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默轩先生文集卷之六
默轩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x 页
默轩先生文集卷之六
 杂著
  
默轩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309H 页
八卦方图(兼见横图圆图之体)
 乾七子。兑六子。离五子。震四子。巽三子。坎二子。艮一子。坤全阴故无子。乾七子。坤六子。兑五子。艮四子。离三子。坎二子。震一子。巽刚故无子。
自乾顺数。则乾本身之外。兑以下次次至坤。为七六五四三二一。坤则数尽无馀。故曰无子。
乾坤以下对待言之。则乾本身之外。至坤为七。自坤本身之外。至兑为六。自兑至艮为五。艮至离四。离至坎三。坎至震二。震至巽一。巽数无馀。故曰无子。
 乾坤七变。是以昼夜之极。不过七分也。兑艮六变。离坎五变。震巽四变。(按。昼夜之极不过七分。指春秋分日中宵中。自卯至酉。自酉至卯。皆七个时也。)
按。此乾坤父母之卦。除本身各七变。兑艮离坎震巽。互为六五四。故曰变。(坤除本身。至兑为六。乾除本身。至艮为六。坤至离为五。乾至坎为五。坤至震为四。乾至巽为四。○体止于四。阴阳刚柔之四象也。)
先后天数
纳甲法。乾纳甲壬。自甲至壬得九。故甲为九数。(甲己合故亦九。)乙庚合八。甲子至壬申九。故子亦为九。干阳故合
默轩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309L 页
数同。支阴故相冲同。甲己九。乙庚八。丙辛七。丁壬六。戊癸五。子午九。丑未八。寅申七。卯酉六。辰戌五。巳亥四。
后天数。宜看方位五行。北方一六水。故壬子一而癸亥六也。东方三八木。故甲寅三而乙卯八也。南方二七火。故丁巳二而丙午七也。西方四九金。故辛酉四而庚申九也。中央五十土。故戊辰戌五而丑未十也。合已上得百数。己独百者。衍十为百。流戊就己之义也。
八卦变序图
纳甲法。乾甲坤乙艮丙。而先天数。甲九乙八丙七。此所以乾九坤八艮七也。
以六子言之。则说卦曰终万物始万物者艮。故艮居七而复居一。此所以艮一兑二坎三离四震五巽六而艮又七者。括其始终也。(笔谈曰。乾坤始于甲乙。则长男长女。宜纳丙丁。少男少女。宜纳庚辛。而今反此者。卦必自下生。胎育倒生。宜合造化。此艮兑一二居初。坎离三四次中。震巽五六次下之义也。)
书一元消长图后
先天自复至泰。每会必变八卦方位者。(复会。自乾而兑离震为左。
默轩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310H 页
自坤而艮坎巽为右。临会。自离而震乾兑为左。自坎而巽坤艮为右。泰会。自震而离兑乾为左。自巽而坎艮坤为右。大壮夬乾与泰同。左为左右为右。则六会同。)盖以天地人开辟而生。即气机大变化之会也。自泰至乾。大体不变者。此时阴阳顺序。驯致至治之渐也。后天自姤至否。每会八卦反复驳换者。诚以午后气数。阴阳乖错。物象翻覆。骤至大乱之极也。自否以下。则终于一乱而已。故卦体亦不复变矣。此莫非理之自然也。(姤会。自坎而艮震巽为左。自离而坤兑乾为右。遁会。自坤而巽兑艮为左。自乾而坎震离为右。否会。自艮而坎乾坤为左。自兑而巽离震为右。观剥坤与否同。)姤会八卦。则西南阴方。东北阳方。遁会八卦。则西南阳方。东北阴方。否会八卦。则西南又阴而东北又阳。其震荡相反。非若先天上三会之有渐而变也。复至泰三会左边悔卦。自乾而兑离震巽坎艮坤右边。自坤而艮坎巽震离兑乾。大壮会左边悔卦。自巽而坎艮坤乾兑离震右边。自震而逆至巽夬会左边悔卦。自艮而坤巽坎离震乾兑右边。自兑而逆至艮乾会左边悔卦。自坤而艮坎巽震离兑乾右边。自乾而逆至坤左右。各有顺逆。而先天主乾坤之义。亦在其中矣。姤至否三会左边悔卦。自坎而艮震巽离坤兑乾右边。每位折其中半。自离至坤兑乾。自坎至艮震巽。观会左边悔卦。兑离坤乾艮震坎巽右边。
默轩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310L 页
每位艮震坎巽兑离坤乾。剥会左边悔卦。震乾坎离巽兑坤艮右边。每位巽兑坤艮震乾坎离。坤会左边悔卦。离兑巽震坎乾艮右边。每位坎乾艮坤离兑巽震右边。又各有顺逆中顺逆。而后天主水火之义。亦在其中矣。
书观物篇后
邵子以岁月日时。推元会运世。以一元为一开辟之期。而夏禹氏即位八年甲子。巳入午会。则上去书契以后。不远人物之生。则恰过四个会矣。窃意人生最灵。安有生世四万馀年之久而混混芒芒。无人文无制度。蠢不觉知。与禽兽一般乎。且唐尧以来。至于今日。不过四千馀年。而洪荒时世若是寥阔。此不能无疑也。今以小推大。以近證远。则天与日行。日差一度。以至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满周天之数而天与日合。此乃一期岁之限也。夫一元在大化之中。犹一岁也。历家以七十五年。为岁差一度。其后推步者。又以七十二年。为岁差一度。虽不知谁为的当。而大槩略同。若以七十五年为一度之差。则差过周天度数。为二万七千三百九十四年弱。以七十二年。为一度之差。则差过周天度数为二万六千九十八年而
