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近斋集卷之二十一 第 x 页
近斋集卷之二十一
序
序
近斋集卷之二十一 第 404H 页
汉魏五言序
诗之有五言。自行露章始。至汉魏益盛。汉魏诗三四六七八九言。亦颇多有。而余独取五言者。取其得短长之中也。诗与乐为一类。五言犹四声。余甚好焉。大抵汉魏去古未远。其诗沨沨乎有三百篇之遗韵。非唐宋人诗所可及也。今之诗人。多学唐宋。而鲜学汉魏。何哉。汉魏醇淡。唐宋华靡。醇淡难为味。而华靡易为悦故也。然汉魏之于唐宋。犹先进后进也。吾于斯知所从矣。吾尝閒居观汉魏诗。选其五言。使家弟平叔。写为一册。遂序之。
俞汝成文稿序
余友俞汝成。有奇才。不遇于当世。为文章以明己见。其辞宏肆奔逸。中合法度。人言文章高下。限之以世代风气。而汝成居今之世。能古人之文。岂不伟哉。汝成天资聪明。学之甚博。六经探其绪馀。诸史考其治乱。百家究其同异。又察夫物理事情之真。以为识解。勤其心而用其力。文由是工矣。余尝见今人之文有三。循乎庸常。不自己出。是谓陈文。务乎险怪。以欺众
诗之有五言。自行露章始。至汉魏益盛。汉魏诗三四六七八九言。亦颇多有。而余独取五言者。取其得短长之中也。诗与乐为一类。五言犹四声。余甚好焉。大抵汉魏去古未远。其诗沨沨乎有三百篇之遗韵。非唐宋人诗所可及也。今之诗人。多学唐宋。而鲜学汉魏。何哉。汉魏醇淡。唐宋华靡。醇淡难为味。而华靡易为悦故也。然汉魏之于唐宋。犹先进后进也。吾于斯知所从矣。吾尝閒居观汉魏诗。选其五言。使家弟平叔。写为一册。遂序之。
俞汝成文稿序
余友俞汝成。有奇才。不遇于当世。为文章以明己见。其辞宏肆奔逸。中合法度。人言文章高下。限之以世代风气。而汝成居今之世。能古人之文。岂不伟哉。汝成天资聪明。学之甚博。六经探其绪馀。诸史考其治乱。百家究其同异。又察夫物理事情之真。以为识解。勤其心而用其力。文由是工矣。余尝见今人之文有三。循乎庸常。不自己出。是谓陈文。务乎险怪。以欺众
近斋集卷之二十一 第 404L 页
目。是谓诡文。支而不要。乱而不裁。是谓粗文。玆三文。当世之所好也。是足以掠声誉取荣利。驰骋于当世。而汝成何苦而守古人之文哉。君子不诡随于人。不苟合于时。一言而几乎道。自以为乐一事而当乎理。独行不惑。此君子之所用心也。昔韩愈承八代委靡之馀。卓然以古文自立。不肯与世沉浮。尝曰。小惭人以为小好。大惭人以为大好。戛戛乎力犯其难。士之慕古人不朽。欲自拔于流俗者。固当如是也。方愈之时。众人笑之。举世侮之。且攻排之益坚。至数百馀年而后。得欧阳子。其文终大显。今汝成之文。时人莫之知也。安知后世。不有如欧阳子者取而行之欤。汝成益肆其文。毋或少沮焉。
马史选序
马史二十传。余所选也。世所最称太史公得意之文。皆在选中。然项羽本纪不载焉。何也。只取列传也。自序不名为传而载焉。何也。自序。实所以自传也。平准书。非传而亦载焉。何也。以其文类乎传也。自序之必录于首。何也。盖将先观其撰史之志也。货殖居第二。游侠居第三。何也。为其文激而尤奇也。伯夷列传之首。而降在第四者。何也。此非全书。故凡例变也。自是
马史选序
马史二十传。余所选也。世所最称太史公得意之文。皆在选中。然项羽本纪不载焉。何也。只取列传也。自序不名为传而载焉。何也。自序。实所以自传也。平准书。非传而亦载焉。何也。以其文类乎传也。自序之必录于首。何也。盖将先观其撰史之志也。货殖居第二。游侠居第三。何也。为其文激而尤奇也。伯夷列传之首。而降在第四者。何也。此非全书。故凡例变也。自是
近斋集卷之二十一 第 405H 页
以后。不复有次序者。其法之疏也。夫誊书者。一时之观。刊书者。百世之传。今为一时之观。而非所以传也。则法何必备乎哉。只取其文而已。不暇整齐其上下也。若荆,聂之同传而离之。荆上而聂下。此又法之至疏者。盖始去其一而终不可去也。故追书聂传。以著吾初见之谬也。夫全书百三十篇。真所谓棣棣不可选者。选之于不可选。其亦难矣。且夫数盈二十而止。得无遗乎。余所审慎在乎去取之际。而不在乎凡例也。惧览者不识余意。而将有疑于凡例。遂为之序。
送金嘉会(履亨)归介石湖序
智者。遁世。勇者。决去。今夫朱丹其毂。持粱齧肥。无辅世泽民之功。而身蹈危辱之祸。非智也。驰骋进取。不师道德。回面污行。以事位势。非勇也。此二者。君子耻之。故治世之士。自岩穴起。以立身行道成名。衰世之士。往往去都邑而就畎亩。独洁其身。非立意之异。所遇时不同也。近者。京华之俗。务权诈机变。好利弃义。如商贾之争锥刀。举世滔滔。遂与俱化。由是能为君子人者鲜矣。余里中有金子嘉会者。其为人端默寡言。不肯与俗人交。退然若不慕势利者。尝谓余曰。吾有田数十亩在介石湖之上。吾欲以此为归。既而果
送金嘉会(履亨)归介石湖序
智者。遁世。勇者。决去。今夫朱丹其毂。持粱齧肥。无辅世泽民之功。而身蹈危辱之祸。非智也。驰骋进取。不师道德。回面污行。以事位势。非勇也。此二者。君子耻之。故治世之士。自岩穴起。以立身行道成名。衰世之士。往往去都邑而就畎亩。独洁其身。非立意之异。所遇时不同也。近者。京华之俗。务权诈机变。好利弃义。如商贾之争锥刀。举世滔滔。遂与俱化。由是能为君子人者鲜矣。余里中有金子嘉会者。其为人端默寡言。不肯与俗人交。退然若不慕势利者。尝谓余曰。吾有田数十亩在介石湖之上。吾欲以此为归。既而果
近斋集卷之二十一 第 405L 页
行。如金子。岂所谓君子人者非耶。其处智勇。可谓兼之矣。
柳孝子传后序
文化柳氏之家。有三孝子焉。庐墓灭生。则主簿公。侍疾毁肤。则司御公。自吮父疽。指血涂疮。则掌令公。此三者。皆至性。故 国家并加旌表。以劝风俗。时则 显宗大王九年也。宋先生著其事实为传。传曰。云云。三世名讳。见本传中。夫人德有本源而至行之极。必求其世同而无杀则难矣。是以曾元之养曾子。不如曾子之养曾晰。如柳氏者。岂不卓卓乎异哉。宋先生道德为儒林宗。文辞垂于后世。叙列东国忠孝善人备矣。江陵金氏。亦以孝见。金氏三世。孝子四人。先生称过于古之四世五公者。金氏当与柳氏并美。夫世积仁善。其后必昌。天之道也。众善莫大于孝。而金之后达人无闻。柳之子孙。在忠州者。亦日益陵替。掌令公玄孙敬心。早孤。家贫穷困。无以自存。此何以徵天道焉。敬心余家外裔也。尝来京师见余。自陈其三祖世德。因戚然曰。吾祖旌表事。 国家有命久矣。而吾贫。故丹门至今未立也。余闻而叹焉。窃观近世人家棹楔相望者。其行未必皆纯忠至孝也。而风俗衰真
柳孝子传后序
文化柳氏之家。有三孝子焉。庐墓灭生。则主簿公。侍疾毁肤。则司御公。自吮父疽。指血涂疮。则掌令公。此三者。皆至性。故 国家并加旌表。以劝风俗。时则 显宗大王九年也。宋先生著其事实为传。传曰。云云。三世名讳。见本传中。夫人德有本源而至行之极。必求其世同而无杀则难矣。是以曾元之养曾子。不如曾子之养曾晰。如柳氏者。岂不卓卓乎异哉。宋先生道德为儒林宗。文辞垂于后世。叙列东国忠孝善人备矣。江陵金氏。亦以孝见。金氏三世。孝子四人。先生称过于古之四世五公者。金氏当与柳氏并美。夫世积仁善。其后必昌。天之道也。众善莫大于孝。而金之后达人无闻。柳之子孙。在忠州者。亦日益陵替。掌令公玄孙敬心。早孤。家贫穷困。无以自存。此何以徵天道焉。敬心余家外裔也。尝来京师见余。自陈其三祖世德。因戚然曰。吾祖旌表事。 国家有命久矣。而吾贫。故丹门至今未立也。余闻而叹焉。窃观近世人家棹楔相望者。其行未必皆纯忠至孝也。而风俗衰真
近斋集卷之二十一 第 406H 页
伪杂矣。由此论之。门闾之设。曷足贵哉。柳氏之行。得先生一言。而足以不朽百世。又何待于门乎哉。然敬心之穷。则可谓甚矣。余悲孝子之后不振。而慨天道之难诘也。遂识于篇。
鹤山和杜诗序
癸未冬。余自汉师。归觐家大人于牙州。后旬日。平叔亦至。兄弟同处于书室。相与闭户读书者累月。倦则徘徊于庭阶之间。以望鹤桥山牙州诸山。其妍秀明媚者。鹤桥为最。而山在书室之北。云霞苍翠之景。朝暮可观也。余与平叔。顾而乐之。兴发辄为歌诗。以抒其幽情。一日用杜甫韵。各赋三十首。其作也。韵出辄成。不暇修饰。故其为辞易而近。择而不精。然往往有偶得天机者。既成。仍不弃而录之。名曰鹤山和杜诗。其诸篇。非专为咏山而名之者。志其所居也。昔苏子瞻和陶渊明诗。子由亦继而和之。其事可谓奇矣。然子瞻尝自言其诗不甚愧渊明。而若余之诗。视杜甫卓然。如不可企及。岂其为之不力耶。抑古人者。终不可及也耶。此余与平叔之所当勉焉者也。遂书此以示平叔。
外翁逸轩公除夕诗序
鹤山和杜诗序
