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颐斋遗藁卷之二十 (自动笺注)
頤齋遺藁卷之二十
 行狀
  
溪殷公行狀(辛丑)
  本貫京畿高陽郡古幸州。
  高祖考諱秀鸞 通政大夫
 妣淑夫人礪山宋氏。
  曾祖考諱聘臣 學生
 妣孺人東萊鄭氏。
  祖考諱基厚 學生
 妣孺人順天沈氏。
孺人水原白氏
  考諱之輅 學生
 妣孺人慶州鄭氏。
鳳女
公元916年
公諱鼎和字梅卿
學者稱爲柏溪先生
殷氏本幸州望姓
始祖允保。
高麗文林郞尙衣局直長同正
是生弘淳門下侍郞平章事上護軍判兵部事。
見本史忠烈王世家
是生毅奉常大夫民部議郞
金紫光祿大夫門下侍郞
是生麟好門下注書。
生致直長
是生莘尹寶文閣提學
嘗寓古阜郡。
李文孝公糓稼亭集。
生長孫參議
葬星州。
是生汝霖
入 本朝 太祖丙子文科
累官慶尙道經歷所都事諫院獻納
 贈吏曹判書
登科錄
三子一女壻及五孫三孫壻。
並以科宦著。
第二子輔海州判官
公元1170年
龍潭縣仲玟。
自大丘府移泰仁縣。
司正悅,通贊叔傅,箕子殿參奉楫及錫賢至世義
卽公五代祖也。
考有文行
屢擧不中
妣鄭氏判書繼安十代孫。
六代進士參奉默齋彥忠
配享武城書院
東方故家
以 孝宗庚寅十一月二十四日
生公于縣東邨面十餘亭里。
將娩之夜。
考夢一老鶴氅鶡冠藜杖雲履
河圖右洛書。
跪而進曰。
帝命也。
因忽不見
驚起雲影在門。
香氣滿室矣。
資禀端肅
志操高潔
而誠孝友愛
尤本乎天得
五六歲學于考。
聰慧穎悟
已卓肰不羣
忽擧所受鈔句月出天開眼山高擧頭一聯曰。
作者用意
殆不近理
月外有日則月獨爲天之眼乎。
山外有山則山皆爲地之頭乎。
謂月以天眼而或圓或缺何也。
謂山以地頭而或尖或攢何也。
月不開闔
以爲開眼可乎。
山無動靜
以爲擧頭可乎。
考心喜曰雖肰姑舍是。
任作一詩
或風或月。
不以近理可矣。
公立一絶簾薄風先透。
簷疎月易窺
良宵千萬景
宜畫又宜詩。
考膝置公以語曰。
乃翁亦何加諸
七八歲詩文驟進
如杜之北征韓之南山范蔡諸傳。
賈董諸策。
一讀能誦。
考又試以漢高祖論。
一瞬五十餘行。
出人意表
大喜曰文與詩。
不相上下
吾家者其在爾乎。
與同隊五六兒出游
獨坐大樹下
沙上畫指習字
不與爲戱。
一兒試匿公所佩刀新買者。
佯驚以告。
公正色曰得失有數
何以求爲。
大慚還之。
自是人知其冲年大度也。
一日官員呵擁而過。
羣兒或走或藏。
公則立路左端拱不動。
官員異之。
下馬問其年。
公對以干支
官員戱曰年數幾何
公曰不知六甲乎。
官員笑而僂指兩班家乎。
能文筆乎。
遂以雲命題呼韻。
應聲曰笑看山南出峀雲。
何來五馬晩嘶雲。
無心欲度中天去。
莫作浮浮蔽日雲。
官員曰汝雖嘲我。
亦能戒我。
他日大用盡忠者乎。
紙筆墨奬之。
欲與偕去。
公曰父母在。
我其安往。
官員又遺魚鰒及脯。
俾爲親供
九歲念脩齋柳公晉錫聞公盛名
爲來以訪。
柳公眉巖文節公希春之玄孫
西歸李公起浡女壻也。
嘗請拜愼獨齋金文敬公集
與別黃雲溪信龜,敎官金澹虛之白友善
李公自丁丑講和以後不復仕。
遯于全州西山薇蕨洞。
及其深入任實雲巖江上
則又從學。
因寓本縣山內面板北里
 除參奉不起
儒林重望
蘆灘全公有道一鄕所稱文長者
亦爲之卜隣
遣其子學焉。
柳公之至。
公考
適出梅溪李甥家未歸。
公見深衣大帶芒鞋
儼肰有道氣像
出迎起居
柳公松樹呼韻。
公跪對曰十圍東嶺孤松
雪撲風摩不變容
材大他時廣廈
百年貞節秦封
柳公拊背歎曰吾見今李杜矣。
况詩有守節扶國之志乎。
公又跪曰敢問何如
可謂之人矣。
柳公爲人之道。
亦非高遠難行者。
只子而孝臣而忠幼而遜弟而悌是爾人。
而能此則可謂爲人之道。
孟子曰舜何人也予何人也。
有爲者亦若是
聖人豈欺我哉。
公曰人莫不有親生我之德其可忘乎。
莫不有君則粒我之德其無報乎。
柳公曰人皆有親而忘親者多。
人皆有君而報君者罕。
可哀也。
公曰子而遺親
而後君者誰也。
柳公曰古之忠孝不忠孝者有之。
且待他時明告也。
公乃默肰不敢究。
柳公大奇之曰子乃吾之師表
非吾之儕也。
申公年十九。
未冠娶而考卒。
執喪盡制。
無異老成
泣血歠粥。
日夜守殯。
村人失火
延燒十餘戶。
去殯數步。
公泣向火號天
忽有一陣反風起北而免。
旣葬于水弱洞先垗。
廬墓山澗以供朝夕上食
尋有淸泉瀵湧廬側
冬溫夏洌。
味甘而香。
爰採古人賁趾書可法者。
附以善居喪條目自己
觀省之端。
而無一漏。
以爲居喪日用記。
因又序之。
己酉奉几筵將母移寓山內之勃田里
其先甘旨定省之節。
咸律小學
事無大小
咨禀承順
鄰里出入
亦以告以面。
而母所嗜者。
又力辦乃已。
冬月思蠡魚膾則釣前川
秋節新蕨菜則採後山
無不得者。
方省南邨宋姊。
一夜心動促歸。
母果有微恙
喜曰昔伯兪母㧖臂而子自至。
今吾微恙而汝自歸
汝其伯兪矣哉
庚戌服吉。
冬始以母命從師柳公
受家近思錄
藍田金公天挺,綾橋宋公寅亮同門爲道義友
金公高文峻行。
氣伏一鄕
凡於齒少己者。
不遽許友
不以公少六歲而亟以
宋公少文孝友敦睦
父老重云
柳公在雲住寺數月。
喪禮服制疑無不講。
十二月又從至板北受大學
柳公大歸潭陽大谷故里
則前一夜受近思釋疑以達曉。
公實偕焉。
相與升堂拜母
時寬谷崔公瑞琳授徒縣之龜巖書堂
則公又及宋公從之。
崔公畿內人也。
少攻蘇詩。
爲南壺谷龍翼所知
進士
晩 除參奉不起
不以學問自榜。
天資近道
德容畏人。
明於藻鑑
善於誘掖
漂寓鞱晦
人鮮測者。
藍田金公一見盡敬
托以子姪
銀溪金公萬挺
(亦號藍溪),六友堂宋公以錫亦稱以畏友
問業
崔公動靜語默藝能之微。
隨事深審以爲法。
信之敬之
殆古七十子悅服
而於柳公一視幷事
柳公世則專意崔公
崔公亦許知己
同門月谷宗興
公所推隆。
一時高弟
輒以公稱首焉。
公自少不汲功名
崔公特念公門戶之衰。
講難有暇。
勸以科業
公遂黽勉從事不敢違。
甲子嶺南諸宗脩先墓。
世譜序之。
丁卯母病。
扶侍藥餌
嘗糞祝天。
隨欲血指
家人所覺則不以刀而以石。
旣灌血幸延數月。
乃至丁艱
初終成服
勺水不進。
崔公強之。
一飮而止。
攀擗哭踊
不如禮。
合葬乃粥而又廬焉。
躬炊上食
几筵墳塋
不以雨雪或廢。
不以微疾或懈。
夏而鋤草
冬而掃雪
絰帶未嘗脫。
沐浴未嘗輟。
三年見齒
不食果。
朝夕哭泣之餘。
禮記家禮備要是對爾。
山中舊多虎患
