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颐斋遗藁卷之二十五
颐斋遗藁卷之二十五 第 x 页
颐斋遗藁卷之二十五
 杂著
  
颐斋遗藁卷之二十五 第 546H 页
拟增修东国舆地胜览例引(乙未)
不佞少读朱子大全史馆修史例。虽其出于私拟。而拳拳实录之意。犹可见也。窃愿一得与于 本朝史官之列。庶令先贤定例。行于今世。而身拘格外。无以自致。则只怅肰而已。于史既尔则无宁得修舆地胜览。是亦史也。盖自二十二代全史地理志外。如陈顾野王舆地志。隋虞世基十郡志。窦威区宇志。唐元和郡国志。宋乐史寰宇记。欧阳忞舆地广记。祝穆方舆胜览。元岳铉大一统志。与夫大明一统志及十三道志。今虏中所编大清一统志。已皆史家者流。一大渊薮。而我东之金富轼三国史。郑麟趾高丽史。亦各有地理志。成化戊戌 成宗十年。梁诚之始进八道地志。则 命卢思慎等以徐居正等东文选所载诗文移入地志。是曰东国舆地胜览。五十卷而辛丑成。旋以本书只据祝穆旧例。有乙巳新 命以大明一统志为法。而事实则补其略。诗文则删其冗。成伣等始之。金宗直等终之。丙午成共五十五卷。弘治己未燕山六年。又命成伣等修正。所谓旧本者三也。嘉靖庚
颐斋遗藁卷之二十五 第 546L 页
寅 中宗二十五年。又 命李荇等为续编。所谓新增本者一。而卷仍五十五。自是一百七十年无改焉。惟诸家私辑邑志若干本。零星流传而已。至 肃宗十年己卯。崔锡鼎建请重增。既设厅差员矣而旋罢。 当宁戊寅爰以申命中外。将收录不果。而及乙未又肰。先是庚寅所编文献备考。亦已疏且谬矣。噫舆地之书。前辈称以地史者。岂端肰哉。盖以古今事变。无不于是可考。而其于人物。实不容有忽。乃新旧四本。前而遗 端宗六臣。后而遗己卯诸贤。姑举大者。已可叹惜。虽幸仅录戊午诸贤。而乙巳以后诸贤又不及于其时。而其地方人事年代之错。尤非一二暇数者。此所以有己卯之请增。而纵令不罢。亦安望其至公至精哉。戊寅乙未之再不果。宜也非不宜也。若其纤琐曲折之详则非史家所谓三长者又不能。况如不佞之僻远固陋者乎。肰亦窃怪夫往往有不逊自附之志何也。间者吾弟温叟以今年本县修志。见推为有司。议不合自退。而示余以弘文馆关例。其所列门目。既甚颠倒杂复。而覆视胜览门目。又有新添交柝。不可不裁定者。此而致力。肰后馀可随整。故先叙胜览门目。而参以关例门目如左。以俟百世知我
颐斋遗藁卷之二十五 第 547H 页
者。亦朱子史例私拟之遗云尔。
箕子八条辨(戊子)
按汉书所载箕子八条之说。芝峰类说以为只有相杀相伤相盗三条。其馀五条阙焉。疑即五伦之目也。余尝疑洪范八政。是即八条之目而未敢信。今以汉书本文细考之。所谓八条。隐约可见。盖首称禁以八条四字。以包下文。其下乃曰相杀以当时偿杀。此一条也。次曰相伤以谷偿。此二条也。次曰相盗者没为其家奴婢。欲自赎者人五十万虽免为民。俗犹羞之。嫁娶无所售。是以其民终不相盗。无门户之闭。此三条也。自虽免为民以下。论其效耳。次曰妇人贞信不淫。此四条也。次曰辟其田野都邑。此五条也。次曰饮食以笾豆。有仁贤之化。此六条也。有仁贤之化者。总论四五六条之效耳。次曰勿尚兵斗。以德服强㬥。邻国皆慕其义而相亲之。此七条也。自邻国以下。亦论其效耳。终曰衣冠制度。悉同乎中国。此八条也。今虽箕子之世远矣。但据此本文。循次分节。可知八条之未尝阙五也。大抵禁者所以弼教之所不及。故禁之所设。即教之所行也。本文虽只举禁字。而教之一字自在于其中矣。但本文因八条而错论其效。故后人
颐斋遗藁卷之二十五 第 547L 页
不审。遂不知妇人贞信不淫以下。亦系八条之五耳。
畹田辨
畹。玉篇于远于万二切。引东汉王逸楚辞注云畹十二亩。秦孝公三十步为畹。又云㽜同上田三十步。朱子楚辞注十二亩或三十亩。三十亩疑三十步之误。梅鼎祚字汇云田之长者为畹。肰算家诸书之畹。非玉篇离骚字汇之畹也。盖九章杨辉俱作畹。启蒙作畹。详明作宛。一名磝。统宗作碗。朱子诗传引尔雅曰四方高中央下曰宛丘。故圆器之四周高而中心凹者。以木则曰碗。以瓷则曰曰埦曰碗。总名则曰碗。而圆田之曰畹曰宛曰磝曰碗。其从宛者。既皆兼音及义。而其从敖及宛者。亦取宛凹转声。肰同一碗田。而又有覆碗仰碗之异。覆碗者九章杨辉启蒙统宗所云是也。四周隤下中央隆起而跨项之径。乃过四周之半焉。仰碗者详明所云是也。四周高起。中央窊深而跨底之径。亦过四周之半焉。覆仰虽异而以径乘周。求其皮积之法则一也。但康熙精蕴则止以径乘周。不以四而一。前此诸家并以四而一则数理不精之致耳。夫周径相乘。以四而一则平圆面之积也。非立圆面之积也。又覆仰二碗。跨径乃曲线也。非直
颐斋遗藁卷之二十五 第 548H 页
线也。径过周半而不为周半。则顶渐高而底渐深。渐成尖之正倒。学者不可不细究也。
本朝 祖宗真殿事实辨(丙午)
汉制自诸帝各庙在京师者外。别立原庙。又为高帝百世不迁。分立高庙于郡国。盖周末春秋之世。已以邑有先君之墓者谓之都。而汉因之也。至唐追尊老子为玄元皇帝。通中外立塑像为庙。而诸帝亦以塑像配焉。宋真宗崇道教。又因唐京有景灵宫。天下名都名山。分立宫观。并以诸帝塑像绘容安之。而其以配于老子者。往往不一。我东高丽真殿之设。实其遗也。我 太祖以洪武壬申开国。修开城府楸洞潜邸为敬德宫。置别提二人守之。又有旧宅在府城崇仁门内。 太宗仿汉唐宋故事建穆清殿。奉 太祖御容。置参奉二人守之。 世宗十五年癸丑。仿汉京师原庙。建 文昭殿于景福宫城中东隅延春门内。本 太祖魂殿。亦因旧号。而前殿后寝。置参奉二人守之。其东北有 璿源殿。奉 先王 先后御容。盖 太祖朝 神德王后之丧。始沿丽旧号魂殿曰仁安而奉 御容。则 璿源之创。其肇是欤。肰亦未有奠献。二十五年癸亥。又以永兴府 桓祖旧邸。即 太
颐斋遗藁卷之二十五 第 548L 页
祖外乡诞生之地。建 璿源殿如咸兴府庆兴殿。既成命郑麟趾奉 太祖御容。而帧背有七言散韵八句。不知谁题曰。青龙白虎左右边。山虎石上如蹲踞。公侯富贵荣华世。出世统领大将军。雷震名誉天下遍。四海无防车书通。三尺剑头安社稷。一条鞭末定乾坤。其末二句。 列圣御制引成伣慵斋䕺话。以为 太祖倡上句。崔莹联下句云。又有全州府 庆基殿。 国系御乡也。庆州府 集庆殿。新罗故都。高丽东京也。平壤府 永崇殿。三朝鲜高句丽故都。高丽西京长乐宫旧基也。并仿汉郡国高庙。各奉 太祖御容。置参奉二人守之。其永崇则自 太祖朝已有之。北狩咸兴时有 御制一诗于西京影殿者是也。但未闻号永崇耳。至 世祖葬杨州牧光陵。则又有奉先殿建于 陵垓子内奉先寺中。奉 世祖御容。如高丽各寺真殿故事。因令 本陵参奉守之。盖 太祖以下五世亲尽以前。犹必先从公议。有应世室不迁之位。则为立穆清璿源庆基集庆永崇于外而奉先。以寺僧荐福而并设参奉。亦不内而外也。惟其未及亲尽也。稍别其礼。并奉 御容于 璿源。 宣祖二十五年壬辰倭贼至。汉城开城平壤以次沦陷。