癸未冬。余自汉师。归觐家大人于牙州。后旬日。平叔亦至。兄弟同处于书室。相与闭户读书者累月。倦则徘徊于庭阶之间。以望鹤桥山牙州诸山。其妍秀明媚者。鹤桥为最。而山在书室之北。云霞苍翠之景。朝暮可观也。余与平叔。顾而乐之。兴发辄为歌诗。以抒其幽情。一日用杜甫韵。各赋三十首。其作也。韵出辄成。不暇修饰。故其为辞易而近。择而不精。然往往有偶得天机者。既成。仍不弃而录之。名曰鹤山和杜诗。其诸篇。非专为咏山而名之者。志其所居也。昔苏子瞻和陶渊明诗。子由亦继而和之。其事可谓奇矣。然子瞻尝自言其诗不甚愧渊明。而若余之诗。视杜甫卓然。如不可企及。岂其为之不力耶。抑古人者。终不可及也耶。此余与平叔之所当勉焉者也。遂书此以示平叔。
外翁逸轩公除夕诗序
近斋集卷之二十一 第 406L 页
除夕六韵。即我外王父逸轩公诗。盖戊戌岁作也。一曰忆庭闱。二曰忆兄弟。三曰自咏。四曰馈岁。五曰别岁。六曰守岁。夫其思亲之笃。而以喜以惧。怀同气之切。而叹其分离。反躬之严。而知二十八年之非。求道之勤。而恐岁月之不与。凡此皆蔼然乎词句之间。使人读之。易以感其心矣。呜呼。王父有孝友至行。学问精博。为农岩先生所称许。今徵诸诗。有以见所蕴之一二。倘所谓诗出性情者非耶。记小子儿时。尝得此诗。收拾谨藏之。仍告于先妣曰。此王父诗也。先妣色甚悽。然后岁甲申。在牙州书室。当除夕。偶阅箧中故纸。诗犹在焉。时先妣已下世。余益感旧流涕。遂三复而识之。杨恽读外祖太史公记。颇为春秋。今余年踰三十。行己为学。忝坠先德者多矣。是诚可惧也已。
诗序
文章于吾道。其小者也。诗律于文章。又其小者也。其小若此。而且为之者。何也。亦以歌其事。言其志而已。虽有时而作。盖不足尚焉。夫文者。华也。华而不实。艺者。末也。末而遗本。故曰不以富丽为工。文章犹然。况其尤小者乎。余平日所为诗数百篇。只取其畅叙幽郁。未尝以诗人自命。故其语无甚奇。盖惧夫以小而
诗序
文章于吾道。其小者也。诗律于文章。又其小者也。其小若此。而且为之者。何也。亦以歌其事。言其志而已。虽有时而作。盖不足尚焉。夫文者。华也。华而不实。艺者。末也。末而遗本。故曰不以富丽为工。文章犹然。况其尤小者乎。余平日所为诗数百篇。只取其畅叙幽郁。未尝以诗人自命。故其语无甚奇。盖惧夫以小而
近斋集卷之二十一 第 407H 页
害大也。余友俞汝成。书其卷曰。诗出于性情。性情。形君子小人见矣。其以余诗。为君子之诗乎。为小人之诗乎。汝成知吾心之友。其必知吾诗矣。夫诗小事也。而足以知君子小人之分。其所系亦岂小也。然则先正其大者而后。小者可正。吾欲以此自励云。
锦江诗序
锦江在公州牧三里所。其源出自俗离山。过沃,怀,文三邑。屡折为诸津。至本州。为是江。其水清洁如濯锦。故名云。江之南崖。有拱北楼。环青山。通远野。宏丽爽垲。登其上。俯江流。如几案焉。舟楫之往来。鸥鹭之沉浮。皆可观也。余闻楼之胜。尝欲一登而无因焉。岁戊子。家大人通判是州。明年。余随而至。乃可以登游。而适病未能也。一日吾弟平叔。自汉师至。请余为北楼之游。余病且已。遂携手而同登焉。会者亦数人。时天新雨。江水益高。于是欣然相顾。取酒以饮。又设琴鼓笙管之属以为娱。酒酣。各赋诗一首。日暮乃返。余登楼而言曰。美哉。是江之名。与蜀江同也。蜀江。杜甫之所尝游。其上果有楼如此否。杜甫诗曰。花近高楼伤客心。蜀江之有楼可知也。江山楼台。壹似乎古人之蹑。而独其诗不如。得无恨乎。平叔曰。诗至胜境难为
锦江诗序
锦江在公州牧三里所。其源出自俗离山。过沃,怀,文三邑。屡折为诸津。至本州。为是江。其水清洁如濯锦。故名云。江之南崖。有拱北楼。环青山。通远野。宏丽爽垲。登其上。俯江流。如几案焉。舟楫之往来。鸥鹭之沉浮。皆可观也。余闻楼之胜。尝欲一登而无因焉。岁戊子。家大人通判是州。明年。余随而至。乃可以登游。而适病未能也。一日吾弟平叔。自汉师至。请余为北楼之游。余病且已。遂携手而同登焉。会者亦数人。时天新雨。江水益高。于是欣然相顾。取酒以饮。又设琴鼓笙管之属以为娱。酒酣。各赋诗一首。日暮乃返。余登楼而言曰。美哉。是江之名。与蜀江同也。蜀江。杜甫之所尝游。其上果有楼如此否。杜甫诗曰。花近高楼伤客心。蜀江之有楼可知也。江山楼台。壹似乎古人之蹑。而独其诗不如。得无恨乎。平叔曰。诗至胜境难为
近斋集卷之二十一 第 407L 页
工。益信古人之不可及也。余曰。虽然。杜甫之登楼。在万方多难之日。故其心悲。吾辈之登楼。在八方无虞之时。故其心乐。玆岂非幸欤。使杜甫有知。将羡吾辈于千载之下矣。又何恨乎诗之不如。平叔曰。然。余因录其诗而序之。游之日。五月上旬也。
慕初斋芮公(归周)行录序
礼曰。师无当于五服。五服弗得弗亲信哉。夫孝出乎天性。固无待于学。而若其事亲之节。精微曲折。非穷理。不能尽也。爱或少敬。谏或难色。养或止于口体。皆由理之未穷也。欲穷其理。必资于师。今夫朋友人伦之一也。而父子君臣夫妇长幼。亦莫不赖此而正焉。盖讲明斯四者。必以友也。朋友犹然。况师乎。故孝虽出于天性。而亦必由师而成焉。观于孔门诸子之问孝。可知也。传曰。思事亲。不可以不知人。人欲事其亲。而不能尊贤者非矣。余睹慕初斋芮公行录。其事亲之行。至爱至敬。无愧古孝子之事。是虽公天性。而意其有所受乎。问其师曰。通礼李公元圭。李公贤而有学。居尚州。尚州人称之为乡先生。芮公以同郡少年。就李公而学。先问孝亲之道。日诵孝经章句。退而修诸家。克尽子职。尝戒家人曰。父母曰吾之子孝。为子
慕初斋芮公(归周)行录序
礼曰。师无当于五服。五服弗得弗亲信哉。夫孝出乎天性。固无待于学。而若其事亲之节。精微曲折。非穷理。不能尽也。爱或少敬。谏或难色。养或止于口体。皆由理之未穷也。欲穷其理。必资于师。今夫朋友人伦之一也。而父子君臣夫妇长幼。亦莫不赖此而正焉。盖讲明斯四者。必以友也。朋友犹然。况师乎。故孝虽出于天性。而亦必由师而成焉。观于孔门诸子之问孝。可知也。传曰。思事亲。不可以不知人。人欲事其亲。而不能尊贤者非矣。余睹慕初斋芮公行录。其事亲之行。至爱至敬。无愧古孝子之事。是虽公天性。而意其有所受乎。问其师曰。通礼李公元圭。李公贤而有学。居尚州。尚州人称之为乡先生。芮公以同郡少年。就李公而学。先问孝亲之道。日诵孝经章句。退而修诸家。克尽子职。尝戒家人曰。父母曰吾之子孝。为子
近斋集卷之二十一 第 408H 页
者。常有不孝之惧。则家道庶几乎。其践诸躬而诏于后者。若是真切。此其得于李通礼者为然也。岂非师教之有资于孝者乎。然而当世诸君子。赞公之行。诗若文甚多。而未有以此为言者。何哉。或曰。芮公之孝。卓绝特异。幼而跪乳。亲有病。嘘肛尝粪。割指祷天。感虎得獐之类。此非人人所可能。实公之天性也。岂师教之所致哉。余曰。凡此数事。固皆公天性。李公之教。曷尝使之必如此为哉。盖日举孝经之文而命之。使知人子当然之道也。公本笃孝。人又得此而深焉。故自温凊定省。至侍疾执丧之节。鲜不合于古训。斯岂非其孝之由于师乎。然师之教虽勤。而弟子不肖。不能服行。则师亦无如之何矣。彼能择贤师而从之。薰陶德性。以成孝行者。亦在乎己也。即此而芮公之贤益著矣。何必专归之天性而后。芮公始孝矣乎。余故谓芮公之孝。得其师而愈大也。公诸行多过人。身处草野。而遇 国忌。必食素。将赴会试。而闻师丧。即日还乡。此皆孝之推也。栾共子曰。民生于三。事之如一。公可谓得之矣。公名归周。周司徒芮伯之后。以孝 赠持平。其曾孙秀谦。请余识其行录。余感而书之如此云。
近斋集卷之二十一 第 408L 页
送俞刑部出宰军威县序
昔子游为武城宰。邑有弦歌声。孔夫子闻而喜。笑而戏之。盖深许之也。武城之俗。旧尚武。故因名其地。而乃一朝得良宰。儒风作焉。患无教耳。民俗岂难变哉。子游于圣门。在文学之科。而其为邑如此。卒见许于圣人。若冉求素称政事才。而不知其本。反以聚敛。见罪。二子者得失。果何如也。世常说文章士。疏于吏治。吾不信也。刑部员外郎俞君汝成。少日博学善文辞。中进士。登仕四十六。得军威县以去。汝成清简好古。其治县必不肯为俗吏。将庶几乎子游之治者欤。子游之言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彼得圣人而师之。习闻修身治人之说。故仕而能行其所学焉耳。汝成虽未尝得师。亦既观孔氏之遗书。略窥成法矣。其举而措之。必有道矣。夫是道之用。广乎邦国天下。而用之一邑者。所处然也。夫子比之于牛刀割鸡。岂真以大道小用。为不可也。汝成之贤。虽不得进而为公卿。任一国礼乐之政。其必不以一县为小而忽焉怠其事。为子游氏之贱儒也。或言威。三韩战争时。有人阅军于此。因以为邑号。与武城之名相似。是则不可知。而吾闻威。岭南野邑。俗本愚蠢。前汝成
