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颐斋遗藁卷之十九
颐斋遗藁卷之十九 第 x 页
颐斋遗藁卷之十九
 行状
  
颐斋遗藁卷之十九 第 414H 页
启功郎军资监直长。 赠通训大夫军器寺正远慕堂金公行状。(辛丑)
  本贯全罗道康津县古道康郡。
  高祖考讳石鼎 修义副尉。 妣端人交河卢氏。结城县监信忠女。
  曾祖考讳润孙 御侮将军行龙骧卫司正。 妣淑人灵光丁氏。司谏院正言不忧轩克仁女。
  祖考讳希说 通训大夫行海州牧判官。 妣淑人南阳洪氏。御侮将军麟踪女。
  考讳若愚 将仕郎同福县训导。 妣孺人清州金氏。庆尚道兵马虞候克瑚女。
公讳后进字丕承。自号远慕堂。亦曰思斋。亦曰莲潭。金氏出新罗敬顺王后。为道康郡土姓。其可谱则有讳原卿。高丽司酝署直长同正。讳柱门下评理判工曹事兼判典农寺事。讳怀鍊入 本朝检校汉城府尹兼判书云观事。 太祖元年壬申。以公州牧使兼管内劝农兵马使。录开国从勋。戊寅判海州牧使。创客馆东轩。事载舆地胜览。所录徐居正记文。卒葬杨
颐斋遗藁卷之十九 第 414L 页
州道峰山。其夫人始挈家南寓泰仁县。世居古县。今其东北花庄洞有冢云。传讳德方唐津浦水军万户兼难智岛监牧官。是为修义公考。至司正公子孙始昌大。有三希七若之目。训导公有文有行。累举不第。为公议所惜。其题子女析产券中。有云富贵在天。穷达由命。易得者田地。难得者兄弟。若等务相和睦。其葬则石峰韩濩大书以表之。有三子。公其仲也。以嘉靖庚子十二月十四日生。夙承庭训。已志于学。一斋李先生恒教授乡里。实又从游。得其传者为多。奉亲养志。亦极菽水之味。万历乙亥十月丁外艰。歠粥庐墓三年。及辛巳十一月妣丧又如之。朔望必参于墓。忌日哀恸如初终。虽老不少懈。扁堂斋以寓思慕。诚孝之笃。天性肰也。平居一室。俨肰端坐。不妄出入。惟学是力。非圣贤书不肯读。手小学家礼心经近思录诸书不以释。常慕宋六贤。恨未及亲炙。而家有熊节性理群书。则具载六贤像赞及行状。奈各在一卷。有不便阅。乃命庶从弟镗摸录为一小编。以备朝夕寓目。镗即擩染有学行者。慕庵崔公安。以成听松门人著。亦公甥侄。而其始渊源。实自公焉。公既专心笃敬。不务口耳文字。故鲜所论述。因无一二存。惟字画传
颐斋遗藁卷之十九 第 415H 页
者亦朴质谨悫。大约皆师教使肰也。尤先几知微。有不可诬。当郑汝立逆节未彰。托不仕讲学。窃弄威势。则南之人往往多被诱污。而公独不肰。其请结姻。毅肰拒之。其至里中流觞台请见。又辞疾不往。己丑汝立果败诛。而公之知鉴验矣。家素饶不事殖财。喜施与。每大歉出谷。或裹之囊橐。无急不赒。或炊之釜鼎。无饥不糊。乡之族大小。盖莫不于公乎衣食。故其赈粥之所。虽为人耕种。而尚呼以釜田。啧啧不能忘。其富而好礼。而又有气义可知已。 国家急贤。乡议必以公德行首举。而公固自重。 朝无援者。久不沾一命。识者病之。壬辰倭贼入冠。公及长子知白,与族人前郡守栗亭金公福亿,前主簿金公庆亿,月峰金公大立,乡人李先生子守一,勿斋安公义,孙公弘禄,郑公思谦,前万户宋昌,官奴莫终等。大募义兵义粟。而公父子又自出米稻豆。既自海路纳于 行朝。旋又分饷高义将敬命,闵义将汝云,朴商山忠侃,杨从事士衡,朴调度某,李巡按某二御史及本县监尹某者。亦数百石。及 天兵讨倭南下。自夏而冬。方苦㬥露。而 国乏费。患无可继。则一路士林谋募寒衣。公又倡于乡曰 上国之人。为我邦远役。冒白刃濒死而
颐斋遗藁卷之十九 第 415L 页
不免冻瘃。吾士民者抱妇子。安坐而越视可乎。众曰诺。乃得衣絮最多。而公且自视慊肰。 朝论嘉之。授公军资监直长而非其好也。丙申公告乡党族戚曰。吾意倭必再举。终若败而南者。吾辈在此能免屠乎。盍先远迹。以存宗祀。是时寇深已五年。而湖南尚完。人皆安之。公反忧之。盖欲济众于未肰。而亦无益于不信。乃独尽室至原州寓焉。丁酉九月。倭竟北逼。大熸于素沙。其将行长一枝走湖南。所过甚或赤族。而公则保百口以归。人于是益服公前后先见之明也。己酉二月。念先世旧谱佚于兵燹。乃会诸宗入龙藏寺。裒编以示后人。世传始公之赴原州也。从行黑牝牛不下六十头。他亦称是。州之穷民往往自卖。公必亟许而活之。及其修契券以纳。则又畀炎。戒二子曰我止闵其且死。安可因为己有。汝其识之。后公数十年。适又大歉。而其人自至者百馀。二子以遗意却不受。公之积庆。宜永世未艾尔。泰昌庚申十一月二十九日。即先妣忌祀也。斋沐不懈。触寒成疾。竟以十二月初三日卒。寿八十一。治命丧俱并从简易。平日齿发悉入殓。以成全归。天启辛酉正月二十五日。葬于里西银石洞考墓之次某坐之原。后 赠公军器寺
颐斋遗藁卷之十九 第 416H 页
正。为追念故也。公元配南原尹氏某女。某年月日生。某年十二月十四日卒。无育。继配咸阳朴氏。 赠司宪府监察元英女。成均祭酒理后。甲辰九月二十七日生。既归媲德无违。白首相庄。闺门蔼如也。甲寅八月二十五日先卒。寿七十一。与公同兆而异封。四男知白,就白,长白,汝白。一女婿李琪树。庶女县监宋处中妾。知白癸卯武科。忠清道兵马虞候。忤上官弃归。娶平山申演女无育。继娶 赠承旨安东金克宽女。惕若斋九容后。大司宪慕堂洪公履祥之妇侄。三男起宗,敬宗,贵宗。一女婿洪时亮。就白与伯氏同榜。军资监佥正。早没。娶吏曹参判高灵申应矩女无育。继娶进士全州李麟吉女。无子。一女婿察访李益新。长白 赠同知中枢府事。娶东莱郑琰女。无育。继娶进士扶宁金振明女。二男继宗,信宗。五女婿 赠承旨李国馨,金相器,朴瀣,尹斗炯,崔景宪。汝白寿爵佥知中枢府事。娶清州韩憬女。一男始宗。继娶佥节制使晋州崔应泽女。一男永宗。李琪树二男。元男奉事,遗男。呜呼。 国家文明之运。莫隆于 明 宣二朝。而山野弓旌之遍。殆亦庶乎至矣。肰其弊也质浸丧而文浸胜。则一代师友之游。乃或名利之捷径耳。惟公
