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信斋集册二 (自动笺注)
信齋集册二
 雜著
  
論塟說
之死
神與形離。
軆魄與夫土壤無別
焚也沉也委中野也。
何與焉。
其斂而葬之。
孝子不忍以是施其親也。
豈藉親之死
謀我之𥚁福。
君子不家於喪。
况有是乎。
且其前後左右遠近川嶽
將爲夫人骴骨而來乎。
又爲威福於夫人之子孫乎。
陰陽形而下
融爲川。
結爲嶽之意。
將在主管一步二步十步百步十里百里之內。
來斂之人。
使其子孫
有子有官有財之乎。
或微有向背深淺上下左右不合所謂靑烏之法者。
則又懟降凶𥚁。
使降衷之性。
或淫或賊。
分定之命。
或貧或賤乎。
川嶽喜怒
何其數數
陰陽形下之意。
何其瑣瑣也。
將謂子孫之𥚁福。
山川也。
軆魄有所安不安而致之乎。
是尤無理
使土地
果有不安軆魄
子孫不知地中而葬之也。
故爲也。
不知也。
於法亦當在眚灾之赦。
爲人父而以是𥚁其子。
則吾恐鬼神之德至矣。
不應爲此殘忍薄行之事也。
古者委之溝壑
狐狸蠅蚋之食。
其爲不安甚矣。
未聞此俗之世。
盡被劉滅之禍。
况爲棺槨衣衾
安厝土中
豈又以是爲有不安而降之禍乎。
雖然
舊爲彼安此安之說者。
意若兼謀彼安。
則雖無理。
猶可言也。
今之人多見夫子孫昌熾而灾毒滿壙。
𥚁酷生人而吉縈幽宮者
則乃曰子孫祥殃。
不係於彼之安不安
而但在山川合格
烏乎
若是之心。
徼福之地。
其果有其親者乎。
論相人者
耳官聰。
目官明。
鼻官察。
口官出入
九竅百䠹。
莫不有官。
而吉凶禍非所官也。
然亦有時而官焉。
之官思。
耳目口鼻循其理則吉也福也。
之官不思
耳目口鼻引於物則凶也禍也。
亦豈生質之罪也。
古之人有相人焉。
則曰由也不得其死然。
曰望之不似人君
就之不見所畏焉。
曰死矣盆成括
古之人有非相人焉。
則曰以貌取人失之。
子羽曰奚有於是。
亦爲之而已。
君子之取驗吉凶𥚁福者。
察在性度威儀之間。
長短大小
非所相人也。
君子正顔色。
近信
乃擧其顔貌
使妖僞之人。
肆意嘲評
不知羞
如曰不吉
則以受父母美質
自視缺焉。
甘爲不吉之歸歟。
曆載陰陽避忌
公元1130年
聖王替天之政。
必以曆象爲首
百工之釐。
生民之道。
皆係焉。
其爲用。
豈不大哉
然其事之目。
則曰致日月而定時序。
星辰而觀吉凶
五雲之辨豊荒。
十風之察妖祥
無非所以天時而授民事
未聞以所謂選擇拘避之雜方。
可載象天載時重典也。
吾知羲和分宅
大史頒朔
必無是也
托於鬼神日月卜筮以疑衆者。
先王之所殺。
况輯此疑衆之言。
邦國萬民
而肆其慢天誣人乎。
告朔禮重矣。
藏之祖廟
祭告受行。
敬君親也。
孔子所以必欲
留羊而復禮也。
然使以後世之歷行聽朔之禮。
則是將誣濊之方。
藏諸廟受之祖。
而黷神侮先又甚
其廢也宜矣。
惡得孔子之所愛也。
故爲歷者。
只可日月盈虗
榦枝節序
出入之景。
令月之政。
不可書也。
今旣載之時憲
雖有志道者
狃爲習俗
按占時日
不知原之出誣濊。
亦可羞矣。
或曰
陰陽避忌之言。
其流久矣
安得盡歸誣濊乎。
曰然。
昔。
漢武帝占家而問。
某曰可娵。
五行曰可。
堪輿不可
建除大吉
叢辰大凶
歷曰小凶
天人曰小吉。
太一大吉
辨訟不决
使術家之說眞實不誣
豈有若是相倍
可知僞佹之甚。
西京之盛。
術之精奧
後世可倫。
猶乖妄至此
况在今日
諸家之言。
皆漫舊法
占之人。
又盡庸鄙
乃欲信僞中之僞以定吉凶
亦難矣。
今拘避之大端
如土王之忌土功
不信
術家
不敢于請。
擧此一而辨惑焉。
五行行令四時
秪利在人物成歲功。
非有神鬼主張其時
可以作威作福
可以威福
則土必於行令之時。
益欲使人蒙其取土之利。
豈肻懟而威之哉。
五行之旺。
功用威權必同矣。
若使當土令而不可用土。
是春不可攻木。
不可取金。
輟火而渴水也。
水木火之旺。
未嘗然。
則土安得獨行褊廹之政哉。
天下之事。
求諸理而已
文中子
風雅之後
非無詩也。
東周以降
非無書也。
使經其可續前
乎。
王氏之賢儒。
必有作者矣。
六朝之詩。
兩漢之文。
安見可廁六藝中也。
雖然
朱子嘗爲綱目矣。
楚辭
而寓六義矣。
嘗欲輯晉唐詩而附風雅矣。
然則繼經而修述
未必可也
王氏之意。
未嘗美矣
經敎之衰。
文華日繁
學者靡濫詞章之弊極矣。
擇其稍近古者。
以定學者之趣。
其心則朱子之心。
不當侈其名目曰續經也。
雖然
經之爲名。
後世甚重之。
古之人不然
自所著。
亦名以經者多矣。
季長忠經之類是也
王氏之標續經。
沿於俗耳
未必眞自儗於仲尼刪述
未必謂所編者
眞可埒於風雅典誥也。
中說之論續經推儗太張者。
皆非本文也。
若王氏以十二策獻隋祖者。
以不庸君未然也。
孔子就衛霝矣。
孟子梁王矣。
以不待其招則然也。
雖然
王氏嘗屢徵不就矣。
獻策之必無招。
亦何可知也。
十二策尙不傳
可傳招與不招哉。
獻策者。
只當論策之當否。
不當獻之可不可也
王民嘗言十二策之曰。
陛下眞帝也。
紹周漢。
以土襲火。
色尙黃。
數用五。
以乘天命
千載一時
不可失也。
果是也。
王氏之學誠淺矣。
孟子之告梁王
養生喪死無憾
王道之始。
庠序
王道之成。
聖賢設施之序可見
而惟汲汲於格君心。
濟民竆。
五德之運。
名物之未。
非所急也。
楊堅之爲君。
不可向道
不可不竆矣。
顧乃鄒衍緯紀之餘論。
以爲急先務。
而曰吾庶幾乎周公孔子之事矣。
不亦迂哉。
雖然
語曰。
人當
有過中求無過
不當無過中求有過
中說之書晩出爽眞。
李德林關朗薛道衡之徒。
王氏所未及見。
而載其問酬。
錯亂如是
則言之未是者。
烏足執爲王氏之未是哉。
其是者信之。
未是者闕而不論而已矣。
程子曰。
王通
隱君子也。
當時言語
後來爲人傅會
不可全書
其粹處非荀揚所及
可謂定評矣。
朱子雖論王氏之失。
終亦曰。
荀揚之託空言
非如仲淹近正
退之浮華
未若仲淹之致懇惻條理也。
又曰。
仲淹本領
不及仲舒
而識治軆
行事業則有優。
今董,韓俱不替聖廡之列。
獨以比於董進於韓。
之王氏。
反藉朱子之說而詘祀典
何哉
祀典升替。
不足爲君子重輕
世之人因是
而奴其人。
廢其書。
槩歸僭妄之罪賊。
不究
則吾爲王氏悲之。
論文章之弊
大傳曰。
書不盡言
言不盡意
書者。
達其言者也。
言者
形其意者也。
意者
導其情者也。
人之情志
所發各殊。
而形於言。
達於書者。
亦隨而不齊
自然之理也。
故曰。
吉人之辭寡。
躁人之辭多。
枝游屈。
俱莫逃其中心之所存
所以善觀書者。
易得作者情性
孟子所謂誦其詩。
讀其書。
則必知其者也。
古之爲文皆然
文章之弊。
揚子雲弊之也。
子雲倣古文。
作玄倣易。
作法言倣論語
騷效屈原
賦效相如
劇秦美新
出封禪頌。
解嘲客難
東方生
自是作家競以倣效前人相尙
至於今而痼矣。
操觚以起曰。
我爲
左國
我爲西漢
我爲韓柳歐蘓
倣效名目萬家。
主一焉。
左國者。
必曰歐蘓
今人不足效。
歐蘓者。
必曰左國
非正逕。
不可倣。
方且攘詰不已
倡優之裝戲也。
或裝儒冠
或裝巫瞽。
儒冠之於巫瞽。
固有間。
其爲優人假之則同也。
何足定所假之優劣其間哉。
且夫書字者。
自書而自倣之。
已不如初
覆紙而摸不差
意態則爽。
今從千載之後
欲倣千載之前
何以影響网兩之彷彿
使可得影響网兩之彷彿
是古影響网兩也。
焉得爲吾之情性所達。
由今之道。
雖有知言孟子者。
無以誦詩讀書而知其矣。
滔滔之瘦神刻性爲文章者。
卒爲倡優之後陳而不知恥
不亦哀哉
論佛
人之信佛者。
必曰悅其心學
樂其淸淨寡累。
而其情怵於罪福也。
心學則儒爲加密
以寡累則仙益超脫
何必從之佛哉。
三世之僞未易證。
月前死而復生者。
自言見地獄亦多矣。
辨難矣。
民惟喜說怪。
其言見地獄。
不足信
雖然
人之志慮未定
氣血不固者。
於惛夢悸眩之頃。
必參常日之所大欲與所大怖。
惑溺之夢交畏鬼而魘魑是也
自學語之始。
習知地獄可怕
邪思淫慮之所祟。
若有見於病瞀䀮䀜者。
亦無甚怪也。
之者
又執前後身之有信蹟。
人死而二氣申屈。
太虛無間者。
之正也。
因死之彊。
而其氣湮欝不散。
或憑物爲厲。
申生伯有
亦有之。
過此而至復聚爲人
陰陽之至變。
不敢謂必有者也。
天下久矣
拓跋珪殺人納妻而凶子。
顧非熊情緣鍾結而再托胎
設有是事
反常怪異
曠世聞一二。
與人之産異物化魚無異
君子所不論。
可恃死生常理哉。
世之言鬼者。
或有其精。
歷久不滅
崇伯后相之祟。
傳紀者亦多。
如死皆傳火別薪。
前世之精。
何以閱千百世尙在哉。
嗚呼
則致其養。
祭則致其誠者。
天下通義也。
是故
明盛服。
承事周旋
則雖不肖之人。
擧有洋洋如在
庶或饗之之誠。
焄蒿悽愴之氣。
肸蠁於灌焫饋厭之間者
亦實有是理。
今爲浮圖言者
乃曰。
人死而勘過冥司之後
莫不爲人物。
則人之祖禰之精。
現在人物
現在人物
無以默歆前世子孫追養
其設爲祭祀
中國人神道之剩典也。
然則今之信浮圖而祀其先者。
將明知無理。
而拘於名敎
姑爲應文備數之擧哉。
孝道天性也。
人情所不能已。
其必有聞吾言而怛然泚顙
不忍一日手其書擧其言者矣。
硯銘
重爲輕根
靜爲躁君。
上士攸聞。
天然脩滑。
不施彫纈。
君子之質。
九容
身有動作
以足爲則。
輕則召侮。
趮或危踣。
正身固趾。
作我繩尺
念念蹞步
端重可得。
不揚不蹍。
不拽不擲。
下載軆。
敢不是式。
(右足容重)
手容之恭。
放弛之。
平肱正拱。
心高庳。
視後如揖。
前如奉特。
進退坐起
在衆與私。
靡事違斯。
愆我威儀
望儼人畏。
必始於斯
(右手容恭)
目爲裏符。
不可遁情
遊疑反。
狠流姧傾。
靜貴垂睫。
用亦定睛
精輝淸明
心志內貞
古之君子
閑邪存誠
(右目容端)
縮蹙開斜。
我口所監。
脣必下斂。
守中含。
旣止其容。
察言譚。
扣之不言
金人猶緘。
終日止之。
不謂我憨。
(右口容止)
聲本於心。
言語井井
噪譊激薄
敗爾辭命
厲而不揚
是謂之靜。
微而聽惑。
在所儆。
所貴于靜。
亮繹齊整
噦欬不度
在所省。
(右聲容靜)
所謂不直
俯仰顫側。
南北眄。
民觀亦忒。
軆元管榦
百儀視極。
無曰小節
實形我德。
(右頭容直)
威儀無小。
肅氣容。
鼻口守戒。
息候得衷
調齊屛藏
出內惟同。
在侍尊者
燕處亦庸。
爲尤起微
惰慢所從
君子有禮
容貌必恭
(右氣容肅)
正方其嚮。
後頫前怗。
足間容尺。
齊趾固立。
不側而附。
偏躡重躡。
我立甚好。
觀者必協。
不以言笑
邇愛遠懾。
(右立容德)
九容之九。
色容必莊。
不在其莊。
怒怍憂恇。
隨遇萬變
不得主常。
凡此九者。
持敬之方。
道立于內。
視外爲防
外儀中正
心志益臧。
頤精固壽
軆純力強
敬告同趣
監我九章
(右色容莊)
騎牛牛溪
公元1760年
右幅畵。
鄭副正敾作。
鄭文淸公跨牛訪成文簡先生
平州申大羽藏之
詩令翊翻文淸歌書後
臨是畵。
諷是辭。
不唯可以想慕先輩風采
亦可見交道灑落
今人哫哫者甚不相似
百歲之下。
使人感歎
大羽藏之
其有深意歟。
庚辰正月十八日
完山李令翊敬題。
  翻文淸騎牛牛溪
 
越岡成勸農宅。
昨聞新酒熟。
足蹴卧牛起。
置薦按跨着。
童子汝家勸農在。
爲報鄭座首來此。
桃源說
城南一百三十里。
有巖立于野
曰立巖。
數十天削
舊無躋者。
府人馬甲捷甚。
與人决賭。
遂躡頂反。
