。又当九耋病亲之下。离侧无路。玆敢拜章控辞。而实犯逋慢之诛。悚懔之私。又何可
立斋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163L 页
胜喻。书中指教。良感厚意。此中亲知。亦以令见为是。但草野疏辞。必有生疏之端。而隔在千里。末由奉商。是庸绝叹。馀不宣。
与金承旨(乙丑)
太母宾天。普痛惟均。而 圣上顺痘。同庆曷极。固意赐环归田。只在早晚。而 天鉴孔昭。特恩果下。喜倒感颂。有不可既。即见酉阳翁书。又知四年风霜。不能害人。气貌容色。大胜平昔。尤庸仰慰。但千里间关之馀。当此酷暑。又发京行云。计必于 贺班过后。方始复路。伏未审动止候得无减损之节邪。德门不幸。令族侄持宪公及兴阳君。次第奄忽。日月虽久。而悼惜犹新。至亲情谊。尤当如何。宗鲁杜门吟病。久已作弃世人。斯亦理也。为且柰何。因念吾侪俱老衰如此。生并一世。居又同道。而今则识面尤无其便。良足怅慨。未知此怀亦一般否。
答李方伯(亨元○丁巳)
冬寒比酷。巡相体度。履玆若何。宗鲁猥蒙罔极之 天恩。近守邻邑。获在下风。感祝之馀。欣幸无比。惟是畏痘之踪。自贻伊阻。迄未及仰瞻德辉。俯伸公礼。居恒兢惕。如负大何。近又忌疾转逼。随处更炽。六十未
立斋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164H 页
疫。实难坐在里许。故切迫之极。忘其猥越。敢修一状。略陈私悃。而干冒之诛。诚所难逃。不意眷念出常。容贷过望。至为之降屈威重。先赐手翰。辞旨款曲。无异面诲。又虑公牒虽行。下情犹阻。许令往复书尺。禀议民事。伏读以还。感服深切。有以见閤下包荒之度。体下之心。尤非浅陋下官所能窥测其万一。第窃惟念似此无能。本非牧民之才。而孔道残邑。又当灾岁。到任三朔。了无一善。循例奉职。亦不及人。从来侏儒之短。已莫逃于明鉴之下。是则虽微忌疫一款。久宜在于斥退之科矣。设赖閤下终始曲恕。苟延时日。思效尺寸。而目今危患。如上所陈。朝暮来犯。不啻丁宁。则其身之且不保。而何政之能为乎。固知 朝令方严。状递未易。而下官情势。不比他故。伏乞更垂谅察。特赐矜闷。千万早一日为地。俾蒙罢黜。切祝切祝。至于本县民事。弊端百出。立谈之间。有不胜枚举。而试撮其尤急者。别纸以报。下官深山之一愚氓也。凡干世务。全不通晓。此来措置。动失机宜。其于奉令承教。犹患不能。则今玆数件之请。亦出于迂阔之甚。而只为俯教之下。不敢有隐。覼缕至此。惟閤下可否间辱赐回教。俾得奉而周旋。抑下官之言。未必非千虑之一
立斋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164L 页
得。如蒙采施。则虽于下官去后。新令尹之受赐。及咸民之被閤下之泽大矣。千万更为留神。幸甚幸甚。
答尹方伯复初(丁卯)
宗鲁谨再拜仰复于巡相閤下。宗鲁病伏穷山。与世隔绝。其于当世之贤公卿大夫。无由得接其声光。自閤下按节以来。侧闻舆诵于远近知旧间。窃不胜钦仰叹服之至。不意玆者。乃为之降屈威重。辱赐手翰。假借接引。极其勤挚。伏读以还。感愧交并。不知所以为喻也。因伏审履玆霜秋。旬宣体度。对时增福。仰慰何极。下示修葺乐育斋。聚士讲学。而兼行乡饮之礼。此实旷世之盛举也。倘微閤下上体 朝意。下念世道。以兴起斯文。一变旧习自任。积年废阙之馀。其孰能若是哉。窃想此令之下。将见一路风动。多士影从。恢张礼乐之化。拭目可待。虽此昏愦之物。实不胜抃贺万万。惟是戒宾之命。猥及于无似之身。此则窃恐閤下误闻其虚名。而不知其不敢承之实也。又况贱疾已深。少有劳动。则辄发眩仆之症。故爰自三数年来。不能出山外一步。今若强策病躯。驱驰长路。则决知其添越必矣。设或幸而得抵。触冒撼顿之馀。其发之有倍于前。可坐而策。鄙人之狼狈。姑不暇言。又岂
立斋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165H 页
是仰副閤下今日至意之道也哉。用是徊徨。不敢承命。如其不然。缛仪之载瞻。固是真切所愿。而因便获拜。以仰望盛德之辉。亦一好夤缘而大幸事也。岂敢以辞让为事。以孤负盛意。而甘自就于缺恨之域哉。方修上答之际。又蒙委遣幕宾。曲垂指教。礼意之盛。迥出寻常。尤自叹病不身谋。以致虚辱此光宠若是。反复思惟。悚蹙又曷可胜喻邪。别纸下教。谨当奉遵。而今玆招延之举。宜有以感动其心。如无病故之牵掣。想皆乐为之趍赴也。下惠各种。尊者之赐。不敢不受。而坐饷盛馈。尤切不安之至。
与尹方伯复初
偎以无似。厕于宾客之列。获见缛礼之成。兼仰盛德之容。归来欣满。如有所得。惟是拜辞之后。声光邈然。此为伏怅万万。日间旬宣体度更如何。宗鲁衰病之躯。犹得无事往返。殊非始料所及。玆岂非福星之照临。有以致之邪。今则庶可免于老妄之诮。还切私幸。归闻儿辈之言。则行中又有所赆云。閤下之缱绻至矣。但以尊者之赐。不免于一向拜受者。却似不廉。且执事则与我以缟带如是。而顾无纻衣可献。不成往来之礼。伏为之笑叹无已。