颐斋遗藁卷之十九 第 416L 页
敦本务实。铲彩韬光。非不笃信师说。而不求闻于当路。非不竭力 国难。而不求超于常调。孝足以通神明而不以尽分自居。惠足以浃穷乏而不以有报或望。卒之无豪发一疵。得耇耋大年。而昆云之肖。彬彬乎全湖之茂族。则公之闇章之效。视一时徒以文者何如也。虽挽近十数年。或稍较衰。而皓天必复。百世可俟。斯则非所以为恨。独窃愧夫胤锡之陋。于是役无能尔。间尝念昔六代祖佥正公。公之姊子也。不惟我母氏谓公以五代。而公所编六贤像赞。又有蓝田公所叙。盖自幼得诸睹记而钦服公久矣。其何说之可辞。谨叙次如右。以待尚德论世者考焉。谨状。
承仕郎行兴德县训导忠孝斋徐公行状(辛丑)
  本贯庆尚道大丘都护府古达城县。
  高祖考讳应春。 妣(缺)
  曾祖考讳敦 通训大夫行金堤郡守全州镇管兵马同佥节制使。 妣淑人忠州黄氏。
  祖考讳汉 武科折冲将军行釜山浦镇水军佥节制使。 妣淑夫人丘珍沈氏。
  考讳祐 通仕郎行 显陵参奉。 妣端人东莱郑氏。
颐斋遗藁卷之十九 第 417H 页
公讳渷字浩源。徐氏本出利川府古南川县。新罗阿于神逸之裔也。后移籍达城。其谱自高丽判典客寺事 本朝赠户曹参判讳益进始。参奉公不乐仕进。遍搜名山水。以嘉靖辛亥生公于汉师之敦义新门内旧第。公天资颖悟。聪明不伦。参奉公异之。教诲严勤。公自幼少。手不释卷。文学已大进。隆庆己巳中进士初试则年十九矣。声誉藉甚。远近咸推。而公顾自视欿肰。惟孝悌是笃。律己必以小学。万历甲戌参奉公卜居兴德县二西之壶岩里。与卞处士成温结邻钓采。讲难不懈。士大夫咸为之歌咏。公又陪侍其中。所成就益多。壬午复发乡解。而亲病四年。不赴覆试。壬辰四月倭寇大至。 宣庙西幸至义州。光海在东宫。监国分朝。公慨念时事。思奋只手。而父母俱七十。不得赴义。恒郁郁忧叹。十一月初九日。湖南父老数百人。大会于长城县南门外。议设义兵都厅。咸谓才略无出公者。推为上有司曰。国事如此。盍与吾等大募兵粟。庶助万一。县令李忠定公贵亦以为劝。公涕泣曰吾虽布衣。安辞一死。而有亲老病。请归诀乃赴。即归庭闱。泣辞得许。旋策马至都厅从事。往见召募御史边公以中。告以举义。边公亦大喜。握手申勉。会
颐斋遗藁卷之十九 第 417L 页
松江郑文清公澈以三南都体察使奉 命南下。公时阶承仕郎矣。乃以是月十八日上书。有曰今我 国事。念之心摧。言之骨痛。 主上予将何归之 教。东宫十去八九之书。是何言也。恸哭恸哭。呜咽何言。自閤下南来。始识 朝廷所在。君子曰我公之去。邦国已矣。我公之来。恢复何难。野人曰曾为方伯。革弊列邑。今又承 命。吾其生乎。民心有归。乳儿得母。时危可安。泰岳镇地。 朝廷知其若此而汝往。閤下为其若此而忧勤。愚生审其若此而赴愬。未知閤下肯察狂𥌒之说耶。伏想閤下之心。无时或怠。閤下之泪。无时或收。对案不能知味。举盏不敢至醉曰。吾君安在。夏之日冬之夜。胡为乎彼。何以返 驾。返 驾在于歼贼。歼贼在于兵食之俱足。兵食之俱足。在于民得休而财不竭。则全罗一域。齐之惟莒即墨。唐之江淮保障也。歼厥丑类。还吾 君旧都。此其根柢。而道内流亡十居八九。仓库告罄。军器无馀。即墨无人。江淮乏财。恢复根柢。竟安在哉。尤可怆闵者。溃散之卒。自相疑畏。收粟拾橡。逃匿苟保。馀存之民。输运军粮。军粮一石。虽出于官。粮价十石。恒出于民。血尽身枯。万口喁喁。其他徭役之繁。供顿之艰。道路之勤。沟壑
颐斋遗藁卷之十九 第 418H 页
之颠。侵督之惨。战亡之哀。征戍之苦。父子之离。母妻之哭。饥寒之色。怨咨之声。千般万状。不可形言。其无恒心者。不忍冻馁。与夫逃匿者。将啸聚为盗。未可保其不肰。则此祸甚于彼贼。将复何以待之。言念至此。肝胆已坠。未知彼逃匿者何以徕之。此倒悬者何以解之。愚生材乏弓马。智无可用。而今为父老所招。议设都厅曰。 君在西蜀。天步艰矣。臣有汾阳。吾无忧矣。肰而民心不归。兵食不足。虽百汾阳亦当如何。夫民归食足。不在于民而在于守令。不在于守令而在于閤下。请以一得条陈如左。一有 旨杀一倭者。许赐及第。宜不问僧俗良贱。便成出身。以鼓动三军。一战亡军卒。其所食官谷。许多徭役。宜一切蠲复。使得保父母存妻子。而又褒其忠义。示民慕效。录其子孙。有所荐达。一枪射元军。其赴战者独受其苦。逃散者苟保妻子。名同一籍。劳逸霄壤。宜急令逃散而终不赴战者。斩其人奴其妻子。又收其田宅。移赏战士。而因将捕得逃散者。赏同捕倭。右三舛实为一事。虽非休民足食之急务。而使吾民乐于战斗。不乐于逃散之一大助也。故以此先之。一自本道输运他道军粮。未满百石。而民费千有馀石。军未一饱。民力已竭。宜
颐斋遗藁卷之十九 第 418L 页
令公州等处。以其千石输于水原。而砺山等处以其数充于公州。罗州等处充于砺山。海南等处充于罗州。一淳昌进上豹皮一部米七十五石。则列邑如此者不知几何。鹿皮鹑雁吹鍊等项。其价又可百万。宜急 启每三分除二。或作军需。或作输运粮价。以缓民力。或曰 君父供奉。臣子何敢请减。况有 旨止减数种乎。是大不肰。彼豹一皮米七十馀石。鹿一皮木绵四十馀匹。雁一首木绵十馀匹。石榴一介细木绵一匹。生姜数根白米十斗等项。 朝廷何以知之。况譬之一家。贼环墙外。奴饿墙内。而父在房中。则为其子者。百珍具馔。以徒饱其父可乎。抑亦分其馔。以救奴防贼可乎。况今贼已破垣篱蹂室堂。而父出于闾外一隅者耶。一各邑官纳。不独守令自奉。亦所以待 王人也。肰此时 王人守令支供。比平时宜十去七八。使不至饥饿废事而已。如全州清蜜。岁收为全石者七十石。罗州四十石。而香油石数并亦如之。今年蜜贵。一升白米三斗。则道内清蜜。不知几百石。其价不知几万石。而他物如清蜜者。亦当几何。宜急令每十分减八。一兴德贡木绵一年九同。(国俗五十匹为一同。)此其定数。而不知何年。又加一九。春秋再徵。已为恒