則曰頂有竇。
竇有水淸洌。
水置玉盞
傍有二靑雀。
見人不去
何不懷盞下。
曰。
心悸未敢
人以躋是爲異。
不敢疑。
其言遂傳異遠近
然人已啓。
踵後有能躋者。
數單躋爲觀異。
至則無見。
但頑然石頂。
馬甲意。
無繼已爲是言。
自異其行也。
余聞之。
笑曰。
武陵源
必立巖也。
立巖有巖。
未終其誕。
武陵無其源。
無以辨之。
則樵者之計。
更密於馬甲矣。
不然
山中
之民。
安能幻迷樵者之舊路哉。
嗟乎
千年桃源者。
其皆欲觀玉盞靑雀乎。
信齊(一作齋)說
公元1762年
昔者之夢。
賓敬謂之曰。
朱子問除思慮曰。
此如臨敵設陳
若我四面堅固
其誰能入。
不先固於我。
是速冠也。
已而曰。
仁義禮智之行。
信爲本。
也者
實也。
無實
仁義禮知。
非可自行
下學先務也。
嗟乎
不敏不能自進
其故何也。
心有所向
慢泛而無實心。
行有所擬
假而實行
盖由未信也。
不敢先賢必有所感而誘不敏
不敏之知有儆過者。
亦夢爲之兆也。
其敢忘。
名齋以信。
標齋之壁而自觀。
壬午歲正月戊午
書。
冠禮
冠禮
所以重人始而成德也。
其義謹嚴質實
人道所不闕。
近世有行之。
子弟無能
以冠之在首
惕懼更始
所事不別幼冲
而狃不恥
世道陵夷
人材不就
其端有自
廢禮之害。
可勝道哉。
然世亦有行之者
視其子弟
亦猶衆也。
未或有行禮之效。
何哉
務實之弊也。
平居不馴禮。
是日
始假節目
周旋如裝偶人
畫地階級像。
升降
是果示子弟以實者哉。
是故
冠者師法
乃或行禮
不知其人。
祝敎誨也。
乃或聽而不辨義。
遵例對之曰。
某雖不敏
敢不祗奉
於戲
適以導詐長僞於其始也。
古人尋常賓接
禮固嚴。
冠禮者。
加冠子之儀於賓禮也。
冠之重。
在三加命
祝。
不在升降揖讓之數。
今使平時接人簡慢成俗者。
假而盡之於是日。
故俗人憚而不行
行者歸虗飾。
遂使先王重禮
作一文戲具。
本則無矣。
誠有有志務本者。
朋友之賢。
子師者。
先命就學祝辭習聞
爲人臣子少者之義。
預講浹洽行禮之前
行禮也。
無敢盡假爲虗文
行三大節
禮過。
仍使之頻就其賓。
日無忘其辭。
得以振勵脩治
不孤所對之語。
若是則庶不失禮本。
而有實效
儀文不繁。
人亦樂爲。
無不行者矣。
大禹九州貢賦
拜手稽首言曰。
吁。
在昔上帝
誕降儆割。
湯湯洪水滔天
九土不土。
下民其魚巢。
逋窟墊罔暇。
謀厥力穡
以鮮其生。
矧惟曰法其疆理
修厥職。
貢于中邦
惟時帝愍下民
煕施睿智
董功以汩。
惟時臣毖職在司空
不敢怠荒
迄十有三載。
賴帝威靈曁一二庶尹能力
神龜贊疇。
應龍協瑞
克集于厥勳。
岳澤旣定
畎澮旣道。
疆畝旣績。
六府之物畢殷。
九州之入可經。
時思惟。
土有墳壤塗鹵之罔壹。
亦厥民居殷寡之不齊
不可罔差其賦底。
遂𥕂民之胥鞠。
咨我乃九厥等壤。
九厥等賦
視地攸作。
頒任其賦。
罔俾有不平
予又思惟
歲之廡不廡。
民糓有裕有嗇。
不可隨歲以重輕其土任。
我乃視數歲中
常其出賦。
亦罔俾有不平
若其土物之貢。
亦惟因地之恒。
殖塩絲金錫。
至于砮丹怪石
無敢不共
至于淮夷西戎
包橘柚。
或篚織皮
不有
獻。
亦曰惟正之供
不敢奇珍異畜癏民之力。
以役我后之耳目
自今三壤有則
財賦胥正。
自我冀方
外薄荊揚
或浮或逾。
淮渭漢沔
不會同于三河
以達天子
天子阜財于上。
兆民煕生于下。
于謳之。
野于祝之。
不勸帝之德。
敉帝之載。
帝德帝載
光被上下
風聲萬方
海隅出日
咸格馨香
克底玆無疆之休
惟帝時克
何敢與焉。
臣惟職是共命
玆旣簿正九賦之所秩曁貢篚之所物。
拜手稽首欽奏。
惟帝畀之有司
列于邦憲
俾世不易
敢錫玄書
拜手稽首颺言
幅巾銘(鄭文康先生遺服)
方尺䊷帛。
非我希有
胡斯可貴
先生首。
纓帶前垂
狹緣博後。
不制以俗。
由禮舊。
先生服之。
德享胡耉
臨齊祭。
有儀凝厚
瞻服想人。
若覲左右
後士所仰。
孫子之守。
匪服是守。
德將嗣受
德之不受
守服焉久。
汝懷乃祖
圖服不朽
遺書在篋。
汝勤取。
贈薪智島李生
島處南絶海。
其人稼漁而無餘業。
業文者期記糶傭。
有李生尙寬季心
創志文學
年踰弱。
梅山崔處士載。
行義
講道山中
卽越海就受五六載。
志踰苦而業日進
處士之徒以百數
罕及焉。
處士顧異其拔於島。
又嘉其行學
言其徒。
稱首
由是生之名。
在旁數郡。
旣師沒。
歸家
學而無成名。
家以而失舊業。
遂居不能風雨
冠衣弊結。
足以鄕人
鄕人稱羡之。
中以無所利疑之。
卒乃子弟之棄學者
咸以季心之窮爲辭。
季心泠然而笑。
意常有自得也
歲壬午
余隨大人到島。
視其人文
旣有忼慨
信義
果余所畏也。
余以得是於窮海絶奇
而欲不知窮海之憂。
生亦益忘其窮。
自以遇我爲非窮。
而又以晩遇爲窮。
余與生交甚似古人焉。
然亦未問其世也。
一日
言曰。
某璿支德泉君之裔也。
則與我同祖。
攷其譜。
自我九世祖而分也。
於乎
生民千百世。
而子與我同其異者纔九世
苟知不可以九世異之近。
掩千百世同之久。
固無兄弟伯叔也。
况在遐荒
兄弟伯叔之地之遇。
而又有善如子者乎。
始余只善子之人。
而尙奇其遇。
今又重以宗族之懿。
其遇之尤奇。
不幾天所定者乎。
於是
有感焉。
我積德公積德之報。
忠孝榮顯之世盛。
冠于宗系
今子雖淪落窮島。
斐然有聞。
爲窮島之開荒一人
未必先德之所裕也。
子宜益重于子之身。
所以祖澤者。
不止斯也。
吾宗之在京而顯者
今皆替矣。
天意消長
其亦未可知也。
乙酉歲閏二月丙辰
書于簹谷海村。
遊薪智島石窟記
島之中於東西簹谷
谷之南瀕南海
海之東岸
奇石谽嶔盤。
詰窽爲窟。
可坐數十人
覆如屋。
穹然垂而障其西與南。
谺然䨥鑿而邐外。
如鼻如竈焉。
島之人。
惟愛食。
奇境
無藉於食。
不顧
遂殺牛者於是
浦女遇雨者於是而已
公元1765年
齋主人。
勌于暑。
與數客。
逍遙旁海。
而得是窟。
冲邃暢朗
不黮以慄。
皓石之峭。
幕角而帷牙。
肅人忘熱。
窅從雙竅
界斷海天
所見窄而增寥漭焉。
樂之
分石爲坐講道理
竟暝。
自外望者。
窃窕隱見
欲疑洞仙之遊。
石龕之參佛云。
中州二京之勝。
勝於鈷潭小丘。
未名者多矣。
鈷潭小丘。
獨以處南裔
子厚之筆。
顫譽萬世
則斯窟之仄荒濱而得吾人遊者。
固物各有所遇邪。
從遊者。
李尙寬,黃聖元,方祥喆。
喆自北鄙
徒屩三千里。
于是
乙酉歲七月二日
題。
方祥喆歸北塞
昔。
余侍大人北徼
方生喆尙幼。
從學最篤。
質魯得以識字名。
繇志苦也。
其志曰。
文華知非材。
所願學。
學古人之志。
而欲效爲其事。
凡有聞必有行
不以靳議怍。
不爲利害威福撓。
能行於師前者衆也。
行於家於鄕黨者。
葢獨也。
學三年。
壬午。
大人遷于南。
罰延諸生
諸生𤝿伏。
毅然送至三百里䧺城
自講約不擧
獨能不改舊度。
其冠三加曰。
所聞于師。
則其地始有也。
乙酉春
裹足二千里。
重關
又浮海一月
入薪智島覲師。
是行也。
父兄親故之所共危而沮之。
獨有所秉而果行
留島數月。
今將步險三千里以歸。
離家已三十旬矣。
於戲
信義湮於世久矣
區冊巢谷尙可述。
况生之苦且難。
前人
乃能於斯世。
不知將謂何如人也。
雖然
田承君之語鄒志完曰。
無以
此擧自滿
士所當爲
不止此也。
今日之事。
雖人所未易
苟不繇是益勉。
是行也亦將何益於爲小人喆乎。
吾懼汝之難爲高偉通灑人。
吾旣不能使汝虛來而實歸。
作是言勉其歸。
乙酉十月四日
書。
送凡谷從兄
公元1766年
從祖兄凡谷子年三十三。
厲志業。
猥引令翊同志
今有事之泗上
離將數月。
令翊贈以言。
余安敢辭
雖然
君子之事。
而已
苟切。
六經無非古人所贈。
何事余言
不切
賢師終日箴掖之。
不能益。
况余薄陋不以躬者。
可慮益於乖離之後邪。
知非益而猶言之。
是其意出於文。
不出於實也。
余觀吾兄有辭章。
言語
可謂文矣。
未知所以行於己者。
果能實其文不也。
思益吾兄者。
正宜知勉以實。
乃反以出於文而不出於實者言之。
豈徒非益。
余故不敢有言
以不有言者言之。
丙戌季夏
書。
李在淳冠說
莘智島之橡山李子尙寬。
與我同祖德泉君者也。
言于余曰。
某將筮日冠子
願行三加之禮焉。
余曰。
子之處荒僻
世世尙能有行之者歟。
曰。
未也。
則子能躬服禮而有式於家者歟。
曰。
未也。
然則之子能知文字聞義理。
而入於禮歟。
曰。
亦未也。
玆三者。
固皆所未有
然某之願行禮有說焉。
家雖無幸淪荒裔
其所出。
有自異於荒裔之他族也。
嘗有聞焉。
禮者。
家之幹也。
家之隆替
由於存亡
且吾有聞。
我德泉祖之立家也。
以邃於禮。
而致蕃昌
今吾支之獨淪荒裔
不能京華諸宗齒者。
安知始不由禮中替歟。
某雖五十無聞
不能行之於身。
願以所聞吾子
使自成人之始。
知有所謂禮者之必可行
漸納於倫理之常經
喪祭大節
由此自知身家之異他族。
習養成範
庸詎知來世之不有荒裔而思宏祖澤者邪。
此吾戚戚而慮。
非欲苟慕虛文
僭傚中京大夫士之所爲
以聳鄕村人觀聆而止也。
蹶然跽曰。
子之志大哉
然子儀章未素
冠服不備
強欲行之。
是反示以苟假。
所以導之禮實也。
遂於冠日。
余往而命將冠者
立於位。
三祝
使讀三復而通其義。
乃言之曰。
爾考之志。
盖憫也。
爾能怵然儆念。
蹞步造次
無敢忘玆祝之所命。
尙有棄幼志
順成德之實。
是雖不行禮而禮固行也。
苟無斯心。
今日儀文之擧。
曲盡周公之舊。
亦何補於汝之忘親而棄行乎。
汝尙識哉。
旣冠而命名在淳。
字之曰天民
復言之曰。
淳樸者。
所以斯民而禮之質也。
人家祖先立門戶
莫不敦厚質愨
淳朴之福。
而裕來後。
逮後之子孫。
必有漓其淳。
散其樸者而敗之。
然則淳樸者。
吾祖好禮之質。
所與子孫者也。
以汝神禫無文之資。
思爾名。
思爾字。
而思其義。
於思不忘親而思承祖懿也。
必以還淳反樸爲本。
不鑿天生斯民之眞。
則其涵翕福蔭
責受蘄食於爾身。
若爾後者
烏可
𣊹哉。
主人冠者
再拜受誨。
申儀書案
匪漆而彫。
尙質蟠木
新其毁折
先祖遺䠱。
非直守器
傳經策。
是載是肄。
孫孫世職
無口匏
公元1772年
歲壬辰之仲春
令翊南歸逆旅
曉夢一聯詩。
平生不擊有心磬。
於世眞同無口匏
有言者曰。
宋人詩。
覺而異之。
意實有作者
搜求至今而未得焉。
無口匏
李文靖所見譏。
乃夢於余。
偶然哉。
狼抗狂率
衝口所發。
不能委順於俗。
殆兆以儆歟。
古之人有緘口者。
有指口者。
周銘敬口。
易象尙口
皆有口而後有戒。
若初無所謂口者。
則緘指莫施。
無憑
爲戒豈不深切哉。
且匏之爲物。
繫而不食
瓠落無用
而其無口者。
不可以笙簧
不可以盛水漿。
無用甚者也。
與余無用之身。
相似焉。
故以無口匏三字
揭諸壁。
自稱曰匏客
甲午六月雨中
匏客
題。
無口匏解嘲
余之徵夢
自托於無口之匏。
所感深矣。
在寬一見而捈難窮之。
辯以辯之
若是有口者之多事也。
在寬之言。
要以莊生所謂蓬之心爲茅塞
茅塞之瓤。
譏余無口者。
無以刳瓤。
則不得有匏之用。
蓬茅不去也。
夫匏之有瓤。
猶人有心腎腸
非若之於蹊。
外物而來塞也。
必免刳鑿之患。
固有之瓤。
然後不失天質之匏。
若鑿
口刳瓤。
而見用於人者。
匏之大戚也。
今欲刳瓤以求匏之用。
是去人之心腹腎腸而後
有人之用也。
其弊將有刓心鑿性。
喪其天賦而求需於世者。
此吾所以樂於無口之無用也。
