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近斋集卷之九
近斋集卷之九 第 x 页
近斋集卷之九
 书
  
近斋集卷之九 第 163H 页
答李善长
泉翁论明德说。曾未之见。故不敢妄评。然其以气之精爽。不得为明德本体。果可疑。浅说曾论慎独不得为涵养。实有所以。盖慎独之慎。朱子解以尤可谨焉。则尤字有猛省底意。与平平存在略略收拾之戒惧意味自不同。则慎独之慎。可以省察言。不可以涵养言。省察涵养。岂非各为工夫。而亦岂非慎独不得为涵养者乎。谨独时固有一边涵养。而若以慎独为涵养。则是指省察为涵养。其可乎。静时有涵养。动时亦有涵养。而动时涵养。非慎独之谓也。不但于心中萌念时。凡应事接物人所睹闻处。亦常戒惧。则是动时涵养。是所谓戒惧通贯动静也。何谓除却谨独一边无别讨得动时涵养处也。谨独谓之动时敬则可。谓之动时戒惧则不可。盖省察不可以戒惧言也。观致中和章句戒惧谨独对言者。则可知矣。如何如何。
心性自有界分。人心不可作气质之性。况人心是出于形气。形气与气质。又自不同者耶。道心人心之过不及。虽由于气质之所使。而亦不可以此直谓之气
近斋集卷之九 第 163L 页
质之性。
有是气。便有是精爽。气与精爽。不可分先后。且既曰气之精爽。则何可谓有是精爽而从而有气乎。精爽虽出于气。是得于气之初者。气之初。亦岂有清浊乎。自清浊未分之前而言之。则精爽是纯然虚灵。岂曰有分数而圣凡有优劣耶。气是毕竟先有理。而朱子犹云理气不可分先后。况以气之精爽。谓在于气未生之前可乎。或说恐未见其为然。
中庸至圣至诚分属小德大德。则亦可以体用说。而不然则只以表里看固自好。此正随语生解处。恐不可以一槩论也。
答李善长
妻丧。父在则不杖。不杖则不禫矣。母在则母不主丧。可以杖。杖则禫矣。此义见于备要杖期条按注。来示何谓并言父母在耶。且以父在父为主之文。次子异宫者。亦不自主妻丧。尤翁已有所论。然则父在为妻不杖禫者。非独宗子为然也。
答李善长
尤翁所论云云。不记经礼问答中所载如何。而南溪礼说立丧主条。引尤翁说如此矣。家礼固有通父在
近斋集卷之九 第 164H 页
与父亡。皆为杖禫之文。愚意僭妄以为从家礼不如从古礼。盖压屈之义。甚重故也。殇丧一节。家礼之断以已娶者。果是谓冠而未娶者亦当殇之耶。冠者既责以成人。则依小记文。勿殇似宜。然亦何敢断定也。
答李善长
冠者不殇。小记既有其文。且自十九为长殇。盖以二十而冠故也。然则冠者之不为殇。可知矣。自冠而至有室。其间为十年之久。则非如后世之冠娶同时矣。古者冠而未及娶而死者多矣。必待有室而死而后。方为成人之丧。则二十九岁而死者。皆可以殇处之耶。必不然也。长子冠而未娶者。既服斩衰。而不立其后。固似窒碍。然愚见则以既冠也服长子服。以无妻也不立后。各有攸当。意者古之人有如此行之者矣。
答李善长
冠礼。期服内大功葬前。不许行之矣。女子之笄与男子之冠同。则妇人之加剃。亦于期服内大功葬前不可行之耶。或云剃是陋制非古。则不可以冠论。虽于期服内大功葬前。行之无妨。至于髻。既用古制。当遵礼意。不可行于期服内大功葬前。此说果如何。或云虽男子之冠。不备礼而行之。(如不为三加而无祝辞。)则期服内
近斋集卷之九 第 164L 页
大功葬前亦无碍。女子之笄。则无三加。古礼加髻。虽有宾祝之节。今除此节目。则服中葬前。亦无不可行之义。未知兄意如何。愚意妇人无冠。(花冠。出于后世。)笄髻与男子之冠不同。不必以期大功服为拘也。如何如何。丧人因丧而冠。而服人无因丧而冠耶。并示教。
与李善长
人有穷困而遭其妻丧。权厝已三十馀年。葬时不立主。每当祭设纸榜行之矣。今将改葬。因此时立主如初葬时题主之例。成坟后为之。而告辞则措辞以告。其当初不立主。今因迁葬追立之意似宜。未知如何。
答李善长
为长子斩衰。只当论亡者之为正体与否。不当论亡者之有子与无子。至于小记注郑说云云。其文结杀紧重处不在于无子二字上。而在于不受重三字上。盖其长子死无子而移统于次适。故谓之无子而不受重。然则注疏本意虽非以不立后为无子。而既不使之受重。则不立其后可知。以此言之。以其无子作不立后看可也。四世嫡长。至为严重。若以其无所生子而不服三年。则恐是违礼之大者。未知如何。
服色虽行三年之制。蔽阳子则岂不太过。草笠似亦
近斋集卷之九 第 165H 页
野矣。黪布笠近可。而亦不必然。着粗黑笠无妨。长子斩衰。既不解官。则何至于不可着漆笠耶。近世人多用漆笠矣。
答李善长
教意想犹有滞疑。岂愚说终未明白而然耶。高见欲以适子之无子者。直同于废疾之科。愚所未晓也。生前虽不立后。或丧初立后。或将以立后。则虽无生子而非不受重者也。何可不服三年乎。至于郑说。盖无子不立后而不受重者。故同于废疾。非如兄意所指无子则便不得受重也。亡者若在。则其身当三四世之重。其子之有无。不当论也。经传既有正文。何可就他条疏说而从之。况疏说所指。亦不如此者耶。此恐兄思索太过处也。黪布笠则可矣。
答李善长
大学自欺与欺人。精粗不同。不可赚连下文小人閒居章。亦不可推到不奈他何看。
