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青城集卷之七
青城集卷之七 第 x 页
青城集卷之七(昌山成大中士执 著)
 记
  
青城集卷之七 第 469H 页
兴海明伦堂重修记
学校之教。所以明人伦也。尧之命契。始立其教。至孔子而大备。然三代之学。道无常师。教无偏主。政法选举。礼乐兵刑。一出于学。及周之末。学政专归于儒而俎豆者主之。于是立之师。列之弟子。春秋释奠于先师。揖让降陟有礼。拜跪步趋有节。簠簋罍爵有数。讲习游息有时。弦歌以宣其和。槚楚以董其威。教之以民彝物则。幼而学习。长而践履。平其心志。柔其骨节。销奋竞之气。笃孙弟之风。长少师资之分严。而君臣父子之伦益明。礼乐由此而兴。政法由此而立。选举由此而精。兵刑由此而戢。此儒道所以为百家宗。而功德被于万世也。非夫子之圣。曷能主此教哉。以故自夫中国有道之世。以至四裔蛮貊之伦。莫不同尊孔子。而我东为之最。盖以居在出日之乡。夙承父师之教也。吾夫子之欲居也。其亦以是与。吾东学校。自太学以外。无郡不设大成殿。以奉五圣十哲宋六贤。两庑享七十弟子。以及唐宋诸子我东先正。而明伦
青城集卷之七 第 469L 页
堂。以处诸生。学制之备。殆中国之所未有也。兴海之为郡。僻在海堧。而学规比于诸州。以兵燹之不入也。岿然而峙者。犹旧材也。然岁久颓圮。瓦椽败缺。不可以不改。 英宗丙申。葺大成殿。而明伦堂则未遑也。粤十年乙巳。大中适守是郡。乃循众愿而葺焉。栋楹并因其旧。楹之朽者补。而椽瓦则改。东西斋撤而新之。凡九十馀日而讫。用钱五万有奇。并郡人之殖而待用者也。夫道教之行在人。堂室特其末也。然堂室尊然后学校重。学校重然后道教光。明伦堂之重于学也有是夫。然伦之于人。孰非其常职哉。天之所以叙我。圣之所以教我。不过因吾有而笃之也。一有所失。人道阙矣。知此。人孰不惕然而自勖哉。然明之实难。孝如曾子。方谓之可。忠如周公。始称其分。苟以常职之无阙。而谓之明伦可乎。必也学以圣人为期。道以天理为宗。经正而教盛。礼崇而术精。入孝出弟。上忠下慈。行之也力。推之也远。政化敦风俗醇。是之谓明伦。而升是堂者。方可以无愧。今诸生之力于葺。意固美矣。然犹治其末也。盍亦勖所本哉。况今 圣明御极。君师之职。毕萃于上。治教日盛。八域风动。而堂之葺也。适在是时。一新之化。兴海亦与之矣。孟子曰。
青城集卷之七 第 470H 页
待文王而兴者凡民也。若夫豪杰之士。虽无文王犹兴。待文而兴。犹谓之凡民。文王作矣而不之兴。凡民不我齿也。诸生得无愧哉。大中忝为之宰。不敢不勉。落之日。记以谂于众。且为来者勉。是役也。终始董成者。斋儒郑熑,李廉国也。其勤亦不可以不书。遂为之志。
安国寺重修记
假灵于神。众易趍。因力于众。事易就。浮屠氏之善造功。专由此也。吾儒之兴事也。礼义以导之。法令以齐之。勤者赏之。惰者威之。胥徒官长。莅之敕之。劳来董劝。若是其备也。然民犹有不率令者。少或过制。怨讟随之。浮屠则一切无是也。然不奖而民自劝。不罚而民自畏。不令而民自趋。不督而民自励。相率赴劳。甚于己事。木石之集。速若鬼输。沿门乞施。化财千亿。而人不以为贪。梵宫法宇。像拟王居。而人不以为僭。至若蚩氓之悭一钱。不外假也。然布施或过千金。不少吝也。是孰使之然哉。徒以佛灵故尔。夫祸福动人。莫先于神。佛亦神之徒也。古者神教固在我矣。易曰。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殷俗尚鬼。故盘庚迁都。诰民以神罚。周雅常称祭祀之福。故使天下之民。斋明
青城集卷之七 第 470L 页
盛服。以承祭祀。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者。神教也。以此导民。何求而不获哉。故春秋之时。重诅盟。田单假神师以破燕。古之藉于神者如此。及世教明而人道胜。神则远于我。而佛乃假其柄也。故兴事造功。反有胜于吾儒者。然吾儒固不以此而易彼也。庆州安国寺特据名山。雄峙累劫。丙午之秋。不戒于火。佛宇僧寮。钟楼冥阁。一夕而烬。山门荡残。如经兵燹。常情以度。殆遂墟矣。乃其冬。斲雪冰而刱役。翌年春。众搆咸涌。几复其旧。观者疑其神造。有是哉。众力之捷于功也。然惟浮屠氏能之。以其输心也专。舍力也忍也。不然。徒藉于神。而便可集众力哉。佛亦不自灵也。役垂讫。主事僧宇柱,乐英,克仁。因山人宇澄。乞记于余。故备书其勤。以为兴事者劝。
惜晚斋记
君子裕后之念。笃于禔躬。非身之薄而后则厚也。殆后事长于身计也。然身之不饬。后将安式。故教之在身。徵之在后。然裕后之政。常在于晚。故君子立心制行。老而弥笃。良由惜之晚者长也。然少而不自惜。晚于何有。不谨乎始而能善其终者。吾未之见也。然少之惜也易。晚之惜也难。盖功名疏则惜阴之心弛。血
青城集卷之七 第 471H 页
气凋则秉烛之工减。必也裕后之念笃。然后方能惜之晚也。斯道也。大中闻诸先辈。徵诸吾乡多矣。梅溪李公。吾乡之耆旧也。少尝濯磨淬励。期有为于世。声誉蔚于士类。莲竹之休。于公乎徵。然时命之违。志士亦无如之何矣。卒之纡青拖紫。立扬于世者。多公之后生。而公则老于乡矣。知公者无不惜之。然公则不以穷达衰壮易志。平居未尝少懈。教授训习。一以身为律。以故子孙皆修洁劬学。峙为成材。未食之报必徵于后。然公未尝自足也。名其斋曰惜晚。以见其志。命大中为记。大中窃念仁善之报。莫晢于吾乡。寔吾乡之昌运也。然食于躬者少。徵诸后者多。非天之缓于报也。殆善善也。终而长也。悭享而丰报。非君子之福耶。故裕后之道。莫如禔躬。是固先辈之所同勉。而公独岿然在尔。今其自命。正以其敕于少者勖诸晚。行之身者裕于后也。一身之穷而后世之通。公何憾焉。然则公之惜晚。非惜其短。正为其长者也。后辈之观感。待公而益笃。岂不增为吾乡之光哉。既已祝诸公。退又以惜诸少者。为后辈勉。
陶冈精舍记
三代处民以井。处士以学。士亦民之一也。故并食于
青城集卷之七 第 471L 页
