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青城集卷之六
青城集卷之六 第 x 页
青城集卷之六(昌山成大中士执 著)
 序
  
青城集卷之六 第 447H 页
俞汝成苍崖稿序
正以为奇。朴以为巧。淡以为甘。文章之至者也。理顺则辞雅。义精则文简。虞夏之文。不过是也。然修辞之妙。后之所谓巧者。不敢望也。文法固如是也。不然。何以立言而行远哉。然说者谓三代无文章。两汉无文法。是犹上德之不德而燕越之无弓削也。下此一等。其犹兵家之势险节短者乎。然犹之以法胜也。统之则在气。气不足以济辞。则辞虽巧不昌。故左氏之奥妙。南华之玄悟。离骚之幽眇。岂非文之圣者。而气则逊于马迁。故彼犹为衰世之音。而汉之文章。特为千古之宗也。气薄而悟解。见昌黎文至巧也。然巧不外见。由气盛也。东坡则见焉。所以不及韩也。东坡尚然。况其下之者耶。故求文之备者。铏范五之。气格三之。慧悟二之。方可称十全之文。今之知此道者鲜矣。苍厓俞公汝成。今世之钜匠也。其文理胜于辞。法胜于巧。未尝以慧悟自命。而工妙则自足也。乃其气格则殆欲跨古人而上之。铏范固无论也。公雅喜吾文。谓
青城集卷之六 第 447L 页
可与同调。而诗则健于我矣。余亦乐从之游。皓首相勖。惟此道也。钩棘以眩世。侧巧以媚世。公与余所同耻也。匪惟耻之。亦未能也。然文章所以需世也。故世运于是乎观。方今 圣上尽君师之职。导一世之文。一归之于正。思闻治世之希音。日月之照。被及幽蔀。如余蓬累之贱。亦蒙雅驯之 褒。而公独未之及也。时命之诎。信可惜也。然得之天者优公则守其正而已。遂书之。为苍厓稿序。
送北评事严伯英(耆)
三代之学。六艺而已。然射之为用。乃居礼乐之右。择侯于正。徵耦于德。用之乡朝则和。用之军旅则猛。君子之学。孰大于是。故丈夫之生也。陈之弓矢。祝以四方之志。然仲尼之徒三千。通六艺者。甫七十有二人。射之乏也可知。全材之难如此。夫其俎豆之务。绳尺之趍。而射之蹈厉。比于卒伍。战阵无勇。谓之非孝。矍圃之射。扬觯以教。而礼乐之政寓焉。三代之强。实以此也。及夫学专于儒。儒专于文。而射独鹖冠者职焉。于是武力贱学术偏。士大夫以挽彊为耻而中国弱。夷狄乘其敝。嗟乎今之学。犹古之学也。射独异于三代何哉。然风俗之一变。必待在上者倡之。况复古之
青城集卷之六 第 448H 页
政哉。天佑吾东。 圣人作焉。文武弛张。动合三代。而射亦孔圣之后初睹也。君师之职。于是乎备。三代务实之政。今可以尽复。而严学士伯英。乃以射选。伯英少小力学。早登科第。旁通射艺。屡侍 上射。拾隽增秩。锡以 御射弧矢。同列莫敢望也。乃今出自经幄。北为评事。载 赐弧而赴。夫莫柔于吾东。而北则强焉。大弓之为夷。吾固不能讳也。况挹娄之北哉。故勾骊用以敌隋唐。完颜用以并辽宋。今则反为之役。是孰使之然哉。文实为之敝也。文治岂不美哉。然敝则弱焉。升平既久。武萎文胜。北殆甚焉。昔之以弓马争长者。今皆垂睇缓步而耻言武。万有一国有外警。将何以待之。故励镞缮弧。当自北路始。而伯英为之政。韬钤之幕。左经右史。固学士职也。然戎事在所急也。所贵乎文。以其通古今而识时务也。宣扬 王烈。倡起边武。伯英职也。全材今可以试矣。臂弓腰矢。披靺鞈而跨骅骝。驰猎靺鞨之墟。而暇则招列校而耦射。使边障之人。知 朝家之尚武。而睹学士之娴于射也。从而效者变其愞。望而慑者戢其梗。北俗可以复强。边忧可以预折。岂非邦国之壮而弧矢之重耶。 圣主锡弓之眷酬。而评事之职得也。伯英勉乎哉。余
青城集卷之六 第 448L 页
之文弱。无能乎艺。而今又老矣。纵欲为卒伍倡得乎。四方之事。愧伯英多矣。聊为之言。以祝其行。
太学士徐公(有臣)六十一寿序
正考父之鼎铭曰。一命而偻。再命而伛。三命而俯。循墙而走。亦莫余敢侮。斯道也在易则谦也。夫易之六十四卦。惟谦最吉。而乃其彖传。备叙天地神人之盈歉。而卒之曰尊而光。卑而不可踰。谦以自卑尊人为德。而反乃尊而不可踰。谦之莫之尚也如是夫。故知者知此。亦足以强勉为谦也。况仁者耶。正考父性此者也。故三命之加而行益恭。偻之不足而至于伛。伛之不足而至于俯。俯之不足而至于走。卑下之亦已甚矣。然人莫之敢侮。而三命自归之也。尊光孰甚焉。不幸而去国。则圣人兴其后。故德莫善于谦。福莫厚于谦。利莫裕于谦。而从古伛偻者绝少何哉。大中观于世久矣。惟文清徐公。以斯道终始。孝友清白。文学政事。众德备于其躬。而常视若不足者。谦德为之先也。是故作相三世。国无疵论。生荣死哀。进退俱尊。而世道与之升降。夫三世作相。与将家三世等耳。然名德弥光而不罹于咎。惟汉之杨氏及公家也。非盛德之积累然乎哉。然杨氏犹以德祖贻累。公家则世绍
青城集卷之六 第 449H 页
其美。子孙代为国桢。今文衡公寔其肖者也。方其未第也。朝野竞冀其升庸。及其登第也。舆儓亦为之欣耸。公之望实。固足以致此。然亦文清公之故也。然屈伸盈亏。理之常也。公家岂独无此。故文清公亦尝有耽罗之谪。而公则直道忤时。几陷不测。赖 上圣明得无事。然摈斥流放馀十数年。若穷人之无归。举世悲之。不啻于文清公之谪也。一朝 上察其诬。并其同罹者而释之。公之胤子。又复克肖。亦既登第而入内阁。 上又增公秩而用之。授以文衡。文衡清阀之冠冕。而亦公世职也。故三世以文受谥。即宰辅无论也。于是中外欢抃。复如文清公之登庸也。使公一展而无少蹇于世。清峻不过是也。履盈之惧则加之。小屈而大伸。非公福耶。况直道之不常屈。盛德之必复兴。足为世道徵也。岂独公家之幸哉。维岁乙卯。公之周甲。而公家饘粥之冷。亦屡世也。 上特畀内阁公以宁边府。俾以腴厨享。及公弧辰。 赐以米肉。内阁公爰聚一府耆老。设宴以侈之。 君馀及其部民。盛矣哉。三世伛偻之德。于公乎食矣。苟以斯道终始。宰辅文衡。纵复奕世。人岂有疵之哉。然名德在人。遭遇在时。寿考在天。人与时犹可冀也。天则可必乎。然未