答李善长
补亡章全体大用。与或问传一章条全体大用不同。彼以明德之体用言。而此以知识之体用言。此章小注陈氏说以全体为具众理。大用为应万事者。是以
近斋集卷之九 第 165L 页
吾心之全体大用。为明德之全体大用也。所谓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即言知止也。若以此为明德之全体大用无不明。则知止。只是明德中一事。何足以谓之明德尽明乎。格物致知。不过为明明德之端。而到诚正修。方尽明明德之实。则所谓无不明。只是知之无不明也。非谓德之无不明也。然则陈氏之以此全体大用为明德之全体大用者。岂不谬哉。渼湖先生之以陈说为非。似以是也。或曰。心是明德。则吾心之体用。岂非明德之体用耶。愚曰不然。心固是明德。而此章吾心之心字。便是知字。何也。物格知至。知与物。每是相对言者。既曰众物之表里精粗。则当曰吾知之全体大用。而不曰知曰心者。盖知识是心之所有也。故推本言之也。章首将释知字。已先言心之灵。故于此又以心字代知字。以应章首之意也。朱夫子之释传妙法。盖如斯矣。或曰知识是用一边。亦可以全体言耶。愚曰知识与知觉。分言则固属用。而只就知识上言则知识。亦兼体用。或问释知字曰妙众理而宰万物。则妙是用而宰是体。以妙字宰字观之。与明德之具字应字有别。尤见陈氏之说之为非矣。愚尝以为明德之体用。可兼未发说。吾心之体用。只从
近斋集卷之九 第 166H 页
已发说。如是看。如何如何。
答李善长
全体大用。补亡章与或问。所指不同。愚之前书。已言其故。何为而疑其非正义耶。明德之全体。自是兼言未发。知识之全体。只是从已发言。今以知识之全体。同于明德之全体。则知识与明德。无分别矣。其可乎哉。且体用之名有般数。有以动静为体用。有以显微为体用。有以本末为体用。有以材料与造作为体用。何可以全体大用字之同而作一样义看乎。若以为全体大用。既言于明德。则他处所言全体大用。亦必是明德云尔。则恐似泥滞矣。若以为吾心是明德。则此心字便是知字。其可以兼未发已发之心看乎。愚故以此全体大用为知识之全体大用也。高意必欲闻何如是全体。何如是大用。则上所谓材料与造作是也。材料与造作。物皆然而知识亦然。知识出乎心之神明。于天下万物之本。能统之而无所不知。是其材料也。于天下万物之理。有以运之而无所不知者。是其造作也。观统之与运之字。则可知体用之分。曰全曰大者。以其无不知故也。或疑知识非知觉。则何以谓之全体。是不然。朱夫子尝曰。格物零细说。致知
近斋集卷之九 第 166L 页
全体说。此岂非知识之知有全体者乎。
或问大小学论敬处。开发聪明进德修业八字。以明德新民言。而非以涵养言也。盖涵养本原已于论小学处言之。故于此不复言。而只以明德新民为言。其曰开发聪明。格致之谓也。其曰进德。诚正修之谓也。其曰修业。齐治平之谓也。是言明德新民之目。而下句明德新民四字。言其纲也。有何意叠之嫌。况明德新民上。有致字。则是又言明德新民之止至善也。尤不当以意叠为疑。
 妙众理宰万物。
或问此段与首章章句。变具字作妙字。变应字作宰字。一则先言体而后言用。一则先言用而后言体。互换说去者。宰虽宰制之宰。朱夫子尝论此宰字。以为主便是宰。宰便是制。则当以主宰意看。作主宰意看。则宰万物。岂非体乎。前言之可据者。则首章第四节小注胡云峰之说曰。有以妙之则其用行。有以宰之则其体立。愚尝用此说矣。
答李善长
气质交运之说。以天气地质言之。犹言天地之气交运也。质非形质之质。则谓之运。亦似无妨。刚柔朱子
近斋集卷之九 第 167H 页
说以为阴阳之德。以此义看为好。
答李善长
 正心章四者。是心之用。而忿懥与好乐。则可以分属义礼仁。至于忧患。属于那边耶。
忧患。似属仁。盖喜之与哀。皆属仁。忧患即哀之类。论语关雎章注。以哀为忧。此可见也。
 平天下章生财有大道(止)仁者以财发身云云。生财之道。在于务本节用。其下即曰以财发身。是务本节用。亦为以财发身之道耶。
务本节用。生财之道。以财发身。生财之效。虽于生财有大道之下。即曰以财发身。非以务本节用。为以财发身之道。生财有道。实应君子先慎乎德一节。有土此有财。以财发身。又应此一节。财聚则民散。故如是相接耳。
 程子,上蔡,和靖说敬处。曰主一无适。曰整齐严肃。曰惺惺法。曰收敛。朱子尝言不必分内外。都是一般。然而今考之。微似有不同。岂未信得及耶。
整齐严肃与主一无适。虽似有内外。然程子曰。只整齐严肃。则心便一。未有外面不整齐而心能收敛。惺惺者。内外一致。故朱子谓之都只一般。然程先生说
近斋集卷之九 第 167L 页
备言表里交养。比谢,尹说尤密。
答李善长洪范问目
 陈氏以初一之一为点数。一五行之一为次第。此果然否。窃意皆以点数而其中自含次第之意。上下之间。岂有差别。但一曰二曰之一二。独以次第看似是。