民畜不能自保
一夕虎當廬大吼作氣勢。
公出而語曰爾山君也。
亦不冥頑
何詎出山殘虐
虎則低頭而去。
又有狗隨養。
有名呼應
備使令。
及其將乳。
公曰汝若在此。
莫或妨我奠事乎。
狗忽不知所之
或疑其爲虎食也。
四五日自巖穴以其子歸。
是時藍田寢疾累月
公又日
公元1758年
十里往候
其卒則終身以爲戚。
己巳服吉乃歸家
酒肉菜果如常
孺慕之篤。
不與宴會
不聽聲樂
逐日謁廟墓益勤。
每忌祀先三月食素。
齋宿于外。
不弔不慶。
前三日沐髮浴身。
必日各以三。
祭器則手自滌
雞雉則去其毛。
則去其殼。
藏之潔處。
不令童幼犬猫汚也。
極其精。
儀極其詳矣。
而祀之日服明衣而如求。
祀之曉奉神主如在
號泣無異初終
祀行矣而有後時供雞雉者。
以爲公膳
則公曰罔極之日。
有以自供乎。
卻不受。
公之追孝
實愈久愈至。
邨隣化之。
有男盧信達。
有女金順尙者。
不知孝于其父母舅姑
見公感慕
事事學之曰。
殷先生敎也。
以孝孝婦聞于鄕。
葢公之感天感異類而幷感於愚賤者。
矣哉
自失怙恃
歎曰所貴乎科第者。
爲悅親爾。
不在
吾誰悅。
駸駸廢擧
崔公猶且敦勉
不敢不從
肰非其好也。
自與時文不合
三捷監試一魁東堂而竟無成
惜哉。
乙亥懲忿戒言語勉忠厚親親四詩以自警。
丁丑姊婿公益貴服緦。
亦以其賢也。
戊寅正月崔公卒。
守殯至葬。
心喪三年赴擧
景慕無已曰。
吾師寬谷。
使及孔門
謂在顔曾之列則吾不敢
亦當正亞顔曾
其篤
如此
遂倡士友龍溪祠以享之。
公有弟鼎和卿。
文行相勉。
出入相偕
甲申先沒。
以爲至慟。
未葬不脫絰不酒肉
送終恤其孤無間己子。
是年茅洲金公時保來涖本縣
農巖金文簡公昌恊族姪門徒也。
淵源所漸。
八條以訓邑士
知公士望
以訓長。
主講事。
鄕校武城南臯慕忠諸祠院。
汔于流觴雲住鷗邨
以勝稱者。
月輪以會。
而俱有詩記事
歸重于公。
一境爲之風動
是申靈川潛作宰。
圭庵麟壽按道以後大盛事也。
丁亥孺人趙氏卒。
念其賢孝
恐妨子女
不復娶。
乙未長子命尹赴漢京
丙申哭其夭曰吾旣不死親喪
何可爲此子傷生乎。
丁酉 肅宗溫陽
進復讐說者。
喜而有詩。
是其私淑西歸者肰也。
戊戌有詩以朝野黨論橫潰爲慨。
己亥 朝令量田。
邑宰不審等第
致一邑會哭。
士子寃死杖配者。
公又累爲之草訴請宥。
公素推孝於 國。
 列聖忌日
必先後三日不肉不與宴樂
北向跪自朝及夜。
聞雞而乃寢。
甲辰風疾不能出。
 景宗升遐
舁疾臨哭官門外
疾遂添舁歸。
九月初七日卒于寢。
壽七十五。
十一月從先垗子坐之原。
遺藁二冊藏于家。
公家不甚窶。
喪祭自盡
以至蕩敗。
晩益空罄。
不以易心改操
一世富貴功名
不翅浮雲草芥
有人戱曰公年已八耋矣。
何自苦忍飢讀書如此
吾聞鄰邑有富人
設若傾其財。
求易公文知識者。
肯之否乎。
公哂曰君自不察耳。
中有味。
豈肉味比哉。
且受人之財而一朝喪其知覺
則寧餓死不爲也。
士林傳爲美談
其老且窮而益堅如此
公雖不幸累躓塲屋
甚至 朝廷不聞名聲
爲學之功。
嚮晦彌篤。
上自洙泗
下逮濂洛
以至吾東諸儒先文字
無不誦其言體以心。
雞鳴盥櫛
冠帶危坐
潛精仰思
期於有得
不以跬步自退。
有詩曰男兒老大宜加勉。
九十咿唔伏生
又曰穉蒙已自期修省
衰暮依肰昧性情
又曰焚油繼晷人身
誰識其中亦有天。
萬事從來若此
自盡心理自全
又曰人能無欲卽天理
天理流行只在誠。
安得私心渾化卻。
事來當理分明
又曰養性忮心宜莫利。
殺身徒是愛身仁。
其詠小學曰挈矩治平灑掃
免夫須玩履冰時。
又曰行年望八飛越
堪愧昏昏闕敬誠。
公之著述之傳。
今雖無多。
卽此猶可其所存也。
待人接物
朋友處也。
雍容欵曲
不以貌爲。
未始戱謔忿怒
渾肰若春風氣象
好善
公元1784年
揚善也。
竭力褒顯
恐其或泯。
如爲妻許氏烈行。
上書非一再者
可見其誨人也。
尤遵寬谷成法
各因其才而導之。
諄諄孜孜
誠意藹肰。
遠近負笈
不止幾百。
凡諸冠儒服儒。
有行藝可稱於家鄕者。
不問可知爲公徒也。
乃至邑宰到官三日
來候以爲常。
而林應敎象德其在雲住寺講誨也。
爲公酬和而致隆。
公猶一意謙冲
不以學行自居
不以扁額自號
中歲居于內洞德峯之邨。
則因其名曰崇德而已
晩歲居于水弱先之洞。
則轉其名曰守約而已
終又移居尺川則翻其名曰而已
其所崇。
其所守。
歸化之地。
重有歲寒之義。
溪之號。
因是最著于士林
不亦闇肰日章君子哉。
葢嘗觀乎泰仁縣志之紀矣。
其邑雖少而文獻代興
如崔文昌靈川名宦之跡。
上下輝映
而邑產之中。
乃又有訥庵宋公世琳,誠齋金公若默,默齋鄭公彥忠,鳴川金公四君子
擧皆作成人才
繼開乎鄕里
其視寓公丁不憂軒克仁李一齋恒爲朝野所共聞者。
名或遜而功則幷矣。
宜乎次第俎豆
華以宣額。
而寬谷亦寓公耳。
近世授徒之盛。
遺澤之遠。
不在諸賢之下。
而若公所成就樹立者。
又卓
爾寬谷之冢嫡
則百在後
庶知斯言之不誣矣。
趙氏金堤大族
高麗文良公簡後。
參奉 贈承旨惟精玄孫
義禁府都事遠孫
三道制使必達從孫
士人悌女也。
媲德無違
人所稱孝子孝婦
二男一女
男長卽命尹。
文行大噪
兼業明經
又從公學于寬谷。
一發鄕解。
不幸先公短命
次命仲。
女壻宋明煜。
嗚呼
公固東方故家乎。
而數百年不章。
乃至公父若子三世
宜達而又窒。
而後孫存者亦一綫比耳。
天之于公。
獨何理哉。
肰公之棄後學二十有五年。
路公評有不以辛酉 邦禁死者
得與銀溪金公幷享于寬龍溪之祠。
猶若可以少慰。
而 邦禁再申。
不免於二十年而撤享。
重可悼也。
皓天必復。
其尙有俟。
而惟此行狀之役。
雖經門人市溪金公商說之所定。
未及於完稡而可傳
修德以其家大人命。
謂胤錫先考晩隱府君弱冠就正公門
而胤錫又藍田公外會孫也。
屬以增修。
其勤甚至
不可以不能言而固辭
則因竊自惟。
先考十五歲以前
已學我叔祖龜巖先生
得尤庵宋子三傳之淵源
而早孤托渭陽有年矣。
重獲公依歸
公卒矣又服緦致奠。
而至老講服恒娓娓師資緖論
不肖
兄弟於是耳順口熟
矧玆失怙之慕。
當復如何
叙次補述如右
備世大君子知德者攷焉。
謹狀
金溝縣令沙邨張公行狀(乙巳)
  本貫全羅道興德縣尙質
  高祖考諱敬原馬萬戶
晉州河氏。
乃渫女。
  曾祖考諱錫司果。
南原梁氏
萬戶老女
  祖考諱應虛(一云應奎)武科經歷
安東權氏。
士人金女
本生祖考諱應梁文科司成
淑人潭陽宋氏。
敎授謙女。