颐斋遗藁卷之十九 第 419H 页
式。作俑之罪。今不可追。宜姑停一九。一各邑军器。其宙昊二字铳筒及木翎皮翎铁翎等箭。今皆不用。而最急者胜字铳筒及铁丸长片箭而已。此时寸铁如金。民力尤困。宜以彼二字铳筒。换作胜字。三翎箭镞改铸铁丸。一加耕田土。随起随税。此其定规。而今年则元田未能耘耔。加耕何暇易耨。而书员辈乃以去年加耕置簿者。因仍抄录。以之徵税。极为未安。宜令道内一切减除。以解民怨。一宜谨简清俭仁明勤谨正直。忧 国如家。爱民如子者二人。号曰察弊官。俾巡列邑。无有间断。或公行或暗行。以察民瘼。右数件皆切于民归食足之根本。而得人察瘼。又其根本之根本也。故以择人终之。凡此十件。皆其梗槩。若閤下下择刍荛而施之。则弊之尤大者与夫细琐万万。又当一一陈达。若急于杀贼。不暇休民。而徒务足食。则是不胜饥饿。割肉充腹耳。肉尽身毙。竟何益哉。嗟乎。江淮冻饿。即墨兵残。复我旧物。谁与为之。川原风雪。道路险阂。千里一隅。 上体若何。呜咽何言。恸哭恸哭。公之经画之悉。信乎知务之急。悲愤之切。宜乎动人之深。而一世莫之有省。惜哉。既又得精兵若干。运军器军饷。进至公州水原地。冲冒贼阵。夺被俘男女
颐斋遗藁卷之十九 第 419L 页
以还。五年之间。出入万死。转输不绝。都元帅权公慄以书谢曰。知公素是湖南名下士。而今之调度。尤有功于国耳。立致䌷缎十匹及牛酒劳之。公不受曰与众勠力。何得独受赏。众皆称服。丙申春。 朝议讲和。欲罢诸道义兵。公又以海南罗州等处粮船运江华。而全州砺山等粮。陆运水原。七月初二日至恩津。适遇药峰徐忠肃公渻。以承旨宣 命岭南者。入见问曰国其奈何。徐公曰义兵垂罢。士论携贰。肰为臣民者。但当矢心灭贼。子其勉之。是年 朝议以大乱稍定。复设各邑教官。使方伯择人荐授。并纠邑宰及民瘼。公本刚方正直。未尝随人俯仰。乡议以属公。其为本县训导也。主倅有酷刑淫乐沈𨠮者。公以八月十二日为文二篇以警之。其一曰慎刑由章。有曰孔子曰赦小过。孟子曰省刑罚。仁政之目多端。而慎刑当为第一。法者天下之公也。天子立法。以有天下。诸侯倚法。以保其国。守令遵法。以治其民。守令之刑。止于笞。其数止于五十。不可以一己喜怒。轻重其法。昔者大禹。下车泣辜。当时之犯罪者。亦可泣之。况此时耶。康诰曰若保赤子。太平之民。固可若保。况此时耶。经曰监于先王成宪。传曰时王之制。不可不遵。其二曰
颐斋遗藁卷之十九 第 420H 页
戒酒去乐。有曰酒者所以合欢也。肰非德将则不可。况此时耶。乐者所以成和也。肰不以礼节之则亦不可。况此时耶。古语曰主忧臣辱。主辱臣死。今我 主上有不共戴天之雠。卧薪尝胆。则为臣子者。岂可恬肰举乐乎。山戎和古者所作军乐也。军乐尚不可举。琴瑟其可举乎。当此之时。戒酒匪懈。去乐励节。此臣子之职分也。书曰惟元祀。孔子曰闻乐不乐。是二篇者。亦可以见公所存之万一。而与夫前十条表里云。丁酉八月。公又自罗州淳昌输军粮至水原。将还忽心惊身汗。重有梦噩。乃南驰数日抵砺山。猝闻亲讣。即九月二十二日也。哭擗徒行。转向兴德。先是倭贼清正平行长等再猘。将西犯 玉京。为 天将麻贵票下解生牛伯英所败。自稷山素沙坪南走。行长一枝实刳湖南。所经鱼肉。而是月十五日。公考妣与邻人数三家奔避。欲投县城。行至仇乙峙。忽有贼截路。考搏沙石投之。贼挟刃拭眯。考亟夺刃斩贼。直至城西门外五里沙津桥。则又有数十贼猝迫。白刃交颈。考色不变厉声叱曰。犬羊何敢乱华。骂不绝口。贼怒害之而走。妣泣取履。追驱贼面曰。尔杀吾夫。盍一釰杀我。驱无数。十指皆血。贼义而哀之。两手顶礼曰两
颐斋遗藁卷之十九 第 420L 页
位姓氏云何。妣怒曰问此何为。亡夫徐氏。我姓郑也。年俱七十。只有一子。为国赴义。今夫死于尔。独生何为。泣且驱骂不已。贼欲避不得。乃复害之。取空苫数片掩殡二尸。斫木标之曰徐公郑氏夫妻之尸。闻者莫不流涕曰贼真瞎贼云。二十四日公始到尸侧。号踊几绝。负榇归葬于所居壶岩村后中山。泣血三年。祭祀以礼。服既阕。哀毁歠粥。若在初没。每遇忌日。不用鍮器。为其来自倭馆开市也。又不用割鸡。终身亦不自食。为其亲殒匈刃。不忍于割也。爰结数间茅屋。依墓陇自处。扁曰朋来斋。昼夜坐卧。恒说复雠之意。朔望则就阶下溪流盥洗。步诣墓侧。悲哀恸哭。没其齿不懈。其地有长渊一带。名胜甲湖南。远近宾客过者必先访公曰。是忠孝斋也。既又相与留诗。传为盛事。居家训戒。老而益笃。常语三子曰若等持心行己。当以小学为本。立志用功。必以论语为主。慎勿一日忽也。间与乡父老杖屦从游。作乡约十馀条。务令尊老敬长。而婚丧相助。乡俗化之。丙辰有甄复之 除。公辞以病不赴。天启壬戌卒。寿七十二。葬竹林山庚向之原。前端人堤川金氏。思邈女。有一女婿广州李秀寅。后端人宁越严氏。训鍊院奉事彦修女。即公乱
颐斋遗藁卷之十九 第 421H 页
后尝寓三陟府所娶也。三子应积,景积,尚积。三女婿清州韩兴道,高兴柳振奭,高兴柳振亨。应积二子挽,轿。景积四子轸,辍,辅,轮。尚积与柳虚斋惠源。移建本县乡校。有徐槐亭,柳杏坛之称。一子较。一女婿高兴柳德庥。挽二子必辉,必昌。轿无后。轸一子必受。辍一子必华。辅一子必久。轮二子必雄,必光。较一子必(缺)。必辉三子凤章,凤来,凤徵。必受一子凤彩。必华一子凤鸣。必久一子凤仪。必雄二子继圣,道圣。道圣出后必光。必(缺)二子命德,命胤。凤章二子奎寿,斗寿。命德二子致豪,致杰。命胤一子致弘。今去公五世矣。后裔之散处本县及高敞县地者总若干。不尽记。呜呼。昔宋建炎之际。有广州教授林勋。上本政书十三篇。言国家兵农之政。诏授桂州节度掌书记。朱文公先生甚爱其书。陈龙川亮亦曰考古验今。思虑周密。世之为井田之学者无以加。夫以南渡之岌岌。而林氏一微官耳。方且迂引井田遥遥之制。则不殆贻笑一世乎。而犹得有幕职之命。终为诸贤所推重如彼。使其大用而究所学。则林氏之功。岂在张韩刘岳之下哉。若公所遭之时。亦无异建炎。而公又一散阶而已。视林氏微官反有不及。而十条之书。尤伤痛剀切。虽不