默轩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311H 页
岁与天合。更为一初矣。日差之周天终始。乃为一期。则岁差之周天终始。似亦合于一开辟之数。以是较度两仪成坏人物开闭之限。果无太过太促之失耶。漫书之。以寓齐谐之志焉尔。
 刘焯曰。岁差法。七十五年差一度。顾氏临曰。七十三年差一度。尧时冬至昏昴中。月令冬至昏奎中。宋初冬至昏璧中。以此推之。岁差至于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则周天之数。终而复始矣。按。邵康节以十二万九千六百年为一元开辟之数。而唐尧正当巳会之末。果如其说。则天开于子。地辟于丑。人生于寅。自寅至巳。为四万三千馀年。自尧时上距庖牺之世。不过千有馀年。而始有书契。人文刱开。法制未备。人为万物之灵。则岂有人生四万馀年之久而无书契。无制度。蠢蠢无知禽视鹿走之理乎。此则决知其不然也。愚意月行一周天而与日会为一月。日行一周天而与天会为一岁。则岁差之一周天而恰满天度者。即一开辟之数也。周天之初。起一度为开辟之始。周天之差。至末度为开辟之终。而大约为二万六七千年。则一开辟之期。不至太促。不至太远。而庶几合乎天地消
默轩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311L 页
长之一大数矣。(置七十五年。以三百六十五乘。得二万七千三百七十五年。置七十三年。以三百六十五乘。得二万六千六百四十五年。)
书存斋集安城刘氏右旋说辨后
刘氏所谓虚沦于申则日当躔毕云者。固谬矣。存斋辨之宜矣。若曰虚没于申而毕加寅张沦子。则存斋亦似误。盖虚没之时。毕则巳张则寅而心乃子矣。四方宿度。自有正位。不可越次。辨说之不审而致有此误。可怪。
书筹学启蒙后
筹学启蒙望海岛一章。即金巡察始振与任君浚添刊杨辉法。而其按云云。似是金,任附入己见。然删补之际。反失本旨。令人起疑。岛高术为法除之下。删去加表高三字。而其按以下结之曰。然岛高必须更加表高方准。有若辉术本无加表高之语而已。始添补者。已非述古之义。竿高条按以下。尤是不通之法。此则量去二十五尺而表后五尺。窥上表高六尺。偶合于六六之数。而若更问量去四十尺表后八尺窥上六尺则并窥下恰为五十四尺。何从而得四十尺之高哉。其疏如此而反诩以于术无所不通。何哉。
经世四象体用之数图
默轩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312H 页
彭氏长庚小注。四声为经。七音为纬。按牙舌唇齿喉五音外。又有半舌音半齿音。合七音。
天数一百一十二。地数一百五十二。合为二百六十四。天地相因。亦合一万七千二十四。
十六图各七个声。合一百一十二音。水四图各九个音。为三十六。火土八图各十二个音。为九十六。石四图各五个音。为二十。合一百五十二。
声十六图。平上去入每图。一千六十四。合一万七千二十四。
音水四图。每图一千八。合四千三十二。火土八图。各一千三百四十四。合一万七百五十二。石四图各五百六十。合二千二百四十。并合三万四千四十八。
声日月星辰。相因为十六图。每声七。下唱地音一百五十二。为一千六十四。
音水九上和天声。一百一十二。合一千八。火土十二上和天声。一百一十二。合一千三百四十四。石五上和天声一百一十二。合五百六十。
十六图相因为二百五十六。合祝氏挂一之数。(阴阳各十六图。大小自相因。)
默轩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312L 页
祝氏以声起数。以取挂一之二百五十六卦解。
经世之数。只是加一倍法。一生四。四生八。八生十六。十六生六十四。六十四四之二百五十六。加八为二百六十四。即声音字母之数。(字母二百六十四。以六十四加四倍。则二百五十六而加八者。六十四卦。本以八卦而成也。)
二百六十四四之。一千五十六。加八为一千六十四。十六之。一万七千二十四。(二百六十四。又加四倍。则一千五十六而加八者。亦以八卦为本也。以此一千六十四十六之。而乃得一万七千二十四之数。)
一万七千二十四自乘。得二万八千九百八十一万六千五百七十六。则前后加倍。十六相乘。大数小数各得二百五十六。恰当挂一之数。
又二百六十四。以阳数一百一十二。阴数一百五十二合之也。四倍而四倍之十六也。以此而十六之。四倍而四倍之也。加八者二。即十六之纲也。十六乘十六。则二百五十六。是为挂一之数。
字母二百六十四。加阴一阳一。合二百六十六。以十六四乘之。得一万七千二十四。一万七千二十四自乘。得二万八千九百八十一万六千五百七十六。盖
默轩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313H 页
