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燕岩集卷之十三○别集 (自动笺注)
燕巖集卷之十三○別集(潘南朴趾源美齋著)
 熱河日記
  
還燕道中錄(起辛酉止丙寅凡六日)
秋八月十五日辛酉
晴。
乍凉。
使臣相議曰。
今當還皇京
禮部不通我使。
潛改呈文
非但大駭目下之事。
此而不卞。
大關方來之弊。
事當更爲呈文禮部
以詰其潛改。
然後可以發程
遂使任譯。
呈文禮部
提督大懼。
已先於德尙書矣。
尙書大爲恐脅曰。
是將委罪禮部耶。
禮部獲罪
使臣安得但已
爾們所請轉奏呈文。
辭旨糊塗
全沒叩謝之實。
爲爾們備爲周全
據實暢陳。
以伸榮感之意。
而乃如此
提督罪尤重。
初不坼視呈文而卻之。
使臣邀見提督
備問禮部說話
其所爲說。
張皇不可曉。
久已褫魄矣。
禮部使人立促登程
使臣發行時辰
卽當具奏云。
如是催發者。
盖爲其不得呈文也。
(本事見行雜錄
)朝飯後。
卽爲登程
已過午刻矣。
桑下三宿
亦猶作戀。
况吾瞻依吾夫子
已六宿者乎。
况又所處堂宇
新鮮淨麗
尤自依依
吾廢科頗早。
不成進士
雖欲藏修國學
不可得也。
今忽於去吾東萬里絶塞之外
興處六日
固有焉。
此豈偶然之事哉。
東方之士。
遠遊中國之中者。
如新羅之崔孤雲致遠
高麗李益齋齊賢
雖歷踏西蜀江南之地。
至於塞北
無因而至也。
嗣此千百載間。
未知幾人。
復作此行。
而今吾此行也。
鄭穎濱之車塵馬跡
森然在目
噫。
人生世間
其無定期若是
夫過廣仁店三坌口。
雙塔山
立馬一望
儘爲奇絶
石膚岩色。
類我東洞仙舘舍人巖。
而塔勢如金剛山中證明塔。
矗然對峙
上下無殺。
不倚不扶。
不偏不側。
正直端嚴
巧麗雄特
日烘雲蒸
錦絢綺纈
灤河
宿河
屯。
是日行四十里。
十六日壬戌
晴。
平明發行
王家營
中火
黃舖嶺。
少年貴人
年可二十餘。
帽戴紅寶石翠羽
驪馬
翩翩而去。
一騎在前
從者三十餘騎。
金鞍駿馬
帽服鮮侈。
或佩弓箭
或負鳥銃
或捧鎗。
或擎爇爐。
馳驟如電。
而不除辟呵喝
但聞馬蹄之聲。
詢于從騎
曰。
皇帝親侄號豫王者也。
太平車隨後而去。
駕健騾三匹
綠毡爲障。
四面琉璃爲牕。
其屋覈以靑絲網。
四觚流蘇
貴人乘轎與車
皆施此爲等威也。
車中隱映婦人聲。
已而彼騾停而溺。
我馬亦溲。
車中婦人
推開北牕
爭出首面
寶髻雲隳。
明璫星搖
花翠璣。
綴絡如夢。
妖治妙麗
洛川驚鴻
窈窕掩窻。
倐忽以逝。
共計三人
豫王宮姬云。
馬圈子止宿
是日行八十里。
十七日癸亥
晴暖
曉發
靑石嶺
皇帝將往薊州東陵
故已修治道路。
橋梁正中
築爲馳道
郡縣先期發丁。
鏟高塡深。
磑轉鏝塗。
如鋪匹練
標準繩。
無少屈曲
無少偏頗
馳道二丈
左右夾路
廣各一丈餘。
詩云周道如砥。
今治道眞求如砥。
其煩費廣矣。
畚土擔水
所在成群
隨毁補土。
一經蹄痕。
已圬之矣。
㕚木維繩
禁人不得馳道上。
我人必仆㕚絶繩而行。
余則飭牽夫行馳道下。
不敢耶。
所不忍也。
一邊必數步一垜
可及肩。
六尺
如城之有雉堞焉。
橋梁皆有欄干
石欄則天祿狻猊之屬。
呀口如生
木欄則丹碧璀璨
河廣處則笮木如筐。
圍幾一間
長可一丈
盛以河邊亂磧。
安揷水中
以爲橋柱。
灤河潮河
則皆沉數十大船
以爲浮橋
朝炊三間房
我行店房
昨日所逢豫王
入於關廟
店房上下家也。
從騎散處店房
買晱餠肉酒
余偶觀玩廟堂
徐行入廟。
則門無閽者
庭內無人焉。
余初不識豫王其中也。
庭中石榴磊垂。
矮松虬蟠
徘徊周瞻。
欲拾上堂之際。
一美少年
光頭
出戶外。
余笑迎曰。
辛苦
勞苦之語也。
余應曰。
好阿如。
東問安之語也。
階上雕欄
欄下有兩椅。
中設紅卓。
請余坐著。
主人見客
或稱請坐請坐
或稱坐著坐著
或稱請請
請連呼者。
鄭重款曲也。
沿路入人家。
則其主人莫不如此
待客之禮也。
少年脫帽便衣
故余初認主僧
諦視之。
似是豫王也。
不必識認
視若尋常
彼亦不示驕倨貴重之態。
紅潮漲面。
多飮卯酒矣。
自注酒二盞以勸余。
余連傾兩盞
問余會滿洲話否。
余對不會也。
彼忽俯欄一喀。
酒湧如瀑。
回顧戶內曰。
凉阿。
一老閹持貂裘堂中出覆其背手麾余出。
余卽起去
回顧欄頭。
猶自據欄而俯矣。
擧止僄輕
容貌淸弱
全無威儀
市井子
飯後卽發。
數十里。
背後百餘騎。
遙馳山下
臂鷂者十餘騎。
散行山谷間。
一騎臂大鷹。
其脚如狗脛。
黃鱗遍脚。
皁皮裹頭蔽眼。
鷹鸇之屬。
皆蔽眼者。
令毋視物妄翻傷脚。
且銷膽也。
且爲其養目全意也。
余下馬沙中。
坐敲鐵吸烟
一騎弓箭者。
下馬裝烟求爇。
遂問其人。
皇侄豫王
與十五歲皇孫
十一歲皇孫
熱河還京。
沿道打圍
余問所獲幾何
答曰。
三日圍獵
得一鵪鶉
背後鳴折。
一騎飛出田中
注矢伏鞍而馳。
如玉雪。
爇烟者指謂曰。
此十一歲皇孫
逐一馳射
兎走沙上
仰臥湊蹄。
馬走快射不中
復起山下
百餘騎馳圍。
平原塵土蔽天
砲聲迭發
解圍而去。
塵影一團旋轉
渺然不見蹤跡
未知逐獲兎子否也。
馳馬之法。
無壯幼。
天性也。
大抵入柵至連山關
崇山峻嶺
樹木叢密
時有禽鳥
自入遼東以至燕京二千里之間。
上絶飛鳥
下無走獸
時當潦炎。
不見蟲蛇
林莽而不聞蛙聲
未見蟾躍。
禾稼登黃。
亦無野雀
河洲水嶼之間。
未見一水鳥。
夷齊廟灤河
始見二雙白鷗
烏鵲鳶常聚都邑
燕京亦稀見。
不似我東蔽天而飛也。
意謂塞外蒐獵之地。
必多禽獸
今見塞上山益童濯。
不見一禽
胡虜
公元1681年
畋獵爲性命。
如此也。
何所馳逐耶。
盡取絶種
無是理也。
抑別有藪澤所歸之地耶。
康煕皇帝二十年
五臺山
虎躍灌莽
自射立斃之。
當時山西都御史穆爾賽,按察使庫爾康奏。
名其地爲射虎川。
虎皮大文殊院。
至今存。
又親發三十矢。
獲兎二十九。
打圍松亭也。
射殪三大虎。
皆有圖畵
民間相賣買。
可謂神射
今見諸公圍場馳驟如此
其輕豪。
蓋其家法也。
當是時。
如有薥田中一虎跳出
非但彼爲得意
萬里遊客
可以一快
可恨也。
行至長城外。
緣山爲城。
參差曲折
其衝處建空心敵臺
高可六七丈。
廣十四五丈。
凡衝處或四五十步一臺
緩處或二百步一臺
每臺百總守之。
十臺千總守之。
每一二里間
鈴鐸相聞
一人有警。
左右擧烽
分傳百里間。
皆見應速而備豫
皆戚南宮策云
六國時亦有長城
李牧
大破殺凶奴十餘萬騎
滅襜襤破林胡樓煩
長城
自代並陰山下至高闕爲塞。
而置雲中鴈門代郡
秦滅義渠
而始於隴西北地上郡長城
以拒胡。
燕破東胡
卻地千里
亦築長城
自造陽至襄平
上谷漁陽右北平遼東郡
秦與燕趙俱邊三垂
久已長城
而聯三國所築。
北東西延袤亦可萬里
及秦兼諸矦
一統天子
則使蒙恬長城
因地形用險制塞。
臨洮遼東
延袤萬里
意者
故城而增修之耶。
抑夷燕趙古城新築之耶。
言起臨洮
屬之遼東
城塹萬餘里。
其中不能無絶地脈
司馬遷北邊
所爲秦築長城亭鄣
塹山塡谷。
責其輕用民力。
然則此城眞蒙恬所築。
而非燕趙古城耶。
城皆甎築。
而甎皆一范
所搨厚薄大小
毫髮差等
城底址臺。
鍊石而築。
入地五帶
出地三帶云。
間有頹圮處。
量其厚可五丈
而似不夾土。
全以甎間石灰而築。
灰薄如紙
僅令黏甎。
木之膠合縫。
城外內如繩削
而下豐上殺。
大礟衝車
猝難破碎
其外甎雖落。
而裏築自在
痰核治法
千年石灰和醋作餠以傅之。
公元945年
陳久
莫如長城也。
故例於使行求之。
少時嘗見灰塊如拳大者
今驗之。
决知其非。
沿道城制。
盡如長城
安得拳大灰塊。
安能迂行出塞外以求也。
此我東過路崩堞所得耳。
還入古北口
出塞時。
夜深
未得周覽
正値晌午
與首譯小憩沙邊
入關
馬群千匹
塡門而入。
第二關有軍卒四五十佩釖羅立
又有兩人對椅而坐。
余與首譯下馬緩步
兩人欣然疾趨
至前鞠躳作揖
勞苦甚勤。
晶頂一瑚頂。
守御參將云。
石晉開運二年
契丹德光八寇。
虎北口。
聞晉取泰州
擁衆南下
契丹主坐奚車
鐵鷂四面下馬
拔晉軍鹿角而入。
蓋環長城稱口者。
無慮數百。
太原汾水之北。
亦有地名虎北口。
時德兵。
自祈昜北去
非其路也。
乃幽檀之虎北口。
卽此關也。
唐之先諱虎。
故唐改虎爲古北口
人使行程錄云。
檀州北行八十里。
又行八十里。
虎北口館。
檀州古北口
亦名虎北口也
宋宣和三年
金人敗遼兵于古北口
嘉定二年
蒙古侵金兵至古北口
金人退保居庸關
元致和元年
泰定帝阿速吉八立於上都
遣兵分道
討燕鐵帖木兒大都
脫脫木兒古北口
上都兵戰宜興
皇明洪武二十二年
燕王出師古北口
乃顔不花于迤都。
永樂八年
古北口關口大關外門
僅容一人一馬
今關五重門而無所塞也。
大約此關。
千古戰伐之塲。
天下一搖
白骨如山
所謂虎北口也。
昇平百餘年。
四境金革戰鬪之聲。
桑麻菀然
鷄狗四達
休養生息
乃能如是
漢唐以來
未嘗有也。
未知何德而能致之。
崇極而圮。
物理所然。
不見久矣
土崩瓦解
可慮哉。
關在山上
千嶂周遭
大漠猶可望也。
金史
貞祐二年
潮河溢。
古北口鐵裹門關
胡虜憑陵中州者。
以其地據上流
勢如建瓴故也。
原大患二。
卽河也胡也。
伯鯀才力人智足以胡虜之慂陵。
則䟽幽冀而鑿恒代。
九州之水而灌之沙漠
使
中國反據上流而制胡虜
當時四岳
亦可其議。
而欲一試之。
所謂試可乃已者是也
堯雖不以倒流爲是
而鯀之辯說甚强。
莫能難也。
禹亦不以逆行爲當
而鯀之才智甚高。
莫敢諫也。
所謂方命圮族是也
盖鯀之爲人
悻直自用
必信己見
惟以胡虜之患。
中國萬世慮。
而乃懷襄之憂。
目下第二義。
不度地形
不惜工費。
必也倒鑿而逆流所謂逆行謂之洚水
洚水者。
洪水也。
然而鑿之塹之。
疏之瀹之。
地勢漸高
不期湮而自湮。
所謂鯀湮洪水是也
自非然者。
鯀獨何心。
湮此巨浸
自底罪戾
當時岳牧
亦何交口力薦。
亦何九載坐視
以待其敗績哉。
噫。
若鯀此功能成。
國防胡防河。
一擧兩得
萬世永賴。
鴻功
偉業
當在禹上。
幼時一長者。
辨鯀湮洪水證說如此
今視其地形不然矣。
李白詩云。
黃河水天上來
蓋言其地形西高
河若從天也。
中火關內店房
壁上皇帝御筆七絶一首
以賜孔敏者也。
皇帝南巡
直北熱河
曲阜諸孔。
擊族迎謁
作詩慰奬以賜。
孔氏門長孔敏撰跋盛稱恩渥
鋪張寵靈
已爲刻石廣印
店主一本而去云。
詩拙而筆則工矣。
店主要余買去。
試問其價。
乃呼三十兩銀子
飯後卽發入第三關
兩崖石壁削立千仞
通一車。
下有深磵
巨石磊砢
王沂公曾富鄭公弼。
使契丹
亦由斯逕。
行程錄曰。
古北口兩傍峻崖有路。
容車軌。
可徵其經此也。
憩一蕭寺
刻蘇穎濱轍詩。
亂山環合疑無路。
小徑縈回長傍溪。
彷彿夢中蜀道
興州東谷鳳州西。
按宋
元祐間轍甞代兄軾爲翰林學士
權禮部尙書
使契丹
館伴侍讀學士王師同。
能誦洵,軾之文及轍所著茯苓賦。
是詩。
文定奉使時。
道此所題也。
所居僧只二人
欄下
曬乾五味子數斛。
余偶數粒納口。
一僧熟視
大怒瞋目呵嚷
擧止凶悖
余卽起倚立欄邊
馬頭春宅
適爲爇烟而入。
見其狀大怒
直前罵曰。
吾們老爺
暑天裏思喫凉水
這一
東西狼多。
不過數粒
自然生津止渴
儞這賊光頭無良心。
天有天之高。
水有水之深。
賊驢不辨高低
不量淺深
如此無禮
賊驢甚麽貌樣。
其僧脫帽提之。
口漲白沫
側肩鵲步而前曰。
儞們老爺
關我甚麽
天之高儞雖怕也。
則不怕也。
甚麽關老爺顯聖
太歲臨門
怕他恁地
春宅一掌打顂
加以我東無理之辱。
其僧扶頰搶入。
高聲春宅
使不得作鬧
春宅氣憤憤然直欲卽地鬪死也。
一僧則立廚門。
含笑助勢
亦不勸解
春宅
又一拳打翻罵曰。
吾們老爺
奏聞萬歲爺
儞這賊腦剮也賴不得
廟堂蕩蕩的淨做了平地
僧起振衣罵曰。
儞們老爺
白賴五味子
更要幫子還。
俺如鉢兒暴拳。
是甚道理
看其氣色
漸漸沮死。
春宅益肆憤罵曰。
甚麽白賴這個
卽呷下了一斗麽。
一升麽。
眼眵一粒
羞殺我老爺邱山的。
皇上若聞這貌樣。
時儞這顆光頭快快的開開也。
吾們老爺去奏萬歲爺時。
儞雖不怕老爺
不怕萬歲爺麽。
其僧氣益死。
不復回話
春宅無數亂罵
倚勢占强
動賣萬歲爺
萬歲爺
是辰是刻。
想應兩耳癢癢
春宅之言。
言稱皇帝
可謂怙勢虛張聲氣之狀。
令人絶倒
彼頑僧則眞切畏㥘。
萬歲爺三字
如雷鬼神
春宅一甎欲打之。
僧都走匿
卽持兩個山楂陪。
來獻
且求淸心元。
當初鬧。
盖討淸心元也。
究厥心術
可謂無良
余卽與一丸
其僧叩頭無數
無恥甚矣。
山楂之大如杏子
太酸不堪食矣。
聖人謹於辭受取與之間。
非其義也。
一芥不以與人
非其義也。
一芥不以諸人
一芥者。
天下至微至輕之物。
不足與數於萬物
豈有一芥辭受取與之理哉。
然而聖人爲此已甚之論。
有若大廉大義關存乎其間者。
今吾驗之五味子
聖人一芥之論。
果非已甚之語。
嗚呼
聖人豈欺余哉。
數粒五味子
眞一之微。
而彼頑僧之加我無禮
可謂橫逆
因此爭。
至於拳敺。
方其鬪爭也。
不忍憤憤之心。
此生
未可知也。
當此之時。
數粒五味子
禍若邱山
不可天下至微至輕之物矣。
春秋時鍾離女子
與楚女爭桑
遂致兩國之兵。
較之此事。
數粒五味子
已多於聖人一芥
爭辨曲直
無異楚女之爭桑
若令是時有鬪敺致命之變。
則安知無興師問罪之擧乎。
學問麤淺
初未能謹之於整冠納履之嫌。
自取白賴之辱。
曷勝慙懼哉。
沿道空車之入熱河者。
日閱千萬。
皇帝將往遵化易州等地
故爲輜重往也
槖駝載物而出者。
千百爲群。
大抵一樣大小
色皆淡白黃毛淺。
頭類馬而小。
目如羊。
尾如牛。
行必縮其頸而仰其首如飛鷺。
二節而蹄兩跂。
步如鶴而聲如鵝。
哥舒翰西河
奏事官之至長安
乘白槖駝
日馳五百里。
石晉開運二年
彥卿大破契丹鐵鷂軍。
契丹主乘奚車走時
追兵急。
德光獲一槖駝之而走。
今視其行遲鈍。
難免追騎
其中亦有駿於乘。
石季倫之駕牛耶。
高麗太祖時
契丹槖駝四十頭。
太祖以爲無道之國
繫之橋下十餘日。
餓死
契丹雖無道。
槖駝何罪。
食鹽數斗
費蒭十束。
國圉貧儉
牧奴短小
實難豢畜
欲載物。
邑屋低狹
門巷猥窄。
難以容之。
儘爲無用之物。
至今名其橋曰槖駝
距留守府三里
橋傍竪碣。
題曰槖駝橋。
土人不言槖駝橋。
皆稱若大多利。
方言若大槖駝也。
多利者橋梁也。
又訛爲野多利。
余初遊中京
槖駝則不識在何處
甚矣。
方言之無義也若是
是日行八十里。
十八日甲子。
晴。
微雨卽止
午後大風驟雨
平明發行
過車花莊獅子橋
有行宮。
至穆家谷。
中火
飯後卽行
石子嶺密雲
宗室王輔國公千官之散回皇京者。
連絡于道。
河津渡。
喧爭莫可卽涉。
方造浮橋
船皆運石。
只有一艇濟人
向時往也
軍機道迎
郞中護涉。
黃門探程。
提督通官氣勢堂堂
臨河擧鞭
摧山塡河之形。
今玆還京。
旣無近臣護送
皇帝亦無一語勞勉之諭。
盖由使臣不肯見佛。
而有此不
公元1463年
承權輿之歎。
察其氣色
來往頓異。
白河向日所渡之水也。
沙岸去時所立之地也。
提督之鞭。
汎彼河上之船一也。
然而提督無聲
通官垂頭
江山不殊
擧目炎凉之異。
嗟夫勢之不足如是
而勢之所在
奔騖苦狂。
轉眄之頃。
時移事冷。
無所憑倚
然如泥牛之入海。
渙然氷山之遇日。
千古滔滔
豈不哀哉
忽有愁雲四壓。
風雷大作
不若去時之怖懔。
來往之際。
如此
可異也。
皇明天順七年
密雲懷柔大雨
河溢數丈。
密雲軍機庫及文書房
意者古戰塲
風盲雨恠。
發作無時
電怒雷憤
煩寃尙結耶。
沿路河津
船制不一
河船制。
有如我國津船
而或有鋸截船腰。
乃還繩縛爲一船者。
一猶恠矣乃有三焉。
造字多象形。
如舟傍曰舠曰艓曰舴曰航曰艋曰艇曰艦曰艨。
隨形錫名。
物物皆然
我國小船曰傑傲。
津船曰捏傲。
大船曰漫藏伊。
漕船松風排。
出海唐突伊。
上流曰物遇排。
關西稱船曰馬上伊。
制雖各異。
一字曰船而已矣。
借用舠艓舴艋等字。
名實無當耳。
有四五十騎。
旋風而來
氣勢驕桀
其視我國罷隷殘鬣。
蔑如也。
一擁登船後。
一騎
蒼鷹
揚鞭一躍而登。
之後失虗
連鞍帶鷹。
翻顚落水
一滾一撲
起復泅。
轉輾無力
良久得出水。
圉圉上船
鷹也如投釭之蛾。
馬也如落溲之鼠。
錦衣繡鞭。
可憐淋溜。
置身無所
公然鞭馬
鷹益驚翥。
誇已侮人