青城集卷之六 第 449L 页
有德而不寿者。是亦可必也。箕范之锡。豳雅之祝。惟德可以当之。故既醉之具五福。犹谦之集众吉。而诗则以君子万年始之。易则以君子有终终之。君子之始。即君子之终也。今公之周甲。直其始寿也。其惟盛德之馀。而所自饬者备欤。大中少获侍于文清公。觌德也深。而老复从公两世。睹其继述之美。今者之祝。匪惟为寿。伛偻之荫。谦益之光。并为公颂叹。而兼叙其屈伸荣悴之义。为直道之幸。而仍自幸生老 圣世。获睹名德之特遭。滋为世道光也。遂乐为之书。若夫德寿之交升。乃公所自就而将不一再书也。大中虽老。请执笔以俟。
送江界旧伯申子寿还朝序
大中少游京师。始交一蝉李公,梧月申公。并先子所命交也。李公亦自湖外至。长我五岁。而言议风持。已足长人。申公则长一岁尔。然生长京华。材器蚤成。非余疏野所敢伍也。然二公徒以先子之故。不鄙弃余。佔毕铅椠。喜与共之。余谬先登第。二公顾浮沉荫调。晚乃偕阐。荣耀及于交旧。黼黻铨衡。即其家计。而况又世值明扬。俊髦竞升。如余蓬累之贱。亦厕于百执事之列。况二公之材地耶。展布登庸。谓必先于众矣。
青城集卷之六 第 450H 页
乃反挫抑屏逐。殆不遗力。赖 上圣明得无事。然权凶败仆。而公之摈斥犹夫昔也。知公者无不为之永叹。况大中哉。然二公安时任命。处困如亨。几微不色见焉。古君子之处穷。不过是也。余于是益幸托好之不失亲。而知先子之命交有以也。卒之世道隆而公议胜。李公复践宿趼。旋以一疏结 圣知。一再转而跻选曹。公则历试外邑。南入海东过岭。而西则江州。为苏残而 授也。余亦猥承 特眷。北出西移。及至渭城。则江渭邻也。皓首朱绂。飞盏递筒。如元白之杭浙。而李公之讣遽至。嗟夫。升沉存没。一过景也。独后死者悲耳。然幽明足以相慰者存。士之出身立朝。得君上一言之奖足矣。况 圣主之褒哉。夫李公之疏。得凤鸣朝阳之 褒。公之襄阳。得良二千石之 褒。不才之受 知。直文字末技也。亦蒙雅驯之 褒华衮之 奖。炳若日月。生足以凭恃。死足以覆庇。同研三人。幸并得此。是不足以相慰耶。荣禄固其馀也。然世之知公者。犹惜其枉用也。词学之具而政事之用。非素期于公也。然政事岂君子之所后哉。一部论语。强半问政。文学言议。乃其后也。故文章以贲世。或失之夸。言议以扶世。或失之激。辅世其惟政事乎。然则
青城集卷之六 第 450L 页
公非枉用。治世正须此也。且也江州之凋弊甚矣。蔘役重而民力竭。废郡之采。榷归阑胡。墨守之括。毒遍疲黎。旧则赋蔘之日。至有挂颈于堞。流离四散。一邑荒废。比者 朝家之蠲减几半。择守亦屡。而疮痍犹未苏也。以柔则愒。以严则逋。边俗皆然而江为甚焉。是以难其治也。公雅以恬靖自持。其为政如治其家。老益综密。律以廉谨。实绩入民。久而益信。去者来居者安。而蔘贡亦不失期。不假威猛。事集政成。瓜既满矣。以赈而留。牛车遍馈。曲察民隐。痗发于指而不自恤。惟恐负 九重之托也。幸余邻比。习见其治。间亦三再会矣。未尝不感古欣今。伤报效之无日。而公之归先矣。山阴之饯。拥路而集。反面 觚棱。公可无愧。而余之溺职。愧公多矣。安足以赠公之行。第书所睹闻。以志从游之幸。抑又闻李公之将没。顾其胤曰。所贵乎朋友。以相知心。知我者惟申,成二友也。斯语也足以泪千古也。存者宜益相勉友谊之敦。不足为世教助耶。是又可书也已。
送松都留守赵公序
大中少以文事。从济庵赵公于通信之役。因之觌公三世。公家之荣悴忧乐。备睹之矣。然乘除得失。理之
青城集卷之六 第 451H 页
常者。而直道之屈。天定则伸。大中虽驽下。亦尝闻易于君子而阅世也多。故荣悴之时。未尝从众而欣戚也。然乘除得失之交。惟谦为之柄。是则公之胤子侍郎公能之。故危而能扶。困而能亨。屈而能伸。卒之覆盆回照。而门庭复如故也。昔之为公忧者。今则为之抃也。然大中之忧公也。于今乎始何哉。夫君子穷则行其志。达则行其道。徒达如不达也。故君子忧之。昔公之处约也。江湖其居。简策其务。闇然自修。惟志而已。今则出而居留。入而廊庙。世道之忧。始集于躬。江湖简策之娱。反居其后。朝廷则得。而于公未为得也。况夫怀 主恩而恐莫报。念先烈而恫未绍。孜孜一心。朝厉夕惕。非公之终身忧耶。且也君子之建功立事。不专在谦也。临大节则义形于色。御三军则威克厥爱。发扬蹈厉。所以趋事。刚毅俨恪。所以驭世。是岂谦抑而止哉。故谦之六五曰利用侵伐。上六曰用行师征邑国。谦德之成终也。反乃如此。特谨畏彻乎终始耳。故昔之一于谦者。今则百其忧也。公之自忧。岂待吾言之卒耶。然知忧而不知乐。犹知除而不知乘也。亦非君子之常也。达而行道。非公乐耶。故盈亏损益。自相为乘除。其惟安时处顺而已。第公无忘处约
青城集卷之六 第 451L 页
时也。公深于易者。必知所以自处也。至于故都之居留。其为任也虽重。一有司足矣。敝极则改。瘵极则已。亦其常理。郡邑尚然。况故都耶。是则不足为公忧也。特书其乘除损益之政。为公终始之勉。
送朴在先赴任永平序
贞蕤朴在先。遭遇 圣世。以文艺用。检书内阁十数年。 恩宠冠于诸僚。顾在先直性任真。于世寡合。 上独怜其才。进秩赒贫。今又授永平令。永山水县也。地清而政閒。得之者荣。在先则直以其才致之。在先实振世奇才也。词翰之妙。用诸中国而有裕。况吾东哉。一宰不足多也。其入燕都者三。尽与其英豪交结。名声照烂一时。或窃模其书法。以售重货。方其再入。与柳惠甫俱。惠甫亦检书也。礼部尚书纪匀。悦二君名誉。访之至馆。适二君俱出。留刺而去。又和安南使诗。夕送而朝已播。其见重于中国如此。可不谓之华国耶。然吾东爱才者实鲜。不有 圣君之知。在先何以致此。然吾之为在先忧者亦在此。华名媒谤。 异眷招忌。放言多尤。直行易蹶。此非在先忧耶。居宠若惊。视财若浼。畏法如疾。避名如仇。方可以弭此忧也。斯道也可以终身行之。况一邑宰耶。然邑宰亦未易
青城集卷之六 第 452H 页