自乘亦如上法。置一万七千二十四。以二百六十六乘之。为四百五十二万八千三百八十四。又以六十四。乘四百五十二万八千三百八十四。得二万八千九百八十一万以下之数。此所以二百五十六卦为挂一之数也。
皇极内篇揲蓍法解
 筮者。蓍之所为乎。其蓍五十。虚一分二。挂一以三揲之。视左右手。归馀于扐。两奇为一。(初揲三一。再揲三三。)两偶为二。(初揲二二。再揲四二。)奇耦为三。(初揲四三。再揲二一。)初揲纲也。再揲目也。纲一函三。以虚待目。目一为一。以实从纲。两揲而九数具。八揲而六千五百六十一之数备矣。分合变化。如环无端。天命人事。由是较焉。吉凶祸福。由是彰焉。大人得之而申福。小人得之而避祸。君子曰筮者神之所为乎。大事用年。其次用月。其次用日。其次用时。
解曰。挂一以上与易同。以三揲从九数也。○凡左手挂一。右手不挂。○视左右手者。左手初揲之扐。连挂一为三。右手为一。则视左右手所揲。三与一皆奇数。故谓之两奇。二二为两偶。四三为奇偶。以至再揲亦然。○初揲为纲。以虚待目。故初揲两奇为一。则函目
默轩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313L 页
之一二三。初揲两偶为二。则函目之四五六。初揲奇偶为三。则函目之七八九。○再揲为目。以实从纲。故纲一则目一为一。二为二。三为三。纲二则目一为四。二为五。三为六。纲三则目一为七。二为八。三为九。○如纲一目一。则为图左边之。又得纲一目一。则为图右边之。即原也。如纲二目二。则为图左边之(纲二目二为五。五故其卦为。)如又得纲一目一。则为图右边之一。即庶也。如纲三目三。则为图左边之九。又得纲三目二。则为图右边之八。即随也。故两揲而九数具。四揲而八十一之全图成。八揲而六千五百六十一吉凶之数备矣。
 十二木。径九分厚一分。阳刻一阴刻二者四。阳刻二阴刻三者四。阳刻三阴刻一者四。杂取其八。自上而下。自左而右。纵二横四。纵者九也。横者一十百千也。馀四不用者。不用之用也。前后相乘而数备矣。
解曰。用十二木者。从上蓍法。初再揲合十二㨾也。夫十二㨾者。如两奇为一。初再揲皆视左右手。故合四㨾。两偶为四㨾。奇偶为四㨾。共十二㨾。径九分者。从九数也。厚一分者。数原于一也。杂取其八者。从揲蓍
默轩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314H 页
之八㨾成图也。上纲下目。故纵二纲。与目自左而右俱两㨾。为一二三。以两两成八十一个图。故衡四也。阴阳俱有刻者。欲其不烦安排。信手布数也。(阴阳刻。只是表里刻之意也。表里皆刻者。欲其信手拈来。不烦披阅也。)
启蒙考疑
 传疑易图说辨。得数者其序由左而右。得位者其序由右而左。
横图生出次第固然。六七八九。由左而右。一二三四。由右而左。且以传疑此说上横图观之。太阳之位居一而数则九。乾得其数而兑得其位。则位宜居右。数宜居左。而乾居右兑居左。他皆仿此。则此亦可见由左而右由右而左也。
 二震先于一兑者。得已生之卦。
按。数往者顺。起震而历兑以至乾。故曰数已生之卦也。启蒙则以兑震巽艮。依一二三四之次。而图说之二震先于一兑者。盖因先天圆图卦位之次第故也。
 推卦生于数未易之前。而认数变于卦既立之后。
推原八卦之生。本于固有之理。康节所谓画前元有易者也。而九居西七居南。互变之数。始见于河出图
默轩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314L 页
之后。则此虽造化自然之妙。而金火相为用。故数可易。方位有定分。故卦不可随数而易方也。
 启蒙大衍之数五十下小注。朱子曰。洛书一六共宗而为太阳之位数。二七共朋而为少阴之位数。三八成友而为少阳之位数。四九同道而为太阴之位数。
窃意一固太阳之位而六非太阳之数。以下皆然。未详其义。而按中央之五既为五数之象下注蕫铢问曰。洛书之用一二三四。以对九八七六。其数亦不过十。盖太阳占第一位。已含太阳之数。少阴占第二位。已含少阴之数。少阳占第三位。已含少阳之数。太阴占第四位。已含太阴之数。不知可如此看否。朱子答曰。所论甚当。朱子又曰。太阳之位居一而数则九。少阴之位居二而数则八。少阳之位居三而数则七。太阴之位居四而数则六。又曰。四象既立。则太阳居一而含九。少阴居二而含八。少阳居三而含七。太阴居四而含六。陈潜室曰。洛书一对九而含十。二对八而含十。三对七而含十。四对六而含十。以此诸说推之。则一六即太阳所占之第一位也。二七即少阴所占之第二位也。三八即少阳所占之第三位也。四九即
默轩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315H 页
太阴所占之第四位也。此所以宗朋友道之六七八九则置而不论。而必以所占一二三四之位。含其九八七六之数。并称洛书四象之位数者欤。