昔子游为武城宰。邑有弦歌声。孔夫子闻而喜。笑而戏之。盖深许之也。武城之俗。旧尚武。故因名其地。而乃一朝得良宰。儒风作焉。患无教耳。民俗岂难变哉。子游于圣门。在文学之科。而其为邑如此。卒见许于圣人。若冉求素称政事才。而不知其本。反以聚敛。见罪。二子者得失。果何如也。世常说文章士。疏于吏治。吾不信也。刑部员外郎俞君汝成。少日博学善文辞。中进士。登仕四十六。得军威县以去。汝成清简好古。其治县必不肯为俗吏。将庶几乎子游之治者欤。子游之言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彼得圣人而师之。习闻修身治人之说。故仕而能行其所学焉耳。汝成虽未尝得师。亦既观孔氏之遗书。略窥成法矣。其举而措之。必有道矣。夫是道之用。广乎邦国天下。而用之一邑者。所处然也。夫子比之于牛刀割鸡。岂真以大道小用。为不可也。汝成之贤。虽不得进而为公卿。任一国礼乐之政。其必不以一县为小而忽焉怠其事。为子游氏之贱儒也。或言威。三韩战争时。有人阅军于此。因以为邑号。与武城之名相似。是则不可知。而吾闻威。岭南野邑。俗本愚蠢。前汝成
近斋集卷之二十一 第 409H 页
而往者。武夫数人相承。已历累年。意其间一方所染习。不过张弓驰马之事。而诗书之教则蔑如也。其俗当益顽悍难使。今汝成之往。试以文治。将使威之人。始知春诵夏弦。咏歌先王之道。则愚蠢者渐开。而顽悍者易使也。为政如此。是真知本。虽以汝成。为今之子游。不为过也。汝成于书。无所不读。而晚喜檀弓。最甚读。至数百遍。又尝拟而为之。檀弓者。子游所著。汝成之为文章。既已慕子游矣。何独于政事而不慕乎。学子游之文。行子游之政。是亦子游而已。虽然。汝成未遇孔夫子。其莞尔而笑而许之者谁欤。吾恐汝成于此。不能同于子游也。今 上新即位。政教休明。饬励守令。严其黜陟。有善政者。必见褒显优异之典。吾知汝成由是。而被奖于 圣朝也不远矣。然则子游之所得于师者。汝成将得之于 君。吾又未见其为不同也。汝成勉之无怠。夫为治之法。用人为急。故夫子问得人于子游。子游以澹台灭明者对。行不由径。非公事。不至偃室。斯其人之所以为贤。而子游亦善知人矣。汝成其往求之。十室之内。岂无人乎哉。夫任人者逸。不任人者劳。吾知汝成又将坐而啸矣。
先稿序
先稿序
近斋集卷之二十一 第 409L 页
先君少治举业。最善骈俪之文。用工精勤。极臻其妙。出游场屋。声名藉甚。朝夕且大阐矣。其文既超出一代侪流。而比 肃宗盛际四六诸大家。亦不多让。论者咸以为异日馆阁之任。当属斯人。及其屡试蹭蹬。众又莫不咨嗟诵其屈。先君自知有命。年五十。即止不赴曰。白首与后生辈争名。吾所耻也。君子谓其穷。同于罗隐。而其勇。高于归有光远矣。先君既没之明年。不肖兄弟抆泪。收拾遗墨。就科体外得诗五十首。文二十首。分为二编。藏于家。盖先君专攻俪文。故于他文。所著甚少如此。呜呼。若使先君早登科第。为应世之文。则必多有烂然垂后者。而乃不能然。今其寂寥短藁。掩在箱箧。使子孙。抚手泽而兴慕。悲夫。先友凤麓金公。尝称其诗善抒写实境。吾舅氏石隐俞公。又以为某之诗雅洁。太学士郑公宲。在关西。见先君禳虫灾文。亟称其佳。艺苑诸公之评备矣。不肖何敢僭有所云。谨识于卷端。使览者。知先君文词之美。不止于骈俪而已也。俪稿五卷。别藏之。功令家。当取以为法焉。
遗安堂诗稿序
遗安堂元公。故奉朝贺苍霞公之仲弟也。苍霞公以
遗安堂诗稿序
遗安堂元公。故奉朝贺苍霞公之仲弟也。苍霞公以
近斋集卷之二十一 第 410H 页
诗文鸣。公亦喜为诗。其词比苍霞。豪健逊之。而清澹胜焉。虽其所工有熟未熟。而要之少日才调。轼与辙之间耳。若使其年位。兄弟相若。则庶几埙篪齐唱。馆阁联武。同一代艺苑之声价矣。而顾乃不然。苍霞公寿踰六十。爵登上卿。名誉显扬于当世。公则以布衣。未四十而没。寂寥沉抑。不能表见。人徒知其兄。而不知其弟也。呜呼。何其才之同而命之不同也。吁可惜哉。公既得年甚少。著述不富。且无后嗣付托。篇章散失。未能存十之一。零金片玉。埋弃于尘埃之中久矣。去年春。公外孙吾从子宗辅。往其外氏骊江旧宅。拾得公诗若干首来。将朝夕奉阅。用寓其追慕之思。既缮写讫。以示于余。请为序。余怜其意而许之。然余言何足以重公诗。尝记渼湖金先生与余语。闻吾弟平叔为公之女婿。仍称公曰。某也端雅秀良。元氏诸人之尤。吾少与其伯奉朝贺游。故知之稔焉。公之平日。见重于君子如此。其人盖可想也。夫诗之传不传。系乎人之贤与否。先生斯言。虽非论公之诗。而特录于卷首。以见其人之贤而其诗从可贵也。
石隐翁行年录序
石隐翁行年录者。翁之自录也。实仿年谱之体。而不
石隐翁行年录序
石隐翁行年录者。翁之自录也。实仿年谱之体。而不
近斋集卷之二十一 第 410L 页
曰谱而曰录者。以其自为也。自太史公自序之后。有自传自志自表者。而不为序传志表。以录代之者。何也。公盖自记其事而已。非欲摹拟作家也。且逐段书之。非如全篇之役钜难就。随手可成。故此录之。必用年谱之例者也。夫记事之法。莫如编年之为详且备。统之以年。而系以月日。则无散乱失次之患。而便于览阅也。是录起于己丑。止于癸巳。凡六十五年之间。穷通吉凶。悲欢荣辱。行止进退之故。靡不毕载。其居家立朝。本末始终。历历可睹。以是而遗之子孙。则家乘也。以是而垂之后世。则本传也。有君子者立言。欲褒扬其美。则碑碣诔状。皆可徵于斯矣。始虽公自为记载以备遗忘者。而终乃为身后行迹之验。使其平生。得以表著于百千年。为卿士大夫之模范。则是录之所关。亦岂小也哉。观其文字奇崛。议论俊伟。足以想像其气槩。而间之以山水品题。杯酒谐谑。往往有书出如画图者。公岂工于诗。故文亦如之耶。至于是非世事。抑扬人物。使时流见之。必有忌之者。此则可与知公者道也。公之所经历至艰且险。而其斡旋区画之际。才略智虑。卓出人意表。于此而益可恨当世之不大用也。公既不参诸启。自知及于三木。辄取是
近斋集卷之二十一 第 411H 页
录。谨密藏之。未几有壬辰十一月之事。家中书籍皆亡失。而独是录与若干遗集完存无恙。真古语所谓宝玉不烬于劫火者矣。吁亦异哉。录中沁留以后事。公病不能自录。公没后女婿李英远续而成之。公绝笔数行。在其中。烈烈贞忠。至死未已。读此而有不流涕者乎。悲夫。公嗣子汉石。以是录示余。属余为序。余公之甥也。亦尝与闻于续录之一二。义不敢辞。谨书此而归之。公讳彦民。官礼曹参判。石隐。其号云。
送金成之赴义兴序
往吾友金子成之。喜读春秋四传。方为金吾郎。奔走公事。而犹以其暇披阅。尝来见余。欲与相讲。余适以病辞。成之亦以烦扰。竟不能来讲。然余闻成之每持被入直府中。辄裹册自随。众讥嘲而不止。中夜潜思默玩。余窃嘉成之。以为其心非俗吏也。是闻夫学古入官之说者乎。使为郡县。其必能有儒化者也。久之仕满。升户部郎。既六朔。出为义兴县监。将行。余就而别。成之若有忧色而谓余曰。吾得邑于岭。岭有先君子憩棠之遗爱。吾惧坠先美。失旧民望。且 陛辞日。圣上召见称奖出常。至语及先。故贱臣感激。益惧不称职以负 上恩。用是心。不敢自宁。余曰。无忧也。子
送金成之赴义兴序
往吾友金子成之。喜读春秋四传。方为金吾郎。奔走公事。而犹以其暇披阅。尝来见余。欲与相讲。余适以病辞。成之亦以烦扰。竟不能来讲。然余闻成之每持被入直府中。辄裹册自随。众讥嘲而不止。中夜潜思默玩。余窃嘉成之。以为其心非俗吏也。是闻夫学古入官之说者乎。使为郡县。其必能有儒化者也。久之仕满。升户部郎。既六朔。出为义兴县监。将行。余就而别。成之若有忧色而谓余曰。吾得邑于岭。岭有先君子憩棠之遗爱。吾惧坠先美。失旧民望。且 陛辞日。圣上召见称奖出常。至语及先。故贱臣感激。益惧不称职以负 上恩。用是心。不敢自宁。余曰。无忧也。子
近斋集卷之二十一 第 411L 页
读春秋者也。吏治不干经术则已。否则明习春秋如彼。而于政有不达乎。成之才敏而操洁。行敦而心仁。又辅之以稽古之力。吾知其用而施诸一邑也。有馀矣。且子之读四传也。将以左氏之富艳。公羊之清婉。谷梁之辨裁。胡氏之明博。资之于文辞而已乎。抑将因四氏之同异。而求圣人谨严之宗旨。于是非权衡。不爽毫釐。于以综世务而致实用者乎。由前则末也。由后则本也。成之务内。必留心于其本者也。然则凡其褒贬抑扬与夺进退之义。莫不瞭然于心目之间。而见识日益长。智虑日益广。遇天下事。断决而不疑。将沛然如湍水之赴千仞壑而无碍矣。若是者。虽处于廊庙之上。可也。况于临百里之封。而抚千户之众乎。风俗之善恶。词讼之曲直。吏民之功罪。皆莫逃吾神明之鉴。而刑赏不失矣。刑赏不失。则纪纲立而规模定。如是而不治者。未之有也。程子曰。诗书犹药方。而春秋犹用药。虽有药方。不知所以用之则胶矣。今子既知所以用之矣。用之将如何。其必以教民为先务。非徒劝农桑减徭赋而已。崇学校以明彝伦。彰节行以树风声。礼贤良以兴人才。使义之。民耻于为恶。勇于为善。此正所谓儒化。庶不负平日所学矣。于是
近斋集卷之二十一 第 412H 页
治成惠洽。殊绩著闻。于以嗣先烈。于以报 主恩。不亦美乎。复何忧惧之有。成之以求助朋友之义。属余赠言。余遂以春秋之说。告之如此。然此圣人之大法。而惜其所以用之者小也。子之意岂其止于是乎。方今夷虏乱中华之时。子以文忠公之后孙。早讲明于是书者。其必有意于尊攘之事矣。是诚大者。吾亦因而感慨。请待子政成而归之日。相与开卷而一剧论也。
广韩赋序
