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颐斋遗藁卷之二十 第 x 页
颐斋遗藁卷之二十
行状
行状
颐斋遗藁卷之二十 第 434H 页
柏溪殷公行状(辛丑)
本贯京畿高阳郡古幸州。
高祖考讳秀鸾 通政大夫。 妣淑夫人砺山宋氏。
曾祖考讳聘臣 学生。 妣孺人东莱郑氏。
祖考讳基厚 学生。 妣孺人顺天沈氏。继孺人水原白氏。
考讳之辂 学生。 妣孺人庆州郑氏。德凤女。
公讳鼎和字梅卿。学者称为柏溪先生。殷氏本幸州望姓。始祖允保。高丽文林郎尚衣局直长同正。是生弘淳门下侍郎平章事上护军判兵部事。见本史忠烈王世家。是生毅奉常大夫民部议郎。赠金紫光禄大夫门下侍郎。是生麟好门下注书。是生致直长。是生莘尹宝文阁直提学。尝寓古阜郡。见李文孝公谷稼亭集。是生长孙参议。葬星州。是生汝霖。入 本朝 太祖丙子文科。累官庆尚道经历所都事司谏院右献纳。 赠吏曹判书。见登科录。三子一女婿及五孙三孙婿。并以科宦著。其第二子辅海州牧判官。有
本贯京畿高阳郡古幸州。
高祖考讳秀鸾 通政大夫。 妣淑夫人砺山宋氏。
曾祖考讳聘臣 学生。 妣孺人东莱郑氏。
祖考讳基厚 学生。 妣孺人顺天沈氏。继孺人水原白氏。
考讳之辂 学生。 妣孺人庆州郑氏。德凤女。
公讳鼎和字梅卿。学者称为柏溪先生。殷氏本幸州望姓。始祖允保。高丽文林郎尚衣局直长同正。是生弘淳门下侍郎平章事上护军判兵部事。见本史忠烈王世家。是生毅奉常大夫民部议郎。赠金紫光禄大夫门下侍郎。是生麟好门下注书。是生致直长。是生莘尹宝文阁直提学。尝寓古阜郡。见李文孝公谷稼亭集。是生长孙参议。葬星州。是生汝霖。入 本朝 太祖丙子文科。累官庆尚道经历所都事司谏院右献纳。 赠吏曹判书。见登科录。三子一女婿及五孙三孙婿。并以科宦著。其第二子辅海州牧判官。有
颐斋遗藁卷之二十 第 434L 页
子龙潭县令仲玟。始自大丘府移泰仁县。历司正悦,通赞叔傅,箕子殿参奉楫及锡贤至世义。即公五代祖也。考有文行。屡举不中。妣郑氏判书继安十代孙。其六代祖进士参奉默斋彦忠。配享武城书院。亦东方故家。以 孝宗庚寅十一月二十四日。生公于县之东村面十馀亭里。将娩之夜。考梦一老人鹤氅鹖冠藜杖云履。左河图右洛书。跪而进曰。帝命也。因忽不见。考惊起则云影在门。香气满室矣。公资禀端肃。志操高洁。而诚孝友爱。尤本乎天得。五六岁学于考。聪慧颖悟。已卓肰不群。忽举所受钞句月出天开眼山高地举头一联曰。作者用意。殆不近理。月外有日则月独为天之眼乎。山外有山则山皆为地之头乎。谓月以天眼而或圆或缺何也。谓山以地头而或尖或攒何也。月不开阖。乃以为开眼可乎。山无动静。乃以为举头可乎。考心喜曰虽肰姑舍是。任作一诗。或风或月。而不以不近理可矣。公立成一绝曰帘薄风先透。檐疏月易窥。良宵千万景。宜画又宜诗。考膝置公以语曰。乃翁亦何加诸。七八岁诗文骤进。如杜之北征韩之南山及范蔡诸传。贾董诸策。俱一读能诵。考又试以汉高祖论。则一瞬五十馀行。多出人意表。
颐斋遗藁卷之二十 第 435H 页
考大喜曰文与诗。不相上下。大吾家者其在尔乎。尝与同队五六儿出游。独坐大树下。沙上画指习字。不与为戏。一儿试匿公所佩刀新买者。佯惊以告。则公正色曰得失有数。何以求为。儿大惭还之。自是人知其冲年大度也。一日有官员呵拥而过。群儿或走或藏。公则立路左端拱不动。官员异之。下马问其年。公对以干支。官员戏曰年数几何。公曰不知六甲乎。官员笑而偻指曰两班家乎。能文笔乎。遂以云命题呼韵。公应声曰笑看山南出岫云。何来五马晚嘶云。无心欲度中天去。莫作浮浮蔽日云。官员曰汝虽嘲我。亦能戒我。必他日大用尽忠者乎。出纸笔墨奖之。欲与偕去。公曰父母在。我其安往。官员又遗鱼鳆及脯。俾为亲供。九岁念脩斋柳公晋锡闻公盛名。为来以访。柳公即眉岩文节公希春之玄孙。西归李公起浡之女婿也。尝请拜慎独斋金文敬公集。与别提黄云溪信龟,教官金澹虚之白友善。李公自丁丑讲和以后不复仕。遁于全州西山之薇蕨洞。及其深入任实县云岩江上。则又从学。因寓本县山内面板北里。 除参奉不起。有儒林重望。芦滩全公有道一乡所称文行长者。亦为之卜邻。遣其子学焉。柳公之至。公考
颐斋遗藁卷之二十 第 435L 页
适出梅溪李甥家未归。公见其深衣大带芒鞋竹杖。俨肰有道气像。亟出迎起居。则柳公指松树呼韵。公跪对曰十围东岭立孤松。雪扑风摩不变容。材大他时扶广厦。百年贞节陋秦封。柳公拊背叹曰吾见今世李杜矣。况诗有守节扶国之志乎。公又跪曰敢问何如。斯可谓之人矣。柳公曰为人之道。亦非高远难行者。只子而孝臣而忠幼而逊弟而悌是尔人。而能此则可谓为人之道。故孟子曰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圣人岂欺我哉。公曰人莫不有亲则生我之德其可忘乎。人莫不有君则粒我之德其无报乎。柳公曰人皆有亲而忘亲者多。人皆有君而报君者罕。是可哀也。公曰子而遗亲。臣而后君者谁也。柳公曰古之忠孝及不忠孝者有之。且待他时明告也。公乃默肰不敢究。柳公大奇之曰子乃吾之师表。非吾之侪也。戊申公年十九。未冠娶而考卒。执丧尽制。无异老成。泣血歠粥。日夜守殡。村人失火。延烧十馀户。去殡数步。公泣向火号天。忽有一阵反风起北而免。既葬于水弱洞先垗。则庐墓汲山涧以供朝夕上食。寻有清泉自瀵涌庐侧。冬温夏洌。味甘而香。爰采古人贲趾书可法者。附以善居丧条目及自己常
颐斋遗藁卷之二十 第 436H 页
行观省之端。而无一漏。以为居丧日用记。因又序之。己酉奉几筵将母移寓山内之勃田里。其先后甘旨定省之节。咸律小学。事无大小。必咨禀承顺。邻里出入。亦以告以面。而母所嗜者。又力办乃已。冬月思蠡鱼脍则钓前川。秋节思新蕨菜则采后山。无不得者。方省南村宋姊。才一夜心动促归。母果有微恙。喜曰昔伯俞母㧖臂而子自至。今吾微恙而汝自归。汝其伯俞矣哉。庚戌服吉。冬始以母命从师柳公。受家礼近思录。与蓝田金公天挺,绫桥宋公寅亮同门为道义友。金公高文峻行。气伏一乡。凡于齿少己者。不遽许友。独不以公少六岁而亟以友。宋公虽少文而孝友敦睦。为父老所重云。时柳公在云住寺数月。而丧礼服制疑无不讲。十二月又从至板北受大学。及柳公大归潭阳府大谷故里。则前一夜受近思释疑以达晓。宋公实偕焉。乃相与升堂拜母。时宽谷崔公瑞琳授徒古县之龟岩书堂。则公又及宋公从之。崔公本畿内人也。少攻苏诗。为南壶谷龙翼所知。中进士。晚 除参奉不起。虽不以学问自榜。而天资近道。德容畏人。明于藻鉴。善于诱掖。顾漂寓韬晦。人鲜测者。惟蓝田金公一见尽敬。托以子侄。而银溪金公万挺
颐斋遗藁卷之二十 第 436L 页