颐斋遗藁卷之十九 第 421L 页
暇缓辞井田之学。而一通大旨。隐肰以大易损下益上者为主。则亦同归于井田焉尔。况其当百年恬嬉之馀。奋一介疏逖之踪。出入义旅。将万死一生。而临急疾声。顾眷眷民国。幸体府倾听而转 闻。则一训导何足道哉。而公乃不获一扬于中兴之庭矣。及其穷而益穷。犹且为县倅申警则良已戚矣。而卒之恸父母非命。矢不复出仕。尤见其加人一等。而与义举相发。即家乡遗教之可徵者。虽仅一二。而观凤一羽。可知五色之备。百世以俟。讵无朱陈之赏乎。抑公一家文献之传。亦几泯泯。而曩我 英宗大王乙未 命上诸路邑志。则公诸孙前后以十条及二篇出而号于乡矣。而乡评之公。反沮于一媢。胤锡与弟胄锡实深痛之。盖欲涕涔淫下者。今斗寿以邻好。具币要胤锡状实。旋又与宗人致弘,致福请益勤。胤锡亡状。生也晚。其又曷足以为役。而遗文遗笔。心术之寓。宛肰残牒残籍印迹之记昭肰。凡有秉彝。孰不知好。高山仰止。其在兹矣。辄敢叙论如右。以听太史氏采焉。谨状。(山戎和。即山有花。世传百济旧歌流来者。)
资宪大夫议政府右参赞兼知春秋馆事企村先生宋公行状(辛丑)
  
颐斋遗藁卷之十九 第 422H 页
本贯忠清道洪州牧新平县。
  高祖考讳希璟 文科通训大夫判司宰监事。号老松堂亦号筠里。 妣淑人东莱郑氏。判书允厚女。
  曾祖考讳寿之 效力副尉右军司勇。 赠通政大夫兵曹参议。 妣孺人 赠淑夫人(缺缺缺)氏。
  祖考讳福川 奋顺副尉。 赠嘉善大夫兵曹参判兼同知义禁府事。 妣安人 赠贞夫人固城蔡氏。生员象文女。献纳河龙孙。
  
考讳泰 学生。 赠资宪大夫吏曹判书兼知义禁府事。号孝思堂。 妣贞夫人淳昌赵氏。司果时雍女。生员思履孙。玉川府院君元吉五代孙。
公讳纯字守初。一字诚之。(出 本朝生进全榜。)号企村。则退溪李文纯先生滉因其所居而称也。亦号俛仰亭新平。则士友因其亭名贯乡而称也。宋氏之先。出自新平县。古百济沙平县。而今并于洪州牧。其谱始自高丽制述业及第奉翊大夫书云观正兼习射都监判官讳丘进。历左右卫保胜散员精勇郎将讳裔。礼宾寺
颐斋遗藁卷之十九 第 422L 页
主簿同正讳义明。正顺大夫判典客寺事兼春秋馆编修官致仕讳谦。至通训大夫判司宰监事兼春秋馆记注官讳玄德。寔生老松公。老松公我 太宗壬午登第。选艺文馆检阅司谏院正言献纳。辛卯以 圣节使书状官赴北京。获被 帝眷。 太宗亦为之褒美。丁酉又赴京。 世宗庚子以佥知承文院事奉使日本。时本国奉 帝敕讨对马岛才一岁。倭人求去 国书所纪永乐年号。而据大义斥绝。将被拘。犹毅肰不屈。倭王大感悟。修礼物护归。 太宗 世宗尤重之。 召见便殿。命具行中日录及诗律以进。行于世。既再佚再传。而苏世让,曹弘立先后序之。性又至孝。为老亲乞养。壬寅得守咸阳郡。居四年有治绩。用名宦录于舆地胜览。上世葬连山县鸡龙山北青岩洞。因居其地。及老松晚岁。退老全罗道潭阳府而葬。则始为潭人。仍世不振。孝思公笃孝。常恸少孤失学。训笃子姓。期致立扬。而不幸蚤卒。恨不得终养老母。赵夫人克媲无违。孝舅姑睦宗族抚婢仆赒邻里。从子之官。又不受赂遗。其葬而祔也。大提学忍斋洪公暹铭之。退溪书之。即其积庆。而贤子之贵。三世之貤可知已。公以弘治六年我 成宗癸丑十一月十
颐斋遗藁卷之十九 第 423H 页
四日。生于府南锜谷面上德里第。幼已颖悟好读书。艺无所不通。而克承庭训。文学日进。辛酉甫九岁。有所弄雀死。文以哀之。仅二十三言。而仁民爱物之端。蔼肰辞表。识者异之。正德八年 中宗癸酉八月。中进士三等十八人。是时讷斋朴文简公祥涖本府。公与郑参判万钟从学。朴公素严峻少许可。见公辄大称赏。日论说古人言行学术。励以反本之业。未几文誉大振。公自言平生稍知向方。专赖其导引。因又兼师石轩朴公祐。即讷斋之弟。亦号六峰云。丙子游太学有重望。戊寅讷庵宋公世琳出宰绫城县。素以家塾勤诲。为后进师表。公又从之。己卯十月中别试及第乙科一人。其覆试也。考官策问濂洛出处。公操纸笔立对。出入驰骋。如万马横逸。不可控制。遂擢魁。及赴 殿试则安贞悯公瑭,静庵赵文正先生光祖,自庵金文懿公絿,金公湜及南衮。并以一世藻鉴差考官。得公策高声读曰。季云以后无此文章。将置首选。还以篇末语疵。屈居第三。季云金濯缨驲孙字也。静庵固深爱公欲一见。待暇致邀。而公已以新 恩归觐矣。俄而衮及沈贞,洪景舟等夜入神武门。危动 上衷。请黜静庵。一代名流。拟于 殿前扑杀。赖郑文
颐斋遗藁卷之十九 第 423L 页
翼光弼泣谏得缓。而犹未免窜死。静庵以十一月受药。则公于是竟未及一识。常以为恸。而讷斋亦被斥不容矣。公遂不忍求进。顾祖母父母在侍。亦不忍忘世。是冬分隶承文院权知副正字。免新未毕。而庚辰春有荐艺文馆者。试史才如例。立归。秋游瑞石山。有诗呈石轩。以悼士𥚁。冬始授本馆检阅兼春秋馆记事官。既以翰林入仕。考史至己卯事。辄呜咽不自胜。寻荐录弘文馆授正字。所谓南床位也。又选东湖读书堂 赐暇读书。是亦 国朝储才作成。期俾华国之地。一世所称极选。而慕斋金文敬公安国诸贤又相与阴护而显引者也。辛巳春在艺文馆。 上赐柑于承政弘文艺文侍讲各司在 阙中者。因降 御题。公进七律三首。居首受 赐弓一张。献家庭以荣君赐。是时春夏凡六朔。分番东湖。所读制。逐月课以启。有暮思一绝云日已西时月未东。群星争耀点长空。山川气色因沈没。谁识孤怀病此中。盖亦为己卯士类及安贞悯前后惨𥚁以寓哀。而承旨崔立节衮党也。既嫉其侄猿亭寿城为士类所尝好而重以诗讽己则诬而杀之。又欲因公诗中伤。其僚适止之乃免。秋 天使唐皋史道颁敕且归。各献诗告别。 上