立斋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165L 页
答尹判书复初别纸
 中庸费隐章。以本文上下文势观之。则夫妇二字。似只是泛言愚夫愚妇。而章句着居室二字于夫妇之下。又于或问推言造端之义。而以易首乾坤诗首关雎书记釐降礼谨大昏證之。则是专指夫妻配匹之际。却于愚不肖字说不去。盖夫妻未必皆愚不肖也。且配匹之际。乃是人道之最重最大处。而今以为道之小者。诚所未晓。幸赐批谕。
费隐章。说费之小处。所以必举夫妇之愚不肖者。盖以愚不肖者之所知所能。方是至小而无内。故特欲使人知其为至小。而必举愚不肖言之耳。其实立言本意。只在于明其道之小而已。初非为愚不肖而发也。且凡道之散见于三百三千者。就其中苟举其一而言之。则皆是至小而无内者也。是故朱子于此。即以入于至小而无内释之。推此以观则其曰君子之道。近自居室云云。及或问之以造端为言。而引易诗书礼云云者。凡以此也。是虽指夫妇配匹之际。人道之最重。其比天地圣人之所不能尽。奚啻为至小而无内者邪。愚意愚不肖三字。恐不必拘泥看。如何如何。
 
立斋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166H 页
侯氏说以孔子不得位。为圣人所不能者。终未可通。而章句取之。语类又以大德必得其位證之。此尤为可疑。夫有德而不得位禄寿名。只可归之于气数之变。何可以此为圣人所不能乎。若果是不能处。则亦当求所以能之。而干禄徼名希冀福利者。未必非。固穷安分顺受天命者。未必是邪。
侯氏之以孔子不得位。为圣人所不能。虽似可疑。然此章所论。专是以道之费而言。故虽彼天地之大。犹有所憾者此耳。且道天地之所以有所不能者。其有异于圣人之有所不能邪。此段大指。专就圣人天地之所不能处。以明道之全体无所不该而已。至于其所不能。乃形器气数之不得不然者。故于天地上。亦以不能言之。何独于圣人分上。不可以不能言之邪。来谕末段之意。窃恐于不能二字上。看得太深。反为蔓延之归。未知如何。
答李参判(益运○戊午)
远伏岭陬。久饱华闻。而识荆无路。向仰徒切。即于匪意。获拜下翰。三复庄诵。恍接英眄。又其满纸缕缕。皆出肝肺。所以为世道深忧者。极其备至。倘微执事惓念出常。期望异他。政此鞅掌之际。其何能驻旆挥毫
立斋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166L 页
慇勤至此哉。仰认盛意。感佩没量。且伏审原湿驱驰之中。令候珍卫。尤庸仰慰之至。第其称道之语。太不着题。何执事之误为推许。若是之甚也。宗鲁本穷山之一愚夫。见识黑暗。言行凡陋。环顾其中。了无毫分可取之实。而不幸虚名远播。至于上欺 君父。万不近似之职。遽纡于其身。真所谓偶然题作木居士者也。以此夙夜兢惶。罔知攸济。常谓知旧之爱我者。苟欲相恤。直须以空空一无能处之。然后方得全真反朴。庶不至于羞愧以死。而今以执事之明。又为之猥加宠奖。唤铁作银。宗鲁之悚蹙。已无可言。其于君子处人之道。所损不已多乎。万望自今以往。勿复以此等语见施。俾安愚分如何。来谕中异端之说。不谓其炽蔓乃尔。此大乱之兆。而刑戮且不足以禁之。则禁之似无其术。然为今之计。莫若汲汲焉倡明正学。使吾道本旨。如日昭揭。而有目者皆见。有心者皆知。则彼其邪魔妖鬼。自当云消雾释于太阳之下矣。尚何猖獗之足虑哉。所可闷者。世无大人先生毅然担当。鼓一世以入于圣贤之轨。而使诐淫者不得作。有如指南车障川柱。故庸庸琐琐之流。或乃靡然向彼。其势若不可一朝遏。宜执事之发愤怀忧。思欲洞辟之
立斋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167H 页
如是。而虽此谫劣。亦岂不早夜关心。寻常刻意。期有以廓清之邪。惟是人望素轻。正使昌言排之。遐远蛊惑之辈。有未必回头易辙于风马牛不相及之地。至如吾南。幸赖诸先正儒化暨近来先觉之相继有作。凡厥危坐而诵。正领而读者。初无不经之书。非圣之训。故环峤七十。依旧为十分净地。万无误入之理。此则又无事于昌言以排。然乃若警戒于无虞。杜绝于未萌。实是长虑者先事之远图也。至以在上者言之。则又未可以一方之独清。而忽四境之渐乱。愿执事毋徒见责于无似。归与同朝之诸君子。深思熟讲。期于痛扫除永熄灭之地。如何如何。感执事相与之厚。僭易及此。主臣主臣。
答吴参判(大益○辛酉)
泣弓之痛。久愈罔极。彼此一般。尚复何喻。记忆丁巳冬。获拜下翰于还山之后。而自其明年。情地有自别者。因累然在忧服。迄未克奉一书仰复。然区区瞻向之心。则比诸畴曩。有不啻倍蓰矣。即因堤峡金甥历候而来叩。伏闻台候欠安。且令渠报我相知云。惊虑之馀。又以感盛意之惓惓至此也。无似之受知于执事。今已四十馀年。而始则升沉不同。终则出处相违。