陈氏说不可非之。朱子说亦有如此者。其曰一五行者次第之辞。与前章异后仿此云者。岂非以前章初一为点数。后章一五行为次序者乎。盖上章九纲总言处。既以点数言之。则此章以下九目分言处。不必又言点数。只承上章初次之文。别有次序。于此当以因而第之之义为重也。上下字义差别何害。必欲无差别看。则恐似局滞。且初一之一。既著初字于其上。此一字全是点数。若谓中含次第之意。则亦似叠剩。
 恭从明聪睿。五事之德。肃乂哲谋圣。五事之用。德与用界分。不能分明。愿更详。
恭而后肃。非肃而后恭。则岂非恭为德而肃为用乎。凡事顺而后治。乂岂非从之用乎。视远惟明。则知无不周。听德惟聪。则善为谋度。是哲为明之用。而谋为聪之用也。思而便通。则至于圣而无不通。亦可见圣
近斋集卷之九 第 168H 页
为睿之用矣。以此言之。则界分可知。何谓不明。
 以近天子之光。此近字。陈氏以性相近之近为同。而似太甚。以亲近之意看似好。
陈说之非。俞兼山已言之。其以下文作民父母为亲近之證。尤明白。
 络绎不属之不字。邹季友谓后人传写误以下为不云。而今 国试读作相云。未知何所据也。
络绎不属。愚尝以为络释其不续。盖物之不连续者继续之谓也。中间下其字然后语乃通。如是看似好。邹说之以下为不。未信其必然。 国试之读作相。亦未知何据也。
 恒雨若。或曰时雨固可。曰若而恒雨。亦称以若者。何也。盖若顺也。休徵咎徵。各以类相应。亦其理之自然者。故曰若是矣。
恒雨。是乖气而失德之应。则以若为顺。名义不当。且与五时之若。同一若字。则亦必无异义。无论五时五恒。其若字皆如之之谓也。即各以类应之类之意也。有肃乂哲谋圣之德。则五时之休徵如之。有狂僭豫急蒙之失。则五恒之咎徵如之。愚尝以此看。但非前人道破者。未知如何。
答李善长
洪范若字之义。愚见非欲胶守。而但虽作如字看。自然之理。自在于类应之中。何必作顺字看然后。方见自然耶。
答李善长
退溪存养说。愚亦尝疑之。盖涵养兼动静。则存养亦当兼动静。似不必分而二之。且存养二字。实本于孟子存心养性之训。则孟子本文似不专以静言也。然尤翁从退溪说。以叶平岩于近思录篇题。以涵养存养互言之为非。未知果如何也。
答李善长
为人后者。于本生外党。降服一等。问解有之。备要虽不言。而似皆包在于为本亲皆降一等之中矣。外亲无二统。有郑氏说。何可不降耶。至于或人之降外祖而不降舅。甚无意义。可怪。外亲无出入降。非指出继者。似与外亲适人不降之文同一意也。如何。
答李善长
所教墓焚礼节。他无可据。似与左传新宫焚三日哭同例。素服哭拜告庙。似得宜。
答李善长
 
近斋集卷之九 第 169H 页
三世嫡长孙以长殇死。则其父当降服为期耶。为大功耶。
长子当服三年者。死于长殇。降服期年。虽有旅轩说。而考备要殇丧条小注。引古礼疏说有曰。长嫡若成人则当服斩衰。而殇死则如谷未熟。当入殇大功条也云云。当以疏说为正。
 殇丧。古者不立神主。既虞而除灵座。程,朱以后八岁以上。皆立神主。其灵座依古礼。虞而后即撤耶。随服之远近而设耶。
殇丧。皆立神主。已与古礼不同。虞后不可撤灵座。故慎斋先生以为当待服尽。从之为宜。
答李善长
 遭妻丧者。以父在故不禫。然若有子则祖不压孙。若为孙而过禫。是为子行禫也。若不行则其子亦不杖期也。焉有为母不杖期耶。
妻丧父在则不杖禫。而有其子则其子自当有禫。其祖为孙主禫。当如大功者主人之丧。有三年者为之再祭之例。勿论为孙行禫与为子行禫。俱无所害。母丧岂有不杖期之理。杖而不禫。亦非也。行禫似无可疑矣。
近斋集卷之九 第 169L 页
与李善长
送别后。经尽长夏。尚阙一书者。非敢待先施之问。盖病懒故也。悬悬之思。曷尝少弛。不审下车以来。道候政履连获万相否。贵县风土谣俗定何如。三月报政。果有立得规模否。儒者之治。自与俗吏不同。先教化而后刑法矣。治邑化俗。若如陈先生谕仙居民之文。则岂不成百里太古耶。因风翘想以俟政声之播闻也。朱墨之暇。或能及于简编否。三渊翁尝讥守令之读书。以为心无二用。此诚好言。而亦不可以一槩论政事。苟有其暇。读书似亦无害。是乃仕优而学之道也。但未知所莅之地閒忙何如耳。不备。
答李善长
收养子服丧三年。沙溪以为其妻从服无疑。而此是古礼之所未有。故尤翁以先师说为不得已之论。慎斋亦曰。从服似过。然齐体之间。夫服齐斩。妻袭纨绮。亦甚未安。不知何以处之。方为得正也。尤庵又云收养子之妻。虽服同爨缌。岂至全然无事。礼宜从厚。则依先师说。服三年为可耶云者。虽是未决之辞。亦只得依此斟酌行之耶。愚亦未敢质言。
答李善长
近斋集卷之九 第 170H 页
所询太极图说中正在于仁义之先。愚尝以为图说是发明易道者。故以中正言之。而中正比仁义较重。故在仁义之先。未知是否。
来谕与四时合其序。以喜怒哀乐看者。恐合商量。此句实易之乾卦文言。而观其本文。似无喜怒哀乐底意思。或是濂溪引得来用活法耶。窃详兄意。以图说发挥五行。将五性配之。故欲把合其序。就性动为静处说。故曰喜怒哀乐。而既已见得如此。则不说四端而说七情。何也。此愚之所未喻也。大抵与四时合其序。所包甚广。如圣人之见于行事。刚柔弛张。进退语默。无非与四时合其序者。今若只就喜怒哀乐说。则似欠全备。中庸之如四时错行。曷尝只说喜怒哀乐哉。