貴之酒漿入。
之而塵煤盈。
瓤之一刳。
所用榮辱形焉。
無非外物之來塞。
則是眞匏之也。
今乃以得外物之用爲榮。
固有茅塞者。
不亦昧乎。
茅塞之義。
外內之辨哉。
風撓欀(一作攘)而見棄許由
食水漿不節而遇掊於惠施
皆刳瓤之𥚁。
而瓤之刳始於有口
有口無口。
君口恐又有從傍譏之者笑而止。
不畢其說焉。
信齋集册二
 書
  
再從弟虞臣
我之不辟
吾欲從孔註。
朱子意也。
無有挾。
而硬攻朱子詩傳及書大全諸篇所載。
皆從孔氏斥鄭之非甚嚴。
至曰鄙生腐儒
獨答仲默爲從鄭。
而曰向者叔重亦辨此條。
一時信筆
曰。
當從孔註。
夫旣著於詩傳
而曰一時信筆未思之答。
可乎。
可知叔重是初說。
仲默中變
詩傳晩年定論也。
不然
誠意臨終猶改。
詩傳誤解
孰禁不改
乃留此悖理之說乎。
不必不從定論
自取鄙腐之譴也。
管蔡之爲流言
欲蠱王使周公而逐之。
得以遂其畔。
周公因而辟去。
是中其計也。
三監頑殷之不逞甚毒。
周公卽征。
其安殷之難。
猶訖康王
周公况於新遭大喪
嗣王幼冲
國家危難
成奸凶之畔謀。
去國私嫌乎。
不惟公之道理未可
國亦已矣
且以請王爲言者。
未必然
幼王雖因人言而忘懷疑心
其時周公之請征。
王安敢不聽。
周公之攝之責重。
有過伊尹
可以利國
伊尹王尙爲。
其事之重難
甚於所謂强矯之也。
放王而自行王事
其蹈嫌恐甚於所謂不思自請也。
伊尹
證之周公之請征與否
不足論也。
不思證以伊尹
乃引魯隱新莾
欲逞其辨。
吾見其甚不類也。
以爲攝者。
攝君當行之事。
事之當行
有過於討叛亂乎。
豈謂必君之
所欲爲。
然後攝而行之邪。
幼冲無知之所欲爲。
公皆順之而已
不敢出於其外
所謂之者不過
今知申事之爲。
非周公成王之道也。
大誥
周公將征。
上自國老
下至邦人
莫不沮之。
殷監惑人深。
不征則國必危可見也。
此時國人
以周公蹈嫌強征爲未安。
故擧曰不可也
若旣得罪人。
風雷感悟之後
三尺童子
豈以討畔殷爲不可乎。
東征後。
四國煽亂。
猶終成王世。
况新誅武庚
疑畏
而公若卽歸。
不旋踵而𥚁必復發
二年誅辟
三年竣事也。
非旣誅亂而猶擁兵不朝也。
竣事而王悟迎歸。
幸也。
竣事而王不悟
公亦始當有自處矣。
公以叔父
親行王事
不敢請征。
二公以下
尤當避脅奸之嫌。
不敢請征矣。
管蔡討亂衛王爲名。
興兵入國。
則王將視爲忠臣
拱而與之。
管蔡武庚入。
簒奪
次第事也。
子試揆其事勢
周公可不顧私計而請兵討亂乎。
抑將自避身嫌。
坐見危亡乎。
鴟鴞詩取子。
指管,蔡也。
毁室
王室也。
盖言不東征
𥚁必至王室
王心也。
只得言根時。
管蔡未死
豈曰旣取我子也。
子言所在
未知也。
鴟鴞
未歸而作也。
東山
旣歸而作也。
金縢之作。
本爲冊祝瘳病。
叙其本末
故因及雷雨之歸耳。
若置東征之誥於武王未喪書之前
豈不顚倒
雖從孔傳
詩書編次
固當如此
試思之。
虞臣
古文說。
愚兄年少氣率。
不覺言出僭妄
得賢弟砭誨。
知自瞿。
以爲朱子大賢。
不敢斷此。
况以吾輩遽斷朱子不斷之事乎。
語到此則吾父子敢辭責。
然子令無斷朱子不斷之事。
敢不自勉
苟令無作朱子所疑之疑。
則亦有不得盡從。
且前賢如吳幼淸諸子
亦執朱子之疑而疑古文。
是非公議
固是難泯。
此非吾虛捏朱子之言。
借助己說。
子少恕之。
孟子武成之說。
甚服透明
古文義理甚好。
吾亦作一義理書喜看之耳。
不敢曰出於禹湯伊周也。
若以理有好之。
故知其非古而不必生疑
白樂天輩。
擬作逸書
理亦好矣。
皆可廁之典誥間也。
樂天之書。
露跡之梅賾也。
梅賾之書。
藏名樂天也。
樂天擬作
心平
梅頤擬作
其心譎。
以是論之。
梅頤之書。
不及樂天
今人笑平而爲擬者。
反推譎而爲擬之書於盤誥之上。
至有曰過諸誥聱牙之文。
而得周官
芻豢悅口
亦可慨也。
子以孟子之論武成
古文之非僞。
固爲近理
吾亦以孟子之論武成
古文之非眞可乎。
武成所云。
盖言兩軍相戰。
血至流杵。
孟子王師所到。
崩角稽首
不當有若爭鋒不信之。
今之武成
乃惡見斥於孟子
裝作師相攻而流杵之辭。
師喜武王之速入。
惡其國之欲戰。
自相攻而至流杵。
是益見仁者之無敵。
武王所得以禁也。
孟子何譏之也。
是則是孟子誤看經文而輕排之也。
知非古書不敢斷疑
猶爲忠厚之道。
則况明是古書者。
直曰不盡信。
何等重難
苟非反復之至。
而終不得
已。
則可輕言乎。
腐生小兒之所能通者。
不悟其義。
率爾曰書不可信
則子孟子是何樣人邪。
無乃重於護梅賾
而驅孟子草率輕薄之歸乎。
今有弟子學於一師
有人僞撰其師之文。
則雖其文不悖於理。
知非出師手。
必欲明其僞者。
人之情也。
今可咎者。
梅賾輩數人。
疑於誣者。
四代聖人也。
在先賢則疑信相半。
故不欲斷之。
君子盛德
今旣的有疑於心。
則痛群聖之誣。
不能厚於梅賾
或人所不能已也。
固知言益妄
在子亦何隱乎。
虞臣
   來書曰。
朱子所謂孔安國書是假書者。
恐必是傳文。
傳之眞假
不關於經之爲經。
其他所疑。
亦俱不能其所信。
不可以信相半斷之者也。
至於吳幼淸趙孟頫輩所言。
皆但據朱子太甚之疑。
而全不取其所大信者。
亦不可據
此引朱子下同於此數人也。
朱子之疑。
吳趙諸子
果有淺深不同
何敢引而同之。
所言假書。
果似傳文。
然以偏得其易不訛損一字大疑
是非後人之容乎經文而疑信相半者乎。
且旣知傳爲假
則經之可疑
亦有難掩
果得古經
悟解作傳。
人情固欲表章垂世
著其用功
何爲自晦其功。
假託安國也。
可知儗經者。
不足故自見疑
又假孔傳而實之。
不著其名
其間也。
朱子旣曰。
書序
魏晉人作。
作書序者。
不能作古文乎。
安國五十九篇
一篇爲贗。
安保餘篇之獨無贗也。
朱子疑其文字
愛其理好。
不斷爲非經。
然自漢以來
擬作者多。
獨尊梅賾者。
文字無倍。
出處可信
而又有孔傳實之故也。
今旣斷孔傳之贗。
出處荒唐難信。
文字之疑。
不可勝計
古文之非古。
果難彌縫矣。
所謂出處難信者。
何也。
安國書始非秘而不行
安國古文校定今文
文多舛異。
分爲二學
大史公親受於安國
都尉朝以下
皆師受者。
劉向校定錯簡
其傳至於馬鄭輩。
治古文者。
今文學寢廢矣。
太史依俙言。
安國又得逸書十餘篇
不言定爲五十八篇而傳釋矣。
都尉朝安國
而第第相傳
至於馬鄭
安國旣定五十八篇
不獨取載伏書者。
傳授
奈何
二十五篇
馬鄭不見也。
劉向揚䧺
又皆以孔書校定
何不二十五篇也。
吾恐孔書未有二十五篇者。
而只史記所穪十餘篇
亦未能傳於人。
弟子傳習都尉
時人淹該如揚劉。
不得聞。
千載之後
所謂梅生二十五篇
可知初無是物。
   來書曰。
下書下端
又專指古文
梅賾僞作
設令古文不可信者。
不必斷爲梅賾之所作。
漢書旣稱徐敖王璜塗惲欽之徒傳古文
則安知僞書之作不作於此輩。
而作於梅賾乎。
又安知大航得之之時。
又被奸譎者之所欺乎。
所謂梅賾書。
非敢必謂梅賾作之。
只爲與樂天對言
不可盡列可疑人。
故標㝡後傳者。
下文
固曰可疑者。
梅賾輩數人。
子亦當知我意。
無事硬責。
漢書所稱徐王諸子
皆只傳無二十五篇古文者。
塗惲賈徽
子逵及馬鄭得其傳而註解
只有二十八篇
則可保此數子未嘗僞撰
若大航頭所得
只是舜典孔傳也。
鄭冲蘓諭輩。
得眞古文孔傳
若是鉅麗的實
則此非可自私獲利者。
何爲默默潛藏
梅賾始發也。
古文而傳於世者。
梅賾一人
僞撰之疑。
梅生亦有難辭矣。
   來書曰。
其文自是大文手段
梅賾之文。
何無一篇之見傳者。
爲此數十篇不可掩之辭書
以沽奸譎之名而止哉。
且今實是儗作。
則其作者誰某
不須辨也。
古文文字可疑
不可悉擧。
朱子以下諸公所論。
亦甚明的。
第又有一疑。
嘗有聞焉。
古書百篇
古人書語者。
百篇俱在時。
雜引百篇中也。
百家引書之文。
今文不過三分一。
三十三篇
百篇三分一故也。
三分二。
皆載於古文
二十五篇中。
一句遺者。
逸書四十二篇
奈何古人於此二十五篇
若是多引
四十二篇之文。
一句引也。
此爲儗撰者。
悉集用百家所載之明證
可以無他辭矣。
子以梅賾無他文。
可見乎。
吾亦未嘗必欲爲梅賾作。
然此則恐不足爲據
張覇亦嘗僞撰
篇。
僞撰尙書者。
非不文。
子果見張霸文字傳世乎。
古文文氣委弱。
筆力蕭索
不能今文代殊篇異之軆。
禹謨冏命
語出一口
文局一例
調格稱停
多寡均敵
對偶蹈襲
不能當時之習。
吾嘗意非黠材老所爲
子乃謂大文章
人見固若是不倫乎。
子以作不可掩之書。
沽奸名爲無理者。
可謂未思矣。
擬書者。
何嘗不能掩。
而沽奸名邪。
吾輩數人。
自分妄人
而作妄評而已
自撰古文以來
何嘗有致疑者乎。
何嘗有致疑而明决者乎。
儗者之爲計。
可謂密而巧於自掩矣。
彼方身爲禹湯伊傅
使萬世之人。
尊其書於經典之上。
於若伏生眞書而悅之也。
子乃欲以作計疏濶
徒取奸名譏之。
其亦迂矣。
子欲知儗作者之不疎乎。
如子之聦明才識出於凡流者。
而尙受眩瞀之毒。
執此可見矣。
作者誰某
不須云者
言之是也
旣知爲盜。
則其是跖是蹻。
何足窮究
梅子之自造與受欺於人。
又難的知者乎。
吾亦嘗作此見。
不曾辨僞作之人。
無端提我使辨之也。
   來書曰。
至於收用諸家所引之文。
必無一字相異者。
而有不然者。
何哉
他書所引。
不過一二句。
無以知本文語趣。
難於揉入自家文。
故多改其字句
不得已也。
其餘不關揉入之難者亦多改。
所以掩跡也。
至如孟子曰。
無畏
寧爾也。
非敵百姓也。
若崩厥角
稽首
此若引古書者。
而難合於太誓。
則曰罔
無畏
寧執非敵。
百姓懔懔
若崩厥角
吁亦巧矣。
孟子何誤讀至此
而改其文作王與殷民言。
殷民崩角稽首之辭也。
若崩厥角四字
出於孟子
故其語特奇
不類上下文
大凡如念玆在玆數句。
如往省括于度則釋。
庶言同則繹。
若藥不瞑眩等文句
不用四字俗規。
蒼然奇古
特出於篇內者
考之皆有出處
無一不然
豈不異哉。
今文之出於他書者。
皆稍平易之句也。
古文之出於他書者。
皆最奇高之句也。
子試思其由焉。
   來書曰。
至於五誥之間。
則必儗五誥聱牙之文。
周官君陳平易易讀之文亦何哉。
豈有如此拙儗乎。
不能五誥聱牙
乃其露拙處。
終不能免明者識破
端由此也。
子已知其拙作
而尙欲以辨明
豈子過於忠厚而然歟。
抑已運足峻坂
難於自止而然歟。
後人
不免拙者。
可謂周召此乎。
引用見他書之文。
而其上下數句。
不能比效掩跡
欲望一篇此奇高。
難矣。
見責鷦鷯學鸛步。
徒能裂脛也。
平易委弱之之文。
猶力綴不能拖長
一篇五誥多者。
况可論儗此奇古而置五誥間邪。
   來書曰。
伏生不傳古文者。
容或取文奇意高之文。
熟讀不忘。
至漢而傳之。
至於古文
則不及盡讀之熟。
至老遺忘
終不能傳也。
此實未可知其必
不然也。
子之爲此說。
亦自知艱窘
強爲立辨邪。
五歌武成之屬。
今之平平秀才
讀數已不忘。
伏生治一經。
勤誦九十年。
竟不能記平易一篇乎。
設曰常時偏好
而多誦于彼則可也
於誦而傳世
豈有揀擇于心。
而舍此不傳乎。
所謂誦傳者。
未必信也。
早已成誦
豈有但誦二十八篇
晁錯不解齊音。
而多云者亦可疑。
何不偕齊人同聽乎。
史記漢書
皆言伏生壁書亡失
只存二十八篇
爲實蹟。
豈有壁藏散失者。
巧皆失其平易
若有意揀出者哉。
此又明證之斷。
不可置者也。
   來書曰。
古文軆相同者。