颐斋遗藁卷之二十五 第 549H 页
而 宗庙永宁殿及文昭,璿源,敬德,穆清,永崇诸殿神位 御容并佚矣。惟 庆基则贼以六月入锦山郡。 殿与实录阁并在全州府城中。朝夕可虞。全罗巡察使李洸,都事崔铁坚,府尹权𢢝,府提督官洪麒祥,参礼察访尹趌与 本殿参奉吴希吉,柳讱等。佥谋移安于井邑县内藏山隐峰庵。择儒士有学行智虑者安义,孙弘禄及武人金弘武等三人与守仆韩春僧熙默等四五名。近邑呈才人骁勇者百馀名从焉。实录先奉龙窟庵。七月以次奉 御容。寻移实录隐峰庵。再相尤险绝处移飞来庵。九月又移 御容偕安。十一月佐郎申钦来审 御容。癸巳五月奉教赵存性来考实录中 宣 靖二陵志文。而新参奉李道吉仇廷吕代至。亦并安孙二人番卫。六月贼陷晋州。 宣祖命移 御容实录赴 行在。七月陪行差使井邑县监俞濯驰至山中奉行。将安孙二人事行报于新观察李廷馣。安孙二人从至本县。旋自备粮马。追至益山郡。从龙安林川扶馀定山诸邑间路至温阳郡。则三南都检察使吏曹判书李山甫适至来谒。因 启以为贼退釜山。宜姑奉安近邑。观势还安。又褒安孙二人忠恪。请赏以职。乃留奉 御容于
颐斋遗藁卷之二十五 第 549L 页
牙山县官舍。 宣庙在 行宫。痛哭遣官祭告。于是安孙二人自牙山取水原南阳仁川富平江华诸邑。八月达江西县。是 行在也。联上中兴六策。 特授义活人别提。弘禄司圃别提。此皆有希吉父子上疏及义手笔日记可考也。时实录亦移安海州牧。丙申再移。韩春奉 御容安江华府。丁酉又并实录由海道达安州牧。 宣祖在行宫哭祭。祗送于宁边府妙香山普贤寺以安。希吉累官至泰仁县监。 集庆则本殿参奉洪汝栗奉负入礼安县清凉山。避贼得完。后超阶至郡守。录原从 赠参判。袭父进封唐昌君。而光海丁巳亦录尔瞻。戊午并以原从。则大提学李植为撰墓文甚详。及其子端夏修 宣庙宝鉴。乃云壬辰七月全州庆基殿参奉洪汝栗奉 御容。由海路达 行朝。 上命安于妙香山。父子之言而彼此矛盾何也。若曰自牙山移赴 行朝以前。洪汝栗亦自 集庆移 庆基参奉。则其墓文之因乎家状者。岂有不载之理。必宝鉴此段为史僚所混。不及再修者。而近 英宗朝礼曹佐郎李孟休辑春官志。亦只据宝鉴。而不知以李氏泽堂集墓文雠正。又如 宣庙朝南原进士赵庆男乱中杂录。以为庆基殿官吴姓
颐斋遗藁卷之二十五 第 550H 页
人奉 太祖睟容走沃沟避兵。由海道达龙湾 行朝。此则似指安孙二人从龙安诸邑至牙山时事。而不知吴希吉等二人已递去。初不在此行。况至丁酉全州泰仁等处士民。固多避乱沃沟者。而安孙癸巳之行。初不过沃沟乎。其曰由海道达龙湾。则又似指韩春。而前后强合。甲乙互换。总之悬闻之误耳。是时贼因分入关北。而 璿源犹幸得完。 光陵参奉李尔瞻亦奉 奉先殿 世祖御容至关西。安于宁边府官舍。三十二年戊戌 庆基旧殿。又不免延烧于灾。草鞠久之。戊申光海嗣位。追尊私亲恭嫔金氏。二年庚戌建奉慈殿于汉城南部竹箭洞裳岩下以奉之。六年甲寅命全州府重建 庆基。将以七月自宁边奉 太祖御容还安。俄以八月退期。则府人前县监梁梦说时为府教授。为诸生草疏。请以七月而不许。十一月始命中使崔彦俊左副承旨李好义礼曹参议金闿陪至既安。以二十日设本道别试。取文科梁谷等四人。武科宣弘远等三十六人。以慰众心。又命立碑纪实。谷即梦说子也。七年乙卯加隆恭嫔为恭圣王后。入 太庙祔 宣祖。而奉慈本殿遂称南别殿。九年丁巳命平壤府重建 永崇。因就 庆基
颐斋遗藁卷之二十五 第 550L 页
移摹 太祖御容。将奉诣 永崇。又自宁边奉 世祖奉先御容将奉诣 奉先。十年戊午秋。 太祖御容行次水原府。十一年己未春。 世祖御容行次开城府。时奉先之役未及成。而 天兵我兵俱陷于建虏。西警日以急矣。乃以九月同日迎入汉城。权安于南别殿。以为待时分安于 永宁 奉先之计。而方其未入汉城。先以十八日遣承旨就水原开城二处设庭试。取文科俞省曾等四人。武科崔明童等四百六十馀人。以慰众心。而开城庆州平壤及杨州诸殿。自是俱罢。后又移建 集庆于江陵府。为其南距庆州不甚悬也。又移建 永崇于江华。移摹 庆基御容奉之。其平壤旧基则后为监营。 仁祖十年乙亥 集庆灾。府使闵应亨拿推。郑雷卿奉命就 璿源移摹奉安。十四年丙子清胡入寇。丁丑乱定。而南别殿 太祖御容佚。 世祖御容仅于城外收得。而亦犹微裂。 上泣曰此由小子失德也。权安时敏堂。其 永崇 太祖御容则江华之围。参奉金有声奉负入城。城陷被拘见夺。有声素勇锐多智。诱贼于摩尼山谷。搏杀两贼。躬得还负。乱定奉入 大内。而帧已裂破无馀。乃以埋安于宗庙北阶上。 庆基御容则
颐斋遗藁卷之二十五 第 551H 页
自全州从龙潭间路。移奉茂朱府赤裳山城。乱定还安。是时上距壬辰之乱四十六年矣。 璿源旧殿既废。 御容无存。而乱定之后有得 御容一帧。众疑以 仁宗。独申翊圣据野史 文宗龙髯甚长之文。以为 文宗。及改妆簇。折开纸褙。果书 文宗真。议遂定。丁巳柳根李尔瞻等以启光海蒙允。将就 永崇安之。 仁祖即位。崔鸣吉不可曰同奉则奠献不容偏废。并祭则违 祖宗成规。宜藏于 太庙 文宗册宝樻内。后遂无传。既又以 世祖御容及 元宗潜邸御容。并安南别殿。 肃宗十三年丁卯冬。改摹 太祖御容。奉还 庆基。 上陪渡铜雀津礼送。十五年戊辰。又移摹 庆基御容。奉于南别殿。改号永禧。而 集庆则不知何时始罢。三十九年癸巳。命写 御容。自内修江华永崇旧殿。改号长宁。而领议政金昌集陪安。 景宗元年辛丑。别建长宁新殿于 旧殿之旁以奉之。甲辰 英宗登极。以 潜邸 御容 肃庙所命写赐者。安于 庆熙宫之泰宁殿。庆熙旧庆德也。十一年乙卯。 世祖御容雨漏涴伤改摹。有新旧二本。又奉 肃庙御容摹本于 永禧。而 仁元大妃命别建 璿源新殿于 昌德宫。与
颐斋遗藁卷之二十五 第 551L 页
 景福之璿源号同。而非一所也。亦奉 肃庙御容别本以寓瞻依。二十一年乙丑。又以 上御容新本安于长宁旧殿。改号万宁。丙申今 上登极。移奉 英宗泰宁御容及别本于 永禧及 璿源。而 英宗万宁御容则合奉于长宁。而万宁则减。盖故事奉 御容也。 御极则樻而安之。升遐则展而安之。此送往事居之别尔。总之诸殿今见存者。京而 永禧 璿源。外而 庆基 璿源 长宁共五所。而 璿源守以内官。自 内行茶礼而已。 永禧及 庆基以下并设令别检参奉各一人守之。而 永禧则每间一年仲春卜日酌献。必兼谒圣。馀并以正朝寒食端午秋夕四俗节及腊日。用俗礼祭之云。
文献备考 庆基真殿事实辨(丙午)
顷在李金化万运所寓。偶见文献备考庚寅活字本。则其于 庆基殿事迹大书云。壬辰之乱。 本殿参奉洪汝栗奉 太祖睟容避乱。此则据 宣庙宝鉴也。(李金化云 宣庙实鉴。即畏斋李端夏所撰。即泽堂季子也。盖畏斋不及细考泽堂集洪汝栗墓文而有此误耳。而李孟休春官志又沿其误。)其下分注云按李植泽堂集。以为庆州 集庆殿参奉洪汝栗奉 本殿(即集庆殿) 太祖睟容以避兵。(即避于清凉山者此乃实迹。非谬闻。)又云赵庆男乱中