生承旨公
淑人安山金氏
忠義女。
  考諱伋察訪號栗溪
玉川趙氏
士人淑琦女。
直長穩孫。
玉川府院君元吉後。
先生
順天金氏
忠義衛益女。
平陽府院君景公承霔後。
本生考諱健生員進士文科陜川郡守
 贈都承旨
妣 贈淑夫人南原楊氏
部將公健女。
進士光霽亭墩孫。
集賢殿提學以時後。
先生
妣 贈淑夫人忠州魚氏
水軍節度使守淵女。
德昌府事翼安君伯評後。
先生經世字兼善
自號沙邨病夫
張氏遠有代序
上祖諱儒。
新羅之衰。
避兵吳越錢氏
高麗太祖統三。
東還
善華語。
光宗累授客省華使官。
廣平侍郞
生諱延祐。
登第歷事光景成穆五朝
爲光宗奉使南唐
有解瑟底寒松亭曲五言一絶
詩歌著。
顯宗契丹南幸羅州
廣州
從臣散走
與同五人不去
忠節著。
皇甫兪義。
武臣金訓等所辱。
不久訓誅得還。
由中樞院事爲戶部尙書
長於吏事
幹能著。
卒贈右僕射
父子幷載本史及東鑑東選東覽箕雅諸書
自是奕世冠裳三百餘年。
而入 本朝有諱軒。
登第累知靈光樂安郡事。
生諱合亦以文學受知于 太宗潛邸
授判繕工監事
始自興德縣鄕移南原府以葬。
子諱允愼武科張縣監。
先生五代祖考也。
司果公隱德不仕
敎養四子
伯應井生員。
仲司成公
經歷公。
各以文武進
子孫不可勝紀
人謂陰德之報。
成公官止禮賓寺正
是享 天使時淸選也。
旨公妙年能文大噪
二十八而生員第六進士第三。
俗言此者不大可忌。
旣又二年文科
權知承文院副正字博士
內而刑曹佐郞禮曹正郞幷兼春秋記注官
歷司憲府監察
再爲刑曹正郞
外而輸城銀溪二道察訪
江原
公元1787年
都事熊川縣監。
昆陽,陜川二郡守
銀溪所不赴也。
熊川以兼長弓馬也。
所莅淸謹
吏畏民懷
張御史重稱野僧不如
至有一境巷哭以送柩者。
父沒廬墓
盧玉溪先生善。
曹南冥亦曰朴實做功昆陽
方伯黨醜者貶去。
 明宗淸議始張。
大用求養陜川。
克壽
識者惜之。
栗溪公父母沒。
廬墓
喪葬一遵家禮
祭儀爲人所法。
凡諸心性義理王覇之說。
愛 君憂時愍俗之誠。
耳目睹記
多可道者
 宣祖用薦再除別座。
而辭禮賓活人
五除察訪而就參禮,召邨。
辭靑嚴,利仁靑丹
葢所就亦速不下三月
久不過半年爾。
二配俱賢而無子。
趙氏承旨元配楊氏次子子之。
先生也。
先生以嘉靖丁未八月八日生于府西邨。
氣度溫和
資性明悟
五六歲能解文字
一閱成誦
不煩敎誨
栗溪庭訓義方
承旨游宦無暇
家學之傳。
已有所歸
稍長則經史百家
無不貫穿
業擧子。
旣屈曹偶
而及其爲古文詩詞
駸駸唐宋名家
猶且不安小成
沈潛經學
思辨性理
其讀諸書而得諸心行諸身者。
亦已早矣。
丁巳十月楊氏卒。
先生甫十一歲。
濟世九歲
追慕以爲至慟。
壬戌司成公卒于京。
承旨守墓楓山
公元1745年
之修淨洞。
未能齋。
崔公重來學。
先生旣與之游。
觀善相得
乙丑十月承旨卒于陜川。
先生弱冠
奉柩西歸
顔戚哭哀。
行路亦爲之以涕。
咸陽玉溪出弔歎曰孝哉。
張氏子也。
隆慶戊辰所後祖妣權氏卒。
栗溪守墓。
辛未四月所後趙氏卒。
萬曆乙酉栗溪自召邨棄歸。
是秋先生中生員。
己丑以太極策登增廣丙科十四人
時年四十三矣。
莫不恨其晩成
東人當路用事
先生以承文故家
爲其積忤。
分籍日屈校書舘。
人又莫不冤之。
九月栗溪卒。
殯殮祭奠
遺訓克遵。
辛卯十一月服纔吉。
壬辰四月倭冦大至
 宣祖西狩義州
公私陷沒
大官擧多逃活草間
先生外除屬耳
無職守。
兩家老母在焉。
從便奉避。
未爲不可
乃慨肰曰忠義之士。
白衣從軍可也
我 王人
豈可奉頭鼠竄
决意勤 王。
剋日登塗
湖中迤北。
路梗不通
號呼以泣
若無所歸
癸巳 回鑾
迎謁路次
以本舘敍秩。
得公州提督官。
乙酉創設
趙重峯所由倡義者也。
無幾改籍。
歷工曹佐郞
全羅道都事
方伯行部四界首屬邑如故事。
所到留詩
以 國事多艱爲痛。
遞歸丁酉八月
倭忽再猘而府城陷矣。
倉卒
公元1777年
兩老母向嶺南
行至沃川。
伯氏沒。
拊尸叫哭。
鄕友房上舍好仁同行悲之。
爲助襲殮。
坎瘞路側。
轉寓尙州界。
戊戌倭窮矣。
猶據嶺海
先生爲近京城
移寓江都
往往詩以志哀
杜子美云。
己亥倭撤歸。
南下
濟世先已還居于府北居寧古縣矣。
寄住一歲
乃歸故里
壬寅乞養拜金縣令
癸卯棄去。
其在縣也。
淸陰金先生奉 命濟州
先生識之。
事在南槎錄。
旣居閒數歲。
專意奉親
不肯求仕
丁未子侄創宗契。
爲之序勉之
八月十五日
府城丁酉被陷之日也。
故友助防將金公敬老
實與鄭期遠,李福男,任鉉,申浩,李德恢二公同殉。
金公獨無旌美。
先生常慟之。
至是因夢爲記。
後又上書方伯
忠烈祠于城北而竝享之。
(後又以府人檢閱崔致翁上疏
追享李元春,吳興業
而李容濟樸猶未免漏。
惜哉。
)是年十一月所後繼妣金氏卒。
己酉六月本生繼妣魚氏又卒。
先生已逾六十歲矣。
苫凷五歲
持制如少日
鄕黨皆稱其孝。
辛亥八月服旣吉。
而光海政亂
爾瞻希奮,朴承宗,朴弘耉等慫慂其虐。
臨海永昌
至癸丑廢 大妃而極矣。
先生無意進取
凡世上榮祿位
一切付諸時輩
而超肰山野
不懼無閔。
觴詠自娛而已
肰其發之詩句
忼慨激烈
公元1791年
萬言辦一死之意。
所謂游仙八十七絶者。
亦聊以悲時俗遠游
庶幾屈子所願覩夫天定勝人極則其尤戚矣。
許氏蘭雪稿口氣云乎哉
原先生平日。
固以講學誨人。
崇孝奬忠爲己任
而至是益篤
嘗慕退溪李先生道學之盛。
世好之隆。
得其題僧軸詩次韻見志
又倚陶山六曲
江湖戀君歌。
六曲愛君憂國也。
六曲則尊朱而斥陸也。
其記金上舍宣最樂堂則有曰善人者。
質美而未學者也。
若能遵博約明訓
格致功程
爲善止於至善
明德至於新民
明新之內。
萬善俱在。
問學之中。
爲樂非一
先生所以勉人者。
所以自勉也。
訓弟掌樂主簿葢世之往京城
則其詩曰入城有自宜常戒。
爲善由吾不在他。
交情須似千年
輕薄無如十日花。
又曰莫將第一條件事。
不得自行讓與他。
程朱格說君須信。
道西方鏡裏花。
其戒以處世交人而扶斯道闢異端者。
何如哉。
所見旣大。
所造旣密。
故推事爲
無一不關天經民義
而爲盧玉溪請復建祠矣。
爲李男表以誄辭矣。
以至丁晩軒致隆。
而懼一鄕南北之分黨。
則與李上舍漸書縷縷百言
深以李活溪,崔未能不在世爲恨。
其學進
公元1735年
識進。
而終致量進乎公平正大之域者。
重可想矣。
其與活溪,未能二公及金溪谷復興,楊龜南士交好之不替。
古昔朋友之倫。