井。然孔孟之徒。周游历聘。殆若非受田安土者。而怀居者反不足为士。其故何哉。天之生斯民也。并使之自食也。圣人者导之。分其职为四。而正德利用厚生。即其事也。然正德也者。惟士为能。故居四民之首。而纵无恒产。犹可以食于人也。故之越之燕。惟义之适。而所至亦必授馆焉继粟焉。以其为行道之主。而屋食不足以忧之也。是又井与学之外。而在位者任其责也。不然。何以敦士之职而不使之怀居哉。故天下有道。布衣先得其所。银川赵景九衍龟少从贤师。力学研经。老益励志。造次不失其守。然贫不能安其居。就食东西。殆若旅人之无家。老寓稷山之陶里。筑屋三间。名之曰陶冈精舍。左书以诚斋。右书以敬庵。幅巾韦带。栖息其中。以为终老之所。丁未夏大水。民居多垫坏。而景九之屋及焉。县尉李侯弘源。承 朝令助民之葺。而景九则为之改搆。 朝家济民之政。景九先受其惠。李侯之对扬。可谓知所本矣。使一世掌民牧者。皆能如李侯。士岂有失所者哉。抑吾因是而有所感也。古之养士。重于授禄。方其贡于乡也。尊之以宾。享之以事。鬼神之制。达于天子。贮之国学。敷奏明试。以底乎用。三代作兴之盛。用此道也。及夫历聘
青城集卷之七 第 472H 页
之风。降为游说。揖让之俗。变为党比。而士益贱世益渝。是则咎犹在下也。乃至科举兴而选用偏。今之居学者并功令帖括之徒。而穷经蕴宝之士。反不得与焉。流离山野。皇皇焉屋食之忧。尚可望其兴起文儒。以广作成之效耶。后世之不复古。其由是欤。方今 圣明御极。治法一遵三代。养士之政行。复庠序之旧。景九其患无食哉。屋已见其兆矣。景九第益脩己职以俟之。
庙洞赊屋记
吾少无适俗之愿。但愿林下小筑。左右图籍。灌蔬种树。聊以自娱。此固山居者常分。然顾乃游学多年。在家常少。早窃科名。婴系朝籍。视家以逆旅者三十年矣。间因废斥在乡。得与里巷亲友。棋酒徵逐。享田园之乐三年。而复出仕涂。秘阁图书。亦称仙府。而与共周旋者。并金闺之彦也。及出岭外。风流益盛。按察守宰。儒生释子。其以名胜称者。并我好也。重以江山声妓。恣意跌宕。所谓宦游之乐。殆尽身历。然雅志则不存也。回思在家之娱。常若出尘之辙。而余今老矣。幸适购屋 禁城之侧。门巷近市而僻。 庙园树木。森立覆墙。可荫庭中。古槐一株。亦挺立可喜。有田数亩。
青城集卷之七 第 472L 页
宜艺宜树。余又官满在家。闭户养痾。爰出旧书。堆贮高架。角巾乌几。复返吾分。向暄披书。倦便倚几。身计既閒。短晷亦永。轩牖明敞。阶除爽豁。可以逍遥。可以偃息。形迹疏野。自与世旷。良友在邻。意到辄会。林居之乐。不过是也。况余倖遇 明时。饫沐 恩造。依止京辇。期毕馀生。长往非余志也。但能安乐不减。林居足矣。况又逾之乎。宿愿不及此也。书之志余之乐。且以示同志者。
李箕野琴画记
辛亥腊之八日。李生箕野。过余于妙谷侨居。箕野故善琴。爰借墙北李氏琴。属之弹。琴腹刻霹雳梧三字。乃绀岳震馀材而李溆书也。李夏坤铭。而尹淳书,尹斗绪及其子德熙。并有印识。见其刻而琴之美可知。箕野欣然持策指间。径发奇响。徵羽递奏。窗牖泠泠。曲尽而有馀韵也。仍搦秃毫画二纸。树石江湖。萧森前列。箕野又善画者也。嗟乎。余老矣。安得携子还山。娱馀景以琴画耶。云谷招隐之操。渊明归来之图。子其为我终之。遂为之书。
侍中台碑阁重修记
侍中台在北青之北界。据峻岭临大瀛。日月之出。益
青城集卷之七 第 473H 页
侈其观。轩豁壮伟。实冠北路之胜。高丽尹侍中瓘。帅师逐女真。过此故名之云。公之所过滨海。形胜可名者多。独于是命名何哉。非以其气像之相称也欤。方公之北攘也。高牙大旆。武骑如云。左吴督而右拓帅。战自定平。前无横锋。当是时。女真方煽。一轶而天下莫之竞也。公则驱之无异羊豕。拓地千里。振旅而还。东土兵威之壮。可张于天下。而出师之盛。辟土之广。自三国以来未之有也。嗟乎。方夏之泯久矣。如公者可复作耶。威灵所被。草木山川。至今犹有精彩。况台之受名者耶。故后之金节斋之开拓六镇。繄公灵是仗。李施爱之就获。亦于台之北也。侍中之馀威。北其永有赖也。览是台者。亦足想见其风烈也。然公之用师。不专于威。观乎其子孙之蕃舄。可徵其不杀。犹邓高密,曹武惠之将也。乃其奕世轩冕。辅翼吾东。仍弥殆半国焉。是又邓,曹之所未及也。岂非将兵者之所当法耶。始公廿二世孙尚书公宪柱。竖碑于台而阁之。以表先烈而台益重焉。历岁既久。榱栋朽烂。阁丧其尊。行路为之兴嗟。按使金公憙行部过之。惜其将毁。饬属邑之附于台者修焉。于是利城成侯夏镇。实掌其劳。南兵使许公任,咸兴洪侯彝浩,端川成侯镇
青城集卷之七 第 473L 页
殷。竞助其费。而大中亦以北青守与焉。并公之弥也。材取于台。椽侈于旧。丹雘飞竦。溟岳添耀。见其新。足以知其旧也。夫碑之于台。直一片石也。况土木之馀哉。然表伟迹于千载。引旷感于一路。石亦不无助也。阁又贲饰之加矣。北之观瞻。于是乎在。乌可以无识。众属之大中。大中不获辞也。谨书之如右。
秘书赞屏记
余直秘省五年。都下名流。不鄙弃余。载酒相就。如子云之在天禄。燕岩朴美仲,京山李仲云,稷下徐养汝,太湖洪太和,隐几李景深,玉流李汝亮,雅堂南元平,玉壶李景混,茶山李斯举,青庄李懋官其选也。芝溪宋德文,海阳罗子晦,白石李士宗。亦自乡而至。书画篆籀。棋酒文史。各尽其娱。会辄移日。醇庵吴尚书载纯。以内阁提学。兼管外阁。适避寓于省。余则移直后省。吴氏子弟皆名士也。日来省觐。仍就余游。时余猥承 上命。书洗心台诗轴。而仲云,斯举,懋官。亦不期而会。吴令克卿。具酒娱之。斯举,懋官。醉辄赋是赞以调。余末句所谓馀事临池书即事也。仲云仍书以八分。风流映发。久益不能忘。今去其时。直三载尔。醇庵捐馆。斯举,懋官次第丧亡。而子晦病隔湖外。仲云沦
青城集卷之七 第 474H 页
落穷山。余则北出关外。所思并落落如晨星。存没离合之感。亦一乘除也。嗟乎。懋官之学解。固天下奇也。斯举才志。亦足表见于世。而仲云篆隶。足以追配古人。余之得此于三人者。不亦荣哉。青海雪夜。偶阅是卷。事如隔晨。而人则千古。文墨精华。徒戚人耳。为之怅欷者久之。亟付匠制屏。书之其额。以志畴昔之盛。
 五年秘省。居然皓首。薶没坟典。消摇尊酒。知足柱史。齐物蒙叟。李衡千橘。陶潜五柳。想像前哲。感激明时。青霞奇气。一寓之诗。世非不识。莫如吾知。 上独怜才。馀事临池。(辛亥暮春。斯举,懋官会于秘省。醉为士执戏赞。仲云书。)
肃慎氏土城记
北青土城。肃慎氏墟也。西距府治四十里。地肥沃。居城内者累十户。耕者往往得石砮斧枪刀镰。并肃慎物也。城故近海而群山拱抱。野平如掌。堪舆家相其面势。若冀州之大风水也。其见于传记以石砮。砮之贡于虞周。并肃慎也。石虎时。挹娄又贡楛砮。舜武王之间。已千有六百馀年。而周之距石虎。又千有四百四十馀年矣。挹娄固肃慎之改号。而要之亦土城都也。砮为之徵也。夫东裔之贡均也。然扶娄之于涂山。句骊之于慕容。未闻以砮至也。即砮独肃慎物也可
青城集卷之七 第 474L 页