果報立至。
足可爲戒。
旣渡。
詢其從騎
馬上傾身
以鞭畫字泥上四川將軍爲人老。
不甚雄猛
駙馬莊止宿
在城底。
城乃懷柔縣也。
夜出便旋
或二三十騎。
或百餘騎團馳而過。
每隊前導一燈而已
想皆貴人也。
車馬之聲。
終夜不絶
是日行六十五里。
十九日乙丑。
晴。
或灑雨。
晩益晴極熱
曉發懷柔縣
南石橋
中火
始食紅柹形四溝而有臺。
我國所謂盤柹。
甘脆多水。
柹出薊州盤山
遍山皆柹棗栗
過林溝至淸河止宿
此卽大路
去時道也。
一廟堂。
皇帝御書金扁曰左聖右佛。
聖者
關雲長也。
左右柱聯。
盛述其道德學問
崇奉關公
始于明初。
至諱其名。
稗官奇書。
皆稱關某。
明淸之際。
公移簿牒
至稱關聖關夫子
因謬襲陋。
天下士大夫
眞以學問歸之。
所謂學問者。
愼思明辨審問博學也。
德性不足以徒尊。
則乃復道之以問學
雖以大禹拜昌惜陰
顔子之弗貳弗遷。
猶議其心麤
則其於學問極功
猶有些客氣焉耳
除此客氣
須用克己復禮
己者。
人欲之私也。
一毫著於己。
聖人視之仇讎盜賊
必欲剪剔殄滅而後已。
書曰。
戎商必克。
高宗伐鬼方
三年克之
用兵至於三年之久。
而必克乃已者。
以不克。
則國不可以爲國矣。
克己然後禮始得而復焉。
復者。
一毫未盡之辭也。
如日月之蝕。
而復其圓。
還推旣失之物。
錙銖不减
若非三達德
未有能成此學問
雖公之義勇
不待克己而禮已復。
然但今之稱公以學問者。
以公之明於春秋
公旣嚴於吳魏之僭賊。
則亦安可自安於妄尊之帝號哉。
公之精靈
千載如生
不受此匪分。
如其無靈
佞之何益。
五經博士
襲聖之後
東野氏孔氏顔曾孟氏。
皆稱聖裔賢裔
而關氏博士
亦稱聖裔
列於東野孔氏之間。
無謂也。
滇有文廟
主祀王羲之
書聖筆宗。
所以訛也。
聖道益遠。
夷狄迭主
各以其道。
交亂天下
正學茫茫
不絶如帶
安知千載之後
不以水滸傳正史耶。
或曰
南蠻北狄
常帝中原
則主祀右軍可也
雖以水滸傳正史可也
雖黜孔顔而祀釋迦
無憾焉。
相與大笑而起。
京官員。
至此益盛。
空車之入熱河者。
晝夜不絶
馬頭驛子輩有曾往西山者。
遙指西南一帶石山曰。
西山也。
雲靄百千螺髻
出沒隱映
山上白塔
矗立雲霄間。
屛岑滴翠
畵巒繚靑。
聽其兩相酬酢曰。
水晶宮鳳凰臺黃鶴樓
倣寫江南
蕩漾湖心
白石爲橋。
繡綺
魚帒
曰十七。
數十步。
長百餘丈。
矯矯偃虹
左右周以石欄
龍舟錦帆
出入
下。
引水四十里爲湖。
泉噴石竇
是爲玉泉
皇帝巡遊江南
駐蹕漠北
必飮此泉。
味爲天下第一
燕都八景
玉泉垂虹
卽其一也。
馬頭翠萬。
前已五往
驛子山伊。
再往云。
遂約此二隷。
同遊西山
二十日丙寅
晴。
曉灑雨。
卽止
日氣乍凉。
平明發行
行二十餘里。
德勝門
制一如朝陽正陽諸門。
九門制度皆同。
泥淖尤甚
一陷其中
力難自拔
有羊數千頭
塞道而行。
牧童數人驅之。
德勝門
元之建德門也。
皇明洪武元年
大將軍徐達改今名。
門外八里
有土舊址
元之築也。
正統十四年十月己未
乜先奉上皇登土城
通政司參議王復
左通政
中書舍人趙榮
太常寺少卿
出見上皇土城
卽此地也。
按明史。
乜先挾上皇
紫荊關
直入京師
兵部尙書于謙石亨
副摠兵范廣武。
德勝門外。
當乜先。
部事侍郞吳寧
悉閉諸城門。
身自督戰
下令曰。
臨陣
不顧軍先退者
斬其將軍
不顧將先退者
後隊前隊
於是將士知必死。
用命
庚申寇窺德勝門
石亨
設伏舍中
遣數騎誘敵
敵以萬騎來薄。
伏起。
乜先弟孛羅中礮死。
相持五日
乜先邀請不應
戰又不利
和終不可得志。
遂擁上皇北去
今此門外閭里市塵
繁華富麗
一如正陽門外。
昇平日久
到處皆然
館驛官裨將及行下隷
齊待于路左。
下馬
爭來執手爲致勞苦
獨不見來源
蓋爲遠候
獨先早喫。
已誤出東直門
相違云。
昌大張福
不叙其間離索之苦。
直言汝有別賞銀帶來
張福未及勞苦
笑容可掬
賞銀幾兩。
昌大曰。
一千兩。
當與爾中分
張福曰。
汝見皇帝否。
昌大曰。
見之。
皇帝眼似虎狼
鼻如火爐
脫衣赤身而坐。
張福問所冠何物
曰。
黃金頭盔
招我賜酒大杯曰。
汝善陪書房主。
不憚而來
奇特矣。
上使道一閣老
副使兵部尙書
無非荒話。
非但張福受誑。
下隷之稍知事理者。
莫不信之。
卞君與趙判事迎歡甚。
相携入路傍酒樓
靑帘相逢意氣爲君飮。
繫馬高樓垂柳邊。
繫馬垂柳
高樓飮酒
益知古人作詩
不過拈用卽事
眞意宛然
樓上下四十餘間。
雕欄畵棟
金碧輝映
粉壁紗牕
渺若仙居
左右多張古今法書名畵
多酒席佳詩。
廷紳罷衙歸路海內名士
夕陽湊集
車馬雲屯
啣杯賦詩
評書論畵。
竟夕流連
爭留其佳句書畵
日日如此
昨日所留。
今日已盡售賣
酒家奇羡
故爭侈其椅卓器玩
排花艸。
以供題品
精墨佳紙。
寶硯良毫。
盡在其中
楊無咎娼館
折枝於短壁。
往來士大夫多爲觀此歷訪
娼藉此以門戶
其後有竊去者。
從此車馬頓衰。
逸人嘗題崔氏酒罏云。
武陵城裏崔家酒。
地上應無天上有。
遊道士一斗
醉臥白雲洞口
自是沽者益衆。
大約中國士大夫
不以娼館酒肆爲嫌
呂氏家訓
所以戒行出入茶酒之肆也。
東人飮酒毒於天下
所謂酒家
甕牖繩樞
道左角門
藁索爲簾。
簁輪爲燈者。
酒家也。
詩人用靑帘。
非實
未嘗一竿旗幅
挑出屋頭
然而飮戶太寬。
以大蹙額一倒
此灌也非飮也。
要飽也非要趣也。
故必一飮則醉。
醉則輒酗。
酗則輒致鬪敺。
酒家瓦盆陶甌。
盡爲踢碎。
所謂風流文雅之會。
非但不識爲何狀。
反嗤此等爲無飽於口腹
雖移設於鴨水以東。
不能竟夕打破器玩
踏花草。
此爲可惜
李朱民。
風流文雅士也。
平生慕華如饑渴
而獨於觴政
不喜古法
無論杯之大小
酒之淸濁
到手輒倒。
張口一灌。
同人謂之覆酒。
以爲雅謔
是行也旣定伴當
而有讒之云。
使酒難近。
余與之飮十年矣。
面不潮楓。
口不噀柹。
益飮益莊。
但其覆法少疵。
民常抵賴曰。
杜子美亦覆酒耳。
呼兒且覆掌杯。
豈不是張口偃臥
使兒童覆酒耶。
大笑鬨堂
萬里他鄕
思故人。
未知朱民今辰此刻
坐在何席。
左手把杯
復能思此萬里遊客否。
還寓舊棲。
壁上所付數聯及座右所留笙簧鐵琴
俱無恙。
幷州是故鄕
正道
也。
旣夕飯。
趙主簿明渭。
自詑其炕陳設異翫
余卽同赴。
前列十餘盆花草。
俱未識名。
琉璃甕高二尺許。
沉香假山二尺許。
石雄筆山高尺餘。
復有靑剛石筆山
天成魁罡
烏木爲跗座。
價銀花銀三十兩云。
書數十種
知不足齋叢書
格致鏡源。
皆値太重
趙君燕行二十餘次。
北京爲家。
最嫺漢語
賣買之際。
未甚高下
故最多主顧
例於其所居。
爲之陳列
以供淸賞
前年昌城(黃仁點)正使時。
乾魚衚衕朝鮮失火
大賈之預入物貨者。
盡爲灰爐
而趙炕比他尤酷者。
賣買物件之外
凡遭回祿者。
俱是稀奇器玩書冊兌撥
則可値三千兩。
花銀隆福寺琉璃廠物。
諸主顧旣爲借設。
無所徵價。
然亦不以爲戒
今其借排。
又復如昔。
娛心目。
足見大國風俗齷齪如此
留館諸譯。
盡會余炕。
略有酒饌
行役之餘。
失口味。
諸人者。
皆睨坐右封裹
其中有物。
余遂令昌大解褓細檢
無他物。
只是帶去筆硯
垺然者皆筆談胡草。
遊覽日記
諸人者俱釋然解頤曰。
吾果怪其去時無裝。
歸槖大也
張福憮然昌大曰。
賞銀安在
傾葢
余從使者
北出長城熱河
地本王庭所居
雜胡虜。
無可與語。
旣入太學寓館
中原大夫
亦多先寓太學者。
參賀班來也。
同寓一館
晝宵相從
彼此覊旅
互爲客主。
六日而散。
古語有之。
白頭如新
傾葢如舊
一語以上
收爲傾葢錄。
公元1448年
王民皡
江蘇人也。
時年五十四。
爲人淳質少文
去年承德府太學
一如皇京
今年春功告訖。
皇帝釋菜
王君以擧人
方藏修此中。
今年四月
不赴會試
八月中皇帝以七旬大慶
特命重會。
而亦不赴
余問緣何廢擧
曰。
年老矣。
白頭荊圍。
士之恥也。
君長者。
號鵠汀
別有鵠汀筆談
忘羊錄。
身長七尺餘。
頗有窮愁之態。
坐間頻發歎息之聲。
獨有一僕
守。
一日請余共飯。
郝成。
𨝫人也。
字志亭
號長城
見任山東都司
武人乎。
博學多聞
身長八尺
紫髯炯眸。
骨相精緊。
余語
晝夜不倦
著書詩話
公元1449年
尹嘉銓直隷
博野人也。
(古趙地)號亨山
通奉大夫大理寺卿致仕
時年七十。
今年春上章謝事
皇帝特賜二品帽服以寵之。
工詩善書畵。
詩多載于正聲詩刪。
大淸會典
翰林編修官。
皇帝同庚
故尤被眷遇
特召赴行在聽。
時進九如頌。
皇帝大悅
八十一本首演此頌。
皇帝平生詩朋云。
送余九如一本
葢已自刊印
一日篋中一扇
卽席怪石
五絶於其上。
以與余。
又書柱聯。
一日蒸全羊。
王擧人及余共啖他餌果。
竟日雜陳
爲余專設也。
身長七尺餘。
姿貌雅潔
雙眸炯然
不施靉靆
能作細書畵。
强康如五十餘歲人。
髭髮盡白
大率簡易和樂人也。
囑余還京。
必來相訪。
書指其家在。
又戒余斷酒遠色
余還燕。
聽之物議
時人方之白傅
扈駕易州
久不還。
竟未相逢
別有所論古今樂律
歷代治亂
俱載忘羊錄。
敬旬彌。
字仰漏
蒙古人也。
見任講官
年三十九。
身長七尺餘。
白晢脩眼濃眉
手如葱根
可謂美男子
同寓六日
未甞一參談筵
無論滿漢。
莫不與人款曲
而獨其爲人
頗似簡傲
鄒舍是。
山東人也。
擧人王鵠汀。
藏修太學中。
皇京有重會。
藏修之士七十人
盡赴京師
獨王兩生未赴也。
爲人慷慨
不避忌諱
形貌古怪
擧止麤厲
人皆目之以狂生
多厭之者
奇豊額。
滿州人也。
字麗川
見任貴州按察使
年三十七。
我國人。
入中國爲四世
不知本國門望所自出。
但記其本姓黃氏
身長八尺
白晢美姿容。
修威儀。
博學能文
諧笑
斥佛甚峻。
持論頗正。
爲人驕矜
眼空一世
學士李侍堯爲雲摠督時。
貴州按察使海明
賂金二百兩
事發侍堯囚而海明减死
黑龍江
麗川海明
余偶其所寓。
炕後有黃漆櫃子數十對。
空無物。
壽節貢獻
想盡輸納
余語別離
流淚
或云豐額和珅
海明而代之。
余還燕尋其家爲別
貴州之行。
汪新字又新
浙江仁和人也。
見任東按察使
聞余姓名麗川
麗川訪余來也。
相晤麗川座。
一見傾倒如舊
身長七尺餘。
疎髯面色黑。
寢陋無威儀。
不修邊幅
與吾同年月。
少余十一日
余問吳西林穎芳無恙否。
汪曰。
吳西林先生
中高士也。
年八十餘。
康强不廢著書
陸篠飮飛無恙否。
汪驚曰。
不識
尊兄何從識吳陸耶。
余曰。
篠飮乾隆丙戌春
赴試在京。
吾邦之士。
有得旅邸者。
詩文書畵
膾炙東韓。
汪曰。
篠飮奇士
今年回甲。
落魄江湖
詩畵爲性命。
山水友朋
益飮大醉
狂歌憤罵。
余問何所憤而罵耶。
汪不答。
問嚴九峯果曰。
離鄕久。
不識下落
陸是弟至歡
時人號陸解元
比之唐伯虎
徐文長
不出西湖三十年。
富貴極矣。
離鄕十年
但有聲風
寄然鎗酒椀。
槩知其得意人也。
不比乾沒風塵
汪約再明再來
極歡
麗川謂汪曰。
公善飮酒
須購椰子釀。
點頭
又曰。
燕岩性不嗜羊。
喜食落花生
汪又點頭
遂送之門。
麗川顧余曰。
這是海量
謂飮戶寬也。
次日汪送傔。
申囑明日切勿他駕相等
明日發還燕。
不復相見
老回回圖。
蒙古人也。
字孚齋
號華亭
見任講官
年四十七。
康煕皇帝外孫
身長八尺
長髯郁然
面瘦黃骨立
學問淵博
余遇之酒樓中。
爲人長者
所帶僮僕三十餘人
衣帽鞍馬豪侈
似是兵官也。
貌亦類將帥
三多
承德府民家小兒也。
(漢人
民家
)日常早朝挾冊而來
受學王鵠汀。
年方十二歲。
淸秀無塵埃氣。
禮度閒熟。
擧止詳雅
副使命賦
請韻立就。
詞理俱圓。
二筆
又請韻立賦。
具述謝意
一日使臣皆早入班。
空余獨在。
三多來語。
余適脫網巾而臥。
三多持巾詳閱
究詰甚煩。
余因戱曰。
一胡尙多。
况三乎。
三多卽應之曰。
無二王。
何謂一少
葢謂王逸少也。
中原音同則用如字
語雖未暢。
可謂警敏夙慧矣。
通官寶樹騾子絶大。
逸出匝跑庭中
三多疾走逆其頷下。
持其胡而去。
低頭受覊。
正使甞凭櫳而坐。
三多趨過
正使
招賜丸藥扇子
三多拜謝
因問正使姓名官品
唐突類此
曹秀先
江西新建人也。
字地山
任禮部尙書
年可六十餘。
昨日余隨使臣
見曹朝房
次日余偶至一新刱關矦廟。
東廡有一學究
敎授四五童子
余問曰。
是中寬暢
來寓卿大夫幾人。
學究曰。
有禮部曹大人在此。
余借其紙墨書刺使通。
學究卽起忙去。
遙望學究
出立階上。
手招余進。
余進至階下
曹公出戶外相迎。
身自扶余坐椅。
逡巡固讓
曹公固請坐。
余曰。
貴人
遐陬鄙人
不敢客主之禮。
曹曰。
你以公事來耶。
余曰。
否也。
觀光上國來也。
曹曰。
官居幾品。
余曰。
秀才
使者而來
自無職係
曹忙扶余坐曰。
無職
先生
卽吾之尊賓。
敝自有待客之禮。
先生不必固讓
因問曰。
貴國選擧之制如何
大比之科。
取幾人。
試取者何樣題目
方書此。
自出眼鏡
一邊掛耳。
一邊疾書
俄有三十餘人
入閣中。
一字排立
其中一人晶頂者。
一膝奏事惟謹
相距十餘步。
語必以手遮口。
不省也。
書筆談。
而口酬彼奏。
晶頂者。
乍起乍跪。
奏旣畢。
自拖一椅。
遠坐東壁下。
排立一時退去
須臾奏事者。
不辭而起。
閣中寂然無人矣。
余對曹而坐。
學究隅坐
年可五十餘。
頭戴草帽子。
筆談忽有一人謁刺
乃新授湖南
袖掩幾字。
御史尹績也。
曹擲筆起疾走出。
學究引余。
似令少避者。
余隨學究出。
復至其炕少待
尹績與曹同入。
未久尹績在前
曹公隨後而出。
余意送客當還。
從容矣。
久俟不還
怪而詢之學究
赴闕矣。
曹公容貌寢陋
無威儀。
爲人
樂易
余旣還燕中原士大夫
多譽曹公地山先生
文章學問
當世冠首。
以比歐陽永叔
張廷玉纂修明史。
曹亦參史局
舊人也。
其後又歷關廟
學究不在矣。
學究姓名
忘未之記。
漢人也。
頗短於文墨
爲筆話。
久視尋繹
然後纔可爲何語。
三賓
閩人也。
年二十五。
似是尹亨山傔從也。
奇麗川僕也。
貌美能解書工畵。
黃敎問答
入他邦者。
曰我善覘敵。
曰我善觀風。
吾必不信矣。
入人之國
安有執塗之人。
而遽有所詢訪哉。
此一不可也
言語相殊。
造次之間。
無以達辭
二不可也
中外旣異。
自有形迹之嫌。
三不可也
語淺則無以得情
語深則恐觸忌諱。
不可也。
所不問。
則跡涉窺偵。
五不可也
不在其位。
不謀其政。
此居其國之道也。
他國乎。
問其大禁
然後敢入。
他國之道也。
大國乎。
此其不可者六也。
况其將相賢否
風俗淑慝
滿漢用舍
皇明故實
不可問。
非但不可問。
所不敢也。
彼不宜答
所不敢也。
至如錢糓甲兵山川形勝
似無甚關係
非但不宜言。
彼必疑怪
何者
錢穀虛實
甲兵强弱
山川形勝
有關阨險要之勢。
所以不宜問答也。
古人者。
得之言語問答之外
橋梁更皷執玉高卑
有所占矣。
陳詩閱樂市價貴賤所徵矣。
旣無古人之識慧才智。
而徒欲得之於毫墨立談之間者。
其亦難矣。
又况四海廣大
不見涯涘乎。
余至熱河
有以默審天下之勢者五。
皇帝年年駐蹕熱河
熱河長城外荒僻之地也。
天子何苦而居此塞裔荒僻之地乎。
名爲避暑
其實天子身自備邊
然則蒙古之强可知也。
皇帝西番僧王爲師。
黃金殿以居其王。
天子何苦爲此非常僭侈之禮乎。
名爲待師。
其實囚之金殿之中。
以祈一日之無事。
然則西番之尤强於蒙古
可知也。
此二者。
皇帝
之心已苦矣。
人文字。
尋常數行之札。
鋪張朝之功德
感激當世恩澤者。
漢人之文也。
葢自以中國遺民
常懷疢疾之憂。
不勝嫌疑之戒。
所以開口稱頌
擧筆諛佞
益見其自外當世也。
漢人之爲心。
亦已苦矣。
與人語雖尋常酬答之事。
語後卽焚。
不留片紙
非但漢人如是
滿人爲尤甚。
滿人皆職居近密
益知憲令嚴苛
然則非但漢人之心苦矣。
天下法禁之心苦矣。
市肆所售。
一硯之値。
無不百金者。
天下有事
珠玉宛轉而不收。
海內昇平
瓦甎埋沒而必採。
富貴適然取視。
貧賤努目收藏
賞者偶一摩挲
椎鹵者繭足奔趨
於是乎鋤犂所起。
鉤罾所登。
屍氣所漬。
紛然爲寶於天下
天下珍玩之心。
又苦矣。
然則一片之石。
足以占天下之大勢
而况天下之苦。
有大於石者乎。
今錄其燼餘談屑之係班禪者。
黃敎問答
公元1766年
余自札什倫布。
先還寓。
志亭(郝成。
字號長城
)迎問曰。
先生俄見活佛狀貌
何如
余對曰。