传疑兑艮互位而生。言太阳(本身)交太阴而生艮上一阳画。太阴(本身)交太阳而生兑上一阴画。是互位而生也。震巽还本位而生。言少阴(本位)交少阳而生震上一阴爻。还在于少阴之上。少阳(本位)交少阴而生巽上一阳爻。还在于少阳之上。(朱子此说。与下章答袁机仲说。互有异同。)
蕫氏皆还本位而生。言太阳交太阴。生兑上一爻之阴而还在于太阳之上。太阴交太阳。生艮上一爻之阳而还在于太阴之上。少阴交少阳。生离上一爻之阳而还在于少阴之上。少阳交少阴。生坎上一爻之阴而还在于少阳之上云尔。
  欠四分之三。多四分之一。
太玄八十一首。每首九赞。共七百二十九。赞以二赞当一日。以合一期。仅三百六十四日有半。其不足者半日又四分日之一。乃增一踦。赞以当半日一赢。赞以当四分之一。故为剩一分云而恐不然。一日为四分一。赞当二分。观其踦赢二字。则赢者即满二分之
默轩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315L 页
数。故谓之赢。踦者只得一分。故谓之踦。杨雄盖以赢赞当半日二分之数。踦赞当四分之一数而适足无馀欠故也。不必以此为太玄零星补凑之疵病也。
  一之中复有三。二之中复有二。
少阴十六。以四约之。为一者二。为二者一。一者奇也。二者偶也。奇圆偶方。圆者径一而围三用全。方者径一而围四用半。故一之中复有三者。言一四为奇之中有三也。二之中复有二者。言二四为偶之中有二也。若如玉斋说取一策以象圆而三策为围。三取二策以象方而二策为围二。则是一之外有三。二之外有二也。岂可曰一之中二之中乎。其误可知也。一之中复有三者。言一四为奇之中复有参天之三也。二之中复有二者。言二四为偶之中复有两地之二也。是明其奇之为三而偶之为二也。所谓一者。乃一四而非一策也。所谓二者。乃二四而非二策也。
  少阴合其一一二三。少阳合其一三二一。(见明蓍老阴图下胡氏注。)
按。少阴之变凡二十八。以四约而七分之初变得偶者一巽也。第二变得偶者三离也。第三变得偶者三兑也。此所以为一者一为三者二。而合其一一二三
默轩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316H 页
则为少阴矣。少阳之变有二十。以四约而五分之初变得奇者三震也。第二变得奇者一坎也。第三变得奇者一艮也。此所以为三者一为一者二。而合其一三二一则为少阳矣。(此以变数言之。非挂扐之数也。挂扐则少阴当为一二二三。少阳当为一三二二。)
郭子和六年再闰(见凡此四者下及一爻。已成下注。)
 凡此四者下近世诸儒前一变独挂。后二变不挂。则乃为六扐。(三变各有再扐故为六扐。)而后挂后二变。又止三营。(不挂故三营。)遂以当挂之变。为挂而象闰。以不挂之变。为扐而当不闰之岁。 一爻已成下朱子曰。郭子和以第一揲扐为扐。(扐疑作挂。)第二第三揲不挂为扐。第四又挂。则是六年再闰也。
按。以第一变挂象闰。第二第三变四扐。当不闰之四岁而第四变挂。则此为六年再闰。
 且用旧法下蔡氏为奇者三。为偶者二。老阳老阴之数本皆八。其下小注。朱子尝释之。所用十六变。俱在所释中。
 邵子曰。五与四四条。四三言为四者三。即三奇也。(一四为奇。)四六言为四者六。即三偶也。(二四为偶。)四五言为四者五。即一奇二偶也。四四言一偶二奇也。(即三四五
默轩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316L 页
六。)朱子曰。今不用三四五六之数而以奇偶取者一奇。径一围三而用全。故三奇。为老阳九。一偶二奇者。一偶围四用半。二奇用三。故一二二三为少阴八。一奇二偶者。一奇用三。二偶用二。故一三二二为少阳七。三偶皆用二。故为老阴六。此所以云去其三四五六之数。以成九八七六之策也。
 蔡氏所谓奇三偶二者。凡初揲左手馀一馀三者。皆为奇。馀四者为偶。至再揲三揲。则馀三者亦为偶。故云奇三偶二也。二老本皆八。二少本皆二十四者。非揲蓍也。阴阳本均。二老皆八。合之得十六。二少皆二十四。合之得四十八。二老二少合六十四。盖以体数常均也。用数则阳三而阴一。故六十四变之中。取其十六变者为用。又于十六变之中。以四约之。则老阳十二而用其三。老阴四而用其一。是一饶一乏为阴阳之用也。(老阳十二变。老阴四变。少阴二十八变。少阳二十变。合六十四变。)
 朱子大全蓍卦考。三少为老阳者三变。各得一揲之数而三三为九也。其存者三十六。而以四数之。复得九揲之数也。左数右策。则左右皆九。左右皆策。则一而围三也。三多为老阴者三变。各得两揲
默轩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317H 页
之数而三二为六也。其存者二十四。而以四数之。复得六揲之数也。左数右策。则左右皆六。左右皆策。则围四用半也。两多一少。为少阳者三变之中。再得两揲之数。一得一揲之数。而二二一三为七也。其存者二十八。而以四数之。复得七揲之数也。左数右策。则左右皆七。左右皆策。则方二圆一也。(方二谓两八。圆一谓一十二。)两少一多。为少阴者三变之中。再得一揲之数。一得两揲之数。而二三一二为八也。其存者三十二。而以四数之。复得八揲之数也。左数右策。则左右皆八。左右皆策。则圆二方一也。(圆二谓两十二。方一谓一八。)