知已。第以典籍所载论之。土城犹三千馀年之都也。中国而有之哉。风水如可信也。宜乎其绝异也。鲧之堙水。始筑城焉。后世因之。虞夏之都。必具有之。然并土筑也。故周代之诗曰土国城漕。城之用石甓。秦后制也。然则肃慎之土城。当亦朝虞后筑也。砮有数种。或剡或圆。或尖削宜砭。或广函数指。盖弩镞也。斧无施柯之孔。或云铁冒而柄。苟其然者。可铁斧也。安用石而冒哉。未可知也。砮斧刮而服之。并医急疾。楛则或以为煞贝木。固北青产也。然周雅之楛。释云西水罗木。本草则谓之辽东产。二地并迩于土城。未知孰是。而砮亦庆源石云。大抵东国之城。皆依山设险。而独肃慎野筑。与箕子之都,庆州之城同。平远爽豁。如蓄中和之气。斯其所以享国永欤。从古近海之郊。必生非常之人。北关所以兆帝王也。而肃慎为之最。其后在汉晋时为挹娄。元魏时为勿吉。隋唐时为韎𩏌属高句骊。句骊亡而附于渤海。宋时为女真而阿骨打兴焉。方其始也。朝圣神而不怠。卒之驾方夏而有馀。外夷未始有也。而并兆于土城。嗟乎。孰知一片野城。乃能为外国之倡而天下雄耶。今之去石虎。又千有四百五十馀年也。昔之金城铁壁。刬削无馀。而惟
青城集卷之七 第 475H 页
肃慎之址。今犹可辨。土国可待险耶。亦可见古之版筑之坚也。城周三千四百九十七尺。大中之宰北青。敕居民植柳以标之。
悠悠室记
自内而观。则万物各有事也。自外而观。则天地亦无事也。日往则月来。寒往则暑来。旸出而昏息。泽罟而原耒。夫孰使之然哉。实其时之自然也。人则顺之而已。然顺其时而专其事。则功利者为之役而灾害及之。故君子顺时之自然而不役心于事。泛泛乎其无系。渊渊乎其无泄。将焉往而不济哉。斯道也可以居世。亦可以遗世。而一梦李公。遂以名其居曰悠悠。夫悠悠自然之形。而道生于自然。强求而力探者。道之粗也。乃其在于人也。贤者识其大。愚者识其小。达者治其氄。穷者治其简。无非道也。公穷而在下。所为道者简尔。然其大者固瞭然于心也。寘心于虚。事至则应。毋激毋随。不忮不求。上足以乐天分。下足以惠人伦。得失长短。罔不顺其自然。正惟公之为道也。以此居世。何害之及为。然事生于物。物生于心。故物平于心则事自简。不独穷者而后简也。古之达者有言曰。天下本无事。庸人挠之耳。故世之喜事者。庸者居多。
青城集卷之七 第 475L 页
明者肯为之耶。然非芥视其身而鉴处其心者。不能也。胸置岩棘而欲人之无竞。坐袭鼎吕而欲人之无觎得乎。公有道人也。故以悠悠自处。盖所以寘身心于自然而欲无事也。斯道也足以遗世。亦不足以居世耶。湖之右。有坯窝金公者。亦有道人也。而今焉殁矣。世鲜知道者。公孰与言此。噫。
斗阳楼记
斗湖之北。有异屋而同楼者。故永湖,来湖二公湛乐之居也。斗湖以是而重。然楼则未有名也。余永湖公故吏也。屡侍二公于玆楼。并识其三世。岳渊之峻深。鸾鹄之停峙。备睹之矣。后承之秀。元卿为之长。即来湖公肖孙也。聪明特达。蔚为 圣世英妙之冠。而亦既显于朝矣。昔之芝兰玉树。今为栋梁之器。而黼黻笙镛。并其职也。然元卿意常在江湖。名其斗北故庐曰斗阳楼。属余为记。盖以是楼为重也。余于元卿。固为三世之客。而观居于世亦久矣。夫盛衰相乘。如昼夜之往来。天人之常理也。然天道衰而复盛。人事则无是也。此天人之所以异也。然人事亦有衰而复盛者。直道必伸。谦德弥尊。是则吾于永湖公及柯汀两世。见之矣。记昔先公之登第也。门户益光显矣。然公
青城集卷之七 第 476H 页
常忧其满也。问持盈之道于余。余答曰。无受面谀。无听耳语则几矣。柯汀公亦善吾言。是亦玆楼之晤也。尝试登楼而望之。北则流霞之馆。旧时风流文彩。今则空矣。南则狎鸥之亭。富贵繁华。漠然如扫。而独此斗阳楼者。岿然高峙。历三世而无恙。江上观者皆知赵氏之居也。玆非元卿之所力守耶。福莫大于谦恭。利莫大于廉勤。柯汀既以是扶其衰矣。元卿可无以持其盛耶。然谦恭之难。以其劳也。谦恭而不劳。庸夫皆能之。傲泰而无灾。君子亦为之。故历观古今。谦者绝少。不有力学。其何以克己哉。聪明必欲外眩。而能内之者学也。血气必欲上升。而能降之者学也。风议之易激。而惟学可以柔之。事务之交轧。而惟学可以整之。由是而逊志务敏。宽居仁行。道德文章。名节事业。皆吾分内事也。及其成也。辉光日新。源流四达。斗江在前。可与上下。楼之所近取者以此。而赵氏之门户不益重耶。余幸复睹其盛也。遂书畴昔之所睹记。以为元卿勉。赵氏之世世守此足矣。湛乐谦光。一如先轨。则福之萃玆楼者。庸有既哉。斗湖当益重矣。并以为柯汀胤子诵。余虽老。尚冀拭目而睹其学之成也。
青城集卷之七 第 476L 页
九孔琴记
九孔琴大明处士松潭李公保晚之所蓄也。公善音律。尝过湖南逆旅。马啜于槽。槽出异音。视之则桐也。易以重货而返。入龙门山。手斲为琴。三年而成。腹有九孔故名。 仁祖丙子乱后。公秉义自靖。最与许沧海格善。世称双节。居杨根斜川。至今荆棘不生其墟。公又喜畜俊鹰。常臂鹰腰琴。入山泽间。醉辄独弹而歌。琴韵雄厉称其人。公家世藏之。有善琴者。携上骊江。夜弹之。舟水鸟皆鸣。我东名琴。如新罗桐九霄环佩者多。而皆出九孔下。然琴亦因人而重也。公没之百六十有三年。大中猥承 上命。编尊周录。谨书公及沧海事。仍记其琴。归公四世孙基周。
寒泉观记
灵芝之麓。常窝李公之所世居而仍葬焉。嗣子侍郎公葺其故庐。以为坟庵。而少拓其北檐。面茔域而楼焉。为晨夕瞻依之所。而名之曰寒泉观。楼故临小溪。而其义则实取诸考亭之坟庵也。然考亭之寒泉。直断章而取义也。若其义之纯者。别有之矣。易曰井冽寒泉食。乐贤才之登庸也。诗曰冽彼下泉。悯周室之衰敝也。易言其正。诗言其变。有是哉。寒泉之德也。斯
青城集卷之七 第 477H 页
非其纯者耶。夫惟灵芝之居。自静观先生始。先生早舍荣禄。养德丘园。作成英才。光辅 圣世。故 明陵盛际之选。先生之门人为多。芝村先生继之而作少微之辉。永栖东冈而儒道益章。嗣是以降。代率令德。文学风烈。为世冠冕。今又侍郎兄弟联武明廷。后承并端洁好学。公家之福未艾。寒泉之食。孰大于是。乃若尊王之义。亦公家事也。日边红云之咏。尚咽志士之涕。百世之下。可以想见其志。终之 圣上赐和。而林陈诸魄。坛食龙湾。吾东永有辞于天下。而静观之诗。实为之倡。不止下泉之尊周也。吾东不益重耶。从古名义之家。鲜兼华膴。而公家则兼之。非盛德之积累然乎哉。常窝公之无我。又可以享是福也。故衣履之藏。于是乎卜。侍郎之瞻依。得其所矣。乃其命名之义。乌可舍其纯而断章之取耶。谨以是复之。
明隐记