言也。其任之重。不减于宰相。宰相论道经邦。细务不之婴也。邑宰则细大毕萃。民社甲兵。讼狱财赋。并国之大政。而况其观瞻之昵。履屐之微。未可顷刻忽也。必也容止嚬笑。动为民则。酸咸缓急。曲副时用。乃可以称其职也。政岂可任真而止。而才亦可专用耶。察隐询瘵。恒若不足。庶几乎其万一之报也。在先勉乎哉。京山李仲云。近归隐邑南。待在先政成邑暇。吾亦一驴相访于金水玉屏之间。招邀京山。篆隶词律。各展其妙。于斯时也。乃可以任在先之真。尽在先之才而孰持之哉。况又 宠灵所被。湖山增辉。沐浴枕藉。莫非吾辈荣也。余虽老。尚能从在先之后。遂书以为赠。
海槎日记序
英宗癸未。济谷赵公奉使入日本。大中实从焉。在途十有三朔。窃覸公动止有常。威仪有则。出入折旋。步履中矩。正冠就位。众瞻俱耸。款接宾佐。间以谐谑。而号令之发。肃无一哗。疏昵并察。赒犒必均。事无巨细。未尝委人而自便。此盖公之雅规。而若其见于行事者。船行专务持重。纵遇顺风。未尝遽发。当涉壹歧时。踔四百八十里。才三时耳。比至中洋。鸱腰折船。危争
青城集卷之六 第 452L 页
一发。公负国书出舵尾。督众救船。辞色不改常度。舟中赖以无恐。卒以副鸱济。而横湍激送。若有神助。忽虹峙于前。煇光四烁。翼帆而趋。时则虹藏节也。倭人亦莫不异之。津和之夜。公船先至。公坐柁楼。以待诸船之至。至则遍问其安否而后下。所至夜则皆然。返至大坂。明将下船。而崔天宗死于盗。马倭之为也。而佯若不知。抵请发行。盖行事主马倭也。自有南使以来。始有此变。公集众而询。众议不一。而适大中之言。合于公意。公乃正色厉众曰。余意已定。若等毋动。遂留大坂不去。马倭亦不敢匿盗。二十六日。而狱具莅斩乃返。天宗方敛。公解衣而襚。临祭。哭之甚哀。一行皆感激流涕。然行中多慑。一夜数惊。风吹屏倒。亦以为刺客至。公静镇若无事。众亦帖定。如是而事有不办者乎。是皆将三军之法。而公则用诸使也。苟在壬丁之时。秉轴者皆如公也。国耻有不湔耶。且公之茂绩。多在于南。其按岭闑也。利民之法甚多。而漕政为最。始岭税漕用京船。臭载数而乾没半之。税则反徵于民。岭沿为之凋瘵。公习知其弊。乃设三漕仓于水边。制船用战舰之制。选卒丰饩。约束甚严。行之四十馀年。漕弊遂革。此固国家万世之利。而在公家种德
青城集卷之六 第 453H 页
亦厚。岂独岭民之幸哉。然京船愠其失利。今乃胥兴浮言。必欲罢岭漕而济其私。赖公胤子尚书公时判度支。奸民之计不售。夫以举国之利。全岭之惠。而岂容奸刁辈坏之哉。良法之可久。正议之必伸。于此亦可徵也。公在海行。手编日记四卷。贮在箧笥。尚书公属大中以序。大中少以文事事公。备见其屈伸欣戚。而今亦老白首矣。每怀畴曩。未尝不怆然而悲。况又知遇之荣。老益不敢忘也。谨书所睹记。以复尚书之托。而仍及岭漕事。以公之绩于南者。不独海槎之劳。而恫厥施之不博也。呜呼欷矣。
送燕岩之官襄阳序
燕岩朴公美仲。湖海奇伟士也。其文卓诡瑰妙。别开门径。近世所未有也。尝策一骑。从其从兄锦城都尉。入燕赴热河。夜出古北口。亦前人所未有也。返而草热河记。盛行于世。遂入 圣君之览受知。亦荫官所未有也。然公本不欲以文见者也。盖尝淬励才具。通知事务。欲以经济需世。而坐不得一第。竟莫之试也。乃全家入燕岩山中。躬耕妇织。若将终世。而文则适其游戏之资也。热河之记。即其一也。老而从仕。非所乐也。而侧身周行。亦足游戏。所至皆山水郡也。朱墨
青城集卷之六 第 453L 页
之暇。跌宕自娱。而今又以襄阳都护往。我东山水之胜。无如岭东。而襄又岭东之最也。少余尝屡至焉。雪岳之峻拔。殆居枫山之右。而天吼石峰。天下无是对也。东则沧海洛山临之。轩豁宏丽。杳无端倪。海山之观止矣。南则镜浦。北则枫山。而三日,永郎,仙游诸湖。又点缀于其间。海上无神仙则已。有则不集于是而于何哉。今公之往也。湖海之气。可以尽摅。而游目凭怀。又在海山之外。不亦快哉。独恨余老。不得从之游也。记余直秘省时。名胜选日来集。风流文彩。照映当世。古雅则罗子晦。篆籀则李仲云。通才则洪太和。博洽则李懋官。词律则朴在先。而文则推公。是皆一代之选。而饫沐 恩造者也。以故秘省雅集之盛。可备圣世故事。而幸吾之滥与也。数十年之间。盛衰存没之感相乘。而今遽抱泣弓之恤。八域臣庶。均是如丧之痛。况又受 恩罔极。如我辈者耶。俛仰今昔。漠无所依。于公之行也。乃书此而送之。以志余悲。嗟乎。湖海之滨。可复有相视而笑者耶。
送洪太和,李汝亮游关东山水序
关东山海之观。天下无与对也。而枫岳最有名。然枫岳。实山之病也。比诸木则瘿也。夫山之为德。重厚高
青城集卷之六 第 454H 页
大。功利之及于物者博。枫岳则瑰奇之观。直造化之逞巧也。尚安所利物哉。石之崭岩。鸟兽亦或不能迹。况人哉。以故居是山者。独僧寮也。苟无僧寮。观者亦安能至哉。信其为佛国也。故灵明之气。足以孕育英杰而未之闻也。殆其钟于禅佛。犹楚南之多石也。吾故论我国名山。以白头比老聃。雪岳比伯夷。而金刚则比释迦。近于尼圣者。其惟智异乎。踰佛国而东则海也。九郡之观。挟海而益奇。山则天吼,头陀。窟则金襕,圣留。湖则三日,镜浦。而侍中仙游。青草香鉴二湖。点缀于其间。亭则丛石,四仙,海山,湖海,越松。楼则竹西。寺则洛山。花之海棠。树之冬青。益侈其观。盖神仙之馀也。羡门安期之徒。尚庶几遇之。关东内外之观。非佛则仙也。不亦奇哉。然君子山水之观异于是。孔圣尝亦登泰山。观大水矣。天地之大也。风云之变也。日月之照也。河海之阔也。峰峦之崒也。波涛之壮也。皆足为道体之證。而诡奇之观不与也。降而至温公游山记。亦仁者之乐也。若其山游之探奇。自康乐始。亦崇佛以后事也。雕锼云月。吐纳烟霞。谓之选胜则可也。岂足为君子之观哉。太湖洪太和。玉流李汝亮。今为关东之游。始自洞阴。入山而东。遵海而南。天下
青城集卷之六 第 454L 页
之美。尽在是矣。其崒然而高者。可以壮心目。浩然而豁者。可以爽襟怀也。奇变瑰妙之观。尚其馀也。况仙佛之诡哉。余老矣。愧无以相其行。乃以君子之观赆之。其所得于身心者。将待其返而睹之。