公未之見否。
志亭曰。
活佛居在深嚴
非人人所可得見。
况有神通法術
洞見臟腑
一寶鏡。
人懷姦淫
靑色照。
人懷貪賊。
黑色照。
人懷危禍
白色照。
維忠孝一心佛人至。
紅霞帶黃
慶雲曇華
絪縕鏡面
五色可畏
余曰。
此倣始皇照膽鏡
以神其說。
照膽鏡
亦非正史所傳。
安足信也。
志亭曰。
壁閒曾無此鏡否。
余圈五色可畏字曰。
公自無靑黑三心
何畏此鏡。
志亭曰。
法華楞嚴諸經偈
嚇人不敬此書。
卽有是禍。
反復證難。
怖畏衆生
歸善道
大類此鏡。
鏡是不字之經。
是非銅之鏡。
十日食淡
十日洗沐
或肝頭肺葉一毫不齊
安知無三色發現乎。
卽裂其紙投火中
又曰。
果眞神通也。
拜佛者。
脫帽叩頭
活佛親手摩頂
含笑大蒙福祐
不笑則福祐不廣
合眼則其人大懼。
燒香懺悔
寃痛刻骨
自然罪過消滅
無不善。
活佛不消言談敎訓
一伸手間。
功果如此
和碩親王
和碩額駙
常常朝拜
公元1775年
頭。
外人庶品
眞實難見。
因問來歷
志亭曰。
乾隆四十年間
西方人藉藉活佛法王現世
言法王能知四十世前身事。
卽今蒙古四十八部。
方强而最畏西番
西番諸國。
最畏活佛
活佛乃藏理大寶法王
自前明時
三寶僧智光
吾鄕霞客諸人
遍行西域佛國
烏斯藏中國萬餘里。
大寶法王
小寶法王
投胎奪舍。
遞相輪換
有道法。
生卽神聖
卽今活佛
乃古元時西天佛子
大元帝師
去歲內閣永公陪皇六子
備法儀仗
往迎活佛
活佛已知皇帝貴臣當來迎我離京日子貴臣名某。
(名永貴
現任內閣學士
寵臣云。
)所居黃金屋
侈麗更盛於中國
在道有神通。
所經諸國番王
至有爇體焚頂
斷指刻膚。
愚民不孝父母者。
一見活佛
忽生悲心
有奇疾。
此子刀剔左脅割肝頭小片燒進。
病卽瘳。
不孝子左脅立完。
轉爲孝子
奉玉音。
旌鄕復身
山西有一鄙夫巨富
平生性吝一金
在途拜望
轉生悲心
遂銷十萬金。
建成一座浮圖
活佛功德大略也。
遇水不橋不舵。
跣足履水
不沒課。
先在彼岸
又有大虎伏道搖尾
皇子抽矢欲射。
活佛止之。
降輿慰虎。
虎啣其衣裾
若有所訴。
南去
活佛隨去。
大石竇。
虎方乳。
大蛇兩頭
圍繞虎穴
欲吞其子。
一頭乳虎
一頭拒雄虎。
虎牙無所入。
悲號氣盡
活佛拄杖說呪。
兩頭觸石碎死。
腦中俱有大珠
不夜
一珠獻予皇子
一珠獻予學士
護駕十日
甚爲恭順
皇子欲與偕行納圈中。
活佛不可乃止。
遂戒虎有所云。
叩頭乃去。
此其法術神通也。
兩珠奉獻
乘輿物。
水旱瘟疫
爲秘幣無不靈應
余問活佛前生事。
譬如槐葉靑蟲
截入蜜房
蠭子
大松斑毛若豹。
蛻爲鬼車蝶。
蠶爲蛾。
蠐爲蟬。
鳩爲鷹。
鷹爲雉。
雉爲蜃。
鷄爲蛇。
蛇爲龜。
莫不變化
俱有覺性
據此化身
能知前形否。
若蘧周栩蝶。
夢醒各異。
不相關屬。
無關輪轉
若其洞知
果如活佛
宿世此身。
某地某氏子。
今生此身。
復爲某所某姓兒。
宿世父母
今生
爺孃
如今無恙
俱大慈悲
歷歷識認
各各號喚。
將誰怨恩。
哀樂何居
志亭忽瀉淚數行。
加圈哀樂何居字。
忽有引戶響。
志亭急擦紙在握中。
開戶
同舍王民皡也。
繼有入者。
亦王君同舍鄒舍是也
擧人客游口外
去歲新刱熱河太學
制視京師
二人方藏修此中。
爲訪余來也。
志亭向二客
縷縷說音若誦書
二客且聽且指圈卓上
似誦傳吾語也。
王擧人書吾姓名字號
鄒擧人
王有宿面而鄒乃初見也。
鄒生曰。
貴國佛敎
於何代。
余曰。
梁大通中
僧阿道始入新羅
又問貴國士大夫三敎中。
最崇何敎。
余曰。
粤在羅麗時。
士族賢者
不無西敎
至敝邦立國四百年。
士族雖愚者。
但知誦習孔子
方內名山
雖有前代所刱精藍名刹
而皆已荒頹。
所居緇流
下賤無賴
維業紙屨。
名雖爲僧。
不識經。
不待辭闢而其敎自絶
國中無道敎。
故亦無道觀
所謂異端之敎。
不期禁絶
而自不得立於國中
鄒生曰。
可謂天下樂國矣。
異端之害。
聖人已憂。
其人將相食。
使當時之者
以爲過矣。
山中往往吃人道士
養小兒尤艱。
純陽童子最好蒸啖
至有夜櫃中
患失之。
所在省府
另行逐捕
焚毁道觀
則乃反竄名僧籍
庇身佛寮。
至於房中秘術。
惡瘡奇方
皆貧道士所製。
故人樂從之游。
潛學其術。
幻恠難名
中國禪釋。
已乖本旨
仰漏所謂僧名道實之言是也
仰漏者。
蒙古人
敬旬彌字。
余言
有僧名道實之論。
前此余言之志亭。
此刻語次
志亭似誦之也。
又曰。
貴國古亦有神僧。
願聞其名。
余曰。
敝邦雖在海隅
俗尙儒敎
往古來今
不乏鴻儒碩學
而今先生之問。
不及於此
乃反神僧之是詢。
弊邦俗不尙異端之學。
固無神僧。
在固不願對也。
王君曰。
異端之中。
亦有異端
有以害其
乃者敝友正欲知貴國儒釋同異也。
鄒生亦曰。
然也。
余曰。
雖聞僧名。
安能儒釋同異哉。
鄒生曰。
儒門中。
亦有學理學之號。
貴國儒門中。
亦有是科否。
余曰。
聖門設敎
四科一貫
只是理學
此問此是爲學問。
豈得儒門另設他科。
有此兩號
鄒生曰。
是也
先生言之極是
孔門七十子之徒。
所問於師。
不過曰仁曰孝。
後世不然
弟子初來開卷
便講理氣。
先生整襟陞座
性命
今之學者
學貫天人
不能治一郡。
理察鳶魚
而莫能辦一事
此個學問謂之理學先生
鄕塾之間。
禀質固滯
動止迂怪
習經傳。
粗通訓誥
未甞不專開講
陳腐菽粟
補綴爲裘褐。
子莫執中
反爲守經
胡廣處世
自謂中庸
此個學問謂之道學君子
此猶無足道也。
昔之異端
逃墨歸儒。
逃儒歸
反目分背
越肝楚膽。
今之儒者
亡不出境
兜攬釆地。
益築六經
以堅其壁壘
時換群言
以新其旌旗
半朱半陸。
俱爲逋主。
沒頭出。
遍是水泊
蠧魚狐鼠
則攷證爲其城社
騏驥爲鴑駘。
訓誥爲其鉗橛。
或有懸軍深入
反遭攻刦
其勢不得不下馬受縛
雙膝以跪。
今之儒者
可畏也怕也怕也。
平生
不願學儒也。
有能張目開口
倡爲異端學者
敝將不遠千里贏粮往師。
今見先生之論。
確然守正
還令小人之腹。
一喜而一悵。
鄒生
容貌磊砢
言辭放蕩
似譽似嘲。
變幻譎詭
全事侮弄
余曰。
俄承先生闢異之論。
不勝欽服
爲此乖刺之語何也。
鄙人生於海陬
聞見謏寡。
學殖鹵莽
見笑大方
固其宜也
嘉善而矜不能
君子德義
正當如是
足下身居聖廟
欲學異端
使其言也。
不意上國首善之地
有似言議也。
如其假也。
譏嘲外國腐儒
恐非柔遠德義也。
慚愧請退
鄒生謝曰。
非敢如是
敝適有激于
不覺話頭橫縱到此。
先生如此見罪
不敢長侍足下也。
鄒生離椅叩頭
此乃致謝之意也。
王君曰。
敝友老實人
旨意本不如此
先生錯疑欲師異端
乃欲居九夷之意也。
相與大笑
余亦隨笑。
意思竟未快暢
欲居九夷之諭。
令人愧恨也。
鄒生曰。
先生此來。
專爲拜望西佛來耶。
爲賀聖誕來耶。
坐間
志亭少出戶外。
余曰。
專賀皇上七旬
節。
若無詔旨
安得前來熱河
昨見活佛
亦被皇詔也。
王君曰。
朴先生使臣也。
從其族兄大人觀光上國來也。
鄒生熟視良久曰。
先生此來不畏噉人乎。
余問甚麽噉人。
鄒生曰。
楊璉珈。
復生於世。
王君色變爭言狀。
余雖不識爲何語。
而但兩人氣色不好
責讓鄒生
此際志亭還坐。
視其紙。
急手裂納口嚼之。
目視鄒生
久無所語。
偸余不視。
撮嘴指余。
且目鄒生
偶敵余眼。
甚有愧色
因呼而曰。
貴國馬生得何宵。
余曰。
馬生時辰
何以知之。
諸人大笑
志亭曰。
小宵之宵。
音同則用。
余曰。
國小畜產亦隨而小也。
余甚欲詳得班禪來歷
鄒生所說甚有蹺蹊
兩人者似深諱。
未敢造次扣問
鄒生後卽辭去
志亭亦有他擾。
余亦起。
王君隨余出。
一日余訪亨山
赴闕未出。
(亨山嘉銓姓尹氏
亦寓太學
大理
今年七十致仕
)轉歷志亭。
空無人。
方旋出戶
志亭出他方還
余歡甚。
握手入其炕。
卸帽掛壁上。
且呼
且言鄒擧人狂士也。
先生切勿再見
余問何謂狂士
志亭曰。
一肚皮都裹慷慨
與人商論不肯下。
輒善罵。
或恐老爺不識他踈戇。
喫他老拳
余笑曰。
其狂不可及
志亭曰。
如成者其愚不可及
相與大笑
余曰。
活佛係是楊璉後身
將軍何故深諱也。
志亭曰。
這是鄒生狂也。
借他辱他。
余謬問楊璉何等辱也。
志亭慘然曰。
不忍言
不忍聞。
余曰。
王八馬泊六等最狠耶。
志亭搖手曰。
否也。
楊是番僧
元時入中國。
都發宋朝陵寢
毒於兵禍
積聚寶玉邱山
他有秘術
開山寶釖。
念咒一擊
南山石槨下錮三泉
無不立開。
金鳧玉魚
托地自跳。
珠襦玉匣
狼藉開剝
甚至懸屍瀝汞。
批頰探珠
江南人相詛盟
稱粲獻麻楊。
活佛番人
故所以借他一罵。
非爲後身也。
余問這何故肆罵
志亭曰。
業儒
不服他。
余曰。
這若業儒
前者何又罵儒。
志亭曰。
這狂也。
不怕天雷
不畏王法
罵聖罵佛。
惟意所欲。
痛罵一頓
便下頂氣。
志亭曰。
貴國寢墓之制何如
余曰。
倣古禮。
國俗尙儉。
不殉寶玉
自公貴人下至匹庶
喪葬之制。
皆用文公家禮
壤地僻隅。
兵禍不頻。
自無此患。
志亭歎曰。
樂國樂土
樂生樂死
公制禮。
萬世盜賊之心。
匹夫無罪
懷璧罪。
帝王家乎。
不以天下儉其親。
禍千古帝王之語。
是以一經喪亂
無不被發
京師琉璃廠所售古玩
歷代陵寢物。
卽埋旋發。
其埋愈久。
其發愈頻。
而愈稱寶器
多有十回出地者。
目今雖使之秉鍤。
劉向操簣以葬。
楊矦盜且不信
余曰。
器玩
凶冥臭穢。
不祥甚矣。
寶之有。
志亭曰。
是也
殷敦周彛
流毒萬古
而後好事者
書丌畵廚。
尊位嚴閣
此等不祥之器。
莫可排當
鑑賞家
方以歷歷識別爲博。
收藏家
亦以孜孜鳩集爲趣。
余問將軍宅裏
亦有古器可玩否。
志亭曰。
成武人
不能收買
祖世農家
無有舊物
只賸得如掌古硯。
世傳東坡手製
元章款識
又有元豐銅造綠觚。
求一玩。
志亭曰。
不難
此來寄寓
實不携帶
余曰。
愚聞吳所出書畵器玩
巧匠贋造
然否
志亭曰。
是也
成家所有兩器
安保閶門濫手。
成鑑識本淺。
未免癡闇。
因問活佛眞有是行否。
志亭曰。
甚麽行。
余書楊字。
志亭搖手曰。
否也。
眞切神通
且囑曰。
愼毋再訪他。
意鄒妄人也。
余對以領戒。
又問。
所謂喇嘛
何種
蒙古別部耶。
志亭曰。
否也。
喇嘛
西番道德之稱。
所謂喇嘛者。
皆僧也。
目今蒙古爲僧。
則皆喇嘛服。
京裡雍和宮所居僧。
皆稱喇嘛
滿漢人喇嘛爲僧者多矣。
以其衣食裕厚。
大約元明時番王
或身朝使貢傔帶不下三四千人
入徼常得厚利
或留塞下不還
洪武初
敬重番王
寵錫無比
永樂至武宗時尤盛留。
京師諸寺
本年間。
爲刱金宮
迎來活佛居之。
然比諸古元前明時
則其供億不如也。
西番法王
所居殿。
黃金白玉階。
牕欞欄檻
沉香降眞烏木水晶玻瓈牖戶
而壁皆飾火齊瑟瑟
今其所居殿屋
視該土製作。
土階茅茨也。
不樂久留
甚固。
車駕明歲五臺山
當親送之
山西
已有定期
諧音占八風。
十方語。
余曰。
果能十方語。
何以重譯
志亭曰。
雖然
諧音
安能立地通義
且其來時。
聞香叢薄
一靈樹。
盆栽而來
余問甚麽靈樹
曰。
此名天子萬年樹
交柯布枝。
皆成天子萬年字。
莊周所謂三千年爲春。
三千年爲秋。
或曰
卽此冥靈也。
余曰。
如今閤裡梅花
結勒柔條
橫斜影。
此係人巧。
豈由天造
志亭曰。
否也。
側理
皆成天子萬年字。
因畵示其葉。
삽화새창열기
余問公曾見此樹否。
志亭曰。
未見其形。
只聞其名。
堯庭之
楚樹之靈。
四海播馨
萬國咸寧
四時長華
花十二瓣。
花萼始吐。
則知朔月
載生明。
日開一瓣
全開則知望月
載生魄
日掩一瓣
蒂落則知晦矣。
名蓂樹
又名靈樹
甞對皇上喫茶
南向洒之。
皇上驚問。
聖僧恭對。
方見七百里外
大火延燒萬家。
纔得送雨救火
翌日
部臣遞奏
正陽門琉璃廠失火
延燒譙樓
火勢浩大
非人力可止。
時方晌午
天晴無雲。
忽有猛雨東北來。
卽刻滅火
送雨
正値火時
余曰。
未入京師
已多道聽此說。
然此有欒巴噀酒已例。
曷足奇哉。
皇城到此爲四百餘里。
何謂七百里。
志亭曰。
是也
此足驗其神通
大約口外去京七百里。
仁祖常常駐蹕口外
和碩親王閣部大臣
皆憚跋涉
仁祖時特爲剪站。
爲四百餘里。
常得馳馬奏事
聖人安不忘危之意也。
余語志亭。
每頌東漸之化。
四之文敎
是故樂與款語
鄒生有所妄發。
則故張皇
以愚余聽也。
一日闕下獨步歸偶。
一樓
樓上獨有一人方飯。
見余捨箸。
如逢舊識
降椅笑迎。
握手請坐其椅。
自拖他椅對坐
各書姓名
及見其名。
乃破老回回圖。
字孚齋
號華亭
職居講官
意其爲滿洲人
問之則乃蒙古也。
觀其操紙疾書
筆法精敏
余問君知博明乎。
曰。
與弟一樣
潘庭筠乎。
曰。
曾一晤武英殿矣。
博明
博識工書。
余數十年來。
多見其筆跡。
爲其同是蒙古故問之。
且彼云職居講官
故問潘消息
欲知其家住何坊。
似未相親矣。
問世
三敎
貴國最崇何敎。
孚齋曰。
豈以中國之大。
獨有三敎
行其道者
皆得稱敎。
余曰。
貴國蒙古
中國之謂也。
孚齋曰。
生長中華
不識沙漠
然彼亦大國之餘。
道宜盛。
貴國凡有幾敎。
余曰。
只有儒敎
孚齋曰。
人生莫非儒也。
稱儒則已退居九流之列。
吾道廣大無外
反自狹小三敎之中。
一儒磨勘
所以異端也。
方有回子數人來飮。
余問彼亦西番部落耶。
曰。
否也。
回子
唐時回紇
有功於唐。
大爲中國患。
亦名回鶻
五代時
西侵突厥
遂據西域故地
其所淸眞敎
是亦異端中一敎也。
天地間
只有吾道而已
吾道一端者。
自爲一敎。
吾人之學道者
直曰吾道而已矣。
不可名儒敎。
余曰。
不然
稱己曰吾對彼之辭也。
以吾對彼。
物我相形
非獨吾已自小。
已不勝其私於物我之間矣。
道是天地間至公之理。
惡得把作一己中物。
不容他來窺。
愚則以爲吾道二字
亦非廓然大公之號也。
儒則已聞命矣。
至於敎。
豈不曰修道之謂敎乎。
文敎
聲敎
名敎
聖人敎化也。
此曰敎。
彼亦曰敎。
則恥混異端
將廢敎字。
今曰吾道
彼亦將號其敎曰吾道
悻悻然並將吾道而削之耶。
孚齋曰。
非謂其然也。
世儒不知異端
吾道中一事。
紛紛排擊之。
彼始昂然擧頭
吾道對峙矣。
楊墨老莊之言。
吾道所有
至於佛氏因果之說。
吾道之所深斥。
其實吾道先言之矣。
余問因果輪回耶。
曰。
非也。
因果只是緣此事有此功。
譬如耕田
種者爲因
生者爲果。
耘者爲因
穫者爲果。
種樹亦然
其華者爲因
實者爲果。
如曰惠廸吉
從逆凶。
吾道因果也。
其廸逆因也。
吉凶果也。
吉凶不足
曰猶影響
從之間。
其孚應之驗。
若斯其捷也。
如曰積善之家。
必有餘慶。
不善之家。
必有餘殃。
吾道因果也。
言殃慶之不足
曰必有餘。
見此必有者。
誰也。
爲佛者初言因果
則極高明矣。
觀於吾道報應有跡。
爲輪回之說以實之。
吾道病之也。
如曰作之善。
百祥
不善
降之百殃
吾道因果也。
第其降之者誰也。
泰西居敬甚篤。
攻佛尤力。
而猶爲堂獄之說。
彼見吾道一心對越
曰臨曰監曰視曰聽。
有主宰。
得一降殃之降字以自罔也。
大約佛家並無輪回說。
中原飜經時。
殊文異。
難以形容
則繹爲報輪回之說。
並與因果而累之。
後世禪說者。
且恥因果
以爲佛氏糟粕
不可不察也。
余曰目今法王投胎奪舍之法。
輪回之證耶。
孚齋曰。
否也。
投胎奪舍者。
輪回也。
所謂輪回者。
卽此猛獸忽懷佛性
異日嘉應
爲善人。
今日衆生
乃有禽行。
他生惡報
當爲業畜
不過譬說麤鹵淺近耳。
詩云。
孝子不匱
永錫爾類。
輪回之證。
本自如此
至若法王奪舍。
轉身換骨
如今衣裘垢弊
更換他服。
余問眞有是理否。
孚齋曰。
持咒運氣之術。
涉道家。
其實禪家所稱魔禪爾。
大約此事在若有若無之間。
旣不身自爲僧。
安能知其眞僞
昔在滇南公暇時
以此事問於今學士阿公桂曰。
所見入藏地者。
不足以知此。
將軍哲人也。
其事究竟如何
公曰。
不必問此事實有實無
設如我輩家。
生一聰明之子
自四五歲時
不令一毫世事
日使老師宿儒不離於座。
惟以聖賢
灌漑其心。
卽長而又衣食無憂
金玉錦繡
人間可欲之物。
過目不使留。
敬之神明
日起惟知向道
安得不爲聖爲賢。
此輩甚幼。
老僧育之
說法知作功矣。
卽使督作功尊敬之極。
自幼至長。
不以世法嬰其心。
安得不爲佛乎。
夕訪亨山
問法王投胎。
何異輪回
亨山曰。
這個一樣轉身
但此肉身
旣爲風雨寒暑所侵鑠。