明隐云者。南原金济翁之号也。 明亡今已百五十有四年矣。中国犹且忘之。况外服哉。济翁又下邑一布衣尔。出处显晦。宁有藉于 明。而乃以之自号耶。嗟乎。我之思 明。恩也义也。 万历再造之恩。将百世不可忘也。义则尊攘。秉彝之所共也。独济翁哉。然
青城集卷之七 第 477L 页
世远泽竭。思亦几乎熄矣。至云恩则有之。尊攘之义。何有于外国哉。苟其然者。春秋胡为作于鲁耶。尊攘大义。属国反为之主。而周之史无与也。如其周也。尊王之义。安所施哉。吾故曰春秋幸在鲁也。 明之于我。即周之于鲁也。况重之以 万历之恩耶。然恩义一理也。未有无义而恩者。故恩莫大于君父而义为之则。我之恩 明。即我义也。不然。何其感人心而立人纪。若是之久耶。故上焉而 皇坛崇其报。下焉而华阳阐其义。使我东免为夷貊之归。而焕乎其冠冕。如日月之辉。黄河再清。必来取法。礼所谓广鲁于天下者。不其在斯耶。 明虽亡。赖我而犹不亡也。济翁之自号。其有感于斯欤。然吾东实天下之宗也。箕子之设教。尼父之欲居。鲁仲之蹈。大小连之岛。沧海之椎。皆在吾邦。而学则考亭。丧则家礼。又益之以春秋。此中国之所未能。而吾邦则备焉。士之生于吾东。庸非幸耶。不幸而中国焉生。直胡羯耳。纵欲为 明隐得乎。今则春秋大一统之柄。专在吾东。而尊周之录。于是乎编。华阳尊攘之义。因此而大明。是书将有辞于天下后世。吾东幸有此书。大中猥与其役。而济翁适以其先迹来。尊王之义。乃其世守也。济翁又濯磨
青城集卷之七 第 478H 页
淬励。致力经传。少舍举业。终老孜孜。惟以明隐自靖。其志益可尚也。遂为之记。
李贞翼 御赐甲冑记
孝宗大王以御甲冑赐李贞翼。犹宋文正之貂裘。俾用之北伐也。不幸弓剑遽遗。大计中辍。 天香在笥。徒沾忠志之泪。岂非天哉。貂裘传在宋氏。而甲冑则失其传。乃于 正宗乙卯。来自密阳。盖贞翼临没。泣授其信裨朴振翰。具道其受赐于 宁王者。使之藏而待用。兴恢志事。死亦不忍忘也。惜乎。天不佑汉。甲冑竟无用也。振翰既老。抱而南下。世作朴家之物。而李氏则不之知也。振翰亦以勇略。可备北伐之将佐。后官至兵使。贞翼素称知人。甲冑肯虚授哉。朴氏今亦衰替。惧不能保守。乃归之李氏。贞翼旧物。历屡世而始返。见者莫不异之。其制作工妙。古色犹荧。臂甲轻巧异常。盖华制也。贞翼谥状及行状。并载其受 赐。神道碑亦言特 赐军容。此其一也。呜呼。 宁陵心膂之托。儒则文正。武则贞翼。若昭烈之武侯关张。百世之下。可以想见其际遇。贞翼之葬。在 宁陵十里。寔公遗命。而墓道铭表。皆文正制也。备书其特对。多外臣所未知也。贞翼别第在骊州。文正公亦尝借
青城集卷之七 第 478L 页
居。为其近于 宁陵也。其泣辞于 陵也。贞翼之子亦从焉。贞翼之不祧。实因文正之遗意。而及大老祠树于骊上。骊之人士。愿以贞翼配。疏几上而辍。 正宗丙辰。 亲制文赐祭贞翼墓。 命官其祀孙得馨。为宣传官。旷世之 恩典也。甲冑之返。殆若为之兆也。然 天崩之恸。复如 宁陵之末。览是物者。孰不为之流涕哉。抑吾别有所感慨者。贞翼为捕将。适过鱼肆。见旅居而异睇者。亟捕戮之。乃北虏之来觇者也。其戢奸慑狡。又在诘戎之右。小丑敢侮我无人哉。嗟乎今之世。可复有如公者而将之耶。遂为之记。
寝居小记
吾幼学于家庭。长而学易于迟斋金先生。粗解乘除消长之理。早藉先荫。滥窃科名。猥受 主知。忝与文事。今且老白首矣。自顾平生。多娱少悴。食不甚乏。官不甚卑。行不甚污。交不甚渎。游不甚狭。隐不甚僻。衣食于官。亦四十年有馀。以约为泰。以退为进。以不足为有馀。幸无大灾。以至于老。仲尼不为已甚。而吾则以不甚为幸。中道岂吾所能哉。不及则中犹在前。过则中在后矣。悔必随之。余之居世者如此。而泣弓以后。眼加昏耳加聋。左股微跛。右手全涩。是天废之也。
青城集卷之七 第 479H 页
天废之而不自废可乎。是故息交游放妾御。简居深卧。无一事系心。而独未废者诗文也。然亦消遣而已。岂有意于传世哉。强且自戏曰。吾贵于老聃。富于陶潜。寿于白乐天。生老太平。胜于杜子美。终始 君恩。胜于李太白。于分不已过哉。此实先荫也 国恩也。而吾则倖受之矣。戒惧不益滋哉。聊书之寝壁。以为子孙之幸。
可轩记
可不可之论。莫笃于孔孟之书。犹易之言利不利也。利者通其用也。可者正其义也。比之器则圆径之别而直道则一也。故吾道之范世。一是直也。可则曰可。不可则曰不可。夫然后是非定而利害明。孔孟之所常言也。庄生之齐物曰可乎可。不可乎不可。盖人谓之可则吾亦曰可。人谓之不可则吾亦曰不可。是乡愿之巧者也。乡愿犹可恶也。况侮圣之论哉。刑名家则曰事求可。是亦不害为核实之论。而功利之心先之。仲尼之徒。所羞道也。吾道之为万法宗也宜哉。故孔子之专言可者多矣。夕死之可矣。甚言其可也。居简之可也。仅言其可也。以未可而證可。则乡人之好恶是也。以可而證未可。则适道与权是也。乃其自处
青城集卷之七 第 479L 页
则无可无不可也。圣人时中而已。故孟子以四可赞之。可不可之义。于是乎尽矣。若孟子之分析益明。自可欲之善。至圣而不可测之神。圣贤之阶级备矣。行可际可则圣人之仕道备矣。非孟子之道醇。焉能及此哉。后之君子见其可。而亦可以知所处矣。高灵朴叔恒家世儒素。世居阴城。出而从仕。仕亦隐现之间。今其归田也。亦已数年。而名其居曰可轩。盖以古君子之可自处。犹鲁男子之介也。余乃为之历叙邹鲁之言可。以广其意。兼言直道之利于人者。以为吾党劝。且辨吊诡刑名之论似可而实不可者。以为流俗戒。遂书之为可轩记。以副叔恒之属。
明发轩记
诗小宛之首章。有曰明发不寐。有怀二人。此孝子思亲之作也。然思之在夜。而音节若蓼莪之哀。殆非事存者之诗也。夫君子之孝也。生则致其养。没则致其哀。宾客之而弥勤其奉。墟墓焉而益施其慕。明发之思。不其在斯耶。是闲尹公。葬其考妣于龙仁法华山之麓。筑屋其下。名之以明发轩。盖以小宛之思为志也。然小宛之诗。作于衰乱之世。兄弟相戒。隐忧永叹。其辞不专为思亲也。公则遭遇 圣世。显扬 明廷。
青城集卷之七 第 480H 页
文学材猷。蔚为冠冕。世掌名义之重。身兼家国之祥。挹 恩而为养。事尽其礼。葬恔于心。非小宛兄弟所敢望也。抑公之志。与小宛同者存。尊亲莫大乎敬身。敬身莫尚乎持谦。故小宛之四章。申之以征迈之戒。而曰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所以敬身也。其卒章曰温温恭人。如集于木。惴惴小心。如临于谷。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所以持谦也。斯义也在易则谦之彖也。在春秋则正考父之伛偻也。在礼则赵文子之善祷也。显亲扬名。孰过于是。是惟公之自勖也。其与明发之君子何异哉。然则轩之命名。不止于明发。而其实则在其卒章也。推本其意。谨为之记。