近思录。此事不得放过。盖谓目畏尖物。大是病痛。不可放忽也。非谓畏尖物者。不能放过也。不可与不能之间。而工夫与病痛。分矣。若以不能放过看。则畏尖物已是病痛。又何叠说病痛乎。且此事二字。是立论之辞。其上则说畏尖物之病痛。其下即言工夫之不可或缓。故曰此事不得放过。其义岂不皎然。便与之与字。意义甚实。盖克之之云。对敌相战而后胜也。以
近斋集卷之九 第 170L 页
克之之心。与畏之之心。交战而克。故下得与字。此可见先贤用字之不苟矣。
心丧者即吉。必待吉月。自沙溪,尤庵已有定论。宁容更议。丧三年者禫月即吉。心丧者禫月犹未即吉。轻者反重。诚有如或人之疑。然愚意每以为此非反重适所以为轻也。或即吉或未即吉。有禫无禫之分也。若使心丧者禫月即吉。则心丧果有禫乎。知此则或人之疑。不难辨矣。
答李善长
生之谓性一条。或以为本然之性。或以为气质之性。而气质之性云者。似为得之。何者。凡观文字。其所引古语。当观本文正义。夫生之为性。实告子之语而程子引之者。则告子所谓生之谓性。即气也。非理也。故程子发明之。而但告子以知觉运动为性。程子以气质之性言之。此其所以小异耳。然知觉运动。是气也。告子所谓生之谓性。非气质之性。而何朱子亦尝以生之谓性为气质之性。语类叶贺孙录最分晓朱子论程子书此一条曰。生之谓性。是生下来唤做性底便有气禀夹杂。便不是理底性了。既云不是理底性。则其非本然之性也明矣。惟其生之谓性下。多言天
近斋集卷之九 第 171H 页
命本然之性。故说者欲并与首句性字而作本然之性。然生之谓性下。即接以性即气气即性。则与程子释天命之性为性即理也之语。判然不同矣。然则此性字。其可作本然之性看乎。来谕所谓若以本然之性看。则于性即气气即性一句。说不去者诚然矣。至于所教欧阳希逊问答。分明不以气质为言者。恐似未然。其所谓天命云者。非以生之谓性为本然之性。盖欲即其形气中。看得所具之理。是天命本体耳。此等处。惟当随语生解。何可执言而迷旨乎。大抵气质之性。与本然之性。非有二性。以其理不离气而言。则谓之气质之性。以其理不杂气而言。则谓之本然之性。其实一性也。或滚同说。或分析说。当观其所主而言者如何耳。生之谓性。既有一生字。则生是气也。何可谓非气质之性乎。近思录释疑。亦以为此性字是气质之性。愚尝欲从之矣。此篇中诸性字。若欲依朱子语分看。则亦有可得而分者。性即气气即性之性。是气质之性也。不是性中之性。是本然之性也。善固性也之性。恶亦不可不谓之性。皆气质之性也。才说性之性。是兼本然之性气质之性而言者。便已不是性之性。是专指本然之性也。凡人说性。只是说继之
近斋集卷之九 第 171L 页
者善。又是本然之性也。如是分看。庶或免错谬否。
墓人为尸说。更考周礼。则墓人即冢人之官。非泛指守墓者。冢人之官。墓祭为尸。此专指邦礼而言也。郑注以墓祭为祭后土。故程子以旧说墓人祭后土为尸为非。盖谓古者已有祭先墓之礼。而郑氏解墓祭为祭后土。误矣。非以后土与人神不同。不可用尸也。周公祭泰山。召公为尸。则虽非人神而亦用尸。可知矣。
答李善长
近来西洋学炽蔓。陷溺之害。至于为禽为兽。此是曩岁兄在秋曹时。痛为禁断者。而其习不悛。十年之后。乃复至此。甚矣。其蔽惑之难开也。幸赖 圣朝刑教并行。革心革面者多。而尚难永绝根本云。亦安知无烧不尽吹又生之患耶。吾党诸贤正宜卫道辟邪。明天理正人心。以救颓俗一半。窃以此事有望于尊兄。未知如何。
  别纸
湛一之与精爽。分而为二。愚恐未然。夫心是气之精爽。则精爽为心之全体。知觉之体用。不外乎精爽二字。精爽即湛一也。岂于精爽上。又有湛一以为心之
近斋集卷之九 第 172H 页
本体乎。谕善朴公说以来示数条观之。正愚陋之所甚疑也。其曰湛一。是本然之气。圣凡之所同也。其曰精爽是血气之所生。圣凡之所不同也者。分析虽细。而源头却成两歧。夫心一而已矣。岂有圣凡所同底心之外。又有圣凡所不同底心乎。心之所以本善者。以气之精爽也。今曰精爽有清浊粹驳。则是以心为气质而心有善恶也。其可乎。心体之虚灵。即气之精爽。而精爽即湛一。今谓精爽非湛一。湛一是本体。则虚灵不足以为心之本体。而虚灵上。又有湛一。不几于头上安头乎。今若曰虚灵为本体。湛一即虚灵。虚灵非精爽。则精爽不足以为知觉而与虚灵为二矣。此皆未安者也。窃尝论之。原初湛一之气。聚而为心。即所谓精爽也。精爽非出于血气者。精爽无清浊粹驳。故圣凡之心。同矣。若其已发而入于不善者。是挟气质以后之心。非可言于心之本体矣。然则精爽。只是湛一而已。何得有浊驳来。以精爽直作湛一。朱子语虽无见处。精爽之称。自是心之名目。一言而蔽之者。则精爽本是神明。神明与湛一。岂有二乎。张子所谓气之本。即朱子所谓气之精爽也。虽有论气论心之不同。而其实一气也。来谕云。气之本体。虽湛一。人
近斋集卷之九 第 172L 页