李士龙传后叙
李义士士龙。锦州之烈。前古莫之与比。名贤之表章。无遗辞矣。及 圣上褒赠降而事益炳烺。从此吾东。永有辞于天下后世。不亦伟哉。然当其时。舍生殉义者。不独一士龙也。特名姓不传耳。天微子李必行之记曰。崇祯戊寅。清徵兵于我。我不得已送兵。清以为先锋。知礼居昌等兵。去丸放炮。为清所觉。并见杀。必行作诗三章哀之。赵庆男山西日记曰。戊寅秋七月。柳琳为平安兵使。领两西军五千入沈阳。八月到鸭江军溃。或投江死。琳只与出身数千留湾府启曰。军兵断无入去之理。臣亦欲死于吾地。柳琳行状曰。辛巳。清复徵兵。必欲得琳为将。琳至虏阵。托病不起。与汉人战。密令射炮者去丸镞。清人始未觉。事露。只戮一卒而不责琳。李士龙墓碑曰。死以辛巳四月十日。士龙之死。实在琳行所谓一卒。盖士龙也。然其死已决于军发时。非待琳而去丸者也。然前乎士龙而去
青城集卷之六 第 455H 页
丸者。岭南军也。投江死者。两西军也。其义皆士龙比也而卒无传。岂其明白死。不及士龙。而抑又有幸不幸者存耶。垓下二十八骑武勇。并项籍亚也。睢阳三十六人忠烈。并南雷类也。杜门七十二家节义。并圃牧徒也。竟堙没不传。其与此曹何异。文献之无徵。宜其为圣人戚也。然彼岂有意于立名哉。临难尽其义而已。传不传。固不足论也。然烈士惜名。甚于其身。名立则身虽灭无悔也。张中丞临死。语其徒曰。吾与若等身亡命尽之日。即志毕功成之秋。惜哉。我则名存。而若等名没耳。由此观之。中丞亦殉名也。名没者不亦伤哉。黄道周之殉节也。从死者七人。同载而出。并无人色。道周顾笑曰怖乎。少忍即千秋矣。然今独道周传耳。七人者安在其千秋也。彼皆表表可传者也。犹尚如此。况卒伍哉。然卒伍之殉义。实贤于学士大夫。夫名节固士大夫之常职也。若被坚执锐。惟敌是求者。顾何与于此。而乐就之如彼耶。常时贱视甚于仆隶。而乃其尊王大义。专付其手。不亦为士夫耻耶。故锦州之烈。林忠悯殆居其后。况他人耶。然传者独一士龙也。岂不可惜哉。然吾因是而益知吾东礼义之盛。 大明恩泽之深也。盖自箕圣以来。吾东之礼
青城集卷之六 第 455L 页
义。为天下重。至以小中华称之。 万历再造之恩。将百世不可忘。况壬辰之于辛巳。才五十年耶。耳目与能。习俗成性。虽卒伍之微。亦知名义之重而蹈之若常分也。古则惟唐卫士可与比也。嗟乎。一士龙耳。犹足倡大义而光吾东。况多乎哉。今 上癸丑。命赠士龙官。旌其闾。官其后孙。丙辰。 赐士龙祠额曰忠节。仍 赐之祭。于是义士之阐发无馀憾。而名没不传者益可悲也。余故博考而备书之。系于义士传之后。且幸义士之不孤而吾邦之增重也。
青城集卷之六(昌山成大中士执 著)
 记
  
点易轩记
迟斋先生筑舍于原州江上。而注易于其中。宿云柳休文名之曰点易轩。盖取唐诗滴露研朱点周易之意也。名者志其实也。其似之矣。然先生之点易。异于是。夫易之本生于图。而易主画图主点。故伏羲之作易也。因点而成画。一六为水土。二七为火山。三八四九为金木之生成。四以成德。参两以依数。经之为八。别之为六十四。图以通其用。卦以立其体。而易道成矣。是故仲尼赞易。极言图及大衍之数。使夫学者因此以求易。然微言永绝。大义遂舛。后之学易者。皆知
青城集卷之六 第 456H 页
易之本在图。而鲜究其所以然。故论方体则序次莫分。辨时义则生成靡定。终至于象数交戾。理气相悖。以之论易。信乎其无所得也。始先生之学易也。求之传而不得。求之义而不得。求之卦求之爻而皆不得焉。于是力探其本。求之于图。反复错综。抉摘参互。当其点者纸为皆穿。如是者累年。尽得其要。四方以正。四隅以变。五十有五点。各当其位。而文王之卦。说卦之传。尽在是矣。然后反求之彖象。盖涣然冰释。怡然理顺。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于是作河图解。以穷其原。撰彖象易。以极其数。述劄义以尽其文。理以数明。义由象显。于天观日月星辰四时昼夜之变。于地察河海山川草木鸟兽之文。于人究二帝三王周孔之学。于经推春秋礼乐诗书之义。易之用。于是至矣。而图又易之本也。故非图无以知易。然则先生之点易。乃所以得其本也。中之而太极。列之而五行。衍之而蓍策。纬之而洛书。森罗万象。酬酢百变。大哉。点易之为用也。虽谓之先生独得之妙可也。至如操弄朱墨。检阅章句。供一时佔毕之资者。诗人所谓点易。而非先生之所为道也。故为之记。使览者因其名而考其实。见其同而别其异焉。
青城集卷之六 第 456L 页
五知庵小集记
屏山金公元亮。年四十馀。谢科宦。尽室入杨根江上隐焉。然犹以为人境也。搆草舍于岩阿而居之。名曰五知庵。盖取伯玉之知也。其上为明寂佛舍。募比丘居之。比丘念佛。公诵陶诗。菜食蒲荐。一与之共。清苦之志。老而弥坚。丙戌中春。求骊上祀官。谒金迟斋于原州。归而即焉。公适以病返故居。见余欣然。与俱至庵。穿林而径。绝涧而矼。境甚幽绝。庵之左有小楼。名曰白云。其下小池植莲。明寂庵尤高敞。宜远眺。龙门之秀萃焉。其东麓巨石冠之。可坐十馀人。是为烂柯之台。金坯窝季润出宰时。尝月至庵中。庵中寘老子参同契,靖节全集,朱子纲目。奇书异画皆具。轩牖几席笔砚。无不会意。比丘亦老实可喜。座间有谈驯鹤法曰。饲之以饭。自不能去。不必剪其翮也。余方饭。指之而叹曰。吾之不能去。正坐此耳。公莞尔而笑。书之为五知庵小集记。
海云楼记
海之有云。犹官之有丞也。日月吐纳而光辉生。风雨震荡而变化见。是四物者。皆于海有用。而云则无所与也。然无云则海之诡异眩耀之观浅。而日月之出。
青城集卷之六 第 457H 页