容或上古之文。
有此二軆
有作今文軆者。
作古文軆者。
史官之述。
各自不同也。
此亦未可知其必不然也。
子之爲古文慮。
亦可謂竭矣。
子謂古聖人隨事述言
後人裒爲一經邪。
抑謂古有二派軆裁
撰文依倣作之。
宋人詩之蘓黃分派邪。
伊尹傅說作所古文軆。
盤庚周召作所今文軆邪。
周召之於蔡仲旅獒
又學作古文軆邪。
又何孔書中巧無一近似於今文軆者。
伏書則如甘誓湯誓牧誓金縢之類。
古文平易
氣像旨趣
㢠然超出也。
虞有二史
禹謨則異二典
𦤎陶下。
穆王冏命同軆
穆王二學
其作冏命
則異於呂刑
而上禹謨同法乎。
今古不可槩論爲二軆也。
今文雖多險奇。
實則典謨渾厚
三誓之質簡
禹貢洪範金縢無逸秦誓之屬。
軆皆廻異
其餘聱牙者。
盤庚周誥
五誥呂刑
非一揆也。
文則上自禹謨
下至冏命
其排置機軸
句法語俗。
準平槪量
如看一人私集。
奈何四代文風語俗。
若是脗然爲一。
而與今文四代書。
又漠不相涉也。
先儒或言訓與異。
言誥民與語士大夫異。
是皆不通
湯誥太誓之類。
民也。
無逸
訓也。
洛誥,召之類。
實皆語士大夫也。
今子二軆
非但使聖人之經作一世程文。
意氣都死。
立論牽強拘攣
至此則恐未易超然地也。
   來書曰。
且夫僞作古文者。
奸譎僭賊不吉之人。
豈有能作義理甚好之文乎。
子信以爲奸譎者。
不能義理語邪。
小序孔傳
則子亦必不敢不謂僞撰
孔傳小序者。
不可作古文邪
况古文皆掇拾經傳名言
節幻文句而裝成。
故今文則每演一義爲一篇
文則皆句句別義
一篇不然
有何難。
亦何以久䐽(一作瞞)人哉。
且其僞作者。
後來誣世之罪。
不容誅。
當初爲之之心。
亦非大奸譎。
不遇文士好事者也。
晉宋間此習甚熾。
仙佛百家僞文。
皆出此時
如仙佛之類。
尙欲爲僞。
况古經之缺者。
此輩豈不補之乎。
補亡諸詩。
皆出此時
風習葢可揣也。
以爲晉宋人學茫昧
論理齟齬
不能作此理到書。
此亦有未然
古人意思
汎濫立
言。
信意直書
未嘗依㨾古經
渠之見處如是
則不違倍聖訓爲嫌
故其論理
至於作僞則不然。
徧採經書要語
裝襲爲文
惟恐一語違訓。
致人疑端
理安得不正。
若使義演作長語。
如庸學孟子
則亦必狼狽
今每借他書一義理
作一二句。
何至於露其本狀乎。
是故
不能今文之一義爲一篇者。
恐語長則敗事耳。
   來書曰。
孟子武成之說。
意有可采矣。
有此反證。
心甚憮然
請取孟子集註
反覆細看
容有不如此者
至於荀子所謂之者商人云者
是的證。
小註所云。
多可以破異疑者也。
必先肚裏所橫着。
然後可以看得邪。
武成說。
吾所論頗瞭然
子又執而不省乎。
吾亦嘗讀孟子矣。
諸說亦已看過。
未達
正在此耳。
不接戰而彼自相攻。
至於流杵。
天下至仁
天下之至不仁
未能也。
何爲執以仁伐不仁之義。
而責血流杵之辭也。
是必武成但言相戰而血流杵。
孟子則謂不可信
荀子則解以商人殺之。
倒戈攻後之語。
本文也。
不然則其血之流杵。
益可彰武王之至仁
安得直斷曰。
不如無書。
而若欲痛其失實誣聖而削去之者哉。
至仁不能之事。
安有可啓後世不仁之心。
懼此而設戒乎。
欲戒時君殺伐
何患無辭
苟且摘抉理好錄實之聖經
反其本旨而脅責至此
無以救人不仁之心。
而徒惹後世侮經之口實哉。
此必本文有大
害理
不容不正者。
不得已以不爲言也。
若只出於雖有是事
不忍言之意。
亦有何難。
固有是事者。
直曰。
可信
至仁不能者。
乃曰。
至仁之伐。
不當有此乎。
雖論小事
不可偏激爽情至此
聖經乎。
正己正人
孟子恒言
橫論經旨。
妄言不信者。
己已輕薄艸率不正之甚也。
尙何戒人之不仁哉。
子試虗心孟子
其果論今之武成之語乎。
看諸說。
設是言不忍言之解。
其果孟子不信書之本意乎。
此非曲爲婉辭
可以彌縫孟子武成之間者。
武成若眞。
孟子之學無足言。
吾則終有所不忍也。
   來書曰。
向與罋日曰。
云云
與罋日所言。
於戱語。
則宜其不能相尙也。
愚竊謂古文之尊於世久矣
果眞經而疑非經。
則不過吾作妄人而止。
若或非經而言眞經
則誣千古聖人也。
吾寧自作妄人耳。
古文之疑。
當初家親只就文字中勘證而已
考古人所論朱子所疑甚多
而其以晉以前諸儒皆未見可疑甚者
明是並經與傳。
皆謂甚可疑也。
吳才老曰。
增多之書。
作者不一
乃至二人之手。
而定爲二體
其亦難言
蔡仲默曰。
安國考定錯亂磨滅之餘。
反專得其所易。
則又不可曉者。
吳幼淸之證据。
㝡多明的。
而其曰梅賾所增二十五篇
辭製如出一手
采集補綴
雖無一字無所本。
平緩卑弱
不類先漢以前之文。
千年古書
㝡晩乃出。
字畫畧無脫誤
文勢畧無齟齬
不亦大可疑乎。
此言㝡精切
朱門趙汝談南塘書說
疑古文非眞者五條
陳氏以爲朱文公嘗疑之。
未若此之决。
趙子昂作書解。
始分今古文爲異卷。
以辨古文之僞。
二趙之說。
多可觀。
今無以得見矣。
然是非之公。
終不可泯如此
竊謂繼今千載上下
若得豪傑之士輩出
則此說終能大行
嗟乎安可望乎。
吾黨有志篤古者。
未有沛然相契
不置勝心。
平讀其文。
自當渙悟矣。
記昔初見罋日而言此。
彼方篤好禹謨諸篇。
聞而大駭
故啓端卽止矣。
後數年更逢。
排斥古文
殆欲過我
虛心勇决
聽人言之難及如此
吾謂一二同志
無異辭。
以子之聰明曠識。
乃有此固執
心甚慨然
玆敢展布無餘。
不厭冗長者。
惟是幸子之一悟也。
非有意於閗文角辨。
切勿汎看。
此誠告而徒思所以壓勝也。
吾輩言議
新奇
大病
吾固輕妄無似
子之執舊說者。
猶之愼重
而吾謂同出於好新奇也。
何哉
吾輩已皆作此議。
故子反借從舊
新奇說耳。
恐汝胸中
未必的藏得眞古文在也。
此言雖善謔
亦有中病處。
幸勿以逼迫爲罪。
而笑受之也。
申儀
孟子不曰求仁。
而曰求放心
正見意在求仁。
人之昏惑久矣
若告以汝仁當求之。
聽猶緩歇。
故曰。
仁者心也。
失仁則失心
何不失心云。
則雖至愚猶知失心慚懼
不得不求仁。
此警衰世切迫之辭也。
論求仁一也。
而曰強
恕而行。
學者也。
曰求其放心
警世人也。
立言深淺自異。
故其曰。
學問之道無他
求其放心
只是人爲學問
猶言人之欲學問仁者
爲其失心不可不求故也。
此皆甚淺爲說。
非謂旣立志學問之人。
於求仁之前
先有一欵求放心功夫也。
虞臣
所示古文書說
賢弟已處公平正大之地。
區區安得多言
夫人是非之公。
得之於天。
不可以事到難處自息也。
千年古經
敢言可信
是事至險至難。
平易快活
豈若固依古聖。
憑藉先賢
逞辯者之利哉。
今見若是平易快活之利而不爲
必欲入至險至難而不知悔。
自知病狂喪性。
或有苦心可見憐於君子也。
區區前書
大疑之斷不可置者。
其條亦多。
子皆不辨說
只執其義理之好。
騁數百千字雄辯
豈因愚迷之說。
不足計較而然耶。
豈雖芻蕘稗談。
猶有默契者。
故持說久而難遽改。
空虛中說義理之好。
而下又言吾亦嘗疑之。
以爲左右佩劍出沒兩端之私乎。
然則吾與子更無不合
幸甚幸甚
區區古文
亦只疑之耳。
始疑不疑
故有言。
今聞子亦疑。
豈有兩事
至於義理
則吾亦好之。
吾雖疑古文之非眞。
非敢削去不讀。
讀今文則必讀古文
格言銘心不忘。
子之疑之而好其理也。
亦必不過如此
雖然
吾每讀。
不覺掩卷長歎者。
今文說理
古質齟齬
難以淺意測知。
吟詠
玩繹之際。
令人感發悲懇
心志而鼓四軆
文則字字精義切人
初非今文之比。
一篇懇惻感動
令人意思索然怠勌。
夫旣盡採合諸經格言精髓
裝作句。
則其眞假勿論
宜若尤爲吾所悅愜。
而彼二者之心。
不自知而自至。
豈非親出聖心與婢效夫人終有化人之功異者乎。
剪綵爲花。
形像色態雕刻逼眞
天機造化之玅。
終不可移來。
况色態形像不能彷彿者。
可以眩於眞乎。
言古來歷
可信處文多未瑩。
未了然。
所云帝王述
區區陋聞。
未詳其事。
豈此果足爲執大證者邪。
吾旣不知
故不敢言
試於後便詳錄以示。
伏生壁藏之蹟。
詳載太史
太史伏生並時
豈不可信。
安國千年生書
子且欲信爲安國之眞。
伏生並時司馬記。
子不欲信邪
且雖曰誦傳。
其盡誦囏險齟齬文多之篇。
而於平易理好文少者。
不能誦。
反人情而倍事理者。
前書已言。
何復爲此說。
以爲無論文軆同異
不能誦者。
必至遺忘
未熟讀。
此言是也
若然則其不能誦者。
亦必險易錯雜如所誦者。
或其囏險尤甚於所誦。
不能誦也。
其奈出後考之。
伏生非偶遺忘
乃巧簡平易。
絫綴四字均軆之文。
而盡不誦。
使如此理好之格言
獨皆不傳
用心亦嶮詖矣。
子果謂世間有如此事理邪。
太史之受古文
劉向之校古文
鄭玄之古文
許愼之以孔壁書作說文
獨不見二十五篇
二十五篇獨爲皇甫家私寶。
默數傳。
梅子始發。
豈不大可異乎。
我國造靑瓦者。
秘術於其子。
欲專靑瓦之利也。
作彙語人。
數世决科而始出。
專决科之利也。
未知皇甫之秘古文
所專何利。
默默數世也。
區區竊疑。
安國不知科斗書
故其已出伏書之篇。
得依伏書校定
其不載伏書者。
則其字未必見伏書。
無以較知。
雖畧採十餘篇
猶如穆王外傳
不能連續
不傳於世。
只傳所校今文誤字者也。
以意推之。
或然也。
未知如何
雖然
來歷誕信
不足辨也。
學貴得之於心。
苟去自欺不實之心。
優游玩賾於二家之書。
則其眞其假。
得之精神氣像不可形喩之中。
可以言語之。
誠味於此
則雖吾人毁闕里之壁而得之
猶不可信
况可論千年之一梅子乎。
義理不倍之由。
則亦於前書已盡。
未詳覽邪。
古人學貴自得
非若今人無實見。
剽竊先儒爲說者。
故董,揚,王,劉之多錯。
是董,揚,王,劉之學識也。
梅生之無則不然。
梅生之無錯。
乃諸經傳之無錯也。
句句類聚傳名言。
直書其文。
或用其意而變其文。
一段如此
夫各散在諸書
理尙好。
况悉集其精華
而爲一書者。
理安得不好。
吾恐使董揚諸子
勿用己見
而只採傳節爲文
則其文章必有長於魏晉人作矣。
至若白樂天之陋。
無怪也。
樂天之才。
固宜未及魏晉
且非欲欺世人
只以自家文。
借書句法而爲戲耳。
不採經訓以飾其僞。
安能古文之倣乎。
以爲未有聖賢
書。
而言無不善。
得之矣。
古文義句所出聖賢
果皆言無不善矣。
見今選擧家所書類二冊乎。
其言皆無不善。
作冊能無不善
所類鈔皆經書故也。
類聚太甚
亦多未免露拙者。
始擧三處之。
論語所載。
予小子履一段。
見於諸子
乃湯桑林禱天請罰。
不以一己萬方之辭也。
乃載湯誥
而難合則分作告天告民。
只使論語所載。
不成文理。
此其露拙一也。
荀子中蘬之言曰。
諸侯自爲得師者王。
得友者覇。
得疑者存。
自爲謀而莫己若者亡。
奈何荀子書文無誤
而獨於仲虺誥。
則將能自得師者王。
謂人莫己若者亡之二句
贅作此多語也。
豈非不出尙書者。
徒幸其爲仲虺之言。
而採節爲二句乎。
其中尤有可笑者。
荀子此文之下。
卽有周公彼其自用
所以窶小之語則困。
好問
自用小二句。
夫合荀子一處所載仲虺周公之言而爲一文者。
豈非荀子而作乎。
此其露拙二也。
莊子堯舜問答虗誕辭中。
有堯曰吾不敎無告
不廢窮民二言
近理
則便採入大禹謨。
爲替堯語。
可謂竭於求覔唐虞文矣。
此其露拙三也。
今文書則見他書者。
一如幻異雜出者。
而古文則此類不可悉記。
何由也。
執疑不在多。
只觀此三者。
亦可以無異議
武成說。
子初欲以小註之。
區區之辨。
則又別作一苟且之論。
此吾所謂徒思壓勝
是則子並與今武成而誤讀也。
前徒倒戈