颐斋遗藁卷之十九 第 424H 页
以其意不可忘。宜永垂示。 命宰相侍从能诗者十五人和进成帙。而嘉靖壬午正月。公荐授承政院注书矣。亦应制被选。是春罢归。有自警诗以志悔。夏全罗道观察使申公鋿以 国典散官得试都会儒生。差公赴灵光郡佛岬山寺。与县监罗安世,光州教授邢士保同试。七月游府北龙泉寺观瀑布。癸未授艺文馆奉教。八月丁考忧。执丧如礼。十一月葬于府南无量山老松以下先兆之侧。庐墓守之。扁曰风树堂。而二弟絪绅偕焉。灵川申公潜,河西金文靖先生麟厚并以诗追纪。灵川进士同年也。河西少时门徒也。甲申始营俛仰亭基于上德里西一里许。直企村新居家园西北崖上。先有郭氏居之。梦金鱼玉带之士。联翩其上。果为公所有。而士大夫多造游者。乙酉十月禫阕。与林检阅鹏舟游会津江。授 世子侍讲院说书。丙戌升弘文馆修撰知制教兼 经筵检讨官。是春哭南西溪趎。又分番东湖。因月课进兰棘兼画诗一绝。亦寓讽也。自是移司谏院正言兵曹佐郎。还授弘文馆修撰。盖入仕以来。其所出入。如弘文之修撰升校理。司谏之正言升献纳。司宪之持平升掌令。以至吏兵之佐郎升正郎。一切清要。并再三践历。而
颐斋遗藁卷之十九 第 424L 页
常带制教检讨记事。则 朝廷之属望重矣。丁亥夏罢官归觐。秋授正言。降 御题八景。庭试文臣。公进七律居副。戊子夏以弘文校理乞暇归觐。时外舅𧃎公南仲为清洪道兵马虞候。因历省营中。节度使柳泓为设宴清虚堂。己丑秋又分番东湖。十月归觐。先是袒免叔父知止堂孝宪公钦。老松之弟。 赠参判龟之曾孙也。以文学孝友清白。重于南中。公与梁学圃彭孙诸贤。蚤游其门。是年涖本府。睦爱尤至。自乙亥章敬升遐。而 仁宗在东宫幼冲。已有圣德。至丁丑文定御壸。则一二流言。多以为不利 东宫。孝惠公主亦 章敬出也。下嫁延城尉金禧。安老子也。安老始为衮所逐在谪。嗾其妻党正言蔡无择。宣言 东宫孤危。使我还朝。当矢心翼护。时贤亦往往信之。庚寅相臣李荇,大司宪沈彦光竟为无择所诳。请放安老叙用。而公为台谏。力言不可。晦斋李文元公彦迪亦与公合。并 不允。安老之怨公始此。初 东宫有灼鼠之妖。而敬嫔朴氏子福城君嵋在诸 王子中年长而地逼。奸党咸谓朴氏之蛊 东宫。为子地也。请置重典。公则知其实出安老之巧诬。不可令朴氏母子抱冤。乃累 启缓其罪。而嵋犹窜。后移礼曹佐
颐斋遗藁卷之十九 第 425H 页
郎。差庆尚道 御史。还授奉常寺佥正。移议政府检详兼 世子侍讲院文学。则郑文翼公时为领相无恙。每见公至。必屏妻子入寝室。娓娓吐怀。其为贤公卿所重如此。转升议政府舍人。辛卯 东宫又有悬牌妖语如灼鼠者。两司希安老旨。请亟杀朴氏母子。至壬辰尤急。公以司谏院司谏。犹力以为不可。益与时论相忤。癸巳朴氏狱竟成。母子踵死。其女二翁主绝属籍。而次婿唐城尉洪砺亦杖殒于狱。国人冤之。安老遂大得志用事。则李荇以不附杖流。相臣沈贞以相轧逐死。其党张顺孙,韩效元,金谨思。又先后入相。而无择及许沆等重与之缔附煽乱。斥贤类无虚日。公常愤肰面折其狡恶。亦自分必败。就乡庄创筑俛仰亭。取俛仰宇宙之义。而听松成公守琛为书亭额。盖将永以为归也。甲午安老入相。嫉郑公一队尤甚。目以三径。而以郑公为一径。以公为一径。欲以一网打尽。则郑公果以迁 禧陵受诬窜金海。而公亦罢归。自此不得安于 朝矣。奉母优游。若将毕命而已。乙未具屏庵寿福卒。哭以诗。即己卯士类。而寿聃之兄也。丙申 上重试文臣于庭。罗松斋世缵以检阅对策。极言朝象之不和。有曰周有臣三千惟一心。
颐斋遗藁卷之十九 第 425L 页
受有臣亿万惟亿万心。不知 殿下之人心几亿万耶。安老大怒下禁府。自为委官鞫诘曰。汝在外方。何以知朝廷事耶。必有与同议者。意欲使引公并逮治甘心。盖亦知公为南中后辈领袖。而罗公有所受也。罗公揣其肰。愈愤切不言。累讯碎骨。酷于宋世诗案。幸 上特宥。减死窜固城。而公亦仅免。君子以此两美之。丁酉冬安老势盈恶极。 特旨并无择,沆三奸赐死。告 太庙。五日而起公弘文馆副应教。慕斋与郑公亦召还。戊戌升司宪府执义。又升弘文馆直提学知制教兼艺文馆应教。因差忠清道 御史。不数月而己亥春。又特升通政大夫承政院右副承旨。转都承旨知制教兼 经筵参赞官,春秋馆修撰官,艺文馆直提学,尚瑞院正。应制进诗一律居首。受 赐马装。四月 天朝辽东都司来。差宣慰使西行。庚子擢升嘉善大夫庆尚道观察使兼兵马水军节度使。会金诚斋若默与河西友婿而同中文科。就妇翁尹镇安任衡家。设 恩荣宴。诚斋即讷庵甥侄而公同门也。公为之赴会押宴。而尹氏为二婿登科。别给田土奴婢。立券则公以手笔證之。亦一时美谈云。乃赴任历巡部下七十馀邑。所到留诗。如慕斋故事。而与
颐斋遗藁卷之十九 第 426H 页
左兵使张世豪,水使奉承宗。又遍视山海关防无一遗者。舟游左兵营南洋之台下。名以望仙。至咸阳则老松公涖郡时诗手笔在板上。追次韵以致慕。公尝重创先公孝思堂于旧墟。而亦得听松书额。及是又移老松诗笔遗板以揭于堂。辛丑内迁同知中枢府事兼五卫都总府副总管。转行司谏院大司谏。自三奸败死。群贤汇征。世道若可有为。而 文定诞 明宗封庆原大君。至是八岁矣。有舅尹元衡与 仁宗舅尹任。有两戚相倾之渐。而人谓之大小尹一种奸细。已多附元衡。而梁渊黄宪俱以粗鄙被 上宠。二人元衡党也。渊虽尝逐谨思而实趋势。宪又本衮党也。公劄斥曰自古鄙夫得志。未有不雠士林者。请斥去以清仕路。 不允。而宪为吏曹判书。与元衡相结炽煽。公移司宪府大司宪欲驳宪。左右不应。公挺肰曰进退人物。决非患失辈所能。且年少骤升。奈误名器何。元衡时为执义。不得已从之。而非其欲也。自是其党毁公者四起。壬寅公果黜授全罗道观察使兼兵马水军节度使。宪复为吏曹判书。朋奸济恶。而元衡之势日张。 东宫则孤危甚矣。公实无乐供职。而僶俛行部。不为久计。犹以外弟梁公山甫。静庵门人