华阳洞记
华阳九曲。我东之武夷也。洞壑幽邃。峰壁峻削。清溪贯之。白石相错。始则李相庆亿庄也。尤庵宋文正公借之居。仍为万东庙及文正书院。一曲曰擎天壁。二曰云影潭。三曰泣弓岩。四曰金沙潭。五曰瞻星台。六曰凌云台。七曰卧龙岩。八曰鹤巢台。而九则巴串。列峙溪南北。而巴串独据其会。皆遂庵权文纯公所名。而丹岩闵文忠公篆也。泣弓有碑。尹判书宪柱笔也。岩栖斋在金沙潭之上。焕章庵,云汉阁在其左。彩云
青城集卷之七 第 480L 页
庵在瞻星台之上。万景台在擎天壁之外。文正草堂。在院门之内。 崇祯皇帝御笔非礼不动四大字。刻于瞻星台之壁。焕章庵云汉阁所以创也。后又刻 神宗皇帝玉冰壶四大字于其左。万折必东。 宣祖大王御书也。亦附之刻焉。 大明天地崇祯日月。文正笔也。刻于其趾。苍梧云断武夷山空。刻于岩栖斋之侧。亦文正笔也。九曲之胜。夙昔饫闻。而老幸将子至焉。乃反凭僧指而过。恨余不及少时来也。独于巴串。昏眼顿明。清流白石。豁然可意。三陟武夷溪差可拟也。过此而北则仙游洞也。宿焕章庵。文正之尊周。而僧亦藉而为重。人其人庐其居者。莫此如也。山之夜无虎夏无蚊。亦一异也。山空夜冷。星月皦然。群峰若相揖也。寺藏 万历 崇祯御书及大明一统历。 万历赐辅臣。申时行制。辞理俱备。诰命体也。世言 万历佚豫不视政。迨言者过也。其学 世宗之玄默求道而甚者欤。 万历书画之东来者。龙字大径数尺。剑仙及墨竹画天工。并比玉。佚豫而曷能哉。然书画非人主事也。 帝适寓心焉耳。 崇祯赐杨嗣昌诗。乃其推毂时作也。保民重于讨贼。仁哉诗也。 帝岂亡国之主哉。直 明运讫也。呜呼痛哉。秦
青城集卷之七 第 481H 页
良玉之征胡也。亦 赐之诗曰。蜀锦征袍手制成。桃花马上请长缨。世间不乏奇男子。谁肯沙场万里行。良玉滇土司妇也。其夫死于狱。兄弟死于虏。而良玉犹自将苗部。万里勤王。忠勇无与比也。故 帝特奖之。良玉绣于其旗。以表其荣。属国尤宜知此。故附记之。大统历则 崇祯丁丑。清阴金文正公所受赐于仁祖也。潜谷金文贞公。盖受之 明而东返。颁于廷臣者也。清阴时在安东。柳硕之谗。姑未入耶。 皇朝旧物。令人掩抑不已。朝谒大老像。盖其入山后模也。方冠野服。俨若天神。地负海涵。龙虎变化。使老酋当之。亦必悸缩。况其馀耶。彼侮者。徒蚍蜉之不自量也。讲堂扁以一治。盖表先生之志也。宋子大全板在院廊。乃二百三十四册。而印者相续。出至草堂。先生旧居也。房二架轩一架。而杖几书策璿玉之器。金石之刻皆在。春秋则 正庙丁巳所颁也。余父子俱幸托名。今又尊周汇编告成。 误恩便若世承。僭猥极矣。藉此而谒先正。不益愧哉。文正之居此。始辟荒也。然犹嫌其闹聒也。树岩栖斋于崖上而居之。隔涧制益小。饭则维片舠以涉之。无人乎侧。则先生或自牵维。溪涨舠阻。则焕章僧供之蔬粝。不可堪也。先生安
青城集卷之七 第 481L 页
之如素。每当 孝庙讳辰。出泣弓岩。痛哭彻宵。山中鸟兽皆号。先生禀气特异。所至冻屋亦暖。比其寝卧。瓦雪皆融。当是时。师道尊于君纲。而众诼乘之。先生安得免哉。虽然。颜渊氏不云乎。不容何伤。然后见君子。孟子不曰以身殉道耶。然伯夷之名万世。正以其饿死也。记昔汇编之始也。有问先生道德于余者。余曰。先正道德。吾岂敢与知。无己则藉重而言可乎。 孝宗大王躬涉丙丁之难。寤寐英豪。矢心一洒。而八年沈馆。蹈履行阵。睹天下魁杰多矣。虏将则多尔衮英,俄尔代马,福塔尼堪等也。明之降将则洪承畴,祖大寿,吴三桂也。我之材俊。不足以制彼。则岂与谋大事哉。先生亲非勋戚。选非科甲。特师傅之旧而山野之新也。一朝举之群臣之上。比诸伊,吕,诸葛。学焉而后臣之。举国而听之。授大任而纡长策。无疑也。即 圣心之所简。而先生之为先生可知也。古所谓以英雄之材。兼圣贤之学。外托君臣之契。内结骨肉之亲者。独先生当之矣。 正宗大王圣学天章。高出百王。而自在春邸旷感者独先生也。传心之统。上继紫阳。而 御序阐其道义。致祭之文。又 亲制矣。若曰子朱子后。复有朱子。 三朝宾师。百世规矩。即 御制
青城集卷之七 第 482H 页
之所阐。而先生之为先生。又可知也。吾侪小人。惟知守 两朝之教也。及至是院。益知先生之道德也。司马迁之撰史。世家孔子。而末言适鲁观其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为之低回不能去。何其与余之观诸院者同也。苟非盛德所感。安能久益尊信若是哉。第阙里元气宅也。而华阳则挟秋霜也。世又有以空言厚利讥先生者。审其然也。孔子之作春秋。孟子之辟杨墨。非空言耶。卒之祠享遍于天下。世袭延于百代。孔孟亦媒利耶。后世之荣。圣贤有不得以辞之也。如必斥空言而核实用。则功利之学。可尚于仁义。富强之术。可先于礼乐。其始也杨墨之所羞。而终则寇盗夷狄之归。焚坑之祸随之。可不畏哉。故睹战国嬴秦之难。而益知孔子之功也。此非空言之力哉。故君子之空言。百世之所同赖也。中夏苟有真主作。必于我取法。广鲁于天下者。非大老之功耶。毋谓空言无补也。吾故谨费辞书之。为华阳洞记。
青城集卷之七(昌山成大中士执 著)
 传
  
市隐先生传
市隐先生韩舜继字仁叔。交河人也。中世徙居松都。身不出市井。而笃行著于世。松之人士。至今称之以
青城集卷之七 第 482L 页
先生而不名。舜继家世单微早孤。未尝从事于学。而天资近道。事母至孝。家贫躬业冶铸以养。甘毳之供常具。出必告反必面。定省温凊。自合礼法。徐文康公敬德。欲与入山讲学。舜继辞以亲老未遑也。然夜必悬灯于炉侧。间读古书。作诗语甚奇伟。铸器皆完善而不贰价。是故贾者争就之。辄以让他匠曰。吾何敢榷人之利也。赀稍裕。必以分族人之贫者。尝买铜有金混焉。舜继久而始知。索其主还之。家属有过。不与之言。改过请罪然后乃已。母尝罹急病。医云得玄鸠乃治。适夜深矣。舜继亟出求之。号泣仿偟。忽有袖玄鸠至者曰。梦一老人告余以授汝。舜继拜受而供其母。病良已。母没。居庐三年。不食盐菜。服阕。辍其业。终身不复向市。 国忌。必疏食居外。留守郑彦智嘉其行。欲蠲其身役。舜继辞曰。有户则征。有夫则役。民之常也。吾岂可独免哉。复以其三子属于正兵。以故州里皆化之。一时公卿贤士过其庐。必问其安否。栗谷李文成公,牛溪成文简公。皆就见之。市隐之称。盖自二先生始。及没。成文简公访其墓而拜之。舜继年五十九卒。预以期告于家人。至期栉沐正席。翛然而逝。赤气满室者三日。四耐翁安庆昌哭之曰。异人之死。