非謂後徒則欲擊武王
故相戰也。
前徒先唱
反攻黨而洩慣。
則七十萬之衆。
皆有是心。
擁塞迷亂
自相廝殺
勢所必然
武成果有是交。
則益彰畔離之極。
武王仁澤之至。
孟子不當不信
今子必欲明孟子所不信。
乃今武成
無端釋順理之文。
背理之語。
以爲此乃孟子所不信也。
其所處心
恐亦不可不出意必也。
雖二三策必取之示。
敢不是從。
區區所言。
只辨其非出聖手而已
若言之善。
君子不以人廢之。
集古格言
固吾所欲爲者。
不勞吾功。
前人爲之
可愛可取
豈止二三策哉。
月巖叔父嘗言曰。
古文之理。
眞可用之於經筵講對。
此言誠然
設使吾輩說有行。
古文不能復在列。
吾之愛其理而讀之。
必將在後詞章之前矣。
下段以學問門路張皇爲說。
不滿一莞爾也。
君子之學。
行之爲貴。
苟能行誠正修而立大本
則雖不自謂某門
聖人之徒
若不能行而徒定門路。
則將附朱則累朱。
附王則累王。
雖曰背朱。
何損於朱。
雖曰附王。
何德於王。
子不此之思。
而必欲明子與我爲某學邪。
稽山之學。
誠有浮高染禪與明灑落之兼有。
故非若朱子用功純一也。
不可誣也。
朱子之道。
日月之明。
昭揭于人。
而於稽山則世皆不知爲何人。
不究用功
徒以詬詆爲利
吾固病之。
然亦豈可固其長而並護其短。
斥其短而遂埋其長哉。
稽山見識透悟
其言省察克治之方。
集義養氣之說。
俱明的灑落
有益末世馳騁功利之弊。
然如弟子用扇。
不可以禮節綑縛。
至言伊川斥罵曾點
則是其浮高也。
門人實相幻相爲問
先生敷演其理。
眞是能仁敷座
空生偏袒
則是其染禪也。
一是習性未盡祛。
一是舊學未盡脫。
言語氣像
自不勝二者之弊。
故至其末流
謔浪雜散
出入異敎
無所不至
其明的灑落之補於世少。
而浮高染禪之害滔天
可不嘅哉。
雖子之爲學
不可不知此而精擇也。
嗟乎
吾以猖𦍕之身。
敢論古人
安得泚顙慚愧
吾於昔也。
猶自信以有才少年
日月如流
年漸增而才志益退。
則較他人之有吾年者。
已爲下。
自此以往
可知矣。
非不欲猛加惕厲
切近身思。
乍得乍失。
未易尋安曠之地。
此將奈何
勉勵之託。
在於子。
雖然
今日聰明慧通
固非區區可及
若不及此益篤
安知他日不與我同此懼乎。
自今與子始息言辨。
必軆之身心
所不得行者始爲問難。
以爲切磋實效
嗟乎
爲此多辨。
而終言息辨。
人誰肻信吾心。
申儀
公元1774年
此島。
是南絶海。
瀛壺之山。
崒然在南。
春分前後
南極照人軒牖
環島十餘里。
民俗質嗇。
不望榮祿
射利競能。
不慕飮食衣服居處奢侈
耕牛釣船而無車馬
不事往來交遊
勤力耕織
倍他地。
業文武。
文期於識田案。
武止於侯射接歡。
隨潮出浦。
男擧網釣。
採蘋藻蜯蠏。
村鄰相爲戚親。
呼姑呼叔。
日夕追隨
煕煕闘䦧搆怨之俗。
未知莊生所謂赫胥氏之民。
比此果何如也。
僕於晨昏侍歡之暇。
閉戶古人書。
心少接物之累。
紬繹之味。
比前更親切
有時理有契心
不覺油然而喜。
若將顧語傍人
不可得
則記之於紙。
終日心如飽𩚟在腹焉。
夕粥才罷。
熱汗于面。
出倚竹扉
耟帶笭者。
雨多少與魚長幾尺。
間以諧笑
伊輩亦以爲高兩班
不責分限禮數之苦。
可樂也。
盡其村野本熊。
所謂忘機爭席
夫世豈有桃源哉。
外慕安分樂生者。
桃源也。
敢報京華故人
自今呼我南極桃源戶主可乎。
然所貴桃源
爲其忘情世人
遺落萬慮
一念終不斷於公溪主人
所思遺世高人
則亦不害忘情世人故邪。
孤坐無聊
聊與故人爲謔。
一笑而誚其浮穕。
虞臣
子所言先賢有餘不足之說。
可見處心必欲公平
此爲可貴
軆理未精。
故所論亦不能副其處心矣。
稽山嘗戒專用力於外面矜持
說則弊猶不甚
至若禮節綑縛之說。
不可掩護
一座皆用扇。
不以禮節綑縛。
皆學曾點放狂
譏斥伊川謹守
欲以飄飄放逸一門風俗
是果所謂君子敎人之道。
果只一箇弟子局促不豁。
如子所言乎。
欲強自家氣象
故所曾點亦皆誣以非本狀矣。
吾嘗與瓮日言曰。
晦菴爲學之本。
無以易之。
至於楚辭參同陰符,韓文。
皆有註。
其他從事技藝之類。
不過嗜癖
偏。
非道亦在是也
王氏亦非無造道明的之可取
至於憚拘撿趣浮高。
性偏耳。
非聖人。
豈無性癖嗜好之偏。
今人所主者。
自其極至
至其多能處。
作一實事
未免减下其極處
使合於嗜癖事。
推其嗜癖
使歸之正道。
則是推尊而反晦蔽也。
大抵世人軆理未實。
徒立私意所主
則必欲事歸美
不自知欺僞
掩覆十尺之材。
一尺之朽。
良工截去其朽。
用其不朽
則便爲美材
一尺不足九尺之美。
若強欲歸此材於無欠。
便謂朽處尤見其美而不去
則此本終爲朽材
吾子之論稽山
不幸近是
其所好之。
適以害之。
稽山見理善者多。
不善者少。
不當執其不善而蔽其善則可。
豈可竝護所短而強作呶呶乎。
子之前日之信朱。
今日信王
要之
非實體。
而得其可信
始於客氣上定主意
終於主意中立義理
立心之久。
自顧眞若實心
而終是當初
則自客氣來也。
如此則安知今日所言頭腦眞切者。
果是實軆得眞箇頭腦乎。
虞臣
大本論。
是費子篤工。
吾曾一筆評過。
草率可悔。
區區中庸未學。
不𣪎(一作彀)的論
然今所示大體似好。
費隱說。
亦有理可敬
但吾所疑者。
亦非敢疑子不知道理。
說理
似當只就本分切實立言
不須卒發邵程談雷等以嚇人
且其篇內行語。
頗多可議
然吾若輕於筆下指摘
文字務勝之際。
子因固執可改處。
事頭漸大。
無以改也。
此論是大
事。
若或如是
不幸甚矣。
只當異日相會
言語商確耳。
區區近於書尺往復之道。
認得三愆
凡人體理未熟
始也草率未思而輕發語句
被彼駁正則不歡喜改是
乃心破綻
苟且䌤縫。
自欺飾非
無限私意用事
此一愆也。
彼之有言於我。
實出要我好之苦心
則我宜實心軆看
不孤彼意。
而徐考其得失
乃反如得奇貨。
只句句索痕。
欲爲騁辨之資。
故還不能詳察彼說。
使彼爲我苦心
都歸孟浪
如此則雖吾言皆是
已見志不實
而非與人忠者也。
此二愆也。
人患明於人而昏於己。
能善規人短。
不知自家作此書處。
辭氣之間已不啻自犯其科。
故所言可益於人。
不能益於己。
三愆也。
是皆客氣未定
誠意不立之致。
吾方自頌此罪。
故今於子言。
不欲苟尋瑕疵
用筆批點屢諷。
仰思所以實厚賜。
然却不自知此幅紙內。
又是宛然三愆
克己良難也。
自治未能固。
無暇檢人。
然以所自治相示。
未敢曰子亦有是。
亦或切磋一事
虞臣
書中頗有獨立無鄰之意。
何必乃爾
子在沁。
宗兄及功宣兄弟無非師友
所在皆然
無論人之才志逮我與否
在我與人爲善之道。
但盡委曲惻怛之誠。
視以同志
不當自爲志道俗人界分也。
凡人每患乍有才志。
便目人爲流俗
相與之間。
漸不誠實
趨向日離
甚至自親以往
已多外親內䟽於我。
則遂自引嘐嘐古人之感。
不勝
踽凉凄楚之心。
此非流俗不知君子之罪。
所謂君子處心未仁。
執德弘之致。
初則曰將欲一視同仁
末梢私小。
甚於俗人
此可切戒
之前書。
似已有失言
今子尤甚
眞君小人儒分頭處爾。
我須有猛念也。
以謂天下廣矣。
所與語惟執事云。
二人若着此意相與
其弊非惟不能相益。
必互長其傲忮離衆之罪。
漸入無限恠狀矣。
是言若自處天下一士
求友天下之廣者然。
豈可言。
孟子曰。
天下善士
斯友天下善士
此其人體仁心大。
一室之間。
三人之行。
無非師友
故道無槩限。
朋從漸廣。
且大非於天下之內。
獨揀此一人友之。
盡棄餘人也。
見子書。
得已大病
不覺云云
非謂獨有是而責子也。
虞臣
鄙人近誦周詩
雖未甚解。
大要古人無出是題作是句者也。
感悅風敎
怨慕譏刺
無論是正是變是哀是樂。
本心感發思慕歎息不足
流爲自然聲調
是初無意於作此詩。
而自不覺其成此詠也。
故使千載之下。
不盡知其何如何所意而作。
吟哦上下
自能興起鼓舞
感傷懲創
若可像見作者情性辭句之表者。
此詩之所以爲道而爲敎。
後世不然
皆有意於作而作。
有意於作。
已非情性自然之發也。
故彫鏤逾工。
指喩逾密
聲調逾麗。
本心逾喪。
天眞逾殘矣。
濂洛諸子
懲世之弊。
復正雅之
舊。
義理實學詩句
其理雖好。
終未使讀者
有所感發興起不能已於心者。
由於未免有意於作而作故也。
今欲挽回詩道
必待情性不得已之發。
然後節其情而爲聲爲律。
悅樂之感。
自歸和平
堙鬱之宣。
自歸於悽懇。
今之欲正詩者。
必欲常爲正風正雅
是依㨾也。
性情也。
詩三百。
無非君子之作。
居正風則不得不正。
變風不得不變。
氣化自然之流行。
變風人心廹隘
不及正風者而然也。
使強義理之語。
和平之句。
而可爲正風
變風君子
豈技不及此
不能爲哉。
區區自得此意而自檢
從前許多吟哦
大畧皆非。
若無不得已之趣。
則不可也
若子之詩。
固非吾輩可擬。
靑紅標紙隙曦飛塵之類。
俱爲一篇之料。
旣非情性之流出。
又無託寓之深趣。
雖語之工可以跨杜邁李。
不過曰閒說話心力也。
然向吾南路寓懷於詩。
紙墨遂多。
忽思與子言者而愧于心。
乃咏曰。
向來吾與虞臣書。
微物收吟謂可除。
風光是處捈人興。
難道馮生下車
區區今日之言。
亦安知他日
無下車之愧邪。
實是自勉處耳。
虞臣
軆理
集義
吾輩所說之學也。
求事物。
吾輩所憫之弊也。
玩心物理者。
必欲凡於事物窮究到底
得以心有據守
業有綰束
積銖累寸
不至放逸
吾輩則旣知學不可求之物。
故遂慢忽事物
所謂求之心者。
則每患實理難積。
光景先露
至無遊心
馳騖詩文雜技之中。
樂浮高憚拘檢
言貌坐作之間。
尙且不能自攝
不亦哀哉
稽山之學。
再傳而爲顔釣。
三傳而爲李卓吾
滔天之弊。
百倍舊學
吾輩無乃顔李之餘踵。
助其頹波者乎。
凡爲舊學者。
雖多枝離拘硋
不失爲矜飭人。
未聞有言浮誕近似吾與汝者。
獨每讀朱子論子靜門人者。
又見王門末流所爲
輕傲之習。
主張之病。
宛然吾輩先生也。
豈不怪哉
子則曰。
致其良知而誠此意。
吾則曰。
格其本末而誠此意。
是皆欲專功愼獨省察之際。
以求理事物。
猶謂之騖外也。
爲學之名。
豈不切近篤實一分浮雜之理者哉。
所爲則雖舊學之極靡濫者。
亦羞爲者也。
此將奈何
固知不行之致。
然知而不行四字
夫豈開口便說知行合一者之所可爲哉。
未知此學果有太快過捷之弊。
以至吾輩而極邪。
抑學固眞的
吾輩自誤邪。
未知使吾輩復以精究物理爲學
則或心身有依。
不至放浪邪。
抑吾放浪
無論彼此
不用力之罪。
故雖改言議
依舊習氣邪。
道者
公也。
吾身之實事也。
不可只於口耳之間。
主張一說
自新奇而不更商量也。
子亦須寬着心中立
兩間公聽。
實見得所以治吾與子知而不行病者
而亦及於我也。
千萬審思
不可只取古人議論中可御此問者。
循例答過也。
若可如此
則吾雖固陋
不待問於子。
早已畧有可答此疑之言語也。
月巖嘗有敎曰。
唐順之文章頗能。
晩而志學
未聞學到實際
徒損文章
吾輩優游詞章道學之間。
疑似於爲己爲人之際。
東西不着
百無所成
所謂其爲小人
亦不索性
子則能不慮此邪。
區區謏聞
未能徧觀古書
頃者
見敎皇極內篇之好。
意謂闡發箕疇者。
願得見。
及蒙寄來。
雖未甚解。
大抵箕文而別設加倍之數。
雜以焦生輩時令附易之餘緖。
作一部新易曰內篇
則盖以箕文爲外也。
私心訝惑。
不能自已
古人有詩云。
可惜曾參一唯
不如回也只如愚。
朱子譏之曰。
一唯字之理。
不能通曉
乃欲超過之乎。
箕子
尙且難通。
乃欲尋別經而頡頏之者
已涉未安。
朱子之補大學也。