立斋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167L 页
京邸霎时之拜。忽又作十年前一梦。中间琼什之奉和。亭额之妄序。非无精神之相往来映彻。而形骸之邈然阻阂。顾一㨾也。每念之未尝不引领兴叹。第以执事见方高卧仙区。从今以往。皆属閒退日月。此物虽亦衰矣。尚堪跨马踰岭。早晏过从于水云洞府之间。奉讨积怀。会有其日。而所以自慰者此也。未知所慎果如何。然以台元气之素厚。偶尔愆度。必不足为虑。天于吾侪。又岂啬晚境一会。以遂其平昔之愿也邪。惟是祝祝。宗鲁草土馀喘。仅保形壳。无足浼闻者耳。
与蔡参议(弘远○戊辰)
己酉秋京第暂拜。忽已二十年于玆矣。沧桑世界。又成涯角。人事所怀。万万都付默会。今亦何必长言之邪。近闻座下归卧田里。而髭发尽白云。其心界可想。即日动静果何似。其间已得有嗣续否。莫非命也。惟一切皆委于天。读书养性。以尽处穷之道。是祝是祝。宗鲁望八衰龄。只得朝暮待尽而已。他何足远浼。适凭便暂此。不宣。
与李刚斋(丁未)
春初一拜。忽过三时。伏未审即玆寒冱。静养体度若
立斋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168H 页
何。区区瞻慕。实不敢食息弛也。宗鲁向来。连以忧病。过了日月。至菊秋。因观姑母襄事。自花山入古隐见舍妹。因与其地若而人。下丹山上渔台。纵观东海。烟涛万里。粘天无壁。河伯望洋之叹。信乎其不虚矣。指点徘徊之间。不觉心目与之俱壮。直欲驾扁舟御长风。飘然远举。以穷扶桑之津而不可得也。时当既望之后。而日未落。海中月轮已上。宛转水面者。其巨有倍于山中。时欲观日出之景。海边人皆言非极清明无云霞之晓则不可得见。且缘行忙。无留待之势。遂不免抱恨而归。清凉在历路不远地。亦以日寒未果游赏。至今耿耿者此耳。然而世俗之言。皆以为天下万物。举不如所闻。惟海过于所闻。而下生之见。独以为不然。彼谓过于所闻者。乃本不知海者之言耳。如下生自其平日。已料得四海在胸中。天地间钜物。举目若睹者久矣。今只见东一面海。遽谓之过所闻可乎。以故为之赋一绝诗。而其末句有曰眼看瀛海小如潭。或者以强为大言笑之。然古人亦有杯看五湖块视三山者。何独今人之不然也。明年或明明年。如无事故。则窃欲更至东海。以穷奇绝之观。如所谓关东八景者。亦当在一筇下。况于清凉乎。向见德懋。亦
立斋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168L 页
颇有游览江山之意。想闻此必为之欣然愿从耳。闻喜居申生致凤。曾或闻知邪。比于岑寂中。得其重访。留十数日与语。其人高士。清介绝俗。文识罕俦。而世无知者。其高祖参判公。即宗鲁祖考之内舅。而至今无行状传后。故渠乃留意于此。竭诚采摭遗事。撰得一通文字。欲与下生消详去取。所以来留者此耳。才得卒业而归。主意立言。大与世人不同。一毫无爽实溢美处。异时倘或经览。当知愚言之不诬矣。又作申孝子传。而其事甚异。其文亦颇可观。孝子即参判公之子也。渠不欲以作者自居。故为是他人称述之语。然此亦知全鼎之一脔。且念如许灵异之迹。似不但任渠作传而止。故下生已为短律一首。而散人荒拙之句。不足以为轻重。念今立言而能不朽人者。在江右则无如下执事。故玆以誊写仰呈。以执事之文。得此奇事。无论诗与序。其所以发挥而阐扬之者当如何也。又参判公之考护军公。以布衣隐居而终。世皆知参判公之行谊器局。有名一时。而不知其实本于家庭之训。今看护军公寄子书。则其刚严清洁。卓绝古今。方参判公历守雄州也。乃若浼专城之养。而甘陋巷菜羹。动勉其廉介恬退之意。溢于言辞之外。夫
立斋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169H 页
如是。安得不锻鍊得子弟出来如彼之好邪。其书凡七张。而名之曰家传墨宝。故亦此誊呈。望赐一言之跋。以嘉惠其子孙如何。
答姜弦斋
道院承拜。胶扰中未克从颂。下怀怅缺。迨不自已。即于匪意。伏承下问书。谨审霜令。静养体度。一向万康。仰贺且慰。无任区区之至。第冷泉一游。又成差池。名区胜赏。真个有数。无乃山灵欲唤人于花时邪。宗鲁谓于今番必酬宿愿。方以不得蹑尘为恨。今卒澜漫如是。伏呵伏呵。下教静虚楼记删改事。虽于浅见。或似有未安处。而亦恐眼目未到而然。今承勤命如此。未论其言之中理与否。不得不仰陈。以听鉴裁也。盖执事此记。诚为佳作。不惟其叙事立论。俱为不俗。而步趣之高。波澜之阔。有非人人之所能及。但以管中之窥则恐当于起头处。先加商量。何者。此与等閒楼记有异。而其曰由天台而下云云。似涉寻常记胜之体。殊非十分正当底命意故也。至于静虚之义。下生尤不敢赞一辞于其间。然妄谓此个境界。至为精微。说得来不可毫发差错。而所引證数处。又多插外来义理。未能明白亲切。是其所关甚不细。然今欲使宗
立斋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169L 页