物禀生以后。所禀之气。汩乱浇漓。何以全得其本体。此可于气质上言之。不可于心上言之。盖气质则不得其气之本。惟心则得其气之本。故所以神明而具众理也。今以精爽为非湛一而是血气中精爽。则所谓湛一。果寓于何处。而虽欲求之。无从讨觅矣。岂不大可疑耶。大抵精爽也。虚灵也。湛一也。实一物而异名耳。似无各占地头。近于性三层之说。如兄意所虑矣。既以近于性三层为嫌。而复欲把精爽作气质。以蹈湖论镜铁精粗之说。何哉。此愚之所未晓也。虽游气纷扰之后。其本初一原之气。未尝息也。岂不钟而为心乎。兄之以远引原初为疑者。诚过矣。人心状得处。精爽虚灵字固足矣。而以精爽为言。则或认以精爽有清浊以虚灵为言则或认以虚灵有优劣将使心与气质无辨矣。又安得不以湛一言心。以明其本体也哉。
答李善长
敬直之通动静。非大学章句始有此意。自易本文而已然。盖直内之内。是心也。即此内里面有未发已发。则敬直岂非通动静者耶。与义方对言者。非以敬为静而以义为动也。实以内外言耳。程子曰。敬直义方。
近斋集卷之九 第 173H 页
合内外之道也。又曰。敬义夹持。表里如一。此岂非敬义之以内外言者乎。至于朱子之以敬直属静。以义方属动。乃是推说敬义斋记何叔京书。似皆然矣。易文言本义小注。多载朱子说。亦以敬义分属动静。然终不如分属内外之为得正义矣。然随语生解。各有攸当。则敬直义方。分内外可。分动静亦可。敬直专属静可。通动静亦可。何必局滞看耶。
太极图解第二节。自其著者云云。此著微字。与显微无间之显微不同。非以理之体用言而乃以理气对言者。盖其上以本然之妙。所乘之机。形上形下两柱说来。因言阴阳动静之不同时位与冲漠无眹。则是以理气对言也。气是有形象者。故曰著。理是无形象者。故曰微。然动静阴阳不同时位之下。言太极之理无乎不在。以见气必载理。即器亦道之意也。冲漠无眹之下。言阴阳动静之理。悉具其中。以见理不离气。即道亦器之意也。然则此两段。或主气而兼言理。或主理而兼言气。非以理之体用对言也明矣。
第三节错而言之。以五行之行之序与生之序不同。由乎交变也。错是交互之义。以水火言之。水生于天一。则水本阳而至其行也。配冬而为阴。是动变而静
近斋集卷之九 第 173L 页
也。火生于地二。则火本阴而至其行也。配夏而为阳。是静变而动也。此岂非交互者乎。故曰错而言之。则动阳而静阴。实所以明夫五行之根乎阴阳。而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错综不穷而为造化发育之妙也。
西铭。自崇伯子至伯奇六段。虽若无次序条理之可言者。而细看之。则亦不无次序条理之可言者。盖孝有大小。不好酒而养亲。是孝之小者。推吾孝而及人。是孝之大者。故先言崇伯子,颖考叔。以见孝道之由小而至大也。人子事亲。所遇有常变。故顾养锡类。既语其常。次举舜,申生事。以言孝道之善处其变也。孝是人子终身事。至死而后始定其孝节之能完无亏。故继又举曾子启手足事而言之。人子事亲以顺为主。顺是孝之全体。故末又举伯奇顺令而言之。盖归全之语。与下文殁吾宁之意相应。顺令之顺。与下文存吾顺事之顺相应。篇将终。故于此唤起欲收结之也。以此论之。所引先后。亦略可分矣。然崇伯子,颖考叔特借用。以见孝之大小耳。非谓禹之孝。不及颖考叔。舜,申生事亦言其所遇之变同耳。非谓申生之孝能如舜也。
答李善长
 
近斋集卷之九 第 174H 页
未发。必宽占地界然后。诸说可通。盖朱子所谓思虑未萌。知觉不昧。即子思所谓未发。固是一等地界而可以极层言也。其他朱子所谓黑暗如顽石。劈斫不开。又所谓己自汩乱了等语。虽未至十分地头。其为未与物接之时则是不可不谓未发。此所以宽占地界。或以极层看。或以未极层看。然后诸说乃可区处。
未发。不可宽占地界。未发二字。出于子思。子思所言。未发之外。岂有别般未发乎。曾见巍岩集以为未发有浅深。似颇可喜。后看却不然。未发。即是中若以黑暗如顽石为浅底未发。则是未发而有不中者矣。未发与中。分而为二。则岂子思所云未发之谓中之义乎。朱子所谓厮役亦有未发。恐是未定之论。顽石劈斫不开。似是记录之误。当以林择之书为定论。如何如何。尤翁以为众人无未发。盖无戒惧之工夫。则中体不立。虽未与物接。而不可谓未发故也。今盛论似巍岩说而较尤宽歇。以众人昏昧散乱之病。谓之未极层未十分地头。可谓太缓矣。
 未发时。不可言工夫。故程子求中之说。恐未免语病。当以朱子之言为正论。
近斋集卷之九 第 174L 页
未发时工夫。即戒慎恐惧也。何谓不可言工夫。求中之云。即苏炳说。而问目中。作程子说。未敢知。而盛论又以为程子语病。则恐未安矣。程子以存养言之。存养。即未发时工夫。朱子亦每以平平存在略略收拾。为未发时工夫。至于未发时。着不得工夫云者。盖言至静时不可着意用力。非谓未发时。全无工夫也。或问所论特以吕氏之所谓执。杨氏之所谓体。皆涉于费力故也。心经附注。同一意也。不可以此而遂谓未发时不容言工夫也。盛论前既以为戒惧通动静。或专属静时。则戒惧为静时工夫矣。今谓未发无工夫。则上下岂不矛盾乎。戒惧是工夫。何必求之体之执之而后。为工夫乎。朱子尝言戒惧而曰肃然如有所畏。如字甚好。此个地头。难以言语形容也。