不亦於是聳人乎。
先生竟以乙卯十一月四日卒。
壽止六十九。
葬于修淨(缺)坐之
從先兆也。
遠近咸嗟咄曰斯文不幸
先生沒矣。
先生生于法家
天禀甚高。
忠孝根於性。
文章名於世。
光風霽月
如其胷襟
白玉淸冰。
如其志操
而又從事實學。
希慕古道
溫以濟剛。
仁以推恕
存養省察
體明而用適。
立朝貞簡自守
處家冲澹自如
使其究試於世。
事業之廣。
不一二。
顧乃草亡木卒於遐方下土畎畒之間。
當世已鮮知者
百世何述焉。
門人晩悟元震祭以文曰。
謂天無心生民
胡爲產賢不絶於世也。
謂天有心生民
胡爲隱賢不用於世也。
先生才高而不展
道大而不行
志遠而不遇
官止莅一縣
年僅逾六耋。
不知造化賢之意果何如也。
在澗澕挽以詩曰景慕先生君子人
溫溫風味書紳
聲華不逐當時好。
敦朴惟存太古淳。
信斯言也。
古人所云言者非諂而受者無愧矣乎
先生玉川趙氏
忠順衛大女。
淑琦孫。
後元妣姪也。
甲寅十月二十日生。
先生七歲
崇禎
公元1749年
己巳八月二十六日卒。
壽七十六。
葬而祔。
一男三女
男曾僉知中樞府事。
女長適佐郞 贈參議邊慶胤。
判官慶生
蚤死無子。
季承旨崔蘊。
所後司諫攸之。
一男復元護軍
三男恰,悅,𢢜。
𢢜進士 贈參議號曉邨
尤庵宋先生游。
又有側出四男㤚,,㦜。
嗚呼
胤錫生也晩。
學且蔑。
猶幸蚤從吾南諸老門屛
聞風好德則久矣
承旨崔公號砭齋。
遺逸累徵。
是未能公之子也。
因爲先生舘甥受學
朱黃故事
喪室繼室
而每先生忌日食素。
繼室於其亡父忌日
亦以素供。
崔公歎曰是亦何傷
沙邨先生吾師也。
以故食素惟謹
不比外舅耳。
崔公之賢而其言若是
先生賢可知。
惜乎宗家回祿
遺籍蕩殘。
只有遺稿二冊
得諸掇拾
幷挽誄若干而已
 肅宗甲戌邨公家狀一通
猶在巾衍不發。
旣九十有一年。
而曉邨玄孫不以胤錫陋而屬以增定曰。
是文尙恨未備。
又非作者所爲行狀
則懼夫百世之下。
或者疑以子孫私言
願子之許一言表章可乎。
胤錫於此愧且辭不一
往復商議
欲擬朱子大全集中狀後有跋之例。
庶以證夫家庭實錄。
不敢求多。
而議未及定。
熺所苦瘋疾已駸
駸告谻矣。
不可復緩。
因念頃嘗僭爲其先王考樂窩公狀行銘墓。
已知芝泉之有本。
而熺之追孝於先生亦至矣。
何得終辭。
抗顔敍次補葺
一從遺集記聞如右
以待大君子論世考德者採焉。
謹狀
諫院正言不憂軒丁公行狀(乙巳)
  本貫全羅道靈光郡。
  高祖考諱時胤高麗文科知杆城郡事。
李氏
  曾祖考諱贊文科靈城君。
 本朝贈領議政府事。
竹山全氏。
府院君侑女。
  祖考諱光起農寺事。
安東金氏
府使彥龍女
  
考諱坤進士副司直。
竹山安氏。
開城府少尹挺女。
公諱克仁字可宅
自號不憂軒
亦曰茶角
姓丁氏
唐宣宗大中年間
大官德盛。
東流新羅西海中押海島古郡。
歿而葬。
郡入高麗爲縣。
靈光郡。
其裔籍靈光始此。
後又移屬羅州
以廢而有分羅州昌原者。
公譜之始曰晉。
一名瑨
中生員免鄕役
高宗朝。
卿老使蒙古
世名臣。
五代祖也。
事因亂卒于官。
葬杆城。
靈城歷密直副使密直司事西北面都安撫使
鞫金牗黨諸賊。
德興君崔濡之
公元1401年
亂。
恭愍王世家
廣州府
或豐德府。
失蕝。
典農司直並葬廣州豆毛浦。
安氏有七子
克寬縣監。
克明護軍
四克司正
克忠
六克愼生員
季克淳府使。
二則公也。
以 惠宗建文三年我 太宗元年辛巳八月某日
生于豆毛浦里第。
長歸貫鄕。
天資粹美
學問精明
永樂十六年丁酉
年十七矣。
首冠塲屋
宣德四年我 世宗十一年己酉
中生游太學
布衣知名
蔚爲同年金大司成禮蒙,金判書吉通及具議政致寬,朴承旨仲孫姜大司成老辛提學碩祖諸友推重
咸期以遠大
而二十餘年累試累屈。
則又莫不嗟訝
自丙辰大饑
民旣流殍
而丁巳 特旨以 太祖所創舊 貞陵興天寺
重建于漢城西皇華坊。
大興土木
不以農隙
大臣不言
臺諫廷爭
 上終不聽。
乃令禁軍步卒嚴守寺門
禁人出入
出內帑金珠玉錦繡
大造匙筯念珠袈裟
 宣賜無紀。
而妖僧行乎以天台敎宗
有 寵爲住持
自擬前朝僧惠勤
恣行無忌
上自宗戚
下至閭巷
施捨歸仰弟子
如恐不及
大都中大安居之會。
飯僧齊佛。
一歲受度牒剃緇者。
數萬人
而又有主掌官。
以禮曹及政院承旨念祖所奉 傳敎
自今生徒諸寺
卽令禁止者。
諸寺榜示
三年一試宗僧徒
文武科。
公率太學諸生抗疏
幾二千言。
先引孟子正人心息邪說一章
集註所謂佛氏之害。
甚於楊墨
邪說害正。
人人得而攻之。
不必聖賢
春秋之法。
亂臣賊子
人人得而誅之
不必士師
學者於是非之源。
毫釐有差
則害流於生民
𥚁及於後世
因陳 太祖僧徒
 太宗革寺社。
土田臧獲充軍需。
 山陵亦不建寺。
 當宁先廢內佛堂
宗門
禁僧入城市
年少勿令剃髮者。
以惜今之異端復興
言金非我所產。
旣以懇 上國請免。
若 上國聞此。
謂 殿下何如也。
君擧必書。
千載之下。
謂 殿下何如也。
倘曰行乎已得佛道
漢唐以後奉佛非一
而未聞以佛力享國者。
去邪勿疑。
除惡務本
令攸斷行一僧頭。
永絶邪妄之根。
終又曰自古國家之業。
積之百年不足
毁之一日而有餘。
誠以處泰和之時
持盈成之業。
有至可畏之幾。
生於一念之忽也。
願 殿下至誠自強
益堅前日之心。
辭旣切至
 上猶不允
公又與諸生約捲堂。
獨自留待
 上命引入
詰以空舘。
對曰 上崇佛敎
諸生欲歸而爲僧耳
又袖疏極諫大忤。
 上震怒下吏
傳死議。
時相
公元1451年
黃翼成公牽裾力爭曰。
丁克仁
史策何以書之。
先是行乎倡言
有佛騰空自在
 上以爲神。
親臨觀之。
公曰是鐵軀鍍金而頂尻獨否。
頂上尻下暗貯大磁石
使之牽吸。
不上不下也。
掘而去之。
佛果墜地幾碎。
 上稍悔悟
竟薄竄北道尋赦還。
流行濟州以死。
方其赴謫。
過泰仁縣西泰居川橋上也。
公先已從婦家贅寓縣南泰山古縣
川上一派來自古縣。
行乎渴甚且掬。
聞之經去曰此吾仇家前川下流也。
寧忍飮諸。
至今傳爲美談
公旣南歸
壹意幽貞
不樂赴擧
草舍三間
名其軒曰不憂
名其川曰泌水
植松耕樵
怡神養性
居易俟命
徘徊夷猶
樂而忘憂
子姪及鄕子弟
是聚是誨。
孜孜不倦
爲修鄕約契軸。
勉之誠信
父母喪則又廬墓三年
 代宗景泰二年我 文宗元年辛未冬
 命擧逸民有學行而老不第者。
大臣與禮曹成均舘合辭
經明行修
才學俱精薦公。
擢授從仕郞廣興倉副丞。
是故隱逸六品不次之典也。
金公謹守詩以賀 召。