风雨之变。无为之先导者。云之为用大矣哉。丞之于官亦然。外无民社之责。内无妻孥之养。寄寓乎君牧之间。强而谓之官耳。然有丞而后。国之命令通。而民社之职不废。故孔子以德之流行比之。丞之为官。顾不重耶。李君徽之。夙以明经举。历试京职。蔚有名誉。出乃为祥云丞。祥云东海之薄邮也。君既至。询事按籍。喜曰是亦足以为政矣。乃起废振乏。专意脩举。治效日新。民誉胥兴。而旧时馆门偏隘。不称官府之居。君乃拓其制而楼之。暇则与宾客之贤者宴游。而名之曰海云楼。盖取其远景也。余惟东海之大而云生乎中。直一点之微耳。及其行也。笼盖日月。鼓起风雨。弥六合而有馀。而东海不足大也。故易曰。云雷屯。君子以。经纶。今君之于世。何异于点云之在海哉。然尽子之才。以治一邮。则一邮受其惠。进诸州县则州县受其惠。官虽卑。可以敌尊。治虽小。可以喻大。后虽有进于此者。此实为之兆也。然则非丞之犹云。独子之丞犹之也。夫用于不用。乃为妙用。而卷舒行藏。一于无心。则用不用不足言也。是又君子之取诸云也。子其勉之。
考槃斋记
青城集卷之六 第 457L 页
诗三百。隐者之诗有四。招隐之诗有二。而卫得其四焉。夫以蕞尔之卫。君子之隐者。若是其众。则国教之衰可知。而季札观卫。乃曰卫多君子。未有患也者何也。盖君子出则持世治于上。处则扶世教于下。上之为治。其功速。下之为教。其化长。故风俗之敦。行义之盛。未尝不由于在下之君子。而上焉者受其效。邹鲁之弦诵。东汉之名节是已。然则战国之末。卫独后亡。安知非在下君子之功耶。然简兮北风。犹有激昂不平之意。独考槃之诗。宽而不肆。介而不迫。遁世不见知而不悔。风人之旨。斯为美矣。使进而在朝。其惟伯玉之卷怀乎。三清之洞。有隐君子。曰郑公汝素。其为隐也不求异于人。由由而处。荡荡而行。与人交。无贵贱贤愚。各得其欢心。然内实有特立不可拔之操。年今六十。穷悴日甚。而志气弥贞。或数日不举火。而歌啸自如也。文足以名世。才足以及人。而未尝求见于时。故世亦不之知也。临涧而屋茅茨数间。而名之曰考槃。盖志其隐居之乐也。然古之隐者通。今之隐者拘。古之为隐也易。今之为隐也难。何者。夫夷,齐,虞仲。让国之君也。柳下惠。三黜之士师也。而并称逸民者。以其道之隐也。至于庄周之傲吏。方朔之执戟。亦不
青城集卷之六 第 458H 页
害其为隐。有隐之实。无隐之名。乐则行之。忧则违之。其隐不亦通而易哉。后世则不然。义或伤伦。贞必绝俗。不沉冥以自弃。则标置以目高。切切焉惟隐之为名。殆易所谓苦节。而夫子凶者也。其亦异乎硕人之宽矣。盖古之君子。无意于隐而隐。故其隐也通而易。今之君子。有意于隐而隐。故其隐也拘而难。然则公之不求异于人者。乃所以为隐。而庶几乎考槃之乐也。然遁世藏名。岂君子之所乐哉。世既莫我知矣。无宁隐居著述。以俟后世之知。故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幸而一遇圣人。为之表章。则其视一时之荣遇。岂可同日而语哉。然则考槃之不遇。未足为恨。而公之不遇知者。为可恨也。然使公砥行立名。教导后生。以扶衰俗。则其有补于世教。何损于卫国之君子。而百世之下。必有知者。公第为其可称者而已。书之为考槃斋记。
七一斋记
君子之进也。所以行其道也。退也所以行其志也。道之行也。明良相遇。上下交泰。勋业著于万民。名声垂于百世。其与匹夫之士之独行其志。可同日而语哉。故皋陶,稷,契。尊为圣人。而箕颍之洁。一节而止。世教
青城集卷之六 第 458L 页
既衰。仲尼辙环天下。卒于不遇。而晨门接舆之徒。始肆志以自高。由是而降。事功胜而志士耻于自售。罟擭密而贤者乐于遐举。进者未必为荣。而退者反以益尊。故叔孙礼乐于朝。而鲁二生不起。刘向抗疏。贡禹传经。而子真,君平沉冥以没。俊及风议。而徐孺子,黄叔度遁迹于下。韩,富,司马建功出治。而康节终于击壤。伯温就徵。而徐方舟哂之。彼数子者。岂不知立身行道之为贵哉。特时未可耳。故退而自修。以行其志。而遗风善俗之持世及人者。亦在此多而在彼少。然则后之尚友者。宜于何取之。我朝贤材之登庸。莫盛于 中庙之时。而江陵之士大夫显扬者多。独朴三可,四休二公。退然靖处。浮沉下僚。未尝求见于世。是故无赫赫之名。而亦不与于己卯之祸。易之嘉遁。诗之明哲。二公其庶几。而方之古人。其惟孺子,叔度之伦乎。故览己卯之籍者。未尝不兴怀于二公。而金君邦瑞。遂以名其斋曰七一。盖以三可四休合而为一也。然天下之士。未有不进而先退者。夫以邦瑞之才。早登国庠。名誉日振。今其厉进之时也。而反志于退何哉。嗟乎。盈亏祸福之原也。进退吉凶之涂也。故不志于退而进者。其行易跲。盖进者知其易而未知
青城集卷之六 第 459H 页
其难。故进益锐。退者知其难而未知其易。故退逾果。苟以进者之锐。为退者之志。退者之果。为进者之心。则出处两得之矣。然则邦瑞之志于退。未始不为进也。而况又逊志笃学。不以材能骄人。步趋言语。一以礼法为师。以此求进。其进岂可量哉。七一斋在江之沙村。而二公皆沙村之遗老也。邦瑞其闻其风而起者乎。故论二公之志。则邦瑞之志可知。论古人出处之义。则二公之志可知。是为之记。
云岳游猎记
壬辰之腊。从梅谷李公,浣溪徐公及徐幼文,权公著。猎于云岳山之右。夜宿山寺。钟铎相响。翌日遵山而北。鹰四骑五。狗如鹰之数。猎夫倍之。猎夫倦则幼文辄臂鹰而赴。山高谷深。朔吹微厉。狗意骄鹰气专。惟人意之前却焉。雉起于前。掣而直出。瞥而上戾。戢而反眄。折而下旋。高集而斜睨。轻掠而捷攫。敛羽缩爪。返其鞲焉。竦身四顾。飏而后息。于是乎鹰之技毕。而众皆驩焉称快。徐行远眺。环山一周。披荆而憩。见村而止。峡俗淳厖。疏饭甘美。篝灯榾火。炙鲜煖醪。酣娱跌宕。再宿乃返。踰广岘道花山。夕阳在岭。烟气点缀。仆夫望闾而讴。马蹄加疾焉。而长者之兴未已。仍至
青城集卷之六 第 459L 页
李氏之社。玩梅尽醉而去。
明月堂重建记