鶴髮鷄皮不禁耄老
則土水風火。
自付造化
維此光明信識
金剛寶體。
固無童耄。
薪盡火傳
譬如千里者。
未有負家而行。
遞宿傳舍
天下有情人。
未聞顧戀傳舍
爲此淹留
火緣薪起。
聊蹔相悅
去緣他薪。
不復戀灰。
法王投胎
只自如此
輪回之說。
佛家律書也。
漢竇太后趙綰王臧
安得司空
朝書。
亦以儒家言爲律書也。
輪回
時王制典。
五服五刑
俱有憲章
慶賞威殺
各得攷文
如此照勘
未見功罪先有其具。
爲佛者。
見世功罪不當
刑賞未信。
足蹈目視
所易忽。
則移之幽冥不測之地。
趨避勸戒於不聞不覩之中。
古人所謂陰操世主之權是也
雖然
儒家不必專攻讐敵
聖人神道設敎
亦有如此
天地許大
風俗各異。
有正偏。
理亦隨寓。
如水在器。
圓方從形。
古宙今宇。
不無輪回
不無投胎奪舍。
不無斷火食。
不無長生久視
且謂之全無此理者惑也。
謂之俱有此理者惑也。
第是理也。
往往而有。
以往往之事。
所以貫萬理易天下
則尤惑也。
余曰。
秦漢以來
天下者。
異端也。
秦之刑名
猶能兼幷
漢之黃老
足以富庶
聖人雖憂異端充塞仁義
然使今法王投胎之術。
爲之天下國家
則還將依附吾道
周旋仁義禮樂之間。
行立民彛物則之內。
要之不可與入於堯舜之道也。
亨山暝目良久
口中邕邕念佛者。
久乃開眼微笑曰。
先生極是
異端之於吾道
雖有邪正粹駁之別。
設心以爲興利行仁。
除殘去殺
未始不同也。
問法王法術。
是名何道
亨山曰。
所謂黃敎
余曰。
黃敎黃老之道耶。
抑亦黃白飛昇之術耶。
亨山曰。
天地間界別人其道貴無名
眞安樂其生也。
順時歸化其死也。
其生無樂
其死無怛。
遞相轉。
萬刦不壞。
不樂矦牧
其知如寐。
其寐如覺
昏昏屯屯
法天無言。
不喜兵殺。
夢幻此世。
事物妖妄
言語邪佞
以成住爲虛誕
愛慕障礙
非釋非禪。
無思無慮
所謂天地間別部世界
一別種學問。
古之至人神人之道。
無己無功之學。
子休所謂其神凝。
則民不疵癘年穀登。
堯觀於姑山汾水
窅然自喪其天下者。
如是道也。
非獨西番諸國。
咸服其敎。
卽亦大漠諸部。
莫不崇信
本朝治化上軼唐虞
聲敎所訖。
咸維順寧
徼外風塵常淸
葢其鬪殺寇盜
番俗所忌。
抑亦黃敎與有補於中國
化之萬一云爾
適有他擾卽起。
轉往麗川所寓。
(麗川
奇豊額字。
滿洲人
)麗川出示四川御史端禮詩七絶五十首
咏皇賜孔雀羽詩也。
武官四品以上
羽帽頂。
文官受賜乃得懸。
故爲榮也。
纖巧妙麗
絶響晩唐胡元時軆
麗川屬余批評
固讓
麗川固請
葢欲觀吾才識也。
余亦不欲露拙。
竟辭焉。
麗川卽點其違簾三處
已復摺置卓上
出示亨山一律
筆拈其頷聯所對燕毛熊掌
以示微笑狗屎
此公政事糊塗
大類其詩。
余曰。
何乃輕薄
麗川卽裂狗屎二字嚼之。
大笑曰。
譏切長者
好自喫罰。
麗川大笑
俄而亨山來坐鼎話。
卽去
相視而笑
一日麗川散步明倫堂
一人奉盥隨行
麗川頮面
持帨拭。
且行見余。
遙呼朴公
余卽赴。
麗川曰。
俄刻御賜黃封
願得少甞。
余卽返傾壺視之
餘一觴。
余手自持往。
麗川笑曰此荔汁也。
荔支離樹一日
卽變香色
萬不一來
故沉之蜜中。
失色味十九。
若離樹之初。
十口十手
難形容。
弟到都受賜非一
昨日亦得賜此。
因出一盞
燒酒五六盞以勸余。
余飮一盞
香滿口。
甘洌無比
余回勸麗川飮。
麗川掉頭固辭
余怪而問之。
對曰。
弟已從佛戒
斷飮久矣
日食荔支三百顆。
不妨常做嶺南人
這是東坡詩也。
又曰。
弟今居臬司
常常喫此。
又曰。
嶺南古謫戌地。
一日夜中月明
徘徊臺上
夜深露凉
麗川請入其炕。
問曰。
使臣不肯見佛何也。
余曰。
使臣奉詔往也
麗川曰。
使臣下馬路中不肯去。
因詔賜罷
何故遲遲
頗有關係
類欲鉤探情實
未及遽對。
麗川曰。
班次藉藉也。
余曰。
道中下馬
非不肯去也。
通官軍機大臣
當來可俟偕往。
故蔽宮城樹陰
下馬避暑
所以遲待軍機之來也。
俄有詔旨
中道罷還。
故自遲遲也。
麗川曰。
使臣幾被糾。
參禮部諸大人
以此悸憊廢食。
昨日更奉皇上恩旨
曠世盛典也。
高麗當益堅事大之誠。
兩大人相寵賀。
俄刻廟中唔德大人
不勝其喜。
不覺驚怪
徐對曰。
弊邦之於大國
事同一家
今吾
與公。
無內外之別。
至於法王
係是西番之人。
使臣安敢造次相見乎。
此固人臣無外交之義也。
然屢奉聖詔。
使臣亦安敢不往見乎。
麗川曰。
固當也。
昨日使臣拜彼佛乎。
皇旨乎。
使臣未甞拜佛
而所詰轉深。
不敢不拜
把筆趑趄
麗川先曰。
奉詔往。
當肅聖恩也。
又曰。
尊兄拜佛耶。
余曰。
只得望見
麗川指望二字曰。
望見已是佞佛
尊兄旣非被旨
何必顚倒衣裳
不覺媿服
因謝曰。
耽嗜觀光
不出此。
麗川大笑曰。
然也。
固是責備賢者
乞恕罪。
余曰。
旣萬里爲觀光來。
不者。
安從見此金殿玉階
麗川曰。
固也。
又曰。
前身固僧也。
未甞一題下。
云云數十字。
焦黑疾書
未了了。
余適就燭爇烟。
未及諦視
方欲再見
已引燭焚之投炕下。
因曰。
固有髮老比邱也。
余問公曾拜彼佛乎。
麗川曰。
非親王額駙及蒙
不可得見也。
又曰。
我是衣儒冠儒矣。
平生不拜泥身古佛
何乃肉身假佛乎。
余視有髮及冠儒等語。
不覺失笑
加墨圈。
麗川似未解余旨
大笑不已
卽燒投炕下。
余曰。
公自儒者
言稱比邱有髮僧何也。
責人佞佛
而以吾觀之。
可謂佛弟子
勉强學佛
麗川大笑
加墨圈於假佛弟子曰。
使兄多財。
吾必爲之熟主顧
余問甚麽
笑曰。
償債
又曰。
韓昌黎暮境
竟悅禪旨
余曰。
陽明學問偏固
不似昌黎依俙
麗川曰。
新建伯名理
頗勝其斥佛。
深次肌骨
然其快人心目
竟未似昌黎壯猛
又曰。
嶺雲思家。
關雪念馬。
已是追悔
余問當今文章鉅公
亦有兩老子比乎。
麗川不對
漫書曰。
則是色。
則是空。
余曰。
則是爾。
則是我。
麗川前執余手良久
自指其心。
又指余胷。
因問曰。
彼僧狀貌何如
余曰。
類如尊者像也。
麗川曰。
當肥也。
大書貪字曰。
無不無不取。
余曰。
不像出家
不甚持戒否。
麗川曰。
無不嗜者。
馬牛駝羊狗豬鵞鴨
都喫能喫全驢故肥也。
貪色否。
曰。
一字
竟不犯。
問法神通
曰。
都無
又曰。
阮籍後身顔太師
顔太師後身爲包閻羅
閻羅後身岳武穆
姦細人導之也。
問志亭所五色鏡。
麗川曰。
果有此云。
火齊鏡也。
萬年樹
曰。
未之聞也。
甚麽樣
余略擧所聞於郝成者曰。
若果如此也。
眞靈樹也。
麗川大笑曰。
尊兄安從得此佞樹。
又曰。
彼佛自學問
臨終時當一句云。
余旣還入皇京
士大夫游者多。
未見深言斥佛如麗川者。
一日當戶而立
麗川持鏡自照。
因來照余面。
又戱摸余所佩囊聯珠
笑曰。
此非儒家應有之物。
余曰。
此笠纓也。
麗川曰。
究須借觀方信。
余卽出諸囊中而示之。
麗川大笑
初意其爲念珠也。
余指壁上所掛朝珠曰。
這是甚麽東西
麗川曰。
此是國家名器
不得不爾。
朝衣則頸掛念珠。
故謂之朝珠
或價至千萬。
于閣老敏中
字耐齋
今年歿。
七月其家。
縣官斥賣朝珠四個
價銀爲三萬七千兩。
以其價重。
無敢售者云。
燕巖曰。
天下雜種落多矣。
余至熱河
王會至者。
余多見之。
蒙古之人之生長中華者。
文章學問等夷滿漢。
然其容貌魁健
殊爲不類
况其四十八部之酋長乎。
酋長各擁王號
左賢谷蠡
相臣屬。
勢分力敵。
未敢先動
此固中國所以晏然無事者也。
蒙王二人吾見之。
札什倫布。
又見二人山莊門下
其老王年方八十一歲。
腰腎磬僂。
皮骨黧朽然。
面長如驢。
身幾一丈
其少者如魁罡鍾馗圖也。
西番獰猛醜惡
怪獸奇鬼。
怖哉。
回子古之回鶻
尤爲獷悍
土司西番回鶻雄健
大同鄂羅斯者。
黑龍江部落也。
居必擁一犬
犬皆大可如驢。
項環十餘小鈴。
頷胡飾繁纓駕車
如此
况其人乎。
行必携犬。
側目吹箎
冠服形以類分
故易以爲辨也。
滿洲蕃息
不能半天下。
入中原。
已百餘年。
所以養水土。
習風氣。
無異漢人
淸汰粹雅
已自文弱
今天下之勢。
其所畏者。
恒在蒙古
不在他胡何也。
强獷莫如西番回子
而無典章文物可與中原相抗也。
蒙古壤地相接
百里而近。
自匈
突厥
沿至契丹
大國之餘也。
衛律中行說已爲逋逃淵藪
况其典章文物
猶存故元之遺風乎。
兼以士馬强壯
固自沙漠本俗
則天下綱一弛
呼吸乍急。
其四十八部之玉。
安得徒擁控弦
馳逐兎狐於塞下而已
所見酋長旣如彼。
所與談論者如孚齋,仰漏。
文學之士也。
劉淵之居塞內
幽冀名士
多往歸之。
淵之子聰
博涉經史。
弱冠游京。
名士莫不與交。
噫。
天下一搖
草動風起
安知聰之徒。
不在其中乎。
是吾所目見適然數人耳。
况乎吾所未得以見者。
未知有幾人哉。
今吾察熱河地勢
葢天下之腦也。
皇帝之迤北也。
無他
壓腦而坐。
蒙古咽喉而已矣。
否者。
蒙古日出而搖遼東矣。
遼東一搖
則天下之左臂斷矣。
天下左臂斷。
河湟天下右臂也。
不可以獨運
則吾所見西番諸戎
始出而闚隴陜矣。
東幸而僻在海隅
無關天下之事。
而吾今白頭矣。
未可及見之。
然不出三十年。
有能憂天下之憂者
復思今日之言也。
故倂錄其所見胡狄雜種如右
  仲存氏曰。
五妄六不可
不必曲禮三千所禁止
知禮者。
自然不犯
非但入他邦者爲然
居家一人一物時。
莫不皆然
所謂言不忠信
行不篤敬
州里行乎者此也。
不知以爲燕岩敎人行世譜。
愚則曰。
一切人治正己之法。
本當如此
  又曰。
一班禪也。
而刱聞刱覩。
鬼恠莫測
言之不能勘其狀。
視之不能定其色。
諸人者所言。
非一一席
各就其所聞所傳聞
淺深詳略不同如此
大抵皆是可驚可異
似譽似嘲。
瑰奇譎詭
莫可盡信。
而第爲之牽聯而書之。
叢雜而述之。
便成一篇
靈幻鉅麗
空明纖妙
異樣文字
不特所謂活佛者。
法術來歷
可以鉤距探取
晤語諸人性情學識容貌辭氣
躍躍然都顯出來。
班禪始末
班禪額尒德尼
西番烏斯藏大寶法王
西番四川雲南徼外
烏斯藏
葢在靑海之西。
吐蕃故地
湟中五千餘里。
或曰
班禪
乃藏理佛。
所謂三藏
乃其地也。
班禪額尒德尼
番語云光神智法僧
自言其前身巴思八。
其言多誕恠不經
道術高明
時有徵驗云。
葢巴思八者
土波女子曉出汲。
見尺帕浮水
携取爲佩。
久之漸化凝脂異香
食而甘美
遂有人道之感。
生巴思八。
生卽神聖
元世祖沙漠
聞其幼能誦楞伽諸經至萬卷
遣使迎之。
慧旨圓朗。
法身全香
合天神。
音中鍾呂
大悅如見如來
當時姚史諸賢。
皆自以不及也。
諧聲
蒙古新字。
頒示天下
賜號大寶法王
乃佛之尊號
非有土王爵
法王之號始此。
及歿。
賜號皇天之下一人之上宣文大聖至德眞智大元帝師
有請繖壓魔之戱。
發卒數萬。
紈袴繡袍
車騎幡𣄢寶葢
皆飾以金珠寶玉。
錦繡綾綵。
圍列皇城
游歷四門
復導以蕃細樂
迎繖入宮
謂之巴思八敎。
然已本敎旨意大乖。
棼糅幽恠
雜以鬼道
帝及后妃公主
素食
迎繖膜拜
億兆導福。
所謂打斯哥兒
値巴思八遊。
日至破家傾產
萬里來觀者。
終元之世。
以爲常。
崇奉其敎如此
同時有澹巴。
後有珈璘眞。
皆番僧善秘密法。
然皆異巴思八敎。
能通他心
中帝內事
帝皆師之。
當時未有投胎奪舍之說。
洪武初
廣諭西番諸國。
於是烏斯藏
先遣使朝貢
王蘭巴珈藏卜者僧也。
自稱帝師
是時諸番帝師大寶法王
已爲有國之號。
漢唐時單于可汗稱帝
悉改帝師國師
賜玉印。
帝自審玉理
更製美玉
其文有出天行宣文大聖等號
爲史者省之也。
印比所賜璽書。
雙螭結鈕。
其後西番諸國稱法王帝師
益遣使。
達名號於天子之庭者無慮十國
則悉改封國師
或加大國師寵異之。
成祖時
駙馬番僧嗒立麻。
法駕半仗
僭儗天子
宴賚銀寶綵緞
不可記億。
高帝高后建薦福
於是
公元1515年
卿雲甘露之祥。
鳥獸花菓之瑞畢現
成祖大悅
遂封嗒立麻萬行俱足十方最勝等如來大寶法王
織金絡珠袈娑。
悉封其徒爲大國師
梵秘神通
類多幻術
役使小鬼
頃刻立致萬里非時難得之物。
變眩恠妄
非人思慮所可測度
當時藏之大乘大慈等法王號。
又有闡敎闡化五敎王。
五敎王貢使
羅絡西寧洮潢之間。
中國亦甞苦其煩費
然實愚之以優禮
錫封號。
使各自通貢入朝
陰分其勢。
番人不覺也。
亦貪中國賞賚
以貢爲利
正德中中官
烏斯藏活佛
悉帑中黃金供具
帝后及妃主爭發奩裝首飾璣琲
以爲𣄢繖。
費萬萬計。
十年往返期。
旣至
活佛避匿可見
盡喪其寶玉
徒手遁還。
萬曆時。
有神僧鎖堅錯。
通中國。
活佛
此其西蕃大略也。
翰林庶吉士王晟
甞爲余言
始末如此
寧夏
本蔡氏子。
自言其叔父甞販
往來徼外
習番事。
且王氏世世西陲吏目
自其幼時
頗詳烏斯諸藏始末
今年初。
生平始入京師
四月中會試第幾名。
殿試中十三名。
博洽經史。
强記絶人
偶逢余琉璃廠中。
察其意。
自爲奇遇
且其初來京師
交游未廣。
不識忌諱
明日訪余天仙廟。
番僧事甚詳。
筆語如流。
頗示博雅
攷據史傳
此似爲實錄。
自巴思八入中國者。
或賢或否。
未有活佛
活佛之稱。
始於中明。
名僧王。
皆有妻子
以子爲嗣
未甞要妻誥封中國
國禮遇。
無所不至
而特不及此
葢爲其王皆僧也。
烏斯藏法僧
相繼自王其地。
自中明以後
久不煩中國封號
常有大小法王
法王死時。
囑其小法王
某地某人家兒生。
異香
卽我也。
大法王已死。
某地所囑兒。
亦已生矣。
驗兒肌膚果香。
卽具幡𣄢寶葢
珠繖玉轝金輦
往迎兒。
以尺帕裹至。
以巴思八感香帕生故也。
儲養爲小法王前。
小王爲大法王
卽今班禪
乃其大寶法王
十四世投胎
元明間所有神僧。
皆其前身
在道歷歷
元時打斯哥
故事
乃迎繖巴思八敎。
今來迎我細仗皷吹
不成儀衛
於是悉發雲麾使鑾儀,十二司駕仗。
太常法樂淸眞黑龍江鼓吹盛京鼓吹郊迎
余問法樂
對未之詳也。
淸眞
回子七十絃大瑟。
黑龍江鼓吹
曰十二孔龍笛刺窩哥登。
未詳其器。
雲麾使鑾儀。
曰。
不齒路馬
周擧人在旁。
列書訓象,訓馬,靜鞭骨朶椶薦箆頭,扇手,班釖。
其目無數
卽墨抹。
殊未可曉也。
王翰林字曉亭
曉亭又言班禪在道
內閣言。
趙王寶雲殿東廂下。
爲我金剛經
纔書二十九字。
嘉慶門焚。
趙王驚意散。
不能復書
然爲天下寶
今書安在
學士以聞趙王者。
趙孟頫也。
貝葉漆書廿九字。
不知爲何
只有此廿九字。
初藏聖安寺佛腹中。
明天啓中
江南大賈祝姓。
改塑佛軀。
得書潛持歸。
本朝康煕中南方
耆儒李果持獻此書。
秘府珍藏
懋勤殿具有御摹及于滄亭臨書
乃以搨本示之曰。
非也初書。
力㕚羅也。
貝葉眞蹟
喜曰。
此書眞切是也
又言永樂天子
與我燒香靈谷寺
子美鬚髯
攬鬚納懷中
觸斷瓔珞
二珠
天子怒詰太監魏芳庭。
琉璃國師白象後至
以六環杖寺門揭諦
揭諦戰懼泣。
國師以掌承淚。
得二珠。
太監由是免究。
我殊知狀。
劉傑五雲秘記
歷代災祥帝王壽夭
讖緯言。
禁書
民間不得收。
獨藏秘府
班禪安從知此。
班禪又言。
正德天子
會我豹房
正德時
所謂活佛
未甞入中國。
而其事俱有徵
前輩傳記中語
遼絶百年間。
殊爲怳惚
以此班禪
乃巴思八後身
或爲嗒立麻。
或言前代所有活佛
皆此輪轉
未可臆斷其眞否也。
熱河時。
蒙古人敬旬彌爲余言
西番三危地。
舜竄三苗三危
乃其地也。
國有三。
一曰衛。
達賴喇嘛所居
古之烏斯也。
一一曰藏。
班禪喇嘛所居
古亦曰藏。
一曰喀木更。
在西無大喇嘛
古曰康國
其地四川馬湖之西。
南通雲南
東北甘肅
唐元裝法師三藏
乃其地也。
元裝去時
其地無人
公元1514年
大水
及回時。
卽水消而有聚落
中唐時
輒成吐蕃大國
中原患。
未知奉佛。
元初佛敎北流
有蕃僧曰巴斯巴。
(巴與八同音
乃巴思八也。
)亦號非名也
大神通
初封爲帝師
大寶法王
皆身歿以姪爲嗣
明初。
法王來朝
成祖鑑于唐。
優禮之。
其僧亦皆有幻術
益見尊禮
今之喇嘛
大約始於明之中葉
異僧曰。
宗喀巴
來亦遠方
西藏
異術
一見卽令傾倒
且有投胎奪舍之說。
法王以爲師。
自甘退就弟子之列。
宗喀巴傳有二弟子。
長曰達賴喇嘛
次曰班禪額爾德尼
達賴喇嘛
目今投貽七世
班禪喇嘛
投胎四世
本朝天聰時
班禪越過大漠
遣使來貢
東方之生聖人
自是年年遣使入貢
康煕時
仁祖欲其入朝
未甞來。
去年萬壽節
(自註
卽今本年
)乃請入覲
優禮之。
大約其敎僧名而道家實也。
觀想運氣持咒