乃用箋註之軆。
不事依倣經文
筆力不能
可見君子謙牧不僭之盛。
今此書則綴文遣辭
儼然羲經
大傳而言必稱非聖不能知者
先生造詣之地。
固非後生所敢測。
河汾述而不作
猶被吳楚之誅。
則使晦翁見此書。
未必全無一言也。
聖人
人倫之至。
河圖洛書
道理極則也。
河圖出而四聖推演卦爻
河圖之理。
於此而已
洛書作而二聖開闡範疇
洛書之道。
亦止於此而已
洛書果可推數占吉凶。
又其推占之關重。
必若蔡之爲說。
孔子之修六經
不止贊易。
兼有贊範。
以正禹,箕踈漏偏學之失矣。
神禹之所傳。
箕子之所演。
孔子之所錄。
不過如此
則是可知三聖人者終不可謂
踈漏偏學。
洛書之爲用。
不過如此
所謂九峯之作。
不免之無補。
無之無闕。
子雲之玄。
君實之虛。
同歸而已矣。
河圖象數爲主
象數而立卦爻
故稱圖而不稱書
洛書事義爲主
數目而陳事義
故稱書而不稱圖
河圖之備。
雖有卦爻彖象之辭。
其重在象數也。
洛書之本。
雖假初一二之數。
其重在五行五事之道也。
專以數究洛書者。
初非洛書急務也。
洪範之書。
人事與天道對推也。
五事庶徵爲對。
五事休咎
徵於五氣也。
八政稽疑爲對。
政事吉凶
稽於神明也。
以至三德五紀
福極於五行
皆有自然符驗
無非合天人而察其理其幾者也。
不是卜筮之書。
苟達其理。
固將不待龜筴
而盡至誠前知之妙。
何况洛書若是占數
則七稽疑
不應復使別假龜易。
而决汝之大疑也。
此尤明甚矣。
大易彖爻之辭。
取象立言逈出常情
殆非諸經之比。
若非王周公則不能作
使不幸只有卦爻
未及有辭
則吾知程朱諸子
不敢措筆矣。
然則果眞有此理。
而其據爲己有
創筮法設占辭者。
其事果何如也。
稱事物言休咎之際。
能無一毫自欺欺人之愧乎。
雖然
今按此書。
只八十一大數有辭
小數則獨存原之一一。
中之五五。
終之九九之繇。
而並闕其餘。
是必先生少日
玩賾其數。
戲爲排布
年多學邃。
則遂棄去之。
不幸留在遺笈。
子弟門人妄出表章也。
不然
先生之壽。
亦非甚短。
豈無數年卒易
之暇。
若是邁箕配姬鉅麗垂成之書。
竟不能完。
而爲無用之物哉。
區區則羲箕之
尙且未窺萬一。
不暇於此
冊子謹用還呈。
而竊謂雖高明爲學
沉潛經子切近下學者。
不騖於虛遠不急之務
則於道。
益有光矣。
信齋集册二
 祭文哀辭
  
從姪勉仁鏡城權瘞文
汝沒于此
于今四年。
父母隔遠
兄弟違遷。
病莫號訴
死委路邊
邊土慘墨。
阻山川。
孤魂失據
戃惘拘攣
還骨故山
人理固然
吾輩皆窮。
至今遷延
思古人義。
慙汗在顚。
嬴博之塟。
神理實便。
魂氣攸揚。
無遠不宣
無汝以慽。
安適焉。
若可辦力。
詎終相捐
壁書是事
寤寐纏綿
磽土淺瘞。
慮致虧騫
申飭館人
加築深堅
携飯一盂
來臨孤阡。
自汝託此。
親屬薦籩。
有我薄具
庶汝周旋
汝之父母
俱得存全
阿季在邇
亦免塡連。
恐疚冥聽。
餘不細傳。
春序又半。
名節在前
誰復爲汝。
灑掃封壖。
言止情蹙。
有隕徹泉。
祭從祖兄窠山子
公元1761年
從祖兄窠山子
卒于靑陽旅舍
已以辛巳九月某日葬下。
堂弟令翊
不能赴哭。
爲文附使告于靈曰。
嗚呼
我忍爲文以祭兄尸。
忍謂兄死。
作此訣辭。
吾兄爲器。
如其期。
聰銳絶俳。
已自幼時
開口老成
不謂兒。
弱冠所造。
今人爲。
文搜西漢
宋人詩。
驊駒習步。
凡馬詎隨。
天然雅麗
閒發𤪿奇。
良玉韞藉
浮輝莫施。
由文返道
勑我威儀
契理于心。
非資常師
輔以淹該
日有新知
羣從皆良。
最樂我癡。
過許同志
責以交資。
忘我窄陋
猥亦當之。
妄希遠道
與兄言私
胥怵狼狽
墜志受嗤。
人事乖離
星建婁移。
計期言歸
兄已厭
漓。
我懷非惟
䣊懿之思。
良匠斂斤。
古琴斷絲
我志我事。
誰與諏諮
思兄平日
不虞止斯。
氣厚質沈。
身言不疵。
稱壽兆。
在兄無遺
反理而敓。
實爲大疑
噫嘻可知
實是司。
家門運否
沈𪑉剝睽。
兄生於是
瑞世姿。
苟卑年壽
莫終縶覊
摧折如仇。
不得已而。
譬如阽崖。
難毓祥麒。
終無一孤。
父母俱離。
地營兆。
魂魄亦羇。
如此情境
路人所悲
一善人。
生死此畸。
而後勸善
實無詞。
山川夐遠
哭不攀輀。
緘文附使。
情誼都虧。
嗚呼哀哉
尙享
外王母閔淑人
歲辛巳二月十六日
外王母閔淑人考終于京第。
外孫李令翊時在北鄙富寧
十月歸哭
十二月一日乙丑
乃克摛文
告哀于靈曰。
嗚呼哀哉
小子之初。
王母孤危
無餘孫子
小子兄弟
鞠撫備恩。
至于長成
晩歲圓滿
喜色在眉。
曰我老境
甚慰孤窮
子婦女婿
外內五孫
天道無全
酷遭旃蒙
逆理寃號
無生心。
母非孫依。
孫非母恃。
安得存全
得有今時
喪戚腐心
老人情弱。
一日不見
如有所失
不惟母念。
孫情亦然
先妣之思。
仰慕倍前。
瑣㞕哀言。
亦以忘哀。
每往入門
已親出堂
忙趨扶入。
久別會。
見飰罄盂。
損供來益。
見坐就燠。
遽覆厚衣
慈念之極。
如視兒穉
孫作北覲。
告期三載
臨訣撫背
情何可言
曰我猶強。
豈無後顔。
以汝病。
跋涉在念。
奉言登途
遂隔萬里
經年苦懷
不能飛去。
前秋兄來。
始議同還。
計期爲勞。
兄竟獨返。
增益遠慈。
戀淚
無晞。
道近候。
容華勝昔
窮餓備苦。
不改筋力
恃若百年
慮病淹留
早知若玆。
踣途道。
誰滯絶漠
忍茹此恨。
我生罔極
遭寃酷。
决不以面。
未遂會下。
惟此至限。
天地莫洩。
常時自念。
未盡分。
於我王母
百歲之後
庶盡誠禮。
少伸哀情
豈謂天末
遽罹此恫。
啓手告訣
已無可言
玄堂永閉。
不聞其時
解服一號
且違靈筵
叫天漠漠
復何人理
恨恨搐中。
金石欲裂。
經秋始歸。
觸目摧肝
胡不斯歸。
得於前年
胡不乘化
少延今歲
孫來此遲。
靈歸此遽。
循堦蹜䠞。
若聞笑語
入戶惝怳
若儗扳裾。
旬日離違
多變語。
四載而來
豈無繾綣
千叫萬籲。
胡無一應
季歲險嗇。
貧寒又切。
樷瘁在己。
無少逸。
私心悶劇。
每與媍說。
擬營腶隟。
有具瀡滑。
庶圖嘗。
寁時慰說。
有志遷綿
終古此日。
供饋之願。
玆哀設。
弸襞如山
儗吐喉結
號哀徹天
庶幾鑑察
烏乎痛哉。
尙享
從伯姊崔氏室文
從伯姊崔氏室之柩。
將紖以壬午三月七日庚子
先二日戊戌
從父令翊
哭告于靈曰。
烏乎
有善譽。
多因畸蹙。
匪始不篤。
窮則易覿。
始我姊賢。
有知不知
逮窮之極。
䟽戚齊辭。
曰有高行
孝友莫擬。
偏闈在上
二弟千里
我私人。
採卹所難
無全衣。
莫彼飢寒
君子之賢。
感誠畢助。
燋蝕寸肝。
疾沈痼。
竟促其年。
促由孝篤。
人孰無死
死孰無慽。
一人之死
靡託幾身。
昂睠俯顧。
天地悽辛。
我北四載
在前年。
姊疾已甚
相見泫然
我隔諸弟
餘倫汝續。
豈謂數月。
忽忽斯哭。
託以老親
至絶叮寧。
起死無媿
淺薄何能。
玄塗戒裝
啓愼隔日
哀請訣。
庶臨仿弗。
烏乎哀哉
尙享
季祖母夫人
公元1765年
歲乙酉十一月朔壬午
季祖母恩津宋夫人初朞之前一日。
從孫令翊
纔自南瀛歸。
虔尊鷄果。
哀告于靈曰。
嗚呼哀哉
家祚罔極
一門諸父
盡赴炎朔。
後生獨聚。
胥入狂恣
靡所依怙
天蚤矜念
篤降哲矩。
不以男子
迺於閨輔。
俾得在家
門戶主。
旣錫懋德
又畀壽數
燼殿留楹。
崩波峙柱。
夫人之賢。
歜母有伍。
仁淑所來。
翁其祖。
徽範偉識
掩世衆甫
自始入門
親表男女
壹辭歸德
景猶傅姆
凡世媍人
和則昵侮。
苟道以嚴。
或傷倞圉。
夫人不然
辭貌婉詡。
怡怡樂衎
不以怒。
人自敬畏
如入庿廡。
莫慢暾。
愛春醑。
孝敬以性。
媚于公姥
竟世追慕
淚隨言雨。
誠志所單。
丘庿籩俎
不曰匪適。
未慮家窶。
舅姑之孫。
不間我乳。
錫類睦婣
恩視周溥
言容
無偏阻。
外內姪孫
咸樂來處
木深嶽。
魚腴浦。
羣居講誦
必於我所。
𩟷饋之費。
所樂非苦。
各察嗜性。
飮食膩膴。
羅侍左右。
氣藏首頫。
誨語侃侃
先德必叙。
我家舅家。
世垂軌武。
無異學。
是儀是取。
一家有事
事無微巨。
無或不諮。
肅俟諭詁。
從頌啓判。
辭不枝緖。
榦治豪。
義源劈斧。
資問學。
有契鄒魯
褒貶片辭
撻市贈黼。
有過訧。
不藉榎楚
義莫慈蔽。
辭色不與
自求惶悔
疇懷違拒
穆穆雝雝
閨闥朝籞。
愚考遺法
衰替復覩。
徂旃蒙。
厥功尤鉅。
考翼內離
友輔阻御
不有夫人
典刑染擩。
未恃後承。
保家戶。
率敎度。
豈曰小補
雖棘僇廢。
風聲可樹。
巋然達尊
化鶴儀羽
大老所在
元氣不去
碩果殿剝。
葆陽一縷
理固綿綿
若將有佇。
誰謂一昔
遽棄塵㝢。
我人何述
失導羣瞽。
載舟于河。
中波遺櫓。
顧念身家
㿊若中癙。
壽躋頤期。
適去順序
無遺憾。
何攦我腑。
天何主宰
何敓何與
何腆之德。
何嗇之祜。
杞垣之阤。
年纔六五。
生人荼毒
極身畢迕。
一子之養。
軍旅且許。
忍於頹齡
割慈邊土
千重嶺海
十更寒暑
我疢我溘。
訣不以汝
精靈回徨
此恨忍茹。
含彿疇尸。
暇歸亦杜。
存沒之際。
不如行旅
此情此理。
詎堪畢擧
江海可涸。
金石可腐。
仇郄聞之。
亦將酸憷。
余小子
慈撫。
勝冠以來
十入尼嶼。
見輒懽謂。
自我鄕墅
獨汝頻省。
甚慰畸踽。
每誠顚癡
申牖荒鹵。
秋蠏
肥鷄潤
命坐䣛下。
親視啗咀。
無慮我貧。
塡汝饞肚。
春候牀。
已彌宿瘉。
執手泫然
我疾豈愈。
今又送汝。
情懷難抒。
奉言一訣。
轉首千古
蠻域馳赴
哭咽瘴滸。
期歲斯來。
新原改莾。
卽事頫昂。
依依楹礎
如參靚
如響嬿語。
陳蹟搶心。
有搗如杵。
可道懷。
稽剡罄楮。
慮瀆冥聽。
不能悉吐。
嗚呼哀哉
尙享
祖考遷葬祭文
甲辰丁未之後
家難纏綿
爲世僇醜。
門房遷邊。
理逾往無悔者。
迄四十載。
位未下澤
不假壽。
則人莫不爲邦
國之惜。
旤釁之作。
故自我後。
則又或推爲德人之福。
烏乎理乎。
錫德之意。
止是乎。
小子不辰
生會劫塵
仳離啜泣之際。
益慕福祿之前世。
衰淪變替之中。
懼忘忠孝遺風
典刑徒聞於家庭泣誦之言。
觀感恒切於霜露省掃之日。
今以宅兆不利
傍原占地
漆燈載啓。
玄和出世
怳若親警咳側容儀
尙可小子之私。
其那籲無應擗無知
則秖以培小子之悲。
况乎吾父吾叔。
漠焉絶域
獨俾我一二兄弟
奔走承禮。
不惟小子之望北南增傷
抑亦精靈降臨
必有怊愾惻愴而蜷顧徊徨
思之至斯。
血淚徒滋。
祭中翁從叔父文
公元1767年
歲丁亥六月六日戊戌
再從令翊
敬以數品之奠。
哀告于從祖叔父翁先生之靈曰。
嗚呼
一切世門。
富貴人
凡民所欲。
歷籌于身。
無有不慊。
之死之辰。
死者猶恨。
生者涕洟
矧公之喪。
其哀其悲。
其憾其惜。
希有於時
悲哀若何
請陳反辭
稽天之宰。
敓予有銓。
則不知。
有憾尤天。
原彼貴富
非天所惜。
如一案饌。
偶餉過客
惟德與才。
百世名。
㝡所秘諱。
畀人不輕。
所畀之人。
必所珍寵
無兩厚。
齒角殊用
荀韓行術
屈賈章詞。
俱媚于天。
所多逢罹。
自古皆然
嗚呼先生
之德之才。
與夫高名
漓世鐘靈
篤降奎晶。
魁然其貌。
灝乎其抱。
齊魯讓行。
馬鄭羞謏。
隆衰有猷
紹絶有學。
笙簧圭瓚
下筆紛錯
時古泛適。
智昧同讚。
評材昭代
乙甲其算。
誰握詞命
誰公誰卿。
誰燠誰飽。
終世逸榮。
古賢
難。
公所易。
凡夫所享。
無有一事
豈惟無有
阽阸蹂踦。
投之荒裔
鄰厥鬼魑。
寒飢剝齡。
含斂非兒。
客傷愚谿
䰟感遼陽
生民至哀。