 十六章鬼神之德上。必加为字。不无意义。盖鬼神者。是统说也。德字是情状也。若作鬼神之德看。德字专属鬼神而别无意焉。若作鬼神之为德看。鬼神归重于德字而自有深意。此所以德字上。必加为字也。然则其曰为德云者。便若鬼神之所以为情状者欤。
为字之义。所论未甚分晓。所谓若作鬼神之德看。则
近斋集卷之九 第 175H 页
德字专属鬼神而别无意焉。若作鬼神之为德看。则鬼神归重于德字而自有深意云者。似有以鬼神与德为二之病。愚意则德字便只是鬼神。德字上。加为字者。犹言鬼神之所以为鬼神。章句并释为德二字者。实带得所以为鬼神底意思也。未知如何。
与李善长
气不充体曰馁。无是之馁。非道义之馁。非气之馁。即言体馁也。不慊之馁。亦言体馁。非气馁也。上下两馁字义。宜无不同。
答李善长
所论望日参礼一节。家礼与要诀。互有异同。而当以家礼为正。既不设酒。则独设茅沙无义。鄙家则曾前于望参不设酒。则并茅沙已之矣。馀如上仪云者。即大纲说。岂指茅沙而言也。凡祭献酒读祝后再拜告事由。则两行再拜者。其义固难的知。然以臆见思之。时忌祝。专为行祭。故献酒后即读。而读讫再拜。告事祝。只为告由。故斟酒后再拜。一如朔望仪。而祝告后。又行再拜。其意各有攸当耶。未见先辈说。不敢质言。
与李善长
有人问本生亲之本生姊妹。当服小功耶。当服缌耶。
近斋集卷之九 第 175L 页
礼经无三降之文云云。愚答曰。本生亲之姊妹。服小功。则本生亲之本生姊妹。降而为缌。自在其中。礼虽不言。可以推知。何必以无三降之文为疑耶。此似与两男各为人后不再降者。不同矣。其人又问三寸姑母服。本是期。而三降至于为缌。情理有所未安。愚复答曰。既有当降之义。则三降亦无所害。自期为缌。虽近于薄。此正以礼夺情者也。愚意降服本宗之义甚严。他不暇顾。除他说。执事于本生姊妹降服小功。固无二统之嫌矣。令仲胤与本生兄弟同服。姑丧以小功。岂非有二统之嫌耶。决不可以生父既降服。己不必又降为言。此是年前答人问者。而其家依此言。服姑以缌矣。今见尤翁说有所云云。甚恨当时考之未博也。然尤翁说。于愚意终有所信不及者。盖虽比之于两男各出继同作一例。而以愚观之。恐似有不同者。如何如何。
 尤庵曰。两男各出继。两女各出嫁。皆不再降。出继人子孙。复出继。亦不再降。惟出继而出嫁然后。再降矣。(答宋元锡书)
答李善长
礼疑三降之有无。固未敢知。而此与两男各出继终
近斋集卷之九 第 176H 页
有不同。尤翁所云亦字。恐是推说。愚之所疑者此也。然不敢信己而信其师。当从尤翁说耳。
与李善长
赵友签论已尽之矣。别无更加指摘者。然第一条论气之精爽处。不说此精爽之气是原初湛一之气。故名目未明。易致人听莹。恐似未尽。
尊德性作兼知行说。恐非经文本旨。若尊德性兼致知。则何以与道问学对说耶。此段小注胡云峰说最似分晓。何不引而明之。
与李善长
鹤驭上宾。臣民延颈之馀。痛陨何极。四朔阻音。一念徒驰。居然为秋。不审此时兄政履珍相否。区区溯仰。今夏始旱而终潦。贵邑秋事果如何。一歉一丰。实关受牧者忧喜。亦为之奉念。沈一之忽作古人。惊悼何已。以其学问文章而止于此。吾党之不幸也。重用伤惜。兄以同门讲磨之谊。当益恸怛也。莅邑今已有年。政规当就绪。程子云仕州县者。迁就于法令之中。犹可行其所志之一二。未知近来亦可如此否。兄之自料定复何如。勉之无怠。不宣。
与李善长
近斋集卷之九 第 176L 页
初冬逢别。甚恨匆匆。瓜前升迁。固是倘来。而果得之矣。意况定何如。丰民喜迎仁侯。将沾春脚之化。窃为郡人贺也。贵郡是退翁所尝莅之地。想流风遗泽犹有存者。且山水之美。多载于文集中。可考而知也。今兄得宰此区。可谓清福。其将寻杖屦之旧躅而继弦歌之馀响否。令人驰神。
答李善长
贵邑民俗甚顽。官长难为。从前非不闻之。而自吾兄下车。不以为忧者。盖谓治之有道也。遇此盘错可别利器。正好试之矣。大抵为治偏重则有弊。御众也甚难。纵之则慢。急之则乱。惟其威惠并行。可以镇而抚之。来示所谓缓猛之间者。亦已得之矣。何待愚言之进也哉。为政莫如平。吾夫子之训也。须以平之一字做去。则久当有验。民必从令。移风易俗。可庶几矣。如何如何。日昨得奉赞善金兄书。语多及于兄矣。以为所到有治声。学优所致。信然信然。
与李善长
斯文不幸。渼上祭酒兄。奄弃后学。恸怛何言。其冰壶秋月之气象。何处复觌耶。仰想师门。两世契谊笃至。痛悼之怀。何以自抑。吾党无所矜式。士林无所依仰。
近斋集卷之九 第 177H 页
念之至此。岂但为私而悲也。
答李善长
尊始祖守道正公。果是不当祧而祧。则虽久远之后。固当釐正其谬误。祠版之既埋。复立庸何害乎。而但闻守道公非大君云。非大君则不得称别子。不成为百世不迁之位。仪礼,家礼及 国典。皆如此。不知贵宗诸人欲用别子不迁之例者。有何所据耶。弟于来谕。初则泛看。欲以建祠答去。起草示赵士纯。士纯以为不可。其说极是。愚亦从之。今无容更议矣。至于坛壝亦或一道。而此又有难行者。坟墓虽失传。而禹祭酒之祀坛。犹以有故宅遗墟之尚存也。金太师之墓坛。亦以有旧山洞名之可徵也。如守道正公。则设坛实无处所欲。于宗子家筑坛。则既非不祧之位。其宗子为已毁之宗。筑坛其家。恐涉无义。未知如何。
答李善长