與道家相類。
而其書之博深夸大
過道家。
二人外。
又有胡圖克圖者。
皆其弟子也。
亦能投胎奪舍。
有五六世者多矣。
國王之師無神通。
善言禪理
又曰。
僧名道實之說。
卽此其爲說。
頗不分明
王晟所言。
大有異同
其言曰。
明之中葉
異僧宗喀巴
其弟子長達賴喇嘛
次曰班禪額尒德尼
又曰天聰時
班禪越過大漠來貢
天聰距中明可百餘年。
今距天聰又百餘年。
一人常住至今耶。
投胎四世而常襲其一名耶
所謂克圖者。
又誰弟子也。
余又詢國王之師。
善言禪理者。
又指誰也。
旬彌皆不對
竟爲他語也。
入塞時。
一客長城下。
西番事。
客對曰。
西番吐蕃地也。
奉藏敎。
亦名黃敎
本自國俗然也。
非另立僧名。
中國人謂之僧。
其實大異佛敎
目今中國佛敎久矣
熱河時。
朝貴
反問班禪狀貌
葢非親王額駙朝鮮使者
未之得見故也。
旣還燕。
日與兪黃圃陳立齋諸人游。
諸人者。
未甞一言班禪
卽余有所詢。
輒曰。
元明閒已例。
又曰。
吾輩所不能詳。
莫肯一言
一日余與高太史棫生。
飮酒段家樓。
高太
史言班禪事方發。
端座有馮生者。
目止之。
余甚怪之。
久之山西布衣
有以七條上疏者。
一盛班禪
大怒命剮之。
我東驛夫多見之宣武門外云。
自是不敢復詢班禪事。
相歡如兪陳兩生
不得山西布衣姓名
或曰
上疏者。
擧人張自如云。
西番始末
大抵莫詳於王曉亭所言。
如洒滅火
凌波渡河
俱有欒巴達摩往蹟
不著於此
竊甞論之。
古之帝王
能學焉而後臣之。
益聖
天子而友匹夫
不貶其尊。
故益大。
後世無是道也。
胡僧方術左道
異端之流
不恥身下之者
何也。
余今目擊其事。
班禪
若果賢者也。
黃金之屋。
皇帝所不能居也。
班禪何人者。
乃敢晏然而據之乎。
或曰
元明以來
吐蕃之亂。
有來輒封。
使分其勢。
待之以不臣之禮者。
不獨今時爲然也。
此非然也。
當時天下初定
未甞不出於此
然元之號帝師皇天之下一人之上宣文大聖至德眞智
一人者。
天子也。
萬邦共主
天下豈有復尊於天子者哉。
宣文大聖至德眞智
孔子也。
生民以來
豈有復賢於夫子者哉。
世祖起自沙漠
無足怪者。
皇明之初。
首訪異僧
分師諸子
廣招西番尊禮之。
自不覺其卑中國而貶至尊
先聖而抑眞師。
立國之始。
所以訓敎子弟者。
何其陋也。
大抵其術有能長生久視之方。
乃是投胎奪舍之說。
僥倖世主心耳
或曰
梁陳之帝。
捨其身爲佛家奴。
則僧之高於天子久矣
特未聞爲黃金殿云。
  仲存氏曰。
大抵傳疑之筆。
異時一代之史。
不得不班禪立傳。
時移事往。
未易如此篇之詳備
但恐外國私記
無緣汗靑人所據。
是則可惜也。
札什倫布
班禪額爾德尼於札什倫布。
札什倫布者。
西番猶言大僧居也。
避暑山莊
宮城
右望盤捶山。
北行十餘里。
熱河
依山爲苑。
鑿岡
公元1515年
斲麓。
呈露山骨
自爲崖斷壁。
磊砢錯落
十洲三山
獸呀禽翹。
雲崩雷鬱。
五空橋。
橋道皆墄。
其平皆刻龍鳳
緣道白石欄。
曲折抵門。
又有二角門
蒙古兵守之。
入門鋪甎爲地三道
白石欄刻皆雲龍
一橋五空
臺高五丈
周以欄干
文石
雕海馬天祿角端鱗角鬐蹏。
皆從石膚爲色。
臺上置二殿。
殿皆重檐
黃金瓦屋
起行六龍
黃金軀
其圓亭曲榭。
複樓重閣。
危軒層寮。
皆覆靑綠紫碧琉璃瓦
工費千億百萬萬。
釆色叱咬蜃。
雕鏤鬼神
虗靈雷霆
渺漭昏晨
苑中新栽幼
連絡山谷
矯直丈餘。
繫紙爲標。
計日前所植也。
雜植奇花異草
皆初覩不識其名。
方竹盛開
喇嘛數千人
皆曳紅色禪衣
戴黃左髻冠。
袒臂跣足
騈闐匝沓。
面皆戉削紫黑色
高鼻深目
廣頤卷髭。
手脚皆鏁兜脫。
耳穿金環
臂刺紋龍。
殿中北壁下。
沉香蓮榻。
及肩
班禪跏趺南向坐。
黃色𣯽𣰯有鬣。
狀似靴。
二尺餘。
織金禪衣
袖袪左肩
圍裹全軀
右腋下露。
右臂
長大腿股金色
面色深黃
圓幾六七圍。
髭鬚痕。
懸膽鼻。
眼眉數寸。
睛白瞳子重暈
陰沉窅冥
左有二低床。
蒙古王聯膝坐。
面皆黑赤色。
一鼻銳額隆無髭。
削面虬髯
黃衣
唼唼相視
語復仰首
若有所聽。
喇嘛立侍于右。
軍機大臣
喇嘛下。
軍機大臣皇帝則衣黃。
侍班禪則易喇嘛服。
余俄視金瓦日烘殿中
宇閣沉沉
其所披著皆織金
肌肉色奪深黃
類病疸者然。
大抵金色
膿腫蠢蠕
多骨小。
淸明英儁之氣。
雖穹峙滿屋。
不見所畏
鴻濛如水海若圖也。
皇帝使內務官
詔傳玉色綾緞一匹
執見班禪
務官自分三段
給與使臣
名唅達
班禪
自言前身巴思八。
巴思八母
香帕而生。
故見班禪者。
必執帕爲禮。
皇帝每見亦執黃帕云。
軍機大臣初言
皇上叩頭
六子叩頭
和碩額駙叩頭
使臣當行拜叩
使臣朝旣。
爭之禮部曰。
拜叩之禮。
行之天子
之庭。
奈何以敬天子
施之番僧乎。
爭言不已
禮部曰。
皇上遇之以師
使臣奉皇詔。
禮宜如之。
使臣不肯去。
堅立爭甚力。
尙書德保脫帽擲地
投身仰臥炕上。
高聲曰。
亟去亟去。
手麾使臣出。
軍機有言
使臣若不聞也。
提督使臣班禪前。
軍機雙手擎帕。
立授使臣
使臣受帕。
仰首班禪
班禪坐受帕。
略不動身
置帕膝前
帕垂榻下。
以次盡受帕。
則還授帕軍機
軍機奉帕立侍于右。
使臣以次還出。
軍機烏林哺止使臣
盖使其爲
使臣未曉也。
逡巡郤步。
退坐黑緞繡絪
蒙古王下。
坐時微俯躬擧袂仍坐。
軍機皇遽
使臣業已坐。
則亦無如之何
若不見也。
提督得分帕時所餘帕尺餘
進帕叩頭惟恭
烏林以下
叩頭恭順
茶行數巡
班禪發聲問使來由
響殿宇。
如呼甕中
微笑頫首。
左右周視
眉間皺蹙。
瞳子半湧睫裏。
細開深流。
類視短者。
睛底益白。
而曖霾益無精光
喇嘛受語傳蒙古
蒙古王傳軍機
軍機烏林哺。
以傳我譯。
重五譯也。
判事趙達東起扼腕曰。
萬古凶人也。
必無善終理。
余目之。
喇嘛數十人
紅綠諸色𣯽𣰯,猩猩毡,藏香小金像。
分賜有差
軍機以所捧帕裹佛。
使臣以次起出。
軍機開錄所賜諸物。
奏帝馳馬去。
使臣出門
行五六十步。
負斷麓蔭松樹沙上環坐
且飯。
議言吾輩番僧
禮殊踈倨。
違禮指導
彼乃萬乘師也。
得無有生得失乎。
彼所給與物。
却之不恭
受又無名
柰何
當時事。
倉卒辭受當否。
未暇計較
而凡係皇帝詔旨
彼所擧行爀熻。
倐忽飛星流電
我使進退坐立。
只憑彼導。
已類土塑木偶
且又重譯
彼此通官
反成聾啞
如行曠野
猝遌奇鬼。
莫測何狀。
使臣雖有玅辭嫺令。
無所張皇
而彼亦所未能詳。
固其勢然也。
正使曰。
今所寓舘
太學也。
不可以佛像入。
令我譯覓厝佛之所。
是時
番漢觀者如堵
軍牢揮棍逐之。
散而復合
或有水晶者。
翠羽雜立其中
未悟其內臣來覘也。
突高聲呼余曰。
使
臣色不榮樂
久露坐囁唼議短長
不念致怪彼人乎。
顧視前所傳詔素林
立余背後
素林因透衆出。
上馬疾馳去。
衆中二人
上馬疾馳去。
察視之。
小黃門也。
朴不花
元內侍多習東國語。
皇明時
朝鮮俊俏火者
敎習黃門高麗語。
今來二官
安知不嫺東話也。
素林又與翠羽者來。
立馬頗久而去。
往來迅疾
勢如飛燕
使臣及任譯輩。
方覺其來覘也。
所受金佛未及厝置
故未得罷還。
皆默然而坐。
皇帝梅花砲於苑中
使臣入見
殿重簷
中庭黃幄
殿上日月龍鳳陳設
寶扆甚嚴。
千官班立
班禪獨先至坐榻上
一品輔國公輩及廷紳貴顯者。
多趨至榻下。
脫帽叩頭
班禪親手爲一摩頂則起出。
向人擧有榮色
良久天子乘黃小轝
侍衛只佩釖五六雙。
導駕鼓吹
觱篥一雙
龍笛一雙
金鉦一雙
琴瑟笙簧琵琶笳歐邏巴鐵琴二三對。
檀板一雙
無儀仗。
從者百餘人
乘轝至。
班禪起移步。
榻上東偏
笑容欣欣
皇帝離四五間。
降轝疾趨至。
兩手班禪手。
兩相搐搦
相視笑語
皇帝冠無頂紅絲帽子
衣黑衣。
織金厚褥盤股坐。
班禪戴金笠。
黃衣
織金厚褥跏趺
稍東前坐一榻
兩褥相聯也。
數數傾身相語
語時必兩相帶笑含懽。
數數
戶部尙書和珅
天子
戶部侍郞長安進班禪。
安兵部尙書隆安弟也。
和珅侍中
貴震朝廷
日旣暮。
皇帝起。
班禪亦起。
皇帝偶立。
兩相握手久之
分背降榻
皇帝還內如出儀。
班禪黃金屋轎。
還札什倫布。
  
(仲存氏曰。
穆天子傳以下
如漢東方朔飛燕外傳
西京雜記
○○○等書。
類非外廷所預彤筆所書。
一切歸之稗官
然皆足以一代帝王志尙擧止
若此篇所記。
何以稱焉。)
  
(又曰。
中原士大夫
未有得見班禪者。
還向我人問其何狀。
此其意不欲塗人耳目
而我乃爲其所私褻無所憚。
是則可恥之甚也。)
行在雜錄
嗚呼
皇明
上國也。
上國之於屬邦
錫賚之物。
雖微如絲毫。
若隕
自天。
榮動一域
慶流萬世
而其奉溫諭
雖數行之札。
高若雲漢
驚若雷霆
若時雨。
何也。
上國也。
何爲上國
中華也。
先王朝之受命也。
其所燕京京師
巡幸之所曰行在
我效土物之儀曰職貢
其語當宁天子
天朝
陪臣之在庭曰朝天
行人之出我疆塲天使
屬邦婦人孺子上國
莫不稱天而尊之者
四百年猶一日
葢吾明室之恩。
不可忘也。
倭人覆我疆域
神宗皇帝天下之師東援之。
帑銀以供師旅
復我三都
還我八路
祖宗無國而有國。
百姓得免雕題卉服之俗。
恩在肌髓
萬世永賴。
皆吾上國之恩也。
今淸按明之舊。
臣一四海。
所以加惠我國者。
累葉矣。
金非土產則蠲之。
綵馬衰小則免之。
米苧紙席之幣。
世減其數。
比年以來
可以出勅者。
必令順付以除迎送之弊。
今我使之入熱河也。
特遣軍機近臣道迎之。
其在庭也。
命班于大臣之列。
聽戱得比廷臣宴賚之。
又詔永蠲正貢外別使方物
此實曠世盛典
而固所未得於皇明之世也。
然而我以惠而不以恩。
以憂而不以榮者。
何也。
上國也。
我今稱皇帝所在之處曰行在而錄其事。
然而不謂上國者。
何也。
中華也。
力屈而服彼。
大國也。
大國能以力而屈之。
非吾所初受命天子也。
今其賜賚之寵。
蠲免之諭。
大國不過爲卹小柔遠之政。
則雖代蠲一貢
歲免一幣。
是惠也。
非吾所謂恩也。
噫。
戎狄性如谿壑
不可厭也。
皮幣不足犬馬焉。
犬馬不足珠玉焉。
今乃不然
慈諒而款至
體恕而委曲
不施煩苛
無所違拒
雖吾事大之足以感彼而馴其性。
彼其意。
未甞一日而忘吾也。
何則
寄居中國
百有餘年。
未甞不視中土逆旅也。
未甞不視吾東爲鄰比也。
及今四海昇平之日。
所以陰狃我人者多矣。
遇之厚。
欲其市德也。
結之固。
欲其弛備也。
他日歸巢
壓境而坐。
責之以舊君臣之禮。
饑瘵焉求其周。
軍旅焉望其助。
安知今
區區紙席之蠲。
不爲異時犬馬珠玉之需乎。
故曰可以憂而不榮者此也。
皇帝之意。
未必專出於此
而吾東之大國私厚有年
人心之所晏然易忽者也。
於是倂錄其奏單及勅諭
以俟夫先天下之憂而憂者。
禮部大使張。
(會同四譯舘大使張文錦字煥然
順天與人也。
爲人短小情悍。
)今奉旨朝鮮所來正副使
著來熟河行禮欽此
卽將此旨傳諭該國使臣
將帶熱河官。
並從開寫姓名淸單
卽刻至精饍司。
明日撥上發往
爲此特諭。
八月初四日起更時。
禮部大使張。
奉旨朝鮮使臣等。
帶往熱河行禮已。
卽將使臣姓名
隨往官役姓名
並開淸單
卽行寶送部。
等候封報。
至今尙未送到。
事關奉旨
何得稽緩
卽速開寫淸單送部。
立等
此次派出隨往通官烏林哺四哥(徐宗頤)保壽(朴寶樹)等三員
卽將此諭傳知該員等。
令其明日巳刻
帶同朝鮮使臣等往宿林溝。
特諭並諭大使張。
明日卯刻
衙門伺候
面交事件特諭。
八月初四日
朝鮮國進賀謝恩使。
前往熱河行在淸單
正使錦城朴明源,副使吏判書(權啣)鄭元始,書狀官兼掌趙鼎鎭,大通官洪命福,趙達東,尹甲宗。
從官周命新(正使裨將
)鄭昌後,李瑞龜(副使裨將
)趙時學
(書狀裨將
)從人六十四名。
已上共七十四人
馬五十五疋。
曹臣德奏。
奏聞事。
(滿尙書德甫
尙書曹秀先
六部皆置滿漢爲尙書侍郞
)所有朝鮮國來使慶賀萬壽節
令該使錦城朴,吏曹判書鄭及從人等。
本月初九日
來到熱河
臣等派另照料妥揷外。
爲此奏聞
乾隆四十五年八月初九日奏。
奉旨知道了。
曹臣德奏。
爲據情代奏恭謝天恩事。
朝鮮國使臣錦城朴,吏曹判書鄭等呈稱。
伏以國王恭皇上七旬萬壽
不勝歡忭
使職等賫
公元1780年
表來賀。
得赴熱河行禮
已屬榮幸
又蒙聖旨
令小國陪臣等得天朝二品三品大臣末行禮。
恩施格外
事曠千古
當歸國王
感戴皇恩所有
職等忭舞之忱。
呈請禮部大人
代爲轉奏等情
具呈前來
爲此具奏聞。
乾隆四十五年八月十日奏。
奉旨知道欽此
禮部謹奏。
奏聞事。
本月十二日
臣等遵旨派員
會同理藩院司員帶領朝鮮使臣正使副使鄭書狀官趙等。
前詣札什倫布。
拜見額爾德尼
行禮後。
坐吃
詢問該國遠近
幷入緣由
使臣答以因皇上七旬大慶
進表稱賀
恭謝天恩
額爾德尼聞之甚喜。
卽囑令永遠恭順
自然獲福。
給以使臣銅佛藏香贍𣯽𣰯等。
該使等當叩謝
所有給與使臣銅佛物件
開單呈覽
爲此具奏聞。
乾隆四十五年八月十二日奏。
奉旨知道欽此
 使臣班禪事。
具載之。
札什倫布記及見禮奏聞
其稱拜見額爾德尼
給與使臣物件
使臣等卽當叩謝云者
皆妄也。
然而奏語事勢
不得不爾。
第據吾所目擊者詳錄之。
以資山中曝背一粲
覽者當有以察之。
正使銅佛一尊
𣯽𣰯十八。
哈達一介
(哈達者。
猶云幣帛
)猩猩毡子二匹
藏香二十四把。
夾片一帒。
(不識爲何物。)
副使銅佛一尊
𣯽𣰯十四。
哈達一介
猩猩毡子一匹
藏香二十把。
書狀官銅佛一尊
𣯽𣰯十。
哈達一介
猩猩毡子一匹
藏香十四把。
 所謂銅佛高尺餘。
護身佛也。
中國例相贈遺遠遊者。
必持此朝夕供養
藏俗年例進貢
首以佛一尊方物
今此銅佛
法王所以爲我使祈祝行李上幣也。
然而吾東一事涉佛。
必爲終身之累。
况此所授者。
番僧乎。
使臣旣還北京
以其幣物盡給譯官
諸譯亦視同糞穢
若將凂焉。
售銀九十兩。
散之一行馬頭輩。
不以此銀。
沽飮
盃酒
潔則潔矣。
以他俗視之
未免鄕闇。
禮部爲公務事。
所有外撥朝鮮國公文
一角相應咨送
兵部轉撥可也
客司呈爲知照事。
準行禮部咨。
本部具奏朝鮮使臣來到熱河一摺。
具奏朝鮮使臣恭謝天恩一摺。
具奏班禪額爾德尼給與使臣物件奏聞一摺。
相應抄錄
具奏知照等因
前來相應抄錄各原奏幷欽奉諭旨移咨謝事件處。
稽察房禮科浙江知照
禮部謹奏爲禮儀事。
恭照乾隆四十五年八月十三日皇上七旬萬壽聖節行慶賀禮
是日鑾儀衛
預陳皇上法駕鹵簿淡泊敬誠殿庭
中和韶樂淡泊敬誠殿簷兩旁
丹陛大樂二宮門內兩旁亭內。
北向
扈從和碩親王以下八人
分公以上蒙古王公
土爾扈特等。
蟒袍補服
淡泊敬誠殿前
按翼排立
文武大臣朝鮮國正使土司等在二宮門外
各照品級
按翼排立
三品以下各官曁朝鮮副使番子頭人等。
避暑山莊門外
各照品級
按翼排立
禮部堂官奏請皇上御龍袞服
淡泊敬誠殿寶座
中和韶樂作。
奏乾平之章。
皇上陞座樂止
鑾儀衛官贊鳴鞭
階下三鳴鞭。
鳴贊排班
丹陛大樂作。
慶平之章。
鴻臚寺官。
諸王文武官。
排班立。
鳴贊贊引
贊跪王以下衆官進跪。
叩頭興。
以下衆官三跪九叩頭。
鳴贊官贊退王以下衆官復原位立。
樂止
鑾儀衛鳴鞭
階下三嗚鞭。
禮部堂官禮成
中和韶樂作。
太平之章。
皇上鑾駕還宮。
樂止
王公以下衆官俱出。
內監奏請皇上御內殿陞座
妃嬪龍袍褒服於皇上前
行六肅三跪三拜禮。
禮成
皇上起座
妃嬪等還宮。
皇子皇孫皇曾孫行禮
爲此具奏聞。
客司呈爲知照準行禮部咨。
乾隆四十五年八月十二日內閣奉上朝鮮守藩封。
素稱恭順
歲時職貢
祗愼可嘉
間遇特頒敕
諭及資送歸國等事
琉球等國。
亦俱章陳謝
朝鮮國必備土物附表呈進
以藉悃忱
向因專使遠來。
若令賫回徒滋跋涉
是以歷次留作正貢
示優卹。
而該國恪供職守。
届應正貢時。
仍復備物呈獻
往來煩複
轉覺多一儀文
君臣推誠
孚信
中外一體
何必爲此繁縟之節耶。
今歲七旬萬壽
國具表稱賀。
業已宣命來使前赴行在
朝臣軆行禮宴。
賚其隨表貢物
此次卽行收受
以伸該國慶祝之誠。
嗣後除歲慶節正貢
仍聽其照例備進。
其餘陳謝表章。
所有隨表貢物
槪行停止
毋庸備進。
副朕柔惠遠人
以實不以文之至意
德臣曺奏爲據情代奏恭謝天恩事。
朝鮮國使臣錦城吏曹判書鄭等呈稱。
伏以恭遇皇上萬壽節届。
九域慶溢
本國不勝歡忭之祝。
略效進賀之忱。
(禮部
添膽望聖僧獲沾福佑
)乃者格外恩賞
特沾小邦
至及於陪臣之賤。
(禮部