公葢備嘗
誰是使之。
天則爲之
天方寵之。
又何悲之。
矧公晩歲
道融三敎
傷玆廹隘
感物表。
身相泡幻
眞精窈窅
欲界匪居。
匀天有召。
三空畢徹。
雨塵已盈。
履返嶠。
尸蛻葉庭。
身前苦塗。
噩厭初吪。
全潮一漚
浩劫刹那
冷然顧笑
兒女號擗
無汝譤譤。
我方懽適
公則然。
我私懷。
烏衣廿載。
觀德自孩。
忍逢旃蒙
諸父盡逖。
趨庭北漠
公同域。
過路之顔。
歲得數夕。
人倫之樂。
絶徼增識。
匪舊嚴嘿。
溢賜慈愉。
胹鷄糕粳。
親飭中廚
戒惎非威。
入我至骨。
婁訶躁佹。
勖以平實
衛道興惋。
虞家留啜。
阻誨七載。
遂有此日。
碩老所澤。
千里雖離。
尙有型範
爲功不貲
譬彼溟海
利暜山氓
今焉何述
寂寞旌帲。
祥鳳閟儀。
後生顚冥
漠漠我心。
奠玆哀觥。
烏乎哀哉
尙享
族叔參奉公文
維年月日
族父參奉府君之靈。
嗚呼
求如公
衰季之際。
脂策千里
朝暮百世
乃在同祖。
周旋卅歲。
曾視固有
茫茫焉逮。
追惟誨言
砭骨多劑。
顧慚全愚
公舌謾弊。
自古希有
具備德藝
恢刃經綸
糠粃帝制
寔根內資
家世孝弟
所羞世學
擎跽局例。
嚴敬所襲。
益人歲計
躁鄙衆疾
有一我詣。
無不內恧
踧踖訟戾。
懷寶玩時。
越冕戎髢。
君子埤世。
窮達非係。
苟畀大年
山林龜筮
趣向有指。
淵源得衛。
無作
爲。
量功惠。
民無一幸
公又中逝。
䟽戚齊懷。
偏滋我涕。
江湖暝路。
導言濟。
千言何益。
萬事荒瘞。
涕泣薦斝。
靈庶嘿契
尙饗
從姪聖功
維年月日
堂姪聖功之靈。
烏乎
吾與君。
自幼同閈同業
以堂叔姪
義兼朋友兄弟
君所倚信我異於衆
不能相顧死生之際。
以是絶悲焉。
雖然使死有知而知死之悲。
雖逸樂頤期。
猶且不勝其悲。
如其無知不知悲。
朝生夕化
不足悲。
况猶得享三紀
三兒者乎。
吾實不知死生之故。
吾又安知夫談玄齊物者之必我欺
而生者不爲寄。
死者不爲歸。
若是則壽貴死爲喚好夢
窮畸短折爲裭濕衣。
好夢安足羡。
濕衣安足戀。
無乃君方囂囂於濕衣之脫。
我則噭噭而哭之。
使君冷然顧視
笑人之不達邪。
吾誠不忍塞悲而爲是說。
自寬寬君。
君尙有聞。
嗚乎尙饗
通德李君(洧)文
公元1773年
龍集癸巳建亥之月丙申之日。
完山李令翊
敬祭于故通德郞李公之靈。
嗚呼
自古論交
不在勢貴。
烈飈知植。
濁流辨渭。
自我活瘞。
世舊避諱
視蕕蘭臭
幻戈塵尾。
嚴世胥棄。
蔣蒿甘厞。
荒徑響筇。
覿人甚偉。
一言琥。
半席裵魏。
品韻裁。
西京間氣
舌騁雕龍
筆燦苕翡。
亭玆廹隘
鹽嫭驪媁。
竟躓劉策
虛老顔尉。
湖海仗義
千金寁費。
樽空客散。
霜髮如葦。
高懷莞笑。
羣蚩蝨蟣
窮廬晩契。
素心相謂
一日不見
其悶縶罻。
枯棊撒手
村酒烘胃。
半褪襦衫。
斜偎几棐
軒眉拊掌
傾瀉礧碨
詼詭不虐。
諷刺非誹。
入座景風
滿懷醇味
人自內消
鄙隘鬱愾。
新秋月皓。
澄江練熨。
招携泛葦
魚瓜在篚。
憑舷浩唱
風動波沸
蘓門如接。
羽腋無幾
賞愜系數
猜戲有鬼
宿草反袂
若慽棣韡。
絮酒慙禮。
腹疾非畏。
蕪詞寫臆。
精靈庶慰。
尙饗
世母申恭人
余謂婦人之德有難適宜
柔懦而戒儀非。
或短佐治代終之資。
壼政而備母儀
易蹈陰道無專之譏。
唯我伯母
爲德大規。
始事舅姑
十載三日儀。
徽柔婉孫。
若不自持
夫子不管外物
頤病曠夷
承志有道
不以家累貽。
園田臧獲
以至廐庫蔇茨。
事擧井井
細鉅不遺
淸貧之世。
百口穀絲。
烝嘗齊明
燕及免緦。
甲戌伯父椉化
明歲
家世僇隳。
長老遐逖
戶留蒙蚩。
巍巍達尊
作範閨帷
景德諏猷。
衆迷有歸。
先舊慷慨流漣
撫替孱而惻怛仁慈
未嘗顯斥臧否
不得爲非
不欲斷制自我
事理莫違。
是以母道二十年。
盡巽不威
自誠愛。
仰若龜蓍
余小子
尤篤情私
昔我先母
視姑庇依
曁號何恃。
閔卹猶兒
砂洲魚上
洞泉肥。
窮畸一歡
猶有拜夫人海湄
入門上堂
喜氣暈眉。
可樂可親
諧笑怡怡
敕厨勸益。
如視孺癡。
旣戒過飮
又命滿巵。
謬許謝樹。
重逾球琪。
小子命則獨而無受重。
不敢天道之無知。
特哀其單。
一孫而子之。
疾呼南北書。
私己營爲
雖由從兄篤友割慈
實亦養志之所惟。
如此恩德
報效無時
惟謂永有恃於百年
一病見遺
攝提斡而省第。
際晬辰之將幾。
玆辰不易再。
慰色憂而湛僖。
治具隔日
震呼遠奇。
哀我叔父
畢命窮陲。
一號散歸
遂余北馳。
靷返會下。
月𩲸四移。
不遑更候。
至於斯。
烏呼哀哉
夫人之德。
未有鸞誥魚軒之榮徽。
眼見烏衣化劫。
窮老海屋荒離。
篤降嗇予。
天咎誰。
雖然
就所乘之運。
天心報施
華門冢婦
與享赫輝。
配德仁賢
到老燕嬉
孝婦敬。
終世忠頤。
三從之願。
未有缺虧
劑餌無憾
天年耄耆。
兒顚共白。
扶病持衰
一家歆羡之言。
近日尊屬之外內所稀。
况如不孝罪惡移酷於母者。
使觀歿而如夫人
將不哭而笑嘻。
理則然。
情亦靡涯。
時物不改
有閴中闈
秀儀雅言
惝惚迎隨
靈辰弗留。
玄殯永辭
再拜宿酌。
窮天之悲。
洞泉從兄
公元1776年
丙申十月癸卯
卽我洞泉從兄初朞之祀。
從弟令翊
自京來。
執籩於其夕。
始克爲文告哀于靈曰。
嗚呼
二五日漓。
天軌爽道。
苟見材德
如有恚懊。
猜戲多術。
箕𥳽攙掃。
於是運。
衆美擅葆。
反淳厖。
學泝噩灝。
餘事掌蛇。
在中褐寶。
衆口一辭
衮職繪繅。
觀世攸趣。
羣如忌燥。
沉屈握瑜。
謀謨
身旣壁刖。
家又喬倒。
羣蚩聚命。
諸父邊堡
典刑在公
魯焰遺橑。
先故導後。
禋薦承考。
是亦爲政
不虛負抱
村荒
烏衣
跡淪海島
麋蝦如素。
窮𩚬非㛴。
慈母康強
兩顚俱皓。
魚山蔌。
衎衎暮早。
課孫壁書
督奴畦
仁及鄕鄰
頌在隷皁。
猶爲濫福。
不憗耉造
喪威內鑠。
蒸瘴外槁。
竟祟奇疢。
無賴久禱。
羣凍丐炙。
忍敓旭襖。
究理壹酷。
我心如擣。
夙蒙提挈
自離孩褓。
不謂顚騃。
謬視琪璪。
臨經聽疑。
爲文視槀。
軒看拊膝
談讌講討
天眞襲人
若接皥。
氷出壑。
光風捲潦。
鄙吝遇黃。
驕欲對老。
兄弟之樂。
窮後益好。
誰謂過駒
遽泣宿草
前秋之別。
遂成窮昊
風霜滿野
逝水浩浩
入門淚視。
欒姪病嫂。
新悲觸眙。
舊歡轉腦。
摧絃絶。
後死何保。
尙鑑苦衷
歆玆薦藻。
外姑柳淑人
歲在丙申十有一月己丑
外姑柳淑人喪期
初周之前一日。
外甥李令翊
文恭祭于靈曰。
嗚呼
婦人之職。
組紃酒食
過人行。
無由彰施
或遭多艱。
始徵愚智
恭惟夫人
天錫材義。
故畀百罹
俾有所試。
德門無祿
禍釁洊至
身茹
膝有孤穉
擔重弱幹。
三世宗事
家業彫荒。
僮僕悍恣。
柔忍剛制。
譙翛苦瘁。
籩豆齊明
階庭整治
三女有歸。
賢媍奉贄
餘倫粗全。
天又劇戲
忍逢甲戌
猿膓寸剚。
三從理盡。
豈有生意
髧髧弱孫。
非我何置。
呼天祝先。
如病如醉
神理知悔。
俾兒克遂
旣冠旣室。
烝嘗有寄。
携裾入廟。
先舅嗣。
傴僂涕泗
觀者咨異。
孫又抱兒。
如圭器。
鮐背鶴髮
傍有列侍
先廬修圮。
房闥精邃
吾責已究。
歸報無媿
翛然乘化
從于地。
苟非夫人
至誠弘志
詩禮典刑
不其忽墜。
積四十載。
靡食以寐。
金鐵非堅。
菫甘棘易。
勤儉內固。
仁惠旁洎。
無有閨閤。
齷齪鄙僿
可擬衆善
烈士古記
托倩之故。
㚔歆德懿。
不與凡。
父母之思。
時大謬。
慚負希冀
艱難流轉
秪多致累。
百年倉卒
窮海洒淚
不省第。
未逮隧。
有結如痞。
反袂宿觶。
山子哀辭
窠山李子純士父以王上三十七年辛巳之八月二十三日干支
卒于靑陽僑舍。
才年二十有七。
有同志從祖弟。
令翊
地左不能赴臨。
逾年而哀不弛。
爲辭志哀
先叙之曰。
君諱文翊。
自字曰純士
幼有文性
誦讀兼人
旣冠益肆。
作動盈卷。
逴發不竭
尊長咸稱之。
其治文也。
旁列羣書
信手探閱。
繼日不解
罕有專一袠。
一在已不忘。
由是日富日進
淸明雅麗
不苟藻華。
粹然有章
誦之令人可愛
雖無年不盡材。
其志則文必曰西漢
詩曰唐之盛。
句語往往類之。
不喜前人
旣又盡焚所爲藁。
自力問學
讀禮
終身必求聖人制作之本。
多言世儒所不能道。
烏乎
氣度嫺雅
履端貞。
飢寒切身
聞人欲施。
必有怍容。
瑞世之才。
而又志趣長遠
自家淪喪
宗䣊倚君益厚。
今其已矣
之死令翊之獨哀也。
然君嘗與令翊深。
所志必共。
雖駑不能
體知感焉。
戊寅歲
與君別。
胥勉以終保其志。
四載
君已死。
令翊所獨哀之。
亦有異於人者。
辭曰。
登雲以尙游兮。
𠋲司命而籲予。
惑。
夫何脩與殀兮。
不適以閡捭。
龍處卯而毓祥兮。
理篤詔曰宜壽考。
良玉而不窽兮。
朱絃爲道
柔剛傭以載身兮。
又颺美夫文辭
理爲榦而蓺爲翼兮。
婁滿卷而道不離。
潭水不矜光輝兮。
胡使我泛灩春麗可愛
眇眇思脩兮。
將予衛家之有載。
何鞿硋而凍𩚬兮。
復遏視以二紀
收鬱魄於旅殯兮。
下無子息父母千里
繽衆祐之有顓兮。
或饕慝而嬗怛。
泠然而綏思兮。
帝相民之多度。
百歲千世兮。
孰曰裕而誰嗇。
下視世之矇矇不達兮。
從弟以不見爲忉惻。
天地以靡釁兮。
明幽遐通
苟汝志之不虧兮。
終古而期與同
申仲哀辭
公元1761年
余與申子大羽儀父善。
嘗道其仲弟仲厚之行曰。
堅忍淵沈
凡所遇震遽困苦。
能處無事
素持病。
傍人不知病者
在以君能忍也。
吾之長才肩隨
莊事之如嚴父
凡有爲必禀。
服勤常先提命
又以所事兄督二弟
其操之狷介
未或一物非義苟之。
施於人則或見路人寒。
解衣賑之。
惟志所之果行
不循人撓奪。
喜書亹亹
疾且不懈
所見已甚高。
余固信吾友不阿私
歲辛巳冬
江華
相見
果信恬拙甚。
與之言。
若不能言。
言必引古人。
志高而褊㓗。
疾時之極。
常欲屛交遊
得最深山自遁。
然余之愚。
君乃一見
虛己
肻聽。
爲文
整熟有度
質能澤華。
不宕己非。
待人求進
猶對我若無能癖。
書法謂余尙有聞。
就效點畫
不以相比爲難
與游若干日復離。
一月復合
已甚病。
猶語余曰。
吾久願志學
無與爲。
今得子。
然已病。
少間就之。
言已。
以太息。
將歸
君出一幅紙曰。
歸寫勉學語以寄。
盖隔死六日
是其志至死未已也。
烏乎
君年纔踰弱。
行誼不著於人。
有妻無子而死。
死固甚哀。
是其家人之哀已。
若余所哀。
哀其志也。
道之堙久矣
幸有志者。
培之厚。
猶懼不從
又必遏絶不遂
是果天邪。
君諱大翼。
仲厚其字。
其年二十有二。
其卒以王上三十八年壬午二月十八日
君之先黃海道平山人
國朝名家
勳位德業
世著史牒
君宜有祿承家者。
不幸無年
系以辭曰。
不受彫兮。
溫質匪虧。
石之貞介兮。
有操無移。
我邁思夐兮。
白日忽馳。
剝材薶志兮。
世人不知
不知胡傷兮。
吾道孔畸。
中堅行柔兮。
威儀舒遲
舊云必壽兮。
在子則疑。
嗟乎子兮
我獨怨兮夫何爲
表姪女李氏哀辭
表姪女孺人完山崔氏。
我之從伯長女
李氏
淸州
歲辛巳十二月
伯姊在京不淑
明歲一月始奔。
夫子偕。
已葬。
孺人遘厲。
危而蘓。
夫子繼病
十日革。
孺人泣曰。
疾已不可爲
不忍遷己病於君子而身獨全
且吾聞古有以身代死者
昭昭之天。
豈無格乎。
昏夜澡潔。
後庭
拜祈
公元1762年
北辰
盖祈以己之死贖夫命。
其翌日益甚
孺人致命
夫子不能昕夕
孺人死。
不藥少間
獲安醫。
皆謂必有神畀。
者莫不異之。
余嘗見先儒說書金縢曰。
代死之說。
周公爲之
須有是理。
吾猶謂理未可幾。