(亦号蓝溪),六友堂宋公以锡亦称以畏友。公既问业。凡崔公动静语默艺能之微。必随事深审以为法。信之敬之。殆古七十子之悦服。而于柳公一视而并事。奈柳公早世则专意于崔公。而崔公亦许以知己。盖同门柳月谷宗兴。公所推隆。而一时高弟。辄以公称首焉。公自少不汲汲功名。而崔公特念公门户之衰。讲难有暇。劝以科业。公遂黾勉从事不敢违。甲子与岭南诸宗脩先墓。合世谱序之。丁卯母病。扶侍药饵。尝粪祝天。随欲血指。为家人所觉则不以刀而以石。既灌血幸延数月。乃至于丁艰。自初终及成服。勺水不进。崔公强之。一饮而止。攀擗哭踊。罔不如礼。合葬乃粥而又庐焉。躬炊上食。或几筵或坟茔。不以雨雪或废。不以微疾或懈。夏而锄草。冬而扫雪。绖带未尝脱。沐浴未尝辍。三年不见齿。不食果。朝夕哭泣之馀。惟礼记家礼备要是对尔。山中旧多虎患。民畜不能自保。一夕虎当庐大吼作气势。公出而语曰尔山君也。亦不冥顽。何讵出山残虐。虎则低头而去。又有狗随养。有名呼应。可备使令。及其将乳。公曰汝若在此。莫或妨我奠事乎。狗忽不知所之。公或疑其为虎食也。四五日自岩穴以其子归。是时蓝田寝疾累月。公又日
颐斋遗藁卷之二十 第 437H 页
十里往候。其卒则终身以为戚。己巳服吉乃归家。始酒肉菜果如常。而孺慕之笃。不与宴会。不听声乐。逐日谒庙墓益勤。每忌祀先三月食素。斋宿于外。不吊不庆。前三日沐发浴身。必日各以三。而祭器则手自涤。鸡雉则去其毛。杏栗则去其壳。并藏之洁处。不令童幼犬猫污也。物极其精。仪极其详矣。而祀之日服明衣而如求。祀之晓奉神主而如在。其号泣无异初终。祀行矣而有后时供鸡雉者。请以为公膳。则公曰罔极之日。乃有以自供乎。却不受。公之追孝。实愈久愈至。而村邻化之。有男卢信达。有女金顺尚者。初不知孝于其父母舅姑。见公感慕。事事学之曰。殷先生教也。遂以孝子孝妇闻于乡。盖公之感天感异类而并感于愚贱者。盛矣哉。公自失怙恃。叹曰所贵乎科第者。为悦亲尔。亲不在。吾谁悦。遂骎骎废举。则崔公犹且敦勉。公不敢不从。肰非其好也。自与时文不合。只三捷监试一魁东堂而竟无成。惜哉。乙亥有惩忿戒言语勉忠厚勉亲亲四诗以自警。丁丑哭姊婿宋公益贵服缌。亦以其贤也。戊寅正月崔公卒。守殡至葬。心丧三年不赴举。尝景慕无已曰。吾师宽谷。使及孔门。谓在颜曾之列则吾不敢。亦当正亚颜曾。其笃
颐斋遗藁卷之二十 第 437L 页
信如此。遂倡士友创龙溪祠以享之。公有弟鼎梅和卿。文行相勉。出入相偕。甲申先没。公以为至恸。未葬不脱绖不酒肉。送终恤其孤无间己子。是年茅洲金公时保来涖本县。即农岩金文简公昌恊族侄而门徒也。渊源所渐。设八条以训邑士。而知公有士望。举以训长。迭主讲事。自乡校武城南皋慕忠诸祠院。汔于流觞云住鸥村。以胜称者。月轮以会。而俱有诗记事。归重于公。一境为之风动。是申灵川潜作宰。宋圭庵麟寿按道以后一大盛事也。丁亥孺人赵氏卒。念其贤孝。恐妨子女。不复娶。乙未送长子命尹赴汉京。丙申哭其夭曰吾既不死于亲丧。何可为此子伤生乎。丁酉 肃宗幸温阳。有进复雠说者。喜而有诗。是其私淑于西归者肰也。戊戌有诗以朝野党论之横溃为慨。己亥 朝令量田。而邑宰不审等第。致一邑会哭。而士子多冤死杖配者。公又累为之草诉请宥。公素推孝于 国。 列圣忌日。必先后三日不肉不与宴乐。北向跪自朝及夜。闻鸡而乃寝。甲辰秋有风疾不能出。 景宗升遐。舁疾临哭官门外。疾遂添舁归。以九月初七日卒于寝。寿七十五。十一月葬从先垗子坐之原。有遗藁二册藏于家。公家初不甚窭。而
颐斋遗藁卷之二十 第 438H 页
丧祭自尽。以至荡败。晚益空罄。而不以易心而改操。视一世富贵功名。不翅如浮云草芥。有人戏曰公年已八耋矣。何自苦忍饥读书如此。吾闻邻邑有富人。设若倾其财。求易公文学知识者。肯之否乎。公哂曰君自不察耳。书中有味。岂肉味比哉。且受人之财而一朝丧其知觉。则宁饿死不为也。士林传为美谈。其老且穷而益坚如此。公虽不幸累踬场屋。甚至 朝廷不闻名声。而为学之功。向晦弥笃。上自洙泗。下逮濂洛。以至吾东诸儒先文字。无不诵其言体以心。鸡鸣盥栉。冠带危坐。潜精仰思。期于有得。不以跬步自退。有诗曰男儿老大宜加勉。九十咿唔有伏生。又曰稚蒙已自期修省。衰暮依肰昧性情。又曰焚油继晷在人身。谁识其中亦有天。万事从来皆若此。自尽吾心理自全。又曰人能无欲即天理。天理流行只在诚。安得私心浑化却。事来当理自分明。又曰养性忮心宜莫利。杀身徒是爱身仁。其咏小学曰挈矩治平由洒扫。免夫须玩履冰时。又曰行年望八犹飞越。堪愧昏昏阙敬诚。公之著述之传。今虽无多。而即此犹可测其所存也。其待人接物。与朋友处也。雍容款曲。不以貌为。亦未始戏谑忿怒。浑肰若春风气象。其好善
颐斋遗藁卷之二十 第 438L 页
而扬善也。必竭力褒显。恐其或泯。如为金时泰妻许氏烈行。上书非一而再者。可见其诲人也。尤遵宽谷成法。各因其才而导之。而谆谆孜孜。诚意蔼肰。则远近负笈。盖不止几百。凡诸冠儒服儒。有行艺可称于家乡者。不问可知为公徒也。乃至本邑宰到官三日。必来候以为常。而林应教象德其在云住寺讲诲也。又为公酬和而致隆。公犹一意谦冲。不以学行自居。不以扁额自号。中岁居于内洞德峰之村。则因其名曰崇德而已。晚岁居于水弱先楸之洞。则转其名曰守约而已。终又移居尺川则翻其名曰柏溪而已。德其所崇。约其所守。而柏乃归化之地。重有岁寒之义。故柏溪之号。因是最著于士林。公不亦闇肰日章之君子哉。盖尝观乎泰仁县志之纪矣。其邑虽少而文献代兴。如崔文昌申灵川名宦之迹。固上下辉映。而邑产之中。乃又有讷庵宋公世琳,诚斋金公若默,默斋郑公彦忠,鸣川金公灌四君子。举皆作成乎人才。继开乎乡里。其视寓公之丁不忧轩克仁李一斋恒为朝野所共闻者。名或逊而功则并矣。宜乎次第俎豆。华以宣额。而宽谷亦寓公耳。近世授徒之盛。遗泽之远。尤不在诸贤之下。而若公所成就树立者。又卓
颐斋遗藁卷之二十 第 439H 页
尔宽谷之冢嫡。则百世在后。庶知斯言之不诬矣。赵氏金堤郡大族。高丽文良公简后。参奉 赠承旨惟精玄孙。义禁府都事必远孙。三道统制使必达从孙。士人安悌女也。媲德无违。人所称孝子孝妇。育二男一女。男长即命尹。有文行大噪。兼业明经。又从公学于宽谷。仅一发乡解。而不幸先公短命。次命仲。一女婿宋明煜。呜呼。公固东方故家之一乎。而数百年不章。乃至公父若子三世。宜达而又窒。而后孙存者亦一线比耳。天之于公。独何理哉。肰公之弃后学二十有五年。而一路公评有不以辛酉 邦禁而死者。得与银溪金公并享于宽谷龙溪之祠。是犹若可以少慰。而 邦禁再申。卒不免于二十年而撤享。重可悼也。皓天必复。其尚有俟。而惟此行状之役。虽经门人市溪金公商说之所定。亦未及于完稡而可传。顷修德以其家大人命。谓胤锡先考晚隐府君亦弱冠就正于公门。而胤锡又蓝田公外会孙也。属以增修。其勤甚至。不可以不能言而固辞。则因窃自惟。先考十五岁以前。已学我叔祖龟岩先生。得尤庵宋子三传之渊源。而早孤托渭阳有年矣。重获公依归。公卒矣又服缌致奠。而至老讲服恒娓娓师资之绪论。不肖
颐斋遗藁卷之二十 第 439L 页
兄弟盖于是耳顺而口熟。矧玆失怙之慕。当复如何。谨叙次补述如右。以备世之大君子知德者考焉。谨状。
金沟县令沙村张公行状(乙巳)
本贯全罗道兴德县古尚质。
高祖考讳敬原马岛万户。妣晋州河氏。乃渫女。
曾祖考讳锡司果。妣南原梁氏。万户彭老女。
祖考讳应虚(一云应奎)武科经历。妣安东权氏。士人承金女。○本生仲祖考讳应梁文科司成。妣淑人潭阳宋氏。教授谦女。生承旨公。妣淑人安山金氏。忠义卫女。