改加賞國王陪臣幷從人等
緞匹銀兩
)榮光所被。
曠絶前後
當歸國王
(禮部
另行陳謝
)感戴皇恩
呈請禮部大人
代爲轉奏等情具呈前來
爲此具奏聞。
乾隆四十五年八月十四日
奉旨知道欽此
 筆帖式所持文簿中。
有此旨下呈文
而與原本大異。
禮部轉奏時添改也。
使臣大駭之。
令任譯先往禮部朝房
詰其由曰。
何故潛改呈文
不令相知
郞中大怒曰。
儞們呈文
沒事實。
禮部大人
爲你國周旋
已禀下。
儞們不知爲德。
而乃盛氣來詰何耶。
 六部中禮部最多擧行
天地郊廟
山川祠典
皇帝起居
四海萬國
莫不關由
余在熱河禮部擧行之關我國者。
有以天下事矣。
皇帝特恩使臣
禮部隨卽迫令呈文
爲之轉奏。
此在使臣義分
叩謝當否自由
使臣大國軆統
雖外國陪臣
私自鳴謝
以要轉奏事退卻
以煩屑瀆擾爲辭。
乃今不然
惟恐呈文之後時。
轉奏之
不及
甚至於不詢使臣
潛改句語
不顧大軆
只要一時悅豫之資。
自陷罔上之科。
而甘取外國之侮。
禮部如此
諸部可知矣。
使臣不日當還。
咨文自可受去。
急先轉撥。
有若委巷小人功德色者然。
大國何其淺淺然。
無足法於天下也。
又有所深可憂者
禮部所以奔趨我事。
非畏我也。
特畏皇帝嚴急也。
使臣之坐督禮部
無難易。
惟期速成
無他
自不覺其有恃乎接遇之厚也。
比年以來
已成規例
通官序班
無所操縱其間
久已不平於我使矣。
皇帝一朝視朝
禮部假借承奉
少有差池
則一序班足以制我使之進退矣。
又况禮部所以奔趨者。
本出悅豫彌縫之事乎。
使臣者。
不可以不察也。
 凡使進退
關禮部。
使臣所以督成。
不過任譯而已
任譯不過圖囑通官
通官不過圖囑衙門
所謂衙門
卽四譯提督大使也。
提督大使之於部堂官。
等威截嚴。
可造干托也。
然而使臣之疑怒。
恒在譯官者。
由言語莫能自通。
只憑彼此譯舌故也。
使臣旣疑其受欺。
而任譯常怨其難明。
上下情地否隔
不得相通
使臣督責任譯逾急。
序班通官操縱逾甚
進退緩急
始在掌握
動輒索賂。
歲增年加
遂成前例
其所操縱
不過回期之暫滯。
文書之差退而已
萬一有事且急。
大國所以慰接使臣者。
未保其恒如前日
深坐館中者。
不過外國陪臣耳。
將誰恃乎。
惟得仰成序班
而凡係部者
始得沛然
而公行其操縱矣。
使者
不可以不慮也。
淸興百四十餘年。
我東士大夫中國而恥之。
黽勉奉使
而其文書去來
事情虗實
一切委之於譯官
渡江燕京
所經二千里之間。
州縣之官
關阨之將。
不但未接其面。
不識其名。
由是通官
公行其索賂。
則我使甘受操縱
譯官遑遑承奉不暇
若有大機關之隱伏其間者。
使臣妄尊自便之過也。
使臣之於任譯。
太疑則非情。
過信不可
如有一朝之虞。
則三使者其將默然相視
而徒仰任譯之口而已哉。
使者不可以不講。
燕巖識。
  仲存氏曰。
俱是深憂遠慮
此編及原集中所論銀貨一段
有司者宜熟講
忘羊錄
朝日
尹亨山嘉銓王鵠民皡
修業齋。
閱視樂器
還過亨山所寓。
尹公蒸全羊。
爲余專設也。
論說樂律古今同異
陳設頗久。
未見勸餉。
俄而尹公問羊烹未。
侍者對曰。
嚮設已冷。
尹公耄荒憒憒
余曰。
夫子聞韶
不知肉味。
鄙人得聞大雅之論。
已忘全羊。
尹公曰。
所謂臧糓俱忘。
相與大笑
遂次其筆語。
爲忘羊錄。
余曰。
五音正名
六律虛位
聲出而度之其中者爲律。
不中者非律。
則宜無古今之異。
雅俗之別。
而代各殊樂。
風雅變遷者何也。
抑製有古今之異。
聲律隨變歟。
鵠汀曰。
否也。
敝素昧是學。
而第不無一二管窺
常欲一正大雅君子矣。
聲之出乎喉舌唇齒者。
各殊其形。
則音亦隨異。
强起號名
逐聲分配
惟其定名
然後可以知所變。
惟其知所變。
然後吹萬不同者。
可以按名取準。
五音之名所由立也。
然自其變者而觀之。
則音何必五。
雖謂之百音可也。
律者法律之律也。
聲之出乎口者。
旣有高低淸濁巨細之分。
耳力所及
始乃製器而律之。
譬如文法有差等。
各當其律。
惟其待聲。
然後可以擬而準之。
六律虛位
然自其差等而度之。
豈止六。
雖謂之千律可也
敝雖不知
何者宮羽
何者鍾呂
若其切切辨尺。
紛紛葭灰候氣
則亦見其惑也。
余曰。
譬則谷也。
譬則風也。
知谷之不可改
則風之出也無變。
特有
厲風和風猋風冷風之異耳。
由是論之。
律之有古今之殊者。
無其器改而聲變歟。
鵠汀曰。
然。
律聯而爲調。
調諧而爲腔。
腔合而爲曲。
律無姦聲而調有偏音。
果是一谷之風。
有厲和猋冷之不同
曉夜朝晝之變焉。
此其腔曲之所以情變聽移。
隨時聳沮而始有古今之異。
正蛙之別爾。
唐虞之世。
民俗煕皡
悅耳韶濩之聲。
則又其所可知也。
幽厲之時。
民俗淫靡
悅耳桑濮之音。
則又其所可知也。
近世雜劇西廂記
則倦焉思睡。
牧丹亭。
洒然改聽。
此雖閭衖鄙事
足驗民俗趣尙隨時遷改
士大夫復古樂。
不知改腔易調。
乃遽毁鍾改管。
欲尋元聲
以至人器俱亡。
何異於隨矢畵鵠。
惡醉强酒乎。
余曰。
鄙人瀋陽
吹笙簧者。
取而一吹
合鄕音。
聯音起調
亦諧土律。
旣入皇城琉璃廠
又一吹之
未知卽今笙簧
其律竅吹窩金葉
能不女媧舊制否。
鵠汀曰。
此係工造。
未曾接手細玩
亨山曰。
如何不變
八音匏笙是也
久已竹根
以代匏。
鵠汀曰。
律呂之變。
樂器之罪。
桑濮之間。
其所吹者。
管籥則已。
如其所吹。
管籥也。
制宜唐虞之舊也。
其所考者。
鍾磬則已。
如其所考必鍾磬也。
其律宜韶濩之遺也。
其所起之調。
出自某音。
連音和律。
然後正姦始分。
所合之腔。
于何心。
緣心成曲。
然後古今逈異
其翕純皦繹者。
正音也。
淫靡哀厲者。
姦聲也。
方其單音單律之時。
何論韶濩
而亦奚有乎桑濮也。
余曰。
五音之聲。
可得聽乎。
鵠汀曰。
敝口不能鳴之。
形則有聞焉。
廣大雄深者。
所謂宮音也。
高亮而噍煞者。
所謂商音也。
確而止者。
所謂角音也。
熛疾而激揚者。
所謂徵音也。
沉而細者。
所謂羽音也。
聲之發也。
莫不七情之所宣也。
又有變宮變商變角變徵變羽之聲。
依聲和之
心之所感有偏正。
而音隨以動。
律隨以諧。
調隨以成。
余曰。
五音還有善惡否。
鵠汀曰。
何謂也。
余曰。
宮音廣大雄深者。
是善也。
商音之噍煞。
徵音之熛疾。
不善也。
鵠汀曰。
否也。
五音正聲也。
所謂廣大雄深噍煞熛疾。
只是形容各聲之軆。
而其德則莫不正。
非宮非商非角非徵非羽
是謂閒音。
爲閒於五音之閒。
是乃姦聲也。
五音則變而爲半音
又截而爲半之半。
不失本律
淸濁相和
高低相應
連音起調而後
善惡可論。
一事可證。
宮乃首出正音
而爲君之像。
然而琵琶新聲
宮聲往而不返
王令言獨知煬帝不返宮。
豈有善哉
其往而不返者。
連音起調之罪也。
王莽獻新樂明堂
其聲哀而厲。
之者謂非興國之音。
陳後主無愁之曲。
之者莫不哀怨隕涕
隋開皇初
新樂旣成
萬寶常以爲淫厲而哀。
天下不久盡矣。
樂之成。
旋宮起調
旋宮起調者。
如音起於商則商爲宮音
起於角則角爲宮音
起於徵則徵宮音
起於羽則羽爲宮之類是也
亨山曰。
劉宋順帝時
尙書令王僧虔奏言
今之淸商
實由銅爵三祖風流
遺音洋洋盈耳
中庸和雅
近於斯。
十數年閒
亡者將半。
民間競造新聲雜曲
煩淫無極
宜命有司
悉加補綴
大約魏承漢。
漢承秦。
秦都咸陽
鎬京不遠
秦聲
冠於列國
則宜其流風餘韻。
猶有存者。
晉志所稱鼙舞
漢時用於宴饗
江左舊無雅樂
楊泓云初到江南
白符舞。
或言白鳧鳩舞
蓋吳人患孫皓虐政
其曲有白鳩濟濟
獨祿碣石
或言白符舞。
伯符舞槍莫能當。
江東聞孫郞至。
褫魄
事定。
江東兒遂傳歌謠云。
銅爵三祖者。
魏武銅爵臺於鄴
自作樂府
被之管絃
文明之間
遂置淸商令以掌之。
未必中庸和雅
僧虔所稱。
然去古未遠。
遺音盈耳是也
自晉氏播遷中原
古樂流離
苻堅漢魏
淸商之樂傳于前後二秦。
宋武帝關中
收其工器。
悉遷于江南
及隋平陳
悉獲之。
復入中原
此其古今沿革也。
人謂江南所獲工器。
本是華夏正聲
而乃沿淸商之舊號。
而置署焉。
摠謂之淸樂
故友太山費黻字雲起
號魯齋
妙精律呂
有三籟精義三十卷
淸商理董三十卷
僕參修大淸會典時。
黻抵纂局書兼進其所樂學諸書
俱論聲器。
繪之書之。
歷代雅樂變置纖悉無遺
如數掌紋
然唯渠獨能自知
他人不甚理會
又其書中多觸忤大臣
又有不悅費君者。
其書不果上。
識者至今惜之。
年少一覽
猶未能曉解
邇來年久
都忘了。
尤爲可惜
(亨山書此兼示鵠汀。
鵠汀連點頭
兩人酬酢頗久。
似論費黻事也。)
余問歐邏銅絃小琴。
行自何時
鵠汀曰。
不知起自何時
要之百年以外事也。
亨山曰。
明萬曆時
吳郡馮時可
西洋人利瑪竇京師
聞其琴。
又有所持自鳴鍾
已自有記。
萬曆時
入中國也。
西人皆精曆法
幾何之術。
爭纖較忽。
凡所製造
皆用此法。
中國累黍反屬麤莽
且其文字
以聲爲義。
鳥獸之音。
風雨之響。
莫不審於耳而形于舌。
自謂能識八方風。
能通萬國語。
自號其琴爲天琴
問其紅籤所書。
何所標。
鵠汀曰。
這是調絃工尺尺。
貴國亦有是琴否。
余曰。
中國貿歸。
不識諧律
但其絲絲丁東
聲如盤珠。
最宜老人少睡。
小兒止啼。
二人大笑
貴國琴瑟如何
余曰。
琴瑟俱有。
敝友洪大容德保號湛軒
音律
皷琴瑟。
敝邦琴瑟
制異中國
彈弄之法亦殊。
新羅時製此琴。
玄鶴來舞。
號玄琴
又有伽倻琴
大瑟之半。
爲十二絃。
彈弄中國彈琴之狀。
湛軒始解
調銅絃琴
能諧伽倻琴
今則諸琴師多效之。
都能和合絲竹諸器。
余問中國還有韶濩遺調否。
亨山曰。
都無
鵠汀曰。
且道韶濩之時。
何等世界也。
民彛物則
時尙俗好可知也。
以堯爲君。
以舜爲臣
皐陶
爲師。
妙選當時
士大夫聰明才俊胄子
以入于學宮
所謂居移氣而養移軆也。
其所以敎之者
何等事業也。
寬簡溫直
陶鑄性情
皷舞神氣
心靈耳神。
弱齡開悟
則又有如夔之審音通理者。
典司之官
率天下素敎之子弟。
造成一代之樂。
象其君之德政
合其民之趨向
以之殷薦上帝
則天神饗。
以之祼獻宗
祖考格。
以之風動四方
則百姓悅。
一事捍逆
一物屈抑
充塞兩間者。
都是一團太和元氣
宜乎樂之至於斯也。
千百載之下。
得如吾夫子者。
一聽音調之架領。
節奏之餘韻。
渺然像想。
自不覺其三月忘肉。
而况當時親見其儀鳳者乎。
其手之舞之足之蹈之。
從可知矣。
武王之時
何等世界也。
斯民酒池脯林之中。
一洗巫風
而其舊染汙俗
猶有存者。
則痛革宿習
誠非一朝一夕之故。
總干山立
旣遜於揖讓垂拱
發揚蹈厲
又非寬簡溫直之比也。
由是論之。
大武之成。
當在成康之世。
而猶以一武字名之。
則不夫子之評。
而其未能盡善可知矣。
當周之盛。
雖使后夔典樂
其所成就
不過如斯而止耳。
然而皇祐元豐之間
范馬諸君子。
未能曉解固有律呂
依俙談說古樂之理。
欲復簫韶九成之舊。
未知當時德政
合天人之心否。
尤有可笑者。
蔡氏新書
元聲爲必可得。
未知得之元聲
舍其本律
更在何處
設如蔡氏之說。
尋得元聲
依樣九成之製。
時君世主
苟無中和之德。
育之功。
譬如無題功令
無尸之飣餖耳。
公元918年
余曰。
禹聲爲律身爲度。
古者太子生而太史吹律
使瞽審之。
倘成一代之樂。
必以君聲爲律歟。
聖人元氣之會也。
聲音之發宣。
廣大和平
莫不中律
古昔聖王
宜亦與禹同律
獨稱禹聲何也。
鵠汀曰。
帝王家天下久矣
落地豺聲
當屬何律。
斯干喤喤
夏啓呱呱
必皆中律而爲侯爲王歟。
亨山曰。
記云凡音之起。
由人心生也。
大約極貴遐壽
人。
聲如洪鍾
舒雄暢。
或有中乎黃鍾之律。
至若身爲度。
聲爲律。
極贊神禹言行
毫無過差
動合律度也。
非其聲音淸濁
合于律呂
身材長短
中于尺度
先天下而標準民彛物則之中。
自爲四方億兆之所取法也。
鵠汀曰。
大人說得極是
亨山曰。
貴國樂律如何
倘有聖神作爲君師
竭其心思耳目之力。
造律歟。
抑爲依倣中華否。
宗廟之祭。
方內山川
亦皆用樂否。
舞用幾佾。
余曰。
東方三國時
雖不無聲樂
東夷之里音。
唐中宗時
新羅樂府
則天時。
楊再思反披紫袍
句驪舞。
想必鄙俚不雅
宋徽宗時
高麗大晟樂。
並皆世遠不可攷。
明洪武時
賜敝邦八音舞。
用六佾。
以備先君祭祀
樂器出自中國
其後多方內傚造。
鄕音易訛。
古尺難準。
先君憲王聖德
黑黍古玉之瑞。
以定雅樂
未知當時中國樂器盡合古律
而以土出準之。
則果無差謬書記所傳。
亨山離椅俯躬曰。
東方聖德之君。
願聞貴邦樂歌數章。
余於夢金尺龍飛御天諸歌。
未能倉卒誦對。
未知忌諱與否
因爲他話。
亨山不更問。
鵠汀問曰。
貴國音調如何
先生形容否。
余曰。
本無口才
未能形容
但知其音調舒長
節奏希濶
亨山曰。
眞君之國也。
余曰。
鄙人初入遼東
聞路傍歌吹
尋聲入聽。
觱篥一,管一,橫吹一,琵琶一,月琴一以和歌
椀大鼓子
應節
觱篥聲類嗩吶
橫吹類敝邦羽調倍淸。
鵠江曰。
甚麽
余曰。
所謂羽調。
五音之羽。
乃調名。
亦號雨調
敝邦俗樂
有界面調。
乃羽調之翻音也。
倍淸者。
凡言律皆稱淸。
又非淸濁之淸。
倍淸云者
如言倍高於本律也。
鵠汀曰。
這是本律之半也。
余曰。
昨聽皇上御前鼓樂
則亦類遼東所聽。
又有鉦鉢以節之。
未知雅樂耶。
何其音調之太高而節奏之太數也。
亨山曰。
先生昨日入班乎。
余曰。
不入班。
但於墻
外聽之。
亨山曰。
此非雅樂
聽戱一本樂也。
雅樂無鉦鉢。
余問雅樂如何
亨山曰。
槪沿前明之制。
大朝會。
樂工六十四人
引樂二人,簫四人,笙四人琵琶六人箜篌四人,𥱧六人方響四人頭管四人龍笛四人杖鼓二十四人大鼓二人,板二人
協律郞先期陳懸於丹墀
鑾駕將出
雲麾仗動。
協律郞擧常。
唱奏飛龍引之曲。
五雲駕座。
偃樂止。
鳴贊官唱鞠躬
協律郞唱奏風雲會之曲。
樂作。
百官拜叩畢興。
樂止
和碩親王陞殿
國公閣輔隨陞。
協律郞唱奏慶皇都昇平之樂。
今其號名雖殊。
工器不易
音調無改。
余問樂工服色如何
亨山曰。
曲脚幞頭
紅羅生色畵花大袖衫。
塗金束帶
紅羅擁頂紅結皁皮靴。
余問此似漢兒制度
亨山曰。
否也。
雅樂不用綾緞錦繡蟒袍
不戴蕃帽
太常雅樂四等
九奏
曰八奏。
曰七奏。
六奏
禁糾淫過凶慢之聲。
大祀樂生七十二人
舞生一百三十二人
先期演肄神樂觀太和殿
漢時甚重太常官。
大政下。
丞相列侯九卿議。
博士未甞不預焉。
公卿將相列名
上請太后昌邑王奏曰。
臣敞等謹與博士云云
天下何等大事
必先依據博士之言。
位卑人微。
而其重如此
蓋爲其典祀天地神祗宗廟禮樂之本。
前明贊禮
卽宋之大祝
宋亦重其官。
必以宰相之任子爲之。
是古之選敎胄子之遺意也。
明初亦處以文學之士。
後乃以黃冠羽流充之
非矣。
古者不易方。
材不兼授。
夷禮夔樂
各效一職
專精會神。
講習有素
以此終身
非特夷夔之。
終身於厥官。
可以世其職者。
太史與領樂之爲然
然而後世不常厥職。
不及后夔
不及伶人
倉卒擧職
如新初來
姆保是憑。
執旂丹墀
如省曹階前樹。
最爲可笑
貴國典樂之官
亦當如此也。
余曰。
鄙人此來。
愧乏季札觀周。
亨山曰。
故友陶逵章。
齊人也。
甞官太常
遺僕赤蹄爲詼語
自嘲曰。
竊愧奚唐之云立
每疑田父之紿左。
所謂林蛙論樂。
燕誨知。
相與
笑鬨一堂
公元1373年
亨山曰。
洪武初
神樂觀天壇之西。
敎習樂舞
高皇帝自製圓邱方澤分祀樂章
後定合祀
更撰合祀樂章
禮成九章
識者已病其音律之未復于古也
尙書陶凱協律郞冷謙雅樂
又命學士宋濂爲樂章。
園陵之祀無樂
郊廟樂器不徙。
洪武六年
以祀後還宮時。
宜用樂舞生前導
翰林儒臣樂歌
以存敬愼鑑誡之意。
有曰。
朕甞恨後世樂章
虛辭頌美
此佞神乎其時君乎。
于是儒臣承旨
分撰甘酒峻宇色荒禽荒諸曲凡三十九章
名曰回鑾歌。
可謂知樂之本。
而猶未免應文之歸。
至於聲律
當時識者
猶謂之全未全未也。
十二年
詔曰。
朕起自寒微
君臨天下
奉上下神祗。
若或不誠。
非所以爲生民祈福
無以延保靈長景命也。
成肅公受昨而惰。
君子知其不終
動作威儀之則。
所以定命如此
而况音聲所由起。
莫不感乎至誠而發乎。
無神不信者誣也。
佞神而禱福者惑也。
朕設神樂觀
備樂祀享天地神祗宗廟之靈而已
非苟傚前代帝王矯飾荒誕
以邀長年之道。
此道設或有之。
不過修心淸淨