广韩赋者。苍崖俞子汝成所撰也。曷为名广韩。采掇三韩事迹而广之也。三韩者何。东国旧号也。曷为不录中国而录东国。以身所居之邦而内之也。始自檀君矣。曷为止于丽末。至 本朝。不敢私有论载也。曷为不以诗而以赋。赋者。直陈其事之文也。史者。记事之书也。类不远也。汝成少治词赋。深得屈,宋遗韵。及为是赋。尤致意焉。故文愈善。其辞奇崛。其音浏亮。余读而喜曰。富矣哉赋。沨沨乎美矣。然喜之也。非独喜其事之美也。喜其事之略而可观也。夫金富轼之三国史。徐居正之东国通鉴。记述东事备矣。而卷多者难领会。迹繁者易遗忘。今是赋也。总而撮之。以入于
广韩赋序
广韩赋者。苍崖俞子汝成所撰也。曷为名广韩。采掇三韩事迹而广之也。三韩者何。东国旧号也。曷为不录中国而录东国。以身所居之邦而内之也。始自檀君矣。曷为止于丽末。至 本朝。不敢私有论载也。曷为不以诗而以赋。赋者。直陈其事之文也。史者。记事之书也。类不远也。汝成少治词赋。深得屈,宋遗韵。及为是赋。尤致意焉。故文愈善。其辞奇崛。其音浏亮。余读而喜曰。富矣哉赋。沨沨乎美矣。然喜之也。非独喜其事之美也。喜其事之略而可观也。夫金富轼之三国史。徐居正之东国通鉴。记述东事备矣。而卷多者难领会。迹繁者易遗忘。今是赋也。总而撮之。以入于
近斋集卷之二十一 第 412L 页
半卷之内。数句为一事。一事下辄悬注释。凡三千七百年之故。瞭然具载。览不终日而尽得之矣。岂不要而易领。简而少忘哉。且褒贬是非。寓于笔端。使观者有所劝戒焉。则亦赋中之事也。夫君子之薄乎文辞。以其作无益而害有益也。若此赋之作。于史学不为无益。则又曷可轻也哉。余故深喜焉。记曰。广鲁于天下。鲁元圣之旧邦。故将以广之于天下也。汝成之以广韩名赋。亦岂非以吾东箕子之旧。而欲广之如鲁哉。孔子曰。鲁一变。至于道。我 朝兴。不袭丽。故克与周比隆。礼乐文物。灿然可述。可谓变而至道矣。汝成其以此颂我 圣祖。而祝亿万年无疆之洪基乎。赋之终曰。甲砗磲而不用。遂朝清而海晏。其意又深远矣。赋六百五十二句三千九百馀言。其首有汝成自著序文。
送俞公(彦锑)赴三陟府序
三陟府。古悉直国。北据大岭。东濒巨海。其山葛夜,头陀,阳野。其水黄池,五十川。其楼台竹西,凌波,召公。土物则出苧,铁,玛瑙,弓干桑,竹箭,漆。府之南。有藏吾里内外二浦。居民采鱼鳆而食。多富饶商贾。舟楫日夜往来不息。实关岭间一雄州也。州置府使一人。高丽
送俞公(彦锑)赴三陟府序
三陟府。古悉直国。北据大岭。东濒巨海。其山葛夜,头陀,阳野。其水黄池,五十川。其楼台竹西,凌波,召公。土物则出苧,铁,玛瑙,弓干桑,竹箭,漆。府之南。有藏吾里内外二浦。居民采鱼鳆而食。多富饶商贾。舟楫日夜往来不息。实关岭间一雄州也。州置府使一人。高丽
近斋集卷之二十一 第 413H 页
时。称团练使。我 朝称都护。兼领水军镇管节制。 朝家以州大而职不轻。选择颇谨。前后由荫官而往者多名胜。今 上八年。沔川守俞公。升拜是州。公居沔三载。荐值饥馑。善赈活民劳。为诸邑最。再被 褒赏。公为人文雅有才猷。临官仁恕详明。始宰平康。治绩克茂。至沔益著。公之所历试如彼。其于治陟也。何有。虽然。邑有大小。民有众寡。政有阔狭。故君子尤谨焉。管子曰。官怠于宦成。公之心其可怠乎。古语曰。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风俗之不齐。山川使然也。平康山峡。山峡之民。其俗朴。沔川江湖。江湖之民。其俗险。陟州岭海。岭海之民。其俗巧。朴险者易治。而巧者难治。岂特地有大小之殊哉。公无以二邑之易而忘是州之难也。民俗之美恶。虽由乎风气。而其变之则在于政教。吾且请公矣。公之于陟民。其将何术而导之哉。夫巧者。习于机数。故其心劳。以巧御巧。上下交劳矣。故莫如御之以拙。拙者。不任聪明而守其真一之谓也。不任聪明。则民不忍欺矣。守其真一。则民反乎醇矣。古之良吏。能化民成俗者。皆用是道也。拙者常无穷。巧者有时而穷。有穷者变。无穷者裕。于是乎难者为易。而吾之心长休休矣。余知公日弹琴歌啸
近斋集卷之二十一 第 413L 页
于竹西楼之上。而陟之一方无事矣。公往矣。其勉哉。
先祖冶川先生诗序
先祖冶川先生。尝有一诗。深得孟子集义之旨。诗曰。无心每到多忘了。着意还应不自然。紧慢合宜功必至。寔能除得妄中缘。其曰无心。即忘之谓也。其曰着意。即助长之谓也。其曰紧慢合宜。即两勿之谓也。功必至而妄缘除。则庶几乎集义而生浩然之气矣。契亚圣之遗旨。为后学之要诀。令人讽诵。其味无穷。此正所谓作此诗者。其知道乎者也。诗载本集中。而后之君子无有表章是诗者。至寒水权先生。特举是诗以答人居敬之问。学者稍稍传诵焉。呜呼。非先生。不能作此诗。非权先生。亦不能知此诗。可谓旷世而相遇矣。盖孟子勿忘助之训。人徒知其为集义。而不知其为居敬。惟程子引其必有事之语而曰。有事于敬。于是乎语意益密矣。然孟子既先言持志。则未尝不言敬也。先生之诗。虽不露出敬字。而既欲其不无心不着意。则敬在其中矣。故寒水先生。取此诗以为居敬之方。岂不信哉。夫学者之病。惟忘与助。其罪虽有轻重。而均之为私意。故必去是二者之累而后。方得乎直内方外之工矣。朱子曰。徐徐乎无欲速。汲汲乎
先祖冶川先生诗序
先祖冶川先生。尝有一诗。深得孟子集义之旨。诗曰。无心每到多忘了。着意还应不自然。紧慢合宜功必至。寔能除得妄中缘。其曰无心。即忘之谓也。其曰着意。即助长之谓也。其曰紧慢合宜。即两勿之谓也。功必至而妄缘除。则庶几乎集义而生浩然之气矣。契亚圣之遗旨。为后学之要诀。令人讽诵。其味无穷。此正所谓作此诗者。其知道乎者也。诗载本集中。而后之君子无有表章是诗者。至寒水权先生。特举是诗以答人居敬之问。学者稍稍传诵焉。呜呼。非先生。不能作此诗。非权先生。亦不能知此诗。可谓旷世而相遇矣。盖孟子勿忘助之训。人徒知其为集义。而不知其为居敬。惟程子引其必有事之语而曰。有事于敬。于是乎语意益密矣。然孟子既先言持志。则未尝不言敬也。先生之诗。虽不露出敬字。而既欲其不无心不着意。则敬在其中矣。故寒水先生。取此诗以为居敬之方。岂不信哉。夫学者之病。惟忘与助。其罪虽有轻重。而均之为私意。故必去是二者之累而后。方得乎直内方外之工矣。朱子曰。徐徐乎无欲速。汲汲乎
近斋集卷之二十一 第 414H 页
无欲惰。徐徐汲汲。宜若难为并行。而实则惰与速之间。自有正当节度。先生诗所云。紧慢合宜者。即此也。程子曰。勿忘勿助。与鸢飞鱼跃。同一活泼泼地。此天理自然之妙也。先生诗所云自然者。即此也。先生之诗。本是发挥孟子之旨。而又与程朱共贯焉。则益信圣贤之言前后一律也。人不欲居敬集义则已。欲居敬集义则舍先生此诗而何求哉。胤源不肖。晚窃有志于学。而性质偏驳。悠泛躁急。实兼忘助之二病。每读先生此诗。未尝不愧汗沾衣也。从今以往。或可洗濯旧习。佩服斯训。以追述其万一否。遂书之如此云。
呻馀聊录四礼说序
呻馀聊录者。自庵金君讳履文之所撰。而录四卷。其二卷以下。皆四礼说也。君尝抱奇疾。呻吟之暇。随手录成。故名云。夫礼。其浩浩乎广矣哉。大而言之。则五典之秩也。小而言之。则六艺之科也。偏而言之。则辞让之心也。专而言之。则四勿之仁也。总而言之。则理也。极而言之。则中而已矣。濂溪周子太极图说。以礼为中。夫礼与中异名。而以礼为中。何也。盖人情之发有过不及之差。过者抑之。不及者进之。以合于道。礼与中。岂有二哉。窃尝论之。礼譬诸人之身。犹夫心也。
呻馀聊录四礼说序
呻馀聊录者。自庵金君讳履文之所撰。而录四卷。其二卷以下。皆四礼说也。君尝抱奇疾。呻吟之暇。随手录成。故名云。夫礼。其浩浩乎广矣哉。大而言之。则五典之秩也。小而言之。则六艺之科也。偏而言之。则辞让之心也。专而言之。则四勿之仁也。总而言之。则理也。极而言之。则中而已矣。濂溪周子太极图说。以礼为中。夫礼与中异名。而以礼为中。何也。盖人情之发有过不及之差。过者抑之。不及者进之。以合于道。礼与中。岂有二哉。窃尝论之。礼譬诸人之身。犹夫心也。
近斋集卷之二十一 第 414L 页
心属火。故其体光明。礼配火。故其文灿烂。心与礼。在天时为夏。夏之时。万物咸畅。此所以心无不具。礼无不备者也。心居一身之中。礼居五常之中。故心之理中也。礼之道亦中也。礼是尽心之理。而著于外者。心非礼则无以行其中矣。夫子思子中庸之书。即言圣人中和之道。而三千三百称其优优之大。则礼之为中。斯可见矣。今就冠婚丧祭四者而观之。则冠而成人之道。婚而造端之正。丧而易戚备。祭而诚敬尽。莫非所谓中也。世之为礼者。不此之求。而惟拘拘于升降进退之节。仪文度数之详则末也。曷足与语礼哉。故君子之于礼也。必以敬为主。戒惧而存天理。慎独而防人欲。大本既立。应物无差。则自其日用动静语默之间。而礼已行矣。至于有家吉凶之礼。冠婚丧祭之属。特举而措之耳。何患乎不得其中哉。礼之有先后之序如此。其身之不修而能善乎四礼者。吾未之闻也。君以云泉处士公之子。早学礼于家庭。而有见乎礼之本。其为是录也。援据经传而类记之。一曰。四礼称义礼。欲称而适其中也。二曰。四礼凝义礼。欲中而凝乎德也。三曰。四礼零义。欲以补前贤之零馀也。其所损益于朱子家礼。则酌量乎财分时三者。而务