颐斋遗藁卷之二十五 第 552H 页
杂录 庆基殿官吴姓人奉 太祖睟容。走沃沟避兵。由海道达龙湾 行朝。赵庆男居南原登进士号孤山。所记野史如此杂录者。世固多传。而至于此一条。其曰殿官吴姓人者。是指吴希吉一人而已。肰犹不甚谬。其曰走沃沟以下者全误。是不知安义孙弘禄二人。与陪行差使井邑县监俞濯同陪至牙山县官舍。因李山甫疏而权停留奉耳。况避兵沃沟者。是丁酉乱时湖南之全州泰仁等处士民。往往有避兵沃沟者尔。若吴希吉等参奉二人先已递去。初未至牙山。何暇反走沃沟乎。况其时事势。牙山则近北。沃沟则近南。而南与倭巢岭海间者尤近。岂有舍牙山而取沃沟之理。又况 本殿睟容竟由陆地间路。奉至宁边妙香山寺矣。非自义州而至宁边。则海道之说。又何其误耶。而今年丙午春。安孙二家之上言 驾前。请褒二祖。而湖南监司李在学之查 启也。所据本殿誊录吴姓人云云者。正采赵录以为信迹。而郤不知赵于乱中所录。出自耳目流传。有虚实相杂。而不加察耳。盖如栗谷集经筵日记。亦已不无远近传闻之误。而畏斋之笃信庭训。犹未暇细考先集洪墓文。以裁于宝鉴之役。则其他又何足论哉。余尝目睹
颐斋遗藁卷之二十五 第 552L 页
安氏手笔日记。而参考公私文字。为安公行状。又有辨说数条。后之良史。其庶有以考订焉。旧睹 庆基殿官斋室屏风则曰首仆韩忠奉 御容达龙湾。此亦即韩春自牙山达宁边之讹者耳。
孔子生卒辨證(丁未)
 公羊传鲁襄公二十一年十有一月庚子孔子生。○何休注岁在己卯上有十月庚辰。此亦十月也。李廉春秋会通引之。○倪士毅己卯作己酉。(与何李不同。)
 谷梁传亦云襄公二十一年而无十一月字。○李廉引之。○倪士毅亦云己酉岁。(与何李不同。与杜年不同而干支同。)
 左氏传。春秋后哀公十六年夏四月己丑孔丘卒。○杜预注。襄公二十二年至今七十三也。亦云己酉。
 礼记檀弓贾公彦疏。襄公二十九年孔子才年九岁。○是襄公二十一年己酉孔子生也。
 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鲁襄公二十二年而孔子生。十二诸侯年表。周灵王二十一年。鲁襄公二十二年孔子生。(起周共和元年庚申。下至本年积二百九十一年。计得庚戌。)○司马贞索隐曰。公羊传襄公二十一年十有一月庚
颐斋遗藁卷之二十五 第 553H 页
子孔子生。今以为二十二年。盖以周正十一月属明年故误也。后序孔子卒云七十二岁。(当云七十三岁。)每少一岁也。
 世家又云孔子七十三。以鲁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年表周敬王四十一年鲁哀公十六年孔子卒。(起周共和元年庚申。下至本年积三百六十三年。计得壬戌。)○司马贞曰若孔子以鲁襄二十一年生。至哀十六年为七十三。(当云七十四。)若襄二十二年生则孔子年七十二。(当云七十三。)经传生年不定。使夫子寿数不明。
 朱子论语集注序说曰。史记世家曰鲁襄公二十二年庚戌之岁十一月庚子生。○新安倪士毅曰孔子之生。左氏春秋不书。但于哀公十六年夏四月己丑书孔丘卒。杜预注鲁襄二十二年生。至今七十三也。公羊谷梁传皆于襄公二十一年书孔子生。乃己酉岁也。与史记杜注皆不合。(倪氏元人。)○庐陵李廉春秋会通曰。公羊传襄公二十一年十有一月庚子孔子生。何休注岁在己卯上有十月庚辰。此亦十月也。谷梁亦同是岁而无十一月字。左传杜预注已为己酉。已与公谷不合。史记世家以为孔子生于襄公二十二年又不合。(李氏元人。)
颐斋遗藁卷之二十五 第 553L 页
胤锡今按诸家说则公谷及贾。并主襄公二十一年。而推其干支。公注己卯。谷无所记。杜称二十二年。虽与史记合。而干支之为己酉又不合。却与贾合矣。盖史记二十二年则二十一年之翌年。试以年表之共和庚申以后通鉴纲目历代年纪。参以汉三统历法太初元年丁丑。而上下推之则正得庚戌。而承己酉之后。此与杜不远。但倪说所引杜注二十二年者。却与李说所引杜注己酉又不合。岂杜注二十二年。亦或如公谷二十一年欤。○试考汉前志刘歆三统历法推之。襄公二十一年。入三统上元一十四万二千六百八十岁。减所求本岁。为三十元二统。馀五十七章八岁则入人统一千〇九十一岁。闰馀一十八。正大寒。闰在二月。(建丑。)故计十月建酉而己卯朔小二十二日得庚子。此用公谷本文。若依左传史记则其二十二年十月建酉而癸卯朔小无庚子日。十一月(建戌)壬申朔大二十九日得庚子。○又考二十一年岁星八十二大周。馀九百八十三岁。积九百八十九次。馀一百一十九。知岁星在实沈。太岁在乙巳。(此用岁星。通率求之盖一大周一千七百二十八岁。则一千五百八十三。见积一千七百四十次。而一百四十五周天矣。乃以每日之行通率则曰日行一千七百二十八分度之一百四十五。又以每岁之行通率则曰岁行一千七
颐斋遗藁卷之二十五 第 554H 页
百二十八分次之一千七百四十。故 缺缺 通之约之则曰岁行一百四十四分次之一百四十五。故一百四十四岁加一次。一千七百二十八岁。加一十二次。其一次准太岁之一位。故加一次则太岁退加一位。加十二次则太岁退加十二位。而五大周则太岁退加六十位矣。盖岁星每岁行一次。又三十三日有奇。而行三度有奇。乃成一见之全数。故与太岁位数参差如此。而后世历家则不用云。)○又考哀公十六年壬戌。三统历法入上元一十四万二千七百五十三岁。减本岁即人统一千一百六十四岁。四月建卯而戊寅朔大十二日得己丑。孔子卒也。○南山潘俯孔子通纪注。鲁襄公二十一年九月庚戌朔。十月庚辰朔。俱有日食。必非圣人降生之时。盖以二十二年为可从耳。(十月庚辰朔。即三统法之十月己卯朔。只差一日耳。○潘氏明人。)○又考俗传唐本陈希夷紫微斗数(所谓大紫微)命图。孔子庚戌十一月初一日子时生。壬戌四月初二日卒。其排局起数。以夏正正月建寅为首。而十一月为建子。虽未知本自谁说。而以十一月为建子。则似本于司马贞周正之文也。姑存之。○又考大清一统志。清世宗雍正中。命以每年八月二十七日为先师周正十月之诞辰。从鲁襄公二十二年十月庚子。肰既从十月庚子。则亦当并从公羊传二十一年之文耳。岂二十二年。即二十一年之误欤。○又一说孔子生庚戌二月二十三日甲申。亦未详。○又一说孔子生庚戌
颐斋遗藁卷之二十五 第 554L 页
戊子庚子甲申。卒壬戌四月己丑日。亦未详。
右诸家之说。各自不同。要之当以三统所推者为正。而又当且依左传史记及朱子序说。以为鲁襄公二十二年庚戌十一月(今夏正九月建戌)二十九日庚子。肰未知清人所定。亦据西历密法而得之欤。
斛石说(乙未)