去疾來。
使無艱而已
若果長生之道。
殷周之父老何去。
漢唐耆宿安在
因爲刻石立于觀中。
觀乎此碑。
可謂樂之理。
達道之論。
然以道流提點
終非古意
則我聖祖仁皇帝
禮祀天地備樂
協和萬方盛典
非可使黃冠羽士
所宜管領
乃悉歸之太常
且以鄭世子精於審音
當時不能用。
深加慨惜
今其律呂精義等書是也
大聖建中和之德。
樂入本朝
正大雅。
鵠汀曰。
貴國樂器樂工當仍高麗之舊。
是必崇寧所頒大晟樂也。
余曰。
卽今敝邦所用
洪武所賜。
鵠汀曰。
洪武所賜。
其實大晟之遺也。
朱子崇寧之季。
姦諛之會。
黥涅之餘惡。
足語天下之和哉。
然宋旣南渡
金太宗悉取汴京樂器樂工
遷之北去
改號太和樂。
其實大晟樂也。
及金喪亂
又復南遷汴蔡
汴蔡陷沒
中原舊物
悉入于元。
元人吳萊以爲太常所用樂。
大晟遺法
令舊工敎習
以備太祀。
故元之樂戶子孫
猶世籍河汴
及明逐元。
悉得其工器。
太常雅樂樂官所肄。
猶稱大晟樂。
以至隊舞百戱
率皆元舊。
高皇帝一革元政。
至於大晟樂。
則謂金沿宋。
元沿金。
其來已久。
中國之遺。
不復改刱。
以是洪武所頒。
本一大晟樂也。
余問。
舊說以天子中指寸爲律。
埋之土中
候氣
此理如何
鵠汀曰。
此乃方士魏漢津徽宗之指。
以造大晟樂也。
漢津本蜀之黥卒
漢津聖王禀賦
與天地陰陽爲一軆
聲爲律。
身爲度。
乃請徽宗中指三節
以定黃鍾之律。
合天之正
以備陰陽之和。
蔡京獨奇其說。
諂佞附會
說帝先鑄八鼐。
此最可笑
古昔首出聖王
初作斛尺。
無所憑據
則適以指寸爲之律。
納幾顆以準之。
當世四時之氣
不失其候。
所謂風不鳴條
海不揚波
其候得四時之氣
理或無恠
至若後世不念中和育之功。
欲以指律葭灰
迎致好氣
不識繪事後素之義。
所謂不揣齊末。
假令得氣至。
未知所至之氣。
果屬何氣。
况人之指節長短不齊
崇寧指尺旣長。
樂律遂高
漢津大懼。
潛謂其徒任宗堯曰。
高是北鄙之音也。
鎭北鼎溢。
天下其將有變乎。
旣成而遂有靖康之禍。
聲之不可誣也如此
漢津小人
雖有審音之才。
無作樂之德。
當時士大夫又無漢津之才。
顚倒阿附
朱子斥以姦諛之會。
黥涅之餘者。
是也
亨山曰。
不然
冷謙所定樂舞
洪武六年
大晟大相不同
大晟迎神
初奏爲南呂之角。
大呂變調也。
洪武所製。
太簇之羽。
中呂調也。
冷謙七匀。
太簇夷則夾鍾無射中呂
正調
而惟淸黃鍾,淸林
變調
本聲重大
爲君爲父。
應聲輕淸
爲臣爲子。
故曰四淸聲苟不用
四淸聲是無感應。
君德亢而臣道絶。
父政竭而子職闕。
漢津之律。
每下古製二律
林鍾宮者
商角爲正調
其餘皆屬變調
南呂宮者
惟商一音正調
其餘皆屬變調
是七匀之中。
變者居五。
論者以爲君道微細
民神事物
靡然不振
是眞亡國之音
哀淫怨咽
不堪久聞
宋潛溪漢津製樂。
爲亂世之音者是也
朱子建陽蔡元定匀調候氣之法。
縝密通暢
其攷證禮書樂制樂舞鍾律等篇。
大率本之蔡氏新書而互演之
朱子音律
不甚白曉解。
專信蔡氏。
所謂先入之見
其斥漢津
亦非審音而知其善否
但爲其蔡京所主張。
故攻之不遺餘力。
元定書。
未能驗之行事
漢津樂。
皎然驗之當世
後之論說者。
易以指摘也。
其實蔡氏曉律
勝於考亭
而末免穿鑿執拗
漢津審音
精於元定
而出於附會諛佞
冷謙定樂
雖曲襲其舊。
而其聲則非宋元之律也。
敝參修會典時。
攷究諸家
洪武所定。
實與大晟大異。
王老爺所論。
貴邦洪武所頒。
大晟之舊者。
說得非是
鵠汀曰。
豈其然。
亨山笑曰。
卽然。
亨山曰。
大率中原樂工
亡於晉。
樂器
亡於隋。
雜劇百戱之亂雅樂
唐玄宗當爲罪魁
余曰。
願聞其說。
亨山曰。
春秋之世。
天下喪亂
去古未遠。
秦漢以來
大難數起。
禍自中作
工器未遷。
典刑猶存
有國者捨干戈
則先索笙鏞
伶官瞽師
必與代俱興。
風塵甫淸。
競抱其器。
就廩于官。
子孫傳業
手口從心
見聞習熟
及晉氏播遷
五姓交亂
四海分崩
太樂細伎。
流離塗炭
石氏據鄴。
銅爵淸商
飄零已盡。
慕容超李佛太樂
贖母於姚秦
而舊工已亡。
宋武入關
其所可知
而又其蹌跟東還
其所遷亦可知也。
故敝甞謂中原樂工
亡於晉。
公元23年
隋書所載歷代銅尺十有五。
周尺
漢之劉歆銅斛尺。
東漢建武時銅尺
晉荀勖律尺
祖冲之銅尺
適所用。
所謂周尺
最不可信
新莽十五年
中。
凡所制作
必倣周爲名。
已多虛僞
又復師心
朝作夕毁
尺度無常
後世名爲周尺者。
往往芬輩僞造
宇文氏又一假周。
其所寶藏
旋爲隋有。
文帝本不好學
性又不善音樂
得天下。
不可不勉强立樂
當時沛國公鄭譯竗能知音
言古十二律
相爲宮。
用七聲。
世莫能通。
先是周武帝時
白蘇祇婆龜玆人也。
琵琶
一匀之中。
間有七聲
所謂婆陀力者。
華言宮聲也。
識者
華言南呂也。
識者
華言角聲也。
侯加藍者。
華言應聲也。
變徵也。
獵者
華言徵聲也。
般瞻者。
華言羽聲也。
利𥯦者。
華言變宮也。
推演其法。
爲十二匀八十四調
於七之外
更立一音
謂之應聲
本無傾巧之士。
賣國反覆
文帝始悅而終惡之。
之法。
雖似得之
本出彛樂而翻之。
故律稍高厲
萬寶常所造諸器。
率下鄭譯二律
其聲淡雅
則又不爲俗耳所悅。
二人者俱不能以其術得志當世
何妥蘇夔牛弘輩。
各立朋黨
何妥阿帝言黃鍾者。
象人君之德。
帝悅其言。
止用黃鍾一宮
不假餘律。
牛弘等復附順帝意。
不用旋宮
又並毁銷前世金石
由是歷代樂器典刑無徵。
以爲中原樂器
亡於隋。
唐初
祖孝孫雅樂
孝孫甞與何蘇輩。
不合
絀於隋而伸於唐。
則與張文收議定
頗號典雅
太宗急於功利
雅不喜樂
無關治理
此似質而實鄙。
不識禮樂致治之本。
認作俳優悅耳之具。
張文收阿世
河淸景雲歌。
朱雁天馬燕樂元會
而唐世雅樂
不過文備數而止耳。
玄宗善曉音律
更置右敎坊
謂之皇帝梨園弟子
身率樂工宮女自敎之。
天寶盛際
酺宴雜陳
高昌高麗天竺疏勒諸部。
以至舞象舞馬
于是歷代相沿法部架領。
掃地盡矣。
未幾祿山之禍。
遂令塗炭
唐玄宗曉音之罪也。
余問霓裳羽衣曲
近日所觀西廂雜劇耶。
亨山曰。
然。
霓裳羽衣十二
遍。
世傳河西節度使楊敬述所獻。
得之甚喜。
遂自演之
爲後雜劇之始。
其聲緩哀靡靡
公元966年
余曰。
宋以仁厚立國
崇寧以前雅樂
當有可觀
亨山曰。
和峴所定雅樂
宋太祖時
以周王朴定律尺。
西京石尺差短。
樂聲高。
不合中和
乾德四年
倣古制造尺。
史言和峴雅樂音調和暢
然此阿世附時之言也。
得國閱歲耳。
有何深仁厚澤
光被四表
致其民物雍煕乎。
和峴所謂揖讓得天下。
玄德升聞之舞。
一行十六人八行
以倍八佾
尤爲可笑
玄德升聞。
虞賓何在
鵠汀亦大笑
援筆疾書曰。
在于房。
亨山曰。
大抵帝王不可不曉樂。
不可曉樂。
不曉樂則如隋文帝唐太宗
可謂致治之主。
而雖勉强立樂
本領陋甚。
如唐明皇
宋之道君。
素號知音
天寶靖康之亂所召者。
何等也。
大約樂之德。
候虫時鳥
樂之才如市井
樂之事如史。
樂之名如謚。
余曰。
何爲虫鳥
亨山曰。
螽斯沙鷄
本爲一虫
黃鳥倉庚
元是單禽。
隨時變化
鳴聲各異。
何謂市井
曰。
可以觀和。
可以觀序。
以物交贄。
兩意相當
市道也。
後至不怨先來
器待次。
滿志則止。
井道也。
史體質直
謚著褒貶
亨山起開皮箱
出黑紙小扇。
以示余。
意像陶然
又出小小瓷盒。
列置卓上
莫曉其意。
逐盒開視。
滿貯石綠水碧
乳金泥銀
據卓展箑。
老石穉竹
余曰。
鄙人不料先生龍眠高手
亨山曰。
聊以寓意耳。
何如
余曰。
自蛇跗蜩翼
便有千尋之勢。
亨山大笑
因自題綠竹君子
卷阿德音
揮毫便面
握手同心四句
又印名字
小印於他紙。
割付左傍。
摺疊以贈余。
余曰。
古樂終不可復歟。
鵠汀笑曰。
先生亶好泥古之論也。
大約世之論樂者。
論律不論詩。
論詩不論德
論德論世
論世不論風。
論風不論運。
紛紛然徒尋上黨羊頭山黑
秦淮葭灰
樂終不可得古雅矣。
旋宮起調之法。
前說略陳鄙見
至於歌詩古人由中之語。
不得已之事也。
歡愉者之不得不笑。
悲慽者之不得不哭。
饑者之不得不號食。
渴者之不得不喚水。
虗僞假飾
勉强苟且
其感於心者。
不無樂極則淫。
過則疚。
然亦莫不由中而出。
所謂詩三百。
一言蔽之思無邪是也
大人市井之喩。
深獲樂情
相貿遷。
爭其錙銖
不滿志則交易不成
未有脅人勒市者。
和之至也。
三百篇
交感所由作也。
(以上論詩。
)雖然
維天執競
比之敕天賡載
眞樸少遜。
辭華太勝。
至若漢魏樂歌自安世,房中朱鴈天馬三祖詞章
極意鋪述
果如維天執競之比乎。
譬如聽訟
理直者貌毅而氣充。
辭簡而音暢。
理曲者容忤而色厲
語絮而聲哮。
後世詞臣杜撰
出乎矯誣諛佞
已不勝其德之慙而聲之屈矣。
無論格人和。
工歌之際。
無異不歡强笑
不悲强哭。
其感乎心而發於聲者。
謂當和暢愧屈乎。
詠言如此
則其依永之聲。
可知也。
依永之聲如此
則其和聲之律。
可知也。
愚且未知西山蔡氏所謂元聲
何從憑尋。
將亦在律乎在德乎。
此爲德爲本而詩配之。
爲主而律次之也。
(以上論德
)君子刱業垂統
未甞不建萬世不拔之基。
周公之治魯。
太公之治齊。
然亦無奈乎末孫不肖
二公俱有所論其世。
坐致百世
則樂亦將不勝變遷矣。
(以論上世
)至於風。
四方各異。
所謂百里同風
千里不同俗者是也
故刑政之所不及。
口語所難喩。
惟樂能宣幾之神而用之竗。
風動光被之。
鼓舞不知不覺之中。
功化之速。
至如兩階舞羽
七旬格苗
雖謂之移風易俗
一變至道可也
其實南方之柔。
北方之强
不可易也。
鄭聲之淫。
秦聲
不可變也。
是乃土之聲而氣之禀。
聖人亦無奈乎風之所異。
故曰放鄭而已矣。
(以上論風。
)聖人之所未可能者。
運也。
盈虧消長者。
天之運也。
孤虛旺相
者。
地之運也。
久則思變。
舊則思新。
窮則思通
此運之際也。
佛氏所稱七日刦。
吾儒謂之五百年之期。
聖人生値其際。
則順其時運。
財成輔相而已
尙忠
殷之尙質
周之尙文
嬴氏之罷封建井田
千古罪案
其實時運之所不得不然。
芻豢人之所同嗜也。
至於久病之人。
雖全鼎大羹。
聞臭虛嘔。
艸根木實
欣然接味。
雖有善唱一曲
恒歌則座者皆起。
法久弊生。
不知更張者。
謂之膠柱鼓瑟
此乃人情之所同然
堯舜
則雖有韶舞向背之間。
神人難和。
聖人無奈世運循環也。
(以上論運。
)且夫文字之生久矣
夫子刪述
天地時運之一大變
夫子不得已之事也。
夫子歿而百家之言
紛然出乎其間
其書滋多而人自師心
五尺之童
徑造天人性命之窟。
六藝之學。
視爲弁髦
師道遂廢。
師道廢而古之司徒之職。
典樂之官
虛位癏曠
苟然徒說而已
由是而樂歸於伶人賤工
子弟聰明秀俊者。
虛度舞勺舞象之年。
上絃下管八音克諧
不識何者宮羽
何者鍾呂
閭里之間。
設有耽嗜音律
彈弄琴簫
不免浮浪破落之歸。
則子弟之所恥。
父兄之所禁。
鄕黨之所賤。
聖人陶鑄至治神機玅用
專責伶人賤工
萬萬無此理也。
亨山曰。
說得是。
周時以舞敎國子
大胥正舞位。
小胥正舞列。
此法至漢猶存
卑者賤者之子
不得宗廟之酎。
凡取舞生皆二千石至六百石。
關內侯大夫之適子。
是猶去古未遠。
故其選之精而敎之豫也如此
余問七匀十二匀。
何謂也。
亨山曰。
匀者。
齊也調也。
如言韻也。
作詩者之言四韻八韻十韻
七匀者。
七聲一韻
十二匀者。
十二律一韻也。
無韻字。
故稱匀。
亨山問曰。
貴國樂經云。
然乎。
余曰。
此齊東之語也。
中國所無。
豈合在外
鵠汀曰。
未可以有書。
世恨樂書秦火
然愚謂中國初無樂經
余曰。
史傳箕子避地朝鮮
携詩,書,禮,樂,醫,巫,卜,筮,工伎之流五千人從之。
與俱東出
故謂六藝
公元前37年
部。
獨漏秦焰而流傳敝邦也。
鵠汀笑曰。
是本中州好奇之士。
傅會爲說也。
馮煕之古書本是也。
所謂箕子朝鮮本者。
箕子封於朝鮮傳書古文
帝典微子
其下只附洪範一篇
八政之下。
添多五十二字。
顧亭林日知錄
王秋澗中堂事記。
已辨其僞撰
余曰。
鄙人自入瀋陽
秀才則輒問敝邦古文尙書
盖爲箕子東出時所携。
衛滿所持
衛滿雖自椎結蠻彛服。
亦自豪傑
其黨數千人
不無儒士避秦抱經從者
理或無恠
然高句驪尙武力。
鈔畧
設有遺經
不知尊尙
且屢經喪亂
東方千餘年來
未聞有古文尙書
鵠汀曰。
先輩朱錫鬯辨之矣。
周書孔安國序曰。
成王旣伐東。
○(一點夷字。
對余故諱之。
大約盡諱胡虜夷狄等字。
)肅愼來賀王。
榮伯作賄肅愼之命。
其傳曰。
海東諸夷句驪扶餘馯貊之屬。
武王克商。
通道焉。
以爲周書王會篇
始見稷愼濊良。
未有句驪扶餘之號。
東國句驪建國
始以漢元帝建昭二年
孔氏承詔時。
句驪扶餘未通中國
况克商之初乎。
朱子以爲人生八歲
皆入小學
敎之以禮樂射御書數
此論上世學校
上世安得有其
所謂灑掃應對
卽是禮。
咏歌舞蹈
卽是樂。
射御書數
推此可知
謂之敎六藝之事則可也
謂之敎六藝
則此由後世臆說
上世侯以明之。
撻以記之而已。
孔子曰。
遊於藝者是也
又曰。
十有五年。
則自天子元子衆子
以至卿大夫元士之適子。
凡民俊秀
皆入大學
說得是。
言敎之以窮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
此由後世臆說
講習六藝
是皆窮理正心之事。
古人篤於躬行
自然心得
十五以前
安可草草六藝
十五以後
便捨六藝
徑先理會修己治人之道乎。
未知上世何許道學先生
坐在州校里塾
何等理學全書
如此形而上者。
如此形而下者。
十三舞勺
十五舞象
二十舞大夏
恐是上世大學次第
不過如此
後儒不識上世元無六藝
開口罵秦。
輒疑火前全經
流落海外
箇歐九日本刀歌。
尤爲可笑
大約天地間事物
不離形色情境也。
試以六藝觀之。
禮者。
履也。
履必有跡。
正己而發。
此射之形也。
執轡如組
兩驂如舞。
此御之法也。
一與二爲三。
自此以往
千歲日至可致。
此數之術也。
書之六義
象形爲多。
惟樂也者
有情有境。
獨無其形。
凡有形者。
麤跡也。
可以言語形容
文字記述
無形者。
神用也。
風諭渺莽之際。
動蕩慌惚之中。
其藏也寂然
其發也翕然
嘉會似禮。
命中似射。
調匀似御。
假借似書。
加倍似數。
繚遶毛髮之林。
經行血脉之腠。
其來也。
僾然欲迎。
其去也。
杳然難追。
之而無得也。
視之而無見也。
使人筋骨酸悲
臟胃甘悅。
往而復返
如有所戀。
斷而更續
如有所謀。
至淸無香
至微無影
至密故無間
至大無外
至和故無散。
雅故無色
至神故無心
至玅故無言。
夫以言語輕敏所不能形。
而况文字糟粕乎。
故敝以爲三代以來
初無樂經
亨山無數打圈曰。
前人所未發。
樂記一篇
反屬笨伯
樂記
本是漢儒浮浪
余曰。
聖人著書
所以前聖開來學也。
夫子自衛反魯。
刪詩正禮
何獨於樂而無所述乎。
鵠汀沉吟良久曰。
斷無所述。
夫子刪詩正禮
是箇樂學
樂之軆。
寄乎詩。
樂之用。
寓乎禮。
夫以言語敎人者。
物情矯。
文字敎人者。
天機淺。
夫樂也者
感人速而不迫。
顯而不露
深而不幽。
婉而能毅。
直而能曲。
俯仰感慨
欷歔懇切
入人之際。
悚然以懼。
慄然以警。
怛然以虛。
逌然以思。
言語文字之外
別開難言之語。
不字
崇高配天
卑下配地
屈伸鬼神
循環歲時
潤物也。
不借雨露之澤。
曉人也。
不待日月之光。
鼓動也。
不爭風霆之疾。
漸漬也。
不效江河之浸。
金石絲竹匏土革木之聲。
非孝忠信禮義廉恥之行。
而口之所吹。
指之所彈。
臂之所揚。
脚之所踏。
四端油然
七情汗然。
是孰使之然哉。
故人四肢百體不言而諭者。
此之謂也。
盖上世文書未廣。
街歈巷
謳。
收入學宮
字而句之。
被之絲竹
古者大學敎人
未必方冊
咏歌舞蹈
乃是學問
點瑟回琴。
遺像獨存。
淸廟三歎
文王可見
五音者。
聲之文理也。
六律者。
聲之志意也。
異軆同歸者。
聲之德行也。
純一無雜。
粹然彰外之謂雅。
也者
聲之光輝也。
聖人獨留不著之書不言之旨。
使人自得之。
上者知德
下者知音
是乃聖人繼往開來之意也。
以爲初無樂經
余曰。
六藝之無樂書
聞命矣。
還有其譜否。
亨山曰。
可惜盡焚之。
古譜今無傳焉。
余問秦火乎。
亨山曰。
否也。
隋萬寶常樂譜六十四卷