考讳伋察访号栗溪。妣玉川赵氏。士人淑琦女。直长稳孙。玉川府院君元吉后。子先生。妣顺天金氏。忠义卫益光女。平阳府院君襄景公承霔后。○本生考讳健生员进士文科陜川郡守。 赠都承旨。妣 赠淑夫人南原杨氏。部将公健女。进士光霁亭墩孙。集贤殿大提学以时后。生先生。妣 赠淑夫人忠州鱼氏。水军节度使守渊女。判德昌府事翼安君伯评后。
先生讳经世字兼善。自号沙村病夫。张氏远有代序。
金沟县令沙村张公行状(乙巳)
本贯全罗道兴德县古尚质。
高祖考讳敬原马岛万户。妣晋州河氏。乃渫女。
曾祖考讳锡司果。妣南原梁氏。万户彭老女。
祖考讳应虚(一云应奎)武科经历。妣安东权氏。士人承金女。○本生仲祖考讳应梁文科司成。妣淑人潭阳宋氏。教授谦女。生承旨公。妣淑人安山金氏。忠义卫女。
考讳伋察访号栗溪。妣玉川赵氏。士人淑琦女。直长稳孙。玉川府院君元吉后。子先生。妣顺天金氏。忠义卫益光女。平阳府院君襄景公承霔后。○本生考讳健生员进士文科陜川郡守。 赠都承旨。妣 赠淑夫人南原杨氏。部将公健女。进士光霁亭墩孙。集贤殿大提学以时后。生先生。妣 赠淑夫人忠州鱼氏。水军节度使守渊女。判德昌府事翼安君伯评后。
先生讳经世字兼善。自号沙村病夫。张氏远有代序。
颐斋遗藁卷之二十 第 440H 页
上祖讳儒。新罗之衰。避兵吴越依钱氏。高丽太祖统三。乃东还。善华语。光宗累授客省傧华使官。至广平省侍郎。生讳延祐。登第历事光景成穆显五朝。为光宗奉使南唐。有解瑟底寒松亭曲五言一绝。以诗歌著。显宗避契丹南幸罗州。次广州。从臣散走。与同志五人不去。以忠节著。偕皇甫俞义。被武臣金训等所辱。流不久训诛得还。由中枢院事为户部尚书。长于吏事。以干能著。卒赠右仆射。仍父子并载本史及东鉴东选东览箕雅诸书。自是奕世冠裳三百馀年。而入 本朝有讳轩。登第累知灵光乐安郡事。生讳合亦以文学受知于 太宗潜邸。授判缮工监事。始自兴德县贯乡移南原府以葬。子讳允慎武科机张县监。寔先生五代祖考也。司果公隐德不仕。教养四子。其伯应井生员。仲司成公。叔经历公。各以文武进。子孙今不可胜纪。人谓阴德之报。司成公官止礼宾寺正。是享 天使时清选也。承旨公妙年能文大噪。二十八而生员第六进士第三。俗言得此者官不大可忌。既又二年文科。权知承文院副正字转博士。内而刑曹佐郎礼曹正郎并兼春秋馆记注官。历司宪府监察。再为刑曹正郎。外而输城银溪二道察访。江原
颐斋遗藁卷之二十 第 440L 页
道都事熊川县监。昆阳,陜川二郡守。银溪所不赴也。熊川以兼长弓马也。所莅清谨。吏畏民怀。张御史士重称以野僧不如。至有一境巷哭以送柩者。父没庐墓。与卢玉溪先生善。曹南冥亦曰朴实做功在昆阳。为方伯党丑者贬去。 明宗末清议始张。将大用而求养陜川。不克寿。识者惜之。栗溪公父母没。并庐墓。丧葬一遵家礼。定祭仪为人所法。凡诸心性义理王霸之说。爱 君忧时悯俗之诚。耳目睹记。多可道者。 宣祖用荐再除别座。而辞礼宾就活人。五除察访而就参礼,召村。辞青严,利仁,青丹。盖所就亦速不下三月。久不过半年尔。二配俱贤而无子。赵氏取承旨元配杨氏次子子之。即先生也。先生以嘉靖丁未八月八日生于府西榆村。气度温和。资性明悟。五六岁能解文字。一阅辄成诵。不烦教诲。顾栗溪庭训义方。虽承旨游宦无暇。而家学之传。已有所归。稍长则经史百家。无不贯穿。业举子。既屈曹偶。而及其为古文诗词。实骎骎唐宋名家。犹且不安小成。益沈潜经学。思辨性理。其读诸书而得诸心行诸身者。亦已早矣。丁巳十月杨氏卒。先生甫十一岁。弟济世仅九岁。恒追慕以为至恸。壬戌司成公卒于京。承旨守墓枫山
颐斋遗藁卷之二十 第 441H 页
之修净洞。未能斋。崔公尚重来学。先生既与之游。观善相得。乙丑十月承旨卒于陜川。先生未弱冠。奉柩西归。颜戚哭哀。行路亦为之以涕。过咸阳则玉溪出吊叹曰孝哉。张氏子也。隆庆戊辰所后祖妣权氏卒。栗溪守墓。辛未四月所后妣赵氏卒。万历乙酉栗溪自召村弃归。是秋先生中生员。己丑以太极策登增广丙科十四人。时年四十三矣。人莫不恨其晚成。而东人当路用事。先生以承文故家。为其积忤。分籍日屈隶校书馆。人又莫不冤之。九月栗溪卒。殡殓祭奠。惟遗训克遵。辛卯十一月服才吉。而壬辰四月倭寇大至。 宣祖西狩义州。公私陷没。虽大官举多逃活草间。而先生则外除属耳。又无职守。有两家老母在焉。从便奉避。未为不可。乃慨肰曰忠义之士。虽白衣从军可也。我 王人。岂可奉头鼠窜。遂决意勤 王。剋日登涂。而湖中迤北。路梗不通。号呼以泣。若无所归。及癸巳 回銮。迎谒路次。以本馆叙秩。得公州提督官。即乙酉创设。而赵重峰所由倡义者也。居无几改籍。历工礼曹佐郎。出全罗道都事。从方伯行部于四界首属邑如故事。所到留诗。以 国事多艰为痛。既递归则丁酉八月。倭忽再猘而府城陷矣。仓卒奉
颐斋遗藁卷之二十 第 441L 页
两老母向岭南。行至沃川。伯氏没。拊尸叫哭。乡友房上舍好仁同行悲之。为助袭殓。坎瘗路侧。转寓尚州界。戊戌倭穷矣。犹据岭海。先生为近京城。移寓江都。往往诗以志哀。如杜子美云。己亥倭撤归。乃南下。弟济世先已还居于府北居宁古县矣。则寄住一岁。乃归故里。壬寅乞养拜金沟县令。癸卯弃去。其在县也。清阴金先生尚宪奉 命济州。见先生识之。事在南槎录。既居閒数岁。专意奉亲。不肯求仕。丁未子侄创宗契。为之序勉之。八月十五日。即府城丁酉被陷之日也。故友助防将金公敬老。实与郑期远,李福男,任铉,申浩,李德恢二公同殉。而金公独无旌美。先生常恸之。至是因梦为记。后又上书方伯。立忠烈祠于城北而并享之。(后又以府人检阅崔致翁上疏。追享李元春,吴兴业。而李容济,林朴犹未免漏。惜哉。)是年十一月所后继妣金氏卒。己酉六月本生继妣鱼氏又卒。先生已逾六十岁矣。苫块五岁。持制如少日。乡党皆称其孝。辛亥八月服既吉。而光海政乱。李尔瞻,柳希奋,朴承宗,朴弘耇等怂恿其虐。杀临海,永昌。至癸丑废 大妃而极矣。先生益无意进取。凡世上荣名禄位。一切付诸时辈。而超肰山野。不惧无闵。惟觞咏自娱而已。肰其发之诗句。动忼慨激烈。有
颐斋遗藁卷之二十 第 442H 页
上万言办一死之意。若所谓游仙词八十七绝者。亦聊以悲时俗托远游。庶几屈子所愿睹夫天定胜人之极则其尤戚矣。岂许氏兰雪稿口气云乎哉。原先生平日。固以讲学诲人。崇孝奖忠为己任。而至是益笃。尝慕退溪李先生道学之盛。世好之隆。得其题僧轴诗次韵以见志。又倚陶山六曲。作江湖恋君歌。前六曲则爱君而忧国也。后六曲则尊朱而斥陆也。其记金上舍宣最乐堂则有曰善人者。质美而未学者也。若能遵博约之明训。尽格致之功程。为善而止于至善。明德而至于新民。则明新之内。万善俱在。问学之中。为乐非一。先生所以勉人者。即所以自勉也。训弟掌乐主簿盖世之往来京城。则其诗曰入城有自宜常戒。为善由吾不在他。交情须似千年竹。轻薄无如十日花。又曰莫将第一条件事。不得自行让与他。程朱格说君须信。休道西方镜里花。其戒以处世交人而扶斯道辟异端者。抑何如哉。所见既大。所造既密。故推之事为。无一不关乎天经民义。而为卢玉溪请复建祠矣。为李公福男表以诔辞矣。以至为丁晚轩致隆。而惧一乡南北之分党。则与李上舍渐书缕缕数百言。深以李活溪,崔未能不在世为恨。其学进