以爲雖商之傅說
周之呂望
蔑以加矣。
旣以奏聞 皇朝則有大官歎曰。
聖君事也。
翌年壬申 文宗昇遐
史書 聖德封王氏後孫。
擧逸民丁
公元1276年
仁。
廟號曰文以此云
 端宗元年癸酉春試士
有勸公赴之而不應
又有試。
試法先講後製。
公友漢城判官順祖力勸曰。
子在山林已矣
旣登於 朝。
應選何病。
勸之滋益勤。
不獲已漢城試所。
備陳久廢擧業之實。
旣講且製。
乃以仁壽府丞得試。
中 殿試壽寧榜丁科第十三人
時 世祖首陽大君潛邸
靖難功爲領議政
參試 殿對。
申叔舟座主之一。
而公年五十三矣。
乙亥閏六月
 端宗禪位于 世祖
公自全州府敎授參賑事罷歸
十二月二十七日
仁順府丞
錄佐原從功券二等
而非其志也。
十年乃調成均舘注簿。
降司憲府監察
驄馬契軸二詩
以寓交勉
通禮門通贊。
復三成均注簿。
再兼宗學博士
敎授訓導各再。
而其三爲量田敬差官則疑戊辰年間云。
 憲宗成化五年我 睿宗元年己丑八月
公方奉仁訓導
特拜諫院獻納
朝散大夫行司諫院正言
湖南膺是 命者。
當世獨公而已
公遂幡肰入
薇垣軸詩
又斥佛下吏
無幾得釋。
十一月 上昇遐。
 成宗入承大統
十二月二十四日
公自以明年年七十。
詣政院預先呈辭
致仕乞身
元年庚寅正月
公元1470年
六日得 許乃歸。
 上命禮曹判書李三灘承召供張祖道都門外以送之。
承召亦有詩四絶
人謂疏廣一人也。
辛卯有 旨求言
公疏朝政得失四條
一曰學校訓導
宜選生員進士過四十稍通經傳者。
二曰近自佛敎大興
有名鉅儒言金所說無上深微妙法
賢於孔孟遠矣。
革罷刊經都監
三曰守令黜陟
上等多而中等少。
下者一道僅一二。
十分爲率
務要至公
四曰原從功臣
不及功臣寵異
肰願賤妾所生
從父爲良。
又論民生疾苦四條
一曰量田。
案付願分起陳。
二曰正兵
申明精選
優其奉足。
三曰各道都蠶室
姑以泰仁縣觀之。
革之已久。
桑木老朽
盡爲民田
復種
不可言
願距蠶室二百餘步東西山
久陳土厚
種可十萬餘株。
年後無竆之利也。
則上不失公賦
不失民業
四曰漕船公造之法新立。
而 國家之利則一。
民間之弊則七。
大學論財用挈矩之道。
孟獻子言以終之。
堂堂 大朝
何必吝船價一利
不恤七弊乎。
史魚猶以尸諫
况老適當陳言之時。
敢不精白一心
以待 休命
疏入 傳曰致仕陳時弊。
宜加褒寵
特賜原從功臣號。
蔭子孫宥後世
佐理新券也。
公自旣
公元1772年
歸。
猶且徘徊夷猶
樂而忘憂
無異前之爲也。
不求聞達
若將終身
亦無異於前之爲也。
因記不憂軒
以敍閒而無憂之意。
壬辰上書薦公者。
 上以詢大臣
僉曰賢矣。
無奈老何。
三月二十四日
 內降諭書曰。
諭前正言丁克仁
予聞爾廉介自守
不求聞達
聚鄕子弟敎誨不倦
予甚嘉焉。
招用之。
年老難於任事
特加三品散官
又令其道時致惠養
爾宜知悉
四月公聞 命祗受
葢自中直大夫通政大夫也。
每念 天恩罔極
高麗翰林別曲音節不憂軒曲。
先以短歌
以時歌詠其榮。
申祝 上壽
乙未十月
又設洞中鄕飮酒禮
立約而序之曰。
禮之文禮之器禮之用。
雖未能盡合於古。
而敬也禮也潔也孝也悌也遜也則遵而勿失
侈也淫也慾也則戒之愼之。
豈但親睦鄕閭而已
其効至於天理得人心正。
忠臣孝子善與人交也。
源源不竭
周之風化
復見於今日矣。
戊戌 上以遇災又求言
公復應 旨上疏
未始赴京。
常歎曰我雖在野
得拜三品
不撤肉食
實 君恩也。
一赴 闕謝 恩。
我若奄肰辭世則抱恨泉壤之下矣。
時年七十八。
自力跨馬
入京以謝。
兼論時弊數條。
 上賜酒慰奬。
公歸則曰
公元1781年
今吾志遂矣。
辛丑八月十六日
以病卒于古縣里第
壽八十一。
葬里西不四里銀石山壬坐泌水之陽。
夫人稍下二十步許。
佛事喪制
幷用遺命也。
有詩文歌曲知舊唱酬一冊。
閱倭燹僅傳一二。
後二年癸卯
承旨詠歸比長公子三俊謁文而銘其碣。
殘破無別本。
有家不知作者
尙可參碣文攷略。
又二十七年爲正德五年我 中宗五年庚午
校理宋訥庵琳修鄕飮禮約而跋于序。
又二十年爲嘉靖九年 中宗二十五年庚寅
右議政李荇洪彥弼等新增輿地勝覽
錄公靈光及泰仁寓居
  宣之際。
旁玄孫校勘碧梧堂璿作述先錄。
又有嶺南士林編羣豹一斑
幷稱公甚盛。
崇禎以後湖南士林
配享于崔文昌致遠武城書院
而申靈川潛,宋訥庵鄭默彥忠金誠齋金鳴川灌。
先後腏食
我 肅宗二十二年丙子
本道生員等疏請 賜額 致祭
自公卒至是二百一十六年。
而 朝野崇報之擧。
無復遺憾矣。
公德純厚
志操廉介
言辭質而不俚
詩文古雅而可法。
篤於好善之誠。
通於處事之宜。
寬洪河海之廣。
信果如蓍龜之公。
足以明體而適用
才足
經邦濟世
此人之公誦者肰也。
涉獵經史。
師友聖賢
藏器於身。
見幾而作
浮雲身世
弊屣軒冕
奴耕婢織以代勞
父慈子孝敦倫
尹之任惠之和。
非曰能焉。
孔之時顔之樂。
所願也。
而又以不怨不尤不忮不求不憂不懼者爲法
此公之自道者肰也。
則其進德修業而無疚乎內省
樂天知命
無慕乎外至者。
庶幾聚辨居行之功。
出處默語之節。
摠之大易時義焉爾
卽始之延之以逸民
無可榮公也。
中之屈之以冗官
無可以浼公也。
末之申之以淸選 崇褒。
而公又曷以是加重哉。
若曰 世祖之季數年之縻。
可以爲疑則此固同時如金畢齋一隊未免者。
而公顧有不肰。
使公重望
一有求者。
何至於一歸十年而乃調乎。
調亦何至於寡浮多沈。
無復 文宗不次之隆乎。
未始求祿
故祿雖至而有不與之俱往。
所謂棄世而世亦棄者。
而雖其發諸詩文歌詠之際。
類多自譽而自嘲
復引商山四皓所謂富貴畏人。
不如貧賤肆志
而申未舟詩又直彭澤首陽擬議則尤可見矣。
公所錄佐翼從勳。
不勤混。
有如元霧巷昊奇眩庵虔,綠筠桂芬,李冬靑延孫之皭肰者乎。
此已灼無可疑。
而及 睿 
公元1759年
兩朝一初之化。
中外相望
廩廩乎 世宗東方堯舜之世矣。
公雖欲略試所學。
而七十之年。
忽焉已至。
禮有大防
只有浩肰而歸耳。
小官猶爾。
貪功趨利
鐘漏不休
不省休致謂何者。
何人哉。
若曰公之爲學
本末終始
未有以可徵。
則亦大有不肰。
何也。
箕疇久泯。
笁敎橫流
自崔文昌前後若而人者。
雖各不可無功一時
而要其近理則當斷自鄭圃隱李牧隱爲始。
牧隱之賢。
猶以佞佛受譏。
可知矣。
且如禹倬,白頤正,朴忠佐崔文度,權溥,吉再,金叔滋,權近黃鉉趙庸尹祥金鉤,金末諸公
前後誦說
馬鄭傳經之類爾。