古者量以斛而衡以石。则斛与石。本不相通。而自仪礼丧服郑注贾疏。始为通呼。是自东汉历唐而莫之改也。今中国十斗为一斛。而我国官府用小斛。容十五斗曰平石。民间用大斛。容二十斗曰全石。(阙东之岭东则用小斛。)与中国不同。柳馨远随录云 明季辽东人言其所用一斗。当我国二斗。则我国之大斛二十斗。即中国之一斛十斗也。盖汉书蒯通传注。应劭曰齐人名小罂为儋石。受二斛。(儋通甔。亦作担。一人所负也。)是一石受二斛。即我国之一大斛受二十斗者也。又汉律历志嘉量之制。十斗为斛。容秬黍二百四十万粒。重一千两为二匀(金傍)二斤八两。权衡之制。四匀(金旁)为石。即秬黍四百六十〇万八千粒之重。正得一斛九斗二升。是一石。较二斛只少八升。亦大约相近。而儋石之受二斛。想本于此。清人数理精蕴。乃以汉志铜斛之重二
颐斋遗藁卷之二十五 第 555H 页
匀。除一石之四匀。遂以为一石当二斛之验。而不知铜斛所铸之铜体。其重二匀。而非所容秬黍之重耳。今但以儋石约据可矣。复考 明洪武辛亥科进士太原刘寅注武经七书之孙武子。有曰古以一斛为一石则十斗也。今以二斛为一石则此即二十斗。而本国大斛之本乎此。尤明矣。
钱货轻重说(辛亥)
崔锡鼎九数略云。小钱四百文为一两。大钱一百文为一两。今考小钱。即 国初古铜钱。名朝鲜通宝也。岁久虽有销磨。而试以其流传大者。用小秤(清倭制银药用)秤之。约与今大钱名常平通宝一两百文重二十五两(二千五百分)者相当。而崔乃不同者。疑小钱名朝鲜通宝者别有一种。而其重二釐五毫欤。
今大钱名常平通宝者。自 孝宗甲午间始略行于两西及开城府。而不甚盛行。人有不用者有罪。故佩之而已。 肃宗丙子大饥。崔锡鼎始建请大行。自咸镜平安二界江边七邑全罗海中济州三邑严禁外。馀皆一切行使。钱约重二钱四分。(大典通编二钱五分。今磨减一分。)径一寸五分强。厚一分强。其始行也。以四文重一两。而当金银蔘黄诸种之重一两。但用四文准重。而不
颐斋遗藁卷之二十五 第 555L 页
用小秤。亦可知其几两。肰后乃各随诸种品数。论价之贵贱。至 英宗中年以后。铸者多门。只取务多。故钱渐薄渐小渐轻。而一文重一钱六分六釐强。故乃以六文重一两。而当金银蔘黄诸种之重一两。自 圣上元年丁酉以后。钱虽稍厚。比始犹薄。而其体益小益轻。故一文重一钱三分径一寸二分厚一分弱。应须七文七釐强重一两。而当金银蔘黄诸种之重一两。是则常平大钱。有古中今三世大中小三等之别。未知后此更变几何。又闻大钱初行。官以八十两为一驮。驮左右各四十两。中世以二百两为一驮。驮左右各百两。近世以二百六十两为一驮。驮左右各一百三十两。此其自肰之势也。肰钱既太多太轻。上自贪官下至小民。莫不惟是为爱。而世道之降。无可言者。其可全废。如 本朝中叶用布楮可乎。曰不肰。钱亦古昔圣王所以通有无轻重之具也。何可全废。惟当仿古人大钱当百当千之制而为之。无令便于日用则可矣。
又考唐高祖武德初。行开通元宝钱。朱子杨慎并称开通元宝。而俗间误呼开元通宝。史亦沿误耳。今其钱传至我东者。岁月既久。大小厚薄不同。故轻重亦
颐斋遗藁卷之二十五 第 556H 页
不同。余尝以得自关西龟城府地中所出(或云唐太宗征高句丽所遗者。或云明毛文龙所陷时所遗者。)审之。虽曰销磨不真。而用今小秤(清倭所制以秤金银蔘黄者。)秤之。约重九分。其初必史所谓一钱重者也。又用正统中 世宗详定周尺量之。约径一寸二分五釐。而史谓径八分。此则唐尺长于今周尺故也。(其中占用三文。一重九分。一重七分。一重六分五釐。共重二钱二分五釐。以三文约取中数。则一文可重七分五釐。肰既有重九分者。依此为主。纪之便考。)
华音方言字义解
晋书吕光传。鸠摩罗什。别名句摩罗耆婆。按句与鸠音同。耆婆二合声。与什音同。我音呼耆如其。肰蓍字音时。而耆为蓍字之声则什字初声也。什字终声。与华音婆字初声同。若以耆字婆字二声合呼则什字之声自在其中。近世华音入声无终声。什字亦有时音同。肰而以此考之。古者必有终声如我音无疑。
晋书苻坚传。以新罗为辥罗。盖新罗初称徐伐罗。徐伐二合声。与辥音相近。又今京人呼内官管 御膳者为辥里。而辥音셥。如涉声。亦徐及伐初声二合。如辥之遗语耳。
按新罗官制。有曰大舒发翰。亦曰大舒弗邯。(音寒。)所谓弗邯。即发翰音近而字转也。有曰大角干者。角即舒
颐斋遗藁卷之二十五 第 556L 页
发舒弗也。今俗犹呼角为。舒之字母在谚文为ㅅ。发与불近而弗又直音불。若加ㅅ于불之右上则作。即角字方言也。若불去ㅂ而直加ㅅ于上。因以翰音相近之多。速呼则曰酒。多干俗音。又呼近翰邯。罗俗肰也。亦曰苏判。亦曰苏伐。苏亦舒之转声也。
按我国方言以关节请嘱付托之类。总云称念。称念二字。盖即汉语叮咛二字。声近音转而肰耳。叮字音近称。咛字音近念。叮咛本作丁宁。如付托之付。亦作咐。
余思安市凤凰之说。虽未必其的传。而第以见在方言推之。亦有一线脉络。盖我国鸟雀禽隹四字。并呼沙伊(合引)。而凤凰二字呼亦如之。沙之初声。与安之初声或混。伊之初声。与市之初声或混。此则汉语我音同肰。如汉语瓦字。我音呼地瓦。亦呼地沙。瓦沙初声相转也。隅字呼句亿。亦呼句石。亿石初声亦相转也。又如专论汉语则释文曰日实也。是必古者日实二字初声正同。而后世不同。在中国已有古今声音之变矣。我国何独不肰。据此则古之安市。即今沙伊二字之声耳。依类审绎。他可一贯。○又按我国州郡山川。有古称鸺鹠。而今号凤凰者。在在不一。盖鸺鹠
颐斋遗藁卷之二十五 第 557H 页
方言呼浮况。与汉语凤凰二字声最近。盖中世定名者变方言译作汉字。所谓腐臭化为神奇者欤。○又如新生小儿。新罗上世呼阏智。今则转呼阿其。(或曰阿只。只音其。)此则就人言之。若就禽兽虫鱼言之。犹曰阿智。亦曰沙叱其。(沙叱二字合呼。而用叱初声为沙之终声。)盖虽人与物异呼。而其指新生者而通呼之亦一也。阏阿二字初声。亦变而为今之沙字初声矣。○或云曾见岭南印本千字文谚解。盖以安市二音释凤字。盖岭南古语也。又以乌罗释门字。全州儿童指客舍大门谓之乌罗也。○按鸭绿江隔岸有九连城。 明朝属辽东。三渊集谓即鸦鹘关。万历丙申改称镇江城置游击府。清人空其地。盖辽河以东。本高句丽故界也。唐书所载安市城。无乃即鸦鹘关耶。鸦与安音近。而鹘市二字母亦或相转。肰则谓安市以今凤凰城者。恐不如谓以鸦鹘关之为近也。又我东语音。以饥思谓之虚肠。而虚字今呼作时音。北关之虚水罗。今亦呼虚作西。且以汉语考之。如屎尿之屎。亦作矢。屎矢二字其实一也。而字母则二。讹转而肰。此可为鹘市相转之證尤无疑矣。○按三国史高句丽泉盖苏文。苏文一作金。此盖用方言呼金为苏故也。今方言呼金尚肰。而但
颐斋遗藁卷之二十五 第 557L 页
作苏伊。若从古作苏文。以文之初声则近素音切。以文之终声则近孙。又文之方言近金音。◑我东呼笔为夫斯。(二合○用斯初声为夫终声。)正与汉语或呼笔为弗律者最近。大抵笔也弗也夫也。初声并近同耳。◑我东方言呼龙为弥里。又呼證保之保为弥知。(用知初声为弥终声二合音也。)故义州故号称以保州。又称龙湾也。◑鸭绿江旧名马訾水。又名龙湾。盖方言呼龙为弥里。与马訾声近故转。◑我 太祖击倭于荒山。(거츨뫼。)有一贼将年十五六。舞槊驰穾(一作突)。我军称阿其拔都。(아기발톨。)阿其方言小儿也。拔都或作拔穾(一作突)。蒙古语勇敢无敌之名也。◑元史乃蛮部长太阳罕。罕音寒。太阳罕部长名也。即可汗也从二合之音。呼为罕。○克烈部长汪罕名脱里受金。封爵为王。番言音重。故称王为汪罕也。汪乌光切。○元制必阇赤。(阇音舍。)掌文书者。华言秀才也。今清呼笔帖式。东俗所谓色吏者。自高丽已肰。呼非赤。非即必阇二合声。○汉语那。乃个切。如曰那国之那。犹言彼也。又如中那不中那。(中并去声。)犹言于义当乎否乎。中那那。犹么字音转耳。○赫居世居西干。居西干辰言王。或云呼贵人之称。居西正音것。今呼彼其之称。○儒理尼师今。金大问(撰鸡林杂传)云尼师今。方言也。