颐斋遗藁卷之二十 第 442L 页
识进。而终致量进乎公平正大之域者。重可想矣。观乎其与活溪,未能二公及金溪谷复兴,杨龟南士衡交好之不替。则古昔朋友之伦。不亦于是耸人乎。先生竟以乙卯十一月四日卒。寿止六十九。葬于修净(缺)坐之原。从先兆也。远近咸嗟咄曰斯文不幸。先生没矣。盖先生生于法家。天禀甚高。忠孝根于性。文章名于世。光风霁月。如其胸襟。白玉清冰。如其志操。而又从事实学。希慕古道。温以济刚。仁以推恕。存养省察。体明而用适。故立朝则贞简自守。处家则冲澹自如。使其究试于世。则事业之广。必不一二。而顾乃草亡木卒于遐方下土畎亩之间。当世已鲜知者。即百世何述焉。门人房晚悟元震祭以文曰。谓天无心于生民。胡为产贤不绝于世也。谓天有心于生民。胡为隐贤不用于世也。先生才高而不展。道大而不行。志远而不遇。官止莅一县。年仅逾六耋。吾不知造化产贤之意果何如也。金在涧澕挽以诗曰景慕先生君子人。温温风味夙书绅。声华不逐当时好。敦朴惟存太古淳。信斯言也。亦古人所云言者非谄而受者无愧矣乎。先生配玉川赵氏。忠顺卫大楠女。淑琦孙。所后元妣侄也。甲寅十月二十日生。少先生七岁。崇祯
颐斋遗藁卷之二十 第 443H 页
己巳八月二十六日卒。寿七十六。葬而祔。举一男三女。男曾佥知中枢府事。女长适佐郎 赠参议边庆胤。次判官韩庆生。俱蚤死无子。季承旨崔蕴。有所后子司谏攸之。曾一男复元护军。有三男恰,悦,𢢜。𢢜进士 赠参议号晓村。从尤庵宋先生游。又有侧出四男㤚,,,㦜。呜呼。胤锡生也晚。学且蔑。犹幸蚤从吾南诸老门屏。得闻风好德则久矣。曰承旨崔公号砭斋。以遗逸累徵。是未能公之子也。因为先生馆甥受学。如朱黄故事。虽丧室继室。而每先生忌日食素。继室于其亡父忌日。亦以素供。崔公叹曰是亦何伤。但沙村先生吾师也。吾以故食素惟谨。不比他外舅耳。崔公之贤而其言若是。则先生之贤可知。惜乎宗家回禄。遗籍荡残。今只有遗稿二册。得诸掇拾。并挽诔若干而已。 肃宗甲戌晓村公撰家状一通。亦犹在巾衍不发。既九十有一年。而晓村玄孙熺不以胤锡陋而属以增定曰。是文尚恨未备。又非作者所为行状。则惧夫百世之下。或者疑以子孙之私言。愿子之许一言表章可乎。胤锡于此愧且辞不一。方往复商议。欲拟朱子大全集中状后有跋之例。庶以證夫家庭实录。有不敢求多。而议未及定。熺所苦疯疾已骎
颐斋遗藁卷之二十 第 443L 页
骎告谻矣。势不可复缓。因念顷尝僭为其先王考乐窝公状行铭墓。已知芝泉之有本。而熺之追孝于先生亦至矣。其何得终辞。辄抗颜叙次补葺。一从遗集暨记闻如右。以待大君子论世考德者采焉。谨状。
司谏院正言不忧轩丁公行状(乙巳)
本贯全罗道灵光郡。
高祖考讳时胤高丽文科知杆城郡事。妣李氏。
曾祖考讳赞文科灵城君。 本朝赠领议政府事。妣竹山全氏。府院君侑女。
祖考讳光起农寺事。妣安东金氏。府使彦龙女。
考讳坤进士副司直。妣竹山安氏。开城府少尹挺女。
公讳克仁字可宅。自号不忧轩。亦曰茶轩茶角。姓丁氏。唐宣宗大中年间。有大官德盛。东流新罗西海中押海岛古郡。殁而葬。郡入高丽为县。属灵光郡。其裔籍灵光始此。后又移属罗州牧。以废而有分贯罗州昌原者。公谱之始曰晋。一名瑨。中生员免乡役。当高宗朝。与柳卿老使蒙古。为世名臣。寔五代祖也。郡事因乱卒于官。葬杆城。灵城历密直副使知密直司事西北面都安抚使。鞫金牗党诸贼。御德兴君崔濡之
司谏院正言不忧轩丁公行状(乙巳)
本贯全罗道灵光郡。
高祖考讳时胤高丽文科知杆城郡事。妣李氏。
曾祖考讳赞文科灵城君。 本朝赠领议政府事。妣竹山全氏。府院君侑女。
祖考讳光起农寺事。妣安东金氏。府使彦龙女。
考讳坤进士副司直。妣竹山安氏。开城府少尹挺女。
公讳克仁字可宅。自号不忧轩。亦曰茶轩茶角。姓丁氏。唐宣宗大中年间。有大官德盛。东流新罗西海中押海岛古郡。殁而葬。郡入高丽为县。属灵光郡。其裔籍灵光始此。后又移属罗州牧。以废而有分贯罗州昌原者。公谱之始曰晋。一名瑨。中生员免乡役。当高宗朝。与柳卿老使蒙古。为世名臣。寔五代祖也。郡事因乱卒于官。葬杆城。灵城历密直副使知密直司事西北面都安抚使。鞫金牗党诸贼。御德兴君崔濡之
颐斋遗藁卷之二十 第 444H 页
乱。载恭悯王世家。葬广州府。或丰德府。失蕝。典农司直并葬广州豆毛浦。安氏有七子。长克宽县监。三克明护军。四克己司正。五克忠。六克慎生员。季克淳府使。其二则公也。以 惠宗建文三年我 太宗元年辛巳八月某日。生于豆毛浦里第。长归贯乡。天资粹美。学问精明。永乐十六年丁酉。年十七矣。已首冠场屋。宣德四年我 世宗十一年己酉。中生员游太学。用布衣知名。蔚为同年金大司成礼蒙,金判书吉通及具议政致宽,朴承旨仲孙,姜大司成老辛,提学硕祖诸友所推重。咸期以远大。而二十馀年累试累屈。则又莫不嗟讶。自丙辰大饥。民既流殍。而丁巳 特旨以 太祖所创旧 贞陵兴天寺。重建于汉城西部皇华坊。大兴土木。不以农隙。大臣默不言。惟台谏廷争。 上终不听。乃令禁军步卒严守寺门。禁人出入。出内帑金银珠玉锦绣。大造钵匙箸念珠袈裟。 宣赐无纪。而妖僧行乎以天台教宗。有 宠为住持。自拟前朝僧惠勤。恣行无忌。上自宗戚。下至闾巷。施舍归仰称弟子。如恐不及。于大都中大设安居之会。饭僧齐佛。其一岁中受度牒剃缁者。几数万人。而又有主掌官。以礼曹及政院承旨成念祖所奉 传教。
颐斋遗藁卷之二十 第 444L 页
自今生徒游诸寺。即令禁止者。遍诸寺榜示。每三年一试两宗僧徒。如文武科。公率太学诸生抗疏。几二千言。先引孟子正人心息邪说一章。集注所谓佛氏之害。甚于杨墨。邪说害正。人人得而攻之。不必圣贤。如春秋之法。乱臣贼子。人人得而诛之。不必士师。学者于是非之源。毫釐有差。则害流于生民。𥚁及于后世。因陈 太祖禁僧徒。 太宗革寺社。土田臧获充军需。 山陵亦不建寺。 当宁先废内佛堂。减宗门。禁僧入城市。年少勿令剃发者。以惜今之异端之复兴。又言金银非我所产。既以恳 上国请免。若 上国闻此。谓 殿下何如也。君举必书。千载之下。谓 殿下何如也。倘曰行乎已得佛道。肰汉唐以后奉佛非一。而未闻以佛力享国者。请去邪勿疑。除恶务本。令攸司断行乎一僧头。永绝邪妄之根。终又曰自古国家之业。积之百年而不足。毁之一日而有馀。诚以处泰和之时。持盈成之业。有至可畏之几。生于一念之忽也。愿 殿下至诚自强。益坚前日之心。辞既切至。 上犹不允。公又与诸生约捲堂。独自留待。 上命引入。诘以空馆。对曰 上崇佛教。诸生欲归而为僧耳。又袖疏极谏大忤。 上震怒下吏。传死议。时相
颐斋遗藁卷之二十 第 445H 页