頗自謂斥佛。
肰皆未聞有深明闢如孟朱肰者。
夫以 世宗上聖
猶且襲麗之故。
則彼在下無力量氣魄者。
竟奚足道哉。
惟公之在太學
眇肰一匹夫耳。
能獨祖孟而宗朱。
援漢而稽唐。
知有道學不知有魔外。
知有義理不知有罪罰。
知有民國不知有身家。
卒之致夫 日月回光山斗歸望
自非天理正人心而大意洙泗建之學者
乎哉
故其晩節拳拳扶抑。
而 兩朝亦爲之深察
使 國論士趨。
久肰後大定
己卯以後諸賢之輩出
斯道之大明
公其不有
以先啓乎。
抑公在朝在外
壹是其所存。
以及於人者。
家訓所謂子孫一篇
學政所謂學令一篇
又皆誠以諭之。
威以董之。
本人倫常行而指示之。
邦國選法歆動之。
可遠
雖卑而可高。
雖粗而可精。
大約其言懇懇喣喣
易以入人
胡安定許魯齋之爲敎。
殆亦無以遠賢
故公鄕塾之中。
風韻有繼
自宋鄭二金
以迄於崔寬谷瑞琳殷鼎和
聞知見知
不乏其人者。
夫孰非公之賜也。
噫其盛矣。
公配淑夫人九臯林氏
尼山(山今改城)縣監殷女。
後公九年庚寅生。
先公十四年丁亥正月二十六日卒。
二子長卽三俊生員
因居古縣。
七賢司饔院正。
公嘗以量田過陽縣
見其風土之美。
七賢居焉。
女壻長趙甫
次廬以顯。
吉淮。
金潤孫司正津人
次金和雨進士長淸道人
季金碩孫。
庶子曰孫。
用公從勳從良
順天府
嗚呼
胤錫生晩學陋。
能爲役。
七世以來三爲金司正外裔
先子晩隱府君又嘗從外氏寓古縣矣。
庭訓所及
已慕公風烈
出入師友間。
多聞前輩稱道
亦旣五十餘年。
以故武城書院
未始祗謁太息
不覺相後三百年之遠也。
今公後人應甲與興陽宗人孝參。
來示遺稿
屬以校而序之。
家狀旣略。
碣文亦缺。
不可不先修行狀
故輒不揆僭妄
敍次年月先後
出處本末
因間記聞一二如右
以俟百世大君子論世知德者攷焉。
謹狀
(後考公事又見李知退廷馨東閣雜記。)
公元1785年
梧亭處士公行狀(乙巳)
  本貫慶尙道安東大都護府。
  高祖考諱天壽參奉
孺人金氏
  曾祖考諱允正判决事。
妣淑夫人瑞山鄭氏。
生員士䧺女。
戶曹判書淸白吏六代孫。
  祖考諱繪學生
孺人南原梁氏
主簿山岌女。
高麗參知政事仁公溢十四代孫。
  考諱慶宗
孺人聞慶錢氏
學生用天女。
原從功臣直長 贈工曹參宜民全羅道馬節度使公玄孫
公諱得誼字宜伯。
權氏其先新羅宗裔金氏
古昌郡人。
有諱幸。
一曰行。
甄萱之亂。
慟景哀王被弑。
倡議城主宣平及同郡張吉
(一曰廷弼
)乞師高麗
雪國耻。
太祖謂其炳幾達權
錫姓權。
食本郡。
大相三韓壁上三重大匡亞父功臣
廟于郡司。
幷號三太師
郡後爲安東府
孫因以貫
益大而昌。
東國甲乙
公元1631年
族。
十一傳而諱貞。
大功福溪君。
三傳而諱端。
版圖判書
生諱仁濟
 本朝左贊成。
其孫諱度。
觀察使
自是又世衣冠
判决六世祖。
錢氏
林石川億齡婦黨也。
公以崇禎四年我 仁祖九年辛未四月十四日
生于潭陽西北梧亭里第
幼而端正
稍長簡默
屹肰若成人
與同隊兒游。
未始爭鬨。
人皆異之。
癸未年十三矣。
母艱
能善居喪
哭泣不絶口
閭里咄曰孝哉是子。
旣靡恃則事父益竭誠敬。
朝夕躳炊爨
晨昏定省
庶母凶嚚
恒謀陰害
人或以告。
公輒艴肰正色曰。
母子名義
寧有是理。
不復交語
其人慙懼以退。
庶母病且谻。
公則齋沐祝天曰自失慈氏
老父所安。
吾兄弟所依。
庶母在爾。
此而死。
老父奚安。
吾兄弟奚依。
天乎天乎。
鑑此下情
且拜且祝。
滋久滋篤。
凡病口所思
又必周求使極其味。
庶母亦旋深感
旣瘳泣語公請去曰。
賤人雖蠢甚。
至誠如此
能無動乎。
公所處室畔。
掘所埋毒虺三介去之。
公甫十七。
聞者又莫不太息稱服曰。
難化者婦人
况彼加以悍惡。
而此誠孝能處如常
終令感悟
雖古之王祥
亦何逾焉。
父性喜獵。
公爲馴一鷂獵鶉以曲承之。
一日偶失鷂。
公閔肰若喪貝。
忽有獵者
公元1177年
臂鷂于野
馳告故請以重購
辭氣愿欵
獵者曰我有鷂癖。
亦人所知
而聞公篤孝聲稔矣。
敢不唯命。
再三謝。
不復低仰
亟遺以冬衣
此爲貧無以爲價耳。
獵者曰孝可徵矣。
天寒不可須臾無衣何。
固辭
幷鷂歸之。
不顧而去。
 孝宗丁酉二月丁父憂
愼終謹禮。
哀敬備至
旣葬猶歠粥。
親戚朋友憂之。
喩以過制
勸之疏食
不肯也。
奴五奉者泣而請曰。
主而粥。
小人何敢獨飯。
公曰爾則誠矣。
而服重役。
安可不飯。
如是久之
終亦以粥竟三年偕焉。
君子曰主已難矣。
奴其尤難哉。
公與二弟
同室同案寢亦同衾
言動之間。
和氣藹肰。
晩而析箸
田僕承重者。
猶必以均。
而擇其良腴。
加諸二弟曰。
吾老矣。
自今至死
保無飢凍
若等年少性迂。
難爲生。
無我違也。
仲氏伯氏旣肰。
我亦季之兄也。
烏獨不肰。
以讓于季。
不受
交相未已
公家法甚嚴。
閏門斬斬如也。
兄弟娣姒內外上下
俱相勉愛敬
財利多少
一切泊肰。
弟婦奩資
毫無所私。
奴隸之賤。
無或偸犯。
其所可見
 顯宗辛亥大歉無昔。
而重以大癘。
傳染燎原
飢民死病幕者無紀。
公哀其無辜非命
若己病之。
日課婢親糊粥以序無匱
二弟諫曰兄其危哉。
公毅
公元1749年
肰不動曰病若死有命
可以區區俗忌
立視其死耶。
於是賴而活者甚多
而公亦竟無他
父老嘖嗟曰庾袞不畏病。
朱子固以錄之小學
肰亦猶于兄弟耳。
乃此人赴救疎遠
無間家衆
終不爲染癘。
不亦異事哉。
 肅宗己巳六月
行過興德縣東界
有路旁水田
低者無勺水
苗且槁。
高者反盈漲。
公立馬以問農夫曰。
咫尺上下
胡若彼懸甚。
高田則其主極惡
故低田主不得分漑故爾
俄而高田主適至。
益其防。
公曰我過客
于爾上下何事
天大旱。
獨專水。
已非道理
况此苗朝夕盡矣。
景色愁慘
於爾心安乎。
其人仰視有間
騂面低聲仁人之言。
敢不從。
立以水决下。
而苗隨有生意。
觀者大悅
日且暮。
近地祿社里高氏家宿焉。
翌曉有袖魚數尾來謝者。
昨者高田主人也。
人又相傳美談曰。
興德一惡漢。
乃化於潭陽某甫耶。
公平日用意擧如此
見人寒餓
必愀肰不樂
雖非舊識
亦衣食之。
嘗立於門外
一僧行乞者。
藁秸掩體
寒威所逼。
㱡㱡且死。
公極解新帛袍與之。
僧以之入府。
府人謂其盜也。
拘以赴理。
僧告之以實。
則人皆釋肰舍之。
公之仁聞
由是益著。
辛未七月不幸有疾
二十七日旣革。
戒子弟曰。
若等能祭
公元1751年
祖先竭誠孝。
宗族敦睦
不墜家聲
無忝所生
則吾死亦瞑矣。