鲁从中代斲。则非但血指之为惧。而短文拙语。奚啻不堪用而已乎。特于其大意。不无一斑之见。故玆敢别为说以献。冀或采其理而已。且伏念此等文字。既系论学一边。则似当为并告诸生之语。而今此所谕。止于尸役诸公。此亦未可更入消详乎。又凡作者体裁。必皆一节高于一节。而末端云云。似不免移下一层。以为归结之地。并乞商量如何。僭易及此。悚汗悚汗。
与赵静窝
履玆暮春。棣床动止候如何。区区不任瞻郁之至。宗鲁侍事粗遣。而忌疾有四围之渐。是闷奈何。中庸讲会。果以是日为之邪。吾乡自清翁没后。寂不闻讲学二字。往年姜上舍丈为设此会。而犹恨其未免草草。虽有一时观听之美。而殊无十分讲究之实。故寻常慨然于心。以为今世任斯文之责者。苟尽其倡率之方。则后生末学。犹当有兴起之道。而英材之出于其间。亦庶几可望也。乃者执事悯此学之不明。从一乡之所愿。爰自去年。次第讲曾思两传。而至于今番则发文通谕之语。尤为恳恻而丁宁。奉读以还。仰服深深。凡我读书之士。苟有为己之心。其孰不感动于此。
立斋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170H 页
而淬砺奋发。以趋下风。冀承劝勉之至意乎。遂轮示面中。使之熟读精思。以为应讲之地。而自后道路梗塞。漠未闻动静。未知今日赴会者为谁。而全阙似无怪。此岂他哉。都缘昧陋之身。谬当训长之任。以致执事在皋比。而亦有鼓不起之叹。俯仰惭愧。若无所容。然亦弊堂独如是耳。至于他塾之人。想皆济济而往。讲论之盛。非曩时之比。则是执事倡导之功。已足以追配前脩。矜式后进。何其伟哉。宗之无似。既不能劝起堂儒。只是数个子侄。亦皆蒙甚。犹欲使之备数参座。准拟躬率以进。与闻绪论。而今又阻痘如是。渠辈所忌亦然。竟未谐意。一番好会。亦有数存焉。不胜叹恨耳。
与赵静窝
乡邦不幸。令伯氏丈暨从氏承旨丈。相继违世。惊怛之极。尚复何喻。伏惟暮年至戚。尤有所难抑矣。际玆服中体履如何。倍切仰慕之至。就控都训长之任。不轻而重。自非舆望所属如吾执事者。莫宜居之。而窃见年来讲学有序。击蒙有术。其功绪已不浅鲜。故区区之心。惟愿执事长带是任。以尽倡率之方。则庶几儒教大行。吾道亦有赖矣。奈何一朝而辞之。欲举丘
立斋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170L 页
山之责而加之于蚊虻之身乎。今此不敢当之状。已悉于单辞中。不必更渎。而大凡诲人一事。有非人人可能。如某者方且学于人之不暇。而顾使抗颜儒宫。冒据不当之位。则此身之谬妄而取骇笑勿说。于执事将有误属非人之咎。可不慎乎。为今之计。莫如执事仍存乎皋比之位。则固为大幸。如其不然。今日吾乡可堪此任者。必自有其人。千万谅察。荐纸即为还收。一以重讲学之道。一以安无似之分。窃祝窃祝。
答赵静窝
伏承七月二十日下状。辞旨郑重。惓念深厚。有非庸陋如下生者所堪承当。擎读再三。感惶交至。仍伏审彼时燕养体度愆和。岂胜贡虑万万。然神明所佑。想即平复。履玆冬令。动止节宣若何。宗鲁奉老依昨。馀何足浼闻邪。清台集序文。向被山阳士友勤托。妄有所作。而辞理荒拙。不敢望其必用。政尔愧悚于心。今蒙辱为收录。俾得托名于弁卷之列。荣幸大矣。至于指教数处。亦可见曲垂陶甄之盛意。而但鸾鹄二字。老先生亦用于静庵行状。文化之文字。较大于儒字。溢于真味一句。其语本出朱书。而濂洛诸诗皆如此。揆以迷见。似不必改。惟经术彬之彬字。乍若未稳。而
立斋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171H 页
他无可合字。为将柰何。抑或仍存。不至于大有病邪。更赐可否幸甚。
答黄审几(启熙○庚子)
料表伏拜下翰。就审履玆腊寒。起居候增祉。仰感没量。宗鲁老亲衰候转深。煼灼可喻。岁华徂尽。感怀又切。过此数日。便已四十四岁。而环顾平生。了无寸长可称。区区留意于古人方册。欲以穷年而自老者。渐为俗务所夺。爰自昨春以来。实少閒静时分。固知收拾营干。亦是职分内事。终觉此等猥琐。元与文字背驰。时自点检。则几乎疏弃者多。本来昏惰之资。重以颓晚之景。而些少浸灌之工。又复间断如此。则其茅塞从可想得。静循初心。宁不喟然。因念执事平日用力于性理之书者。又自不少。于是焉复取而温理之。其无穷之味。自得之趣。必有万倍于前者。念到于此。不胜叹仰。思欲勉策疲劳。从游下风。质疑问难。矫轻警惰。庶于观感切磋之际。得以补黥息劓。免为吴下阿蒙。而乡道无诚。求益有魔。荏苒迁就。迄玆未果。今承玩索涵养之问。乃及于空空之身。读未至半。面颈自赤。令人不知所以为对也。嗟夫义理无穷。操存易失。此固自前修而为忧者。而日月逝矣。岁不我与者。
立斋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171L 页