颐斋遗藁卷之十九 第 426L 页
之贤也。为助其萧洒园修葺。泉石花木。其胜有倍。又会友婿兵使林㙏。因巡省外姑于昌平县。远近荣之。癸卯引疾。递授汉城府右尹。以大夫人年高。乞外邑便养。授光州牧使。志物之养。至诚不怠。甲辰十一月。中宗升遐 仁宗嗣位。时事益汹汹多虞。而十二月大夫人卒于州衙。乙巳二月。引祔考墓。公年已五十三矣。守墓号泣。不以暂离。七月 仁宗猝又升遐。 明宗嗣位。而 文定垂帘听政。则中外威福。悉自元衡出矣。八月李芑,郑顺朋,许磁,林百龄等。承望元衡。入对忠顺堂。诬 启 两殿。致 先朝旧臣柳灌,柳仁淑及任于逆死。其有杀戮。必曰定难。人或言及。赤族乃已。道路为之结舌。因策伪勋号以卫 社功臣。如晦斋及冲斋权忠定公橃一二贤卿。亦皆勒被封君。而宪与正言陈复昌又前后翼附。浊乱无已。公虽处苫块。未始不悲愤也。丁未二月禫阕。金光准故人而伪勋也。忽见公语曰公知 朝廷勘乱否。公慢应曰不知也。光准勃肰曰国论已定。何谓不知。公不与更辨。磁亦故僚也。既录勋富贵赫肰。公戏曰公家美女曾所未见。一何多也。磁面赤不敢对。公之讽纠。虽知旧不避如此。每叹乙巳诸贤多败。尝作歌曰有鸟
颐斋遗藁卷之十九 第 427H 页
哓哓。伤彼落花。春风无情。悲惜奈何。有歌儿赴人宴席传唱。则复昌在座。忽尔惊讶曰此必谤讪。未知谁作。歌儿不肯告。复昌亦不甚穷。竟一日来问曰人谓我小人。我诚小人乎。公曰小人也。复昌惊曰我虽无状。宁遽至是。公乃戏曰人谓君子为小人则或非小人乎。盖既直斥无讳。而又婉辞致讥。而复昌终不悟。人谓公善言云。是时例复同知中枢府事参修 中宗实录。公在戊子以前。已会朝士任弼亨,金万亿,成守琛,宋之翰,尚震,金明胤,许伯琦,柳健,安从腆,郑希弘,李光轼,李思曾,朴绍,尹忭,闵齐仁,李兴,朴世蓊,崔景弘,柳世龟,张玉,洪德演,李巙,沈思逊共二十四人修癸丑甲契序。以月日具录一案。而公序于第十二。或同年或同僚。大约多取同声。用生日轮会。至是又以同知职名录案。而其存没之异。邪正之变。亦公与后人衡鉴之所寓也。及癸丑回甲之宴。则郑湖阴士龙又有诗志之。寻降行掌隶院判决事。五月差奏闻使赴北京。至抚宁县。有童子名养正者读书。公赠诗勉以正学。而以科举病人为慨。后闻其师揭壁称赏。至三河。县人王继福出示岳武穆王精忠录图。留诗寓感。入京城留乌蛮馆。 皇朝时有门禁。使本国使
颐斋遗藁卷之十九 第 427L 页
臣不得出入。经月至秋作一孤囚。公呈文礼部曰。窃照本国忝备东藩。世守箕封。 天朝自前以知礼称许。不与诸夷并数。而出入之便。惟在于彼国。锁闭之令。独加于小邦。夫疑生于不信。禁由于难制。今乃俾皇恩壅而不布。下情郁而不伸。恐有碍于导宣 天泽。抚绥远人之义也。礼官读曰佳哉好文章。竟蒙 钦依。得通门禁。如甲午使臣苏世让得请故事。十月竣事乃还。至山海关。主事方九叙礼貌如初。赠以瀛海集。公以二律谢之。既复 命。请知止宋公孝思堂记文。而听松又为公书之。十二月哭宋公丧。戊申二月。出为开城府留守。时百龄,顺朋相继死。而宪入相。又忤于元衡。则复昌受嗾黜诸外。公既赴任。不以出为意。每暇游花潭。怀徐公敬德。己酉又遍朴渊观音窟义相台大兴洞兴王洞诸胜。而与听松,灵川及尹橘亭衢,赵松冈士秀,周慎斋世鹏,沈佐郎守庆,元校理虎变,郑校理惟吉。或诗或书。或往来同游。周公方按黄海。欲以古道为治。故诗以勉之。又筑场岩亭于府西。日逍遥其间。郑公万钟同门友也。在庆尚监营卒。有诗以哭。有郑宋为朋举国知之句。公固知事无可为。常有弃官之志。其庶叔与公昵者。每言吾见外
颐斋遗藁卷之十九 第 428H 页
居宰相出自西小门者。未见有自南大门出者。盖为仕宦入京者。至死不出。而在京死者柩行必由四小门。其生者得由四大门出入故也。公虽知其为戏。而亦每以为嫌。及自开城纳节而归也。庶叔送之江上。则公临觞语曰吾乃今得出南大门矣。庚戌起授大司宪。移吏曹参判。许磁方为赞成。亦追悔乙巳事。不欲因附元衡。与闵公齐仁同归。公乃不嫌再出。惟协心荐贤是务。则其进退人物。往往多忤元衡矣。四月赴庆会楼下应制。进安不忘危诗七律。居首 赐马。间游荡春台。公尝与参判具公寿聃友善。具公为复昌所好。人多斥者。公以朋友义重。独深责之。具公大悔悟。遂疏复昌。复昌讶之。一日抵具公曰公之待我何乃有异畴昔。必听宋某言故也。遂与芑谋。芑亦曾用奸计夺人财。为公所斥者。两憾既合。则六月嗾台谏李无疆。及朝讲入侍。就 文定帘前斥公曰。缔结寿聃。鼓生异议。是为邪党。不宜在 朝。因并命公及具公与李润庆,李浚庆,许磁五重臣一时远窜。 朝野震骇。具公俄又 赐死。公闻将窜待 命。大司宪宋世珩故交也。闻诬 启方发。知公必不免。私送人马。先嘱公戒行。因以书来。金百匀适在座。子弟畏其
颐斋遗藁卷之十九 第 428L 页
泄。乃语百匀曰事急矣。当速理行装。愿客蚤去。公遽曰大丈夫事。宁有不可对人言者。我苟有罪。斧钺是甘。否则死生休戚。人所共睹。因出世珩书示之。有曰君既见忤于领奸。又忤于恶物。两恶主张。左右风靡。不胜痛咄。盖指芑与无疆也。事机严秘。人莫敢开口。顾公则表里无隐。豚鱼可孚。利害不动。襟怀自旷。故百匀非正人也。犹以不欺为感。无疆亦追闻称服。常言宋某君子人也。一视夷险。心肝洞肰。又言当其窜时。人皆为之悲叹。虽割肌相遗。若无一毫惜者。可怪矣哉。其对人啧啧。愈久不已。公初拟窜清洪道舒川郡。不数日以近南乡。移平安道顺川郡。挈二子海宽,海容赴谪。沿路相慰。历上平壤之浮碧楼。有诗自叙。恨归休之不蚤也。辛亥六月蒙宥。量移于京畿水原府。及两司合 启逐无疆。又劾罢芑。于是大臣有特辨公无罪者。是冬乃放归。而元衡又已入相矣。壬子闰三月。 命外叙。降授善山都护府使。五月到府。府古称多土豪难治。岁又荐歉。民罔奠居。公不嫌龙蛇。推赤心置腹。爱动于色。奸吏仰视。亦不忍欺。于是民若吏大化。每肩舆以出。观者必加额呼父。 御史以闻。特 赐表里一袭褒之。或暇日游府人故黄参军