黄翼成公喜牵裾力争曰。杀丁克仁。史策何以书之。先是行乎倡言。有佛腾空自在。 上以为神。亲临观之。公曰是铁躯镀金而顶尻独否。必顶上尻下暗贮大磁石。使之牵吸。不上而不下也。掘而去之。佛果坠地几碎。 上稍悔悟。竟薄窜北道寻赦还。流行乎济州以死。方其赴谪。过泰仁县西泰居川桥上也。公先已从妇家赘寓县南之泰山古县。而川上流一派来自古县。行乎渴甚且掬。闻之经去曰此吾仇家前川下流也。宁忍饮诸。至今传为美谈。公既南归。壹意幽贞。不乐赴举。筑草舍三间。名其轩曰不忧。名其川曰泌水。植松竹混耕樵。怡神养性。居易俟命。徘徊夷犹。乐而忘忧。惟子侄及乡子弟。是聚是诲。孜孜不倦。为修乡约契轴。而勉之以诚信。父母丧则又庐墓三年。 代宗景泰二年我 文宗元年辛未冬。 命举逸民有学行而老不第者。大臣与礼曹成均馆合辞。以经明行修。才学俱精荐公。擢授从仕郎守广兴仓副丞。是故事隐逸六品不次之典也。金公谨守诗以贺 召。以为虽商之傅说。周之吕望。蔑以加矣。既以奏闻 皇朝则有大官叹曰。此圣君事也。翌年壬申 文宗升遐。史书 圣德曰封王氏后孙。举逸民丁克
颐斋遗藁卷之二十 第 445L 页
仁。庙号曰文以此云。 端宗元年癸酉春试士。有劝公赴之而不应。秋又有试。试法先讲后制。公友汉城判官成顺祖力劝曰。子在山林则已矣。既登于 朝。应选何病。劝之滋益勤。公不获已赴汉城试所。备陈久废举业之实。既讲且制。乃以仁寿府丞得试。中 殿试金寿宁榜丁科第十三人。时 世祖在首阳大君潜邸。新策靖难功为领议政。参试 殿对。申叔舟亦座主之一。而公年五十三矣。乙亥闰六月。 端宗禅位于 世祖。公自全州府教授参赈事罢归。十二月二十七日。以仁顺府丞。录佐翼原从功券二等。而非其志也。越十年乃调成均馆注簿。降司宪府监察。为骢马契轴二诗。以寓交勉。移通礼门通赞。复三入成均注簿。再兼宗学博士。又教授训导各再。而其三为量田敬差官则疑戊辰年间云。 宪宗成化五年我 睿宗元年己丑八月。公方为奉仁县训导。特拜司谏院献纳。寻转朝散大夫行司谏院正言。湖南膺是 命者。当世独公而已。公遂幡肰入京。作薇垣契轴诗。又斥佛下吏。无几得释。而十一月 上升遐。 成宗入承大统。十二月二十四日。公自以明年年七十。诣政院预先呈辞。请致仕乞身。元年庚寅正月初
颐斋遗藁卷之二十 第 446H 页
六日得 许乃归。 上命礼曹判书李三滩承召供张祖道都门外以送之。承召亦有诗四绝。人谓疏广后一人也。辛卯有 旨求言。公疏论朝政得失四条。一曰学校训导。宜选生员进士过四十稍通经传者。二曰近自佛教大兴。有名卿钜儒亦言金口所说无上甚深微妙法。贤于孔孟远矣。愿革罢刊经都监。三曰守令黜陟。上等多而中等少。下者一道仅一二。愿十分为率。务要至公。四曰原从功臣。虽不及入功臣之宠异。肰愿贱妾所生。从父为良。又论民生疾苦四条。一曰量田。案付愿分起陈。二曰正兵。宜申明精选。优其奉足。三曰各道都蚕室。姑以泰仁县观之。革之已久。桑木老朽。尽为民田。今复种桑。闵不可言。愿距蚕室二百馀步东西山。久陈土厚。种可十万馀株。数年后无穷之利也。则上不失公赋。下不失民业。四曰漕船公造之法新立。而 国家之利则一。民间之弊则七。大学论财用挈矩之道。引孟献子言以终之。堂堂 大朝。何必吝船价一利。而不恤七弊乎。史鱼犹以尸谏。况老臣适当陈言之时。敢不精白一心。以待 休命。疏入 传曰致仕亦陈时弊。宜加褒宠。特赐原从功臣号。荫子孙宥后世。即佐理新券也。公自既
颐斋遗藁卷之二十 第 446L 页
归。犹且徘徊夷犹。乐而忘忧。无异于前之为也。不求闻达。若将终身。亦无异于前之为也。因记不忧轩。以叙閒而无忧之意。壬辰有上书荐公者。 上以询大臣。佥曰贤矣。但无奈老何。三月二十四日。 内降谕书曰。谕前正言丁克仁。予闻尔廉介自守。不求闻达。聚乡子弟教诲不倦。予甚嘉焉。欲招用之。肰年老难于任事。故特加三品散官。又令其道时致惠养。尔宜知悉。四月公闻 命祗受。盖自中直大夫升通政大夫也。每念 天恩罔极。倚高丽翰林别曲音节作不忧轩曲。先以短歌。以时歌咏其荣。申祝 上寿。乙未十月。又设洞中乡饮酒礼。立约而序之曰。礼之文礼之器礼之用。虽未能尽合于古。而敬也礼也洁也孝也悌也逊也则遵而勿失。侈也淫也欲也则戒之慎之。岂但亲睦乡闾而已。其效至于天理得人心正。而忠臣也孝子也善与人交也。源源而不竭。周之风化。复见于今日矣。戊戌 上以遇灾又求言。公复应 旨上疏。犹未始赴京。常叹曰我虽在野。得拜三品。不撤肉食。实 君恩也。欲一赴 阙谢 恩。我若奄肰辞世则抱恨泉壤之下矣。时年七十八。能自力跨马。入京以谢。兼论时弊数条。 上赐酒慰奖。公归则曰
颐斋遗藁卷之二十 第 447H 页
今吾志遂矣。辛丑八月十六日。以病卒于古县里第。寿八十一。葬里西不四里银石山壬坐泌水之阳。与夫人墓同冈稍下二十步许。斥佛事遵丧制。并用公遗命也。有诗文歌曲并知旧唱酬一册。阅倭燹仅传一二。后二年癸卯。承旨孙咏归比长以公子三俊谒文而铭其碣。今残破无别本。有家状不知作者。尚可参碣文考略。又二十七年为正德五年我 中宗五年庚午。而校理宋讷庵世琳修乡饮礼约而跋于序。又二十年为嘉靖九年 中宗二十五年庚寅。而右议政李荇,洪彦弼等新增舆地胜览。录公于灵光及泰仁寓居。 明 宣之际。旁玄孙校勘碧梧堂璿作述先录。又有岭南士林编群豹一斑。并称公甚盛。盖崇祯以后湖南士林。配享于崔文昌致远武城书院。而申灵川潜,宋讷庵及郑默斋彦忠,金诚斋若默,金鸣川灌。亦先后啜食。我 肃宗二十二年丙子。以本道生员柳之春等疏请 赐额 致祭。自公卒至是二百一十六年。而 朝野崇报之举。始无复遗憾矣。原公德性纯厚。志操廉介。言辞简质而不俚。诗文古雅而可法。笃于好善之诚。通于处事之宜。宽洪若河海之广。信果如蓍龟之公。学足以明体而适用。才足
颐斋遗藁卷之二十 第 447L 页
以经邦而济世。此人之公诵者肰也。涉猎经史。师友圣贤。藏器于身。见几而作。浮云乎身世。弊屣乎轩冕。奴耕婢织以代劳。父慈子孝以敦伦。尹之任惠之和。非曰能焉。孔之时颜之乐。乃所愿也。而又以不怨不尤不忮不求而不忧不惧者为法。此公之自道者肰也。则其进德修业而无疚乎内省。乐天知命。无慕乎外至者。亦庶几聚辨居行之功。出处默语之节。而总之大易之时义焉尔。即始之延之以逸民。无可以荣公也。中之屈之以冗官。无可以浼公也。末之申之以清选 崇褒。而公又曷以是加重哉。若曰 世祖之季数年之縻。有可以为疑则此固同时如金毕斋一队所未免者。而公顾有不肰。使公重望。一有求者。何至于一归十年而乃调乎。调亦何至于寡浮多沈。而无复 文宗不次之隆乎。心未始求禄。故禄虽至而有不与之俱往。所谓弃世而世亦弃者。而虽其发诸诗文歌咏之际。类多自誉而自嘲。复引商山四皓所谓富贵畏人。不如贫贱之肆志。而申未舟诗又直以彭泽首阳而拟议则尤可见矣。况公所录佐翼从勋。鲜不勤混。有如元雾巷昊奇眩庵虔,柳绿筠桂芬,李冬青延孙之皭肰者乎。此已灼无可疑。而及 睿
颐斋遗藁卷之二十 第 448H 页