青城集卷之七 第 483H 页
必有异于人也。盖庆昌亦异人也。舜继没而名行益著。留守闻之于朝。 赠持平。其后孙五六世。尚守市业。而暹,泰镇皆以孝称。今松都南。有丰碑列峙。望而知世孝之居者。韩氏闾也。
赞曰。孔子称古之逸民七人。以少连终之。少连海州人。故记曰少连大连。东夷之子也。善居丧。舜继其少连之徒而不遇圣人。惜哉。
柳澯传
柳澯字永叔。兴阳人。父梦熊早没。从父梦寅吏曹参判。从弟潚副提学。活舍人。并用事光海时。一门华显。无与为比。澯独靖约自守。家贫母老。仕为东宫副率。郑仁弘,李尔瞻。助光海为虐。倡废 母议。澯仰天叹曰。吾仕为亲养也。安可立无 母之国。以养亲为名哉。即弃官出国东门。止杨州治之南焉。麻衣索带。混迹樵牧。朝槱夕刍以为常。暄则结网而渔。冻则臂鹰而猎。此其所以养亲也。学稼学圃。惟其所遇。樵采之侣。与相尔汝。自乐也。人或问其故。微笑而不答。苟其善也。虽下隶乐与之游。不善也则虽贵游子弟。不与之言。赒则麾之。亲养缺。躬卖柴都中。贩米鲊而供。如是者六七年。癸亥春。 仁祖大王奉 母后黜光海。
青城集卷之七 第 483L 页
而事出昏夜。外人莫之详也。京畿监司朴自兴。适行部至杨州。发兵赴之。澯闻之大惊曰。吾世臣也。 国家有急。而敢在家耶。亟杖剑随自兴赴。路闻义举状。喟然径返曰。无道之君。自底灭亡。尚谁咎哉。自兴亦从其父承宗。自经死。于是仁弘尔瞻。皆以乱逆夷。党与或诛或窜。朝著肃清。而梦寅则卒死焉。梦寅文章有盛名。与尔瞻不相能。避居金刚僧舍。癸亥后。迁徙无常。见疑于世。尝入宝盖山。著老寡妇诗以见志。遂坐大逆论。澯亦坐累配海岛。杨州生金腆,李潚等。上书讼澯冤曰。澯洁身逃世。扶植纲常。 上举义反正。谓澯当褒。而反以累罪之耶。 上重挠国法。量移铁原。后京畿监司崔鸣吉,杨州牧使崔有海。并列澯行义可贳。不报。潚,活附尔瞻骤升。后稍悔悟。反轧尔瞻。故得不诛。窜北边。朝议虞其近胡。复迁之南。道过铁原。澯曰噫。吾叔父之子也。持醪涉雪。逆于路左。潚,活至曰。公为君子。我为小人。吾等不死足矣。公则何辜。亦在于此。饮泣而去。澯母以天年终。澯时年六十。丧葬以礼。过毁而没。今 上甲寅。复梦寅官。 赠谥义贞。还其西山田。而澯亦 赠吏曹参议。梦寅,澯并无后。
青城集卷之七 第 484H 页
黄一皓等七义士传
  [黄一皓]
黄一皓字翼就。昌原人。高祖判书衡。以武略显。父判书慎。学问忠信。为世名儒。一皓轻财好义。乡党之孤煢无依者多赖之。性亢直。不肯随人仰俯。光海主念慎旧劳。超拜一皓云峰县监。 仁祖甲子。李适以平安兵使举兵叛。 上幸公山。一皓选精锐驰赴行在。贼已平 驾回。谒送路左。乙亥举丙科。为 世子文学。疏陈固国防戎之策。丙子冬。清兵猝至。 王如南汉。一皓从。围既合。一皓请自当一面拒敌。 上壮之。命为督战御史。守南城。与士卒同劳苦不少懈。虏夜袭南城。鱼鳞上势急。将士惊骇。莫知所为。一皓拔剑叱将士前。击斩一虏将。乘风掷火。烧死者甚众。虏不敢复近南城。入对于 上。力言和议之误。及和成。 世子将质于虏。一皓自请从卫。而乱馀未知母存没。上章访其所在而还。 世子已赴沈矣。累疏自劾。戊寅。出为义州府尹。每与州校登统军亭。北望中州。感慨流涕。或竟夜不寐。乃得州之勇士崔孝一。置之幕下。屏人语曰。昔我 宣王遭岛夷之乱。失国西迁。 神宗皇帝劳天下兵救之。我国得以再造。百世不可忘也。今虏陵轹中国。我国首被其祸。吾欲为天下一
青城集卷之七 第 484L 页
报。计将安出。孝一慷慨言曰。此孝一意也。仍具陈其所为谋曰。宣川车忠亮,礼亮。间世英豪也。必欲为中朝死。安克諴,车元辙,张厚健。亦皆豪杰士也。可与议大事。礼亮善管贵。贵沈世魁偏将也。世魁死。贵俘入沈。见用于虏。然常怀雪耻之意。可使为内应。孝一入明。说明帅伐沈阳。沈阳危则必召我国兵。兵出则礼亮当从戎。与贵从中发难。孝一在明师。从外合击则虏可破也。一皓曰善。方今林庆业镇安州。吴三桂镇宁远。内外相应。则辽沈不难复也。于是招安,车诸义士。置酒相贺。以米百斛,银百两,布五十桶。助孝一行。己卯秋。孝一浮海去。弥串镇将疑之闻于朝。一皓亦先报孝一获罪于林庆业。愠而逃。事得无究。然清之疑喝兆矣。郑雷卿死于沈。以尸返。一皓哭之哀。解衣敛之。清人愠甚。然未有以发也。会清使所乘马至义州死。从者亦病死。清人疑义州人毒之。怒责朝廷。朝廷故下一皓狱。削其官以纾清怨。久之为兵曹参知。未几孝一事露。清使急至。执厚健书按之。有为一皓谋曰。厚健书。只称黄府尹而不言名。代君为尹者。黄胤后也。盍诿之而免。一皓曰。事实在我。何可诿人而求免。其婿申炅亦义士也。购类一皓者以千金。欲使
青城集卷之七 第 485H 页
代之。一皓亦不肯曰。岂可以我之故。杀无辜乎。在狱上书。皆忧国御戎之谟。辛巳十一月九日。一皓竟坐死。 王入千金赎不得。一皓临死。颜色自若。北向拜以辞 君。南乡拜以辞母。出遗疏。授其客尹岦。达之上曰。臣死之后。国势益挠。愿 上明大义以自强。顾其故友曰。生平欲为国一死。此死真浪死也。然公等毋以一皓为戒。逾怀复雪之图也。授刑者以佩剑斮焉。同死者张厚健,车忠亮,安克諴等十一人。一皓死时年五十四。 赠左赞成谥忠烈。其母妻子。岁给廪料。比洪忠正翼汉等三学士。子琎生始八岁。一皓死。琎既壮。抚剑泣曰。使琎从军旅伐虏。虽死行间无恨。上官之。不受。
  [崔孝一]
崔孝一字元让。其先有谪义州者。子孙仍居焉。家世业武。伯父嵂从 皇朝提督麻贵击倭。累立战功。摄南原守。父崇中武科。孝一长身环眼。倜傥有大志。善骑射。十七登第。二十二魁重试。值世用武。慨然以功名自许。李文翼德馨待以国士。超拜刑曹佐郎。光海时。不乐仕宦。弃官归。深河之役。都元帅姜弘立,左营将金应河闻其名而交辟。以母丧不行。 仁祖甲子。李适与龟城府使韩明琏叛。使人劫义州尹同叛。尹
青城集卷之七 第 485L 页