教意奉悉。庙中节祀与告由。自是各项事。诸位行参时。别告当位。恐涉未安。秋夕茶礼罢后。更设酒果。告迁葬于当位似宜。盖一日不再祭。即指盛祭之谓也。告由时设酒果。似无再祭之嫌。亦未必为烦屑。如何如何。
与李善长
程秀才之程。果非误字。偶阅一文集。以为此事载于邵伯温闻见录。司马公之称程秀才用旧姓者。盖反厥所生之义。向时不记本文事实。致有付签之谬。可叹其签去之如何。嘉平崔丈礼。即崔佥枢祏氏之从弟。质悫端直。平日最以吸烟茶者为非。往往斥之太过矣。今于兄初相见而亦有此论耶。曾见韩南塘集。南塘亦尝服烟。而后乃作诗而止之。先辈之勇改如此。兄亦未可效之耶。弟亦与崔丈意见。略同耳。
近斋集卷之九 第 177L 页
答李善长
时祭。只奉祢庙之家。亡室位。以无祖妣位。祔于妣位。盖出于权宜之礼。而今既有高祖位新奉于长房。则当用中一而祔之义。祭高祖考妣祝。书以某亲祔食。方合礼意。如以前后径庭为嫌。则时祭前一日。以自妣龛移祔于高祖妣龛之意。措辞告由。似为宛转。未知如何。
答李善长
气本善之说。以浩然之气与元气观之。气之本善。可知。何必经传上的有气本善三字而后可乎。气本善。故心亦本善。心非理即气也。气若本不善。则心何以
近斋集卷之九 第 178H 页
本善乎。纯善本善为性心之别。盖纯者驳之对。纯善则无恶矣。此可言于性也。本者末之对。本善则末流未免为恶矣。此可言于心也。俞说以纯字本字于心性互换说。未可知也。盛论既有所受。发挥尽亦精明。无容更商耳。
答李善长
闻有营婚之扰。未免恼神。此固常事。学不必终日读书。应事接物。即此是学。何可有厌烦底意耶。西铭中。六个圣贤事。恶旨酒育英才。两句之一句。有两义。盖自分明。其下四句固难如上例分属。而其兼得事天事亲之意。则宜无异于上二句也。朱子所谓推类可见者。似以此也。然恐亦是大纲说。不必以恶旨育英之例。强为牵合。以涉安排铺置之嫌。未知如何。近日邪学愈炽。可胜忧叹。释佛之害。甚于杨墨。洋学之害。甚于释佛。狂澜不障。则人将胥溺。何由辟之廓如也。拔本塞源。必有其道。兄试思之。
答李善长
小心畏忌等语。大祥祝不可用者。鄙说非别有所据。亦非专主南溪说。南溪欲只用于小祥。不为通用于祥禫。而愚意则虽小祥。亦不必用。盖以渐次杀哀之
近斋集卷之九 第 178L 页
义言之。二祥祝。宜无加于三虞而夙兴夜处哀慕不宁八字至矣。何必添用他语。且如禫有澹然平安之意。则小心畏忌等字。岂非下得重耶。愚故于家礼至祥禫用之之文。窃尝疑惑也。及见陶庵所论。曰备要虽载此文。而士大夫家多不用之。故鄙人亦不敢用。于是深信此说。家间年前所行不用矣。得无僭妄否。大抵家礼,备要虽是后学尊信之书。而小注所载有不能尽从者。若此类甚多矣。沙翁之悉取而录之者。欲人之参看而使有以取舍耳。小祥则之则字。瞽见但知其止于小祥。未见其通于祥禫。遂庵于此以为有脱误。先辈亦已疑之矣。然愚说非敢自以为是而必使人用不得也。
答李善长
所谕祝文说。有此反覆得释蒙吝。良幸。前日鄙书中小注云云。实指备要小注。而在于家礼并举之下。家礼适为带说耳。家礼本文果非小注。而备要小注。愚亦非敢欲尽舍之也。但以此条甚可疑。故云耳。其八字既是仪礼祔祭祝。则用于祔祭可也。温公之移用于小祥条。何也。诚未敢知也。遂庵说虽似有味。而恐亦是推演说去者。故愚未敢断然从之矣。然家礼既
近斋集卷之九 第 179H 页
载之。备要又录之。惟当遵用耶。陶庵之尊信家礼备要。当何如也。而独于此句不用。则必有以也。宜非错认以高仪也。此句语之至祥禫用之。终涉拖长矣。
与李善长
河西金先生升庑礼成。实斯文之庆也。尊先生遗志。是就我 圣上旷感之意。于斯可见。伏不胜钦叹之至。
答李善长
去就之节。兄之为我谋。犹未若我自量之甚也。职既不称。荐又难冒。而疾病亦无可强之势。何以仕进乎。况自来空疏者。衰癃昏愦。旧闻都忘。虽文义间敷陈。亦难如意为之。必无丝毫裨益。与其出而无补于 睿学。宁不出而守吾之拙分也。以此为力辞必递之计。而虚縻累朔。致勤 严教。兢惶靡措而已。
与李善长
所带僚职。七朔虚縻。一向逋慢。兢惶又何可言。自叨此职。知旧皆劝一出。虽吾兄亦然。今又有此申申之教矣。冷煖虽云自知。出处之节。岂不可讲于朋友乎。然区区株守。诚有不可通变者。以此每致外议之纷纭也。其处义曲折。非书字可尽。要之后日相对时一
近斋集卷之九 第 179L 页
摅出也。然近来传说亦多讹误。远听不必尽信也。如何如何。
与李士深(洪载)
高科与申学士同榜。侪类之情契密者。运气同亨。亦可见其理耶。窃识雅意所存。尝以古人事业担荷。今既发轫矣。自家之展布有路。朋友之期望亦深切。伏愿加意自励。益懋远大。以为扶世道而光吾党如何。外面变化。内者不渝。即退翁勉人语也。窃为执事诵之。倘不以为妄而领听否。
答李士深
先祖墓岁一祭。从沙溪说。则当为一献。一献则无祝矣。从愚伏说。则当为三献。三献有祝。祝辞不见于礼书。则惟当制用矣。愚意从沙溪说似宜。未知如何。
答李士深