家事不答。
是日考終
壽六十一。
遠近聞訃來哭。
惟恐或後。
亦有裹粮留至成服者。
邨中男婦老幼涕泣相告曰。
仁孝大人亡矣。
殯之日有紫氣出殯所。
熊熊燭天
行人以爲失火
奔且救則非也。
其葬亦肰。
葬用十月十二日
直府北二十里獐項里後負丑之原。
從先兆也。
祖載
一邨大小不克執役者。
登高望哭。
以遅返魂
路奠十餘人
會葬數百人
龍湫龜巖二寺僧徒亦遙奠前山哭之哀。
不以本家不許而徑罷。
客又相託曰剃緇而祭。
近世儒家所無。
今而有之。
公之盛德
令人感服如彼哉。
公氣淸粹
宇量含弘
言笑樂易有節
見于面達四體者。
莫非慈良淳和之發。
而又素有惋容愉色
自其在親側爲肰者。
推而施諸人
故雖庸人孺子凶螫之類。
一見猶知其爲有德長者
自肰膝屈而心醉
古云惟言可以僞爲。
容色不可僞者。
至是信矣。
顧公早廢科業
潛心經史。
而必以本實急先務。
詞章記誦
不㞕也。
古今聖賢大訓
無不心致其知而身力其行。
肰亦不以道學標榜自居
常曰人須腳踏實地
方是學問
有其名而無其實者。
吾實耻
之。
又曰人之所以爲人
以其有倫典也。
於此不克敦行大本已失。
更作何事
又曰思無邪無不二句
是我一生工夫
卽此三語
若極寥寥者。
而公所存
已有可驗。
洙泗洛建千言萬語
無上心印
其會於敬誠明之域者。
又豈容舍是而它求乎。
宜乎公之本立道生
體明而用適。
自己而物。
自家而鄕。
無往而無化之所及
噫其盛矣。
公配泰山朴氏。
本出密陽
士人就悌女。
 贈吏曹判書宗元六代孫。
 中 仁 明三朝名臣右參贊守良其五世仲祖也。
婦德無違
後公二十年壽八十而卒。
祔左。
二子
必常,必經。
二女壻金八驥,金重五
必常承父訓以孝見稱
六子德美德觀德瑞德玉,德煥,德煕。
內外曾玄不盡記。
詵詵文雅
天之報公。
在斯歟。
嗚呼
公之言行可紀非一
而只以童年庶母一節觀之。
庶幾舜之徒矣。
以栗李文成先生之爲海東儒宗也。
猶必於年邁位隆全德備。
肰後乃纔庶母回心
則公之至孝
天賦出人之遠者。
乎哉
抑公之世。
有尤宋文正先生
大明朱子之道。
樂育陶鑄
功化博洽
使公一趨其門。
則其望實之俱章。
何可量也。
而乃一味斂晦。
泯泯以終。
則世
公元1757年
之知不知不用
已不以之爲意者耳。
何足爲恨。
而天旣降之而乃竆之。
雖尋常孝廉之薦。
亦無及焉。
其於世道之罔勸何哉
今其棄世已九十有五年矣。
音容浸邈。
事行浸佚。
是尤重可惜也。
曩公長子必常爲是懼。
屬其再從子德峻。
行錄一道
顧以公遺命不許求知
故不欲遽傷謙德
不忍全沒實跡
因循前卻
不及修潤而逝。
 英宗丁丑德美以七耋至誠
按元增刪
庶圖發幽。
此則不得已故也。
翌年戊寅弘文舘諸臣奉 命收京外邑誌。
將補 中宗庚寅李公所新增輿地勝覽
光州諸生朴重新,奇彥謙,高一旻等三十餘人
本府諸生羅景憲等五十餘人
先後發文呈書。
本府使李錫不果以備 御覽
公議之成。
若有待歟。
丙戌上舍朴公新克。
以德煕有請行狀元本
寒泉李文正先生門人也。
玉子炅嘗從櫟泉宋先生游。
文行趾美
乙未四月謁衛率任公聖周。
以成碣銘幷序。
任公寒泉門人而櫟泉姨弟也。
於是乎公之德學。
表章無憾
諸孫追孝
其亦古人之爲矣。
乃者炅以胤獲忝損交。
具禮幣。
以爲碣文固在務約。
行狀尙須務詳。
矧是狀體裁近於碑誌表碣。
子其有以釐之。
區區亡狀
能爲役。
惟公四世祖孫之賢。
托名其末。
誠與有榮。
不敢三辭
叙次補正如右
旣又用先儒故事
追題狀首曰梧亭處士
百世之下。
有知大君子考焉。
謹狀
公元1785年
孺人延安金氏行狀(乙巳)
公元1380年
孺人姓金氏
其先新羅宗裔。
謫宦鹽城者。
城今黃海道延安都護府也。
後因以貫
爲世大族
可譜者始自高麗國四門博士暹漢。
其孫景成版圖判書
三世而有密直提學濤。
本國科。
又中 皇明洪武庚申制科
勑授山東省東昌府丘縣
以親老辭歸
恭愍王手書金濤長源蘿葍山人八字賜之。
以其母家同福縣人也。
時爲李仁任所惡。
陷于楊伯淵獄被慘𥚁。
見本史本傳。
其後錫哲中文科第二。
而曰大丈夫要當居魁。
竟復魁武科
守知訓鍊院事。
自是世則別提 贈左承旨琄。
孺人高祖也。
父子落南。
世居全羅道昌平縣
曾祖諱鳴五。
祖諱涷。
通德郞。
考諱相箕學生
與其出後進士同中樞相立。
孝友
中樞文參議武郡守𤍤父也。
晉州鄭氏纘曾女。
慈良勤儉
謹祭賓客
子女各以職。
喜施恤貧乏。
一日或至六七。
生公歎曰爲善如此
公元1775年
亦不貧。
無乃陰助故耶。
孺人以 肅宗三十六年庚寅十二月初六日
于縣羅山里第
自幼天資和柔
髫齔
已若成人
十歲以至十五歲則擩染父訓
學習母儀
其於紡績酒食一切女工
無不善者。
內外親黨異之。
 英宗四年戊申
擇對歸于咸豐大姓李公。
雖値逆亂騷㞕中。
治婚所需
悉以所嘗手理得無窘。
時年十九。
李公初諱
改命圭。
考諱師聖進士
妣居昌愼氏聖矩女。
本生考諱師賢
妣蔚山金大夏女。
河西文靖公麟厚五世孫。
祖諱蒨。
曾祖諱益馨生員號隱邨。
高祖諱暉生員
乙巳名流司書竹陰萬榮七世孫。
孺人入門
克遵戒門語。
宜家備至
二舅已卒。
二姑南中名門
愼氏則深沈有度
金氏嚴明有法
時稱以閨範
而奈皆早寡性頗峻。
人謂是家婦難爲者。
孺人從容二姑間。
朝夕甘旨
晨昏袵簟。
和容婉色。
委曲承順
不有其身如此
少退猶服勤女職
或情外有譴則輒反己自責
起敬起孝。
終無㤪者。
二姑宜之
夫兄以慰金氏曰賢哉弟婦
子婦如是
心得無悅乎。
李公動引古婦人之言愼不可聽者自戒
孺人亦知其意。
不敢昆弟叔姪之言聞之。
衣無定主。
兒無定母。
公元1733年
餽遺
無或私。
所後家姊妹俱家矣。
承姑志餽遺無曠月。
人皆以爲難。
癸丑夫兄之喪則曰雖是兄公
無異尊舅。
爲之哀逾節
奉寡娰如同氣。
撫其一子奎鎭及二女
與己出同乳。
奎鎭漸長。
李公曰吾兄平日常言人而不學可乎。
今我不令此子勤學
何以歸見吾兄
遂率育敎督
移寓必攜。
孺人無違也。
疾痛搔爬
愛護之至。
飮食賜予
亦必均洽乃已。
有時歸寧母氏試問爾姑甚難承奉信乎。
孺人笑而對曰此在兒自盡婦道
未知其難也。
母氏曰奇哉吾女。
吾又何憂。
孺人自處之方。
可見矣。
辛酉愼氏卒。
哀敬備至
金氏李氏夭慘之洊。
或居地所祟。
令李公移屯湖金山南山
又移長城之麥洞。
金氏本家也。
旣素淸寒
重以喪威。
家無奠居
產業愈圮。
孺人親操井臼
隨處安分
方舟瘏拮。