近斋集卷之二十一 第 415H 页
从简略。使富者不滥。贫者不废。其意诚深切矣。大抵君之论礼。实主乎周子之说。而终始以中之一字。反覆焉。君真知礼者也。非平日笃于自修者而能之乎。君庶几乎博文约礼之君子也欤。君之弟参议仲礼。以是录示余。仍属之序。曩岁君因其族弟毅仲。以古礼不宜于今者一条存去之疑。问于余。余以所见答之。余于是固知有是录矣。及君殁。余挽之曰。闻道箧中藏礼说。能无遗恨卒编摩。盖深悲之也。今于仲礼之托。尤有感焉。遂为之序。
清道守金仲宽六十一岁寿序
岁癸丑之二月十七日。清道郡守金仲宽周甲之辰也。大夫人九耋无恙。是日仲宽置酒张筵以寿母。又自受子弟献寿。时莅郡已二载。惠泽洽于一境。于是郡之民。欣然相告曰。今年明府回甲。吾邑之庆也。遂歌于田野之间。而祝之曰。侯之仁如春阳。吾民无伤。愿侯之寿如陵如冈。侯之威如秋肃。豪横以息。愿侯之寿如松如柏。侯之清如冰檗。吾民安乐。愿侯之寿如龟如鹤。侯之明如夜烛。幽冤必直。愿侯之母其寿千忆。侯之勤善赈政。活我万命。愿侯之子孙。世世蕃昌以盛。侯之友人朴胤源。闻民之歌。喜而言曰。孝哉
清道守金仲宽六十一岁寿序
岁癸丑之二月十七日。清道郡守金仲宽周甲之辰也。大夫人九耋无恙。是日仲宽置酒张筵以寿母。又自受子弟献寿。时莅郡已二载。惠泽洽于一境。于是郡之民。欣然相告曰。今年明府回甲。吾邑之庆也。遂歌于田野之间。而祝之曰。侯之仁如春阳。吾民无伤。愿侯之寿如陵如冈。侯之威如秋肃。豪横以息。愿侯之寿如松如柏。侯之清如冰檗。吾民安乐。愿侯之寿如龟如鹤。侯之明如夜烛。幽冤必直。愿侯之母其寿千忆。侯之勤善赈政。活我万命。愿侯之子孙。世世蕃昌以盛。侯之友人朴胤源。闻民之歌。喜而言曰。孝哉
近斋集卷之二十一 第 415L 页
仲宽。行德政以得民之颂。得民之颂以悦其亲。仲宽可谓能养志者也。民之所祝。上及高堂。下延子孙。民亦可谓知善祷矣。虽使朋友祝之。何以加此。独余有所感者。余与仲宽结发交。而俱白首矣。明年。亦余之周甲也。余孤露。何由如仲宽之舞老莱衣。聊书其歆羡之意于民歌之后云。
松潭遗稿序
吾五世祖鹤皋公。善为诗。有遗集一卷。未及刊行于世。而公族侄文纯公。选其诗五十首。入载于崇孝录。览斯录者。当知公之诗也。鹤皋公之孙松潭公。亦善为诗。韵格澹雅。似鹤皋公。夫有德者必有言。诗即言也。鹤皋公恬悫洁直。松潭公端厚清谨。祖与孙其德相似。故诗亦相似也欤。鹤皋公早废举。尝从荫仕。典五邑。松潭公屡举不第。亦从荫仕。典五邑。皆所至有治声。为政规模。颇相似。又可见其才猷之同也。夫以二公之德之才之诗。俱不能大扬于世。鸣 国家之盛。呜呼。岂非命欤。松潭公。承旨公之季子。早孤。能自励为学。文词夙就。三十。中进士。官至牧使。少时赴泮试。国子长梧滩沈公。取公诗置魁。即龙伯国大人钓六鳌图诗也。一时脍炙人口。所历郡邑。高城,陜川。为
松潭遗稿序
吾五世祖鹤皋公。善为诗。有遗集一卷。未及刊行于世。而公族侄文纯公。选其诗五十首。入载于崇孝录。览斯录者。当知公之诗也。鹤皋公之孙松潭公。亦善为诗。韵格澹雅。似鹤皋公。夫有德者必有言。诗即言也。鹤皋公恬悫洁直。松潭公端厚清谨。祖与孙其德相似。故诗亦相似也欤。鹤皋公早废举。尝从荫仕。典五邑。松潭公屡举不第。亦从荫仕。典五邑。皆所至有治声。为政规模。颇相似。又可见其才猷之同也。夫以二公之德之才之诗。俱不能大扬于世。鸣 国家之盛。呜呼。岂非命欤。松潭公。承旨公之季子。早孤。能自励为学。文词夙就。三十。中进士。官至牧使。少时赴泮试。国子长梧滩沈公。取公诗置魁。即龙伯国大人钓六鳌图诗也。一时脍炙人口。所历郡邑。高城,陜川。为
近斋集卷之二十一 第 416H 页
山水区。二邑诗最多。曾孙胤源。谨就箧中旧藁抄得百馀首。缮写藏于家。题曰松潭遗稿。公尝自号圃翁。晚又自号悔窝。今必称松潭者。公手录书册。多用松潭号故也。盖闻坡州有地名。松潭公尝欲买田卜居于此。为是号云。丁巳孟冬下浣。曾孙胤源。谨书。
续成鸰原四友禊帖序
粤在 英庙十五年戊午。宗叔父佥枢公。用其从祖兄学生公议。重修鸰原四友禊。禊即吾祖考通德公从父兄弟七人同会之禊也。每岁再会。用三九月卜日。会必尽欢。竟夕其设置。自甲申岁始。而佥枢公之先公通德公。实倡之。学生公之伯父参赞公。从而成之。为序文弁于禊帖。名之以鸰原四友者。取周雅常棣之诗。而从国俗笔禊之例也。禊有财。有司掌之。敛散以时。为春秋会日。酒食之资。以其羡馀。束笔而分之。盖寓名于文房之用。而实仿韦家花树之故事也。其意至厚且深矣。然行之十数年而罢。门内共惜之。至是佥枢公与学生公。爰述先迹。复兴是禊。吾先考判官公从祖兄弟十一人。相会欢悦。子弟胜冠者许入。俾各纳财。为礼凡式。例并如旧。二公又皆为序。识其颠末。载于帖中。于时亲属已为六寸。而禊因旧名
续成鸰原四友禊帖序
粤在 英庙十五年戊午。宗叔父佥枢公。用其从祖兄学生公议。重修鸰原四友禊。禊即吾祖考通德公从父兄弟七人同会之禊也。每岁再会。用三九月卜日。会必尽欢。竟夕其设置。自甲申岁始。而佥枢公之先公通德公。实倡之。学生公之伯父参赞公。从而成之。为序文弁于禊帖。名之以鸰原四友者。取周雅常棣之诗。而从国俗笔禊之例也。禊有财。有司掌之。敛散以时。为春秋会日。酒食之资。以其羡馀。束笔而分之。盖寓名于文房之用。而实仿韦家花树之故事也。其意至厚且深矣。然行之十数年而罢。门内共惜之。至是佥枢公与学生公。爰述先迹。复兴是禊。吾先考判官公从祖兄弟十一人。相会欢悦。子弟胜冠者许入。俾各纳财。为礼凡式。例并如旧。二公又皆为序。识其颠末。载于帖中。于时亲属已为六寸。而禊因旧名
近斋集卷之二十一 第 416L 页
者。棣华之义。通乎远兄弟也。其会也。叔侄祖孙咸在。而主兄弟称之者。统乎尊也。且列坐以序。逐世各为兄弟。一行鸰原之称。亦未尝不以尊而包卑也。冠婚祭祀之外。成此会集。面无或阔。情无不通。岂非先世之美法。而门阑之胜事也哉。行之又四十馀年而罢。尊属凋零。宗族贫寒。不期废而自废。余窃尝慨然于斯矣。吾同高祖兄弟十七人。次第沦谢。今六七人在耳。而其下子孙曾三世出焉。合尊卑计之。且三十人。正宜续修旧禊。传于久远。使后生归厚。而因循未遑焉。一日三从弟应教伯常。来谓余曰。吾家旧禊之再成。实在前戊午。而今岁甲重回。时乎可以修矣。兄以为何如。余曰。吾亦云。伯常曰。后属新入之员。贫不能纳礼木者勿责。姑先列书其名为座目。以待事力之出渐谋。岁再会之规。是便宜之道。而禊帖之修。则不可踰此岁也。余曰。正吾意也。遂议定焉。新帖既成。伯常属余序之。余不敢辞。念昔先君子尝居北山之下洗心台。台有园林花卉。春月之会。每设于此。兼为赏花也。时余以童子。侍坐樽壶之侧。瞻仰诸父兄之仪容。听其笑语。亦知此会之为可乐也。于今思之。恍若隔晨。而人事嬗变。悲怆实深。何可无一言。猥附于旧
近斋集卷之二十一 第 417H 页
序三编之后。以志吾感乎。夫岁行六十。其数穷。穷而必复。理也。是禊之废兴。若有与气机相关者。真不偶然矣。是又不可以不书也。遂乃呼诸弟诸侄及诸侄孙而告之曰。敦睦。孝友之推也。观乎敦睦。可以知孝友矣。既孝且友。以相和睦。家道之肥也。诗云尔酒既旨。尔殽既时。岂伊异人。兄弟具来。岂不乐哉。余尝称是禊为小宗会。盖举宗有禊会。故别之也。然亲属渐远而益繁。由吾八寸而至于二十寸。则今日之小宗会。安知不为他日之大宗会乎。噫。凡为吾高祖承旨公之后孙者。永守而勿替可也。
近斋集卷之二十一
记
射记
岁己卯夏。北里诸人。会射于凝清阁。设筵于草上。张帿于两木之间。分二队。立东西。队各四人。弓各一。矢各五。东队一人。与西队一人耦射。以次相代。八人尽射。为一巡。凡十巡而毕。计其中之多寡。以定胜负。此其会射之法也。队中人皆文士。不习于射。其用弓矢。不合规矩。或下而留。或上而扬。或左右而出。五发而五不中。余顾谓诸人曰。可止矣。射不中何为。诸人不肯止。争益奋励。用力既久。射稍习。能知支左屈右之
近斋集卷之二十一
记
射记
岁己卯夏。北里诸人。会射于凝清阁。设筵于草上。张帿于两木之间。分二队。立东西。队各四人。弓各一。矢各五。东队一人。与西队一人耦射。以次相代。八人尽射。为一巡。凡十巡而毕。计其中之多寡。以定胜负。此其会射之法也。队中人皆文士。不习于射。其用弓矢。不合规矩。或下而留。或上而扬。或左右而出。五发而五不中。余顾谓诸人曰。可止矣。射不中何为。诸人不肯止。争益奋励。用力既久。射稍习。能知支左屈右之
近斋集卷之二十一 第 417L 页
法。不下而留。不上而扬。五发而三四中。是知天下事无有勤而不成。不可以不能不为也。夫学之道。亦犹射也。诸人盍亦以是勉焉。
听滩轩记