按。下四图。挂扐居左。过揲居右。挂扐。数之源也。过揲。数之委也。左数右策者。数指参两倚数也。策则过揲之筹也。如以老阳言。则挂扐之为九者数也。过揲之三十六。以四约之。亦得九也。此即左数右策左右皆九者也。若所谓左右皆策者。以一而围三之术推而演之。老阳之挂扐一十二。认为径一以围三之法三之。则亦与右策之三十六同。故谓之左右皆策也。老阴挂扐之为六者。数也。过揲之二十四。以四约之。亦得六也。此即左数右策左右皆六者也。所谓左右皆
默轩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317L 页
策者。以围四用半之术。推而演之。方者径一围四。以其方认为径一。以围四之法四之。则当为十六而用其半。故为八三个偶。其策三八则亦与右策之二十四同。故谓之左右皆策也。少阳之两二一三为七。而过揲二十八。以四数之。亦为七。故左数右策则左右皆七。而所谓左右皆策则二个方。以围四用半之法演之。得两八一个圆。以径一围三之法演之。得一十二。故亦为二十八而谓之左右皆策也。少阴之两三一二为八。而过揲三十二。以四数之。亦为八。故左数右策则左右皆八。而所谓左右皆策则二个圆。以径一围三之法演之。得两十二一个方。以围四用半之法演之。得一八。故亦为三十二而谓之左右皆策也。劄疑释左右皆策曰。老阳挂扐之策三个四之居左者。皆径一之象也。过揲之策三个十二之居右者。皆围三之象也。此则左右皆策也。老阴少阳少阴皆仿此。此说可疑。阳固径一而围三。阴亦径一而围三乎。左右皆策者。阳之十二居左者三画。则与居右之三十六策同。故谓之左右皆策也。阴之八居左者三画。则与居右之二十四策同。故亦谓之左右皆策也。阳之策则一而围三而得十二也。阴之策则围四用半
默轩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318H 页
而得八也。方二圆一圆二方一。皆以十二及八。言其左右之策也。
口占
易不待卜筮。如郑公子曼满与王子伯廖。语欲为卿。伯廖告人曰无德而贪。其在周易礼之离。礼上六变而为离。弗过之矣。间一岁郑人杀之。(见宣公六年)
邲之战。先縠不从荀林父之语。荀首曰。在师之临。师初六变也。师出以律。有帅而不从。彘子必有大咎。明年晋杀先縠。(见宣公十二年)
启蒙传疑五运六气解
木为初运。(大寒。)火为二运。(清明。)土为三运。(芒种。)金为四运。(立秋。)水为五运。(立冬。) 君火生土。土复生相火。火复生金。盖相火非土不成。未见虚空能聚火。金非火不能煅出。所以河图火七居西。金九居南。互显其成能也。木焚则为火。大海之中火常起。(此条即客气土生相火之说。)风为初气。(大寒厥阴木。)火为二气。(春分君火。)暑为三气。(小满少阳相火。)湿为四气。(大暑太阴土。)燥为五气。(秋分阳明金。)寒为终气。(小雪太阳水。)此主气也。(主气相火在湿土之前。客气相火在湿土之后。)
君火司午。湿土居未。相火居申。(土生相火。故居未下
默轩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318L 页
申。)燥金居酉。寒水居戌。风木居亥。
子午之岁。君火主之。丑未之岁。湿土主之。寅申之岁。相火主之。卯酉之岁。燥金主之。辰戌之岁。寒水主之。巳亥之岁。风木主之。此客气也。
厥阴风木为初气。少阴君火为二气。少阳相火为三气。太阴湿土为四气。阳明燥金为五气。太阳寒水为六气。
子对午而为少阴君火。丑对未而为太阴湿土。寅对申而为少阳相火。卯对酉而为阳明燥金。辰对戌而为太阳寒水。巳对亥而为厥阴风木。君火本热而其气当午位阴生之初。故标寒而属少阴。水本寒而其气当子位阳生之初。故标热而属太阳。未乃午之次。故曰太阴湿土。寅乃丑之次。故曰少阳相火。木居东方震。主肝处膈下阴位。故属厥阴风木。金居西方兑。主肺居膈上阳位。故属阳明燥金。
要诀。每年退二。便是客乡。如子司天后二支。戌太阳寒水为初气。亥为二气。子为三气。丑为四气。寅为五气。卯为六气。(此言客气加临为初气也。)
一期之中。主运以位而相次于下。客运以气而周流于上。客气加于主运之上。主气临于客气之下。天时
默轩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319H 页
所以不齐。民病所由生也。
主气。春温夏暑秋凉冬寒。皆天地正气之运行。惟客气加于主。乃有逆从淫胜。然后春有凄风。夏有伏阴。秋有苦雨。冬有愆阳。气候不齐。疠疾时降。
六气图
    按风为初气。火为二气。暑为三气。湿为四气。燥为五气。寒为终气。○风木初气。主春分前六十日有奇。君火二气。主春分后六十日有奇。相火三气。主夏至前后各三十日有奇。四气湿土。主秋分前六十日有奇。
삽화 새창열기
五气燥金。主秋分后六十日有奇。六气寒水。主冬至前后各三十日有奇。○春分前六十日。自大寒至惊蛰。后六十日。自春分至立夏。夏至前后三十日。自小满