成两朝一初之化。则中外相望。廪廪乎 世宗东方尧舜之世矣。公虽欲略试所学。而七十之年。忽焉已至。礼有大防。只有浩肰而归耳。小官犹尔。彼贪功趋利。钟漏不休。而不省休致之谓何者。果何人哉。若曰公之为学。其本末终始。他未有以可徵。则亦大有不肰。何也。箕畴久泯。竺教横流。自崔文昌前后若而人者。虽各不可谓无功于一时。而要其近理则当断自郑圃隐李牧隐为始。肰牧隐之贤。犹以佞佛受讥。馀可知矣。且如禹倬,白颐正,朴忠佐,崔文度,权溥,吉再,金叔滋,权近,黄铉,赵庸,尹祥,金钩,金末诸公。其前后诵说。亦马郑传经之类尔。颇自谓斥佛。肰皆未闻有深明廓辟如孟朱肰者。夫以 世宗之上圣。犹且袭丽之故。则彼在下而无力量气魄者。竟奚足道哉。惟公之在太学。眇肰一匹夫耳。能独祖孟而宗朱。援汉而稽唐。知有道学而不知有魔外。知有义理而不知有罪罚。知有民国而不知有身家。卒之致夫 日月回光而山斗归望。则自非明天理正人心而默见大意于洙泗洛建之学者。能乎哉。故其晚节愈拳拳扶抑。而 两朝亦为之深察。使 国论士趋。久肰后大定。则己卯以后诸贤之辈出。斯道之大明。公其不有
颐斋遗藁卷之二十 第 448L 页
以先启乎。抑公在朝在外。壹是推其所存。以及于人者。而家训所谓子孙诫一篇。学政所谓学令一篇。又皆诚以谕之。威以董之。本人伦常行而指示之。参邦国选法而歆动之。虽近而可远。虽卑而可高。虽粗而可精。大约其言恳恳喣喣。易以入人。胡安定许鲁斋之为教。殆亦无以远贤。故公乡塾之中。风韵有继。自宋郑二金。以迄于崔宽谷瑞琳殷柏溪鼎和。而闻知见知。代不乏其人者。夫孰非公之赐也。噫其盛矣。公配淑夫人九皋林氏。尼山(山今改城)县监殷女。后公九年庚寅生。先公十四年丁亥正月二十六日卒。有二子长即三俊生员。因居古县。季七贤司饔院正。公尝以量田过兴阳县。见其风土之美。命七贤居焉。六女婿长赵甫荣。次庐以显。次柳吉淮。次金润孙司正康津人。次金和雨进士直长清道人。季金硕孙。庶子曰孙。用公从勋从良。居顺天府。呜呼。胤锡生晚学陋。亡能为役。而七世以来三为金司正外裔。先子晚隐府君又尝从外氏寓古县矣。庭训所及。已慕公风烈。而出入师友间。多闻前辈所称道。亦既五十馀年。以故每过武城书院。未始不祗谒太息。而不觉相后三百年之远也。今公后人应甲与兴阳宗人孝参。来示遗稿。
颐斋遗藁卷之二十 第 449H 页
属以校而序之。而家状既略。碣文亦缺。不可不先修行状。故辄不揆僭妄。谨叙次年月先后。出处本末。因间以记闻一二如右。以俟百世大君子论世知德者考焉。谨状。(后考公事又见李知退廷馨东阁杂记。)
梧亭处士权公行状(乙巳)
本贯庆尚道安东大都护府。
高祖考讳天寿参奉。妣孺人金氏。
曾祖考讳允正判决事。妣淑夫人瑞山郑氏。生员士雄女。户曹判书清白吏珣六代孙。
祖考讳绘学生。妣孺人南原梁氏。主簿山岌女。高丽参知政事文仁公溢十四代孙。
考讳庆宗。妣孺人闻庆钱氏。学生用天女。原从功臣直长 赠工曹参判宜民孙全罗道兵马节度使公老玄孙。
公讳得谊字宜伯。权氏其先本新罗宗裔金氏。古昌郡人。有讳幸。一曰行。甄萱之乱。恸景哀王被弑。倡议与城主金宣平及同郡张吉。(一曰廷弼。)乞师高丽。以雪国耻。太祖谓其炳几达权。锡姓权。食本郡。拜大相录三韩壁上三重大匡亚父功臣。庙于郡司。并号三太师。郡后为安东府。子孙因以贯。益大而昌。称东国甲乙
梧亭处士权公行状(乙巳)
本贯庆尚道安东大都护府。
高祖考讳天寿参奉。妣孺人金氏。
曾祖考讳允正判决事。妣淑夫人瑞山郑氏。生员士雄女。户曹判书清白吏珣六代孙。
祖考讳绘学生。妣孺人南原梁氏。主簿山岌女。高丽参知政事文仁公溢十四代孙。
考讳庆宗。妣孺人闻庆钱氏。学生用天女。原从功臣直长 赠工曹参判宜民孙全罗道兵马节度使公老玄孙。
公讳得谊字宜伯。权氏其先本新罗宗裔金氏。古昌郡人。有讳幸。一曰行。甄萱之乱。恸景哀王被弑。倡议与城主金宣平及同郡张吉。(一曰廷弼。)乞师高丽。以雪国耻。太祖谓其炳几达权。锡姓权。食本郡。拜大相录三韩壁上三重大匡亚父功臣。庙于郡司。并号三太师。郡后为安东府。子孙因以贯。益大而昌。称东国甲乙
颐斋遗藁卷之二十 第 449L 页
族。十一传而讳贞。有大功福溪君。又三传而讳端。版图判书。生讳仁济。 本朝左赞成。其孙讳度。观察使。自是又世衣冠。即判决事六世祖。钱氏。林石川亿龄妇党也。公以崇祯四年我 仁祖九年辛未四月十四日。生于潭阳府西北梧亭里第。幼而端正。稍长简默。屹肰若成人。与同队儿游。未始争鬨。人皆异之。癸未年十三矣。遭母艰。能善居丧。哭泣不绝口。闾里咄曰孝哉是子。既靡恃则事父益竭诚敬。朝夕躬炊爨。晨昏勤定省。有庶母凶嚚。恒谋阴害。人或以告。公辄艴肰正色曰。有母子名义。宁有是理。遂不复交语。其人惭惧以退。及庶母病且谻。公则斋沐祝天曰自失慈氏。老父所安。吾兄弟所依。惟庶母在尔。此而死。老父奚安。吾兄弟奚依。天乎天乎。鉴此下情。且拜且祝。滋久滋笃。凡病口所思。又必周求使极其味。庶母亦旋深感。既瘳泣语公请去曰。贱人虽蠢甚。见至诚如此。能无动乎。因赴公所处室畔。掘所埋毒虺三介去之。时公甫十七。闻者又莫不太息称服曰。难化者妇人。况彼加以悍恶。而此郎诚孝能处变如常。终令感悟。虽古之王祥。亦何逾焉。父性喜猎。公为驯一鹞猎鹑以曲承之。一日偶失鹞。公闵肰若丧贝。忽有猎者
颐斋遗藁卷之二十 第 450H 页
臂鹞于野。驰告故请以重购。辞气愿款。猎者曰我有鹞癖。亦人所知。而闻公笃孝声稔矣。敢不唯命。公再三谢。不复低仰。亟遗以冬衣。此为贫无以为价耳。猎者曰孝可徵矣。奈天寒不可须臾无衣何。乃固辞。并鹞归之。不顾而去。 孝宗丁酉二月丁父忧。慎终谨礼。哀敬备至。既葬犹歠粥。亲戚朋友忧之。喻以过制。劝之疏食。公不肯也。奴五奉者泣而请曰。主而粥。小人何敢独饭。公曰尔则诚矣。而服重役。安可不饭。如是久之。终亦以粥竟三年偕焉。君子曰主已难矣。奴其尤难哉。公与二弟。居同室食同案寝亦同衾。言动之间。和气蔼肰。晚而析箸。虽田仆承重者。犹必以均。而择其良腴。加诸二弟曰。吾老矣。自今至死。保无饥冻。若等年少性迂。必难为生。无我违也。仲氏曰伯氏既肰。我亦季之兄也。乌独不肰。以让于季。亦不受。交相让未已。公家法甚严。闰门斩斩如也。兄弟娣姒内外上下。俱相勉爱敬。如财利多少。一切泊肰。故弟妇奁资。亦毫无所私。奴隶之贱。又无或偷犯。其所化可见。 显宗辛亥大歉无昔。而重以大疠。传染如燎原。饥民而死病幕者无纪。公哀其无辜非命。若己病之。日课婢亲糊粥以序无匮。二弟谏曰兄其危哉。公毅
颐斋遗藁卷之二十 第 450L 页
肰不动曰病若死有命。何可以区区俗忌。立视其死耶。于是赖而活者甚多。而公亦竟无他。父老啧嗟曰庾衮之不畏病。朱子固以录之小学。肰亦犹于兄弟耳。乃此人赴救疏远。无间家众。终不为染疠。不亦大异事哉。 肃宗己巳六月。行过兴德县东界。有路旁水田。低者无勺水。苗且槁。高者反盈涨。公立马以问农夫曰。咫尺上下。胡若彼悬甚。曰高田则其主极恶。故低田主不得分溉故尔。俄而高田主适至。益其防。公曰我过客。于尔上下何事。奈天大旱。独专水。已非道理。况此苗朝夕尽矣。景色愁惨。于尔心安乎。其人仰视有间。骍面低声曰仁人之言。曷敢不从。立以水决下。而苗随有生意。观者大悦。日且暮。投近地禄社里高氏家宿焉。翌晓有袖鱼数尾来谢者。即昨者高田主人也。人又相传为美谈曰。兴德一恶汉。乃化于潭阳某甫耶。公平日用意举如此。见人寒饿。必愀肰不乐。虽非旧识。亦衣食之。尝立于门外。有一僧行乞者。藁秸掩体。为寒威所逼。㱡㱡且死。公极解新帛袍与之。僧以之入府。府人谓其盗也。拘以赴理。僧告之以实。则人皆释肰舍之。公之仁闻。由是益著。辛未七月不幸有疾。二十七日既革。犹戒子弟曰。若等能祭