尤是后生之所当惕虑处。如宗鲁做何事业。而茫茫之视。星星之发。便已如此邪。根器素脆。齿龄又暮。自量精力。无复可为。今虽十分保啬。求以承载得些少道理。殆如贫而后蓄积。诚恐徒劳无益。而耿耿玆心。犹自未已。幸毋我遐弃。思所以引而进之。千万千万。
答黄审几(壬寅)
日前下覆承慰。木斋集诗卷所示数处。盛见似然。幸一一勘过。凡系未安文字。随手付标。以俟他日与本孙相议处之如何。先祖门人录。既欲辑成。则俱以晚暮之景。有不容玩愒者。故诸公姓讳一通。玆以誊呈。而岭外先辈事迹。既坐远莫详。虽是吾岭中深居者。无从搜访。倘于延揽士友时。随宜叩问。则必有夤缘收拾之道。切望深留盛意。期于速了如何。
答金川沙苟斋景蕴(宗发)弘辅(宗燮○戊戌)
日前伻适扰甚。未克致候。方切怅恨而已。玆伏承佥下惠长笺。忙手开缄。恍奉盛仪。满纸辞意。倾倒恳恻。所以自道而论人者。无非饱经历真切磨之语。而又就前后鄙书中指教数段。明白痛切。既有以发其病症。又有以示其治方。不啻如明镜之照胆而神针之下顶。擎读十数。直令人敛衽击节。仰惟佥执事以清
立斋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172H 页
粹之资。早从事性理之学。虽其造诣之浅深。有不敢窥测。而即此谦己诲人之间。亦可见进道之愈勇而见理之已明。又欲推以及物。片片说与者。浑出于一段血心。而措辞遣事之际。从容详悉。平日涵养气像。又自呈露于此。此固佥执事天分之所得与学力之所至。而其渊源之所自。又安可诬哉。钦仰叹服之馀。益恨此身之不能早从下风。共获依归之所。而与闻至道之万一。如是伥伥迷道耳。仍伏审侍下佥动止候连获冲谧。仰贺万万。某奉亲粗遣。叔母缅礼。幸已过行。而忌疾梗路。未遂临竁之诀。情事罔涯。尚复何喻。近来悲扰如此。满山红绿。固无暇玩赏。而虽使有悰况。时既无真乐在己。则又岂有邂逅吻契之可言邪。且如风月至清明也。而人必有如彼清明之襟怀。然后方能吟弄而发其趣矣。不然则彼自清明耳。于我何与焉。今未有自得于内。而徒以景物为娱。则适以丧志而无益。故寻常每以此为叹。承教又不觉一喟然也。且于数朔内。以重建古宅。连日董役。所谓书册之工。尤不免倚阁一边。以本来昏惰之资。些少义理之浸灌。亦复间断。则心地之茅塞。不言可想。向使用工有积累根基。得力有亲切意味。只此土木冗琐
立斋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172L 页
之事。亦无非做工夫地头。何必常坐读书。然后可保其灵台乎。惟其无此田地。而专靠纸上冷话。以为苟且维持之计。故一抛陈编。便患本领之易失如此。如此不已则不惟无得道之望。而执事所谓作一庸细汉者。乃是立至之患也。用是懔惕。政不禁拊躬之叹。适得来教。愚衷更激。仰认佥执事惓惓相爱。吃紧为人之意。炯炯相彻。感极而涕。中夜蹶起。不知此生。能有仰塞此厚望之日邪。两条诲谕。谨当佩服终身。以庶几万一于分寸跻攀。而但念真知实难。执事所谓是非善恶之几。了然于方寸。毫发无疑者。是乃知极其至。万理明彻后事也。必如此然后其所好恶。方如好好色恶恶臭之实然。而怠忽无伤之念。自不萌矣。此岂初学之所及矣乎。大学固曰欲诚其意。先致其知。又曰知至而后意诚。然知至之效。非一日可期。诚意之工。又非一日可辍。则恐未可以吾知未至。而不诚其意。坐待其豁然贯通之日。自然不萌之境也。必须于才觉得怠忽时。即加省察。勇猛克治。慎勿谓无伤。惟决去是务。则用力之久。自当渐减分数。渐见功效。本原向澄。义理随著。而致知一事。亦将赖此而有进矣。盖不独行有资于知。而知亦有资于行故也。且
立斋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173H 页
以先后之序。则知固为先。而若以轻重而言。则行却为重。故从上圣贤千言万语。皆欲人随其所知而即行之。以为着脚进步之地。若曰知至之后。自当有坦行之日。而知未至前。一任胡乱做去。则愚恐其不但行得无日。而心身昏倒。无以为致知格物之地矣。又焉有豁然贯通之日哉。前日执事之书。所以示操心穷理之方。不啻丁宁。愚之所患。尤是行处不足。虽显然明知之事。常欠果决之性。故区区拙法。不得不姑据见今所知。而加存遏之工。以冀其渐见分别处耳。未知此果如何。至于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则格致到此。实是十分情愿。夕死无憾处。而自顾精力。又已消亡。许多生面工夫。未有办得之势。倘得致身于棐几之傍。日闻至论于埙篪相和之间。则或有万分一得悟之望。而山川夐阻。魔障又多。此亦岂容易事邪。姑且随分作冷淡小家计。温理得数卷残书。服膺得数字真诀。待其眼力稍到。脚跟稍牢。然后方可望循序渐进于力量所及之地。而质既鲁钝。年又晚暮。毕竟所就。其能几何。惟伏望佥执事悯其困苦。而益施提撕之术。使得自列于君子之林。而终免于小人之归。不胜千万幸甚。