默轩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319L 页
至小暑。秋分前六十日。自大暑至白露。后六十日。自秋分至立冬。冬至前后三十日。自小雪至小寒。(此图每气递退一节。当依此改之。)
五音
 六甲年为大宫。六庚年为大商。六壬年为大角。六戊年为大徵。六丙年为大羽。(阳年也。)
 六己年为少宫。六乙年为少商。六丁年为少角。六癸年为少徵。六辛年为少羽。(阴年也。)
 律吕五声。土曰宫。金曰商。木曰角。火曰徵。水曰羽。纳音则以金为宫。
 素问曰。此乃旋相为宫之法。而一辰之中。每含五音十二辰。共纳六十音。如子之一辰。甲子金丙子水戊子火庚子土壬子木是也。同类娶妻。谓甲子娶乙丑为妻。隔八相生。谓甲子前八位下生壬申金也。
按。甲己为宫。丁壬为角。戊癸为徵。乙庚为商。丙辛为羽。即素问之五音。而甲己化土则乃是土曰宫也。乙庚化金。丁壬化木。戊癸化火。丙辛化水。则商角徵羽为金木火水者。本与律吕合。非有别义而相反也。
默轩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320H 页
纳音图
삽화 새창열기
    甲为宫。戊为徵。庚为商。丙为羽。壬为角。故五音金为最先。即甲子为宫也。其次火。即戊子为徵也。其次木。即壬子为角也。其次水。即丙子为羽也。其次金。即庚子为商也。此乃素问旋相为宫之法也。与律吕土为宫之法不同。故必以子为宫。且隔八相生者。与律吕不同。律吕则自黄钟至林钟为八数。纳音则自甲子至壬申为九数。不可以一例推究也。
   启蒙传疑卜筮元龟浑天六位注。八卦皆举而云。六位者。去坎离而言也云云。
按。六位似指六爻而言。即易六位时成之义也。况此与参同去离坎之意不同。注说可疑。
默轩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320L 页
启蒙文王八卦。邵子曰云云。兑艮为偶。似谓乾坤同位于西。震巽同位于东。皆变先天偶合之位。兑艮虽不如坎离之得位正配。而一西一东。犹可指以为偶云尔。
寒冈先生文集开刊事实
 裴藤庵与李东湖书曰。发挥文集。年谱誊写。始役校勘。不得致精。立番诸儒。全不留意。强令雠校。则泛然读过。少可倚信。乌得无具眼之雌黄乎云云。又答崔讱斋书曰。刊役凡具。略有经纪。而乡中士子尽赴科场。李泰始今又就职。无可与相对校订。虽能刊出。宁保其得为完书乎云云。李东湖寒冈文集序曰。先生文集。勘校未完。而丙子春。裴公尚龙以时事多艰。朝夕可虞。恐其不幸而莫之保焉。且校且刊。功才告讫而兵火作。若迟数月。事不谐矣云云。
谨按。崇祯丙子。龙,马两胡跳去绝和之后。人心骚扰。皆知兵乱朝夕必发。则先师文集。将不得保全。故裴藤庵,李东湖两贤。猝始刊板。急急誊写。而刊所立番诸儒。全不留意。取舍不精。惟以速成为务。功才告讫而兵火大作。两贤为师门致勤笃之诚意至矣。但恨
默轩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321H 页
文集诸书或有勘校未尽处。以致后人之不谅当时事实而妄有议论。诚可叹。凡我后学之士倘能不避僭猥。更加精勘审校。如朱夫子与张南轩论程集更定之训。则岂非斯文之大幸也耶。
心经发挥记疑
人心道心章循人欲自是危险。又见惩窒章。
敬兼动静条。明道说静坐可以为学。又见于天命章。杨道夫言罗先生条。
敬与仁条才不敬便私欲万端注全文。见敬恕章。(以上三条。详略不同。不必致疑。)
兼言庄敬条问人之燕居至可谓敦笃矣全文。又见于礼乐章。
无时不敬条孳孳为善至便是为善。又见于孟子曰鸡鸣章。(以上两条重出。)
敬而直内章子曰二字。恐当在坤之六二之下。
主一无适主一是敬字注解以下。皆朱子说。则又曰做了一事之上。不当加圈。(出语类九十六卷第六板。)
有从伊川学请益。伊川整衣冠云云。整字上本无曰字。刊本无误。 有字上当圈。
南轩张氏下又曰条。本朱子答东莱书。而然后下脱
默轩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321L 页
心字。始须勉强条若不用意云云。按全书。柳元承手编十八篇。十二板若字下。本有能字。
言静条问程子云云各不分圣贤。按性理大全。各作却。当改。
天命章论中和条问吕学士言当求于喜怒哀乐未发之前。按附注求字下有中字。而全书无中字。
若言存养于喜怒哀乐未发之前。全书及附注。前字作时字。近思录作前字。
正心章问既谓之忿懥忧患一条。乃是朱子语类。而其下舜之诛四凶以下。程子说也。 问字上误圈。若去圈而空一字。则可知朱子所注。即解程子说而无疑于相混。
舜之诛四凶。伊川说忿懥怒也以下。明道说也。人之于患难。伊川说也。中间问。既谓之朱子语类也。
四者心之所有条梗在之梗。按语类。本作梗字。
圣人恐无怒容否条。问古人喜怒不形于色。是正否。按。真西山集第三十卷正字上。本无不字。
礼乐章。陈氏曰以下三条。皆陈氏说。故皆书又曰。而至于李端伯问答条。乃是程子说也。存养得熟下曰字之上。书程子二字。似宜。