颐斋遗藁卷之二十五 第 558H 页
谓齿理。朴昔金三姓以齿长相嗣。故称尼师今。尼师二合成音则齿之方言也닛。亦曰伊思琴。见辥氏族谱。今理之方言腠理条理文理之称。○新罗追封王皆称葛文王。东国方言谓死曰走斤。葛之方言近走。文之方言近斤。○文献备考舆地考云盖马山。今平安咸镜两界间数千里大山冈脊是也。三韩会土记可据。余意盖字既音合。岂是今白头山欤。方言白字或呼希。或呼谐。或呼何。是与盖合声近。头字或呼摩里。或呼麻叱。是与马字声近。○今世方言称男子为思那海。盖高丽阳城人李那海。初名守邦。官至判密直司事。四子俱大显荣。宠冠一世。奉使入元。元帝赐名那海。人皆慕与之匹。故思那海之称。自此始焉。见阳城李谱。(四子元富光富仁富春富皆侍中。)○四声通解流苏同心结也。又谓绦头下垂蕊曰수。又今汉俗语方胜儿即流苏结也。胜싱(音圣)去声流苏수。○余按经国大典所谓每缉。即也。今则转呼답。方胜转呼방식。或呼방셕답。○我国方言唤狗曰워리。盖唐诗已称狗为猧儿。通解猧音(影母)犬名。儿音이。(日母。)汉俗音。盖儿字齿音。故又以△(日母)为终声也。汉今俗转呼以舌呼之。如我国方言乙字。在音末
颐斋遗藁卷之二十五 第 558L 页
以舌呼之。作合声也。所谓워리。即이或之转声也。○通解捎𥰝子。(捎音消。我国呼쇼除也。𥰝시音息。)除耳中垢者。我国所谓귀우게也。亦曰귀쇼시게。转称一切穿穴出入者为쇼시。又为슈시。又为쇼샤。皆捎𥰝之转声也。○按古文叶韵。虞与牙叶。卢与蠃叶。邮与牙叶。华与敷叶。而车且则鱼麻二韵通载。是可考也。又如御与迓叶。此类非一。今以三韵通考鱼麻二韵。从我东方言究之。则去弆音가旅音나(라之转。)曙音사语音마(말本音。)余予音나馀音나(남本音。)徐音나(날本音。)楮音다(닥本音。)糈音사(今人呼握米问卜及雇价并曰糈米。而糈音사。又呼婿音사。字皆从胥。胥字古必音사故也。)驴音나(라之转)。又如煮翥二音今皆从쟈。此则鱼字三韵也。奴音나(旧俗呼男奴曰남진죵。此必奴古音나。故拿笯皆音나。)都音다(亦如答古音同。)屠音다(杀牲曰다혀。)堵音다(담本音。)租音자(今俗呼官谷还上曰还租。而上字旧音亦近租。)土音主音자弧音화(활本音)。此则虞字三韵也。意者我东此音。必古唐世传来。而中经宋辽金元明历代。被汉音累变。而东人传习亦随而变。但字音虽变。而俚语则犹旧耳。又按瓜字音외。孤字从瓜亦音외。据此则瓜字古亦音오。而今依汉语音과耳。○又按古韵虞叶蓬豵。而牙家亦叶墉从讼。今考禺臾二字通载于冬虞二韵。而𨠮字亦从匈。
颐斋遗藁卷之二十五 第 559H 页
巩字亦叶固。容裕二字俱从谷。亦可见也。凡字无终声者。汉音必以空喉音代终声。○元命包云龙之言萌也。阴中之阳。故言龙举而云兴。盖自隋陆法言广韵祖元魏胡僧了义三十六字母以来。三代秦汉之音。或存或亡。如来母明母亦相混讹。试考龙字系来母者而萌字系明母者。肰元命包正汉儒所撰纬书也。汉世龙萌二音必同母。故曰龙之言萌也。参以东汉刘熙释名声音。莫不以其同音者为释。此可知也。又如麦字从来今系明母。肰而旧当系来母。貊字今系明母。肰而古作貉。当与洛络诸字旧当系来母。又如缪字今系明母。而俗间犹存旧音系来母。又如楮苓(粪也)之苓系来母。而亦作𤣘从冥则系明母。又东俗方言呼龙为弥里。弥即明母也。○范睢之睢。中庸或问音许规反。此从目隹声。十九史略及韵府群玉音七舒反。此从隹且声。关雎之雎也。与睢盱之睢不同已可疑者。又如濉水本作睢水。亦所呼同许规反者。而仪礼通解引左氏传江汉睢漳。楚之望也。睢七馀反。却与七舒反者同音。与睢字同用。尤可疑者。○世传今益山古金马郡。实马韩箕准所都。有古城在焉。又有谚传马通大王陵。亦曰薯蓣大王陵。亦曰末童
颐斋遗藁卷之二十五 第 559L 页
大王陵。或云是后朝鲜武康王陵。武康即准也。准或云谥哀王。或云是百济武王陵也。传说不一。未可详知。余意金马之号。固出马韩。而方言薯蓣呼马儿。亦呼末。无乃马韩之号。又出于此耶。或马韩之音转而为末。译而为薯蓣耶。通之为童。亦音转而肰耳。方言呼粪为通。此与中国所呼马通者同呼。
日本地图善本近年传自东莱。其站程联络道里分明。与我国地图新出于郑恒龄家者无异。其中有曰盐满于图者。盐有大盐小盐二名。满者黑满。于者白于。盖为一月三十日。月之亏盈。潮之涨缩。而图之初七上弦即小盐也。十五望即白于也。二十三日下弦即大盐也。三十日晦即黑满也。我国方言呼盐为素金。又呼初七及二十三月半白半黑潮缩时日曰燥金。与呼盐者相近。又呼十五月全白潮涨时日曰甫儿吾音。与呼白于者相近。又呼三十月全黑潮涨时日曰今音。与呼黑满者相近。而呼白曰甫孩。亦曰孚希。亦曰希。呼黑曰黔。亦曰甘。呼缩曰皱。亦曰凑。亦曰燥儿盐。但以我国方言参之日本此图所纪方言。较我国亦必近同耳。
中国南阳人呼鼠为䶆。䶆音催。催之华音如东音之
颐斋遗藁卷之二十五 第 560H 页
走。是我国方言呼鼠为走者。即南阳呼䶆语音也。又中国人呼斛如东音之后。而东俗呼斛如曲。惟于官仓斛子用华音呼如后。又中国人呼岁如东音之搜。而东俗呼岁如世。惟于马齿多少计岁。用华音呼如搜。写字则不曰岁而曰禾。禾方言如搜故也。又如鹘穾(一作突)二字音义。与糊涂二字音义一也。此在华音可见。盖鹘音糊穾(一作突)音涂。而其为胡乱不明之义亦同。东俗仅知糊涂之为不明。而乃以鹘穾(一作突)为穾(一作突)(一作兀)过激之义何也。朱子尝谓横渠文字用关中方言者多不可晓。闽中距关中虽远。犹非外国殊域。而言语已有难解者。况我东视中国为外服耶。风俗不通。言语各异。而文义物名事情往往相反。如参辰黔晰之判。余谓国家专对不可徒付译官。虽于使副书价。亦须择用汉语精通者可也。泽堂又谓方言既异中国。经义之不明。为此故也。此甚格论。
昔我 世宗新制训民正音。以译洪武正韵。以革罗丽吏读窒碍之弊。可谓盛矣。又将因此一变东音。每于各司公会。必令吏员唱曰毋作乡谈。则官员举皆作汉语酬酢。以故当时汉语往往流传俗间。因与方言并用者有之。细究可知也。先是三国之世。佛教先
颐斋遗藁卷之二十五 第 560L 页