白居易凿龙门八节滩。以为游赏之乐。至今称八节滩云。南子子刚居于杨根之峡。宅前有杨子滩。滩上层岩峙焉。水汩汩触石鸣。因以名其轩曰听滩。子岂慕乐天者欤。夫滩之声。清泠可爱。使人听之。其耳爽然。其心悠然。凡世俗是非毁誉荣辱之说。一切无有也。大抵隐遁者所为乐也。方乐天游于八节。以尚书致仕。年既老。名成身退者耳。今子刚年二十。才富气盛。将进而有为于世。而遽取乐于清濑之间。不已太早乎。吾知其不能久居于滩也。老子曰。持而盈之。不如其已。又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异日者。将名成身退。如乐天之为乎。于是吾知其复归乎滩上矣。然则杨子之名。可与八节并称。岂不美哉。或曰杨之山。亦有曰龙门者。使是滩得与龙门接则奇矣。子刚曰。远矣相去四十里。物之两美固难矣。事之必求于巧合者。亦非矣。又何有乎龙门之远近也哉。
牙山县监李侯(万始)善政碑记
听滩轩记
白居易凿龙门八节滩。以为游赏之乐。至今称八节滩云。南子子刚居于杨根之峡。宅前有杨子滩。滩上层岩峙焉。水汩汩触石鸣。因以名其轩曰听滩。子岂慕乐天者欤。夫滩之声。清泠可爱。使人听之。其耳爽然。其心悠然。凡世俗是非毁誉荣辱之说。一切无有也。大抵隐遁者所为乐也。方乐天游于八节。以尚书致仕。年既老。名成身退者耳。今子刚年二十。才富气盛。将进而有为于世。而遽取乐于清濑之间。不已太早乎。吾知其不能久居于滩也。老子曰。持而盈之。不如其已。又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异日者。将名成身退。如乐天之为乎。于是吾知其复归乎滩上矣。然则杨子之名。可与八节并称。岂不美哉。或曰杨之山。亦有曰龙门者。使是滩得与龙门接则奇矣。子刚曰。远矣相去四十里。物之两美固难矣。事之必求于巧合者。亦非矣。又何有乎龙门之远近也哉。
牙山县监李侯(万始)善政碑记
近斋集卷之二十一 第 418H 页
肃宗大王三十一年甲申。全义李公由地部郎。出为牙山县监六年。邑大治。既而民思之。遂立碑于县北之金岘。其刻曰。李侯万始爱民善政碑。己丑月日建。今 上三十九年癸未。家大人以公外孙。继莅是县。则去甲申为六十年矣。既至见碑。流涕曰。是吾外祖之遗爱也。敢不敬焉。余夙夜怵惕。惟忝坠先休是惧。胤源于是遂感而为之记。初公奉大夫人于邑。大夫人闻杖声出于外。则必问曰。其人以何罪被杖。吾实厌闻此声也。公益承顺亲志。宽缓刑罚。不施鞭扑。而一境以治。邑中遗老。至今诵道之如此。公之仁。盖由孝而推。而孝为万善之本。其政之无不善可知也。方碑之议建也。吏人欲立于县门外。民人欲立于道傍。相持不决。既而卒立于道傍。余于此。知吏民之咸爱公也。世俗论治郡。必曰不威于吏。则不惠于民。往往操切吏隶太甚。故民虽怀之。而吏反有不便者。盖失之偏也。如公一视之政。岂不尤难乎哉。呜呼盛矣。余尝闻李生徵仁语。李生曰。前数岁过此碑。碑少攲侧。今复屹立如古。其间必有人起而竖之者矣。由此观之。是碑也。将至于愈久弥新。而其传于后世。岂有穷乎。徵仁。公庶从子也。后公升拜益山郡守。为政如治
近斋集卷之二十一 第 418L 页
牙时云。阏逢孟春。谨述。
五教台记
龟山。在牙述县北十馀里。其东有小麓。麓之北数百步。有五教台遗址。昔人聚弟子于此。习五伦之教云。县志。不言其人姓名。不知何时人也。台之废兴岁月。亦不得而知也。余每过之。未尝不踌躇而太息。夫既不知其人而思之不已者。重五教也。夫五教曰父子。曰君臣。曰夫妇。曰长幼。曰朋友。君子所以教乎人者。惟此五者而已。达则以此化于天下。穷则以此化于一乡。所施有大小。而非君子则不能。故余意是人也。必德行学问君子人也。必其不见用于世。而隐居而乐道者也。必其明于彝伦自修而及人者也。呜呼。其人若此。而其名不传。岂不惜哉。余尝闻牙述之俗。崇文教重为邪。忠臣孝子节妇之类。彬彬出焉。岂非以斯人之功欤。然及衰好贾趍利。不尚信义。无旧日之俗者。台之废使然也。今之君子有能因其旧址。重修五教。继斯人而化一乡者乎。龟山之下。士大夫多居之。安知无隐君子者在于其间乎。余盖求之而未见也。
显忠祠记
五教台记
龟山。在牙述县北十馀里。其东有小麓。麓之北数百步。有五教台遗址。昔人聚弟子于此。习五伦之教云。县志。不言其人姓名。不知何时人也。台之废兴岁月。亦不得而知也。余每过之。未尝不踌躇而太息。夫既不知其人而思之不已者。重五教也。夫五教曰父子。曰君臣。曰夫妇。曰长幼。曰朋友。君子所以教乎人者。惟此五者而已。达则以此化于天下。穷则以此化于一乡。所施有大小。而非君子则不能。故余意是人也。必德行学问君子人也。必其不见用于世。而隐居而乐道者也。必其明于彝伦自修而及人者也。呜呼。其人若此。而其名不传。岂不惜哉。余尝闻牙述之俗。崇文教重为邪。忠臣孝子节妇之类。彬彬出焉。岂非以斯人之功欤。然及衰好贾趍利。不尚信义。无旧日之俗者。台之废使然也。今之君子有能因其旧址。重修五教。继斯人而化一乡者乎。龟山之下。士大夫多居之。安知无隐君子者在于其间乎。余盖求之而未见也。
显忠祠记
近斋集卷之二十一 第 419H 页
牙山。李忠武公旧乡也。其宅在白岩里中。公所尝手用双剑。藏焉沙器之洞。公衣履。藏焉月谷之别业。有鸭脚树。至今邑人相指以为公射亭。其遗迹历历可睹也。望德山之南。有公之祠。名曰显忠。取书所谓显忠遂良之文也。余读公兰岛启文。未尝不三复流涕。当其时。贼来甚众。公舟师单弱。 圣祖忧之。欲令前郤以观势。公驰启曰。臣一去港。则贼必登岸长驱矣。呜呼。公之身歼军务于此决矣。岂非所谓忠勇人者耶。公既以身许国。不畏其死。故能蔽遮东南。沮遏强贼。以基中兴之伟烈。死而已百馀年。而后人志之不倦。虽妇人孺子。皆知其为忠也。岂不伟哉。礼曰。以死勤事则祀之。以劳定国则祀之。韩子曰。乡先生没而可祭于社。故公所尝战伐之地。莫不立祠以俎豆之。而牙又公之旧乡。岂独无祠哉。其血食于玆土也。宜矣。后之人。过是祠而拜公之神。有不想像忠烈而歔欷感慨者乎。公从子府尹公及后孙忠悯公。皆以忠节配。呜呼。五世之间。死节者三人。可谓盛矣。而同侑祠中。列以昭穆。不亦尤奇乎哉。余于是。知李氏正大之气。相传而不衰也。遂为之记如此。立祠事首尾岁月。具在县志。此不复载。
近斋集卷之二十一 第 419L 页
观湖亭记
贡津湖。属牙述县。湖西之一都会也。地有鱼盐之饶。四方商贾辐凑而至。其民猾诈为奸。不事稼穑。贸贱贩贵。以致货财。见小利如毫发。比死生相争。好持牒讼曲直。仓库积储。贡税转输。中多机利之隙。民益喜诈。故犯罪者甚众。其俗大抵难化。以此县小而事烦。官薄而责重。 肃庙某年。李公泰镇。尝来守是县。既至则以为邑多事。使心常乱。志扰则政失。心平则理达。是不可以无观游。于是遂即其县舍之南。构寘小亭。列植花木。凿池而养鱼。每政事之暇。逍遥歌啸。以忘其烦焉。亭三面皆山。西南缺而水见。即所谓贡津湖也。故以观湖名云。有是哉。其所以使事烦者。乃能使忘烦也。劳以必佚。物理盖然。李公去而已屡十年。亭尚存。至今过者咸游焉。余登斯亭而叹曰。李公其知为政者欤。夫湖之水深而洁。深者惠泽之象。洁者廉清之象。观于水而得其术。邑虽多事。治于何有。李公知其为政者欤。亭上有上梁文及诸人诗。皆书在板。独记文无有。余故为之记如此。
宜书庵记
南山之下。有笔洞。洞旧号部洞。盖言属于南部。而部
贡津湖。属牙述县。湖西之一都会也。地有鱼盐之饶。四方商贾辐凑而至。其民猾诈为奸。不事稼穑。贸贱贩贵。以致货财。见小利如毫发。比死生相争。好持牒讼曲直。仓库积储。贡税转输。中多机利之隙。民益喜诈。故犯罪者甚众。其俗大抵难化。以此县小而事烦。官薄而责重。 肃庙某年。李公泰镇。尝来守是县。既至则以为邑多事。使心常乱。志扰则政失。心平则理达。是不可以无观游。于是遂即其县舍之南。构寘小亭。列植花木。凿池而养鱼。每政事之暇。逍遥歌啸。以忘其烦焉。亭三面皆山。西南缺而水见。即所谓贡津湖也。故以观湖名云。有是哉。其所以使事烦者。乃能使忘烦也。劳以必佚。物理盖然。李公去而已屡十年。亭尚存。至今过者咸游焉。余登斯亭而叹曰。李公其知为政者欤。夫湖之水深而洁。深者惠泽之象。洁者廉清之象。观于水而得其术。邑虽多事。治于何有。李公知其为政者欤。亭上有上梁文及诸人诗。皆书在板。独记文无有。余故为之记如此。
宜书庵记
南山之下。有笔洞。洞旧号部洞。盖言属于南部。而部
近斋集卷之二十一 第 420H 页