普贤寺香山之巨刹也。刱自高丽。屡经灰烬。而其所谓明月堂者又火焉。山僧体性。苦心发愿。聚财雇工。火之明年。尽复其旧。穹深峻伟。侈于前观。仍乞记于余。因其徒性觉。屡请而不懈。余乃为之说曰。天下之事。集之在勤。成之在专。勤斯彊专斯诚。彊且诚矣。而事不成者。未之有也。然事之始也。莫不起迹于微。计功于迂。又况棼乱者扰心。荡残者骇瞩。是故或自画而缩。或中道而辍。底于成者鲜矣。故非明于察势而果于趋功者。不足以首事。而彊与诚亦无所施矣。然家室之奉累之则彊者愞。名利之欲夺之则诚者怠。得失之机间之则明者昏。成败之势动之则果者缩。若是乎贼事者之众也。夫惟浮屠氏内无家室之累。外无名利之夺。得失成败。俱不足为荣悴。故临事则惟专其心。精其虑。殚其力。求其事之成而已。以故其于事也。似难而实易。而况藉灵于佛。因财于众。积微而成大。因无而为有。此浮屠氏之所能而他人莫之及也。信乎其事之易也。然即其易而难者存焉。不明不果。不足以始之。不彊不诚。不足以成之。是则浮屠
青城集卷之六 第 460H 页
氏与吾道何异。性师敦悫而勤。固足以干事。然余之记之。非惟志其成也。所以志成事者之难也。
在野堂记
古之仕者。多举于野。故仕则在朝。退则在野。各称其分也。然于朝则若羁旅。于野则若职守。所以安身而敦本也。易之同人曰。同人于野亨。夫以君子之正。同乎君子。未足为大同也。必也同乎野人。合乎无位。然后方可以通天下之志。而同之道尽焉耳。故野虽贱夫之居。实君子之所重也。余野人也。少而贫窭。耕樵自给。幸藉先荫。早窃科名。赖 国家恩泽。食于官十数年矣。袯襫之陋而饰以组绅。扉屦之役而佐以车徒。于分侈矣。然未敢以为乐。而饮食起居。意未尝一日不在野者何也。习所安也。况今年颓志晏。旧学日忘。以此从政。能无咎乎。君子知足。乐于安命。小人免罪。利于守分。今幸免罪而归。有田数亩。足以糊口。有屋一区。足以庇身。有书数帙。足以寓心。课农劝学。为乡里倡。籴税如期。以尽野人之职。而吾庐又临野而敞。溪山拱合。墟落点缀。烟云雪月。递陈四时之观。若其粳稻秋熟。樵采夕返。劳者憩饱者嬉。农歌牧笛。竞奏于几案之前。而吾则解带欹巾。安坐而娱之。得野
青城集卷之六 第 460L 页
之趣又足矣。夫江湖之乐近于荡。山林之乐近于僻。不荡不僻。惟野为然。其乐亦足以称吾分也。记曰。在朝言朝。在野言野。朝言非吾职也。聊书在野之乐。以俟君子之观。
五询亭试士记
箕子东来。左海之文明始启。而平壤其故都也。井畴坛场。皆其制作之馀。而文献则顾无徵也。信乎东俗之陋也。夫惟化而新之。存乎其时。推而明之。存乎其人。我 圣上以范畴之学。尽君师之职。治化日新。建中于民。而时则有若恬溪相公按节于西。实维宣扬圣化。兴起文教。以明先圣之道焉。于是述箕子外纪。以备其史。疏井田疆域。以表其迹。建五谨堂。修三益斋。以追先公之志。而庠塾之制备焉。由是而箕都之文献。焕然复明。而民兴于教矣。然周官宾兴之制。未可以卒复也。乃刱五询堂。参古今之宜。寓宾兴之义。以为试士之所。维时孟冬。事简煦暄。爰招一方文武之士。咸造于庭。各献其艺。厥明。公乃整服就位。轩牖宽敞。文武长吏。以次进揖。帜戟环沼。络以衡轴。文列于东。武峙于西。韎注缝掖。济济翼翼。中鹄者升。得隽者赏。简其材俊。升诸州学。辨色而会。尽跋而罢。如是
青城集卷之六 第 461H 页
者三日。仍诣仁贤书院。荐外纪及陈洪范图。焚香虔告。宾从在列。退与斋生。序食讲堂。升降揖让。以身为率。庄而不倦。和而不流。教之以素学。风之以古道。与是会者。无不驩愉整饬。满志而返。盛哉未始有也。始西俗隔远 王化。甘居鄙夷。夸者荡于敖嬉。弱者困于掊克。殆无荣生乐学之心矣。及公之至。诛残罚墨。伸直幽枉。罪属吏之挟邪道而横者。贡蔘之州。困不能税。为之蠲其入而厚其价。储粟七万斛。以备荒歉。湾隶之岁赴燕者。增其糇橐。以遏其奸。凡可以有益于民者。立奏行之。惰伪而不率教者。举寘之刑。春雨秋霜。舒卷于户庭之内。而简书靓洁。澹若无事。于是西民始知政化之出于学。而人各自爱。驩然一趍于教。矧又嘉惠乐育之政。从而振作之耶。西土文献之盛。从此可徵也。夫故经曰待其人而后行。然公之任是道久矣。特时未之试尔。一遇 圣君。任用无间。则功利之捷于人。若霈润而旸曝也。诚哉得君而后。可以行道也。故易曰。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大中适守官节下。与会为荣。谨记其事。以诏西人。而若其吁谟庙堂。展布经纶。辅佑尧舜之 君。修明礼乐之治。功成不居。奉身而退。书之简册而有光。铭之金石而
青城集卷之六 第 461L 页
无愧。正惟君子之望于公。而大中方执笔而俟。
听潮楼重修记
天下之至刚者。莫过乎潮。浸淫而至。汗漫而盈。其实海之馀气也。然弦望之盈缩。朝夕之进退。动不违期。信也。满而不溢。实而若虚。仁也。其来也无前。其往也无后。勇也。遇刚而不避。遇柔而不侮。义也。进而无营。退而无挟。廉也。敛气而归。寂若无事。知也。非天下之至刚。能若是乎。故方其来也。凌驾河渎。动荡宇宙。雷霆失其威。风雨夺其权。日月减其耀。山岳丧其尊。是故君子之有为者。师其刚焉。然以其行险而顺。故制戎者尤则之。关西节度营之右。有所谓听潮楼者。不知刱于何时。而今节度使李公。因其旧而新之。丹雘飞耸。云物改观。而楼之美始著矣。楼居州城之中。群岑四抱。面势平稳。而前临江曲。近通海门。潮之来也。必先知之。此其所以受名也。然尝试登楼而望之。东则南忠壮之所殉节也。烈气朱焰。尚有髣髴者存。北则清川。乙支之所以沉隋兵也。宏猷壮迹。直与江流而不穷。此天下用武之地。而忠臣义士所揽涕而临眺者也。然则前人之名之也。其有感于制戎耶。抑公之新之也。有以发其义耶。姑为之记。以备韬钤之省。
青城集卷之六 第 462H 页
垂纶堂记