慌挠失守。孝一白尹曰。适虽勍贼也。不可从。尹悟斩适使以徇。授孝一兵。蹑适战。捷鞍岘。参振武勋。丁卯。清兵东抢。姜弘立前降虏。贵幸用事。及适,明琏败诛。明琏子润亡走弘立。借师入寇。夜入义州。孝一与府中军张应林巷战。大挫虏锐。府人金泰岩者曾策振武勋。恃功骄恣违节制。应林以法治之。泰岩固已怀恚。至是又妒其功。拔剑斩应林。代之战甚力。然众骇散不可遏。虏乘之。府尹李莞,判官崔梦亮皆死。泰岩亦战死。孝一走上谯楼。追者云集。孝一奋长刀。连斫十数人。清帅佟介佛望见而壮之。授弘立黄旗以招降。孝一亦自念徒死非勇。乃伪降。清帅大喜。使为假守。留牛仙,阿古等八将。共守义州。引兵南向。孝一阴结椵岛毛文龙。请为内应。文龙遣游击周文焕。将三万兵攻虏。战黔同岛不利。机事渐露。孝一乃走龙骨山。说义兵将郑凤寿曰。孝一在虏营久。习知其虚实。假吾精卒三百。必䤋虏酋以报。凤寿持重不与。孝一亟去直夜。驰入虏帐。斩十数人。几获虏帅。仍斩顺岩。顺岩府奴也。润为府判官。有恩故匿润投虏。又匿润兄溢。阴以国机事通润。及润入义州。取置幕中。至是见斩。孝一复南出。收义旅入龟城青梁山。众至五百
青城集卷之七 第 486H 页
馀人。赴援京师。至安州闻媾成。罢归。副元帅郑忠信。以清北难守请弃之。孝一与州人朴慎行上书争曰。上践 祖宗位。而将 祖宗土疆。弃与之贼。在天之灵。其谓斯何。且古之为将。日辟国百里。今之为将。日蹙国千里。议遂寝。丙子。清复入寇。马福塔等。将五百骑。直捣京师。清主洪歹始。率大军道义州。至州。尹林庆业避其锋。退守白马城。孝一谓庆业曰。以将军之勇。闭壁据险。不能出一卒与虏战。西土何恃而强。请为将军一战立奇功。庆业壮而许之。适清主遣勇将要兔。驱其俘掠还。孝一率轻骑。追至鸭绿江大破之。斩要兔。以其俘返。丁丑。林庆业入椵岛。令孝一别袭水寨。孝一击鼓大呼徐进。岛将沈之祥闻鼓声大惊。急引船走。遇孝一中洋。孝一从船上揖曰趣去。虏兵且至之。祥亦揖而去。孝一素与宣川车礼亮,龙川安克諴友善。关西所称三杰也。关西重意气尚然诺。有燕赵风。自经丁卯丙子乱。常愤悒思为天下一洒。而孝一,礼亮,克諴其尤也。于是推孝一泛海入明。礼亮与兄忠亮及克諴居。为后图也。
  [车忠亮]
车忠亮字汝恕。延安人。高丽大匡伯孝全之后。云岩处士原頫傍孙也。高祖慎轼。笃学教授。壬辰倭乱。 
青城集卷之七 第 486L 页
宣祖大王西狩。慎轼上谒路左。以百鱼补 御膳。扈驾至义州。拜本府教授。 驾回。命随至京。慎轼辞以亲老。 上亲书孝子车慎轼里。刻石旌之。父秀南以文行著。生二子忠亮,礼亮。并卓荦有大节。丁卯。清兵猝至。宣川府使奇协保凌汉山城。忠亮家在海壖。未及入城。虏已满宣郭间。遂倡同志。入据蝶岛。旁通椵岛。互为声援。毛文龙义之曰。深河之役。稔闻车氏节义。今又见之。盖忠亮从父载重,礼重,任重,英重,致重。族弟敬亮。并从金应河战死。故文龙云然。丙子春。礼亮从林庆业。筑剑山城。冬虏大至。府使闵应骞入城守。每事必咨忠亮。丁丑春。虏数千人屯清江。忠亮与从叔一轨言于应骞曰。西陲国藩蔽也。纵贼深入而莫之遏。孰当其罪。惟有一死战耳。应骞许之。忠亮遂与义兵将智得男,田礼禄等赴战破之。被俘千馀人得脱归。及媾成。忠亮慨然谓礼亮曰。我国素尚忠义。吾家世守名节。不可屈膝于虏。况 万历再造之恩。不可忘也。报国湔耻。吾兄弟职也。交结英俊。君能任之。指挥缓急。吾可办也。遂与崔孝一,安克諴。往来计议。有客密就忠亮曰。君之计殆矣。吾观天象。旄头一星入紫微。不出十年。天下其左衽矣。事必无成。祸且
青城集卷之七 第 487H 页
延国。忠亮笑曰。诸葛武侯不云乎。成败利钝。非所逆睹。益州之疲。岂能当魏之强哉。出师之无成。不待智者而知。然死而后已。惟尽其义。吾事亦犹是也。成不成天也。不成。独吾死耳。奚累国哉。遂送孝一于明。礼亮亦入沈阳。
  [车礼亮]
车礼亮字汝明。两肩有赤痣如星。甫成童。文辞日就。母病谻。礼亮斋沐祷天三日夜病瘳。人谓之孝感。及长。状貌奇伟。勇力绝人。好气节。嗜左氏春秋。师进士白以忠。尝劝以举业。礼亮笑曰。功令章句。岂丈夫事耶。以忠奇其志。以女妻之。礼亮常谓建虏梗夏而邻我。必螫我以自张。乃选乡党宗族之健者。讲孙吴习骑射。丁卯虏难。西郡瓦解。礼亮谓其徒曰。此地若为虏有。吾当泛海南趋。宁为吴门市卒。决不为腥膻污也。挈之入蝶岛自保。避兵来附者。至数千人。时我之俘于虏者。为之伥导杀掠甚于虏。礼亮捕送体察府戮之。林庆业筑剑山城。素闻礼亮名。邀与董其役。丙子之乱。礼亮率所募。入身弥岛设栅。与椵岛总兵沈世魁为辅车势。礼亮誓其众曰。 君父蒙尘。臣子敢图生耶。遂张兵击鼓以致敌。虏果悉师至。礼亮设伏栅外。战半酣佯败还。贼追至栅。伏发夹击败之。世魁
青城集卷之七 第 487L 页
闻诸 天子。赏以米布。麾下欲列功幕府。礼亮曰。乘乱邀功可乎。亟裂其状。丁丑春。闻下城盟。痛哭几绝。虏攻椵岛。飞舸报世魁。是年冬。拜清北教授。辞不赴。自号风泉子以见志。尝从林庆业入锦州。具知辽东实虚形便而归。与兄忠亮及从弟元辙,从子孟胤遍游邻郡。交结忠勇之士。与崔孝一,安克諴特相善。
  [安克諴]
安克諴字子诚。顺兴人。高丽文成公裕之后。有处权谪龙川。仍家焉。克諴六世祖也。克諴自少磊落有胆略。姜弘立会天师将伐虏。克諴时年十八。慨然叹曰。虏之梗夏。必先毒我。今不借便剪灭。祸无日矣。货家庄办战具。奋将应募。其兄克谐止之曰。亲老不可蹈死以贻戚。克諴乃止。乙丑。登武科。时洪阳君李希建为龙川府使。筑龙骨山城。以克諴可属大事。委任之。丁卯乱。克諴与希建。保龙骨城。兵民忽夜惊尽散。希建念不能自守。乃赴体察府。克諴与李英先等数人。从至铁瓮城。希建执手流涕曰。公等义士。舍家从我。然徒死不如归养。遣之还。希建遇贼死。克諴欲还保龙骨。路梗不得达。会其父浚与二子克谐,克谨。从李立栅少为浦。克諴遂就之。归附益众。众至数千。一日三战三捷。毛文龙授立都督帖银牌。浚次之。浚乃以
青城集卷之七 第 488H 页
文汝卓,安宗禄,张遇,张希益等为把总。克諴率精锐。夜救长山。以张氏族还。兵势益振。朝廷论倡义功。浚让功不居。克谐直长。克谨奉事。克諴超拜副正。丙丁以后。克諴常扼腕愤慨。不事家人生业。交结英俊。尝从林庆业于锦州而还。与崔孝一,车礼亮结为兄弟。招募数百人。托以贩商。往来江海间。时人莫之知。笑曰。崔车诸人。自处以当世英豪。乃反为贩货翁耶。孝一亦言于众曰。吾将学陶朱公。适黄一皓为义州尹。林庆业以节度使镇安州。一皓知孝一密计。厚资送之登州。礼亮鬻田宅买舟。克諴亦聚米百斛助之。孝一乃之安州。告庆业曰。孝一将入中国。劝之伐沈。又得壮士入沈。与中国之陷虏者。内外合势。则可以报皇恩而雪国耻。然孝一无故浮海而去。国人必疑之。愿得罪于将军。藉口以绝人疑。庆业亦大喜。乃以事杖孝一众中。废为小卒。监烽火。孝一遂大言曰。林将军辱我至此。何面目还乡里见父老。宁乘舟浮海。从田横客耳。己卯秋八月。孝一将行。托妻子礼亮。礼亮击牛置酒。其家知其事者皆会。抚剑悲歌。莫不嘘唏流涕。孝一谓礼亮曰。出师则当以蜡书报期。君预探沈事以待。礼亮曰。沈中有管贵在。君第无误。孝一遂