默轩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322H 页
饥者甘食章西山真氏曰条。本朱子答何叔京书。孟子本注及附注可考。
鸡鸣章程子曰条惟看义当与不当为。按性理大全。作惟看义当为不当为而无与字。
西铭注须先识人条大不足以明之明。二程全书。作名字。
以此意 之按意字下。二程全书。有存字。
和靖尹氏条备在之在。性理大全。作载字。
朱子仁说。学者谓程子之言。按大全。谓字本作诵字。
小注上蔡谢氏以四体不仁之以字。按性理大全。以字作与字。
予尚安得。按性理大全。予字作子字。
天命之谓性章注杨道夫条。所举有碍。细下空一字。按语类细下。即思字。性理大全。作看字。
视尔友君子章朱子曰。言视尔友敬。按诗传注。敬本作于。天命章第二十一板又曰未发时著义理。语类作著理义。
第十九板或问程子之言敬而无失者奈何之下。误空。
按论语或问曰程子之言敬而无失者奈何。(此下连
默轩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322L 页
书朱子曰耳。)朱子曰。此言人能持敬而无间断。则喜怒哀乐。浑然在中而无所偏倚也。子夏之言。本不为此。程子(无特字)取其有会于吾心耳。又按语类。朱子曰只敬而无失。便不偏不倚。只此便是中云云。今刊发挥。合或问语类无分别。其下搀越二条。而又析或问此言以下。别为一条。恐当釐正。(敬而无失。便是常。敬这中底便常在。见语类,中庸戒惧条。)
不远复章南轩张氏心过尤难防之语。本出于邵子无心过难。而发挥删去邵子本语。独取南轩说。可疑。恐依附注。因存邵子语似好。
上帝临汝章愚谓二字。发挥书以西山真氏。按退溪先生疑为朱子说。而大学衍义西山论此之说。与此相类。恐此是西山说。
 大学衍义第二十八卷崇敬畏条上帝临汝无贰尔心。此二言也。虽为伐商而发。然玩其辞则若上帝实临其上。人主而能时时诵味。则非心邪念。自当潜弭于冥冥之中矣。岂小补哉。(按。衍义为人主而言。心经为学者而言。故字句虽小异而大义则略同。)
太极图说注又曰众人具动静之理条人之极也之
默轩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323H 页
下。删去不录。故其下又曰圣人云云。向之所谓欲动情胜利害相攻之语。文理不能接续。删去不录者补入似好。
无时不敬条西山真氏夜气箴兆朕。当作眹。
饥者甘食章南轩张氏。当考。
按所引孟子章次第皆依本书。与心经附注不同。而饥者鸡鸣二章。不依先后之次。或偶失勘正耶。
遗恨失吞吴辨
杜子美八阵图诗。有遗恨失吞吴之句。世以为此诗子美深恨蜀之不能吞吴也。苏东坡曰。吾梦见子美。子美曰。此诗之意。盖谓蜀之失计在于吞吴。故有遗恨云云。后人未详其意。或疑东坡之说梦。出于文士之好奇。愚尝细绎其意。此非假托而乃真实语也。何以言之。孔明初见先主时。揣摩天下之形势曰。孙权据有江东。贤能为之用。此可与为援而难可图也。惟当跨有荆,益。外结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将军亲率益州之军。出于秦川。命一上将。率荆州之众。以向宛洛。则百姓孰不箪食壶浆以迎王师乎。如此则中原可复。汉室可兴矣。此固孔明之草庐中定计也。惜乎。关,张辈不服诸葛之深谋远略。而每以雄壮威
默轩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323L 页
猛之气。压倒吴人。故自周瑜之时。已忌关,张熊虎之才。而吕蒙亦谓孙权曰。彼素骁雄。又居上流。常有并吞之意。不若先取荆州。及孙权之为其子请婚于关羽也。羽又骂其使而不许。故孙权遂从吕蒙之言。而羽乃不使蜀知。轻自独发。但知曹仁之不能抗其前。而不料吕蒙之已议袭其后。则关羽毁败。乃其自取也。若使关羽用将欲取之必姑与之之术。自持谦卑。示之㥘弱。韬锋潜锐。遵养时晦。稍待一年。则曹瞒死去。丕彰争杀。于是乎乘彼之危乱。遣使东吴。申其盟好。要与并力北伐。以缓其袭后之凶计。而先主孔明将全蜀之师。直捣关中。关羽率荆州之众。鼓行出于许都宛洛之间。则汉家忠义之臣。中原豪杰之士。云会响应。飙起杀贼。曹丕授首。一举而天下定矣。魏寇既灭。则堂堂大汉。威加海内。还于旧都。位号正当。彼区区孙权。不过江东一逋盗耳。统领华夏之全力。自北而南。又用荆益之精锐。自西而东。水陆并进。传檄吴会。谕以祸福。则虽有智者。不能为之谋矣。若不衔璧投降。则便是槛中之兽。网里之禽。蕞尔江南。取之如反掌矣。如是则诸葛初计。正如执左契而合圭璧。见伊吕而轶萧张矣。岂不快哉。奈之何关羽既已失
默轩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324H 页