古之垂纶者。盖寓意于钓也。天下有道则舒而张之。天下无道则捲而藏之。此太公之所以钓于渭也。其意岂在钓耶。噫。无道之违。而有道之居则足矣。幸而适遇文王。为之师耳。虎贲鹰扬。夫岂其所欲哉。然不知者乃以为钓周。信斯言也。是餂人者之雄也。曷足为太公哉。然世治而君子之难进者有四。才不可以自售。道不可以苟合。近而无因则不入。远而无介则不出。时虽可行。士岂可自轻哉。故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遇不遇命也。君子曷尝有意哉。故志于行道者。功名不足言也。志于建功者。富贵不足言也。富贵而已者。其志可知也。故其未得之也。忧戚而失其性。既得之也。骄纵而丧其身。哀哉。营营苟苟。惟食是求者。未离乎禽兽也。盱盱逐逐。惟利是谋者。未离乎盗贼也。琐琐龊龊。惟私是务者。未离乎驵侩也。翕翕訾訾。惟邪是比者。未离乎鬼魅也。炎炎颠颠。惟气是尚者。未离乎夷狄也。詹詹喋喋。惟势是趍者。未离乎仆妾也。若是者如鱼之自投饵耳。尚可与论于垂纶之义哉。云阳白子大成。妙岁登第。以文艺名。 天褒屡及之矣。然官止一县尉。退而教授于家者数十年矣。其
青城集卷之六 第 462L 页
亭在于川上。名之曰垂纶。徵余为记。垂纶之义。固余所欲言也。然继之以干进之戒者。以子之知此戒也。知此戒者。庶乎知垂纶之义。故书以归之。
游圆寂寺龙湫记
丁酉六月丙申。祷雨于白璧山之阳。夜至圆寂寺宿焉。晨诣祭坛。攀藤葛缘石磴而上。具牲币将事。山木肃森。风露湿人。天明。肩舆出山回顾。石峰际天。如树银瓮。爽气魁颜。可以立懦。殆欲下舆而揖。其馀琼瑰而擢秀者无数。所以为白璧也。降观于龙渊。白石下铺。层岩上峙。环而为泓。四周空嵌。飞瀑注焉。深碧不可测。滥而横流。萦回石面。布而罗縠。溅而珠玑。响而环佩。气而虹霓。姿态横生。不可名状。泓之窈冥。神物攸处。而夷旷朗澈。狎而不慑。神移意惬。自然忘返。譬之人乎。其蕴异而吐和者欤。吾尝谓山水之乐于人。不专在于峻深。惟峻而明秀。深而韫藉者。为能开志气而怡情性。二者吾于是兼得之矣。惜哉。其处僻而寡遇。未有以张其名也。故记之。
江界防胡记
废四郡在江界之左。曰茂昌,闾延,虞芮,慈城。东与长白山接。延袤七百里。地肥饶宜畜牧。虎豹之皮。蔘貂
青城集卷之六 第 463H 页
鼠之利。甲于国中。然以其邻于满胡也。侵掠日至。民不聊生。 世祖时废之。徙其民于内地。地则属之江界。岁遣四镇将。把守要害。犯入者禁。清既有天下。满胡从之入关。四郡以北。瓯脱一空。无复为我害者。然蔘则彼我之所共艳。材木之美。又彼之利也。然我之采蔘者。只伺丹黄节而入。丹黄者蔘叶之候也。彼则冰解辄入。船载器械衣粮。猎獒俱焉。溯鸭江而上者。岁常千馀人。而沿江镇堡不能禁。第摘其数。以报两营。苟幸无事。而其害则萃于四郡。春夏伐檀为筏。浮之江口。秋则先我人而采蔘。盈袋溢包。出其馀而夸我。返则以筏而埋其船于沙步。以备复入。四郡之利。彼反专之。而甚或威喝把守而夺其食。我则拱手奉之而已。然彼实冒禁当诛者也。雍正帝之约曰。边民犯越者斩。沿江知此禁矣。我本怯弱。而虏亦冒死趋利。故不能禁也。庙堂私忧之而已。今江界伯洪公秀辅始为之画。迨江之未冻。密遣勇士三十。钩其船六十馀艘焚之。弃其械于江。及春将泮。选武校十人,精卒百人。分设五栅于渡口。刻雍正约条而树之。又书之数十纸。射之江外。虏果如期而至。船已烧矣。栅禁又严矣。悍而欲涉者。箭炮又威之。相持百馀日。虏竟
青城集卷之六 第 463L 页
不能前一步。卒乃弃船而遁。四郡今始无虏而蔘尽为吾有矣。夫渊薮之邻于敌。国之忧也。利分于敌。衅必生焉。忧之大者也。忧之而不能防。国之所大患也。今四郡之忧。人皆言之矣。然防御则辄云无策。噫。区区冒禁之虏。尚且畏之而不能防。设或有狡焉思启其封疆者。将何以遏之哉。洪公文吏也。顾能于数月之间。防之而有馀。不过费百馀将士数月粮耳。前人岂少此哉。古之折冲樽俎者。于公见之矣。继公来者。皆能如公。四郡岂复有胡忧哉。然明不足以断事。廉不足以服民。赏罚予夺之信。不足以驭将士。则纵欲如公。不能也。推是道也。封狼居勒燕然。亦不难也。于四郡何有。大中之文弱。亦赖公而自张也。辄援笔而记之。
五如轩记
寘身于虚。游心于旷。则身安而心泰。驭物以静。涖事以简。则物平而事定。然人事之胶轕。世故之缠束。心志之所逆。气槩之所趋。君子亦有之矣。则将如之何哉。君子未有舍世而为道者也。其惟安时而处顺乎。来者应之。去者忘之。不以身亢物。不以心谍事。其往也若反。其动也若休。处艰如亨。视丑如妍。事物百变
青城集卷之六 第 464H 页
乎外。而吾心则自如也。故缟綦之乐而无慕乎姬妾。藜藿之甘而无待乎粱肉。城市之隐而不减乎岩穴。轩冕之尊而不异乎韦布。斯道也可以居世。亦可以遗世。嗟乎。吾安得与斯人者游耶。玄圃徐子书古人之语于其居曰。疏懒如嵇中散。恬澹如陶栗里。雄放如苏子瞻。多感慨如白乐天。口不臧否人物。如阮嗣宗。仍名之曰五如轩。噫。子之志。吾知之矣。进不求荣。退不求名。厌绮纨而乐山泽。颓然自放于事物之外。子之志也。故于古取其居世而能遗世者。以为之则。五如之所以名也。然此实居世之良方也。事有所系。则以叔夜之疏懒已之。情有所牵则以元亮之恬澹解之。气有所滞则以东坡之雄放泄之。志有所怫则以香山之感慨消之。姣媸之交于前。则以步兵之无臧否遣之。五者有其一。足以安心而平物。况兼之乎。然求耦于今。所以为世也。求耦于古。所以为道也。子之所求。进乎道矣。于处世何有。抑吾有怅慨者存。三代以降。圣人不作。贤者无所依归。成材者绝少。夫以嵇阮白苏之达。使遇孔孟而师之。岂居狂狷之后。而况渊明之高洁乎。不幸生于衰晚。未闻大道之教。玩世以为娱。简物以为快。高则为道于孔老之间。下则
青城集卷之六 第 464L 页
放意于诗酒之末。长短不能相掩。而甚或纵逸而不知返。此吾所以为五子者悲也。子之取其长也。其亦知此之为戒也夫。
岩栖轩记