至梵语之传习亦多。如人年寿多少。必曰罗。此则西域呼年为腊。腊转而罗也。盖一年一腊。如计年以春若秋。而僧家至今呼寿为腊。今华语腊不用终声则近罗也。又如风曰波岚。古云勃岚。此则西域所呼迅猛风为毗岚。亦为毗蓝之转音也。又如杨枝曰伯等儿加支。此则西域所呼鞞铎迦支之音也。又如野草青花曰伊罗儿伊。此则西域呼青色为伊兰里之音也。又如我国所谓鸡冠花曰曼等罗味。此则西域所呼曼陀罗花者也。是则梵语亦与方言并用矣。女真本近我疆而入主中国为金朝。则丽世服事。而女真语东来者有之。如呼囊橐曰凑音赤(치)是也。蒙古主天下为元朝。则丽世为臣仆为舅甥。内外一视尤无閒。而蒙古语东来者亦有之。如呼外肾囊曰卜儿是也。新罗史则以男子外肾为根。今方言亦呼本。以其为人生性命之根本。亦与卜儿近。又如北虏呼天曰祁连。而鞑靼犹呼统格。落统格落者。即我东呼圆之辞。盖我东呼圆曰斗应斤来。是与鞑靼语相近。而所谓格落即祁连之转音。况天形圆乎。蒙古即鞑靼古匈奴部种。故言语之传在我东者亦凿凿如此。又考汉书匈奴呼天曰撑黎。呼子曰孤涂。此其为单于之
颐斋遗藁卷之二十五 第 561H 页
尊称而呼天者。与祈连近。呼子者又与我东人语近。盖孤古音아亦音오。
李德懋言檀君之后金蛙。即高句丽之祖。以方言考之。高句丽华音구리。翻之则蛙也。余谓非徒高字有音。高丽史亦呼高句丽为句高丽。句字古华音呼가。故钩字方言亦呼가。沟字亦呼가。肰则虽作句高丽。亦系蛙字方言耳。
申令景浚舆地考云。国俗以海边山麓斗入海中。尖而长者。有类肉串。故呼其地名曰串。肰三国时既分列邑。而邑境内有与邑相距稍远。民吏不便往来者。别立一部曲。亦立一处一所。因置吏员。小事自决。大事闻于官。以方言考之。处与曲皆近串字方音。而处所二字又同义。非必专为山足入海而呼串耳。
蘧蒢国俗空石。即稿荐方言。而亦中华古语也。以草则曰蘧蒢。以竹则曰籧篨。从草从竹虽异。而义实同。赴举入场屋者。例各携持藁荐。以为坐藉之具。故未登文科。先入荫路南行。而一边赴举者。称以蘧蒢纱帽云。
按今东俗俚谚呼鲋曰붕어(以부为붕)。呼鲤曰링어(以리为링)。呼鮠(亦讹苇)曰웅어(以우为웅)。呼白鱼(即鲦)曰어。(白华音无终声。我语
颐斋遗藁卷之二十五 第 561L 页
以为。)呼裤曰공의(以고为공)。呼秀鱼(即鲻)曰슝어(以슈为슝)。呼䵚曰당(䵚华音我东作蓎)。是各字终声之从ㅇ者何也。华音各韵无终声者。并有喉音ㅇ以为馀音。故我国因之耳。○又按华语所谓荆笼。即我语所谓채롱。荆即楚木也。荆字古华语有강音讹가。楚字古华语有차音讹채。故曰채롱也。○又按我语石首鱼。即华语鯼鱼也。鯼音宗종어之音急而讹为조긔也。○槚楚我语호차。(槚古华音호楚见上。)○又按我语呼大野曰벌。即坪평之转也。○呼野曰들。即甸뎐之转也。○呼牝马曰피마者。피即牝비之转也。○呼雄曰수者。수即雄。或웅或흉之转也。○早古有새音。故草亦曰새。○侬농我也。故我吾予俺卬朕皆呼나。亦侬华音눙之转也。○东俗今呼大红色者即桃红也。(桃华音近大。)○今呼商贾为场厮者。商古华音近场也。○今呼官谷还纳者曰还上。本还租也。作农于他人田地。所收谷物。不以半分。而自当官税。馀先输与田主者曰先上。本先租也。盖租古华音자。而与俗呼上字尺字者近同。故亦曰还尺先尺也。租赋税也。虽非谷物而钱布之纳官受官文以为徵验者。亦曰租文。而俗呼尺文。(东俗又呼禾谷为租亦误。)○余思车有ㄱㅊ二初声。而其中声则东有ㄱㅑ
颐斋遗藁卷之二十五 第 562H 页
二种。华有ㅠㅕ二种。窃疑ㄱ之为ㅊ。犹ㅓ之为ㅈ。而ㅊ比ㅈ尤浊。ㅓ本古之ㅏ。(今汉音无此。而寻其原本则宋以前唐音必有之。)而变为ㅑ耳。○李德懋云东国呼人为사皦。此出梵语。余谓东俗吏读以丈夫为宗。(름又슴。)름又转为舍音。此即샤름也。○今虞韵中声。以华语为准则为ㅜ。而唐以前必为ᅷ或止。大约与歌韵中声无异。且如中国则蒲卢之为蜾蠃。东国则斯卢之为新罗。可以徵之矣。况今汉语罗字呼로。与东国卢字之音로无以别乎。又如东韵中声。唐以前亦必为。如丁东之为丁当。旁午之为蜂午可见。○东俗女弟呼男兄曰올아바。此本外亚父三音之合而转也。男弟呼女兄曰누의。此本内亚母三音之合而转也。盖男兄居外而自女弟视之。其尊亚于父也。女兄居内而自男弟视之。其尊亚于母也。外华音왜。内华音뉘。○东俗呼兄为。此孟音之转也。呼弟为아이。古亦曰아츠。此亚次二音之转也。故于叔父本呼아츤아바。即亚父之谓。而今又通呼于伯父矣。于叔母本呼아츤어미。即亚母之谓。而今又通呼于伯母姑母姨母及兄嫂矣。今又转呼아바。(亦曰아자비声急而短也。)아마。(亦曰아미声急而短也。)○东俗呼大为汉为汗为干为翰为餐为建。或
颐斋遗藁卷之二十五 第 562L 页
以初声同。或以中声同。或以终声同。字虽变而义实通。此与蒙古女真最相近者。如呼祖父曰한아비者。大父也。呼祖母曰한마(本한어미声急而短)大母也。其于他人之老翁老婆。亦同此称。(东韵中声古ㅏ故洪鸿并音항。俱训大则汉汗。实洪鸿转音耳。)○通呼子昔식者。子息也孳殖也。专呼子曰아들者。阿孩等也。(아들声急而短也。)专呼女曰者他也。谓其出嫁他家者也。○呼夫家曰싀집。呼夫之父母曰싀부모。其曰싀者婿也。华语呼婿为슈。而蒙韵呼시。世称蒙韵虽作于元世。而独得中州正音。即许衡所传云。又胥古有사音。故婿糈今皆音사。又谞古有스音。智也。故今呼智为스云。○呼小为쟉。而岭南关东或为효。又皆通呼为죠。如崔从小而东呼쟉。汉呼죠可见矣。小初声今为ㅅ。而俗语ㅎㅅ。又相混如ㄱㅈ也。○中国所呼兀良哈。古山戎也。我国旧呼曰介。盖曰与兀良相转。而哈与介亦相转耳。(今清人呼乌梁海。)○大抵急呼之一字。为慢呼之二字者。其类不一。如之乎及之于。皆为诸。(亦曰之欤为诸。)靺鞨为貊。(靺初声ㅁ。即貊初声。鞨初声ㄱ。即貊终声。)于越之为越。勾吴之为吴。邾娄之为邾。葫芦之为瓠。何不之为盍。不可之为叵。○弓之边线为弦。故舟之边为舷。口之边亦与弦舷。方言同为시울。(古华音先韵叶支真
颐斋遗藁卷之二十五 第 563H 页
侵韵故弦현古有히音而히又转시也。)○藩篱呼섭。故眉呼눈섭。谓其为目之藩屏也。(围篱今急呼音郁。)○耳之边周呼바회。即轮郭之轮字方言바회(亦曰밧쾨)也。○婪音蓝而以林为声。则林之古有蓝音明矣。(今呼木나모即林木之转耳。)○感蒙韵有音。而今俗呼곰。则男之呼놈。亦可徵矣。(缄之呼홈亦肰。)○俗呼寒为치。则凄之华音也。○俗呼鹊为간치则乾鹊二音之转也。(乾鹊亦云瑦鹊。)○俗呼足为발则趺儿之转也。古华音趺音바。○俗呼手为손湫为소。则尤韵中声古为ㅗ矣。(牛之为소。亦相近于ㅗ。)○俗呼履为신则舄字华音시之转也。○今字初声古为ㅇ。故俗呼今为잇。而吟之音임。亦可见也。又如湖西大兴县古号任存。亦号今州。是其證也。(衾呼이불之이亦系母。)○冠字蒙韵呼秽。而东俗转곳。故如冕帻等一切在首者。通呼곳갈。○裤古华音공股亦공。○抱字古音푸。曝字古音바。今俗语有之。○平壤二合声。近于东俗方言杨柳。(버들。)故转号柳京。而今汉阳亦古之南平壤。故转呼杨州。盖梵语呼柳枝为鞞铎祛支。即东语버들之所从出也。○野呼드르。急呼则曰들。此则女真语之甸子也。甸初声ㄷ而子呼즐。如儿呼。此亦女真语及华语也。坪大野也呼별。故新罗呼伐呼火(火方言불近별)별。本坪音之