今於姪女死徵矣。
雖然
夫旣感其誠成其願。
宜憫其賢而兩全之。
必將絶始應。
若有售酎責還。
所謂天者神者。
若是忍邪。
自古婦人殉節
不堪其毁而從死
死固烈。
亦無益夫子之死
孺人爲夫先死
死有能動天心
而挽其生命
其義之至苦至難。
未有也。
所謂忼慨殺身
從頌就義者。
可謂兼之而尤光矣。
嗚呼
余叙孺人之義。
顧有觸於私恫。
不忍肝心抽裂
孺人篤於孝。
睦婣不怠
見窮愈施。
不恤已乏。
慈仁達於色。
喜觀古訓書。
慕效之是素秉。
固將當義捨生者。
得年二十有三。
死以四月二十日
辭曰。
叔朝籲祖兮。
新命
黔婁謁星兮。
亦蠲考病。
精感沕穆兮。
身亦罔故。
其理固然兮。
胡殘于汝。
謂神無聞乎。
感應之孔邇。
謂天有心乎。
因其誠禱而忍許其死。
嗚呼哀哉
人道澶淆。
倫徑久替
天其欲成就一婦之節。
示大彜之不泯於世乎。
如是而其義莫揭乎鄕邦
棹楔莫及乎閭楣。
人或莫詳其心。
欲以處死之遽疑之。
已矣奈何
靈宜勿悲兮。
日月代照。
天地無窮兮。
孺人之節。
可以並明而長終兮。
信齋集册二
 墓誌表○行狀
  
申仲墓誌
仲厚拙於俗。
勵於古。
幼孤祟病。
病遂竟身。
而不弛劬業。
博有經子
其事兄。
灑掃將命
不勌以病。
不俾諸弟代。
其操之介。
遠遊遇贐。
度需於路。
還其餘。
其義所及
路見赤軀立雪
能解衣施。
此聞之其兄儀父者也。
其貌樸。
其言簡靖
言多鉏鋙世情
迺其志所儗。
或類尙世事
爲文紆畼有範。
使造熟可如其志。
此覿君於江華海墅而得之者也。
高麗大師節公崇謙
始祖
國朝
世宗賢相文僖公
自是世勳勞。
書國牒。
仁祖首相平城府院君忠翼公
益敭大煭
義盈庫直長諱晟
諫院司諫諱宅夏
其考若王考也。
順興安宗𪹯之女。
其婦也。
此考之譜狀者也。
令翊與君友。
在君未死兩月
與君訣。
在將死之先六日。
吾猶必保遠大
不信瀕死
以君之志與事誠有可保也。
始見君已甚病。
驗以言貌
不知病以能堅忍也。
別之日。
猶竪坐不惰。
就硯習眞書
引畫甚勁。
授紙一幅曰。
吾久願志學矣。
將俟病間相就
願歸寫勉學語以寄。
是其志其事。
可死於後數日者邪。
於戲
不可究者。
命也。
其卒以王上三十八年二月某日
其葬以其三月某日
銘曰。
氏惟申。
平山族。
仲厚字。
名大翼
廿二齡。
薶島域。
原曰道藏
謐爾宅。
若篤于受。
遂鬱翳以終極
玉果縣監公墓誌銘
世族甲乙
皆祖高麗大丞車達。
文化者㝡顯盛
文簡公寬。
相我世宗
至治
簪組
至司憲府監察用恭居。
以葬于羅州山鄕
其後爲其鄕人
其子軍資監僉正贈吏曹判書夢翼。
孫尙衣判官承政左承旨浚。
爲公曾祖
判官
學邃行高
休官
後學
學者建祠祠之。
愼吾
展力副尉
尙輔
通德郞。
公諱鳳長。
字季三
有志氣。
十歲
値饑。
潛持鐺入園。
日炊餬羣丐。
十四。
詞賦魁州課。
一方爭知名。
已而孤貧
間至流寓他鄕
鄕擧
亦未克赴京師
從祖叔父相國忠簡公尙運嘗戾鄕。
見公大奇之。
忠簡鄕族多。
獨擧公除靑巖察訪曰。
此官於此人薄。
便養耳。
公母延安夫人在也。
然人猶疑內擧
公移京職
俊偉通達
爭願交歡
六品
活人別提
遷義禁府事。
出監玉果縣。
縣近鄕。
輦母之官四載
棄歸。
無一携裝。
而諸奴婢私載什器甕飧之具。
絫牛馬以從。
或言宜戢以避謗
公笑曰。
我之齟齬寡欲
皆知
任性䟽曠
爲親從政
非所樂。
去官二年
丁母憂
不復仕。
常自謂能混俗
又喜飮酒
扁其軒曰濁醉。
優遊里社
賓朋酣暢雅謔以爲日。
主子閔新孝敬
家雖貧。
日供數斗
未嘗酒渴
公雖浮沈酒人
內操不流
長於見識
樸素淡泊
無外飾。
其爲縣。
近名
淸簡
屛私逕。
率吏嚴。
事親不怠
居喪幾疾殊。
撫護病弟。
嫁娵其子女如子。
周人不計
公元1795年
家。
樂言人善。
過亦言之。
而言皆率眞
是以
鄕之小大上下
莫不歡之。
酒後偃仰
高談朗詠
天機溢發
玩世肆志之意。
至于今。
傳誦風流
有若曠世事。
卒以肅宗四十五年己亥。
享年六十三。
初葬淺土。
乙卯歲
與配蔚山金氏墓。
同遷康津縣介山原。
金氏
處士贈戶曹佐郞亨址女。
河西先生麟厚玄孫
先公沒。
一男宗垣。
貞陵參奉
一女適愼師憲
一孫承文正字東賓
文翰
將顯厥世。
無幸蚤卒。
有子曰廷圭
銘曰。
博官以酒。
果達放。
濟物自幼
中倫寔尙。
今上挹。
維羲。
豈無杯觴
那此巧漓。
卷懷靳受。
大子孫。
二世繼讓。
不在今人
平壤都君墓表
公元1757年
君諱廷柱。
字聖敷
父諱以瞻
祖諱萬芳。
金海金氏
瑞穎女。
君以丁丑八月十七日生。
老得通政階。
授廵將。
辛卯六月五日卒。
享年七十五。
七月十日
葬于平壤府古順和白寺洞之負乾原。
君之先。
谷人
中世流寓海西載寧
孤居窶。
逮君之考。
益窘。
君生至孝
歎曰。
爲子而不能適親之口軆
非人也。
移居平壤
爲便治生
每歲歸耕載寧
二邑相去百餘里。
所不堪。
而君則曰是子職也。
悴軀幹。
役心思。
卒能致産備養。
以至侍癠之誠。
居喪之哀。
終身之慕。
鄕邦誦之。
晩益饒貧。
而富者率鄙嗇
君則能用財
親族如家。
昏喪十餘家。
貧交䟽族官逋
悉濟之。
人客
方來者。
知與不知以爲歸。
膳婢數人。
終日治客。
具常不給
以是逾有聞。
所爲大率孝之推也。
於是
西人頌其孝。
上于關西觀察使
觀察使欲列于朝。
君力辭曰。
父母
常理
豈可以上罔。
至欲避居他道。
乃令蠲徭役
子孫
君又曰。
官賦
貧戶所不逃。
何爲獨免。
必先納征
剛毅堅確
言行以信。
其心以爲善則必爲。
以爲不善者必不爲
是以
鄕曲
無學聞見
一决於心。
而多合義焉。
海州吳山逸女
克有內助
三男
國珍武科,學珍,益珍。
儒業
一女嫁全翼邦。
孫男且十人
有曰敬宅。
登科武科
都在國朝未顯。
其居湖西者爲士族
如都允中執中儒賢
學問名世
君之世。
益微。
積勤成家
孫蕃而材。
其將有發矣。
族子仲容壙誌
公元1774年
我從祖兄進士君良翊。
三子
其仲曰勉洪仲容
禀氣秀厚。
容止不恌
事親服勞不擇事。
所事勤且有心
父母宗人
咸欲遠期
其弟勉公英慧可愛
英宗五十一年乙未
同患麻疹
七月八日
勉洪死。
生財十九。
冠而未娵。
卄四日
勉公亦死。
年十二。
其兄勉通。
先以歲之一月夭。
三子之死
同歲或同月。
進士之考正字公。
遂無血嗣
正字之考洗馬登第
橫逆正字
登第
於時
兩世有德有文。
宜食不食
進士行孝誼。
三子皆佳。
人之言天理者俱曰。
三子可畏
曾謂理之反而禍之酷。
壹至是邪。
勉洪
公元1752年
月日葬于高陽木稀原。
殤叔父之墓次
勉公從瘞其傍。
叔父壬申歲
死於疹者也。
哀哉
洗馬公諱眞伋。
正字公諱匡贊
西谷孝簡公石門孝敏公
五世世祖
閔監役龍見孫女
其母也。
銘曰。
姪與叔依。
三殤纍纍
過者涕洟
尙有神理
無夷無毁。
唯千百禩。
淑人李氏墓誌銘
記昔聞言于先君曰。
金聖際之內子
乎哉
聖際棄州符歸。
能日治酒娛親友。
問之。
曰此余內助也。
余性不耐理劇
婦憫余志
勸棄歸。
余曰。
余喜治酒娛親友。
今徑歸。
無以辦此。
婦曰。
吾其辦焉。
成約卽歸。
所以旣歸而日治酒娛親之無難也。
夫世之居官者。
累於婦而損名者有之。
控於婦而去就自任者。
皆是也。
能贊夫子之决。
又日供所樂而不爲難
才德所存可知
聖際內子
過人遠矣。
金公
先君子執友
先君子誌公墓。
今公之孤。
夫人行。
徵銘於令翊
余顧有感前聞
敢辭
謹按夫人之世。
以我太宗次適孝寧大君貞度公始祖
有諱卿雲
諫官
昏朝抗權倖。
托疾不更仕。
五世
祖考齡。
原州邊氏。
夫人柔巽爲性
齊莊寡言
舅姑以誠
舅姑賢之
事夫以敬
夫子宜之
以儉持家
以勤率下
享祀也。
蓄需有素
事無卒遽
細大必親。
不委僕御曰。
不誠不潔
不享也。
守業也。
以至什器之微。
苟屬舊物
補葺不棄曰。
公元1725年
器。
宗婦職也。
人倫雍和
妯娌共有無。
施若性也。
聞窮不能喪祭者。
雖踈必濟。
然其施私親
不敢費舅家舊業
外內宗戚
洽然歸美焉。
今上二年戊戌四月十七日卒。
享年六十九。
其六月某甲
祔于公墓
墓在長湍村白蓮原。
先配二夫人並同穴。
公諱光遇。
聖際其字。
官至尙州使。
公之系及子孫
已載公
玆畧焉。
銘曰。
閨門之懿。
宜家蠲禋。
載咏于詩。
夭采
德配君子
惠在親婣
曷不裕慶。
其大嗣人
外王父貞陵參奉公行
公元1750年
外王父柳府君
諱宗垣
字宗之
世出文化
胄於高麗大丞。
國朝顯者
世宗名相文簡公寬。
文簡子禮曹參判▣▣判。
孫弘文舘副提學
▣▣其居羅州山鄕
提學子司憲府監察用恭。
府君六世
高祖諱浚
尙衣判官承政左承旨
文行高。
晩隱敎授
學者立祠
曾祖愼吾
祖諱尙輔
考諱鳳長。
玉果縣監。
風流高亮
鄕邦尊之。
妣蔚山金氏。
處士贈戶曹佐郞亨址女。
河西先生麟厚玄孫
府君肅宗庚午生。
景宗三年
拜慶基殿參奉
明年
移郞貞陵。
通訓
明年
疾歸
府君病風痺。
至是不樂仕。
買山
高山縣境。
未果而病甚。
今上七年八月八日。
竟卒。
享年四十一。
月日
葬于村東花里內城坐原。
淑人驪興閔氏。
進士應龍女。
都摠副捴管昌胤玄孫
判中樞府大生後。
壼儀孔修
旣助
君子成家
府君沒。
一男一女幼弱
憗念孤寡處僻。
無以振。
歸女大人
從家于京。
成厥子。
子克文翰大鳴
連中進士及第
例授承文副正字
三十一年。
先母無幸。
後六年。
閔淑人以年七十二終。
越四年。
正字又卒。
一子勝冠
嗚呼
府君含德未食。
淑人至誠
而發之於賢嗣
凌遲六七世。
始敭科名
若有爲。
無年無位
未克追榮前人
有文章
未及先德闡幽冥。
令翊府君之蹟久逾泯。
謹次貫系生卒
內弟藏爲家椉
府君志行之詳。
不可得以知也。
記昔私聞於先母曰。
府君氣貌端好。
辭令簡要
無媟容戲言
柔巽謹拙。
而至不爲不義
不能移見。
不是片言直之
然人不敢較。
府君辭整也。
不敢怨。
府君少違行可反也。
生平不以家累經心
淑人之賢。
使君子知有無。
府君恬淡不欲。
性然也。
惟周窮乏
制由府君
淑人承意不及
狷介嚴辭
微物必度義。
以至歷人家遇餉。
默然不御。
不敢輕出酒食
嘗有鄕人牛酒
謝曰。
冒禁
不能正。
忍受諸。
其在慶寑。
官儲足。
工匠備。
一無造作
出弊革笥令葺。
請易以新。
府君不許曰。
舊物
不忍棄。
其葺馬鞍如是
大人子女尙恩。
先母必曰。
昔我先人育我姊弟
不貌慈。
罕與言。
見子弟言財利
先母必戒曰。
先人不使吾弟手錢貨
近歲
令翊行過茅山舊人
如昔聞殊過之
咸曰。
此鄕多士族。
我人見聞
未有如此公。
公所不可得親䟽者。
又曰。
此鄕號俗偸。
公元1771年
公在時。
人憚爲惡。
且曰。
俗益壞。
未知使公在。
能齊之如時否
又咸曰。
此鄕多口
不喜全人美。
公之道。
亦非悅每人者。
至今輿誦無異辭。
則公可知也。
人之聲譽
塗人走卒之口易。
親戚故舊之心難。
令行於廊廟朝廷上易
敎從於閭里鄕黨之間難。
取歡於當時易。
而遺慕於身沒十百年難。
非實德在人。
若是乎。
言行美多不見
可以少憾矣。
凡爲府君後人者。
庶幾繼玆懿。
不失多積之報。
協如龜筴
勉之哉。
正字名東賓
內弟廷圭
大人李匡師
閔淑人
權葬于衿川縣簑潛里副提學墓下。
未克歸祔
龍集辛卯十月干支
外孫李令翊
謹識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