夙夜不懈
事育之暇。
不廢蠶麻
使一家大小
得無飢寒
而無一語嗟勞者。
長子秀而才。
壬申夭。
孺人痛甚。
亦不於姑與夫之側也。
癸酉李公在平田疾篤
金氏曰某之母不其可乎。
欲以孺人爲養
金氏泣頷之。
三月十五日竟卒。
時則長子珩鎭出後者年十九。
仲子珽鎭年十三。
少子瑛鎭甫七歲
家事若大無津矣。
孺人含哀
公元1759年
忍痛
苦心竭力
奉姑挈子。
還居禾邨。
祭奠几筵
莫不如禮。
喪畢金氏就養孫奎鎭所贅在扶安縣
一日孺人曰我其卒養於某母乎。
歸禾舊居
小屋荒凉
不廢風雨
孺人恬肰處之。
惟姑心是慰。
一飯一飯
姑或不能飯
就室中一陶鍋。
雖夜必以粥供。
其厭粥也。
必以米粉湯餠或白餠。
務致悅口
雖雇績艱極。
未始魚肉
未始絶火。
帬牏之澣。
又必親之。
人有餽飮食者。
旣以諸姑
深藏其餘。
不使諸兒叫索。
將以復進。
左右無方之養。
始終無已之誠。
雖古之孝婦何加焉。
己卯金氏卒。
又盡制如辛酉
三子亦皆貧不獲定居
珽鎭先以奉于陶谷所贅。
瑛鎭又以奉于元邨南山
至丙申珽鎭復以奉于扶安縣白蓮洞
而珩鎭,瑛鎭先後挈家而至。
仍歲大歉。
瀕海尤甚
辛丑又哭仲子婦。
壬寅鎭乃任實縣之水防山。
孺人命瑛鎭往從。
而珽鎭因住扶安石崖繼娶之地。
癸卯十一月瑛鎭奉孺人初寓水防山之下遜谷里
甲辰二月防山新屋旣成
孺人二子同居
而恨一子不及致也。
他鄕絶峽。
地高寒且薄。
春夏之交。
屢至不炊。
而瑛鎭忍飢菑畬
婦子樵採
秋後菽水無闕。
四月二十九日孺人猝遘癘。
公元1784年
初四日卒。
壽七十五。
叶金氏壽。
無幾三子擧家俱染癘。
死亡不絶
十月十五日
乃始克葬于任實西外高峙南甲坐之原。
與珩鎭所後晉州鄭氏同麓同日
先是鄭氏恒語孺人曰吾二母
安得同時死。
使珩鎭不前後疊縗耶。
其言竟符。
而壙土五色
一片堅硬欲動。
斧鑿
鏜𩍈有鼓聲
衆謂有伏藏物戒勿動。
孺人積善
有以吉地歟。
孺人柔嘉之則。
仁孝之行。
天賦出人之遠。
庭闈之間。
端之地。
莫非與化者矣。
故其忌祀也。
前期半月
先已經心
需有未備則寢食不安
憂形於色辭。
雖沈葅熟菜之微。
必以躬而不以婢僕
不㓗也。
所服衣裳
亦輒澣濯
寡躬縫絍
無廢奠酌。
年旣耆耋
猶令諸子精具。
不如意
必至流涕
待人接物也。
極其仁慈
有請貸。
應聲與之。
不及者。
賓客之至。
雖無饌物。
亦不嚬蹙曰家有長者
重有子女
不有賓客乎。
賓客不至
其家可知
自李公至諸子兩世
遠近游學來留者。
亡論冠童。
不止時日
供餽梳櫛
不持難。
其人歸以告其父母則擧懷感
人有飢食不下咽
人有寒衣不忍安身
里中嫗婦或求以婦功借手
不憚勞而成之。
朝夕對食
有過者必招以與。
以至飮啖祭時餕餘。
一時分俵
不爲家人久給計。
姑或責之則曰此新婦所性肰矣。
况奉姑以外
有餘分人。
或恐無害
必欲留充口腹
將無與人之日乎。
諸子奉養
竭誠有供。
旁無它人
必分諸穉孫
諸子憫肰則曰我素如此
祖妣亦莫之禁。
爾乃欲我無肰乎。
嘗愛吾族父屯湖金佐郞守文內子亦肰。
無人與飯。
一匙與狗乃已。
肰其家亦不以是而貧也。
每念李氏七八世文行科宦之盛。
難於諸子賚粮從學
則必使兄弟遞相敎授
無至遠游師友間。
孺人固以之爲恨。
諸子猶相勉有成
一女歸于金氏
夫黨婦女賀孺人曰。
敎女孝友
何賢哉。
樂有父兄
其是謂矣。
珩鎭奉所後母于南山
家業積敗。
又病水土
孺人命珽鎭,瑛鎭邀與同居。
昆弟婦子
旣共憂樂
寒暖飢飽
有或難便。
孺人徐緩以警曰。
兄弟不宜如是
吾嘗觀爾先大人兄弟者。
未有如爾事。
又語諸子曰爾先大人云日夕出入。
宛若先妣在侍
不敢一毫與人爭校
有四異聞
白于親側。
爾等何奈不肰。
又戒三子婦曰婦人之道。
祭祀賓客麻枲之務。
一有不誠則不可謂婦人也。
孺人孚化所及
不惟于其子女
親表婦女亦多觀感
雖以末
公元1750年
節言之。
疾言惡聲
未嘗一出自口。
一生勤儉
足以致家力少康矣。
不幸敗局隻手
靡力東西南北
席或不暖。
所在必得深感
至若組紃
雖老益勤。
三婦繼至
不以委之。
諸子請念筋力則輒曰。
我自樂此
不爲疲也。
有時太息諸子曰昔爾舅氏體兼養。
莫大焉。
讀書山房。
寒者解衣衣之。
此我兄妹一心性肰者爾。
庚午奔哭母氏
舅氏不勝喪以沒。
吾父鶴髮
塊獨處外。
恨我爲女子適人
不能留養
辛未吾父又沒矣。
緣爾家貧
父母忌日
一未助祭
爾輩無忘此言。
其或富貴
無以我而成我志可也
其嫁而老矣。
不衰父母者。
不亦至乎
如是故。
自家而鄕。
自親而疎。
莫非景歎儀式之所。
而試以一二攷之。
族父師根語孺人諸子曰。
母氏使其丈夫也。
當已有公論鄕薦矣。
以至一郡咸稱以孝婦。
或稱以聖人
而訃至南山之日。
族父師峻亦語人曰聖人亡矣。
於是一門男婦莫不咨嗟哭泣
爭致賻儀
信乎仁孝入人深也。
諸子相語以爲人心隨時變易
男子亦鮮不失本心
母氏自少至老。
一心終始
大人不失赤子心者乎。
此又善觀善喩。
而非一家子孫之私言
噫其盛哉
公元75年
人乳六子三女
子長夭次殤。
次卽珩鎭。
次卽珽鎭。
次殤。
季卽瑛鎭。
女長夭。
次壻卽商山金烈。
季夭。
內外孫曾總若干人。
嗚呼
三代以降
任娰上矣。
且以劉中壘列女傳觀之。
其爲朱夫子小學所採者。
不至甚多
卽其餘亡譏焉可知何也。
婦人性偏
全德者少。
孺人在家孝女
出嫁賢妻孝婦
母道之慈嚴備焉。
其七十五年
不爲不壽。
食貧憂勤
乃五十六年之久。
則殆無一日安者矣。
矧又喪𥚁之毒。
遷寓之苦。
烏在天之福善也。
肰今其三子
並以文行蔚肰著稱
而餘訓所及
積慶未艾矣。
有以一時之屈而謂他日無天則亦豈知天者哉。
念昔先曾祖醉隱府君於隱邨公
友也戚也。
酬唱講磨
旣有道義之契。
先子晩隱府君又嘗稱孺人本宗孝友篤厚之風。
以不肖如胤錫者。
猶幸於此熟口順耳
日月矣。
間者辱瑛鎭氏重講世好
次子漢復從供筆硯之役。
家弟胄錫又歷候珩鎭氏。
有以測夫塤篪之和。
山野之潔。
則瑛鎭氏所以淸苦砥礪
末路士大夫者。
重可尙已。
因竊自恨相識差晩。
無以先賢升堂拜母之禮。
而乃蒙不鄙。
托以家狀
齋縗儼肰。
不忍三辭
伊川之於上谷矦夫人
谷之於師任堂申
夫人
如是足矣
何須於非其人者乎。
區區託名
尙與有榮。
則謹叙次修述
附一二如右
以至世續小學採旃
謹狀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