 人有丧其妻者。以父在不杖故不禫。而练之当行与否。问于权咨议震应。则答以礼不杖则不禫。而无不练之文。练则可行也云云。后见尤庵答具济伯问。曰妻丧实具三年之体段。故练杖祥禫四者。只是一串事。今以不杖而不禫。独行练祭。恐是半上落下。窃谓小记注说。不得为定论也。既不得攻
近斋集卷之九 第 180H 页
破注说。则只得依此行之云云。近见金掌令钟厚之论。曰凡杖期之丧。有练祥禫者。为具三年之体。既为不杖期。则何论三年之体耶。既无事乎三年之体。则只是一期除服而其祭不过为忌祭而已。练祥禫三者。一无可论云云。今见南溪答尹明相问。曰适子为妻不杖则不禫。至于十一月而练。则恐不可因此尽废之云云。大抵前后儒家之论不一。未知何所遵行。
所询礼说。曾有人以此问于愚。愚引古礼祔祭舅主之。虞卒夫主之之文答之。以为舅虽主丧。当许其夫之为妻行练。以存其三年之体之义。不可以礼疏不杖则不禫。而并与练已之云云矣。其人持愚说。就正于金沙川。则沙川以杖练祥禫一贯事之义。谓之不禫。则练亦不当行。与愚不合矣。今承哀示。知沙川之论每每如此。而山水轩权公说。则今始得闻。正与愚见合。自幸鄙说之有助而不孤也。其所谓礼不杖则不禫而无不练之文云者。最为分晓。此愚之所尝执而为说者也。尤翁虽有不禫而只行练。为半上落下之语。其下又有既不得攻破小记注说。则只得依此行之之论。愚意此礼猝难决定。慎重之道。姑从其下
近斋集卷之九 第 180L 页
说。似无害也。南溪说。舅之于妇。所主者只祔祭云云。即愚前日答人问中所引。此足为父在为妻行练之一證。而曾闻沙川以夫主虞卒为后世行不得。未可知也。大抵夫之服妻。具三年之体之具字。甚重。虽因压尊而不杖。练则当行。以不失具三年之体之义。若并练而无。则乌在乎具三年之体之义也。不曰不杖则不练禫。而只曰不禫。礼之立文。必有以也。且虽曰不杖而终与他期服不同。故不曰父在则服不杖期。而只曰不杖则不禫。盖以犹有行练一节也。今以不杖之文为同于他期服之不杖期则不禫。何待于言而必言之乎。只曰不禫则可见练之犹在而异于不杖期矣。或言礼虽不言不练。实则举禫而包练。此说愚亦未之信也。愚尝得一说可證者。沙溪先生曰。父丧既顈。方行妻之二祥。此是遭妻丧于父在时者。父殁既葬而行妻之练祥也。此必是父在时舅主妇丧。而夫本当行练祥者。非以父殁而变于父在为其妻始伸练祥之礼者也。据此则父在为妻不杖者。其行练祥。可知矣。不杖不禫。既得压尊之义。只行练事。又存三年之体。此实全备无欠。古礼立意精密似如此。未知如何。
答李士深
所谕知仁勇次第之说。高见尽得之。盖入德之序。知常先于仁。而且此篇第四章第五章旨义。已言道不明故不行矣。其下诸章。即言知仁勇以为入道之门。而必先言知以见道之明而后行也。然则三达德之序。当以知行先后看如盛说矣。程子之训。本是平说三者之目。故就一德上各说一事。以示不可阙一之实。则先知后行之意。未尝不在于其中矣。今盛说。亦程子训内所包之意。而专主工夫先后言之。归重在知。语意详备。有足以发挥程子之旨。令人钦叹。
答李士深
 父丧小祥前月身死。其子成服后。即代承重服祖丧。小祥则当于父葬卒哭后。择日行祀矣。或曰。小祥日。略设祭。告退行之由。而诸叔父以先满先除之义服练可也。或曰。虽云略设。殡既在同宫。废之可也。未知如何。
此与主人在外闻丧者。闻讣日行祭除服者不同。则不必于丧出日略设祭奠。而况新丧之殡在同宫。且主人是父丧未葬之前乎。虽略设。恐不可行。只告由而诸父先除似宜。
与申子寿(大年)
西游已五六年。江山尚依依在目。今吾兄凫舄住其间。实欲一鞭往会。共把酒于黄鹤楼上。以涤此胸襟而不可得。则只自临风驰神而已。下车数月。官况转佳。履玆初夏。政候增毖否。邑小境僻。公事多暇。白云芳草日和。崔颢当已得百篇琼琚。而远无由得闻其一二。可郁。弟奉亲粗遣。而弱躯频病。看书不能接续。闷叹奈何。馀只祈视篆增吉。不备。
近斋集卷之九 第 181L 页
答金仲宽(在淳)
廊底死亡。既在散齐之日。则废祭无疑。盖臣妾丧。同宫则葬而后祭之文。亦大纲言之也。假令今日葬。则明日祭可乎。尸出未竟三日。则不洁自如也。虽单献。何可行之。情理虽甚觖然。惟当停废而已。
答金仲宽
曾见续问解。崔硕儒问为适妇不杖期。是指继三代者乎。慎斋答曰。当如来示。据此则适妇服期。是长子当为斩衰三年者之妻也。支子则虽长妇。当服大功。与众子妇同矣。今见尤翁说尤分晓。慎尤两先生说如此。惟当遵而用之。复何疑乎。
答金仲宽
近斋集卷之九 第 182H 页
田券又此下投。所谕谆恳。而迷滞之见。终不敢闻命。悚仄悚仄。从前若无用价换吾土之事。则以助祭聘家之意。备置墓田。是从厚之道。非无名之物。与者受者。固可以有辞矣。此则不然。既给价。又还其田。于兄为伤惠也。既取其钱。又受厥土。于弟为伤廉也。愚之所以必辞者。实出于此。平生知心之间。何为不相谅悉耶。兄则此事或近于有意气三字。而弟则将归于没廉耻之科。幸更思而善恕之也。玆不避不恭。敢又还纳。自此虽百送而亦当百还。恐违于数斯疏之戒矣。如何。便同弃物。则只作閒田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