颐斋遗藁卷之二十 第 451H 页
祖先竭诚孝。处宗族务敦睦。不坠家声。无忝所生。则吾死亦瞑矣。问家事不答。是日考终。寿六十一。远近闻讣来哭。惟恐或后。亦有裹粮留至成服者。村中男妇老幼又涕泣相告曰。仁孝大人亡矣。殡之日有紫气出殡所。光熊熊烛天。行人望以为失火。奔且救则非也。其葬亦肰。葬用十月十二日。直府北二十里獐项里后负丑之原。从先兆也。方祖载。一村大小有不克执役者。咸登高望哭。以迟返魂。路奠者十馀人。会葬者数百人。龙湫龟岩二寺僧徒亦遥奠前山哭之哀。不以本家不许而径罢。客又相托曰剃缁而祭。此近世儒家所无。今而有之。公之盛德。何令人感服如彼哉。原公气质清粹。宇量含弘。言笑乐易有节。其见于面达四体者。莫非慈良淳和之发。而又素有惋容愉色。自其在亲侧为肰者。推而施诸人。故虽庸人孺子凶螫之类。一见犹知其为有德长者。自肰膝屈而心醉。古云惟言可以伪为。惟容色不可伪者。至是信矣。顾公早废科业。潜心经史。而必以本实为急先务。如词章记诵。有不屑也。凡古今圣贤大训。无不心致其知而身力其行。肰亦不以道学标榜自居。常曰人须脚踏实地。方是学问。有其名而无其实者。吾实耻
颐斋遗藁卷之二十 第 451L 页
之。又曰人之所以为人。以其有伦典也。于此而不克敦行则大本已失。更作何事。又曰思无邪无不敬二句。是我一生工夫。即此数三语。虽若极寥寥者。而公之所存。已有可验。况洙泗洛建千言万语。无上心印。其会极归极于敬义诚明之域者。又岂容舍是而它求乎。宜乎公之本立而道生。体明而用适。自己而物。自家而乡。无往而无化之所及。噫其盛矣。公配泰山朴氏。本出密阳。士人就悌女。 赠吏曹判书宗元六代孙。 中 仁 明三朝名臣右参赞守良其五世仲祖也。有妇德无违。后公二十年寿八十而卒。祔左。有二子。必常,必经。二女婿金八骥,金重五。必常承父训亦以孝谨见称。有六子德美,德观,德瑞,德玉,德焕,德熙。内外曾玄不尽记。并诜诜文雅。天之报公。其在斯欤。呜呼。公之言行可纪非一。而只以童年化庶母一节观之。亦庶几舜之徒矣。且以栗谷李文成先生之为海东儒宗也。犹必于年迈位隆道全德备。肰后乃才致庶母之回心。则公之至孝。非天赋出人之远者。肰乎哉。抑公之世。有尤庵宋文正先生。大明朱子之道。乐育陶铸。功化博洽。使公一趋其门。则其望实之俱章。何可量也。而乃一味敛晦。甘泯泯以终。则世
颐斋遗藁卷之二十 第 452H 页
之知不知用不用。公已不以之为意者耳。又何足为恨。而天既降之而乃穷之。虽寻常孝廉之荐。亦无及焉。其于世道之罔劝何哉。今其弃世已九十有五年矣。音容浸邈。事行浸佚。是尤重可惜也。曩公长子必常为是惧。属其再从子德峻。草行录一道。顾以公遗命不许求知。故不欲遽伤谦德。亦不忍全没实迹。因循前却。不及修润而逝。 英宗丁丑德美以七耋至诚。按元录增删。庶图发幽。此则不得已故也。翌年戊寅弘文馆诸臣奉 命收京外邑志。将补 中宗庚寅李公荇所新增舆地胜览。光州诸生朴重新,奇彦谦,高一旻等三十馀人。本府诸生罗景宪等五十馀人。先后发文呈书。而本府使李锡禧不果以备 御览。公议之成。若有待欤。丙戌上舍朴公新克。以德熙有请撰行状元本。是寒泉李文正先生门人也。德玉子炅尝从栎泉宋先生游。有文行趾美。以乙未四月谒卫率任公圣周。以成碣铭并序。任公亦寒泉门人而栎泉姨弟也。于是乎公之德学。已表章无憾。而诸孙追孝。其亦古人之为矣。乃者炅以胤锡获忝损交。具礼币。以为碣文固在务约。而行状尚须务详。矧是状体裁或近于碑志表碣。子其有以釐之。区区亡状
颐斋遗藁卷之二十 第 452L 页
曷能为役。惟公四世祖孙之贤。而托名其末。诚与有荣。遂不敢三辞。谨叙次补正如右。既又用先儒故事。追题状首曰梧亭处士。百世之下。将有知德大君子考焉。谨状。
孺人延安金氏行状(乙巳)
孺人姓金氏。其先新罗宗裔。有谪宦豉盐城者。城今黄海道延安都护府也。后因以贯。为世大族。可谱者始自高丽国子四门博士暹汉。其孙景成版图判书。三世而有密直提学涛。中本国科。又中 皇明洪武庚申制科。敕授山东省东昌府丘县丞。以亲老辞归。恭悯王手书金涛长源萝葍山人八字赐之。以其母家同福县人也。祦时为李仁任所恶。陷于杨伯渊狱被惨𥚁。见本史本传。其后锡哲中文科第二。而曰大丈夫要当居魁。竟复魁武科。守知训鍊院事。自是四世则别提 赠左承旨琄。于孺人高祖也。仍父子落南。世居全罗道昌平县。曾祖讳鸣五。祖讳涷。俱通德郎。考讳相箕学生。与其出后弟进士同中枢相立。笃孝友。中枢是文参议煊武郡守𤍤父也。妣晋州郑氏缵曾女。慈良勤俭。谨祭祀宾客。训子女各以职。喜施与恤贫乏。一日或至六七。学生公叹曰为善如此而
孺人延安金氏行状(乙巳)
孺人姓金氏。其先新罗宗裔。有谪宦豉盐城者。城今黄海道延安都护府也。后因以贯。为世大族。可谱者始自高丽国子四门博士暹汉。其孙景成版图判书。三世而有密直提学涛。中本国科。又中 皇明洪武庚申制科。敕授山东省东昌府丘县丞。以亲老辞归。恭悯王手书金涛长源萝葍山人八字赐之。以其母家同福县人也。祦时为李仁任所恶。陷于杨伯渊狱被惨𥚁。见本史本传。其后锡哲中文科第二。而曰大丈夫要当居魁。竟复魁武科。守知训鍊院事。自是四世则别提 赠左承旨琄。于孺人高祖也。仍父子落南。世居全罗道昌平县。曾祖讳鸣五。祖讳涷。俱通德郎。考讳相箕学生。与其出后弟进士同中枢相立。笃孝友。中枢是文参议煊武郡守𤍤父也。妣晋州郑氏缵曾女。慈良勤俭。谨祭祀宾客。训子女各以职。喜施与恤贫乏。一日或至六七。学生公叹曰为善如此而
颐斋遗藁卷之二十 第 453H 页
亦不贫。无乃阴助故耶。孺人以 肃宗三十六年庚寅十二月初六日。生于县之罗山里第。自幼天资和柔。离髫龀。已若成人。十岁以至十五岁则擩染父训。学习母仪。其于纺绩酒食一切女工。无不善者。内外亲党异之。 英宗四年戊申。择对归于咸丰大姓李公。虽值逆乱骚屑中。治婚所需。悉以所尝手理者得无窘。时年十九。李公初讳。改命圭。考讳师圣进士。妣居昌慎氏圣矩女。本生考讳师贤。妣蔚山金氏大夏女。河西文靖公麟厚五世孙。祖讳茜。曾祖讳益馨生员号隐村。高祖讳晖生员。即乙巳名流司书竹阴公万荣七世孙。孺人既入门。克遵戒门语。宜家备至。而二舅已卒。二姑亦南中名门。慎氏则深沈有度。金氏则严明有法。一时称以闺范。而奈皆早寡性颇峻。人谓是家妇难为者。而孺人能从容二姑间。朝夕甘旨。晨昏衽簟。和容婉色。委曲承顺。其不有其身如此。少退犹服勤女职。或情外有谴则辄反己自责。益起敬起孝。终无怨者。二姑竟宜之。夫兄以慰金氏曰贤哉弟妇。有子妇如是。母心得无悦乎。李公动引古语妇人之言慎不可听者以自戒。孺人亦知其意。不敢以昆弟叔侄之言闻之。衣无定主。儿无定母。虽本
颐斋遗藁卷之二十 第 453L 页