岩栖轩者。上舍权君仲玉之居也。君少有岩栖之志。始居都下。已以是名其轩。及归注叶之西。岩壑窈深。称君之志。遂以旧号居之而属余为记。余惟古之岩栖者。皆遁世之士也。郑子真耕于岩石之下。严子陵钓于客星岩。申屠蟠依岩以屋。太史氏之传伯夷。亦称岩穴之士。彼其挺特而不挠。坚确而不拔。风霜外铄而不变其质。璞玉内藏而不衒其美。是惟岩之为德也。而有似乎特立自好之士。故遁世者取之。不然。山巅水涯。何莫非隐遁之所。而惟岩之与比耶。今君非遁世者也。旧尝迟回京洛。翱翔太学。思以所学施之于人。岂舍世而为道者耶。然壮衰行止。一以岩栖为归。隤焉而木石并。旷焉而麋鹿俱。有若遁世者然。非其性之似者然乎哉。然遁世藏名。岂君子之所乐哉。用舍隐现。惟其时而已。易之豫曰。介于石。不终日贞吉。孔子系之曰。知几其神乎。君子上交不谄。下交不渎。几者动之微。吉之先见者也。君子见几而作。不
青城集卷之六 第 465H 页
俟终日。君子知微知彰。知柔知刚。万夫之望。君子之取象于石也如是。苟其然者。隐何必岩栖而后可哉。仲玉深于易者也。故以此复焉。
尔雅堂记
两汉以来。文章盛矣。独西京之文。号称尔雅。尔雅为其近正也。曷之为近正。为其六经之馀也。夫文章莫盛于六经。道正故也。然六经得夫子而正。微夫子之删正诗书之驳者。不几为世教害耶。及夫子没而微言绝。七十子丧而大义乖。百家诸子之言迭出。为吾道之贼。周之末。文弊极矣。秦又烈之以火。经籍之祸酷矣。汉兴。始立学官。武帝表章六经。而贾谊,蕫仲舒,司马迁,刘向,扬雄之属。各以其学持世。作为文章。醇深典雅。不悖于六经之意。故继六经而文者莫盛于西京。谓之尔雅。不亦宜乎。然文不能徒盛也。必也学以成之。西京之世。去圣人不远。微辞雅制。尚有存者。其学又皆专门。仲舒,刘向之博而各主一经。是故西京之学。皆典实有根据。论经术。或局于度数而不害其精核。语灾异。或涉于傅会而不害其深妙。宁师古而凿。不师心而荡。以故驭世则严。理国则强。朋党不作。异端不兴。后之为治者莫敢望也。此无他。学术近
青城集卷之六 第 465L 页
正故尔。文章之尔雅。固其所也。后之为学。固有精微于西京者矣。然其末也。遗事功而尚玄虚。夷狄之乱随之。内虚故外侮之也。吾故曰欲救文弊。莫如西京之学。宜春南公元平。端居治文章。克绍其家学。而名其堂曰尔雅。盖以西京之文自期也。夫鉴后世之弊者。必有志于复古。公之志于西京者可知已。岂惟其文哉。将其学焉是就。嗟乎。学无当于实用。不如无学。文无裨于世教。不如无文。元平勉之。
游内延山记
癸卯仲秋。从按察李公。入清河之内延山。按察公时以行部过也。山口有鹤山书院。晦斋李文元公俎豆所也。下马肃容而过。至宝镜寺。汉明帝时所刱。云旧有五十三庵。今几尽废而犹称岭左巨刹。有高丽圆真国师碑。李公老制。而石剥苔蚀。字半不可辨。肩舆循溪而上。观所谓龙湫者。距寺财十里。历石磴六七折。峻仄不容舆者半之。往往径绝。续之以栈。崖蹙溪驶。崩湍激泻。以瀑名者十馀。而及至乎湫则攀梯而升。侧足欹厓。蹈危而观始壮矣。瀑流倒挂十数丈。飞潨注射。触石而舞。雹跳雪翔。驱而即潭。峻壁环拥。漏景中穿。窈冥黪黑。不可狎视。盖有神物伏焉。南有鹤
青城集卷之六 第 466H 页
巢台。竦石摩霄。四削而上夷。游者或至焉。径崖罅跻山顶。则大悲庵在焉。名僧毅旻者居之。而老病不能下山。余亦惮险不得往。庵之右有继祖庵。其上则内院也。溯涧而上。得第一湫。气势逊于下湫而窈窕胜之。石门旁开。劣通人蹊。氓户十数家。临涧而居。村落鸡犬。彷佛桃花源记。是为内延之奥。殆古所谓福地洞天者欤。秋高脚健。会当一至其所。又其上则三动石峙焉。亦诡观云。龟石,无风溪,落霞桥,寒山台,拾得台,妓花台。具在惟政大师记。而今则寺僧亦少知者。山故以水石称。峰峦不甚奇隽。而明秀之气。映带空冥。有足耸发人者。信其为名山也。夜宿禅寮。星月满山。晓少雨。翌日。按察公向盈德路。余还兴海官次。
记留春坞乐会
洪湛轩大容置伽倻琴。洪圣景景性操玄琴。李京山汉镇袖洞箫。金檍挈西洋琴。乐院工普安亦国手也。奏笙簧。会于湛轩之留春坞。俞圣习学中。侑之以歌。嘐嘐金公用谦。以年德临高坐。芳酒微醺。众乐交作。园深昼静。落花盈阶。宫羽递进。调入幽眇。金公忽下席而拜。众皆惊起避之。公曰。诸君勿怪。禹拜昌言。此匀天广乐也。老夫何惜一拜。洪太和元燮亦与其会。
青城集卷之六 第 466L 页
为余道之如此。湛轩舍世之翌年。记。
清凉山记
清凉岭左名山也。始则孤云游焉。卒之以退陶李先生而重。先生始欲居之。至称以我家山。易箦之岁。亦尝步入。其见爱也如此。山凡十二峰。曰紫霄。曰丈人。曰香炉。曰砚滴。曰莲花。曰满月。曰擎天。曰金塔。曰卓笔。曰玉箫。曰外丈人。曰祝融。周慎斋世鹏多名之云。甲辰仲秋。按使李公行部入山。遂往从之。至清凉寺。奉化沈倅公著,英阳金倅明镇,河阳任倅希泽,安奇金丞弘道并来。沈倅吾久要也。金丞以国画名。山静月朗。散坐溪石。金丞善箫。劝之一弄。声调清越。上振林抄。众籁俱息。馀韵犹飏。远而聆之。必谓之笙鹤降也。夫惟远之则仙。近之则人。古之所谓仙者。不过如是而已。夜深。按使公遣诗属诸宰和之。翌朝。肩舆上山。挟香炉而左转。抵地藏庵。庵踞山之毂。左金塔右莲花。南祝融而背则万景台也。峰皆石成。四削离峙。峻不暴下。卑不亢上。精华内蕴。气象下济。卓而不诡。庄而不倨。有似乎德之粹者。宜退陶之爱之而他山莫之尚也。祝融前拱。错以土石。枫花之节则锦绣障也。金塔之腰。线径隙之。趿危而至。则驭风台,金生窟,
青城集卷之六 第 467H 页
致远庵,外丈人在焉。是为外清凉。一山之奇。可坐而揽。而余惮危不往。前人之所至。余则画焉。病不能勇也。然余老矣。择步于夷。犹虞其跌。况可蹈危而趋观哉。且清凉之美。不在奇也。按使公念徒御之午饥。并与地藏而舍之。命驾下山。分忧重者。取乐也蠲。处位高者。虑下也恳。固君子之常也。山趾则江流环之。江外群峰翼而内抱。洞府深邃。村落隐映。出山屡顾。令人神驻。路侧有孤山亭。行促不得入。然水山之美。亦不必尽。尽则不再到也。山距陶山三十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