立斋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173L 页
答金川沙(丁未)
年来离索之踪。一向牢蛰。虽未能更造轩下。以候起居。而寻常景仰之忱。盖有与岁而俱深者矣。近自斯文运否。先觉沦丧。区区所以属望于执事。又非前日之比。而想味德义。尤恨亲炙之不能如意也。顷于㓒溪葬所。获拜叔季二兄。联枕一宵。略叙离阔。且伏闻动静颇详。当日此心之慰。盖不可胜量。而伊后阻郁。又复如前。不自意猥蒙存记。辱赐奖许。缱绻之盛。有非浅陋所敢当者。感荷之馀。又不胜愧怍之至也。即日梅雨新晴。伏未谛省下燕养道履。以时万重。棣床凡节。亦皆神相否。令仲氏终祥。忽焉已届。伏惟琴亡之恸。益复如新。其何以自抑而仰宽慈念也。宗鲁托契虽晚。荷眷实深。而连汩丧忧。三霜之内。竟绝形影。孤负幽明。第切悲恨而已。下谕缕缕。曷胜仰服。昔年妄论。未必非臆见。纵使偶合于理。其言何足去取。而今于十年之后。乃蒙追提而深许之。夫以执事高明之见。其于此等义理。计必了然久矣。窃观来语。则真若有待于鄙说而后。方始䌷绎及此。此特谦光之至意。接引之盛心。然向微造道之工日究乎其极。则又孰能执迩言而察至理。濯旧见而来新意。必得其十
立斋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174H 页
分是当若是也哉。此愚所以尤敛衽于执事今日之书也。但主敬之属于行而当先。穷理之属于知而当后。以小大学相因之序观之。固是如此。而中庸之尊德性。亦在于道问学之先。盖必主敬然后方能穷理。故前日鄙书所以有云云。而今日执事之点头亦以此也。然小学之成始。大学之成终。皆不外于一敬字。则今以主敬专归之小学。亦似未安。若就大学而言之。先格致后诚正。其序有不可乱者。而主敬之工。又通贯于二者。二者皆舍敬不得。则以此专属之行。亦为未安。要之圣贤之言。各有攸当。其以知行相对而皆统于敬者。非谓其无轻重也。其以主敬为重而归宿于行者。又非谓其无先后也。学者但当各随所指而观之。则可以并行不悖。而受用不穷矣。未知如何。至如宗鲁者。无论知行。皆无可言。而私尝点检。每患行处尤短。此皆不能主敬之致。然若知处既到。则贞固足以干事而无此患。故间尝归咎于知。而叹其致知之末由也。今乃知不能主敬者。非徒行之不得。而知之亦不得。义理精微。岂杂乱胸次所能看出者乎。以此言之。主敬之当先。实为较然。穷得理后密切体验。又惟在于主敬。则此二者又非可只说当先而已
立斋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174L 页
者也。乃终身事业。故曰敬者。圣学终始之要。岂不信哉。因记昔年获拜李先生。先生语间再三谓宗鲁。朱夫子尝言某得处无多。只在一两句上。当时亦尝略晓此意。以为先生之诏牖此物。无过是者。而至今未能亲切服膺。依旧作无状底人。深恐如此而遂已。何以则得不厚辱其门。而孤负执事之见期乎。末端所教。似此昧陋。岂有讲论文字。只是邻近有南友汉朝甫。博学明辨。而又能笃行。其再从弟汉皓年虽少。亦精思力践。皆非常之士也。时与相从。或叩问所疑。而终是自家无受益之地。未能极意往复。寂寥说话。无足举论。不然岂敢有隐于厚爱之下。而不思所以请教乎。并乞俯谅幸甚。
与金直甫(甲辰)
客腊㓒溪邂逅承拜。足慰前日倾向之忱。缘行旆临发。无暇稳叙。归后思之。则只寒暄间合说底。似亦遗忘。固是此物素有华子之病。而亦心不在焉之致。一怅一叹。久愈未释。辱惠复翰。令人苏豁。且所以惓惓期望于无似者。每每如是。感荷之馀。又愧其无以承当也。初夏向热。伏惟棣床起居。俱获珍卫。仰溯区区之至。宗鲁奉亲粗遣。惟是世虑渐深。意味渐泊。近来
立斋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175H 页
所业。无足浼闻。拊躬兴叹。祇切自讼。下谕缕缕。敢不佩铭。前此每以其自来无小学根基。虽日用间明白道理。亦患不能十分践履。故私常点检。意其病痛在于行之不力。而未必在于知之不真。今乃知向所谓明白者。非真明白。只是略晓其如此而已。至其所当然而不容已。与夫所以然而不可易处。则全未看破。夫如是何怪其不能践履乎。是则行之不力。专由于知之不真。而前后执事之教。每以实见得为先务者。诚是至当之论也。然愚于此。亦尝略识大意。常以为孟子以后千五百年。圣学之所以绝。只为无人晓格物二字之义而从事焉。故虽其事业。或能惊天动地。而莫有与于斯道之传。盖论轻重则行固为重。而论先后则知必在先。虽以圣贤论之。夫子之行之尽。由其知之至。而三子之缺于终。由其蔽于始。况其下焉者乎。此大学之教。所以必首以格物致知。而择善之先于固执。博文之先于约礼。与惟精之先于惟一。其序固不可乱也。若愚者。顾其鲁钝如此。颓晚如此。世故之侵寻又如此。浩浩道体。恐无洞见之日。知处既然。行处可知。而毕竟不过为管窥咫闻之人。上见光而下见土而已矣。惟佥执事不我遐弃。继自今愈以