与笔之谚音相近。故部转为笔也。或曰。古有笔匠居是洞。故名云。洞口有小桥。桥之畔有茅庵。一槐覆其墙。数松列其庭。开户牖。直接南山。以受苍翠焉。吾兄弟尝买是庵于族人而居之。庵一间虽小。足容数百轴书。兄弟处其中。日以读书为事。名之曰宜书庵。始庵之卜居也。平叔曰。潇洒宜于读书。余曰。携毛颖著书。不负洞名可矣。或读或著。皆不出乎书。而今庵名加之以宜者。从平叔说也。盖著书未尝不自读书始也。夫士之业在乎学。学在乎读书。读书将以有用。非苟而已。然士莫不读书。而善读者盖鲜矣。读春秋而未善。则公孙弘之春秋也。读易而未善。则王弼之易也。读中庸而未善。则胡广之中庸也。读周礼而未善。则王安石之周礼也。上则误国。下则误人。此不善读之害也。曲见以求之。私智以凿之。异说以饰之。即其心术而已差矣。亦安用读书为哉。故善读书者。必虚其心。虚其心则能通乎圣贤之言。能通乎圣贤之言。则能见乎圣贤之意。能见乎圣贤之意。则所知者真。所知者真。则所行者实。入而持于己。出而施于人。庶几无悖乎圣贤。斯可谓善读书矣。吾兄弟性喜读书。朝夕游泳于六艺之文。而惟恐读之不善。学之不精。
近斋集卷之二十一 第 420L 页
其志盖有在也。方相与益勉之。而至于著书。士之有志而不行于当世者之事。非所汲汲也。观吾志之行与不行而为之。未晚也。余以是语于平叔。因书之。以为宜书庵记。
茅岛精舍记
茅岛。在湖西之保宁。故茅洲金公之所居也。其海上诸山。峰峦最奇而秀者曰五圣山。山之西北十馀里。有石厓如屏。而峙立于洲渚曰寒松岩。岩开岸豁。有洞呀然。而受潮汐水者曰华阳洞。洞名实茅洲公所命。而取储光羲诗以岛比之茅君山云。公之曾孙乐渔公。即其洞先庐之傍。结茅为屋。名之曰茅岛精舍。胤源少从公游。闻茅岛之胜已久。今年秋。南游姑苏城。因过岛中。始得以览其山川焉。时公适自枫溪至。引胤源宿于精舍。谓曰。吾曾祖尝居于是岛。农,渊二先生。皆有诗文。称道其幽胜。于后若橧巢公,梅城黄公,竹岘李公。皆在近。杖屦日相往来。余童子时及睹其盛也。吾祖报恩公。尝欲筑亭于东阡之上。吾先人以遗志作永思庵。庵既久颓圮。余又因其旧材。稍移数十步而构焉。是为精舍。舍一名乐渔斋。而用今名者。重茅岛也。茅岛。吾先祖之所爱。吾其敢忘乎。因指
茅岛精舍记
茅岛。在湖西之保宁。故茅洲金公之所居也。其海上诸山。峰峦最奇而秀者曰五圣山。山之西北十馀里。有石厓如屏。而峙立于洲渚曰寒松岩。岩开岸豁。有洞呀然。而受潮汐水者曰华阳洞。洞名实茅洲公所命。而取储光羲诗以岛比之茅君山云。公之曾孙乐渔公。即其洞先庐之傍。结茅为屋。名之曰茅岛精舍。胤源少从公游。闻茅岛之胜已久。今年秋。南游姑苏城。因过岛中。始得以览其山川焉。时公适自枫溪至。引胤源宿于精舍。谓曰。吾曾祖尝居于是岛。农,渊二先生。皆有诗文。称道其幽胜。于后若橧巢公,梅城黄公,竹岘李公。皆在近。杖屦日相往来。余童子时及睹其盛也。吾祖报恩公。尝欲筑亭于东阡之上。吾先人以遗志作永思庵。庵既久颓圮。余又因其旧材。稍移数十步而构焉。是为精舍。舍一名乐渔斋。而用今名者。重茅岛也。茅岛。吾先祖之所爱。吾其敢忘乎。因指
近斋集卷之二十一 第 421H 页
古梅树曰。余不能常居于此。使树木荒芜。余窃伤焉。然余既无当世之意矣。将一朝浩然而归。徜徉于湖山。翳嘉木临清流。持竿而渔。是足以乐而忘忧而终吾年矣。子其为我记之。胤源闻而叹曰。茅洲公以诗礼。训其子孙。而公又以孝谨。承其祖先。其于所遗之田园。宜乎永守而不失也。况湖山如彼其胜者乎。然公所居枫溪。亦公先祖之遗居也。其溪山之胜。甲于汉师。栖仰山之楼。登太古之亭。盘桓乎卧游远心之庵。濯三池而倚翠屏。亦足以自乐。公顾不以彼为可怀。而乃欲归隐于此。噫。斯可以知公志矣。
黄鹤楼记
黄鹤楼。在关西三登县。以形胜闻于国中。其东架山。其南星斗岩。其西广寒亭。其北凤头山。其下有长江一带。西流入于浿水。是为能城江。有赤壁削立。高可千仞。直江之南涯。而上刻鹦鹉洲。与黄鹤楼相望。月明之夜。可泛舟游也。楼不知谁人作之。名之者韩。而因县之名。取李太白诗。盖拟于江夏之黄鹤楼云。夫拟者。以其似也。江夏有鹦鹉洲。三登亦有鹦鹉洲。此其楼之名。所以同者欤。然三登之鹦鹉洲。非本有是名。而必作楼之后。从而名之。以求合耳。然则此楼
黄鹤楼记
黄鹤楼。在关西三登县。以形胜闻于国中。其东架山。其南星斗岩。其西广寒亭。其北凤头山。其下有长江一带。西流入于浿水。是为能城江。有赤壁削立。高可千仞。直江之南涯。而上刻鹦鹉洲。与黄鹤楼相望。月明之夜。可泛舟游也。楼不知谁人作之。名之者韩。而因县之名。取李太白诗。盖拟于江夏之黄鹤楼云。夫拟者。以其似也。江夏有鹦鹉洲。三登亦有鹦鹉洲。此其楼之名。所以同者欤。然三登之鹦鹉洲。非本有是名。而必作楼之后。从而名之。以求合耳。然则此楼
近斋集卷之二十一 第 421L 页
之于江夏。何所拟焉。世传江夏有仙人。乘黄鹤游于楼上。故名其楼曰黄鹤。不知三登有仙人之事。亦如江夏之事耶。然江夏之楼。本以山得名。而非必有仙人之事。而文人逸士。喜为异说。如崔颢,李白之徒。皆作诗称之。其说盖出于唐图经梁任昉记。然一云费文袆。一云荀叔伟。二文皆不足信。而且信之惑矣。然崔颢,李白特寓言耳。至于苏子瞻。乃引冯当世之言。以实其事。至谓之三仙笑语。又何其诞矣。善乎。张子之辨曰。世宁有是理。然则江夏本无是事也。又岂于三登而有之哉。夫所拟者实。拟之则苟。况所拟者虚。故余谓此楼之名。其谬无疑也。古之圣人。设为上栋下宇之制。以备风雨而已。未尝立名。中世始侈其轮奂之饰。而又立之名。然犹以其实也。及夫后世。名之又不以实。而乃反取于荒唐诡异之说。岂不惜哉。余登黄鹤楼。既爱其江山之美。而惜其名之不以其实也。遂为之记。
要静窝记
学者观动静之说。自易以下周子图书之文。可考也。人受太极二五之真精而生。故其性本静。形神具而感于物。故性动为情。心统性情。故有动静。犹太极之
要静窝记
学者观动静之说。自易以下周子图书之文。可考也。人受太极二五之真精而生。故其性本静。形神具而感于物。故性动为情。心统性情。故有动静。犹太极之
近斋集卷之二十一 第 422H 页
有阴阳也。阴阳不可以相无也。故曰一动一静。互为其根。人常失于动。情流为欲。欲荡而汩。遂梏其性。故曰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众人妄动而其性本静。学焉则可使之复。故曰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心活物。不可以无动也。但不妄动而已。故曰邪动。辱也。君子慎动。圣人全动静之德。寂而感。感而寂。物至而应。物去而不留。故曰动而无动。静而无静。神也。众人偏动而循物。偏静而绝物。循物则狂。绝物则禅。故曰动而无静。静而无动。物也。人见圣人中和。神明其德。遂以为不可及。而怠焉不学。故曰圣可学一为要。一者无欲也。无欲则静虚动直。凡此所以示学者而立人极也。呜呼。动静。固不可以去一也。而静不资动。动必资静。故静为本。而况人心常失于动乎。故近道莫如静。入德必以静。心静则理可明。学者欲养其心。多静可也。南子子刚有读书之室。名曰要静窝。其伯父侍直公所命。而盖取罗豫章诗人心要静如空水之句云。子刚请余为之记。夫人心之易动者。喜怒也。喜怒不节而好恶偏。好恶偏而恩怨生。恩怨生而物我争。由其心之有系累也。心无系累而后。喜怒中节而好恶公。好恶公而恩怨不生。恩怨不生而物我平矣。夫至
近斋集卷之二十一 第 422L 页
静莫如空水。空者无形。故不碍于物。水者无心。故不竞于物。空水之于物。何有恩怨。心要若此而已。廓然而虚。湛然而清。无将迎无内外。顺应乎万物而无迹。则虽动犹静也。非至静而能如是乎。既言要静。则当有工夫矣。要静如之何。非周子所谓一乎。何以一。敬则一矣。何以敬。收敛则敬矣。余闻敬必自静坐始。子刚静坐于要静窝中。日读周子书。则庶乎其得之矣。
挽河楼记
挽河楼。在公州双树城之东北。直临锦江。其下凿池数丈许。与江水齐。作窍穴通于城外。引江水而注诸内。累石数十层环池以为固。又筑外城百馀步于山之趾。周卫于池。盖为城守时。军民取饮而设也。故观察使金公之所规画。而楼之名。取杜工部洗兵马诗云。双树城。控两南之咽喉。三面阻山。北带长江。实湖西之大关防。而当甲子适变。尝为 仁庙所巡幸受馘之地。则城之为保障益重焉。受任是土者。尤宜思戎事之备。以需缓急。而城中泉井绝小。居民常俯汲江流。脱有寇贼至。据北岸而陈。则民不得出汲。军不得勺水。枯死于须臾之顷。而城且不保矣。岂不为 国家大患哉。公用是忧焉。遂凿斯池以备不虞。建斯
挽河楼记
挽河楼。在公州双树城之东北。直临锦江。其下凿池数丈许。与江水齐。作窍穴通于城外。引江水而注诸内。累石数十层环池以为固。又筑外城百馀步于山之趾。周卫于池。盖为城守时。军民取饮而设也。故观察使金公之所规画。而楼之名。取杜工部洗兵马诗云。双树城。控两南之咽喉。三面阻山。北带长江。实湖西之大关防。而当甲子适变。尝为 仁庙所巡幸受馘之地。则城之为保障益重焉。受任是土者。尤宜思戎事之备。以需缓急。而城中泉井绝小。居民常俯汲江流。脱有寇贼至。据北岸而陈。则民不得出汲。军不得勺水。枯死于须臾之顷。而城且不保矣。岂不为 国家大患哉。公用是忧焉。遂凿斯池以备不虞。建斯