青城集卷之七 第 488L 页
去。居数月。管贵书来。礼亮喜曰。管公无恙。吾事谐矣。乃潜入沈阳。客贵所侦虏衅。克諴亦潜备战具。市马买剑以俟报。孝一至登州。说水军总兵陈洪范。洪范不用。去之宁远。说吴三桂。三桂素有复辽意。留孝一为千总。授兵数万。连营而居。清人入锦州。孝一迎战松山。为所围。孝一夜溃围西驰收兵。会三桂还宁远。鍊甲粟马。期以辛巳春袭沈。军忽大疫。疫已则暑。乃改师期。与三桂密计曰。由木道运粮。声言舟师至。彼必盛备海口。我以轻骑陆捣其虚。辽沈可定也。议定而机泄。遂有张厚健之事。
  
[张厚健]
张厚健本名后骞。清译后骞。谚札取音而讹厚健。安东人。丽末。有张俪者尹义州。仍居焉。子花山府院君思吉。赞我 太祖威化回军。为 本朝名臣。子哲参定 社功臣。即后骞六世祖也。大父鸿寿战倭金川有功。拜训鍊佥正。母崔孝一女弟也。兄后巡,后飞。俱善骑射。丁卯。从府尹李莞战死。厚健才八岁。伏积尸间以免。及长。夜读孙吴书。习骑射。誓复兄雠。丙子。募义旅。入白马山城。乱已。厚健耻南汉之媾。常愤惋欲死。孝一密谋内附。厚健虽年少。亦与其议。孝一属以后事而行。辛巳春。沈中忽腾言崔孝一舟师来袭。虏
青城集卷之七 第 489H 页
素惮孝一材勇。欲究其事。伪为孝一书。购汉俘为谍。至义州求孝一亲戚。得厚健。绐以孝一书投之。自言其名曰楫。故征倭总督邢玠从孙也。家莱州平津县。父官北邑。死于虏而不能报。久闻崔爷高义。幸获谒于吴总兵阵。结为父子。事无大小。皆得与闻。崔爷方与南朝将张姓者。领水师袭沈阳。使楫来报师期。道为虏所获。倖免而至此。厚健大喜曰。果舅氏书耶。有志者事竟成也。留其人数月而送之。恐复被虏而谚书则虏所昧也。乃以谚答曰。舅氏之得有此。黄府尹之力也。同志人某某并备装而待。车礼亮见管贵书。已入沈阳。去年。龙胡执斥和臣金尚宪等去。国中震骇。愿舅氏早成大事。活我生灵。报我国耻。师期渐近。当待沈信。贳舟专报。其人得厚健书。直走沈阳。清令解谚者译而见之。亟搜管贵囚之。阳叙可怜二博氏及通官郑命寿驰至京。急捕厚健书中人。平安监司郑太和义而哀之。密使之逃而乃令捕焉。与事者族党皆逃。忠亮独毅然语曰。事成。天下之幸也。不成则死固其所也。临难可苟免乎。且主事者我也。不就死。祸必及国。顾其子孟胤曰。先祀重。汝则无死。幸当有为之时。无忘吾志。孟胤泣曰。中华之气数已索。祸先
青城集卷之七 第 489L 页
及吾家。事无可为。且父死。子宁可独活。并就捕。或劝克諴去。克諴亦曰。起事之日。吾已决死。今何可苟免。至京师。禁府官囚之南狱。鞫囚狱也。忠亮大言曰。我辈岂乱逆耶。胡处之此。禁府官惭。移之西狱。清使立促其谳。领议政李圣求,吏曹判书南以雄。处以极律。右议政姜硕期争之不得。径起出。左议政申景禛依违其间。卒以大辟上。 上曰。外此无可议律耶。欲以重货赎不得。清使出馆门外。踞胡床坐。圣求率百官序立路左右。引忠亮等至。命寿遍喝曰。有负清朝者视此。百官皆战慑无人色。忠亮厉声骂命寿曰。如论负国者。汝当首斩。命寿亦掩面顾他。忠亮遂与一皓,克諴,厚健,孟胤等并被杀。是日大风昼晦。国人莫不流涕。清使挟刑官返至义州。杀礼亮族党车元辙,白大豪,白仁元,黄大中,黄后晟,崔訔,张超,韩士雄等十五人。
  [车元辙]
车元辙字善长。一名仁亮。礼亮从父弟也。自幼聪颖。通百家书。丙子后。慨然自靖。不事举子业。讲孙吴习弓马。藐视北虏。有独当一面之意。卒送孝一入明。礼亮入沈。及事发。崔氏车氏安氏之族。并系义州狱。元辙与焉。十一月晦。清使还至州。与府尹李敏树出城
青城集卷之七 第 490H 页
西。尽杀系者。监刑者哀车氏尽戮。佯疑问元辙曰。若非姓元名辙乎。厚健书无元姓者。元辙大呼曰。我姓车名元辙。丈夫死耳。岂变姓而偷活哉。遂被杀。观者莫不壮之。清使归沈阳。验问贵磔杀之。礼亮时在锦州军。朝廷令太和文移领兵将柳廷益。与监军虏将莅杀之。家人招魂葬宣川剑山南。孝一将出师。忽闻礼亮之死。知事不就。痛哭欲自尽。三桂解之曰。小信不足成大事。事成而归报死友未晚也。孝一蹶然起曰。公言是也。乃复治兵事。是时流贼四起。中原鱼烂。三桂急于内救。未暇北征。孝一失意郁悒。释兵家居。然归附者众。常以数百精锐自随。未尝一日忘沈。甲申三月。李自成入大同。 天子诏三桂入卫。三桂与孝一俱至山海关。闻北京陷。 天子殉社稷。乃止不行。自成亦引军至。适清兵至关外。三桂遂求救于清。孝一力陈其不可。三桂不听。迎清兵入。夏四月。清豫亲王多尔衮。引兵入关。三桂降。合击自成大败之。清乘胜据北京。受朝贺于武英殿。令天下薙发。孝一独不朝贺。不薙发。诣 怀宗烈皇帝陵。昼夜临不食死。实五月十九日乙巳也。三桂收而葬之。义州朴士明从 世子入关。目其事。归言之甚详。 肃宗癸巳。平
青城集卷之七 第 490L 页
安监司闵镇远启曰。车礼亮等当北势凭陵之日。举国摧败之馀。能以草野布衣。明尊王攘夷之义。怀旋乾转坤之计。事虽不成。亦足暴于天下。请加褒 赠。遂 赠孝一户曹参判。礼亮,克諴并兵曹参议。忠亮军资监正。元辙掌乐院正。孟胤礼宾寺正。 英庙丙子。遣礼郎致祭孝一。 赐孝一传。名曰树烈千秋传。藏之史阁。 当宁丙辰。加 赠礼亮,克諴兵曹参判。忠亮,元辙,孟胤,厚健兵曹参议。始 肃庙丁酉。关西御史金云泽请配食一皓,孝一,礼亮于宣川义烈祠。而朝议以边上耳目之烦难之。今 上命以一皓及七义士。并享义州显忠祠。 赐孝一谥忠壮。加 赠兵曹判书。 亲制祭文。 赐一皓,孝一祭。六义士并赐祭。七义士俱有后。孟胤独无子。克諴死时。二子尚义,尚志年皆十馀。郑太和以蒙弱不足虑。力晓诸命寿贳其死。鞠于营岁馀。遣之还。克諴兄克谐,弟克谨。并系义州。放之江界。改岁而释。皆太和力也。元辙曾孙国弼。 英庙时。拜崇宁殿参奉。厚健曾孙天用。拜昌城防御使。独孝一子孙。皆死于辛巳。 肃庙录其族孙台甫。为孝一后。 英庙官台甫孙昌宪。今 上擢昌宪子性烈。为军器正。与厚健后孙梦说。并除西
青城集卷之七 第 491H 页
邑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