立斋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175L 页
所得告之。如濂溪之于李初平。则庶于未死之前。或有少悟之望。岂非君子爱人始终之大惠邪。叔氏兄想在职次。未知得音如何。苏湖连承平信邪。伏闻近来衰候有加于前。一者更拜之心。尤为汲汲。而非但向德无诚。兼且薰德无分。每年经营。辄为痘虎所梗。只自浩叹而已。
答金景蕴(戊午)
令咸兄擎珍缄惠然而至。披读数回。恍接隔年颜范。倾倒喜耸。已不可胜言。且伏审履玆霜令。起居燕相。尤为之仰慰无已。第伯氏丈席。初祥奄过。所寄手录及遗事。奉阅以还。德宇冲襟。宛如复见。而俛仰之间。已成千古。区区怆感可言。且其懿行徽迹。无非可垂于百代者。不知今世。更何处得睹其辉光邪。俯托文字。决非浅陋所敢当。目前事理。有不可固辞。兼欲自寓其微诚。辄敢搆出一通仰呈如是。而本来不娴于辞者。又坐连日客扰。神思益落。无以阐发德美之万一。切望更求他处。俾莫重显刻。无未尽之患。如或不弃此文。其疵病处。一一指教。以为修改之地如何。宗鲁暂出山外。徒彰不才之实。无复可论。只幸老人粗宁。而身亦依旧作林下人。从此可以优游终岁。但与
立斋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176H 页
贤朋友如吾执事者。会合无分。有疑而不能质。有过而不能闻。深恐离索之久。遂为君子之所弃。早晚若有渡江之行。而贵边无忌疾相梗。敢不迂辔造轩。稳讨襞积。兼承亲切之诲。以少自振于桑榆之景邪。惟是伏计。
与赵晚谷(己丑)
前春惠复。极荷不遗。擎读以还。如得拱璧。虽甚无似。岂不感悦。以我为聪明博达。而勉之以古人之行。此深可愧而不敢当者。又体之身见之事。契丈示我之六字符。乃未之服膺。而为涂听涂说之归。诚无辞以报长者。是以憧憧倾向之怀。实切于中。而把笔临纸。汗恧先之。有便无书。不一而再。自谓见绝于君子矣。顷者获拜先施之翰。而辞意缱绻。有踰前时。自顾昧陋。何以堪此。三复庄诵。益不胜钦仰之至。伏惟新正。棣履动止膺福否。溯𨓏区区。宗鲁侍状粗保。而逢新感怀交集。加以缌功之制。不去于身。更何足喻。才驽性懒。了无片长。词章之意。亦复休歇。而居然年纪。已至二毛。自量已矣。无复可望。而居閒处独。时一循省。则未尝不慨然太息。思欲趁此馀景。小自振励。而气质昏弱。知行俱难。冉求所谓非不悦子之道而力不
立斋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176L 页
足者。政指此汉。纵不敢自画。尚安能精思力践。期至于道明德立之地邪。亦终于下流而已。惟契丈终始垂怜。时惠德音。使其有所警发。不至于大何之域。千万幸甚。
答赵晚谷(戊午)
近来吾南长德。相继沦逝。独吾执事岿然若灵光。区区向仰之忱。不啻倍切于前。而山川悠远。鳞羽间阔。源源承叙。实无其路。薄此岁暮。怅恨徒深。即于甥儿之来。获拜下翰。忙手擎读。恍奉颜范。且伏审霜令。燕养动止。对时增卫。欣倒慰泻。曷可形喻。宗鲁侍事粗遣。而昨秋一出。犹未足灭尽虚名。远近知旧所以见责者渐加。若此不已。毕竟获戾必矣。寻常愧惧之私。又何可胜喻。世衰道微。士趍靡定。来谕所谓眩浮华忘本实之病。已甚可忧。而近见李侍郎季受甫书则向来西洋之说。至今肆行于畿湖之间。大以踰岭为虑。而要吾辈极力预防。果如其言。此实大乱之兆。而不可不早为之图。然刑戮之所不能禁。匹夫以口舌辟之。不其难乎。窃念邹鲁如吾南。尚有先辈遗风。必无误入之理。而大抵正学明则邪道熄。为今之计。莫如汲汲焉倡明斯道。鼓一世以入于吾儒之轨。然后
立斋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177H 页
妖魔怪鬼。自不得来犯。而此亦未易语者。那边则幸有执事在焉。可恃而无忧。惟是此物。空疏莫甚。假使昌言笃论。蔑实之谈。似无动人气力。为将柰何。但近地有如南宗伯赵士威诸老宿。而其外少辈之笃实为学者。亦多其人。时与相从。资益不少。虽在我者未能有以及物。然以之讲道而辟异则有馀。间不无卓然可望于方来者。亦可一二数。如皆成就得十分。则愚虽朝暮死。可以无恨。不知日月山下。更有几个好朋友邪。所论正衣冠一思虑等之为最初入头处。诚是至切之训。谨当为后进诵之。令其益用力于此耳。
拟与李默斋(万运○癸亥)
应万归时。虽修一候。而不知拜复在何时。政尔瞻郁。玆忽入手。若陨自天。且伏审比来炎暑。燕养动止。连享康卫。欣倒慰仰。有不可胜喻也。宗鲁伎俩依昨。惟是精神日渐消亡。素患健忘之症。到此益甚。虽云容鬓不至顿衰。譬如古木。外荣中朽。一朝遇风。其颠也可立而待也。年迫桑榆。亦何足怪哉。每念执事聪明绝伦。工夫迈人。不惟于性理上。已穷到十分。而其外群书。靡不博记。至如国朝故事。则尤是烂熟知之者。虽此昏愦之极。恒欲一造榧几之傍。稳听绪馀。以少
立斋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177L 页