家馈遗。无或私。所后家姊妹俱家矣。承姑志馈遗殆无旷月。人皆以为难。癸丑夫兄之丧则曰虽是兄公。无异尊舅。为之哀逾节。奉寡娰如同气。抚其一子奎镇及二女。与己出同乳。奎镇渐长。李公曰吾兄平日常言人而不学可乎。今我不令此子勤学。何以归见吾兄。遂率育教督。所移寓必携。而孺人无违也。疾痛搔爬。爱护之至。饮食赐予。亦必均洽乃已。有时归宁则母氏试问尔姑甚难承奉信乎。孺人笑而对曰此在儿自尽妇道。未知其难也。母氏曰奇哉吾女。吾又何忧。孺人自处之方。此可见矣。辛酉慎氏卒。哀敬备至。金氏意李氏夭惨之荐。或居地所祟。令李公移屯湖金山南山。又移长城之麦洞。则金氏本家也。既素清寒。重以丧威。家无奠居。产业愈圮。孺人亲操井臼。随处安分。方舟瘏拮。夙夜不懈。事育之暇。犹不废蚕麻。使一家大小。得无饥寒。而无一语嗟劳者。有长子秀而才。壬申夭。孺人痛甚。亦不于姑与夫之侧也。癸酉李公在平田里疾笃。呼金氏曰某之母不其可乎。盖欲以属孺人为养。而金氏泣颔之。三月十五日竟卒。时则长子珩镇出后者年十九。仲子珽镇年十三。少子瑛镇甫七岁。家事若大水无津矣。而孺人含哀
颐斋遗藁卷之二十 第 454H 页
忍痛。苦心竭力。奉姑挈子。还居禾村。祭奠几筵。莫不如礼。丧毕金氏就养于孙奎镇所赘在扶安县。一日思孺人曰我其卒养于某母乎。乃归禾村旧居。小屋荒凉。不废风雨。孺人恬肰处之。惟姑心是慰。姑一饭亦一饭。姑或不能饭。必就室中一陶锅。虽夜必以粥供。其厌粥也。必以米粉为汤饼或白饼。务致悦口。虽雇绩艰极。而未始乏鱼肉。亦未始绝火。裙牏之浣。又必亲之。人有馈饮食者。既以献诸姑。深藏其馀。不使诸儿叫索。将以复进。其左右无方之养。始终无已之诚。虽古之孝妇何加焉。己卯金氏卒。又尽制如辛酉。三子亦皆贫不获定居。珽镇先以奉于陶谷所赘。瑛镇又以奉于元村南山。至丙申珽镇复以奉于扶安县之白莲洞。而珩镇,瑛镇先后挈家而至。仍岁大歉。濒海尤甚。辛丑又哭仲子妇。壬寅珩镇乃寓任实县之水防山。孺人命瑛镇往从。而珽镇因住扶安石崖里继娶之地。癸卯十一月瑛镇奉孺人初寓水防山之下逊谷里。甲辰二月防山新屋既成。孺人喜二子同居。而恨一子不及致也。惟他乡绝峡。地高寒且薄。春夏之交。屡至不炊。而瑛镇忍饥菑畬。并妇子樵采。庶秋后菽水无阙。而四月二十九日孺人猝遘疠。五
颐斋遗藁卷之二十 第 454L 页
月初四日卒。寿七十五。正叶金氏寿。无几三子举家俱染疠。死亡不绝。十月十五日。乃始克葬于任实县西外高峙里南甲坐之原。与珩镇所后母晋州郑氏同麓同日。先是郑氏恒语孺人曰吾二母。安得同时死。使珩镇不前后叠缞耶。其言竟符。而圹土五色。有一片坚硬欲动。应斧凿。镗𩍈有鼓声。众谓有伏藏物戒勿动。岂孺人积善。有以致吉地欤。孺人柔嘉之则。仁孝之行。固天赋出人之远。而庭闱之间。刑端之地。又莫非与化者矣。故其忌祀也。前期半月。先已经心。需有未备则寝食不安。忧形于色辞。虽沈菹熟菜之微。必以躬而不以婢仆。惧不洁也。所服衣裳。亦辄浣濯。寡躬缝纴。无废奠酌。年既耆耋。犹令诸子精具。或不如意。必至流涕。其待人接物也。极其仁慈。人有请贷。应声与之。如不及者。宾客之至。虽无馔物。亦不嚬蹙曰家有长者。重有子女。独不有宾客乎。宾客不至。其家可知。自李公至诸子两世。远近游学来留者。亡论冠童。不止时日。而供馈梳栉。略不持难。其人归以告其父母则举怀感。人有饥食不下咽。人有寒衣不忍安身。里中妪妇或求以妇功借手。不惮劳而成之。朝夕对食。有过者必招以与。以至饮啖祭时馂馀。并
颐斋遗藁卷之二十 第 455H 页
一时分俵。不为家人久给计。姑或责之则曰此新妇所性肰矣。况奉姑以外。有馀分人。或恐无害。必欲留充口腹。将无与人之日乎。及诸子奉养。竭诚有供。旁无它人。必分诸稚孙。见诸子悯肰则曰我素如此。尔祖妣亦莫之禁。尔乃欲我无肰乎。尝爱吾族父屯湖金佐郎守文氏内子亦肰。无人与饭。必一匙与狗乃已。肰其家亦不以是而贫也。每念李氏七八世文行科宦之盛。而难于遣诸子赉粮从学。则必使兄弟递相教授。无至远游师友间。孺人固以之为恨。而诸子犹相勉有成。有一女归于金氏。其夫党妇女竞贺孺人曰。教女孝友。一何贤哉。乐有贤父兄。其是谓矣。珩镇奉所后母于南山。则家业积败。又病水土。孺人命珽镇,瑛镇邀与同居。昆弟妇子。既共忧乐。而寒暖饥饱。有或难便。则孺人必徐缓以警曰。兄弟间不宜如是。吾尝观尔先大人处兄弟者。未有如尔事。又语诸子曰尔先大人尝云日夕出入。宛若先妣在侍。故不敢一毫与人争校。其有四方异闻。以白于亲侧。尔等何奈不肰。又戒三子妇曰妇人之道。于祭祀宾客麻枲之务。一有不诚则不可谓妇人也。盖孺人孚化之所及。不惟于其子女。而亲表妇女亦多观感。虽以末
颐斋遗藁卷之二十 第 455L 页
节言之。疾言恶声。未尝一出自口。而一生勤俭。又足以致家力少康矣。顾不幸败局只手。靡力东西南北。席或不暖。而所在必得人深感。至若蘋组紃。虽老益勤。自三妇继至。亦不以委之。诸子请念筋力则辄曰。我自乐此。不为疲也。有时太息语诸子曰昔尔舅氏志体兼养。孝莫大焉。尝读书山房。见寒者解衣衣之。此我兄妹一心性肰者尔。当庚午奔哭母氏。尔舅氏不胜丧以没。吾父鹤发。块独处外。恨我为女子适人。不能留养。而辛未吾父又没矣。缘尔家贫。每父母忌日。一未助祭。尔辈无忘此言。其或富贵。无以我而成我志可也。其嫁而老矣。孝不衰于父母者。不亦至乎。夫如是故。自家而乡。自亲而疏。盖莫非景叹仪式之所。而试以一二考之。夫族父师根语孺人诸子曰。尔母氏使其丈夫也。当已有公论乡荐矣。以至一郡咸称以孝妇。或称以圣人。而讣至南山之日。夫族父师峻亦语人曰圣人亡矣。于是一门男妇又莫不咨嗟哭泣。争致赙仪。信乎仁孝之入人深也。而诸子窃相语以为人心随时变易。虽男子亦鲜不失本心。惟母氏自少至老。一心终始。其大人不失赤子心者乎。此又善观善喻。而非一家子孙之私言。噫其盛哉。孺
颐斋遗藁卷之二十 第 456H 页
人乳六子三女。子长夭次殇。次即珩镇。次即珽镇。次殇。季即瑛镇。女长夭。次婿即商山金烈。季夭。内外孙曾总若干人。呜呼。三代以降。任娰上矣。且以刘中垒列女传观之。其为朱夫子小学所采者。亦不至甚多。即其馀亡讥焉可知何也。妇人性偏。故全德者少。惟孺人在家为孝女。出嫁为贤妻孝妇。而母道之慈严备焉。其七十五年。不为不寿。而食贫忧勤。乃五十六年之久。则殆无一日安者矣。矧又丧𥚁之毒。迁寓之苦。乌在天之福善也。肰今其三子。并以文行蔚肰著称。而馀训所及。积庆将未艾矣。有以一时之屈而谓他日无天则亦岂知天者哉。念昔先曾祖醉隐府君于隐村公。友也戚也。酬唱讲磨。既有道义之契。而先子晚隐府君又尝称孺人本宗孝友笃厚之风。虽以不肖如胤锡者。犹幸于此熟口顺耳。非日月矣。间者辱瑛镇氏重讲世好。次子七汉复从供笔砚之役。而家弟胄锡又历候珩镇氏。有以测夫埙篪之和。山野之洁。则瑛镇氏所以清苦砥砺。为末路真士大夫者。重可尚已。因窃自恨相识差晚。无以追先贤升堂拜母之礼。而乃蒙不鄙。托以家状。斋缞俨肰。有不忍三辞。噫伊川之于上谷君侯夫人。栗谷之于师任堂申
颐斋遗藁卷之二十 第 456L 页
夫人。言如是足矣。又何须于非其人者乎。顾区区托名。尚与有荣。则谨叙次修述。附一二如右。以至百世续小学者采旃。谨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