颐斋遗藁卷之十九 第 429H 页
允献无尽亭。以至其孙孤山耆老梅鹤亭及月波亭诸胜。而所与游者申灵川尚州牧使也。李默斋文楗,黄柳村汝献寓公而党锢也旧僚也。宋倻溪希奎同年也。朴龙岩云,卢松亭守诚。俱朴松堂英门徒也。三公亦府人也。又府境士大夫多生员进士同年。因设榜会于海平古县。其一往一来。相得甚乐。而无非与政通者。是年吴贰相谦涖潭阳。及公暇归。偕上俛仰亭。劝以重葺。因以资助。而奇高峰大升记之。林白湖悌赋之。河西及林石川亿龄,朴思庵淳,高霁峰敬命并有诗三十咏倡和焉。癸丑与宋倻溪舟游洛东江。哭周慎斋。而李芑亦已死矣。十二月夫人𧃎氏卒于衙。甲寅二月引归以葬。还府历知礼县。则卢玉溪禛时知县。用古道治僻邑。诗以美之。自衙移寓府西迎凤里。故河公纬地旧居。所称壮元坊也。松堂及郑新堂鹏亦皆府人。而先十年下世。并有诗致慕。七月始集中年以后诗稿存者。录示子孙。其按本道则郑彦悫知本府。尝慊于公。自丁未以副提学。上良才驿壁上血书。起诬狱戮贤得志。及公左迁本府。彦悫适按道。颇困公。公略不芥意。一世咸称长者。将递归以俛仰亭所揭赵龙门昱所和三律。索退溪和之。既去则
颐斋遗藁卷之十九 第 429L 页
府民大小遮路呼泣。请留而不能得。乃相与伐石。以乙卯立碑于府城南门外大堤上。而宋倻溪序而铭之。至今戒勿毁伤焉。公常于屋下私语以叹曰。元衡以复昌为鹰犬。噬士林且尽。其终享福禄能复几何。不意此言为元衡漏听。则公益复凛凛惨𥚁。而特以黜官在外。无隙可乘而免。亦一幸也。丙辰序老松日本行录。先是录佚而梁公山甫得诸南原老儒吴祥以归于公云。丁巳冬哭梁公。戊午起授全州府尹。将行元衡忽来见曰士林虽斥复昌。复昌实有功。 上初即位。廷臣多谋危者。而吾以戚臣。未敢与闻 朝议。其 宗社不殆特一发比耳。当是复昌奔走翊戴。功不可量。试考诸 皇朝。永乐皇帝以藩王入承大统。死者几五万。今以乙巳死者。反谓其多而交谪之耶。其言之恐动威胁。视初年有甚。而公竟亦不与之一辨。是年安公玹,李公浚庆入相。庚申呈病递归。是年正月河西卒。五月树碣考妣墓。十二月朝廷闻 天使将至。大臣 启以公有诗战才。与退溪及石川驲 召。辛酉正月至京。而 天使不果至。旋授罗州牧使以归。时沈通源入相。亦元衡党也。甲子春哭听松及泛虚亭尚公震。乙丑 文定升遐。元衡窜死。自
颐斋遗藁卷之十九 第 430H 页
是清议得始行矣。丙寅权公辙入相。隆庆丁卯六月明宗升遐。 宣祖入承大统。闵公箕又入相。而己卯乙巳诸贤并次第昭雪。衮亦追夺。戊辰授汉城府左尹。参修 明宗实录。移刑曹参判司宪府大司宪。己巳特承资宪大夫汉城府判尹。转议政府右参赞兼知春秋馆事。公年七十七矣。引疾乞归。自此退休乡园十有四年。累乞解职。 上以 先朝耆老不许。久之许付知中枢府事。处以閒散。累 赐食物。凡有 赐赉。一如在廷恩例。一日 下备忘记曰。宋纯以宰相退老于乡。虽不受禄俸。令本道磨鍊岁给。以示予厚侍老宰之意。且旧规之有无。事理之当否。予未知之。偶尔思之。故言之。有司以无例防 启。 上犹特申食物。臣僚莫不感激。公既閒居。朝议益重之。为除弟绅镇岑县监及二子官。俾奉荣耀。而二子不幸继殁。公实理以遣哀。凡世上欣戚。不切切置怀。故其颐养所充。精力不衰。年逾八十。犹看书作字。张弓围棋。与壮时无异。日竹舆朅来俛仰亭松竹间。山翁溪友杂坐谈笑。不以 四朝元老自处也。尝作俛仰亭三言歌曰。俛有地仰有天。亭其中兴浩肰。招风月挹山川。扶藜杖送百年。盖亦几乎俯不怍仰不愧。而令德
颐斋遗藁卷之十九 第 430L 页
令闻。始终无憾者矣。惟其爱 君忧国之诚。曾未少弛。发诸篇什。形诸讴吟。有致仕歌三篇,梦见 主上歌一篇,五伦歌五篇,俛仰亭长歌一篇,短歌七篇,杂歌二篇及少时玉堂受 赐黄菊歌一篇,春塘台 观耕应制农歌一篇。方言古语。错综抑扬。风流情致。溢发委曲。有足以惇风教立懦顽。而不徒一时被之筦弦而已。今其词曲尚流播未泯。而松江郑公澈训民歌第一第二章。亦有引而采者。其农歌音节。尤足听闻。传诸故里农夫。口受耳认曰。此宋爷遗声也。前后所交游不替者。自申企斋光汉。以至退溪,听松,松斋,龙门诸贤。既皆道义相期。而后进名流河西锦湖玉溪思庵高峰霁峰松江以下二十馀公。举出入尊服。听松尝为之叹曰此所谓天下桃李尽在公门者。当庚午思庵判吏曹则公又闻而喜之曰。朴淳秉铨。关节绝矣。其好贤而不忘世如此。万历己卯十月。家人设回榜宴于亭子。有以 启闻者。 上命户曹 赐花宣酝。一如新 恩时例。而霁峰,松江,白湖与本道方伯及守令共百馀人并赴之。一路耸肰。夜深酒阑。公微醺就温室。松江倡曰举公篮舆。也自不恶。吾侪当为之担行。遂一时扶拥而下。人又嗟叹。以为美
颐斋遗藁卷之十九 第 431H 页
谈曰此尤前古所未有之盛事也。若公当时。岿肰若鲁灵光独存。而三达五福之会。并亦天意有以报公耳。秉彝好懿。人孰不肰。而一世诸贤其相与贤贤若是者。不益于光有耀哉。壬午二月初一日。公忽微觉不平。患呕就睡。翛肰而卒。享年九十。时有白光自屋上属天如虹蜺。其消则有赤云漫空而散。若是者非一再。人皆异之。官吏巷民俱变服不肉数十日。聚米以奠。乃始复常。非得人之深而能肰乎哉。讣 闻辍朝三日。遣礼官 赐吊。具文致祭。松江亦祭以文曰。呜呼。风埃险涂之难尽。尽之者尚矣。其不踬者亦鲜矣。立朝六十年。遵大路而终不大踬者。于相公见之。肰则今日之恸。非为私也。呜呼哀哉。公之平生。斯亦隐约举之矣。四月二十二日。葬无量考墓之下子坐之原。𧃎氏为祔左。后十五年丁酉。亭烬于倭乱。而公所与前后诸贤倡和诗板。无一存者。又五十七年 孝宗甲午。后孙仅始创修。则鹤沙金公应祖涖本府。属外裔李萱辑板上旧诗文。作俛仰亭杂录而序之。又五十年 肃宗甲申。士林始建龟山祠于府西南木山面蓝山里古馀溪水上。东距亭二里许。既又以老松及李东岳安讷兴夫乡里宋勿染庭笋,金清溪