颐斋遗藁卷之二十五 第 563L 页
转也。○或以日本之西海九州道。称以霸家台。亦呼博多。(博者霸家二合声也。多者华语台音之转。)在我国东大海中。故因呼海为博多。肰此本梵语。梵语普陀落伽。海岛也。本在中国浙江之东海中。而我国倭国亦因之。则普陀海也。落伽岛也。普古有바音。而陀音近다。则博多。实普陀之转耳。(霸家台出高丽史。而阳村集作博加大。)○间字呼삿。古亦呼알。故癫痫恶疾。今俗尚呼질알。因此亦见癫之古音为진。而先韵与真韵叶矣。(悭亦呼안或앗。)○隐几之隐倚也。古有안音。今之体惫所倚者。俗呼按息。而实则隐息也。古之隐囊是也。亦曰隐席。以其剪缝莞席。撮其两端而中藏藁物如囊也。又席华音近息。○寒删二韵古与歌麻叶。以其中声近同。○诗南方之原。原字与差字有叶。而朱子云无韵未详。岂朱子叶韵本之吴才老补韵。而吴于此已云无韵故欤。以余考之元歌二韵。古实相叶。如献有莎音。酂有䣜音。繁有婆音。番有波音。此类非一。则原差之叶。亦已明矣。○纸韵之烜薳二字。从亘从远。则亦与元韵古叶矣。养韵之驵。从且则亦与语麌姥韵。古叶矣。○丧礼菅屦之菅。东俗不详何物。但考诗注。白华曰菅。黄华曰苕。其实一物也。苕汉音。而东俗转呼댜오라기。亦呼댤긔양。
颐斋遗藁卷之二十五 第 564H 页
以之绹织。甚坚致耐久。今野人皆能知之采之。非难详者也。○索呼。绹索呼꼬。即绞华音之转也。○俗谓以物渍水曰울히다。诗经沤麻之沤渍也。乌侯切。华音。此即울히之우初中声所本也。○台古有怡音이。故苔东俗呼잇。即异斯二合声也。诗传怠叶音亦作이。○能有耐台(三台之台)二音。等有待音。故知仍亦古有乃音。而青蒸二韵。与佳灰队古相叶也。○柄鼻二字华音初中声同。而其义亦通。如印鼻剑鼻镜鼻。即印柄剑柄镜柄。可以手持者。而荷茎接叶处。亦曰荷鼻荷柄也。鼻字东俗呼고亦코。故凡物之有柄者并呼곡지。盖곡即고之转也。碓之杵亦呼고。象呼코키리。本고기리。以其兽鼻长也。又如巴鼻。亦疑即是把柄把捉之谓。又如戟柄曰必。必正作柲。亦与柄鼻声近。○马矢曰通。猪矢曰苓。而人与鸟兽之矢。并呼屎。屎即矢声本音也。东俗并呼通。通华音뚱。东音똥。○刘熙释名如云天颠也日实也月阙也山产也海晦也。并以同声同韵者为释。即此亦可见周以下唐以上古音也。○今俗引两手量地长短曰一把。(音발。)其实当以一步为正。步古有바音。○关古有곤音。串古有곤音。(亦有혼音。)环呼골者골之고。本호之转也。如花
颐斋遗藁卷之二十五 第 564L 页
之호而转고。宦之호而亦转고也。○今鸡之雌雄相应有곳곳声。莺之和鸣。亦有굇고리之声。其곳곳及굇고者。即𠴨之古音곤者。而雎鸠之关关。亦곤곤也。但곤急而为곳耳。○络蒙韵音노。东俗呼绳曰노。即络之义也。○发白曰宣。宣又转蒜。(苍白色也。)东俗呼셰。又其转也。○虹即螮蝀也。虹从工声。工初声ㄱ而转ㄷㅌ。以为螮之初声如ㄱ之转ㅈㅊ也。肰则虹之初声之为ㅎ。亦其转耳。本一同母而各转为二母可见。故知急呼则为虹。缓呼则为螮蝀也。○东俗以人之一岁二岁呼두。其曰者。即岁除日三合声。一转而为서을。再转而为耳。又以马之一岁二岁呼수。作禾字者误。盖华语岁音쉬。当作岁字。又每一年一稼。故禾字亦呼수。亦岁字音义。如年字之从禾千声耳。又俗以人之一岁二岁为나。나本腊라之转。盖一岁一腊。而西域以腊计年。故僧家年齿称腊云。又一岁一改火。故岁亦呼火。而东俗转而为히。本火音耳。○俗呼针线之针为바。盖缝字古有방音。而则刃字之方言也。○汉语呼箸为夹子。谓其挟持食物也。夹子转而为快子。其无义甚矣。盖夹正作梜。亦作筴而音挟。华语作갸音。亦作겨音。ㄱ母与快字之
颐斋遗藁卷之二十五 第 565H 页
ㅋ母相转。又与箸字之ㅈ母相转。○腹转呼𣬈。𣬈又转呼为脖胦的。东俗呼아지是也。○臂呼则臂古有ㅍ音而转ㅂ耳。○圃古有바音。所以种蔬菜者。而东俗并与种谷之田呼为밧。밧实古圃字之音也。○东俗春呼봄。本也。春为四时之所由本也。夏呼여皦。炎热也。天气于此而炎热也。秋呼을。裁也收也。百物裁成而收敛也。冬呼겨슬。居室也。谓人则居室。物亦归根也。或云夏열호。热夏也。夏古音호。秋슬。高秋也。秋古音수。○瓠子曰犀。犀华音시。而我东凡于果核谷种。通呼以犀。或云实也。实与犀音近。○先韵古中声ㅏ。真韵亦同。(如人사新사晨사真차莲라烟나年나犬가者可證也。)○察古音살。如蔡训流放者。音살。故察今呼。(如旱古音간而今呼。)○寡古音호。○雕敦古通。故东俗貂亦呼獤。(招辞之呼招为다。亦可见也。敦古有단声。)○余思阑兰涷鍊等字。皆以东为声。故连字亦疑从辵东声。而东讹为车。如陈本作。从声。从臼二手也。从木二手所捧木简也。后讹为东。亦讹为车。以此例之则连亦初必从东耳。(后考河水清且涟猗之涟。古文及尔雅并作澜。则连之从东明矣。)○贵古䝿。从贝臾声。责古𧵩。从贝刺声。刺即古刺字。与束从木从口者不同。○茧遣声近而东俗呼茧고치。呼岘고개。吏
颐斋遗藁卷之二十五 第 565L 页
读呼遣고。此必东方古音也。○丛从𦭱取声而在东韵。则东虞二韵之古通可知也。纣肘守并以寸为声而在尤韵。则尤元二韵之古通可知也。㾕以辛为声而在侵韵。则侵真二韵之古通可知也。㔶以赣为声而在东覃二韵。则东覃二韵之古通可知也。○𨞸之为乡。左邑为乡。右邑为阝也。雍之为雍。上川为ㅗ。左邑为乡也。邕当从𡿧。非从川也。川壅为𡿧。其水不活。故为𡿧。今作灾。邕亦作𡿷泽也。此可知其从𡿧又其为ㅗ。亦可辨耳。○商受之受亦云纣。或云古通。但受古受爪讹为糸。又讹为寸。如治古治而讹为乱耳。○朱子语类有公羊谷梁本。皆姜姓之说。盖公羊反音谷梁反音。并为姜音。而不知所据何书也。○手古作。此一腕五指也。其作。此一腕而中三指斜者也。其作。此两腕之中三指各自内并也。其作臼。此两腕之中三指横并也。又有之横之倒。皆一腕中三指之变也。又有如妻字上半者。又两腕中三指之一纵一横而交也。又有此两腕之中三指各自外并也。○䈾亦通梢。所以行船。故用䈾者曰䈾工。东俗转为沙工。○东俗所云단지。即坛子也。坛亦作坛。俗云부억자구。자구即灶口也。俗云도간。(所以镕铜。)
颐斋遗藁卷之二十五 第 566H 页
土坩也。○乍今俗音사。故作古音亦사。如织作今呼질삼是也。○四灵之中。其有东俗方言名呼者。龟曰거복即龟卜也。龙曰미리即美利也。(意者乾龙之义。)凤今止曰새。或曰新罗古语云아시새。即어시새。凤为羽族之长。如君如父。故曰어시。今犹呼父曰어시。或어。盖凤鸟所至。辄有百鸟卫绕成群。故字古作。而庄子转作鹏。后又转借为朋友朋党之朋。其实凤朋鹏三字非别字也。或又因아시之声。以辽东之安市城为今凤凰城栅门之古名。肰唐书安市亦作安地安寸。竟未知当从何呼耳。惟麟方言未闻有名呼。肰俗或从犭作獜。夫鹿旁犬旁。例多相混。而龙龛手鉴云獜犬名。非麒麟之麟也。此亦不可无辨。又今方言小龟曰남셩。书作南星。又有龙中一种作风霆摧物甚乖者。僧家呼作梨木。或呼李牧。盖古人所称乖龙毒龙也。○今武臣朱笠顶上有以玉及水玛瑙为饰者曰딩。即顶子也。(华音。)鞋底缀铁钉平头者曰딘。即钉也。(华音。)又马蹄缀铁钉尖头者曰다갈。即亦钉也。盖古人训丁为当则钉亦明有당音。다갈者钉儿당之转也。○屋韵属东韵。东有ㅏ中声则屋亦肰矣。如渥从屋而音악则屋之本音악可知。○汉语呼锯为推