豁其蒙蔀。而地步稍阔。诚意又薄。迄玆未能。恒以为恨。今蒙昭代稡语借送之教。以执事数典有素。犹欲览此何也。岂以野史之杂出散记者。难于偏信其一二。而有参互考證。以为折衷之意邪。此书乃高王考无忝斋所汇集。而无论某作。类皆举全篇尽载于其中。初无拣择取舍之事。盖以备后人考阅地而已。又似无执事所未览者。然既蒙俯索。故玆令儿辈搜出以呈。但于中间多为知旧借看。久而不推。因为见失。馀亦散在至亲家。只以此六卷付之今便。可胜叹哉。闻如三江玉成等院则皆全帙有之。而本来精力短乏。凡事无以振起收拾。至今未能取誊一本。奉借之尚稽。亦坐是耳。幸曲谅之如何。此外又有名臣言行录六七卷。而其中或有只书姓名者多。未可谓成书。故每拟奉进于那边。以为采入事迹之地。而经营几年。亦复因循。彼此衰相日添。终恐为难追之悔。早晏沿路廓清。当抱书委造。兼陈多少商量计。亦未卜果无魔障否也。抑又有仰质者。吾儒家为学正法。当以经书为根本。史记为枝叶。先后之序。有不容移易者。而似闻一二处士友类多偏好看此等书。寻常言论之间。若到其书中事。则辄为之抵掌奋髯。极言乃已。
立斋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178H 页
至于圣贤说话。精微义理。则往往反为阔略而疏外之云。夫评论古今人物而别其是非。此固穷理之一端。然若不于方寸中。先有一个权衡。使心地常在公平分界。而徒务为此。则其流之弊。易令人不能无失于轻重长短之分。而无端气为之不平。激昂慷慨。不觉其渐入于偏僻过当之科。而失却从容和易广大包涵之象。此亦不可不戒处也。执事亦尝念及于此。而思所以禁绝之否邪。天下自有真是非在焉。吾侪固当彻底见得。而今日后生辈所急。正须姑舍此等。惟以操存涵养。研穷目下切急底道理为务。然后此心之体。方得鉴空衡平。凡其所照与所称妍媸俯仰。无不毕露其本形。毕得其本分。虽有可怒可愕底物事。直如太虚之浮云。而无足累吾之灵台矣。未知盛见以为如何。郑复汝近或相见否。闻其年来用工甚笃实云。喜不可言。
答申审甫(己亥)
岁前承拜惠状及历日。悲扰中草草修复。略致感荷之意。而拟付再从辈归时者。临别忽焉忘却。其后觉之。又不知所在。遂至于今阙然也。伏想赐讶多矣。即玆春寒。未审欢侍起居逢新增祉。向来色忧。已收勿
立斋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178L 页
药之庆否邪。荒年调养之益没其策。虽微示及。固已奉虑。而涸辙亦甚。濡沫无路。反复来语。不啻如同病之相怜而已也。第玩辞气之间。深有觉今悟昨省躬反本之意。隐然自见于言外。因闻座下近读洛建文字。而不谓其真能悔改乃尔也。愚于座下。岂敢有相疏之意。只为近来所尚各异。不能强同。惟冀澜漫之或有其日。今而后大得所图。又窃自幸其从此不甚孤。然悔虽贵切而太滞则反为私意之积。改虽贵速而不尽则终为新工之累。凡系世间毁誉荣辱得丧祸福。一切不留于胸次。惟汲汲于集义养气之功。使吾至大至刚之本体。有以配夫道义。而常常流行于日用之间。毋或少有欿然而馁。则千万人而可往。当大事而无惧。毅然为天下之大丈夫矣。盖座下之病。常患于气不充体。平居每事。类多委靡而不能振作。一有訾谤。薾然摧沮。今此菅蒯憔悴之谕。亦可见摧沮之一端。大丈夫禀五行之秀。为万物之灵。为之则舜何人也。至之则尧与同耳。但从今日觉时奋发做去。斯为快活底事。安有因一错误而便自菲薄。甘心退缩。秖切伤悼而止者乎。此则千不然万不然。至于弃之不录之云。愚于座下。固曰不敢有相疏之意。而
立斋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179H 页
设以所尚不同。向意或衰。王通所谓使公可慢则仆得矣。使公不可慢则仆失矣。得失在仆。公何与焉者。说得尽当。得失在愚。座下何与焉。窃谓似此意思。终不免以外物为轻重。而于君子笃实为己。嚣嚣自得之乐。终有见未到处。此愚所以自得座下之言。既喜悔改之乃尔。而旋复虑其悔之太过而改之未易。辄以集义养气之说。为对症之剂。而缕缕焉激发鼓起之者也。抑又有一说。集义之功。诚不可不急。而此前又有精义一段工夫。凡义之所在。自表至里。自本至末。无精无粗无小无大。逐一深究而详辨之。使无纤毫之疑。留于心目之间。然后方可谓之精义。而孟子所谓知言。亦不外此。盖座下前日之所知。谓之博洽则可。而谓之格致则未也。更愿详玩于朱夫子识愈多心愈窒及知愈博心愈明之说。知所去取而从事焉。则从容潜玩之至。积久贯通之馀。理无未莹。事无未当。其于集义。并将无事于集而自集。而非复前日之用力矣。夫如是则浩气之生。又安可量。而明快充足。便有何物之可疑。何乐之足尚者乎。愚之于此。实亦未有得焉。所以云然者。盖欲勉人而因自勉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