颐斋遗藁卷之十九 第 431L 页
应会,金晚德大器,金瑞石彦勖,罗九华茂春,宋栗翁徵。次第追享。东岳本府名宦也。栗翁公伯父白圭堂砺曾孙也。公少而孝于考。老白首事妣益匪懈。其丧也在墓庐。惟谨其祀也。并朔望不缺。以至祖先忌辰。虽八九十犹必诚虔。而待子弟以和。御奴仆以宽。或有过。不喜笞扑。亦不深探其情。原其天性忠厚而正直。弘大而确质。自乡里应接。曾不以贵贱有所亲疏。故上下老少。咸得其欢心。推而及于亲民按部。用人论事之际。所急者化俗而不流于弛缓。所严者斥奸而不偏于刻讦。虽其始危于世节。中困于安老。终忤于元衡及芑。有事则必见斥。有斥则犹不屈。宜若不止一窜。而卒之身与名俱享。卓肰为己卯乙巳前后惨𥚁以外完人者。讵无以哉。古云能柔能刚。又云不激不随。视履考祥。公盖其人。而由古迄今。历选可与伦拟。则虽谓之无多可矣。乃世之君子。观公逶迤治乱之间。不暇舒究其肰。而遽有以责备何也。若忍斋与其从弟判书昙。在 明 宣授受之交。致士类新旧之歧。此自洪氏一边之得失耳。公以旧人。重以故交。以宪长宿研。一为其所引。亦何至于攻新进谋偕。有如栗谷李文成先生珥 经筵日记之云乎。若果
颐斋遗藁卷之十九 第 432H 页
肰也。即当日新进。在所谋攻之中者。莫松江先也。而松江于公有祭文。无怨者可知。意者栗谷论公。亦犹其论吴公谦者。而尺度所存。非后学可窥。抑日记所载。往往出于传闻。而附春秋疑信之例欤。今公诗文遗藁或当日手编。或后人续裒者。参诸公私评议。诚凿凿可徵。尚论之士。其庶有以释肰矣。𧃎氏生甲寅。少公一岁。从封贞夫人。新罗弘儒侯聪之后。自庆州移贯淳昌郡。有中赞文良公公俭。赞成齐简公之冲。克大其家。而继以版图判书安统。参议凝。宫直 赠参判玉川君纁。郡守荣祖。至察访苌。即虞候南仲之父。夫人其孙也。性贞悫。事公诚谨。奉舅姑敬顺。待人不事缘饰。虽已贵显。犹克俭不废妇职。如贫贱时。人有问之则曰富贵在外。职分在我。不修在我而责诸在下。无是理也。且人生斯世。旷职废分。所作何事。盖不待学问而常行实德。皆与理暗合。其有事为。必因心直出。而不以善恶有可择。则天禀肰也。有崔氏女先逝。终身痛伤。诸侄之亲死无归者。鞠养婚娶如己出。方公之窜。夫人夜半露心指天。呼曰天乎。无罪而长女死。又令生者窜。天之降𥚁。必有所召。若知有罪。当自改之。及其在善山衙内。患胸痛且终。挥子弟勿
颐斋遗藁卷之十九 第 432L 页
俾环呼曰。我语汝等。大宅与亭子近。大人接宾应事所喜居者。我死宜与摄室居此如我居。勿违大人意。因命二子序坐。馈以粥。忽惊曰我死矣。又呼外孙崔弃曰。汝母死。我育汝如母。念汝寒。今隆冬矣。衣一袭在笼。此后谁复衣汝。亦馈以粥。转及婢仆曰汝辈俄顷当罔极。可先食此。我馈汝毕于今日矣。才毕而卒。寿六十。其不以死生为动。而从容处置。若有道君子者。岂屑屑有所为而强之云乎。二子即海宽。丙午九月生员三等。五十七人。授 健元陵参奉。海容授珍原县监。为公便养也。一女婿崔世胤县监。其子即弃进士。与松江善。壬午五月撰公家状。将谒文作者而不果。有女适宗室顺兴君梦禹。公又有六子二女。子曰海清箕子殿参奉。曰海澄曰海源曰支繁曰支长曰次方。女婿申聃寿。季女(缺缺缺缺)。丁酉节死于倭乱。海宽无子女。其妻光山金氏。以顺兴君第三子𤦹更名继宋。依国俗称侍养外孙。使奉其祀。海容亦无子女。其妻彦阳金氏。以海清长子德美为子。实奉公宗祀。官军资监佥正。海清次子悌美。一女婿金庆脩。海澄一女婿郭元福。海源子硕美无后。俊美武科。二女婿南仁元宗正。支繁无后。支长子德弘。二女婿宋
颐斋遗藁卷之十九 第 433H 页
台福,朴永根。次方子泽美,光美武科,晋美。申聃寿无后。今德美长子副司猛瓘之五代孙有启新。而次子佥中枢瑊之子武科宣传官又昌。以下曾玄又若干人。惟顺兴之后。自县监瑱,校理尚质,校理佥中枢萱及继宋玄孙义禁府都事㢸。与夫萱之六女婿崔相国奎瑞,徐相国宗泰诸人。俱有闻而已。则公之世德家声。其已郁而不章二百年于兹矣。呜呼。公之事实在己卯乙巳诸录。退溪栗谷诸集。公之宦迹在槐院,翰苑,玉堂,湖堂,银台,春坊, 经筵,薇垣,柏府,兵吏礼三部,耆社,京兆,政府与夫 皇京之奉使,两湖全岭之持斧按节。开城,善山,光,罗之居留字牧者。又皆㬥著耳目。而野乘地志太史之藏。盖无非经纬参伍之所。则后之论述。虽喙长三尺。尚复何加焉。独惜乎墓而无表碣神道之刻。庙而无准品 宣谥之典。祠而无谕祭赐额之举。甚至遗墟一亭子之久颓而将废也。遗命百世亩之仅祭而垂卖也。永言思之。宁非 朝野之一大羞事乎。胤锡生也晚。识且薄。诚无足一二云云。而窃尝奉读 肃宗御制记。李光迪回榜宴花酒之 赐。有引公所蒙 宣庙故事者。又读 当宁在东宫御制所序故梦窝金忠献公昌集续自警
颐斋遗藁卷之十九 第 433L 页
篇。有载公所语庶叔别席者。辄低徊叹仰久之。曩丁酉公七代孙日佐。即又昌曾孙也。不鄙肯来。属以状行。及胤锡戊戌东游。谒公墓登公亭致慕。而在都下梦陪公回榜。则未始不太息曰。当时执舆之贤。而犹多有谥。以公得舆之贤。而乃无谥可乎。一时士大夫咸曰此善谑耳。而亦可慨者。盖日佐之请益勤。方将就木川县斋。至诚加督。而忽以庚子没矣。呜呼。胤锡虽无能为役。其何忍已诺于逝者也。谨据崔氏状。补以国人之言。叙次如右。以归于其孤润权。庶他日贤孝者藉手陈请。而世之立言载笔诸巨公。其有采焉。谨状。