颐斋遗藁卷之二十五 第 566L 页
搪。我国转呼为톱。토即推퇴之讹也。汉语呼平木之器为推刨。我国转呼为偓파。偓亦推퇴之讹也。파即刨之讹也。盖锯与推刨。并系以手而推者。而推刨之制。先削坚木底平。而背则首隆而杀而至尾则低。于其隆杀半处。横穿一穴。细而广。自背至底。其势又斜。使纳一刃长而广而薄者。刃首之下。又横施一木。左右出如角。以为柄。左右手握柄。推刃于木。则木面自削而平。无一凹凸。故刨从金包声。纳金于木穴。则木包金也。亦为会意。○苜蓿汉书本作目宿。大宛马喜食者。唐时寒官亦以为蔬。故有诗云盘中何所有。苜蓿长阑干。东医宝鉴汤液篇依类合译名曰거유목。吾南中呼옹곳。盖与圻内异呼也。今来 长陵。闻李僚硕模直中最嗜此菜。陵军日采其根。净水洗了。熟蒸汁炙。味微苦。土人盛称其味。余试令采根刈茎而详之。其根细如箸。长可数寸许。喜生山野沮洳不耕处。二三月始芽。其茎大者如笔管。高可尺许。枝细叶长。而枝端秋有淡黄花。或二或三。因结子如莴苣子。大约根类唐芹。(당근。)根茎类晚芹茎。○钦从欠金声。俗云从金者误。○颂本以谷为声。与容之从宀谷声者同。松亦肰。故古作㮤。其转谷作公者误矣。谷有구유
颐斋遗藁卷之二十五 第 567H 页
루三音。而终声有ㄱᅌ二种。又以中声ㅠ为呼者有之。如裕유是也。如鬼容区亦作鬼臾区。而臾在冬虞二韵。故谷声之字。亦分在冬虞也。○啄有声。今转为조。棹有声。今转为저。○瘃冻伤也。今呼崄或崄라。○犁古之耒耜也。耒即犁冲(一作衡)也。耜耒下两枝安两刃。即耒壁也。壁今呼볏。○囊古文。从声。当作囊。橐古石声。当作橐。櫜古咎声。当作櫜。㯻古豕声。当作㯻。今字书不明言其从何也。此四字俗或作囊橐橐亦误。又按橐古有주조等声。故蠹亦本从橐声。而东俗呼좀。此亦可證。今呼囊橐为줌치者。或云本诸女真。而实古华语也。○今义禁府。即高丽巡军也。巡军古有螺匠。螺即梵乐所用法螺。而移用于军门。有吹螺赤。所谓螺匠者。或制或吹而为号耳。今转为罗将何也。无宁改作拿将可乎。○今白毛小帽。清人所不用。惟辽东之七家岭居民专为我东人制卖。或呼七架者误也。 明朝以前呼㔶头。㔶音敢。(亦在东韵。)所以覆物。故名字亦作㔶。而高丽史作坎头。今俗或更讹为甘土。尤无义意者。㔶头之制。本出胡元欤。○猫呼乌圆者。今猫鸣아옹之声也。乌古音아。又呼蒙贵。盖元时讳蒙去之。只呼
颐斋遗藁卷之二十五 第 567L 页
贵。贵又转괴。故高丽史呼高伊。○汉语呼船上所覆避雨遮日之具为篷。亦曰斗篷。我东俗语转为둥。即斗之讹也。○乘骑东俗俱呼。即驮타之转也。○东俗唤狗曰월이者。华语猧儿之转也。唤猪曰도래者。华语豚儿之转也。唤羊曰아리者。华语羊儿之转也。○朱子语类水火不相射之射。有石食二音。今东俗以饮食为임셕。则食与石音同矣。意者中国古音之传者欤。○兴从舁同声则蒸东古通韵矣。凝从冫疑声则蒸支古通韵矣。㾕从疒辛声则侵真古通韵矣。骍从马辛声则庚真古通韵矣。置亦作寘从真则支真古通韵矣。○锡韵中声。疑古为ㅗ。如阒寂寥无人之谓。而今呼괴。如狄今呼되。如吊有ㅛ中声近ㅗ。如翟有ㅗㅛ二中声。(音토。)滴亦有ㅗ中声또。○田方言呼밧而今转为갓又呼앗。○奴婢呼家主曰上典。吏役呼官长亦曰上典。上典即항것也。故士夫家婢亦曰하님。即下主也。衙门公贱亦曰下典。○中国呼纸曰抄造。而东俗转为죠회。○来ㄹ明ㅁ二初声相混久矣。如貉락之或貊峦란之或만是也。又如麦声来而今为ㅁ声。龙呼룡而东俗古呼미르并可證矣。又如迈声万而力(缺)切。万母ㅁ而力母ㄹ亦肰。又如霾
颐斋遗藁卷之二十五 第 568H 页
ㄹ声而呼ㅁ母亦肰。○今汉语覃寒通韵。故担亦作担。先盐通韵。故毡亦作毡。○易说卦乾健也坤顺也震动也巽入也坎陷也离丽也艮止也兑说也。其曰乾健则声与韵俱叶。离丽亦肰。其馀或声叶韵叶而已。肰以秦汉以前古音究之。坤从土申声。申与顺声韵俱叶。则坤必古音申矣。震从雨辰声而动从力重声。重与申古音义相通。与申音通。则其与辰叶亦可徵矣。况震与动初声相叶乎。巽入初声古叶。坎陷二韵叶。艮止古韵相叶。盖元之烜远与支通。文之圻垠又与支通故也。兑说则说从言兑声而税脱说古又相通。大抵释名之书。作于刘熙。而以一字释一字。必取其声韵意义相通者为释。如云天颠也日实也江贡也月阙也海晦也火化也者皆肰。而实亦本诸说卦此章耳。不独此八卦三画者为肰。六十四卦六画者亦肰。(损从手员声。可知巽入初声之古叶也。)○字学固重象形。而亦重谐声。故字书既以偏傍之形为主。而韵书又以平仄之声为主。肰字之所谐之声。同一字声。而后世所呼之声不一者何也。此乃讹转使肰。余尝谓声工者无论平仄。悉呼工。声申者悉呼申。百千万声。并以此为准则几矣。○先之岍枅。寒之刊。齐之笄枅。庚之刑。
颐斋遗藁卷之二十五 第 568L 页
灰之开。并以幵为声。而后世遂分各韵。未知分自何时。而沈约孙愐辈因之耳。○介训助。介母ㄱ。助母。而相转则亦与今之华东俗语ㄱㅈ相转者同矣。○屋韵古中声ㅏ。故辐音박。又如匡古音공。郭古音곡。壳亦古音곡。是三字音义并相近。东俗呼轮为박괴。即辐匡辐郭辐壳之三声也。谓轮之辋。为辐之匡郭壳也。○歌麻韵或中声ㅗ。故花或音고。射或音쏘。泻亦音소。舍或音노。○种方言呼以时字正用汉语禅母声。汉人古语呼瓠子曰犀。而蒙韵犀属心母。与时相近。故我东因呼以时。音相近者。而凡于人畜草木之传种。并呼作时。肰译之则为种字耳。○梵字悉昙章亦名悉怛陀。亦名悉檀。此则西土字母。而中国三十六母之祖也。○古称新罗五粒松。松叶亦呼鬣。今东俗犹呼木叶为粒。大抵叶鬣粒三声并相近耳。东俗又呼桦为保叱。(二合。)盖桦从华。华古有敷音。而保敷二字母相同。则保叱无亦古音欤。东俗又呼笔为敷叱。(二合。)而中国方言已称笔为弗律。则笔弗敷之相转亦可知矣。东俗又呼铧为别叱。(二合。)别敷二字母亦同。○豆字古华语有타音。而今转太音。故呼大豆为太。或曰大者。大豆二字之省也。大字下一点。大豆之形。
颐斋遗藁卷之二十五 第 569H 页
而因以一点并于大。成太字云。○斗字古华语亦有다타等音。如蛙儿呼科斗。(正作蝌蚪。)又呼活东。(正作蛞𧓕。)今方言呼을창。盖华语科活同音。而ㄱ母转为ㅇ母。故因有올音。斗东同为ㄷㅌ等母。而斗东中声同ㅏ。斗无终声。而但以喉音终之。若终声之ㅇ。故斗有당탕等音。而俗转탕为창或챵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