近斋集卷之二十一 第 423H 页
楼以寓其志。可谓忧深思远。而忠于谋国者矣。诗云迨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缪牖户。如公之为。岂非知所当务者欤。或言于余曰。是楼之设无益也。当其经纪也。捐营廪。请军需。费殆累万计。而今其水涸而不盈。何益于临乱之时哉。余曰。不然。凡井之水有脉。汲之则生。不汲则竭。今斯池时平而不用。故水涸而不盈也。若遇有用时。重加疏凿。则水将出而盈矣。李广良将也。而其行军旅。必择善水草止舍。水之资于兵莫大。而为水道备。宜不在于峙糗粮之下也。设使玆城被围。而军士渴死。则虽有财可得而用乎。此金公所以用心于斯。而捐财费不惜者也。子何以谓之无益哉。或曰。敌人如有用韩信沙囊之谋。则将奈何。余曰。当此之时。吾军其闭营而睡乎。必有以遏之也。或曰。敌人如有用侬智高毒药之计。则又将奈何。余曰。是诚危矣。而贼亦饮此江之水。必不为毒也。此二者。皆不足忧矣。孙武子曰。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兵事固不可不宿讲。而亦不可遥度而尽为之备也。大纲既立。则其他临机应变。惟在于后日用兵者之手。岂金公之所预知哉。或唯唯而退。余遂书之。为挽河楼记。公仙源文忠公之后。号苕泉。官副提学。有直节。为
近斋集卷之二十一 第 423L 页
当世名臣云。
皎霞亭记
白莲峰之左麓。有苍岩削立。乱松被焉。其下溜泻如玉。味甘而洌。岩面刻丹书曰三清洞门。直洞门之北数十步。有一亭。据岸而构焉。亭之南。凿石为小池。池深数尺许。种荷花七八本于其中。刻龟书二字于石。亭之西。筑石为假山。左右植枫树。中置一柏。挺然独秀。是故持平尹公之宅。而余买而居焉者也。亭旧名皎霞亭。尹公所命。盖取北山移文。而以其洞多云霞故云。人取其简省。呼曰霞亭。余遂改霞为荷。曰荷亭。盖是亭之胜。非徒以云霞。实以有池荷之观也。荷即莲。濂溪周夫子之所爱。而比德于君子。至著于说者矣。濂翁之所爱。后学当爱之。况斯亭在于白莲峰之下。峰名与莲花峰相似。斯又奇矣。是亭之名。不宜舍莲而他求也。故谓之荷亭。或有难者曰。凡亭榭之有芙蕖者。皆可称以是名。泛且混不可。余于是思所以改其名者。而终舍莲不得。其后偶见陈简斋集。有荷花如明霞之语。则是亭之名。虽因其初名。而取荷之意。隐约可见。既不没其名之旧。而实寓我濂翁之慕。则两善矣。虽与尹公所命之意有不同。庸何伤乎。因
皎霞亭记
白莲峰之左麓。有苍岩削立。乱松被焉。其下溜泻如玉。味甘而洌。岩面刻丹书曰三清洞门。直洞门之北数十步。有一亭。据岸而构焉。亭之南。凿石为小池。池深数尺许。种荷花七八本于其中。刻龟书二字于石。亭之西。筑石为假山。左右植枫树。中置一柏。挺然独秀。是故持平尹公之宅。而余买而居焉者也。亭旧名皎霞亭。尹公所命。盖取北山移文。而以其洞多云霞故云。人取其简省。呼曰霞亭。余遂改霞为荷。曰荷亭。盖是亭之胜。非徒以云霞。实以有池荷之观也。荷即莲。濂溪周夫子之所爱。而比德于君子。至著于说者矣。濂翁之所爱。后学当爱之。况斯亭在于白莲峰之下。峰名与莲花峰相似。斯又奇矣。是亭之名。不宜舍莲而他求也。故谓之荷亭。或有难者曰。凡亭榭之有芙蕖者。皆可称以是名。泛且混不可。余于是思所以改其名者。而终舍莲不得。其后偶见陈简斋集。有荷花如明霞之语。则是亭之名。虽因其初名。而取荷之意。隐约可见。既不没其名之旧。而实寓我濂翁之慕。则两善矣。虽与尹公所命之意有不同。庸何伤乎。因
近斋集卷之二十一 第 424H 页
复称之曰皎霞亭。乃演周子之说。而记于亭曰。美矣哉。莲之为德。何其似君子之多也。周子之称之也。可谓善观物矣。出污泥而不染。其犹君子之涅而不缁乎。濯清涟而不夭。其犹君子之清明在躬乎。中通外直。其犹君子之静虚动直乎。不枝不蔓。其犹君子之约以礼乎。香远益清。其犹君子之彰令闻乎。可远观而不可亵玩。其犹君子之肃威仪乎。凡玆众美。莲实具焉。斯岂非花之君子。而周子之爱之也。可谓好其所好矣。爱之不已。而见乎辞。序列名花三品。特表揭为首。其意若以隐逸为偏。富贵为陋。斯可见先生中正之道。无欲之德。余窃尝讽诵咏叹于斯。与太极图通书并观焉。今登斯亭而观乎莲。默契冥会。意想益超然。每良夜静寂。月出于莲峰之前。风行于莲沼之上。翠叶交影。朱华送香。则彷佛如觌乎先生之气象。于是尘垢顿去。心源自净。曾不知富贵纷华之可悦。而惟先生之道德是慕是悦。思有以终身学之而不止焉。则是皆莲之助也。吾取以记吾亭。不亦宜乎。噫。先生之言曰。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盖叹其爱君子者少也。先生之时犹然。况于今世乎。夫人为万物之灵。其德本明。而质拘欲蔽。不免为小人之归。草木之局
近斋集卷之二十一 第 424L 页
于形气者。乃反有似乎君子人。而不为君子。得无愧于莲乎。然则居是亭者。必有君子之德。庶可无愧。余虽非其人。窃欲以是自励。又因以警世焉。故为之记如此。若夫简斋之语。特借而用之耳。何足发挥。或指石山之柏曰。岁寒后凋。圣人攸称。子何不取诸柏而独取诸莲。余应之曰。柏譬则烈士也。烈士固可尚。而犹一节耳。不如君子之德之全也。此亦周先生处菊次莲之意也欤。
四窗记
室屋必有窗。窗受日之光。纳风之凉。非止为通人之出入而设也。窗多则冬疏冷。窗少则夏壅郁。然疏者可以障。壅者不可以通。故窗以多为贵。书室尤然。盖观书取其明也。余之所居室。东西南北皆有窗焉。虚白爽豁。廓然四达。余坐其间。讽咏书史。山光或接于牖。泉声或通于户。幽鸟或来而窥。香花或飞而入。盛夏大暑。无壅郁之苦。是皆窗之助也。余甚乐之。于是就四窗。各取程朱二先生语。以书之东窗曰。睡起东窗出日红。閒来无事不从容。即程子诗也。南窗曰。昨日土墙当面立。今朝竹牖向阳开。即朱子诗也。西窗曰。畬田种胡麻。结草依松樾。珍重无心子。寒栖弄明
四窗记
室屋必有窗。窗受日之光。纳风之凉。非止为通人之出入而设也。窗多则冬疏冷。窗少则夏壅郁。然疏者可以障。壅者不可以通。故窗以多为贵。书室尤然。盖观书取其明也。余之所居室。东西南北皆有窗焉。虚白爽豁。廓然四达。余坐其间。讽咏书史。山光或接于牖。泉声或通于户。幽鸟或来而窥。香花或飞而入。盛夏大暑。无壅郁之苦。是皆窗之助也。余甚乐之。于是就四窗。各取程朱二先生语。以书之东窗曰。睡起东窗出日红。閒来无事不从容。即程子诗也。南窗曰。昨日土墙当面立。今朝竹牖向阳开。即朱子诗也。西窗曰。畬田种胡麻。结草依松樾。珍重无心子。寒栖弄明
近斋集卷之二十一 第 425H 页
月。即朱子题西寮诗。而寮即窗也。北窗曰。呻吟北窗。气郁不舒。我读我书。如病得苏。亦朱子语也。常目于此。亦足以感发兴起。何异乎座右有铭。于是复总而书于壁曰。明窗棐几。晴昼炉薰。开卷肃然。对我天君。即真西山心经赞语也。
洗心台幽居记
洗心台。在仁王山之下。洞僻而幽。有园林之胜。粤自丙辰。王考卜居焉。吾兄弟生于斯。长于斯。自幼时。奉王考杖屦。日涉于园。上下提挈。怡怡如也。台中景物。四时皆佳。杜鹃盛开。芳草萋碧。海棠方发。黄莺相语。碧梧叶稀。霜月满庭。寒松挺立。风至龙吟。于是吾兄弟往往咏物作诗。王父见而悦。每岁春。先君子与里中诸公。为赏花会。置家酿少曲酒而待之。饮毕。辄相和为诗。有凉轩数间。爽豁宜夏。邻人多来避暑。先君子相与为蜡韵之戏。或论经史。或谈古今。消遣永日。吾兄弟列侍左右。甚乐也。奴二江者善接木。园中果实益盛。可以供宾祭之用。圃有瓜。田有葑。给朝夕饭馔不匮。幽居生涯自足。何羡乎富贵。时则家中三世无恙。多乐少忧。人或称心台为福地云。庚午夏。始移居于溪东。自是至今四十馀年。人事百变。回顾旧庐。
洗心台幽居记
洗心台。在仁王山之下。洞僻而幽。有园林之胜。粤自丙辰。王考卜居焉。吾兄弟生于斯。长于斯。自幼时。奉王考杖屦。日涉于园。上下提挈。怡怡如也。台中景物。四时皆佳。杜鹃盛开。芳草萋碧。海棠方发。黄莺相语。碧梧叶稀。霜月满庭。寒松挺立。风至龙吟。于是吾兄弟往往咏物作诗。王父见而悦。每岁春。先君子与里中诸公。为赏花会。置家酿少曲酒而待之。饮毕。辄相和为诗。有凉轩数间。爽豁宜夏。邻人多来避暑。先君子相与为蜡韵之戏。或论经史。或谈古今。消遣永日。吾兄弟列侍左右。甚乐也。奴二江者善接木。园中果实益盛。可以供宾祭之用。圃有瓜。田有葑。给朝夕饭馔不匮。幽居生涯自足。何羡乎富贵。时则家中三世无恙。多乐少忧。人或称心台为福地云。庚午夏。始移居于溪东。自是至今四十馀年。人事百变。回顾旧庐。
近斋集卷之二十一 第 425L 页
亦已屡易主矣。吾兄弟今皆白首。每相对说心台时事。为之悽然。韩昌黎曰。某水某丘。童子时所游也。台其可忘乎。余遂为此记。以示儿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