之于前。昭烈又复失之于后。荆州既没而益州兵力尽丧于秭归之蹉跌。蜀汉之势无复馀地。诸葛开济之初计。至此大谬。其为遗恨。当如何哉。虽曰天实为之。实由人谋之不臧也。孔明虽有经纬天地之才。变化风云之略。将安所施哉。子美亲见八阵遗迹。叹赏诸葛之神机。深恨志业之未成而有此句语也。乃其精爽。发见东坡之宵寐而说其诗意者。岂不信而有徵乎。愚故曰以八阵之神变。终不得兴复汉室者。专由于吞吴之失着。此岂独诸葛之遗恨哉。抑亦为千古志士之遗恨也。
策题
  [历法]
问。治历明时。其来尚矣。而考定推步之制。代各不同。何欤。轩辕综六术而星历始著。颛帝传四分而时序不乱。斯为历数之肇起而天皇之岁起。摄提何所据而言欤。唐尧以闰月而人时敬授。重华在玉衡而七政可齐。斯为历象之始明而容成之刱造。历法何所指而称欤。史迁太初历。却是四分遗法。刘歆三统历。亦祖三正旧制。果皆符合于古圣制作之本欤。一行大衍。最称详备。王朴司天。亦号简严。而用之二三年。不免差谬。斯二者亦未能精其术而然欤。岁差之法。
默轩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324L 页
起于何代。盈缩之推。始于何人。日有常行而黄赤道之躔度不错。月有九道而阴阳历之出入各异。其义可详欤。日蚀之或在晦或在朔。何日可准欤。月食之为闇虚为地影。何说为长欤。周天为三百六十五度。而岁策黄道之不合分抄。何欤。天文有七百八十三星。而甘石天官之不同著载。何欤。论中星则尧典月令唐宋历代之不同。是诚何故。语宿度则淮南统天授时时宪之各异。将何适从。元会运世之法。仿于邵子。而经世历法。乃曰上元甲子。距唐尧一千十七万馀年。则一元之前。亦有年数之可考欤。章会统元之制。著于历象。而凡四千六百一十七岁者。合灾岁五十七而为言。太乙统宗。乃云元统蔀章。只为四千五百六十年。则所谓百六阳九之灾岁。果是无稽之剩说欤。至元授时之历。一扫诸家之法。但以推步定数为制。而不复逆考顺推以求其齐。 皇明大统之历。实祖授时之遗法矣。自有历法以来。改造者七十馀。创法者十三家。而终不能永久而无弊。皆可历指而详言欤。及至西士之出而历法自谓发前古所未发。能究得十分地头。如谓日月大小之说。十二重天之论。皆是创传之语也。寒食必在清明前一日。而今则
默轩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325H 页
或与同日置闰。预有定月。而今则每章不齐。以至分至时刻之法。皆变旧制。合朔弦望之候。亦出新法。此是今历之与古不同者也。其推步之详略疏密。可得明言欤。大抵历象之用大矣。钦天道茂对时之在于是。理阴阳熙庶绩之由于是。一策之误布而岁序之错其行。一度之妄推而天运之失其次。可不慎且重耶。此古之圣君贤士所以兢业精察而不敢忽焉者也。奈之何后世学士儒贤。鲜有讲其奥微而归之术数之家。大夫师尹。不能识其肯綮而委之占星之局。实非钦若敬授之义也。岂不深可慨叹者乎。式至近日。寒暑不时。朒脁不齐。风雷差令。民事愆候。此由于历法之多错而然耶。将人事之失其燮理耶。诸生穷格之馀。必能学究天人。坐致千岁。宜有探测之识。愿闻的确之论。
答人问
乙卯仲冬。 上特下传教。命愚臣付军职。使之上来。臣以病辞不就。人有来问曰。子之不赴 召命。何也。既已应举登科。则初非不欲仕之意也。既为科第出身。则当以常调自处。不当效山林洁身迈往之义也。其在不俟屦车之道。恐不宜如是也。余曰。然。士之读
默轩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325L 页
书修身。固将以致用也。况君臣之义。人之大伦。故不仕无义。欲洁其身而长往。则大伦废矣。余以不才。偶占科第。迹在遐逖。为世所弃。而乃蒙 圣主特令除职。有此恩召之命。揆以微臣私分。岂不衔 恩感激。𨃃蹶趋进。思所以图报万一哉。诚以欲尽事君之道者。先审在己之义。未有不能自审而可以事君者也。顾以至愚极陋之身。猥承收用人才之 宠命。苟恬然不知廉耻之节而冒昧自当。汗颜趋应。则于义于分。果何如也。且念余是常调庸品。乃与山林未出身之人。同被 召命。遽尔承当。亦有所不敢矣。此余之逡巡惶愧。未敢自进者也。至于不俟驾之义。即当仕任职而以其官召之也。非此之谓也。子之疑余以效山林偃蹇之态者。其亦不审于臣事君之义矣。曰。是则然矣。而人之立扬。亦事亲之孝也。子如赴 召命而得禄仕。则庶可慰悦亲心。独不念及于斯乎。余曰。悦亲荣养。固人子之至愿也。古人奉檄之喜。为亲屈也。余虽无似不敢望其立扬。而仕宦而荣亲。余岂不欲哉。昔人有问求仕得失曰。在己则可。为亲奈何。伊川先生曰。为己为亲也。只是一事。夫求之有道。得之有命。志于禄仕而不以其义。则亦非所以悦亲之道
默轩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326H 页
也。世之君子受用难进二字。非不着力。而每为分义之论。禄养之说所转退。一有蹉跌。则反致孤君之恩而贻亲之忧者多矣。此亦何可易而言之哉。但其说甚长。待别时说可也。问者唯唯而去。记其问答以自省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