具論八音
相爲宮之法。
改絃易柱之變。
八十四調
一百四十四律
終於八千百聲。
當時士大夫擯斥之。
寶常竟餓且死。
憤而悉焚其書。
明嘉靖時
太僕丞張鶚所著樂書
一曰大晟樂舞圖譜
琴瑟以下諸樂。
逐一作譜。
一曰古雅心談。
同時遼州同知姚文察所著樂書四聲圖解
樂記補說。
律呂新書補註
興樂要論。
其後律呂精義
五音正義
樂學大成旨訣等目。
皆聲器度數之論也。
琴譜
調絃,弄絃,手法手勢
螳螂捕蟬平沙落鴈一竿明月,感君恩
是皆琴師口訣
鵠汀曰。
大約樂可無譜。
窮神知化
一部羲易
樂之譜也。
樂可無訣。
觸類引長。
一部虞韶
自在天地之間矣。
古人疊字書。
盡是樂訣。
如風之習習
雨之凄凄
鹿之呦呦
鳥之嚶嚶
鴈之嗈嗈
狐之綏綏
雎鳩關關
蟲之薨薨
羽之肅肅
盧之令令
鑾之將將
鑿氷冲冲
伐木丁丁
可按而爲訣也。
余問中國樂聲
一字一律否。
鵠汀曰。
否也。
一字有淸按擧之法。
上去下之異。
况歌是永言
永言爲詠也。
余曰。
子謂伯魚
汝爲南召矣乎
後世論之。
一朝可誦。
不必有問賢子
然而不曰讀而曰爲。
爲是絃歌之事否。
鵠汀曰。
先生說得是。
前人所未發。
古之絃歌
後世讀書也。
上世書籍
不過易,書,詩,禮。
皆藏於天子之都。
夫子適周。
問禮老聃是也
雖以夫子之聖。
五十而始讀易。
七十子之徒。
未甞談易者。
所言不過詩禮
而皆口授
非若後世日增繁文
當時所習。
不越乎籩豆尊俎之間。
俯仰揖讓之中。
文羽武戚。
朝絃暮歌而已
子曰。
夏禮能言之。
不足徵也。
殷禮能言之。
不足徵也。
文獻不足故也。
其流來口授可知也。
所謂學而時習是也
故子謂伯魚下章云樂云。
又諷其本之有在乎俎豆絃歌之外也。
關雎之爲詩也。
丁寧反復
誠懇惻怛
流出於心之德而愛之理者。
盖其辭旨也。
樂而不淫
哀而不傷者。
盖其聲音也。
故曰師摯之始。
關雎之亂。
洋洋乎盈耳是也
後世之爲詩也。
絃歌而臨方冊
由是而聲與詩。
判而爲二。
朱子註詩。
鄭衛之風。
盡歸之淫奔之科。
諭義而不諭聲之過也。
男女私悅
惟恐人知。
豈有沿道歌呼
自述其醜亂之行乎。
然則夫子之答顔淵
何不放鄭詩。
而曰放鄭聲乎。
故若以鄭聲歌之。
摽梅野麕
當屬淫詩也。
且夫聲。
審之目乎。
審之耳乎。
士大夫究竟本原
邂逅彷像作樂之理。
則乃復特地尋律於目剽之中。
古之聖人
竭力於耳。
今之君子
乃欲一朝得之於目。
不識朝絃暮歌之爲何工夫
而閣廢聲律
徒讀於紙上
有宋大儒開口談律。
不識審音
爲樂工之所笑。
不免固陋之歸耳。
余曰。
秦漢以來
非但復古樂。
時運好還
亦無作樂之人乎。
鵠汀曰。
何爲其然也。
當周之衰。
文之弊極矣。
諸侯强大
尙武力。
所以虛舘設席
分庭抗禮者。
權謀智術之士。
由是百家之言
縱橫雜沓
各是其說。
各私其學。
然要其歸趣
未甞不本之仁義
經術而爲說。
離校宮。
紛紛攘攘
樂之理。
徒設於口。
不習於軆。
尊俎之容。
日去於前。
笙鏞之音。
日遠於耳。
不可斯須去身之實。
徒爲虛器
不復服習
浮文明理者之過也。
人情不得不文思質。
惡華取實。
奢尙儉。
憎繁想簡。
天下者。
使其黔首之民。
驅而納之黑闇愚樸之域。
未必非古聖人致治之要。
燔燒坑殺
在秦則固不免失策
而在漢則儘爲幸矣。
劉項之間。
天下之子弟。
肝腦塗地
幸而得脫鋒鏑下者
能人含其聰明
擧全固有天常
是乃時運大好還之期會也。
當此之時。
不過三條之約。
則法不甚密矣。
爭功擊柱醉呼。
則臣不甚抑矣。
朝廷之上。
木訥長者
恥言人過失
則俗不甚薄矣。
豪右兼幷者。
死亡流離
無常主。
則天下之田。
始可幷矣。
文,景之際。
漢興四十餘年。
休養生息
阡陌之間。
馬畜成群
太倉之米。
陳陳相因
郡縣學校
可以設矣。
士大夫猶能屈首博士之家。
則容有可敎之地。
無他
漢初挾書之律。
久猶未除。
天下圖籍
都在相府
百姓徵信縣官
處士莫敢橫議
余笑曰。
此乃段師康崑崙。
十年不近樂器
使忘其本領
鵠汀曰。
是也
希世之如叔孫通者流
當在遠佞之科。
年少聰明
更得如鼂錯賈誼等百十輩。
塞其目不令見他書。
乃以律呂文學
絃歌行誼
一揚手而遠之事君。
蹈足邇之事父。
然後立魯之兩生
司徒之職。
未必作樂之人。
而復使兩馬輩。
列之學宮
未必非作頌之才耳。
未知功可紀。
何德可述。
而猶賢乎唐宋之作。
全無可像也。
余曰。
兩馬取其文辭否。
賈誼鼂錯亦豈下於兩馬哉。
鵠汀曰。
非但取其文章也。
古者律曆皆隷太史
漢律書。
其始不言律而言兵
不言兵之用而言兵之偃。
樂之於兵亦遠矣。
以爲天下富庶
百姓嬉遊
和樂之本也。
盖亦深達樂之意。
余曰。
漢之有天下
若是其盛乎。
鵠江曰。
先生是何言也。
何先生小覷漢家也。
以爲高功不讓武王
不慙周室
但所少者。
西伯世家
周公叔父
召公大臣
天祿之八百。
仲尼遺民耳。
三代之際。
天子所以制治者。
不過千里
千百諸侯
各治分地
自非大姦宄。
無所
公元前34年
天子
天子五載一巡狩。
同律度量衡而已
自非不軌
靑陽左个
穆然垂拱
夫復何爲哉。
上下維持
强弱牽制
所謂虫之百足
至死不僵也。
秦漢以來
提封萬里
匹夫匹婦饑飽寒煖。
都係天子一念
一念之差
土崩瓦解
曾無門庭之限。
雖以苻堅之强。
竇建德之量。
得天下半而一朝身擒。
興滅勃忽。
尺土一民
必歸一人
自非大歷數。
無以享延。
自非大制度。
莫能鎭壓
難易之驗。
古今之勢異也。
當周之興。
前乎夷齊者。
太伯仲雍
後乎夷齊者。
管叔蔡叔也。
漢家之起。
亦有是否
高帝有其功而無其心。
文帝有其而無其學。
武帝有其志而無其識。
可惜未央宮全不築址。
不揀面勢
一團
石一塊。
不任工手。
忙築數仞糞土墻。
囫圇耐住四百年。
譬則田舍翁黃蓏麥飯
適口充膓
都不聞紅雲中風味也。
雖然
三老董公
賢於呂尙
素一檄。
勝於泰誓
余曰。
先生所論漢功過矣。
無極斯民之心。
乘醉妄呼。
不過阿房宮起。
意乃群盜之桀黠者。
安可與周比隆哉。
執成跡而論功
古來亂世姦雄
皆可有辭於後世矣。
天下旣定
不無一二可像。
不過推時利害
得便而已
所謂侯門仁義
曷足貴哉。
項羽之爲漢驅除
放殺義帝
天也。
若使項羽
留此一段難處之事。
漢王還能三分有二。
俯首屛氣
執玉死生之物於義帝之庭乎。
鵠汀大笑曰。
先生息怒
大笑曰。
鄙人無可怒之事。
鵠汀曰。
使漢王服事義帝
先生充類至義之論也。
三代以上
不可不論德
三代以下
不可不論功
觀乎天命所篤。
短長可占
周漢之
未可同日而語
若又較之欺孤寡天下
豈非霄壤之分乎。
故歷短長
視功多少
,晉報復
固有先輩之論。
,宋之有天下
曾不數傳。
祿去王室
大亂
天寶以後
可謂國不國君不君矣。
較之兩漢
若哀若靈。
猶能君綱在手。
金甌無缺
是在得國之正不正
天命之篤與不篤。
足可驗矣。
義帝存。
然後漢之功德
當益光顯
公元前38年
援立
不過項氏一時之權宜。
適出居巢老人拙計
風塵之際。
造次名分
非可論於草昧英雄
縞素聲討
譬如兩造對訟。
分外瑕謫
假令漢高敗死濉水
不過綱目書例。
義帝元年
漢王劉邦起兵項羽
不克死之。
充類至義。
則立箕若微。
退處藩服
不害爲殷室之純臣
寢處淚痕
畏天威。
不害更始賢宗
然而不詰淸宮興居
反遜移罪於成濟
平心徐究。
則項家所尊。
於漢何有
義帝在封之江百里之國
爲賓於漢。
不害爲四百年第一盛德事。
其處義帝亦何難之有。
後世君子立論務高。
恥言漢唐
漢德遂卑。
無人咏歎
漢世
率能傳家孝友
用人則先循吏
民則力田
此三者。
天下大本歷代之所罕也。
汲黯守正
霍光之輔幼。
子陵高尙
黃憲之範俗。
諸葛出處
河間之好禮。
東平樂善
天下之元氣而歷代所不及也。
凡此數事者。
質直忠懇
眞意藹然
所謂合心不失愛之理也。
是皆作樂之實而有足以咏歌感歎
一部大雅
無愧色也。
天下生靈
習熟於漢。
故久而能思。
劉淵假漢。
安樂而立宗廟
劉裕入關
父老說其十
劉知遠劉龑
猶藉金刀以立大號
此雖不足有無前漢
民彛(缺)。
不似他家一敗塗地也。
是時日已向夕。
盡日所飮。
各已十餘盃。
亨山自午。
於椅上熟寐。
鵠汀頻拔刀。
割羊大嚼
又數勸余。
而余甚嫌其臊。
餤餠果。
鵠汀曰。
先生不嗜齊魯大邦耶。
余笑曰。
大邦羶臊
鵠汀有愧色
余亦覺其觸犯
卽墨抹之。
因謝曰。
鄙人愛非子貢
情同王肅
(齊王肅初入
不食羊肉
常飯鯽魚
高祖羊肉何如魚羹
肅對曰。
羊比齊魯大邦
魚比邾莒小國
彭城王勰曰。
不重齊魯大邦
邾莒小國
明日爲卿設邾莒之食。
鵠汀見余不食羊肉
本譏余出自小邦
不識大邦之味。
大邦羶臊之對。
還觸所忌。
故有愧色。)
鵠汀曰。
高麗公案
公知之乎。
余曰。
此載東坡志林。
高麗無罪
東坡最憎之。
高麗名臣有金富,富轍。
蘇爲名。
而坡殊不知也。
鵠汀曰。
子瞻
上箚論高麗入貢
絲髮利而有五害。
請勿買書籍。
冊府元龜
其時所出
貴邦廣爲繡印否。
余曰。
東坡箚論。
未免失言
小國慕華而來
大邦何必曰利。
鵠汀曰。
然。
宋政和中
高麗使國信
禮在夏國上。
改引伴押伴
接送舘伴
高麗事遼臣金。
多負國禮意。
宋高宗甚恨之。
高麗貢路。
常由明州明越
困於供給
中國所以舘遇燕賚之費。
鉅萬計。
淮淛之間騷然
荊南高季興
五代時節鎭也。
當時雄據一州者。
無不自霸一方
高氏謙卑
利其錫賚
遍向稱藩
時人目之爲高無賴
宋時淮淛
亦號高麗爲高無賴
蓋苦之也。
蘇氏五害之論。
有以也。
御史胡舜陟侍御吳芾皆論之。
非但靡弊爲言
蓋憂其窺覘虛實
爲金之間也。
余曰。
是誠寃枉
東方慕華。
卽其天性也。
攷究二十一代史
號爲新羅高麗
上下千年間。
有夫一驚邊上之塵者乎。
朝鮮殺漢使者
衛滿朝鮮
箕子朝鮮也。
隋唐拒命
高氏之高句驪
非王氏之高麗也。
中國史傳
輒皆去句省馬
通稱高麗
是王氏立國之前
已有其號也。
後先倒置
名實混淆
足爲寒心
我東三國時
新羅最先慕唐。
水路通中國。
衣冠文物
悉效華制。
可謂夷爲矣。
王制東方曰夷。
夷者。
柢也。
言仁好生
萬物柢地而生。
天性柔順是也
高麗新羅
延歷五百年間
不無六七之作。
雖其繼體
時有粃否。
然不替慕華之誠。
發於夢寐
中州好文。
盥手而讀之。
二醫之還。
密輸陰雨之戒。
凡此數款。
史不絶書
乃心中華誠切尊攘
足可表見矣。
當時士大夫不諒高麗本心
疑强隣之間諜
不亦寃乎。
炎天子自昧復雪之大義
輕信應誠之迂計。
欲借捷路。
潛圖竊負。
而卒符翟帥之先見
則乃及致憾於弱國。
愚謂此非高麗公案
高麗寃案
王氏本爲契丹隔斷
通貢無路。
雖不來庭
亦非汴京聲敎所能坐致
然而梯航萬里
不憚險遠
新羅之舊
跡。
不測鯨鱷
前檣摧覆。
後棹繼至
達其忱誠於萬死之餘。
此乃陪臣常職
豈敢規利大邦哉。
不腆土物
不足以天子庭實
然以今想古。
矦度不愆
黃何纁。
篚之包之
拜送于庭
悃愊無華
此乃慕華之誠。
豈爲要寵於上國哉。
高麗國小民貧。
紅稻香粳
足以粢盛
絲麻足以祭服
皷山煑海
不藉他邦。
安敢饕冒上國之餼廩
瀆擾天子有司哉。
宋之諸帝。
不惜舘糓之費。
所以柔嘉勞徠之意。
有加他邦。
爲其久傳箕聖之敎。
素號禮義之邦
接遇甚盛。
可見中州藪藏海納
萬物攸歸也。
安有四海之富而惜費於一介之使
天子之尊而計利於玉帛之會哉。
子瞻學識淺短
不知厚往薄來之意。
發絲利五害之論。
有若商賈爭長短。
是以市道交四方
而絶萬國來王之心也。
鄙人甞謂軾之此箚。
羞辱當時朝廷也。
鵠汀曰。
先生說得是。
雖然
後世論。
大體郤乖。
自當時計
則慮得深長
朱子蜀洛之故。
極詆子贍。
有甚孔文仲之謗程子五鬼之魁。
秦觀李薦之徒。
目之爲浮誕輕佻
南軒交誼
推尊張浚
君子不黨
亦難矣。
先生朱子定論
其斥蘇更嚴於朱子
未免高麗逞憾
大笑
余亦大笑曰。
訟寃則有之。
何爲逞憾
鵠汀曰。
聊相戱耳。
千古公是公非
人情大同
孰令勸之。
孰令沮之。
余笑曰。
黨同朱子
固所甘心
對面錯過
蜀黨儼臨。
鵠汀大笑曰。
不是不是。
民皡朱門子路
余曰。
門墻則麾之。
鵠汀曰。
黨同朱子
漢兒希世
漢兒文弱
朱子分過
余曰。
朱子千古義理主人
義理勝處
天下莫强。
何憂文弱
鵠汀裂漢兒希世
投爐中曰。
不必索言。
自當理會
鵠汀曰。
弘簡群書目。
鄭麟趾所撰高麗史。
先輩顧寧人
稱其得史家體。
而恨吾未之得見。
無錫王晏所抄高麗紀略
外國
不識大一統之義。
建國之始。
紀年係事。
首揭賊梁僞號。
余曰。
高麗初興
實在朱梁
公元918年
貞明四年
中國旣無一統天子
外國紀年
將於附見
鵠汀曰。
亂臣賊子
何代無之
而其僞定一時者。
猶皆依倣先王
朱溫本末
盜賊
以其簒奪次序
尊爲帝統者。
司馬光一人
孔明正大光明之識。
劉豫州帝室之胄。
當時聞見之確。
豈適後世圖譜之比哉。
後之作史者。
徵信孔明
而將安所取義
寇者。
潛入他人之室而竊偸之謂也。
孔明帝室宗臣
自入其室
逐捕他盜。
天下何人道個不字
諸葛子爲寇者。
天下文書
雖剔盡義字。
不妨喫著。
其言昭烈
雖云中山靖王之後云者
令人氣短
雖云者。
塗聽途說
邂逅未定之辭也。
有誰云之。
朱溫云然乎。
李昪本是權臣假子
巧圖楊徐之基業
及其得志也。
又恥簒奪之跡。
背義父於旣骨。
鼻祖文皇
天下姓李。
非獨隴西
柩前稱嗣。
邈佶猶然
乃爲予統於賊梁。
援而比之於堂堂帝室之胄。
抑何肝膽
以爲朱氏代唐。
四方幅裂
朱邪入汴
比之竆,新。
致恨於運歷年紀不數
綱目書例。
雖是大居正
不若益都鍾尙書羽正得其權衡也。
正統論
峻斥司馬歐陽之非。
以爲三代漢唐宋正統也。
正而不統者。
東周君,蜀漢昭烈帝,晉之元,宋之高宗也。
統而不正者。
秦始皇晉武帝隋文帝也。
雖非正統
天下無久虛之理。
則作史者不可不
至若曹不王莽朱溫
義旣不正
勢又不一云云
而猶不若長洲宋實穎紀年之嚴。
以爲王莽不得書新。
祿山不得書燕。
全忠凶逆
誰得書梁。
况當時晉吳蜀
移檄興復
唐室未亡也。
共稱天祐。
至於二十年之久。
唐室猶存也。
晉雖唐室賜族
乃以諸侯宗盟
讎國賊。
手自誅剿
則是天下未甞全忠之梁也云云。
當時外藩不識中州共主眞僞
或由慕華誠切
由自境土
或由援結大國
自鎭衆。
扶服稱藩
奉其年號
事理無恠
但由後世作史者論之。
眞僞較然
得失著明。
中土文書
歲渡鴨水。
敎遵太師
學宗紫陽
禮義著稱
由來千載
春秋
公元923年
義。
責備賢者
余曰。
雖以溫公之賢。
黜陟之際。
猶有此失。
外國乎。
敝邑同內服。
而猶於中州
無異穿壁借照。
面模眞。
又况見識未曾到此乎。
今聞先生黜梁之論。
不覺爽然自失
然則麗史王正
當係何處
鵠汀曰。
有當時晉岐吳已例。
攷之則易定耳。
起開卓上皮箱
亨山鼾息如雷
時時頭觸屛風
鵠汀笑而大聲高咏曰。
木枕十字裂。
亨山鼾息卽止
須臾更鼾。
余乃大咏木枕十字裂。
鵠汀手拿小冊
瞠曰會也。
能爲漢語也。
小冊擧子抄集
便覽歷代紀年
鵠汀披閱後唐莊宗紀年
同光元年甲申
逆數梁均王友貞貞明四年曰。
高麗建國似在唐昭宣帝天祐十五年戊寅也。
天祐四年
全忠廢帝濟陰王
明年戊辰被弑。
而唐之正朔。
猶寄於當時諸侯十六年
是亦公在乾矦之義也哉
余曰。
卽今海內學問
朱,陸何尙。
鵠汀曰。
都尊紫陽
毛甡逐字駁朱。
這是天性不畏王法
駁朱合處拗處多。
合處未必有功儒門
拗處乃反有害世道
欲殺者爲知己
不打則不識情。
罵祖罵佛。
還是愛根
毛之駁朱。
雖曰自居功臣
打得見血。
孰信其愛。
朱門結鄰
不得不忙投臨安府
告了一道狀。
閻羅不問曲直
拿了毛甡
先賞了三十竹箆
毛甡過了一看不攢。
都呼打得好
包公大怒
更喚壯健做公的加力猛下
這毛牲終不承了。
毛甡平生
自認知我罪我在駁朱。
朱子獨於春秋
不著手。
大是通曠
補亡一章
消受小兒許多利嘴
盡去小序
未免毒遭老拳
參同契註。
(日暮罷起。
未了其說。)
 
公元1128年
(宋高宗二年
浙江路馬步都摠管楊應誠上言
高麗女眞路甚捷。
請身使三韓
鷄林
以圖迎二帝
乃以應誠刑部尙書
國信使
江帥臣翟汝文言。
若高鹿辭以金人
請問津。
以窺吳越
何以爲對。
旣至果對如汝文言。)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